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话题作文应对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话题作文应对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话题作文应对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话题作文应对策略

话题作文应对策略

(一)高考作文的演变与趋问

自1999年至今,全国高考作文一直沿用话题作文的形式,1999年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是“诚信”、2002年是“心灵的选择”,2003年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什么在众说纷纭、褒贬之声不断面前。高考命题人“我行我素”呢?噢,原来这是由他们的认识决定的。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作文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命题作文(1977年~1989年),再次是材料作文(1990年~1998年),自1999年至今是话题作文。他们声称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是一次革命,从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又是一次革命。话题作文解决了令人伤脑筋的猜题押宝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位考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发挥才华的广阔空间,放开了他们的手脚。高考对话题的总要求是“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这一政策,可以使考生在文体上自由选定,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甚至可以是诗歌、剧本、寓言、童话、科幻文章、讽刺小品等等;在内容上可以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甚至可以讲故事、记听闻、编小说、抒情怀等。每年都有不少上乘考场作文传世,其盎然的文思,灵秀的笔调,天籁般的情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都让人赞不绝口。由此看来,在没有更好的作文形式出现之前,这种作文样式仍将继续下去。我想再进一步发展下去,最好是把前面的材料也省去,直接出示话题、直接出示要求,让广大考生真正能展示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应对策略

话题作文已经真真切切地存在五年了,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面对这一现实,处在高考前沿的莘莘学子应如何面对呢?这里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写好话题作文的策略。

1、摆正材料和话题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话题作文题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材料、简短的提示语、由材料引出的话题和作文要求。摆正材料和话题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理解话题的关键。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根据“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起着例子和引子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话题本身,作文内容进入话题范围就符合题意,不进入话题范围就是离题。材料只是作为启发考生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完全符合题意,使自己的作文如何更好的选取角度、确定立意、选择材料、选用文体形式的一个例子而已。考生阅读和参考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可以用求同思维,也可以用求异思维。考生也完全可以抛开话题作文中的材料。

2、从高考满分卷中汲取营养

从高考满分卷中汲取营养,是取得高考胜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1)满含感情,工笔渲染日常琐事

★2001年高考中,有一篇谓之《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作文。

作文写的是一件中学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情:

曾经的我们亲密无间,从小一块长大,一起上学,……我们发誓要共同跨入“职中”的校门。我们憧憬未来,你我共同的未来。

然而,经不住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老师的一次次告诫,……终于到了填报志愿的那天,我已经改变了主意。而当你问我时,我居然想也没想的对你说:“一切照计划行事。”善良的你一无所知,依旧幻想着你我未来的美好……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这一类的素材,在奇特性方面是不占优势的,有时候很难写好。而这位考生由于倾注了浓郁的感情,通过有效的环境烘托与心理揭示,不厌其详地刻画了“我”的内疚与自责,从

而在质朴无华的语言中,把一件小事描述得令人潸然。

作文一开始,作者就营造出一种隐隐的悲切气氛: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作文的中段,当我失去朋友“悻悻而归”时:

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落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得更加伤感。无奈,无奈……

以萧瑟悲切的秋日气氛作背景。不断地倾诉着自己对朋友的“愧对”以及意欲忏悔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景融于情,情融于事,流利自然中却不断折射着几许凝重,一缕愁绪。 最后,作者走进了神圣的高考考场,仍然要“写下这个令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过错”,仍然要一呼三叹地鞭挞自己,“当我一次次地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时,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我连我自己也无法谅解我自己。”

如此反复的心灵叩问,仿佛是为前面的愧疚气氛进一步泼洒着情感的浓墨,一个充满着负罪感的孩子的忏悔的镜头则更加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谦恭、诚恳、真挚。作文结尾的点题一笔是:“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这种发自肺腑的呼唤,圣洁无邪的情感的抒发,令人肃然起敬,又不能不为这一个孩子的纯真和善良而长叹息。这样的作文,怎能不打动阅卷老师得满分呢?

★2002年高考中。类似这样将日常琐事、平凡经历进行工笔细描,情感处理而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有一篇谓之《山中的雾》的作文,现将全文分析如下。

作文是以一种略显惆怅的笔调开始的。

“媚儿,媚儿,你的事咋样了……”母亲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感到胸口一阵憋闷,不由得剧烈地咳嗽起来。媚儿低下头,神色黯淡。长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未拭净的泪珠儿。“娘……”媚儿轻轻地咬了咬下嘴唇,露出了一排洁白而整齐的牙齿,“这事您也别瞎操心了,我自己心里清楚。”娘点点头,一幅如释重负的样子。然后轻轻地叮嘱了媚儿一会儿,便又睡去了。听着娘打起了呼噜声,媚儿才蹑手蹑脚下了炕,轻轻的关上门出去了。

设置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悬念之后,作者把媚儿带到了一条极易撩人情思的山间小路上。 ……小路上到处开满了缸红黄黄的野花,路旁不时地飞过一只只小麻雀或百灵之类的鸟儿,叫声是那样的婉转而悠长。要在往年,媚儿一定会采一大把野花,别在自己的头上、胸上。再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蹲在水边往里面一照,然后用手掩住红了的笑脸背过身去,再抬头望望天上的云雀,生怕别人看见了似的。

然而现在,媚儿一边抓着一把野草,一边向空中抛去。泪,流成了一条条小溪,黑黑的眸子绝望地望着山间的空谷。“娘——”媚儿长喊了一声,“娘——”媚儿又长喊了一声。 可以说作者对少女当年充满着幸福感的细腻描写,对山乡少女顾影自怜的娇美刻画。对少女今昔迥异的巨大心理对比等等,都一笔一笔地渲染着情感的浓度。而媚儿“娘——”、“娘——”的一声又一声的长喊,更是平中见奇,似拙实妙,将一位贫家姑娘的凄楚、郁闷、愁肠百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也使悬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时作者才真正亮了底: 现在媚儿已经下定决心了,她用颤抖的手从怀里掏出一张大红帖子。她张开又细细地看了看,上面几行醒目的大字再次映入眼帘:“你已被本院录取,请于××年××月××日来本院报到”。媚儿合上了帖子,上面几个醒目的烫金的字“××大学录取通知书”又浮现在眼前。他再次轻轻地摸了摸通知书的封面。然后把手中的通知书向山谷中猛猛地一抛,通知书在空中旋了好几个圈儿然后慢慢地飘离了她的视线。“啊!我的梦,我的大学梦,你将飘往何方?”媚儿自言白语道。然后她抬起了头,向熟悉的小路走去。山中的雾好大啊!

原来,媚儿抛到山谷的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媚儿“猛猛”地一抛,通知书慢慢地旋了好几个圈儿后地远去,有力的外化了媚儿的酸苦之情,也写进了她无奈之中的决断。随之,“山中的雾好大啊”一句恰到好处的景物渲染,与媚儿此时此刻的心理得到了天衣无缝的契合。接着是:

眼前的小屋近了,更近了。媚儿知道那是她的小屋,在那里有着她疾病缠身急需治疗的妈妈。

她推开门进去,“回来了,你的通知书呢,接到了没有?”媚儿避开了母亲灼热而又焦急的双眼,咬了咬下嘴唇说:“娘,我没有被录取!”泪再一次从她的脸上流了下来。

写到这里,作文本可以结束了,而作者却在结尾处另起一行推出这样一句: 山中的雾好大啊!

这一笔可以说是极成功的一笔,景物的再次点染不仅起到了前后观照之效,更主要的是进一步托起了全文的苦涩基调和暗淡色彩,在象征这位善良少女命运多舛的同时也不免会在阅读者的情感心幕上笼罩一缕惆怅,勾起百般怜悯。

所以,真切的感受自己和周边的日常琐事,将体味到的喜怒哀乐,加以工笔渲染。这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一。

(2)叙事效果奇特优美

★2001年高考中,有一篇谓之《珍珠》的作文,文中写了这么一个人: 挂剑的故事在他的脑海中演绎。演绎……他艰难地爬着,爬着。乱石嶙峋,在他身下化作千万把利刃刮破他的衣衫,刮破他的皮内。鲜血汩汩地流出,淌成一片鲜红。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找到那颗珍珠!有谁会相信。有一个人仅仅因为为朋友寻得一颗珍珠而历尽千辛万苦。不幸的是,寻得后,在回归的路上把珍珠遗落了。

他的珍珠遗落在一个大山谷,在这个神秘的大山谷。“崎岖的道路上铺满了珍珠,路旁草丛中闪烁着金色的宝石”。“但他什么都不要,他要的仅仅是那颗遗落的珍珠!”为了找到这颗他答应送给朋友的珍珠。他“在一条条石缝,一道道河流中,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一步步摸索”,“他心力枯竭。他容颜枯槁”,“他白白耗尽了几十个眷秋”。“他的目光在夜空中停留,夜空中闪着群星的光芒”。

扑朔迷离的讲述格调,梦幻般的故事情节,使这篇作文的叙事效果显得特别奇特。因而也特别容易引人入胜。而作文的更奇特之处在于“他”实际上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悲剧的典型。那颗珍珠使他付出了一切,他“白须飘飘,几尺长的头发缠着珊瑚树”,“他死了”;“千年梦未醒”的“他”根本没有想到。那颗珍珠却“从来没有离开他半步”,“仍然完好无损地躺在他身下压着的那个奇怪的破布袋里”。这是何等令人扼腕长叹的不幸。

为了一个至高的目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动机和结果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他”,已经被作者提炼为一个化身,一个象征。“他”的悲剧,正是古往今来无数道德原则的践履者、捍卫者们的共同悲剧的缩影。也正是这样的悲剧,才能体现出一种崇高,一种净化人心、激励道义的力量。诚如作者最后揭示的,“他已经化作了一个精灵”即“世上最宝贵的财富——诚信”。

★2002年高考中,类似这样叙事奇特,构思怪异,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惊奇感并因而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考卷也多有发现。

例如:有一篇谓之《那片洁白的羽毛轻轻飘落》的作文。作文的构思极为独到,让模拟的孩子的守护天使娓娓道来。这个天使实际上是一个冥冥中的人物,是一个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角色。作文开始就特别表现这种荒诞的基调。

