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青岛道教旅游文化开发

论青岛道教旅游文化开发

论青岛道教旅游文化开发
论青岛道教旅游文化开发

学年论文

题目论道教旅游文化的发展——以崂山道教为例

学生姓名陈晓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 080821班

学号 08082030

指导教师张会新

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

二O一O年十二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这种高层次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而且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化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文化旅游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和新热点。宗教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本文对崂山道教旅游文化资源进行SWOT 分析,全面深刻了解崂山道教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针对崂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加强对崂山道教文化系统的深入研究,加强道教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推出具有崂山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道教文化旅游的精品旅游路线等等,并且要结合崂山道教文化的特色,重点推出崂山道教养生旅游和生态旅游等项目。

【关键词】旅游文化,崂山道教,宗教旅游,SWOT分析

目录

一、旅游文化相关理论 (1)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1)

(二)旅游文化的特性 (1)

(三)宗教旅游文化概念 (2)

(四)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3)

二、崂山道教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4)

(一)崂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4)

(二)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优势 (5)

(三)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劣势 (7)

(四)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机遇 (8)

(五)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挑战 (9)

三、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对策 (9)

(一)深入挖掘崂山道教文化内涵 (9)

(二)创新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旅游商品 (10)

(三)对崂山道教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11)

(四)加强崂山旅游业产业链的建设 (12)

四、结论 (13)

参考文献 (15)

一、旅游文化相关理论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行、游乐引起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旅行、游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成果的总称。旅游文化是旅游和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精神方面,以及制度和行为方面的内容(见图1-1)。旅游文化在根本上来说,是人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意义系统。旅游文化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图1-1旅游文化构成示意图

(来源:李伟.旅游文化学[M].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研究旅游文化,不能仅仅把事业停留在中国,还要关注外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进程,并借鉴其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就必须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进行深刻整理与总结,不断进行文化开发,促进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化与升华。而所谓旅游文化的开发,即以审美文化为导向的旅游地景观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开发,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就具体包括文化载体的修复、文化包装、文化融入、文化活动、文化行为体现、文化引导等。

(二)旅游文化的特性

旅游文化既具有和其他文化一样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1)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要在继承其优良文化传统的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把那些合理的而且有益于自己发展的部分应用到之后的创造实践之中。旅游文化是一门比较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必须根植于原有的科学文化基础之上,脱胎于相关的学科之中。人们首先要筛选出与旅游有关的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然后再将这些学科的内容加以提炼和组合,使之逐渐成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促进旅游文化形成自己的特点。

(2)旅游文化具有创造性

旅游文化不是简单的继承传统文化,也不是将各种与旅游相关的文化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而是在传统文化和新兴学科结合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要在将其他文化进行加工组合之后,加入自己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新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新文化以供旅游者欣赏和享用。旅游文化是集合了各种文化的有机体,在汲取各种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之上,进行刻意创新,增加新内容来吸引游客。

(3)旅游文化具有服务性

现代旅游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性,旅游文化自然也要强调其服务性。文化旅游的产业链的各个过程都是服务于旅游者的。首先,机场、车站、餐馆、宾馆、商场等都是直接为游客服务的;其次,旅游中介和导游也都是围绕游客提供一些列包括预订机票、预订宾馆、导引旅游等服务的。此外,旅游地的文化氛围等也都间接地熏陶着游客,为游客提供精神上和文化上的服务,是游客更加享受旅游的过程。

(4)旅游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不同时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是不同的,旅游文化具有多样性。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使得其旅游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旅游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保证旅游文化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促进旅游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宗教旅游文化概念

宗教观光旅游,是指以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观光旅游,是旅游者对宗教文化载体初级阶段的以旅游、欣赏、求知为主要目标的旅游活动。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或者宗教研究者以朝觐、朝拜、传教、宗教交流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而以宗教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宗教观光旅游和宗教旅游的活动上,我们必须不断挖掘宗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上升为宗教文化旅游,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以及适应旅游业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发展要求。

道教旅游文化,是指以现有的道教文物古迹为依托,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利用其知名度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道教公关员林环境,再加上观光客和香客收到受到的艺术感染或者各自的精神寄托,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艺术享受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四)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旅游文化成为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支柱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是国际旅游名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而且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旅游资源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而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业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反映,所以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树立大文化观念,重视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观看自然景观,现代的游客更加重视文化旅游,要求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因此一些具有丰厚文化遗产和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成为热点。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大力挖掘和创新旅游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3)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成为可持续旅游业的基础”。因为旅游活动的内涵是旅游

文化,旅游文化又是旅游活动的载体,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所以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可耻学发展的源泉。要不断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指导

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而旅游文化在人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及贯穿行、住、食、游、娱、购得旅游全过程中,都发挥着提供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想对旅游业进行高层次的开发与发展,就必须依赖高层次的旅游文化来作理论指导,所以就我们应该促进人们对旅游文化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努力研究和发展旅游文化。二、崂山道教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崂山道教旅游资源虽然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为了更好的促进其旅游文化的发展,下面就采用SWOT分析法对崂山道教旅游开发的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崂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作为道教圣地,崂山古有“海上宫殿”“灵异之府”“神仙窟宅”之称,而崂山道教和崂山道士更是扬名天下。开发崂山道教旅游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和完善,吸引更多的游客,对于道教文化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挖掘与开发。

近年来,崂山景区已经开始重视对道教文化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并且开展了一系列以巨峰、太清宫、北九水、太平宫等道教古迹为中心的开发工作,不断增加对崂山道教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投资,其中,据2002年青岛年鉴显示,2001年青岛市共投资5500多万元,用于巨峰旅游览区的开发、华楼宫、蔚竹庵古庙宇的修复工程。而据2004年青岛年鉴数统计数据据可知,2003年青岛市累计投资1.3亿元开发景区的道教旅游文化,完成了巨峰旅游区和九水十八潭的开发建设,把易经文化与巨峰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使巨峰旅游区展现出道教文化的特殊魅力,同时又将道教思想与北九区的山水巧妙融合,形成了北九水景区丰富的道教文化底蕴。道教文化在崂山风景区的四条旅游主线上均有分布,为进一步加强崂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崂山景区管委会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崂山风景名胜区》进行修编,针对崂山道教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

