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准备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分立进行,没有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因此,要求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为此,需要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在完善制度方案的基础上尽快推进。这里对我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一、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全部由国家负担,缺乏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目前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明显的国家保障制,实行现收现付,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个人和单位无需要任何缴费,公务员退休时按月领取相应的养老金。1990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总费用为81.8亿元,到2005年增加到了1827.7亿元,16年增加了21倍,年均增长23.6%,其中最高的增长年份为1994年,高达62.5%。

[1]不断增长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支出将给政府财政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单一的筹资机制不仅不利于减轻财政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损害制度的效率,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二,公务员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差距较大。。从1990年至2005年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人均离退休费来看,1990年企业、事业和机关的人均离退休费分别为1664元、1889元、2006元,不同类别的单位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差别不大。到2005年,企业、事业和机关的人均离退休费分别为8803元、16425元、18410元,差距变得非常大,事业单位是企业的接近两倍,机关的人均离退休费则更加大于企业。从增长率来看,除个别年份外,机关的人均离退休费增长率要明显高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要明显高于企业(见表1)。公务员不仅不要缴费,而且领取的退休金要高于其他群体,会进一步加大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表1 1990-2005年全国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人均离退休费

注:本表不包括民政部门和总后事业单位支付离休、退休、退职费的数字;退休人员中包括退职人员。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中心。

第三,与其他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相互独立。目前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除了与事业单位比较接近之外,与其他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相互独、相互分割,难以衔接。无论是在制度模式、筹资机制、管理体制、待遇设计、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不断成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理应遵循市场配置的客观规律,人员之间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但是目前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成为了阻碍人员流动的一大障碍。

第四,管理服务由单位负责,社会化程度低。目前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不仅由国家财政全部负责,而且公务员退休后的管理服务也由退休前所在单位负责,与其他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其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滞后。公务员养老保险单位管理的特点,不仅不利于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也不利于维护公务员的养老权益,公务员离退休费用的发放容易出现迟发、少发甚至不发的现象。实行单位管理也不利于加强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容易出现贪污、挪用公务员养老金的现象。

第五,部分地区自发改革探索存在诸多问题。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虽然还没有提升到国家的层面,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台的有关社会保障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性意见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探索,这些改革探索存在的问题包括:改革的目的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缺乏一个比较科学的制度方案和相应的法律依据,使得这些改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基金保值增值;管理体制不合理;在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养老金的替代率过高,缴费比例的设计不尽合理,计发基数不合理,制度转轨与转移接续的设计不合理,调整机制不健全,等等。

二、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

只有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环境、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顺利推进,从目前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来看,改革极为迫切。

第一,人口处于快速老龄化过程中。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2]2009年65岁以上人口为11309万人,占总人口的8.5%。[3]中国的老年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速度快,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国只需要25年。[4]而且,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将带来沉重的社会保障压力。

第二,社会保障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还很不成熟,面临诸多问题,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助”的目标,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发展。近期内,社会保障的发展还有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还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三是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完善;五是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投资,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为难题;六是社会保障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七是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相互割裂,碎片化严重;八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制建设有待加强。[5]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社会保障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断健全,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已经非常完善,而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存在一些影响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比如制度不健全、改革不到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从行政管理体制、劳动力市场体系、法制建设、就业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角度来看,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市场经济的规律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同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也日益增多。未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必将更加频繁。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好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职责不清、权责脱节、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多次改革,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和调整,但

并没有从体制上根本消除。[6]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日益复杂、人民群众的各类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背景下,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公务员的合理流动是提高政府服务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

第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不同要素之间,甚至不同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明显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1981年-200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2.1倍,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1倍,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来看,1995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542元、5499元、5345元,比值为1.04:1.03:1;2008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33869元、29758元、28359元,比值为1.19:1.05:1;如果加上政府机关的灰色收入和福利待遇,政府部门的职工平均收入大大超过了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7]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现实问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8]

