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复合材料复习资料

纳米复合材料复习资料

纳米复合材料复习资料
纳米复合材料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定义

宏观领域:指人的肉眼可见的物体为最小物体开始为下限,上至无限大的宇宙天体。

微观领域:指以原子、分子为最大起点,下限是无限。

介观领域:介于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之间的领域。

纳米(n anometer)是一个长度单位,简写为nm。

纳米技术: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7)到十亿分之一米(10–9米)内,原子、分子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同时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等进行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材料:把组成相或晶粒结构的尺寸控制在1-100纳米范围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与单一组分的纳米结晶材料和纳米相材料不同,它是指材料两相(或多相)微观结构中至少有一相的一维尺度达到纳米级尺寸(1~100nm)的材料。

2、纳米复合材料命名

是根据复合材料的命名原则来命名纳米复合材料,用“复合材料”作后缀,用纳米材料和基体材料的名称来命名,将增强纳米材料的名称写在基体材料的名称前面。如纳米氧化锌在纳米量级上复合环氧树脂形成一种新的复合材料,就称为“纳米氧化锌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另一种以“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后缀,用纳米材料的无机名称与有机基体的聚合物名称来命名,将无机物与有机物用“/”隔开后缀纳米复合材料。如氧化锌以纳米微粒分散在连续相聚氯乙烯基体中,形成纳米无机物与有机物于一体的新型复合材料,就称为“氧化锌/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3、纳米复合材料性能

基本性能1)可综合发挥各种组分的协同效能。2)性能可设计性,可针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需求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造。3)可按需要加工材料的形状。特殊性能①同步增韧增强效应。②新品功能高分子材料。③强度大、模量高。④阻隔性能。

第二章

定义:

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和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

表面效应:表面效应是指纳米微粒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纳米微粒尺寸的减小而大幅度增加,粒子表面结合能随之增加,从而引起纳米微粒性质变化的现象。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超顺磁性:在小尺寸下,当磁晶的各向异性能减小到与热运动能可相比拟时,磁化方向就不再固定在一个易磁化方向,易磁化方向作无规律的变化,结果导致超顺磁性的出现。

巨磁电阻效应:在[Fe/Cr]周期性多层膜中,观察到当施加外磁场时,其电阻下降,变化率高达50%。

蓝移:纳米微粒的吸收带普遍存在“蓝移”现象,即吸收带移向短波方向。

纳米微粒:纳米微粒是指颗粒尺寸一般在1—100 nm之间的粒状物质,它的尺度大于原子簇,小于通常的微粉。

量子效应与小尺寸效应的区别:量子尺寸效应是因能级间距不连续、离散引起的,与温度有关,要求是低温。性能的变化对温度有一突变。小尺寸效应不要求低温,性能随温度的变化没有突变。两者都能引起材料性能的极大变化。纳米效应引起的物质性能的变化:

1.热学性能:熔点下降,比热容提高。 2. 光学性能:宽频带强吸收,蓝移现象(“蓝移”的原因:量子尺寸效应,由于颗粒尺寸下降,能隙变宽,导致光吸收带移向短波方向。),纳米微粒的发光,纳米微粒分散体系的光学性

质(丁达尔效应)3. 磁学性能:超顺磁性,巨磁电阻效应4. 力学性能:硬度,韧性,断裂应力 5. 电学性能:电导(电阻),介电特性,压电效应6. 化学性能:吸附性,纳米微粒的分散和团聚,表面高活性——催化性能

典型的纳米结构单元:

1.富勒烯结构:球笼状

应用:①新型半导体材料②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材料③合成金刚石的理想原料④富勒烯虽然是非常稳定的分子,但化学性质很活泼的⑤增强金属⑥新型催化剂⑦C60分子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结合成聚合物⑧在生理医学方面

2. 碳纳米管:即管状的纳米级石墨晶体,是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管。结构:多壁碳纳米管一般由几个到几十个单壁碳纳米管同轴构成,可以有直形、弯形、螺旋等不同外形。每个单壁管侧面由碳原子六边形组成,两端由碳原子的五边形参与封顶。

性质:1. 电学性质:具有一些特殊的电学性质 2. 热学性质:碳纳米管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导热材料,导热系数高。高压可以促使碳纳米管管结构的破裂,减小了它的热稳定性。

3. 力学性质:高模量、高强度。

4. 光学性质:碳纳米管具有卓越的发光性质

5其他性质:高耐磨性,自润滑性

3. 石墨烯又称单层石墨,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

结构:完美的石墨烯是二维的, 它只包括六角元胞(等角六边形) 如果有五角元胞和七角元胞存在,那么他们构成石墨烯的缺陷。如果少量的五角元胞细胞会使石墨烯翘曲;12个五角元胞的会形成富勒烯。碳纳米管也被认为是卷成圆桶的石墨烯;

性能:力学性质——比钻石还要硬电学性质——优良的导电性

第三章

一、概述

定义:1.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是聚合物基体树脂与至少有一维尺度达到纳米级尺寸的无机颗粒组合成的。(Polymer nanocomposites are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a polymer matrix resin and inorganic particles (particles, layers or fibres) which have at least one dimension (i.e.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in the nanometer size range.)