虽然青岛市为此执行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崂山道教文化还没有形成闻名全国且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并且其道教文化氛围还无法与其他道教名山相媲美,所以还需大力开发崂山道家文化。

(二)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优势

崂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而且地处青岛这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因此崂山发展道教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交通便利

青岛市的海陆空交通极为便利,这是崂山道教旅游开发的一大便利条件。首先,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先后建成了济青高速公路青岛段、胶州湾高速公路、同三高速青岛段、青银高速青岛段、滨海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而且海湾大桥、胶州隧道也进展顺利,2011年将建成通车。到2009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223.9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02.6公里,列全省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其次,青岛市是著名的天然良港,而且青岛的航空、铁路运输网络发达。崂山不像其他名山如黄山、泰山、峨眉山等离市区很远,它们只能依靠自身的价值吸引游客,客流量受到限制。相反崂山几乎是国内名山中唯一(除河南崇山外)一座离市区较近且景观价值较高的名山,随着青岛的发展和高科园的完全市区化,崂山即将被包容在市区之内了。这些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来青岛崂山旅游更为便利和快捷,有利于吸引大量国内和海外游客。而且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缓解黄金周旅游压力,加大游客数量,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2)旅游集群效应

青岛旅游景点达到144个之多。其中,崂山景区和海滨风景区到达四星级标准,海军博物馆、迎宾馆、电视塔、海尔科技馆、胶南琅琊台、即墨田横岛等景区达到三星级标准,还有许多二星级和一星级标准的景点。青岛还有很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天柱山摩崖石刻、即墨古城及六曲山墓群、齐长城遗址、小青岛灯塔、青岛山炮台遗址等等。此外,青岛还保留有由于殖民文化而建起的20多个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欧风建筑。另外,由于青岛还保留有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众多文化名人的故居,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被评为全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青岛围绕着海滨文化、海洋文化、啤酒文化、崂山文化等的开发,形成了海洋节、啤酒节、崂山文化节等知名

品牌。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举行后,奥帆中心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点,青岛被国家授予北方首个“国家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总之,青岛古文化遗址、欧风建筑、名人故居以及美丽的海岸风光和帆船文化等形成极为有利的旅游景观集群效应,这也有利于吸引更过的游客来青岛,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崂山道教景观。

(3)崂山道教文化旅游景点众多

崂山道教历史由来已久,而其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景观也分布很广。例如,巨峰区的八卦门道教旅游、北九水十一潭道教文化游览区、太清宫游览区的康城学院、混元殿、文景阁、丘祖殿等等。已经基本形成了太清区、仰口区、巨峰区、北九水区、华楼区五大道教文化旅游区。其中崂山道教的主刹太清宫建于西汉建元元年,位于崂山南部的太清湾畔,背依七峰,南临大海,而且气候温和,树木繁茂,有“崂山小江南”,作为崂山道教的开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宗教旅游价值。此外,位于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的太平宫,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环境清幽,山海相应,景色极佳,影壁上还提有宋代建宫时留下来的“海上宫殿”的题词。还有,崂山还经常会举行一些促进道教文化传播的活动和仪式等等。这些景区和活动不但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而且自然风光也十分幽美,加上青岛适宜的气候环境,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崂山道教文化丰富且知名度较高

崂山道教的神仙文化、哲学文化、道教音乐文化、道教养生文化、道教宫观文化、道家石刻文化历史悠久且十分丰富。崂山道教大多信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例如三皇、太上老君、东华帝君、关羽、岳飞、吕洞宾、和十大名医等等,他们的生平和事迹,不但有趣吸引人,而且很具有教育意义。崂山道教理论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基础,注重修道养德,而崂山道教得修炼讲究内丹、导引和武术。此外,崂山道教文化也包括崂山道教音乐,它是吟经时专用的一种经歌,有曲有词,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崂山道教音乐可以划分为功课经、应风经和琴曲道歌。所谓功课经,即每天吟诵的经文;应风经,是“祭祀”时的经文;至于琴曲道歌,则是练气功的歌曲。再者,崂山道教文学也是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许多以颂扬崂山风光和道家为主题的作品,这些大都是历代文人墨客所作,以碑刻、游记、诗词、题字等方式保留下来供后人瞻仰和

观赏。此外,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以及取材于《聊斋志异》中一则小故事的木偶动画片《崂山道士》,为崂山道教文化的传播做了极大的铺垫,这使得崂山道士的知名度极大提升。

(三)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劣势

尽管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

(1)对崂山道教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尽管崂山一直以“道教海上第一名山”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但是崂山道教文化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崂山道教的发展不但无法与中国四大道教名山相比,与同为海上名山的普陀山的发展也相去甚远,如今浙江的普陀山已发展成享誉海内外的道教名山,慕名而去的游客越来越来多,而崂山的道教旅游文化开发却相对落后很多。造成这个状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崂山道教文化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对其道教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

从近十余年的崂山道教研究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着如下的一些不足和问题:第一,与国内道教研究在近年发展较快的整体情况相反,崂山道教研究至今为止难以纳入到某一研究体系中,没有形成研究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很多研究者缺乏基本的道教知识和文史哲功底,研究成果往往在低层次上重复,研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品格。第二,为数不少的研究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特点,对崂山道教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对应用开发研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理论支持,影响了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制约了崂山道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2)崂山道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匮乏

尽管崂山已经基本形成了太清区、仰口区、巨峰区、北九水区、华楼区五大道教文化旅游区,而崂山旅游开发中的东线、中线和南线也基本能覆盖住这五大道教游览区。但是在崂山众多的旅游线路中能体现深厚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仍然相对较为单一,而且几乎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的产品和项目。崂山的旅游景点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路线,旅游产品的设计上缺乏文化连续性和统一性,无法打造出“一加一大于一”的效果。而且崂山旅游推出的诸如“崂山一日游”‘崂山海观光游’等短平快旅游产品,无法让游客对崂山道教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刻的了解,这样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不但让游客们失

望,也无法进一步促进崂山道教文化的传播,严重阻碍崂山道教旅游的发展。

(3)崂山道教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崂山道教旅游不同于其他一般自然景观的游览,这是一项高文化含量的旅游形式。崂山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导学文化,因此要求经营开发者和导游等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基础的道教文化基础,在深入地研究和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确定各景区的文化主题,并且以比较合理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游览方式来展现其文化特色。但是现在的崂山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文历史知识等任然比较缺乏,有些导游人员的文化水平低,倒是的自身素质也仍待提高,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讲解道教文化,从而使得游客对空洞的景点其失去兴趣,降低景点的吸引力和可游性。

