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枇杷种质资源研究进展_陈义挺

枇杷种质资源研究进展_陈义挺

枇杷种质资源研究进展_陈义挺
枇杷种质资源研究进展_陈义挺

亚热带农业研究第2卷第2期Subtrop i ca lA g ricu lt ure R esearch2006年5月枇杷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陈义挺1,2,赖钟雄1*,陈菁瑛2,郑文炉3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3.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福建莆田351131)

摘要:阐述了枇杷种质资源的概况、基础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并对今后枇杷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枇杷;种质资源

中图分类号:S66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25(2006)02-0085-06

Advances in t he studies on loquat ger mplas m

C H E N Y-i ti n g1,2,LA I Zhong-x iong1,C H EN Ji n g-y i n g2,ZHENG W en-lu3

(1.Instit ute o fH o rticu ltura l B i o techno l ogy,Fu jian A gr i culture and Forestry U n i 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 i na;2.Institute o f F ruits,F uji an A cade m y o f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Fuzhou,Fu jian350013,Ch i na;3.X iti an w ei T o w n o f L icheng D i str ict,P uti an, Fu jian351131,Chi na)

Abstrac t:The literature abou t the survey,basic research,app lica ti on to breedi ng,prospects o f resea rch and utilizati on o f loquat ge r mp l as m is rev i ewed.

K ey word s:loqaut;ger m plas m

枇杷是中国南方的特产果树,秋萌冬花,春末夏初正值一年中最缺新鲜水果之时成熟,其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风味佳美,深受人们喜爱。枇杷的营养价值高,可酿酒,还可制成果胶、果膏、果露,果实除可供鲜食外,还可制成糖水罐头,广销国内外。枇杷叶具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之功效[1],具有较好的抗炎和止咳作用[2-3],是我国的一味常用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供中医临床使用。种子含20%淀粉,可供提取工业用淀粉及酒精[4]。

1枇杷种质资源的概况

枇杷原产中国,据四川省果树研究所1960年的果树资源调查,在该省大渡河汉源县一带。20世纪90年代华中农业大学章恢志教授率领的调查小组近一步证实了枇杷原产在四川。国内浙江余杭县、台州市(包括黄岩、路桥、椒江三个区),江苏吴县,安徽歙县,福建莆田以及台湾省台中县,为六大枇杷产区;在国外,以巴基斯坦、日本、西班牙栽培最多,土耳其、印度、以色列、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均有少量栽培。

枇杷属植物约有30种,分布在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原产15个种(变种):普通枇杷、大渡河枇杷、麻栗坡枇杷、栎叶枇杷、腾越枇杷、怒江枇杷、香花枇杷、齿叶枇杷、倒卵叶枇杷、南亚枇杷、大花枇杷、台湾枇杷、椭圆枇杷、窄叶枇杷、小叶枇杷。中国拥有丰富的枇杷种质资源,种类多,分布广,野生、半野生的种系繁多。据15个省(区)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枇杷地方品种、实生优株和野生资源代表单株(类型)642个,其中140个有利用价值,仅/枇杷志0记载的就达397份(栽培种379份、野生及半栽培种18份)[5-6]。我国在枇杷的种质资源收集方面已进行大量工作。1975年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建成了国家枇杷资源圃,它是我国32个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之一,目前已收集并保存有主要枇杷生产国的主栽及野生种质资源230多份,其中中国福建种质107份、日本种质20份、美国种质3份、野生种质1份、半野生种质8份,是国内外枇杷资源保存最多的基地。西班牙枇杷资源圃建在瓦伦西亚农业研究所内,

收稿日期:2006-03-21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0310023);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2004NZ02-2)。

作者简介:陈义挺(1972-),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果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资源。

*通讯作者:赖钟雄(1966-),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已收集了74份枇杷种质,其中49份来自西班牙国内(占66.2%);意大利收集21份枇杷种质(当地资源占76%);希腊收集了枇杷种质17份(当地资源占59%)

[7]。这些国家的枇杷种质与我国丰富的

种质资源相比,其枇杷种质资源相对较为贫乏。2 枇杷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

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对枇杷的农艺性状、果实性状、抗寒性、丰产性、加工适应性、耐贮性、染色体倍数和同工酶等内容进行了较系统的鉴定研究[6,8-11]。唐蓓[12]应用核型及过氧化物同工酶2种技术,配合

植物学形态、孢粉学、地理分布,综合分析普通枇杷、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三者的亲缘演化关系,认为大渡河枇杷可能来源于普通枇杷与栎叶枇杷的杂种,并推测大渡河枇杷可能是一个种。王家福等

[13]利用枇杷愈伤组织对10份枇杷种质进行离体保存,克服传统种植保存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土地的缺点,为枇杷种质保存提供新的思路。汪卫星等[14]以龙泉1号品种为材料,用热激处理诱导小孢子2n 配子的发生,并

通过观察天然四倍体枇杷花粉,研究其中正常花粉在形态上的异同及其所占的比例。陈义挺等[15]应用

43个随机引物对早钟6号、解放钟和森尾早生3个枇杷品种基因组DNA 进行RAPD 分析,在DNA 水平上证实了早钟6号是解放钟、森尾早生的有性杂交后代。沈庆斌等

[16]以枇杷3个品种解放钟、长红3号和早钟6号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幼胚离体培养、高频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以及枇杷体胚发生再生植株的研究,为枇杷遗传转化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受体系统。

2.1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种质资源保存是指以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来保存种质资源,使个体中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并减少繁殖过程中的遗传改变,在保存过程中把遗传变异控制到最低。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是决定果树育种成效的基础工作,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目前枇杷种质资源保存主要通过建立种质圃和离体保存2种方法。

2.1.1 种质资源圃保存 种质资源圃就是集中定植种质资源到适合其生长、有一定生态代表性的圃地,以长久保存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圃解决了原地保存中植物生长受外界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对各类种质资源进行栽培化管理,是目前最重要的种质保存方式。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种质资源研究所统计,

截止2005年,我国已建成32个国家种质圃,保存45338份样本,1026个种(亚种),占地173.07hm 2。枇

杷是一种重要的亚热带果树,商品价值较高,发展前景较好,这就对保存种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最大的枇杷种质保存圃在日本长崎果树试验场,收集100多份种质;国内唯一的枇杷种质资源圃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收集230多份种质。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如占地面积大、管理费用高,还会遇到病虫害和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需要其他保存方式进行互补。

