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真题和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真题和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真题和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真题和练习题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心理学》B卷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学习: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

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个人对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学习等认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一类内部组织起来的认知技能。

4.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表征的。

5.命题网络:享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6.替代强化:观察者由于看到别人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加这种行为时,就产生了替代性强化。

二、判断说明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

1.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是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

2.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

3.倡导程序教学并将其建立在强化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4.学习的迁移指学得的知识对以后学习的影响。(×)

5.在连续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

6.学习了分数知识后再学习百分数知识,这种学习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7.电话接线员通过长期练习,善于记忆电话号码,而这必然有助于她们记忆外语单词。(×)

8.奥苏伯尔与皮亚杰一样,都用同化来解释儿童认知的发展。(×)

9.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

10.概念学习中的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属性上的变化。()

11.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是精加工策略。(×)

12.观察学习就是模仿学习.(×)

13.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入权威阶段,标志着他的品德发展由他律

进入自律。(×)

14.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主要依靠外反馈调节动作;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后期内反馈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

15. 人脑中可储存内部指导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连串执行动作的指令,是对熟练操作自动化的合理解释。

16.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什么是正迁移、负迁移?请举出一个正迁移实例、一个负迁移的实例,一个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的实例。

答案: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2分)

负迁移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2分)。

每个实例1分(共3分)

2.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下述英文句子:

Children who are slow eat bread that is cold.

然后用自由联想法检测被试的命题成分的联想速度。当呈现slow时,被试最先联想到的是children,而不是与slow临近的bread;当呈现bread时,被试最先联想到的是cold,而不是与bread临近的slow。请解释这一现象,并将这个句子用命题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来。

答案:解释:被试保持的不是句子原文,而是意义的命题。(4分)

画出命题网络(3分)。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为了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应考虑:

(1)整理好教材,提高教材的逻辑意义水平;(2分)

(2)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看其是否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2分)

(3)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1分)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2分)

4.什么是习得性失助感?如何防止学生的习得性失助感?

答案:习得性失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LH)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为了摆脱习得性失助感:

一是要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2分)

二是要改变失败结局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认识(归因方式);(3分)

三是要使当事人相信他的努力是有效的。(2分)

5.简评形式训练说。

答案:形式训练说把学习的迁移看作是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心理官能在其它的领域自动地发挥作用。(2分)

形式训练说的积极方面是重视迁移的作用。(1分)

不足之处是:

(1)认为各种心理官能是非物质的实体,生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是“心理的肌肉”,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加强,这是对能力的唯心主义的理解。(1分)

(2)只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不重视教材的内容价值、实用价值,导致了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1分)

(3)认为学科、作业越是困难,就越有训练价值,教学可以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动机,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1分)

(4)认为迁移是自动实现的,只要某个官能在一个学科上得到训练,就能在任何领域自动地发挥作用,这是缺乏根据的。(1分)

四、论述与问答题(共23分)

1.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运用迁移的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12分)

答案要点:

迁移的定义。(2分)

陈述迁移的条件,4点以上。(5分)

恰当举例。(5分)

2.西方学者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启示?(11分)

答案要点:

(1)正确陈述皮亚杰、科尔伯格、艾森伯格、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观点(一种或几种)(5分)

(2)恰当地提出这些理论对德育工作的3点以上的启示。(6分)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象、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表象建立的符合逻辑关系的联系。)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它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4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5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6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指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8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法则,即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9图式: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11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

12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就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行为。

1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4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

15特殊学习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16高路学习迁移:有意识的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17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此外还有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18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9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的首创者是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20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1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2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2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当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时,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

24认知地图:根据一个典型的实验即训练小白鼠走迷宫到达食物箱,托尔曼认为:白鼠之所以能选择最接近于食物的路线,是因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

25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

26学习的顿悟说:这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苛勒,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直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二、简答

1.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后者是由其结果控制的。而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

2.强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

消退: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

行为塑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做连续接近。

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逐渐加深,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答:行为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们是否将重复该特定性为,后果的类型及出现时间的选择能加强或减弱此行为。

(1)强化的类型凡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可分为社会强化、信物和活动。同一物体对不同人而言,强化的效果会不同,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

