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

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Thu, 01 Mar 2012 12:00:57 +0800 【原文首发于《思想的防空洞》,感谢作者“狄马”的原创分享,因原文过长,特分两篇刊发。作者曾撰文《宠辱皆忘?自欺欺人!》】 近年来,在世界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国内有好多人也开始重视和保护民歌以及其它的民间艺术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大大小小的晚会上总有那么一两个原生态歌手粉墨登场,甚至像中央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这类全国性的赛事,也专门设了“原生态组”以示褒奖。看这类晚会和比赛,观众等待的也就是一两首原生态歌曲。 为什么民歌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为什么几个未经训练的乡 村歌手用大白嗓子唱出来的歌,就能将官方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声乐教育体系打得七零八落?这里面有好多原因值得分析。除了来自国外的美声唱法暂且不提外,所谓的“民族唱法”实际上是土洋结合以洋为主的混合唱法,在近三十年举国上下齐练“共鸣”的模式化教育下,已经没有了任何个性可言。它的那一套所谓的科学方法一开始就是直奔“颂歌”而去的。更可笑的是,全国的56个民族,没有哪一个民族是用这种方法唱歌的,怎么还好意思叫“民族唱法”?相比之下,“原生

态唱法”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与学院派歌手千人一面直着脖子大唱颂歌的情形不同,民歌的美来自生活,来自人性深处对爱,对幸福自由的永恒渴求。它的美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一 首先它情感真挚。一个拦羊老汉因为寂寞,走到山梁上吼两嗓子,这用不着伪饰,也想不到发表,更谈不上版税,也没有大奖和评委。如果说有评委,山就是评委,水就是评委,天地自然就是评委,对面的二道圪梁就是评委,羊就是评委。这些评委虽然都没有余秋雨有学问,但这老汉至少不要担心有人会考他,认识不认识新西兰国旗? 一个人唱得再好,说得再好,也不管是那路唱法,说到底总不出《毛诗序》的那几句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就说到一切音乐的本质上了。一个捻毛线的老婆婆,因为思念过世的丈夫而哼起了哭灵歌,一个赶脚的老汉几十里不见人烟,就靠《走西口》打发寂寞,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因为春心萌动而低吟《女娃要汉》,这些都和职称、房子、奖金、名气 无关,而只和自己的快乐与忧愁有关。 陕北人说“信天游就是没梁的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又 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没法解忧愁”,说的就是“信

浅析江苏民歌

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风格与情感体验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活动中几乎都会演奏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所选意象突出、鲜明,能使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主题集中;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质 绪论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8年奥运会徵——“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我们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体现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1、江苏《茉莉花》的历史与流传 1.1江苏《茉莉花》的历史 江苏《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由于第一句是个重叠句,所以又称为《双叠翠》或《双叠词》。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公主的主题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国由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 江苏《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所编的《音乐辞典》中,此曲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苏《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曲式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 现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情感处理

浅析《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弹奏的情感处理 【摘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在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原型上进行改编的。本论文从赏析的层面研究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对其曲式,钢琴肢体,民族特色,通过弹奏练习和理论结合,探索曲子的情感表现方式和弹奏特点,以达到提高对作品的知识概念,理解诠释富有陕北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音乐作品,折射出陕北地域文化。通过从历史背景的研究曲式分析手段及其感情处理,让更多的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了解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美的内涵。【关键词】陕北民歌二度创作情感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也得到了日益普及和提高,钢琴虽然是一门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我国正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钢琴演奏的水准也开始跻身于世界前列。但国内对于钢琴作品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有建树的、有学术价值的、可资借鉴的钢琴作品方面的理论专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百来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可喜形势。在百花齐放的中国钢琴音乐艺苑中,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是以其浓郁的本土风格、现代气息和激越悠扬的特点来表现的,在创作题材上形成了一大典型的类别。正是其源于传统这条亘古不息的河流,因而大部分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深受人们喜爱,部分作品更是经受了长期的钢琴演奏艺术实践的考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精品。如何在演奏中表现好这些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是我们要认

