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目录

前言

一、国外社区商业发展概括及特点

二、中国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政策环境

2、行业规模

3、生存状态

4、理论及实践的缺失

三、中国社区商业发展趋势相关因素

1、中国城市化进程概况:

2、中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进程概况:

3、中国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概况:

4、中国社区型消费行为分析

5、社区商业规划布局与业态组合

6、中国社区商业开发模式研究

四、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政府对社区商业的规划力度加强

趋势二:购物中心造就大型社区商业

趋势三:便利店、生鲜超市、菜市场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便利店、菜市场之类的商业形态历来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鲜超市、菜市场以及净菜市场对社区的作用不言而喻。

趋势四:社区商业也开始细分市场

趋势五:专业化操作是社区商业成功的保证

五、中国社区商业前景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前言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基本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形态。社区商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务,这些服务具有经常性、便利性但不一定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社区商业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并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到更大的发展。提供怎样的社区商业服务是开发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外社区商业发展概括及特点

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购物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交通要道,顾客购物来去便利。国外社区商业中心一般都实行开发和经营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六、中国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社区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管理无序。随着商业房地产的逐渐成熟,社区商业开发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向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为社区居民创造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与国外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客观了解中国社区商业现状,需要从政策环境、行业规模、生存状态、等主要问题着手:

1、政策环境

在我国,目前社区商业是国家商务部内贸领域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民政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部于2005年下发《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做好社区商业规划;制定标准、分类指导;丰富社区商业服务类型;为社区商业的布局、规划、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及未来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等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建社区的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同时提出地方政府应支持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以及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

监管,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拆迁、改建时应保证其基本服务功能不缺失。这些文件政策的出台,有力的保障了社区商业在中国的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2、行业规模

目前,全国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全国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每年开工的建筑面积保持在20亿平方米左右,加上老旧社区民房的拆改建面积,国内可称作“社区商业”的服务网点,总面积约在8亿平方米上下,城市中,60%以上的城市商业消费及一般性商业活动在社区完成,尤其集中在餐饮、个人及家庭服务等领域。综上所述,社区商业已经成为城市商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社区商业中心覆盖面积在千米半径左右,步行5-10分钟的距离,提供生鲜超市或净菜市场,附带30个左右生活需要的业种组合,所需业态包括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社区服务配套等。从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来看,2万方左右的社区商业可覆盖1到

2.5公里商圈范围,服务约4、5万人口。

3、生存状态

我国现阶段社区商业整体面临着“规模不适合、布局不合理、业态不齐全、结构不适用、运营管理不规范、整体不和谐”的困境;社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存在"供给不足、需之未有"、"业态单一、配之不齐"、"规模低效、供之扰民"、"城乡分离、享之不均"等问题。面对大型百货及购物中心的结构性过剩,居民便利性消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社区商业的巨大潜力吸引着每一个开发商;但是城乡统筹发展对社区商业的业态配置、空间供给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的特点,大多非开发商持有物业,大多是拆零的模式销售,平衡资金,没有整体规划与统一管理,在一个社区能做成功,另外一个社区或许就不成功,形不成统一模式,属于业主小规模投资、经营各自为政、自负盈亏。与国外成熟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较,意识形态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4、理论及实践的缺失

社区商业若要良性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开发商共同努力,前期要有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商业网点合理规划,是实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消费特点、消费习惯的前提,除了要考虑其规模、建筑形态、交通流向、客流量等要素外,还要考虑投资商、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过于热衷社区商业的社会属性,而忽视其必然的经济属性,必将导致对社区商业认识不清,网点建设和布局缺乏科学指导性等问题的出现。社区商业产业化方向不明朗、投融资手段单一,是导致开发商被动开发、无持有发展意愿的重要原因。目前,在社区商业领域的政策理论和成功实践还很少,深入研究社区商业,总结其发展趋势,对行业理论研究、行业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七、中国社区商业发展趋势相关因素

探讨中国社区商业的走向,离不开对城市化进程、商品物流产业发展、连锁企业发展、新兴商业模式发展等问题的梳理;离不开对社区型销售模式、商业开发模式等问题的梳理。就以上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勾勒出清晰地社区商业发展脉络:

1、中国城市化进程概况: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至201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较上年末增长1.1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3111万人,城镇人口较上年末增长192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3.73%,较2002年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带动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增长1250亿元。我国城镇化速度将保持适度推进,不会追求过高的速度,会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城市服务能力、人口吸纳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80%,接近85%左右的饱和度峰值,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化工作到2050年基本完成。

2、中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进程概况:

连锁经营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是商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产物,可有效促进经营社会化、组织规模化、商品及服务标准化、分工专业化、商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连锁经营作为新型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在我国零售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2011年中国连锁零售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市场监管加强、零供矛盾激化、企业成本高涨、网络零售被广泛认可。在如此莫测的经营环境中,零售企业不得不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尝试业态创新,采取多元化经营、延伸供应链、开发自主品牌等策略以图提升盈利能力,应对市场变化。深入社区、服务社区,成为众多连锁经营品牌的战略课题,为连锁企业进驻社区商业奠定了基础。