这是我守护他的第十八个年头,是的,第十八个。别用那种不信任的眼神看我,我说的是真的。我是一名见习天使,守护这个孩子是我的职责。不用东张西望,我就在这里,迎着清晨的阳光为你送出第一抹微笑。

对于人类,我不想谈论太多。对于我所守护的人,我也有着保守秘密的自觉。所以,我能告诉你的只有……

通过这样微带讽刺、略有调侃的开篇造势之后,作者在故作迷离朦胧的讲述中将故事时断时续地剥了开来。

他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属于不大引人注目的类型,换言之,平凡。一米七几的身高和架在鼻梁上的样式并不新潮的眼镜,往往使人难以注意到他有一双清亮的眸子——那是一双会笑的眼睛,学习和体育不差也并不出类拔萃。总之,他或许曾经与你擦肩而过,或许正是你对门那个总憨憨一笑的邻家男孩。总之,他——现在就躺在这里,在一身干净校服的包裹下均匀地呼吸着。许多人惊讶于他在经历了那样的事情后竟能如此平静,可惜,他已经太久没有张开过那双会笑的眼睛了,他无法给人一个回答,哪怕是一个安慰。

原来,这是一个卧在病榻的男孩,一个年轻的生命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男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作者通过别致的手法有条不紊地讲了下去:

母亲在一旁爱抚地感觉着他脸庞的轮廓。抚摸着他那仍如婴儿时一般微翘着的鼻尖和唇边细小的茸毛;父亲站在门口感谢着来看望的老师和同学们,尽量礼貌的答复着好奇而热情的记者们,直到一家带着这样问题的采访机摆在他面前:“请问,您的儿子在完全可以视而不见时选择了冲上去,您对他的选择……”采访机的转动在一只大手下戛然而止。“他没有选择过,也不需要选择!”在一声低沉的叹息送走了满目茫然的记者后,父亲看着那仍有些瘦削却已宽厚似成人的肩膀和微微起伏的胸膛,笑了。

那是男人骄傲的笑容。

“在完全可以视而不见时选择了冲上去”。这是作文交代的核心情节。原来,这位卧在病榻的男孩。是一位见义勇为的男孩,是一位付出生命的男孩。把谜底通过这样的手法予以揭示。于是,这位可爱的少年的正直憨厚跃然纸上,而且,男孩母亲的温婉慈爱、父亲的坚毅刚强,均被一种哀愁淡淡亦遗憾淡淡的底色衬映出异样的情致,显示出奇特的叙事效果。 但这篇作文叙事效果的最奇特追求之处是在其结尾部分。生死两扇门就立在天使眼前,作者以天使的口吻写道:

我扭过头,注视着眼前的两扇门,还有正默默地站在我身边等我作出决定的他,四周一片寂静。可我知道,那个终于给了我天使资格的人一定也在看着我,带着那份从无变化的慈祥微笑;我知道,在他眼里,我也不过是一个正在做着选择的孩子。心灵的选择,作了天使就不必这么了吧,我想,因为天使是不需要心的。然后,我轻轻的推开了那扇不幸的门。身后,仍是一片寂静和一个微笑……

我把最后一次微笑通过他的双眸带给他努力显得平静却仍双手紧抓着衣襟的母亲,带给他平生第一次允许眼眶中那咸涩液体滴下来的父亲。他努力地用嘴角维持着我的笑容。然后,将头转向一侧……

窗外,一片洁白的羽毛正在阳光的亲吻下轻轻地飘落……

经过些许的心灵的冲突,天使终于还是给这位可爱的孩子选择了死。然而,此处的死写得却是十分的凄美。男孩得到天使赐给的“最后一次微笑”,母亲“双手紧抓着衣襟”,父亲流下了“咸涩液体”。这一切无疑加大了对阅读者的心绪濡染,更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加上远远超过众考生的魔幻般的怪异描写,最后一笔以“一片洁白的羽毛正在阳光的亲吻下轻轻飘落”的渐行渐远的感伤收结。势必会给评卷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极佳印象。

所以。叙事效果奇特优美,震撼人心,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审美刺激。这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二。

(3)有开有合,曲尽其妙

★2001年高考中,有一篇谓之《与诚信同行》的作文。

作文是以被称为“李超人”的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回答记者的轶事破题的;“曾经有人问

我,为什么我能将事业做大?答曰:无他,一字而已——信。”然后,作者又以“曾几何时,我也有过一段迷失的日子”以及“诚信?我汗颜”这样颇可引人注意的叙述作了预示。

至此,按常规的写法肯定是要直接切人下文了。而这位考生却在这里突然插入了一段冰心散文中的话。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似娟娟的静女,虽是明艳照人,却不飞扬妖冶;她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然后,作者才写了自己“独坐在林外的青石上……从迷蒙眼光中看着我的成绩通知单。半年的虚浮与自欺,半年的飞扬与轻松,浸湿了这一纸荒唐。”

冰心这段话的插入,乍一看似乎是拐了一个弯,而实际上却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笔,是一个十分巧妙的开合。这样,不但使作文内容更加丰满,同时也与这位考生的“独坐林外”构成了相映生辉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强化了审美效果。

接着,作者开始对自我进行反思,并实现着认识水准的攀升:“倏地,我忆起一句话:谁对命运不诚,命运就将对他不信。……谁不去踏踏实实印下诚信的足印,谁就永远走不出渺小与狭隘。学问之道,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骗。”

就在这里,这位考生又一次进行了插入。

——无意苦吟秋,只恐花褪红尽;人空叹,长水流。

再接着,作者进行了更深入地自责:“不知是我背弃了自己,还是诚信厌倦了我,在人生的这次跨栏前,我停滞了脚步。愧哉斯人!”

自责过后,又是一段精彩的插入。

——如断翅蝴蝶般,拍打着残翼,徒劳地旋舞着飞坠泥间。

经过这样反复地插入。作者的叙事显然已经不再是平面的单一的自我观照。而与社会人生更大的文化主题具有了立体声般的共鸣。然后。作者脑海中浮现起“父辈辛劳的身影”——“一抹黄褐的平原,地平线上,一处又一处用木板夹打成一尺多厚的土墙。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翻覆,如一曲天赖,传进父辈的耳里。他们赤着膀子,挥鞭吆喝着山川一样团块组合似的黄牛,拉动着三角状的铧犁。这群辛辛苦苦从祖祖辈辈留下的黄土地里抠口粮的人啊。‘诚与信’,就是他们的生命线”这些沉甸甸的镜头,这些高杨力的雄健和力的艰辛的生活迭影,终于使作者悟了。“不经意间,冥冥中仿佛有一只手指,悄悄探入我心,拨动心底那根往日里不被触及的弦儿,奏出一连串的颤音。仿佛徐悲鸿的奔马在旷野里长嘶;仿佛舒伯特的琴键星星般的颤动;仿佛屹立喜马拉雅之巅,听着天外的罡风。”

如果说前面的几次插入是开合性拓展的话,那么这儿的徐悲鸿与舒伯特同样可以看作是开合性的拓展。正是这种颇为妥切而精巧的拓展。大大丰满了作文的厚度,也有力地深化了作文的内涵。

★2002年高考中,类似这样进行开合性拓展。而使作文内容丰厚饱满并因此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情况也并不缺乏。

例如,有一篇谓之《高贵的选择》的作文,现将全文分析如下。

作文写的是前不久世界杯足球赛上巴西与德国决赛的一件事。

现在是世界杯冠亚军赛场,由巴西队里瓦尔多持球。他已带球攻至德国禁区的附近…… 我开始为巴西祈祷。糟糕!只见几员德国的悍将围了上来。进球的可能性正被扼杀。里瓦尔多会强行突入吗?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进球的球员,难道能是好队员吗?

出人意料,里瓦尔多两脚一闪,好似攻球,实为假射。德国球员都跟着里瓦尔多的脚跑起来了。但是,球却被里瓦尔多轻轻拨到不远处的罗纳尔多身边。德国队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罗纳尔多一脚抽射,漂亮!真是三秒内的精彩瞬间。球赛结束了,激动得我还在想

着里瓦尔多的选择。

接着,这位考生写道:

当解说员更多地提到罗纳尔多的名字时,我却更多地把目光放在里瓦尔多这个相貌朴实、举止沉稳的大汉身上。窃以为,他的魅力不仅在于强健的体魄、精湛的球技,更在于在选择面前展现的人格。

他的选择是高贵的。

作为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既贴近热点话题,又紧扣着命题要求。表达的也十分流畅,归入上品之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这篇作文的更值得称道处是,随之跟进的这样几段: 选择,让我想到苏格拉底,面对生与死,谁会选择死?苏格拉底会。选择生,是选择对真理的背叛;选择死,是选择对真理的坚持。苏格拉底选择了死,选择了真理。他的选择,刺痛了整个历史,刺痛了整个人类。

选择,又让我想到秦桧和岳飞。秦桧选择叛国,让世人唾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为世人传颂。他们的选择,成了中华民族千古永恒的道德尺度。

选择,让我回到世界杯,回到里瓦尔多。里瓦尔多选择了放弃进球的机会,却给了球队更大的进球机会。他选择的是更加精彩的进球。

显然,前面两段就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开合性拓展。由里瓦尔多的选择引伸到苏格拉底的选择、岳飞与秦桧的选择,无疑是极大的丰满了作文的内容;“刺痛了整个历史。刺痛了整个人类”,“成就了中华民族千古永恒的道德尺度”的两句点睛之笔,也水到渠成地昭示出至为深刻的思想意蕴。更为重要的是,两段内容又构成了第三段内容的有力铺垫。从而把上下文凝结成一个整体,也为作文最后时刻的境界提升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张本。

作文的结尾同样是颇为精彩的。

选择,其实就是一念之间的事。而这一念则来源于你心灵中坚定不变的人格。

历史上有那么多选择闪过我的脑海。我懂了——一个人的历史是由自己的脚步写出来的:有的人的脚步叫低劣,有的人的脚步叫高贵,选择的机会太多了。

然而,把握机会,选择高贵,瞬间的美丽才会定格在历史中……

朴实的文笔中闪烁着过人的灵气,信手拈来的脚步的比喻与全文契合得堪为天衣无缝,曲尽其妙。在高水准开合拓展的映衬下,将美丽的定格与“选择高贵”的篇末点题融为一体,启人茅塞又发人遐思,确实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