(4)崂山旅游产业链比较薄弱

崂山旅游六大要素(食、宿、游、购、行、娱)及其先关产业发展不协调,其旅游商品、交通运输、饮食住宿、保健娱乐、信息服务等各种关联产业的配套还不够完善,各种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尤其是在旅游购物方面,消费者不能买到很称心如意的特色产品,产品研发不足、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因此要再努力发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高文化含量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对纪念品的要求。

(5)崂山道教旅游地的文化形象不突出

青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等因素,使其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但是这种文化的多元化导致旅游地形象不集中,并且这种多样性也导致对崂山道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很难深入,这就使得崂山道教文化的形象不够突出和明确,很难使旅游者对其形成整体形象的认识,这对崂山道教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很不利。

(四)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机遇

青岛市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青岛市崂山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中,指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就是优化巩固文化旅游产业这一强势产业,坚持“着眼大区域,发展大旅游,塑造新形象”的原则,充分利用崂山依山傍海的区位优势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按照“高起点、高水平、大投入、大制作”的设计理念,策划创作几台体现山海文化、道教文化、

啤酒文化的大型实景演出剧目,满足国内外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崂山道乐宫、崂山道教文化博物馆、崂山道教武术学校等项目建设,弘扬和展示崂山道教文化,打响“海上名山、道教圣地、度假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青岛在经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基本和国际大都市看齐,但在尘世传统和文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要构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必须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对于青岛而言,崂山道教文化在其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一定要重视和加大对崂山道教文化的开发。

另外,青岛跨海大桥、胶州海底隧道等即将建成,这些交通条件的逐步完善,也为青岛和崂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总之,各种条件都为崂山道教文化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也必须重视崂山道教文化在开发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五)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挑战

普陀山作为道教名山,其文化品牌目前已经驰名海内外,另外,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也各具特色,吸引爱好道教的游客前往,这些都极大的削减了青岛崂山道教的旅游市场份额,对崂山道教文化旅游形成强大挑战。崂山道教文化如果不能开发出与众不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很难与其他道教文化名山相抗衡。

此外,崂山道教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和谐美”能否被破坏的难题,如果在山上架上缆车等将有利于游客爬到山顶,但这处理不好又极容易毁坏其本身的文化特色,造成不和谐因素。

三、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开发对策

虽然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挑战和问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一定要积极应对,针对在开崂山发道教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方案,促进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开发,打造一个崂山道教文化的国际知名品牌,促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一)深入挖掘崂山道教文化内涵

崂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教文化是青岛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历史文化代表,是青岛文化开发与展示的重要窗口。因此,要深刻挖掘崂山道教

文化。

第一,要加强对崂山道教文化相关资料的研究。虽然关于崂山道教的史料记载为数不多,但正因如此要高度重视与崂山有关的史料、实践和人物研究,对现有的与崂山道教文化有关的资料和书籍进行细致的调查与整理,将有益部分提取出来,加以组合和创新,以不断挖掘崂山道教文化的内涵,努力完善和丰富崂山道教文化体系,从而树立更好的崂山道教文化形象。

第二,要重视对崂山现有石刻和宫观的研究。历史上对崂山道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高道邱处机、刘处玄等在崂山留下来许多的石刻文化这些都是研究崂山全真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崂山许多宫观中保存着重要的典籍,而且这些宫观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非常值得崂山道教研究人员进行细致、深刻的研究和保护。

第三,要加强对崂山道教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在继承崂山道教现有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其他道教文化,不断丰富崂山道教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崂山旅游还要通过举办各种道教斋事、崂山道教庙会、崂山道教文化节等活动,以及出版道教教研刊物,开发崂山道士之类的动画片或者与之有关的电视剧等各种手段和方式来促进道教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是道教文化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促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都市的打造。

第四,要不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道教文化交流。要通过举行各种道教文化交流会,以及派崂山道士和研究人员到其他道教名山进行道教文化的体验与交流,促进崂山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创新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旅游商品

在开发崂山道教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重视景区的建设,进过近几年的开发与修复,已经形成了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华楼宫等几处崂山道教文化场所,但是却忽略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与创新。而对于提升旅游景区的品味与声誉来说,生产具有高附加值、高品位和极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崂山旅游景区的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至今尚未开发出符合崂山特点的具有高品位和高附加值的崂山旅游纪念品,着严重制约了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一,要加大崂山旅游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崂山旅游必须通过加大对产品研

发人员、研发资金和科技力量的投入,才能更加深入、专业而集中地研究市场需求、游客需求和市场发展动态,借鉴其他地区优势旅游产品的开发经验,并结合崂山区的道教文化特色,开发出既符合游客心理需求,又能很好的展示崂山特色的旅游新产品。

第二,要不断创新崂山旅游产品。崂山区的旅游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外形、质量、含义等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崂山旅游要不断丰富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研发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新颖独特的、能使游客睹物思崂山的旅游产品。

第三,要加强对崂山旅游产品的营销。好的产品还需要好的营销策略,因此要加强对旅游产品销售环节的开发与管理。崂山旅游要通过举办各种崂山道教传统节日、崂山道教文化春节庙会等活动和道事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赏;通过广告宣传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和加深人们对该旅游产品的印象,并且通过网络营销、媒体营销手段等来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

第四,要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市场规范。往往一个新的旅游产品出现并受到欢迎之后,就会有一大批假冒伪劣的仿品充斥市场。各种小摊贩随地设摊,而且售价不统一,有些小商贩甚至会出现漫天要价、欺骗外地游客的现象。因此崂山旅游要强化市场规范,打击假冒伪劣的旅游产品,规整小摊小贩,清洁旅游环境,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护崂山旅游的形象。

(三)对崂山道教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要提高崂山道教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崂山道士、导游和管理人员等崂山道教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等的培训。

第一,要加强对崂山道士的培训。聘请知名道士和专家对崂山道士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还要建立专门的道教研究机构,并且加强对道教科研人员的能力培养,定期地聘请国内外的知名道教专家学者来进行道教文化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并且聘请一些知名道教专家来充实崂山道教的科研队伍,更加严谨地开展对崂山道教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第二,强化对导游的培训。要对崂山区内的导游进行专业而先进的职业培训和对崂山人文文化特别是崂山道教文化的学习培训,提高景区内导游的道教文化修养,从而建设一支高水平、高修养、高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优秀导游队伍。