三、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应该选择多层次、部分积累的融合型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与其他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或比较接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制度融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的职业年金制度作为补充,通过建立公务员或者公职人员职业年金制度来体现职业特点和激励原则,此外再建立自愿的政府支持的养老储蓄制度进一步体现差别和效率。第一层次的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现收现付,缴费由国家财政年度预算缴拨,纳入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管理,公务员无需缴费;在具体的缴拨款比例上,应该与其他群体保持一致。第二层次是公务员的职业年金,可以与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尤其是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的职业年金合并为公职人员职业年金;公务员的职业年金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主要由公务员个人缴费组成,政府给予适当的匹配缴费。第三层次则是适用于任何职业群体的自愿性的养老含蓄制度,国家不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但通过税收政策给予支持。第一、第二层次是强制性的。

这一目标模式实际上是基于未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考而设计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这里的融合型模式主要是指部分融合,笔者不主张在中国实行完全融合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地区差异大、经济实力还不强,如果采用完全统一的制度来覆盖所有人群,无论从筹资还是管理方面来说都不太现实,而且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第二,选择这一模式有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改革目标,既有与其他群体相一致的制度安排,也有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的年金制度。第三,选择这一模式有利于促进不同职业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第四,选择这一模式的改革难度适中,如果按照一步到位,

走向完全融合,可能会给公务员群体带来较大的心里落差,抵制改革的进行。第五,选择这一模式与目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统账结合”模式比较接近,有利于实现目前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度整合。此外,这一模式也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层次发展方向。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是改革的重要选择。公务员的职业年金制度是指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类似于企业年金制度。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一制度的定位准确与否,具体制度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败。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在促进制度走向融合、缩小待遇差距、促进人员流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很多国家的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还参加了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在全球十个最大的职业养老基金中有八个是公务员职业养老金,约占总资产的83%。[9]尽管在2008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到了要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但是目前我国对职业年金制度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并不明确,更没有一套科学、具体的职业年金制度方案。在后面关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问题中将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做出具体论述。

四、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干具体问题

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若干具体问题。

(一)资金筹集机制

关于资金来源。公务员养老保险的资金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分担。但考虑公务员身份的特殊性,应该以政府负责为主,个人适当缴费。不过在不同的层次,资金来源有所不同;而且政府负责也并非完全由中央政府完全负责。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完全由中央财政缴拨,地方财政和个人无需负责。第二层次的公务员职业年金则区分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两种情况,中央公务员由中央财政匹配缴费和个人缴费组成,地方公务员由地方财政匹配缴费和个人缴费组成;或者由中央财政给所有公务员提供一个最低比例的自动匹配缴费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进行匹配缴费。第三层次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个人负责,政府不直接给予资金支持,而是通过税收减免给予支持。

关于筹资标准。筹资标准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政府财政的负担程度和个人的待遇水平,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主要涉及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两项内容。在缴费基数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参照各省市上年度公务员的平均工资,而政府匹配缴费则参照上年度公务员本人的平均工资。在具体的缴纳比例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比例不能按照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20%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比如15%左右,[10]职业年金的政府匹配缴费部分设定在1%-3%之间,根据公务员个人缴费比例设定不同比例,比如个人缴纳3%时匹配1%,缴纳6%时匹配2%,缴费9%时匹配3%,政府匹配比例最高不超过3%,个人缴费设定最低(3%)和最高比例(9%)。

由于最近一些年份的部分数据不可得,以2005年为例,全国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为20840元,在岗公务员总人数为1071万人,以基本养老保险15%的财政筹资比例计算,政府财政支出为334.8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31649.3亿元)的1.06%;而当年的机关离退休人数为311.9万人,离退休费为561.4亿元,年人均离退休费18410元(替代率为88.3%)。[11]若以政府财政拨付的334.8亿元用于发放当年离退休费,则人均离退休费为10734.2元,替代率为51.5%。若加上职业年金的部分,个人账户的总缴费率最低为4%(3%+1%),最高为12%(9%+3%),取中值8%[(4%+12%)/2],即与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相同。在适当的缴费年限和收益率条件下,职业年金的替代率应该可以保持在30%左右。即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的总替代率可以维持在80%左右,如果再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自愿养老储蓄,则公务员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总和与目前的水平接近,甚至更高。

(二)待遇确定机制

关于待遇水平。待遇水平的设定需要把握适度原则,既不能设置过高的待遇水平,增加制度的负担;也不同过低,尤其是与目前的公务员退休金水平相比,不能有过多的降低。待遇水平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替代率,目前来看,公务员的离退休金待遇达到90%,一些地方甚至更高。与企业职工相比,无论在绝对值还是替代率方面都高很多。改革后公务员养老金的替代率应该下降,总替代率维持在80%左右,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50%左右,职业年金的替代率在30%左右。