3、中国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概况: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热潮中,传统商业模式必然受到严重冲击,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将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由于众多企业涌向电子商务领域,不可避免的形成溢出效应,从长远来看,其发展前景仍将一片光明。但是,其产业链短板已经浮现,即同样是未来发展热点的物流供应链。未来,只有把物流作为其核心价值组成部分并且掌握其中诀窍的企业,才能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将物流供应链网络作为整体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将物流渠道、商流渠道及信息流渠道进行捆绑,真正的融合、渗透到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电子商务将融合物流供应链在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对购物中心、家电卖场等传统商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社区商业却因其靠近消费终端、有能力通过实体店释放虚拟商业的不真实感、可自由组合“临近物流”资源等显著优势,形成与主流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合,为电子商业提供线下展示、物流配送与分发、形象宣传

的空间。

4、中国社区型消费行为分析

影响社区型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归纳为:

(1)消费群体状况:常驻人口数量、收入状况、年龄分布、消费取向等。

(2)供给状况:同业竞争状况、替代品、品类状况等。

(3)所处社区类型:单一性社区、组合型社区、社区类型、社区入住率、社区文化等。(4)宏观经济政策:与核心商业的位置关系、政府支持或者否决的政策出台、当地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

(5)项目自然状况:楼体状况、可用面积、排水系统、电力系统、交通状况、消防状况等等。

(6)供应链状况:物流水平、品牌资源、供货商资源等。

(7)交通状况:外部可视及可达性状况、内部交通便利状况等。

典型社区型消费行为最大特点就是“短半径”。由于存在着网购人群、老年人以及“三口之家”的家庭需求,社区消费的主体已经碎片化,服务也需要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小半径化。

6、社区商业规划布局与业态组合

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人群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和业态组合则必须准确把握消费群体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以及生活需求之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从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出发,这是统领商业规划布局以及业态组合设计最基本的原则。

规划布局在业态组合的规划设计中,首先应明确各业态的意义和作用差别。

■主力店:是各业态的龙头,具有较强的聚客能力和导向作用;

■必备性商业:满足居民生活基本需求;

■特色性商业:吸引客流,丰富业态。

其次,根据各业态在社区商业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及作用分别确定适宜的位置,其中主力店的设置极为关键,应结合社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最先确定(如设在社区主、次出入口或黄金分割点处),利用聚合效应有意识地引导。组织人流,达到引发商机、聚拢人气的目的。对于某些重要而又非经常性参与的必备性商业(如银行等),一方面要考虑到便利性、易达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设置在商业街的端头,与位于社区入口的主力店形成呼应的“首、尾”两端,特色性商业夹在其中呈线性排布,促使消费人群从有意识的目的性购买转化为游走体验,从而增加商机和人气。

再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业态之间的匹配程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作用。某些商

业业态需要组成商业集群以增强吸引力(如妇女与儿童用品),而另一些带有排斥性的商业业态则必须相互避开(如医疗诊所与餐饮店)。业态组合各业态之间的“同业互补、错位经营”是进行业态组合设计的关键原则,通过对前期商业结构和业态分布的调控,将休闲、购物、服务、娱乐等各业态的比例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形成较为理想的业态组合和良性互补;项目实施后则可通过专业化管理,运用市场手段,利用级差地租对所经营业态进行调整。

此外,不同的业态对于规划位置及作为业态场所的建筑空间需求是不同的,在社区商业规划乃至社区规划之初,必须先行对社区商业的业态进行充分的研究,初步形成社区商业业态的战略布局,并以此战略布局指导空间规划(或条件预留),使得在规划中提供的空间条件与既定的业态布局策略相统一。

6、中国社区商业开发模式研究

社区商业开发的意义在于有效的社区商业开发,将带动住宅等其他物业销售,使项目的开发形成良性循环,强化项目整体品牌形象,社区商业的发展将带动社区的消费,方便业主的生活,促进社区入住率提高,拓展零售业的发展空间,催生新的商机,对社区文化的营造有一定的影响。

(1)小区规模、小区周边商业配套是开发面积影响社区商业配置的主导因素。

(2)商业布局按配置位置分有两种:分散式和集中式。

分散式商业往往是沿街线型展开,商业街主要分布在步行线和交通线上。它带来的问题很多,如人车混杂、交通拥堵、嘈杂扰民、乱停车、安全性差等等。在国外,社区商业往往采用内街式集中商业布局。这种商业布局与住宅相对分离,将所有的污染、噪音都集中在一起,公共设施也可集中使用并有利于管理,对居民正常生活干扰不大。

集中商业一般设置在分期开发的大型楼盘中,而集中商业应该设置在项目那个区位呢?放置在项目的核心位置,有利于建成后居民商业活动的展开,但在商业运营初始阶段,内置的商业街往往人气不旺,商业氛围难以营造。而将商业街放置在边缘,又会影响后期居民购物的便利性。所以从服务范围说,最好是设置在居民步行大约500米的距离内(实现在步行5~8分钟的半径范围内)。