所以,运用开合技巧,有效拓展叙述空间,曲尽其妙,使文章绰约丰腴,这是高考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三。

(4)层层铺排渲染,浓化情思

★2001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一篇谓之《诚信不可抛》的作文。作文的开篇,就颇有点不同凡响的味道。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运用生动的对比,作者无疑是在设计者一个亮丽点。然后,这位考生紧扣着关于“七个背囊”的作文命题。进行了这样的阐述:

失去了美丽,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强化了对诚信的诠释。

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多一点信任的眼光,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就可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铗壁。

作为作文的第一个论述层次,应该说写到这里已经是很详尽的了,无论是说理的到位,

还是点化的精当。显然高出大多数应试作文一筹。但这位考生的更为高明之处是又马上加写了这样一段。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三个排比句,三个曼妙的比喻,意在言外,发人遐思,恰恰构成了一个极为成功的层递式排比,从而大大浓化了作文的色彩,增强了作文的美感。这样,在给评卷者以身心愉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向下文的过渡。

这篇作文的后半部分,作者仍然是运用对比手法。对崇尚诚信和抛弃诚信的不同后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尔后,又以“天使用诚信作纽带,医好了飞翔的翅膀;我知道,撒旦的谎言会被揭穿,他的魔杖会失灵”这样的段落照应开头,以“诚信不可抛,它是法宝”进行题旨的强调;最后又以“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著,带着诚信上路,将踏出一路风光”的充满情思的诗句,干净利落地收结了全文,极为精巧也极具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并且有力地昭示了积极的思想蕴含。

★2002年高考中,类似这样凭借层层铺排,浓化情思而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例如,有一篇谓之《选择心灵美景》的作文。全文分析如下:

作文一开头,就是两个层递式的段落。

传说中有一种鸟,为了唱出胜过夜莺的歌,把自己钉在最长最尖的荆棘上,这就是荆棘鸟心灵的选择——但求无愧。

记忆中有一种星星,为了装点漆黑的夜幕,把自己在瞬间燃放,用刹那的永恒驱动信念,这是流星心灵的选择——但求无悔。

这样的层递,使作文在浓郁的色彩中进行了亮丽的切入。接着,这位考生在颇富形象感的归纳中进行了设问式的转折。

这些沐浴着朝阳的选择,这些浸染着眷光的选择,引起了云儿的遐想,风儿的沉思——心灵的选择该是怎样的丰采?

当然,这实际上是作者的“遐想”和“沉思”,而在作文的主体部分,这位考生对心灵选择的“丰采”则进行了分层的论述。

其第一层论述的“丰采”,乃是古往今来志士仁人的“丰采”:

我穿越时空,我追溯流光,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岸。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双双矍铄的眼睛注视着我的双眸,一声声昂扬的呐喊萦绕在我的耳畔,于是,朦胧的思绪穿透了远方的晨雾,远古的笙箫澄明了心中的尘埃。心灵的选择该是于谦的《石灰吟》;心灵的选择该是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心灵的选择该是平凡中蕴藏的伟大;心灵的选择该是万事皆休后的坦然从容……

而其第二层论述的“丰采”,可以说是作者本人的“丰采”。

云儿低语,风儿低吟,“你呢。你呢,你呢……”

不要疑惑我的忠诚,那些昂扬的力量时时震荡着我的心灵。即使我是一株小草,不能洒下清爽的绿荫,我也会摇曳娇小的身躯,随风而舞,撩动行人的心绪;即使我是一片落叶,不能装点秋的美丽,我也会融入泥土,去催发新芽;即使我是一泓不起眼的清泉,我也会奋力而行,为远行的人儿奉献一点甘甜,我会为痛苦者送上清凉的慰藉,我会为成功者捧出钦羡的绿茶……

对于这两种“丰采”的因果,作者表达的也是十分清楚的。是志士仁人激励了其人,鼓舞了其人,是“那些昂扬的力量时时震荡着我的心灵”,才使之真正懂得了“心灵的选择该

是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才使之面对选择多了一些“坦然从容”,多了一些不要疑惑的“忠诚”。 有了样思路清晰且不乏真情闪烁的阐释,有了如此充实的引证和如此漂亮的文笔。作文至此足以获得高分了,但这位考生却在结尾之处又添上了绝佳的一笔:

心灵的选择有了真善美的装点,就有了莺儿啁啾的婉转,就有了蝴蝶振翅的芬芳,就有了玫瑰初放的清逸。

心灵的选择有了坦然和从容,有了爱心的修饰,它就会和斜射森林的朝阳共舞,就会和夜幕初垂的皎月齐光,就会和着涨落海滩的潮汐应节而歌。

心灵的选择浇灌了人间的真情,便是笑靥如花的眷,丰腴如歌的夏。便是年年如诗如画的四季美景……

显然,这又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层递式铺排。这样的铺排与开头段落形成犄角之势,使作文一脉相承的抒情基调达到高潮,而美仑美奂的形象则仿佛托出了一幅幅迷人的画面,留下余味无穷的韵致。

所以,通过选择精美生动的材料,进行层层铺排渲染,浓化情思。这是高考作文成功的秘诀之四。

(5)迅速整合所学所知

★2001年高考中,有一篇谓之《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的作文。

作文开头,作者就以“一份诚信,一腔热血,一片拿云心事;一曲诚信,一阙高歌,一剑笑看风云”这样两行颇具新潮色彩的铿锵句式进行造势;又以“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诚信是一只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这样隽永飘逸而有象征意味十足的描写加以铺垫。然后就推出了这样三段文字。

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里,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双双。这朵爱的诚心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红豆生南国”。这朵诚信的花啊,凄美、哀婉。

有这样一颗诚信的树,它诚信于友情。这棵树里,长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助。这颗诚信的树里,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颗诚信的树啊,浓郁、隽秀。

有这样一方诚信的土,它诚信于人民。这方土中,培养出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不辞劳苦、孔繁森的一心为民。这一方诚信的热土,洗礼出岳飞的精忠报国、成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方诚信的土阿,深厚、凝重。

这三段文字,可谓旁征博引,撷英掇花。知识之密集、信息之凝练确实令人赞叹。但是这一切,却基本上没有超越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这位考生能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迅速调出自己的所学所知,加以整合分类。以“花、树、土”三项来归类就绪,焕然生辉。最后,又用“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一语点睛。照应题目,从而体现出一种韵致非凡的美感和氤氲清丽的哲思。

★2002年高考中,类似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平时所学所知迅速地整合起来并因此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情况也是很多的。

例如,有一篇谓之《用选择为生命画板涂色》的作文,现将全文分析如下:

作文开头,作者就以汪国真的诗作为题记: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然后,用单刀直入的开头段落确立了论述主旨:

在生命的那一刻,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了前行。

接着作者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桀骜的陶渊明经过一番世俗的历炼,最终逃离了朱门绣户的宅固,远离了富贵满堂的盛宴,抱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一袭布衣,飘然而去。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命运多舛的辛弃疾尽管报国无门,心疼如绞,但依旧情系故土,誓死抗战,哪怕马革裹尸,捐躯沙场。

在奋斗的那一刻,有的人选择了曲径通幽,有的人选择了义无反顾……

作者又写道:

李陵投降匈奴,确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但夜幕落下时,他也无时无刻不在遥望关中明月,泪眼婆娑,企盼重归故里的那一刻。

苏武却选择了义无反顾的信念。忍受着大漠风雪,苦守着边关冷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那柄汉节,岁岁年年,年年岁岁。

他们的选择,都依托着对故园的深情,一个忍辱蒙垢,心境悲凉;一个刚毅无畏,一身浩然正气。

这几段文字,有叙有议,有虚有实,知识信息的调动是非常迅速的,组织得也精到洗炼。紧紧地扣住了“逃避“前行”的论述主旨;然而,这些内容同样也没有超越中学生的阅读范围。尔后,作者又以作家刘心武的一段论述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一段轶事为主干,写出了一段很见功夫的议论。

在历史的记忆里,我们呼吸着先哲的人生理念,我们切合着志士选择的脉搏;在我们自己的生命画板上,自己心灵的选择又会书下怎样的一笔?作家刘心武曾说:心上的草,倘任其乱生,蓬蓬然,森森然。以至失却了萋萋青翠、淡淡雅香。枯黄、芜秽、腐臭。”——因而选择即意味着拔掉心中的杂草,为自己心灵开拓一条康庄大道,为自己的梦想创造一片芬芳的净土,为自己的生命点缀无限生机。

怀念《泰坦尼克号》上当众人慌不择路时,演奏团奏响的那一曲《上帝离你更近》,是怎样安抚着人们的纷乱思绪;那对死亡无畏的抉择更让人动容,那对人性美的阐释更让人钦佩。

这一段议论,对前面的材料进行了强化,对论述的主旨进行了更精辟的引申,指出只有“拔掉心中的杂草”。“才能为自己的生命点缀无限生机”的积极主旨,其知识储备的调动也是十分迅速的。

找到你生命的画板了吗?把你心灵的契约、心灵的选择都涂满,人生将不再有遗憾,生命将因你的选择而绽放光辉!

这样的结尾,既呼应了前文,又使全文血肉饱满、蕴涵丰富,有卒章显志的效果。

所以,将平时所学所思,根据话题进行迅速的整合,成为精华章节或成为映照衬托以及深化境界之笔。这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五。

(6)巧设亮丽点

★2001年高考中,有一篇谓之《诚信就在生活中》的作文。

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诚信在哪里?也许有人这样问你。

诚信也许在维纳斯的断臂上,诚信也许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里,诚信也许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说中。

是的,也许他们真的很有诚信——是残缺的诚信,是神秘的诚信,是迷人的诚信。

三句富有诗意的排比,三组飞扬着人文光芒的不朽形象的迭影。再加上“残缺”、“神秘”、“迷人”这三个得体而又引人遐思的概括,不经意之间作者已经创造了一种情调,一种雅趣,一种抒情般的美感。开笔造势,先声夺人,这篇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真“帅”。

这,就是作者有意设计的亮丽点。

然后,作者次第写了这样几幅画面。

阳台露出的一角,漆迹斑斑的木制风铃在微风轻拂下荡出美妙的音符。……这古朴而又典雅的画面不比维纳斯的断臂更有诚信吗?