关于待遇领取资格。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一般包括缴费年限、退休年龄、工作年限等。最低缴费年限的设定,可以参照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设定为最少15年,未来条件成熟时最低缴费年限可以适当延长。在退休年龄方面,目前公务员的退休年龄来看,正常退休的年龄男性为60岁,女性为55岁;提前退休的年龄男性为55岁,女性为50岁。关于目前公务员退休年龄的规定还是建国初期规定的,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这一规定仍然没有变化。尤其是在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这一规定显然已经落后,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在具体的延长退休年龄方案上,郑功成教授提出了先女后男、小步渐进的方案比较科学。[12]即先从延长女性的退休年龄开始,在近期内将女性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再男女同步开始延长退休年龄,在三、四十年甚至五十年内将男女性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在正式开始延长退休年龄之前,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提前退休的行为,对退休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关于计发办法。主要是指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和第二层次的职业年金制度的计发办法,综合而言实行给付确定制(DB)与缴费确定制(DC)相结合的办法。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固定待遇确定制(DB),与个人缴费没有直接联系。职责年金的待遇则根据政府和个人的缴费积累、个人账户收益率、预期寿命等因素决定,实行缴费确定制(DC)。

关于待遇调整。根据我国的实际,不宜完全根据工资增长情况进行调整。建议对公务员的养老金调整采用根据物价上涨情况进行调整的办法,也可以根据物价上涨情况与根据在职公务员的工资增长相结合的办法,比如70%根据物价调整加上30%根据在岗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进行调整。同时,对不同的群体采用差异

化的调整方案,对“老人”要保证其基本的食品消费相对水平不下降,对“新人”则要保证其绝对购买力不降低。同时,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要有所考虑。[13]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调整标准(指数),又要注意不同群体和地区的差别性,使养老保险制度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

(三)监管与服务体制

这里的监管体制不仅包括监督机制,还包括行政管理、基金管理的内容;经办服务能力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服务的好坏,因而也是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行政管理。根据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方向,可以考虑在目前的养老保险司下面设立基本养老保险处、补充养老保险处(或职业年金处)、自愿储蓄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处等具体的职能机构。公务员与其他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自愿养老储蓄分别由这些具体的职能机构管理。其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管理,补充养老保险、自愿储蓄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管理(中央公务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在基金管理方面,尽管公务员养老保险实行垂直统一经办,但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和资本市场的实际,对公务员职业养老基金的管理不宜过度集中,不宜采取由中央经办机构集中管理的做法,而应该适度分散(但不宜过度分散)。笔者主张采取地区分散管理的办法,比如在全国划分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中、华东、西南、中南、东南等地区。由各地区的经办机构根据委托——代理制原则加强基金的管理运营,也可以探索省级管理的办法。建立一个高效的市场化投资体制,逐步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基金管理与投资机构,在这些机构之间开展充分竞争。采取多样化的投资战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投资于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较好的重大公共工程是可取的选择。

关于监督机制。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目前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中,监管缺失带来了诸多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经办机构垂直管理的特点,应该建立集中监督与分散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定期监督相结合的严密的监督机制。形成以中央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核心,人事、财政、审计、监察、立法、司法等部门参与的监督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监督渠道就是社会监督,要吸收公务员、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参与监督。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基金管理监督,监督应该贯穿制度设计、资金筹集、资格审查、待遇计发、基金投资等多个方面。

关于经办服务。公务员与其他群体基本养老保险的经办应该实现整合,即由一个经办机构统一负责。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自成系统、自我完善。[14]在中央设立统筹全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各省级经办机构对中央经办机构负责,不受省级政府行政部门管理,而接受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监督。省级以下调设立派出机构,基本养老保险的经办人员和经费统一由中央负责,实际上是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具体经办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业务。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统一由商业性保险公司负责管理和经办,中央政府制定有关政

策方案,各级政府进行监督。在理顺经办系统的同时,应该加强通过人员、资金、设备等投入,实现经办服务的信息化,加强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经办水平。