(2)强化的程序

强化的程序指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强化的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断续强化程序又可分为间隔程序和比率程序。如果在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性强化。如果只在有些而非所有的反应之后呈现强化,这叫做断续性强化程序。

教师作为强化的操作者,应当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已经恰当的方式的组合,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

3 论述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

答:一.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有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后者是有其结果控制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做出的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景发生的高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正强化: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三.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在学生行为塑造过程中,对其中的部分行为反应进行奖励,忽视其中那些实验者不希望保留的行为反应,通过不断的奖励、强化而塑造出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行为模式。学生行为的塑造与改变,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掌握与讲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评价和促进差生转变,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4.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研究,系统地形成了他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与存储。

在复制过程中,观察着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的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5.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P42)

答:定义: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运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反复的失败个人的直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

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6.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加涅根据人类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以下五种:

(1)言语信息的学习,指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的学习。

(2)智力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指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指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5)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

答:(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974年,加涅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关研究,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这一模式建立在人对计算机的类比基础上,把人和计算机都看做是一套符号操作系统,并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术语来描述人的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和提取几个环节。(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加涅根据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个阶段的教学设计。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作业阶段);⑧反馈阶段。

8.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答: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一种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和命题学习。

(2)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接受学习。这种学习主要适合于年龄较大、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

9.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1)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介意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乃是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

(2)学习是类目化过程。人们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或者是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成为类目化活动。

布鲁纳进一步提出,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类目化活动以形成编码系统,应该向他们提供较低层次的类目或事物,让学生“发现”高层的类目编码。这也是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学习的缘由。

10.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主要掌握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习得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从现有的经验、理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主要的。

(2)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特殊有效地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更大努力。

1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根据调查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2.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学习的看法。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

(2)对教育的看法。人本主义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教师应该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完整而真实的人。

(3)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

A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B 开放课堂模式。

C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4)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由学习、自我指导学习有力地冲击了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学派对教育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教育革新。但他片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使的教学不恰当地拘泥于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爱好,

13.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答:(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13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答: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主动信息的建构者,及综合改造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3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环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4.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六种原因:(1)能力,个人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个人反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已经尽力;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断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情绪状况是否影响工作;

(6)其他,个人自认为这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种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影响因素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1、因素来源:能力、努力程度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易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都不稳定。

3、可控制性:在此维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15.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学习的本质。主要探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一般的学习规律。

第二方面:学习的过程。主要探讨各类学习的过程与规律,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薛恒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学生品德规范的学习等问题。

第三方面: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对学习的影响

第四方面:教学与管理。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16.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来的

(2)贾德认为先期的学习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期的学子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于两种学习当中。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这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的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也就越好。

(3)概括化理论给学习迁移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阐明了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对学习情境共同原理的概括,除了与学会原理、原则有关以外,还与学习材料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能力因素有关,因此对原理的概括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异,年幼的学生要形成原理的概括就不容易。

17.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

答:(1)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

第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二,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第三,根据迁移的范围,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前提

第四,根据迁移的程度,迁移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第五,根据迁移的路径,迁移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18.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学习材料的特点。(2)经验的概括程度。(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必须兼顾科学知识的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智力状况、年龄特征等,还要考虑教学时间和教法上的要求,力求以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是按层次组织的一种网络结构,最具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端,下面依次是包容范围较小的、越来越分化的观念。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

(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把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在充分理解迁移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每一次正规与非正规的接触中,都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积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以此促进学习迁移。

20.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指通过练习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在众多关于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阶段或步骤中。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的任务是学习者了解要完成的任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

(2)联系形成阶段

联系形成阶段有时又称为定型、联系阶段。在该阶段某任务的各个成分之间有了一定的协调性,而认知阶段只是一个大体的调整。

(3)自动化阶段

这是动作的协调和技能的完善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总之,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从领会动作要点和掌握局部动作开始,到建立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达到整套动作序列的自动化的过程。

三、论述

1. 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需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此外,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第二,设置合适的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其实现。这种目标确立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师通过为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选择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其次,让他们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教师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第四,训练归因。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

2.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论的修改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分为三个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与德育的意义

第一,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赢有所不

第二,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操,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力水平。

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的特点。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的对象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2)经验的概括程度。