还可以建立导游评价制度,让游客对其导游的服务进行打分和评价,以此激励那些工作认真努力的导游,并且督促其他服务水平稍低的导游继续努力。

第三,强化对崂山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基层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开展ISO基础培训和内审员培训,并且通过ISO管理体系认证来规范管理服务工作,增强管理人员的文明窗口意识。从而加强对崂山道教文化旅游的规范管理。

(四)加强崂山旅游业产业链的建设

食、宿、游、购、行等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是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要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对崂山道教旅游业产业链的建设。

第一,要加强崂山旅游的信息服务。游客往往会通过从网页上浏览或者打电话咨询等方式来了解旅游信息。因此崂山道教旅游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就必须完善网上的有关崂山道教旅游的信息,并且制作精美的崂山旅游官网以供游客查询;同时还要开通多个崂山道教旅游咨询专线,使得游客能及时方便地了解旅游地的各种信息,获得更加贴心和完善的服务。

第二,要提高崂山旅游地的饮食和住宿服务质量。要使游客玩得快乐舒适,就必须促进旅游地的饮食产业和住宿产业的发展。崂山旅游地要建设不同特色、不同等级的餐饮店和宾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尤其要开发出售具有崂山特色菜肴的餐厅和景观优美的宾馆,打造崂山旅游自己的品牌特色。

第三,要开发崂山道教养生旅游。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加大,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导致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人们更加重视养生之道。道教认为养生是一种通过自我意识控制,达到精神疗养目的,从而使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和自我免疫能力得到正常发挥的保健疗法。崂山环境清幽,其自然条件很适合修身养性和养身修炼,崂山的内丹、导引、螳螂拳、八卦拳等都名扬海内外,此外崂山道教的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也极具养生特色。所以,崂山景区可以进一步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崂山特色养生食品和药膳,推广处崂山螳螂拳、八卦体操等保健旅游项目。

第四,要开展崂山生态体验旅游。要在崂山景区营造纯朴、恬静的道教文化景观,展现崂山道教文化的特殊魅力;并且遵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当代人喜爱健身、登山、文化苦旅、历史遗迹寻访等旅游特色。推出独具崂山道教

特色的的“崂山生态旅游路线”,使得游客在跋山涉水的过程中体验崂山道教文化中所强调的人与万物同生共运的生态观,理解道、天、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从而更好的体验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加强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形象建设

崂山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独具特色的道教旅游资源使得崂山具有发展与道教旅游品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崂山旅游要建立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对道教旅游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崂山旅游进行的各种开发和建设工作要以保护崂山道教文化遗址为前提,加强对文化遗址的修复和保护,不能为了兴建缆车等方便游客上山的设施而破坏景观的完整性与和谐性。而且新建的旅游景观也必须符合崂山道教的整体文化氛围,不能让游客觉得是刻意为之的人造景观,避免使游客觉得突兀和别扭。

第二,在国际和国内树立起“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的品牌。要不断推陈出新、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满足游客对道教文化的需求,建立崂山道教文化博物馆,开展道教开光仪式、商贾旅游和各种道教庙会,树立独特鲜明的崂山道教旅游文化形象。

第三,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特色。在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加亲睐健康、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崂山景区自然环境保护极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依山傍水、气候适宜,是生态旅游的极佳景区。所以崂山区应该努力开发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和谐之美的生态旅游,并且深入保护道教文化遗产,实现崂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国际旅游界树立良好的崂山道教文化品牌形象,提升崂山道教旅游的知名度,从而更好的促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论

崂山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青岛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青岛旅游的一个品牌,需要不断挖掘其道教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崇尚自然、注重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特色,不断创新与发展,促进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

崂山道教旅游文化的发展规划对于其他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和示范作用。因此其他旅游景区,尤其是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应该以此为借鉴,

从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出发,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刻挖掘,开发出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观光路线,促进旅游文化的开发研究,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学江. 旅游文化论[J]. 东岳论丛. 2004年第六期.

[2] 贾祥春. 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三期.

[3] 谢春山. 旅游文化——大连建成中国旅游名城的深厚底蕴[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四期.

[4] 赵新民. 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02年第三期.

[5] 袁银枝. 试析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价值[J]. 宜宾学院学报. 2004年第五期.

[6]黄佛君,金海龙,许豫东. 试论旅游文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三期.

[7]陈崇研. 崂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D]. 山东大学.第46页.

[8] 迟妮娜. 青岛旅游文化开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第35页.

[9] 徐建培. 青岛发展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

[10] 赵欣. 青岛之旅[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1] 马可. 现代旅游文化学[M].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年.

[12] 钟贤巍. 旅游文化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3] 邓祝仁. 论旅游文化及其特征[J]. 旅游科学. 1993年第三期.

[14]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15] 王大悟.旅游文化之当代解读[J].旅游科学.2007年第四期.

社科系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至于对道教作用的评价,更是仁者不一。 对于道教产生的时间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道教由皇帝和老子创立,称其为“黄老道”。以皇帝道历纪元,其元年作为道教创立的年份,以此计算,道教创立至今已有4700年多的历史。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至今也已有1800年的历史。而当今的道教界人士虽有“东汉张陵说”但更多时候则表达了“黄老道”的看法。再追溯到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献,就不难发现,皇帝对于道教而言的确拥有开创者的地位。《正统道藏》中,讲述历史的神仙传记之第一部是王瓘的《广皇帝本行记》,该书采撷了先秦《列子》、《庄子》等古籍有关皇帝的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皇帝修行道德、治国修仙的故事框架,凸显了皇帝在道教中的领袖作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这部书被道教视为“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卷第一位神仙人物就是轩辕皇帝。其作者赵道一在叙述了皇帝诸多坟事之后评论说:“轩辕屈皇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当是时也,君明臣衣,民淳俗朴。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此后世所以