(3)社区商业的经营结构规划及招商定位,一般按照零售40%、餐饮30%和其他服务30%的比例进行设置。不同社区可根据离商业中心、专业街及大型综合超市的远近、社区的空间形态、交通网络状况以及社区居民消费层次等因素有所差异。为使商业街更具活力,招商原则应避免同业竞争,促成互补经营。餐饮则可根据经营风格、产品档次、服务特色为居民提供多种选择。但究竟需要多少家、何种档次,则由社区所处区位和社区消费水平决定。

(4)社区商业街店铺的经营模式:

购买商铺的小业主多数并非直接商业经营者,其购买商铺的目的就是投资,只追求高售价以及高租金,并不考虑实际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品牌实力、服务内容是否与市场需求和社区消费水平对应。一定会出现经营不善的后果,使社区商业始终徘徊在经营低品位,管理无序的状态,不利于提升社区品质和形象。社区商业不能放任自流,不但要经营出特色,还要靠其提升社区品质,谋求更长久的商业价值和品牌形象的打造。

社区商业的建设对小区的形象、配套和人气、业户的服务是很好的补充,尤其当住宅无法表现社区形象时,社区商业可以展示社区公众形象、品牌和服务,也可以展现出社区的品质。社区商业经营要达到提升社区品质和形象、整合提升开发企业品牌形象、形成良好口碑乘数效应的目的,实现“五个统一”管理是必要条件,先租后售或只租不售,必须放弃为追求资金快速回笼的提前销售模式。

先租后售:可发起“优质社区商业联盟”,把有益于发展社区商业的商家、投资者与品牌经营商家组织起来,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再根据各项目规模、位置及业主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特点,进行定点、定向招商,确定同类业态原则上只允许2-3家,从而避免恶性竞争,并对经营者的品牌、商铺外装修风格有一定要求,确保项目形象。通过先期将适合社区品质和业主需要的商家或业种引进来,引导社区商业走上合理化发展轨道后,再出售社区商铺平衡资金。先租后售,可将不合适的经营者排除在外,以保证社区商业沿前期规划的思路良性发展,在提升租金的同时保证后期销售的增值性,形成开发商、投资商和经营商家三赢的局面。

优良资产只租不售: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周期,不可能一直快速发展,也不可能一直萎靡不振。而企业经营战略的上策是在行业或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有魄力囤积一些优良资产,以获得长期收益,保证低谷时期的平稳过渡和回升时期的快速响应。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种开发与经营相结合模式的优势正在得以显现。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住宅郊区化的发展,社区商业作为企业的优良资产只租不售,不仅可以保证社区商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对提升企业品牌和项目口碑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果,完整的社区商业规划和经营控制,带动的不仅仅是项目商铺的销售或租金上扬,更为企业开发的其它项目社区商业规划与招商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对住宅销售有非常好的互动促进作用,还能为企业带来不断增值、稳定的现金流,随着优质资产的积累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必要条件。

如何决策先租后售或只租不售呢?我们可以把目前销售能获得的收入视为投资支出,自己购买这些社区商业物业以获得长期收益,以动态投资测算,把后期12~15年(实际收益年限不会低于35年)的收益折现到目前,考察净现值是否大于零,同时测算内部收益率,

若大于公司投资其它项目的机会内部收益率,则应保留物业,反之,应采取先租后售。当然,决策时不能忽视只租不售方式所带来的其它边际效益,应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综合决策。

目前,城市综合体已成全面开花之势,而调控政策避风港的“商住”市场也表现活跃。社区商业的消化及后续发展也将成为未来商业泡沫需要警惕的一个方向,若盲目随从以价格优势为主导进行过热投资、而在地段、后期经营、人气等方面欠缺考虑,那么“临近优势”将很快褪掉。

社区商业的风险不但有内在的环境、管理等原因,更主要的是社区商业开业后带来的外部原因。一方面由于近些年其他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让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社区商业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社区干扰、与社区规划相冲突等问题。社区商业生意的火爆会造成更多的人员流动、车辆流动等,从而增加了社区的管理难度,打乱了原本的社区规划。这些都应在规划阶段考虑清楚。

八、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中国社区商业发展趋势是:便利性消费日益强化,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的平效越来越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在转型期,商业地产在该大背景下已出现了8个趋势:

1、地缘化定位;

2、体验式规划;

3、多元化融资;

4、专业化开发;

5、前置化招商;

6、证券化销售;

7、互动化运营;

8、全程化服务。

在业态规划好的基础上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宣传”,逐步取代“街边夫妻老婆店”脏乱差及业态混乱的局面,中国的商业格局即将步入第四代,其特征为:规模行业效应、特色效应、成功品牌汇集效应,老百姓的消费习惯由传统的市商业中心消费逐步转向在门口的便利性消费,特别是餐饮、休闲、健身、娱乐业。

