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很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

【很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

【很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
【很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

公共经济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

廖文剑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的具体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探索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是社会面临

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客观实际,提出了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包括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

估与监督。

[关键词]发达国家;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0863( 2011) 03 -0097 -04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需要跟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道路。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筹集和调动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这一基本方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过程。[1]基本公共服务,即指政府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提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必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涉及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公共安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公共文化体育、国防外交等方面。[2]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保护个人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目的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是公平、正义、共享以及公共维护。[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履行、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公正的维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许多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政府效能的重要尺度。

二、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主要经验

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如下主要经验值得借鉴:

( 一) 国情基础:选择适合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国情,打造各具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一是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市场

主导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4]这种模式坚持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以

市场为主导,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的制度模式。以社会保障为例,其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险、企业养老金、商业保险共同构成的个人保障体系。保障资金强调自助,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的财源依靠被保人及其雇主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缴纳的保险费,国家和一般税收只用于社会救助方面的支出。二是以英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公平至上型”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模式。这种模式以国家为主体,实行对全民的普遍保障,国家承担着保障全体国民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都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国家在提供社会保障时是以“公平”

作为首要价值理念的。[5]三是以新加坡和俄罗斯为代表的“自主积累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国家立法等强制手段,以个人或家庭的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最终达到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二) 制度保障:建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注重建立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法律体系,

列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法规,如《纯净食品药

2011 年第3 期总第309 期97

公共经济

品法案》( 1906 年) 、《社会保障法》( 1935 年) 、《联邦食品、

药品和化妆品法》( 1938 年) 《空气污染控制法案》( 1955

年) 、《空气净化法案》( 1963 年) 、《民权法》( 1964 年) 、《经济机会法》( 1964 年) 、《中小学教育法》( 1965 年) 、《初等

和中等教育法》( 1965 年) 等等。英国早在1601 年就颁布有《济贫法》,1908 年陆续颁布了《老年赡养法》、《国民保

险法》等,1946 年又推出新的《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健康服务法案》,1997 年议会通过《公共服务法》、《财务管理与责任法》等法律,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绩效责任,健全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早在1902 年、1922

年和1999 年就通过了三部《公共服务法》,确立了澳公共服务体系、职责和管理内容。1984 年澳大利亚还通过了

《公共服务改革法案》,保障公共服务改革的推进。严密减去的法律法规为这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 三) 组织安排: 明确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分工

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职责分工一般遵循“巴斯特布尔”财政支出三原则: ( 1) 受益原则,即按照受益范围划分公共服务责任,凡公共服务受益范围是全国居民的,其责任就属于中央政府; 凡受益范围是地方居民的,由地方政府负责;受益范围涉及全国和地方的,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 2) 行为原则,即按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设计范围划分责任,凡政府公共服务的实施必须统一规划的,由中央政府负责;凡政府公共服务的实施必须因地制宜具体操作的,由地方政府负责; ( 3) 技术原则,即按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技术要求划分责任,凡规模庞大,需要高技术才能完成的公共服务,由中央政府负责; 否则,由地方政府负责。[6]基于这种划分,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还权于州与地方”,让地方政府挑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任。比如,美

国联邦政府只在国防上承担唯一主要责任,在社会保障上与州政府一起承担主要责任,而其他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交通和通讯、城市发展、财产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等都有州政府或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德国基本法明确界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联邦政府注重通过立法来管理和调节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地方政府主要职责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依靠专门的税收承担社会文化设施、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等方面的供给责任。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基本上都遵循“地方自治半自治”的模式,由地方政府挑起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 四) 财政支持: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投入方发达国家纷纷在财政制度上作出安排,确保公共服务的财力投入。挪威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制度推行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内容有:一是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地方政府的特定公共服务项目;二是整体转移支付,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整体由上级政府转移给下级政府; 三是以人头的方式进行分配;四是根据人口结构、路途远近、收入水平、需求等考

虑再分配。中央通过均等化的转移支付资金占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加拿大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联邦政府根据各个区域的繁荣程度及各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水平,通过实施均等化财政保障欠发达省份的民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丹麦长期坚持“普遍”、“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各地区之间发展较为平衡。“地区补贴与均等化计划”是丹麦平衡地区发展差距

