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张吉良

【摘要】:巴黎释意学派在体验哲学观的指导下,摆脱了早期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和20世纪中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研究范式的束缚,在大胆借鉴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简称释意理论)。释意理论作为国际口译界诞生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是几代人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辛勤努力的结果,其中Seleskovitch和Leder er两人作出了最大贡献。Seleskovitch明确了释意理论的研究对象(即:会议口译、意义)、提出了它的核心概念、生成了研究假说、建立了解释模型、确立了释意理论的总体框架,因此为释意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她还和ESIT的同行们一起摸索并形成了一套口译教学模式,这套会议口译训练模式为高水平会议口译教学提供了质量保证,促使会议口译教学在世界各地走上了专业化道路。Lederer吸收和继承了Seleskovitch的理论观点,她以语言、言语和记忆的关系为课题,对同声传译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模型;此外,她还将释意理论的适用范围从会议口译扩展到了笔译领域。Lederer为释意理论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还在于:她对释意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丰富和完善了释意理论的术语体系。正是因为Lederer的努力,释意理论才能够在90年代最终走向成熟。释意学派认为:口译是一种以意义传递为目的交际活动,为了实现意义的充分传递,口译员必须对源语讲话进行释意;释意需要口译员的认知补充,而认知补充是一个口译员的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相结合的过程。释意学派还认为:源语讲话的信息意义不是由讲话文本的语言结构决定的,而是口译活动主体(译员)和客体(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所以结构主义所倡导的语言分析法不能用于口译研究。释意学派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拒绝,表明她们在口译研究工作中大胆摆脱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她们对口译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重新界定,对意义的崭新理解,充分反映了她们的体验哲学观,表明释意学派的口译研究正在向认知心理方向靠拢。释意理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对释意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实际上,释意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意义可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大胆的假设之上的。但是Seleskovitch提出的这一假说对语言外壳和思维(意义)关系的解释过于朴素和简单,它还把意义和语言形式的脱离绝对化。更重要的是,该假说自20世纪60年代成形之后就再也未能得到的释意学派研究人员的充实和发展。实际上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思维语”理论已经告诉我们:思维先于语言,大于语言,语言对思维有促进作用;人类的思维有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种形式。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的思维有精细程度上的不同,口译过程中源语讲话的题裁和内容对意义是否能够脱离语言外壳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口译过程中意义可能不会百分之百地脱离语言外壳,“脱离”现象也不太可能自始至终地发生;口译员在对源语语篇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自然语言仍有可能是意义的载体之一。释意理论三角模型是Seleskovitch为了解释口译的心理过程而作出的一次大胆尝试,显示了S eleskovitch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也为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转向奠定了基础。它的建立对后来各种口译信息认知处理模型的诞生具有宝贵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释意学派口译三角模型对口译心理过程的解释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糙,它对于口译活动中介于理解和表达之间,与意义在认知记忆中的储存和提取有关的中介过程未能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说明,这是Selesko

vitch等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遭致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意义的产生和传递过程比Seleskovitch设想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人脑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活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语言与意义脱离的概念就能够解释清楚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提出的各种信息处理模型使我们相信,人脑对语言信息的处理可能是串行处理与“并行分布”处理、自上而下的处理和自下而上的处理、控制性处理和自动化处理等这3组6种信息处理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释意理论口译教学模式诞生于二战后的法国,它是由当时当地特殊的双语人才成长环境和口译市场需求所决定的。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的确立是对职业会议口译训练作出的重大贡献,它能有效保证职业化口译教学的水准。人们对释意学派及其理论的了解也多是从接触它的口译教学模式开始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口译行业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释意学派的口译教学模式作出必要调整,通过在口译专业课程中适量设置外语进修课程,对学生进行A语至B语方向的同传训练,来满足口译市场对口译服务的新需求。同国际口译界早期出现的随感式、零散性口译研究相比,释意理论在系统性、理论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释意派研究人员身为职业译员兼口译教师的特殊身份和经历也使他们的研究工作更加贴近口译现实,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口译界接受,并能够对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释意理论之所以一经提出就在国际口译界产生轰动,并迅速流传开来,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是释意学派过多依赖研究者个人的直觉体验,主要采用内省式理论思辨法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做法,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科学研究派”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实证研究产生了矛盾。由于研究方法日渐保守,对待批评态度不积极,Seleskovitch和Lederer等人未能及时汲取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释意学派的理论核心进行更新、丰富和发展,这导致了释意理论在其诞生之后的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出现新的发展和突破。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新一代更具研究意识、更好地掌握了口译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员登上国际口译研究的中心舞台,释意学派及其口译理论的在国际口译研究界便慢慢丧失了它昔日的影响力。释意理论是口译员培训和口译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石,它的诞生开创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的先河,对国际口译研究格局的形成及未来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对人类的机器翻译研究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但是释意学派在其研究工作中始终拒绝语言学的口译研究方式,使口译客体被边缘化;此外它只关注成功的口译实践,而对传译失败的原因不作系统认真的分析,这削弱了它的实际实用价值,影响了它的进一步传播。释意学派认为口译就是译员动用自己的认知知识进行源语语篇进行“释意”的过程,但是对于如何把握“释意”的力度,使译员的理解与讲话人的欲说之言相吻合这个问题,释意理论并未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此外,释意理论还否认“不可译”问题的客观存在,并在口译实践中拒绝采用“陌生化”的口译策略,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看来,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口译训练模式科学研究直觉思辨

