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南京市获省级“四优”项目汇编

2015—2016南京市获省级“四优”项目汇编

2015-2016

南京市获省级“四优”项目汇编

The Compilation of Won the Provincial “Four Excellent” Project in Nanjing

规划设计·建筑工程 · 信息化· 勘察测量

001

003

0022016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lection Achiev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anjing, 2016南京城乡规划成果选编

2017年2月24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苏建科〔2017〕72号文》公布了2016年省级“四优”(第十七届优秀工程设计、第十五届优秀工程勘察、第十三届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评选结果,共有819个项目获奖。这些高水平的优秀获奖项目,反映了全省规划、勘察、设计、建设单位技术进步的成就和对全省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细数这819项优秀成果中,涉及南京市的有160项,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反映了我市在城市规划、建筑、勘察、设计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丰硕成果。为集中展示我市规划建筑勘察设计水平和能力,鼓励设计单位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多创出高水平的优秀规划编制、优秀勘察设计、优秀标准设计、优秀软件设计,宣传推介优秀机构和人才,塑造、打响南京设计品牌,南京市规划局决定将省级“四优”中涉及南京的优秀获奖项目进行汇集,定名《南京市获省级“四优”项目汇编(2015-2016)》,委托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为方便读者查阅,本《汇编》的编排体例,在省厅“四优”文件分类基础上,做了适当归并分类,分为“A 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村镇规划)、“B 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市政公用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城镇住宅和住宅小区设计、地下建筑设计、交通工程设计、水利工程设计)、“C 信息化”、“D 勘察测量”(工程测量、工程勘察)四大类,类下按年,年里按一、二、三等奖排序。期待各获奖单位,按照南京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开阔眼界、提高境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城市建设再创明朝的辉煌!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2017.9E xplanation ·编辑说明规划设计 · 建筑工程 · 信息化 · 勘察测量2015-2016The Compilation of Won the Provincial “Four Excellent” Project in Nanjing 南京市获省级“四优”项目汇编

005

0042016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lection Achiev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anjing, 2016南京城乡规划成果选编C ontents 目录

南京明外郭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及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 / 010

南京青奥村地区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 / 012

南京河西新城中轴(淮河路两侧地块)城市设计 / 014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 016

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埝村村庄建设规划 / 018

河西南部大中运量公交系统优化及鱼嘴地区交通组织设计规划 / 020

南京市城市绿线划定(第一批) / 021

南京滨江地区总体城市设计 / 02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 023

南京市鼓楼区总体规划(2013-2030) / 024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公塘社区公塘村庄建设规划 / 025

高淳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 026

南京河西新城区整体城市设计 / 026

江北新区港口岸线挖入式港池规划研究 / 02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 027

南京市仙林副城总体规划(2010-2030) / 027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大气科学楼 / 040南京金陵饭店扩建工程 / 042苏宁易购总部 / 044南航将军路校区东区图书馆 / 046华泰证券广场 / 048南京直立猿人化石大遗址博物馆 / 050南京市档案馆、方志馆 / 052南京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实验楼 / 054南京邮政一枢纽生产楼改建工程 / 056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综合楼 / 058南京市玄武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 / 060南京地铁十号线工程 / 062南京牛首山风景区(北部景区)东片区道路与景观及建筑设计(一期) / 064骋望骊都华庭 / 066仁恒江湾城二期 / 068南京地铁网线综合控制中心(张府园) / 070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地学楼 / 071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游泳馆 / 072西善桥岱山C 片区保障性住房项目16#地块18班幼儿园 / 073南京仙林湖地区高级中学 / 074南京中华中学 / 075南京南捕厅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四号地块三期工程南区 / 076南京质量安全技术中心 / 077 南京市小红山汽车客运站人防地下室 / 078 汇杰新城(南京栖霞区迈皋桥保障性住房)02地块地库 / 079南京市江宁区小龙湾路跨秦淮河大桥工程 / 080南京市桥北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 / 081南京绿博园环境提升工程II 区景观设计 / 082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 / 083金陵饭店扩建工程景观设计 / 084复地东郡 (一期) / 085高铁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地区规划 / 028南京河西新城区南部地区(MCe040)控制性详细规划 / 030南京市强度分区规划可行性研究 / 032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 / 033南京市秦淮区总体规划(2013-2030) / 034南京市高淳区村庄布点规划(2014-2030) / 035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示范村 / 036江北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 037南京市溧水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 / 037南京市板桥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 / 037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新市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037A-01◎ A-02◎ A-03◎ A-04◎ A-05◎A-06◎ A-07◎ A-08◎ A-09◎ A-10◎ A-11◎A-12◎ A-13◎ A-14◎ A-15◎ A-16◎ B-01◎ B-02◎ B-03◎ B-04◎ B-05◎B-06◎ B-07◎ B-08◎ B-09◎ B-10◎ B-11◎B -12◎ B-13◎ B-14◎ B-15◎ B-16◎B-17◎ B-18◎ B-19◎ B-20◎B-21◎B-22◎ B-23◎ B-24◎B-25◎ B-26◎ B-27◎B-28◎ B-29◎B-30◎ B-31◎ A-17◎ A-18◎ A-19◎ A-20◎ A-21◎ A-22◎ A-23◎ A-24◎A-25◎ A-26◎ A-27◎ 2015年一等奖

