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3.4教学设计方案.

[1].13.4教学设计方案.

[1].13.4教学设计方案.
[1].13.4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的常见内容之一,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的理论基础,理论性强,学生掌握的难度大。教材主要从与人类的关系考虑,只介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其他运动形式没有涉及。这体现了新课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同时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也是模块1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材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均放在本节讲述。

2.知识结构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2.了解昼夜交替、地方时与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及成因,以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3.通过观察实物多功能晨昏仪(兼有地球仪所有用途)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演示(或多功能晨昏仪),提高学生利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分析昼夜交替、时差的相关规律及成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

能力。

4.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合作精神。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联系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4.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地球运动和人类关系密切,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副科”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激发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之前没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因此我们可以制作演示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设计了有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

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能力。

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地理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章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知识内容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运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给学生创设探究氛围,创设体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发展,切实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体会主动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本节教学设计考虑如下:

1.通过设置地理情景、疑问,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2.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观察演示活动、学生自主演示、分组讨论等形式。

3.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牢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必须引导、点拨、讲解。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教具和课件。

【课时建议】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晋城一中 姬秀芳

[情境导入]:在赤道上,每年会有两次正午太阳直射头顶;在广东

汕头,每年会有一次正午出现太阳直射头顶的情况,晋城有没有正午

太阳直射头顶的情况? 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在讲台前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将

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强调: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一致,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

保持不变。

[绘图练习]:把你看到的地球绕日公转画成一张平面图

[教师引导]:大家在绘图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存

在什么关系?

[课件演示]:黄赤交角的形成

学生活动:1、指认赤道面和黄道面

2、观察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3、观察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4、观察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教师点拨]: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的位置发生变化:

[课件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演示观察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说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界限?为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演示填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教师归纳]:

(1)太阳直射范围:北纬23°26′至南纬23°26′之间。

(2)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为一个回归年。注意:稍微讲解与1恒星年的区别。

[学生活动]: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教师点拨: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内容:

(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根据演示或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结果:学生画出图示,并能解释所画图示的含义。理解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含义。

[问题拓展]

下面日期或节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公转速度快慢?

①今天②国庆节③元旦④五一

[课堂检测]

1.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的地方是-------------( C )

A. 23°26′N

B.南回归线

C.赤道

D.晋城市

2.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地球上有直射现象的范围将-------( A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无法判定.

[问题假设]:

①假设黄赤交角为40°、30°、20°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将会发生

什么变化?北京将会出现什么现象?(40°N)

②假设黄赤交角为0°、为90°,又将会怎样?

(对假设老师用地球仪做演示说明,目的让学生真正领悟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意义。)

[本课小结]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共同结果,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才出现太阳直射范围一年中在固定纬度之间做回归运动,同时

在固定纬度范围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地球才会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地球运动还会产生什么地理意义,我们下节还将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自主性教学评价】

本节课实际上只讲授了一个问题: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意义。内

容虽不多,却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通过讲授、演示、画图、问题假

设和问题拓展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由于本

节课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探究的过程,

对问题是层层深入,同时为能最好的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地球仪

演示、课件演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学资源链接】

1、https://www.doczj.com/doc/c211339607.html,/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3.教师培训手册

公转 黄道面 自转 赤道面

斜身 绕日 方向 不变 黄赤交角 230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间周年移动

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凤鸣中学焦万珍

【板书设计】

【自主性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活动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和制作的教具,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学习过程化、科学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透彻且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链接】

第四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设计

晋城二中原安国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设问: 1、从春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如何运动?

2、地表何处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

[读图分析]由图可知,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

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来体现。前者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可以定性地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在地球公转的前提下,

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变化,又产生了这样的地理

效应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承转过渡]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从而引

起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组《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为一组

(包括北半球夏半年、冬半年和赤道全年)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

动变化图,动态图随时可以暂停的程序,便于教师讲解,学生观察。

设问:

23°26′N 23°26′S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昼长最长?