这些天心情糟透了,百无聊赖时,同桌的女孩子送给你一抹阳光灿烂般的笑容,……这带有祝福的诚信没有蒙娜丽莎的诚信美吗?

夕阳的余辉下,一位老者扶着他的老伴向那棵古老的梧桐树下走去。……这相互爱戴、相互依靠的诚心不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更具有诚信吗?

最后,作者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那句名言改为:“诚信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生活里不是缺少诚信,而是缺少发现”又以:“朋友,想感受诚信吗?那么,请你去体验生活吧!因为诚信就在生活中”这样一句进行了收结,显得紧凑而颇具情采。

然而,如果仔细琢磨,问题就来了。须知,作者在开头第二段的三个“也许”中,实际上只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说与“诚信”还多少能沾上点边。维纳斯、蒙娜丽莎则与“诚信”了无瓜葛,用在此处匪夷所思。后面几幅画面也没有真正触及诚信的核心内容——诚实守信。但是,因为有了前面精彩的亮丽点设计;有了一开始所创造的美感做导引,后面又有从表面上看十分清纯、甜怡的画面眩人眼目,在流水般的评卷中,谁还有闲暇去认真审察这些“硬伤”?评卷者很容易被这些外在的文字魅力所感染和打动,使这样的作文获得高分。

★2002年高考中,类似这样通过巧设亮丽点,博得评卷者青睐而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情况同样不少。

例如:有一篇谓之《在选择中起航》的作文。

作文开头,作者一口气推出三个颇具诗情画意的暗喻小段。

选择,是深邃的天空刹时划过的一颗流星。

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

选择,是如水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接着,又是三个非常漂亮的明喻:

选择是如此的诱人——似隔着轻纱的美女,似含茹着生命的花蕾,似幽静的山谷中飘出的一缕花香。

这样的开头,与前文的得失可以说是几乎一样的。选择是流星,选择是微笑,是涟漪,是美女。是花蕾抑或是花香,这些比喻实际上都不尽贴切,甚至根本挂不上钩。然而,一连串色彩斑斓的比喻,委实迷人,顷刻间就可能使评卷者沉浸在一种美的愉悦之中,而不得不佩服这位考生的才华。

这,就是考生有意设置的“亮丽点”。

此后,作者又进行了一大段铺排。

于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开始背起沉重的行囊,在岁月的小溪中,在选择的港湾中起航。

在生活中选择,在选择中生活。选择,就有得到也有失去,面对失去,我告诉自己不要哭泣。

正如善良的登山者放弃了前进,放弃了跋涉,得到的却是生死知己。难觅知音,这便是缘,这便是上帝对心灵的慰藉。

我钦佩登山者的选择。在自利和善良之间,他选择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善良。

是呀!我的起航又何尝不是这样?

选择了繁华,便失去了磨炼。而若选择漫漫征途,你得到的就是坚韧的意志,就是对生活的深刻的领悟,就是对人格的自我完善。

在如此铺排之后,这位考生受作文命题中的登山者的启发,阐述了自己的选择。

在繁花似锦的美景和暴风骤雨的恶境中,我选择了后者;在安逸和拼搏中,我选择了

后者;在灯红酒绿和孤灯独影中,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相信,……人生的美丽便在于在崎岖坎坷中的心灵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在立论方面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描写水平也并不是比一般中学生高明多少。但就在此时,作者却又一下子推出这样三段。

离开鸟巢,振翅高飞,去拼搏那变幻的风云,傲视那短浅寡闻的小生命,这是雏鹰的选择。

冲出马棚,征战沙场,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搏杀中,感受灰飞烟灭的豪迈,这是骏马的选择。

“明知前途多崎岖,偏要追求风和雨”,这是我——一个十八岁少年的选择。

前两小段显然是衬托,衬起了第三段全文的聚焦段落。承转得体,收结到位,立论意图在层递中得到进一步彰显,作者的少年情怀也似乎得到了畅快的抒发。这是作文的点睛之笔,也是这位考生设计的又一个“亮丽点”。最后,这位考生写道。

选择了远方,便无悔于青春,无悔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谆谆教导。在人生选择的路口,在通往未来的小道上,我将做出选择,我将在选择中起航。

爸爸妈妈,祝我一路顺风吧!

议论中注入了较强的人性色彩,又以深情呼唤式的语言进行煽情,终于将一篇本属平常的作文打造成了上乘之作。

所以,精心设计亮丽点,有意识地通过氛围渲染、情趣创造、色彩浓化等途径显示美感,这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秘诀之六。

(7)升华思想意蕴

★2001年高考中,有一篇谓之《两个爸爸》的作文。

作文的引子是:爸爸与九岁的儿子放风筝,风筝挂在墙边的树上,爸爸搬来了梯子,儿子爬上墙头,摘下风筝。就在此刻,爸爸出人意料地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再下来吧!” 爸爸讲的故事是:

从前有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他们也是在放风筝,风筝同样挂到了树上,同样也是儿子去取,儿子拿到风筝后,却听到父亲说:“你跳下来吧!我接住你!”同时伸出了他的手。儿子纵身一跃,父亲却突然缩回双手,儿子掉在了地上。他爬起来后问父亲:“为什么要骗我?”父亲缓缓地说;“我是想告诉你,父亲的话尚且有不可信之时,何况是别人呢?做人要多一点心眼!”

这个故事,完全是一个现成的故事。由于编写别致又富有深意,因而常被各种书刊收入,高考时将其借过来并不困难。可见,记叙类作文的材料,固然通常是来自作者的经历和体验,但来自其它信息渠道的间接材料,照样可以使用。

当然,如果只此而已,这篇作文是肯定不会得高分的,除非评卷者对这个并不冷僻的故事一无所知。但是,当读到作文的后半段时,就不能不为这位考生对这个故事的巧妙续写叫好了,而其巧妙之处,恰恰就在思想意蕴方面点化出了高境界。

爸爸讲到这里,对梯子上的儿子说:“孩子,咱们也来玩一下这个游戏好不好?你跳下来,我用手接住你!”

刚刚听了那个故事的儿子当然不敢跳,但在父亲的坚持与鼓励下,他还是跳了下去。结果是:

一双有力的手抱住了他,儿子睁开眼,疑惑地望着父亲。“孩子,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会接住你吧?我是想告诉你,有时别人的话尚且可信,何况是自己的父亲呢?记住。对人要讲诚信!诚信是一个人最最宝贵的财富。你懂了吗?”父亲如是说。

这一段,将现成故事改造、拓展的实在是好,出意新奇又启人茅塞,是前面故事绝妙的延伸与引伸。又在前后情节的两相衬映中恰到好处地阐释了作文命题,表达了别具慧识的思

想,完全称得上是不同凡响之笔。评卷者在惊叹之余,给出高分就可能是顺理成章的了。 ★2002年高考中,类似这样在思想意蕴方面见地高超,不落俗陋,凭借过人一筹的主题而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例如,有一篇谓之《坚守心灵》的作文。

作者是从写徐志摩开始的。

喜欢徐志摩的诗,因为铺展在眼前的是满纸的清灵和潇洒,也因为这些文字的创造者,身上有那么多的故事。故事多了也便内化成了他的气质,再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成了诗。时代在文化撞击中造就了徐志摩,也就注定了他的孤独。当他选择了他的走向时,当他的诗告诉世人他的选择时,世界没有掌声,没有欢呼,嘲讽和批评却汹汹而来——“这是腐化思想在中国最集中地抖露!”言语凶猛地打在了他的选择上。然而,他站定了,他没有动摇,一一任心中所爱在笔下生辉,心中所憎在纸间坠落,轻轻地来,轻轻地去……

徐志摩的选择造成了他的孤独,造成了“嘲讽和批判却汹汹而来”。因为他的选择是不合时宜的,是不能见容于人情世态的常规的。但作者持论的真正核心是,徐志摩“站住了”,“没有动摇”,“轻轻地来,轻轻地去”,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展示了思想意蕴开掘方面的不平庸,不浅薄。因为,几乎百分之九十的考生,都是在讴歌着合乎时宜的选择,切近世态人情但也不免随波逐流的选择。但世界毕竟是复杂的,人生的选择也不能排斥多元性和逆向性。有时,不合时宜的、非常规的选择未必就一定是不能选择的“选择”。作者敢于肯定这种选择,在众多考生中无疑是屈指可数的,其创新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

接着,作者又以清代才子纳兰容若“远离了荣华”、“选择了大漠”的故事,对徐志摩的故事进行了迭进和强化。

他的故事很像清代另一位才子——纳兰容若,一个闻之便觉很美的名字。在没有人看得穿、看得懂的故事里,他演绎着另一段风流。煊赫的家世,不尽的资财,唾手可得的荣耀,光明一片的仕途。不要、不要、都不要。他卷起几卷诗书,一袭素衣,远离了京城。远离了荣华。他选择了沙漠,选择了万里沙海。终于,一棵枯草读懂了他,“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他的选择让他在一个王朝深处留下灿烂的一笑。

讲述了这样两段雅得令人倾慕的故事之后,作者推演出了自己思考的精髓。

在一切批评家中,时间是最冷静、最公正、最可依赖的。时间在流动,人们终于等到了答案从水底浮上了水面——不朽啊,志摩;不朽啊,纳兰。他们对得起心灵的选择。在风里浪里坚守住了选择。坚守住了心灵。他们的生命在苦痛中发光,在挣扎中绽放……

选我之所爱,爱我之所选。当选择作出时,早已和心灵和生命定下了契约的你我,就该一千次地告诉自己——坚守心灵。纵然一千次被打倒,也应有勇气一千零一次站立,去倾听那来自蓝天云海的文字,去继续我们赴约的征程……