就社区商业的发展趋势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的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就是经济发展中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方向。经济发达城市目前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成熟,城市面积相对较大,社区商业发展也相对完善,这些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经济发展中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政府对社区商业的规划力度加强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经济良性的持续增长,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副中心、开发区、区域商业中心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固,社区及社区商业的发展逐步成为政府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由政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商业项目、住宅项目的开发更加有规律和条理,也更符合城市发展以及市民的需要,社区商业作为住宅项目的商业配套,布局也会更加合理、有序。只有在政府参与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引导、支持的大前提下,社区商业才能真正的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惠民、便民、利民。趋势二:购物中心造就大型社区商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功能区、住宅区,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城市各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日益清晰,有各自的商业中心、副中心、商务中心、城市副中心(居住区)、开发区等城市功能配套。由于老城区的城市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土地成本高昂等原因,这些功能配套多处在城乡结合部甚至郊区,大型住宅社区日益增多,而相应的商业供应则非常匮乏,因此社区商业的可塑性极强,生活广场、社区生活馆等大型社区商业中心成为社区商业发展的特殊力量,类似购物中心的社区商业中心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型社区住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聚集地,随之与此相配套的社区商业便应运而生,在满足居民日常的消费需求以外,在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趋势下,其商业业态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这些区域的大型社区商业在大量居民的消费支撑以及市场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做大。

这些社区商业在操作上将逐渐和商业中心区集中商业的做法相似,前期进行严谨的调研、定位和规划,营运实行“五个统一”管理。通过对社区商业发展过程以及经营结果分析证明,零售业的变化为商业地产开发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2万—3万平方米,服务3万—5万人口的中型社区购物中心更具发展潜力。

趋势三:便利店、生鲜超市、菜市场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便利店、菜市场之类的商业形态历来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商业形态不断涌现,连锁经营的社区超市、便利店、生鲜水果超市席卷城市,其选址方向主要是社区。他们的出现丰富了城市的主流商业、满足了顾客的日常基本消费需求、节约了购物的时间。营业时间延长,甚至24小时全天侯营业,全年不休息,门店的位置便利,顾客购物方便,填补了商业中心之间以及卖场之间的消费空隙,销售的商品主要以顾客日常的必需品为主,社区商业的功能和业态也因此变得更加齐全和多样。

4、生鲜超市、菜市场以及净菜市场对社区的作用不言而喻。

“农改超”在国内一度被看作菜市场突围的方向,随着“农改超”观念的升温,生鲜

超市及净菜市场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农改超”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将是摆脱菜市场环境肮脏、讨价还价的印象,将涉及到资金、配送、管理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它的成熟是一个必然结果。生鲜超市及净菜市场作为一种采取超市的经营模式,经营产品和菜市场一致,面积在3000-5000平方米左右,所售商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生鲜食品及各类干食一应俱全。未来生鲜超市及净菜市场全面替代菜市场进入社区仅仅是时间问题。趋势四:社区商业也开始细分市场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消费群体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当城市经济水平越发达,其城市居民素质越高,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越容易出现差异;另一方面,城市经济水平越发达,城市中从事商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的营销能力越强,会根据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或服务,引导消费。另外,城市经济水平越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越会吸引不同类型的异地人员前往发展,因此其城市居民的结构就越复杂,其社区商业会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商业结构。特别是会出现适当比例的现代型社区商业、高档社区商业、中高档社区商业、大型社区商业、集中型社区商业、年轻人社区商业和外国人社区商业等。而对于经济发展中城市,社区商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形式比较单一、比较缺乏经营特色,再加上开发商的操作能力、商业意识等原因,会以小型或者中性社区商业中心发展为主。

消费者根据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群体意味着不同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动机和消费结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结构复杂,文化层次、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消费层次不一、消费结构多元,相应的也必将会造就各种各样的社区商业。较高的收入水平决定较高的消费水平,这类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注重生活品质,对充满体验、娱乐、数码等元素的新鲜事物的需求相对其他消费者有所提高。相应的,收入水平较低决定了较低的消费水平,其消费结构则更侧重吃、穿、用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消费需求。这些不同的消费特点和消费结构就决定了社区商业在开发时需要考虑商业的业态配比和商业组合。因此一个城市消费群体的结构越复杂,其社区商业类型也就越多。

趋势五:专业化操作是社区商业成功的保证

商业地产的操作涉及到多个步骤,而每个步骤都意味着相对专业的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商业行为。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建筑的尺度与配置、空间规划、成本控制、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商业规划、招商营运、销售管理、经营管理、财务支持等等。而一般开发商多是由住宅房地产的开发,逐步涉足商业房地产开发的。商业意识淡漠,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以及人才储备,照搬住宅房地产的开发模式进行商业地产的开发,操作过

程之中势必带有盲目性,导致开发出来的商业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若要对如此繁杂的事务一一解决,就必须借助于具备商业地产操作经验的专业团队,来规划、设计、定位及实施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社区商业操作成功。

