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思考题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思考题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思考题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CIO的几种基本素质:管理经验、技术才能、经营头脑、信息素养、应变能力、表达能

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

2.Internet提供的服务功能:WWW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陆、BBS(电子

公告)等。

3.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名称:Photoshop、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MAX、视频编辑软件

Premiere、多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多媒体网页制作工具Dream Weaver等。

4.动态的数据结构:表、堆栈、队列、树

5.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名称:C、JA V A、Pascal、FORTRAN、VB

6.给出四个系统的主要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7.计算机发展经历四代的主要元件: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

8.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分布型等。

9.计算机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硬件、软件、数据(库)、通讯网络、人和程序规则。

10.计算机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

医疗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等。

11.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名称:Windows 、MS-DOS、UNIX 、Linux 、OS2

12.实现计算机逻辑运算的门电路有四种: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

1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名称:Oracle 、SYBASE、SQL Service 、VFP、DM3、DB2

14.通信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以及无线介质。

15.信息管理工作: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组织管理、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信息研究、咨

询与决策、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

16.信息系统采集技术有:录音技术、录像技术、扫描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

条形码技术、磁卡技术等。

17.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18.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1.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主要指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具体说,MIS是以电脑为主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用于提供支持管理与决策的信息,一般具有数据库和模型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混合体。

2.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辅助人们决策的信息系统。(1)DSS 是信息系统;(2)DSS由管理者使用,DSS用于支持人的工作而不是要取代人;(3)DSS用于决策之中,主要是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4)DSS中包括某些类型的数据库;(5)DSS中包含各种模型。

3.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适时地提供多

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4.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5.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选择和管理最有价值客户关系的一种商业策略。CRM要求以客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和企业文化来支持有效的营销、销售以及服务流程。

6.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ERP)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又是一个企业的多个商业功能提供服务和支持的集成的、多模块的信息系统软件。ERP的核心是一个面向价值链的管理信息集成,它能对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如定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决策管理、获利分析、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管理跨度和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

7.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把计算机处理、数据通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技术结合起来,以支持决策者之间的通信,以各种形式传输数据、表示信息,使不同地点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参与共同决策的计算机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8.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是设计用来模拟专门领域的人类专家的问题一解答活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9.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SE)是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原理来定义、开发、维护软件;用工程科学的观点进行费用估算、制定进度、制定计划和方案;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生产的管理;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模型和算法。

10.信息的基本涵义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物质运动轨迹的真实反映。

信息一般泛指包含于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识和内容。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其是有意义的、有用的、具有比原始事实的价值更高的附加价值。

11.信息的基本性质

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产生的无限性和获取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利用者的共享性

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对物质载体的依附性和独立性

可加工和开发性

整体性和层次性

12.信息的生命周期

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从信息的产生,到被使用发挥其价值,最终退出使用的全过程,包括:

信息的收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储存,信息的检索,信息的使用,信息的维护

13.信息传输的三要素

信道:信道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可以由各种物理形式组成。

编码与解码:为了提高效率、增强保密性和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往往要对传输的信息在传输起点进行编码,在传输终点进行解码。

变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要根据信道的不同变换成合适的形式,目的是防止噪声干扰、通道复用和避免信号衰减等。

14.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帮助完成信息的获取(收集、识别和提取)、传输(变换、存储和传递)、加工(处理和检索)、再生(分析)和利用等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15.信息技术层次

信息技术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基础技术:即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其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性能、水平等方面的提高。

支撑技术:是指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总是通过各种支撑技术才能实现。

主体技术:是直接延长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直接为信息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应用技术:是针对各种领域或行业的实际需要,由主体技术繁衍而生的各种应用技术群。

16.信息系统(IS)

信息系统(IS)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或部件,其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和散布(输出)数据和信息,并且具有反馈机制。

17.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

硬件:由完成输入、处理和输出活动的计算机设备所构成。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数据库:是事实和信息的有机集合。

通讯网络:通讯允许组织将其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形成高效的计算机网络。

程序规则:包括组织的战略、政策、方法和业务规则等

人:操作系统的人员

18.按功能分类信息系统

事务处理信息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 ,TPS)

?功能或特点:自动处理商业活动或交易的数据

?主要目的:增加速度、提高生产力,简化过程来改进事务处理

?面向用户:操作或办事人员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功能或特点:利用来自TPS系统的未加工的数据,将其转换成有意义的聚合

形式

?主要目的:提供有助于工作管理的信息,改善管理效率和水平

?面向用户:中层管理人员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功能或特点:应用数学或逻辑模型,应用交互的对话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

交互地支持决策的制定,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主要目的: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首选方案的推荐

?面向用户:高层管理人员

19.名词汇总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IRS:智能推理系统

TCN:远程会议网络

EDI:电子数据交换

DDS:决策支持系统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AAS:自动订座订票系统

EBS:电子银行系统

TDMS:智能决策系统

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MIS:管理信息系统

IS: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

C/S:客户/服务器

B/S:浏览器/服务器

WIS:基于WEB的信息系统

CIO:首席信息官

20.信息系统职业分类

系统分析员:负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高级信息技术人才。

IT项目经理: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高级IT管理人才。

企业信息管理师: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

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

首席信息官员-CIO :负责一个组织或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

21.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

也称为实证研究,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特点、关系和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试验法

人为地为某一个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演绎法

演绎法就是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

22.管理的对象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员的招聘、配备、工作内容设计、工作评价、人才培训与教育、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

物力资源

对物力的管理不仅是指对组织所拥有的有形实物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包括形象设计、公共关系、组织文化建设等。

财力资源

对财力资源的管理表现为对组织内部各种价值形态的管理,如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资金使用效果分析等。

信息资源

对信息的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根据实现组织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网络,保证管理所需的各种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在组织内建立起合适的信息共享网络,为平等的、互动的、交流的新型管理提供条件。

23.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为普遍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可研究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信息论,研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历史沿革,研究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研究管理主体的素质和作用,研究管理绩效。

研究方法有: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等。

24.什么是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系统是一组要素或部件,其相互作用来完成确定的目标或目的。一般系统的基本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既输入、处理机制和输出,也是通常所说的IPO(Input-Process-Output)结构。

系统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组成系统的目的是要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化.而不一定要求组成它的每一

