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一.版本介绍

书名:《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作家:孙玉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3年8月

ISBN号:7-108-01926-4

分类号:G222.3

字数:399千字

开本:635*965毫米1/16

页数:523页

二.作者介绍

孙玉胜,吉林敦化人,1960年生人,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历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3年以来,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1997年以来,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相逢2000年等大型直播报道;2009年7月,参与组织策划中央电视台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

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

三.学术界对此书的评价

这不是一本纯写实的书,那是些关于历史的回忆是对于一个创业时代的诚朴记录;这也不是一本叙事的书,虽然书中记载了作者亲历的许多实验过程,讲述了那些满怀激情的创业者于奉献中所得的安抚与满足,但穿越这些故事,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一个群体所倡导的、有分量的情感与精神,以及作者内心对于十年电视试验的观察与反省。

白岩松曾在《十年》的读后感中写道,“无论是作为他的老部下,还是作为一个和他从未谋面的读者,翻开《十年》这本书,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无处不在的‘人’字。如果你愿意寻找,就还能看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理想主义。”

这本书不仅对当代新闻业者有共时性价值,而且对下一代新闻从业者,即新闻传播学子更具历时性意义。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身为一线的实践者和领军人,《十年》作者为央视新闻改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完整、生动、有理论思考、难能可贵的记录。他本人也已经成为这段历史重要的一部分。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十年》,不仅是往事回忆,更是前路求索;走近新闻常识,重装出发再十年……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四.内容概要

这本著作是以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电视的改进历程。

从1993年起,伴随着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而中国电视新一轮的改革也正是发端于此时。中央电视台开始开办早间节目,《东方时空》成为了改革的特别标志。亲和的话语,亲民的内容成为了当时最时尚的节目。《焦点访谈》的诞生出自央视新闻评论部,随着它的发展逐渐为观众所熟悉,它舆论监督的发力令政府重视,而这都源自背后记者制片人艰辛的付出。虽然这不是《焦点访谈》的全部内容。

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借鉴欧美新闻理念,观点的碰撞与思维的表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主持人的崔永元也为人熟知,他的幽默与机智为节目增色,以至于他的退出“就意味着《实话实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中国的电视直播在当时还很稚嫩,香港回归的72小时直播给作者和当时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出了很多岔子。但是之后的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则逐渐体现了直播技术的成熟。

媒体开始对突发事件有所应对,人们会感到事故发生的更加频繁,只因报道的增加。人们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理念与激情始终围绕在优秀节目的制作中,通过作者的回忆,我们看到了10年间中国电视的进步和未来的光辉前途。

五.评价

我看《十年》这本书,首先要感谢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感谢他们乃至传媒业对创新的赞颂。在1993到2003这段时间里,作者与许多有着同样抱负的年轻新闻人,带着共同的认知,创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许多重大的新闻改革发生了:中国开始有了早间新闻节目,传媒人意识到,早上看电视将成为人们巨大的需求;《东方时空》改变了电视的语态,让节目语言更加亲民、平民化,大受欢迎;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焦点访谈》栏目,成了电视舆论监督的开拓者,直到现在依旧生机勃勃。那个年代,首批通过招聘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年轻人被形容为就像八九十年前在延安的年轻人那样: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风餐露宿千里跋涉,以极大的热情、勇气和毅力投身到自己所热爱的新闻理想信念之中。是他们成就了电视后来的创新。

其次是决策者对新闻权利的诠释。作者当时已逐渐成长为所在栏目的负责人,可以说也算是新闻的决策者,他和她的同事们对新闻的选择,节目的“审判”,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都显得谨小慎微,他们把依据新闻让事实说话作为判断的尺度,决断的依据,认知的理念;例如一次《焦点访谈》的节目《河道里建起商品楼》,这次舆论监督不同于以往,矛头指向直指当地政府,作者决策者不“愤青”,首先通过分析确认事实无误,而后判断节目播出后的社会效果,穿插对时代观念变化理解的点评,最终决定播出。节目最终播出后,效果震撼,收视喜人,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焦点访谈》为之骄傲的点睛之笔,高度的大局意识加上对新闻权利的充分诠释,使《焦点访谈》目前依然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第三则是对电视的理解和未来电视变革的展望。在我们国家,电视的发展始终是与改革同步,与开放同行,不管是当初开创了谈话节目,早间节目,还是重新拾起现场直播;不管是从制片人职能中分出了监制,还是结合中国国情学习欧美新闻理念,作者从字里行间处处都在表达对传媒理念的求索:舆论生态平衡、主持人媒体、建立媒体权威.....他始终关注人、细节、故事、戏剧化等等这些,这些都在有意无意地指导着、影响着后来的电视改革。今天我们可以看出,从电视媒体角度来说,中央电视台再次让舆论监督回到新闻本身。舆论监督

就是新闻的一个属性,可以看出站在新闻第一线的作者,依然充满信仰地参与后来的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变革之路。

六.对读者的启发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传媒大学的学生,我对作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被分配到看似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中央电视台;而我则从一名比较“纯正”的理科生步入了一个偏向文科的传媒大学。所以了解到作者的过往后,我觉得无论从学业要求上还是个人感受上,我都应深入研究这本书,我对作者有亲近感、敬佩,想知道电视的种种和他是如何诠释电视的种种。我想从这本书里入手汲取有用的营养。为此:

首先,我想要踏实肯学,要有想法,也就是创新意识。现实的节目栏目是如此,对于将来的工作也会是如此。也许将来从事传媒行业的我们,无论身处何处,都会感受到各种无形和有形的压力,当很多人与我们做相同的工作时,我想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工作中加入新的元素,使自己的人生能有更多的闪光点,同时,还要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和开放的心灵,“新闻”是我矢志不移的目的。学哥白岩松讲“中国的改革有多难,舆论监督之路就有多少坎坷需要征服。”有了这些思想上的准备,也许对我人生之路的发展有所助益。

其次还需要锻炼自己的气质、勇气,能随机应变。书中我能感到,做记者需要勇敢地面各种复杂的局面,面对腐败,揭露黑心商人的嘴脸,需要担当正义,好的节目往往是思想碰撞或交锋的结果,可以想象,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不仅是制片人面对压力,记者更会直面现实,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与威胁,而社会的支持往往来自于报道之后,舆论气场形成之时,所以采访时的压力是无人分担的。同时,现场直播手段已经度过了初生期,走入成熟。看来我需要克服面对镜头的恐惧感,这是必须的,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

同时,还要打理好自己的文笔,学好语文、语言功底。“节目的深度来自真实”,而真实来自于对事实的表述、书写,所以好的文笔必不可少;读万卷书,肚里有墨水才能真的下笔如有神,在这方面还需做得更完善。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能看到各种专业的描述,更能看到年轻人创业时的激情与活力,以及前辈长者对他们的鼓励与支持。

也许有些东西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我真切感受到了电视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年轻人无限的活力与创造性。我相信,电视自身魅力,加上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会有更加无限美好的未来!

七.精辟段落摘要

“我们每一次都在认真回答着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深知,《焦点访谈》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电视栏目。一方面,它肩负着沉甸甸的舆论导向使命,他要符合政治和政策导向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承载着厚重的观众期待和观众对媒体的正义寄托,它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能;同时还有作为一个电视新闻栏目所定义的属性,它要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和电视表现规律,他还要在这些规律的约束中参与同类和不同类栏目的竞争,要运用这些规律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从而形成稳定收视......这些内容就是决定这个栏目生存的决定性因素,《焦点访谈》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生长,他必须熟练掌握一整套符合自己生存发展意愿的原则。接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政治遴选、社会遴选和受众遴选。”

----p122第二章“舆论生态平衡”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之任何其他电视传媒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 扫描当今国内和国际电视屏幕,所有的划分方法都显得捉襟见肘,各种元素在不同形态中互相渗透,元素嫁接和融合成为形态创新的本体策略。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元素 题材、叙事、新闻、视听 题材元素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具体的题目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等。题材选择的三个范围: 迅速的事实信息、丰富的情感信息、鲜明的个性信息 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 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 1、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报 道主题的载体。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

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60分钟》 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 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 新闻要素包括时效、真实、新鲜、形象四个基本元素和重要、接近、互动三个拓展。 视听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元素。 视觉元素有1、画面(再现、实证、表意)、 2、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 3、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 听觉元素有1、音响(实况、背景、环境) 2、同期声 3、解说 4、音乐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方式

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_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不能语言拉杂并且因其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乏而遭人诟病。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文章内容。 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 (1)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表达欲望 主持人是电视台或者某个节目的代言人,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和同观众交流的,所以主持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想说,其次就是要会说。主持人的语言表述应该符合节目的需要,话语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要讲到“点子”上。很多主持人将“耍嘴皮子”看成语言能力强的一种标识,这一点在许多综艺节目和访谈节目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说,主持人的表达应该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通过语言将看到的、经历的、心中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听得清楚明了。语言表达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生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二是后天的积累和锻炼。虽然综艺节目主持人说话要求口语化,但是并不代表着说话可以词不达意。 (2)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分寸感 主持人在串联节目的时候,交流的对象是观众。主持人在驾驭自己主持的节目的时候,除了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节目的内容,把握现场气氛和节奏以外,还应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倾听和交流”,把握分寸,尊重观众、尊重嘉宾。现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有很多现场访谈、参与和交流较强的节目。主持人在和嘉宾或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中除了要让其说出观众想知的内容外,一定要很好地倾听被采访对象的说话,不能随意打断,也不能任其自由发挥,当其跑题时要自然地将话题转回到正题上来。所以和人交流时就要很好地把握尺度。主持人说得过多,只去表现自己,这种本末倒置的主持实际上是失败的。 (3)主持人应充满人文关怀 现如今,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如何能在众多节目主持人中脱颖而出?则成为了每一个节目主持人关注的问题。除了我们上述所说的个性魅力、文化内涵、控场力等必备素质之外,发挥自身优势来完善自我主持风格,充满人文关怀,也是成为一个优秀节目主持人的必备技能。 在电视节目中,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凸现文化的地域特性和民族风格,把人的因素充分考虑在电视的各个环节中。 在“青歌赛团体赛”的比赛中,董卿的主持就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赛前,她认真仔细地收集每一位参赛选手和评委的资料,赛场上,她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她的即兴主持,缓解了比赛的紧张气氛,巧妙化解了选手的尴尬,拉近了媒体、受众、选手、评委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感受到了真诚和理解,为大赛增添了不少人性化的色彩。 例如一位来自藏族的歌手演唱后开始了综合知识问答,看到他看题板时茫然的眼神,董