2. 填充纳米复合材料:将纳米材料以粉体形式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的复合材料,可以与基体共混形成,也可以原位聚合而成。

3.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1)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多是由金属、陶瓷、粘土等作为纳米添加材料,高分子基体材料与添加材料之间性能差别大,因此形成的复合材料互补性好,容易获得两种材料都不具备的性能,有利于纳米效应的发挥。2)由于高分子基体材料具有易加工、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工业化成本较低,有利于成果的产业化过程。3)高分子基体材料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还能抑制纳米颗粒的氧化和团聚过程,使体系具有较高的长效稳定性,能充分发挥纳米单元的特异性能。4)由于纳米粒子小, 表面积大, 与聚合物间的界面面积大, 能引起更大的界面相互作用和获得更理想的界面粘结; 5)两组分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问题也得到消除。从而使得高分子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物理与力学性能。

二、纳米材料与分散体系

定义4. 硬团聚:在强的作用力(化学键力)下引起的聚集

5. 软团聚:由颗粒间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作用引起的聚集

6. 影响水性和油性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因素?1). 有机溶剂的影响:有机溶剂的性质对纳米粒子的分散程度有明显的影响。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a.表面改性的纳米粉体以及良好的有机溶剂分散性,是获得纳米粉体良好分散体系的先决条件。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就能得到稳定的纳米Fe2O3分散体系,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却难以得到的原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纳米粒子表面产生吸附,改变了纳米粒子的表面电荷分布,对纳米粒子起到了空间立体保护作用,能有效的防止纳米Fe2O3 成团聚体。3). 分散工艺的影响:a.分散工艺优化后,可以使其分散粒径达到21nm 比如:调节PH 值、反应时间、溶剂的量等。 b.在DMF 中经过分散工艺优化后,可保持悬浮体系的相对稳定性。4). 分散温度的影响:适当提高温度有助于纳米粉体的分散,但温度过高,纳米粉体易团聚。5). 纳米粉体的粒径:纳米粉体的粒径越小,则越难分散。

三、纳米粉体的表面修饰与改性

定义7. 表面物理修饰:通过吸附、涂敷、包覆等物理作用对微粒进行表面改性。利用紫外线、等离子射线等对粒子进行表面活化改性也属于物理修饰。

8.表面化学修饰:通过纳米微粒表面与处理剂之间进行化学反应,改变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和状态,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

9.纳米粉体不稳定的原因?1). 纳米粒子结构的特殊性:a.纳米粒子表现为壳层结构,其表面结构不同于内部完整的结构。b. 纳米粒子的体相结构也受尺寸制约,而不同于常规的结构。C.几乎所有的纳米粒子都部分的失去了其常规的化学结合力性质,表现出混杂性。

2). 纳米粒子具有很强的活性:为了降低纳米微粒的表面能,它们倾向于聚结,而形成软、硬团聚,造成纳米尺寸的不稳定性。3). 纳米粒子表面结构复杂:纳米粉体的表面结构决定纳米粉体的状态、性能及应用,而它的表面结构取决于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气相法、固相法、液相法)。