【目录】:

?致谢4-6

?内容摘要6-9

?Abstract9-11

?目录11-14

?第1章绪论14-22

? 1.1 引言14

? 1.2 选题缘由14-15

? 1.3 研究的范围及主要问题15-17

? 1.3.1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15-16

? 1.3.2 口译心理过程三角模型16-17

? 1.3.3.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17

? 1.4 研究的理论框架17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7-18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18-19

? 1.6.1 研究思路18-19

? 1.6.2 研究方法19

? 1.7 论文结构19-20

? 1.8 小结20-22

?第2章对释意理论研究的回顾22-56

? 2.1 引言22

? 2.2 巴黎释意学派简介22-23

? 2.3 释意理论的诞生23-26

? 2.4 释意理论概要26-34

? 2.4.1 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不是语言27-28 ? 2.4.2 对意义的理解有赖于译员的认知补充28-31

? 2.4.3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过程三角模型31-33

? 2.4.4 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33-34

? 2.5 国内口译界对释意理论的研究情况回顾34-43

? 2.5.1 著作翻译和介绍35

? 2.5.2 理论研究与运用35-42

? 2.5.3 研究特点42-43

? 2.6 国际口译界对释意理论的研究情况回顾43-54

? 2.6.1 研究情况综述43-53

? 2.6.1.1 对释意理论的批评和质疑43-52

? 2.6.1.1.1 口译教学44-46

? 2.6.1.1.2 口译的认知过程46-52

? 2.6.1.2 对释意理论的认同和支持52-53

? 2.6.2 研究特点53-54

? 2.7 小结54-56

?第3章释意理论溯源56-78

? 3.1 引言56

? 3.2 释意理论的哲学源头56-58

? 3.3 释意理论与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58-70

? 3.3.1 释意理论与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58-62

? 3.3.2 释意理论与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62-70

? 3.3.2.1 串行处理(Serial processing)与并行分布式处理(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63-66

