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

第27卷第1期

V ol 127 N o 1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8年1月Jan 12008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

明廷权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是中日两国围绕能源安全在国际法领域展开的关于东海大

陆架划界的争夺和较量。在东海争端中,中国主张公平原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然延伸原则。自然延

伸原则在适用东海大陆架划界上具备坚实的国际法文本依据、地理法律事实依据、国际司法判例依

据。日本主张的中间线原则不过是一种简便的划界方法,并不具备国际法原则地位,因此,日本无权

将中间线原则强加给中国。

[关键词]国际法;大陆架;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中间线原则

[中图分类号]D82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8)01-0021206

[收稿日期]2007-12-1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7CK S002(2007—2009))

[作者简介]明廷权(1980-),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中日关系研究。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是指中日两国围绕能源安全在国际法领域展开的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争夺和较量。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原则、冲绳海槽的国际法地位等法律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使得该争端成为海洋边界问题中一个十分典型而又非常棘手的事例。从国际法角度审视中日东海争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只有建立在正确辨析国际法依据和“善意履行国际条约”的基础上,中日东海争端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产生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日本海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面邻接日本的九洲和琉球列岛,北面濒临韩国的济洲岛和黄海,南以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1968年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赞助下,埃默里和新野弘等美、日、韩和中国台湾的专家对东海、黄海海域进行了实地勘测,写出了调查报告(《

埃默里报告》),明确指出在中国台湾与日本之间的这片浅海海域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世界规模的产油区。[1]

《埃默里报告》的出台,拉开了中日东海争夺的序幕。近几年,中方在东海的测量和勘探取得了明显进展,相继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并在中间线靠近中方一侧进行了开发。自2004年6月以来,日方针对中方东海“春晓”油气田开发,频频挑起摩擦并使之不断升温。尽管在小泉下台之后中日关系渐趋回暖,然而双方围绕能源安全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上的对立依然尖锐。在中方的积极倡导下,截至2007年12月中日双方已就该问题前后进行了11次磋商会谈,然而由于双方分歧巨大,历次会谈均以失败告终。

在中日东海争端中,能源安全与大陆架划界不可分割,只有大陆架划界的国际法律争端得到解决,东海争端领域的油气田归属和开发权益才能得到法律确认。因此,中日东海争端围绕能源安全展开,争夺的焦点则集中在大陆架划界问题上,首先是大陆架划界原则问题,中国坚持采用与公平原则相吻合的自然延伸原则,日本认为应该采用中间线原则;其次是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法律地位问题。中国认为冲绳海

槽的存在是适用自然延伸原则的法律事实,日本则认为冲绳海槽只是两国大陆架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不构成法律事实。

二、我国在东海争端中的国际法依据分析

在东海争端中,中日双方的权利主张都可以在国际法规范中找到根据,并均以国内法的形式加以确认。无论在两国磋商、谈判中,还是在各自的对外宣传中,中日双方已经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法律战”。在这场“法律战”中,究竟谁的国际法主张更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实践的真实含义和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对大陆架划界的国际法律文本、国际法原则和有关国际判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辨析。

(一)公平原则是国际法的精髓,中国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既是国际法的精髓,也是其永恒的主题。大陆架划界中的公平原则与大陆架这一法律概念同时产生,它是划定大陆架的一般国际法原则,是一项得到普遍承认的划界所采用的国际准则。无论是《大陆架公约》还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无论是国际法院裁判和国际仲裁,还是争端各方采取何种原则和方法,它所体现、所要求和所追求的都是划界方法、划界结果和划界目标的公平合理。[2]

中国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坚持公平原则。1978年4月,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中国代表明确表示:“中间线”或等距离线只是划分海洋界线的一种方法,不应把它规定为必须采取的方法,更不应把这种方法规定为划界的原则。海洋划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公平合理的原则。1998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关于划界原则,该法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坚持公平原则的主张,“我国与海岸相邻或者相向国家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张重叠的,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3]。

(二)自然延伸原则是符合公平原则的最基本标准,完全适合东海大陆架的划界

东海大陆架的划分应遵循公平原则。公平原则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可以通过诸多具体的方法和结果体现出来,。所谓“自然延伸”原则是指根据地质学上“大陆架是国家陆地向海下的自然延伸,海下陆架和大陆在形态上和地理上构成一个单一体”的自然事实,因而从法律确认“海底区域实际上可以被视为该沿海国已经享有统治权的一部分”,从而理所当然地属于沿海国的管辖范围。[4]

自然延伸原则是最符合公平原则的客观标准,以下本文将从国际法律文本、地理法律事实、国际司法判例这三个角度,分别论证自然延伸原则适用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公平合理性。

11国际法律文本依据

既然大陆架是国家领土在水下的延伸,根据国家主权原则,沿海国理所当然地对其大陆架享有统治权和管辖权。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国际法理念和原则,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对大陆架作了如下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前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赵理海教授在详尽分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后总结说,该条对200海里距离概念和自然延伸原则的规定主次分明,首先肯定了自然延伸原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考虑使用所谓“距离标准”。[5]富尔勒认为,同自然延伸原则相比,距离标准处于从属地位。[6]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以及中外国际法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公约设定了两项确定大陆架权利的标准,即自然延伸原则和200海里距离原则,但在二者关系上,自然延伸原则在前,是首要标准;200海里距离原则在后,是次要标准。

中日两国就大陆架划界没有缔结任何双边条约,但两国都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此两国之间的大陆架划界应适用于1982年公约的规定。按照“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冲绳海槽以西地区,虽然距离日

本的琉球群岛较近,但在地理构造上却和中国大陆连成一体,因而是中国大陆自然延伸的部分。所以,中国主张中国大陆架应延伸到冲绳海槽中线,这是完全符合国际法准则的。

21地理法律事实依据

自然延伸原则是对于地质学上“大陆架是国家陆地向海下的自然延伸,海下陆架和大陆在形态上和地理上构成一个单一体”这一自然事实的法律确认,因此将东海大陆架视为我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是有着充分的地理法律事实依据的。首先,东海大陆架的形成过程和东海沉积物的分布,完全能够证明东海大陆架和我国大陆是一脉相承的。我国大陆上的碎屑物质从第三纪以来,就通过河流和海洋源源不断地带入东海盆地,形成辽阔的东海大陆架。东海大陆架的海底区域覆盖着大量沉积物,厚达2000~3000米以上。这些陆架沉积物甚至扩散到冲绳海槽。[5]我国已故的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早已指出,这些陆架沉积物都来源于我国大陆。[7]