坚守过后,会有多少刻骨铭心的靓丽。

隽永而不失凝重的文字,箴言警语式的点题,反弹琵琶的论述中体现的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悉和辩证告白。终于将这篇本已精美的作文点化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所以,注意多方拓展,逆向思维,翻出新意,升华思想意蕴,点化到一种高境界。这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七。

3、熟悉考场作文的好模式

熟悉考场作文的好模式,是帮助考生用最短的时间理顺思路、安排好结构的重要一环。中学语文中谈到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都是常用的一种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尚欠具体,不易操作,难以立竿见影。鉴于此,这里专门介绍几种常见易操作的议论模式。

(1)联想式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包括“概括——联想——析理”三步。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略述与话题有关的感性材料,

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蕴含,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联想到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一类感性材料,这样实际上是为文章的论点提供了论据,从而使第一步中获得的理性判断获得更明晰的认识。

第三步、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联想之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更深人地剖析,作出总体性的阐释和必要的揭示,指出最后的结论。

如《从青蛙试验说起》,其第一步是:

据说,美国康奈尔大学曾作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恬然自得;这时,他们悄悄地从锅下加热,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一跃的力量,而只能葬身锅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摆在面前时,往往能迫使自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勇气,冲出困境,求得生机。相反,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时,往往就会消极沉溺,而致祸患加身。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实在是值得我们永记心田的。

其第二步是:

类似青蛙实验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北宋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介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例。

李存勖得天下时,面对几大强敌,不忘乃父李克用的遗志,以父亲留下的三只箭激励自己,攻城略池,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升平”之乐,整日与几个戏子们泡在一起“唱做念打”,以至政事荒疏,国运日微,三四年就祸乱迭起,终遭杀戮,“何其衰也!”

其第三步是:

一个动物的实验,一个历史的真实,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须知:艰难、险阻,这对人无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障碍和困苦,但是,有压力才有反弹,有障碍、困苦才有挑战、拼搏,这时,人就不仅会在精神上自强不息,在策略上也会小心翼翼。于是,就有了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的可能。反之,舒适、安逸,这一切却往往会使当事人忘乎所以、玩物丧志,失去挑战的勇气、拼搏的胆识,就难免落一个可悲的结局。培根说过:“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同样,厄运也多在嬉戏游乐中降临。这些道理,也许总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吧! 在这篇文章里,第一步中所述青蛙实验就是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后面则是从感性材料中概括出的理性判断,并明确提出了文章的论点。第二步中李存勖的事实,就是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所联想到的另一类相关的感性材料,实际上是使前面的论点得到进一步证明的论据。第三步中的文字,就是在联想之后。对前面两组感性材料进行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论证的意义所在,阐发了论点的更深层要旨,也就是为什么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回评式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包括“概括——回评——归纳“三步。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略述与话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与必要的概括,确立自己的认识。提出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回评——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提出论点之后,再回到第一步定位的感性材料中,对这些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释与评说,实际上是从虚实的结合方面对论点所作的进一步证明。

第三步、归纳——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回评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条分缕析进入更深一层的开掘,达到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归纳出总体性的结论。

如《小蚂蚁的启示》其第一步是:

南美洲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他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也实在是值得我们人类深思的。

其第二步是:

那么,从小蚂蚁的壮举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首先,是它们的临危不惧,团结一心。可以设想,如果在熊熊的烈火前,小蚂蚁们惊慌失措。只顾自己,甚至不惜践踏同类夺路而逃,那么,他们的阵脚必然大乱,也必然会导致“全军覆没”。可是,它们却能“迅速聚拢,抱成一团”。因此,才凭着相互结合获得的巨大力量,冲出绝境。

其次,是它们的不惜牺牲部分而换来多数的生存。当蚂蚁们滚成“蚁球”冲进火海时,其中有一些肯定将被烧死。但它们并没有因为会有死亡而犹豫不前,而是尽管有的蚂蚁被“烧得噼啪作响”却“越滚越快”。终于以少数的牺牲挽回了整个的厄运。

其第三步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像小蚂蚁这样的危机并不少,可是,我们人却常常做不到临危不惧、团结一心,也常常不愿为了整体而牺牲个人的利益。看来,在小蚂蚁面前,我们真是应该惭愧的。人啊人!人作为人,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使自己更加具备“万物之灵”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够标准的人。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在这篇文章里,第一步中关于小蚂蚁的故事就是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后面则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提炼所确立的认识,并亮明了文章的论点。第二步中的论述,就是在提出论点之后,对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的回评,也就是通过两方面的条分缕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小蚂蚁的故事的内涵,初步揭示了它的思想意义。第三步则是在回评的基础上,对上述感性材料的更深层蕴含的进一步开掘,并进而总结出可以发人深省的结论。

(3)列据式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包括“立论——列据——析理”三步。

第一步、立论——这是一个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即在开篇之初首先推出理性判断,确立论点或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列据——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论点明确后,通过对所占有的诸多事实的认真筛选,列出可以说明论点的尽量得力、尽量精当的论据。

第三步、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针对论据进行集中的解析剖释,挖掘其深层的意蕴,揭示其所包含的真谛,或者辨识某些是非真伪,从而使论点得到理论上的确证。

如《要学会用智》,其第一步是:

青年人都喜欢作一个勇敢者。勇敢,当然是值得赞美的好品格。但是,面对着五光十色的社会,面对着千变万化的现实,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光凭勇敢显然是不够的,就是说,有勇还得有谋。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用智。

其第二步是:

我国宋代有一位大臣丁谓,因皇宫失火被毁,他受命重建。当时,丁谓遇到几个难题:

首先,建筑材料只能由水路运到汴河,距工地尚远;其次,建筑用土需从几十里的郊外拉来。皇宫烧毁的瓦砾也需拉到郊外,这两项十分费工。针对此种情况,丁谓想了个绝招:他先下令顺大道开了一道渠,把汴河一直引到皇宫前。这样,运料船只就可以直达工地,开渠的土又用于建筑不必到郊外去拉;到皇宫修好后,再把瓦砾等填到渠中,恢复了原来的大道。因此,“一举而三役济,省以亿万计”。丁谓,实在算得上一个用智的模范。

其实,在我国古代,用智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田忌的赛马,田单的火牛阵,西门豹的治邺以及孙膑战胜庞涓等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

其第三步是;

上面的例子充分证明,用智,常常可以以弱胜强,事半功倍;用智,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巧获成功;用智,也常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损耗,少碰钉子,少走弯路,更顺利地达到目的。法国的怪杰拿破仑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威力,剑与智慧,从长远看,剑总是被智慧制服。”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会用智,作一个智勇双全的时代英豪吧!

在这篇文章里。第一步就是在简单引述的前提下首先将论点提出。第二步就是在论点明确后,通过对占有的诸多事实的筛选列出论据。第三步则是针对第二步中的论据进行的集中解析剖释,使全文的论点得到更充足的证明。

一般说来,掌握了上述三种模式,撰写800多字的短论、漫谈、杂感,在结构方面,应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为了启迪层次较高的读者,此处再介绍更为复杂的一种。即:

(4)推迭式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与前面的三种略有不同,包括“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五步。

第一步、立论——这是一个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即在开篇之初首先推出理性判断,确立论点;同样也可以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论点明确后,第一次进入论据的阐述,而这一步中的论据。一般应该是较古老较久远的历史论据,有时也可能是从寓言、传说、轶闻、掌故等材料中选出来的论据。

第三步、结承——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在第二步阐述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的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作出小结。然后,要随之介绍当前时代的有关状况或者与论题有关的某些现实背景,以此进行承转,引入下文。

第四步、迭据——这是一个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即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进入论据的阐述,而这一步中的论据应该是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现实论据。这些论据,实际上形成了第二步中历史性论据的推进和迭加,从而为论点提供了更为得力更为扎实的证明。

第五步、归纳——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与当前时代状况有关的某些内容,或者是提出某些现实问题的见解,对全文加以整体性的总结与归纳。

如《还是淡泊宁静些好》其第一步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此话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经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这就足以说明这句话中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

其第二步是:

我国古代,能作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牲牛”,将坐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髌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前面提到的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而通阴阳、晓八卦、

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心,也终于成为一代名相。 其第三步是: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在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作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难以作到并非不应该作到;唯其难以作到,也许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

其第四步是:

大家知道,辞世不久的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名利两忘。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则更是淡泊宁静的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来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

其第五步是: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倡导,并不是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薄与宁静?其实,淡泊宁静,什么时候不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在这篇文章里,第一步就是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后,通过简单引述亮明的论点。第二步中的事实,就是较古老较久远的历史性论据,也是第一次阐述论据。第三步首先是对前面的小结,尔后是对当前时代现实状况的介绍,起结上承下的作用。第四步中的事实,则是第二次阐述论据,这些论据均属直接的更有针对性的现实论据,是第二步中历史性论据的推进和迭加。第五步就是对前面的双重论证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对全文整体性的归纳,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现实状况下的指导意义。

这种五步成文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并不难掌握。而一旦掌握之后,文章往往更容易写得丰厚饱满,深入浅出。也更有助于考试时的快速成文,提高质量。

4、走出误区,登堂入室

(1)话题不等于中心

话题只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和内容范围,而中心则是写作内容要表达的主旨、观点。例如以“诚信”为话题,“诚信”不是中心,“诚信是为人之本”才是中心。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心灵的选择”也不是中心,“崇高的心灵才会有崇高的选择”才是中心。当然,一个话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确定中心。切不可含糊暖昧。

(2)降低审题难度不等于不要审题

话题只是为考生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乍一看。好像写什么都可以,其实不然。2002年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大范围是“选择”,用“心灵”加以限定,必须写“心灵”方面的选择,进一步说“选择”应是哪一方面的呢?最好写“触动心灵的选择”,“在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作出的选择,唯其如此,你才能在构思时选择那些在心灵深处曾深深地触动过你,震撼过你,感染过你……的材料,才能深深的打动读者,博得好评,获得高分。

(3)题目切忌大而不当。要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使得有的考生“天马行空”,有的考生又“无从下手”。在行文时如

