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证与书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

(1)物证以其存在、外形等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书证则以文书或物品所记载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

(2)法律对物证无特殊的形式上的特定要求,只要能以其存在、外形、特征证明案件事实,就可以作为物证;对书证则不同,法律有时规定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或履行了特定的程序后,才具有证据效力。

(3)物证是一种客观实在,不反映人的主观意志;而书证是一定主体制作的,反映了人的主观的意志。

司法实践中,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审查证人资格,证人首先要具备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能力,审查证人是否具有正确感知事物和准确记忆的能力,是否具有正确的表达能力。在此前提下,当证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审查待证事实是否与证人的年龄和智力健康状况或者精神状况相适应。

2、审查证人与案件当事人和案件处理结果有无利害关系。如果证人与当事人有亲属、近邻、恩怨等利害关系,他就可能从维护亲情、友谊、报恩或泄愤等思想出发,提供虚假的证言。其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就小,甚至可能会是虚假证言;如果没有利害关系,则证言的真实性就大,可靠程度就高。

3、审查证人出庭接受质询时的表情、心理状况和品质。证人出庭接受质询时的表情及心理状态,从庭审时可以观察出,他是否慌乱或沉稳,表达是否清晰,是否前后矛盾。证人品质的优劣,同样对证人证言的认定有影响,如果一个人习惯说假话,那么,此人提供的证言可信度如何,自然不自然的都会在人们心目中打个问号。因此,证人品质如何,应是法官判定证言是否可采信的因素之一。由于上述标准

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多,实践中要慎用。

4、审查证人作证的场所、环境及其是否受到外界干扰。要查明证人是在什么场所、环境下提供的证言,在宽松的环境下作证,相对于在紧张的环境下作证,真实性较大,否则相反;如果证人受到威胁、引诱、欺骗或者受到指使、收买等对外干扰,就可能提供虚假的证言,应当认真审查,以便查明其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

5、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我国法律没有排斥传闻证据的使用,但实践表明,原始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比传闻证据强。因此,要查明证人是如何得知案件的有关情况的,是本人直接感受的,还是间接得知的。一般来说,直接感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提供的证言,真实性相对大一些;而间接得知(道听途说)所提供的证言,则真实性相对较小。

6、审查证人自身感知能力、记忆力、表述力以及案发时的客观环境因素,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有影响,一定要认真审查,仔细判断。

7、审查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或协调。比如证人证言与事发后公安机关对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的笔录比照,因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在第一时间对相关人员作了询问,相对真实性较高,而证人事后到法庭作证,时间较长,且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因此要认真比照,如果发现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有矛盾,就要认真分析,核查是证人证言真实,还是其他证据真实。如果是其他证据真实,它们与证人证言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证人证言往往是虚假的。相反,证人证言就会是真实的。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8、对经过公证的证人证言效力的判断。经过公证的证人证言经过了公证程序,虽然法律和司法解释均规定经过公证的文书较其他文

书有较高的证明力,但是,经过公证的证言仍然是证人证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问题的若干规定,该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仍然效力较低,不能单独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仍应结合其他证据综合认定。

9、单一证人证言效力的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 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这就要求法官对原、被告所提供的证据,应当正确运用证据规则,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我国法律对证人证言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除特殊情况外,证人必须出庭作证,且应当陈述其亲历的具体事实。证人根据其经历所作的判断、推测或者评论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在司法实践中,对证人证言真实性的判断也存在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如果以单一证据来评断,书证的证明效力要稍高于证人证言。因为书证能客观真实反映民事行为发生时民事主体的真实意思表示。而证人证言又因证人的思维认识的局限性而带有主观性的特点。综上,证人证言属于一种最为复杂的人证证据,因此,法官在对证人证言进行自由评估时,应遵循上述一系列规则,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只有从各个方面十分谨慎、细致地分析证人证言,注意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才能对其证明力的大小作出正确的判决,继而认定案件事实,对案件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

邬辉林律师观点:

基本上诉讼案件中,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案件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单位证明,而且很多时候法院将其作为书证,甚至不需要单位相关

人员出庭,就直接对其证据效力予以认定。个人认为,如果“单位证明”没有其他辅助证据相应证,或者对方未予认可,或者单位证明没有附加其他有效材料映证其证明的客观、真实、准确,那么应当予以对其证据效力予以否定。有学者对“单位证明”这样的材料,是否属于书证,还是证人证言,抑或是其他形式证据,争论不休。实际上,对于其属于何种形式的证据,本人认为不是那么重要,关键还是需要从案件本身,以及“证明”的背后,去核实认定该证据的效力。

以下转引有关人士对“单位证明”的证据效力的分析,以供深入参考。

试论诉讼中“单位证明”效力

[摘要]:诉讼中产生的一种“单位证明”,不符合法定的证据种类。因其制作单位不具有自然人的属性,所以不属于证人证言;与书证产生的阶段不同,没有书证的客观性;亦不具备公文的特征。司法机关对“单位证明”的制作者规避法律之责任难以追究。“单位证明”不符合证据规则,不具有证据的效力,更不能认定为定案的依据,属于不伦不类的案卷材料,应坚决的摒弃在证据行列之外。

[关键词]:单位证明;证据;种类;效力

一、问题的提出

诉讼案卷中,有一类单位署名盖章,标题为《证明》的文字材料,均是产生于诉讼或行政执法程序中,并且普遍存在于案件的证据行列,时常被办案人员确认为定案的依据,本文仅对此类“单位证明”进行探讨。对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及其内部传达意图、处理行政事务问题产生的证明则不属本文探讨的范围。

