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湄潭翠芽

湄潭翠芽

4243

百年荣耀·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百年荣耀·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湄潭翠芽

名。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湄潭翠芽”茶以优质、稳定、安全的品质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先后150多次获“中茶杯”特等奖、“中绿杯”金奖、“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贵州三大名茶”、“千年金奖”、“茶王”等荣誉,其中国家级金奖88次。“湄潭翠芽”于2011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品牌价值14.36亿元。

历史文化

好山好水出好茶,湄潭自古以来就是宜茶之地。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第八篇《之出》中曾有:“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费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赞誉,这古夷州就是今天的湄潭一带。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载:“夷州土产茶……”;清《贵州通志》载:“湄潭云雾山茶有名,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这“眉尖茶”即为“湄潭翠芽”前身。

产区概貌

“湄潭翠芽”茶产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的贵州省湄潭县。该地区年均气温15℃,降雨量1100mm以上,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平均海拔920米。森林覆盖率达62%,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和生产优质茶叶,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富锌硒”茶区和优质茶叶生产县。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全县拥有优质生态茶园面积56万亩。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2012年连续荣获 “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贵州省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园区”,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2014年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第二名、“全国茶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第三

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设立在湄潭,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大批教育科学技术精英云集,浙江大学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汇合,使湄潭茶产业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更进一步升华。近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界友人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湄潭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名茶之乡、贵州茶业第一县。

全县会员企业有茶叶商标15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为全省重点打造品牌。“湄潭翠芽”为公用品牌,是贵州三大名茶之首。“遵义红”为公用品牌、注册证明商标,以其优良的品质得到了各界专家及消费者的认可,先后20余次获得金奖。“兰馨”商标为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一批企业品牌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地方标准《湄潭翠芽茶》D

B 52/T 478-2015,于2015年重新修订发布,全县使用“湄潭翠芽”商标的茶叶企业有400多家,全部实现了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生产。

全县会员企业有茶叶商标15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为全省重点打造品牌。“湄潭翠芽”为公用品牌,是贵州三大名茶之首。

工艺品质

“湄潭翠芽”茶是贵州扁形名优绿茶的典型代表,主要采用湄潭苔茶等国家级良种的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优质鲜嫩茶青,通过摊青、杀青、理条、整形、脱毫、提香、筛选等20多道复杂工序加工而成。产品具有外形扁平直、匀整、黄绿润,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富含氨基酸、多酚类化合物、维生素,水浸出物高达43.8%,高出一般茶叶8个百分点左右。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组成: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入手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环保工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大有作为 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GNP: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统计 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统计 环境经济学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部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用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应用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科学性: 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二重性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费用效益方法应用,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3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是以一定的代价从事某向经济活动所必须放弃的以这同一代价从事另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 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结局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个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使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激励人们保护环境的办法,政府干预和权利交易是经济学学者提出的方案,既有有效性,又存在局限。应当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通过环境资源系统物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合作和均衡促进环保产业机制的顺利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问题;外部性;解决路径;建议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接踵而至的便是环境危机。公害案件的发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反思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问题,以期从中寻找正确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尖锐冲突的有效路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萨缪尔森提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物品是否具有公共性的两大标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具有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产品的边际成本不会有任何增加,即成本为零。公共物品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的消费权或享有权并不是由某个人所有,而是由整个社会占有[1]。比照公共物品的两大属性可以发现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环境资源由所有人共享,并不属于某个人所有,另外,一个人享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不得排斥其他人的享用。 环境资源的这种属性易导致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问题。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2]。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交易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利害影响。正外部性是生产者的活动以非市场交易方式对另外一方产生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则是对另一方产生消极影响。 在环境活动中,当某个人或组织做出保护环境的举动时,其付出了成本得到的收益由社会享用;当破坏环境时所得收益由个人享用而成本却可以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是说,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成本没有计入进行市场交易时的私人成本中。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环境污染为例,污染者污染环境的成本由于外部性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不会在其私人成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 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经济力量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分析

《法与经济学》期末论文 题目: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21世纪人类将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三重转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 2012年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开幕。多哈气候大会计划持续12天,来自近200个国家的17000余名官员、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将参加此次大会。各国在大会上就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与减排等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人类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灭绝等都日益严重。同时,政府、企业、人们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另外,国务院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行政法规。这足以见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共6章,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内容有:①适用范围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该法规定应防治的污染和其他公害有: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②通过规定排污标准,建立环境监测、防污设施建设三同时,交纳超标准排污费等制度,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分析 1.从公共物品与外部性方面进行分析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河流、大气层、海洋及许多的森林和山地等环境资源被认为是公共物品,其产权非私人所有,产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和消费者都可以把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把废水排放到公共拥有的河流中,把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堆放在公有的场地,森林被人们过渡砍伐。结果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 由于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它的产权是不明确的,每个人都有使用的权利,这就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而这种外部性大多都是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负外部性,表现出来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用下面一张图来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