2.1.2 离体保存 相对于种质资源圃,离体保存是既安全又经济的一种方式,子叶、胚、细胞、愈伤组织、原生质体、茎尖、小苗等均可作为离体保存的材料。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植物种质离体基因库,许多不能用于常规种子保存的植物已采用这种方法得以保存,如木薯、甘薯、可可、香蕉、柑橘、马铃薯、椰子、甘蔗、芋头等植物。我国也已建立了薯类(马铃薯和甘薯)作物试管苗资源保存库。开展枇杷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可以克服传统种植保存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土地的缺点,所占空间小,可以避免自然灾害引起的种质丢失,便于国际种质交流,且保存费用低廉,一旦生产上需要即可进行快速大量繁殖。福建省科技厅于2004年9月28日批准在福建农林大学亚热带果树研究所建立/福建省闽台果树种质试管苗库0,该所保存了福建枇杷种质资源50多份,包括了大多数福建原产的枇杷种质,为枇杷种质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了一个新的平台。

2.2 种质资源的形态学

形态学研究即植物的外部特征如枝干、叶片、花器、果实、种子等方面的研究。形态学标记鉴别简单、方便,肉眼易于观察,长期以来为广大分类学、育种学和栽培学工作者所采用,至今,形态学标记仍是鉴别种类和品种的最基本依据。但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常与有害或不利性状连锁,数量性状基因定位需要严格控制试验环境,因此使用其鉴别的结果存有误差,同时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所以还需要其他的较为客观的方法进行辅助鉴别。枇杷品种分类的观点甚多,胡昌炽、章恢志提出根据果肉#6#亚 热 带 农 业 研 究第2卷

色泽、果形进行分类;后来章恢志提出增加按成熟期、按生态类型进行分类的观点,目前中国枇杷品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6种,即依生态类型、果肉颜色、果形、用途、成熟期、经济地位划分[6]。林顺权等[17]查对900多份枇杷标本的形态,对8个省(区)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调查,初步认为云南是枇杷属的发生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但这些分类方法在性状评价中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难以准确区分品种间差异和亲缘关系,在品种鉴定、杂交育种过程中亲本选配等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形态学标记中利用新的观察工具,如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孢粉学技术,在探讨植物的起源、演化、分类和亲缘关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陈菁瑛等

[18]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测12个枇杷栽培品种分别在4个制样处理下的花粉形态及大小,比较不同处理花粉的扫描效果,为枇杷孢粉学研究建立较简便、理想的方法。陆修闽等[19]应用扫描探针显微镜图像处理程序建立三维图像,从孢粉学角度阐述杂交种早钟6号与其父母本(森尾早生和解放钟)间的亲缘关系。

2.3 种质资源的细胞学

有关枇杷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细胞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上。M o ri n aga 于1929年最早发现普通枇杷的染色体数目(2n =34),但由于枇杷染色体数目较多,染色体绝对长度仅2-6L m,各染色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不借助先进的观察工具,难以辨认识别,在很长一段时间,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品种的染色体计数和小孢子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20],有关核型分析仍缺乏详细的报道。梁国鲁等[21]对四川8个枇杷品种早红1号、早红3号、金丰、龙泉80-1、龙泉1号、大五星、黄肉和早白沙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 =2x =34;并且认为供试枇杷核型可分为两大类:2A 核型和3B 核型,两大类核型划分与枇杷品种依据果肉颜色分类基本吻合,即认为红肉枇杷为2A 核型,白肉枇杷为3B 核型。梁国

鲁等[22]又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 H )对12个品种的天然三倍体枇杷的30个单株的起源方式进行了探讨,推断天然三倍体枇杷主要起源于由自花授粉产生的同源三倍体和卵细胞未减数而形成的同源三倍体2种方式。

2.4 种质资源的生化

生化研究主要指以同工酶和贮藏蛋白质等生化物质为基础的遗传研究。枇杷的生化研究目前以同工酶研究为主。同工酶研究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由同一基因位点受不同等位基因来编码的同工酶,即造成同工酶多种分子形式的原因在于编码它们的是同一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基因;第二种是利用独特的同工酶位点重复现象。方德秋等[23]对中国枇杷属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蔡礼鸿[24]利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枇杷属的4个种和1个变种,即普通枇杷、栎叶枇杷、大渡河枇杷、齿叶枇杷、大瑶山枇杷120份材料进行了分析。同工酶标记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生化遗传标记,但是同工酶分析也具有局限性,尤其是用有限的酶来分析会带来一定的偏差,通常所选用的酶有限,很难说就是整个基因组的随机取样,更不用说覆盖整个基因组;还有同工酶采用的材料必需是新鲜的,这在野外大量采集时,常常困难重重。

2.5 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

目前,开展枇杷分子标记研究的主要有I SSR 分子标记和RAPD 分子标记2种。

2.5.1 ISSR 分子标记 刘丹等[25]用I SSR 标记技术成功地对枇杷品种白玉及其无籽变异和品种冠玉及

其辐射变异做分子鉴定,得出2种变异都发生在多个位点上,而不是单一位点上的变异。2.5.2 RAPD 分子标记 潘新法等[26]应用RAPD 分析技术,对江苏省的16个地方枇杷品种基因组DNA

进行了分析,从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个随机引物并进行基因组DNA 扩增,在16个枇杷品种中扩增出19个DNA 片段,扩增的DNA 指纹图谱可将16个品种一一区分,说明利用RAPD 分子标记进行枇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在技术上是可取的。西班牙也是枇杷的主要生产国之一,V ilanova et al [27]应用RAPD

技术进行了西班牙枇杷品种的系统分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选用36个寡核苷酸引物对33个品种资源进行扩增,其中有23个引物产生多态性,产生的29个多态性扩增片段可用作分子标记。陈义挺[28]应用16

个随机引物对65份枇杷种质资源基因组DNA 进行RAPD 分析,初步确认短柄扁核、天草早生、栎叶枇杷、解放钟、香钟11号为这65份枇杷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当D =0.847时,65份种质资源可分为两大类非#7#第2期陈义挺等:枇杷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栽培类型和栽培类型,这与传统分类法是相一致的;在栽培大类型中,各分组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中国枇杷品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所不同。

3 枇杷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

陈文训[10]、杨家因[11]分别开展了枇杷生物学特性观察与抗逆性研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

所通过化学诱变,获得四倍体枇杷种质)))闽三号,在花期经赤霉素处理,成功获得了无籽枇杷果实,并与二倍体枇杷良种杂交,得到一批三倍体枇杷种质;福建农学院获得三倍体枇杷试管苗[29]。郑少泉等[30]对

