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城市公园设计文献综述

一、城市公园的产生

公园作为城市的“肺”,给城市人口提供休息锻炼场所。公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城部分。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人口愈来愈来多、人们生活坏境的日愈恶化,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结增。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人口休闲游憩的重要职责。以至于城市公园设计的要求越来越来高

二、公园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西方园林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公园作为大众的休闲游憩的场所才有一百多年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意识的产生推动了公园的出现和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园林的出现也较早,但在古代园林绝大多数是做私人场,大众的公园出现始于孙中山将广州越秀山开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

三、公园设计的内容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整个公园的框架,设计公园时要结合地块的地貌,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设计时不能过大的改动地块原有的地行地貌,通过地形地貌结合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让景观效益发挥到最大。

3.2公园的道路规划

道路在公园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其负责组织空间、引导游客、组织交通、构成景观。道路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严格依照“公园设计规范”执行。由于道路类型的多样性,其也是公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3植物配置

没有植物的公园,公园就失去了活性,像死物一般,恐怕就没人会去公园了。植物是公园修饰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做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多样性。通过植物配置多样性来体现公园景观的层次性、和谐性、生态性等。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结合自然,配置出合理、人性、独特的植物来。

3.4景观建筑及小品

建筑是公园管理和景观需求必然需要的,随着公园人流量的增加,公园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园设计时要注意配置合理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建筑也是公园中一道重要的景观、体现着公园的人性化。

小品有时可能是一个公园的灵魂,一个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品会吸引着人们的观望。一个独特的园林小品设计会让证整个公园增光添彩,让人流连忘返,一个是被的园林小品也许会成为一个公园的败笔,让整个设计黯然失色。四、公园设计的方法

收集大量的信息,各种相关书籍数据进行阅读分析,

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解刨,结合所要设计公园的要求、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五、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六、5.1生态性原则

公园设计要在保护生态系统完善和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营建,坚持生态性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5.2 整体性原则

公园设时,公园中任何一个景点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要做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5.3功能性原则

公园式为城市人口提供一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的休闲场所,城市的基本绿地,要做到不失去其本质功能的的原则。

5.4经济性原则

公园规划设计要遵循经济性原则,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坏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自然结合。

文献参考:

(1).公园设计规范1992 中国建设部

(2)“设计结合自然”对当下中国建筑的启发2010 夏荻

(3)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2009 鲁箐

(4)地狱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广场设计探究2006 杨华

(5)金华市乡土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2010 马玲

(6)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2012 肖磊

(7)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2005 杨玉梅

(8)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2007 李林梅

(9)山地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初探2011 侯科龙

(10)生态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2006 吴翊

(11)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2003 石坚

(12)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2005 曲娟张剑付晓云(13)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研究2007 谭少华赵万民

(14)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研究进展2009 余鴻彭尽辉朱霁琪李艳香

(1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实践修正2007 朱黎霞李瑞冬

(16)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2003 张玲慧夏宜平(17)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2007 熊瑛

(18)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安新县雁翔公园规划设计2015 刘伟越(19)建筑文化的明天-------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2000 陶莉

(20)攀枝花气候特征下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2015 张彭姸(21)探讨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及其发展趋势2013 刘国兵

(22)乡土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2012 朱朝

(23)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2003 俞孔坚(24)银川徕龙公园规划设计研究2014 韩静

(25)

(26)

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上海城市公园休闲空间 设计研究——以徐家汇公园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王玉__ 学号:090760211 指导教师:潘文焰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这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面临的人们闲暇的需求与设施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游憩场地的数量不足和休闲空间质量不高比较明显。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公园范围内创造出与需求相适应、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公园设计概念是十分必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城市文化的沃土中,公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城市公园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相继出现了一批缺乏本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使城市公园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设计表达