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概括出了学习中的共同原理,或者掌握了概括化原理,这种经过概括的原理就能有效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注意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创设对知识应用有利得情境。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心理准备状态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学习定势对未来的学习或活动会产生影响。

(5)认知结构的特点。

认知结构影响解决问题是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学习的迁移。

(6)学习策略的水平。

学习策略对迁移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其主要表现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上。

(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必须兼顾科学知识的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智力状况、年龄特征等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在教材的呈现上也应该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加强概念、原理乃至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

(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把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为迁移而教”

4.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b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c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

·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d.建构主义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5. 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A、贡献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a.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编码系统”。

b.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c.布鲁纳主张采用诚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3)注重将认知发展和学习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如螺旋式课程结构。

B局限

1)但是,布鲁纳却没有从事原理学习的实验研究;

2)对新信息产生的心理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3)发现学习确有费时费力的缺陷。而且,完全独立的发现学习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1)贡献

1)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

2)奥苏贝尔创立并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一。

(2)局限

1)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2)对知识的保持和遗忘的解释则主观臆造的成份太多,缺少客观的证据和实验的检验。

3)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地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

6.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答:⑴理论:

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主要是由信息加工论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人提出的。他认为,前一设计及以网络中的知识的激活,它要求信息跨越书本及命题在记忆中被联结。同样的过程也涉及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的迁移,但知识和产生式在长时记忆中以不同的内容被联结在一起时,迁移就发生了。所以,学习和问题解决迁移的放生,主要是由于先前学习和源于问题解决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量越大,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②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条件—行动规则,即C-A规则。C代表行动产生的条件,它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学习者工作记忆中的认识内容。A代表行动,它不仅是外部的反应,也包括学习者头脑内部的心里运算。

③从产生形式过程看,首先必须经由一个陈述性的阶段,即首先必须使规则以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进行转化,变成个体的产生式,产生是系统。知识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⑵价值:

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而在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人的技能,比起桑代克用S-R 联结来表征技能更能抓住迁移的实质。

②安德森的迁移分类四种类型: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迁移。比较全面的概括了迁移发生的各种情况,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迁移的类型和过程是有帮助的,对我们进一步思考知识之间的关系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也有启发意义。

⑶局限:对于如何把这种理论与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7.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答:⑴内容:皮亚杰提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

⑵意义:皮亚杰从任之轮的观点出发,研究了人类个体的心理起源和发展,并采用临床法对其学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①皮亚杰通过一些经典概念,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也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②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了普遍意义。③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出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8. 试分析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型的对于教学的意义。

答:一.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也可用第79页的图表代替):

(1)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3)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二.(1)教学目标,加涅将教学目标归纳为五种学习结果。明确提出应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2)教学过程,他提出九段教学法: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先前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和迁移。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材呈现的方式、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

三.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迪: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学生不能一味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要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

(3)“组块”理论,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

四.教师的教应从学习的学生的学出发,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

材。

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__年。

2、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

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__。

4、注意的特点主要有__、__。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__失眠。

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__。

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__。

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____毫微米。

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__。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__分钟之内。

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____。

12、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__水平。

13、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__。

14、皮肤觉通常包括__、__、__。

15、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__气质。

16、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__特征。

17、美感属于__。

18、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有__。

19、狼孩现象主要是由__因素造成的。

20、青少年期一般指__岁。

21、想象的基本特征有__、__。

2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__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23、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__。

24、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25、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____关系。

2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____。

27、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__、提取。

2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__个组块。

29、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____。

30、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___。

31、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提出来的。

3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________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33、某学生待人直率热情,但脾气急躁,易冲动,他的气质类型比较符合____。

34、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他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__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35、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__。

36、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采用了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方法?__。

37、把失恋的挫折感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__。

38、注意的功能有__、__、__。

39、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概括地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__、__、__。

40、现在用于人格测量的著名投射测验是______、______。

4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4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______。

4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

45、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____。

46、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__。

47、概念的内涵指的是__。

48、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__。

49、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提出来的。

50、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______。

51、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__。

52、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__。

53、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__。

54、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__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55、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__。

56、知觉的特性包括__、__、__、__。

57、一般认为,动机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58、在知觉我们熟知的对象时,尽管条件发生变化,但我们获得的映象却保持不变,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

5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___、___、

____。

60.人脑对事物之间规律或关系的反映是__。

61、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62、“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属于__气质类型?

