2006年
生产管理12个石油化工项目获国家支持
石化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重点
中国炼油和乙烯中长期规划规定实行炼化一体化
中国石化协会发布中国石化行业“十一五”指南
医药世界制药巨头2006年第三季度业绩综述
中印两国制药工业逐渐成为世界注目焦点
油气中国石化天然气增产势头强劲
克拉玛依油田油气勘探相继获重大发现
化工中国将继续加大化工投资
“三采废水处理技术”获重大突破
消息全国首座百万吨乙烯基地投产
首届中国国际生物制药研讨会在京召开
CPHE拟打造全球原料药跨国交易平台
茂名石化乙烯年产量增加到一百多万吨
宁波三菱化学公司新建PTA装置于11月底投产
中国乙烯工业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越来越多的德国药企计划在印度建立生产基地
翔鹭石化公司150万吨/年PTA增资项目已获核准
生产管理
12个石油化工项目获国家支持
日前,科技部发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在已经发布的项目中共有12个石油和化工方面的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复杂油气田高效开发技术研究、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新型高效肥料创制、农药创制工程、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和示范、多晶硅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含有毒有害元素材料的替代技术、纳米研究等。
石化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重点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均把石油、化工行业列为工业节能的重点领域。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为:
1、大力开发应用先进、可行的节能技术措施
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主要措施有:
(1)石油炼制方面必须提高装置的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优化操作,降低加工损失。
(2)乙烯生产要优化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优化急冷系统操作,加强装置管理,降低非生产过程能耗。
(3)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煤造气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
(4)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和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烧器及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和地热。
(5)推进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转化效率,加强余热回收利用。
(6)烧碱生产逐步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纯碱生产要推行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等措施,淘汰高耗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
2、加强对化工企业的改革与管理
(1)推进企业重组。建立分工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体制,强化对国有资产
经营主体的外部监督。中国石油和石化两大集团的重组,对减少重复建设、推动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自由化竞争起到了一定作用。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建若干个规模小一些的石化公司,把两大集团所属的各个工程公司、研究院独立出来,所属的大专院校划归地方或教育部门,并允许大型和新兴公司发展和组建其下游销售网络,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有序的竞争。
(2)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在研发治污技术时,企业要坚持自研与引进相结合,要走产学研协作攻关之路。在治污中,从“三废”中提取有用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化工行业应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抓,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车间以及有关人员的环保责任,环保管理可以实行经济责任制,环保工作与各部门各车间的工资奖金挂钩,从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百分比作为环保管理考核。还应努力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争取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的国际认证。
(3)发展清洁生产。使用无毒、无害、难挥发、不易燃、惰性强的原料,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问题;开发耗能少、效率高、污染小的工艺和设备;搞好过程的余热回收和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减少化工过程的能耗和物耗;开发用水量小的工艺;进行包装革命,推行绿色包装形式和材料,减轻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加强高效末端治理设备工艺的开发,在全过程控制的同时,加强末端治理,减少废水、废气、废渣、废热的排放;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保证化工产品的使用安全,及时回收处理失效化学品;建立系统的回收机制,及时回收散落失效的化学品。
3、建立化工生态园区
对于化工生态园区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建议:
(1)充分利用已有的大型化工基地。以这些基地为基础,按照化工生态园的要求拾遗补缺,从充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使原有设备、公用基础设施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效率。
(2)做好环境和经济效益都不好的工厂的调整。对于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不经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小型炼油厂、化肥厂、碱厂、农药厂等必须进行清理整顿,按照生态、经济、环境效益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对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关停。对地理位置优越,又有自己的技术,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可重新规划,促进发展。