[新闻学,课程改革,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当下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种情况的的原因要么是所学专业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英雄无用武之地;要么是大学所学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能胜任相关工作。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转型意见,认为地方高校应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借着这一契机本文试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基点,尝试探索高校改革转型的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当下这个传媒高速发展、企事业单位日益重视企业形象和企业宣传的时代,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懂得传媒规律、掌握采写编评拍摄制作技能、具有全媒体传播能力的新闻传播类专门人才,这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了能更好的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的要求,能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等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能从事采访、写作、编辑、节目制作及策划、创意和主持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充足的准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科交叉培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已经尝试用跨学科的方式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这些高校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文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拓宽并丰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其人文素养。通过各个领域知识的交叉涉猎,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优势,毕业后能更好的从事相关工作。 二、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上应加大新知识、新内容 在专业理论课程安排方面,不能局限于广播、电视两个媒介的范围,还要兼顾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更要重视新媒体课程的开设;还应增开网络类、创意类、营销广告类等课程,培养出有专业特色的全媒体记者,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另外也可以在传统课程中加大新知识、新内容的涉猎,例如在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的讲授中增加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最新媒介形态传播现象、特点与规律的讲授,不断更新、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获取学科的最前沿信息。 基于传媒不断变革的特点,高校应定期修改完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修改课程的设置、门类、学时、学分、考核办法等相关内容,顺应时代发展定期更新新课程的设置。 三、在实践课程开设方面,要体现融合型、务实性和前沿性 实践课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本专业的摄影、摄像、节目编辑与制作、网络新闻的制作等都要依靠实验室才能完成,并且是否具备实践技能和经验也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应建立专门的演播室、摄影实验室、影视实验室、非线编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实践基地,涵盖所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有岗位核心技能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逻辑性与主题性

2012年3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 arch2012  第6期总第256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6T o tal N o.256 论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逻辑性与主题性 岱 青 (内蒙古科技信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对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常用手法和电视画面编辑的基本要求及原则进行了简要介绍,论述了电视新闻画面如何正确运用逻辑性和主题性思维方式和技巧进行编辑,最终形成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好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编辑;逻辑性;主题性;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6—0010—01 在当今信息社会,新闻已经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电视新闻的概念。它是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变动了的或变动着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电视新闻是通过各个视听要素对画面编辑,将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用时空相兼的特点反映事物发展的动态,向人们传递完整的信息最终被受众所接受。它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电视新闻画面(以下简称画面)编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着电视台整个节目系统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画面编辑在决定节目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展现新闻所叙述的主体,就要看编辑的工夫了。 1 电视新闻与画面编辑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画面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它将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用时空相兼的特点反映事物发展的动态,向人们传递完整的信息。 就画面本身来说,电影画面有完整的情节,电视新闻的画面则不具有完整的情节,这是因为新闻时间因素决定了新闻画面必须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反映客观事实。由此可见,画面编辑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画面剪接得体,可以使作品动作连续,镜头转换自然流畅,画面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和受众的欣赏习惯。编辑手法不当,则会使观众感觉拖沓,甚至使画面表现的内容违背生活的规律,使人费解。因此要求编辑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 在新闻画面中常常只允许用一分钟;在这种条件下,新闻画面只能把事情的经过的重要节点(如发生、过程中的质变以及结果,或者当事人所在空间的转移)抽出,在短时间内概括地表现出来。同样是一分钟,文字解说将近300字,基本上可以把新闻要素阐述清楚,但电视画面却出不了几个镜头。而知觉的规律是:感知一幅画面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全景需8s,中近景需5s,特写需2s,要在1min内要用画面传递全部的信息是困难的,有学者曾对500条50s~60s内长度的消息新闻进行定量分析,每条一分钟的新闻平均仅6.2个镜头,因此一分钟内只能选择六七个最典型的、最富有概括性的画面。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编辑好一条新闻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电视新闻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要注意的主题性和逻辑性。 2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在电视新闻的编辑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视觉逻辑和时间逻辑,要根据这两项来确定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逻辑顺序。 2.1 视觉逻辑顺序 就拿我们《内蒙古新闻联播》中经常出现的会议新闻来举例,电视画面的编辑过程要让你的镜头应该像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一样去展现。人们观察事物的一般思维,是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或从局部扩大到整体,由近及远。因此,在剪辑画面时就要注意景别变化的循序渐进。比如第一个镜头用全景,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第三个用近景或特写。剪辑时,要避免同景别相接。所以在编辑过程中首先要编辑一个全景镜头,就像你走进一个房间要先看看全貌一样,然后是主席台,看看今天的主角是谁,然后自然是发言的人,接下来的顺序自然是旁听的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视觉顺序。虽然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实际上会议新闻的电视画面编辑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视觉顺序的编辑过程。 2.2 轴线规律 在这里还要注意的就是要符合轴线规律。任意两个镜头之间都有一条假想的连线,这就是轴线。轴线规律规定,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时,摄像的方向应调度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即为跳轴。 在新闻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被采访者的相对交流也变成了同一个方向。有经验的摄影师在拍摄时都会注意到轴线的存在,有时还会作合理的越轴。需要注意的是,在画面剪辑中,遇到拍摄方向不同一,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素材是难免的,可能是不同的摄影师拍摄等原因造成,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弥补。如在两个越轴镜头中插入一个特写镜头,或者无方向特征的中性镜头,也可以是空镜头等。 所以,在电视新闻的编辑过程中,要时刻把握逻辑顺序,只要把这个顺序掌握好,运用的熟练了,那么编辑一条新闻自然就会很轻松,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画面有充分的了解。 以上是按照我们以往的编辑习惯形成的一些经验之谈,不过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现在很多的时候,有些常规的东西打破了以后,得到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3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主题性 所谓主题性,就是画面虽(下转第39页) ? 10 ? 收稿日期:2011-02-25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第一章节目主持人观点的源流与界定.............. 第二章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概说.............. 2.1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含义与特征............................... 2.2西方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孕育发生与成长........................... 2.3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成长与现状........................... 第三章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化魅力的主要内涵..................... 3.1独特而富有亲和力的外观形象是外在因素... 3.2良好的气质风度是重要内涵............... 3.3得体而精到的语言表达是充分展示....... 3.4较为深广的知识素养是有力支柱............... 3.5良好的个人品格修养是基石........... 第四章如何成为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主持人......... 4.1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比较稳定的、正确的世界观 4.2主持人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构架............... 4.3主持人要有良好的表现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七章消费者态度与转变教学提纲

