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外交政策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

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美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其政策包括:1、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提升贸易壁垒;3、通过税收政策使得企业回流美国。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会使消费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通胀,并且会使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等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将受损。 对于中国来说,对美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初级品制造业和机械产品出口将受到冲击 主要将会影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加拿大进口的商品有60%来自于美国。墨西哥进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于美国。 ? 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自身而言,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可能使得关税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口产成消费品价格上升侵蚀消费者剩余,美国国内供给不足或价格更高导致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消均衡的费数量则减少,这对美国低收入者影响较大;进口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带来通胀,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会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可能引发通胀;进

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美国国内效率较低的企业受贸易保护也得以存活,经济整体的效率下降。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8贸易政策日程和2017年报告》,明确提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有五大支柱:一是通过维护经济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巩固美国经济,惠及所有美国人;三是达成让更多美国人受益的贸易协定;四是加强执法力度,让不遵守规则者不再获利(占美国便宜);五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有效市场间推广规则,推动国际贸易,为世界创造更大福祉。 美国公布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消息称,已向国会提交特朗普政府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议程主要内容为:第一, 制定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贸易政策;第二,巩固美国经济发展;第 三,推进利于全民的贸易谈判;第四,实施并捍卫美国贸易法律法 规;第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 ??????????????????????????????????????. 1. ???????????????????????? 2. ????????????????????????????????????????? 3. ?????????????????????????, ??????????????? [??]???????, ???????|?????

(环境管理)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美国法典 第 42卷公众健康与福利 第 55章国家环境政策法 (1969年制定) 第4321条国会的目的宣言 本法的目的在于:宣示国家政策,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 第4322条至第4330条(原文略) 第一节政策与目标 第4331条国会国家环境政策宣言 鉴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一切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人口增长、高度集中的都市化、工业发展、资源开发以及技术日益进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鉴于恢复和保持环境质量对于全人类的福利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国会特宣布: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地方政府以及有关公共和私人团体合作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共处与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满足当代国民及其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 为执行本法规定的政策,联邦政府有责任采取一切切实可行、并与国家政策的其他基本考虑相一致的措施,改进并协调联邦的计划、职能、方案和资源,以达到如下目的,即国家应当: 1.履行每一代人都作为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人的责任; 2.保证为全体国民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命力并符合美学和文化上的优美的环境;

3.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环境,不得使其恶化或者对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引起其他不良的和不应有的后果; 4 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遗产,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每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选择的环境; 5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利用达到平衡,促使国民享受高度的生活水平和广泛舒适的生活; 6.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参与对环境改善与保护。 第4332条机构合作报告;提供资讯;建议;国际与国内的合作国会授权并命令国家机构,应当尽一切可能实现: 1.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以及公法解释与执行均应当与本法的规定相一致。 2.所有联邦政府的机关均应当: (1)在进行可能对人类环境产生影响的规划和决定时,应当采用足以确保综合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设计工艺的系统性和多学科的方法。 (2)与依本法第二节规定而设立的环境质量委员会进行磋商,确定并开发各种方法与程序,确保在做出决定时使得当前尚不符合要求的环境舒适和环境价值。能与经济和技术问题一并得到适当的考虑。 (3)对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各项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议报告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均应当由负责经办的官员提供一份包括下列事项的详细说明: ①拟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②提案行为付诸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 ③提案行为的各种替代方案; ④对人类环境的区域性短期使用与维持和加强长期生命力之间的关系; ⑤提案行为付诸实施时可能产生的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资源耗损。在制作详细说明之前,联邦负责经办的官员应当与依法享有管辖权或者具有特殊专门知识的任何联邦机关进行磋商,并取得他们对可能引起的任何环境影响所做的评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 美国法典 第42卷公众健康与福利 第55章国家环境政策法 (1969年制定) 第4321条国会的目的宣言 本法的目的在于:宣示国家政策,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 第4322条至第4330条(原文略) 第一节政策与目标 第4331条国会国家环境政策宣言 鉴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一切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人口增长、高度集中的都市化、工业发展、资源开发以及技术日益进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鉴于恢复和保持环境质量对于全人类的福利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国会特宣布: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地方政府以及有关公共和私团体合作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共处与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满足当代国民及其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 为执行本法规定的政策,联邦政府有责任采取一切切实可行、并与国家政策的其他基本考虑相一致的措施,改进并协调联邦的计划、职能、方案和资源,以达到如下目的,即国家应当: 1.履行每一代人都作为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人的责任; 2.保证为全体国民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命力并符合美学和文化上的优美的环境; 3.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环境,不得使其恶化或者对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引起其他不良的和不应有的后果; 1该中文版来源,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第一辑,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0页。