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国外的相关研究 公园规划的内容早已包含在了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之中,最早的公园规划案例要数英国利物浦的博肯海德公园和法国的奥斯曼改造计划。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公园有着改善城市卫生、健康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产升值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休闲权益,而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研究公园与休闲、公园设计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公园与休闲和公园设计方面的著作,其中《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一书在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公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标准、观察与调查方法以及规划程序。 此外,Alexander Adrew von Kursell、Sassan Seyed Kalal、Anne Farrell Peterson、Dana H.Taplin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园再造的因素、政治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公园分布和城市景观塑造的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价值、公园在城市和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不同阶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要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城市公园的上述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 1.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79年以后,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公园发展、功能分析、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生态研究、休闲游憩行为研究、公园容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类似,也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研究城市公园的学者们大都从研究单个或多个公园入手,进而总结出普遍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国内城市公园中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公园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石金莲等(2005)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研究方法,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得到了POE评价分析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城市公园设计文献综述 一、城市公园的产生 公园作为城市的“肺”,给城市人口提供休息锻炼场所。公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城部分。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人口愈来愈来多、人们生活坏境的日愈恶化,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结增。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人口休闲游憩的重要职责。以至于城市公园设计的要求越来越来高 二、公园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西方园林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公园作为大众的休闲游憩的场所才有一百多年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意识的产生推动了公园的出现和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园林的出现也较早,但在古代园林绝大多数是做私人场,大众的公园出现始于孙中山将广州越秀山开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 三、公园设计的内容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整个公园的框架,设计公园时要结合地块的地貌,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设计时不能过大的改动地块原有的地行地貌,通过地形地貌结合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让景观效益发挥到最大。 3.2公园的道路规划 道路在公园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其负责组织空间、引导游客、组织交通、构成景观。道路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严格依照“公园设计规范”执行。由于道路类型的多样性,其也是公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3植物配置

没有植物的公园,公园就失去了活性,像死物一般,恐怕就没人会去公园了。植物是公园修饰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做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多样性。通过植物配置多样性来体现公园景观的层次性、和谐性、生态性等。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结合自然,配置出合理、人性、独特的植物来。 3.4景观建筑及小品 建筑是公园管理和景观需求必然需要的,随着公园人流量的增加,公园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园设计时要注意配置合理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建筑也是公园中一道重要的景观、体现着公园的人性化。 小品有时可能是一个公园的灵魂,一个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品会吸引着人们的观望。一个独特的园林小品设计会让证整个公园增光添彩,让人流连忘返,一个是被的园林小品也许会成为一个公园的败笔,让整个设计黯然失色。四、公园设计的方法 收集大量的信息,各种相关书籍数据进行阅读分析, 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解刨,结合所要设计公园的要求、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五、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六、5.1生态性原则 公园设计要在保护生态系统完善和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营建,坚持生态性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5.2 整体性原则 公园设时,公园中任何一个景点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要做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说明

因地制宜,获得经济、景观与生态的多重效益大学校园占地面积大,建筑 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 的有效补充。生态校园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校。园”的理想追求。1997年,清 华大学在我国首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办学理念。所谓绿色大学,“就是用可 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 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未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想是集自然、空 间与人类三位一体化的系统。大学校园生态性主要表现为人与校园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等方面。为了实现大学校园的持续性成长,应该尊重 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理解大学办学宗旨与校园传统,强调时间和 空间上的表现与继承。 景观生态学的启示 1.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阃结构与形态特征对 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构成景观空间格局 的一个基本模式。校园景观中的任何要素都可以归属于这一模式中。校园中的 绿地、建筑、铺地、水面等属于斑块的范畴;水系、植被、道路等属于廊道的 范畴;绿地、建筑等属于基质的范畴。由于校园建筑、场地的建设,基本上改 变了校园基地原有的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所以,校园绿地和建筑既成为校园 景观设计中的基质,又与斑块融为一体。 2、斑块。景观生态涉及的主要要素分为气候、水、植被等。校园绿色生态空间要通过系统规划,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绿地斑块 的数量应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分布要均匀,大、小斑块结合,并注意尽可能 增加绿量。校园景观各要素的结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最小 距离、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影响着校园景观格局。在新校区规划中应重视预留地块、保护开敞空间,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提高校园生态功能;保护湿地、水体,维持校园景观特色的亲和性,建立各式“园林”,合理规划学习、生活、锻炼 与休息景观,使校园景观生态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从景观生态学的最优景观 格局出发,理想的校园中心区应当是大型校园生态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通过 绿色廊道连接周边各小斑块。这样就会给校园的整体景观设计布局带来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0年景观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本