10.纳米粉体改性方法?1)作用方式不同:表面物理改性(包覆)、表面化学改性(偶联)2)改性手段不同:溶

液混合改性、机械力化学改性、高能处理改性

11.两种表面物理改性方法优缺点?1). 通过范德华力、氢键等将异质材料吸附在纳米微粒的表面a.主要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固液表面上的吸附作用,能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阻碍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同时增大了颗粒之间的距离,避免了架桥羟基和真正化学键的形成。b. 表面活性剂还可以降低表面张力,提高固-液浸润。c.加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还可起到一定的空间位阻作用d.纳米粒子在非极性基体中分散e.欲对SiO2及TiO2有机化改性,可直接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价格相当高,往往有毒性,是其主要缺点。2):表面沉积法该方法的不足:包覆物质的金属盐溶液加入到纳米陶瓷微粒的水悬浮液中,然后向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发生沉淀反应,在纳米陶瓷微粒表面析出并对其进行包覆。沉淀法制备多相包覆层。反应周期较长,过程不易控制。12.三种表面化学改性方法优缺点?1)偶联剂法:适用范围:无机纳米粒子与有机物进行复合。一般无机纳米粒子,如氧化物Al2O3,SiO2等,表面能比较高,与表面能比较低的有机体的亲和性差.两者在相互混合时不能相溶,导致界面上出现空隙。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偶联技术,即纳米粒子表面经偶联剂处理后可以与有机物产生很好的相容性.通过有机硅烷偶联剂能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很好地偶联起来,即形成有机相-偶联剂-无机相的结合层,从而使复合材料获得较好的粘结强度.2)酯化反应法:利用酯化反应对纳米微粒表面修饰改性最重要的是使原来亲水疏油的表面变成亲油疏水的表面。酯化反应采用的醇类最有效的是伯醇,其次是仲醇,叔醇是无效的。酯化反应表面修饰法对于表面为弱酸性和中性的纳米粒最有效,例如,SiO2,Fe2O3,TiO2,Al2O3,Fe3O4,ZnO和Mn2O3等。此外,碳纳米粒子也可以用酯化法进行表面修饰。3)表面接枝改性法:三种类型:(i)聚合与表面接枝同步进行法(Graft in):当无机纳米粒子表面有较强的自由基捕捉能力。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完成聚合的同时,立即被无机纳米粒子表面强自由基捕获,使高分子的链与无机纳米粒子表面化学连接,实现了颗粒表面的接枝。这种边聚合边接枝的修饰方法对炭黑等纳米粒子特别有效。(ⅱ)颗粒表面聚合生长接枝法(Graft from):这种方法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直接从无机粒子表面开始聚合,诱发生长,完成了颗粒表面高分子包敷。这种方法特点是接技率较高。(ⅲ)大分子偶联接枝法(Graft to)这种方法是通过纳米粒子表面的官能团与高分子的直接反应实现接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接枝的量可以进行控制,效率高。表面接枝改性方法的优点:A:可以充分发挥无机纳米粒子与高分子各自的优点,实现优化设计,制备出具有新功能纳米微粒.B:纳米微粒经表面接枝后,大大地提高了它们在有机溶剂和高分子中的分散性,这就使人们有可能根据需要制备含有量大、分布均匀的纳米添加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注意:a.接枝后并不是在任意溶剂中都有良好的长期分散稳定性,接枝的高分子必须与有机溶剂相容才能达到稳定分散的目的.b.铁氧体纳米粒子经聚丙烯酰胺接枝后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而用聚苯乙烯接枝的在苯中才具有好的稳定分散性。

四、纳米粉体的分散原理

定义:13.纳米作用能:是纳米粒子的表面因缺少邻近配位原子,具有较高的活性而使纳米粒子彼此团聚的内在属性。

14.作用力原理的内容?纳米作用能实质是单位比表面积纳米粒子具有的吸附力。纳米粒子分散时,表面产生的作用能:Fs溶剂化膜作用能、Fr静电作用能、Fp空间立体保护作用能。

①Fn > Fs + Fr + Fp,易团聚②Fn < Fs + Fr + Fp,易分散。

15.基于作用力原理提高纳米材料分散性的途径?要使纳米粒子分散,就要提高这3种作用能(Fs溶剂化膜作用能、Fr静电作用能、Fp空间立体保护作用能):Fs:强化纳米粒子的浸湿性,提高溶剂化膜的强度和厚度,增强溶剂化排斥作用。Fr:增大粒子表面双电层电位值,增强粒子间静电排斥作用。Fp:使用高分子分散剂,强化立体保护作用。

16.纳米粉体分散技术,不同分散技术的特点?1). 机械分散:借助外界剪切力或撞击力等机械能使纳米粒子在介质中充分分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分散过程,通过对分散体系施加机械力会引起体系内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以及伴随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才会达到分散目的,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机械化学效应。理论上,这种分散不用添加界面改良剂,不必考虑材料组成成分,在低于高分子材料玻璃化稳定以下,通过边粉碎,边混合,边反应,使性质不同的组分强制混合行程复合材料。在机械搅拌下,纳米粒子表面结构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有机化合物支链或保护层,使纳米粒子更易分散2). 超声波分散:超声分散原理:空化效应、直进流效应、加速度。超声波可产生化学效应,可以瞬间产生高温高压的高速射流,使得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可能实现。利用这股射流,可较大幅度的弱化纳米粒子间的纳米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纳米粒子团聚,使之充分分散。3). 高能处理法:这种方法并不是直接分散纳米粒子,而是通过高能粒子作用,在纳米粒子表面产生活性点,增加表面活性,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分散的目的。高能粒子:紫外线、微波、等离子体射线。4). 化学分散:与纳米粒子表面基团进行反应,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表面。在纳米粒子表面生成聚合物保护层。

17.原位制备填充型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1)紫外光固化:紫外光固化体系是有机稀溶液,不需借助有机溶剂等其他间接方法,可直接利用固液混合分散法较均匀较细度的分散纳米材料。2)溶液热聚:3)悬浮热聚合。

第四章

一:杂化纳米复合材料:杂化纳米复合材料是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造的纳米复合材料

凝胶-溶胶技术特点:1.用溶胶-凝胶技术将有机功能分子或聚合物掺入到无机网络中,可克服陶瓷,玻璃的缺陷形成有机聚合物改性无机陶瓷,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2.将无机组分引入到有机聚合物中,制备了无机-有机基杂化材料,可克服聚合物易老化和热稳定性差的缺点

二:分散体系: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以一定分散度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体系