第七章消费者态度与转变 教学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消费者态度的含义和基本理论,并结合市场经济的实践,分析消费者态度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掌握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态度改变理论,掌握态度改变的方式和途径,尤其要掌握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为有效地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内容结构: 第一节态度概述 第二节态度的测量 第三节态度的转变 教学重点: 态度概述;态度的测量;消费者的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度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以消费者的态度的改变理论和途径。 教学难点: 态度测量方法的把握;态度改变理论的认识和掌握;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实证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解释消费者如何在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有关品牌的信念和对品牌的偏好,这些信念和爱好决定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态

度。进而又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消费者态度的含义和功能 (一)含义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态度下过定义:心理学家瑟斯顿:态度是人们对待心理客体如人、物、观念等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 赖茨蔓:对某种对象或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映。 克雷奇和克拉茨菲尔德:一种和个人所处环境有关的动机、情绪、知觉和认识过程所组成的持久结构。 弗里德曼: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在对以上内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以下的总结: 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某些方面的动机、情感、知觉和认识过程的持久的体系,是对于给定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倾向。 态度是人对于某一对象以喜、恶、爱、憎方式作出某种特定放映的内在倾向,这个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人、物或事,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或理论 人们几乎对所有事物都持有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而且态度一旦形成,具有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特点,从而难以改变。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中应注意的问题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中应注意的问题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化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为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作的报道。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即使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和普及的明天,电视新闻仍然有其他媒体新闻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目前,电视新闻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新闻节目的采制和编辑工作显得极为重要。笔者就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艺术谈些自己的看法。 电视画面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它将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用时空相兼的特点反映事物发展的动态,向人们传递完整的信息。“动”是人们对视象的第一要求,电视画面正好能满足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画面在节目传播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电视新闻画面编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着电视台整个节目系统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在决定节目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遵循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特有规律 1.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真实性。电视新闻画面组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运用。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主要涉及到蒙太奇技巧声画合成的具体技法,如运用得当,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性和美感,但在使用时要避免其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编辑人员

一定要遵从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使剪辑出来的画面在时间、空间上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追求朴实无华的画面和真实客观的效果。下面谈谈画面编辑的一些基本规律 1〉动接动。运动镜头,指画面主体的运动和画面外镜头的运动,而不是同一主体的动作剪辑点。两个视觉上有明显动态的镜头组接,切换时要保持运动方向和速度的一致。动接动要避免推拉过频俗称打气式的剪辑方式。 2〉静接静。两个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的组接,即固定镜头的组接。如果画面中部是静止物体,剪辑时要寻找相关的因素,如相似的背景,相关的物体等。如果镜头主体在运动,则要选择在运动主体的停止点或主体运动开始前切换。在静接静时,同样要防止同景别、同机位的静止画面的组接。 3〉动接静或静接动。动接静或静接动的方法,即动感明显的镜头和无明显动感的镜头间的切换,使画面有强烈的冲击,迸发观众的内在情绪。但使用不好会影响欣赏的连贯性,在新闻节目中也很少用到。 2.电视新闻画面传播的不完整性。这一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两个特点:一是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镜头组接规律。电视新闻时间短,画面个数有限,不可过多地使用过渡镜头,传者和受众关心的是单个画面信息含量是否饱和。同一景别的镜头组接、二级镜头(特写镜头)相接的情况普遍存在,这说明电视新闻画面组接的特殊规律已成雏形。二是强化细节,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给观众更