个子系统功能最优化。

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制约,它们中任一要素的变化将引起其它要素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目的性:系统构建是为了一定的目的,通常是多目标的系统。

层次性: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处于不同地位,形成不同层次。

环境适应性:系统必须和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得以生存。

25.存储程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计算机内部是以比特(bit)模式来存储数据或信息的。

数据被存放在内存;程序是控制单元的部分。

计算机执行存储的程序是通过需要时将指令从内存拷贝到控制单元来实现的。一旦在控制单元,指令被解码并执行。指令从内存中取出的顺序是同指令存放在内存中的顺序是一致的,除非由一个JUMP指令重新指定。

26.CPU的组成及工作要素

一部分是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Logic Unit,ALU),其由执行数据处理的电路组成;另一部分是控制单元,其协调机器的活动。

工作要素

寄存器:为了临时存储信息,CPU包含类似于主储存器的储存单元,称为寄存器。

总线(bus):为了在计算机的CPU和主内存之间传递比特模式,这些单元被一个称为总线(bus)的线集合所连接。

机器指令:CPU必须执行指令才能工作,CUP能够直接识别并执行的指令称为机器指令。

27.储存程序的概念

程序可以象数据一样,被编码和存储在主内存中;

控制单元设计成从内存中提取程序,解码指令,然后执行它们;

计算机的程序能改变仅仅通过改变计算机内存的内容,这使得通用计算机成为可能。

28.机器语言(Machine-language)

计算机被设计来识别确定的比特模式作为确定的指令,这种同编码系统一起的指令的集合被称为机器语言。

机器指令的编码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操作码和操作数。

在操作码中的比特模式表示指令要求的基本操作,在操作数中的比特模式提供操作码规定的操作的更详细的细节

29.程序执行

计算机执行存储的程序是通过需要时将指令从内存拷贝到控制单元来实现的,一旦在控制单元,指令被解码并执行。

指令从内存中取出的顺序是同指令存放在内存中的顺序是一致的,除非由一个JUMP指令重新指定。

控制单元通过连续执行一个称为机器周期(machine cycle)的算法来完成它的任务。

30.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31.语言执行及翻译过程

语言执行是将用高级语言所写的程序转换成机器可以执行的形式。

将程序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被称为翻译(translation)。程序在其原始的形式就源程序(source program);转换后的版本叫目标程序(object program)。

翻译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代码生成,分别由翻译器中称为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和代码生成器来完成。

32.软件开发工作内容

分析:软件生命周期的开发阶段是从分析开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计划的系统的用户的需求。

设计:分析关注的是系统应该做什么,设计关注的是系统将如何完成这些目标。在设计中,软件系统的结构被确定。

实施:实施包括实际地编写程序,建立数据文件和开发数据库。测试:测试是同实施紧密相连的,其目的是尽量减少软件中存在的错误,使软件能正常、高效地工作。

33.数据库的概念

数据库是数据结构和文件结构的综合。现代数据库应用两个方面的技术来获得一个单独的、海量的数据系统,其能表现出服务许多应用的多种数据组织。

34.通信系统组成

通信系统一般由信源、信道和信宿三大部分组成

信源是信息的发送者或起源,是发出信息的地方,可以是人、机器或其它自然物;

信道是信息的通道,是由信息的载体与传播媒介组成,通常为传递信号的物理设施,其承担信号的传递和储存任务;

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或目的地,也可以是人、机器或其它自然物。

35.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和“包交换”技术

在分布式网络

“包交换”技术是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其实际过程是将通过线路传输的大数据量信息拆散成多个“小包裹”,在网络中的数据流出现空隙时,分别承载到线路上去,经过不同的中间路径最后会合抵达目的地,再重新组合成完整的信息。

3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以及其它外部设备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通信网)联接起来,并配以相应的网络软件和通信协议而构建的网络系统。

37.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联网的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和网络覆盖地域范围的不同划分:

局域网:局域网用于将有限范围内,如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办公楼、一幢建筑物或者

位置相近的几幢建筑物中的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互连成网。

广域网:广域网是覆盖巨大地理区域(如城市、国家或世界)的网络,其利用由许多类型的介质(如电话线、电缆、无线电波)组成的信道。

城域网:城域网是一个主干网络,其联接在一个主要城市区域(如城市或城镇)内的局域网络,并处理跨越这一区域的大多数通讯活动或流量。

38.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网络

由一条连接所有计算机和设备的公共信息传输主干电缆组成,这条物理电缆又称为总线(bus)或主干(backbone),所有的计算机和其它设备都连接到这条总线上。

环型网络

利用通信电缆将设备连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或环。数据在环型网络中传输是按一个方向,沿着整个环,从一个设备传递到另一个设备。当计算机发送数据时,数据传送过环上的每一计算机,直到到达它的目的地。

星型网络

网络中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计算机,形成一个星形结构。星形结构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式控制,各个设备通过点对点通信线路同中心计算机连接。

39.按网络操作系统分类

对等网络(Peer-to-Peer)

对等网络是简单的、不复杂的网络,其一般连接十台以下的计算机。此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能共享硬件(如打印机)、数据或储存在网络中其它计算机上的信息。

客户/服务器网络(Client/Server,C/S)

在客户/服务器网络中,一台或多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工作,其它的计算机能要求服务器提供服务。

40.什么是C/S模式和B/S模式?