有皇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神人悉愿归之”,充分表明了作者把皇帝作为道教组织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归向皇帝的不仅是作为信徒的“人”,还有被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悉愿”二字值得注意,“悉”指全部,“愿”是自愿。人神归向皇帝就不是个别行为,而带有全局性意义。赵道一的评述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唐宋以来道教界的根本主场。这种以皇帝为道教创始的看法不仅一直得到大陆道教的坚持。而且得到了港台以及海外华人道教组织的继承。港台以及海外道教界也采用皇帝纪元之道历,说明海内外道教界都认可以皇帝作为道教创始的首要标志。然而,当我们回头看看,1980年以来甚至更早以些时候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另一种不同的情况。除了个别学者同意道教界关于“皇帝创始说”之外,绝大部分的道教研究学者都采“东汉成立说”无论是道教史著作还是一般的专题研究论著,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在阐述道教诞生问题时尽管也会把文化渊源追溯到皇帝时期甚至更为久远,但在言及道教成立标志的时候,则把眼光定在张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等东汉时期的道派。由于学者的论述有一套内在的逻辑,看起来也相当合理,但这种论说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道教界的普遍认同。虽然在一般情况下,道教界也学术界并不会产生冲突,但问题毕竟是存在的。 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对宗教要素看法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不言而喻,大部分学者们判断道教成立标志是根据一般宗教要素做出的。按照大部分学者意见,构成

文化旅游发展计划

文化旅游发展计划 文化旅游发展计划范文 文化事业和旅游产生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全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新姿态、新作风、新思路,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跨越。 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我区“一二三六”经济发展布局,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确立“深化事业、推进产业、发展旅游、强化管理、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多方利用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文化事业体系和文化产业格局,为努力打造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交融的高品位、多样化、开放型的文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完善文化设施、发展基层文化、提高精品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今年主要工作目标是:群文工作:举办100场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00名;新增各类文艺团队20支;举办各类培训讲座1000人次;创作文艺作品100个,获市级以上各类奖项10个。 旅游工作:完成文脉挖掘、整合、利用和推介;完成“龙飞渡跸”牌坊、“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做好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整合开发;完成*旧址搬址,推进施工建设。 文物文博工人: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搞好《*历史文脉》编撰工作;完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收集和整理。 市场管理工作:在引导、规范、发展和繁荣方面下功夫,积极营造服务全区经济的良好氛围;引进文化企业1-2个,实现税收100万元。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设施载体建设工程。 1、积极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做为重要的国有文化阵地,无论是提升区域文化品位,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作用,按照文化工作“四基”要求,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尽快落实图书馆(文化馆)的新馆建设。 2、启动*机器厂旧址的落架大修工作。本着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发展旅游产业的原则,协调、监督设计、维修单位如期进行落架大修各项工作。 3、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积极发挥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优势,利用网上资源、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浏览、讲

中国道教与科学

中国的道教与科学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除此之外,对传染病和体内寄生虫的认识和防治,在道教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提高。从早期道书对人体内“三尸”的讨论,逐渐发展出对体内具体的寄生虫的观察和防治。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以青篙治疗疟疾的方法, 具有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及建筑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及建筑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文化,受宗教影响久远。其中之一为道教。道教为本国教派,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渗入中国的文化、信仰、道德取向等方面。上可影响封建君主的治国理想,下课可制约引导百姓的生活。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中国建筑通常融文化艺术于一体,道教与中国建筑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道教中国古代科技建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 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阴真君金石五相类》在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 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 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 卷,《千金翼方》30 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 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 三、道教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旅游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文化 美国人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热衷于撰写企业文化宣言也是最近一些年的事情,国内旅游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应该是一个耐心和持久的工作。 比如我在访谈和培训过程中看到,现在很多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是落地,而是落在了墙上,到处是口号、标语和宣传招贴等,贴上去了,讲一通,有的还要搞些活动来扩大影响,没有考核,没有评估,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不过是徒费唇舌,没有任何效果。 什么是企业文化?有人说是老板最经常说的话!也对也不对。我认为,旅游企业家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各层管理者不断向下传递,形成了公司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汇成了企业文化。 我认为,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弃掉企业原来的基础去嫁接一个优秀的

文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要提炼出企业的优秀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属于企业自身的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我们只有真正将企业文化弄懂了,按照正确的路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的企业才可能塑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的企业才可能有基业长青的希望。谭小芳提出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五项原则: 1、目的性 这里的目的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定位;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开放性 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客户,那么企业就必须与外界接触,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需要具有开放性。 3、创新性 旅游市场是不断进步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那么企业文化要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就必须不断发展创新。 4、参与性

参与性或者说是人性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企业文化的参与者也是“人”,企业文化的建设始终围绕着“人”来展开,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必须人性化! 5、独特性 不同的行业拥有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应结合旅游行业的特征及自身的特点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 鉴于企业文化对旅游企业的推动作用,鉴于成为伟大企业的梦想和愿景,笔者认为——大多数旅游企业在起步期依靠权威管理,在成长期借助制度管理,在成熟期才考虑导入文化管理,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我建议旅游企业家从企业诞生之日起,就导入文化管理,未雨绸缪,方可有备无患。 可以说,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制度,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管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及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即管人,理事。管理分为二种,情感上的管理和制度上的管理。企业文化就是情感式管理的方式。再通俗点讲就是企业文化管理是软管理,企业制度管理是硬管理。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原始道教