(3)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避免一哄而起,无序发展。要摒弃过去那种小农经济追求自给自足的思想,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应从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认识建设化工生
态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比如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煤化工,石油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石油化工,粮食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粮食化工,形成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打破行业地区的界限,积极开展部门和地区间的合作。
(5)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石油和化学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开辟多种多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十分必要。化工生态园区的建设,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如果是成熟的项目,可以通过上市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等;如是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来募集资金。
中国炼油和乙烯中长期规划规定实行炼化一体化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炼油和乙烯中长期规划的细则,而炼化一体是两项相关产业政策的精髓。
在乙烯中长期规划中明确规定:新建乙烯项目原则上要依托现有大型炼油企业,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同时在炼油中长期规划中现有炼油企业改扩建及新建炼油项目,要尽量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
两项产业均实行准入制度,提高各自行业的门槛,而炼化一体将设置双重门槛。
可以预测,炼化一体两项产业政策的颁布将使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外资企业将继续在中国炼油和乙烯产业发展中分得一杯羹,而其他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双重门槛前将很难介入。
从投资角度出发,两项产业的门槛分别是新建乙烯项目单线规模达到80万吨级以上、乙烯下游石化装置具有世界级经济规模、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达到800万吨级以上。以目前刚刚投产的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为例,总投资额达43亿美元,而将与之一体化的中海油1000万吨/年惠州炼油项目投资也将在200亿人民币左右。
所以,如此规模的炼化一体投资额在至少四五百亿元以上,这对于资金充足和融资能力强的三大石油公司和外资企业自然不在话下,但对于民营企业无疑是个天价。
从融资角度出发,两项产业政策同时规定项目投资方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现有企业净资产必须超过项目出资额度,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新建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1/3以上,现有企业改扩建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40%以上。
如此以来,高比例的借贷融资渠道已经走不通。事实上,不仅是民营企业,而且地方
政府也是被限制的对象。
除了投融资的门槛设置,两项产业政策显著特点是同时表达了对原料供应瓶颈的担忧。这将使有原料供应能力的外方在今后中外合资项目中脱颖而出。
产业政策明确将继续支持外资企业参与其中,但外方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由于国内炼油和乙烯工业在技术方面有所发展,国产化趋势明显,外方在原料供应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中国石化协会发布中国石化行业“十一五”指南近期召开的石油和化工“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讨论稿)正式由中国石化协会推出。《指南》指出,“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中心任务是结构调整,重点是升级产业结构,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指南》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石油天然气、炼油、乙烯、化肥、煤化工等行业专项规划,由中国石化协会历时一年编写的。该指南对统一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指导各地方、分支行业和广大企业制定好各自的发展规划将起指导作用,同时为煤炭、电力、铁道、交通等上游产业以及农业、轻纺、建筑、汽车、电子、医药等下游产业提供参考,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石化协会会长李勇武强调,结构调整仍然是“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中心任务,而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成为结构调整的三大重点。
“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将着力把握八大重点工作:一是优先发展能源工业,加快发展替代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几个大型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示范项目;二是继续推进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乙烯和合成材料工业;四是积极发展农用化学品工业,加快调整化肥产业布局和原料结构,在能源产地和粮棉生产区建设大型化肥生产基地;五是调整基本化学品制造业的机构和布局;六是继续推动橡胶工业发展;七是积极稳妥发展煤化工;八是发展化工新材料和新领域精细化工。为使广大企业能更好了解“十一五”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将摘要刊发《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以便指导企业做好今后的工作。
医 药
世界制药巨头2006年第三季度业绩综述
世界十大制药巨头陆续公布了2006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据中国医药数字图书馆报道,各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净收益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6年第三季度制药巨头销售收入及净收益概况 公司名称
销售收入(亿美元) 增长(%) 净收益(亿美元) 增长(%) 辉瑞
