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资料与试题(北师大版) 【课程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挑起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考点分析】

识记:(1)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签订《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4)三大战役的名称、先后顺序及意义: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②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③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名题荟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十堰)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曾在哪里举行会谈()A.延安B.南京C.北平D.重庆

2.(2005·南充)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签订了()

A.《停战协定》B.《双十协定》

C.《和平建国纲领》D.《淞沪停战协定》

3.(2005·重庆)1947年,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A.彭德怀、贺龙B.林彪、罗荣桓

C.刘伯承、邓小平D.陈毅、粟裕

4.(2006·惠州)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开始

5.(2006·宜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6.(2006·河北)三大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B.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C.为渡江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D.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7.(2006年·江西)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的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8.(2005·重庆)1949年4月,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覆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人民解放军解放()

A.北平B.天津C.南京D.广州

9.(2006·常德)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蒋家王朝覆灭

10.(2004·惠州)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国侵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A.美国B.日本C.英国D.俄国

二、材料解析题

11.(2006·湖北)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2)“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

(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革命思想?

三、问答题

12.(2006·上饶)学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何时诞生?到2008年她走过了多少年历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哪些革命活动?(至少举4例)

(3)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顾中国历史,你有何感想?

【拓展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中共领导人是()

A.刘伯承、邓小平B.周恩来、刘伯承

C.周恩来、王若飞D.邓小平、王若飞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

A.陕甘宁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D.苏北解放区

3.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是

A.1945年8月B.1946年2月

C.1946年6月D.1947年3月

4.1947年,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进攻序幕的是( )

A.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向大别山进军

B.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C.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向豫陕鄂边进军

D.华东解放军向鲁西南出击

5.三大战役开始于( )

A.1945年8月B.1946年6月

C.1948年9月D.1949年1月

6.发起辽沈战役的是( )

A.东北人民解放军B.西北人民解放军

C.华东人民解放军D.中原人民解放军

7.人民解放军为截断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先攻占了( )

A.长春B.沈阳C.锦州D.北平

8.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军队作战围绕的中心是( )

A.济南B.北平C.徐州D.武汉

9.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0.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1.被陈毅元帅称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2.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 )A.20年B.22年C.24年D.28年

13.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A.上党地区B.中原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D.陕甘宁边区

14.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粉碎了敌人进攻的是( )

A.毛泽东、周恩来B.刘伯承、邓小平C.彭德怀、贺龙D.朱德、陈毅

15.下列城市中,在三大战役期间和平解放的是( )

A.锦州B.徐州C.天津D.北平

16.《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下列哪座城市的解放体现了上述策略?( )

A.南京B.北平C.天津D.沈阳

17.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两大战役的部队是( )

A.华东解放军B.东北解放军C.西北解放军D.华北解放军

18.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B.人民的支持C.解放军的英勇作战D.我强敌弱

二、材料解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回答:

(1)这是谁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文中的“陪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3)类似的电报他发过几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毛泽东为什么要去谈判?结果如何?

三、问答题

20.陈毅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回答:

(1)结合课本内容判断一下,陈毅这首诗记述的是哪一次战役?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3)这一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五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能力目标: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三、中考热点链接: 1、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2、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右图是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 与本专题相关的周恩来的事迹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 1946年1月上旬,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同马歇尔、张群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通过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1月10日至31日,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3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随后与军事三人小组其他两方人员赴湖北宣化店阻止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并同中原部队领导人研究、部署了突围方案。这期间,周恩来极力防止内战,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但国民党军队终于在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返延安。 1947年3月18日,和毛泽东等撤离延安之后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同时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导学案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1 、复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相关历史史实 2 、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课时安排】1 课时 四、【理清时序、知识整合】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一1945 年8 月重庆谈判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 内战全面爆发一一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进攻 战略防御一一1946.6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一一-1947 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一一-1948.9 —1949.1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一一1949422-23 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五、【考点梳理随点巩固】 (一)重庆谈判 1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 2、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 3、时间:- ----- ,结果:------------------------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 ) (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2)转战陕北的时间:;原因: 2、战略进攻阶段(1947.6 ) (1)1947.6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意义:a 、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揭开了进攻的序幕。

b 、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3、战略大决战阶段:( 1948.9 ) ( 1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时间地点领导人战果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意义 三)解放全中国(渡江战役 1949.4 ) 放军已打下的军事基础是 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 22 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六、 【深度拓展 合作探究】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七、 【课堂检测】 ★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 国共重庆谈判,经过 43 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共签订了( ) A . 《双十协定》 B . 《停战协定》 C 、 《共同纲领》 D . 《国内和平协定》 2、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发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其真实目的是:( ) ① 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 ②欺骗人民,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嫁祸到共产党身上 ③积极争取国内和平④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3、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2)在平津战役中,北平获得解放的方式是: 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 1、 1949 年 4 月, 和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 命令下达时人民解 2、 1949 年 4 月 23 日,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