63、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称为__。

64、“进退维谷”是____冲突类型。

65、颜色混合的规律有__、__、__。

66、颜色的三种属性为:__、__、__。

67、听觉的适宜刺激是振动频率为__周/秒(赫)的声波。

68、气质可分为__、__、__、__四种典型的类型。

69、“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________的表现形式。

70、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1、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这种现象是__。

72、人们看到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看到黄色产生甜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____。

73、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是__知觉。

74、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叫做__。

75、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的声音属性是__。

76、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__。

77、伴随情绪反应而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称之为____。

78、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______。

79、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需要分为____、____。

80、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

81、一个人善于管理自己的意志品质是__,善于把已经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__。

82、意志的品质有__、__、__、__。

83、“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种情绪状态是__。

84、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

85、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__。

86、工作记忆也称__。

87、个性具有三个特征__、__、__。

88、__和__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89、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称之为____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称之为____。

90、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_知觉。

91、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常见的联想,除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外,还有____和____。

92、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除了兴奋型、抑制型外,还有____,还有____。

93、智商__是智力的指标,它是一个相对值,表示____和____之比。

9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发展是__的。遗忘速率是____,呈负加速型。

95、触景生情所引起的浮想联翩,睡眠中的梦境均属于__想象。与主体的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叫做__。

96、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具有三种基本特征:即__、__和__。

97、气质不决定人的______气质影响活动的__。

98、我们把____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____条件反射;把______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____条件反射。

99、无意想象最极端的形式是__。

100、就记忆的材料而言,遗忘最慢的是__,遗忘最快的是__。

二、选择题(请在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在深度上对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B心理、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0、()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2、"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

1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1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1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1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1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0、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2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2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2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26、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

27、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28、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29、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30、心理学一般把解决问题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和检验假设。

A.推理想象B.概括过程

C.证明和实验D.提出假设

3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3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3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34、()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A、同化

B、顺化

C、平衡化

D、自动化

3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6、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

A、布卢姆

B、加涅

C、奥苏贝尔

D、奥斯本

37、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38、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A讲授法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3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40、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4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42、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43、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44、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45、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46、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4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

A、归因

B、印象

C、自我认知

D、态度

48、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49、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能力

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50、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A、从众

B、顺从

C、暗示

D、模仿

51、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52、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53、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

A、熟悉性和临近性

B、相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54、问题难度很大,解决问题最佳动机水平是()。

A、越强越好

B、中等强度

C、弱动机

D、较强动机

55、下面的心理表现不属于气质范畴的是()。

A、活泼好动

B、正直勤奋

C、精力充沛

D、沉默寡言

5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是()。

A、脑的机能

B、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C、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D、来自客观现实

57、感觉适应和对比现象是发生在()。

A、同一感觉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C、几种感觉综合起来相互作用的结果

58、()对性格形成有直接影响。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59、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中,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力指向不同对象上,这是()。

A、注意范围大

B、注意转移好

C、注意分配好

D、注意稳定性好

60、短时记忆中组块的意义在于()。

A、能被意识到

B、有利于编码

C、增加保持时间

D、扩大记忆容量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7、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8、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9、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0、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1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1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15、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17、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18、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19、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20、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21、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22、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23、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24、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25、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研究内隐记忆。

26、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27、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28、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29、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30、在心理学中的个性与人格是同一概念。

31、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3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33、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34、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35、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36、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37、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38、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9、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40、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4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42、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3、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44、传统的智力理论一般都强调先天遗传的因素。

45、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46、智力的PASS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47、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48、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49、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在记忆广度的增加。

50、概念和分类是构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石。

51、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龄前是不能真正掌握数的概念的。

52、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53、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54、儿童和成年人一样,主要通过内部语言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55、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56、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57、情感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内化过程,教师应积极促成情感教育的“积累效应”。

58、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9、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60、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6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6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63、“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64、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65、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66、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7、学习的意义是人和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68、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或无意的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6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70、最能体现桑代克联结理论的经典实验是他通过迷笼对狗的实验研究。

7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72、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73、根据外部表情来识别和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时,首先依赖于认知者的年龄。