2.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3.极昼极夜现象从哪儿开始逐渐扩大?由哪儿开始逐渐缩小?

[分析讨论]学生操作动态投影片“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思考讨论

[师生小结]总结: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全部进入极昼;冬半年相反;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探究活动]完成“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讨论:

1.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点在哪里?最小的地点在哪里?

2.北极点和南极点的极昼时间一样长吗?为什么?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组《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周年变化》,设问: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总结: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探究活动]完成“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讨论“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高,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越小,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昼越长,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越长,单位面积

接受的太阳辐射也越多”,请据此思考:

1.北半球安置太阳能热水器(或蔬菜大棚)时,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能,提高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太阳高度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请问二者有怎样的相关性?

2.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北半球为什么较寒冷?

3.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为什么?

[承转过渡]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欧美及我国传统天文四季的划分,设问:

1.欧美和我国四季的划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2.评价欧美及我国传统天文四季的划分的天文性质和实践意义[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五带划分图,设问:

1.五带界限及名称;

2.通过各带有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分析年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特点;

[探究活动]1.假如黄赤交角由目前值变大,下列范围将怎样变化:A.太阳直射点范围、B.极昼极夜范围、C.热带范围、D.温带范围、E.寒带范围。

2.假如黄赤交角变为0,地球四季将怎样变化?

[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一、假如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缩小1°,则( ) A.寒带范围缩小1° B.温带范围扩大1°

C.热带范围缩小2° D.热带范围扩大2°

二、某日,当整个东半球正好全部进入“昼半球”时,一艘科学考察船上的船员突然发现在烈日下,船上直立桅杆的影子不见了。届时北京昼夜等长且这一天过后,昼开始长于夜,这时:

1.考察船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这时恰逢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

3.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

【自主性教学评价】

本课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运用,都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教学目标开放,给学生应有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教具设计悬念,吸引启发学生。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对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使课堂内容丰富,便于学生建

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媒体及动态投影片的演示,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链接】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教师培训手册

2008-8-13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 一、教学目标 1. 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 能判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3. 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 二、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网络拓扑结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构图,促使学生应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三、学情分析 在开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

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学生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比较好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任务驱动(网络拓扑图的制作)教学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整合,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静安区实验中学余琳 单元目标: 初步了解小说,梳理情节,简要复述故事;学习人物描写,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精神、品质,理解人物形象;品读语言,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语句、运用想象,体会主人公桑娜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人性中美 好的一面的不易,感受作者对于这种美好人性的高度赞美和期冀 教学设计: 一、课题《穷人》在文中指的是哪些人?请梳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对文章整体内容有初步的把握,并对下文理解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做好准备。 明确:桑娜,渔夫(桑娜的丈夫),邻居西蒙。文章的事件主要是围绕着桑娜展开的,我们姑且先把桑娜定为主人公。 二、桑娜身上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世界级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把她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去写呢? 设计意图:初步探求人物形象,这是学生认知的起点,主要以体验为主。 明确:桑娜很善良,因为她领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过渡:你从故事的情节中读出了桑娜善良的性格。请大家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体会桑娜的善良。 A、第3节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担忧的心理,桑娜一直惦记着西蒙。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担忧的语气。 B、第5节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C、第九节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有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把这两个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担心他们着凉。 小结:由此看出桑娜真是一个善良,拥有恻隐之心的人。 三、然而当桑娜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课文第9节是这样描写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如何理解这句话中“心跳得很厉害”?请你结合文章情节或具体的语句来思考。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去体会桑娜的决定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份善良是多么的可贵。 明确:家里特别穷,而自己的擅自决定会给丈夫带来更重的负担 A、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激起一阵阵浪花。(环境描写) 环境非常恶劣,危险。而他的丈夫是个渔夫,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鱼。可想家里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国家海事局规定:能见度不良的天气、超过船舶抗风等级的大风等恶劣天气、海况时,不得冒险出航。请你想象一此时出海捕鱼的丈夫也许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所以桑娜本来就已经非常担心丈夫的安危。我们一起齐读这句环境描写和第二节最后一句话。(男女生配合) B、第二节:不顾惜身体、从早到晚、勉强