枇杷杂种后代的7和12个组合,进行果实成熟期和叶片抗病性遗传倾向分析,提出了枇杷成熟期和抗叶斑病育种对亲本选择选配的观点。

3.1 实生选种

实生选种是目前大多数栽培品种的来源,是我国枇杷选育新品种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江苏吴县果树所选出质优、耐寒的白玉、大果白沙枇杷;四川纳溪县农业局选出沪州6号、沪洲8号枇杷等;四川省农业厅于1980年从成都市龙泉驿区美满6队肖九松家实生树中选育出大五星枇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选育出洛阳青、少核大红袍、塘栖早丰,其中洛阳青为目前全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4];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出抗寒品种华宝2号、华宝3号等;福建省通过实生选种的优良品种主要有大钟、解放钟、太城四号、长红3号、白梨等。这些新品种或株系的经济性状均优于老品种。

3.2 杂交育种

我国的枇杷育种专家早在1950年就开始枇杷杂交育种的研究,可是没有获得有价值的优良品种或单株;70年代以后开展大规模的枇杷杂交育种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国内大多选择超大果型的品种作为母本,与有其他特殊性状(高糖、特早熟、抗病等)的品种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新的优良品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早钟6号、香钟11号、钟津2号、香城4号、钟城23号等,均已进行示范推广和区试中,其中早钟6号为目前唯一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并获得审定的枇杷推广新品种;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培育了81-3-7、81-1-10、82-6-26等有价值的杂交枇杷优株。

3.3 生物技术育种

由于枇杷童期长,基因高度杂合,常规育种难度大,通过生物技术可加速育种进程。杨永青等

[31]进行茎尖离体培养和快速繁育优良苗木研究,并在生产上成功应用;一些研究者

[32-36]对枇杷体胚的培养结果表明,胚培养可以促使胚萌发成为植株;陈振光[29]于1983年首次报道枇杷胚乳培养获得了完整植株;林

顺权[35]进行枇杷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原生质体技术,可以使普通枇杷的原生质体和枇杷属的其他种进行体细胞杂交,也可以进行枇杷属与近缘属的属间杂交探索,有可能获得有用的属间杂种作为育苗砧木。李名扬等[36]报道,用根癌农杆菌感染枇杷子叶,农杆菌T-DNA 能整合进枇杷细胞核中并得到表达,但没有转移目的基因,也没有获得转基因植株。

枇杷的生物育种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试验阶段,但一旦获得成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其他育种途径

其他育种途径主要有化学诱变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2种途径。

3.4.1 化学诱变育种 盛宝龙等[37]用较低含量GA 在花前诱导无核枇杷获得较高的无核果率,后期多次

用CPPU +GA 处理,获得了具有商品价值的无核枇杷,成本低,方法简便;日本枇杷育种专家谷季树[38]用GA 处理,诱发无核枇杷获得成功,但成本高。

3.4.2 辐射诱变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1978年用0.2%秋水仙素处理太城4号枇杷30

h 后,用60C o -C 射线进行诱变,获得四倍体枇杷)))闽3号,在花期用GA 处理成功获得了无籽枇杷果实[39];李逊逵[40]用60

Co -C 射线照射枇杷种子,获得无核少核变异单株。#8#亚 热 带 农 业 研 究第2卷

4 展望

4.1 加强枇杷种质资源特别是非栽培种的研究和利用

我国有丰富的枇杷种质资源,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的实际重视很不够,以致大量野生枇杷被人为破坏。普通枇杷及枇杷属其他物种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基因,而这些物种在其原生地,近年来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甚至灭绝或沦为濒危物种,野生资源面临越来越贫乏的局面。物种的灭绝不仅意味着一个物种的消失,更重要的是这些物种所携带的遗传基因也随之消失。枇杷非栽培种种质资源蕴含丰富的抗性等有价值优良基因,能经受时间和环境的考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枇杷种质资源,有目的地选配利用亲缘关系较远且具有较强抗性的非栽培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使优良、独特基因得到有效转移。我们还可以利用野生枇杷及枇杷近缘种具有根系发达、抗性强和矮化的优点作砧木。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1994-2001年利用矮生种豆枇杷和闽矮1号、枇杷属其他种大渡河枇杷和栎叶枇杷作为矮化砧和中间砧进行矮化砧木试验,初步认为,以闽矮1号、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作为砧木均具有一定的矮化效果。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我国枇杷种质资源,可为更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枇杷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4.2 提高枇杷种质资源数据管理水平

目前枇杷种质资源圃数据管理基本上采用传统方式(记载本),已不适应枇杷科研以及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资源圃进行数据管理,是提高资源圃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近20年来,国内外不少资源圃已相继建成资源信息网络系统。我们可以随时向中心信息系统输入种质资源数据,查询所需的某一种质资源或具某些特性的品种。目前资源圃的资源信息网络系统一般包括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信息的积累和贮存及管理业务的系统化等。设立枇杷资源圃信息网络系统,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枇杷各方面的信息,不仅为科研提供快捷、准确的数据资料,同时也为资源圃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4.3 加快枇杷种质资源利用

枇杷种质资源圃的收集、保存、鉴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优异基因源,因此,对每一份种质资源只有在基因水平上进行评价,才能为育种提供最有价值的亲本材料。应在以前科研研究鉴定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筛选出品质更好、价值更高的育种亲本材料。如在抗逆性和抗病虫性鉴定方面,在鉴定筛选抗性强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具有多种抗性的种质材料的鉴定筛选,同时要鉴定其遗传稳定性;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的资源,以提高生产利用价值。当前,枇杷资源评价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表型性状上,虽然枇杷种质资源丰富,但可利用作为亲本的育种材料贫乏。这主要是缺乏进行基因水平研究的技术和设备平台,也是我国在种质资源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如果能够对保存的每一份种质资源(个体)所具有的优异性状、控制基因、遗传背景都有充分的了解,构建枇杷遗传图谱,再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技术和途径,我国枇杷育种水平将会有重大突破,真正实现从资源优势到品种优势的转变。

4.4 加强枇杷种质的基础研究

枇杷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相关的研究。如利用DNA 分子标记进行枇杷起源、演化、分类、鉴定方面的深入研究;构建枇杷遗传图谱,并进行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进行大规模的试管种质保存的研究及野生和近缘枇杷资源的有用基因资源研究等。

参考文献:

[1]王立为,刘新民,余世春,等.枇杷叶抗炎和止咳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4,35(2):174-176.

[2]YANAG ISAWA H,OH S H I M A Y,OKADA Y,et a.l A sesqu iterpene g l ycoside ,loquatifoli n A fro m the leaves of E.japonn ica

[J].Che m Phar m Bu l,l 1988,36(4):1270-1274.

[3]L I X W,LU W Q,Q IN Z L,et a.l P harmacok ine ti cs and tox ic ity of amygdali n [J].Chi n J N e w D rugs C lin R e m,1986,5

(3):141-147.

[4]黄金松.枇杷栽培新技术[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8-44.