2015年一等奖2015年二等奖2016年一等奖2016年二等奖2016年三等奖2015年二等奖

2015年二等奖2015年三等奖

规划设计

建筑工程台湾名品展览馆 / 086华新丽华河西项目C1地块 / 086仙林C4/C5地块项目01栋(新地酒店) / 086六合区棠城小学、棠城初中 / 087双门楼片综合楼 / 087南京市小红山汽车站客运站(客运站房、司乘公寓及地下车库) / 087南京市河西新城快速公交工程一号线 / 088南京绿博园提升工程I 区景观设计 / 088南京市江宁西部生态旅游道路工程 / 089河西滨江公寓 / 089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一期经济适用住房B 地块 / 090西善桥岱山西侧保障性住房项目8#地块 / 090保利仙林G34地块项目 / 091公园路159号地块项目 / 091B-32◎B-33◎ B-34◎ B-35◎ B-36◎ B-37◎B-38◎ B-39◎ B-40◎ B-41◎ B-42◎ B-43◎B -44◎ B-45◎ 2015年三等奖A B 规划设计 · 建筑工程 · 信息化 · 勘察测量

2015-2016The Compilation of Won the Provincial “Four Excellent” Project in Nanjing

南京市获省级“四优”项目汇编

2016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lection Achiev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anjing, 2016南京城乡规划成果选编

南京NO.2007G21地块项目(六朝博物馆、圣和酒店) / 092南京软件谷智慧园 / 094

科研业务办公楼 / 096

南京移动通信综合楼 / 098

金奥大厦 / 100

西善桥岱山A片保障性住房项目2#地块小学及幼儿园 / 102

南京地铁三号线人防系统设计工程 / 104

宁天城际一期工程沈桥站~金牛湖站区间及车站设计 / 106

玄武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108

天保街生态路示范段研究和设计研究 / 110

中城·国际广场B地块 / 112

麒麟科技生态创新园NO2010G61地块(多层住宅一期及配套) / 114高科荣境品苑A2地块一期 / 1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体育馆 / 118

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新营业办公大楼 / 119

青奥城一期国际风情街 / 120

富力南京麒麟生态科技创新园G61地块商业项目 / 121

南京君泰国际生态总部园 / 122

南京新港(四号地块)研发中心大楼建设项目 / 123

江苏银行总部大厦 / 124

金融产品研发制作中心 / 125

南京青奥中心项目-会议中心 / 126

江苏钟山宾馆集团商务大楼改扩建项目 / 127

南京市委党校 / 128

西善桥岱山西侧保障性住房项目24#地块社区中心人防地下室 / 129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地区江东南路建设工程 / 130江宁开发区双龙大道(天元路~南京绕越高速公路)道路拓宽工程 / 131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江心洲站 / 132

