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其中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标: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_____。

2、北京人遗址位于_______流域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此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使用火的遗迹、直立人化石以及石器和动物化石等——由此可知,______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3、北京人生活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时代);

4、观察P3页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_______________。

7、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距今约10000年;兴起地区:长江、黄河和淮河流域

2、耕作方式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观察本课相关插图,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总结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异同点:

相同:都过着定居生活;会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都有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不同:河姆渡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种植水稻,半坡种植粟。

(不同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

3.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途径:化石、考古、遗址、遗迹。

4.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过上定居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标: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一、炎黄联盟

1.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重要部落有:、、。

2.__________之战后,炎黄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因此后人尊称_______和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______________”自称。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读一遍)

三、尧舜禹时期,以______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四、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远古传说是没有文字之前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录。

真实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历史记载。

联系:我们既不能把传说当历史,也不能全盘否定传说,科学的做法是用考古发现来印证传说的合理部分。

五、将“炎帝、黄帝、北京人、尧、舜、半坡居民、禹、河姆渡居民”等历史信息分类排序

考古发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传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禹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子,从此代替

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和河南中西部一带。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执政为民。

二、西周分封制

1、目的: 。

2、分封对象:和(依据: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内容:①权利: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②义务:诸侯需要向天子进献贡物,并服从周天子调兵。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

4、影响:

①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②消极:分封诸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为春秋战国的动荡埋下隐患。

5、实质:社会等级制度。

6、山西简称“晋”与制有关。(相关典故:桐叶封弟)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用途与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什么?

变化:由酒器为主变为以礼器为主;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说明:礼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2、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规模宏大、用途广泛。

3.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以工艺精美著称的青铜器是:

二、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和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涉及祭司、战争、农牧业、官职、刑法、医学、天文历法。

3、历史影响: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③甲骨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从镐京东迁,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时期。东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和的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二、王室衰微

表现:1、制逐步瓦解;2、地位下降;

3、操控政治局面。(注意P28材料研读)

三、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原因?

①王室衰微②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__________。

4、和山西有关的霸主是______,他称霸的著名战役是__________,相关成语是____________。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战国七雄

1、三晋的由来:晋国被、、三家瓜分。

2、战国七雄指的是。

3、著名战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 后(和山

西有关),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相关成

语有。

4、观察P29和P32形势图可知: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5、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

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

利: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弊:给人民带来灾难。

二、商鞅变法

1、时间、人物:公元前年,任用主持变法。

3、变法的作用: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的支持;

③商鞅的改革家精神: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斗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在成都附近的岷江。

2.作用: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起到、、等多方面的作用,使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在世界

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第8课百家争鸣

课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一说其中的含义。

一、老子

春秋后期楚国人,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春秋后期鲁国人,学派创始人,大家、大家。

三、百家争鸣

1.背景: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陈其说。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答: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课本中重点题

1.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答:“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体现民本思想;“道之以德”即用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弘扬正气,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①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②在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的学术风气,有利的促进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

学的发展。③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五、重点强调:

1,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大动荡、大变革、思想学术繁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

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概念。搜集秦陵兵马俑的图片。

一、秦灭六国(完成军事上的统一)

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2、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_______。

三、拾遗

1、秦朝疆域,东至_________,西到___________,北至__________,南达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2、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我国古代艺术水平。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标: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

一、秦的暴政

表现:;;;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

2、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三、刘邦、项羽起义

1、领导军队与秦军在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敌军主力。成语:。

2、率军直抵咸阳,年,秦朝灭亡。

3、性质:推翻秦的暴政的农民起义。

四、评价秦始皇(方法: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史论结合)

功:①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巩国了统一,有利于秦朝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过:①,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②施行暴政,给人民带来灾难,加速秦的灭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标: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巩固政权,稳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

2.具体措施: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以农为本,以德化民。

3.作用: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

了基础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2.影响:汉武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3.简述汉武帝的历史贡献(方法:史论结合,内容:措施+作用见上表)。

二、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儒学为正统思想,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活动建议: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1.西汉的灭亡:灭亡时间:_______;灭亡标志:_______。

2.东汉的建立:时间:_______;建立者:_______(光武帝);定都:______。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3.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动摇了______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4.历史纪年法:

①帝王纪年法:始皇五年、贞观四年

②干支纪年法: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的甲午、戊戌、辛亥是干支纪年法

③公元纪年法

换算练习:

①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西汉存在了年。

②公元前202年是世纪初还是末?

③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是世纪年代。

④民国8年是公元_______年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标: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

三、张骞通西域(史称“凿空”)

1.汉代人把今天甘肃、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地区称西域。

2.概况: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出使西域,

3.意义: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

有效的管辖;②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丝绸之路(观察P64:丝绸之路路线图和P65: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1.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

2.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向东:山东沿海→黄海→朝鲜、日本

向西: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

3. 汉与西域贸易的特点:

汉朝传入西域以技术为主,西域传入汉朝以物产为主。

4.作用: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谈古论今: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一带一路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加强我国同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汉宣帝时期)

意义:的设置,标志着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

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新疆地区从汉代就成为中

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明帝时,派出使并经营西域。班超派出使大秦(古罗马),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标:1.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③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活动建议: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一、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识图:P76三国鼎立形势图)

(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加强大陆和台湾的联系)

三、以《三国演义》为例说明文学作品和史实的区别。

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是在真实历史上加以文学创作,有真有假。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以为都城,史称。

司马炎就是帝。

2.统一:280年,灭,统一了全国。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迁移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民族:、、、、;(史称“五胡内迁”)其中迁入山西一带

的有。(识图:P80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3.十六国时期,氐族苻坚建立的统一了。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灭掉西晋;皇族于年重建晋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

2.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定都__ 。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北人南迁带来和先进的和;

2)南方社会_________; 3)南方_________优越;

4)统治者________和南北方人民______。

2.表现: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汉技术有了改进,兴修水利,深耕细作;实行麦稻兼种。

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南朝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四、85页课后活动:阅读材料对比《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五、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填出所缺政权名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建议: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巩固统治

2.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用鲜卑族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1.表现:①生产生活上:北方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向北方民族学习畜牧经验;

②政治上:北方民族沿袭中原原有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上:内迁民族大多使用汉语,北方民族乐器歌舞受到汉族喜爱;

④民族心理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意义: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活动建议: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以后,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1.东汉以来书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造纸术的发明。

(2)统治者的重视。

(3)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

2.总结: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和书写材料

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书写材料:甲骨,青铜器,简帛,纸张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1.民族交融

2.北方经济恢复,江南得到开发

3.继承创新了秦汉文化

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