2020年景观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本 1、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人口最多 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 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 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 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 杭州西湖,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水利风景区。 过去因为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 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 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 沿岸的堤坝上,很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很多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 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合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 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 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 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 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 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 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模型。能够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博物馆设计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 广东省某市城市博物馆设计 1.前言 博物馆为藏品保管、陈列展览、文化教育及学术研究等业务活动而专门设计修建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曾几何时,在寻常百姓眼中,还是高贵深沉又充满神秘感的博物馆类建筑,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休闲和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场所。那曾经的距离感正在渐渐削减,那期盼的亲和力也正在建筑师的关注中越走越近———对博物馆建筑布局中的人性化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对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接受了现代建筑原则,一切以使用效果为前题,建筑设计完全服从功能要求,从而根本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涌现了一批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博物馆建筑。这些新颖的博物馆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现代化设施外,建筑设计趋向于同环境结合,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博物馆内外部的视觉环境。博物馆事业的高度社会化,促进了现代博物馆在保存、展览、研究、教育、文化休息、游览观光等方面向综合、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 2.博物馆的定义及设计原则 2.1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在不同的国家或组织有不同的定义: 博联定义,博物馆是指像公众开放的工艺、美术、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是没有常设陈列室的图书馆除外。 美国: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常设性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组织临时展览,该机构应享有免交联邦和州所得税的待遇,向社会开放,由代表社会利益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社会利益而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陈列具有教育和欣赏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标本,包括艺术品、科学标本、历史遗物和工业技术制成品,符合前述定义的还包括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天象厅、历史文化学会、历史建筑遗址等。

毕业设计别墅庭院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别墅庭院设计文献综述 篇一:庭院植物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1、写作目的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它是一个生态学变更的全球动因,是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洲所面临的问题,并贯穿了整个生态系统[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生活环境却每况愈下——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频频出现,而同时却又有报道:波兰的华沙市有大小花园56处,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成为占有绿地最多的花园城市;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各住宅之间都有200米宽的空地作为绿化区。凡私人建 房者必留有1/3的空地作为草地或种花种树[2]。由此可见,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亦有很多人有意识地去维系它。 而庭园绿化是构成整个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视庭园植物景观设计亦是提高人民生态意识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目的。 1.2、有关概念 庭园(courtyard garden):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在庭院中经过适当区划后种植树木、花卉、果树、蔬菜,或相应地添置设备和营造有观赏价值的小品、建筑物等以美化环境,供游览、休息之用的,

称为庭园。简单的说,就是房屋建筑的外围院落。你可以在立面设置人工山水,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以供人们娱乐、观赏和休憩。住宅庭园,又可称为家庭庭园或私人庭园。是生活空间中扩大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为利用住宅空地,加以有计划的布置,栽种各种观赏性植物及其他装饰、休闲、娱乐设施。对家庭成员助益颇大,其重要性如下:由于庭园的美化布置,使它可作为社交活动的场所;其次,可作为家庭生活的环境;再次,可作为特定用途的场所;最后,可作为个人嗜好所需的环境[3]。 植物景观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在园林中创造出各种不同空间、不同艺术效果和适宜人居室外环境的活动[4]。 1.3、综述范围 本文针对庭园植物景观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的庭院植物规划设计的资料查阅,结合目前庭园植物景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分析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4、有关主题或争论的焦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人别墅,庭院文化再度受到关注。因此,庭院景观的设计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分析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分析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现代大学及我所设计的校园实例进行阐述。 首先提出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应是教学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应是便于信息交流、促进交往、激励学习的环境,也应是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相协调及空间功能相呼应的环境;然后以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结论,最后使大家认识到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只有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文化底蕴以及时代感,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美宜人,能够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工作、学习与休息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校园人文校园明晰结构构成要素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the campus example which the union modern university and I design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First proposed that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should be teaching space extending with develops, should be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communication, the promotion contact, the drive study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is coordinated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t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y and the spatial function echoes; Then visits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draws the conclusion, finally makes everybody to realize only then manifests the school to the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as well as the modernity, can create exquisitely in the hand down a tradition foundation pleasant, can driv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s uplifting work, study and rest environment. Keywords: University-campus, Humanities-campus, Defined structure, Integrant part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上课讲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3]。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浅谈 摘要:高校特色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人文气息、历史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号观规划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在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基础上,对国内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校园综合性的特点,给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提供和谐、自然、优质的高校校园环境,促进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快速发展,是每一个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从1999年国家制订并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战略,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这无疑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急于扩大学校的土地规模和校舍建设规模,而工程建设施工时间紧,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010年,高校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开展成为育人工程、爱校工程、文化工程,校园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变成了城市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水域、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还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重视园和谐统一,重视可持续发展,将校园景观营造成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景观面貌的发展。 1、当今高校景观设计的背景及问题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现状分析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许多大学都面临改、扩建甚至新建校区的问题。在我国大学新建和改扩建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1对生态的问题忽视。近年来国内高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同时,设计、施工中对自然环境不够重视,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校园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 1. 2缺乏人性化设计。除了学习、运动、休息等基本的校园生活外,学生还要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规划校园环境时,要尽力创造能满足师生自由交流的建筑内外活动空间,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问的交流。 1. 3 欠缺文化元素。 高校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是校园景观多样化的标志,而千篇一律的施工手段导致校园景观中人工元素占据绝对优势,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得就不到恰当的体现。 2、校园景观设计的评析 校园环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但如果校园景观设计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就不足以成为优秀的校园规划设计。要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就要创造一个又深层次文化底蕴、可持续发展并具有积极影响力的和谐校园。 2. 1校园景观设计的功能性