教学设计方案

《荷叶圆圆》 设计者王晓华铁岭县种畜场小学 一、概述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课共需2课时。课文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教师具体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3-5自然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读书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联系生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在6~7岁的年龄段中,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较好地接受活泼有趣、直观形象以及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有个性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3.学生有较好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主要运用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运用“自主读──合作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和进行创新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教师所用的荷叶、字词贴图、网络课件、教材,学生所用的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上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docx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圆柱的体积 姓名刘秀荣工作单位 张家口经济开发区姚家房小学 年级学科六年级数学教材版本冀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第四节的内容,在学 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学习了体积,经历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过程 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高并没 有变,只是把底面的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 方法相同,学生已具备有学习本课的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 什么 , 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并 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达标率100%。 2、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标 率95%。 3、能积极参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活动,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活动过程,发 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达标率95%。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达标率100%。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达标率95%。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是六年级了,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大部分学生也达到了 相应的认知水平,圆柱体积的学习应该不是问题。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激活旧知、引出新知,采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面 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新知,采用了激趣設疑的方法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积极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过程中,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然后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采用了 分层教学的方法,设计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 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思 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陶冶了情操。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活旧知,引出新知从转化的思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想、方法上为推导 ( 1 )长方体的长 20圆柱的体积公式 厘米,宽 10 厘米,高8 厘学生可能说出通过分割、拼合做一些铺垫。 米。的办法变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原有的基 (9) 正方体棱 6分米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来推导础是后续学习的 2 、回忆一下圆面积的出圆的面积。这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前提和起点,新知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不论是拼成哪种图形都是把圆转化总是在旧知的基 的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根据础上生长发展的。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这种承上启下的 把一个圆平均分割,再拼合系推导出它的面积。关系决定了我们 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的教学必须从学 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越接生原有的认知结 近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构出发,找准新旧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九篇 一、设计理念 1.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作文前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作文时引进相关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加强感性认识;作文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2.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读自悟,在读议练的过程当中掌握赠言的一般规律。 3.提倡合作学习,在互评互赠中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1.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说出它优劣的所在。 2.能根据同学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3.能感受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重、难点 重点: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写赠言。 难点:能选取合适的内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意。 四、课前准备 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有关赠言,选择几则自己喜欢的赠言背诵下来;制作一张精美的赠卡。

教师:了解学生中流传的赠言,选择几则典型的抄录下来,制成录音;准备几则自己写的或从其他资料中找到的优秀赠言。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节选) 1.激情导入,出示课题 你认为在毕业临别之前,什么东西最能表达你对同学的情谊,最具有纪念意义?(小礼物、贺卡、赠言等,根据学生讨论,相机出示课题——毕业赠言) 2.通过课前的阅读,你认为毕业赠言该写些什么?(怀念、劝勉、警戒、希望、回忆等) [这个提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所完成的知识的初期建构,以便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 3.提出听辨要求: 我从同学们的毕业赠言中选了几则,请大家听听,哪几则写得比较好,哪几则写得不够好?为什么?(播放录音,附录音内容:) (1)丁侃: 你的文章“凤头豹尾”令我钦佩不已,相信进入中学以后经过努力,你的口才也能像你的文笔一样清新、流畅。 同学俞康康 (2)叶凯航: 我送你一个168,祝你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 好友葛强 (3)王政达: 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

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识字4》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个生字;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