商业地产的核心其实是商业,地产只是商业的载体。因此要成功开发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就必须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市场环境、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等是商业运作无时不考虑的问题,由此延伸的市场定位以及商业规划是商业的本质。简而言之:做商业地产,首先做商业;做商业,首先做市场定位。

就社区商业而言,由于有固定的消费人群支撑,其商业功能主要是满足消费者日常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一般规模的社区商业即使是自发性的也很容易生存。但当社区商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则需要对社区商业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和定位,准确把握周边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以及周边商业市场的同业竞争情况,以决定自身项目的发展方向,只有对社区商业的市场定位、业态比例、商业规划、产品组合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控,才能避免社区商业在档次或功能等方面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避免重复性建设和盲目竞争,促使社区商业各部分协调经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可以持续的良好发展。

九、中国社区商业前景

城市化,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就是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就是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移;就是公共服务缺失向适度满足转移;就是粗放型经济向市场细分化转移;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社区商业消费行为打上了独特的烙印:社区商业消费成为核心商圈的有力补充和延伸,以社区为依托的商业模式“核心化”、“穿透化”趋势明显。消费环境的改变,引导社区消费行为向聚集、超半径、高档次发展。社区商业“过渡型”明显,外向商业方兴未艾,社区消费行为也随之出现了“满足型”、“社交型”、“替代型”、“电商落地型”等不同类型,消费深度随服务与产品的供应深度同向发展。

我国2013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3.73%,预计到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67%,到2050年超过80%。实践表明,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增加1%,拉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2%。在提高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城市配套、商业规划、公共文化、教育等领域按照合理的城市功能给予配置,不降低市民的城市化的品质、不降低市民的生活品质——社区作为市民聚集的自然区域,其商业服务功能的优劣是体现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社区商业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针对传统核心区的市场细分化竞争,成为区域商业中心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一方面是针对新晋市民阶层的商业服务普及。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社区居民服务、餐饮、休闲、娱乐、健康等多样化、综合性的消费不断增长。城市居民不

仅需要繁华的城市、地区商业中心,更需要网点齐全、业态合理、功能完备,并具备一定服务水平的社区商业。社区商业覆盖面不断加大,差异化社区商业定位将带来单一项目辐盖率降低、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提升的变化,因此,社区商业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并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在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大背景下,社区商业不仅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同时也意味着节约时间、节约社会资源。当我们把更多在路上的时间节省下来,当我们不用开车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消费,不为商业中心的停车难而抱怨时,社区商业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从长远来看,它的社会价值远远超乎其经济价值。

江苏汇邻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姜华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论社区经济发展

论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社区各项工作在人民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居民对社区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也日益强烈,作为政府的一级职能部门,能否带领居民走出生活困境,切实发展社区经济,给居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成为衡量社区工作的首要标准。同时,社区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又是社区建设深入持久进行的重要保证,现就从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入手,对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探讨:一、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社区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块,质量效益好。随着政府及社会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注、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社区经济已经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社区经济具有社会功能特点,既可以服务社区,又可以方面居民。3、街道经济规模小、门类全、机制活,是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二、发展社区经济包括哪些内容(一)是大力发展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居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项目,逐步扩展到托老托幼、家政中介、文化娱乐、社区医疗、法律咨询等面向辖区居民的便民服务产业。(二)发展城市基础管理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功能不断完善,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物业等行业需求越来越迫切,要通过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城市管理型经济,努力培育起点高、管理好的专业性服务公司。(三)大力发展培植税源经济的产业。要把社区经济发展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经营经济密集结合起来,吸引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大中小企业在社区投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特别是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经济增长总量,形成社区经济特色。(四)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社区经济是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市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等兴办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使社区经济领域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现实选择。三、发展社区经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社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讲,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各地社区经济不同程度的出现发展慢、结构单一的趋势,究其原因是:(一)街道及社区的责权利不相统一。近年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将权利下放到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创造外部条件。但是各地对街道及社区认识不同,使各地街道和社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有些地方,大量的工作事务压到街居,“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居民需要街居解决的事情,街居只能起协调作用,却没有解决能力,使居民对街居的作用产生质疑,也使街居在开展工作等各方面受到阻碍。(二)各部门对社区的了解和帮助远远不够。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深入,有些单位已经逐渐意识到发展社区经济的重要性。但同时,一些重要部门的卡、拿、要现象依然严重,许多部门对社区工作不给予支持,使原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下放,甚至街居在和有些部门协调时,出现不重视、拖拉、积压等现象,使街居工作开展难上加难。(三)整个社会对社区观念没有转变。现在,提起居委会,很多人还停留在“带着红袖章的老大妈”的印象里,许多人对居委会究竟能做什么表示怀疑。在招商引资方面,许多商家愿意将资金投在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不愿意投资在刚起步的社区经济上。(四)街居工作人员的经济观念及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表示,他们愿意对社区经济进行投资,可是,街居工作人员常年坐在机关,缺乏竞争意识和基本的经济观念,提起经济发展方向、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社区经济发展策略以及社区管理体制问题,很少有人能给予专业性的回答和指导,经济能人少,有胆量、有气魄、有领导和把握整个区域经济走势的人少,已