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摘要: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生活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一体。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紧紧依存于场地的。它在放飞设计师的思想自由驰骋之前,要求设计师提出妥善合理的解决场地问题的途径。在各种设计思想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因其独特的批判精神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场地为本,挖掘场地的地域性,不仅能让设计个性鲜明,而且更能协调人与自然。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地域性;批判的地域主义;人与自然 1.引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十年来的发展尤其迅猛。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愈加重视。各类城市的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景观建设也逐渐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各种城市绿地的的确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绿地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场地的设计照搬照套,生硬复制,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绿地给人的感觉是“千人一面”,或者说由于过于雷同、毫无特点只能使人觉得“面目模糊”。 正如哲学所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块场地都是与众不同的。身处客观物质性的世界中,每块场地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沉淀积累,也就是说它们的场地条件是不同的,或者说每块场地的条件都是唯一的。而设计应属于地块,脱离了场地的设计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头脑中的空想。设计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一开始需要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分析,中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场地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是将图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因此设计自然而然地必须考虑场地的条件,因地制宜。 将场地的条件深深地融入到每一步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就一定会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扭曲怪诞、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它应能反映出场地的特征,能与场地很好地结合,能让人置身其间时充分感受到这块场地的特色,于点点滴滴处触摸这块场地在时光雕凿下的面庞。 探索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对于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观复制,对于挖掘一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主题公园作为现代旅游产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利用自然生态与艺术加工共同构建而生成的典型的形象产业(杨艳蓉,2004)。从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锦绣中华”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主题公园建设的热潮。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主题公园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不论从全国范围的宏观管理角度,还是从具体的主题公园开发与建设角度,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以“主题公园”为篇名进行搜索,共得到文章153篇。这些文章涉及城市规划与研究、地理、园林、商业经济、旅游等诸多种类,但其中只有6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如旅游学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等。年份与文献分布如表一: 表一显示了搜索到的153篇文章的年份分布。可以看出,对主题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以后。综述发现,此前只有少数学者就主题公园的布局与效益进行了研究。此后的几年间,学者们对主题公园的研究日趋多样化,并逐步深入起来,研究对象扩展到主题公园的影响因素、布局选址、建设开发、发展趋势等等。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面对国内主题公园纷纷上马又纷纷落马的现实,该方面的研究也逐步细化。学者们给予了主题公园个案的研究以极大关注,此外,研究逐步深入,广度逐步拓展——剖析主题公园现状、存在问题及误区类的文章数量较多,(李兆华,2006;芦宝英,2005;曾实文,2005;文立玲,2002)。规划设计及营销方面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并逐步关注主题公园与其它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以及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应用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更是反映了上述趋势和特征。 下面拟对文献研究的主要方面综述如下: 一主题公园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 主题公园与区域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游客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条件、投资能力和游客的消费水平;同时,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影响着游客的决策行为(保继刚,1997)。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doczj.com/doc/c87019828.html,)

设计专业 文献综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1页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思想必须时刻进行更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设计者来说,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活跃自己的思想,并且引领人们去适应新事物,借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餐饮行业作为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正如《商业空间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除了包含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业空间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在掌握了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课程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商业空间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空间的功能性质,设计具有各种现代风格特色,并能满足不同用途的商业内部空间。课程涉及到总体设计、平面布局、道具装置、灯光设置、陈设等所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构造、尺度、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 正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就人的视觉来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可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他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无法获得的。”他在一九六六年设计的克拜尔博物馆,选择了螺旋线作为剖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降低空间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匀度。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文献综述

学科代码: 2120904010 学号: 082018010017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 学生姓名:刘彦卿 指导教师:赵建华 专业:园林 年级:2008级 2011年1月26日

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 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cm、分枝点2.7m;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