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小于一纳米的分散系

胶体:分散质在某个方向上的线度为1-100纳米是的分散体系

溶胶:分散质为液体的胶体叫溶胶

亲液溶胶:指分散相与分散质具有强亲和力的胶体

缔合溶胶: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成的胶束溶胶

凝胶:溶胶或溶液中的胶体粒子或高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连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结构空隙中充满了作为分散介质的液体,这样一种特殊分散体系称作凝胶..分类:弹性凝胶和刚性凝胶结构性质:随着凝胶的形成.溶胶失去流动性显示出固体的性质2.但从内部结构看却与固体不一样.存在固液两相.属于胶体分散体系.具有液体的某些性质凝胶的结构:球形质点相互联接成串球网架,为板状或棒状质点撘成网架,线性大分子构成凝胶,骨架中部分子链排列成束构成局部有序的微晶区.线性大分子以化学键相连而形成体型结构

由溶液或溶胶形成凝胶的条件:1.溶解度降低分散相以胶体分散状态析出 2.析出的微细粒子不沉降,但也不能自由运动,而是构成普遍整个体系的连续网架结构

聚合物溶胶与凝胶的异同点:同:分散相胶粒大小相当,扩散速率缓慢,都不能透过半透膜.异:聚合物能够自动溶解在溶剂中,胶体粒子不能.聚合物溶液是均相体系,没有明显界面,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溶胶是多项体系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比溶胶的大得多.聚合物溶液的Dyndall效应很弱而溶胶的很强

聚合物凝胶的分类:交联性质(化学凝胶,物理凝胶)凝胶的来源(天然凝胶,合成凝胶)凝胶中液体的性质(水凝胶,有机凝胶)交联类型:交联键的性质化学凝胶:聚合物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网状结构的凝胶,这类凝胶不能熔融。不能溶解,结构非常稳定,有时也称之为不可逆凝胶。物理凝胶:聚合物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具有可逆性,只在受到温度等外界条件的改变,物理作用力就会破坏,凝胶可重新转变为链状分子溶解在溶剂中成为聚合物凝胶。凝胶的来源天然凝胶:如橡胶胶乳。琥珀胶液等液态物

质,以及海参体、人体皮肤等动植物的组成部件等等。合成凝胶:合成的聚合物在一定的溶剂中溶胀形成的,如聚苯乙烯凝胶。合成橡胶胶乳。聚乙烯水凝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等等。

聚合物凝胶的形成与制备:聚合物溶液转化:由于聚合物分子链较长,且有柔性,因此,聚合物在较小的区域内发生缠绕、交联,形成聚合物团簇,逐步地进一步形成凝胶。溶胶粉体的溶胀:天然的凝胶材料在存储运输时都以粉体形式存在,在其使用时再溶胀胶凝得到其凝胶。

一、醇-金属醇盐形成溶液,再形成凝胶的过程:金属醇盐体系中加入微量水,促使醇盐体系发生水解,进而产生脱水缩合反应。

TEOS(正硅酸乙酯)水解机理:①水解→溶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TEOS水解成可以缩聚的水解物②缩聚→凝胶:TEOS的水解过程中的硅氧烷的低聚物,进行缩聚

形成的纳米微粒表面含有硅羟基、硅烷氧基,在聚合物前驱体或预聚体存在时,这些表面基团能与官能团反应

影响因素:①PH值影响:PH值比较大时,缩聚反应速度较快,容易导致产

生团簇,进而形成胶团粒子化结构,甚至造成粒子的聚集沉淀,与聚合物造成相分离,得不到纳米级复合材料。②催化剂浓度的影响:催化剂浓度大,水解速度快,反应时间短,与末端活性大的聚合物相适应,浓度小时,与此相反③溶胶-凝胶介质的影响:常用的溶剂有水、醇、酰胺类等,它们有的即是溶剂,又参与反应溶剂对于溶胶-凝胶过程中无机组分的聚集态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同一类溶剂,不同的极性,对胶凝时间和纳米相的大小也有不同的作用结果④偶联剂的影响:参与溶胶-凝胶过程中的水解与缩聚,达到共水解共缩聚的目的,提供纳米相无机粒子与有机基体的结合力,参与有机聚合,将有机基体和无机粒子以桥架的形式紧密连接在一起⑤金属离子的相对活性:若金属烷氧化合物的活性相差较大,则易造成金属化合物簇相分离

二、溶液凝结与反应性聚合物,惰性聚合物复合的优缺点:1. 反应型聚合物;有机聚合物本身就具有可参与无机纳米相预聚体缩聚的功能基团;带有硅烷、硅醇或其它功能基的有机聚合物,与金属烷氧化合物共水解和共缩聚,形成纳米相;利用可聚合的硅氧烷进行水解和缩聚,随后在溶胶-凝胶的第二阶段的在光化学或热化学作用下,参与低聚物,共同形成聚合物网络. 2. 惰性聚合物:优点在溶胶-凝胶体系中,这类聚合物不参与体系的反应,仅是无机相前驱体的水解与自缩聚,因此,对烷氧化合物的水解和缩聚的控制就显得比较简单,特别是非常容易控制水解的速度

