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洛阳高三统考)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C[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2.(2017·湘潭高三质检)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

A.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首先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不属于进步范畴,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仍为奴隶社会,故C项错误;子产的军赋改革有利于新土地的开垦,冲击井田制,向土地私有转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3.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D.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A[材料信息显示的是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汉代三代之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牛耕技术的推广,需要劳动力的协作,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清代“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故B项错误;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汉代的三代之家仍然是小农经济,不属于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4.(2017·兰州高三实战演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

A[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B[由题干信息可得出土地买卖的存在,但是体现不出来土地买卖频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故C项错误;产权证明文件也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归地主所有,故D项错误。]

6.(2017·益阳高三调研)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C[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中“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恰好证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7.(2017·洛阳高三期中)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

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由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8.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C[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渐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业中心,说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商业水平,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说到“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得“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即推动了手工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分工的进一步细致,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官营”和“私营”所占比例的变化,故D项错误。]

9.“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B.精美的青铜酒器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D.胎质细洁的白瓷

C[灌钢法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唐朝有可能出现用这种技术制作的钢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技术,唐朝有可能会出现青铜酒

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粉彩瓷发明于清代,唐朝不可能出现,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白瓷在北朝已经出现,唐朝有可能有这种瓷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2017·洛阳高三期中)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

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

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D[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材料中苏州府“计日受值”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其他各地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姓负担过重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四个地区纺织业发展较好,但不能体现出各自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四府分别以棉纺织或丝织业为主,表明手工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分工的特点,故D项正确。]

11.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C[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12.(2017·天津五校高三联考)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私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私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私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A[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而私营手工业从事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润,因此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最高,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也分布在江浙沿海地区,故C项错误;D项不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zhú),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8分)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即可。第(2)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第(3)问,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正确解读题干材料,然后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找出可修改之处,并说明理由。注意题干要求,即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史实。

【答案】建议一: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地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

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

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

导入:【中国吃文化】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嫉妒叫吃醋。靠女人养活自己的男人叫吃软饭,靠女人出卖色相养活自己的叫吃拖鞋饭,开车遇到红灯,叫吃路灯,这是大家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的缘故。所以啊,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泛食主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就与如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密切相关。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能够在脑海中或是用语言描述 出原始社会人类日常生活的片段景象。) 师:在原始社会,女子负责采集食物,男子负责打猎获取食物。相对来说,女子获取食物比较可靠,而男子的职业就很危险,好的时候是去猎取食物,不好的时候就成为了猎物的食物。原始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狩猎和采集.为了生存男子一帮哄去围杀猎物,咋呼吓唬,使受惊的野兽落入陷阱或者用简单的工具杀死,女性主要从事采集活动,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茎、叶等,例如白菜、芥菜、花生等.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有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的现象,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开始慢慢学会种植它们.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狩猎→家畜饲养业 教材告诉我们中国农业的始祖是神农氏(学生多数知道的是神农尝百草) 那么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学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形成南稻北粟这种农耕格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北方以旱地为主,适合种植不需要太多水的旱作农作物粟麦,南方多水田,因此适合种植需要大量水来灌溉的水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 识记 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差别---南稻北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师)去掉神话的外衣,结合北京人的考古发现,真实的历史就在我们面前了:在原始社会,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先民们对各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积累了大量经验,逐.渐. 发展出了种植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家畜饲养业也由原始的狩猎活动发展起来。有时候人们打猎时收获比较多,一下子吃不完,就把一些活着的动物驯养起来,这就成为家畜饲养业的起源 北京人:1929年首先由中国古人类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 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距今约70万年,是世界科学史 上公认的重大事件.北京人和现代人相比额骨低平,明 显后倾,眉骨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北京人的脑 容量为1088ml ,现代人平均为1400ml 。北京人就生活 在采集经济下,这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我们不 妨来设想一下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情景.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近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四川)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2012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二模)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34题)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琐》和雪莱《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反映了 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29题)1787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有() ①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④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海南高考14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6.(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曾直接得益于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世界现代史高考题合集

