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二编汉代文学

第一章汉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汉代的历史脉络

一、西汉:

1.汉高帝、汉惠帝、汉高后、汉文帝、汉景帝

2.汉武帝(前141-前87年共54年)、汉昭帝、汉宣帝、

3.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

二、东汉

1.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

2.汉和帝、汉殇帝、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

3、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及审美倾向

一、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

1、汉代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影响了文学的创作。

解读“五经”

解读“楚辞”(楚国文化的影响)

2、汉代考选制度影响了献纳辞赋的风气。

推荐(孝廉、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考试(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郡国学校、私学等)

3、乐府、兰台、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4、游学游宦的兴盛。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审美态势

1.推崇“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批判和赞颂的更迭。

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6.从浪漫到现实。

第二章史传散文

第一节史传散文和历史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大多是以记言或者记事为主,按照时间或国别的先后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人物描写只是在记事记言过程中兼而为之地现象。史传散文是在汉代兴起的一种散文,出现了形式上的变化,它是以“传”的形式来记叙当时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传”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

第二节《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

1、出生地为现在的陕西韩城,人杰地灵。

2、家学渊源以及师承:

(1)家学:司马迁远祖世代做天官和世典周史官。父亲司马谈是著名的史学家、天文学家及思想史家。其父亲的成就与功绩:

经学上:博学刻苦,通习儒道二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创作了著名的《论六家旨要》;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天文学上: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学著作《天官书》;

史学上:决心创作《太史公书》,恢复制定了封禅仪。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论次旧闻,不敢阙。”

(2)师承:受学董仲舒;问故孔安国。

3、三次壮游:

(1)20岁(前126年)曾经到东南一带。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2)35岁:(前111年)出使西南夷少数民族地。

(3)前110年:参加泰山封禅大典。

4、李陵之祸:

(1)汉高祖时经济状态:“汉兴,接秦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前201年,白登山之围。

(2)汉惠帝、吕后时:前192年,羞辱吕后之书。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

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

无。”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坠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

(《汉书·匈奴传》)

(3)汉武帝时期经济状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

公元前99年,李广利、李陵进军匈奴。

公元前98年。宫刑:“宫,淫刑也,男子割腐,妇人幽闭。”

《报任安书》:“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古人云:“刑不上大夫。上大夫有罪,则赐自杀,不致加刑以辱之。”

二、关于《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万字。它的记事,上自

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中国史传文学的产生。

三、《史记》具有的独有的审美内

1.它最令人瞩目的是那种宏大的、广阔的、深邃的、高远的历史视野和纵横古今、雄视百代的壮伟气魄。

2.《史记》作为史传文学,其突出的特色是它鲜明的写实精神。

班固《汉书》:“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3.《史记》不仅重视随事写人,而且尤其擅长借事抒愤,因人表情。

选文一《项羽本纪》

一、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项羽一生从起兵反秦到称霸天下直至兵败垓下的经历,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出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形象,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欲以武力征服天下,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讲析:1.介绍了项羽的出身、性格和起义的经过。2.巨鹿之战表现得是一个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形象。3.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疏于计谋,就此失势。4.楚汉相争,项羽逐步走向失利。5、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6、作者对项羽的评价,肯定其灭秦之功,批评他不行仁义,而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

三、三处经典描写的历史事件赏析

司马迁叙述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1、互见法

2、重大历史事件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3、将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尖端刻画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等)

(2)经典场景的刻画(片段性的镜像)

4、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5、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刻画,即通过他人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物性格

(一)鸿门宴

1、“鸿门宴”中的经典场景

项羽入秦、曹无伤反间、范增议论(急)

项伯夜访、沛公约婚、张良出策(缓)

刘邦谢罪、项羽心软(缓)

范增不依、项庄舞剑(急)

樊哙闯帐(急,“鸿门宴”的高潮部分)

沛公如厕出逃(缓)

张良献璧、范增摔璧(急)。

2、“鸿门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项羽:正面形象:勇武粗豪、直率磊落

性格缺点:头脑简单、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残暴无道

刘邦:正面形象:善听人言、机智灵活、

性格缺点:贪财好色、怯懦“无能”

张良:沉稳、有智慧、有谋略(早年的隐忍,晚年的明哲保身)

樊哙:勇猛粗犷、善言多辩

范增:老谋深算、性格急躁

“鸿门宴”中的人物刻画需要突出注意的: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矛盾性:

钱钟书评价:《史记》描写人物性格,无复错综如此者。

矛盾性:刘邦的“宽宏大度”与“心胸狭窄”;

刘邦的“宽容”与“冷酷无情”

项羽的“残暴无道”与“情深意长”

项羽的“宽大慈爱”与“妇人之仁”

(二)楚汉相争

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1、刘邦:

冷酷无情:“推堕子女”与“幸分我一杯羹”

2、项羽:

(1)头脑简单、轻信敌人

轻信张良的反间计:攻齐

轻信陈平的离间计:逐范增

(2)刚愎自用、残暴无道

徇齐而多所残灭

烹说者

(3)鼠目寸光

“烧秦宫室”与“衣绣夜行”

(三)项羽之死

1、“项羽之死”所刻画的经典场景

(1)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

绝别虞姬

(2)东城快战

阴陵失道

东城快战

(3)乌江自刎

拒渡赠马

赐头敌人

2、“项羽之死”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1)垓下之围--抒情。节奏纡缓,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徴之声,形成呜咽深沉的境界。(2)东城快战--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

(3)乌江自刎--抒情、叙事相结合。拒渡、赠马、赐头。江畔陈词,羽声慷慨,表现了他不苟活的英雄气概。

五、艺术特点:

1.本文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集中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来刻画项羽这位气盖一世、骤起骤落的英雄悲剧人物形象。(1)项羽有着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2)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3)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

2.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1)场面描写。(2)正面刻画、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

(3)间接描写来反衬人物性格。(4)运用对照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不同面貌。3.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有许多成语流传下来,被后人广泛运用。

选文二《廉颇蔺相如传》

一、讲析:1.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2.完璧归赵,

刻画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经典场景:怒发冲冠,持璧睨柱,徒手晋见。3.渑池之会,刻画了蔺相如机智灵活,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的英雄形象。经典场景:相如进缶。4.将相和:刻画了蔺相如宽宏大量,而廉颇则勇于改过的两个人物形象。经典场景:负荆请罪。5.长平之战:廉颇不受重用,导致赵国大败。经典场景:纸上谈兵。6.廉颇客死他乡的结局。

二、思想内容:本篇本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后面兼有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事迹,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同时也反映出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了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如果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的主题。但本文则主要截选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主要是突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为赵国所立下的功绩,详细刻画了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

三、艺术特点:1.本文截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描写赵国的兴衰史。并且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以几个典型的场景以精雕细刻来加以刻画,使得赵国几十年的兴亡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又充满了生动紧张的故事性。2.通过这四个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1)首先,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2)司马迁还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性格。

选文三《报任少卿书》

一、背景

二、讲析:1.叙述复信之所以延迟的原因。2.叙述自己不配“推贤进士”的缘故。3.叙

述为李陵事下狱的经过。4.叙述自己忍辱负刑。5.叙述自己如何完成《史记》的创作。6.写明自己复信时候的心情,首尾呼应。

三、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的性格和统治阶

级内部一些恶劣行为。

2.反映了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3.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艺术特点:

1.艺术手法上,本文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多处运用了排比、对仗、引用典故、列举、重叠等句式,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思绪涌发,语不中断,急言极论,接连倾泄。既显得内容详实,又显得气势浩荡。

2.感情磅礴,震撼人心。

《史记》总体的艺术特征

《史记》总体的艺术特点:

一、《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表现手法

1.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

2.细节描写和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合。

3.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

4.刻画了一大批的悲剧人物形象。

5.塑造人物形象或描写历史事件往往充满传奇色彩。

二、《史记》抒情的表达方式

1.作者把自己的爱憎态度和感情评价寓于客观事实的叙述当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发表出来。

2.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独抒胸臆,直发孤愤,明白显露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如对《屈原贾生列传》的评述。

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2.《史记》中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3.《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所崇尚。4《.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用汉代的白话文来叙述历史事件,还适当地引用当地的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5.《史记》许都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第三节《汉书》

一、班固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

《汉书·班彪列传》:“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二、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承袭《史记》而有所改进。全书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改制(23年)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的思想内容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了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代表了汉代统治阶级“忠君保国”的正统儒家观念。

三、《史记》与《汉书》艺术特点比较

1.《史记》则是注重于各种艺术手法的使用:倒叙、悬念、

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绘声绘色渲染气氛,描写情节。

《汉书》写人叙事不以夸张见长,平铺直叙,娓娓而谈,以简练的笔调勾画人物,把人物的神情心理展现出来。

2.《史记》则是感情浓烈,气势雄放,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汉书》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

3.《汉书》中部分篇目直接来源于《史记》,进行加工。其生动性较《史记》弱,但语言的简明规范却多有提高。

4.《史记》则是思想解放,见解卓绝,批判性较强,《汉书》重视史料,对人物评价较为客观全面。对历史人物评价更加公允。但史学思想与史学精神以及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不如《史记》。

选文《苏武传》

一、背景

二、讲析:1.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不屈服于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遣

于北海牧羊。2.李陵以旧友身份陈述苏武家中变故,并自道真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终得回归祖国,行前李陵相送,剖明心迹。3.写苏武晚年遭遇。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

九年的遭遇和归汉后晚年的境况,刻画了

苏武在匈奴的艰苦处境和极其卓绝的节

操,表现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情。

五、艺术特点:

1.在《苏武传》中,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

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行的对比烘托

中,表现出人物的正邪之别。

2.通过描绘事情的经过,具体展现人物的行动,来

刻画人物的形象。

3.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

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环境描写。

4.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的语言。

第三章赋体文

1.骚体赋(汉初:高祖-文景帝-武帝

2.散体大赋(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

3.抒情小赋(东汉时期)

选文《子虚赋》

一、司马相如生平: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好读书,击剑。因为追慕蔺相如,因

改名为相如。原名司马犬子。

1.婚姻如意:卓文君。

2.事业得意。

二、讲析:

1.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物产。

2.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

3.写乌有先生对于子虚的批判,归结讽谏主题。

三、艺术特点:语言艺术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状描事物的语言词汇。显示了优秀的语言技巧,描摹物态,尤其是对人体美的描绘十分杰出。

散体大赋的艺术特点:

1.追求宏大的体制形式。

2.展示事物奇妙无穷的大的美点。

3.创造无积无限的想象境界。

第四章论说散文

西汉的论说散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西汉鸿文:代表作家作品――贾谊《过秦论》;

2.尊儒之文:代表作家作品――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3.复古之文:代表作家作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4.指斥时弊之文:代表作家作品――桓谭《新论》;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

选文《过秦论》

一、贾谊生平

洛阳人——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

“文帝前席”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二、讲析:

1.前半部分写秦之强盛,层层推进。2.后半部分写陈胜以卵击石,攻破强大秦国。

3.最后画龙点睛,指出秦王迅速败亡的原因。

三、思想内容:这是一篇全面总结历史教训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秦亡的原因为汉朝

的统治作出借鉴。文章评述史实,直陈厉害,旨在以史为鉴。这种写法,开“史论”