C/S(Client 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式又称C/S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软件结构的一种,主要是在功能分布上,客户机主要是输入/输出功能,其处理功能主要由服务器完成。是基于企业内部网络的应用系统。

B/S(Browser 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又称B/S结构。是Internet技术应用的结果,用户工作界面通过浏览器来实现,其运行维护比较容易,可实现不同人员、在不同地点,访问和操作服务器中共享数据。

41.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包括数据本身和数据间的关系。它独立于程序而存在,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管理对象。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负责对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软件。具有对数据定义、描述、操作、维护等功能,接受并执行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终端命令对数据库的不同请求,并负责保护数据免受各种干扰和破坏。

数据库应用软件

专门为某一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软件,其为数据库系统提供用户界面。

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库管理员是专门负责数据库的设计、实施、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员。

42.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数据共享性

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给一个以上的用户使用,每个用户只使用数据库中的一部分数据。用户的数据可以重叠,在同一时刻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而不相互影响。这样,大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

数据库独立性

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不直接同物理储存设备上的具体文件联系,每个用户所使用的是自己的逻辑结构的数据。

减少数据冗余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不是面向单独的、具体的应用,而是面向组织和系统。数据集中管理,统一进行组织、定义和储存,避免了文件系统的不必要的冗余,因而同时也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的可能。

数据的结构化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是相互关联的,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记录内部,而且表现在记录类型之间。这些联系包含在整个数据库的结构之中。

43.信息推送技术

信息推送技术也称为信息“推”模式,其传送信息同传统的电台广播一样,作为“信源”的电台是主动地向广大听众及时传播各种信息,作为“信源”的网站将信息打包,主动地向注册用户发送信息,而不需要用户上网查阅。

44.信息拉取技术

信息拉取技术也称信息“拉”模式。典型的信息拉取技术如数据库的查询技术,其是用户主动地查询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拉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拉取技术的主要优点是:用户主动查询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针对性好;信息系统只是被动地接受查询,提供用户所需的部分信息,信源的压力小。

信息拉取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当信源中信息更新变化时,用户不能及时知晓,并获得新的信息,因而及时性查;另外要求用户对信源系统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必要的查询技术,从而对用户的要求高。

45.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信息系统总体目标与策略

组织的总体目标及策略;

外部环境

组织内部限制;

企业风险与预期结果;

现有资源分析

清理现有信息系统资源,如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应用系统

分析现有信息系统资源运行情况及相关费用;

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包括主要功能系统、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等

了解组织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

分析人力资源状况,了解各类人员分类,各部门对各类人员的配置;

预测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都会影响信息系统得规划。

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应用架构:组织执行其商业功能所需的所有信息系统的描述

技术架构:为了实施规划的信息系统所需的硬件、软件和通讯网络等技术的描述。

实施的时间框架:实施的时间框架具体说明了信息系统应用构架的实施方案,包括硬件实施计划、软件实施计划、系统转换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以及财务预算等。

信息系统规划的更新

外界的迅速变化使得规划必须不断地更新,因为诸多因素会影响原有的IS规划,对系统需求的转变、以及组织的变动都会影响未来的规划。

46.结构化技术的核心

结构化技术的核心是基于过程或功能,将系统从上到下,逐步分解,分而治之,即它的方法是将复杂的问题和系统,逐步分解成小的、复杂性减弱的、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和系统,然后加以解决。

47.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技术与结构化技术的不同

同结构化方法不同,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以数据为中心,核心思想是世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对象所组成,对象之间通过消息的传递来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系统的功能,实现商业过程。面向对象技术是目前流行的系统开发技术。

48.系统开发的技术和方法

生命周期法(SDLC Method)

生命周期法是应用结构化技术,根据系统发展生命周期,将系统开发明确划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五个阶段

原型法(Prototype Method)和快速法(RAD)

原型法和快速法采用试验的方法建立起一个简单的、实际的系统原型,然后利用该原型同用户反复协商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实际系统。

面向对象法(Oriented Objects Method)

在繁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和方法等。对分析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纳、整理,并最终以模型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OOPL)将模型进行具体实现为应用程序软件。

CASE法(CASE Method)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是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的方法,CASE通过提供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对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利用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49.简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法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的起始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系统是其所在组织的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新建、改建或扩建)服从于组织的整体目标和管理活

动的需要。

具体的系统开发项目规划的目的是确定新系统的范围,确保该系统项目是可行的,同时制定出系统项目的开发进度,并为系统项目的其它阶段配置资源和制定预算。

2)系统开发

系统开发由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组成,三个阶段是互相重叠,不可分割的。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系统规划确定的系统总体方案和系统项目计划进行系统具体的开发工作,这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工作任务最繁重的阶段。

3)系统运行与维护

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投入使用,进入正常运行和维护阶段,即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系统运行维护是系统建设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实现其功能,发挥效益的阶段,同时也是用户全面参与系统工作的阶段。

50.系统设计的内容

计算机系统配置的设计和集成

应用构架的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和集成

用户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设计

系统控制设计和集成

设计细节的原型

51.系统实施的内容

物理设施的实现,涉及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安装和调试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设备;

建立数据库系统;

程序设计和调试;

整理基础数据,培训操作人员;

系统切换和试运行;

文档资料的准备。

52.系统实施的内容维护管理

除了系统运行的管理外,由于系统环境的变化、用户要求提高系统的性能或者加某些新的功能、或者操作人员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现了错误或系统出现了故障等,需要对系统进行维护,对这种维护进行管理的工作就是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的分类

纠错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

53.简述信息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信息从产生到其消亡的整个全过程。

信息收集的首先要对信息进行识别,即确定信息的需求。

信息的传输是信息从信源通过信道传递给信宿的过程。

信息加工:数据要经过加工以后才能成为信息。

信息储存是将信息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应用。

信息检索则是指为了个人或他人的需要,去发现适当的数据或信息对象。

信息的使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二是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的问题。

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和保密。

54.什么是数据库?说明常用的数据模型,目前通用的DBMS(至少三个)。

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包括数据本身和数据间的关系。

数据模型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用数据及数据间的联系来表示的方法。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名称:Oracle 、SYBASE、SQL Service 、VFP、DM3、DB2

55.什么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出其组成。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系统、设备和技术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性能。计算机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库)、通讯网络、人和程序规则组成。

硬件由完成输入、处理和输出活动的计算机设备所构成。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是事实和信息的有机集合。通讯允许组织将其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形成高效的计算机网络。人员在大多数信息系统中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程序规则包括战略、政策、方法和规则。

56.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是什么?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操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其目标是提高CPU的利用率和方便用户。

57.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给出几种常用的数据库模型。

主要特征在于:

(1)数据共享

(2)数据独立性

(3)减少数据冗余

(4)数据的结构化

(5)统一的数据保护功能

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58.简述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基本思想。

BPR是一种寻求改变现有的商业工作模式的技术,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建,是对组织全面的、彻底的改造,大部分的现行体制将被打破和重组。其目的是通过对组织内的人力资源、部门和机构的重构和重组,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生产力最大化。企业过程再造工程的具体目标是:发现现有系统的不足,识别能最大程度给组织创造利益的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按照经过优化的核心物流流程组织业务工作,简化或合并非关键部分的流程,剔除或减少重复出现和不需要的步骤所带来的浪费;改进后的流程应具有高效性,消除浪费,缩短时间,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组织的竞争力,降低整个流程成本;让全体员工以顾客为中心,所有工作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而不是

以领导为中心;最终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59.什么是编译程序?列举四种常用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将用某种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成机器能执行的目标程序的程序称为编译程序。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名称:C、JA V A、Pascal、FORTRAN、VB

60.给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按拓扑结构划分有哪几种结构?