一、“八神”制度与方仙道: 齐国的宗教文化结构,为战国至汉的文化整合运动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构成机制。所谓齐国的宗教文化结构,是指齐国的上层政治意识形态与下层宗教文化形态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的思想、伦理机制或文化融贯机制。具体来说,在历史的进程中,齐国逐步形成了一种“道-巫(仙)”的文化结构形态。“道”主要是作为一种上层的政治伦理和思想文化理念而存在。其实践方法论精髓,乃可归之为“简礼从俗”。按《史记·鲁周公世家》载: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1 又《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汉书·地理志》亦云: 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可见,与鲁伯禽以儒家理念推行的“移风易俗”2路线不同,齐吕尚(姜太公)所表达、推行的“简礼从俗”,被后人称为“道术”3。所谓“简其君臣礼”,其目的不单单是简化各种繁琐的政治礼仪,实际上是要采取一种相对宽松的治理结构。而“从其俗”,则明显就是尊重、包容、扶持民间社会习俗、信仰,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简礼从俗”这种理念,可谓型构了齐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如,齐桓公时期,管仲在政治管理方面虽然极为强调“法治”,但在文化政策上却很似乎开明。管仲提出“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并积极采取“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之“卑而易行”的政策4。在齐学术思想上,“简礼从俗”原则也得到直接的支持。如《慎子·佚文》倡导“礼从俗,政从上”。荀子也以为,“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荀子·儒效》)。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坚持“简礼从俗”原则下,齐历代政府对齐地民间宗教及巫俗文化不仅很为尊重,而且试图把其提升、融入到国家化的伦理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当中。如此,一种融贯“道”、“巫”(仙)的文化运动机制即贯穿于齐文化传统中。 如,吕尚(姜太公)作“八神”制度,据《史记·封禅书》载: 八神称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峙’;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 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 1《史记·鲁周公世家》。 2《淮南子·要略》说,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 3王明先生提出,伯禽治鲁的方法乃是一个思想传统的开端,“后来儒家思想的形成正是继承这个传统文化而发展。”与此同时,“太公路线的纵向发展,影响所及,在先秦时期,曾经开了两朵花,结了两个果。一、到春秋时,完成了齐桓公和管仲的霸业;二、到战国时,产生以齐都临淄稷下为文化中心的学派。”“当时齐国尊贤尚功的政策,已经隐约孕育着后来道家和法家的学说。”因此可以说,“齐文化在学术流派上的孳乳,总的说来,主要表现为道家思想”;“齐文化主要是道家文化。”参见,王明:《周初齐鲁两条文化路线的发展和影响》,氏著《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5、18页;《再论齐文化的发展》,氏著《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2页,第31页。 4《史记·管晏列传》。

威海市旅游文化建设研究

143028 旅游管理论文 威海市旅游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威海的城市建设更是独具特色,红瓦淡墙,与青山、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山在海中,海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是中国第一个优秀旅游城市群、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群,两度获得“国际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称号,是2003年度全球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笔者针对威海旅游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形成主要观点如下: 一、抓住威海特征,科学定位文化旅游形象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应体现地方特征,避免空泛。

所谓城市特征,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本地的历史、社会、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结合。城市旅游要体现独特个性,必须充分挖掘和分析其特征。 威海是一座海滨城市,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绵延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岛、礁、滩、林及海洋生物资源,沙滩质量优良,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海产品也异常丰富。威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甲午海战的遗址城市,是中国大天鹅栖息地之一,综合以上因素,确定威海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容将这些自然资源优势与历史积淀、人文环境融合起来,才能体现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二)紧扣时代特征,提出充分展现城市文化旅游形象的主题口号。旅游主题口号的制定必须充分了解游客市场的心理需求和偏好,目前,威海旅游对周边韩国市场依赖较大,韩国约占威海国际客源的80%。同时,威海已与英国的彻特纳姆市、意大利的比拉市、日本的宇部市、韩国的丽水市、美国的圣塔?巴巴拉市、俄罗斯的索契市、新西

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

有关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 (版权所有,请勿乱转。如需转载,请联系博主)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道教自身结构和社会地位,观点鲜明地指出限制道教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才,而壮大道教人才队伍的关键在于抱定“道兴教必兴”的理念,走“固本培元”的间接路线,通过借助科学发展观的潮流,解放教内思想,脚踏实地牵头发展和弘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道文化,竖立起道文化在文化界的先进地位,强化千百年来道教传承和弘扬道文化的大本营的方式,吸引社会各界来关注、相信、加入、壮大道教大家庭。 关键词:道教发展人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解放思想脚踏实地道文化 近来,道教界颇不太平,因个别不自律的道人行为不当,在人间世掀起滔天巨浪,让本就在宗教界处于弱势地位的道教,蒙受巨大冲击。 身为道教一份子,由是而想到当前道教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适逢崆峒山心忧道教前程,来函征取此类文章,惶恐之余,郁结于心的一些拙见,似也找到宣表之窗口。 于是提笔作文,将拙见略作陈述,惟愿贻笑于大方之家之余,能有幸为观教风者得焉,成来日兴教方略之参考。 道教发展,余以为,当从“知止”开始。“知止”者,知道目标也。知止而后能动。 道之儒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言甚妙。虽说讲的是如何做人,但格物致知,用在道教的发展上,何尝不适用? 反思近年来道教的发展,不难发现:自改革开放,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以来,道教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虽然一直在奋进中发展,但对于自身发展目标,却缺乏清醒认识。而目标不明,则不知所求为何,不知所求为何,则发展易限于迷乱和彷徨,而迷则易邪,彷徨则不前。两相作用,道教近来发生的某些道士行为不当的丑闻,则属必然。不光必然,将来还有发生的可能。长此以往,道教的健康、和谐发展,便没了保证。 因此,当务之急,乃是清醒地认识道教发展的目标,然后对自身进行定位,定位之后,安静下来,瞄准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限制的因素,思考前进的方式,最后,才能在发展上有所得、有所成。

浅论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

浅论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 续昕 【专题名称】美学 【专题号】B7 【复印期号】2012年05期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12年2期第160~163页 【英文标题】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Taoism Architecture in China 【作者简介】续昕,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064 【内容提要】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化形式,其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其宗教功能,如祭拜、修行、举行斋醮仪式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道教建筑这种物化象征形 式使道教信徒获得对生命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展现道教的文化内涵、哲学理 念以及神仙信仰。道教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之美,二是“返朴归真”,三是“天地为庐”的时空观念,四是重 人贵生,五是重柔。 【关键词】中国道教建筑/自然之美/返朴归真/重人贵生/重柔 EE511UU1979741 [中图分类号]B957;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0-4769(2012)02-0160-04 建筑美学思想是美学中有关研究建筑审美功能问题的思想,而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则是以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的。宗白华在谈到建筑时说:“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或表示民族之精神)”[1]宗教建筑同其它建筑形式一样是实用与美的结合体,具有满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两种功能。只是相比其它非宗教类的建筑而言,宗教建筑更加强调象征性与精神方面的功能,尤其是“生命之表现”。因此,宗教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线条、比例、材料以及装饰、色彩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建筑美,表达各宗教独特的建筑美学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以道家思想为主、集采众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化形式,其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其宗教功能,如祭拜、修行、举行斋醮仪式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道教建筑这种物化象征形式使道教信徒获得对生命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展现道教的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以及神仙信仰。 一、自然之美的美学思想 “自然美”是道教的最高境界。对于自然之道的重要性,《无上秘要》卷100《入自然品》说:“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无为者,道之极也。虚无者,德之尊也。惔泊者,德之宫也。寂嘿者,德之渊也。清静者,神之邻。精诚者,神之门。中和者,事之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而行。能惔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其名。”[2]为了体现“以自然之道为美”的“自然之道”,道教建筑十分注重与大自然的联系。道教认为只有热爱生命、尊重自然,认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对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对于道教建筑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营建建筑时尽可能地不破坏自然、尊重自然,借自然之景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