之先河。

四、政论散文的艺术特征:1.文体上,大体以奏疏、议论、书信等形式为主,其涉及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2.这个时期的政论散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3.论说方式上,铺叙、排比、夸张、反衬、对比、重复、渲染、藻饰等等,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得文章的论述过程如浪似潮,排山倒海,以强大的逻辑和论辩气势,让统治者信服。

第五章汉乐府民歌

第一节:关于“乐府”

一、乐府

“乐府”本是指掌管音乐的机关。是官署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指

掌管音乐的官府。其职能便是采取文人诗赋或是民间歌谣,被之管弦而用于郊庙朝宴。到后来则将乐府所搜集歌咏的“歌诗”也称为乐府,乐府便由机关名称嬗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而且与诗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二、汉乐府

我们所说的汉乐府便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留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三、“乐府”的流变

1、春秋时期官府就有“采风”之说,但尚未有“乐府”之称。“乐府”这一机构的产生,过去一直认为汉初才有,但是近年来(1977年)在出土的秦始皇陵附近的编钟上就铸“乐府”字样,说明这以官署在秦代就已经建立。

司马迁《史记·乐记》中最早记载有关于乐府的情况,可知“乐府”的长官叫“乐令”。职责主要是负责搜集民间歌谣或是文人赋诗用于一年四季的宗庙祭祀。乐器主要是萧管等吹奏乐。

2、两汉乐府:少部分为文人赋诗,大部分为民间歌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汉初到汉武帝时期:郊庙歌诗盛行。

(2)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街陌谣讴”。

(3)东汉中期到建安时期:文人乐府诗。

第二个阶段为乐府诗创作的最高峰时期,而“街陌谣讴”也为汉代乐府诗歌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多为社会问题的写真,风格质朴自然。此阶段乐府重叙事。

4、两晋乐府

两晋乐府是”舞曲歌辞”空前发达的时期。用于郊庙与宴飨。前者是歌功颂德,后者则表现及时享乐思想。此阶段仍以文人诗为主,但缺少了现实精神,大多是对汉乐府的机械模仿。

5、南北朝乐府

南朝的乐府民歌已经不再是以现实的社会现象为主要的描写内容,歌咏的对象多是男女相思之情,虽然还是民歌创作形式,但大多都是都市生活的写真,多用短章,风格以艳情绮丽为主。这些民歌被郭茂倩称为“清商曲辞”。

北朝的乐府民歌是北方少数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被称为“鼓角横吹”。内容多为行军乐,风格质朴,有汉代遗风。

四、乐府的分类

两种分类方法:

1、不从音乐上分。

从创作作者来分:明代刘濂《九代乐章》,分为“里巷”和“儒林”。

从创作方式上分:明末清初冯定远《钝吟杂录》分为七类:如分为新题乐府、咏古题、自制新曲等。

2、从音乐来划分:有很多划分方法。如宋代郑樵划分为五大类、五十三小类。唐代的吴競分为八类。为后人所普遍接受的为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

第二节两汉乐府民歌

——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1、贫贱者的悲苦——《东门行》

表达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民众的怨与恨。揭露了汉代上层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指出他们是当时社会灾难的直接制造者。

2、征夫思妇的愁怨——《十五从军征》

此种情感是汉代的集体情感的体现,在汉代无休止对抗匈奴的长年战争中,出现了大批丁壮人士战死在沙场上,于是就有了被征役人民集体的怨恨之情。

《湖北睡虎地秦木椟——最早的家书》

黑夫:在信中说,不久前在淮阳前线与同样从军的哥哥“惊”相会,两人都安然无恙,请母亲和家人放心。然后,“黑夫”请求送些零用钱来,也请母亲在家乡买些丝布,做成夏衣,与钱一道送来。“黑夫”是精打细算的人,他在信上说,如果家乡的丝布太贵的话,就只送钱来,自己在当地买丝布做夏衣。并在信的末尾问候家中的其他亲人--姑妈、姐妹、邻里的亲人,也代从军的哥哥惊问候惊的妻子和家人。

“惊”:在问候了哥哥和母亲以后,也谈到自己与黑夫一道同在淮阳军中,二人都安然无恙。与“黑夫”一样,“惊”也请母亲送钱和布来。其中有三个“急”字,并写明送钱五百到六百,要布二丈五尺以上。据信中推测,“惊”大概结婚不久,一个女儿年纪也小,他对妻女牵肠挂肚。他问候妻子,请妻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他最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特意嘱咐哥哥中,定要多加管教,务必不要让她为取柴火一类事情,跑到离家稍远的地方去。此外,“惊”也关心大哥中,他在信中说,听说家乡附近有的地方不太安稳,提醒哥哥不要到这些地方去。他也在信中提到战况有进展,说自己所在的部队已经进入“反城”,屯住于淮阳城中……

3、两情相爱的坦率表白——《上邪》

4、劳动的欢乐——《江南》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下汉代女子的悲声。——《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文选:《孔雀东南飞》

一、《孔雀东南飞》主题:见文选185页。

二、关于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的缘由。

三、全文的结构:除开头两句外,分为五段:

1.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自请还家。

2.刘兰芝被遣离家时的情形。

(1)仲卿辨白;(2)凄楚话别;

(3)兰芝辞归;(4)对天盟誓。

3.兰芝被迫违心再嫁。

(1)腆颜兄母;(2)县令求婚;

(3)太守求婚,被迫允婚;

(4)筹办婚礼。

4.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5.浪漫主义手法定格尾声。

三、《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点:见文学史。

四、汉乐府的总体艺术特征:见文学史。

第六章:古诗十九首

一、文人五言诗的出现与成熟的过程

1.文人五言诗的孕育生发期(汉初到汉武帝时期)