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以及其它外部设备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通信网)联接起来,并配以相应的网络软件和通信协议而构建的网络系统。

按拓扑结构划分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分布型等。

61.什么是操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等。

62.什么是数据库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及其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员(DBA)、用户和应用程序。

主要特点有:(1)数据共享、(2)数据独立性、(3)数据最少冗余、(4)数据结构化、(5)统一的数据保护功能。

63.给出信息的主要特征及功能。

信息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产生的无限性和获取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上的存储与传递性,对利用者的共享性、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对物质载体的依附性和独立性、可加工和开发性等。

信息是认识事物的中介、信息是人类思维的材料、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信息是有效控制的灵魂、信息是系统秩序的保证、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64.说明信息化的内涵及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21世纪,全球信息化是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潮流,表现为以下十大主要发展趋势。

(1)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最大的趋势表现为数字化,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的一场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2)全球化:网络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极大地缩短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传统意义上的远隔重洋、千里迢迢在网络化面前都近在咫尺,庞大的地球变为一个小小的数字村。网络使人类的科技、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变得容易简单。全球信息化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社会化:从国家到民族,从政府到企业,从学校到家庭,伴随人类各种活动、各种交流形式的数字化变革,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信息技术将全面贯穿于社会的每个单位、每个角落,信息社会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4)竞争激烈化:围绕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各国展开激烈竞争。

(5)深入和全面化:这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信息网络方面,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信息化建设环境和信息化安全方面。

(6)集成化:包括理论、技术、工具、方法和思想的高度集成。

(7)缩微化:主要上存储容量越来越大,但体积越来越小。对于多媒体信息,尽量压缩,使之占用更小的空间。

(8)系统化: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应用,都向系统化发展。

(9)智能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学习的功能。

(10)标准化:所有的信息化的发展要遵循国际标准(ISO)、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

65.说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在知识结构上,学生除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全面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综合素质,以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中技术和管理实践的进步对人才的挑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信息管理与系统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工具,其目的是最终获得“适应未来社会中技术和管理实践的进步对人才的挑战”所需的技能。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相关系统的开发、在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管理和发展战略、以及在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继续发展,可以发展成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项目经理、咨询机构的数据与信息分析员、企业信息管理师、以及最终发展目标-首席信息官员-CIO。

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的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的系统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的应用是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与信息社会;信息管理的发展是知识管理。

学习目标和计划学生自己给出。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本课程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方式的描述,是以文本、数值、多媒体等形式存在的数据、事实或见解。 2. 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表示数据的属性通常包括:数据的名称、数据的类型、数据的长度。 数据并不等于数字(数值),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象和声音等的统称。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是数据的解释。 3.信息的特征(论述题或简答题,需要稍微解释一下) (1)普遍性(2)表征性(3)动态性(4)相对性 (5)依存性(6)可传递性(7)可干扰性(8)可加工性(9)可共享性(10)时效性(11)时滞性(12)层次性(13)中介性(连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就是信息世界) 4.信息三要素 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 5.信息的类型(填空或选择) ●按照信息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分类分: 物理信息:无生命世界的信息生物信息:生命世界的信息 社会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 ●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 消息资料知识 ●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分: 语法信息:感知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语义信息:理解逻辑含义 语用信息:主体能判断其效用 ●按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划分: 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零次信息未加工,不算) 6.信息的功能(论述/简答) (1)信息是认识客体的中介(2)信息是人类思维的材料 (3)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4)信息是有效控制的灵魂 (5)信息是系统秩序的保证(6)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7)信息是人类交流的工具(8)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 7.信息管理的定义 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8. 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 (1)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 (2)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满足社会信息需要。 (3)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9.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的集合。 10.信息管理的发展

学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B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专科、专升本、高起本)科《学校管理学》课程 复习题B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梅奥、罗特利斯伯格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管理理论就是 ( ) A、科学管理理论 B、决策科学理论 C、人际关系理论 D、科层组织理论 2、管理具有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特征。管理的政治性就是指( ) A、管理与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B、管理与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属性 C、管理与社会基本矛盾相联系的属性 D、管理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属性 3、一般认为,达顿与斯奈登出版的《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一书,就是学校管理学正式诞生的标 志。其出版时间就是( ) A、1876年 B、1892年 C、1908年 D、1910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定: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充 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 A、政治核心作用 B、保证监督作用 C、模范带头作用 D、领导核心作用 5、、科层制组织理论的提出者就是德国社会学家( ) A、施泰因 B、韦伯 C、法约尔 D、西蒙 6、运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代表性著作就是卡伯利在1916年出版的() A、《公立学校的行政》 B、《学校行政原理》 C、《公共教育的管理》 D《学校科学管理》 7.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一般实行( ) A、校务委员会制 B、校长责任制 C、校长分工负责制 D、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 制 8、学校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教职工参与管理学校,使教职工 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并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活动。这就是学校管理的 A、广泛性原则 B、大众化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民主性原则 9、学校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准,自觉为实现学校 的整体目标而辛勤工作。这就是学校管理的() A、思想教育方法 B、行政方法 C、经济方法 D、法律方法