? 3.3.2.2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66-67

? 3.3.2.3 自动化加工处理(Automatic processing)和控制性加工处理(Controlled processing)67-70

? 3.4 从科学哲学的理论要素说看释意理论70-77

? 3.4.1 释意理论的研究路径/取向与范式70-75

? 3.4.2 释意理论的研究路线75-77

? 3.5 小结77-78

?第4章"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78-90

? 4.1 引言78

? 4.2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的提出78-80

? 4.2.1 最早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学说78

? 4.2.2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的现实基础78-79

? 4.2.3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的心理学基础79-80

? 4.3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内涵解读80-81

? 4.4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81-85

? 4.4.1 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81-82

? 4.4.2 "认知"假设(Cognition Hypothesis)82-84

? 4.4.3 "思维语"理论(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84-85

? 4.5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评价85-88

? 4.5.1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过于朴素和简单85-87

? 4.5.2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将意义和语言的脱离绝对化87-88

? 4.6 小结88-90

?第5章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90-107

? 5.1 引言90

? 5.2 早期翻译过程研究对口译过程研究的启示90-92

? 5.3 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的诞生92-94

? 5.4 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的假设前提94-95

? 5.5 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的成就95-99

? 5.5.1 为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转向奠定了基础95

? 5.5.2 显示了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95-97

? 5.5.3 为其它口译过程/处理模型的产生提供了借鉴和参照97-99

? 5.6 释意模型的不足99-100

? 5.7 对释意理论口译模型信息处理方式的补充说明100-105

? 5.8 小结105-107

?第6章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研究107-122

? 6.1 引言107-108

? 6.2 "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从混沌到分离108-110

? 6.3 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110-111

? 6.4 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111-114

? 6.5 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评价114-120

? 6.5.1 口译训练与语言教学——理想与现实114-115

? 6.5.2 同传训练的译语方向——传统与挑战115-118

? 6.5.3 对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的思考118-120

? 6.6 小结120-122

?第7章对释意理论体系的综合评价122-159

?7.1 引言122

?7.2 国际口译研究史回顾122-134

?7.2.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口译研究的发轫期122-123

?7.2.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实验心理学研究期123-124 ?7.2.2.1 研究概况123-124

?7.2.2.2 研究内容124

?7.2.2.3 研究特点124

?7.2.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从业者研究期124-128 ?7.2.3.1 研究概况124

?7.2.3.2 研究内容124-126

?7.2.3.3 研究特点126-128

?7.2.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口译研究的"复兴期"128-134

?7.2.4.1 "复兴期"来临的历史背景128-129

?7.2.4.2 研究内容及概况129-131

?7.2.4.3 研究特点131-134

?7.3.释意学派(人文学派)和科学研究派之间的方法论之争134-136

?7.4 对口译研究方法论的思考136-141

?7.4.1 口译研究方法及特点136-138

?7.4.2 从理论分类说看释意理论138-139

?7.4.3 从研究方法看释意学派与科学研究派的成就与未来139-141

?7.5 释意理论的成就141-146

?7.5.1 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过程研究之先河141-142

?7.5.2 口译实践与教学的理论基石142-144

?7.5.2.1 口译专业的招生选拔143

?7.5.2.2 口译专业课程设置143-144

?7.5.2.3 交、同传训练和实践144

?7.5.3 对机器翻译研究的启示144-146

?7.6 释意理论的不足146-155

?7.6.1 拒绝语言学口译研究,将口译客体边缘化147-149

?7.6.2 只关注成功的口译,未分析失败的原因149-151

?7.6.3 "意义"是一种心理体验,难以把握151-152

?7.6.4 未对释意的"力度"进行说明152-153

?7.6.5 否认存在"不可译性"153-154

?7.6.6 拒绝"陌生化"口译策略154-155

?7.7 对释意学派及其理论遭受批评和质疑的原因分析155-157

?7.8 小节157-159

?第8章结论159-165

?8.1 研究总结159-162

?8.2 本研究的不足及前瞻162-165

?参考文献165-18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马德忠;刘晓民;;释意理论运用于外交口译的支绌与对策[J];大家;2010年16期

2 唐军;;“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孙强;;论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刘培蕾;[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丽雯;[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杨海琴;基于释意理论的口译教学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丽娟;释意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甜甜;论口译中的认知补充[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强;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7 施文刚;在巴黎学派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思维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陆艳;释意理论指导下汉语成语口译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余征;口译策略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沈丽华;从口译过程看译员素质的培养[D];中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金敬红;阐释翻译理论与阐释过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柴明颎;;口译职业化带来的口译专业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刘和平;口译教学探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鲍刚;口译程序中的“思维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鲍刚;译前准备“术语强记”的方法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7 刘和平,鲍刚;口译课程教学纲要──根据1992~1993年五十小时实验教学开发整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

报;1996年05期

8 鲍刚;口译程序中的语义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杨春;浅谈翻译模式的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王丹阳;论认知补充在释意翻译理论中的支柱作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李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浅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

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

5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6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夏本成;论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敏;;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证语类口译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

2 陈思佳;;交替传译笔记——理论与提高[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

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晓静;;俄语口译认证考试评议—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真实性原则为视角[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

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

6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

7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

8 张政;;CAT引入教学——MTI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

文集[C];2009年

9 黄育红;;从翻译学科地位的变化看翻译教材的发展状况[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

集[C];2010年

10 周林子;刘小雨;姚希;韩笑;张星辰;;北京市文科类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课教学现状调查[A];语言与文化

四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朱锦平;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郭继东;中国EFL学习者中介语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袁世超;当今翻译教学状况与优化策略[D];河北大学;2009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小航;DRM范式下加工水平、呈现时间和注意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

4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郭明涛;不同水平女排运动员在预判任务中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管颖;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第三拍知觉技能及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徐璐;乒乓球运动员决策过程认知加工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马艳;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万莲;徐敏;张静;;关于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张敏;颜文娥;;如何更好发挥释意派理论对口译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陈芷蔚;;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及其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王阿晶;;公众演讲技能与口译——从释意理论的视角探讨两者的关系[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2