其次,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同样证明了,东海大陆架属于我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根据1977年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进行的一次综合性东海海洋科学调查,东海的平均水深为72米,水深小于60米的占陆架面积的四分之三。由此可见,整个东海海床由大陆架所构成,它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同大陆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个陆架和大陆平原的连续性非常明显。在东海水域,最明显的一道天然地质区隔界限就是冲绳海槽,它是一个水深894-2700米的弧形海沟,位于我国台湾东北与日本琉球群岛之间。冲绳海槽属于大陆地壳过渡的构造带,同大陆构造很少联系,具有较少的陆壳特点,而具有较多的洋壳特点。它包括了高温热流、强烈的地震、众多的火山及活断层,显示出冲绳海槽是一个活动的、扩张性的弧后海盆。这样,冲绳海槽不仅在地质构造上与陆架不同,而且在地貌上也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东海大陆架无论从形成还是地形来看,都能证明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同大陆形成一个整体。而冲绳海槽则构成了我国大陆领土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理应作为划分大陆架疆界的法律事实依据。

31国际司法判例依据

《奥本海国际法》一文指出:“司法判决已经成为国际法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而且司法判决的权威和说服力有时使它们具有比它们形式上所享有的更大的意义”。[8]从1958年《大陆架公约》通过到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国际上发生了多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处理这些案件过程中,对大陆架划界应遵循的原则作了详细阐述,自然延伸原则被确认为与大陆架有关的所有规则中最基本的法律规则。其中,1969年国际法院对于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尤为典型。此后,国际法院在1985年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1992年的法国—加拿大海洋划界案、1993年的格凌兰—扬马延海洋划界案等案例中也都重申了上述原则。

关于大陆架的法律归属,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判定,大陆架为“通过在该国完全主权下的其领海海底沿海国的陆地领土或陆地主权自然延伸或继续到海中或海下”。“沿海国对于构成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到海中或海下的大陆架区域的权利,事实上并自始就存在。”这是沿海国的“固有权利”,正如“陆地主宰海洋”的概念一样,“国际法给予沿海国对其大陆架的法律权利是基于这一事实,有关的海底区域可被认为是,实际上沿海国已经拥有统治权的领土之一部,在这个意义上,它们虽被海水覆盖,但却是该国领土的延伸或继续、领土在海下的扩展”。[5]在大陆架划界问题上,国际法院认为“应按照公平原则、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通过协定进行,以便使每一方尽可能地得到构成其陆地领土向海和海下的自然延伸的一切部分,而不侵犯另一方的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9]在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中,法院还强调,大陆架的法律基础是自然延伸,不是邻近性。如果一个特定海底区域不构成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即使该区域可能比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土更靠近沿海国,也不能被认为是属于该国。[9]

国际法院对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中所提供的、以后被国际实践所采用的“自然延伸”原则,是完全适用于

解决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美国卡内基国际事实调查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哈里森直言不讳地说,“从东亚的角度来看,1969年国际法院判决书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要求对大陆架行使管辖权直到冲绳海槽提供了法律依据”。[5]

三、日本在东海争端中的国际法依据辨析

在中日东海争端中,日本坚持适用中间线原则。中间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海岸相向国家进行大陆架划界时所作的一条其每一点均与测算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线。那么,日本所坚持的中间线原则,它的国际法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律效力如何,是否适用东海大陆架划界,以及冲绳海槽和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岛屿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国际法地位如何?以下,我们将对这些问题逐次进行辨析。

(一)中间线原则不具备国际法原则的地位

11中间线原则的法律地位问题

中间线或等距离线是1958年《大陆架公约》第6条第1款确立的一项协定法划界原则,即“在无协定的情形下,除根据特殊情况另定疆界外”,疆界“是一条其每一点与测算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原则予以确定。”[10]

《大陆架公约》规定的中间线原则的法律地位问题,在各国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详细地论述了该问题。国际法院不否认中间线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如果必要的话,任何制图家都会在适当的地图或海图上绘制出这样一条分界线。但是,法院认为,这并不足以使某种方法变为法律规则,好像接受采用这种方法的后果,不论是在各当事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还是在不能被证明存在“特殊情况”的条件下,都是理所当然的。[11]国际法院指出,如果不顾现实情况,硬要把中间线方法用于某些地理环境,那就可能导致不公平。例如,在海岸线凹进或凸出的情况下,如果使用该方法,海岸线越不平整所导致的划分结构就越不合理。

“,但它“不足以使该方法成为一条法律规则”,它不是实在法,也不是正在出现的习惯国际法规则。[9]1958年《大陆架公约》提出了这仅是一种划界方法,并没有赋予一般国际法原则的地位,而且并非唯一的划界方法。它不是法律规范,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和日本都不是《大陆架公约》的缔约国,1958年《大陆架公约》只是对缔约国有约束力,不适用于第三国,也不是什么强制性的习惯国际法准则。因此,日本没有任何权利把这一方法强加给中国,中国也没有任何义务必须接受或优先使用这一方法。

21日本以国内法形式曲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73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纽约开幕。在长达九年的讨论之后,日本政府最终签署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日本国会也在1996年6月2日批准了该公约。考虑到自然延伸原则和大陆架的宽度问题会伤及日本的海洋利益,在政府签署公约之后、国会批准之前,日本国会却又正式颁布了本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本文以下简称《大陆架法》),确认根据公约第76条的规定,“日本的大陆架……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等于200海里线以内的海域的海床及其底土。如果大陆架的外部界线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中间线,中间线将代替那一部分线”;日本的《大陆架法》还规定,日本政府将另行规定200海里范围以外的海域的海床和底土。[12]

日本的这一规定严重违背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首先,日本的《大陆架法》宣称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采取“中间线”方法划分大陆架的。然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74条到83条都只字未提中间线。其次,日本的《大陆架法》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日本政府有权另行规定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专门讲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而且主张“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