道家建筑文化

道家建筑文化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集“无为”、“有与无”、“大象无形”、“柔与静”、“道法自然”等诸多道家的思想于一体。 在聚落环境的选址相地过程中,通过对哲学思维、一般程序、普遍应用和实例分析,可见古代风水之术中所包含的道家建筑文化因子。在建筑空间中,通过对院落、厅、天井、街道的分析,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玄、静、反、守常等在建筑中的反映。 道家思想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渊源广博,道家的建筑文化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古村落山林文化。 二、空间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以空间为主,形式为辅,奠定了空间在建筑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丽珍宝。 三、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建筑文化。道家的这种建筑文化形成了中华名族特有的“思维”建筑空间特征。 四、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建筑文化。它形成了由近及远、由有限至无限的建筑空间文化。 五、生命节奏与变化的建筑文化。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节奏与变化的认识,也是一种处世态度。这种思考方式最终演化为人的性格特征。 六、动与静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运动空间和静止空间互为组织,互相穿插,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交错,互为因果。“柔性空间”的出现即具有这种建筑文化的特征。 与儒家建筑文化的“中和”、“中正”之美不同的是,道家建筑文化讲究“自然之美”。道家以“道”为旨归。道本无为,道本自然。山水自然象征“无”、“道”,中国的山水式园林,诸如苏州留园,就是一种体“道”悟“道”的建筑方式。 诸如故宫这样的宫府体现的是儒家的建筑文化,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而园林则体现道家的建筑文化,追求自然、变化与生动。 江南的园林建筑无疑是道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它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表现出道家无为、自由、逍遥的建筑文化。

2021年梯田旅游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梯田旅游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梯田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把握适度,不然它的原本生态将遭到破坏。下面为你送上梯田旅游文化建设情况。 梯田正式入围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迅速攀升,随之而来的就是梯田文化旅游事业将承载着元阳人民的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个新的大好形势下,XX县乘势而上,立足资源优势,抢抓良好机遇。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多措并举,围绕梯田核心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斑澜的民族服饰、古老神秘的民族祭祀活动、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致力于丰富梯田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文化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灵魂作用。 元阳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总人口43.5万人,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千百年来,以哈尼族为主的各个民族在元阳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共生共荣,开垦了举世闻名的19万亩哈尼梯田,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以梯田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哈尼梯田农耕文化,涵盖着哈尼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祭祀、宗教、土司、贝玛、建筑、服饰、科技、艺术等物质和精神诸多方面,是发展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资源,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的普查和调研,成功建立了《XX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名录》,共涉及312项,涵盖全县14个乡镇、7种民族的 民间文学、习俗节庆、民间传统舞蹈、民间传统音乐、美术、工艺、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文化之乡等8大类等。在此基础上,xx年至 xx年间,对梯田核心区内82个自然村的民族文化资源再一次进行了全面复查。对哈尼摩批、咪谷,彝族毕摩等民族文化传承人,以及磨秋场、寨神林、水碾、水磨等传统习俗文化设施进行了登记造册,全面摸清了核心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家底。累计登记哈尼摩批、咪谷,彝族毕摩等民族文化传承人186人;哈尼族寨神林402亩;水碾、水磨、磨秋场分别有11处、4处和56处;保存较好的寨门13处。 民族文化传承基站建设是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通过传承基站建设,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民族和地方双重特色的“一村一品”的民族传统文化品牌格局,丰富梯田旅游的文化内涵,为发挥文化对旅游的辐射作用建立牢固的支撑点。 xx年底,出台了《XX县民族文化体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每年投入169万元。按照“立足本土、挖掘内涵、打造 品牌,促进和谐”的发展思路,强势推动元阳民族传统文化体育事业新发展。明确提出了以“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抢救濒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行动目标,加快