诉讼中这种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单位证明”应当属于哪种类型?是否符合证据规则?如何认定其证据的效力?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有的学者根据证据规则认为“单位证明”不能作为案件

的证据使用;也有的认为“单位证明”应当作为证据使用。诸多观点从证据种类、证明效力的不同角度所进行的分析是见仁见智,均有独到之处,但无休止的争论,仍莫衷一是。犹如笼罩着一层迷雾,影响着案件的公正裁判。

曾有文章对“单位证明”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所谓单位证明,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以组织名义出具并加盖单位公章的、能够证明案件某一事实的书面材料。”“能够证明案件事实”这种表述是主观上确定了“单位证明”的地位。笔者认为,作证单位只是意图以此证明案件事实,而事实上未必就“能够”证明案件事实,因为“单位证明”这种案卷材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还有待司法机关的认定,其存在的合法性尚处在不确定状态。因此,所谓的“单位证明”,只能推论为是以单位名义出具并加盖单位公章,意图证明案件某一事实的书面材料。对“单位证明”无论是从证据的种类还是证据的效力上,在目前颇有争议的情况下均不宜断下结论。

因为从制度上缺乏对“单位证明”效力的统一规范,这种不确定的状态造成了办案人员在确认其效力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人为的因素往往使案件的裁判偏离公正的水准,难免造成错案、冤案。随着新的法治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司法机关确认“单位证明”的效力出现的无序局面已经受到冲击,其随意性所产生的负效应已黯淡了司法公正的光彩,固此,实务中确有继续研讨的必要。

二、“单位证明”并非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诉讼证据的种类之一,是证人就感知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或执法机关所作的陈述。”①有的观点将“单位证明”归类于证人证言,主张“单位具有证言主体的诉讼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法律的可能性。……我国的程序法和实体法都承认了单位的诉讼主体

资格,单位不仅具有引起诉讼关系的能力,同样也具有在某一诉讼关系中证明某件事实的能力。有能力参加到诉讼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志并通过自己的组织器官(如具有法定身份的自然人)陈述所了解的事实,同时有能力承担因自身意志的表达所引起的响应义务,如有意作伪证而承担相应的伪证责任,但是对其组织器官超出单位意志的个人行为不负责任。”②上述观点似乎认为单位和个人有同等的作证能力,并且“单位证明”和个人证言具有同等的证据效力。那么在诉讼程序中以什么证据形式出现的是单位证言?经搜索再三,不外乎就是盖公章的“单位证明”,因为两者都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出现。除此以外,好像再也找不到相类似的特征。

首先,作证主体的自然属性不同。证人是有思维能力、辨别是非、准确回忆和表达的自然人,就其在司法或行政执法程序开始前所感知的案情,向司法或行政执法机关所作出的,意图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陈述当为证人证言。自然人凭借生理的感官发挥出听、看、说、作的功能,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故此,才能客观的感知案件事实,这就是证人的适格性问题,“一是能力问题,一是事实问题。所谓的能力问题,就是证人要具备(1)感知、记录和回忆的能力;(2)表述能力;(3)说实话义务的认识能力。所谓事实问题,就是证人要对作证事项有亲身的感知。”③把所见所闻以口述或书写的方式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感知和回忆。“单位证明”虽然具有证人证言的文字特征,但却是以单位的名义作出的,而单位仅是一个有组织的抽象集合体,不具备自然人所有的情感反应和感知功能,也不可能具有自然人客观的反映感知和回忆事实的能力。法律赋予单位诉讼主体资格,是因为单位有其法定的、与其单位性质相符的拟制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能力,但并非与自然人有同等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以法人而言,系依法成立的组织,其权利能力受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自然人的

权利能力就相当宽泛;自然人的一生当中,有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之分,其所作证言的客观性、可信度是随着行为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而法人没有行为能力的显现,更没有行为能力的阶段性;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通常是由自己来实现,而“法人的行为能力通常是由法人的机关或者法人机关委托的代理人来实现。”④事实上,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终止。因此,“专属自然人的某些权利能力的内容单位不可能享有,”⑤更不能认为等同于自然人的作证能力和证人资格,作证能力范围只能是适合单位特点的书证、物证、鉴定结论等,并不能做出证人证言。

证人从感知案件事实到向司法机关陈述的过程,难免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单位是什么?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⑥单位所作出的“单位证明”假如出自于一人之手,那就难以否认仅代表个人的意图;如果出自于单位集体的研究后作出,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往往在“单位证明”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集权力于一身的单位领导,个人意志、情感等因素一般能影响单位集体成员的立场,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证据之间的差异对待证的案件事实会产生不同的认定结果,在案件的审判中可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即使是单位的负责人亲自感知的案情,作证时也只能是其个人的意思表示,哪怕是单位领导集体成员相互间的感受在一定时间内有相似之处,向司法机关作证也应分别进行,不应以单位的名义出现。不能以“单位证明”的表现形式为其个人行为披上一层冠冕堂皇的外衣。笔者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案件中出现的“单位证明”几乎没有发现一份是经单位集体成员共同制作,多是制作者之间互不通气,实际上仅代表个人的意愿。如某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各自做出的数份“单位证明”,分别用以支持各自倾向的当事人,多年来