(整理)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发布时间:2009-01-08 文章来源:投稿文章作者:Ranbo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 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 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 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 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 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转化。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 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项政策措施,从土地、信贷、经济适用房、房价、产品结构,以及外资管理等多方面,来全面反思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当诸多的政策落到实处之后,常常不是被夸大,就是被缩小。 2006~2007年,热钱、炒作、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随即开始不断紧缩信贷,以期为“高热”的楼市降温。 2007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的阶段 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逐渐显露,不断升温的房价开始快速回落,伴随这一回落的还有商品房的成交量。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面衰退迹象逐渐明显,国内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减速明显,行业内调整的深度与广度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强,整个行业伴随经济调整进入新一轮的全面调整期。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商业呈现出拉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社区商业全力推进、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等新特点。未来5~10年,城市商业仍将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渠道,并将出现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等趋势。 关键词:城市商业,居民消费,生活性服务业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商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商品流通市场规模从1978年的505.2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60411亿元,其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32.41%上升到67.72%。特别是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目前,我国城市商业已经占据了全部流通近2/3以上的市场份额,很多城市服务类消费的比重也已超过30%,城市商业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流通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我国城市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在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加速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和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一)城市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流通业扶持力度较大,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村流通业发展依然相对比较缓慢。从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城市的商品流通量在不断上升,所占比重由62.79%上升为67.72%,而农村的商品流通量则处于不断下降的状况,所占比重由37.21%下降为32.28%。 从消费品市场来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6年,城市消费品市场数达到了25237个,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8.1%增加到37.6%:农村消费品市场数则从1990年的59473个减少到2006年的41805个,所占比重由1990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同时,城市市场的成交额从1994年超过农村市场后一直呈上升势头,而农村市场则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979-2003年城市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34.76%,农村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19.63%。表明城市流通从成长期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二)城市商业已成为城市居民实现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国最终消费结构中。居民的消费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80%最终消费都是由城乡居民来完成的。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在我国最终消费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城市商业已成为城市居民实现消费需求的一个主要途径和场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最终消费中,通过城市商业和流通领域实现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四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四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基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城市社区经济对于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及社区经济发展中取得的经验、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东北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区经济城市发展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随着城市社区的产生、社区服务的开展,社区和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各界广泛的共识。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从何而来,如何取得和利用这些资源?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否可能,何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社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目前东北城市的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对于社区经济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接受,认为社区只是服务、文化、教育等,否认社区经济的存在。与此同时,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常常成为基层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一些社区也正在尝试着发展社区经济,可是又因种种困难而不能发展起来。那么,社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长春市的一些社区,对这些社区的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文将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力图指出当前基层社区中发展社区经济中的难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当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有关社区经济的理论阐释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区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社区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凡属于“社区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看作社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包括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包括外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事实上,这是一个地理范围上的概念。二是把社区经济看成是依托社区同时又为该社区提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这种

2018年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2018年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年,全区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及*和省市区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载体建设步伐,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全区工业经济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各项工作基本情况 (一)生产效益同步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销售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38.7%;实现利税5.2亿元,同比增长39.8 %;工业品产销率达97.2%。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10家,其中过亿元企业达到13家,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全区36家重点骨干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1.2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的56.8 %。世纪创新水泥、三九益民制药、山水塑编、山水管道、史坦富新型建材、金珠粉末、供电公司、旭日升饮料、田力康食品、长虹铸管、北辰、宏达、泺源、冶金化工、二汽配公司、陆通等企业生产经营势头强劲,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有新的提高,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我局共引进项目12项,总投资22.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其中已投资6000万元的佳宝工业园、5000万元的华东饮料二期工程、3000万元的明发科技园、3000万元的益民大输液生产线二期工程、900万元的山水管道、xx万元的世纪创新水泥扩建、xx万元的巨能二期工程、1500万元的史坦富新型建材、2500万元的金珠粉末等9个项目已投产。计划总投资16亿元现到位资金7000万元的重汽工业园项目正在建设,其中传动轴和底盘零件项目已进