社会保障学复习题

社会保障学 一、单选: 1.( B.法国)是第一个建立失业保险的国家,于1905年首次立法。 2.( C.美国)是多元化医疗保障模式的典型代表。 3.( C.企业年金)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对国家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的一个补充。 4.(B.农村五保制度)是中国农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至今并较为规范化的一种社会救 助制度安排。 5.( B.人权保障)原则是社会保障法的首要原则。 6.( B.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7.( C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C.社会学 8.( C.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9.(D.普及义务教育)是一项面向儿童的教育福利事业。 10.( D.责任分担型)养老保险是大多数国家选择的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 11.《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以下不属于工伤的是( B.工作时间内醉酒后受伤)。 12.1883年德国颁布(D.《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障制 度得到确立。 13.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 D )出版了《福利经济学》,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庇古 14.1997年7月,( C.《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文件的发布, 标志着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的确立。 15.1998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 C.《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 了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6.1999年,国务院颁布( A.《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初步确立了我国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 17.19世纪80年代,( A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A.德 18.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 C.《工伤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 确立。 19.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并实施新的(C.《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使五保制度由农 村集体福利经农民供养走向了国家福利。 20.采用由私营基金公司进行管理的养老保险管理模式的国家是(C.智利)。

学校管理学复习资料全

《学校管理学》本科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 提纲: 第一节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概念 二、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学校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学科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管理学的萌芽阶段 二、学校管理的形成阶段 三、学校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学习、研究学校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的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思考题: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目标,遵循管理科学和人的身心发展 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活动来规范和实施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以达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有程序的活动过程。 2、学校管理学 学校管理学是专门研究学校内部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学校管理学的性质是什么? 1)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 支。 2)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 4、学校管理学的构建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研究与分解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硬”管理研究与“软”管理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5、研究学校管理学的现实意义 1)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有助于快速培养大批学校管理人才,提高整个学校管理队伍的 素质。 2)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有助于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活动,改善学校的管理现状,提高学 校的管理工作水平。 第二章学校管理理念 第一节学校管理理念概述 一、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基本释义

二、学校管理理念的基本释义第二节人本管理理念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二、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实现 思考题: 1、理念的概念 “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认知、观念)见之于客观(规律、存在)的科学反映,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简言之,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 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2、学校管理理念的内涵是什么? 学校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学校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思想 观念和管理哲学观点,是学校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学校管理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3、什么是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或人本管理的“本”是“本位”、“根本”、“目的”的意思,人本管理是指以人 为本体,以人为根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一一全新的管理理念 (2)开发人的潜能一一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3)尊重每一个人一一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 (4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一组织成功的基础 (5)人的全面发展一一管理的终极目标 (6)凝聚人的合力一一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 (1 )点亮人性的光辉; (2)回归生命的价值; (3)共创繁荣和幸福。 4、如何实现人本管理 1)科学地看人 2)科学地用人 3)科学地培养人 5、什么是公正? 公正或正义是指制度的道德、制度的德性,是指称社会基本结构的属性是否道德的一个概念。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 6、如何体现公正? 从管理哲学和管理伦理学的角度看,公正是人、社会和组织相互关系的合理状态。它所反映的是个人和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利益关系。 一是表现在人身关系上,公正反映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正首先是人身权利的正当 占有和维护,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基本权利的承诺。 二是从个人与社会(包括各种群体、集团、民族、组织机构等等)的关系来看,公正代表社会的合理利益分配尺度(包括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尺度)和正当秩序的安排。 公正在实质上是一种使个人、组织与社会能够公平、合理、友好相处的基本原则。 7、学校管理公正理念的体现

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失业保险对象的是( ) A.国家公务员 B.希腊船员 C.长期从事短工的人 D.有固定工作的人 2.社会保障发起于19世纪的( ) A.法国 B.瑞典大 C.英国 D.美国 3.社会保险的对象为( ) A.资本家 B.官僚阶层 C.雇工阶层 D.工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通过于( ) A.1996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7年

5.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 ) A.最高纲领 B.特殊纲领 C.最低纲领 D.基本纲领 6.中国根据人口政策推出的奖励独生子女的措施,也带有( ) A.养老保险的性质 B.医疗保险的性质 C.失业保险的性质大的美女编辑们 D.生育保险的性质 7.普遍型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理论依据为( ) A.俾斯麦 B.亚当·斯密 C.马克思 D.贝弗里奇 8.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 A.投资收益 B.捐款 C.被保险人和雇主 D.贷款 9.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为( ) A.对象社会性 B.待遇平等性 C.法律强制性

D.福利性 10.职工因工伤停工医疗期间,直到医疗终结为止,工资为原工资的( ) A.100% B.70% C.80% D.50% 1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占绝大多数的为( ) A.一个政府机构统管 B.一个或若干个政府机构和一个或若干个非政府机构共同组织管理C.政府机构、地方当局和非政府组织分工管理 D.完全由非政府组织管理 12.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的为( ) A.美国 B.英国 C.瑞士 D.瑞典 13.社保基金投资的根本原则为( ) A.流动性大 B.收益性 C.安全性 D.多元性 14.总投保费率为( ) A.个人投保费率和用人单位投保费率之和 B.个人投保费率 C.用人单位投保费率

华师在线 学校管理学 总复习题库

1.下列不属于非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是 A.事业收入 B.社会捐(集)资办学收入 C.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投入 D.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 标准答案:D 2.下列不属于学校财务管理方法的是 A.财务清算 B.财务监督 C.财务分析 D.财务预算 标准答案:D 3.学校工作不包括 A.教学科研工作 B.思想政治工作 C.学校财务工作 D.后勤管理工作 标准答案:C 4.对学校的全部工作实行定员、定额、定量和定时间的制度是 A.会议制度 B.奖励制度 C.管理制度 D.岗位制度 标准答案:D 5.学生公寓社会化可以采取方式不包括 A.教职工集资建设学生公寓 B.学校向银行贷款 C.学校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建设 D.学生集资建设 标准答案:D 6.管理要素包括哪些 A.人力、物力、财力 B.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 C.主体、客体、方法、环境 D.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标准答案:D