主持人及节目类型分析

在中央电视台编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汇编》一书中,公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作出了如下定位: 1、新闻评论类主持人: 各年龄层的成人均适宜。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对各方面知识均有涉猎,最好能懂外语。在主持时庄重严肃、谈吐直率、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应具有悦耳的音质,并且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男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女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2、综艺娱乐类主持人: 19-45 岁最适宜。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擅长表演,懂乐器,知识广博,外形英俊靓丽。主持时能够轻松自然、热情活泼、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并且具有丰富的表情,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在语言上,应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而且语言能够口语化,生动灵活,与观众交流随和。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男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3、教育服务类主持人: 各年龄层的成人均适宜。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学有专长且知识广博,最好能懂外语,有的栏目应外语流利。外貌上,观众对其无特定要求,但在主持时应该轻松自然,亲切温和,与观众交流随和。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男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4、体育类节目主持人: 19-45 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学有专长,知识广博,最好能懂外语。在主持时能够轻松自然、幽默风趣、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男性主持人的倾向明显高于女性。 5、少儿节目主持人: 19-30 岁,且不排除18 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具有大专或大学文化程度,学有专长且知识广博,擅长表演,懂乐器。富有童心和朝气,主持时能够热情活泼、轻松自然、亲切温和、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明显高于男性。 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定位,一方面代表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一方面依托 于长期以来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认知模式。被公认的主持人形象类型所引导。 如在性别方面,多认为新闻评论类和体育类节目更适合于男性主持人,而综艺娱乐类、教育服务类和少儿类节目更适合于女性主持人; 在文化程度方面,普遍强调大学文化程度是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但对少儿类节目主持人可以放宽到大专文化程度; 在年龄方面,19-45岁是主持人对栏目的适合性较广泛的年龄段,并可以接纳18岁以下的少儿节目主持人; 在特长方面,多认为综艺娱乐类和少儿类节目主持人更应具备表演素质和乐器方面的特长等等。 以主持人的工作职责范围与工作形态为依据划分为四类 (1)独立型主持人可以独立地承担整个节目的采、写、编、播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几乎是节目的唯一制作人; (2)单一型主持人则只是或主要从事话筒前的播音、主持工作; (3)参与型主持人参与到采、写、编、播的各个环节中,与其他编辑、记者共同完成节目制作,与编辑记者处于平等位置; (4)主导型主持人则相当于节目组中的指挥者或领导者,既是主持人,同时也是制片人或主编。 在我国较为多见的是单一型主持人和参与型主持人。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方法

一个消费力量十分强大的社会里,企业经营者不仅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各类需求并尽其所能地满足,更要善于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教育和引导消费者,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企业观念始终保持一致,这不仅仅是赢得了市场,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消费者的心,赢得了永远不会枯竭的利润之源泉。例如当国内三大乳制品企业所倡导的“终身喝奶”的观念深深耕植于中国老百姓心中之后,紧接而来的是数以亿计的市场。因此,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更应是企业经营者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教育和引导消费者过程中,信息要传递,企业经营者通过各种手段发布本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最终目的就是说服消费者接受本企业及其产品甚至观念,并使消费者逐渐建立起品牌偏好和忠诚。笔者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态度改变的一般模式出发,逐步探讨培养消费者积极肯定态度的理论体系以及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有效的途径,用以指导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 1关于消费者的态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是对客体的相对稳定的评价反映,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组成。一般而言,态度的三种成分的作用方向是协调一致的,个体的态度表现为三者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认知准确(性能、价格、服务等),对该品牌表现出喜爱和信任,则行动上会倾向于购买该品牌。但有时候,态度的三种成分可能会发生背离,态度成分中任何一项发生偏离,都会导致态度的失调和作用的不完整,而其中尤以情感定势和行为习惯对完整态度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例如,经常有消费者明明知道某商品有缺陷,但由于喜欢其外观包装而购买,此例表现为认知成分与情感、行为倾向成分相偏离,这主要是由于外观包装诱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导致的态度的偏离。 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的影响后引起的变化。企图引起某种态度改变所采用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隐蔽的。霍夫兰德(CIHovland)和詹尼斯(ILJanis)于1959年提出一种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信息源、传播、目标靶和情境,其中每个方面都包括许多变量,传播者的目的是通过沟通手段、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说服具有各种主观条件的目标靶改变态度。笔者将以此模式为基础,系统地构建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营销体系。 2途径一——慎重选择信息传递者 传递者对消费者态度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其自身的信息源特征影响着说服效果。一般来说,影响说服效果的信息源特征主要有4个,即传递者的权威性、可靠性、外表的吸引力和受众对传递者的喜爱程度。由专家、权威传递信息,可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一种新药的评价如果是出自一位名医之口,显然会较普通人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在报刊、电台上,经常请有关专家、学者宣布某项消息或信息,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借助第三方或对手传递信息,进行沟通劝服,可以让劝服对象感到客观公正。例如,再有名的医学权威如果是在为自己开的公司作宣传,人们对其评价的可信度就会存在疑问。很多消费者之所以对广告和推销员的说辞表示怀疑,原因也恰恰在于他们认为后者在宣传中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若借助新闻媒体、政府机关、民间团体、甚至是你的竞争对手、消费者之口来宣传自己,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传递者相貌娇好、富有魅力,能引人注意、引起好感,便能增强说服效果;很多商业广告,用俊男倩女作为打动顾客的手段,就是运用的这一原理。但应注意有选择地使用,因为传递者的外表魅力的发挥要受制于其他因素,如信息源自身的特征。当产品是香水时,具有高吸引力的传达者能引发更多的购买意向;相反,当产品是咖啡时,不太具有吸引力的传达者能产生更好的影响效果。所有能增加信息接受者喜爱程度的因素都有利于改变态度,是因为人具有模仿自己喜爱对象的倾向,较容易接受喜爱者的观点。 3途径二——合理安排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传播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和内容安排把一种观点或见解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或目标靶(Target)。信息内容和传递方式是否合理,对能否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目标靶并使之发生态度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说服内容方面,当传递者发出的态度信息和消费者原有的态度出入较大时,信息传递所引起的不协调感会增强,消费者面临的改变态度的压力会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和信息源的可信度同时作用,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改变,即信息接收者不一定以改变态度来消除不协调的压力,而可能以怀疑信息源的可信度或贬低信息源来求得不协调感的缓解,这时候可选取专家或权威的组织机构的说明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电视媒体的变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电视媒体的变革与发展 电视媒体真正成为一个产业,源头还真得追溯到改革开放。自从改革开放把“市场”的概念带进国内后,各文化单位的艺术作品不再向电视台免费提供,导致电视台节目奇缺,因此催生了“国有带头、民营随其后”的一批电视制作机构,慢慢地,电视剧制作力量(各类影视公司)逐渐从播出平台(各大国有电视台等)脱离,也造就了我国目前电视产业的大繁荣。 一、回想过去的状况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1、改革开放之初,受政治形势以及国际环境影响,加上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还比较落后,我国的电视新闻在传播内容方面非常狭窄,基本上局限在国内报道上,电视新闻基本上是时政新闻; 2、电视新闻报道还大多是按照报纸和广播的新闻报道手法进行报道,节目播出基本上采用简单的画面加解说词的方式,以消息为主,报道手法单一、表现形式单一; 3、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基本上是按照录制播出的方式,完成单条新闻的采编制作过程,经过编辑处理,在制作机房进行串联编辑完成,提前送到播出机房安排播出,很少采用直接制作同步直播的方式。无论是从单条新闻还是整体节目的角度来看,很少有对节目进行包装的理念和要求,基本上是简单的编辑串联,很少有精细化的包装制作; 4、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九十年代初,我国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基本上是字正腔圆、正襟危坐、千人一面的播报方式。播新闻固然有其权威、规范的一面,但是,高高在上的话语姿态,更多的说教语气,不对等的交流方式,已在不经意间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

