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关系的转型及挑战(七)

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关系的转型及挑战(七)


第一论坛:集体劳动争议与劳动法制



第三节时间:2010年12月12日09:00-10:2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陈乃新教授(湘潭大学法学院)



发言人:冯喜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冯喜良教授以冲突性劳动争议预防机制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从当前劳动争议的特征以及如何预防和减少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发生和发展两个角度提出了研究问题,对争议发生数量、规模、内容等特征以实际调研结果的方式进行展示,分析了劳资关系的动态循环和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冯教授提出了劳动关系认同假说,认为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发生取决于双方对构成劳动关系的条件的认同程度,并从这个假说出发对冲突性劳动争议的预警机制的建立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谌新民(李艳代):华南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

李艳老师的发言以南海本田停工事件为例,从集体停工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与管理策略。她归纳出新生代农民工时代性明显、就业稳定性差、具有成熟和理性思维、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四大特征,及由生存向发展转变等六大转变。并提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因素变化、企业内部管理、公共产品供给缺失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与祈求的三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谐管理、建立动态向上和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循环链的企业人力资源应对策略,以提高解决当前劳资关系问题的针对性。

刘素华: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刘素华副教授在题为《集体行动的省思》的主题发言中对劳动关系紧张冲突的发生除了源自劳动者权利缺失或虚置、调整劳动关系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的制度性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道德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层面,认为劳动关系主体缺失道德约束和正确价值观引导是造成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所出现问题的深刻根源。刘教授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处理劳动关系和劳资矛盾的制度和政策,另一方面应从人生目标、善恶标准、对待欲望的态度、如何处理共事人关系、注重内省、追求安宁祥和、深信因果、知行统一七个方面以传统文化为思想资料重新建构中国劳动关系伦理。

钱叶芳: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副教授

钱叶芳副教授的发言以"向着劳动基本权的方向"为题对富士康事件和本田事件做出了深度思考。劳资关系的演绎史揭示,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也不能缺失劳动基本权。而且,劳动基本权的缺失无疑为某些政府官员的

滥权和腐败又开了一扇门。从劳动基本权形式化向实质化过渡是我国劳动者权利演化的必然趋向,其核心问题是工会制度的渐进改革。现行工会体制在意识形态、覆盖面、经验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有潜在的优势,这是可予以利用的潜力,而工会谈判者角色的实现有赖于在经费来源的改革、工会工作人员权利的完善、工会法律责任的强化和集体谈判层次的调整等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解决基层工会工作人员的职业稳定问题是激发他们维权主动性的关键。

马慧琼:中华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

马老师以"国外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为题做了发言。从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问题。接着对美、德、日三国的集体谈判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它们在主体地位、谈判结构、谈判程序、协议批准以及争议处理等方面不尽相同、各具特点。最后,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对策。在立法层面、组织层面、操作层面的探索实践和改进是构建中国式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必然进程。



石磊:陈教授谈到劳动力权的问题。我们改革30年,经济成就很大,为何如此多的人还拿这么低的工资。我们认为劳动者的劳动力权没有确认,如分配权、社会保障权、治理权等,同时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素质也能得到提高,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再次呼吁专家学者进行劳动者保护研究,推动劳动力权入宪,成为基本人权。

楼建兵:关于雇主或资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弱势群体的前提应该有一个概念的区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并不正当垄断等原因会有困难,但这些困难不能够被施加到劳动者身上。很认同昨天陈乃新老师劳动力权入宪的观点,劳动者权利和劳动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劳动者要更好的生存和创造财富就必须要有法律保护和支持。

朱慧:讨论劳动关系问题要站在三方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三方各自的力量和环境。雇主的境况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困难应该得到客观的理解,对大学生而言,如果找工作会成为劳动者,而创业自己作为雇主就可以切实体会到小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权利的缺失与集体谈判体制的不完善,法律的落实等原因有着很大的关联,只靠入宪来保护是不够的。

刘焱白:维权是工会的主要职责之一,而它的核心应该是进行集体谈判,对与怎样在现有制度的框架内促进工会开展集体谈判这个问题想向大家求教。钱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基层工会在资金上独立来实现工会职

责的旅行,但是这一点是不是足够,还存在工会工作人员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即便是有很好的制度,是不是工会就会具有独立性,就可以不会依附于企业或地方政府?希望得到大家的见解。

林燕玲:同意朱慧律师的观点。就社会学层面上对一个群体是不是弱势群体的界定,陆学艺的研究报告从群体对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占有上做了社会阶层的分析。而在劳动关系领域,全球化市场上的资强劳弱是在个体对个体层面上认为劳动者是弱者,但是团结起来的劳动者用集体行动的权利加以支持就可以变成强者。国际劳工组织结87、98号公约对结社权的规定是,劳动者和资方都拥有结社权,资方也会处在弱势的地位,雇主组织可以使其变成强者。因此强弱是相对的,我国有些规模或垄断企业是强势的,解决很大就业问题的中小企业在很多状况下处于弱势地位,应该政策上加以一定的扶持。

谢茂拾:有报道称50%的官员认为官员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今天的论坛也有学者说到雇主同样是弱势群体,当然工人也是弱势群体。这些都有道理,我们年会讨论了罢工的问题、集体谈判的问题,都受制于大的环境,我认为很多问题的处理还依赖于社会的改革。能否建立一个思想多元的、宽容的包容的社会,这样可能才是真的和谐社会。

李震:讨论劳动关系的问题不是劳方或资方任何单独一方的问题,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要在社会建设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劳方和资方本身都有很多问题,我们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很不完善,劳方和资方的很多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我们制定了很多法律保护劳动者权利,但现实中并没有真正落实。有没有必要出台新的法律,就看现在法律有没有很好的实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是值得研究的。资方、劳方权利的落实,公权力的规范等也是值得研究的。作为学者应该客观,既要考虑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也需要考察社会环境。

薛长礼: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在集体谈判达到一个焦灼状态的时候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并没有将集体争议纳入仲裁范围,新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这方面是缺失的,所以有必要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集体争议。

郑爱青:在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的发展走入了一个困境。从个人的角度调整劳动关系已经比较完善,缺失的是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包括集体劳动关系的构建和法律保障。而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重要部分,现在实践发展已经推动我们不得不去考虑这个问题。集体劳动关系一方面没有雇主组织,另一

方面我国工会具有特殊性,国家应该重视培育双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该有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现有的工会应该赋予更大的法律上的权利。工资集体协商可能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手段,是能够制度化、法律化和比较现实的。





说明:本次会议简报内容根据现场记录整理而成记录

整理人:徐莹、吕梦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