真对待的问题。 钢琴的二度创作与钢琴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钢琴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作曲家合作谱写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演奏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钢琴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演奏技巧同钢琴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弹奏出的过程,称为演奏者对钢琴曲的“二度创作”,在演奏过程中找到如何掌握二度创作的关键所在。 二度创作是音乐表演的本质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作行为。严格意义上讲,当音乐家把生动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已经抽掉了音乐的灵魂,只剩下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而已。而只有通过音乐表演的行为赋予音乐以活的生命。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演奏者不仅仅要忠实原作,还要通过演奏者富有创造性的表演,两者缺一不可。许多钢琴学习者有一种误解,认为弹钢琴只要弹出声响,把乐谱音符能分毫不差地弹奏出来就可以了,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品蕴意的表达,那就是听众理解的事情了。孰不知,这种错误的理解往往会引人误入歧途,最终使钢琴学习者变成一个没有思想与情感的弹奏音符的机器。在钢琴弹奏中,要使用正确的弹奏技巧与方法,还要学会怎样最完美地去处理弹奏中作品表达情感的方法。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介 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摘要】用陕北民歌《天心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东方红》、《兰花花》等歌来论述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并论述了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兰花花》的风格特征及演唱技巧。 【关键词】陕北民歌;旋律特点;兰花花;风格特征;演唱技巧 【Abstract】Use Xia north folk song 《day heart agreeable 》, 《the inside of Heng-shan come down some swim a shot brigade 》, 《east red 》, 《arethusa flower 》etc. song to discuss Xia north folk song of melod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 Xia north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folk song 《arethusa flower 》of style characteristic and sing on stage technique. 【Key words】Xia north folk song;Melody characteristics;Arethusa flower;Style characteristic;Sing on stage technique 民族风格的歌曲包涵较广,有人们长期收集、整理的原始民歌,如:江苏民歌《茉 莉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有根据民歌或戏曲、说唱音乐改编、创作的民 族艺术歌曲和民族歌剧唱段,如美丽其格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石夫 作曲的《牧马之歌》. 今天我们来论述一些陕北风格的民歌及它的代表作《兰花花》。 1.陕北风格的民歌 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涉及陕西及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从地形上可以看出,以陕西为中心,向四面幅射。这个地区以高原为主,山歌成为 西北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歌种。如各种“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 已闻名遐迩,广泛流传。特别是陕北民歌,经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推荐、介绍,更是深入人心。现集中分析几首流行于 陕西省的民歌旋律特点,可大致了解西北民歌色彩区的音调进行规律。 1.1调式和音阶。陕北民歌以五声徽调式为最普通。如:《天心顺》这首民歌的 调式音阶为:561235 。 也有少于五声的徵调式。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 为:56125。是一首缺角音的徵调式民歌。 《东方红》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5。是一首带变宫的的徵调式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45 。是一首带闰和清角的 徵调式民歌。这种调式音阶在陕北民歌中很独特。在秦腔和眉户中也有运用,俗 称“苦音音阶”。 在陕北民歌中除了大量出现徵调式外,商调式也常运用,较少出现的羽调式和宫 调式。如:《对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2345612 。是一首带清角的商调式民歌。 《兰花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612356 。是一首五声羽调式民歌。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字和“ 哇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 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 这样唱既体现了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陕北民歌中这种甩腔一般都在句首,信天游中较多见。

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演变看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

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演变看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 音乐与一切文化有着关联性,它自身的体验与多方面生活感受发生着关联。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音乐的意义却也随着音乐活动特定的主题内容发生着大相径庭的变化,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将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是有利于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展。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淌着陕北劳动人民的悲欢苦乐,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追求。作为典型化的西部文化之一,显示出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截然不同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品格。受到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比如陕北民歌《东方红》、《走西口》、《绣金匾》、《三十里铺》、《当红军队哥哥回来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等这些深情婉约的经典民歌,是人们难忘的天籁之声,仍然能回忆起陕北民歌的辉煌时代。如今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聚集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寻求一种更为合适的发展之道。本文将试图就陕北民歌的变迁、融合、演变、传承、发展为基点,欲求探讨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 一、陕北民歌的溯源 当今著名的陕北民歌,与《诗经》中的古老民歌形成了遥远的呼应。《诗经》与陕北民歌中,都存在以草本缠绕于术本比兴女子依附于男子。例如《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朱熹说:“妇人以其夫征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以葛、蔹蒙于楚、蔓于野反衬女子孤独无依的悲苦。陕北民