122.8 9 33.6 111.3 强生
132.9 8 27.6 8.7 赛诺菲-安万特
69亿欧元 -4 17亿欧元 -12 葛兰素史克
56.4亿英镑 7 13.9亿英镑 15 诺华
94.8 13 18.7 12 罗氏
104.8亿瑞士法郎 18.8 默克
54.1 -0.2 9.406 34 惠氏
51.4 9 11.6 33 阿斯利康
65.2 11 15.9 29.3 百时美施贵宝 41.5 -13
3.38 -65
从表中可见,本季度赛诺菲-安万特公司(Sanofi-Aventis )、默克公司(Merck )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 )的销售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下滑幅度最大,为13%。而销售收入增长最为显著前三家制药企业分别为罗氏公司(Roche )、诺华公司(Novartis )和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 ),增幅分别达18.8%、13%、11%。
从本季度净收益情况来看,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和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情况,其中,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下滑幅度高达65%。其他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是辉瑞公司(Pfizer ),高达111.3%。不过,这一骄人的业绩却并非经营性增长,而是由于上年同期收购支出所致。
非专利药竞争影响了许多公司的销售业绩,此外,许多公司的产品线也都存在产品青
黄不接的问题。抗凝药Plavix专利诉讼困扰着赛诺菲-安万特和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推迟了宫颈癌疫苗Cervarix的上市申请,诺华公司积极准备新产品上市,阿斯利康在研药物频频遇挫。下文将详细评述世界十大制药巨头2006年第三季度业绩。
1、辉瑞公司:三季度业绩良好计划实施新成本节约策略
辉瑞公司(Pfizer)2006年第三季度净收益为33.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5.9亿美元。上年的业绩主要是由于一次性收购支出所致。据了解,辉瑞目前正计划实施新的成本节约策略,预计将从2007年开始施行。
本季度公司销售收入增长9%,为122.8亿美元,打破了分析师预期,之前曾有预期为114亿美元。拳头产品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立普妥,Lipitor)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15%,达33亿美元,高于之前预期的30.5亿美元。在竞争对手默克公司(Merck)同类产品降血脂药辛伐他汀(simvastatin,Zocor)专利到期的情况下,Lipitor依然能有如此业绩实属不错。其他产品表现亦佳。抗关节炎药塞来考昔(celecoxib,Celebrex)销售收入增长20%,为5.37亿美元。勃起功能障碍治疗药西地那非(sidenafil,万艾可,Viagra)销售收入增长10%,为4.23亿美元。神经性疼痛和癫痫治疗药普瑞巴林(pregabalin,Lyrica)销售收入为3.40亿美元。本品前景看好,有分析师预计其2006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而抗抑郁药舍曲林(sertraline,左洛复,Zoloft)由于受到非专利药竞争影响,本季度销售收入下跌43%,为4.59亿美元。
对于计划中的成本节约措施,辉瑞方面表示,公司综合审视了成本支出,计划于2007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出台新的成本节约策略。此计划施行后有望于2008年前达到每年节约40亿美元的目标。此外,公司还表示,随着新产品渐入佳境,老产品专利到期所带来的损失将逐渐减轻,预计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将恢复增长。此外,辉瑞还表示,其正有条不紊的向2006年既定财务目标迈进。
纵观辉瑞近几个季度的业绩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产品线压力重重,辉瑞的表现还是超过了预期。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辉瑞公司强大的财务弹性以及严格实施的成本节约策略。对于辉瑞发表的声明,我们可以看到的唯一负面影响就是,辉瑞承认了近几年销售收入将平平无奇。其实,这样的结果早已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其若干产品都面临着非专利药竞争。
2、强生公司:三季度处方药销售收入增长8%
受到拳头产品安定药利培酮(risperidone,Risperdal)、抗关节炎药及节段性肠炎治疗
药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Remicade)、癫痫及偏头痛治疗药托吡酯(topiramate,妥泰,Topamax)和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治疗药盐酸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 HCI,Concerta)销售强劲的推动作用,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2006年第三季度处方药销售收入增长7.8%,为59亿美元。公司上调了全年收益预期。
本季度Risperdal销售收入增长16%,为10.7亿美元。Remicade销售收入增长24%,为7.76亿美元。Topamax销售收入增长24%,为5.33亿美元。Concerta销售收入增长30%,为2.20亿美元。避孕药产品销售收入下跌4%,为2.70亿美元。促红细胞生成素Procrit 本季度销售收入下跌6%,为7.98亿美元。
整体而言,本季度强生公司净收益增长8.7%,为27.6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本季度销售收入为132.9亿美元。强生预计,2006年全年每股收益将为3.72~3.74美元,之前预期为3.65~3.72美元。
3、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困于非专利药竞争公司净收益下滑
拳头产品抗凝药氯吡格雷(clopidogrel,Plavix)美国市场遭遇非专利药竞争,再加上一些欧盟国家卫生保健制度改革,受此影响,赛诺菲-安万特公司(Sanofi-aventis)2006年第三季度净收益下滑将近12%,为17亿欧元(合21.6亿美元)。本季度销售收入下跌4%,为69亿欧元(合87.7亿美元),低于预期,之前曾有预期为73亿欧元。欧洲地区的销售收入下降2%,为29.3亿欧元。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将此归结于法国和德国的卫生保健制度改革。
本季度血液病治疗药依诺肝素(enoxaparin,Lovenox)销售收入增长9%,为5.83亿欧元。睡眠障碍治疗药酒石酸唑吡坦(zolpidem tartrate,Ambien)销售收入增长34%,为5.38亿欧元。抗癌药多西他赛(docetaxel,泰索帝,Taxotere)销售收入增长5%,为4.29亿欧元。抗癌药奥沙利铂(oxaliplatin,乐沙定,Eloxatin)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2%,为4.17亿欧元。糖尿病治疗药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Lantus)销售收入增长31%,为4.12亿欧元。本季度Plavix销售收入增长2.5%,为5.43亿欧元。Apotex公司8月在美国上市了Plavix非专利药,本品的销售受到影响。抗过敏药物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Allegra)销售收入下跌55%,为1.56亿欧元。格列美脲(glimepiride,Amaryl)销售收入下滑44%,为1.06亿欧元。公司疫苗产品下滑7%,为6.47亿欧元。