在各类案件中这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即便是盖公章的证人证言亦不能增强其证据效力,充其量只能证明证人的身份及单位所属而已。单位如何“按照自己的意志并通过自己的组织器官陈述所了解的事实”?很难自圆其说。“单位组织器官”的提法没有科学依据,是一个难以成立的模糊概念。自然人就是自然人,而不能称为单位的组织器官。如果某“单位”能凭感性认识看到了犯罪嫌疑人追杀被害人,听到了被害人的呼救声,并想到了什么或是对某一事物、某一行为有什么感受,纯属荒谬。因为证人证言是帮助司法机关对案件事实正确的分析、认定,依法进行审判,不能等同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汇报材料,文件的往来。所以,证人证言只能是了解案情、能够独立准确表达所见所为的公民个人行为,证言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体现在“一方面是指不能有其他人员代替出庭作证,另一方面是指不得以证人的庭前陈述代替证人的庭上证言。”⑦对于出庭作证,“单位证明”的制作者是难以实现的,更不敢奢望单位成员若干人集体出庭作证。

其次,司法机关难以追究“单位证明”制作者的伪证责任。法律规范要求证人作证应当在书面证言上签字或盖章并有证人基本情况的记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出庭作证接受质证。主观上应忠实于事实和法律,如有意作伪证,应承担作伪证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可以对其科处刑罚。⑧既然有法定身份的自然人能陈述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就应以个人身份作证,何必还冠以单位的招牌呢?这背后隐藏的玄机无疑就是将单位作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而已。如果那些没有单位所属的自然人想要推卸责任,将以何为挡箭牌呢?如此下去,证人证言的调取难度会逐渐增加,其客观性、合法性势必会大打折扣。所谓单位“如有意作伪证而承担相应的伪证责任,”“组织器官超出单位意志的个人行为不负责任。”实践中,单位所作出的证明大部分没

有具体的个人签名盖章,即便是单位负责人亲自签名或盖章,一旦所作证明被认定为伪证,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参予作证的成员将会说“这是集体研究的结果,并非个人意见”而解脱的毫无干系,不负任何责任。反之所作出的证明如被司法机关采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一般就会承认属自己所为。很显然,无论是法定代表人还是单位其他参与人,在责任面前是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因为法不责众的观念在人们心目当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单位证明”这种没有具体的自然人负责的伪证责任向谁来追究呢?事实上是难以确认的。

第三,“单位证明”不符合法定的证人证言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十八条、《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行政证据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均要求证人证言的主体必须具备自然人的特征:(一)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二)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三)注明出具日期;(四)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证件。上述规定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相比较,对证人证言的要求更为具体、规范,主要是对办案人员具有可操作性。虽然《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但本条的第二款同时作出了“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所以,并不能说明单位出庭作证的内容就是证人证言,即便是出庭作证也应当是书证、物证、鉴定结论等证据种类,综观我国目前有关的法律规范对证据的具体规定,证人证言是法定的诉讼证据种类之一,而“单位证明”除文字形式外,根本没有证人证言的其他特征,在各种法律规范中难以找到归宿。明显反映出“单位证明”不属于证人证言。司法、执法机关如果执意将此类

证明认定为有效证据,其认定最终将难以服人,不是司法公正所追求的效果。

三、“单位证明”不属于书证

有的观点认为“单位证明”即书证。这种观点实际上同样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单位证明”和书证的属性对案件而言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书证作为某一个案件的证据,应该是在案件发生时就已经客观存在,与案发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诉讼程序没有必然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客观性;“单位证明”一般产生于案件发生之后,大多是因诉讼而证明,诉讼过程中,作证单位为支持一方当事人的主张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表现为主观性,没有书证那种形成在先的客观因素。

二是主客观方面的表现方式不同。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和记载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或材料。对案情不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如有的表现为自然人的书信、日记等,有的表现为单位的文件、账簿、登记卡等。而“单位证明”则多是受单位负责人案后的主观意志所左右,一般只是以书面文字作出意思表示意图以此证明案件事实,达到引导案件处理的目的。其主观性则类似于证人证言,由于无法定的规范格式,又表现的毫无章法。

三是法律规范的要求不同。如《行政证据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书证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提供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二)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三)提供报表、图纸、会计帐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四)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

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民事证据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调查人员调查收集的书证,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经核对无误的副本或者复制件。是副本或者复制件的,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来源和取证情况。由上述规定对书证的要求可以看出,法定的书证标准是严格的,并没有为“单位证明”在诉讼中设定产生的条件,所以将这类“单位证明”归类为书证与法无据。

四、“单位证明”不等同于公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单位证明”属于公文,笔者对此仍不敢苟同。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及其内部传达意图、处理问题、记录工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工具。公文以文字记录与传递为主要方式,属法定文件范畴。”⑨二〇〇〇年八月二十四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而这种诉讼中产生的“单位证明”不具有上述公文的特点。其一,“单位证明”制作者不是法定的,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自发性;其二,“单位证明”不是机关、企业、和其他组织处理政务和工作的内部工具,而是针对司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目的是用来证明案情,表现为一种对外的书面材料;第三,“单位证明”没有规范的体式和程序,产生的过程具有隐蔽性。第四,这种“单位证明”也不具有行政公文的法定效力。如果与案情有关的公文产生在案发以前,毫无疑问那就是书证,也不必冠以“单位证明”的招牌出现在诉讼程序中。

证据是供法官依法判明是非的事实依据,法庭是法官依法审判案件、神圣不可侵犯的场所,法院独立审判是宪法原则,容不得任何单位以公文的形式借助其他公权力在此发号施令,干扰司法活动。如果诉讼案卷中有案发后产生的单位公文存在,并被认定为定案的依据,