文明礼仪A卷

云南技师学院泸西分院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试题 考试班级:姓名:卷别: A卷 一、单项选择(共70题,每题1分) 1、下列选项中,又被称作国家公务员礼仪的是()。 A 商务礼仪 B 国际礼仪 C 政务礼仪 D 服务礼仪 2、穿西装时,应穿()。 A 旅游鞋 B 皮鞋 C 布鞋 D 凉鞋 3、穿西服套裙时,应()。 A 穿短袜 B 穿彩色丝袜 C 光腿 D 穿肉色长统丝袜 4、领带夹应别在七粒扣衬衫上数的()个纽扣之间。 A 第四与第五 B 第二和第三 C 第三和第四 D 第五和第六 5、佩戴首饰原则上不应超过()件。 A 五 B 四 C 三 D 二 6、理想的洗澡次数是()。 A 每天都洗澡 B 每周洗一次 C 两天洗一次 D 每月洗一次 7、应坚持经常洗头,最好是()。 A 每周洗一次头 B 每周洗两次头 C 每天洗一次头 D每天洗两次头 8、与人相处时,注视对方双眼的时间应不少于相处总时间的()。 A 三分之一 B 一半 C 五分之一 D 十分之一 9、公务员着装时全身服装的色彩不应超过()种。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10、我国的国花是()。 A 牡丹 B 茉莉 C 玫瑰 D郁金香 11、被称为“紫皮护照”的是()。 A 外交护照 B 公务护照 C 因公普通护照 D 因私普通护照 12、我国现行的护照有效期最长不超过()。 A 一年 B 五年 C 十年 D 二十年 13、下列机构不悬挂国徽的是()。 A 区政府 B 区法院 C 区检察院 D 区公安局 14、我国国旗的长与宽之比是()。 A 5比3 B 5比4 C 3比2 D 1比1 15、下列肤色中宜穿深色服装的是()。 A 肤色偏黑 B 肤色苍白 C 肤色发红 D 肤色白净 16、穿西服时,最理想的衬衫颜色是() A 蓝色 B 白色 C 灰色 D 咖啡色 17、一位女士拥有5枚戒指、3条手链、4条项链、2副耳环,则她应该()。 A 全部佩带 B 各佩带一件 C 佩带某一类的全部 D 佩带总共不超过3件 18、男士剃胡须的次数应该是()。 A 每天至少一次 B每两天至少一次 C 每三天至少一次 D 每星期至少一次 19、迎宾活动一般提前多长时间到达迎宾地点() A 30分钟 B 20分钟 C 15分钟 D 10分钟 20、西餐吃开胃菜时,喝()酒 A 鸡尾酒 B白葡萄酒 C红葡萄酒 D干红葡萄酒 21、西餐吃鱼或海鲜时,喝()酒 A鸡尾酒 B干白葡萄酒 C 红葡萄酒 D白兰地 22、西餐吃甜品时,喝() A鸡尾酒 B干白葡萄酒 C 红葡萄酒 D白兰地 23、国家公务员在宴会上饮酒,酒量应该控制在平日的() A1/2 B1/3 C1/4 D1/5 24、领舞者与伴舞者之间应该有()厘米左右的距离 A20厘米 B25厘米 C30厘米 D35厘米 25、国宾是指在任的、正式前来我国进行访问的(),或者政府首脑。 A政务大臣 B外交使节 C国家元首 D地方要员 26、在俄罗斯,主人请来宾品尝()和盐,是规格最高的见面礼。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 道教基本信仰 其一,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因此道教有了庞杂的神明系统,信奉的神仙有很多,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等。 其二,道教的另一个信仰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传统道家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传统道家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2010-09-14 10:58:14 2008年我们受南京句容规划部门委托对茅山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其中的茅山旅游度假宾馆是茅山景区建筑设计的核心。我们期望在设计茅山宾馆构思过程中以道家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星级酒店设计理念,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园林资源,通过设计打造一个融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江南园林,茅山自然风光,道家养生观为一体的,有茅山特色的道家文化旅游度假宾馆。通过对茅山道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道教及道家思想,体验道家建筑空间观和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的养生之道,让现代生活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合流,让道教思想观念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成为我们一种切切实实的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以此设计来达到茅山宾馆合理流畅的使用功能和美观的建筑造型之外,更希望创作一种文化的建筑凝合体,让我们的建筑成为一种凝固的茅山道家文化,在建筑中包含着道教对于自然、空间、社会的诸多看法,成为茅山道教风景区中最具抽象之美的代表,以一种建筑文化的思维去制造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熟悉而又朦胧的道教形象,我们制造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这种形象中所蕴藏的文化气味,精神底蕴,提炼一种审美之外的本质所具有的生命效果,它被以一种现代建筑的空间及形象叙述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与当地久已存在的各种道教文化进行开放的交流,超越了周边环境的制约,成为茅山地区新空间的统帅,我们的目的是使其成为茅山道教文化的新建筑形象代表。并希望借此能够找

到一条更好的途径,来引导茅山风景区其他配套建筑风格的母题,以茅山宾馆设计为契机将茅山道家思想及道教文化精髓永远流传下去。 ·道教传统文化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茅山的道教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沉淀,既有丰厚的传统财富,也有沉重的传统包袱。面对这样一份沉重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并进行创现代化创新,是我们研究茅山道教建筑并进行茅山宾馆设计时不能回避的难题。 建筑设计的本质即是将特定地域的自然或人文,展示给在此经过,居住并观赏的人,其关键点在于这种建筑的独特文化性。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试图用建筑的眼光挖掘茅山所蕴含的道教文化及精神语素,希望将建筑设计的表层艺术效果与道教文化的深层艺术思想统一起来,不仅提供一种纯粹的、单纯的实用美观的效果,也在设计中寻求一种深层文化效果的震撼,无论从宏观还是特定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建筑都是期望着眼于汲取茅山地区道教文化中的精髓并以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来重新表达它。 首先我们可以从茅山道教建筑的软传统和硬传统着手。建筑传统是一个多向度,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所谓硬传统,指的是道教建筑传统的表层结构,是建筑传统的物态化存在,是凝结在建筑载体上,通过建筑载体体现出来的建筑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硬传统是实在的,有形有色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它们是道教建筑传统遗产的“硬件”集合。所谓软传统,指的是建筑传统的深层结构,是建筑传统的非物态化存在,是飘离在建筑载体之外,隐藏在建筑传统形式背后的,透过建筑硬件遗产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关于XX市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XX市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 9 XX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山、海、城自然人文风光及其深蕴丰厚的文化积淀,使XX成为中国少有的旅游胜地。近年来,XX市的旅游文化建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被逐步提到议事日程,出现长足发展,使XX的海洋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崂山文化和文化名人文化的内涵,都得到有效挖掘;结合的效应,标志着XX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使XX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更加鲜明,进一步提高了XX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作为发展潜力最大和最具生机的支柱产业,XX旅游业面对新世纪和面临承办20XX奥运帆船赛事、特别是“非典”之后如何启动振兴旅游市场之际,更应对未来XX市的旅游文化怎样与旅游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进行深刻思考。 一 XX市的旅游文化建设,尽管有了较快发展,但从立足新起点、迎接新挑战的现实,仍有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对旅游文化理论研究的意义认识还需要加深。虽然旅游文化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出现时间很短,有关旅游文化的专门论述也显淡薄,但大量的旅游文化理论成果已使旅游业界从中受益匪浅。不过,即便如此,XX目前仍存在对理论指导实践认识上的不足,甚至错误地将虚与实对立,认为理论写得越多,认识上越模糊,越无法操作应用,不如少研究、少探讨。这种认识,致使某些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缺乏理论指导,难免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缺乏文化品位。 2、文化不能成为一句口号,更需务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精髓,更是旅游获得生机与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和重要依托,这种理念已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无文化、空喊文化、卖弄文化和破坏文化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某些山体破坏性开采、某些沙滩潮汐沙线人为移动堆集,部分街头、小区、广场规划建设缺乏具有文化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等;而个别节会,所谓文化也仅是开幕式、闭幕式的文艺凑兴演出而已,文化成为一具空壳,文化与旅游形成两张皮。 3、旅游产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还不明朗。失去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必然失去旅游经济。国内外无数事实证明,越是地方的、越是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越吸引人,越能起到感奋游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