5 韩万衡;德国配价论主要学派在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和分歧[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6 张莹;浅议连续传译中思维转换的三个阶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7 岳颖莱;;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策略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魏薇;刘明东;;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1期

9 郑晔;穆雷;;近50年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孙硕;从口译过程看口译技能训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李维;;论口译译前准备及其对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C];2009年

2

欧阳长怡;;论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及释意训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

[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 徐佳莉;从关联理论角度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口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方林;同声传译源语与译语词汇相似度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磊;交际策略与交际能力在电话口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婷;新闻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晓鹏;论话语中的隐性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曾文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与翻译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夏翠;从顺应论角度看口译中的语境[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静;一项汉英连续传译中衔接手段转换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潘海燕;交替口译策略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序;论释意理论对交传理解过程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范丽娟;释意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余丽亚;从释意理论看如何避免中式英语[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徐东风;国际商务活动中口译技能的提高[J];国际商务研究;2002年06期

2 胡修浩;陈蒙;;简论口译及相关技巧[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3 鲍刚;口译程序中的“思维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鲍刚;译前准备“术语强记”的方法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杨梅;论技术谈判口译的特点[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1期

6 穆雷;口译教学──方兴未艾的事业[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2期

7 傅敬民;翻译理解的心理探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易宏根;从朱镕基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谈口译员的若干基本素质[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4期

9 陈振东,张珊珊;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01期

10 王桂莲;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准确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周红虹;;释意派理论对口译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2 许钧;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J];中国翻译;1998年01期

3 潘懋元;教学、生產劳動、科学研究的矛盾与統一[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1

4 杜乐天;科学研究与智慧[J];思维与智慧;1995年03期

5 戴镏齡;談談提高外語教学質量的几个問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59年05期

6 祝民;如何正确地对待考据[J];哲学研究;1963年03期

7 龙溆贞;《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简介[J];中国地质;1991年06期

8 王靖华!北京;科学研究中“见微知著”方法[J];思维与智慧;1996年01期

9 曹镜沂;;大茅山的科学研究[J];中国农垦;1960年08期

10 钱冰;;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道路[J];武汉测绘学院学报;1958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许健;吴晓莉;周云凯;张婷;任军;;临床检验开放式实验教学结合科学研究的探索[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

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欧阳长怡;;论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及释意训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

[C];2010年

3 王辉;;从释意理论看口译中意义的传达[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

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小河;;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

5 于欣欣;白玉;;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

[C];2011年

6 ;思维科学研究案例[A];首届中医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7 昝淑芹;;让孩子走进大自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科学的本源[C];2006年

8 方晓阳;;科学研究一定需要国家基金支持吗[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科学的本源[C];200

9 王骏;;医学影像技术学的科学研究[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朱冰;;从释意理论看《酒国》中的比喻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 周文斌;科学研究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N];光明日报;2004年

2 见习记者王旭升;让教授潜心做学问[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朱广菁;学会用色彩创造和谐[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曹菲;中国大陆科钻科学研究获重要成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马秀山;享受科学研究才有的幸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范又;科学研究中每一个领域都很重要[N];光明日报;2004年

7 陈琳;扩张生物科学研究,美国高校“圈地”凶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记者丁海明、包国俊;我军事科学研究迈入模拟论证时代[N];解放军报;2006年

9 王世华朱棣束立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王蓓;高松:在科研中体会激动与美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王志刚;论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周文泳;高校科研质量改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徐莉;河南省恐龙化石科学特征及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李铁林;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的崛起[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潘晴燕;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防范路径探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郭英玲;绿色制造技术的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10 严建新;基础研究中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冯玮;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过程模式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文林;错误理论:对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重建[D];中南大学;2003年