那么公文的制作单位就有非法干涉司法独立之嫌,其行为与我国的宪法原则相悖。这种所谓的公文,其性质只能是没有证明力的案卷材料而已,不能赋予其证据的效力。

三大诉讼法中规定的向有关单位收集、调取的证据,并非包括本文所说的“单位证明”。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均规定了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笔者认为,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有关单位提供的证据并不包括本文所称的“单位证明”这一类材料,法律决不会要求单位提供与其自然属性不符的证据,对上述规定应当理解为法院向有关单位以及其他组织调取案发前所保存的书证、物证等,鉴定结论除外。我们司法、执法工作人员也不应机械的理解法条,如此主观套用自然人的作证方式和能力,要求只有抽象人格的单位做出自然人一样的言词证据是荒唐的。要正确对待单位的自然属性,不能超越其行为能力,如提供自身保管的公文、账簿、档案材料、鉴定结论等书证或物证资料,亦属正常。而案发后所制作的有关案情的书面“单位证明”材料只要被涉案的当事人或与案情有利害关系的人所左右,就难以保障客观性的存在,即使出现在案卷的证据材料中,亦应根据证据规则否定其证据的效力。比如,为查清某单位经济犯罪嫌疑人的贪污犯罪事实,司法机关向该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为保护自身或单位其他人员的犯罪行为不受追究而故意作伪证,不签属个人姓名,而以“单位证明”的形式有意掩盖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现的其他犯罪事实,还称其为他人谋福利,平时表现良好等等,这样的“单位证明”能采信吗,责任如何追究?如此“单位证明”只能干扰案件的公正审判。

五、“单位证明”产生的历史轨迹、原因及现状

历史上,我国法院对“单位证明”出现在诉讼案件中曾引起重视,早在1951年,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从处理农村婚姻纠纷上诉案件中,发现在各地农民协会总是出具婚姻纠纷证明书,将严重的封建意识融入了所作出的证明之中。西南分院便及时向所辖区各级法院发出了《关于处理婚姻案件中不应轻信基层干部所提供的材料的通报》予以纠正,通报的第一条中举例指出,“贵阳市人民法院处理的韩××(男)与蒋××(女)离婚案,男方农民协会就按照男方口说,证明女方拿走他多少衣物金钱等等,……女方农民协会则证明全无其事,反证男方虐待女方。”⑩只因为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展缓慢,漫长的司法行政一体化过程,阻碍了司法独立的进程,致使单位以证明的方式干预诉讼活动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渐严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法制建设遭到破坏,计划经济体制情况下,日益膨胀的行政管理权将司法权视为自身的组成部分,政府部门盖公章的证明材料已成为行政权干预司法权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与领导人的口谕相比较,似乎规范了许多。特别是那些政治运动期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各种证明材料,多是以“单位证明”的面目出现。一个自由的公民,一句无意识的言语就可能被认定为犯罪。翻开谋特殊历史时期的诉讼卷宗,盖公章的“单位证明”比比皆是。历史上,公章似乎一直是公正的象征,有的司法人员因认识上的偏见,看到盖大红印章的“单位证明”,竟下意识的认定其效力高于无公章的证明材料,公章在他们心目当中就是公正的代名词,简直是对公章的盲目迷信。司法人员制作的询问笔录还曾以被询问人单位盖公章为合法要件;盖公章的证人证言之效力就高于无公章的证人证言;将单位公文的制作与诉讼证据的产生程序及两者的属性混淆。这种模糊的观念渗透到诉讼活动中并影响到司法裁判的公正性,也是我国以往诉讼证据规则的滞后、缺乏科学性所造成的。

“单位证明”的产生,一般是单位负责人或掌握印章的工作人员所为。有的人不坚持原则,怕得罪人,也有的拜倒在权势和金钱的脚下,把盖公章的责任抛于脑后,可谓是有求必应,无论谁找上门来都给写证明、盖章。甚至有的为给亲友开脱罪责或保全团伙的利益,这也是他们热衷于制造“单位证明”的动力所在。暴露问题最多的是基层政府、行政机关和农村组织,有的单位甚至在一个案件中做出数个内容相反的证明。

如在一起土地纠纷案件中,某村委会为双方当事人先后分别出具了九份相互矛盾的证明,一部分证明争议之土地是原告的承包地,另一部分则证明争议之土地是被告的建设用地。案件当事人均绞尽脑汁获取盖公章的“单位证明”,意图借此消减对方证据的效力,增加自己胜诉的系数,所以,对所得到的“单位证明”如获至宝,互不示弱,给案件的审结人为的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在法院的诉讼案件中已习以为常。这些不伦不类的“单位证明”常常促使当事人陷入持久的诉讼沼泽之中。

再如2002年1月5日《法制日报》新闻追踪报导的《县政府官司缠身,多部门作假帮忙》一案,就是典型的“单位证明”的例证,其中六部门为保县政府打赢官司,所作出的证明无一不是以“单位证明”的形式出现,国家机关以盖公章的证明作伪证,单位的负责人还不承担伪证责任。

如此不规范的“单位证明”在各种诉讼活动中基本上是一路绿灯,横行无忌,并堂而皇之的纳入证据的行列,本来是单位工作人员所掌握的案件事实并书写的证明材料,偏要以单位的名义出现;明明有允许查阅的档案资料可查抄或复印,却以保密为由不许查抄或复印,人为的作出不当的限制性条件,非要出示盖公章的“单位证明”来替代书证材料,并且极少有单位的负责人、证明的制作人签名、按指纹,