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三季度表现乏善可陈,并不仅仅是Plavix受到非专利药影响表现欠佳,其它主要产品在欧洲和美国的销售业绩也显疲态,包括:Taxotere、Eloxatin、Lovenox
和Lantus等。
4、葛兰素史克公司:推迟宫颈癌疫苗上市申请上调全年收益预期
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2006年第三季度净收益增长15%,为13.9亿英镑(合26亿美元)。公司表示,计划于2007年向美国FDA递交宫颈癌疫苗Cervarix的上市申请,这与原定计划相比推迟了将近4个月。
葛兰素史克方面表示,Cervarix的Ⅲ期临床研究时间大大超过预期,而这一点正是之前所没有预期到的。据了解,默克公司(Merck)的同类产品宫颈癌疫苗Gardasil(HPV 6、11、16、18型四联重组疫苗)已经上市,本品将面临的激烈竞争由此可见一斑。
本季度处方药销售收入增长了7%,为48.8亿英镑。拳头产品抗哮喘药氟替卡松+沙美特罗的复方制剂(fluticasone + salmeterol,Seretide/Advair)销售收入增长了14%,为8.13亿英镑。糖尿病治疗药物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Avandia)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1%,为3.78亿英镑。Avandia目前正面临同类产品诺华公司(Novartis)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vildagliptin(Galvus)和默克公司(Merck)糖尿病治疗药物sitagliptin phosphate(Januvia)的竞争。
本季度疫苗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5%,为4.12亿英镑。抗癫痫药拉莫三嗪(lamotrigine,Lamictal)销售收入增长27%,为2.57亿英镑。疱疹治疗药伐昔洛韦(valaciclovir,Valtrex)销售收入增长26%,为2.15亿英镑。抗高血压药卡维地洛(carvedilol,达利全,Coreg)销售收入为1.95亿英镑,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2%。由于抗艾滋病主打产品拉米夫定+齐多夫定的复方制剂(lamivudine + zidovudine,Combivir)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Epivir)受到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公司抗艾滋病药物总销售收入下跌6%,为3.63亿英镑。整体而言,葛兰素史克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7%,为56.4亿英镑(合106亿美元)。这一业绩略低于分析师预期,之前预期值为58亿英镑。
对于公司的产品线,葛兰素史克表示,鉴于不利的风险/效益评估,公司终止了脓血症治疗药270773的研发进程。在研药物2型糖尿病治疗药Redona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始,尽管本品之前的临床前长期毒性研究结果并不利好。另据悉,葛兰素史克上调了2006年收益预期,预计每股收益增速将达15%左右,之前预期增速为12%。同时,公司表示,将实施一项新的60亿英镑股票回购计划,预计3年内完成。
5、诺华公司:积极准备新药上市三季度净收益增长
受到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和神经系统用药产品销售强劲的推动作用,诺华公
司(Novartis)2006年第三季度净收益增长12%。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13%。公司上调了2006年全年收益预期。
本季度净收益为18.7亿美元,或每股收益0.80美元,上年同期为16.7亿美元,或每股收益0.71美元。销售收入增长13%,为94.8亿美元,这主要是受到抗高血压药缬沙坦(valsartan,代文,Diovan)销售强劲的推动作用。
本季度处方药部门销售收入为57.8亿美元。拳头产品Diovan销售收入增长18%,为10.9亿美元。白血病治疗药伊马替尼(imatinib,格列卫,Glivec/Gleevec)美国地区的销售收入增长19%,为6.53亿美元。抗高血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盐酸贝那普利复方制剂(amlodipine besylate+benazepril HCl,Lotrel)销售收入增长32%,为3.55亿美元。乳癌治疗药来曲唑(letrozole,Femara)销售收入增长39%,为1.89亿美元。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利斯的明(rivastigmine,Exelon)销售收入增长20%,为1.43亿美元。据了解,自从收购凯龙公司(Chiron)以后,诺华疫苗产品的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了60%(计算值)。
诺华正努力将非专利药竞争对老产品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准备新产品的上市,包括糖尿病治疗药、抗癌药和高血压治疗药。业界分析师认为,新产品上市将为诺华带来10亿美元的年销售。据了解,3个在研产品目前已提交欧盟和美国当局审批,包括: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vildagliptin(Galvus)、高血压治疗药Exforge和高血压治疗药物aliskiren (Tekturna)(又名Rasilez)。慢性髓样白血病治疗药nilotinib(Tasigna)的上市申请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预计今年将递交欧盟和美国当局审批。
诺华上调了全年收益预期,预计净销售将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处方药部门的销售也将呈现两位数增长。另据了解,美国FDA和诺华公司(Novartis)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发出了关于Gleevec存在导致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功能紊乱风险的警示,并对本品说明书进行相应更新。警示内容还包括,任何已知存在心脏疾病或心力衰竭危险因子的患者在接受本品治疗时应得到严密监测,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应进行救治。
6、罗氏公司:三季度业绩增长喜人
瑞士罗氏公司(Roche)公布2006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今年1~9月,公司处方药销售收入增长21%,为239亿瑞士法郎。处方药的良好业绩主要是受到了拳头产品抗肿瘤药销售强劲的推动作用,以及政府储备抗病毒药磷酸奥塞米韦(oseltamivir phosphate,达菲,Tamiflu)的有利影响。整体而言,罗氏今年1~9月销售收入为303亿瑞士法郎(合23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