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1105023 7 臧珂雨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今年年初,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 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与此同时,山东排污地下的时间也引起轩然大波,先有网友微博爆料山东某地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又有网友作证“山东广饶大王镇造纸厂就是典型的地下排污,用压力泵把造纸的恶臭毒水拍到地下水系里”一时之间,“地下排污”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此事真假虚实,,地下排污引发了众多人们的共鸣。据媒体报道,“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些残酷而冰凉的数据,让人遽然惶恐之余,不免黯然感叹,如果连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惨遭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存活,当一名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沉疴,当一个个乡村沦为癌症村,惨烈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发出最后的哀鸣和警告。再也不能容忍水污染了! 面对以上的环境问题,我想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曾经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而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 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

环境问题与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与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 摘要:在国际贸易框架下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是从“比较优势”的方面开始的,当前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环境问题的负面影响,制约国家贸易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加强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采取有利于环境发展的保护手段,通过两者能够达成多边合作的关系,促进平等交流与往来,以此来促进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环境问题;国际贸易;经济学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衍生出许多的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国际贸易的科技、经济往来、规模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国际贸易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意义,对于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结合国际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最终对国际贸易产生何种影响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学分析 积极的国际贸易环境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趋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可以结合边际递减效应来探讨这一问题,总体情况来看,当国际贸易增长到一定的数额的时候,就不会给经济带来任何的收益,如果国际贸易还是继续增长,甚至可能会出现负效益的现状,最为严重的就是给环境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加剧资源浪费的形成。还会对全球各个地方的生态资源造成损害,影响生态平衡系统的建设,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反之,如果国际贸易走低,环境各方面的污染也会随着减少,成本的消耗就变得更加少。如果生态污染持续恶劣,那么在污染的治理层面也将变得极为困难,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会加大,就体现了国际贸易边际递减原理。在污染治理初期所要花费的成本是较低的,这时候采用的科学技术方法也是较简单的,一旦环境持续地严重下去,那么就需要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昂贵的设施和设备,成本上也是持续上升的。 二、环境因素下的经济学的分析 (一)生产范畴中产品的生态污染情况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通过介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污染进行经济学分析,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并对当下山西生态污染和环境污可染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一些方案,以更好的促进山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外部性内部性山西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与保护已成为一个备受世人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的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在传统经济模式中,资源和环境只是“自然要素”,是经济的外在变量,甚至是与经济无多大关联的外部因素,其特征是强调工业化,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唯一尺度,而资源环境是无关紧要的。这种模式没有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严重危害其他人发展的权利,不仅给当代人类造成了危害,也把未来人类至于发展的困境。 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不仅是为当代经济的发展谋求动力,更是为后代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非竞争性,这使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大学生的宿舍环境卫生,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床铺和书桌整理干净,不仅使自己的心情愉悦,同时也使整个宿舍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提高,别人也相对得到了较好的生活环境。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翻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汽车排放的尾气,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垃圾堆放散发的难闻的气味等,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者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外部经济(负的外部性) 再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有全社会来承担,。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并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既具有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政策

不同环境政策背后的经济学思想分析 聂耳聪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号:515143910022)摘要:过去人们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保护是道德问题, 环境管制是法律问题,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用一些经济学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把经济学工具用于环境保护上逐渐得到普遍承认。本文以一些常见的环境政策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政策,试图对这些不同的环境政策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进行阐释,并分析不同的环境政策所受到不同经济学思想流派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问题;污染;环境政策;经济思想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热点问题。这其中既包含诸如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问题,也包含气候变化、拯救濒危动物、碳排放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影响和作用,环境问题能否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用经济学的手段对人类权衡取舍行为的研究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如果用同样的手段来研究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纳入到研究经济问题的体系中来,也会带来许多新的思路。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不应该把环境问题货币化,因为环境是无价的,但是现在许多有关通过市场激励来解决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创新的政策①。 正如经济思想流派众多一样,针对同一环境问题也有许多种类繁多的环境政策。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每一种环境政策背后都能找到一些经济思想的影子。本文将以具体的几个环境政策为例,对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思想进行分析。 一、税收 1.政策内容 保护环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离不开多种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税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和引导作用②。目前,各个国家针对环保问题征收的环境保护税的种类有燃油税、消费税、污染税等。这些税收分为受益税和矫正税③。受益税是指国家针对准公共产品的征税,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具有排他性。受益税符合“谁受益,谁付费,多受益,多付费”的原则进行征税,燃油税是对燃油、燃气在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环节征收的专项性税收,燃油税体现了“用路者缴税,多用路者多缴税”的原则,具有受益税属性,可被视为一种受益税。矫正税是一种纠正一些给社会带来成本和不利影响的税收。污染税是一种典型的矫正税。197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这一原则的定义是“污染者应当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一)