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 教学资源和工具 ·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网络留言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巩固生字,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扩展识字。 第二阶段: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韵文的语言美。 第三阶段:自主探索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进入老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进行扩展阅读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再创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简易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法 评价工具 评价方式 注:媒体资源或工具的教学作用和使用方式一般有: 教学流程图中统一使用下列图形符号:(又参见教材333-334页)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对象又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根据方式,又可分为口头评价、动作评价、书面评价;信息化学习评价工具有电子档案袋、量规、概念图、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等。这些评价工具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师评、互评、自评的结合,有利于在真实的作业情境中对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行评价。在教学中,还经常运用作业与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法,用调查问卷、档案袋、观察记录表等评价工具实施教学评价。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设计也要适当评价反思,看是否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首先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对开展新的教学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学生掌握到了何种程度?(2)对计划进行的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学生已经具备到何种程度?通常通过实施准备状态前测(readiness pretest)来获得有关上述第一个问题的信息,这种测验一般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前进行,用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学好新课程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高中学科知识的某一选修模块之前,可以先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必修模块。如果学生在测验中表现出缺乏学习该选修模块必备的知识技能,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者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 2.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的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为此,需要回答下述问题:(1)在哪些学习任务上,学生进展顺利?在哪些学习任务上,学生仍需帮助?(2)哪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或补助?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用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的评价称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一般被用于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部分(如某个单元或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如何。它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小测验和单元测验十分相似,但更侧重于(1)测查本单元教学的所有学习结果;(2)利用评价的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利用分数进行排名。这种测验旨在考察学生学习的得与失,以便师生调整教和学。 利用表现性任务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是对一个产品(例如,文档、图表、程序等作品),也可以是对一个过程(例如,开展研究性学习、讨论、展示等)的阶段性评价,主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其进步和不足的反馈,目的在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学习提供矫正性的诊断。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存在学习问题,以至于形成性评价提供的矫正性诊断无法解决的话,就需要采用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来鉴别学生的学习困难。诊断性评价的目标是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普遍原因,指出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并进行补救。 3.教学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此时,需要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任务,可以继续下一步的教学?(2)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成就评价叫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总结性评价主要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这种评价覆盖面很广,既有测验也有表现性评价。尽管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确定学习结果,也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关于其学习过程的必要反馈,并注意将评价的结果用于评定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评价促进学习的其他方式。如前所述,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做出可直接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教学决策。除此以外,评价还从其他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1)激励学生学习动机。(2)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 (3)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4)利用评价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Module6 Unit1 It allows people to get closer to them. 一、课程标准要求 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 短的故事。能和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和学校生活交换信息。能读 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的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二、教材地位作用 教材基本情况: Module 1 How to learn English?学习提建议的表达方式及回答 Module 2 My home town and my country 初次学习形容词比较级 Module 3 Sports 继续学习形容词比较级副词比较级不规则比较级 Module 4 Planes, ships and trains 学习最高级 Module 5 Lao She Teahouse 动词不定式1 不定式作宾语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动词不定式2 不定式作宾补和目的状语 通过第五、六两个模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动词不定式的结构以及动词不定式在句子中的不同成分。 Module 7 A famous story 过去进行时 Module 8 Accidents 带有状语从句的过去进行时 Module 9 Population 冠词,大数字 Module10 The weather 表示可能的情态动词 may,might,probably Module11 Way of life 描述规则的情态动词 must,musn't can, cannot, need, needn't Module 12 Help 表示建议或指令的情态动词,must,can, could 三、学情调查分析 八年级学生,总体基础明显参差不齐,有几个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目标,一两个完