的重要制度,实施已近20 年,为促进地区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均等化计划”主要包括针对各地支出需求和

税收差距的均等化拨款,实际上是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再分配。澳大利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财政均等化原则,联邦拨款委员会拨款时严格依照支出需求和收入能力测算,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估各州的支出需求和收入能力,以实现财政均等化目标。

( 五) 社会参与: 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与效率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以公共服务市场化为核心主题的行政改革浪潮,其基本思路就是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上世纪80 年代初期,英国政府开始推动政府业务委托经营的政策,而美国普遍实施以市政服务合同外包为主要形式的民营化改革。近年来,美国还大力推行公共服务供给PPP 模式( Public -Private -P a rt n er s h i p),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模式。该模式支持政府与私营部门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服务的生产,政府则

根据私营部门的供给质量分期支付服务费。私营部门根据公共项目的预期收益及政府的扶持力度进行融资和运营,而政府则依托私营部门的创业精神、民营资本及运作能力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各自优势互补。政府发挥政策服务、制度安排、协调多方关系、保障公平等方面的优势,亲自参与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为公

民提供充分表达意愿的舞台,协调多元参与供给主体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形成政府、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的战略联盟,通过政府、公民、社会及市场主体多维互动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7]

( 六) 绩效评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监督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起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体制和机制,确保均等化取得实效。比如,英国自1982 年起在中央各部门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用于向高层提供评估和控制所需的全部信息,为下层提供做好工作所需的信息。1999 年英联邦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跨部门的信息网络,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部门日常管理结合起来。英联邦政府实施绩效评估20 多年来,有力地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率和质量。[8]新西兰各执行部门必须向其负责部长和国库部提供月度监督报告,以供责任部门和国库部及时进行绩效评估。此外,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灵活的评估标准。美国“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提出了公共部门

98 2011 年第3 期总第309 期

公共经济

绩效评估的六大指标,涵盖了经济、效率、结果、质量等元素。

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城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以公民为导向,形成了多样化的评估

主体。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

共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改善。美国

1998 年还专门颁布规定,要求所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都要

做绩效报告,绩效评估结果均要求向各方反馈。澳大利亚基

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不仅包括政府内部评估主体和参议院、

众议院财政委员会等政府外部评估机构,还包括社会公众。

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引入公民参与,不仅鼓励公共部门更

加关注服务质量和服务诉求,而且有助于将公民意愿与公共

服务目标相一致。[9]

三、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对我国的启

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为解决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面临的困

难和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

认为,我国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可以从如下

方面进行考虑:

( 一) 立足国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

均等化的实质是让每个公民在同一标准上实现机会均

等,即每个公民可以在教育、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

域享受到最基本的保障。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关系民生的

问题上已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不

断变动、不断提高的。例如美国的义务教育,如果以每个孩

子能入学接受教育为标准,美国早已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

如果以布什所提的“平等地实现学业成就”为标准,那

么,美

国的义务教育离均等化目标还任重道远。我国基本公共服

务存在城乡、区域、群体三大差距,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标准不宜过高,20 世纪70 年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

机”就是教训。当时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增长过快,超出了

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失业危机显现、财政危机加剧等

后果。因此,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必须根据现阶

段全国人均发展水平来决定,甚至可以根据社会弱势群体来

确定最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

( 二)明确框架,构建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

保障的公共产品、基于基本人权的基本公共服务组成的完整

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

求。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更加完备”是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

一。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大致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安

全体系等。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朝着“社会化”和“公

益化”

方向,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

多样化”的思路,建立一个“成本低廉、运作高效、覆盖

乡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三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四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五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低收入阶层群众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六是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让社会更加安全有序。着重从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三大安全问题入手,完善制度、重在防范、严密管理,为经济

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 三)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通过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责,形成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在各级政府间科学、合理地配置政府间公共事务事权与财权是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首要前提,是建立规范、明晰的公共服务体制的核心和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主要经验是: 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中央政府承担总体职责,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拥有更为广泛的权利和义务。从我国的实际看,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还较弱,这与事权财权定位不清、公共服务投入比重过低有直接关系。只有先实现地方政府的“能力均等”,才能实现公民的“机会均等”。