三、溶液凝胶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三种方法:1. 醇-金属醇盐2纳米微粒前驱体+水解后产物反应型聚合物(含低聚物)3纳米微粒前驱体水解后产物+惰性聚合物

四、SiO2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SiO2-聚碳酸酯杂化材料实例1:以TEOS为纳米SiO2的前驱体,在PC的CHCl3溶液中进行酸性水解和缩聚,经净化处理,最后高温成型,即得到纳米SiO2相复合聚碳酸酯杂化材料。SiO2-聚碳酸酯杂化材料实例2:以聚碳酸酯为基材,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在聚碳酸酯表面上形成一层无机涂层,它们间具有良好的结合力,由正面无机涂层和有机基体构成了一种新的纳米复合材料。SiO2-聚碳酸酯杂化材料实例3:以钛酸四乙酯(或四丁酯)和硅酸乙酯为前躯体,以环氧或氨基硅氧烷为偶联剂,通过缓慢水解和缩聚,最后在聚碳酸酯表面上形成无机网络骨架Si-O-Ti构成的涂层

五、溶液凝胶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优缺点:优点:1、由于溶胶-凝胶法中所用的原料首先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低粘度的溶液,因此,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分子水平的均匀性,在形成凝胶时,反应物之间很可能是在分子水平上被均匀地混合2、由于经过溶液反应步骤,那么就很容易均匀定量地掺入一些微量元素,实现分子水平上的均匀掺杂3、与固相反应相比,化学反应将容易进行而且仅需要较低的合成温度,一般认为溶胶一凝胶体系中组分的扩散在纳米范围内,而固相反应时组分扩散是在微米范围内,因此反应容易进行,温度较低4、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制备各种新型材料。缺点:1、目前所使用的原料价格比较昂贵,有些原料为有机物,对健康有害2、通

常整个溶胶-凝胶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常需要几天或儿几周3、凝胶中存在大量微孔,在干燥过程中又将会逸出许多气体及有机物,并产生收缩

第五章

1.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插层纳米复合材料是通过将单体或聚合物以液体、熔体或溶液的方式插入层状硅酸盐片层之间,或进一步破坏硅酸盐的片层结构,使其剥离成厚度为1nm的基本单元,并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而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

2.常见的层状硅酸盐的分类:按照层间离子电荷的性质,分为:

●阳离子型粘土:高岭土、蒙脱土、伊利石、海泡石、凹凸棒是、绿泥石等。

●阴离子型粘土:水滑石、人工合成水滑石、混合的氢氧化物。

●非离子型粘土,变异的高岭土、层状金属氧化物

3.粘土质量的测定方法:吸蓝量:粘土矿物,中具有吸附亚甲基蓝的能力,其吸附量称吸蓝量;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在pH为7的条件下,所吸附的K+、Na+、Ca2+、Mg2+等阳离子的总量,单位为mmol/100g,CEC值越大,其带负电量越大,其水化、膨胀和分散能力越强。

4.蒙脱土,水滑石的结构特点(没找着)

5.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先将聚合物单体分散、插层进入层状硅酸盐片层中,然后引发原位聚合,利用聚合时放出的大量热量,克服硅酸盐片层间的作用力,从而使硅酸盐片层以纳米尺度与聚合物基体复合。

原位聚合方法的驱动力与单体的极性相关。单体与固化剂反应使得插层分子的极性逐渐降低,破坏了热力学平衡,使得极性单体不断进入层间。在这一机理下,粘土最终被剥离。

原位聚合方法的关键在于控制层间聚合和层外聚合的平衡。

聚酰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①有机化粘土的制备②产生质子化单体③引发缩聚

—层内聚合④低聚体之间缩聚—片层剥离

聚合物溶液插层:聚合物溶液插层是聚合物大分子链在溶液中借助于溶剂而插层进入蒙脱土的硅酸盐片层间,再挥发除去溶剂。这种方式需要合适的溶剂来同时溶解聚合物和分散粘土。这种方式需要粘土事先有机化处理。

特点:聚合物在溶液中插层的动力是溶剂分子解吸增加的熵补偿了聚合物链插层引起的构象熵下降。所以,必须有较多的溶剂从粘土层间解吸使得聚合物可以进入层间。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为制备弱极性或非极性的聚合物的插层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可能。但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工业应用难度较大。

聚合物乳液插层:乳液插层法是制备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蒙脱土亲水的特性, 在水相中胶乳粒子和蒙脱土相互隔离穿插, 絮凝后蒙脱土在水相中的分散状态在聚合物基质中固化下来, 从而制备蒙脱土纳米级分散的复合材料。

聚合物熔体插层:是将聚合物加热,在静态条件下或剪切力作用下直接插层进入蒙脱土的片层间。

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插层型PLS纳米复合材料是聚合物链高度受限于二维空间的理想模型。剥离型PLS纳米复合材料则是高分子链末端连接在硅酸盐片层表面上的聚合物刷子为高分子凝聚态物理问题中受限链和聚合物刷子提供了基本模型。