7.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中直线职能型结构的缺点不包括 A.多头领导 B.缺乏一定的横向交流与协作 C.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D.容易产生阻隔、冲突 标准答案:A 8.经济方法的特点不包括 A.利益性 B.平等性 C.多样性 D.垂直性 标准答案:D 9.教师管理主要包括 A.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 B.学校和校长对教师的管理 C.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 D.校长和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管理 标准答案:A 10.行政管理方法最主要的特征是 A.权威性 B.强制性 C.时效性 D.垂直性 标准答案:A 1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谁提出来的 A.杜威 B.马斯洛 C.皮亚杰 D.泰勒 标准答案:B 12.下列属于学生攻击行为的是 A.大声喧哗 B.急于回答问题 C.指责他人 D.爱做小动作 标准答案:C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题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员工住房福利计划的形式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将这些计划概括为三类,即现金补助、实物资助和(D )。A.服务补助 B.个人储蓄计划 C.提供公司公寓、宿舍D.购房贷款 2.能体现国家、雇主、雇员在社会保险方面责任共担原则的基金模式是(C )。 A.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 B.社会福利基金C.社会保险基金D.补充保障基金 3.下列有关政府公共预算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 A.没有保值增值压力 B.体现较高的福利水平和社会公平性 C.可以积累基金 D.政府责任大 4.现役军人死亡,根据其死亡性质和死亡时的月工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烈士的标准是(A )。 A.80个月工资 B.40个月工资C.20个月工资 D.12个月工资 5.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是指(B )。 A.基金款存入银行 B.基金通过商业运作所创造的收益等于或大于同期通货膨胀率 C.收益应当大于同期通货膨胀率D.管理好基金,不让流失 6.新型福利制度的主体是(D )。 A.职业福利 B.社区服务 C.老年人福利 D.社会化福利 7.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福利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C )。 A.包括财政价格补贴、民政福利和企业或单位办福利 B.没有独立运作的福利团体C.包括城镇和农村居民D.就业关联制度 8.下列有关新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 A.以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为重要标志 B.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制C.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 D.统筹基金的起付线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 9.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制的计算办法为(A )。 A.RBRVS=(TW)(1+AST)(1+RPC) B.RBRVS=(TW)*(1+AST)+(1+RPC) C.RBRVS=(TW)*(1+RPC)+(1+AST)D.RBRVS=(TW)+(1+AST)+(1+RPC)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重点(推荐文档)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资源 1.1信息与社会信息 1、社会三大支柱:信息和信息资源、能源和材料。(选择) 2、信息作为信息管理的元概念,也是信息管理的逻辑起点。(选择)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选择) 数据是指未经过加工的事实或对特定想象的描述;信息是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更具有实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因此,数据是“原料”,信息是“产品”。 4、信息与知识(选择或简答)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知识是信息中最具有革命性和活动力的部分,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是信息加工的结果,是信息化和序化了的信息,同时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5、信息的类型(选择) 信息按内容分为:社会信息与自然信息 以加工方式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感知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思维信息 按获取方式分: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 按传播范围区分:白色信息即是公开的信息,灰色信息即是内部信息,黑色信息即是秘密信息(秘密、机密和绝密信息)和几乎不传递信息。 6、信息的特征(简答) 1)主要特征 广泛性和普遍性,可识别性和计量性,可存储性和转换性,传递性和相对中立性,可处理性和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开发性,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时效性和滞后性,有机性和差异性。 7、普赖斯指数=现时性文献/(现时性文献+档案性文献) 现时性文献:出版时间不超过5年的文献;档案性文献:出版时间超过5年的文献 8、信息计量的三大经典定律: 洛特卡定律:著作与文献数量的关系齐夫定律:文献中词汇的分布规律 布拉德福定律:科学文献数量与科学期刊数量的关系 1.2信息资源 1、信息资源的类型,按照可再生性区分 不可再生资源:地热、风能、太阳能、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动植物资源和二次能源等 2、信息资源(名词解释) 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 3、信息资源的构成(选择) 信息资源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生产者是元资源,信息是本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是表资源。 4、信息资源的三角结构,信息资源由信息源、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三大类构成,简称“3S” 图1-8 信息资源三角形。(选择) 见P 25 5、信息资源特性(简答) (1)一般经济学特征: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2)信息资源的特殊性:相对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6、信息资源的一般功能(论述题) 个体、团体和社会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资料2

《信息管理导论》思考题 CH1 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么叫信息?信息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方式、运动的状态及运动的有序性。其基本含义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物质运动的真实反映(一般泛指包含于信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识和内容) 特征: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产生的无限性和获取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对利用者的共享性,产生和利用的实效性,对物质载体的依附性和独立性,可加工性和开发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功能:信息是认识物质的中介,人类思维的材料,科学决策的基础,有效控制的灵魂,系统秩序的保证,社会发展的资源。 2、简述信息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答: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信息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使用。 3、解释信息管理及主要工作。 答:信息管理是国家、组织和个人为达到预定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从过程、系统和环境的不同角度实施有效的、全面的管理。 主要工作:(1)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组织管理;(2)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3)信息研究、咨询与决策;(4)信息技术管理;(5)信息系统管理;(6)信息服务和用户管理。 4、什么是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说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 答:信息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或部件,其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以及散布(输出)数据和信息,并且具有反馈机制,其中,反馈对系统的成功运行时关键的因素。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系统、设备和技术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性能。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软件、数据、通信网络、人、程序规则。 5、给出MIS、DSS、IDSS、GDSS、ES、GIS、C/S模式和B/S模式的定义。 答: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C/S模式:客服/服务器模式;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6、简述企业信息管理师和CIO的基本素质。 7、说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给出你的目标和计划。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信息系统开发或信息系统管理、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或信息系统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偏重计算机、涉及管理课程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独立设计、实现小型信息系统或大型信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个学期还应安排相应的管理软件上机实习。 目标和计划:1. 掌握现代信息科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先进工具;2.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 掌握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4. 具有IT项目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能力; 5. 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或信息系统管理能力; 6. 具有一定的经济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建模与计算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能力;8.了解本专业

学校管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44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决定学校管理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的是 A.学校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B. 学校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C.学校管理要依据客观规律 D.学校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不等同性2.研究者通过参加学校管理活动,对其活动中的原始事件进行记录,并分析记录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叫 A. 调查研究法 B.人种志研究法 C.比较研究法 D.案例研究法 3.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 A.学校管理思想 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领导体制 D.学校管理原则 4.学校管理工作的导向是 A.学校管理思想 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管理过程 D.学校管理手段 5.主要研究学校日常行政工作重要问题的会议是 A.校务会议 B.教学例会 C.校长会议 D.行政会议 6.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后勤事务工作的职能机构是 A.政教处 B.校长办公室 C.总务处 D.教导处 7.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内容是 A.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 B.党支部保证监督 C.教职工民主管理 D.校长的职位内涵和职责内涵 8.自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曾实行过多少种领导体制? 种种种种 9.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 B.计划 C.实施 D.目标 10.检查阶段的管理活动可分为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经常检查和集中检查,其划分依据是