要特别解决好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交叉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与重点。要通过打造反应灵敏且负责任的政府,实现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辖区、民众间的公平均等的分配。在当前体制下,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由中央政府负责,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地方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随着经济社会形式的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及相匹配的财权按照优化、效能的原则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变动,以形成灵敏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 四)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制度性因素。现代预算制度的缺失、转移支付的不完善、现行税制不合理,导致了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效益不佳。要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使其成为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提高转移支付的有效性。在西方发达国家,虽然中央政府不直接负责基本公共服务的管理,但是通过转移支付,不仅平衡了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能力,提高了个人的支付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要改革税收体制,培育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稳定财源; 通过改革资源税征收办法,使资源税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税源。要把地方国有资本经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收益的征收管理方式,使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及时足额上缴同级国库,从而提升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以加拿大

2011 年第3 期总第309 期99

公共经济

安大略省的永久居民为例,他不仅要向中央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还要向所居住的省缴纳当地的收入税。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税收体制,但是,我国对税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 五)完善绩效评估体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监管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体制尚不完善,评估体系不健全,定性分析不全面,定量分析不准确。特别是评估指标建立很不科学,有些指标往往只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而忽视对投入、效能的评估。评估的标准与民众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结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体制和体系,创新绩效评估机制,提升评估质量。要建立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地将绩效评估结果向上级、平级、下级及民众反馈,及时公布传达绩效评估结果。要建立绩效评估的公民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估与监管。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进程中,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监管的职能分开是有效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管的前提。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管体系,依靠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形成监管合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管作用,大力曝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引导各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主动、科学、公正地供给。要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监管,积极投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问题。总之,通过绩效评估与有效监管,弥补供给方式多元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最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R efere n c e s]

[1]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Sun X i a o li.C o m p a r i s o n of Public S e r v i c e S y s t e m s b e tw ee n

China and Abro a d.B e iji n g:Chinese Academy of G over n-

a n c e P re ss,2007.

[2]董立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 .

Dong L i re n.Path Choice of promoting t h 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 erv i c e s.Journal o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y( P h il o s- ophy & Social S c i e n c e s),2009( 3) .

[3][5]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

Liu X u ez h i.A n a l y s i s of P rob l e m s in t h e E q u a li z a t i o n of B a s i c

Public S e r v i c e.B e iji n g: Huaxia P ub li s h i n g H o u s e,2008.[4]G u tt m a n,D.Public Purpose and Private S erv i c e:t h e Twen- tieth Century Culture of C o n tr ac t i n g o u t and the Evolving Law of Diffused S overe i g n ty.A d m i n i s tr a t i v e Law R e v i e w,2000,52( 3) : 859 -

926.

[6][7]卢映川,万鹏飞等.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Lu Yingchuan,Wan P e n gfe i.I nn o v a t i ng 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nd M a n a g e m e n t of Public S e r v i c e.B e iji n g:P eo p l e's P re ss,2007.

[7]A c k roy d,S.From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Public Sector M a n a ge m e n t:Und er s t a nd i n g Contemporary Change in British Public S erv i c e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ournal of Public Sec- tor M a n a g e m e n t,1995,8(2) : 19 -32.

[8]W a rre n,N..A u s tr a li a’s I n t e r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Fi s c a l Arr a ng e- m e n t s.h tt p:/ /www.tre a s u ry.n s w.gov.a u/pub s/ fin -b e n c h

-re p.pd f.2006.

[9]R a d i n,B..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Man- a ge m e n t: Contrasting t h e Experience of Australia,New Zea- land and t h e United S t a te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ournal of P u b li c A d m i n i s tr a t i o n,2003,26(12) : 1355 -76.

(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民建宁波市委会,武汉430074)

( 责任编辑于晖)

E x p e r ie n ce and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 Developed C o un t r ies in Path Choice of Equalization of B a sic Public Se r vices

L i a o W e n ji a n

[A b s t r a c t]T h 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a complicated social system e n g i n eer i n g.How to l e a r n t h e successful experi- ence from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implementing basic public s erv i c e s a nd then propose an effective path of the e- 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China b y c o n s i d er i n g the China -specific condition,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us to work o u t.Based o n t h e analysis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China -specific condition,this paper proposes path choices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China,such a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 t a nd a r d,s y s te m,m e c h a n i s m,f i s ca l guarantee,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 erv i c e s.