的距离”。这个200海里是沿海国领土“全部自然延伸”的结果,是在不妨碍其他国家“自然延伸”的情况下,由本国决定的。由此对比可以看出,日本在大陆架划界的规定上,有着极为自私的打算,在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时,则主张采用“中间线”方法划分;在对其有利时,则主张按照“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再次,“善意履行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善意”是指诚实和公平地,即按照条约的真实含义和精神去履行。既然日本政府已经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遵照“善意履行国际条约”的国际法精神,日本国会就不能制定或援引其国内法的规定为理由不履行国际条约,一旦违背其国际义务,便构成该国的国际不法行为。

(二)中间线原则不适用东海大陆架划界

如上所述,中日均非《大陆架公约》缔约国,因此不受其约束。退一万步讲,即使《大陆架公约》有效,中间线原则也不适合东海大陆架划界。冲绳海槽的存在,以及中日在东海海岸线的长度差异都决定了,以中间线原则划分东海大陆架明显违背了公平原则。

《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划界的规定是:“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以上海岸相向国家之领土时,其分属各该国部分之界线由有关各国以协议定之。倘无协议,除因情形特殊应另定界线外,以每一点均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央线为界线。”[12]《大陆架公约》除了规定有关国家进行协商或以协议决定大陆架划界之外,还规定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存在“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以上海岸相向国家之领土时”的状况。为了给“中间线原则”制造依据,日本开始抛出中日东海“共处同一大陆架”的说法。根据琉球大学教授木村政昭的研究,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属于共同大陆架,冲绳海槽只是两国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不能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13]为此,日本主张中日东海海域划界应忽视冲绳海槽的法律效力。

冲绳海槽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法律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严格限制中间线的一个公平考虑因素。冲绳海槽在地理、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性质上,都具有把东海陆架、陆坡与琉球群岛分开的明显特征。冲绳海槽构成了中国大陆领土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不仅证明了中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的合理性,同时也以其自身的自然地理事实,驳斥了中日东海共大陆架的荒谬说法。对此,美国国际法学家格林菲尔德表示:“琉球群岛下面和周围区域的地质,尤其显著的是非常重要的冲绳海槽,使日本要求平分中国海大陆架的资格受到质疑”[14]。韩国国际法学者朴春浩也指出:“日本关于不考虑冲绳海槽,应用中间线原则,从而产生日本对东海较大范围的海底区域的主权的法律依据,看来是令人怀疑的”[15]。

中日东海争端关乎两国能源安全和主权,然而该问题只有在国际法的框架范围下,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随着中日东海争端的加剧和激化,中日双方在国际法领域内的斗争将更趋激烈。加紧研究、理解并灵活运用国际法和相关国际判例、正确辨析中日双方在东海争端中的国际法依据,加强国际舆论宣传攻势,争取更多国际支持,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海洋权益,是当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首要课题。[参考文献]

[1]马英九.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岛与东海海域划界问题[M].台北:正中书局,1986.

[2]连春城.大陆架划界原则问题.中国国际法年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3]魏海.海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4]北京大学法律系.海洋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G.R.Feulner.Delimitation of continental shelf jurisdiction between states:the effect of physical irregularities in the natural continental

shelf[J].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76.

[7]赵理海.当代国际法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

[8][英]R.詹宁斯,[英]瓦茨修订,王铁崖译.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第1分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9]国家海洋局政策研究室.国际法院北海大陆架判决书[A].国家海域条约集[Z].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10]商务印书馆.大陆架公约(第6条1、2款)[A].国际条约集[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1]国际法院.国际法院报告[Z].1969.转引自袁斌.试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2]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日]平松茂雄.紧迫的东海冲绳海槽调查[N].产经新闻,2004年7月24日,转引自张东江,武伟丽.论中日东海海域划

界问题及其解决[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4).

[14]Jeanette G reen field.china and the law of the sea,air,and envirnment,1979,转引自余民才.中日东海油气争端的国际法分析[J].

法商研究,2005(1).

[15][韩]朴春浩.海洋法与东亚(英文)[M].韩国:汉城大学,1988.

The Sino-Japanese Issue in the E ast China Sea in Vie w of I nternational La w

MI NG T ing-quan

(P olitical Science Institute,Huazhong N 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The Sino-Japanese Issue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 refers to China and Japan to rev olve the energy security capturing which launche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domain.In the East China Sea issue,China adv ocats the fair principle and the nature extension principle.The nature extension principle is applied to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continen2 tal shelf in the East China Sea,because it has the s olid international law textbasis,the geography legal fact basis and the in2 ternational judicial legal precedent basis.The median line principle that Japan adv ocated is a sim ple method of demarcation, however,does not have the status of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therefore,Japan has no right to im pose a middle line to China.

K ey w ords:the international law;continental shelf;fair principle;the nature extension principle;the median line principle

人民币可兑换问题的国际法视角.docx

人民币可兑换问题的国际法视角 一、货币兑换的相关法律概念 有关货币兑换的法律规定在诸多国际条约中都有涉及,比如《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下简称“基金协定”)、经合组织颁布的《资本流通自由化守则》、国际开发协会章程等。基金协定相对比较重要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为全球性组织,成员国众多,规则适用范围广泛。并且很多其他规则也会引用基金协定。因此笔者根据基金协定对货币自由兑换进行定义。货币自由兑换是货币发行国允许本国货币持有人将本国货币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并不限制地用于对外支付与转移。最开始的基金协定第十九条规定,自由兑换货币指的是不接受第十四条过渡安排的成员国的货币或者基金认定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非成员国货币。第十四条过渡安排指的是成员国可以限制对货币经常项目的外汇管制。基金协定的第八条规定成员国应当取消货币经常项目的外汇管制,不接受十四条意味着自愿受第八条的约束,因此按照之前的基金协定,自由兑换货币指的允许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货币。即只要各国允许货币经常项目下的兑换,即使不承认资本项目下的兑换,该国的货币也属于自由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虽然基金协定后来进行了修改,取消了第十九条,但是因为第八条以及十四条继续存在,因此该自由兑换货币的概念也在事实上存在。成员国接受第八条限制并不意味着不能对货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进行限制。经过基金批准之后,各成员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基金协定实际上强调的是经过基金组织同意的限制。基金协定鼓励货币的