民间歌谣与乐府五言诗对文人五言诗开始形成影响。此

阶段已经出现全篇五言化倾向的文人五言诗。如《李延年歌》。

2.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期(汉武帝到东汉初期)

在汉乐府影响下,文人五言诗开始大量创作。

3.文人五言诗的全盛时期(东汉中叶到建安时期)

萧涤非总结五言诗的发展:“五言一体,出于民间,大于乐府,而成于文人。”

朱光潜《诗论》:“文学本来不可以强分时期,如果一定要分,中国诗的转变只有两个

大关键。第一个是五言乐府的兴盛,从十九首到陶潜止。第二个转变就是律诗的兴起。”认为五言诗的最大特征,就是“把《诗经》的变化多端的章法、句法和韵法变成整齐律一,把《诗经》的低回往复、一唱三叹的音节变成直率平坦。”这就使五言诗的出现在某种形式上在表达诗韵上要优于四言诗。

二、四言诗与五言诗比较

1.四言诗只包含两个音步,二二节奏,单音词和双音词的配合使用有一定缺陷。而五言诗则包含三个音步,节奏多样化,如有二二一节奏,二一二节奏。组词达意,比四言诗容量大。

2. 四言诗虽然节奏鲜明,却单调,不能曲尽抑扬顿挫的美感。而五言诗则以单音步收尾的时候,便于句末适当拖长或停换语气。

三、“古诗十九首”及其时代与作者

1.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和“古诗十九首”的区别:

“古诗十九首”:萧统《文选》所编的十九首文人五言诗。

“古诗”:所

谓“古诗”本是六朝人对古代诗歌的一个统称,特指流传久远的无主名的诗篇。而汉代有一些未被乐府采录的民间歌诗,以及一部分原已入乐却失掉了标题、脱离了音乐的歌词,无以名之,也被称为“古诗”。

两者的具体区别:

(1)“古诗”一般是民歌,而“古诗十九首”完全是文人所创作,在文化水准上和对诗歌创作的雕琢上有显著区别。

(2)“古诗”多叙事之作,而“古诗十九首”基本上是抒情。

(3)“古诗”篇幅或长或短,“古诗十九首”则篇幅在8句到20句之间。属于抒情短篇。

2.“古诗十九首”时代作者

3.“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内容

(1)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中愁绪。

(2)仕子的仕途之意。

(3)仕途失意后的伤时矢志之作

行行重行行

1、分离之痛苦:空间:距离之千里万里。

2、过渡句:承前启后,情感上获得了缓冲。

3、相思之情怀:时间:分别之无穷无尽。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1、《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所表达的情感委婉曲折,反复低回。

2、《古诗十九首》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往往达到情景交融、情事交融、物我互化的境界。

3、《古诗十九首》开始关注由外界事物的变化所反馈回来的对人自身的感受的影响。

(1)敏锐的时间和季节感;

(2)微妙的空间感。

4、《古诗十九首》体现了古代诗人文学创作的初步觉醒,出现了大量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5、《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深入浅出,自然而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清人沈德潜评价其“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历史脉络

(公元184年至公元589年)

1.三国鼎立(魏蜀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至公元265年西晋建立

2.西晋的暂时统一: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

期间发生了八王之乱与五胡十六国

3.东晋的建立:公元317年至公元419年

4.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与文学。

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3.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4.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5.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关于第5点的进一步解释: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2、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并且对各种体裁的体制与风格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4、文学批评的出现。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二章建安文学

建安与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历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一般不只限于这二十五年的文学,而是把曹丕即位,魏代建立到魏明帝曹睿即位后的太和年间也包括在内。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为首领,以“建安七子”为羽翼加上杨修、吴质等人,形成一个以邺下为中心的文学集

团。他们在文学上各有所长,相互有密切的交往,有大致相同的创作经历以及相似的创作风格,即“建安风骨”,所以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

曹操诗

一、曹操生平

文武并施、求贤若渴、力求建立功业的大气之才。

武:御军三十余年,伐黄巾、讨董卓、战二袁(袁绍与袁术)

文:夜则思经传,昼则讲武策,读书于行军间,登高赋歌诗,形成了具有霸王之气的慷慨悲凉的独特诗风。

诗歌:《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

1、英雄志意

(1)英雄的志意与志向包括对人民疾苦的感动与关怀。

(2)英雄的志意与志向还有对时事的感动与关怀。

(3)英雄的志意与志向同样会有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苦闷与彷徨。

(4)英雄的志意与志向更有一种不甘老去、积极奋发的人生精神。

2、霸王野心

3、诗人才情

魏晋乐府有以下几种体裁:有楚歌体的,是继承楚辞的;有四言体的,是继承《诗经》的,有杂言体的,是继承民歌的;有五言体的,是新兴的体式。曹操的乐府诗更多保留了杂言体和四言体的朴素诗风,其中四言体为其主要的诗歌体式。曹操的乐府诗常常是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短歌行》

1、主题:抒写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2、讲析:

(1)表达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思。

(2)表达了渴望招纳贤才的忧思情绪。

(3)表示自己要待贤以礼的真诚心态。

(4)表达自己待贤以礼的决心。

3、艺术特点:

(1)本诗修辞手法的层累使用:反问、意象、设问、化用诗句、比兴、比喻、典故、对仗等等。

(2)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相融合。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几种表达方式相得益彰。(3)音韵铿锵有力,韵脚或八句一换,或四句一转,节奏错落有致。

(4)语言质朴、自然,素朴中见苍凉,体现了曹操诗清峻、通脱、慷慨悲凉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植