4 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遗产,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每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选择的环境; 5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利用达到平衡,促使国民享受高度的生活水平和广泛舒适的生活; 6.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 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参与对环境改善与保护。 第4332条机构合作报告;提供资讯;建议;国际与国内的合作国会授权并命令国家机构,应当尽一切可能实现: 1.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以及公法解释与执行均应当与本法的规定相一致。 2.所有联邦政府的机关均应当: (1)在进行可能对人类环境产生影响的规划和决定时,应当采用足以确保综合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设计工艺的系统性和多学科的方法。 (2)与依本法第二节规定而设立的环境质量委员会进行磋商,确定并开发各种方法与程序,确保在做出决定时使得当前尚不符合要求的环境舒适和环境价值。能与经济和技术问题一并得到适当的考虑。 (3)对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各项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议报告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均应当由负责经办的官员提供一份包括下列事项的详细说明: ①拟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②提案行为付诸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 ③提案行为的各种替代方案; ④对人类环境的区域性短期使用与维持和加强长期生命力之间的关系; ⑤提案行为付诸实施时可能产生的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资源耗损。 在制作详细说明之前,联邦负责经办的官员应当与依法享有管辖权或者具有特殊专门知识的任何联邦机关进行磋商,并取得他们对可能引起的任何环境影响所做的评价。该说明评价应当与负责制定和执行环境标准所相应的联邦、州以及地方机构所做的评价和意见书的副本一并提交总统与环境质量委员会,并依照美国法典第五章第552条的规定向公众公开。这些文件应当与提案一道依现行机构

中国环境外交

中国环境外交 摘要:环境外交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中国与世界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非常深刻,成熟的中国环境外交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只有积极面对和克服中国环境外交的挑战和不足,才能实现中国的环境利益和兼顾国际共同的环境利益。 关键词: 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外交中国 环境外交是在环境问题恶化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在国际上,较早明确使用"环境外交"一词的,应推到198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外交:对美、加跨界环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书。[1]中国政府于1989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从国内的相关著作和报刊论文来看,环境外交的定义有多种,相对完整的定义是"环境外交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代表机关和个人、政党、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公民个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外交行动,以交涉、谈判等和平方式去维系或调整国际环境关系,旨在捍卫国家环境权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同时兼顾国际共同环境利益,也可以借此实现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其他战略意图。 一、国际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 在1972年以前,国际环境外交是零星的、非全球性和边缘性的外交,国际上通常把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为国际环境外交的开端。[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安全议题不再处于核心地位;同时,由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跨国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开始威胁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外交中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就,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外交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球蔓延。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环境外交成为世界外交的焦点和热点之一。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又一轮的国际环境外交高潮。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 中国的环境外交是在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环境外交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节律与世界几乎同步,迄今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72-1988年) 1972年6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初登国际舞台,环境外交在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方面都涉及广泛的领域。中国签订或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约20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本阶段,中国环境外交初具雏形,为中国增添了一个融入世界的窗口,促进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3]但也存在着对某些环境问题和相关机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国内关于环境外交的立场缺乏协调等局限。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6年)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姓名:张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王冰 2011-01-07

摘要  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史学家称为美国的“环保十年”。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环境保护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日益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政策制定的焦点之一。美国国会、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案,基本形成了目前美国主要的环境政策。对这一时期美国的环境政策进行分析对我国的环境事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的制定”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试图通过引入多源流分析理论,从政策过程理论分析视角看待美国环境政策的变化,并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加以客观评述,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具体的建议。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美国环境问题、政策过程理论和多源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思路及有望实现的创新;第二章主要全面地介绍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模式,包括多源流理论的思想基础、核心框架及理论的发展完善;第三章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概述;第四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条源流及其汇合出发,对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政策制定动因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最后结合我国环境政策的实际情况,包括我国环境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征,总结出对我国环境事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 联邦政府; 环境政策;多源流理论

Abstract The 1970s marked an “environmental decade”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Since 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agenda, especially in those post-industrial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tim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lls. These bills are the foundation of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n the troubles and progress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 w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ose countries with a shorter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1970s in a perspective of the multiple s treams theory. Four parts describe, at the macro level,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process in 1970s in terms of problem stream, policy stream, political stream and their “coupling”, respectively. Finally, this study mak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our country, in combination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general introductions as the opening badg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he topic, the research field;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streams,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the third part, generalizes concrete content and implementing effect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1970s; the fourth part, based on the studies and analyses mentioned above, applies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lic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1970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ir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untry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combining the actu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 the U.S. ; feder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multiple streams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浅析欧盟的环境外交