[Key wo r d s]d eve l o p e d country,basic public service,path of e qu a li z a t i o n

[A u t h o r]L i a o Wenjian is Doctoral Candidate at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 c i e n c e&T e c hn o l ogy. Wu- han 430074

100 2011 年第3 期总第309 期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益阳市安化电大 自学考试专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作者姓名: 所学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填姓名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引言 (2) 二、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展过程 (2) 三、浅析影响制约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因素 (3) (一)主观思维定式影响深刻 (3) (二)客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3) (三)尚未建立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 (4) (四)对民营化行业和领域的有效监管问题 (5) 四、对完善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思考 (6) (一)提高思想认识,政府积极作为,民企积极参与 (6) (二)“拿来主义”未尝不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点 (6) (三)“借政府改革的春风”,吸引更多优良民营资本的顺利进入 (7) (四)积极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8) (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8) (六)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自身要有“金刚不坏之身”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展问题也引来更多的关注。本文在收集充分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的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理性分析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过程,客观地找出了制约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因素。应该看到,政府公共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前期有效的探索,在取得许多成果和经验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如思想、市场机制、外部法制环境、有效监督等方面的许多问题。本文认为:要达到理想效果,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政策引导;引进有效机制;建立外部的法律保障;民企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思考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发表时间:2010-12-21T17:17:19.43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李银凤黄春蕾[导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李银凤黄春蕾(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中图分类号:C924.2 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170-02 摘要: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对济南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穆斯林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经商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特殊群体。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90%以上的人口为回族与维吾尔族,穆斯林流动人口以回族穆斯林为主,其他几个民族的穆斯林所占比例很小。他们在给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其流动规模的进一步加大,也呈现出子女入学难、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首先,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一般是指根据当时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由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是在长期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持有的共同价值准则,也是社会群体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对政府行动的价值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强调满足社会公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结合当前我国国情,我们认为,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公共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结果状态,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和效果均等。所谓机会均等是指公民不因性别、年龄、民族、地域、户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公众都有平等地享有对公共服务的自由选择权;而结果均等更偏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大体相等。然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是保持“托底”水平,即保证全体公众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均等化的标准应该适度,其目的是保证社会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尺度会随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起初也许只是较低水平的保底,而后逐步提高到中等水平,总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范围的扩大与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生活状况——基于对山东省济南市的调查。 为了了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笔者对生活在济南市的部分穆斯林流动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是以其人口最多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为调查对象,用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济南市回民小区和指南针公益创业小组提供的济南市清真餐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总计100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穆斯林流动人口一般都具有一技之长,善于经商,他们在城市里以比较擅长的民族特色餐饮业为主要谋生方式。从收入水平看,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家庭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为10%,在1000-2000元的为35%,2000-3000元的为46%,3000-5000元的为4%,5000元以上的为5%。可见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对象人数的91%,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为4905元,这说明与济南当地收入水平相比,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支出水平看,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家庭月消费性支出水平500元以下的占14%,500-1000元的占30%,1000-1500元的占41%, 1500以上的占15%。可见他们的家庭月平均支出以500-1000和1000-1500两个区间居多,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消费性支出为3279元,穆斯林流动人口消费水平也集中在社会中低水平。穆斯林流动人口食用 “清真”食品,即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所做的食品。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每月的食品支出300元以下的占14%,300元到500元的占34%,500元到800元的占47%,800-1000元的占5%,1000元以上的占2%。可见食品支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的人数接近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大多数家庭的食品支出在家庭月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从居住条件看,来济穆斯林流动人口主要选择以租房为主,占到了总人数的77%,而且居住条件并不尽人意。除基本生活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外,随着穆斯林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清真食品、清真寺数量、回民墓地等问题也更为突出,穆斯林流动人口还面临来自社会交往、文化差异、心理归属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人表现出了对社会的冷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不足。 综上分析,穆斯林流动人口开支及收入都处在社会的中低档水平、居住条件有限、饮食问题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如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语言障碍、“清真”传统所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是影响他们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 1.教育资源有限 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济南上学通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没有穆斯林学校导致入学难的情况最突出,占到60.4%;语言不通,影响学业的占50.9%;因户口限制,不能进入当地学校的占47.2%;学费昂贵、上不起学的占37.7%;其它原因导致学难的占5.7%。除子女入学难之外,穆斯林流动人口成年人的语言、技能、法律知识等也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资源仍然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2.社会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的安全网。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穆斯林流动人口往往仅选择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险或者不办理任何社会保险。笔者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高达47%的人没有办理任何保险,在办理保险的人数中办理医疗保险的人数最多,占37%,其他保险按投保比例高低依次是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障水平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全感。 3.就业保障服务水平低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表时间:2009-06-10T10:59:41.95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3期下供稿作者:张宁[导读]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摘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27-02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张宁(198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1.从义务教育来看,义务教育的非均衡性突出地表现为义务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2005年全国预算内经费4 665.7亿元,东部地区约2 269.1亿元,中部地区约1 307.0亿元,西部地区约1 089.6亿元,东部超出中部和西部的1倍多。 2.从城乡卫生支出来看,2004年58.2%的农村人口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4.9%,而41.8%的城镇人口卫生支出却占卫生总费用的65.1%。79%的农村居民人口为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为44.8%,高出34个百分点。农村医疗服务经费中17%来自政府拨款,另外83%来自农民缴费,包括合作医疗缴费。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卫生费1 122.8元,农村为318.5元,城市是农村的 3.52倍。 3.从社会保障面来看,国家统计局根据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2006年社会保障的实现率为50.24%。我国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2003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有2 24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只有367人。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 4.从农村文化服务方面,我国省市及自治区之间人均文化事业费的极差从1980年的3.99元扩大到2006年的44.29元。仅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来看,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非均等性。 三、影响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 1.在技术上,我国还没有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来核定地方财政平衡能力,根据地方的税源、税种以及税基、税率等计算各地的“理论收入”和计算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与地方“理论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政府间计算转移支付数额的方法。 2.在政府间关系上,虽然我国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而且推进工作也在进行,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政府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其次,目前我国形成非对称性财政结构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事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中央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在涉及政府间关问题上过于模糊,不利于政策实施。 3.在城乡体制上,城乡分割是中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城乡问题在一般意义上不属于均等化问题。由长期实施户籍制度造成的乡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不同身份,以及掩藏在这个身份背后的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均等化问题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4.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地方财力的均等化。我国目前存在的地方发展差距以及现行税收制度、财政体制所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差距,是转移支付难以弥平的。 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第一,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尽快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规划实施策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分步骤地推进。整合、优化公共行政资源,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第二,财政投入要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所以要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第三,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逐步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大力加强对这些地区因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第四,建立政府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均等化需要一系列科学而现实的指标,可以由人大为主针对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标准等进行研究、听证和审批,其中当然要结合各地不同的人口、资源、物价和财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应该以立法形式体现出来,并明确目标和实施阶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精品】公共服务民营化