歌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如:“你是大树我是藤,你缠我抱分不开身”,模式一样只不过表达比前者更加直白露骨,少了含蓄浑厚的诗味,这与人们所处的时代及随之产生的观念变化有关。但从本质上说。二者殊途而同归。 不仅如此。《诗经》和陕北民歌中都还有以“花果比兴婚育的例子”。在《周南·桃天》中有明显的体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首章便以桃花比新娘容貌的美丽娇媚,不过,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以花喻人的层面上,诗人以桃树的花、果实、树叶起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既是对新娘家庭幸福的祝愿,又是对其将来子孙兴旺的期望。以“开花一结果”比兴男女婚爱的模式,在陕北民歌中的也得到了继承,如: 洋烟开花结蛋蛋, 哪一个女子不嫁汉? 金稻黍开花结棒棒, 有一个姑娘她好心肠。 马菇子开花结圪蛋, 红军的婆姨不嫁男子汉。 均将陕北最普遍、生命力最强的植物的品质赋予女子,而以它们的开花结果隐含女子的生殖能力及两性的结合,俗野但不乏纯朴-散发着黄土地的味道。 总之,陕北民歌和《诗经·国风》在比兴手法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相承关系。并且运用更加灵活。这既是民歌本身创作和传播的必然

黄土地之魂_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粗犷、豪爽,具有黄土高原一样坦荡豪爽的性格特质,其种类多样曲调广阔,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浑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等等,仅记录在册的就有2万多首。 陕北民歌不仅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还富有广泛的多元性,如小调类歌曲中包含有许多外地流入的民歌小调,经陕北民间歌手更新、重组,成为陕北民歌,一展陕北人民的歌唱才能和音乐创编智慧,更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一、陕北民歌的文化底蕴 (一)悠久历史 陕北是华夏民歌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一带的早期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端史。陕北民歌源流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如神宫调是陕北巫婆神汉作法事时所唱之曲调,可溯源至古代的占卜巫风;其旋律简单,吟诵性强,代表曲目如《参神》、《上香》等。再如陕北民歌小调,可溯源至先秦时的乡遗风,历唐、宋、元、明、清而发展盛行。 最早的陕北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来不断的筛选和丰富、保留与变异,直到封建社会,才逐步衍生了包括劳动号子、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舞等体裁,具有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特色。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对陕北民歌早有记载,而《国风》中的《秦风》和《幽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歌。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陕北民歌历史性的辉煌时期,以吕骥为首的一批鲁迅艺术学院的教收稿日期:2009-07-03 作者简介:刘彩云(1958-),女,陕西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与理论。 黄土地之魂 ———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刘彩云 (海南大学,海南 572022)摘要: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彰显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以山曲小调宣泄黄钟大吕之韵,以大气磅礴张扬黄河儿女的性格。这块黄土堆起的中华的脊梁,承载了历史上最深的苦难,扛起过华夏的大运,在艰难的岁月里是民歌让人们在苦难中找到希望,也是民歌让人们在重压下爆发出力量。 关键词:陕北民歌;体裁形式;曲式结构;文化底蕴;信天游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9)09-0092-05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9695261.html,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作者:孙鸿亮孙志岗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6期 [摘要]陕北民歌像奔流不息的黄河,伴随着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民,成为勤劳的陕北人一部延续不断的生活史诗。陕北民歌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是贴近陕北人民生活和心灵的真实写照。陕北人民在波光闪烁的漫长历史长河里,用他们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优美醉人的陕北民歌,是陕北高原历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丰富宝贵的艺术遗产。“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我们相信这艳丽的奇葩必将开得更加灿烂和绚丽多彩。 [关键词]陕北民歌情感表现信天游 一 众所周知,高亢激昂,苍凉厚重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用最真挚的情感谱写出来的一节节人生乐章,犹如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久经不断的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朴实、坦荡厚道、豪放和倔强。由于陕北民歌一直为口头文学形式,故他具体产生于何时,现无史料难以稽考。迄今发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首陕北民歌,是西汉成帝时(公元前206年-23年)的《上郡歌》。其歌词为“大冯郡、小冯郡,兄弟继踵相因循。聪 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如二君。”丹纳在考察艺术品的产生时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陕北高原自古就是孔孟之道,封建道德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同时也集中体现阐释着人世间最强烈的情感和沉重的苦难。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以它那高昂雄浑的气势世世代代和陕北人相伴一起,它那雄浑,苍凉、淳朴、深情,激昂,与高天阔地、空旷荒远的黄土高原一脉相承,无数的陕北民歌无不表现着陕北人民的酸甜苦辣,抒发着陕北人民的真切情感。它是从人们的灵魂最深处流泄而出呐喊。因而才能如生命之树般直斥性灵、世代常青。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说“……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的人类价值观、态度与信念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类为自己而创造出来的东西。人类的行为会产生出乐音,但它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具有因果性的连续过程……”陕北人们就生活在这块生长民歌的土地上,一代一代陕北民歌伴随着他们在这块自然条件恶劣偏远贫瘠的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延续不断。由于陕北山高皇帝远,交通闭塞,与外界的直接交往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所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永世唱不完的信天游便成了单调枯燥贫乏生活必不可少的调节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无论是在劳作的时候还是在辛勤劳动之暇茶余饭后都是他们津津乐道消困解乏的精神营养补给品,是生活奋斗的源泉美好理想的无形动力,体现和倾诉着他们的心声和情感。陕北的汉子和婆姨们以“歌”为“食”,以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泛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各种地区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转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 陕北民歌 简介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风俗歌曲 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风俗习惯和歌曲。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风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小调 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小曲 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歌曲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特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