[5]章恢志,彭抒昂,蔡礼鸿,等.中国枇杷属种质资源及普通枇杷起源研究[J].园艺学报,1990,17(1):5-11.

#9#第2期陈义挺等:枇杷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6]邱武陵,章恢志.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林顺权.世界枇杷生产与科研最新动态)))第一届国际枇杷学术讨论会简介[J].柑橘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3,19

(3):8-10.

[8]邱武凌.福建果树50年[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54-75.

[9]方金强.枇杷品种资源及其选育种综述[J].福建果树,1985(2):12-16.

[10]陈文训.枇杷生物学特性观察[J].福建农学院学报,1958(7/8):29-49.

[11]杨家因.枇杷耐寒品种开花生物学特征与越冬性的关系[J].园艺学报,1963,2(1):83-84.

[12]唐蓓.普通枇杷、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的亲缘关系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4(3):18-22.

[13]王家福,刘月学,宋刚,等.枇杷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保存[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29(3):305-310.

[14]汪卫星,郭启高,向素琼,等.热激处理对枇杷2n 花粉发生率的影响[J].果树学报,2003,20(4):284-286.

[15]陈义挺,赖钟雄,陈菁瑛,等.枇杷品种早钟6号与解放钟、森尾早生三者之间亲缘关系的RA PD 分析[J].福建农林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1):46-51.

[16]沈庆斌,赖钟雄,蔡汉权,等.枇杷幼胚培养与体胚诱导植株再生[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279-384.

[17]林顺权,杨向晖,刘成明.中国枇杷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J].园艺学报,2004,31(5):569-573.

[18]陈菁瑛,陈弁,张丽梅,等.用于扫描电镜观察的花粉不同制样方法对枇杷花粉形态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03,

18(2):107-111.

[19]陆修闽,陈菁瑛,张丽梅,等.枇杷杂交新品种-早钟6号.与亲本花粉形态观察比较[J].园艺学报,2002,29(3):271-

273.

[20]吕柳新.一个枇杷不育突变植株的细胞学观察[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4,13(2):140-146.

[21]梁国鲁,任振川,阎勇,等.四川8个枇杷品种染色体变异研究[J].园艺学报,1999,26(2):71-76.

[22]梁国鲁,汪卫星,向素琼,等.天然三倍体枇杷起源方式的G IS H 鉴别[C]M 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2005年全国枇杷

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余杭: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2005:17-18.

[23]方德秋,章恢志.批把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9,8(2):144-150.

[24]蔡礼鸿.枇杷属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及品种鉴定研究[D ].长沙:华中农业大学,2000.

[25]刘丹,乔玉山,聂赟,等.枇杷遗传变异的ISSR 标记鉴定[C]M 陆维忠,郑企成.植物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北

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8-253.

[26]潘新法,孟祥勋,曹广力,等.RAPD 在枇杷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果树学报,2002,19(2):136-138.

[27]V ILANOVA S ,BADENES M L,M ART I N EZ-CALVO J ,et a.l A nalysis o f l oquat ger m plas m (E riobotry a aponica L i nd l )by

RA PD m olecu lar m arkers [J].Euphy ti ca ,2001,121(1):25-29.

[28]陈义挺.枇杷种质资源RA PD 分析[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

[29]陈振光.枇杷胚乳培养获得植株试验初报[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3,12(4):343-344.

[30]郑少泉,蒋际谋,许家辉,等.枇杷若干性状的遗传研究)))果实成熟期及叶片抗叶斑病的遗传倾向研究[J].福建省

农科院学报,1996,12(2):36-39.

[31]杨永青,陈光禄,唐道一.枇杷茎尖培养与增殖的研究[J].园艺学报,1983,10(2):79-86.

[32]滕世云,陈惠民.枇杷胚状体的诱导和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1986,13(4):245-249.

[33]何伟其.枇杷幼胚及茎顶培养诱导细胞发生的研究[J].中国园艺,1983,29(4):322.

[34]庄馥萃,潘维雄,吴金珠.枇杷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异常器官的分化[J].亚热带植物通讯,1982(2):7-11.

[35]林顺权.枇杷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的研究[D ].福州:福建农业大学,1995.

[36]李名扬,蒋建国,罗静,等.根癌农杆菌感染枇杷子叶外植体中的转化与表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13(4):442

-445.

[37]盛宝龙,吴伟民.无籽枇杷生产技术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1998,27(5):3-6.

[38]谷季树.无籽枇杷的生产[J].国外农学)))果树,1990(3):31-33.

[39]郑少泉.枇杷辐射诱变育种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1996,25(3):25-27.