一、曹植生平(192—232年)

1、曹彰、曹丕与曹植

曹彰:少善射御,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曹操评价他:“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曹彰:“丈夫以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狄戎,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2.曹植:戏剧化的人生:公元220年为分界:

(1)早年生活优游

王侯的身份地位:临淄侯。

父亲的宠爱有加:一度想任命其为太子。

才华的卓然超群:“年十岁,诵读诗书,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三国志》)优越的生活条件:

(2)后期身世飘零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私开司马门”;“酒醉不领军命”。

3.表现在作品上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的两种风格:

(1)前期:义气风发,辞彩飞扬。(《白马篇》)

(2)后期:又可以分为两种精神状态

曹丕在位时,感情是激愤而直接的。(《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曹睿在位时。感情是绝望之后的悲叹。其情感的基调是抑郁而隐晦。(《七哀诗》)

二、文选一:白马篇

主题:赞颂一个英武豪侠的年轻人,他渴望到边塞去,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英勇精神。

二、《洛神赋》

一、创作背景

二、内容讲析

1.遇见丽人宓妃,从正面多角度刻画她的美丽;

2.与宓妃相约,并描述与宓妃相游嘻戏的良辰美景;

3.宓妃离去,刻画与诗人送别的场景和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

三、重点段落

刻画宓妃美丽一段: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静到动的刻画方法:

1.远景:刻画宓妃的若隐若现——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其体态之轻盈和美轮美奂的形态。

2.走近:刻画宓妃整体的外形体态——美好适中与自然天成。

3.更近:刻画宓妃的外貌——从上到下,用大量的形容词修饰其外貌的细节。

4.更近:刻画宓妃的服饰——用大量名词罗列。

5.更近:对宓妃动态的描写——天真妩媚,活泼可爱。

四、艺术特点

1.突出的艺术成就便是同时塑造了宓妃快乐逍遥和忧愁哀伤的两种情态,完满地刻画了一位有着丰富内心情感的神女形象。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列举、形容词的叠用、名词的罗列等等,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天真妩媚的神女形象。

3.句式灵活,多种句式穿插使用,情感具有跳跃性,句式的灵活互换与情感的跳跃有机结合在一起。短字句表达快乐的情感,长字句表达忧伤的情怀。

第三章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年—249年),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西晋立国即265年这一段时期。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为山涛、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因为他们皆为性情旷达、才高志远之人,或是文采翩翩,或是官高名大,所以世称之为“七贤”,他们都是文学家,其创作以阮籍、嵇康为首,形成了“清峻遥深”的风格。

二、“竹林七贤”生活的社会背景

曹丕——曹睿——曹芳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

曹爽

“车服拟于乘舆。”

三、阮籍与嵇康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河南尉氏县人,210——263年)。曾任步兵校尉。作品:《咏怀诗》82首,散文代表作:《大人先生传》。

1.“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

2.临家妇有美色

3.阮籍送嫂;

4.车穷而返

5.蒋济逼官;

6.司马昭逼婚。

7.阮籍善啸;8.好为青白眼

《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

一、结构

全诗共8句,每两句为一小节:

1、首节描写自己无法入睡的心境和状态,为实写。

2、以景来映衬自己孤独冷清的悲凉心态。为虚写。

3、以孤鸟来比喻自己的孤独苦闷。为虚写。

4、直接抒发自己忧伤心境。

二、艺术特点:

1、虚实相生,以虚景衬实情。

2、多种意象的运用。孤鸿、翔鸟等意象。阮籍常常用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孤独凄凉的心境。

3、语言方面,阮籍诗中常见悲哀、凄怆、涕下、忧伤、忧思、怨尤等词汇,反映了他极为苦闷又无法直接诉说的心情。

4、诗歌风格隐约曲折。钟嵘《诗品》评价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言在耳目之内,情在八荒之表。”

四、嵇康

(一)生平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人(今安徽宿县),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学问渊博,文辞壮丽,人品高尚,尚奇任侠。喜道家思想,常言养生之事。诗歌代表作:《赠秀才从军十八章》。

1.与钟会相遇

2.《与山巨源绝交书》

3.吕安之事

4.广陵散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

1.文章创作背景

2.内容讲习

第一部分:写信的缘起

第二部分:叙述自己的疏懒成性。

第三部分: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第四部分:再一次申明自己的政治标准,坚定不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阮籍与嵇康的创作风格

1.阮籍

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颜延之:“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法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刘勰《文心雕龙》:“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2.嵇康

刘勰《文心雕龙》:“叔夜峻切,故兴高而

采烈。”

钟嵘《诗品》:“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

直露才,伤渊雅之致。”

《世说新语·容止》:“身长七尺八寸,风姿

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龙质凤章,天质自然。”

山涛:“嵇叔夜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第四章西晋太康文学与左思

一、太康文学

太康体:繁缛风格

代表作家:三张:张载、张亢、张协

二陆:陆机与陆云

两潘:潘岳与潘尼

一左:左思

二、左思

生平:(252—?),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未曾做过显职。曾任秘书郎。其貌寝口讷,好深思,性格内向。《三都赋》历经十年乃成,一时“洛阳纸贵”,诗歌代表作品:《咏史》8首,散文代表作:《白发赋》。