A.内容 B.主体 C.形式 D.时间 11.学校管理活动过程的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是 A.计划 B.实行 C.总结 D.检查 12. 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班级制度 B.管理例会制度 C.教职工代表大会 D.教学例会制度 13.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时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是指 A.教育性原则 B.民主性原则 C.规范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4.学校管理方法可分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和特殊的管理方法,其划分依据是 A.对象范围的不同 B.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不同 C.管理对象的性质不同 D.所运用方法的主次不同 15.通过对学校成员进行政策、法律等知识的宣传和理想等信念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的学校管理方法是 A.思想教育方法 B.行政管理方法 C.法律管理方法 D.咨询参与方法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一章 绪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题 1.社会保障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刚性发展 答:刚性发展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之后的客观结果,是指社会保障的项目不断增加,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水平是逐步提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会在发展中不断膨胀。 3.普遍性原则 答: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普遍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而被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认可,并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界定的差异? 答:(1)出现差异的原因 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不统一,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的客观反映。 (2)差异的表现 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差异存在于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视角,因此要想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理论界定,就像要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在长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3)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 答: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保障学复习题

单选题:(共5道试题,每题6分) 1、()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美国 2、以下不属于企业年金投资原则的是()。 D.最大化原则 3、以下不属于慈善团体特点的是()。D.政治性 4、以下不属于慈善事业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区别的是()。 D.范围 5、以下不属于互助保障特点的是()。B.营利性 1、军人保障是一种()性的社会保障。B.综合 2、根据现行办法,军人所在的单位后勤机关按照缴费基数()的规模,为未就业随军配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A.11% 3、军人安置保障的主体是()。B.就业安置 4、除对义务兵、士官和复员军人的生活优待外,国家还对()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予以保障,由相关机构单独列账管理。B.一级至六级 5、我们所说的复员军人,是指()之前入伍、后经批准从部队复员的人员。C.1954年10月31日 1、“社会福利”一词最早见于()。C.《大西洋宪章》 2、社会福利的本质主要体现在()。 A.经济福利性 3、社会福利的对象是()。C.全体社会成员 4、狭义的社会福利包括()C.残疾人福利 5、社会福利的供给主要采取()C.提供服务 6、实施国家控制下的私营机构为主体的综合型模式的国家是()美国 7、实施政府全面直接控制的基金型模式的国家是()。D.新加坡 8、生育保险的补助性质属于()。A.短期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终会走( )的道路。 C.部分积累式 2、()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主要是薪金劳动者和独立劳动者D.德国 3、我国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为()B.责任分担型 4、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有()。C.中国 5、我国自1952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实施的社会医疗保险是()B.公费医疗 6、我国医疗保险的最高管理机关是()B.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医疗保险制度上,推行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的典型国家是()A.英国 8、在国际术语中,“职业伤害”一般用来代替()。 A.工伤 9、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第一个环节是()。 A.工伤预防 10、我国职工因公死亡,丧葬补助金是按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A.六个月的统筹发放 11、失业保险所承保的风险是()。C.非自愿失业风险 12、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B.社会现象 13、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出现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是()。 D.结构性失业 14、实施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 A.日本 1、社会救助是()A.国家或社会的基本职能和义务 2、社会救助的给付标准一般为()。 A.当时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3、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B.缓解贫困问题 4、英国实行的社会救助制度采取()。 D.贫困收入支持 5、现代社会举办的社会救助,目标主要针对()群体。B.相对贫困 6、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被认为是()的家庭。A.绝对贫困 7、带有较强主观性的测量贫困的方法是()。C.剥夺指标法 8、“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是指()。 A.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法的首要原则是()。B.人权保障原则 2、我国下列法律中对社会保险有明确规定的是()。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社会保障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A.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拟定基本法规 4、社会保障管理属于()。D.社会政策管理 5、采用社会保障集中管理模式的典型国家是()。B.英国 6、采用社会保障分散管理模式的典型国家是()。D.德国 1、以下不属于社会福利基金的是()。B.工伤保险基金 2、社会保险基金的设立具有明显的()。B.强制性 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根本目标是()。B.基金保值增值 4、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最重要的部分是()。 A.现金援助 5、军人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 A.政府财政拨款 1、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 C.社会保险 2、一般而言,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D.养老保险 3、个人不用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是()。 C.工伤保险 4、康复服务、养老服务属于()层次的社会保障。 B.服务保障 5、享有西方“福利国家橱窗”之称的国家是()。D.瑞典 6、以下不属于社区服务内容的是()C.学历教育 7、新加坡实行的是()的社会保障模式。C.强制储蓄型 8、美国社会保障的模式是()A.社会保险型 9、以下属于非制度化社会保障的是()。A.企业年金 10、以下属于制度化社会保障的是()。 C.教育福利 1()是一个涉及个人价值判断在内的社会学与伦理学问题C公平 2、()是指同一群体的人能够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履行同样的义务。 B.横向公平 3、( ) 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以及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负担的公平。D.纵向公平 4、权利和义务是一对()范畴。A.法律 5、()强调把政府的政策目标定位于改善民间部门的协调和克服市场缺陷的能力。C.市场增进论 6()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看不见的手”的概念C.亚当.斯密7、()成为二战以后的主流经济学,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凯恩斯主义 8、国际上以基尼系数表示贫富差距,超过了()即超过了警戒线。C.0.4 1、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 C.莫尔 2、《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 B.莫尔 3、()中用法律条文形式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D《自然法典》 4、()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 A.大同社会论 5、正是基于()的思想,中国历代创设了不少平仓、义仓等。C.仓储后备论 6、新派福利经济学导源于() A.帕累托的经济思想 7、()是工业化国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的重要理论支柱。A.凯恩斯主义 8、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是。() C.自我实现需要 9、()是结构功能论的创立者。 A.帕森斯 10、()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 B.政党政治 1、以下不属于民办慈善事业内容的是()。D.教会 2、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一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B.济贫制度 3、早期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 D.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4、社会保险在性质上属于()。C.强调权利义务结合 5、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6、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是()C.基本保障型 7、()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A.经济因素 8、建立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依据是()。D.贝弗里奇《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 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保体系不合理1、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和主持下,193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 C.《社会保障法》 2、英国1601年颁发的()是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制度。B.《济贫法》 3、最早被采用的社会保障形式是()。D.社会救助 4、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1889年颁布的《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为标志的。A.德国 5、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C.社会公平 6、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 )。C.德国 7、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C.保障水平的公平性