南京火车站北站房和北广场建设工程景观绿化设计 / 133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滨江南段景观设计 / 134

金牛湖帆船基地景观设计 / 135

南京青奥文化体育公园 / 136

南京市六合新城雨花庭地块、莉湖畔地块经济适用住宅小区 / 137南京青奥村 / 138

南京五矿九玺台花园项目 / 139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陆侧交通系统设计 / 140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楼 / 141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学生宿舍四组团及生活福利用房四期-1、2、3#楼 / 141青奥村小学、幼儿园 / 142

南京江东软件城ITO园区E06、E07、E08地块项目 / 142

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公寓 / 142

南京IC设计园3#、4#楼 / 143

南京理工大学综合试验教学楼 / 143

南京警犬研究所新建犬舍 / 143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体育馆 / 144

城中河综合整治项目 / 144

南京市江宁区天印大道改造工程 / 145

河西地区综合性医院(河西儿童医院)景观绿化项目 / 145

解放门东南侧游园建设项目绿化景观及其相关配套工程 / 146

南京宝船厂遗址宝船博览苑工程设计 / 146

东方熙龙山院B、C区工程 / 147

南京市浦口区2014年度农田水利重点片区工程 / 147

B-46◎B-47◎ B-48◎ B-49◎ B-50◎B-51◎B-52◎ B-53◎ B-54◎B-55◎ B-56◎ B-57◎B-58◎

B-59◎B-60◎B-61◎B-62◎ B-63◎ B-64◎B-65◎ B-66◎ B-67◎B-68◎ B-69◎B-70◎B-71◎ B-72◎B-73◎ B-74◎B-75◎ B-76◎ B-77◎B-78◎ B-79◎B-80◎B-81◎

B-82◎B-83◎ B-84◎B-85◎ B-86◎ B-87◎B-88◎ B-89◎B-90◎ B-91◎ B-92◎B-93◎ B-94◎B-95◎ B-96◎ B-97◎

2016年一等奖2016年二等奖2016年二等奖

2016年三等奖

“数字南京”空间参考框架的设计 / 150

南京市乡村地区规划数据建库 / 150

基于移动一体化自由协同的南京市规划行政办公系统 / 151

C-01◎

C-02◎

C-03◎

2015年三等奖

信息化

城轨南站至禄口机场段DJ-XK02标将军路站(后更名吉印

大道站)~佛城西路站区间 / 154

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参考框架升级维护项目 / 156

中航科技城A座(中航科技大厦)基坑监测 / 158

汉府街NO.2007G21地块项目地下室基坑支护工程 / 160

中航科技城A座(中航科技大厦)基坑设计 / 161

南京市河西新城快速公交工程一号线项目段变形监测 / 162

金奥大厦工程勘察项目 / 163

南京城南水厂中控化验楼工程 / 163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一、二等水准网 / 163

南京市梅子洲过江通道接线工程基坑监测 / 163

南京地铁3号线D3-XK02标滨江路站~五塘村站区间 / 164

南京市江南六区地理国情普查 / 166

旭日爱上城4区地下车库基坑支护设计 / 168

南京至高淳城际快速轨道南京南站至禄口机场段工程第三方监测 / 169

南京财富中心工程岩土工程勘察 / 170

南京市城西干道综合改造工程(清凉门隧道) / 171

南京火车站北广场NO.2011G83地块项目深基坑支护工程 / 172

南京市主城四区(鼓楼、玄武、秦淮、建邺)地下管线普查探测测绘服务项目 / 173

南京市溧水区多规融合应用系统建设 / 174

新城科技园科技创新综合体A基坑支护 / 175

南京市浦口区地下管线探测工程 / 175

南京市浦口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程 / 176

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南站~双龙大道站区间大拇指广场项目工程段地铁保护区监测 / 176