兑换是为了修补混乱的国际货币秩序。二战前各个国家展开贸易大战,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竞争性货币贬值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二战中获胜的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本质是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和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系统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维护有序的成员国之间交换安排,以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国际汇率的稳定;保证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担保,基金提供成员临时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损害国家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等;协助会员国建立正常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等;基金协定虽然鼓励货币兑换但对其做出相对宽松规定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资本的流动难以短期内实现,当时各国主张对货币资本项下的兑换进行限制,如同美国财政部所言“二三十年代历史表明,很多国家无法承担将大量本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和资本逃避的风险。事实证明,国家的黄金以及外汇储备应当主要为了经常项目而进行。”国家没有能力接受非由于国内需求而流入的资本,担心这些游资的流入所产生的风险。这些担心也充分的反映在《基金协定》中,允许不接受货币的经常项目下的兑换,即使接受也允许在基金组织的同意下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对于资本项下的兑换不进行规定。外汇管制是货币兑换的对立面,外汇管制越松,货币兑换程度越高。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过程同时就是逐步解除外汇管制的过程。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外汇管制可分为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管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到底在争什么 评:日本对东海所划的中间线,在法理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鬼子非说六千米的冲绳海沟不算,日本东面上万米深的海沟内都属于同一个大陆架,所以要跟中国对半分东海的专属经济区,什么狗逻辑。 另一方面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还要考虑双方在此处的海岸线以及人口等因素,日本在此处的海岸线及人口与我方相比,可是小到几乎为零,所以它才胡搅蛮缠。中国和韩国一直没谈妥也是这一点没扯清。以前我国的海上开采技术还不行,所以东海争议也就没那么激烈。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壮大,海上开采技术越来越强,钻井平台也就不断往外延伸。 日本正是看到它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弱,心里干着急,所以找出中国在中间线以西的钻井平台来“干嚎”。在没有争议的海区干什么都是中国的内政,它有何权利来指手画脚?于是就抛出什么“虹吸论”。日本是个严重缺乏能源的国家,同时它又不缺海上开采技术,它为什么不敢进入争议区开采呢,那是因为它心虚不敢明抢,怕大刀砍向它的狗头,但又不甘心。日本要是敢进入争议区钻井或是骚扰我目前的钻井平台,那就等着挨揍,中国是绝不会让所谓的“中间线”成为既成事实,一定会新账旧账一起算。这一点鬼子心里也清楚得很,所以也就只是停留在嘴炮上。有没有特使来谈,谈得如何,在东海没有划定之前,鬼子都会一直“干嚎”下去。其实我们如果细心观察日本近年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它干嚎;我们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它只敢跟在后面喊鬼话,这是干嚎;我们的飞机出岛链它来拍照,我们的军舰去太平洋它说战机被雷达照射,还是干嚎。鬼子的干嚎既是实力不济的表现,也是有它的小算盘。鬼子要挣脱狗链对国内国际都要有个理由,拿中国说事是最方便的理由。 日本要“正常化”是长期而坚定的梦想,也是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争钓岛、闹东海、拜神厕、改宪法,都是为了这个梦想。它为了这个梦想,还会做更多的恶心事,这一点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是,日本的梦想与它是否敢开战是两回事,或者说民众所要求的“正常化”并不等同于安倍一伙心中的“军国主义”。 但安倍的修改宪法又在事实上有可能让日本重新危害亚洲的和平,以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哪怕只有一半的可能它都会去冒险,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方面用法理和它打嘴炮,不随它的“干嚎”起舞,另一方面是埋头发展实力,让它连1%的成功机会都没有,以实力抑制战争,以强大的军力打掉它的冒险。只要中国自己不乱,别说是被阉割的日本,就是它的主子又奈我何?说一下自慰队战斗意志与二战时不能同日而语就是“忘战”,显然是拔高了。这不是什么“自大”,是基于对中国实力和中华民族斗志的信心,是对于日本国民过了70年安逸生活、严重老年化、工业和军备严重瘸腿这些国情的客观分析。 如何对付日本自有国家层面的智囊会去通盘考虑,我们只要跟党走,支持国家采用的一切行动。有一种观点说中国只在“中间线”西侧设钻井平台是默认中间线,这是错误的思维。首先,我们是不会允许日本进入争议区开采从而造成中间线的既成事实,否则它早进入了。其次,我们现在不进入是为了不让东海的争议走向恶化,这跟我们在钓鱼岛只巡航和驱赶日本渔船而不登岛,是相同道理,当需要登岛时,美国的什么狗屁“指南”都不管用。想打断中国发展的黑势力就是千方

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邻日本的九州和琉球群岛、北濒黄海和韩国的济州岛,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称“尖阁列岛”)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宝地”之一。从此使中日两国间关于东海的海底资源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端浮出水面。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 一、中日东海争端全景 早在1968年,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外一个波斯湾,这个海域拥有着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然而,中日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还很少利用这近在咫尺的财富,两个国家的所需石油大部分都来自波斯湾和东南亚。 东海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在于它惊人的油气储备。据日本方面的数据称,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则认为,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1.5倍。而这一大陆架的原油储量则大概为1000亿桶,与之相比,沙特的原油储量大概是2671亿桶,美国的原油储量则只有220亿桶。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据了解,春晓气田每年可以生产大概1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2010年,产量则将达到99亿立方米。在它西北部的平湖气田,据信储备量在107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事实上,东海最为富裕的油气产地应该位于冲绳海沟,在中国大陆架延伸的最东端,拥有一个沉积许多个世纪的矿床。另外一个油气聚宝盆则位于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据哈里森分析,它的南边和西北边的海床里,蕴藏着945亿桶左右的原油。 中国勘测东海石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随后,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成功龙井一号井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经过最近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了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 在中国开发春晓油田前,日本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或者表示不满,有专家分析说,由于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的包袱,所以一直没有任何表示。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日本人眼看着着急了起来。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还有5公里,但是日方仍然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中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被吸过去了,并将中方命名的“春晓”油气田更名为“白桦”、“楠”和“桔梗”。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问题专家梁云祥副教授反驳说,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第一,在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时候就是这个理论,我们说已经在国际社会站不住脚了。第二,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 今年以来,日本更是因中国正在东海勘探的三个天然气田中,有两个位处日本声称拥有的专属经济海域而大动肝火。今年1月,中方派遣解放军导弹驱逐舰现身春晓天然气田附近保护勘探工作,而日本则声言要派军舰去驱逐中国的勘探队伍,指责中国政府准备独占东海资源,对日本造成了“冲击”。日本也批准民间企业,前往东海开采石油。并要求中国停止所有气田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_1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边界问题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推动力和深化的巨大障碍。中印边界争端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1914年英属印度时期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因而,处理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是现实的需要,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无疑会为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一.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分析(一)传统边界線的含义中印传统边界线,即中印双方根据行政管辖所到的区域,依据自古以来的长期占有事实而确定的界线,而这类边界线是长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又称历史边界线。中印双方都承认传统边界线,但对传统线的具体位置认识不同,因此出现了争议地区,产生了边界问题。传统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领土主要由门隅、珞渝和下察隅三个地区组成。而早在唐代吐蕃王朝统一西藏时,门隅、珞渝和察隅已属西藏管辖。[2](二)“麦克马洪线”的违法性确立国家边界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历史形成习惯边界,并且得到相关国家的默示承认;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邻国家边界条约来确定边界。表面上看,“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条约来划定的,但是,“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却并不符合国际法上的惯例。在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令贝利秘密潜入西藏境内,以便提供资料供他划出中印边界。然后麦克马洪以贝利的非法勘察资料为