果扣话题不紧、东拉西扯、散漫无边,或抛开话题,另起炉灶,就是走题。如对话题“雪”。一考生写成“雪耻”,这就是偷换话题。对一个话题信手走笔,穿梭于几个子话题中,什么都写了,什么都没有写好、写细,这样散漫的作文也不行。要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然后或叙、或议,作文就容易写细、写透、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就是这个道理。拿下面话题作文为例:以“热”为话题,学生从本义到引申义、从实到虚,立意多样而新颖。切人点具体而各不相同。比如“热浪背后话环保”、“减负热”、“西部开发热”、“冷思还珠格格热”、“热线热什么”、“明星出书热”、“名人官司热”、“申奥热”、“上网热”、“纳米热”……可谓“热”意浓浓,“热”情纷纷,但每一个都“热”点切切。

(4)“文体自选”不等于不要文体

“文体自选”不是淡化文体,更不是不讲究文体,而是由自己选定一种文体。一经选定。就要写出文体特征,切莫写成“四不像”。比如:记叙文要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记叙要生动曲折,引人人胜,描写要细腻形象,绘声绘色,语言要有立体感。读后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议论文要立论鲜明,论证充分,义理统一,识见高远,以理服人,豁人耳目,开人心智。散文要选取鲜活的生活片断,夹叙夹议,用线索串联成篇,形散神聚,以情真意切、理透文雅为上。

(5)另类文不等于优秀文

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了另类文,其特点是:文体不再是记叙、议论等常见文体,如日记、诗歌、剧本、故事新编、诊断报考等;内容也不只是现实中的人或事,而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无所不有。其活泼的形式,新鲜的内容给阅卷者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获得了高分甚至满分。如此一来,便有一些学生甚至教师,就认为写另类文好于写常规文,仿写得不亦乐乎。其实不然,写另类文的学生多了,相对而言,写常规文的学生就少了,到底谁更能给阅卷者全新的印象,就不得而知了;再者,作文的高低优劣,并不是只看形式的,阅卷者,读者看重的更是内容,万万不可因小失大。如果你的修养不高、见解浅薄,语言贫乏、内容单薄,而一味在形式上求新求奇,势必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

(6)感情真挚不是一定要写真人真事

写作不是照相,不是照搬生活,而是把生活素材进行加工,使之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更具有典型性。给人的感觉应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真实又不媚俗。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写好细微处,于细微处显真情,而不在于一定要写真人真事。大而空的作文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虚假的感觉,写好细节。形象具体,才使人感到具体可信,所以。要学会在一篇文章中设置好几个细节,并着意刻画好的本领。例如描写人物,要写出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谈举止、心理活动等,有时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都能表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使读者感到情真意切。

5、瞄准高考,积极备战

(1)洞察两大趋势,把准高考脉搏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呈现出如下基本趋势:

①保持延续性

话题作文在提倡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方面历经五年的尝试与探索,已得到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为此,今后的作文命题将在四个方面保持其延续性:

a命题原则:继续坚持“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指导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

b命题方式:继续采用给广大考生以广阔的写作空间、广大的发挥余地的开放式的话题作文。

c命题范围:继续提倡“三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总的原则是“话

题内容不刻意追社会热点,但会引起社会的关注”。

d命题要求:继续实施“三自政策”: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②加大限制性

高考命题人张伟明指出:“全方位的开放性作文题不是今后作文命题的方向,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错误的应试思想的蔓延,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为了给广大考生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今后的高考作文将会在四个方面加大限制:

a写作内容的限制

对此,张伟明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以语文课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对语文课或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发表议论,也可以记叙在语文课上发生的事情,但超出了这个范围,大写特写历史课或外语课那就被视为离题。”

b立意底线的限制

2001年和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都在立意上设立了底线。诚实而有信用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容你“一分为二”。这既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也是作文立意的底线。“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写作要求中的“怎样选择”可能有千差万别,而“应该如何选择”只能是大路一条:那就是对真、善、美的选择,而不能是对假、丑、恶的选择。这些立意的底线并没有在文面上作出明文规定,而是隐含在话题的内涵之中,需要考生细心揣摩。高考作文在立意上的这一新特点,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c写作重心的限制

2002年话题“心灵的选择”在命题上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背景材料中有“面临的选择”(是什么)、“选择的过程”(为什么)、“选择的结果”(怎么样),而“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毅然”等关键词已经暗示考生:不管你采用何种文体,“选择的过程”都应该成为写作的重心。它警示我们:对话题作文的的背景材料需要悉心揣摩,以把准写作的重心,以防旁逸斜出。

d文体要求的限制

话题作文虽说“文体自选”,其实还是对文体有要求的,考生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应该按这种文体写下去。为此,广大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写作特长,强化文体的合格训练,一定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是什么”。

(2)作好四种准备,积淀丰厚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富积淀的考生是无法写出情文并茂、大气磅礴的华章的。就应试作文而言,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①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应该关注和留意以下八个方面的鲜活素材:a、亲情与友情;

B、美丽的景物与感人的场面;c、现实生活中的热点;d、有品味的文化艺术;e、价值取向、道德情操;f、人生观念、思想方法;g、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h、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

②情感积淀

“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考生应该蕴蓄和勃发以下“五情”、“五心”:“五情”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五心”就是“献给祖国的忠心、捧给别人的关心、洒向社会的爱心、带回家中的孝心、留给自己的信心”。

③文化积淀

“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考生应该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a、课本名篇;b、名著名篇;c、名人传记;d、影视大片;e、文化散文;f、鲜活时文; g、名言名句;h、睿智心语。

④理论积淀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辨色彩”,考生至少应该有如下十个方面的“理论武器”:a、实践论;b、矛盾论;c、方法论;d、联系的观点;e、发展的观点;f、一分为二的观点;g、存在与意识的关系;h、外因与内因的关系;I、量变与质变的关系;j、主流。

(3)强化五项训练,打造扎实内功

在有限的时间内,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能有效地提升应试作文的水平。

①审题训练——立足准确,追求深刻

话题作文历经五年的发展完善,已基本定型。在审题的过程中,应解决好四个问题:a、怎么样;b、是什么;c、写什么;d、怎么写。

②拟题训练——立足醒目,追求夺目

“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为考生自拟题目提供了用武之地。不妨学一学近几年来高考骄子的拟题妙法:A、改装名作,如《道德苦旅》。B、嫁接术语,如《心灵比色卡》。 C、援引佳句,《问世间情是何物》。D、妙用修辞,如《飘落心灵的秋叶》。只要广大考生对这些拟题妙法悉心揣摩,并灵活机智地加以借鉴,一定能把标题——这一文章的眼睛雕琢得熠熠生辉。

③表达训练——立足通畅,追求文采

高考作文在审题难度降低以后,语言表达已经成为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尺。语言表达的训练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造句正确,组合得当,上下衔接,语意通畅,在此基础上再追求一点灵动的文采。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如下八法不失为联词缀句的妙招:a、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的底蕴。b、在行文谋篇中输人情感血液。 c、在遣词造句中加大思想容量。d、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e、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f、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g、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h、在联词缀句中尽展修饰魅力。这些妙招只要借鉴得法,即使做不到“通篇大妙”,“时见风骚”也是可望可及的。

④书写训练——立足规范,追求美观

卷面是给阅卷人的第一印象,不仅在“书写”项单列评分,而且会给其他项的评分带来“隐性”影响。为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应着力做到以下四点:a、三清:笔画清晰,字迹清楚,卷面清洁。b、三不:不写潦草字、错别字,不乱写乱画,不乱用标点。c、三适:大小适中,轻重适度,快慢适可。d、三要:每小节前要空两格,字数要达到规定要求,时间要控制在50分钟以内。

⑤特长训练——立足高原,追求高峰

话题作文的“三自”政策,给广大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思、才情、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广大考生必须在全面发展自己作文水平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作文特长,可以是语言特色,可以是谋篇特点,也可以是博览群书的优势、理性思辨的优势、情感细腻的优势。没有全面发展的作文功底,就得不到基础等级的高分;没有个性发展的写作特长,就得不到发展等级的高分。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广大考生可以也应该用足“三自”政策,在坚定的基础等级的“高原”上,矗立起峭拔的发展等级的“高峰”。

(4)关注八大热点,实施重点突破

①关注自我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此每个人都要有自我发展意识,“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协作,学会发展”将是这个世界的永恒主题。

②感受真情

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是莘莘学子的五大情感支柱。广大考生要善于从平凡人、普通事中品尝真情,体味真爱,从而真实、真诚、真挚、真切地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③发挥想象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发展动力”,而想象正是创新的导航员。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强化科学意识,打造思维基础,放眼世界,激情遐想,让奇思妙文亮相于大千世界。

④探索发现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全面“登陆”中学课程。从自然现象、宇宙奥秘、生命价值、治学方法到发现的精神、成功的艰辛、失败的教训、探究的苦乐等均有可能在作文考题中“闪亮登场”。

⑤心灵感悟

无论是志向、理想,还是荣誉、名利,都是人类心灵的试金石。要关注生存状态,要体察民众情绪,要体味生命本真,要感悟人生真谛,要善于挖掘自己及周围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矛盾点、迷惘点,让我们的思想与时代一起发展,让我们的心灵与时代一起跳动,共同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

⑥情操陶冶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有注重言行的修养、美德的陶冶、才能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合拍。

⑦走进环保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然而土壤沙化、水源枯竭、空气污染、物种灭绝、沙尘肆虐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拯救地球迫在眉睫,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⑧观察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足球、奥运、西部大开发、加入WTO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生事物,身为时代骄子的高中生应有敏锐的观察和前瞻的思考,要思考事物的意义、本质、原因,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口、途径和方法。