5、中国的电视新闻是单一的联播模式,相当长一个时间,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电视新闻只是在单一的新闻栏目中播出。 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闻改革的推进,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以及报道面日益开阔。以中央电视台为例,1979年,中央电视台率先放宽了国际新闻的报道,决定凡重大国际政治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领域都可以酌情客观报道。1980年,《新闻联播》成为报道国内国际新闻事件的相对完整的新闻节目,时间也从15分钟增加到了30分钟。其后若干年,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在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报道量上都实现了很大的跨越。节目内容上由时政新闻为主向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新闻相结合转变,传播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其代表性标志来看,一是民生新闻逐渐兴起。民生新闻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采用平民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评说百姓的事,关注百姓动态,深受百姓的喜爱。二是出现了公共新闻。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三是更多关注国际社会。新闻的视角、新闻的选择呈现出国际化特征,国际新闻的多样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时至今日,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成为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新闻信息总汇,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新闻的最重要的工具和载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现实的需要和新闻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在节目构成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逐渐突破单一化的报道模式。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国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思想转型、文化转型,与之相适应,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向纵深发展,电视评论节目、追踪式报道、电视专题等深度报道类节目越来越受到重视。最为代表性的是以《东方时空》开播为代表,让老百姓说话,让老百姓上电视,对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访谈、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类节目在各个电视媒体陆续推出,调查式、体验式报道也开始出现。时至今日,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多样的节目形态出现在五光十色的荧屏上,多种新闻节目形态从不同角度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艺主持人的语言特点有哪些

综艺主持人的语言特点有哪些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特点 随着综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变化,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中的功能不断深化,原来满腔热情、声情并茂地背诵串联词,已不足以面对热情似火的观众,做出快速迅捷的语言反应,要把多种艺术形式和现场观众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共鸣,引起互动,同时要在直播现场富有创造性地表达编导意图、灵活应变、驾驭现场、保障安全,主持人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可以说,主持人是综艺节目形式的体现者和代表者,是节目高潮迭起的引导者,是处理节目突发事件的救火者,是参与互动引发共鸣的带路者,是整个节目的贯彻执行者,是整个节目的灵魂。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功能特色 正是因为综艺节目及综艺节目主持的特点决定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独特语言功能特色,在综艺节目中主持人主要运用有声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穿针引线,营造氛围,调动情绪,控制节奏,驾驭进程,揭示主题。综艺节目主持人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控制能力,要求主持人的语言功能特色要保持亲切自然、坦率真诚、个性鲜明、注重交流。在这些功能特色中,其他不用过多赘述,容易理解,在此仅就鲜明而突出的个性特点方面作一下阐述。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不是任何个性

都是观众喜爱和接受的,所以,我们追求的个性一定是适合时代的、适合观众的,易被接受而又不流于庸俗的个性。中国电视走到今天,可以说从最初的节目时代、前期的栏目时代,进入了现在的频道时代。这种情况下,除了要求栏目必须经过充分论证,精心策划,引领时尚之外,又要求主持人必须有鲜明而突出的个性,使节目更具活力,才能留住观众,提高收视率。但主持人的个性是一定的行为规范下的个性,言语态度要保持坦率热诚,言语内容要言之有物,言语组织上要严谨规范,这种规范下产生的个性才能被观众接受。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1)精神素质。要有热爱事业、献身事业的精神。 (2)专业素质。能力、知识、技巧是构成主持业务素质的基本因素,要求综艺节目主持人应有丰富的文艺知识和相关科学知识,注重知识积累,熟悉各类艺术形式,有较强的艺术理解力、感悟力和鉴赏力。 (3)语言素质。主持人的语言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又要善于把握分寸,能调动观众情绪,又没有煽情之嫌;主持人的语言要具备科学性、技巧性、审美性、时尚性;总之,对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功力有较高的要求:它包括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感受力、记忆力,包括运用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控制力,包括即兴口语的生成能力和表达力等等许多方面。 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1.亲切、自然、口语化