而只是盖单位公章。所以,这类证据即使出现伪证,责任都难以追究。上述举证行为,应当说是典型的干扰司法活动的伪证行为。这样的证明材料充斥在法院的各种诉讼案卷中,审判人员在庭审时,把这类证据向法律知识匮乏的当事人草草出示后即确认其具有证据的效力,质证、认证往往流于形式,裁判时被法官采信为定案的依据已司空见惯。因此,对“单位证明”效力的判断难免偏离证据规则,时常导致案件的审判丧失公正的基准。

六、结语

单位在诉讼中作证,应当依法提供所保管的书证、物证以及依法做出的鉴定结论、公证文书等证据,而且书证、物证的保管人,制作人必须亲自签名或盖章并注明出处。这些证据,无论从证据的种类还是形式要件,均于法有据,唯独单位在诉讼中所制作的“单位证明”,既不符合书证的特征,也无证人证言的特点,又不能归类于物证、鉴定结论、视听资料,在法定的证据种类中难以对号入座。因此,只能界定为一种不伦不类的案卷材料,无效的证据垃圾。

司法机关在诉讼程序中,应当依照《民事证据规定》、《行政证据规定》、《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查、认定证据,依法规范举证行为,更新观念,不迷信盖公章的“单位证明”。对单位在诉讼中制作的与证据规则不符、与法律相悖的这种不伦不类的证据垃圾不予确认、不予采信,应当将其毫不保留的淘汰出局,确保案件质量,确保司法公正。当然,更需权力机关在立法过程中给予关注。

刑事诉讼中物证与书证的关系

一、物证物证,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物证的特点是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存在状况等来发挥证明作用的。物证的客观性较强,比较容易查实,在证明活动中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有其他证据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可以提供线索,确定侦查方向,有时借助物证能够破获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可以借助物证鉴别其他证据的真伪,敦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代罪行等。 二、书证 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在理解书证的概念时,应当充分注意到,现代先进技术为人们相互之间的往来所提供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诚如人们一般了解的,书证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文字,但也可以是图表或其他可识别符号;形成书证的惯常工具是纸和笔,但并不拘泥于此。 书证与物证的区别是:书证以其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物证则以其物质属性和外观特征证明案件事实。如果一个物体同时要以上述两种方式发挥证明作用,它就既是书证也是物证。例如,发案现场收集到一封书信,内容与被害人死亡原因有关,属于书证,同时又需要鉴定是否为被害人本人所写,则为物证。这在理论上有时称为物证书证同体。 由于书证都有明确的意思表示,而且大多是在诉讼开始前就已形成,所以一经收集并查证属实,就可以比较直观地证明案件中的一定事实,在诉讼证明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有些书证可以直接证明案件的性质,被告人等的作案动机和目的;可以揭穿犯罪分子的狡辨和虚假的供述;可以鉴别其他证据的真伪。在处理涉及经济类犯罪的诉讼中,可以说,书证是不可缺少的证据。 [相关真题]:(02.卷二.单.19) 侦查人员在杀人案件现场收集到一封信和一张字条,信的内容与案件无关,但根据通信对方的姓名和地址查出了犯罪分子。字条的内容也与案件无关,但根据笔迹鉴定找到了字条的书写人,从而发现了犯罪分子。对于本案中的信件和字条属于何种证据种类,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信件是物证,字条是物证 B.信件是物证,字条是书证 C.信件是书证,字条是物证 D.信件是书证,字条是书证 答案:C [模拟训练]: 在一起水上浮尸案的现场,侦查人员发现了一封遗书,根据遗书记载的内容,侦查人员推断出死者的家庭、身份,同时,又根据笔迹鉴定,推断出此遗书确实是死者所写,对于本案中的遗书,属于哪种证据() A.书证 B.物证 C.既属物证,又属书证 D.被害人陈述 答案:C [相关法条]: 第42条: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 (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

什么是物证,书证的审查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ca10711938.html, 什么是物证,书证的审查 一、必须确证为原物/原件或者与原物/原件相符: 1.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及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与原物/原件是否相符; 2.物证/书证是否经过辨认/鉴定; 3.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和书证的副本/复制件: A.是否由2人以上制作;

B.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及原件/原物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及签名。 【提示】 ①物证/书证种类: A.原始证据:原物/原件为原始证据; B.演示性证据: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以及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为演示性证据。 ②物证/书证审查时涉及三个层面问题: A.物证/书证自身真实性问题: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 B.物证/书证存在性问题:物证/书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及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所反映的原物/原件是否实际存在; C.原始证据与演示性证据一致性问题:物证/书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及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与原物/原件是否相符。

③对物证/书证的确证,可以通过辨认/鉴定的方式进行。 ④对演示性证据的确证,需要审查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和书证的副本/复制件: A.是否由2人以上制作; B.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及原件/原物存放于何处的文集说明及签名。 二、注意审查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和方式: 1.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 2.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清单; 3.笔录/清单是否有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 4.对物品的特征/数量/质量/名称等注明是否清楚。