【关键字】精品 论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风险及防范公共服务民营化自实施以来,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渐成为我国行政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项策略。同时,公共服务民营化又可能会引发诸如比赛、腐败等问题,进而带来潜在的损害公共利益的社会风险。如何防范和消解这些风险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保障公共服务民营化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一、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相关理论 1.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含义 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财产拥有方面减少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依靠民间机构,更少地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增进社会其他机构作用的行动;也即让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政府部门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 2.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起源与发展 自197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纷纷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增加市场比赛,弱化政府角色的民营化政策,公共服务事业民营化、社会化成为世界潮流。我国自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虽然没有正式提出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逐渐实施公共服务民营化。1988年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为主转移到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特别是1998年以来,将大部分应该由市场运作的有关职能部门从政府机构序列中脱离开来。现在通过创新投稿入机制,广泛吸纳民间的资金、民间的力量投入到公共服务行业,公共服务民营化已成为我国行政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策略。公共服务民营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纵观西方各国的实践经验,民营化大致有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与凭单、法令委托、出售、无偿赠与、清算、民间补缺、撤资、放松规制等十余种形式。而在我国,又以特许经营为主要形式。 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优势 公共服务民营化将产品的生产等方面更多的分配到社会其他机构,使政府的巨大财政的压力得到缓解;同时,广大的社会市场与民间部门的参与,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机会,激烈的比赛性也使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得到了提升。因此,其优点是更全面、更民主、效率更高的。 三、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的风险 虽然公共服务民营化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其本身也是有着许多潜在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又可能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阻碍我国的社会建设。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题目: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20111155010053 学生姓名:张丽 指导教师:王秋菊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公共事务治理变革的视野中,民营化是一种国际性潮流。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高举改革公营部门、抛弃官僚制、向市场与私营部门管理学习的旗帜,其中核心的主张之一就是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强调将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生产者角色与提供者角色分开,打破公私部门界限,把治理变革从政府内部引向外部,把过去由政府直接供给的公共服务通过各种方式交给政府以外的力量完成,或者二者合作共同承担。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化成为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就并不令人觉得奇怪。在民营化显然属于新公共管理的主流,体现了新公共管理的所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化就是新公共管理。 研究目的: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理产生很大影响。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管理已经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它倡导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业乃至个人都成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强调多元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增强管理绩效。在这种背景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渗透到公共部门管理实践中去,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