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①拉伸和弯曲性能提高②断裂韧性降低③气体阻隔性能提高④热稳定性和阻燃性提高⑤光学性质,透光性提高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必须既重视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实中政策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结合我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实践,阐述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要想学好本课程,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并不断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力求做到熟练掌握教程中的每个知识点。 第二,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即时练习和课程作业,从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第三,要认真阅读案例部分及其答题技巧,并有意识地留心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介上的公共政策案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案例。 第四,对于例题分析部分要仔细领会,不仅要记忆例题的知识内容,更要学会回答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 第五,在学习完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后,应认真做好模拟试题,这些题型、题量以及试题难度都是模仿全真试题而设计的,因此,同学们应当自己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在考试前完成考试题库中的模拟试题,以便在正式考试中驾轻就熟,取得优异成绩。 第六,学习本课程应当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温习教程中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政策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以上几点是对于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的初学者提出的总体要点,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照上述几点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争取在正式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部分试卷结构 公共政策导论的正式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部分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三种题型。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各种类型及其分值情况。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一般来说,单项选择题较其它题型容易,这部分题目重在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1分,共25分,这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已经相当高了,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单项选择题等于是送分题,因此,绝对不可轻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的准确率,如果单项选择题不能得到较好成绩,总分就很难提高。下面我们试举一例,来看单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例如: 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决策 经分析我们知道,立法决策、司法决策、行政决策都在美国公共政策之列,政党虽然有时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政党只能作为非官方参与者影响公共政策,政党的政策不能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二)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五个选项中选出二至五个选项,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能得分。因此,多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就加大了许多。在标准试卷中,多项选择题有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大家千万不能轻视这10分多项选择题的份量,虽然分值比重不是太大,但这是最能够体现差距的一个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别人超出4—6分,相反如果复习全面、准确,就能够轻松超出一般人的得分,稳获这10分。可以说多项选择题是许多人成败的关键点。多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如下: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林耀华等后来将之修改表述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因为同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独立出现在远隔千里而又无直接交往的民族中,这种超越地域性的特征使它与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以及社会形态分类法等一样,都成为民族学家认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的科学工具。 其次,依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汉族与诸少数民族的共生关系。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2012下半年)(1)

华师公共政策主干课考试复习提纲(2012下半年) 单选题 1.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C、等级决定制 2.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B)。B、极端和绝对 3.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B、组织与实施 4. 前评估是指(B)。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C、林布隆 6.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D、目标取向 7.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B、传统经济学 8.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9.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C、委托评估 10.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C、确定政策目标 11.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B)。B、分解 1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C)。C、对演法 13.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A)。A、简单多数方法 14.“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C)。C、颂歌效应 15.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B、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选题 1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8.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B、替代C、合并D、分解E、缩减 19. (ABC)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 20.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A、政党B、利益集团C、思想库D、大众传媒E、公民个人 21.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B、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2.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BCD)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 2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童话《皇帝的新衣》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指鹿为马 24.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A、政策内容合法化B、决策过程合法化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25. 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BCD )A、计划周密B、执行准确C、灵活创新D、全局与局部兼顾 综合分析题 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D乡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速度较其它乡快了许多,D乡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D乡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镇”、“现代乡镇建设之星”等奖项,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无所用途。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D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D乡,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其中一条街道太窄,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这样,新建的长达1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民怨沸腾,议论不断,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D乡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D乡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 (2)从整体情况看,D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3)D乡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答:(1)颂歌效应。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总论(前三章) 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 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 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 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 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 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 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的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等。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1)正当性:公共秩序的需要是否比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2)必要性:除非必要,否则尽量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 (3)合法性 (4)合理性:个人损失得到合理补偿。

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真题01-09

历年北大人类学试题01-09 02010年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理论 一、名词解释 古典进化论列维-斯特劳斯夸富宴种姓象征人类学政治人类学 二、简答 亲属制度地位意义 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的人类学的异同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特征 文化相对主义 三、论述 进化论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曾经作为迷信的庙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说人类学是一门关于“实践”的学科 中国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的关系 方法 一、名词解释 个案研究知情人多点民族志整体论主位研究法文本学派 二、简述 简评《摩洛哥田野工作反思》 举例说明结构性与能动性 合作民族志 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征 三、论述题 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异同 人类学田野作业中的语言问题 反思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 “传统的发明”给予田野作业的方法论意义 2009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试题 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2、库拉 3、社会血亲 4、奥马哈制 5.非物质文化遗产 6、《江村经济》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结构主义 2、简述波兰尼形式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观点 3、列维—斯特劳斯如何看待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1、论述萨义德《东方学》一书对反思与重构人类学的启发与局限 2、谈谈对人类学“实践性”的看法 3、举例论述民族志撰写中的基本困难 4、请就中国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发表自己的分析 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实验民族志 2、表征(representation) 3、参与观察 4、主位 5、《写文化》 6、多点民族志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解释人类学方法论的启示 2、你如何看待“在家乡”的人类学? 3、为什么人类学家要学习被研究对象的语言? 4、以一个人类学家的经历为例,列举深度访谈的若干前提条件 三、论述(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你对人类学中国研究方法论的看法 2、在当代人类学中提倡“合作民族志”的主张,你认为这种方法论主张与参与观察的关系如何? 3、举例论述怎样认定一个社会事实 4、对人类学田野作业的一系列工作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步骤予以介绍,并加以方法论的评 2008年一月北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分*6) 结构主义人类学功能学派传播学派过渡礼仪民族中心主义涵化 二,简答(10分*4) 1,亲属制度研究在人类学中的意义 2,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观点 3,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内容 4,布迪厄的习性观点及你对习性的看法 三,论述(20分*4) 1,改革以来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的异同 3,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的社会价值及学术贡献 4,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的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5分*6) 1,浓厚的描述2,民族志撰写3,田野工作4,参与观察5,参与性行动研究6,个案延伸方法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汇总 - 拼音排序