D-01◎

D-02◎

D-03◎

D-04◎

D-05◎

D-06◎

D-07◎

D-08◎

D-09◎

D-10◎

D-11◎

D-12◎

D-13◎

D-14◎

D-15◎

D-16◎

D-17◎

D-18◎

D-19◎

D-20◎

D-21◎

D-22◎

D-23◎

2015年一等奖

2015年二等奖

2015年三等奖

2016年一等奖

2016年二等奖

2016年三等奖

勘察测量

C

D

007

006

009

0082016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lection Achiev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anjing, 2016

南京城乡规划成果选编

规划设计南京市获省级“四优”项目汇编A

011

010南京明外郭沿线地区规划设计

及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背景南京明外郭是明南京都城四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因地制宜建造的防御工程之一,全长60千米,筑有18个城门,因山就势、举世无双、规模巨大、长度为最,在城墙和外郭之间旧有道路以便交通。200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保护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审议通过,南京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外郭沿线规划应运而生。目前外郭走势存留43千米, 位于南京主城范围内,沿线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深厚、景观资源荟萃。规划定位以明外郭走向为依托,形成丰富多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的绿色长廊。突出生态的、大尺度的、多元价值提升的、立体的保护与利用构想。规划范围规划设计范围北起外金川门,经燕江路、和燕路、土城头路,南至夹岗门,即南京明外郭现状留存部分,全长约43千米;规划用地包括明外郭本体、两侧扩展用地及沿线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点、自然山体、公园、生态用地等,总面积约1690公顷。项目特色1、定位高屋建瓴。转换“土城头”为“百里绿廊”。充分发挥现存外郭走势及沿线景观特色,经过规划、整合用地和设计,将其塑造成为一条环绕主城的人文走廊、生态走廊、休闲长廊。2、举措修正认知。重构南京明城墙体系。明外郭作为南京四重城之一,是南京古代城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鲜为人知,通过本项目对南京城墙申请世遗起到重要作用。3、规划因地制宜。创建丰富的保护与利用及展示和活动的场所。项目注重保护、直面现状问题、重视地缘条件,形成统一又多样性的规划。4、设计联系内外。将明外郭线性成为串联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明外郭纵深成为郭墙和城墙联系的绿廊。规划不仅有效整合了沿线散落的历史遗迹、片段的自然景致,而且还通过交通调整和视线分析,加强了南京城墙和外郭的联系及认知。项目创新1、设计队伍多元,强强联合。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专家师生,合力攻关。2、规划组织合理,应对性强。多方专家集体调研、分专业探讨、分段评估、分段设计,规划整体性强、地段特色多元突出。3、重视遗产保护,意识突出。坚持保护第一,以彰显外郭形制和做法为前提,同时对交通、环境提出针对性的调整建议。4、顺应山水环境,发掘潜力。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山水环境和外郭的关系、沿线自然资源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彰显南京城市特色。5、模拟人车行为,驾驭规模。充分考虑主体行为,模拟人穿行、随车行和高架车行的速度和视线,促使规划设计贴近真实感知效果。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复【2011】4号批复时间:2012年1月01 /总平面图