电视节目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形态分析及创意建议一、新闻类电视节目形态概述 电视节目形态指的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在各种电视节目充斥着观众眼球的今天,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收视的竞争,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就目前国际电视市场节目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信息形态、访谈对话形态、评论类节目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记录片节目形态、电视剧等不同的节目形态。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化,但在电视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新闻传播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电视新闻节目以鲜活的现场、及时的报道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的主要形态分为消息类新闻,包裹式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 二、《焦点访谈》节目的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节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其结构模式: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演播室主持人引入(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我们小组分析: 1.在新闻事实陈述部分,它往往通过主持人的同期声,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着这个主题,从多个侧面展开。但是这些问题的局限性比较明显,都不够深入。 比如在12月23日的“快递为何夺人命”一期中,主持人的同期声配的问题是“何为氟乙酸甲酯”;“那么,既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氟乙酸甲酯这种剧毒液体又是如何得以流入快递路线呢?”“那么为什么化工公司明知违规,还要借用普通快递公司渠道呢?”“事实上,若是

改变消费者态度(1)资料

你能改变消费者态度吗? -------------------------------------------------------------------------------- "态度"是当代社会心里学中必不可少的,最奇妙的概念,它也是营销人员用来研究消费者的最重要的概念。许多公司的营销战略目的就在于影响消费者的态度。 消费者的态度真的能够改变吗?基本上,有四种有效的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一.促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新的积极的评价 这是最常用的策略。这种战略也许往往需要产品有新的形态,如标识、包装、颜色、功能等。Hobo是全美最大的、最成功的玩具经销商。它的目标是从现有产品上增加70%的收入。它的一个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增添新的属性和建立新的信念,使其老产品能良好的运作。如在1996年,Hobo发现许多孩子对原有的G. I. Joe的形象失去了兴趣,销售量也随之下降。于是Hobo通过去除老的形象,重新设计了80%的产品线。孩子们对新的外形很喜欢,销量很快得到了恢复。 二.提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的强度 营销人员也可以通过改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在强度,来影响消费这的态度。在欧洲,90年代中,牛肉的消费下降了50%以上,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严重打击了牛肉供应商。研究分析表明,消费者受鸡肉广告的吸引,认为鸡肉含有更低的胆固醇和卡路里,而原来对牛肉种种健康性的信念被遗忘了。为此,牛肉行业委员会花费数千万广告费,将牛肉和鸡肉作比较,从而重新唤起并加强了消费者认为牛肉是健康食品的信念,并在短期内使牛肉的消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降低已存在的消极信念的强度 黄油和蛋黄等食品的属性曾获得很积极的评价,因为它给食品以丰富和令人满意的味道。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黄油和蛋黄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消费者普遍持有负面和消极的看法。Kraft推出它的无脂色拉佐料(蛋白奶油)和蛋黄酱产品系列,重点打消消费者对高脂、高胆固醇食品的顾虑和消极态度,打开了市场。 四.和某种消费者强烈持有的信念相联系

2018县级广播电视改革 县级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初探

《2018县级广播电视改革县级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初探》 摘要:对一般性的会议创新报道方式,利用会中线索,扩展报道线索,挖掘会议以外的新闻,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单纯会 议报道,三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设了《推动科学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党建促发展》、《扩内需,保增长》、《北川警务报道》、《游在大通》、《民族团结》、《金色田野》等栏目,反映社情民意,服务政府工作”的目的, 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广播电视《大通新闻》中开设了《回眸》、《身边的变化》、《政协委员风采》、《重点关注》、《热线回音》等专栏 在当今社会,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基层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 目尤为当地人们所关注。发生在本区域内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及普通老百姓普遍 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就是通过当地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进行传播。但目前县级 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内容和质量与广大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县级台新闻报道 因种种原因,几乎都存在“一多三少”的问题:即会议新闻多;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热点、难点新闻少;与科技相关的信息少;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新闻评论少。“一多三少”问题是困扰 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低、形象差、受众少的主要原因。县级台新闻报道要想在群众心 目中占有一定位置,就必须要进行创新。如何创新,克服不足,改善县级台新闻节目报 道质量,吸引观众,是基层县级台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们从四个方面做了 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挖潜会议新闻。创新会议报道对一 般性的会议创新报道方式,利用会中线索,扩展报道线索,挖掘会议以外的新闻,尽可能最大 限度地减少单纯会议报道;对开业庆典、剪彩等商业性会议进行严格控制;对必须报道的会议 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要精心准备,认真选择材料,用精练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其主要 内容,特别是一些重大政策、决策及主要领导的讲话,我们通过配发背景音像资料,以解读的 方式进行宣传,收视(听)率高,影响大,效果好。二、采取灵活新颖的采编方法, 创新报道形式基层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不分内容、不顾环境,一律采用画面(录音)加 解说词的方式进行,受众是不愿接受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新闻事件及环境,采用 灵活的报道形式,才能给受众新鲜感,吸引观众(听众),才能让受众认认真真地看(听)新闻。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发挥广播电视快捷、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多发现场新闻,多采 用同期声,增加现场感。例如必须报道的会议,既有大会实况,又有主要领导讲话的重点内容、人大代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政协委员议政发言的同期声,还有记者会前、会中、会后采访领导、代表和委员的录音报道。到乡村、企业基层采访时,也尽量多用同期声,增强真实感,少 用客套话、空话。二是重点内容开设新闻专栏突出报道。重点工程建设、乱收费、节能减排、 科技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食品卫生等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我们在新闻节目中开设《创