一、单项选择题 ()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A达尔文B马克思C魏源D孟德斯鸠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A政策环境B政策主体C政策条件 D 政策客体 “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这是()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 “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属于()A效益原则B谨慎原则C客观原则D兼听原则 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马克思D马歇尔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的是()的利益。A全体社会成员B一部分社会成员C极少数人D统治阶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阶断性B政治性C普遍性 D 权威性 互补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通过群体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形象说法是()A团体理论B知识理论C木桶理论D近因效应 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A人口爆炸B老龄化现象C 各种不平等现象D种族歧视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人的头脑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或者互不相容的认识,从而引起内心的苦恼和烦闷,这叫()A阿伦森效应B心理挫折C认知失谐D定型效应 认为政策也有生命周期的观点属于()A过程模型B系统理论C选择理论D批判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A系统性B渐进性C客观性D重要性 社会问题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下面哪种情形之间的差距()A社会期望B其它地区、其他人C社会需要D社会供求 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是()A马克思B达尔文C孙中山D韦伯 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A经验联想B经验迁移C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 西蒙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理性人假设C有限理性模型 D 国家干预论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A威尔逊B托马斯·戴伊C拉斯维尔D理查德·罗斯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北大人类学历年考题【原文】

人类学理论 一. 概念解释 1.马林诺斯基 2.新进化论 3.文化相对论 4.《江村经济》 5.结构人类学 6.社区研究法 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8.田野工作 二. 简述题 1试论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异同 2.试论50年代至70年代(二战后)英,法,美国人类学的基本变化情况 3.简述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三. 论述题 1.试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领域(亲属制度,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之一论述本学科的研究特色 2.举例说明民族志对于社会人类学的重要性 3.略析人类学者在研究中国中面临的认识论挑战 人类学方法 一. 概念解释 1.民族志 2.参与观察 3.跨文化比较研究 4.“浓厚的描述” 5.整体论 二. 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2.简述"主位法"和"客位法"的方法论差异 三. 论述题 1.试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共时方法和历时方法的结合 2.论述经验事实与理论阐述之间的关系 四.问答题 1.《古代社会》的作者是( ) (1)泰勒(2)摩尔根(3)马林诺斯基 2.结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1)格尔茨(2)列维_斯特劳斯(3)埃文思_普里查德 3.弗里德曼是( ) (1)汉学人类学家(2)非洲人类学家(3)美洲印地安人类学家 4田野工作是指( ) (1)实地社会实习(2)地理学实地测量工作(3)民族志研究的核心过程(4)社会学的整体论方法 2002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1.进化论 2.博厄斯 3.米德 4.结构主义 5.利奇 二. 简述题 1.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宗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 论述题 1.试述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的基本内容 2.试述20世纪初期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内容 3.试述二战以后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变化 人类学方法 一. 概念解释 1.田野工作 2.民族志 3.跨文化研究 4.人类学 5.民族中心主义 二. 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差别 2.你对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看法 3.试述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规则 三. 论述题 1.试述一个人类学家研究自己民族和他民族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便利之处 2.试述整体论 3.试述归纳法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3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涂尔干 费孝通 格尔茨 传统 社会结构 象征人类学 二:简述题 1.简述博厄斯的人类学理论贡献 2.简述新进化论 3.简述结构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5.什么是文化相对论 6.简述埃文思-普里查德的人类学观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黄泽 =提要>我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渗透,并在异文化、本文化的学术取向上有所交叉。民俗学以人类学为背景学科,人类学亦借鉴民俗学方法、材料与调查手段以把握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研究主体透视人类学的民俗学取向,并从学术史的视角描述两个相关学科的互动过程:渗透、交叉、融合。 =关键词>人类学民俗学渊源互动 =作者>黄泽,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C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1)01-0017-06 人类学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三十年代后获得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自二十年代后,以歌谣运动肇始,应和着/五四0新文化运动,也在北京、广州、浙江等地传播。分析中国人类学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主体及其论著,其研究对象、方法、关注重点及研究兴趣体现出兼顾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旨趣。而民俗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类学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两个学科平行发展,但可看到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分离的轨迹。 一、中国人类学研究主体兼顾民俗学的传统 11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内外视野、前后视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类学,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这就需要内外视野与前后视野相结合。何谓内外视野?内即学科理论建设,涉及对象、性质、结构、方法等。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构建规范的学理、术语及共同话语,这是立身之本。外即本学科与他学科的关系,与社会历史环境、人文传统的关系。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不能不因应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的需求,并在各个阶段有所转化、调适。人类学本土化的命题,就揭示了内外视野结合关系。从内视野来看,对象的本土性及中国多元文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来自西方的人类学理论框架、命题面临重构、转述而予以适应对象的变通。从外视野来看,研究中国、建设中国的社会使命感,中国作为几千年封建文明国家的悠久积淀和人文传统,研究本土文化业已成型的既有理念和分析范式也会对人类学研究主体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 何谓前后视野?前即前瞻学科发展,探索前沿问题、学科方向、新领域、边缘学科动态、国外最新成果等。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及其群体文化普同性的学科,建立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是必要且可能的(当然必然存在国家、学派特色),与人类学本土化是相反相成的。后视野则强调回顾学术史,尤其是通过学科的确立,机构、人员建置、变动的分析,进而探求学术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应从机构、人员等表层深入到学术思想、思潮的层面,这是学术史的核心。学术思想史则需从学术思潮,代表性流派、学者,代表性论著,有价值的观点等方面着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具有学科本土化的意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大众化、经世致用、重视民间文化成为人类学民俗学的社会思想背景,民俗学家普遍具有通过歌谣运动反封建礼教、面向民间文化的旨趣,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导论指导笔记