小升初必备文学常识及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必备文学常识积累——中国历史篇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春秋战国时期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春秋战国时期 1.答案:《诗经》、《论语》 2.答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答案:屈原《离骚》 4.答案: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5、答案:儒家丘仲尼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着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2、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3、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4、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3、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4、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秦汉时期 1.答案:司马迁《史记》鲁迅《资治通鉴》 2.答案:司马相如、班固 3.答案:《汉书》班固 4.答案:.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答案:.蔡琰(文姬) 2.答案:《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或(《木兰诗》)、《秦妇吟》 3.答案:1.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七步诗》曹冲 4.答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唐宋时期 由于隋代十分短暂,文学的发展也不够典型,所以我们直接进入唐宋时期 1、初唐四杰指()、()、()、() 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他们分别被尊称为()和()。 3、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 4、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你知道“小李杜”指哪两位么?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三瘦词人”的是宋代的()。 6、唐代诗人雅号:例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刘禹锡——()李贺——()白居易——()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总序) 一.先秦社会形态 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 1.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 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文学形态或特点 1.文史哲统一 2.诗、乐、舞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补充:唐诗—燕乐(刺激) 词牌定曲:工尺谱

四.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 1.巫觋→周公(制礼、作乐)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 2.史官 3.贵族 4.士阶层 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夏商文学 2.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 3.百家争鸣—战国文学 4.楚地文化—楚辞 第一章《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4.《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 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 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辞赋的代

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仍以辞赋和散文为主体。辞赋的著名作家有扬雄、班固、张衡,模拟前人和更加琢磨技巧是创作的基本倾向。散文的形式多样,作品众多,有刘向的《新序》、《说苑》、扬雄的《法言》、《太玄》、桓谭的《新论》、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等。文章的思想和风格大都受经学的影响。 4.东汉后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衰落和转变期,包括安帝至灵帝时期的文学。辞赋的创作出现了大赋衰微小赋兴盛的局面。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抒情小赋的创作体现了这种转变。文人诗歌的创作也扭转了一直不振的局面,出现了《古诗十九首》那样的成熟之作。东汉后期的散文主要是政论散文,有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1.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离骚》,作者屈原 4.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楚辞 6.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左传》8. 《论语》 9. 国别体10. 《谏逐客书》11. 门客12. 共叔段 13.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 4. 《史记》,作者司马迁15.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 陶渊明20. 王维21 七言诗22.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 《世说新语》 25.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 2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 边塞诗28. 七言律诗29. 李贺 30. 白居易,有2888首诗杜甫,有1465首诗李白,有1045首诗 31.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2.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孟浩然、王维34.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 元稹,白居易37. 李商隐、杜牧 38.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 《花间集》 41.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43. 柳永44. 晏殊,晏几道45. 苏轼46. 李清照47. 辛弃疾48. 稼轩体49. 元杂剧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 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53. 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 (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 (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 (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 (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10.诚斋体: (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1.易安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 (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 (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秦汉时期文学常识

Day3秦汉时期 1.《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 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是“二十五史” 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 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汉赋四大家”是:扬雄《甘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民间 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5.“三纲五常”: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所谓 “三纲五常”,就是”纲常“,它是我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三纲:“父为子纲”(父母是子女的纲领,领路人)、“君为臣纲” (君为主,臣为从;臣不能违背君主);夫为妻纲(夫为主,妻为从) ?五常:仁、义、礼、智、信

Day3秦汉文常练习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府双壁”和“乐府三绝”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纲五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一、初唐 1、王绩:长于五律,《野望》已是五律典型。多吟咏隐居旷达之趣,寄寓激愤之情。 2、初唐四杰:(1)文学观:反齐梁的宫廷文学,提倡刚健有骨气的诗风,文章要有一定的经世教化的作用。(2)创作成就:A诗歌:都是中下层文人,他们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B:对诗歌体式的成熟和完备做了贡献如七言歌行《长安古意》体式非常大;五律王勃C:开拓了新的诗风,以清新的诗风为文坛带来新鲜的风气。D:骈文赋 3、陈子昂:(1)文学成就:以汉魏的的五言古诗为主,诗的内容比较充实,有为而作,风格质朴刚健。诗文理论代表新作:《与东方左使扎序》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郎练,有金石声。以深刻的内容质朴刚健的风格破除六朝余袭,他的五古开启了李白等人的五古。 4、宫廷文人:(1)上官仪:五言诗,格律工整,内容空洞。(2)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作品多歌功颂德,宫苑游宴,风格典丽精工。(3)沈宋:多奉和之作,他们的创作使五七律得以完型。 二、盛唐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出现原因:开元社会安定,具备隐居的经济基础;以隐求士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佛道的思想流行提供了思想基础。 2、孟浩然:布衣诗人,一度隐居鹿门山,曾作九龄门客。山水田园特点:冲谈自然,语淡味醇;多白描,曲尽其妙;也有一些很浑阔。 3、王维:多才多艺,诗画乐精通。前期抒报国心,后期以隐居修禅为主。山水田园诗特点:(1)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2)音乐美,山营造意境(3)常以动衬静(4)既有陶潜的平淡自然,又有灵运的精工秀丽。 4、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以高岑为代表,境界开阔,雄奇悲壮。边塞诗其实就是战争文学。王昌龄:七绝圣手。 5、高适: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沉雄悲壮。 6、岑参:奇景,奇异的雪景;奇俗;写法奇,喜用夸张,借助于想象来表现奇特;诗歌新奇俏丽,语奇体俊。高岑同处:悲壮,感激不平,善七言古诗。高:赋;岑:比兴,形式更巧妙,景色令人耳目一新注重形式,配合内容表达。 7:李白(1)艺术特点:个性鲜明,抒情色彩强烈;大胆夸张生动比喻;丰富想象神话传说展现其理想;语言自然真率;各体兼备,七绝五古成就最高。(2)思想内容:讴歌思想,抒发抱负,张扬个性与自我;怀才不遇,蔑视权贵;关心国家,抨击时政;描绘百姓生活;友情亲情;赞美山川景物。 8、杜甫(1)思想内容:反映人民苦难,揭露社会弊端;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描绘山水题画咏物;表现亲情友情(2)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表现在:感情深沉,内容博大;意境沉融深厚;一波三折,音情顿挫;语言凝练苍劲,句式坳折变化。(3)艺术成就:既有大气磅礴的概括力,又有细致入入微的描写;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形式多创新(律诗做很多改造,首次使用联章迭咏,作了很多拗体七律) 9、李杜比较:(1)李神话幻想,浪漫主义手法,从大处着笔,大开大合,情绪跳跃变化大;(2)杜具体,从现实出发,表现对世事关注,忧国忧民,章法有序紧密。(3)风格:李李