浅析欧盟的外交环境政策。 【内容提要】欧盟作为一体化的区域性组织,其环境合作包括内部的环境政策、成员国的环境 合作以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的环境外交活动。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环境保护在世界上起步较早,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集团,欧盟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和 现实责任。欧盟对外环境政策的提出既是为了回应跨国环境污染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环 境恶化的压力,更是由于欧盟看到了环境保护在新的形势下对国际竞争的意义。欧盟 对外环境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确立欧盟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领导地位和道德权威, 取得在国际环境政治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制定有利于欧盟的国际环境政治游戏规则, 提升欧盟的综合竞争力。欧盟综合利用外交、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 【关键词】欧盟,对外政策//环境外交 【正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欧盟峰会、八国集团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等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环 境政治走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前台,成为各国参与国际政治的重要领域。欧盟自其前 身欧洲共同体诞生以来,就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活动,其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身份 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国际 环境保护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一欧盟对外环境政策的基本目标 欧盟成员国大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对环境的责任。欧洲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使自己国家的人民过上富足生活,这也意味着它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负有更大的责 任。在欧洲一体化之初,欧共体并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1957年的共同 体条约中并没有明确涉及环境保护的条款。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盟也采取了一 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措施,制定了一些环境法规,但其着眼点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 而是为了消除欧共体内部“因各成员国执行不同的环境政策而给自由贸易造成的壁垒,促进共同市场的形成和运行”。①进入70年代,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特别是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首都斯德格尔摩的召开,欧洲各国政府受到的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1972年10月,欧共体各国在巴黎召开首脑会议,明确提出 要在地区开发环境保护、能源政策等方面开辟新的活动领域,同时开始关注国际层面 的环境政策。1973年,欧共体发布了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其中就有国际环境合作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此时欧盟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②

奥巴马总统就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发布会演讲稿

奥巴马总统就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发布会 演讲稿 Good afternoon, everybody. Happy Friday. I thought I’d take somequestions, but first, let me say a few words about the economy. This morning, we learned that our economy created over 200,000 new jobs in July. That’s ontop of about 300,000 new jobs in June. So we are now in a sixmonth streak with at least200,000 new jobs each month. That’s the first time that has happened since 1997. Over thepast year, we’ve added more jobs than any year since 2019. And all told, our businesses havecreated million new jobs over the past 53 months. That’s the longest streak of privatesector job creation in our history. And as we saw on Wednesday, the economy grew at a strong pace in the spring. Companies areinvesting. Consumers are spend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 energy, technology, autos allare booming. And thanks to the decisions that we’ve made, and the grit and resilience of theAmerican people, we’ve recovered faster and come farther from the recession than almost anyother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篇一:环保:美国的垃圾管理机制 环境产业研究 第19期 20XX年7月27日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 美国垃圾管理机制 ——商业模式下的系统化垃圾管理 作为经济大国的美国同样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持续增长的垃圾排放对其环境质量也造成了极大地威胁。据美国环境署最新公布数字显示,20XX年,美国城市固体垃圾产量达2.5亿吨,如果用卡车运送这些垃圾,组成的车队足以绕地球6圈。但是,在清晰的垃圾管理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垃圾处理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垃圾管理商业模式,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垃圾排放量。 一、美国垃圾管理概况 (一)垃圾管理战略 美国确定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战略方针是实施源头控制政策,从生产阶段抑制废物的产生,减少使用成为污染源的物质;最大限度地实施废物资源回收,通过堆肥、焚烧热能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能源的再生利用,最后进行卫生填埋。 近年来,美国一直坚持垃圾减量、分流和再利用这个主题,以废物变

资源、废物变能源(焚烧和生物制肥)作为垃圾治理的主导方向,制定的20XX年的垃圾处理目标是:回收利用(包括直接回收、路边分类、堆肥、综合利用等)50%,填埋40%,焚烧10%。 为实现这些目标,美国各州普遍采取垃圾源头控制和减量措施,提出垃圾分流的概念,将食品垃圾、庭院垃圾和餐厨垃圾等按类别作为分流目标,直接进入适用的处理程序,既促进了不同成分垃圾的分类处理,也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再生,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模式。美国垃圾管理战略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垃圾填埋已经从1980年的89%降为20XX年的54%,而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则从1980年的9.6%提高到了20XX年的33.4%,垃圾焚烧处理从1980年的1.8%上升到了20XX年的12.6%。 (二)垃圾处理方式的演变 全美国1988年共有垃圾填埋场7924个,1999年为2514个,20XX 年下降到1767个,20XX年又降为1654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垃圾焚烧厂数量从1997年的131座下降到20XX年的101座,包括焚烧和生物制能的废物变能源工厂。20XX年全美国共有废物定点回收场地12694个,路边资源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也从1989年的1042个增长 到20XX年的7689个,成为废物资源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美国的不同地区,垃圾处理方式的比例各不相同。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填埋占36%,回收占33%,焚烧占31%。美国西部的填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