公共政策导论的学习经验 公共政策导论(张红凤)这本书只是公共政策学的入门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都很基础,不需要你深入思考,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即可,因此,鉴于14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公共政策导论这门科考到130以上,应该问题不大,前提是你按照我的计划执行下来,天道酬勤。万事开头难,第一,志愿问题。要确定报考的决心,不要左右摇摆,认清自己的实力以及兴趣,实力决定你的层次,山财比不是211,更比不上985高校,所以你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兴趣决定你以后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钟情的专业。既然本科专业多不如意,借考研的机会改变一下方向。第二,资料问题。决心已定,就需要准备资料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研资料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分数,资料过多影响你的宝贵的复习时间,资料不全,信息不完备,同样会影响你的成绩。我建议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只需要准备好教材和真题即可,真题只有14年的,13年用的是谢明的教材,并不是这本。所以真题在这课的重要性大大减弱,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政策导论这本书了,一本书读三遍胜过三本书读一遍,这些道理大家一定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你只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内容知识点理解熟记,知识框架清晰,考试基本不成问题,我不推荐一直背书,我本人就很不喜欢背书,专业课,政治,英语我都没有背过,当然,如果你理解不了或者没有时间深入下去,背诵也不失一种好方法,背诵就因人而异吧。第三,辅导班问题。不要报所谓的山财老师开设的专业课辅导班,我花钱在网上听过几节的课,除了对简答,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型的答题思路有用之外,其余就是念课本了,不要浪费金钱和时间了。各个题型的答题方法我会在后面讲解的。第四,自制力问题。考研面前人人平等,都需要你经过自己的坚持和汗水去实现,不管你考哪一所学校,都要全力以赴。如果你不能克服笔记本上网和手机上网的习惯,请把笔记本和手机放在家里吧,不要说什么我要看考研视频什么的,笔记本和手机对你有没有用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多扣心自问,检讨一下自己,和你父母把手机换一下,我相信大部分家长的手机还是诺基亚的黑白手机吧,我觉着诺基亚低端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黑白手机)真是学习的利器,我自己就有一部,我上自习或者上课我都用这部,我觉着很时髦,比苹果亮多了。第五,计划问题。(1),五一之前把公共政策导论大体读一遍,做到基本了解这本书。(2),暑假之前,用黑色的笔把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化一下,不要怕自己乱花,花多了你最后就知道重点了。(3),暑假期间是最重要的时间,失去时间2个月的时间,你的考研就已经失败了一半了,珍惜暑假,不要出去散心也不要出去找同学谈心,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找个山找个庙找个塔上去吼一下或者哭一下,自己排解。7月到9月初开学,这两个月时间,你需要整理自己的笔记,这本笔记是你考高分的唯一法宝,这次用蓝色的笔把整理在自己笔记上的知识点在教材上花出来,大条抄在笔记上,这不需要你归纳,大条以教材为准。其余小点你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加课本上的内容自己归纳出来。笔记在开学还没做完,请在10月低之前必须做完,不能再晚了。(4),9月到10月这两个月时间,是巩固时间,我不赞成辅导班的基础,强化,冲刺,填鸭式的教课。按照辅导班的安排,多半是完不成考研的复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