我国房地产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我国居民的住房一直是按福利分房的政策来解决。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照分配住房的时间、数量和地点考虑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改革的方向是住房商品化。首先改革围绕“三三”制补给出售新建住房政策进行试点。按照这个政策,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各承担1/3,即个人只需支付房价款的1/3,就可以买到住房,其余房价款由单位和政府补贴。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4月,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1989年,由于政治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91年5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浦东开发的带动作用,199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从1992年兴起的。1992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此前的“房改”、“地改”始终步履维艰。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起,交易活跃。其重要标志是1992年前几个月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一个社会新热点----“房地产热”的出现:全国前四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3%,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14.6%,而商品房完成投资却增长78%,商品房销额增长63.3%.1992年下半年:膨胀.199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底增长175%,新开工面积增长78.1%,利用外资增长22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1991年增长80%,房地产公司增加2倍. 199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期间,全国商品房完成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5%新开工面积增长136%;新增开发公司6000余家,至此,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9000多家. 1993年下半年----1994年3月:受挫折相持.1993年7月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相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态上看,很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是暂时 的,“年底将出现新一轮高潮”;二是从实际价格上看,很多大城市基本不见降价,“有价无市”的局面非常明显;三是完成的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仍比1992年高.这种局面大致持续到1993年3月. 1994年3月至1995年:房地产进入理性回落、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3月“两会”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9%的经济增长速度和13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逐渐平静了社会上期望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高潮的心态。1995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一年,在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住宅、办公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等商品房的投资比重更趋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用于炒作的资金和投机性的投资明显减少;中介咨询、物业管理也获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路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路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基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城市社区经济对于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及社区经济发展中取得的经验、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东北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区经济城市发展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随着城市社区的产生、社区服务的开展,社区和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各界广泛的共识。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从何而来,如何取得和利用这些资源?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否可能,何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社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目前东北城市的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对于社区经济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接受,认为社区只是服务、文化、教育等,否认社区经济的存在。与此同时,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常常成为基层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一些社区也正在尝试着发展社区经济,可是又因种种困难而不能发展起来。那么,社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长春市的一些社区,对这些社区的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文将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力图指出当前基层社区中发展社区经济中的难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当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有关社区经济的理论阐释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区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社区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凡属于“社区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看作社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包括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包括外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事实上,这是一个地理范围上的概念。二是把社区经济看成是依托社区同时又为该社区提供经济收益的

最新整理商州区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情况调查报告.docx

最新整理商州区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和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社区商业的发展,对我辖区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四个办事处总面积约210368000m2,截止6月底社区总人口约(含流动人口)xxxx000人,城市人均消费4000元/人、年,较上年增长14.7%;各类商业网点xxxx0个,较上年增长3.73%;营业面积193600m2,较上年增长1.1%;就业人数xxxx84人,较上年增长2.2%;营业收入94858万元(不含金融网点),较上年增长28%(详见调查表)。 二、存在主要问题 我区社区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区内沿城区主要街道北新街新车站附近。呈现出“四多四少”的局面。在所有权方面:集体、个体网点多,国营网点少,在零售业分类方面:百货店、综合超市、专业店多,而便利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少。在网点布局地域方面:在城市主要街道繁华地段多,在城乡结合部和稍偏离闹区的地段少。在服务对象方面:服务于城区内居住的网点多,而服务于离城区稍远一点住宅小区内的网点少。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商业网点发展。 商业网点建设无序发展,商业网点主管部门参与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工作乏力。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城市新建的主要街道两侧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规划为商业网点用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没有商业网点主管部门参与规划的落实和审查,而是由建设单位确定,想建什么就建什么,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只注重建设的高度、风貌、外型等,对是否需要商业网点而无关大局,使商业网点建设形成无序的发

2018年街道社区加快经济发展思路

2018年街道社区加快经济发展思路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0%;财政收入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2%. 一、经济发展 (一)、突出项目建设,着力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经济工作的部署,地区的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按照“四个加快、一个确保”发展思路,即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去年安排重点项目3个,分别为在建项目东方综合楼项目,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预计年内封顶,交付使用;*普*信设备厂新建的普天小区住宅楼项目,投资额*万元,预计高层两栋年内封顶;新建项目东方集团31街坊住宅楼,预计年内三栋多层交付使用,四栋高层主体封顶,完成投资*元。 高度重视项目策划包装。要立足实际,精心策划包装项目,着眼于国家投资支持的项目进行策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上级资金

支持不低于100万。抓住地区军工企业外迁和东方、普天两个企业的福利区改造这两大机遇,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培植和壮大新税源。 幸福路沿线项目应以幸福林带建设为先导,建设以幸福林带为轴线的经济带促进城东地区整体开发和经济社会的繁荣,按照幸福林带规划、协调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等前期工作,密切同驻地单位、企业的联系,协助企业规划,加大服务力度,取得更多的支持,以此带动幸福路沿线的建设。 二是加快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 首先要坚持走出去,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招商会,加大宣传。其次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多方联系,抓好商机,实行以商招商,以商引商,网上招商方式,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抓住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一抓到底,决不放手,最后实行全民动员招商,要发动全体干部,各方人士及各界的力量,实行政策鼓励,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规模大、效益好的知名品牌企业。 三是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三个商圈”。 围绕地区*南路、爱家广场和纬什街三个商圈优势,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引进名店、老店,发挥品牌优势,促消费、保增长、增税源。即切实抓好普天小区综合楼*平方米营业用房的招商工作。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抓好两个转变,即产业结构从生产、加工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居住福利消费型向经营服务和商业的转变,使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我地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XX年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年,全区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及*和省市区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载体建设步伐,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全区工业经济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各项工作基本情况 (一)生产效益同步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销售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38.7%;实现利税5.2亿元,同比增长39.8 %;工业品产销率达97.2%。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10家,其中过亿元企业达到13家,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全区36家重点骨干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1.2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的56.8 %。世纪创新水泥、三九益民制药、山水塑编、山水管道、史坦富新型建材、金珠粉末、供电公司、旭日升饮料、田力康食品、长虹铸管、北辰、宏达、泺源、冶金化工、二汽配公司、陆通等企业生产经营势头强劲,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有新的提高,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我局共引进项目12项,总投资22.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其中已投资6000万元的佳宝工业园、5000万元的华东饮料二期工程、3000万元的明发科技园、3000万元的益民大输液生产线二期工程、900万元的山水管道、xx万元的世纪创新水泥扩建、xx万元的巨能二期工程、1500万元的史坦富新型建材、2500万元的金珠粉末等9个项目已投产。计划总投资16亿元现