电视画面编辑-复习提纲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 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P5 1984 ?教材:《电视画面编辑》——王晓红 ?电视编辑的作用:1、组合声画素材 2、实现传情达意 ——基调确立、时空处理、结构安排、镜头选择、剪辑点控制、动作连贯、造型匹配、段落转换、节奏把握、声画组合 ——电视编辑是视觉故事的讲述者 视觉文章的结构者 ?电视编辑“三观” 1、画面观: (1)“用画面说话”——用声画组合结构意义,以画面为主导(先画面后解说)视——画面(影像)、字幕、图表、动画、剪辑效果 听——解说词、现场同期声、音效、音乐 (2)为观点提供视觉证明(拍什么、怎么拍——画面意识贯穿创作始终)影像素材的获取方式: 1)事件的影像记录(与事件并行取材):现场捕捉+现场调度 2)观念的可视表达(形象的预先设计):寻找或设计形象依托 2、编辑观 (1)第一层次:选择与取舍 资讯过富——“放大新闻编辑文化”的时代 第二层次:重构与创造(蒙太奇) 蒙太奇思维、蒙太奇效果、蒙太奇理论 (2)1、通过段落差异调整叙事节奏—— 有很强的段落意识,层次清楚。 以简短的语言和典型音效强化听觉注意力。 在视觉空间上凸显反差性和动态感。 2、详略有效,放大核心信息(细节)—— 用好典型数据,典型照片 3、还原历史情境,生动再现过去(为观点提供视觉证明) 4、空镜不空,创造情绪—— 人文情怀、历史情怀、社会层次 (3)画面编辑的三个层次—— 1、简单的视觉上剪辑,讲求动作转换流畅性(画面表意清楚,镜头 组接流畅) 2、超越生理效应的心理因素,唤起人的情感 3、将情感目的上升到表达社会、政治观点上: 视觉流畅的剪辑层次;

对电视新闻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

对电视新闻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素质的不断提升,时政类电视新闻陷入传播困境,此类节目必须以新的转变来重塑自身的传播形象。央视《新闻联播》是时政类电视新闻的“第一栏目”。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新闻联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以“亲民化”为导向,力求打造成为贴近性强、综合性强、可视性强的高端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它的改版我们可以看出,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亲民化”是时政新闻节目改革的重要策略。节目通过各个环节的“亲民化”改革提升同受众的亲和力与亲切感,受众通过获取信息和视听享受增强同节目的良性互动。二者由“信息共享”上升为“认知共识”,最终达成“愉悦共鸣”。从2 0 0 9 年7月开始, 《新闻联播》从内容到形式始终处于变动之中, 如减少会议播出比例, 增加舆论监督内容, 推出本台评论等。2 0 1 1 年9 月2 5 日, 《新闻联播》引人欧阳夏丹和郎永淳, 一改往日的沉闷拘谨, 两个新面孔带来一股清新气息。2 0 1 3 年元旦前后, 《新闻联播》继续推进改版, 向着努力为观众服务的方向改进。本文从叙事内容、叙事策略视角出发, 探析新年前后《新闻联播》改版如何从传者本位走向受众本位, 在叙事文本内部实现与外部观众的交流。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联播,新闻改革,方向与趋势

随着传播的数字化,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媒体格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和提高。电视新闻的发展更丰富了新闻媒体的形式,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新型新闻媒体形式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电视新闻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作为媒体霸主的电视该怎样接招新媒体,电视新闻在变化莫测的媒介风云中该如何生存与发展下去,在激烈的新闻媒体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和提高受众总量是电视新闻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现状、特点、问题 1.1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现状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曾对新媒体做过这样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的定位是伴随着媒体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反映出了媒体的更新。从20世纪20年代广播业的兴盛到80年代以后电视的称霸,直至今日网络媒体的崛起,每一种新媒体的到来都影响甚至打破了原有的媒体格局,中国的媒介环境正经历着动态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认为:“在我国以互联网的出现为标志和契机的传媒变革不仅引发了传媒业自身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舆论态势和整个舆论格局的变化。关注和研究媒体格局的变化.不仅是新闻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介格局。 1.2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 另外新媒体的“新”也表现在其受众的年轻化,调查显示,网络受众大多为青少年和青年群体,他们更加偏好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片段式的信息接收,这就为新媒体注入了更多的新生力量,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而与网络受众群体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龄化的现实相反,传统媒体的受众尤其是电视观众的主体则多为中老年,这种分化趋势的发展导致电视新闻观众群呈现出“一高两低”(高龄化、低学历化、低收入化)的“夕阳特征”。不可否认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受众老龄化的问题,对此新闻频道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势必要花一番心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