考场亦如战场,只有“运筹于备考之时”,方能“决胜于考场之上”,广大考生或许能够从中获得一点有益的启示。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_2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 一等奖(8篇) 如何让高中语文作业更有效绍兴市稽山中学何学港 惊回首感慨百年话古文——论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绍兴市稽山中学石国江 教育心理学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绍兴市高级中学张海英 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教材体例指瑕新昌中学梁天霖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诸暨学勉中学周琼 投入真情重组关系重构文本让课堂焕发光彩新昌鼓山中学蔡永斌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优越感”绍兴市高级中学严英 “听听”那语文——语文听力能力培养,一个不能遗忘的角落上虞春晖中学杜娟娣 二等奖(12篇) 发掘平常事物的闪光点诸暨牌头中学郭伟宝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浅谈两堂外国小说欣赏课中意外事件带来的惊喜新昌澄潭中学王琼莹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探索 上虞中学叶建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诗歌教学心得 用细节拨动高考作文的真情之弦嵊州三界中学吴正飞 六“管”齐下攻探究——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备考策略研究嵊州黄泽中学吴大丹 确立主体地位立足现实生活——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诸暨学勉中学石晓琼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新课程背景下的早读辅导新昌鼓山中学何永连 《论语》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浅议《论语》学习中的“自主发现问题, 绍兴市一中分校杨懿 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模式” 唯美的谢幕——以高一苏教版为例浅议艺术化语文课堂结尾之有效性绍兴县鉴湖中学陈继青 锤炼多彩和谐的教学语言风格新昌鼓山中学俞金霞 与孔子多视角、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新昌澄潭中学丁新姝 “实”之无味走偏峰,“意”之无穷巧激波——关于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 绍兴市稽山中学俞鸽女 的误区及策略 三等奖(20篇) 唯有“发现自我”才能“情动而辞发”——论高中作文教学困境中教师 上虞城南中学陆益青 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有效措施 “龟速”作文——高一第一学期作文训练述评绍兴县鉴湖中学吴亚娟 批注式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嵊州长乐中学邢晶 高考诗歌解题应遵循“主题辐射法”新昌中学张君兰 我的阅读我做主嵊州三界中学吴小广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绍兴市稽山中学蔡朝阳 返璞才能归真——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绍兴县柯桥中学梁珍 《登泰山记》:姚鼐的独到绍兴县豫才中学任阳海 让“思考”之花在课堂中盛放诸暨中学陈柳钧 诗歌的鉴赏和复习观照新昌知新中学潘英英 文学因子与生命元的联系点管窥上虞东关中学叶国强 对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思考诸暨学勉中学金建永 新课程背景下普高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嵊州崇仁中学卢三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新昌中学熊秀英 让激趣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上虞中学章妙菁 《外国小说欣赏》之教学探索诸暨学勉中学郭君贤 领路不到家——浅谈阅读课堂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绍兴县越崎中学徐剑秋 语文教师魅力积累嵊州长乐中学俞益曼 用我自由之笔,抒我自然之情——也谈个性化写作教学上虞中学钟首君 浅析语言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绍兴市一中分校孙正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题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题目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通过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科学的预设来完成教学预设,最终到达需要实现的目标,下面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欢迎来参考! 摘要: 高中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非常重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的情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感知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必须不断地积极地投入到审美教育的工作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使得高中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的技能,还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陶冶情操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感知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十分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成因 由于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此,许多教学工作主要的重点总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同时,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也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去。所以,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度十分不够。在大多数的高中生眼里,美往往就是指外表上的美丽,对于这种审美的人是十分片面的。但往往因为这种对于美出现的片面的认识,就可能导致大部分的高中生对于外表的华丽盲目的追求,对学生长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家庭因素 大多数的家长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前程。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人大多把语文学习仅仅当作一个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重点也没有掌握。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文字练习,做很多的语文试卷,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拿到高分,使得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使得孩子的审美教育不能提高,使得高中生盲目追求潮流,审美观念严重缺乏。 2.学校因素 作为高中生教育的摇篮。学校必须承担着引导高中生健康成长,培养高中生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和工作。学校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人才,但是因为很多很多的原因,迫于社会的影响。因此大部分的学校仅仅专注于分数和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也放弃了对于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专注于挤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题的练习,这就导致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时间。 3.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传统的商品思想和经济观念的影响。对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很好的重视,甚至对于这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育方式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再加上在当前形势下,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日渐模糊,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诱惑和问题也不能阻止,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去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免费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免费 高中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下 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免费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免费篇1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开 始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是教学的高级阶段,在新课程要求的推动下,教学更加强 调传统文化的渗入。语文课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汇集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民族文 化和历史知识丰富,是哲学、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近年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偏 离传统文化的趋势,越来越重视分数,忽视了文化的深层次意义,不利于开阔学生的 眼界,影响了优秀文化的传播。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入优秀 的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渗入其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祖国的文化,从而激励他们奋 发向上,为我国的文化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蕴含着多样的知识内容,包括文言文、古文、古诗、诗词等等,都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现如今,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 的内涵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新课改改革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是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全面素 质涵养,语文教学内容具有深刻的底蕴,内容丰富多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抓住传 统文化的含义,融入优秀的民族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形成良 好的道德素养。此外,传统文化的渗入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从而完善自我认知能力。 第二,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我国具有五千年的传承历史,文化底 蕴深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上,还可以扩 展学生的视野,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自己国家的认可度。另外,学生还可以 学习先辈们的智慧,见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研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c112437695.html, 中学语文教研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语文教研论文选题参考 1、对乡镇中学语文教研现状的几点思考 2、农村中学语文教研现状浅析 3、中学语文教研三十年 4、辞旧迎新共话语文——全国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 5、语文教学要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全国中学语文教研会第三次年会侧记之二 6、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与评价——青云谱区中学语文教研活动侧记 7、让校园文学蓬勃健康地发展起来本刊邀请我市部分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共商校园文学发展大计 8、农村中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9、浅议中学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 10、关于农村中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的思考 11、开设《中学语文教研论文写作》课的探索 12、掌握新编中语教材特点把课教活──淮南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在凤台县杨村召开 13、中学语文教研会(中南片)举行讨论会 14、武汉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召开第六届年会 15、四川省阿坝州中学语文教研会一届四次年会暨二届一次年会在南坪召开 16、省中学语文教研会召开第三届年会 17、湖北省中学语文教研会召开第三届年会

https://www.doczj.com/doc/c112437695.html, 18、上海市青年教师中学语文教研会成立 19、八县两郊中学语文教研会议在从化召开 20、六安地区中学语文教研会举行第三次年会 二、中学语文教研论文题目大全 1、参加省属重点中学语文教研会随感 2、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研的现状 3、“团队带教"的探索与收获——访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周秀芳老师 4、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5、立根守正养气铸魂——上海市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6、山东省青岛育才中学团队掠影系列报道·二快乐语文诗意人生——青岛育才中学语文教研组风采 7、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片冰心在玉壶——专访南京市竹山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潘森云老师 8、人们称他为语文活动家——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廖晏钟事略 9、中学语文教研员在评课活动中的点滴思考 10、天津市武清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龚占雨 11、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职能新内涵 12、美丽语文诗意人生——记特级教师、宿迁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朱京霞 1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记广西南宁市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庞荣飞老师 14、林园手种唯吾事桃李成荫归他人——记南宁市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庞荣飞 15、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评课指导 16、中学语文教研员素质与能力研讨会在泰安召开