深圳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全稿)

深圳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 从简单销售到探索经营管理,深圳商业地产开发渐趋成熟 世方商业地产 深圳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开发、策划代理、广告宣传推广等各个链条,无不走在国内其它城市的前列,商业地产亦不例外。目前,国内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无不借鉴深圳的经验,如法炮制深圳的操作模式。可以说,深圳是国内商业地产的一块试验田。而深圳商业地产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深圳商业地产真正的发展是在2001年左右,到今天大概走了6个年头。从罗湖、到福田、南山,再到关外的宝安、龙岗,深圳商业地产的开发,从早期简单的销售时代到后来的“伪经营时代”,再到今天的销售与自营并举的局面。同时,开始重视、探索商业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在深圳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深圳商业地产的发展,其产业链虽然不如住宅那样成熟,但已经开始进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探索运作中。 2001-2004年,商业地产开发以销售为主导 2001-2004年是深圳商业地产的起步阶段。商业地产在“首期几千元买铺”的强烈诱惑之下,迅速形成“全民买铺”的热潮,如在龙岗、南山等区域的商业地产呈现出井喷式的开发,不断上演抢铺风潮,商铺销售异常火爆。这一阶段的商业地产以销售为主,不注重定位、招商、经营等环节,能卖掉就万事大吉。这一阶段主导营销的是强势的广告宣传,其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只售不租,二是包租十年销售。 在深圳商业地产营销初期,引进主力店包租十年销售虚拟产权式商铺的模式较多,然而,这种长期包租的虚拟产权式商铺,投资风险极大,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长期包租销售,且不说包租期内开发商有无能力持续返租、大商家能否持续经营等问题不说,返租期后业主找不到自己的铺位、接受不了大商家的低租金,长期包租这颗“定时炸弹”将会引爆。实际上,深圳龙岗、南山不少采用包租销售的项目,早期埋下的“定时炸弹”己经爆炸,主力商家撤场,商场关闭空置。 从长期包租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是只售不租,开发商只销售产权,销售完后基本上不再管,仅由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的统一维护管理。然而,只售不租的模式,仅限于商业的大宗销售或少量的社区街铺,对于大卖场散铺销售和大型商业街销售,采取只售不租导致产权分离,招商经营不统一,业态业种组合混乱,引起后期经营管理失控。事实证明,深圳有多个只管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社区商业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项目背景: 我国的社区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房地产的逐渐成熟,社区商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正在大力推行的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把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国内出现了一大批“购物中心”、“生活广场”、“娱乐闲一条街”等众多社区商业项目。它们可能在定位上提出超出社区服务范围的口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它们多数仍是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要目的的,特别是居住区内部的商业设施。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正朝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 项目在背景下提出。 项目必要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商业的日益繁荣,居民们的消费需求和方式早已摆脱了“赶集式”的买卖,也不满足于闲暇之时的购物方式。居民对商业的要求是不仅要满足居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其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可见,社区商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综合商业能力,更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驶入快车道的社区商业也为商业地产开发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北商商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社区商场在餐饮、超市便利店、生活服务等八大业态中排名垫底,仅占0.58%的比重。社区型购物中心基本属于开发的空白地带,属于最稀缺的社区商业业态之一。近年来,商业地产投资开发呈现泡沫化,与大型、巨型购物中心相比,由于经营风险更低、管理可控、资本回报周期短,社区型的中小型购物中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从群雄逐鹿核心商圈到竞逐社区Mall,土地成本的快速增长让曾经热衷建造大型购物中心的开发商趋于理性。 2.项目建设受到政策的推动 商业改变生活,作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商业尤其如此。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在社区商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推动社区商业发展,商务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社区商业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引导、扶持和规范,该意见是我国目前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最高规格的系统性政策文件。商务部已将发展和规范社区商业列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 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同时,地方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在黄国雄看来,除了能让民生得到保障外,完善的社区商业也会反哺经济。社区商业对促进北京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更加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消费受客观因素影响最容易出现疲软,并且难以攻克。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商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这越来越吸引各级政府、流通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关注。 3.项目建设是解决社会部分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拆迁还建的进行,昔日的村民住进了楼房,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失去土地后,他们的就业生计问题也就随之凸显。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始高度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在社区商业的发展中让这些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拓宽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渠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