(四)制度转轨与转移接续

未来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开始就坚持“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转轨原则,对“中人”的处理是制度转轨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对“中人”在新制度实施以前的时间里的养老权益问题,因为这部分人在这段时间内的职业年金账户没有积累,对于这段时间内的公务员养老权益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处理办法。建议对“中人”在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时间内的职业年金账户权益以“认可债券”的形式予以认可,在“中人”退休后对“认可债券”进行兑现。“认可债券”虽然没有明确的投资回报率,但也应该给予计算一定比例的利息。

制度转轨是指公务员养老新、旧制度的转换,而转移接续则是指不同地区的公务员、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群体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转换。目前的转移接续办法对于企业职工进入政府机关来说比较有利,但往往不利于公务员向企业的身份转换,会导致退休待遇的降低,引发心理落差。为此,需要在改革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制度的顺畅转移。如果在未来整个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相对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个人账户实行省级统筹或地区统筹时,无论是公务员与其他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转移还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务员的养老保险转移,都比较简单,主要是转移公务员的职业年金部分。当然,全部的养老保险关系是需要转移的,待遇的发放由退休前最后工作地的经办机构负责。原来在机关工作时由国家财政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合并计算养老金,在机关工作的年限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相反,如果从企业职工转换为公务员时,基本养老保险部分也可不转移,个人账户部分全部转移。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

浅谈关于近期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关于近期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我国自古重视官吏的选拔,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创立了各种各样的官吏选拔制度,特别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但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中国的人事制度建设一直比较曲折,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才将国家公务人事制度改革提上日程,通过不断完善、不断努力,最终2006年施行较为完善的《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立法形式确认。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对公务员的工作与生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指导性的意见。现在,我就近期国家关于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在面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国内外各种思潮泥沙俱下的新形势下,公务员队伍的腐败对国家的危害是致命性的。如果不坚决防范与严惩公务员腐败现象,任凭其肆意蔓延,最终将导致国家经济衰退、政治动荡、社会混乱,更会严重到导致党中央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反腐倡廉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 国家将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说明人民对公务员队伍的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对公务员队伍的反腐倡廉建设非常有必要。第一、反腐倡廉关系到党与国家的兴衰成败。腐败只能破坏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干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反腐倡廉是顺应民意,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一项举措。其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第三、反腐倡廉增加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途径。能了解民情民意,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国家公职人员在党风建设、廉洁办公上的转变,人民群众都历历在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一定会取得人民群众的全面信任。 二、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强制实行全民统一的养老制度。 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一类是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两者实行的不同制度,被舆论广泛称为养老“双轨制”,在中国已经持续20年之久,两者之间的差异化待遇,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国务院于2015年1月14日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犹如落入平静水面的巨石,重重打在全体公务员心中,顿时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次的养老金“并轨”的改革措施有现实的必要性。第一、退休养老金双轨制不利于全社会人才的优化配置。全社会的人才倾向于退休福利非常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而言,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退休养老金双轨制不利于社会公平原则和社会稳定。双轨制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平等分配权,造成相同工作而收入悬殊的局面,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威胁。第三、退休养老金双轨制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相违背的。退休养老待遇的两极分化的形成,这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完全相背离的。 三、响应公务员队伍呼声,公务员加薪提上议程。 网络上有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基层公务员队伍人员抱怨工作强度大、工作复杂沉重、工资少了可怜;一方面是普通民众对公务员“灰色收入”的愤恨和其“高收入”的嫉妒。对于网络舆论出现的两极现象,国家出台了呼吁多年的内地公务员加薪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种网络言论四处纷飞,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提纲: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背景及其诞生。 二、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3、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4、缺乏监督机制。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决策过程; 2、制度特色; 3、实践意义。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现实背景; 2、公共管理和服务选择;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内容提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 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改革 这样一个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务条 例》出台,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建立中国公 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 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了人才能够脱颖 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本文依据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 的问题,分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联系公务员制度 在工作中的实际意义,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 展的方向及目标。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征改革发展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首先要弄清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运行的环境,才能不断调适公务员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现实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动力。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分析。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最新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变迁 1、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1951年原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垒面启动。 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休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展开的过程中,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随着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退休人员骤然增多,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长,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的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77号文件,建立了市一级层次上的国有企业养老金的社会统筹机制。在社会统筹机制内,养老金资金由人口结构年轻的国有企业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国有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构成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保险机制。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部分企业层面上的支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统筹机制的设置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第二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