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一) 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要更好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学;生态技术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场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3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4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5 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 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8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9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10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11 环境经济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4 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15 需求:是指人们意愿买进的数量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7 环境经济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 18 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19 费用效果分析:它是一种通过费用预期达到效果进行的方案比较从中选择理想方案的费用评价方法。 20 公共商品:是指每一个人可以消费,而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商品。 填空题 1.选择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角度浅析环境问题 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浪潮中,唯GDP论调越来越不合时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让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将环保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达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 一、 (一)外部不经济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 随后他的学生庇古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企业排污就属于外部不经济范畴,排污企业在追逐企业效益的同时,给周围环境造成了损害,产生了“外部社会成本”,而在实践中,这种“外部社会成本”并未计算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百姓或政府替之埋单。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个人边际成本(MCP)<社会边际成本(MCS)。这时私人活动水平会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例如种树人砍伐森林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如图示简单分析: 差额是EMC。但是在个人利益驱使下种树人砍伐森林时,其砍伐水平由边际效益MB和MPC决定,这时私人砍伐量Q1大于由MB和MSC决定的高效水平Q*时必须提高伐木的价格。 (二)外部不经济解决困境 首先“环境资源是免费提供”的理念根深蒂固,人们接受需要一个缓慢地过程。其次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若计算经济单位成本,会使得某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极有可能导致大批工厂破产、工人失业、物价上涨。再则经

济活动的外部性普遍存在,一个地区内很难度量单个单位的外部性。市场机制的却反,也会令外部性很难货币化计量。最后环境资源多为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管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造成巨大的公共开支。 二、 (一)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理性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提出来的。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 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最后的结果是两人都会坦白。下图是该情况的一般分析: 法律解决囚徒困境: (二)公地的悲剧 18世纪以前,苏格兰地区有大量的草地产权没有界定,大家可以自由地在那里放牧。草地属于“可再生资源”,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只羊来增加个人收益,尽管他知道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呢?如果他们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任何一位牧民的结论都会是:不管其他牧民是否过度放牧,我如果选择“少放羊”都是次优战略,从而选择对

环境经济学重点_终极版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境况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2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3社会环境:4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 4环境污染:7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7主要指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6可持续发展理论:2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环境经济系统:28在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方流通和相互作用,两者耦合为一个整体,即环境经济系统。 8效用:42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9总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10边际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消费数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 11消费者剩余:44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将产品推向市场时的期望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12帕累托最优状态:46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3帕累托准则:46{也称为帕累托许可变化}如果一项变革或一个变化,可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又不会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项变革或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14外部性:48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15环境费用:51环境费用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后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二是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而应采取的防护治理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所需的资金。 16环保投资:55环保投资是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而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取得环境效益的行为和过程。 17环保投资运行成本:58用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和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是环保投资项目和设施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8环境效益:68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的效果。 19环保投资效益:71环保投资效益是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带来的效益。 20效益费用分析79:简称效费分析(BC分析)。他是一项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或所需要的费用,与其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1效益费用比:82简称消费比,一般表达式

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可是作为一个经济学问题,现在人们已经愈加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包括清洁环境的价值和治理环境的成本。这其中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产品价格只反映了其内部的经济成本,但没有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即对环境的污染,或负面的外部性,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环境是一个公共产品,很容易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即不承担治理环境成本,却享受治理环境的好处。 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根据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我们得出结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总收益最大。具体到环境问题,当减少排污的边际成本等于减少排污的边际好处时,减少排污的好处总量最大。但减少排污的好处很难定义,更难量化,所以把问题加以转换,变为如何减少减排成本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通过给予经济鼓励政策,让经济个体酌情而定,从而在整体层面达到减排目的。通过两种方式改变经济个体的决策动机,一种是对排污征税,调整价格,使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的个体以节税的形式得到回报;另一种是限制排放总量,调整数量经济个体之间可以自 由买卖排放配额。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发的趋利避害本能和市场交易工具,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即政府规定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有利于刺激企业革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对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摘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经历几个世纪的工业大发展后,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本文试图通过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环境保护问题的相关问题,包括对环境问题与外部性、科斯定理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环境问题规制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字:环境保护制度经济学缺陷纠正 经历几个世纪疯狂掠夺式开发大自然后,人类发展的脚步有所放缓并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如何相处问题。然而世界各国发展的步伐是有差别的,当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时,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上升阶段(初级阶段),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的。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的重要作用时, 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 即在缺乏有效制度的领域或地区, 或者一国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 此时此地制度效率是最高的。而我国现在正处在这样一个转轨时期, 同时环境治理也正是一个缺乏有效制度的领域, 本文就试图通过对环境治理进行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明确产权关系、进行正确的成本收益核算、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使制度在治理环境这一公共事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外部性与环境问题 关于外部性的涵义,有许多学者曾对它作了探讨。丹尼尔·史普博(Daniel Spulber)将外部性定义为:“某种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交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个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认为:“当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2]或“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称为外部性”。按照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当有人被强加了非自愿的成本或利润时,外部性就会产生。更为精确地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机构对他人福利施加的一种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3]综合上述观点,外部性的涵义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而言的。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负担,从而使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现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