3 岳付荣;由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看科学发现的自组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黄丹凤;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指南针”[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家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人才培养及研究工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栗丽进;从傅雷的高老头译本看释意理论的应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田昕霞;从释意理论的回顾和思考看会忆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汤月婷;从释意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口译中意义的显性/隐性双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9 孙强;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舒静;论释意理论关照下提高口译质量之方法[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柯平(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 P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 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Keywords: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1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学院下设三个系:口语系、笔译系和研究生系。口译系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即席翻译,第二年学习同声传译,每周总课时约24小时。笔译系学制三年,第一年开设基础翻译课,第二年开设经济翻译课,第三年开设科技翻译课。两系学生在修读本系核心课程之余,还要学习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术语学等课程。此外,两系还同时开设母语及外事进修课(每门每周一个半小时)。通过毕业考试者获得“高等专科文凭”(DESS)。研究生系培养翻译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从1976年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到1995年底,已有40多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许钧、袁筱一,1998:212-3)。该校教授、笔译系副主任、曾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弗洛郎斯·埃尔比洛女士就是该校的毕业生。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现任校长是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塞莱丝柯维奇曾多次来华访问。1997年11月她与时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埃尔比洛女士一起来北京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国际翻译理论研讨会,并分别应邀作了大会发言。塞莱丝柯维奇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73年获得国家博士称号(林煌天主编,1997:572)。丰富的翻译实践经历使她对言语科学与交际研究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理论与技巧? 翻译释意理论辨 ——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许钧 在不久前完成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我们曾辟一章,对达尼卡? 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翻译的“释意”理论进行了评述与研究。这次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1997.11.1-11.3,有机会和与会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就释意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了意见,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许钧(以下简称许:塞莱斯科维奇女士,您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 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带领同行和众弟子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就我所知,早在1968年,您就发表了《国际会议译员——言语和交际问题》(in terp rète dan s les conférences in ternati onales,p rob lèm es de L angage et de comm un icati on一书,借助言语科学研究的成果,把口译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轨道,对口译的性质,任务进行了界定,为释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您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合作于1984年发表的《释意理论》(in terp réter pou r tradu ire,运用现代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与交际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和 表达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阐述,对口笔译的共同点及差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即席翻译及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您能否就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D.塞莱斯科维奇(D an ica Seleskovitch, 1921—以下简称S:释意理论,更确切地说,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这一理论的建立,并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里面凝结着我的同行们的心血。若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要旨,那我是否可以这么说: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交往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

释义理论

释意学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三个翻译层次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对象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 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口译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1.简介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 口译三角模式: 第一语言 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 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 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 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 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 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 “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 4.口译的三阶段: a)理解(comprehension) 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 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b)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9675390.html,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作者:陈亚旭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 摘要:口译的质量决定着发言的对外传播效果。同时,口译与笔译也有所不同,其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译者而言,如何适当地使用翻译技巧,在短时间内使口译更加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如今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国际口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其中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和“脱离”假说更是对口译实践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浅析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口译释意学派翻译技巧 一、口译的特点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愈发的重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外事发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多是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宣传我国的立场、态度、措施等方方面面。而在这种场合下,口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口译的质量,也与发言的外宣效果紧密相连。“好的口译质量”定义为:对源语准确的翻译、恰当的目标语表达、对等的意图效果、成功的交际互动(王斌华,2012:49)。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时间具有紧迫性 口译与媒体报道、政府公告、企事业单位宣传等笔译有所不同,其是以口译形式出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具有紧迫性,需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译文,且译文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没有时间让译员进行反复推敲。 2、措辞准确 外事发言的措辞十分精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揣摩而形成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准确的语言,不能有歧义,不能留有误解,更不能有不恰当的用词。 3、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外事发言的内容多为最新的大政方针,国家政策,或者对某一热点问题或重要议题的立场和主张。所以口译的内容就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口译与笔译相比其对译员的要求更高。在此类翻译任务中出现的难点更多。所以译员在口译中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来处理不同语境下的原文,并表达出合理的译文,使外国听众既全面有精准的理解我们的政策与主张。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她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68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口译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释意派翻译理论

柯平: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2008-08-17 10:35:07)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柯平 中国翻译研究》2005年第1期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 P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 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一、理论简介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两位教授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作为理论指导,确定了释意理论的研究对象(会议口译、意义),并提出了核心概念以及研究假说、建立了解释模型并确立了释意理论的总体框架,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即释意理论。 二、归纳法在该理论中的应用归纳的方法其实就是根据各种现象,找出其共同之处,得出规律或者由此得出理论,即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获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结合前人针对口译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归纳总结,创立了巴黎释义学派口译理论。 释意理论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释意理论强调语言绝不完全是翻译的对象,而翻译是借助语言表达意义,其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将源语和译语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口译是对语言的理解再加上以语言外的知识作为补充的释意的过程。它从研究视角出发再到将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该过程为A 语——口译——B 语。 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将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以及语用信息进行整合,并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长期的口译实践活动,Seleskovitch 总结出:口译不单单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交际活动,是理解意义后再进行表达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因此,Seleskovitch 教授始终把译员和译员心理置于观察研究的中心位置,通过分析口译过程的各个阶段,把口译研究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转为对意义传递过程的动态考察。Seleskovitch 的这一举措是以译员为主体核心的,并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演绎法演绎法就是用一般认可的规律或理论去推导个别例子或个别现象。即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因为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事物有共性,必然蕴藏着个别。 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提出的释义派理论认为:口译是对语言的理解再加上以语言外的知识作为补充的释意的过程。 我们用该方法分析口译教学实践,口译教学实践应该涵盖:信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3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4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 5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6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 8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9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0 中美人际关系比较 11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12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1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 14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15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16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 17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 18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19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 20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 21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22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23 24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25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26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 27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 28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9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30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31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 32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33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34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35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3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37 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 38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39 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40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 41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释意派的翻译心理研究