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又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营企业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与合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这个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单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举办的,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性的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3、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 4 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2000年,中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中央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动因是拯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它,统账结台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

公务员制度论文公务员制度改革论文

公务员制度论文公务员制度改革论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摘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了其基本的框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某些问题上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要努力突破陈旧观念,在总结经验及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我国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改革;完善 在我国,公务员的发展进程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建设路程起步较晚。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方式也在时间和宝贵的知识经验下不断的探索积累。尽管,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发实施及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各项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务员制度也更趋完善,已基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为社会和谐社会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制度变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还要一段距离。因而,转变观念、优化体制,完善操作就成为了改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的当务之急。 1.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中的障碍 1.1观念意识方面的障碍 "官本位"意识思想影响严重,有着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传统文化意识的观念上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构成了我

国文化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多以其官职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的事业上的成功程度;随着官职高低的不同,享受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同的生活、政治上的待遇,也因此让官员仍处于社会上的轴心地位。再加上公务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与行政级别的密切联系,使人们对于"逐官"意识更加的强烈,从而造成"千军万马奔官来"的不良局面。也由此引发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其次,公务员本身的意志太过于薄弱,把当官与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名利双收这种官利一体化话的思想观念强植入自身的思想意识中,并"继续统治着一些人的思想,规范着他们的行为,吸引着他们的追求"。[1] 1.2公务员法制法规不完善 1.2.1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公务员工资制度上存在着问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王学力指出我国公务员工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行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已经失去了激励作用,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所占工资分配的比重逐步降低,地方性补贴比重越来越大,标准工资的职能已被弱化;在制度上,各职务之间工资差距较小,工资分配没有拉开档次,没有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束缚,工资分配内在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1.2.2岗位更新上存在的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1744324.html,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建议 作者:魏鹏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15期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众望所归的,在具体的实施管理措施当中,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措施当中,我们一定要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稳步实施,为国富民强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关键词】养老保险并轨机关事业单位意义建议 2015年初,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多 年来社会各界人士极为关注、众说纷纭的“养老金并轨”,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终于尘埃落定,“养老保险双轨制”以及它日益突出的矛盾伴随着“养老金并轨”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实施落实,也将成为历史。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设计一个制度“并入”另一个制度,而是各类群体实行大体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同样的待遇确定及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实现公平,最终取消“双轨制”。此次“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真可谓一竿子插到底,力求从制度和机制上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此项改革事关全国111万个事业单位,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改革程度之深、牵动面之广是建国以来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养老金并轨的意义颇多,颇为深远,其中最主要能体现以下几点意义。 一、退休养老金并轨制度和“依法治国”的精神相符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中第四十四条是这样具体规定的: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事业组织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按照以上规定,在享受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障的权利上,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完全相等的。而之前的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明显对不同单位、类别的离退休人员执行不同制度、不同规则,不论是在职缴费直到退休后收入的差距都显然悬殊,给予差别化待遇,造成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发生,不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而是按部门、类别分配,这些都显然侵犯了养老公平权,是有违宪法精神的。所以养老保险并轨制度改革不但具备法律基础,同时也是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真正体现。 二、退休养老金并轨制度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之前在公众认为严重不公平的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度下存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一种是缴费型,例如企业;一种是非缴费型,例如机关和大部分事业单位。可以看出两种养老制度模式所