7两汉文学概述

两汉文学概述 1、学习要点: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 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

朝,史称“东汉”。 二、汉赋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司马相如简介: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同光体—--由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而来,其活动年代主要在光绪中期以后,一直延续至民国。同光体诗人崇尚宋诗,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他们师法“力破余地”的精神。同光体分为以陈衍、郑孝胥为代表的闽派,以沈曾植为代表的浙派,以陈三立代表的赣派。 谴责小说-----指清末出现的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暗的作品。它们对现实肆意夸大,言过其实;暴露有余,批判不足;情绪渲染强烈,理性和冷静的立场不彰。鲁迅认为这样的作品称不上讽刺文学,为之另立名目,称其为“谴责小说”。代表作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鸳鸯蝴蝶派----是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小说流派,这一派小说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失望于政治革命,沉溺于个人的趣味世界,由此而痛苦、迷茫以致颓废堕落的心路历程。以上海为大本营,主要阵地是《礼拜六》,故此又称“礼拜六派”,主要成员有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王纯银、刘半农等。 梅村体――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把李商隐诗色泽农丽的特色,元白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被称作“梅村体”。《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出。“神”是指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不尽、悠闲淡清的境界。合起来讲,所谓“神韵”,就是要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景美。艺术上,神韵说要求诗人将情感进行加工。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格调说-----清代诗人沈德潜为匡正王士禛“神韵说”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沈氏认为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要求蕴籍,他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 桐城派-----在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使桐城派成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桐城派倡明程朱之学,主八家之文,为文讲究“义法”,选取实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所在,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一般风貌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缺乏活气。 阳羡词派----产生于清初变幻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浓厚的乡土色调。成员有徐喈凤、万树、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崧,陈维崧成就最高他们或是遗老逸民,或是忠烈后裔,词作多述民生之哀和故土之思,激荡楚郁,凄苍清狂。 弹词----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有“国音”和“土音”之分,以琵琶和三弦为伴奏乐器,由说、噱、弹、唱等组成。多用第三人称叙述,语言浅近,韵散相同,以七字韵文为主。一般篇幅庞大,一部作品可以连续演唱几个月。作者多为女性。 子弟书----是鼓词的一支,只说不唱,演出时用八角鼓击节,佐以弦乐,由1清代八旗子弟创作,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东城调粗犷,多以激昂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西城调柔缓,多以曲折的爱情故事为题材。东城调的代表作家是韩小窗,西城调的代表作家是罗松窗。 神魔小说----是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将神佛与妖魔作为正邪对立的双方,表现其斗争的小说。吴江派----是晚明时期以沈璟为中心形成的一个重要 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该派成员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 洗晋等,大都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他们的剧 作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传奇作 品的代表作,包括《紫钗记》(紫萧记的改本)《牡 丹亭》(又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临川派----戏曲上将与汤显祖声气相求和受他影响的 剧作家群体称作“临川派”或“玉茗堂派”,其中成 就比较高的有吴炳、阮大铖和孟称舜。他们从剧本的 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铸造,都可以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擅长描摹男女情爱,曲文绮丽,构思奇幻,富有 浪漫气息,是他们的共同点。

秦汉文学试题库

秦汉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秦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理论著作是《》,又称为《》。此书内容驳杂,所以《汉书》把它列为“”。因出于众人之手,文章风格不完全一致,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察今》一文选自《》,此文为了说明“”的主张,后面连用了“”、“”、“”三个寓言。 3、李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又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此文的主旨是。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气势,此文成为后世的楷模。 4、秦时民间尚有歌谣流传。见于(晋)杨泉《物理论》,而(汉末)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已经引用的秦代长城歌谣是:,。, 。 5、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是。 6、代表汉初政论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家是。 7、贾谊的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中心是指斥、 、在政治上的过失,分析、总结秦王朝的原因与教训。他的《论积贮疏》的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他的《陈政事疏》,又名《》,是贾谊系统地阐述自己主张的一篇长文,被称为“万言书之祖”。 8、晁错的名作《》上承贾谊的《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9、《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招集门客编写的一部理论著作,共21篇。此书原称《》,多用、、、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10、刘向的《》、《》、《》是汉代记事散文的代表。这三本书都是历史故事集。他编写这些历史故事,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他的政论散文《谏营昌陵疏》是为劝汉成帝营造昌陵而作,主旨是提倡与,反对与。 11、扬雄仿《周易》作《》,仿《论语》作《》。 12、《盐铁论》的作者是。此书在形式上,以“”、“”为一方,以“丞相”、“御史”为另一方,进行辩论,形成了体,这是散文的新发展。 13、西汉有一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而以的《》为代表。 14、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的两部历史散文是《》与《》。 15、《论衡》一书的写作宗旨是。 16、堪称汉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是。 17、汉赋可分为、和三类。最典型的汉赋是。 18、汉初的赋是从脱胎而来的,所以叫。 19、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品是的《》和《》。 20、以客观描写为主的一类汉赋是。 21、以主客问答作为定型结构形式的一类汉赋是。 22、汉代新体赋的主要特征是,。 23、标志着汉代新体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的《》。它的创作意图是。 24、枚乘《七发》依次所写的七件事是音乐、饮食、宫苑、、、、和。 25、写赋的目的不在主观抒情,而在讽谏,始于的《》。 26、汉代新体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和《》。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