2006年第三季度罗氏处方药销售收入增长25%,为83.4亿瑞士法郎。销售收入为104.8亿瑞士法郎(合8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88.2亿瑞士法郎。
本季度拳头产品抗肿瘤药利妥昔单抗(rituximab,MabThera/Rituxan)销售收入增长13%,为11.8亿瑞士法郎。本品美国商品名为Rituxan,由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负责销售。乳癌治疗药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赫赛汀,Herceptin)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72%,为10.1亿瑞士法郎。胰癌治疗药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多,高达2.11亿瑞士法郎。结直肠癌治疗药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销售收入增长55%,为7.41亿瑞士法郎,略低于分析师预期,之前曾有分析师预期本品销售为7.60亿瑞士法郎。在预防禽流感大规模爆发而进行用药储备的有利影响下,Tamiflu销售收入依然大幅度增长,本季度增幅高达141%,为6.69亿瑞士法郎。罗氏上调了本品的全年销售预期,预计Tamiflu全年销售收入可达17亿瑞士法郎。对此,有观点认为,罗氏之所以会有出色的业绩,很大程度上是托了Tamiflu的福。然而,Tamiflu或许现在是罗氏利润增长的强劲推动力,但仅仅依靠Tamiflu并非长久之计。罗氏真正值得依赖的是其抗肿瘤药产品,尤其是Avastin。
另据了解,罗氏正在寻觅合适的收购对象,以获得新技术和新产品。此外,公司预计,2006年处方药销售收入将呈现两位数增长。
7、默克公司:三季度净收益下跌销售收入高于预期
默克公司(Merck)2006年第三季度净收益下跌34%,为9.406亿美元。这主要是受到拳头产品降血脂药辛伐他汀(simvastatin,Zocor)专利到期以及抗关节炎药罗非考昔(rofecoxib,万络,Vioxx)诉讼纠纷的不利影响。尽管如此,默克还是上调了2006年收益预期,预计全年每股收益将达到2.48~2.52美元(不计特殊项目)。
曾经的拳头产品Zocor已于2006年6月美国专利期满。受到非专利药竞争影响,本季度本品的销售收入大幅下跌65%,仅为3.71亿美元。有分析师表示,在Zocor专利期满后,本品的非专利药已经获得了降胆固醇药处方量的14%。过敏性哮喘治疗药孟鲁司特(montelukast,Singulair)销售收入增长25%,为8.68亿美元。骨质疏松症治疗药阿仑磷酸钠(alendronate,Fosamax)销售收入下降1%,为7.71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以外市场竞争激烈的缘故。
与先灵葆雅公司(Schering-Plough)共同推广的ezetimibe+辛伐他汀(simvastatin)复方制剂Vytorin和降血脂药ezetimibe(Zetia)销售收入合计达10.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6.298
亿美元。抗高血压药氯沙坦(losartan,科素亚,Cozaar)和抗高血压药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losartan potassium+hydrochlorothiazide,Hyzaar)销售收入合计增长8%,为8.13亿美元。而在新上市的轮状病毒疫苗RotaTeq、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和宫颈癌疫苗Gardasil的强劲销售推动下,本季度疫苗产品的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64%,为5.55亿美元。
据了解,本季度默克公司总销售收入为54.1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之前曾有预期为49.7亿美元。本季度业绩还算良好,默克上调了全年收益预期。据悉,目前默克正积极寻求收购对象,其正与约40家企业洽谈,以达成战略联盟,壮大公司略显薄弱的产品线。另据了解,本季度默克预留了5.98亿美元资金用于Vioxx诉讼相关。截至9月30日,默克面临的Vioxx诉讼约达23800起。
8、惠氏公司:依那西普推动三季度净收益增长33%
受到拳头产品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依那西普(etanercept,Enbrel)和肺炎多价疫苗(multivalent conjugate vaccine,Prevnar)销售强劲的推动作用,惠氏公司(Wyeth)2006年第三季度净收益大幅增长33%。
本季度公司净收益增长33%,为11.6亿美元,或每股收益0.85美元,上年同期为8.699亿美元,或每股收益0.64美元。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9%,为51.4亿美元。其中,处方药销售收入增长10%,为42.6亿美元,占惠氏总销售收入的83%。
本季度拳头产品Prevnar销售收入增长30%,为5.10亿美元。Enbrel销售收入增长37%,为3.78亿美元。据悉,惠氏负责本品北美以外地区的销售,安进公司(Amgen)负责本品北美地区的销售。急性心痛治疗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sodium,Protonix)销售收入增长12%,为4.52亿美元。抗抑郁药文拉法新(venlafaxine,Effexor)本季度销售增长7%,为9.24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
惠氏表示,在研药物文拉法新(venlafaxine,Pristiq)有望于2007年1月通过FDA审批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同时,本品有望于4月获批用于治疗绝经期热潮红。另一产品temsirolimus(Torisel)近期也已向美国和欧盟当局提交申请,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此外,惠氏及其合作伙伴Solvay已经于10月11日向FDA提交精神分裂症治疗药bifeprunox 的上市申请。
9、阿斯利康公司:三季度产品遇挫股价下滑
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公布2006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本季度公司净收益增
至15.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2.3亿美元。同日,阿斯利康宣布终止在研药物NXY-059的研发进程。这一被业界普遍看好的急性中风治疗药NXY-059在最近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中没有达到主要临床终点。消息一经发布,公司股价下滑7.5%。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这已经是阿斯利康终止研发的第四个产品了。对于产品遇挫一事,阿斯利康方面表示,NXY-059在公司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只占极小一部分,公司一直很清楚本品研发的高风险性。同时,阿斯利康表示,目前没有计划收购中风治疗领域的产品。业界分析师认为,这一事件提醒投资者谨慎看待在研产品的发展前景和风险预测,以及此事对阿斯利康未来合并、收购等策略的间接影响。据悉,NXY-059一度被业界看好,曾有分析师预计本品销售额将达20亿美元。