浅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特征的确立,原有的国有企业职工 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 为必然。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 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与弊端 由于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产品经济模式设计的,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到的人、钱、物都由企业或单位自己管理,即企业办社会保险。这必然造成企业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的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养老 保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1 实施范围狭窄《劳动保险条例》基本上是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的大集体和 外商投资企业参照执行,而小集体企业、新建的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基本上尚未 实行。改革开放后,多种形式的企业不断涌现,但非国有企业的职工却不能享受 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随着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些企 业与国有企业职工生活待遇不同,成了改革初期政府亟待解决的难点。这对于这 类企业的健康发展,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极为不利。特别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 势越来越猛,职工养老保险问题不能解决,对此类企业职工越来越成为了困难。 1.2 社会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不仅负担了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还负担了职工 的生育、疾病、伤残、死亡等保险待遇,实际上企业承担了本应由社会保险机构 承担的工作。这自然加大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3 超越国情,且职工缺乏自我保障意识长期以来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完全由 国家和企业包下来,职工和个人不缴纳保险费,这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 点和生产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不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的形势。国家和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也必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个人 不缴费,缺乏自我保障意识,助长了人们完全依赖国家和单位的思想,这不利于 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1.4 有悖于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原则社会保险机构按照国家法令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保险费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征集起来,形成保险基金, 然后在不同的职工中进行分配,它具有互助共济的性质。但“企业保险”使企业之 间养老保险负担不平衡,老企业退休职工多,负担重;新企业退休职工少,负担轻。经济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和市场,而企业却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新企业 轻装上任,老企业负重难行。 2 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客观必然性 在今天的中国,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经济改革纵深发展的配套措施,它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2.1 有助于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成为真正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社会保险 是国家立法确定的,以保险形式实行的对工薪劳动者(或全体公民)的生活保障措施。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险 项目。如此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还企业以其固有的经济职能身份,排除其 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阻力。 2.2 决定着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发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与人才市场体系,使人员流动、职工辞退、机构精简正常化和规范化、社会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浅析公务员制度

浅析公务员制度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 摘要:改革开放32年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所有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中,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签署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公务员制度的横空出世和不断改革、发展无疑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射虎的发展,现在又越来越对的人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这也就说明公务员制度已经深入民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公务员,意义,考核,发展,特征 一.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意义: 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对公务员的“进口”管理,使用管理与“出口”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本质特征都是实行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的管理原则。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产物。1870年6月,英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标志着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产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个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产物。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酝酿到现阶段,20多年来历经准备、决策、试点、推行与发展、依法管理五个阶段。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推行。我国的《公务员法》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管理步入依法管理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总的指导思想,这贯穿在公务员法的总则、权利与义务及各个管理环节中,是公务员制度的灵魂。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解读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解读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机关 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此次改革涉及哪些人群?改革后养老金如何缴纳?如何确保在职人员待遇不下降?职业年金 有何作用?就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并轨”凸显公平 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询问时提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这次改革,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五个同步”。 “这次改革有利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参保 的发展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随着我国社保覆 盖面的扩大,各类社会群体逐步纳入社保体系。虽然过去曾经在多数地区开展机关事业单 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改革并不到位。这次改革能够从制度层面上根本解决 “双轨制”问题。 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基 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缴费工资超过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即“300%封顶、60%托底”。 “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公平 性有了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加快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首都经贸大学社会保障 研究中心主任吕学静说,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可以把按劳分配与缴费的权利义务对等起来,有助于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加分材料的报送地点: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考录奖惩科(马尔康县阿 底加油站后)、茂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厅(茂县,原人才市场)、汶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局(汶川县),考生可自愿选择报送地点申报加分。 单独建账避免风险 眼下在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未来的新人会按照什么标准参加社保,他们 的养老保险如何缴纳? 公务员调资办法:从2020年10月1日起,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同时将部分规 范津贴补贴纳入基本工资。调整后,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的340 元至4000元分别提高到510元至5250元;级别工资各级别起点标准由现行的290元至3020元分别提高到810元至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方向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方向 高爱娣刊发时间:2010-03-18 10:30:20《理论前沿》[字体:大中小] https://www.doczj.com/doc/c011744324.html,/content/2010-03/18/content_1074528.htm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因此应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重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和职业界限,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 2009年新年伊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启动的消息。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人人皆有保障,才是改革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复杂、模式多样,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两种,共计有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农民工四种养老保障模式。这些养老保障模式费用来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独立,缺乏衔接,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碎片化”的制度设计,无助于体现公平公正,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养老保险的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革弊图新已呈必然之势。 (一)“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待遇差距。 至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则未列入改革范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从而形成了养老资金来源上的“双轨制”。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养老金与当地社会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标准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核计发放。养老金的缴费和发放体制上存在的“双轨制”,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差距逐渐拉开,退休前收入基本相当的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收入差距可能相差两倍甚至更多。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公务员养老被视为“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而享受另一种“超稳定”、“超水平”养老方式的特殊群体。处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边缘的农民工养老,由于缴费门槛高、跨区域转移难及15年的缴费年限等政策限制,一直存在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等现实问题,实际上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保的农民工2416万人,只占在城镇就业的2.3亿农民工的17%。 (二)“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淤塞了社会成员的职业流动。 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公务员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差别,不仅导致了他们退休后的待遇差距,还在相当程度上淤塞了这两类职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企业职工调到机关或事业单位,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无法衔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来源,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并加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职业壁垒,严重妨碍了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如果要离开,由于没有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没有个人养老保险金积累,原本退休后可以领取的退休金又没有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是留在行政单位不动;公务员选择离开和退出原来工作单位,同样意味着他将失去将来的养老保障;由于涉及相关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政府机构在辞退公务员问题上顾忌重重,导致公务员退出机制不畅,形成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 (三)“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使“城保”陷入财务困境。