依据,单方在“比例尺为一英寸等于八英里的地图上”画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而且“‘麦克马洪线’本身从来没有经过中国代表讨论”[3] 就被麦克马洪塞进了西姆拉草案的附图。可见,“麦克马洪线”的出台没有定界和标界的过程,完全是麦克马洪的单方行为。二.中印边界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前景(一)国际法方面的设想布朗利说“领土所有权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相对的”。奥本海国际法也指出:“但在实践中,主权有时是分割的。…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所谓共管”。地有人将共管称为“共同主权”。'那么,对门隅地区,印方称达旺(门隅的首府)处于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母体的狭长地带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排除其担忧,可规定在这一地区双方均不驻军,禁止军事进入,这样就保证了印度的安全利益不受威胁。(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外是独立的”。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也是一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权与领土是不可分的。1993 年9 月中印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只有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落实这一原则,才能促进中印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三)加强高层互访,为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稳固的政治平台与其他大国和周边国家的交往相比,中印两国交往还十分不够。就边界问题的协商也仅仅停留在原则的层面。中印两国需要高瞻远瞩,进一步推进两国高层互访,加强两国高级首脑往来,通过外交途径密切两国政治关系,

2016-2017年军事理论慕课期末精彩试题问题详解完整版

以下不属于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是白蛉 美国采购的10架B-2A,加上研制经费,1架总体费用超过22亿美元。对 军政指的是行政与后勤指挥系统;军令指的是作战指挥系统。这是两个平行的指挥系统。 美军海外部署的重点在西太地区 文职人员既是联邦政府的雇员,又是军队的重要成员。大致可分为一般文职和文职官员两部分 导弹压制行动旨在压制或阻止中国的导弹轰炸,消耗其固定和移动导弹发射架,并最大限度地阻止其恢复能力。 马汉认为海军是国际性军种,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和推动国家的对外政策。 在哪场战争之后,美国军事教育界开始重视学习《战争论》?越南战争 国防部是美国政府的一个内阁级行政部门,是总统领导与指挥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机关。 战争的根本属性是战争的暴力性。错误 战争中的政治目的决定着军事目标和力量使用大小。正确 筑垒地域与要塞的主要不同有 1. 以小型、分散、地下的隐蔽部为主,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2. 依托堑壕、交通壕、障碍体系作战 3. 以机动炮兵部署替代重炮的固定部署 与一般科技相比,军事高科技的六大特点分别是:高智力、高投资、高竞争、高效益、高保密、高速度。 F-117A隐身战斗机,1989年12月20日首次用于海湾战争中,2008年美军将55架F-117A 飞机全部退役。错误 外围边缘战役是指美国,在南海及其以远包括东印度洋、大洋洲等地区对我进行海上控制或封锁行动。 “九三大阅兵”是在世界最大的阅兵广场举行的第15次大阅兵。 20世纪30年代,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中国的经济技术落后 十三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一支率军征服基辅罗斯后建立的汗国是(钦察汗国)

[网络战,国际法,视角]浅析国际法视角下的“网络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的“网络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战的国际法概述 (一)网络战在国际法上的形式及定义 网络战属于一种新型的作战方式,目前,国际法还未对网络战的定义进行统一,由于网络战类型的发展较为迅速,其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1、国际法上网络战的定义 网络战属于一种网络的攻防军事行动,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技术来对敌方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打击及摧毁,但又不会影响自身的信息系统运行。社会在高速的发展,网络战当然也在不断的得到更新,其已经成为了杀伤力最大的一种作战形式,若网络战与火力战进行结合,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点,世界各国都在组建自己国家的网络战不低,增强自己国家的作战能力。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时,美国率先提出了以网络为中心的战争,并在一些军事行动中动用了此种技术,例如在对阿富汗进行打击时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目前,网络战在世界各国中均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应用。 2、国际法上网络战的形式 当今,全面的网络战中还没有在整个世界发生过,依照现有的理论和形式对网络作战进行分析,可将网络战划分为三种形式:(1)秘密行动。类似于间谍,网络作战中,秘密行动作战方式最为常见,目的是收集和窃取他国的资料;(2)小范围的网络战争。对敌方使用公开性的手段对其进行网络攻击,摧毁其网络信息系统,攻击的方面有很多,例如商业金融等,此种形式的破坏力相当于实际的活力战争所产生的经济破坏。(3)运用网络和实际结合的打击方式。如今,战争的手段不断像计算机和数据方面发展,并且在通常会议网络为作战基础,这也使得活力站进去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用网络和火力的相结合,使得杀伤力最大化,从而摧毁敌方。网络战所攻击的目前涵盖了计算机、防空网以及雷达网等方面。在美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行动前,美军就利用网络攻击将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摧毁,使其防空系统属于瘫痪状态,进而为美军的军事行动创造机会。同样,在美国对北约进行军事行动中,也是利用了网络作战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病毒对北约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使得北约的信息系统无法正确操作,进而为美国军事行动提供机会,以达到摧毁敌军的目的。 (二)国际法上网络战的主要特点 网络战与传统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特点上,如下: 1、即时性与非接触性 存在差别在传统的战争中,如若要开战,则能很明显的发现诸多迹象,例如军队调动以及火力集结等,而网络战就很难发现其开战前的相关准备,世界各国在各个时间内均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网络攻击,并且攻击者在发动进宫后会迅速的撤离,抹掉痕迹,很难被发现,网络作战的即时性在这点上得到了体现。传统的战争地点可能是在某个国家,也可能是