新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课时全解全析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课时层级训练 测控导航 【基础巩固练】 1.D 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民厌倦了兵荒马乱的生活,渴望和平、民主的生活。 2.B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准备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故选B。 3.B 经过国共两党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A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参加谈判,使全国人民看清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的诚意,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故符合题干要求的为选项A。 5.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6.B 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 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解析: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谈判。经过国共两党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根据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毛泽东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2)称赞毛泽东的表现是“弥天大勇”。

(3)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能力提升练】 8.D 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终签订“双十协定”。综合比较四个选项,即可判定答案。 9.B “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与漫画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B。 10.D A、B两项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 11.B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与题干“党中央撤出延安后”相符,故选择B项。 12.D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分割包围在孟良崮山区,将其消灭。这一胜利,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3.C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4.B 图一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建立的黄埔军校;图二反映的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国共进入对峙时期;图三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图四反映的是重庆谈判,之后进入国共内战时期。所以本题可以归纳的主题是发展变化的国共两党关系。故选B。 15.解析:第(1)问可分别从材料中“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和“国民党六大”“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和“中共七大”“亲美政府”和“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问结合重庆谈判前的背景分析回答。第(3)问链接课本回答出青化砭和孟良崮战役的结果和意义即可。第(4)问结合人民解放军采取的战略战术、党的正确领导等知识归纳作答。 答案:(1)①国民党:消灭共产党,维护一党专制。②共产党:争取民主与和平。③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2)“软的一套手法”:用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动大手术”: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利用谈判拖一拖”: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如果共产党不去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3)青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 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 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从形式上看: 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

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 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 (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2)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之敌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3)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倒“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9、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地区的原因 (1)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4)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上的作战。 (5)攻占东北,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10、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失败的根本原因);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方面: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④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以上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中考专项复习: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练习题

新课标中考专项复习: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练习题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A赢得时间准备 B欺骗广大人民C争取和平民主D加强国共合作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与国民党进行了()A.南北义和B.重庆谈判C.北平和谈D.第三次国共合作 3.这是1945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的合影.这张老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西安事变B.黄埔军校的创建 C重庆谈判D北平和平解放 4、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2008年3月5日,泰安市某中学初二.三班的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演讲。甲说:“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乙说:“周恩来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丙说:“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丁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中有一位同学的演讲有知识性错误。他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城市是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重庆6、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A《我眼中的西安事变》B 《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

——新文化运动》C《鸦片战争中的烽烟》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7.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 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B.挺进大别山C.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三大战役 8.李明同学在学校网站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图1、图2两张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图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图2三大战役示意图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9.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A(1)(2) B(2)(4) C(1)(3) D(3)(4) 10.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11.人民解放军“关门打狗”,同国民党军队决战东北是指()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人民解放战争知识总结及检测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知识总结及单元达纲检测【本章总结】 【单元达纲检测】 一、选择题 1.抗战结束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 ( ) A.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B.采用何种政体 C.由哪个党执政问题 D.人民民主权利问题 2.下列对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解决