视听资料.书证.物证

在许多案件当中,视听资料和书证、物证三种证据都是案件审理的关键性证据,它们三者之间又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实际案件的办理中这三种证据也常常容易被混淆,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用录音机、录像机或电子计算机等所录制的录音带、录像带及储存的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明。常见的有录像带、录音带、录音片、电影胶卷、电视录像、传真资料、微型胶卷、电话录音、雷达扫描资料、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和资料等。视听资料具有以下特点: 1、视听资料是利用电子科技等高科技产生的,具有科学技术性。 2、视听资料兼有书证用思想内容和物证用物品的外形、特征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特点。 3、视听资料是印证当事人陈述、书证和物证等证据的有力工具。如一起发生在十字路口的交通事故中,认定责任主要依据的路口监控录像就属于视听资料。 二、书证 书证是指用文字、符号或图画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常见的书证包括合同书、各种各样的公、私文书、租赁契约、结婚证、房产证、商标、信件、电报、牌号、车船票、各种运输单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书证的特点为:第一,书证是用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第二,书证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文字、符号或者图画等表达的。交通事故中的各种医疗收费票据、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的调解协议都属于书证。 三、物证 物证,是指以物品的存在、外形、质量、规格、特征等证明民事案件事实的依据。常见的物证包括受损害的公、私财物,致伤的工具和斗殴留下的痕迹等。因为物证和书证往往会发生重合,所以应该相区别,物证和书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物证是用物品的外部形态、特征,固有的质量、规格、数量等证明案件事实的。书证是用体现在物品上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交通事故现场的损坏的车辆就属于物证。 如果照片本身涉及案件的证明能力,就可能是物证,比如某两人因为一涉嫌隐私的照片起争执而杀人,则在本案中照片就可能是物证, 如果照片的内容能证明案件的某方面,则是视听资料,比如照片的内容显示某一起交通肇事撞人的瞬间,则能认定为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明。

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在刑事诉讼法学中,书证与物证两种类型的证据被规定为同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如果再具体细化的对刑事证据进行分类,物证和书证则可以区分开来,因为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物证被定义为,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物品和痕迹。而书证则是指用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证据。两者之间存在着四点区别: 第一,两者的证明方式不同。物证的证明方式是以其自身属性、外部特征或存在状况来证明案情,而书证的证明方式则是以文字、符号、图像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情。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这是两者最为显著的区别。 第二,物证具有易变、易失性,而书证具有稳定性。物证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由于风吹、日晒、雨淋、沙埋、水淹、车碾等等或者时过镜迁,物证很容易变形、变质甚至灭失。书证则内容明确,其载体通常也比较轻薄,相对来说易于保存,因而书证的稳定性较强。 第三,物证是间接性的,而书证是直接性的。任何一个物证所包含的信息内容都只能反映案件事实的某个片段,而不能反映案件的主要事实。而书证则是以记载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情,它与案件事实的联系往往是直接的。 第四,物证具有较强的客观真实性,而物证则具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想

法,物证就是强调其自身的客观的外在状态,不用人为的加以猜想,书证是强调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必然需要人为的联想与揣摩,物证的客观真实性强于书证。 以上四点,就是物证与书证两者之间的区别。物证和书证虽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联系即物质性,两者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这也正是将两种证据归为一类的原因。两者作为正确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事实根据,都是刑事诉讼中的核心的,最重要、最实际的问题,与刑事诉讼法德本质、任务紧密联系着。

书证含义研究

书证含义研究一、国外书证的含义的比较在英美法系中,证据法学是一个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对于书证的界定各国在立法中多数加以规定。英国在《民事诉讼规则》中对书证的界定是a.“书证”指记载任何描述信息之事物;以及b“副本”,是与书证相关,通过任何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将书证所载信息复制至其上的事物。美国的《联邦证据规则》规则1001对书证的界定是(1)文书与录音(2)照片(3)原件。(4)复制品。文书证据(documentaryevidence)或书证指法院从查阅向法院提出的文书得悉有关事实的证据。澳大利亚联邦《1995年证据法》第47条书证的定义是(1)本部分所指“书证”指以其内容进行证明的书面文件(2)本部分所指“书证副本”,包括虽非所指确切复制文件但在有关方面等同于所指书证的副本。日本民事诉讼法学家三月章在《日本民事诉讼法》中指出书证有两层涵义:1、所谓书证,系指查阅文书,以其记载的含义、内容作为证据资料的证据调查。2、所谓书证,系指用文字及其它符号表现思想含义的有形物为标记或识别所制作的物品(如鞋标、界标等),视为书证,按书证的程序认定。因为这些标识也有内容方面的问题。从以上的列举中书证至少有以下几个共性:以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有一定的载体为媒介;副本是书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我国书证的含义的考察与剖析我国的三大诉讼法的法典,对表现证据内容的各种形式,均作了列举式的规定,并且认为这种列举是周延的。这就是说,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只有通过法律所罗列的证据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完成证明任务。《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书证都被列在七种证据形式之首。法律作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就其形式而言,各种证据是彼此独立的;相互间不能交叉;也不能相互包容。并且这种彼此独立不交叉不包容的各种证据形式之和,对于目前所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内容的表现方式而言,是概括无遗的。这就给证据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课题:必须准确地概括各种证据形式的内涵和外延,并把握其互相间的区别。因为各种证据形式的概念已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具体的实践问题。在立法的影响下,诉讼法学理论对书证是如何界定呢?列举如下:(1)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两个基本特点:表达思想内容;思想内容相关性。后者是书证的本质的特点。(2)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所记载或表示的内容、含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3)凡是以文书的内容或者涵义,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书面文件,就叫做书证。(4)书证,能以其内容、涵义证明案件事实的文书。证据的一种。如各种文件、帐本、检查报告、书信、传单、合同等。其特点是利用文件内容或涵义来确认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因此与一般物证由区别;如果用其外形特点作为罪证,则起物证的作用。广义的物证包括书证,有关审查物证的方法也适用于审查书证。[!--empirenews.page--] (5)书证是指用文字、符号或图画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大家共同认为书证是以其内容证明案情的。但是,对于书证的属概念的看法则五花八门了。有的认为书证是一种“物品”,有的认为它只是“文字材料”,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文件”。很显然,那种把书证称作是一种“文字材料”的提法是不够确切的。书证不同于各种人证笔录,尽管他们都可能是以书面文字材料表现的。证言笔录、当事人陈述笔录、口供笔录(有时是证人、当事人自己书写的),是人对案件事实感受之后,在向司法人员陈述时所作的客观记录,它们是人的感受的表述记录,是在诉讼过程中形成的。而书证则是随着案件的发生、发展而形成的,是案件事实在客观物质上的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通过记载的内容、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的。通过以上的考察,笔者认为上述关于书证的定义并不周严。如果按上述定义,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也可以被看作是书证,因为它们也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这种定义实质上把书证等同于书面材料。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书证就是“以其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是“以文书内容为证据方法之证据,又可称为证据书类,如司法警察之调查报告、法院因审理案件