中职语文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c112437695.html, 中职语文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职语文论文选题参考 1、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2、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3、论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 4、试论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5、中职语文教师备课能力与有效教学关系探究 6、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7、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8、提高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效果的途径选择 9、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实践思考 10、改革教学方法体现中职语文职业特色 11、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12、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13、“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讨 14、对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的思考 15、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和有效性 16、利用影视拓展中职语文课程资源 17、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18、中职语文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9、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c112437695.html, 二、中职语文论文题目大全 1、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2、“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探讨 3、石湖本土文化与旅游类中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4、以就业为导向,探讨中职语文的教学方法 5、中职语文教学课改革要重点提高学生“四种能力” 6、中职语文课程纲要的研究 7、浅议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 8、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专业性 9、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中职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1、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研究 12、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职业特色 13、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14、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 15、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的思考与探索 16、刍议中职语文学习评价 17、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8、中职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19、如何突破中职语文教学的瓶颈 20、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探析 三、热门中职语文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例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例文 浅析高中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 摘要:新课改后,各大高校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当下这样的一种教育环 境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已经成为众多教师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主要根据如何更好地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 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门类,自古有之。近些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境内外 的广泛办学试验,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 的语文教材书,在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进而更进一步的方 便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对学生尽职尽责培养的基础上, 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全面地提升语文素养,使其具备更强的战斗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存在很多瓶颈,有的教师对学生把握不足,能向学生传送的知识点少之又少。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满堂灌式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语 文素养来说是一件不太符合时宜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些不应当存在的 问题。 我们所讲的“深度阅读”,主要是指围绕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为中心而 展开的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的方式目的在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重开发、多元 设计研读问题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素养,进而为学生语文总 体感受力和语文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对于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语文学 习中,得阅读者得天下,因为不管我们是做基本的文言文赏析,还是现代文阅读,甚至是 作文等的解题,只有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内涵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介绍。 然而对于深度阅读的方法,我们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一步体现。阅读的教学也 是一个主客体双方进行互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包括学生 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想要提升学生的深度阅读水平,当然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的互相配合。 首先,作为教师而言,想要使得学生深度阅读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自身一味地宣讲, 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是一件非常不可取的事情。在新课改实施之前,教师一般都代代沿 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的过程中,往往是以自己讲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基于博客平台上的作文教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基于博客平台上的作文教学 摘要:信息时代下的博客已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日益的普及已使它走进了众人的寻常生活,成为个人长袖善舞的平台。而这一已渐趋成熟的互联模式能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开展起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理念和变革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博客,作文教学 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分数是各题型卷面分中所占最高的。在高考试卷中,作文在总分150分中尽占60分,并在日趋高涨的重视作文的呼声中,完全有加大比重的可能性。 一 现时,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教学上主要参考的标准是语文新课标。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对“写作”有如下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新课标中对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表述,事实上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要突破常规应试教学的模式,不断地尝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但当直面现实的写作教学状态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老师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法,学生视作文课为“鸡肋”,写作对他们而言无疑就是煎熬。很多学生写作的现状是:急于求成,套用一些所谓的写作模式,内容空洞,没有新意,作文变成了八股文;对不同题材与话题的写作方法掌握得不够,见题就写,写的数量很多,但提高不大;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漠然处之,不加重视,更不用说仔细地研究分析了;把写作当作一次性的行为,把初稿当作成品,不愿做再次的修改,下次写作时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诸多的现状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完全格格不入。 我们教育者应以独具个性的思考对此做出仔细的剖析,寻找一条能解决问题的最理想、最科学、最得法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技能。试想,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与技能的学生才是在现时社会所要求培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的普及,涌现出了众多新的网络应用形式,而其中之一的博客(网络日志)以其灵活、生猛之态,跃入我们的视线。它最常见的效用是以个人的视角来表达自我的思想,记录个人日常经历,按年份与日期来排列文章,但以整个互联网为依托的博客,完全可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如在博客中也有对其他的网站的超级链接与对其他文章的评论。语言的荟萃、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已使它走出个人自得其乐的独享空间,融入到更宽广的领域,如教育领域,从而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辅助手段。 “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他学生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己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①把博客这一新型的写作模式运用于语文作文教学中来,打破常规的局限于小小的一方纸头传统作文模式,是否能为这凝滞不动的“一潭池水”注入生机,激起跳跃的浪花?是否能为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领着学生探索精彩的大千世界?笔者认为,博客自身有着独具的魅力,利用这种新式的网络信息平台,让它在与作文教学的联合中显示出其优势,为作文教学提供一条新型的创新之路。 ﹙一﹚、博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表达情感的练笔平台。 首先,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它有着个性十足的不等同于真实姓名的域名,所以学生可以自由放飞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文体和擅长的语言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2.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3.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4.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5.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6.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7.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8.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9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10.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11.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12.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14.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15.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16.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7.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18.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19.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20.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21.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22.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4.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25.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26.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27.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28.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9.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30.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31.谈古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32.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33.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34.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35.模式·个性·文学性 36.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37.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8.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39.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40.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41.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42.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43.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44.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45.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46.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47.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48.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9.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50.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51.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5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3.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54.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55.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56.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57.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五篇 【篇一】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越加激烈,高 中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积 极的为培养人才而不断努力。但是,纵观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相关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采取相应的 策略,注重高中语文教育的效果,客观的面对以及积极的探索,培养高中生的语 文素养,为高中语文教育出谋划策。至此,高中语文教育就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1、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 1.1高中语文教育中不重视写、读以及说的练习,致使不会写、讲不明、说不准。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新课标,伴随着新课标在各地不断的深入实践,高中 语文在教育过程中渐渐的暴露了诸多的问题。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写、读以及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练习,再加之网络科技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关注写、说以及读。最主要的是写的能力,普遍较低,读和说 的能力同样较低;最近央视播出的《汉字英雄》,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中学生语 文学习过程对写的关注程度,平时学习过程中,基于高科技,对汉字的书写都是 在键盘上完成的,遇到一般的字都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进行认识。另外,在高中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于书写没有统一的要求,导致学生的书写能力也参差不齐。对 于说话能力,多数高中学生存在哗众取宠、大惊小怪以及说话语无伦次、内容空 洞等现象;有一部分说话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半天说不明白,让人费解;有一 部分甚至是由于内向或者其他原因,闭口不说。相对于写和说,读的能力显得也 尤为重要,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读的能力较为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没有专业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大多数学生仅仅凭借的是自己的感觉读,不在乎读音、节奏以及真情实感。虽然普通话在现阶段教育中使用,但是还不普遍,在部 分农村存有方言进行教学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 1.2当前高中语文教育重视教书、忽略育人。在我国,学校都面临着升学率的问题,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强迫学生进行死读书; 家庭也不放过学生,部分节假日,给学生找各种补习班,使得学生的整天泡在书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李林中学语文组:范依强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

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2.把握文本个性,挖掘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校本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体现其生活性、趣味性、思维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让创造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悟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激发悟性,就是指教师要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是一种自由、智慧的学习方式。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读者应是主动的、开放的、富有个性的读者。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面对文本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滑行。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4.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多元发展

中学语文课题 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金口不开的原因与对策 绪论 随着学生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原来的应试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必将为创新性教学模式所代替,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论文将重点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金口不开”的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创新性教学。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最基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由教师对学生不仅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因材施教,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负责,实现素质教育,学生获得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的一种关系[1]。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影响学习。 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心理上的信任和认同,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学生亲近教师,相信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能够良好合作,提高教育效率,同时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在性格塑造、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金口不开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1.不自信,总觉得回答错会被人取笑。这是不回答问题最基本的原因,这个每个人都知道,就不具体说了。 2.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当老师提出问题,自己又知道问题的答案时,每个人就总会先看看周围的同学。当别人都没举手时,自己就会想这问题应该不是我想得那么简单吧!于是大家都有这个心理,但都不说出来。等到老师说答案时,大家才知道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3.觉得回答问题没必要,等老师说答案就好。这可能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吧。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向化乡中心学校逯玉峰 2013年12月5日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

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c112437695.html,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参考 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情况综述 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4、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5、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6、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 7、阅读,让学生热爱语文——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探 8、浅议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9、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议 10、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等有关问题的探讨 1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12、浅谈如何选择和应用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3、浅谈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4、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15、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初探 16、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17、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新思考 18、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9、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20、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https://www.doczj.com/doc/c112437695.html,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题目大全 1、城乡结合型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现状及变革策略 2、MOOC 催生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再构建 3、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4、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践行性拓展之思考 5、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兴趣的培养 6、在课程改革环境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7、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 8、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9、也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10、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对策 11、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议 12、漫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对策 1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14、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15、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6、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7、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8、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19、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20、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三、热门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应用文写作考查谈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考应用文写作考查谈略 一、融会贯通——熟悉考纲要求 1997年高校招生语文科《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对应用文的写作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二是规定了应掌握的八种应用文: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要写好应用文,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符合格式,二是掌握语言特点。 1.关于格式。这八种应用文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行文习惯。试分述之。 (1)书信 ①称呼:开头单独成行,顶格书写,后用冒号。称呼用语,要视对方身份及关系恰当而定。②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时顶格。一般先写问候语,再写主要内容。谈自己的事情,若内容多,应一事一段分写。若系回信,应先写来信何时收悉,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接下来再说自己的事情。③结尾:一般写表示祝愿或敬意的话,这类用语应视对立身份而定,通常只用“此致”“敬礼”之类。格式一般为:正文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行顶格“敬礼”;也可在正文之后,转行空两格写“此致”,再转一行顶格写“敬礼”。④署名:在正文结尾后的偏右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在名字的下一行右下方写上年、月、日。 (2)启事 ①标题:首行正中部位写明“××启事”。②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启事的内容,内容多的,要逐条说明。对于招领启事的有些内容,如物件的数量、特征等不应该写太具体,防止冒领,但联系地点及方法要具体 .③署名和日期:正文之后右下方分两行写启事者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及启事日期。 (3)通知 ①标题:第一行正中间写“通知”两字,也可根据需要在“通知”前加一些有标示内容的文字,如“紧急通知”、“××(单位)关于××××的通知”。②通知对象:一般在正文之前第一行顶格写,下加冒号。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内容要具体明了,写清原因、目的、时间、地点及具体要求。④署名:发出单位和时间分两行写在正文末尾的右下方。有的还要加盖公章。 (4)新闻(消息) ①标题:标题可分为单行题、双行题和多行题。单行题只有一个正题,要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多行题还可在“正题”前加一眉题(引题),用来介绍前景,烘托气氛;正题后一行的则为副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②导语:在开头用一两句突出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揭示主题。③主体:紧接导语,全面具体地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及原因。④背景:交代与事实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及环境氛围,增加说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考现代记叙文阅读题失分原因分析

中考现代记叙文阅读题失分原因分析 今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质量不高,4个小题,10分,抽样调查,难觅满分得主,普遍得分5分、6分。通过分析,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下面是我结合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一、 文本阅读不够认真。 考题:22.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一般来说,标题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揭示文本中心。显然,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原文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哥哥,事件是哥哥照顾遭车祸的弟弟6年了,并且还在继续。重点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如果认真读了原文,很容易就能获得这些信息,从而知道原文通过哥哥对弟弟持之以恒的照顾来赞美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这样正确答案就有了,就不会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更不会出现“因为火车还没有到站,所以原题目好”或者“因为火车到站了,所以改的好”等0分答案。 二、 信息筛选不准确。 试题:23.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3分) 惊呼→________→脱衣服→________→向对岸游去→________ 学 生初见这道题,可能是一阵“窃喜”,因为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不止一次的讲到人物描写的方法,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自然是很简单的,但是阅卷后反馈出来的信 息,却是大多数考生都未能拿到满意的分数,原因何在?我认为是没有认真筛选信息。文中的动作描写有很多处,除了题干中列出了的,还有如“飞快地往回跑”、 “扯开喉咙喊”、 “挣 脱我的手”、“跳进河里”、“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上岸”、“向我挥挥手”、“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等表示动作的词句,答案要的是表现哥哥赶 回医院的“着急”的动作,很多考生就忽略了“着急”的限制,致使答案不准确。另外,文中“惊呼”一词出现两次,一是“哥哥”“惊呼”,一是“我”“惊 呼”,显然,题干中的是“哥哥”“惊呼”,可是有考生没加思索,从“我”“惊呼”的文字开始搜集信息,于是答案就对不上号了。 三、 写作技巧的分析重“形”不重“意”。 考题:24.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2分) 这 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好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技巧的运用,如环境描写、对比、映衬、照应、铺垫、欲扬先抑等,这一知识点本来就是学生的难 点,平时训练得较多,有教师还“授之以渔”,如“描写生动形象”、“对比突出中心”、“照应使结构完整”、“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确实,诸如此类的惯用语 总能得分。也许是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大多数考生的答案是:前后呼应,结构完整。阅卷评分:1分。原因是只注意了形式上的作用。任何一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有形式和意义上两方面的作用,答案忽视了对话的内容及与表达主题的作用。 四、 不善于利用题干帮助理解文本。 很多考生只知道读题、答题,不知道题干能帮助理解文本,进而帮助答题。通常,题干能给予我们很多信息。如阅读本次考题,我们就能获得这些信息: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