陕北民歌 文化

陕北民歌文化 热身子扑上冰窗台(陕北民歌) 夜夜听见马蹄子响 扫炕铺毡换衣裳 听见哥哥唱着来 热身子扑上冰窗台 听见哥哥脚步响 一舌头舔烂两块窗 陕北民歌《公公烧媳妇》 【演唱】刘彦军 正月里来个呦是新年,我给你公公来拜年。

手提银壶四两酒,我给你公公磕上一头。 二月里来个呦龙抬头,儿媳妇妹子个上高楼。 搬住那姐姐亲了个口,人家娃娃的好绵手手。 三月里来个呦桃花花开,儿媳妇穿一对红缨缎鞋。红缎鞋的个绿飘带,看的个公公口张开。 四月四来个呦四月八,娘娘庙上就把香插。 人家那插香为儿女,公公媳妇是为探花堂 五月里来个呦五端阳,软米粽子的包砂糖。 黑糖那白糖雪花糖,总不如那儿媳妇的唾沫香。 六月里来个呦热难当,葡萄树底下歇阴凉。 葡萄甜的个酸溜溜,公公揣起个奶头头。 七月里来个呦秋风凉,我给你公公是换衣裳。 踏面子皮袄舞龙带,是儿媳妇毡帽头上戴。 八月里来个呦月儿圆,西瓜月饼献老天。 西瓜甜那个月饼园,公公媳妇得团圆。

八月里来个呦月儿圆,我和我公公割燕麦 燕麦个割下两捆捆半,转不过弯弯就把活干。 九月里来个呦九月九,我家公公走碛口。 碛口的干炉油水大,吃得儿媳妇活不下。 十月里来个呦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 出了大门朝南跪,我问公公对不对。 十一月里来个呦里下大雪,我妈捎话叫我坐娘家。 这回娘家我不坐,我离公公不能活。 十二月里来个呦快过年,公公和媳妇有了娃。 你说咱娃叫你啥,明叫爷爷暗叫爸。 你说咱娃叫你啥,明叫爷爷暗叫爸。 《叫大娘》(一)和《摘豆荚》一个调 叫大娘,你坐下,咱和大娘拉上两句知心话呀(我是一个大娘唉呀) (白:唉~灰女子你和大娘有甚知心话要说?)

走进江苏民歌《茉莉花》

走进江苏民歌《茉莉花》讲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走进江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不仅江苏人民喜爱她,中国人民喜爱她,世界人民更是青睐她。据记载:这首歌在明朝就已流传到国外,几百年间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散发着芳香,传播着友谊。《茉莉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善意,是和谐世界的和谐之声。《茉莉花》的演绎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就合唱的版本也是琳琅满目。我们的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的第四单元采用了杨鸿年老师改编的童声合唱版的《茉莉花》。这是一首复调式的合唱曲,作为普通教学班,要把它学下来并唱好比较困难,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简化旋律、二度创作的方法,在不改变作品的原有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即让孩子感受到合唱曲的魅力,又让他们掌握了旋律创作的手法。下面,请随着我一起走入今天的音乐课堂,一同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播放短片导入,让学生欣赏后谈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唯美的视频,请大家欣赏后谈一谈感想。短片中的音乐你熟悉吗?取材于哪首民歌? 师:短片中的音乐取材于江苏民歌《茉莉花》,从画面上我们感受到了茉莉花已经飘香于世界各地,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笛声心驰神往。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让我们随音乐用鼻子来闻一闻,哼一哼。 三、播放《茉莉花》音乐,学生复习歌曲《茉莉花》主旋律,并随着老师的手势做呼吸训练。 1.师:请你想像自己置身茉莉花丛,满园芬芳,深吸气——感觉很香,很享受,气息下沉,保持——徐徐吐出来,呼气。 2.出示大歌片,学生有感情地复习歌曲,演唱后谈谈民歌的特点。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我的家乡安塞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城,还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城. 尤其是以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宏大,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的大型文艺广场表演,受到广泛赞誉,被誉为“东方第一鼓”和“中华鼓王”。安塞剪纸、农民画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青睐,被誉为艺术的“活化石”。民歌、唢呐、泥塑等独具风采,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 “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 “腰鼓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但是我今天给大家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另外一项和我们陕北