改革产生影响作用。 国内外现状:在西方,尤其在英美国家,自上世纪末以来,民营化就已成为推动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工具,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也非常重视公共行政的民营化。公共行政的民营化有多种类型,如公共财产管理民营化,即通过民间入股的方式管理公共财产。还有行政任务的民营化,即特定事务的公共属性不变,但国家本身不再负担执行或负担全部执行,而开放由民间负责或提供。而在我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逐步推行公共服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已经显露出新的治理方式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成本有所降低; 第二,公共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机会; 第三,利用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解决了地方财政困难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最后,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的转制. 关键字: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竞争政企分离 一、公共服务民营化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取向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兴起名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浪潮,高举改革公营部门,抛弃官僚制,向市场与私营部门管理学习的旗帜,以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改革为主要取向。所谓公共服务民营化是指政府与政府之外的私营公司、其他组织签订合同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于敬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和均等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及时对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规划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深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综述 1.基本概念与内涵 目前,在我国一般认为“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设施”三个词语组成,或者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1。但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或维基百科中,并没有“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服务”的词条,与之相关的中文词条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与之相关的英文词条包括“public service”2以及“infrastructure”3,前者不仅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等有形的公共物品,还包括提供无形的诸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一切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后者则专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4。 1.1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基础,不同国家或经济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都不相同,其概念和范围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1928年法国法学家Duguit在其著作中定义“公共服务”指“所有要完成的活动都应当由政府提供保障、进行安排和监督”。在法国,公共服务涵盖所有涉及大众利益的事物,因此是一项特定的法律制度。同时,公共服务也有其意识形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主权服务,与国家传统职能相吻合;社会和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文化活动;经济服务,法律上成为工商公共服务(SPIC)5。公共服务运行的基本原则是连续性原则、平等原则以及公共服务满足需求或适应需求原则。 200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共同利益服务的白皮书》6,提出了欧盟促进高质量的共同利益服务的发展策略,目标关键是确保欧盟所有公民和企业都有权使用高品质的、可负担得起的共同利益的服务。“共同利益服务”已成为欧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概念,包

整理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 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终依赖于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去消化、吸收,进而转换化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并不是上学难、上学贵,而是主动辍学,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不如赚钱实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将来也衣食无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富辍学”的怪现象。 2、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未来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之一。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转移等途径实现适合我国国情,关注民生的均等化公共服务。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要性;路径选择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探索国有公共企业私有化、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制等改革举措。百余年来,各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政治文明 起了重要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一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也是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2003年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也出现了长期增长的趋势。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列为2020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之一。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如何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 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人民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享有同样的权利。这来源于布坎南提出的财政平衡思想,他认为所谓财政均等是指具