02 /实景照片

03 /效果图(沧波百水)010203A-01风景园林规划

013

012南京青奥村地区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项目区位青奥村地区北望长江,东接奥体中心,距离南京老城中心约10 千米。该地区不仅在青奥会期间与现有的奥体中心形成了赛事活动的主要片区,而且在城市整体和河西新城中占据了重要的区位。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南起油坊桥立交、北至扬子江大道、西起规划道路、东至金沙江路,总面积约175 公顷。规划定位着眼于城市整体发展,在遵循河西中南部发展框架和密切联系河西中部地区现状功能区布局的基础上,将本地段的功能定位确定为:1、南京都市区进入主城南部重要的景观轴线; 2、河西城市中心体系中以会议展览为主导功能的中心地区; 3、滨江风光带中体现城市滨江特色的重要节点; 4、与江心洲联动的休闲旅游服务基地。项目特色1、探索了大型节事促进城市优化发展的有效模式。规划确立了“城市与青奥共成长”的战略目标,抓住大型节事集中建设的机遇,合理调整城市形态结构,有效整合提升了城市发展系统功能。1)规划设计青奥轴线串联特色资源,形成城市滨江发展的新格局。2)组织公共活动系统,强化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实践了“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城市设计。3、成功实现了复杂立体交通枢纽的平面化疏解。4、深入探索了区段城市设计对设计控制的技术方法。项目背景与规划难点1、交通与城市活动功能的矛盾国际青年文化广场、青奥中心和国际青年文化公园是大量人流活动和交通集聚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是重要的快速交通通道交换的节点,这种功能上的重叠必然造成人流、车流,快速、慢行,区外、区内等各种交通要求的矛盾。虽然拟采用地下空间的方法,但是其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难度很大,加上缺少相关的国家规范,需要克服的难点较多。2、工期的制约项目启动时距离青奥会举行还有两年多时间,要在这样一个时间区间内完成包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国际青年文化广场以及地下综合交通等超大型项目,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对城市交通、城市功能、开发次序等与实际施工的可行性、工期等现实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和科学的组织。3、规划与其他设计、施工工作的协调本次规划开始时,众多的项目设计已在进行中,有的已进入施工阶段,但是前期缺少必要的规划整合,在整体上还存在许多矛盾。本次规划在整体理念和结构进行规划的同时,必须切实的考虑各个项目的进展状况,在整体最优和可能的条件下对各个项目进行协调。由于相关的投资、设计、施工单位众多,协调难度很大。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复文号:宁政复【2013】151号批复时间:2013年10月01 /总平面图

02 /效果图

03 /实景照片010203A-02城市规划一

015

014

南京市河西新城中轴(淮河路两侧地块)城市设计项目区位2014年青奥会主会场所在地——河西新城,是南京最重要的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都市新区。而河西新城中央商务轴更是现代化新南京的集中展示区。目前中央商务轴北段、中段已经建设完成,正在继续向南延伸。规划区现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片区内地块均有意向开发单位,亟需对片区开发进行详细的引导与控制,以形成更为整体的城市空间,避免不同建筑项目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规划范围本规划区位于中轴南段,规划面积76.2公顷。总体定位延续大气灵动的中轴空间效果:中轴整体研究出发,延续轴线大气的空间效果,将其在城市中凸显出来,同时作出本段不同于其他段的独有空间特色,并优化从江东路看城市中轴的景观效果,增强中轴的空间感知度。打造富有活力的时尚商业片区:通过地块功能多元混合;车行交通、慢行交通的充分引入、精心组织;空间景观的宜人设计,打造富有活力的高品质时尚商业商务休闲带。塑造空间宜人的特色景观水廊:通过河流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滨河活动与水上交通的合理组织,中轴河流空间两侧塔楼距离、裙房界面高度与退让、跨河连接天桥等方面的设计,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景观水廊。整体空间效果控制空间的曲与直:中轴线内侧东西向支路对于感知轴线以及串联内部地块起重要作用。根据总体定位中凸显中轴大气效果以及打造活力廊道的要求,确定了“一直一曲”的内部道路线型。空间的高与宽:高层建筑可以良好地限定中轴线,本片区建筑塔楼平均高度在150米以上,根据高宽比场所理论,控制相对高层塔楼间距在100米到140米之间,内部空间高宽比(D/H)在0.8-1.5之间,形成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促进活动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在重要节点处塔楼内收,突出重要空间,但相对方向塔楼最短距离不小于100米。空间的长与宽:本段中轴东西向延续约1.5千米,内部多层裙房界面宽度的控制延续了河西中轴原有界面尺度感,并创造出合理的宽窄变化。项目特色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导则控制方法: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导控强度分层化和导控要素精细化。前者主要表现在,本次规划导则的编制兼顾刚性和弹性,对若干核心问题确定底线,对于一些可由市场规则、开发意愿进行优化的非核心要素,可以通过区间、引导等方式适当放宽控制要求,以提高导则的实用性。例如中轴河道两侧道路采用一曲一直的线型,北侧道路为延续中轴气势采用直线形,也用于埋设市政管线,为刚性要求,图则中采用实线表示;而南侧曲线形道路可以丰富滨水空间活力,其在地块内的具体走向并不影响整个片区的系统性,因此仅将每个地块接口用实线表达,内部道路走向在图则中用虚线表达,具体线形可由开发主体决定,体现了导则的弹性。组织单位:南京市河西新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14年10月01 /中轴空间效果示意图