[40]李逊逵.钴60射线对枇杷种子辐射效应的探讨[J].福建果树,1991(1):7-10.#10#亚 热 带 农 业 研 究第2卷

白沙枇杷栽培技术研究

白沙枇杷栽培技术研究 1.定植 定植以春季发芽前2月下旬至3月份定植为宜。苗木掘取时,最好带土球。如带土球困难,应保持根系完好,并蘸上泥浆;栽植时对叶片要作适当处理,如掘苗时根系保持良好,可作少量处理,反之根系受到破坏严重,应剪去部分,甚至全部叶片,仅留叶柄。山地栽植一般株行距在4m左右,亩栽40株左右,平地株行距4×5m,亩栽33株。定植穴直径80~100cm,深60~80cm,每穴施厩肥20~25kg。如土壤pH<5.5,应加入适量石灰进行调节。对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田块,应开定植沟,以防积水烂根。定植后,一定要浇透定根水。因枇杷根系浅,需用竹杆或木棍绑扎固定,以防风吹倒。稻田改植应深沟高畦、筑墩种植,做好排水防涝工作,并逐年客土加高。 2.整形修剪 由于枇杷枝梢生长的特性,—般自顶芽下分生4-5个轮轴状侧枝,此后有陆续分生多年后,可自然形成圆头形树冠。如不加整形树冠容易郁闭,阳光通透不良,对果实的生长和发育影响较大,因此必须于幼树时代就要整形,以利提早结果和长年丰产稳产。 因枇杷干性强,推广适宜树形为主干分层形。主干高60cm左右,3~4层,层间距60~80cm,主枝数第一、第二层3~4个,第三、第四层l~2个,全树共有主枝10~12个,各层主枝应分散错开,同层主枝均匀分布。一、二层主枝可配副主枝2~3个。 2.1幼龄期整形 第一年,定植当年多不修剪,待长至60-70cm时定干。选留向四周斜生开展、分布均匀的强壮主枝3~4个,其余从基部疏除,中心干及主枝延长枝均不剪。 第二年,中心干顶芽继续向上延伸,自顶芽附近抽生的2~3个枝条和上年一样留作第二层主枝,保持与第一层60-70cm间距,让其自然斜伸,但和第二层主枝错开,不使重叠。同时在第一层主枝上留l~2个侧生枝作副主枝,其余及早除去。第一主枝距主干不小于50cm。 第三年和第二年一样,选配第三层2个主枝和第二层主枝的l~2个副主枝,其余均抹除。在主枝、副主枝的先端,如见花蕾,应即摘除,以使其继续延伸生长。 第四年,在各主枝上培养副主枝,其它可进入正常修剪,如有必要可继续留好第四层。 2.2修剪 可周年进行,以9月中上旬修剪为主。 因枇杷萌芽力弱而成枝力强,因多进行疏剪长放,少进行短截、重短截。 主枝及亚主枝修剪:除顶芽延伸外,其侧芽常萌生3~5个新梢,应疏删细弱密技,留l~2个强壮侧枝。 结果枝的修剪:对于花过多的树,结合疏花,疏去或短截一部分结果枝,枇杷的结果枝宜不超过4-5年生。对过老而长的果枝可自基部删去,或于中部选有不定芽发生可能处回缩。 徒长枝从基部剪除。如在枝条稀疏的部位,可行短截,使自基部抽生新梢。 疏除枯枝、病虫枝、弱枝、交叉枝及过多、过密结果母枝等。 注意因为枇杷伤口愈合力差,伤口直径在1.5cm以上,剪截后很难愈合,往往要枯死一段,因此要加强大伤口的保护,将伤口削平,涂上保护剂。 3.疏花匀果 枇杷着花很多,花期又长,开花时花蜜分泌甚多消耗养分很可观,另开花结实过多,易产生严重的隔年结果现象,降低果实品质和树体抵抗力,所以必须采取疏花匀果措施。 3.1疏花、穗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规划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规划 (2010-2015年)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加强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增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实施的科学性,促进种质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省(区)南部及四川、贵州省南端的河谷地带,覆盖的省区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指对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植物的人工培育品种资源及其野生种、野生近缘种的调查、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及新品种培育。 (一)初步建立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共收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约4.7万份(部分重复),其中热带特有资源3.6万份,资源类型有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遗传材料等。本项目从2008年启动以来,重点维护了橡胶树、木薯、香蕉、荔枝、龙眼、咖啡等种质资源圃,开展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等工作,并对农业部海南儋州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等9个资源圃进行了挂牌保护,为种质资源的妥善安全保存及创新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已制订了320个相关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质量控制规范和资源保存、繁殖技术规程,基本规范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及利用工作;跨部门、跨领域整理整合了包括海南、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6省的24家科教单位的3.35万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完成了2.6万份资源的基本性状和1.65万份资源特性性状的数据化表达;初步建成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https://www.doczj.com/doc/c613182804.html,),拥有3万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包括共性数据库、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资源共享,为科研、教学、政府管理等部门提供服务;筛选出橡胶、木薯、腰果、

大五星和白沙的区别

应该是大五星大,大五星枇杷也比白沙枇杷丰产,但白沙枇杷味道好,耐寒性比大五星强 mjxiayu ★果学院★大学一 年级 昵称 大虾 UID 46819 帖子 422 果币 2825 元 居住地 浙江省 宁波市 专职 种植户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8楼 发表于 2011-10-28 13:36: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jxiayu 于 2011-10-28 13:42 编辑 白砂类枇杷(宁海白)RK 红砂类枇杷(大五星 ) 1:白砂枇杷和大五星枇杷到底哪个个大 ? 宁海白40-70克.大五星70-150克.大五星几乎大一倍. 2:白砂枇杷和大五星枇杷到底哪个结果早?(听说大五星次年可以结果) 枇杷结果在于是否在6,7月份能否完成花芽分化.(以上两种当年3月份的嫁接苗至10在当年嫁接当年开花,次年结果的可能.)成熟期:在本地大五星比宁海白早5-7天. 3:白砂枇杷和大五星枇杷到底哪个适合楼顶种植? 相比较白砂类枇杷树型紧凑.分枝多.比大五星等更适合矮化栽培.适合楼顶种植. 4:谁有这2个品种的苗?(值得相信的卖家) 以上二品种枇杷我有.苗只有宁海白,软条白沙.没有嫁接大五星. 建议:少量种植还是白砂枇杷,口味更胜一筹. 站内短信与我.可以送你几棵的. 呵呵!我的头像就是宁海白.是不是流口水呀 四季分明的地方远距离购买苗木,种植白枇杷最好时间是二月初。 到时候,各位果友需要白枇杷苗子的话,我可以开团,然后在论坛上通知各位 大五星枇杷苗我这里有,种了三年,地经1-2.5公分。另外还有两年生东魁杨梅苗。我在杭州市余杭区。QQ705464759 安徽绿宇有苗:大五星枇杷苗我这里有 印度懒汉王西瓜?表现怎么样?亩产多少哪,抗病强不? 今年种植了花皮园瓜,黑皮椭圆形,黑皮黄瓤圆形无子瓜,黑皮品种好于花皮的,各品种的大小比较均匀,管理粗放,因为是自己吃,没有统计产量,单株结4个左右,因为是第一年种植,可能密度大了,要求亩300株。 黑花生在北纬41-43度地区表现: 发芽出土势力弱,10厘米土温在12-14度时播种,出苗参差不齐,且有缺苗现象发生;10厘米土温16度(或地膜覆盖栽培)时,出苗尚可。植株长势中庸株

玉米品种概述

玉米品种概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 玉米属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玉米种(mays)。玉米种又分为9个类型。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带回欧洲,16世纪前半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在田艺衡《留青日扎》(1573年)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都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米传到我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经过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大量的产量稳定、适应性强和抗逆性较好的地方品种,成为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据粗略统计,全国各地保存的玉米品种资源近2万份。 玉米别名玉蜀黍,又有苞米、苞谷、苞芦、苞粟、棒子、玉茭、六谷、珍珠米、观音粟等名称。我国是世界上栽培玉米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北纬500到200从东北到西南的狭带状地区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四川、河南等省的播种面积最大,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种植面积。

玉米是高产粮食作物,籽粒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掺合其他的粮食,实行粗粮细做,可做成各种糕点,美味可口,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的饲用价值越来越重要。在工业上用途亦广,玉米籽粒和副产品可以制造300种以上的工业品。在医药上,玉米淀粉是培养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的主要原料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玉米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在生产、育种和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玉米种质资源工作,全国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评选良种、收集、整理农家品种工作。据统计,至1958年止,全国共收集保存玉米品种11400余份;1979年以来,全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征集,从而促进了我国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我国过去长期种植的大部分是硬粒型地方品种,而马齿型品种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来自国外引入的,如云南的普照苞谷是1920年从印度引进的,金皇后是1931年由美国引进,英粒子