74、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75、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76、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77、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78、穿着、举止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9、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0、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8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82、模仿说明模仿者对被模仿者的肯定。

83、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84、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85、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86、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87、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88、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89、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变动的工作方式。

90、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91、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92、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93、自我发展问题是典型的发展性咨询关注的问题。

94、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95、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96、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97、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有关学生及时公布详细的事实真相,尤其对于中学生。

98、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

99、心理健康的良好适应标准由于具有主观性,常常会有差异乃至引发争议。

100、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观察法

3、测验法

4、实验法

5、认知

6、意识

7、注意

8、不随意注意

9、随意注意10、随意后注意11、生物节律12、感觉13、感受性14、感觉阈限15、绝对感觉阈限

16、差别感觉阈限17、最小可觉差18、明适应19、暗适应20、知觉

21、主观轮廓22、社会知觉23、首因效应24、近因效应25、晕轮效应

26、社会刻板效应27、记忆28、遗忘曲线29、学习30、感觉记忆

31、短时记忆32、长时记忆33、前摄干扰34、倒摄干扰35、思维

36、分析37、综合38、比较39、抽象40、概括

41、聚合思维42、发散思维43、常规思维44、创造性思维45、概念

46、推理47、问题解决48、启发式方法49、想象50、智力

51、能力52、一般能力53、特殊能力54、智商55、流体智力

56、晶体智力57、动机58、需要59、诱因60、交往动机

61、情绪情感62、心境63、激情64、应激65、道德感

66、理智感67、美感68、人格69、气质70、性格

71、特质72、投射测验73、心理状态74、人格动力系统75、认知方式

五、问答题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复习的策略

3、创造性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5、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6、什么是原型启发?它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有何作用?举例说明。

7、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心理功能?

教育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着是教育家撰写的《》。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1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笫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样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下列何种对象为主? 【 B 】P179 A.弱智学生 B.正常学生 C.心理疾病学生 D.聋哑学生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心理危机干预 B.个别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课程D.挫折教育 3、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属于行为改变中的【 D 】P184 A.示范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4、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时,我们发给他小红星、小红花等作为强化物,这种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方法叫【 B 】P184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行为塑造法 5、小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变行为,此方法称作【 B 】P185 A.强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行为塑造法 11.代币奖励法 6、有些儿童活动过多、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属于【 A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儿童厌学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强迫行为 7、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映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笑闹,显得很不安宁,属于心理障碍中的【 A 】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B.儿童多动综合症 C.学习困难综合症 D.儿童厌学症 8、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下列哪种人严格按测验要求实施、计分解释【 D 】P180 A.教师 B.政工干部 C.医生 D.专业人员 9、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C 】P172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10、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1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 A.卡普杰烈夫 B.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2010第二学期) 一、解释概念(将随机考察5-8个) 1、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2、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 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 应的条件反应。 3、操作条件作用: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所以要了解品德必须要了解道德。 5、高路迁移: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6、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7、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站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总和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8、移情理解:它是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 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2、规—例法:指把要学习的规则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前知识加以理解、然后用例子对其加以说明的教学方法。 13、例—规法:指先呈现概念的若干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的教学方法。 14、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16、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7、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18、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 19、知识:(1)广义: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狭义: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取的规则、发放、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21、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方法。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22、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23、同伴评估法: 24、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25、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相对位置。 26、标准参照评价: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7452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67452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 1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 )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 、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P88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 、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P83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比较晚 的,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3、教育设计研究:是关于教育项目、过程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评价的系统的研究它对如何优 化教育干涉及更好的理解教与学的洞察是一个极有用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比较晚的,一般认 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5、学习: 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类学习代表了个体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结果。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的差异是由于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学习条件不同。 7、奥苏伯尔的两位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8、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9、经验主义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 10、系列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2、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3、情境认知论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 14、学习社团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成,有着持续增长的学习力,按照规范、章程自主开展活动,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活动使成员不断充实、发展、超越 15、认知学徒制是试图通过起初实践中类似职业学徒制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 16、情境支持的教学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 17、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8、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19、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0、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21、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22、脚本是使用一种特定的描述性语言 23、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24、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 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 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 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与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陈述有(ABDE )。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