与此不利消息形成对比的是阿斯利康的三季度业绩。受到公司五大拳头产品销售强劲的推动作用,阿斯利康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11%,为65.2亿美元。本季度拳头产品抗溃疡药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耐信,Nexium)销售收入增长13%,为12.8亿美元。精神分裂症治疗药喹硫平(quetiapine fumarate,Seroquel)销售收入增长19%,为8.48亿美元。降胆固醇药罗苏伐他汀(rosuvastatin,Crestor)销售收入增长62%,为5.36亿美元。抗肿瘤药物阿那曲唑(anastrozole,瑞宁得,Arimidex)销售收入增长24%,为3.82亿美元。复方平喘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的复方制剂(budesonide+formoterol,Symbicort)销售收入增长11%,为2.76亿美元。据了解,阿斯利康计划于2007年上半年提交在研心血管消炎药AGI-1067的上市申请。本品将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有分析师认为,本品有望成为阿斯利康未来的拳头产品。
今年以来,阿斯利康已经陆续终止了若干药物的研发进程,包括:抗凝血药美拉加群(melagatran,Exanta)、糖尿病治疗药物tesaglitazar(Galida)、AZD7009和此次的NXY-059。研发后期产品频频失利,公司生产线并不乐观。阿斯利康需要新产品,毕竟光靠成本节约不能推动未来业绩的增长。而事实上,阿斯利康也正在努力扩充其产品线。据悉,阿斯利康目前正积极进行产品许可。在研发失利的情况下,转而着手产品许可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另据了解,阿斯利康上调了全年收益预期,预计2006年全年每股收益将达到3.85~3.95美元,之前预期为3.60~3.90美元。
10、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困于非专利药竞争净收益下滑65%
由于拳头产品抗凝血药氯吡格雷(clopidogrel,波立维,Plavix)和降血脂药普伐他汀(pravastatin,普拉固,Pravachol)受到非专利药竞争的不利影响,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Bristol-Myers Squibb)2006年第三季度净收益大幅度下滑65%,仅为3.38亿美元。尽管如此,公司还是上调了2006年收益预期。面对业界认为百时美施贵宝可能成为下一个收购目标的揣测,公司方面表示,百时美施贵宝不会将自己售出。
本季度拳头产品Plavix美国地区的销售收入大幅下滑43%,仅为4.74亿美元。本品全球销售收入下滑36%,为6.30亿美元。本季度百时美施贵宝销售收入下滑13%,为41.5亿美元。全球处方药销售收入下滑17%,为32亿美元。此业绩略低于之前预期,之前曾有预期销售收入为42亿美元。百时美施贵宝指出,由于8月Apotex公司上市了Plavix的非专利药,估计本季度销售收入因此而减少了5.25亿美元~6亿美元。Plavix的销售收入正在大幅度下降,这是意料之中的。目前无法预计市场上有多少Plavix非专利药,也无法预计这将会对2007年Plavix的业绩带来多大的影响。
Pravachol的美国专利已于4月到期,销售收入大幅度下滑64%,为1.92亿美元。抗艾滋病药依发韦仑(efavirenz,Sustiva)销售收入增长18%,为2.01亿美元。抗艾滋病药atazanavir sulfate(Reyataz)销售收入增长32%,为2.33亿美元。与Otsuka共同在美国推广销售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阿立哌唑(aripiprazole,Abilify),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20%,为3.13亿美元。与ImClone公司共同推广的抗肿瘤药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本季度销售收入增长64%,为1.75亿美元。
尽管三季度业绩欠佳,百时美施贵宝还是上调了全年收益预期,预计2006年全年每股收益将为0.97~1.02美元,之前预期为0.95美元。
中印两国制药工业逐渐成为世界注目焦点
中国与印度同处亚洲,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使两国逐渐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两国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人才、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生产制造成本;特别是在医药工业的制造能力上,两国均与世界发达国家势均力敌,在药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体系方面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矛。
中国印度两国医药工业发展的历程和两国经济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发展的速度、发展模式和国际化程度方面,应该说印度的制药工业更胜一筹。
印度的制药工业目前是印度的支柱产业之一,药品的产量占世界药品总产量的8%左右,在原料药和制剂的出口方面排在世界的第17位,2005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销售总额
410亿美元,印度占了1/3的份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医药产品的出口主要市场集中在美国欧洲等成熟市场。
中国的医药工业要想真正融入全球医药产业链应先从研究飞速发展的印度医药工业开始,对比中国印度两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路径和成长环境,找出我国医药工业与印度医药工业的差距,对改善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制药工业总体发展水平,使中国制药工业早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有深远意义。
下面我们从医药工业产业链的几个环节将中印两国的现状进行对比,以期找出我国医药企业与印度医药企的差距,寻找发展路径:
(一)高度重视科研开发,低成本高价值的研发成果不断产出:
印度制药业与中国医药企业一样,是从仿制发达国家创新药物完成原始积累的,印度政府为了扶植民族医药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70年的《印度专利法》规定只对药品的生产工艺过程授予专利,对药品本身没有保护;等于默认了印度国内医药企业对发达国家专利产品的仿制;这一政策使得印度药企仿制发达国家的新药变得合理合法,在仿制的过程中印度制药企业自身的总体创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印度制药业的科研开发始终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同步。
印度政府在政策和法规上对创新有许多优惠,如政府规定制药公司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研发经费的150%,并提高了用于研发的设备折旧率标准。大大鼓励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型制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从原来研发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1%上升到目前的7%-10%甚至更高。而在中国,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优惠政策今年才刚刚出台,企业要平衡近期利益和远期战略的矛盾,对研发没有动力,即使是发展好的大型企业,研发投入也一直在1%左右,新产品的后备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