农业植物病理学--文献综述--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文 献 综 述 题目: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 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

授课老师:侯明生蔡丽 学生姓名:王杰 学号:2011301200710 专业班级:植物保护1103班 2013/06/20 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 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 和气候变暖,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本文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综述枇杷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枇杷;防治;叶斑病;流行规律;遗传规律 批把叶斑病是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的总称,三者往往混合发生。轻则叶上出现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则影响产量。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 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1.枇杷叶斑病的病状分类及病害特点 1.1 斑点病: (1)病害特点: 专门为害批把叶片,叶上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中央为灰

黄色,外缘呈灰棕色或赤褐色,往往许多病斑连成一大块,呈不规则形,使病叶局部或整张枯死。后期在病叶上长出许多小黑点,排成同心轮状,但也有时散生。这些小黑点就是斑点病的分生孢子器。 (2)病原(pathogen) 斑点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的一种,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其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叶中越冬。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突出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一般在土壤贫瘠,排水条件较差,栽培管理不良的果园内发病较重。禾苗发病往往较成株重,特别在土壤贫瘠,生长不良时更为严重。品种间发病情况也有差异。白沙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乌儿和红种,以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病斑近圆形,多数病斑愈合后成不规则形,沿叶缘发生时则成半园形。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中央变为灰黄色,外缘则仍为赤褐色,紧贴外缘处为灰棕色,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这些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1.2 灰斑病: (1)病害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是叶斑病中发病最多的一种。叶片受害初病斑呈淡黄色圆点,约 2 —4 毫米,以后迅速扩大,联成不规则的大斑,中央呈灰白色以至灰黄色,边缘具有明显的黑色环带,多呈圆形,较规则,比斑点病的病斑大些。果实受害,初时产生紫褐色圆形斑点,发病很快,不久就凹陷。病斑圆形,初呈淡褐色,后变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色至灰黄色,其上亦散生有黑色小点,但比病斑上的黑点粗而疏。果实受害后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病斑处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有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病原(pathogen) 灰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分生孢子盘初时埋生于寄主表皮内,后来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由 5 个细胞组成,顶端有纤毛三根,基部有脚毛一根。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或病果的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盘初埋生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24~26×8~10微米,由5个细胞组成,中央的3个细胞茶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其顶端具有纤毛3根,基部具有1根短的脚毛。纤毛无色,长30微米左右。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灰斑病以乌儿发病较重,白沙和红种次之,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 1.3 角斑病:

大五星枇杷种植技术

. . . .. .. . 目录 枇杷概述 (1) 科属分类 (2) 品种分类 (3) 栽培要点 (4) "大五星"枇杷生理特征 (6) 建园 (8) 肥水管理 (3) 排水与灌水及幼龄果园的间作 (13) 整形修剪 (15) 保花保果与果实管理 (19) 病虫害防治 (23) .s. . .. ...

“大五星”枇杷种植技术 枇杷概述 【简介】拉丁文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命名者:(Thunb.) Lindl. 英文名称:Loquat 又名:卢橘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因形似琵琶而得名;其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其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系分析,枇杷果实可食部份每100克含蛋白质0.4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7克、粗纤维0.8克、灰分0.5克、钙22毫克、磷32毫克、铁0.3毫克、丙种维生素3毫克、类胡萝卜素1.33毫克,其中钙、磷及胡萝 卜素显著高于其他常见水果,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 —1—

8种氨基酸。 枇杷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价值。《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中医传统认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而现代医学更证明,枇杷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枇杷叶提取物,熊果酸 Ursolic acid 乌索酸,乌酸,含量:25%,90%,98%,。熊果酸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近年来发现它具有抗致癌、抗促癌、诱导F9畸胎瘤细胞分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极有可能成为低毒高效的新型抗癌药物。另外,熊果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功能,因而被广泛地用作医药和化妆品原料。熊果酸药理作用:熊果酸又名乌索酸,乌酸,属三萜类化合物。 【科属分类】蔷薇科 Rosaceae、枇杷属。常绿 —2—

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

1 总论 1-1 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描述规范和术语 1-2 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1-3 农作物种质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1-4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2 粮食作物 2-1 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 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3 小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4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2-5 玉米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6 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7 大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8 高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9 谷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0 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1 燕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2 荞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3 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4 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5 籽粒苋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6 小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7 豌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8 豇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9 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0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1 蚕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2 饭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3 木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4 小扁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5 鹰嘴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6 羽扇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7 山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8黑吉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 经济作物 3-1 棉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2 亚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3 苎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4 红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5 黄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6 大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7 青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玉米种质资源情况

玉米种质资源 导读: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玉米玉米种质资源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农家品种、外来品种 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还有少数糯质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 玉米传入我国以后,经过近500年的风土驯化,形成了各种生态型的丰富的地方品种。硬粒型品种是最早引入我国的类型,经过长期在某一地区培养与选择,已形成各种生态型。硬粒玉米共同特点是对特定的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因受生态型的限制,这类品种适应性不广泛。耐瘠薄性、耐旱性、早熟性和品质好是其共同特点,适应于丘陵山区和生育期短的早熟地区。籽粒品质角质,淀粉多,食味好。例如黑龙江北部的火苞米、小粒红;陕西的野鸡红;四川南充的秋子;湖北山区的小子黄等地方品种皆属于这一类。而在半高山地区和纬度较低地区的硬粒玉米则属于熟或晚熟品种,如西南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 家 系 个 性 描 述 规 范 文件标识 当前版本0.2.0 作者谢小冬 完成时间2006-4-19 文档审批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 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七日

版本变更历史 时间版本描述作者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谢小冬2006-3-8 0.1.0 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的框架修改曹宗富2006-4-19 0.2.0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86- 邮件: 主题:人类遗传资源共享平台 名称: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编号:

目录 前言 (4) 1 范围 (1) 2 定义 (2) 2.1 家系 (2) 2.2 特异性状 (2)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4 原则 (4) 5 编写方法 (5) 6 家系遗传资源描述表 (6) 7 家系遗传资源描述规范字段说明简表 (9) 8 人类遗传资源家系遗传资源个性描述规范 (12) 8.1特异性状信息 (12) 8.2 家系遗传资源采集地信息 (12) 8.3 家系遗传资源家系信息 (14) 8.4 家系中的个体信息 (14) 8.5 医学指标 (16) 8.6 其它字段 (17) 9 附录1:近亲等级表 (18) 10 参考文献 (19) 11 附录2: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示例 (20)