中国东海之争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 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 (一)东海的地理情况 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 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日刊登《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⑴《东京新闻》对我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所谓的"吸管效应",认为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不可避免地会像吸管一样"吸"走本属于日本的资源,并要求中方向日本提供相关的采掘数据;而且还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那天,从挪威花巨资租借了先进的海洋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距离"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日益恶化的事态不仅使美国表示关注,而且还给我国海上对外油气开发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2004年9月28日,"春晓气田"项目的外方合作伙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退出。之后,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的摩擦迅速升温。 (三)引发中日东海争端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发中日东海争端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地质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东海在古时代曾经露出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沿海广阔的平原,在随后的地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内力和

中日东海划界教材

中日东海之争源于中日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1]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历史背景 早在2004年4月,中日两国就曾就海权问题进行过磋商。在当时磋商的多个问题中,中方进行了如下表述“尊重国际海洋法条约,但企业的开采行为完全是在中国领海内。”同时还强调了“冲之鸟岛”仅是一块岩石的立场。 日本绘制的中日东海地图 [2] 但产生东海之争的根源,是在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记者和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帖,结果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足球,中国球迷针对的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导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进尔,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边界问题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推动力和深化的巨大障碍。中印边界争端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1914年英属印度时期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因而,处理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是现实的需要,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无疑会为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分析 (一)传统边界線的含义 中印传统边界线,即中印双方根据行政管辖所到的区域,依据自古以来的长期占有事实而确定的界线,而这类边界线是长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又称历史边界线。中印双方都承认传统边界线,但对传统线的具体位置认识不同,因本文由收集整理此出现了争议地区,产生了边界问题。传统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领土主要由门隅、珞渝和下察隅三个地区组成。而早在唐代吐蕃王朝统一西藏时,门隅、珞渝和察隅已属西藏管辖。[2] (二)“麦克马洪线”的违法性 确立国家边界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历史形成习惯边界,并且得到相关国家的默示承认;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邻国家边界条约来确定

边界。表面上看,“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条约来划定的,但是,“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却并不符合国际法上的惯例。 在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令贝利秘密潜入西藏境内,以便提供资料供他划出中印边界。然后麦克马洪以贝利的非法勘察资料为依据,单方在“比例尺为一英寸等于八英里的地图上”画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而且“‘麦克马洪线’本身从来没有经过中国代表讨论”[3] 就被麦克马洪塞进了西姆拉草案的附图。可见,“麦克马洪线”的出台没有定界和标界的过程,完全是麦克马洪的单方行为。 二.中印边界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前景 (一)国际法方面的设想 布朗利说“领土所有权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相对的”。奥本海国际法也指出:“但在实践中,主权有时是分割的。…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所谓共管”。地有人将共管称为“共同主权”。'那么,对门隅地区,印方称达旺(门隅的首府)处于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母体的狭长地带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排除其担忧,可规定在这一地区双方均不驻军,禁止军事进入,这样就保证了印度的安全利益不受威胁。 (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外是独立的”。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也是一国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久有时日,绝非偶然,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第一,东海大陆架发现石油资源是划界问题的主要诱因。20世纪末,随着中日两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迫切需求,使双方关于东海海底资源的主权问题互不相让,这直接诱发了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第二,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使中日双方的权利主张能够“各取所需”。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与二战后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有密切联系 第三,日本外交政策的右倾化。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上台后,任命右翼政治家中川昭一任经济产业大臣,东海问题属其管辖范围。中川大臣在东海海域划界及钓鱼岛主权归属等问题上摆出了欲以实力对抗、好勇斗狠的架势,只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无视邻国的正当利益;只追求本国安全的绝对化,不惜将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对方不安全之上。 第四,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使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复杂化。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调整东亚地区战略给日本“撑了腰”,日本也借机加强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监视与实际控制,加大对东海大陆架的调查力度,以期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中捞取最大的实际利益。日本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强硬,也增加了中日两国解决争端的复杂性。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有两点:第一,双方的划界原则不同。日本主张适用所谓的等距离“中间线”以及距离标准,中国则主张适用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第二,在是否拥有共同大陆架问题上存在争议。中国认为,东海大陆架与冲绳海槽是两个不同的单元。大陆架属于稳定的大陆地壳,而海槽则属于大陆架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的构造带,这样,冲绳海槽就构成中国大陆领土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日本认为,日中两国处于共同大陆架,中国大陆的大陆架终止于琉球海沟,琉球群岛是大陆架外缘的岛链,冲绳海槽仅仅是大陆架上的一个褶皱、凹陷,在划界时并非决定因素。 为有利于解决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可以考虑采取暂时给予钓鱼岛“零效力”的办法,即在划界中暂时忽略钓鱼岛效力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利于解决钓鱼岛本身的主权争议 实际上,日方始终没有明确地拒绝过中方的共同开发的提议。在政治上,共同开发也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要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将共同开发作为一个议题,通过对话协商,是可以达成临时安排协定的。 总之,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才能得到妥善解决,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最实际可行的双赢之策。

钓鱼岛问题分析--形势与政策论文

对钓鱼岛争端的探究 摘要:钓鱼岛的争端一直是中日乃至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钓鱼岛到底属于谁,至今还是中日一直存在的争议,这也是历史留给中日双方的一连串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系列单方和不法行径,使钓鱼岛问题再次升温,极大的影响了中日关系健康而长远的发展。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日本为了追求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非法利益而屡屡挑衅滋事。下面将从钓鱼岛争端的形成和原因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钓鱼岛争端;日美协定;东海划界;战略意义 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由来已久。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列岛,钓鱼岛及其周围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大约92海里处。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在这些岛屿中,钓鱼岛的面积最大。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1373年,钓鱼台即由我国杨载所发现。15世纪初,《顺风相送》一书中,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中国从明太祖开始向琉球派遣册封使, 从当时的文字记载来看,钓鱼岛、赤尾屿、黄尾屿等则根本上不属于琉球。在明清时,钓鱼岛被作为中国领土而列入中国的防区,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对钓鱼列岛的主权归属没有提出过异议。但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力日益强盛,侵略掠夺的羽翼日益丰满,于1894年无端挑起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舰队重创了中国海军后,明治政府确信对清政府一战胜券在握,在未通知中方的情况下先行秘密窃取钓鱼列岛。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及其周围岛屿。自此,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近半个世纪,作为