教学设计方案

《植物之间的“爱”和“恨”》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 ·小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9课《植物之间的“爱”和“恨”》。 ·概述学习内容:本文用表示人类情感的“爱”和“恨”向学生生动地介绍了植物之间的两种关系,“爱”就是两种植物之间可以互相促进。“恨”就是两种植物不能生活在一起,必须要彼此分开,否则不利于两者的生长。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知道一些人类利用植物之间“爱”和“恨”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课既让学生学到了生字新词,又了解了农业高新技术成就,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和测试,我知道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策略、情境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本节课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进入新知的学习,通过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能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案,课文录音。 六、教学过程 植物之间的“爱”和“恨”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 设计意图 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植物王国去了解一下 植物的生长情况。出示课件中的图片,学生观察 后说说图中画了哪些内容? 2.刚才大家从图中看到了两对好朋友和两对敌人, 植物之间为什么有的能成为好朋友,有的却成了 敌人呢?原来植物跟人一样,也有“爱”和“恨”,它们之间的“爱”和“恨”也是有原因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29课----《植物之间的“爱” 和“恨”》。 3.看了课题,大家想了解什么?1.观察课 件中的 四幅 图,用 自己的 语言描 述图中 的内 容。 2.思考植 物之间 的 “爱” 和“恨” 指的是 什么? 解决主 要问 题。 1.利用课 件中的 图片激 发学生 的学习 兴趣, 培养学 生观察 能力, 语言表 达能力 2.让学生 根据课 题提 问,学 习整合 问题的 方法。 二、初读指导,感知内容 4.师范读课文 5.让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思 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初步懂得文章写了 什么事。 6.检查生字新词认读的情况。(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本 课生字、新词)1)用自己 喜欢的 方式读 课文。 2)用简洁 的语言 概括本 文的主 要内 1)培养学 生的自 学能 力,语 言运用 能力, 理解课 文主要 内容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余文田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2~36页。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9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定义介绍 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errill,M.D.)在1996年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理论家迪克与凯里(Dick&Carey)在1996年为教师写的教学设计普及读物《教师规划指南》中认为:教学设计是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教学的系统化过程。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方案案例 教师上课过程中,离不开教学设计方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教学设计方案是对整节课的教学进行的系统规划,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本词条下,我们将例举若干个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分享、学习。 中学学科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2、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在实际问题上的运用。 4、教学内容结构: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折射各个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③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 ④能够对照光的反射来阐述光的折射,以及能够区别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情境导入的学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留在心中的印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留在心中的印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张红 【教学内容】及【设计创新点】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内容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两精两略,其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体裁方面有典型的写人记叙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也有诗歌《有的人》,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这组课文都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极好范本。因此,此次“口语交际”就是以“留在心中的印象”为话题展开,“习作”则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写小伙伴”为题,从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如果按照课标的要求,依照本组课文的编排顺序教学课文需用11——13个课时,而我们在跨越式高年段教学模式的理念指导下,对本组教材按照主题重组分成3个学段,这样设计后教学本组课文只要6——8个课时。用6——8个课时完成课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标本身展开拓展阅读,主题式习作,对课标进行进一步的夯实和深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还能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完成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不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的),进一步立体深化鲁迅先生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达到跨越式高年段单元整合式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跨越式发展。 【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及【学段安排】 古今中外,大凡流传百事的著作佳文,其共同之处都在于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在达成课标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小学语文高年段跨越式实验的模式,使得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得到大幅度的跨越,我在跨越式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系统地整合各种资源,建成了一个融合本组学习内容和单元“口语交际”以及习作话题,名为“留在心中的印象——“走近鲁迅”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从而为在跨越式理念指导下的本组课文的教学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因此,我将本组课文的目标设定为: 能力目标: (1)会写本单元的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遗体、挽联、致敬、殷勤、失业、窘相、厚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通过精、略阅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懂得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拓展阅读大量写人资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揣摩人物形象,快速阅读,理解重难点句子的能力。 (6)通过阅读教学和拓展阅读中“问题”或“阅读提示”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留在心中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而这一深刻的印象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的,这就是以事表人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善于抓住阅读或说

教学设计方案3篇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篇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由教育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北碚区的每个直属学校和镇教育中心均参加了此次大赛,并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踊跃参与,共收到181份教学设计。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评出了一等奖35名,二等 将42名,三等奖59名。 教学设计方案篇2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

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 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 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 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 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 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 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 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 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

教学设计方案3篇

教学设计方案3篇 教学设计方案篇1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设计方案篇2 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1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方案,欢迎阅读。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

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