指引-物证、书证的审查

物证、书证的审查指引 物证是以外部特征、物理属性发挥证明作用的物品或痕迹。物证、书证都属于客观性、实物性证据,在运输毒品案件中,对于物证、书证的审查应当从物证、书证的来源、提取过程、结果上来着重审查,具体内容如下: 物证、书证一般来源于勘验、检查、搜查过程中提取、扣押。在审查时,应当审查来源时需要重点审查勘验检查笔录、搜查笔录、扣押清单、调取证据通知书、调取证据清单等。未附笔录或者清单,不能证明物证、书证来源的,不得作为定案依据。 在提取环节,应当着重审查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清单,笔录、清单是否经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是否注明清楚; 在收集、保管、鉴定环节,应当着重审查物证、书证在收集、保管、鉴定过程中是否受损或者改变; 在与待证事实方面,应当着重审查物证、书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例如:对现场遗留与犯罪有关的具备鉴定条件的血迹、体液、毛发、指纹等生物样本、痕迹、物品,是否已作DNA鉴定、指纹鉴定等,并与被告人或者被害人的相应生物检材、生物特征、物品等比对是否一致; 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物证、书证是否全面收集。

对于物证而言,据以定案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或者依法应当返还的,可以拍摄、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和特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对于书证而言,据以定案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取得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使用副本、复制件。书证有更改或者更改迹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不能反映原件及其内容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书证的副本、复制件,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对于物证、书证结果而言,形成的物证、书证载体归入卷宗后,在形式上要合法。具体着重审查一下几个方面: 1. 审查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是否经过辨认、鉴定;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是否与原物、原件相符,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复制件有无注明与原件核对无异议,有无复制时间,或者有无被收集、调取人签名、盖章的;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以及原物、原件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和签名; 2.书证有无更改或更改迹象。

书证的种类包括哪些,审查判断书证要注意什么

书证的种类包括哪些,审查判断书证要 注意什么 书证属于证据分类当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实践中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证据。通常是指用特定的内容来证明相关法律事实的书面文件。在书证当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分类,那到底书证的种类包括哪些?在对书证审查判断的时候有需要注意什么?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做详细解答。 ▲一、书证的种类包括哪些 书证是通过文字、符号或者图画等表达的。交通事故中的各种医疗收费票据、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的调解协议都属于书证。书证分类如下: ▲1、文字书证:指以文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书证。 ▲2、图形书证:指图形表现的内容来证明案件有关案件情形的书证。

▲3、符号书证:指以符号作为内容来证明案件有关情形的书证。 ▲二、审查判断书证要注意什么 在审查判断中,应根据书证的具体特点,有争对性的注意以下问题: ▲(1)书证好似则样刑场的,制作主体是谁。审查书证首先应注意书证所属类型,一般而言,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制作的书证,真实可靠程度一般比较高,有疑问的也可以向原制作单位核查。以个人身份制作的私人文书,应查明制作主体,并询问制作人或见证人,了解其制作情况及制作过程。 ▲(2)书证是否为原件,是否系伪造或变造而形成。根据《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只有早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是副本或复制件。副本、复制件只有经与原件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是真实的,才具有与原件同等的证明力。为确定书证是否为原件,有无伪造、变造的可能,除询问见证人、制作人外,必要时可以进行鉴定。 ▲(3)书证记载或表达的内容及其含义。书证是以其记载的内容证明待证事实的。因此,应当审查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有无欺诈、胁迫或其他暴力作用而形成,特别个人制作的私人文书,可能因制作

书证与物证的区别

书证与物证的区别 一、书证与物证的区别 书证和物证在形式上都表现为物体,但在本质上却不相同: 1、书证是记载和反映具有某种思想或者行为内容的物体,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形状、大小、规格、质量等证明案件的物体,它并不具有思想内容; 2、特定形式的书证,法律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和完成一定的法定手续才具有效力,否则不发生效力,而物证则没有这样的特殊要求; 3、书证一般都有制作主体,能反映制作人的思想或者主观动因,而作为物证的物体,并不具有这种特征。在特定情况下,同一物品既可以作书证,又可以作物证。以其书写的内容证明待证事实的情况下是书证,以其外部特征来证明待证事实的情况下又是物证。 二、勘验笔录与书证的区别 勘验笔录是以其文字、图表等记载的内容来说明一定案件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书证有相似之处,但不能认为它是书证。两者主要区别是: (1)产生的时间不同。书证一般是在案件发生前或在发案过程中制作发生的;而勘验笔录则是在案件发生后,在诉讼过程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检验后制作的。 (2)制作主体不同。书证一般是由当事人或有关单位及公民制作的;而勘验笔录则是办案人员或人民法院指定进行勘验的人,执行公务依法制作的一种文书。 (3)反映的内容不同。书证一般是用文字、符号来表达其内容,本身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是制作人主观意志的外部表现;而勘验笔录的文字、图片记载的内容,是对物证或者现场的重新再现,其内容不能有制作人的主观意思表示,完全是一种对客观情况的如实记载。 (4)能否重新制作不同。书证不能涂改,也不能重新制作,要保持其原意;而勘验笔录则不同,若记载有误或不明确,可以重新勘验,并作出新的勘验笔录。 上文中小编详细为大家区分了一下物证与书证、勘验笔记与书证,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准确的区分开这三者