前言 为了确保中国家系遗传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进入数据库保存,特制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平台家系遗传资源个性描述规范》,以便于中国家系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共享。 中国家系遗传资源不同于一般遗传资源,本规范对中国家系资源的定义、分类、采集地信息、共性和个体信息、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医学指标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资源的收录有所依照。 本标准为第一次制定。 本标准由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平台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小冬

玉米种质资源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刘丹,东北农业大学,150030 玉米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玉米无论在表型水平还是在分子水平上都是遗传差异较大的物种。即使在育种水平较高的美国,目前所利用的玉米种质还不到总资源量的5%[1] 。在中国,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种质资源的匮乏,始终是玉米育种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种质资源的评述,多局限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框架之下,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的讨论较少,因此实用性不大,同时,对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的也不多。

摘要 玉米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物质基础。搜集原始素材,拓宽种质基础,开展种质鉴定、创新和利用,在玉米品种改良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玉米种质资源在遗传多样性、种质类群的划分、群体配合力、抗胁迫性、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玉米种质资源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1 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背景 根据玉米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的差异,可以把它们划分成不同的杂种优势群。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和人工选择,造成不同亲本之间基因型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模式是杂种优势群之间的杂交后代的相对表现。在美国,北方硬粒与南方马齿亚种之间的形态差异非常大,如果它们是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就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甚至是不同的属。美国玉米带玉米的杂种优势似乎应归功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之间的巨大差异,最大的杂种优势也可望从分别来源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的自交系之间的杂交组合中获得。Reid×Lancaster 是最主要的杂优模式。Reid 更像北方硬粒亚种,而Lancaster 更像南方马齿亚种。两个杂种优势群的标准测验种分别是B73 和MO17,B73×MO17 是美国玉米带很长一段时期内主推的杂交种之一。欧洲引进美国马齿种质,与当地的欧洲硬粒种质构成最常见的杂种优势模式,该模式将美国种质的丰产性与欧洲种质的早熟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欧洲使用的美国种质大部分属于Minnesota13 优势群,该优势群在美国玉米种质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Reid,是早熟种质的主要来源。在热带、亚热带地区,Tuxpeno 和ETO 构成两个基础的杂种优势群,Tuxpeno × ETO 是当地最重要的杂种优势模式[2]。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中国玉米育种消化和利用78599 及其同类杂交种,这是续MO17、B73 之后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引进的第二次浪潮。21 世纪初,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以…先玉335?为代表的先玉系列品种,具有突出的丰产性、广适性和多抗性。全国多数育种单位都将此作为玉米种质扩增的首选材料,选育出一批优良的自交系,被称为X系种质[3]。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玉米育种领域对国外优秀种质资源的积极引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缺乏和育种工作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可见,加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已迫在眉睫。利用和改良玉米种质资源时,要灵活运用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既要参考一定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便对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有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又要突破固定的杂种优势模式,以便根据目标性状组建群体和配制组合。石雷[4]认为,中国的玉米育种,应把中国玉米种质与引进的国外种质相结合,把本土的杂种优势模式与国外的杂优模式相结合,同时与国际通用的Reid-Tuxpeno×nonReid-nonTuxpeno 杂优模式接轨。高翔等[5]遵循种质扩增中优势互补,不断创新的原则,对美国Reid 种质进行改良利用。一是沿用原有的典型杂优模式,即Reid×Lancaster,利用四平头和旅大红骨等种质对父母本双方进行种质扩增。二是采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自交、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生物技术等方法,对含美国Reid 种质的选系进行种质扩增,目的是创建新的杂优模式。刘纪麟[6]指出,把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按杂种优势模式,划分成若干对杂种优势群,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一个杂优模式下的杂种优势群间选出的优系,遗传背景不同,应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相互之间的特殊配合力较高,这些自交系也便于按各自的优势群归类。不同杂优模式的优势群选出的优系,因含的有利基因较多,一般配合力较好,也可能组配出农艺性状较优的强优势组合。番兴明等[7]也报道,CIMMYT利用优良自交系,组建了选育新自交系的基础群体。尽管这些群体不是按杂优模式组成的,但每一个群体内通过轮回选择已有大量的基因重组,它们的遗传构成和籽粒品质(马齿或硬质)表明,它们可以作为对应的杂种优势群利用。 2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 2.1 系谱分析法 系谱分析法是在对种质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育种材料的血缘关系研究群体的方法。我国所用的主要种质从来源上可以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个杂种优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一、引言 种质资源是开展茶树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 茶原产中国,在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包括野生茶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和遗传材料等。我国高度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工作,专门建立了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永久保存基地。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资源鉴定评价逐步从表型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科式展现状和进展 (一)发展现状与动态 1. 茶树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 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起始于2 0世纪5 0年代,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收集工作集中在2 0世纪8 0-9 0年代,当时曾对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和海南等茶叶主产区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收集[ l ] 。近年来,茶树资源的收集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发需求,但收集手段和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如全球卫星定位仪( GP S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电脑的应用使资源考察及信息的采

集更加准确、可靠。通过不间断的收集,截至2 0 0 9年年底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勤海分圃已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近3 0 0 0份,其中,约1 0 %为野生资源、6 0 %为地方品种、3 0 %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此外,在各省市茶叶研究所分散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约有4 0 0 0份(含部分重复 保存的资源)。 茶树资源以迁地保存和保护为主。在保存方式上,除植株形式外,还有室内营养体保存、DNA库等辅助保存形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组培技术在室内保存了200 余份野生及濒危茶树资源,利用超低温冷藏 方式保存了600 余份各地茶树资源的DNA 样本。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关注茶 树原生境保护的问题。2005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 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 (云政办发[ 2 0 0 5 J 9 4号) ,从政策上 对野生茶树原生境保护给予了支持。2008 年,福建省启动了茶树品种 资源保护项目,浙江省启动了龙井群体种和妈坑种的原生境保护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茶树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1) 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演化。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野生资源丰富多样。 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是开展资源鉴定和编目的基础。在茶树分类学研究中,早期主要以叶、花、果等形态学性状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子包粉显微形态分析和DNA分子标记 技术等逐步得到应用[ 2],为茶组植物种的分类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茶组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 张世煌 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 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这些理论问题决定了育种目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试验田里玉米果穗的重量,而是如何排除或抗衡农民生产田间限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那些障碍因素。因此,Duvick把产量解释为抗逆性,品种必须有一定的抗灾减灾,首先是耐密植抗倒伏的能力,然后是耐旱、耐低氮和耐低温或高温的能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耐湿和耐渍的能力。抗生物逆境也属此范畴,但育种家通常并不忽视对病虫害的抗性。 第二要明确,玉米产量的继续增长与提高杂种优势无关。相反,在过去八十多年里,美国的玉米杂种优势强度在逐渐下降,即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不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增长,而取决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特别是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试验田里把育种的注意力放在提高新组合的杂种优势上,可能会在生产上降低投入产出效率,使提高产量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过高。种子公司也不欢迎这类杂种优势很强的杂交种。 根据上面这两条原理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自交系的GCA,而不是

