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演化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演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c10613104.html,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演化

作者:姚瑶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6期

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

1979~1983,我国处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1984~1997,人民银行开始履行央行的职能,计划体制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

1998~2008,国内面临着急剧的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提法经历了“稳健”、“努力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挥作用”等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意图相当明显。

2008以来,考虑到国内自然灾害、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等不利因素,央行灵活运用“三大法宝”。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二战后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盯住利率——“利率处于中心环节,货币政策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邵小倩,2006)。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总需求,最终影响经济。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滞涨”局面出现,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直接影响利率,而是直接影响名义收入和支出,并进而影响投资、就业及物价水平。所以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20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有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选择了通膨目标制——货币当局确定通膨目标,在此基础上预测通膨走势,将预测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此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及其传导机制

综合以上历史资料,充分说明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必要性在于设定一个名义锚,以便社会公众判断货币当局的言行是否一致,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货币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名义锚必须容易控制且便于观察,经济增长率或就业率等最终目标显然不适合,而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关联度和可控性都较强的经济指标就比较适用。从理论上说,利率或货币供应量哪个更适宜作为中介目标取决于一国经济波动的结构。倘若经济波动主要来源是货币需求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