印度制药业的发展是以仿制起家的,但与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以单纯的仿制跨国公司新产品做为企业竞争优势不同,印度制药企业已经度过了单纯模仿阶段,崇尚“仿中有创”,仿制是为自主研发新药打基础;在不侵犯跨国公司已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对其结构或剂型进行改动,重新注册新药,如印度Lupin Laboratories公司开发出不侵犯日本武田专利技术的头孢噻圬。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医药工业的新药研究开发活动多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新药开发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企业研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与欧美发达
国家相媲美,但是在研发成本控制上又有其绝对的优势,新药的研发成本仅是发达国家的1/5左右,在中国,长期以来新药研究活动是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科研院所及院校的科研理念导致其对新药开发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更谈不到考虑今后生产成本控制,同时由于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很弱,研发成果在转化为企业大生产的过程漫长,无形中提高了整个研发过程的成本。
印度制药业在长期与跨国公司的贸易合作中很早就意识到了国际合作应重视研发合作,许多有远见的印度企业都选择了与跨国公司进行新药研发合作和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首先印度企业利用自己本身高超的化学合成技术和本土低廉的临床试验成本,与跨国公司在本土合作研发;承接跨国公司新药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时又利用原料药和非专利药出口建立的国际网络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与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水平保持同步,如原来专做仿制药的Cipla公司已开始在美国注册自己独立研发的药物。相比之下,中国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作到与跨国公司在新药研发方面有实质性的合作。
(二)国际化的质量标准体系给印度制药工业进入跨国医药产业链提供了快速通道:单纯从药品的仿制技术和药品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水平上考虑,中印两国水平不相上下,但是,一些大型的印度制药企业,由于其长远的国际化战略眼光,在企业初建,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和质量体系都完全按照欧洲和美国标准建立,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像发达国家一样有企业自身的完整的稽核体系。非常容易通过美国FDA及欧盟的CGMP认证,其产品也就非常容易的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如印度医药企业排名第三的Cipla公司于80年代未就获得了美国FDA认证,其产品已经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到目前为止:印度本土已有70家药厂通过美国FDA认证,目前印度的原料药和制剂的制造技术、产出产品的质量都是发展中国家最好的,具统计:印度非专利药的出口额2005年为50亿美元左右,印度生产的60%的原料药和25%的制剂已出口到国际市场,主要市场集中在美国、西欧和俄罗斯等主流市场;而在我国,多数医药工业企业仍以通过国内GMP认证为最终追求,其管理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差别,要通过FDA的CGMP认证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重新整改,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短时间内无法进入美国和欧盟等规范市场。
(三)成熟的国际竞争战略和国际市场运营能力使印度制药企业正逐渐成为世界制药大国:
中国药企的海外战略主要聚焦在附加值较底的原料药市场,拼的是产能规模和成本控制水平,靠的是低成本战略。由于质量体系不同等种种原因,在世界主要医药市场基本看不到中国的制剂产品,当然这也是由于中国庞大的国内医药市场,使中国药企开发药品制剂国际市场的压力不够造成的。
与中国制药企业相比,由于本土医药市场空间有限,印度制药企业就要有远见的多,他们从很早就瞄准了附加值高的非专利药品制剂海外市场,不但从企业建立伊始就按照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管理,而且为了实现制剂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印度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主动收购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小医药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成熟的品牌、对当地法规政策的熟悉、某些产品的特许经销权和本国销售渠道,整合延长自己的产业链。如印度Sun Pharmaceuticals 公司于1996年收购了美国底特律的Caraco制药公司,从此打开了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Ranbaxy 收购拜耳的非专利药子公司Bayer Basics,进入了德国市场。
许多印度企业与发达国家目标市场的本土企业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伙伴在目标国家注册自己的产品,销售自己的产品。
中国的制药企业目前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原料药出口国际市场,对如何培育制剂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目标市场很少有战略考虑,同时由于对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也使中国企业对在目标国家注册销售产品充满胆怯。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和中国的医药企业将占据世界非专利药的大部分市场,两国制药企业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的竞合关系将越来越密切;通过对中印医药企业的对比,我们应该得到不少启示:
(一)不断开发新药是巩固医药工业地位的关键,尽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根本:随着医药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药品仿制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快完成从单纯的仿制到创新的转变过程;除了像印度制药业持续不断的加大新药研发的投入之外,还应在研发的管理体制上不断改革创新:逐渐从购买、承接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到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科研选题,整合资源完成新药研究到最终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科研力量完成科研开发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在新药研发上与海外机构合作;通过合作研究,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承接国外新药多中心临床等手段,介入发达国家的新药研究活动,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新药创新的经验与知识,提高我国药企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我国制药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是我国药企快速进入世界医药产业链
的必要途径:
目前在我国,除了合资企业,真正符合发达国家质量体系要求的原料药生产厂还是极少数,制剂生产厂基本没有;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所以我们应从现在开始,从新建生产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和新生产线着手,按照美国FDA和欧盟的GMP标准要求,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工艺质量管理体系,将申请通过国际GMP认证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加强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重视培养熟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规则的技术管理人才,用骨干来带动整个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的接轨,使中国药企尽早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稳定的非专利药,特别是非专利制剂的市场。
(三)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中国的医药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成为世界医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目前原料药出口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海外贸易伙伴的深度合作,利用合作伙伴的网络优势,积极扩大制剂出口。
加强对外医药类事业投资,以东盟国家为重点逐渐建立自己的医药产业基地;与此同时,逐步放射可控制的海外销售网络。将跨国经营纳入发展外向型经济规划之中,提高企业国际话经营程度。
印度和中国同为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在医药工业领域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尽管印度制药产业的总体规模稍小于中国,产业的集中度也较低,但是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扎实不懈的长期努力,凭借高水平的科研开发能力和高度的国际化,已经将中国的药企甩在身后,晋身于世界强势药企的行列。在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印两国制药工业存在竞争是合理和正常的,我们应在研究印度制药发展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差距,加强两国制药业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国际医药行业的大循环中找准中国医药企业的定位。
油气
中国石化天然气增产势头强劲
从11月4日至5日在昆明召开的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获悉,中国石化自1998年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以来,天然气产量稳步上升。1998年产量为23亿
立方米,2005年达到62.8亿立方米,预计2006年将达到70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2倍多。
由于“十五”期间新建的华北大牛地气田和西北雅克拉─大涝坝气田已进入稳产期,川东北普光气田将投入建设,“十一五”期间,预计中国石化天然气产量仍将保持强劲的上产势头。
中国石化天然气产业的稳步发展得益于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川东北海相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形成及应用,发现了中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针对上古生界储层致密低渗的特点形成的低渗致密储层预测技术,在华北大牛地气田开发中应用,钻井成功率达到90%;在川西气区应用,使该区产量以每年2亿立方米的速度增长。低渗储层改造技术应用,使大牛地气田、川西气区和普光气田气井产量大幅度上升。复杂结构井钻完井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江汉油田建南气田和西北雅克拉─大涝坝气田的单井产量增加,使西南油气分公司和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的气田储量得到有效动用。
克拉玛依油田油气勘探相继获重大发现
最近,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相继获得一批重大发现,三口探井喜获高产油气流。
9月19日,车排子地区车89井获得日产45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它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上第三系勘探开辟了新的领域;9月22号,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背斜玛纳1井获得日产51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这是目前全盆地产量最高的一口天然气井,这一发现极大地增强了克拉玛依油田坚持南缘天然气勘探的信心;10月4号,盆地腹部陆东地区滴西14井获得日产15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也充分展示了陆东地区火山岩带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
化工
中国将继续加大化工投资
中国己是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位化学品消费国,陶氏化学(中国)投资公司亚太和大中华地区总裁James McIlvenny认为,在10~15年内,中国化学品市场预计会增长到约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市场那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