物证与书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 (1)物证以其存在、外形等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书证则以文书或物品所记载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 (2)法律对物证无特殊的形式上的特定要求,只要能以其存在、外形、特征证明案件事实,就可以作为物证;对书证则不同,法律有时规定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或履行了特定的程序后,才具有证据效力。 (3)物证是一种客观实在,不反映人的主观意志;而书证是一定主体制作的,反映了人的主观的意志。 司法实践中,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审查证人资格,证人首先要具备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能力,审查证人是否具有正确感知事物和准确记忆的能力,是否具有正确的表达能力。在此前提下,当证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审查待证事实是否与证人的年龄和智力健康状况或者精神状况相适应。 2、审查证人与案件当事人和案件处理结果有无利害关系。如果证人与当事人有亲属、近邻、恩怨等利害关系,他就可能从维护亲情、友谊、报恩或泄愤等思想出发,提供虚假的证言。其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就小,甚至可能会是虚假证言;如果没有利害关系,则证言的真实性就大,可靠程度就高。 3、审查证人出庭接受质询时的表情、心理状况和品质。证人出庭接受质询时的表情及心理状态,从庭审时可以观察出,他是否慌乱或沉稳,表达是否清晰,是否前后矛盾。证人品质的优劣,同样对证人证言的认定有影响,如果一个人习惯说假话,那么,此人提供的证言可信度如何,自然不自然的都会在人们心目中打个问号。因此,证人品质如何,应是法官判定证言是否可采信的因素之一。由于上述标准

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多,实践中要慎用。 4、审查证人作证的场所、环境及其是否受到外界干扰。要查明证人是在什么场所、环境下提供的证言,在宽松的环境下作证,相对于在紧张的环境下作证,真实性较大,否则相反;如果证人受到威胁、引诱、欺骗或者受到指使、收买等对外干扰,就可能提供虚假的证言,应当认真审查,以便查明其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 5、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我国法律没有排斥传闻证据的使用,但实践表明,原始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比传闻证据强。因此,要查明证人是如何得知案件的有关情况的,是本人直接感受的,还是间接得知的。一般来说,直接感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提供的证言,真实性相对大一些;而间接得知(道听途说)所提供的证言,则真实性相对较小。 6、审查证人自身感知能力、记忆力、表述力以及案发时的客观环境因素,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有影响,一定要认真审查,仔细判断。 7、审查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或协调。比如证人证言与事发后公安机关对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的笔录比照,因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在第一时间对相关人员作了询问,相对真实性较高,而证人事后到法庭作证,时间较长,且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因此要认真比照,如果发现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有矛盾,就要认真分析,核查是证人证言真实,还是其他证据真实。如果是其他证据真实,它们与证人证言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证人证言往往是虚假的。相反,证人证言就会是真实的。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书证与物证的区别

1,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物质痕迹。是指以其存在、外部特征和性能等对案件起证明作用的。是客观存在的物品或物质痕迹,具有稳定性。 2,书证是指以其记载或表达的思想内容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字材料和其他载体。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一个物体既可以做物证也可以做书证。 书证和物证在形式上都表现为物体,但在本质上却不相同:1、书证是记载和反映具有某种思想或者行为内容的物体,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形状、大小、规格、质量等证明案件的物体,它并不具有思想内容; 2、特定形式的书证,法律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和完成一定的法定手续才具有效力,否则不发生效力,而物证则没有这样的特殊要求; 3、书证一般都有制作主体,能反映制作人的思想或者主观动因,而作为物证的物体,并不具有这种特征。在特定情况下,同一物品既可以作书证,又可以作物证。以其书写的内容证明待证事实的情况下是书证,以其外部特征来证明待证事实的情况下又是物证。 ▲二、勘验笔录与书证的区别勘验笔录是以其文字、图表等记载的内容来说明一定案件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书证有相似之处,但不能认为它是书证。两者主要区别是:(1)产生的时间不同。书证一般是在案件发生前或在发案过程中制作发生的;而勘验笔录则是在案件发生后,在诉讼过程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检验后制作的。(2)制作主体不同。书证一般是由当事人或有关单位及(3)反映的内容不同。书证一般是用文字、符号来表达其内容,本身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是制作人主观意志的外部表现;而勘验笔录的文字、图片记载的内容,是对物证或者现场的重新再现,其内容不能有制作人的主观意思表示,完全是一种对客观情况的如实记载。(4)能否重新制作不同。书证不能涂改,也不能重新制作,要保持其原意;而勘验笔录则不同,若记载有误或不明确,可以重新勘验,并作出新的勘验笔录。上文中小编详细为大家区分了一下物证与书证、勘验笔记与书证,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准确的区分开这三者。如果你对此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一下我们的在线律师,我们会根据你的实际问题为您做详细解答,切实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