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常修泽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应包括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均等以及结果应该大体相等,社会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成果的过程中尊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 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从横向上体现/以人为本0和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0重要的制 度安排,也是缓和当今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和当代世界文明国家社会政策的一个趋势。应本着横向上 范围要适中、纵向上标准要适度的/第三方0主张,在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 务0,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0,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 等/公益基础性服务0,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0方面逐步实现均等 化,并需要有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做保障。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66-06 2005年,笔者在当年完成的研究报告5人的三层含义与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6[1]中,曾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还偏于理论层面的话,那么,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为标志,对包括这一问题在内的整个和谐社会的研究已从意识形态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其中,和谐社会创建中的制度安排,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而这样一个带有普世性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则要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命题仍有些基本问题需进一步厘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0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中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实践中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此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在此,我就上述几个问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看法。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其实行的必然性 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的。 第一,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均等。在13亿中国大陆人口中,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方面应该是均等的。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机会不均等,不是实行同一个原则。例如,目前进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约有1.26亿人(若包括他们的家属约两亿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怎么让这一、两亿同胞有同等的机会?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划开很深的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着力改变不公平的命运,但是从社会角度,如何逐步给阻隔在鸿沟两旁的民众提供均等的机会,应作为第一条。 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这里的/大体相等0不是绝对平均主 收稿日期:2006-10-02 作者简介:常修泽(1945-),男,山东惠民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上海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达2301.9万,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达897.7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9%。从世界范围考察,近几十年来,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表现为以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人口增长为主,且增长的势头强劲。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移民;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时空变动也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压力,对于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来说,主要体现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未来要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需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需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就上海而言,目前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性以及公共服务供需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承载的能力。当前,需要着力破解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的政策取向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无论身处何处,其公民权都应该得到保障,这是“权利公平”的体现。“机会公平”是要破除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障碍,让稳定居住和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同城待遇”。“规则公平”一要体现“普惠性”,即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上均一视同仁;二要体现“差异性”,即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非基本公共服务如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由此可见,“规则公平”是三大原则的基础,但机会、权利既靠制度规则,也要靠来沪人员自己努力争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那些没有进城的农业人口公平性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且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互利共生”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衡机制? 对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居留时间越长,继续居留的概率就越高,

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学位论文 《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指导教师姓名汪海粟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专业名称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中文摘要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绝大部分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或配置的资源应该交由市场来调节或配置,这在目前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己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公共服务究竟应该由谁来经营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在我国自来水、燃气、治污、公交等城市公共服务长期以来一直是由政府投资建设、财政补贴运营,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它一度被视为“市场经济边疆”。但是多年的中外实践表明,政府直接经营公共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高质高效,相反劣质低效、长期亏损却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挥之不去的头疼问题。 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传统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减少或取消财政补贴,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制度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公共服务二十年来的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加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扰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不断加大发展力度,但是如果仅靠国家投资,财政拨款只是杯水车薪,由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管理、营运模式己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社会需求,“公用服务民营化”正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发展趋势,公共服务需要竞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现状,本文对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进行了理论探索。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和理论基础,介绍公共服务和民营化的涵义,公共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具有公共性、自然垄断性等主要特性。所谓民营化,也有人称私有化,最早由德鲁克于1969年所著《断裂的年代》一书所提出。但是,关于民营化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别有不同的诠释,定义范围的广狭也大相径庭。从广义上讲,民营化可以界定为更多地依赖民间机构,更少地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它是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财产拥有方面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的行动。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理论基础有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具体形式和国外的一些民营化实践。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具体形式有合同承包、补助、凭单、特许经营、志愿或市场安排等,国外的实践经验是我国在进行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要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第三部分对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展开分析。第四部分首先提出了发展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对策,并就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方向进行了界定,主要提出了四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政府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 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就会加剧,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领域的发展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上造成在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部门的发展观念中,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要顺利运行也需要有配套的社会体制及其相关社会政策来支撑。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影响下,多年来,尽管对社会领域的发展工作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但与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效相比,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效明显滞后。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呈加速上升趋势。而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虽然逐渐提高,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这种状况表明,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的生活需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安居乐业,才能有一个较稳固的发展基础。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失业、贫穷、社会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还无法避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公共财力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保障社会成员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抵御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国际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