(完整版)《学校管理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管理学》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管理实践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工业社会 2.管理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A.群体劳动的需要B.个体劳动的存在C.阶级的产生D.私有制的出现 3.集体活动发挥作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的() A.结构关系B.环境要素C.管理水平D.自然属性 4.职能要素说认为管理要素包括() A.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B.人力、物力、财力 C.主体、客体、方法、环境D.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西方管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A.威廉.佩恩的《论学校管理》B.罗伯的《学校管理》 C.达顿与斯奈登的《美国公共教育管理》D.卡巴利的《公立学校的行政》 6.世界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 A.中国的《学记》B.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杜威的《论民主主义教育》 7.学校管理学在我国开始起步的标志() A.《奏定学堂章程》颁布B.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 C.罗廷光的《教育行政》D.蒋维乔、郭秉文的《学校管理法》 8.我国最早规定开设学校管理课程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清朝末期C.民国时期D.新中国成立以后 9.要形成正确的管理指导思想,首先要有正确的() A.管理方法B.管理观念C.管理原则D.管理目标 10.管理指导思想具体化就是()A.管理职能B.管理原理C.管理原则D.管理目标 11.学校管理指导思想是()的具体运用,是管理规律的反映。 A.管理原则B.管理原理C.管理职能D.管理目标 12.系统最本质的属性是() A.结构有序性B.系统整体性C.系统动态性D.要素相关性 13.人本管理是在管理活动中把()作为管理的核心。A.人B.事C.人与事D.工作成效 14.管理者实施人本管理的前提,就是对()的认识和把握。 A.人的个体差异B.人的本性C.人的个性D.人的社会本性 15.人的本质力量的根源、人的各种活动的根据和动因是() A.人的潜能B.人的权利C.人的需要D.人的个性 16.充任教师的起码条件是()A.教师体质B.教师精力C.教师素质D.教师形象 17.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是() A.代用制B.任命制C.聘任制D.考评制 18.教师人力资源评价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 A.素质测评B.士气调查C.绩效评价D.目标评审 19.实现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通过() A.教师人力资源规划B.教师人力资源调整C.教师人力资源评价D.教师人力资源预测 20.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是()得到全面的发展。A.教师个人B.学校C.学生D.教育 21.职业倦怠的核心是()A.人格解体B.情感衰竭C.低个人成就感D.生理疲劳 22.根据组织确立的发展目标,筹划实现目标的步骤,并把学校各种资源系统地结合起来,使之与组织任务组成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达到学校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目的。这是学校管理的()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协调职能D.控制职能 23.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和调配各种资源,从而将组织内部各要素连接成一个系统,使人、财、物得到合理的使用。这是学校管理的() A.指挥职能B.组织职能C.协调职能D.控制职能 24.管理者根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借助指示、命令等权力手段和权威,有效地指导下属机构和人员履行其职责,实

2019秋《社会保障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2012 秋《社会保障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处理的是公共关系,即政府与( )的关系。 A .企业 B .国民 C.民间组织 D.社会团体 2. 在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非 商品化”是指不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让( )与劳动贡献脱钩。 A .工资收入 B .实物分配 C .福利分配 D .福利贡献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原则的是( )。 A .资金来源多渠道 B .保障方式多层次 C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D .个人与企业相结合 4. ( )是等同,无差别的意思,是两项或对多项事物客观状态的 比较 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A .平等 B .公平 C .公正 D .效率 5. 养老保险一般是指由( )、保障退休老人 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 险制度。 A .政府主办 B .帀场主导 C.各方合作 D.个人负责 8. 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生育保险待遇内容的是( ) A .产假津贴 C. 医疗护理 D .产后营养 9.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集体保障阶段,主要的保障项目包括农 村救 6. 我国工伤保险的实际缴费主体是 A. 用工单位和职工个人 C .职工个人 7. 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相比,下列 A .第三方支付 C .享受待遇时间固定 )。 B. 用工单位 D .政府 不属于医疗保险特点的是( ) B .支付频率高且与缴费多少无关 D .各方关系较为复杂 B .生育补助

灾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A ?农村扶贫开发 B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C ?农村“五保”制度 D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0.根据《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我国养老保险“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的缴费办法是() A .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8%计入“统筹账户”。 B. 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28%计入“个人账户”。 C. 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0%计入“统筹账户”;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计入“个人账户”。 D. 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8%计入“统筹账户”;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20%计入“个人账户” 。 11.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缴费比例是()。 A .雇主1%,雇员不缴费 B. 雇主1%,雇员1% C. 雇主1%,雇员2% D. 雇主2%,雇员1% 12. 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老年人福利内容的是()。 A .老年收入保障B.老年生活照料 C.老年社会服务 D .老年婚姻介绍 13.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优抚的功能?() A .褒扬奖励的功能B.收入损失补偿的功能 C.激励功能 D .救助贫困的功能 14.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征税、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经过社会 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制度安排,为()并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为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为军人提供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进生活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 A .防范风险B.消除失业 C.提高福利 D.共同富裕 15. 以下哪项不属于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保障原则?()

社会保障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优.选)

社会保障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1)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2)保证劳动力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3)维护社会稳定;(4)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2、简述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答:(1)主要思想:政府和国家介入济贫救灾领域;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赡养老人和残疾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2)历史意义: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保障形式的重大变化,使政府和国家介入济贫救灾领域,是一个制度化的机制,赋予国家救济贫民的责任。开创了国家立法救助的先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并且为欧美各国社会保障的立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立法来保证社会保障措施的实行,是社会保障历史进程中的一大飞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简述《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 答: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并据此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9种社会保险待遇,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本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提出社会保障计划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自愿保险。 并提出六条原则:基本生活资料标准补贴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原则;补助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即社会保障应覆盖全体居民并包括他们不同的保障需要;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社会的体制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失业,工伤、疾病和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