现代 选择题 (2019·浙江)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 浙江就多多少少有点没办法,喜欢考这些硬知识 但是其实你只要看过课本,就知道肯定选B 张伯伦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绥靖政策 就是放任纳粹到处扩张,最后就出大事了 答案:B (2019·浙江)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1941年冬天=莫斯科战役=闪电战破产 根本扭转应该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成立联合国的前身 答案:B (2019·浙江)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右侧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美军两次军事行动——中途岛、马里亚纳 所以你只要知道马里亚纳海沟在哪里,就能先选2 中途岛不看书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解释,其实就是在中间的意思,不然为什么要“中途”呢? 所以你看图就能很快记住了 答案:A (2019·浙江)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11 世界近代史—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十一整合训练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到过亚洲的航海家是()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法国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开始进人欧洲市场……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发了殖民扩张 D.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生 5、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冲突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8、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A.殖民扩张的残暴B.种植场主的虚伪C.英荷之间的矛盾D.垄断组织的扩张9、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规定直接导致英国( ) A.物价迅速上涨,冲击了国内封建生产关系 B.打击荷兰势力,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C.国力迅速增强,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海外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1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特征

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特征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石器为主的简单劳动工具。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金属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d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4、民族关系方面:我国的原始人类不仅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北起辽河,南至珠江也都有远古人类的遗迹。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以后华夏族主干。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战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1课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学习目标】 识记古代中国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修的基本史实。 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案【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修的基本史实。

1. “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 下列生产工具中出现于唐朝时期的是( ) ①筒车 ②二牛抬杠犁 ③翻车 ④曲辕犁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3. 2008年南方雪灾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而历史上农民因地制宜,将融雪变害为宝的工程是( ) A. 坎儿井 B. 芍陂 C. 郑国渠 D. 漕渠 4.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A. 简单协作 B. 小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疑惑问题】 C 案【课堂合作探究】 【使用说明】利用C 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知识活化。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工作。 展览一:辉煌灿烂的农业成就 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材料一: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世界现代史综合检测(含答案)

世界现代史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四川高考)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四次调查中,俄罗斯人在五个方面的咨询答案各有不同,排除②。从调查表来看,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经济影响的不到1/3,排除④。故B项符合题意。 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答案 A 解析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项;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两项,并再次否定D项。 3.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A.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C.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中“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苏联政府比较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以调动其积极性。 4.(2014·海南高考)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开始实施后,故D项错误。 5.(2014·安徽高考)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印发给学生)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 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 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 (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 (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 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考试大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知识梳理】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种植业: 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2.家畜饲养业: 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 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 ;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 ②耕作工具的发展: 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 ①农用动力的变革: 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 概况: a.内地: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 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1.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 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 支持;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③评价: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部分).docx

. 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 ★世界近代史与近代化 1、世界近代史是指:公元14 世纪~ 1917 年,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近代化:即现代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自由化、科学化) 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民主化、法制化) ★世界近代史教材内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世界近代文学艺术 ★世界近代史阶段划分 (1)14世纪~ 18 世纪:手工工场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18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3)19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初: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手工工场时代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人的解放;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 【大事件】 ⑴经济:新航路的开辟(15、16 世纪) ⑵文化:文艺复兴( 14~ 17 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 近代自然科学(哥白尼、伽利略) (二)、17-18 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阶段特征】 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大事件】 ⑴经济: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 18 世纪) ⑵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 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 1789 年~ 1794年) ⑶文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1687 年)启蒙运动(17~18世纪) ★蒸汽时代: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 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世界现代史选择题检测(word)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检测 1.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B.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D.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2.下图是2012年美国一幅标题为《束手无策》的政治漫画。释文为:“世界经济(白雪公主)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入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这反映出 A.发达国家丧失国际经济主导权B.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重大挫折 C.西方国家无法摆脱经济“滞胀”D.加强国家干预的回归成为共识 3.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 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趋势 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得到提升 4.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 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结盟 C.列宁经济政策的成功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5.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6.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接到国会提交的法案后十日之内,如遇国会休会而无法将该法案退还 时,该法案不得成为法律。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 材料体现美国 A.存在行政干预立法B.权力制衡有效践行 C.总统权力大于国会D.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7.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最主 要目的在于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D.缓解失业压力 8.“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 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A.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B.历次科技革命的继承关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课时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及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租佃生产关系逐渐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生产关系。作为农耕经济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君主专制统治和重农抑商等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近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定位】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知识整合】 一、农业的起源 1、时间、地点: 2、地域差别: 3、农业结构: 4、古代遗存: 二、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1、农具的变革:商周-------春秋战国----- 2、牛耕的出现及发展: 春秋后期---------------战国中后期-------------------西汉中期-------------唐代 3、灌溉工具:曹魏、人力-----------唐代、水力 4、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1)、水利设施:远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2)、经验总结: 三、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1、商周时期----春秋时期 2、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 (2)产生条件: (3)特点: (4)评价: 积极: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的精耕细作做出贡献;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封闭性(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很容易走向破产);环境性(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的破坏)。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考题回顾】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