B.国内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惟一的主要矛盾 C.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仍然存在 D.反蒋斗争表明中外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3.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 A.要尽全力争取和平 B.尽力避免内战 C.国共合作不能再破裂 D.要做两手准备 4.1946年初,“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意图是 ( ) 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 B.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C.调解国共冲突,避免内战 D.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5.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②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③使中间党派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得以通过④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6.人民军队实行运动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是在 ( ) A.粉碎蒋军的全面进攻阶段 B.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阶段 C.人民军队的大反攻阶段 D.同蒋军的战略决战阶段 7.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时,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与敌人周旋,其主要目的是 ( ) A.保卫党中央转战陕北指挥战争 B.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C.拖住敌人兵力,援助华东野战军 D.避免与强敌交锋,以便保存实力 8.1946年秋,蒋介石召开伪国大是在 ( ) A.孟良崮战役后 B.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之后 C.强令解散民主同盟后 D.占领张家口之后 9.解放战争时期,标志着国共关系完全破裂的事件是 (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中共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 C.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等地的代表团 D.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 10.“五二○”血案发生的地点有 ( ) ①上海②杭州③天津④南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1947年,促使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民主党派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 ) A.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萎缩 B.战场局势日益不利 C.第二条战线作用加强 D.国民党独裁统治确立 12.中国民主同盟彻底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其直接原因是 ( ) A.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课) 1. 2.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3.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4.1945年8月,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会后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文件? 5.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6 .全面内战爆发后 7.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是: 跟踪检测一 1.抗战胜利后,支持国民党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苏联 2.1945年8月,人们的目光聚集重庆。此时此地发生的大事是() 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B.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C.政治协商会议开幕D.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 3.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将领是()A.刘伯承、邓小平B.毛泽东、周恩来C.彭德怀、贺龙D.朱德、刘少奇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托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第二部分: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知识点: 1.战略决战前,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是指:、、。(二)“渡江战役”知识点: 1.1949年4月,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战役开始命令的领导人是、 2.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统治中心(城市)宣告解放。 3.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4.分析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A.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B.解放了南京; C.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三)探究与交流: 1.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1)国民党发动内战是非正义战争;(2)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3)蒋介石不懂军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7.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第七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7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现在,毛泽东先生来到陪都,他与蒋主席有十九年的阔别,经长期内争,八年抗战,多少离合悲欢,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行握于,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这则发表在《大公报》上的社评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A.重庆谈判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全面内战爆发 D.国共第一次合作 2. “蒋介石,善欺骗,重庆摆下鸿门宴,三次电邀毛泽东,。”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横线上应填写() A.假意和谈为内战 B.一心一意谋发展 C.真心真意谋和平 D.两党合作共为民 3.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 1991 年,由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隆重上映,再现了四十多年前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那么,国共两党的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进攻下列的哪一地区()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陕甘于解放区 C.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 D.中原解放区 4. 1947 年,指挥西北野战军英勇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是()A.朱德 B.彭德怀 C.邓小平 D.周恩来 5.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日的是() A.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B.争取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C.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D.商谈和平建国方针,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6.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 (1945 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7. 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被黄河,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

单元复习课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郑州第八十九中学 政史地组 李继星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进攻;三 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用提纲法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3、情感目标:通过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 民是战争胜利之本 [教学重点] 整合重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强化记忆,及时反馈。 [教学难点] 怎样在课堂45分钟内实现强化记忆和知识运用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图片,提问歌曲中的大别山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展示是什么时期的图片? 老师共同带领大家回顾解放战争的历史,请大家齐读复习目标。 一、复习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认 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 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 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比较国共两次谈判,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 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6、在课本中搜集南京发生的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总结历史问题 的能力。

二、基础回顾第17课内战烽火 ?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时间:1945年蒋介石的目的:中共中央对策:争取准备内战时间,欺骗全国人民 尽量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内战阴谋 背景:蒋介石在年月对解放区发动进攻, 挑起内战,接着大举进攻解放区 19466中原陕甘宁结果: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 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目的:插入敌人兵力空虚地区,威胁南京和武汉 意义: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一、基础回顾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时间: 1947年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学三位生回答课件中的基础知识,反馈矫正出示答案,给学生4.5分钟时间当堂记忆。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意义战果 战役名称时间1948.9↓1949.1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150多万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时间:1949年4月意义: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统治 人民支持、官兵勇敢、指挥正确、敌军失势 一、基础回顾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学另外一组学生回答课件中的基础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3.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思考 4.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6.教师出示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与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的图片 根据上述图片,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7.教师过渡: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于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解放区军民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与违背民意的国民党究竟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那么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决战的时机成熟。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教师依次简单讲述三大战役的经过、战法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 第23课内战爆发 1、重庆谈判 时间、地点:1945年,重庆。 双方目的: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共产党:真和谈,揭骗局,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结果:①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 ②1946年,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 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发动了全面进攻。 3、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战略战术 ①、首先是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②、被粉碎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 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4、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斗争策略:①、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 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②、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 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战果:①、粉碎了国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bian),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P111材料研读】:材料中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答: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使人民看到了国内和平、民主和国家 统一、富强的愿望。 6、【课本第112页课后活动1】

(1)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应对? 答: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 (2)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 答: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 7、【课本第112页课后活动2】运用具体史实,说说解放区军民是如何进行自卫反击的? 必背知识点的4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策: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措施:①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②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 障。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