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教技能大赛复赛说课稿

义教技能大赛复赛说课稿

义教技能大赛复赛说课稿
义教技能大赛复赛说课稿

《学会感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我叫叶碧珊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义教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学会感恩》。本次说课包括七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目标、说学法、说重点、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是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学会感恩》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二、“简实活教”说教法

《学会感恩》一课,我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动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又考虑到学生喜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将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相互交流、亲自动手的过程中领悟到感恩的重要性与发现身边的感恩对象,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得以形成。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和对教材的文本分析,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总有人在失意时

鼓励我们。让学生知道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

要懂得感恩;

2、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感恩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为人处事立足的根本;培养学生把感恩当作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让学

生学会主动去感恩;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为自己能主动感恩而自豪,珍惜父母、朋友、学校、

社会的关爱。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置于其中”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本次课中,我会加入更多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不再局限于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老教法。而是,让学生成为这次课的主导者,让他们置身于其中,找到课堂上的乐趣,主动学习。

五、“有理有据”说重点

根据课标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感恩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为人处事立足的根本;培养学生把感恩当作一种习惯而不是负担,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感恩;

六、“板块推进”说流程

第一板块:视频为引子,导入

我将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白芳礼老人的视频,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充满关爱的同时要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问感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为重点,传达

第一环节:根据课时编排,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受到帮助、关爱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意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而不是负担,在接受他人关爱后要懂得付出,回报他人。

第二环节:通过“贡献小点子”环节,引导学生倾诉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的小心事,利用小组讨论,为学生出谋划策。使学生投入课堂的同时,做到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第三板块:学生亲动手,延伸

新课标强调,知识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在最后我会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配合背景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闭上双眼回忆美好的片段。回忆过后,让学生亲手制作感谢卡把藏在心中的触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双手来传达,来延伸。

七、“简单明了”说板书

这份板书要简单明了,学生一目了然。把知识和情感有机统一,能揭示出本课的主旨——“学会感恩”。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带板书设计:

学会感恩

一、认识感恩

二、感恩的重要性

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是为人处事立足的根本

三、怎样去感恩

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个笑容、一个眼神都是感恩的好办法。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修订稿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汽车维修授课教师:杨文刚 学分: 2 学时: 52 编写日期: 2016.5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汽车进入社会、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高等学校汽车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是具备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对汽车和汽车文化的理解及现代交通的意识,具有对现代“汽车”的感悟和意识,这对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方面都很有必要。 《汽车文化》课程在汽车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先导作用,该门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准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汽车服务类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程不仅起着传递汽车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汽车鉴赏能力,更负有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汽车发展过程中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以及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介绍,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汽车知识,不仅为汽车电子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

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爱好汽车,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 2.学习目标 2.1能力目标: (1)具备设别各类汽车的能力; (2)会操作汽车各种操作装置; (3)能正确选择汽车的外形和色彩; (4)能区别各着名汽车公司、名人、品牌与车标含义; (5)能综合分析汽车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 (6)能分析汽车时尚活动对汽车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2.2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汽车发展概况及汽车工业发展史; (2)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与使用方法; (3)掌握汽车外形和色彩要求与选择; (4)熟悉着名汽车公司、名人及品牌、车标含义;

教师说课比赛实施方案

教师说课比赛实施方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师说课比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已经成为教师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开展说课比赛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二、参赛人员 全体教师。 三、比赛内容 由参赛教师按所教学科的内容自选一节课。 四、比赛方式 每位教师按所教学科安排比赛顺序,按说课原则和要求说课。 五、比赛时间 11月16日(星期二)下午。 六、比赛地点 学校电教室。 七、评委会 评委:袁红娟、赵桂昌、牛免功、刘丽、张强 八、评分标准: 参照《小学教师基本功说课技能比赛评价表》 九、奖励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十,说课要求: 1、用普通话说课,语言清晰,表达准确。 2、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方法(含教法和学法)、说过程”三部分。 3、说课限时15分钟以内。

4、体现参赛者的基本功、教育理论水平、实际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5、说课结束之后,上交说课稿。 肖庄镇田庄小学 2010年11月12日 黄林小学说课比赛活动总结 根据肖庄镇联合校课内比教学“大比武”的精神,我校首届教师说课比赛于2010年11月16日举行了说课比赛活动。按照我校说课比赛的方案,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这次说课比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如期的目的。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本次活动我们做了详细的比赛安排,学习了《小学教师基本功说课技能比赛评价表》,做好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2、本次活动成功地为全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可以这样说每位教师在这次活动中都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收获,基本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次比赛活动,准备认真,态度端正。从接到通知到比赛结束,每个环节上各位教师认真对待,积极配合。比赛中,说课教师全力展示,精心设计,表达流畅,年轻老师如:刘爱丽、李涛、刘丽等都体现了比较高的驾驭理论、驾驭教材和科学设计的能力,体现了勇于参与、敢于追求的意识。 4、本次说课的各位参赛老师准备都非常认真、充分,给全校老师的感觉是整体效果较好。多数教师在教材分析,重难点的把握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做得比较好,郑晓飞、牛免功等几位教师能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其他教师在语言的表达上普遍较好,比较流利,有激情,富于感染力。 二、存在的不足: 虽然说我们认为这次说课的总体水平均衡,但在比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梳理如下:

教师技能大赛说课稿

Good afternoon, everybody! It’s my great honor to stand here sharing my teaching ideas with you. It is a reading class .Based on the reading material, I will divide my teaching analysis into three main parts: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students analysis, teaching procedure analysis. Well, now I am going to start from the first part: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a land of diversity”——USA,the multicultural country. So the reading material chooses “California”, the most multicultural state, as a typical case to embody the special character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ading materi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which the students have learnt during their senior period. So with the assist of what they have known, I believe they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he material. Then I’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aims of this lesson: the knowledge aim i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e immigrant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California; the ability aim is 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history of California; the emotional goal i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cultivate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my class: 1, help my students master the reading skills skimming and scanning to get information quickly; 2, enable my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t events in California history using the information they get from the text. Of course, the latter is also th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all, I’d like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deal with my lesson and achieve my teaching goals: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computer-assisted method;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in order to practice my teaching methods better, the following teaching aids I will used: a computer, the text book, a quiz paper and the blackboard. Next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students analysis. As the senior students, they have known more about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have a better language foundation, so it is not so difficult for them to learn the content of the passage and master the reading skills. However, they are not so active to speak in class. So the design of my class is to combine the reading with thinking and speaking. The last part, I will continue my teaching procedure analysis. I have designed the following steps: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另配套课件说课稿)

【教材选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 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

精心整理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文化》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汽车的产生与发展、世界着名汽车公司、商标及名车名人和汽车技术服务、汽车与社会时尚等深入了解,了解汽车对人类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汽车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汽车文化》课程是一门专业前导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汽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 其 、 。改革件、DVD (一)知识目标 ●了解汽车的诞生与发展; ●了解世界经典名车; ●认识世界着名汽车公司车标; ●了解汽车的分类、总体构造和汽车相关知识; ●了解汽车运动; ●了解中国汽车发展历程;

●了解汽车科技与汽车未来。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形成认真、谨慎、团结合作、负责任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项目一汽车的发展史 单元介绍: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汽车诞生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汽车萌芽阶段,了解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柴油机的诞生;了解汽车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公司车标。 学习目的和要求:能够认识欧、美、亚洲等国着名汽车公司车标及其品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着名汽车公司车标及含义。 难点:汽车集团所拥有的车标及相互间的关系。 (六)项目六汽车造型与色彩 单元介绍: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汽车造型的演变,汽车色彩的含义、命名及应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汽车颜色的命名与应用,熟悉汽车的造型演变,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及含义,熟悉汽车色彩与安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汽车造型的演变,安全色彩。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方案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方案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我校的生存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制订本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新课改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坚持先进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本次评选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领导小组和评议小组。 领导小组由组成。 职责:全面负责比赛工作,制定比赛方案,确定评委人员,负责比赛时间与地点的安排及影响资料及档案资料的整理存档与上报。 评议小组由组成。 职责:按照评分标准客观公正进行评分,测算、汇总,确定受奖人员。 三、参赛人员 四、凡年龄在45岁(含45岁)以下的教师均要参加比赛,

同时鼓励45岁以上教师自愿参加。 四、选题范围规定 按本学期个人所带科目与年级 五、比赛时间及地点 1.时间: 2.地点: 六、比赛内容及要求 比赛的内容包括说课、PPT比赛、微课。 1.说课: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部分。说课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全面把握说课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说课内容。分析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本人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成熟观点。教学目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设计要根据学情,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现专长,显示特色。体现参赛教师的基本功、教育理论水平、实际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每位参赛教师说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宜,尽量做到脱稿说课。说课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做到说课内容与教学设计相吻合。 2.PPT比赛:基于计算机技术,将图、文、声、像等媒体表现方式有机地结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软件,课件包括的素材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等,指定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参赛作品教师姓名命名。(每位参赛教师完成一份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演示文稿发送教务处邮箱)。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教学目标与学习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案汇总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同课异构教案汇总 《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秋: 导入新,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互评; 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研讨与练习:三。

《秋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这首诗歌是何其芳早年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故确立以上三个目标。) [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诗的内涵和意韵,并逐渐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故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有限的,故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读,能帮助理解词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诗歌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首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初读、听配乐范读、配乐试读和配乐朗读等多个步骤,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接触到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诗中美景;然后学生通过互助探究的形式,深入感悟诗歌的深层意韵;最后通过对美国诗人狄金森《秋景》一诗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思想上有一个升华。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媒体出示:课题、作者姓名等,背景为美丽的秋叶图,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课前就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期学生在一上课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积极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精心导入: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秋的诗歌吗?(生说)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何其芳的《秋天》到底是悲秋的呢?还是喜秋的呢? (用古诗词导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了解到新的诗句,还营造了一种学习诗歌的氛围,以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赏读诗歌,领悟美感,把握作者的感情。 1.学生齐读全诗。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让学生再次初步感知诗中的意境,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2.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并配以不断变幻着的美丽的秋景图。播放前,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这不仅是对学生听觉、视觉的陶冶,更是给他们的心灵以美的熏陶。)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