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 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 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陕北民歌中的文化

陕北民歌中的文化 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是民族文化富有生命的表现。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 , 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相遇。民歌正是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的具体表露。那么这精神终生都对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这种精神也正隐含在地域的民俗文化之中。 陕北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融合的地区 ,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 , 逐渐形成一个自然文化的封闭区 , 也由于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风格粗矿的陕北民歌 , 而这种民歌又反映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特点。我对民歌爱好 , 应该是起源于对民俗文化的关心。因为对于许多民歌的学习是从民俗文化活动中而来。 可以说民歌、民谣概括地反映了当地民俗 , 同时民俗活动也创造和推动了民歌的发展。 陕北的小调和舞歌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的。喝酒唱“酒曲”、扬场唱“叫风”调;打夯唱号子;丧事唱孝歌号子;喜事说上头歌等等。具体讲陕北民歌与民俗活动有以下几中关系: 一、岁时节令 民歌“十对花”、“公公烧媳妇”、“干妹送干哥”、“滚南路”等都是唱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令的。 十对花 “正月里开的一个什么花儿开, 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儿开, ……” 三哥哥你看美不美 “三月里桃花开, 所有的蜜蜂采蜜来, 你有情来我有意, 哎伊哟哟, 三哥哥你爱不爱”。 公公烧熄妇 “四月里来四月八, 娘娘庙上把香插, 人家插香为儿女, 咱俩道地为什么” 滚南路 “二月二, 龙抬头, 背上铺盖滚南路” 想干哥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 三月里风吹杨柳摆, 杨柳摆, 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等一等我" 光棍哭妻 “十二月里又一年, 家家户户贴对联, 人家对联成对对, 我家对联难成对, 咋,想起孩的娘呀” 小寡妇上坟 “六月里来热难挡, 大树底下乘阴凉, 风乱草草咕碌碌转, 寡妇提篮上坟串”以上这几个民歌在反映节令的同时, 以此为比兴, 既有表述季节特征, 也有表述民俗特点的。 二、民间的节日 象过春节、腊八节、端五节、六月六、重阳节、中秋节等在陕北的民俗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每一个节日的民俗文化中都有不只一首民歌或民谣来抒发这种民族情感。 对过年的描述:腊月里, 二十三, 我送灶马爷烧枣山; 腊月里, 二十四,裁下对子写下宇: 腊月里, 二十五, 称下几斤黄萝卜;腊月里, 二十六,割的几斤肥羊肉; 腊月里, 二十七, 蒸下黄酒盘大曲;腊月里, 二十八, 串门子大嫂把银粉擦 ; 腊月里, 二十九, 倒的几斤干烧酒;月尽早, 吃早饭, 先担水, 后打毡, 贴对子, 打醋坛, 窗花贴土一满遍。这首民谣可以说是一幅陕北年前过年时的风俗画。 对寒食的描述:先清明, 后寒食, 不起烟火要冷吃。蒸燕燕烙滩黄 ( 燕燕 , 即各种面花; 滩黄是一种玉米面烙饼), 过完寒食要春忙。寒食跑, 清明跑,(读gang) 清明有雨年不荒。 对六月六的描述“六月里来六月六 , 新麦子馍馍熬羊肉”;对端阳节的描述“五月里来五端阳, 大软米棕子包砂糖”重阳节的描述“九月里九重阳, 谷子糜子堆上场。”这些习俗都是民歌民谣所歌唱的内容, 同时, 民俗也为民歌提供了题材。 三、民间仪式歌 民间歌谣不仅仅概括地描述了民俗的活动和风貌, 同时有些歌谣和民俗活动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 这就是民间仪式歌。在陕北, 婚丧、迁喜、建造、满月都有仪式歌。 如:撒帐歌。新娘进洞房时, 由长者持盛有五谷的碗, 边撤边唱:脚踩吉祥云 , 手捧白玉盆 , 五谷撒空中 , 天上降甘霖 , 一撒金 , 二撒银 , 三撒撒个聚宝盆 , 四撒四季吉祥云 , 五撒五谷满丰登 , 六撒禄位高高升 , 七撒亲朋都欢庆 , 八撒八仙齐贺新 , 九