六年级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试题大全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的朝代,帮助大家以后的学习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7. 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8、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9、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0.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11.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12.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13.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14.初唐四杰指()、()、()、() 15."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2

唐前文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2.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毛诗》属“古文诗”。 4.楚辞:广义上,指以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狭义上,专指刘向所辑录的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诗歌总集。 5.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6.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7.春秋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8.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章称作春秋笔法。 9.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采用分国记事的方法,记录了发生在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中的策士活动和当时的军政大事,侧面反映战国时期历史面貌,主要出自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策士之手。 10.《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的言行而成,其编订成书应该在战国初年。 11.《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2.《庄子》三言:寓言:虚拟地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证明己说;重言:借重于长者尊者之言,借生活故事或荒诞的故事,寄寓要说的事理;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随时而出,自然不定。 13.汉乐府:即汉代乐府诗歌,在汉代最初是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制作和收集的曲辞,当时称作“歌诗”,到六朝便被称作乐府诗。是劳动人民的作品,多属下层劳动人民的作品,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14.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杂诗”类,标名为《古诗十九首》并沿用至今。 15.《淮南子》:大约创作于景、武之际,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所作。内容广博,而且在思想上兼容并包。 16.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17.汉赋四大家: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18.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出自《法言》。其意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19.建安风骨:建安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主,他们的创作一般说来雅好名物,慷慨多气,历

汉代文学部分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汉代文学部分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4.《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5.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6.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7.《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二、简答题 1.秦文学荒芜的原因是什麽? 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 秦朝时间短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秦王朝覆灭,只有十五年。 2.汉代作家群生成的原因?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经典中有文学作品,师生由此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 西汉时解读《楚辞》成风。汉初统治者多为楚人,喜欢楚声。不少文人以解读《楚辞》为尚,创作辞赋作为文学事业。《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历来被视作“经之亚”,引起众多文人的关注。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2) 课程代码:1C11047 学分:4 总学时数:64 理论时数:64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1》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2》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第二部分,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和元代文学。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对《中国古代文学2》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改由主讲教师大班讲专题、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其中,大班授课主要是勾勒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其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理论梳理,小组讨论部分由学生精读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之上,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1章初唐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初唐诗歌的文学知识,了解“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等诗人的创作概况。 课堂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期,了解初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鉴赏具体的初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什么是“上官体”? (2)“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诗人?其代表诗作各是什么? (3)律诗是由谁完成最后定型的?

Removed_中国文学史 第二编 秦汉文学题库(免费下载)

第二编秦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 ①楚国②齐国③鲁国④秦国 2、《两都赋》的作者是() ①扬雄②张衡③班固④司马相如 3、李斯《谏逐客书》写作时间是() ①战国末年②秦王朝已建立③秦王朝将亡之时④春秋未期 4、"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语出自() ①班昭《为兄上书》②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杨恽《报孙会宗书》④邹阳《狱中上梁上书》 5、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是() ①班固②班超③范晔④陈寿 6、汉代诗歌中,表现手法上喜用铺陈,多用对话的是() ①乐府民歌②《古诗十九首》③文人五言诗④民间歌谣 7、标志着五言诗艺术上成熟的作品是() ①《孔雀东南飞》②《陌上桑》③《古诗十九首》④《行行重行行》 8、开东汉后期抒情小赋先河的是() ①王粲的《登楼赋》②张衡的《归田赋》 ③赵壹的《刺世疾邪赋》④蔡邕的《述行赋》 9、辛延年的《羽林郎》是() ①文人五言诗②文人五言乐府诗③杂言乐府诗④乐府民歌 10、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式的是() ①贾谊的《吊屈原赋》②枚乘的《七发》 ③司马相如的《子虚赋》④扬雄的《甘泉赋》 二、多项选择题 1、赋作为一种文体的首创者是() ①屈原②宋玉③荀况④贾谊⑤枚乘 2、宋玉是屈原之后的辞赋作家,他的作品有() ①《高唐赋》②《神女赋》③《子虚赋》④《风赋》⑤《长门赋》 3、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成就的赋作家,他的作品有() ①《子虚赋》②《酒赋》③《长门赋》④《长杨赋》⑤《归田赋》 4、西汉的重要赋作家有() ①贾谊②枚乘③张衡④赵壹⑤扬雄 5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作表作品有() ①《归田赋》②《二京赋》③《刺世疾邪赋》④《两都赋》⑤《述行赋》 6、贾谊的政论散文除《过秦论》外,著名的还有() ①《陈政事疏》②《论贵粟疏》③《谏营昌陵疏》 ④《论积贮疏》⑤《谏猎疏》 7、《汉书》中由班昭、马续完成的部分是() ①纪②表③志④传⑤书 8、司马迁以"实录"的精神写作《史记》,表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论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历史观的两篇作品是() ①《陈涉世家》②《留候世家》③《项羽本纪》

小学要了解的文学常识

小学必掌握的文学常识 首先梳理一下中国的朝代,帮助以后的学习 年代歌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先秦时期(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 答案:1.《诗经》、《论语》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1.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答案:1.屈原《离骚》 1.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答案:1.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2.儒家丘仲尼教育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2. 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答案:1.司马迁《史记》鲁迅《资治通鉴》 2.司马相如、班固 1、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2、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答案: 1《汉书》班固 2.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答案: 1.蔡琰(文姬) 2.《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木兰诗》)《秦妇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