《作物种质资源》项目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一、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 1、对南疆种植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查明南疆作物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开展新疆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重点收集地方品种和农家品种(主要为农作物:包括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稻、玉米、甜高粱等;油料作物:向日葵、红花、油菜、胡麻、蓖麻等;豆类作物:鹰嘴豆、蚕豆、豌豆等;工业原料作物:甜菜、加工番茄、棉花、打瓜、啤酒花、大麻、蒲公英等;新疆特色药物作物:甘草、小茴香、肉苁蓉、薰衣草、红花、枸杞、红景天、骆驼蓬碱、野西瓜等),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变种(罗布麻、甜叶菊、苦豆子、黄芪、曼陀罗、秋葵等),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种、变种、品种、品系等,并对种质圃(库)保存资源整理编目。 2、进行种质资源主要种质的重要农艺、品质、抗逆等形状进行鉴定评价,对作物种质资源相关共性和特殊性状进行准确数据化描述表达,研究种质资源品质、抗逆性和抗病虫性鉴定方法,并评选出优异种质。 3、对新疆特色作物(胡麻、海岛棉、加工番茄、鹰嘴豆、甘草等)进行通过分子标记和等位性测验,鉴定与发现种质优异抗逆基因。 二、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建设 1、研究制订主要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整理、入圃保存技术规程、规范,促进资源考察、收集、保存工作规范化; 2、研究制订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管理规范和各作物管理细则,加强种质资源圃(库)管理; 3、制订新疆特色作物种子入库保存规范; 4、开展濒危物种资源离体保存和快放技术研究,为收集资源的快速繁殖入圃保存和更新提供技术手段; 5、研发和完善作物种质资源描述和质量控制规范,重点加强作物种质资源的病虫可逆境抗性鉴定等规程的制定; 6、研究新疆特用作物繁育特性,制定繁殖技术规程。 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构建新疆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网络数据库,包括作物种质资源共性数据库、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 技术路线图

白沙枇杷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在唐代以前已有栽培。枇杷果实初夏成熟(5月下旬-6月上旬),果色艳丽,果肉柔软,富含各种营养物质,风味特佳,深为人们喜爱。枇杷树姿圆整优美,树叶茂密,周年常绿,冬花馥郁,夏果累累,是特有的一种色、香、味俱全的南方佳果。 一、优良品种介绍 (1)冠玉:该品种于1983年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在白沙系枇杷自然实生变异选育,199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冠玉。 该品种树冠高圆头形,生长势强,在苏南地区一年抽发3次新梢,春梢为3月上旬至4月初,夏梢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梢为8月中旬至9月初,初花期为11月上旬,盛花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下旬,幼果迅速膨大期为4月初至5月上、中旬,果实成熟期为6月上旬。该品种形成产量的主要枝梢以夏梢为主。 品种显示果实大,是目前白沙系列中的佼佼者,果实圆球形或椭圆形,单果重43.4-61.5g,部份大者达70 g以上,果柄长,果面乳白或乳黄色。果肉厚达1㎝以上,白色或乳白色。肉质细而易溶、汁多、可食率66.2-71.2%,味甜较浓,微香,可溶性固形物13.4%,丰产,耐贮,抗寒性强,为二十一世纪发展新品种。 (2)白玉:本品种原产江苏吴县洞庭东山槎湾村,本世纪初叶由该村农民汤永顺氏从实生早黄白沙选出。1983年东山全国枇杷协作会议被定为优良品种。 本品种树势强健,生长旺盛,枝条粗长,易抽生长夏梢,树冠紧密呈高圆头,13年生树冠径6.80×6.80米,高6.40米,杆高42㎝,杆圆粗76㎝,株产大小年分别为137-97斤,丰产。 果实大,椭圆形或高扁圆形,果重33.1克,大者36.68g,果面淡橙黄色,毛茸多,果肉白色(洁白),平均厚8.5毫米,肉质细腻易溶,汁多,风味清甜,品质佳,可溶性固形物12-14.6%,可食部份占70.55%,果皮薄韧易剥离。初花期在10月底-11上旬,盛花期11月中、下旬,终花期在1月上旬,果实成熟期在5月底。为当前发展的主栽品种。 (3)青种:本种已有100多年历史,原为西山岛堂里乡王成才家实生苗变异所得,当时由秉场村谢姓农民发现其味好采回接穗进行繁殖,逐步推广,现为当家品种。 本种树势较强,桂冠开展呈圆头形,枝条较长。叶大,呈正椭圆形,果形大,平均重33.2g, 大者可达50g,圆球形,果顶平广。果面淡橙黄色,皮薄易剥离。果实成熟时蒂部仍呈青绿色,是本种最易辨认的特征,青种的命名也由此而来。果肉淡黄色,厚6.8毫米,汁多,总糖量9.6%,甜酸适口。 本种产量高,品质优,是目前优良品种之一。 二、栽培技术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生物多样性 2010, 18 (5): 454–460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c613182804.html, —————————————————— 收稿日期: 2010-05-21; 接受日期: 2010-07-27 基金项目: 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4DKA30380)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caoys@https://www.doczj.com/doc/c613182804.html,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曹永生* 方 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要: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不统一、资源保存相对分散、信息网络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本文提出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概念和架构, 它是一个虚拟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机构, 由国家长期种质库、国家复份种质库、国家中期种质库、国家种质圃和国家种质信息中心组成。阐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了由110种作物的描述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组成的技术规范体系。提出了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建成了拥有39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c613182804.html,/)。创建了日常性服务、展示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和引导性服务等5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服务模式, 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难题。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数据库, 信息共享, 生物多样性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Yongsheng Cao*, Wei Fang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and can serve as a material basis for crop breeding and agro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ununified standards, widely-scattered germplasm storage, and weak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have restricted the 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a pro-gram calle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NCGRI) were proposed. The NCGRI is a virtual organization which brings together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the national long-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duplicate genebank, the national medium-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field genebank, and the national germplasm information cen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were elaborated. Complete with descriptor lists, a data dictionary, and data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the group established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for 110 crops. A protocol for sample sharing that is driven by information sharing was put forwar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with 390,000 acces-sions and the Chinese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https://www.doczj.com/doc/c613182804.html,/) were estab-lished as repositories. Finally five service-modes including routine service, field display services, targeted services, demand for services, and guide services were created. Key words: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information sharing, biodiversity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建设是实现食物安全、生态安 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美国是较早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国家之一, 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就立法批准实施国家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