2020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2020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 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 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 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 ,具体比例由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 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由单 位代扣。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 ,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有条件的试点省(市)可 以适当提高起步比例。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可以继承。 他强调,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推动,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本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 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本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 年的人员,按照合理 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 老金。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 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航!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2.问题的主要表现 (1)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2)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3)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

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成为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5.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完善,相信那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环境(囊状环境)一定会逐渐形成。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步骤和方法 1.实施范围

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原标题: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以下为《决定》全文: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20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 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公布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公布 发布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XX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决定,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次提高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待遇水平与缴费相关联,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统筹考虑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区委、区政府领导休假,由区委、区政府办公室提出计划,其中,区主要领导休假,须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区委、区政府其他领导休假,须经区主要领导批准;区人大、政协领导休假,由区人大、政协办公室提出计划,其中,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休假,须经区委主要领导同意,并报市人大、政协批准,其他领导休假,须经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批准; 霍肖桦表示,要解决退市难的问题,就需要让中国投资者对“垃圾股”保持理性,投资者如果对“垃圾股”的炒作

热情降低,许多业绩不佳的企业可能不会再押宝最后一搏。 解读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今后怎么养老 国务院日前决定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曾经被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被打破,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今后咋养老呢? 个人缴8%,另缴4%给职业年金 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改革决定还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此举将保障改革人群的新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 根据改革决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 职业年金方面,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 改革后,这4000万人的退休后待遇咋样?决定明确,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

国家公务员制度选修论文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措施 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代中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政治民主,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某种意义上我国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借鉴与运用只是一种制度模仿与移植,更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理念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前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生态环境,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遇到一系列的阻碍与困难甚至出现制度变异,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与内涵上对其重新审视以进一步推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国家政治制度也有着绝对的区别,公务员制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也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色彩。为了适应我国日益完善的国家制度,公务员制度也因此要根据当今的社会性质进行适当的调整。 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进行议论: 一、公务员考选制度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和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标志, 也是从源头上把好公务员素质关、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的环境以及考试体系本身, 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国公务员考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有: 1. 法规体系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够; 2.选拔方式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还有待提高; 3. 考录过程中实践执行不到位, 影响了考试录用的效度。 为完善我国公务员考选制度应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法律体系, 实现考录工作的法制化,建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提高选拔程序的透明度,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意考试和考核相结合,提高面试考官的素质水平, 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考官队伍,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公平性。 二、实行政府雇员制 政府雇员是政府机关根据政府工作的特殊性或临时性需要, 以契约的形式从社会上招聘的具有金融、法律、信息、外语、高新技术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政府雇员不占用行政编制, 不具有行政职务, 不行使行政权力。政府雇员制是对目前公务员制度的补充, 但又独立于公务员制度, 两者是不同的两个人事管理体系,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政府雇员制的实施将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公务员制度改革裨益甚多。首先其是公务员制度的有益补充,且有助于淡化行政人员的官本位意识,还有就是有助于完善政务活动中的竞争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三、公务员管理“准市场化”机制建设 公务员管理打破“青一色”的国家调控机制,初步建立起“准市场”的竞争机制所谓“政治市场”的公共选择场,其本质精神之一就是竞争。我国《公务员法》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精神之一也正是竞争,批判性地导入“政治市场”概念,加大公务员管理“准市场化”机制建设力度,能增强机制活力。在坚持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时,也要注意克服其局限性。如个体主义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