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丰富多彩,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陕北民歌的主题 民歌和人民生活的联系紧密,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劳动、歌唱幸福生活成为陕北民歌的主题。下面谈谈陕北民歌的主题所表现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类的文化。因此,歌唱劳动是一切民歌的共同特点,也是一切民歌的突出主题。一般地说,劳动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表现劳动情绪的劳动歌。这种歌在旧社会往往是劳动者在沉重的劳动之余,概叹生活的艰难和对自己处境的愤懑,反映出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二是歌唱劳动本身,流露出质朴、健康的韵律的劳动歌。这种歌是劳动者在劳动时和着劳动的节拍,夹着劳动呼声或全用劳动声组成的歌。这两种内容的歌,前者内容较为丰富,后者内容较为单纯。 (二)政治歌是人民群众政治态度的晴雨表。其有有战歌,有颂歌,战歌对敌,颂歌对我。反映在陕北民歌中的第二个突出主题,便是劳动人民对封建剥削制度、地主武装的控诉和反抗,对党、对领袖、对革命的热情歌颂。民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真挚的爱戴和深厚的情谊。 (三)生活歌在陕北传统民中极为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有反映家庭生活、风土习俗的歌,也有传授自然知道、生产经验的歌。这些歌虽然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甚至有些知识、经验还介绍得不够正确,但是,这些家庭生活、习俗习尚歌,表现了陕北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这些零星的知识、经验对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还

儿歌词大全

儿歌词大全 [打电话] 汪玲曲蒋维民配器独唱:怀婷婷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喂喂喂,你在那里呀?” “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喂喂喂,你在做什么?” “哎哎哎,我在学唱歌。” [乖孩子] 愚勤词段福培曲领唱:周文婷 小鸟自己飞,小猫自己跑 我们都是乖孩子 不要妈妈抱 [一分钱] 潘振声词曲狄其安配器独唱:顾文洁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把他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 我高兴的说了声: “叔叔再见!” 找朋友] 狄其安配器 找找找,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好妈妈] 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 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 妈妈妈妈快坐下 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您吧 我的好妈妈 小兔儿乖乖]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就开就开我就开 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 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 鸟儿也不叫 小宝宝,要睡觉, 眼睛闭闭好 泥娃娃]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眼睛不会眨;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它是个假娃蛙,不是个真娃娃, 它没有亲爱的妈妈,也没有爸爸。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 我做它妈妈,我做它爸爸, 永远爱着它。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伴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祖国祖国多美丽] 祖国祖国多美丽, 党的阳光照大地, 我们茁壮成长在您的怀抱里。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我们茁壮成长在您的怀抱里。 [这是什么]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 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 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 [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 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丢,丢,丢手绢, 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丢,丢,丢手绢, 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小小鸭子]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常有人说大巧若拙,也有人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可见拙与巧是和谐统一的,拙在其表,巧在其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方是上乘之作。叶燮“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正是其意。陕北民歌,可以说就是大巧若拙的民间杰作。我觉得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质朴。一、意象质朴;二、语言质朴;三、技巧质朴;四、情景质朴;五、情感质朴。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在这里,黄土高原厂裹、雄浑中透出儿分苍凉的自然环境,端梁起伏、沟窒纵横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了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那高亢粗扩、悠扬质朴、热情奔放的一首百陕北民歌,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吗。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阳坡的糜子背圳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你看那田野里、路畔上、院落里、崖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挑水、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清末钦差、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案(斋堂)在巡视三边后写的《七笔勾》中,将三边描绘成"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之地。恕不论老先生有无偏见,正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的客观现实,才使陕北人的天性、野性、人性得以张扬,才会涌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韩世忠这样的民族精英,才会孕育出陕北民歌这样的文化精品。 陕北民歌是用老撅头携刻在黄土高坡上的音乐巨著,是了望陕北的百科全书。"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会想唱甚会有",现今流存的两万多首陕北民歌中,有言情的、叙事的,也有诉苦的、明理的,大都是口头传唱文学。陕北民歌在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 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