基于国际法视角分析圆明园文物追索

摘要圆明园文物流失事件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文物归属更多地溶入了国家、民族甚至个人的情感因素。既然是依法追索,文物追索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包含强烈情感因素的法律问题。由于文物返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文物追索既涉及到文物占有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又涉及到国际法的有关规定。文章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圆明园文物追索问题。 关键词文物返还; 国际公约; 建议 一、有关文物追回的国际公约及评述 基于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关于战时财产保护和追索的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了此前关于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惯例与国际公约,于1954年海牙会议制定了在武装冲突时对文化财产予以保护的国际公约《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及其议定书。公约强调各缔约国不仅在武装冲突时、而且在平时也应对文化财产加以保护和尊重,禁止在武装冲突时对文化财产进行盗窃、抢劫、侵占等行为,在武装冲突中,应该对重要的建筑和文物设置特殊醒目的标志等。公约奠定了文化财产保护国际法律框架的基础。

在武装冲突时对文化财产给予国际保护固然重要,但禁止和防止文化财产的非法国际流转也不可或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通过主要基于国际公法和各国国内行政法原则和机制而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其宗旨是通过建立各国间的合作体系和文化遗产流动中的道德标准来加强国际间的一致行动。即当一国的文化遗产遭到劫掠时,它可以吁请有关国家协助,而在这些行动中各缔约国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公约承认国际合作是保护各国文化财产免遭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各缔约国采取措施,有效行使防止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非法转让的职责,并主要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文物的“返还和归还”,不过公约还鼓励缔约国之间订立双边和多边条约来实施彼此的国内文物保护法,从而便利文物资源国在他国得以本国法律为依据来请求非法流转出境的文物。不过,公约的达成主要还是建立于这样一个共识非法国际文物流转必须通过实施更加全面的法律控制才会得以减少,迄今已有92个国家批准加入该公约,签约国遍布全球各大洲,使之成为目前最重要的控制文物非法流转的国际公约。 不过,公约虽然在理论上是很具吸引力的国际法律机制,但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现实中,它的实施却相当困难,因为它在一开始就被批评为“在缔约国之间利益与责任分担严重不均”。因此主要的文物市场国都拒绝批准签署。为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组织专家组研究草拟有关草案,于1995年6月在罗马外交大会上通过《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公约基本体现了1970年公约对“文化财产”的定义,但又有所不同,其适用范围包括国际范围内返还被盗文物的请求和归还违反文物出口法律走私出国

中日东海争端的发展与反思-------侧重于法学的视角

中日东海争端的发展与反思-------侧重于法学的视角 摘要:中日东海问题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因素,解决东海争端绝非一日之功。东海争端的主要问题囊括双方的原则差异、钓鱼岛主权之争、钓鱼岛和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等。中日两国就东海问题近日将取得进一步进展。总结大全/html/zongjie/ 关键词:海洋划界冲绳海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 一、中日东海争端背后的多元化因素 中日东海争端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因素,东海争端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 (一)地理 东海有其自身的地理特色,从中国东部沿海起大陆架平缓向外延伸,直至到达大陆架的外缘钓鱼岛,濒临两千多米深的冲绳海槽,至此将中日间在东海的大陆架一分为二。 根据地质学家对东海勘测后估计,东海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于东海大陆架坳陷带、钓鱼岛陆架边缘隆皱带、冲绳海槽坳陷带。因此这一地带无疑就成为中日东海之争的焦点所在。 (二)经济 由于中日间相隔着冲绳海槽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如果日方将开采后的油气经冲绳海槽输回日本,那么将花费巨大的资金。日方深知这一方法得不偿失。于是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经济飞速发展、急需能源进口的中国。如果日本通过中方的输油管道,将从东海开采的部

分石油卖给中国,不但可省去铺设管道所需花费的巨额资金,还可从中获取丰厚的利益;同时也可将部分开采的石油通过低廉的海上运输供其国内使用。而这远比在冲绳海槽铺设输油管道要经济的多。此外,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国内的经济一直未从金融风暴的重创之后恢复过来,持续低迷,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也促使日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东海。然而除了东海的非生物资源外,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也是一个诱因。由于日本是一个以海洋作为其主要粮食和原料来源的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正常的经济、生活就致使日本需要进一步扩大其海域面积从而获取所需的资源。正是由于资源缺乏、经济低迷及国内需求使得日本在资源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更加坚定了其对东海管辖权的争夺。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三)军事 从军事角度分析海洋,可以说海洋的军事价值就是海峡、水道等海上交通要道及各种各样的岛屿。就中日东海之争的军事因素而言,其核心争端就是钓鱼岛主权及其周遭海峡与水道之争。军事及战略专家们早已指出岛屿不仅控制着交通线及其附近海域,而且还可以屯驻大量兵力,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荒岛荒礁可以用于武器实验。以目前的形势而言,如果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那就将形成美、日、台三方军事遏制大陆的事实,将给我国的军事安全带来重大隐患。海峡和水道是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又是重要城市的门户,争夺海峡和水道也是海上战争的焦点之一。1钓鱼岛周遭的海峡和水道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通过航运进入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如果这一重要航道被日本占有,