释意派的翻译心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0-01-27T10:04:59.57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9期下供稿作者:周思思,韩静,刘含颖[导读] 以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派翻译理论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 周思思,韩静,刘含颖(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作者简介:周思思(1981-),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摘要:以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派翻译理论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释意派翻译理论立足于实践,从超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来阐释传递语言的意义的过程,它认为翻译行为中,语言与思想是分离的,当意义单位由意志状态变为潜在知志时脱离了语言。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做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翻译心理;释意派;勒代雷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48-01释意派产生于法国20世纪70~80年代,他又称巴黎学派,是后现代时期最为瞩目的、最具法国特色并因此而构成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界第二个主要特点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乔治·穆南为当代法国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1963年发表的《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以新的视角对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构成了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中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塞莱丝柯维奇1968年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L’interpréte da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problème de langue et de communication 中译本:孙慧双译,1979)。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勒代雷认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派没有研究应使他们感兴趣的言语现象。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纯正的话语篇章,而是远离现实的人为成分。生成心理学更接近译员心理程序,虽然提出了重要理论,却终不能远离他们的兴趣中心。神经心理学不久后揭开了记忆的实质,说明记忆是如何记载非语言信息的,这是翻译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但还不能直接借用。随后便是现代翻译理论,它们主要源于比较语言学,根本不考虑译者及其智力水平。每一学科都是拼图板的一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解释一篇文章到另—篇文章的翻译程序。口译理论研究工作借助这些极为有限的观点和学科理论,以对实践,即现实的观察为坚实基础进行探索,相关理论才得以最终问世”[1]。释意派反对语言学派的纯语言学取向和偏重形式的研究方法,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但需要语言外知志的参与,它立足于实践,从超语因素的各个方面来阐释和传递语言的意义。释意派理论认为,在译员的翻译中,语言与思想是分离的,语言和思想不完全是一回事,塞莱丝柯维奇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她问道:一篇500字的讲话和一部故事片的情节,哪一个更容易记住呢?答案是:电影虽长,但却并不比五百字的讲话难记。同样一个人,记住500字的讲话约需一小时,而且很费劲,记住一部电影却毫不费力。也许他不能把每个细节都从头至尾叙述出来,但却能够回答有关每个细节的所有问题,至少在看过电影后的几小时内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他记住了整个电影。由此可见,总体上,有两种记忆法:内容记忆法和文字记忆法。内容记忆的特点是只要理解内容,便可以复述出来。文字记忆则需花费许多时间,反复背诵。一篇10~15分钟、包括1 500~2 000字的讲话,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记住。记住内容,是对讲话全面领会并迅速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说观众记住了影片的内容,那是因为他看懂了电影。可见,语言与思想之间有一种不断的双向交流,思想波可以转变为语言,语言又可以转变为思想波。人类知志和经验并不以言语形式存于大脑。就是说,思想在得到表达之前,并无言语;语言一旦阐明了思想,思想就恢复到非语言状态,存入大脑。口舌编码(言语)与概念的非语言处理(思想)之间的双向交流连接不断,这正是人类大脑独一无二的特点。在释意派看来,口译是一个三角过程;从语言到意思再到语言,而不是单纯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先被感知(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和理解,搞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接着被归纳出意思(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最后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并且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听懂)。在此过程中,意义单位在译员的脑中交迭先后出现以便产生广泛的意义,这些单位在融入更广泛的单位时变成了脱离语言的知志和更为贴切的思想。 概括说来,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做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用塞莱丝柯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像是把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再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却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 参考文献: [1] 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1. (责任编辑:袁凌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