我对中国处理东海问题政策的观察

我对中国处理东海问题政策的观察 东海问题主要指中日东海问题,这体现在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且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如果遵循该公约,将导致中日双方的专属经济区互相交叠,因此《国际海洋法条约》的规定无法完全实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果各自主张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那么涉及重叠区域的沿海国家将通过谈判解决。日本提出以“中间线”原则进行划分;而中国则坚持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来划分。 面对矛盾,中国主张“公平”原则,但两国对“公平”的理解存在差异:中方认为中国海岸线长、人口多应多分,而日本认为“公平”是平均分。在我看来,双方的划分依据都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经过多次谈判后也无法解决中日东海问题的原因。东海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探勘表明,该区域海底可能蕴藏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中日都需要高度依赖进口能源。我认为,天然气资源对日本的重要性大于中国,因为日本没有跨海的管道,进口天然气只能通过气船来运输。中国的大部分天然气是由俄罗斯和东亚的几个国家提供的,就算缺气也是日本缺。 再来谈谈钓鱼岛,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归属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是影响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早在2012年9月,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在中国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日游行,进一步造成了中日关系的恶化。在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上,中国也已实现全面对钓鱼岛邻近海域进行常态化巡逻。如果日本再不妥协,那么只能是战略生存空间不停受到挤压,最终只能变成中美博弈下被美国出卖的筹码。面对中日之间的矛盾,两国领导人和人民需要共同努力,以政治的智慧和开放的心态一起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个方案并不完美。 中日两国应当抓住目前东海形势相对缓和之机,重申双方“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的共识,为未来一步一步解决双方东海问题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避免新的冲突,努力缩小分歧,增加共识,一起创造一个和平、合作、友好的海洋环境才是正确的解决方向。

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浅析如何应对我国周边安全局势

已经过去的2012年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而对于中国来说,2012年无疑是一个多事的一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大批高官落马引发反腐问题、美国重反亚太引起一系列连锁反映、中菲黃页岛对峙、中日钓鱼岛争端等等,每件事情无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本文结合对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争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为中国如何合理解决与日本等国家的领土争端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 一、事件回顾 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武力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中日钓鱼岛争议由此产生。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2012年9月11日上午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从2012年度预算的预备费中拨出20.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66亿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三个岛屿,将其“国有化”。中日双方就此再次围绕钓鱼岛问题展开争执,影响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2012年10月16日,中国军舰首次以距钓鱼岛80公里的最近距离驶过钓鱼岛。2012年12月12日,中国首次在钓鱼

岛海空开展立体巡航,明确不退让态度。 二、钓鱼岛主权求证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早在明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将其纳入海防范围,并建港泊船对其实施管理。而从《大陆架公约》来看,钓鱼岛与中国大陆共属同一大陆架,毫无疑问属于中国。《波茨坦公告》也明确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 三、钓鱼岛争端深度解析 1、中日钓鱼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类似的还有中印边界问题、南海问题等。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是日本等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利用中国坚持和平的愿望,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以取得现实的利益或为以后的谈判增加筹码。 2、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特别是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使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日本对这一前景感到不安,试图阻碍这一进程,通过制造摩擦或与其他国家联合等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3、日本野田政府这次挑起钓鱼岛主权争端是一次政治投机,试图借助美国的势力,通过顺应国内民族主义势力转移国内矛盾,转嫁经济危机。日本等国一些缺乏远见的政客为了一已之私,利用与中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博取国内极端民族主义人士的支持,企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为赢得大选增加筹码。

由中日东海问题看国际争端的解决(一)

由中日东海问题看国际争端的解决(一) 摘要:中日东海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则愈演愈烈,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划界的原则和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上,双方至今未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协议,有待借助其他的国际争端解决方式予以解决,尽快地把东海这一“对立之海”变为“协力之海”,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大陆架划界中间线原则自然延伸原则钓鱼岛国际争端国际法院 东海是中国所濒临的第二大边缘海,东海问题极其复杂并且早己存在,但突然间在这两年的时候,东海问题一下子成为中日两国间的热点问题,并且争议冲突愈演愈烈,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东海问题之所以一下子白热化,可以说中国在东海所谓的争议区内开发油气田是导火索,尤其是春晓油气田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日本的恐慌和强烈不满,双方自04年5月30日起至06年3月6日举行了四轮东海问题磋商,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丝毫突破和进展,就连原本定于05年末举行第四轮磋商也因一些政治原因被推迟。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中日双方能否通过谈判解决东海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如果东海问题恶化的话,将有可能会引发两国间摩擦。东海问题是一件很危险的、也是让人非常担心的事情。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这个时候,日本提出东海问题并大肆渲染,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原因我不敢妄加断定,但绝不外乎是资源经济、领土问题,甚至还有如不少军事、政治评论员所言的军事和政治阴谋。在此,我也不想老生常谈,恕不详述。 我想说的是,不管日本此时搬出东海问题有何居心,东海问题已经存在这么久并且需要解决这是个事实,我个人觉得中国也应就此机会将东海问题尽早解决,中国显然没必要也千万不能落入日本的圈套即力图趁中国国力未足之机,将中国拖入边界冲突,制约中国发展。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一争议,近则影响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远则由于中国近年经济增长过热,必将会经历一个国民经济增长极限式的回落,回落将持续两年以上,在此期间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被压缩,国民收入有可能发生二十年来第一次较大下降,不满的种子会引发社会问题。这种不稳定状况是正处于发展期中的我国最不愿意见到的,所以说有问题就要解决,拖着不办不但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还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认为我们是理亏。 综观中日东海问题,主要就在于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和大陆架的划界问题,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两个法律性质上不相同的管辖海域的分界线,是两个单独的问题,需要和日本方面分别进行协商谈判。虽然最终的谈判结果并不排除以单一线划定两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可能,但中日东海划界不能在一开始就把两者混为一谈。 日本在这一点可谓费尽心机,混淆视听。1982年,日本向中国交通部首次提出中日之间的海域应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一方面,日本所提出的这条所谓的中间线实质上是中国大陆沿岸与日本岛链沿岸及钓鱼岛之间的中间线,是以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而且钓鱼岛作为划界基点为前提的,政治野心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日本在东海的大陆架只是狭窄的岛架,与中国由陆地领土自然延伸而来的广阔的大陆架自然是不可相比。因此,这才是处于地理劣势的日本愿意只提中日在东海需要划分专属经济区,而不提也需要划分大陆架的根本原因。 然而日本很显然是忽略或是不想考虑这一点——专属经济区,主要是一种资源管辖区,沿海国在该区域内享有对于海域、海床及底土内的一切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由于关于海床和底土的权利应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大陆架的第六部分的规定行使,所以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自然资源的行使,主要涉及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利用,同时意味着沿海国对于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的行使权利时,大陆架制度优先于专属经济区制度。 显然中日争议的目的是争夺海底的油气等资源远甚于海里的生物资源,所以我想接下来重点谈谈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自始主张应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协议划界。据此,包括钓鱼岛所处的海床在内的广阔而平缓的东海大陆架向东延伸至冲绳海槽,这个大陆架本身就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