02 /总体鸟瞰图0102A-03城市规划一

017

016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区位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老城南端,中华门西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9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规划范围东至水斋庵、中山南路,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面积约12.6公顷。规划定位城南传统空间特色与文化特色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1、具有南京明清时期典型传统民居特征的传统住区;2、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的重点展示地区;3、南京具有传统价值的文化旅游休闲区。功能分区根据现状及周边历史资源特点,结合整体功能定位,将街区分为传统居住区、民俗体验区、历史展示区、文化休闲区和特色商业区。用地规划街区总用地面积12.57公顷,其中居住用地8.77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69.77%;公共设施用地1.7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4%;道路广场用地1.6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3.05%;绿地0.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18%。项目特色1、科学地建立了一套现状建筑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南京实际,结合现有的各类资源,建立了一套简洁明了、方便使用的现状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理清了建筑年代、质量、风貌等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确定各类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和街区价值的判断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这一评价体系,为后续南京其他同类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所普遍采用或借鉴。2、新增“风貌建筑”的保护类型,最大程度地保存街区的整体风貌规划针对荷花塘街区内现存大量尚未达到历史建筑标准,但对街区整体格局与风貌特色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新增为“风貌建筑”,主要采取修缮和修复的方法进行保护与更新,摒弃了过去在历史街区内大拆大建的更新改造方式。3、梳理更新单元,实现有机更新以“微创织补”的理念,梳理保护和更新单元。通过对现状用地、建筑、产权以及功能的详细梳理,以历史街巷为骨架,传统院落空间为基本要素,整合划定更新单元范围,为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提供技术支撑。4、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努力提高保护规划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规划在现状调查、确定保护对象、用地功能优化、最终方案的确定等阶段,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充分了解街区内居民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意愿,以提高保护目标和措施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编制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复【2013】12号批复时间:2013年1月01 /空间格局保护规划图

02 /重点地段立面整治图

03 /总平面图020103A-04城市规划一

019

018农业科技园博览馆区“从简”原生态区主题体验区“静”主题体验区“动”山地骑行区田野亲近区桃花源游区“大乐之野”深林区“大乐之野”深林区“大乐之野”深林区原野服务区清境原舍区精英营地区精英营地区文化市集区山地骑行区雅致民宿区主题功能轴景观轴线乐活骑行片农家体验片农家体验片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埝村

村庄建设规划项目区位大埝村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南依老山,自然环境优越。距南京主城约50分钟车程。沪陕高速在村域北部穿过,并在村域西部设置一处互通口。宁滁快速通道与浦合路分别位于村域东西两侧;重新改造的岔琥路在村域南侧穿行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村域规划,规划范围为大埝村行政范围,总面积约758.18公顷,第二个层面为大埝七组村庄建设规划,为大埝村保留扩大型居民点,总面积约12.51公顷。规划定位将大埝打造成为以山水为背景,以桃文化、自行车文化为主题的,集户外运动、特色农林种植、康居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片区。 总体结构以“珍珠”的空间解构形成“两轴、四心、多片区”的功能结构。构建“绿园环抱、四核”。组织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埝社区村委会编制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14年11月01 /总体结构图

02 /功能分区图

03 /总体鸟瞰图010203A-05村镇规划

创新特色1、绿色城乡,践行低碳生活将“绿色城乡,低碳生活”的理念贯穿村庄规划建设全过程,把大埝村塑造为南京市“乐活骑行第一村”。并通过因地制宜的自行车道、便捷的自行车换乘系统、人性化的自行车驿站、构建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系统,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详细设计中,规划进一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环境改造上,选用竹、木、石等乡土材料,体现乡野本色;小品构造上,利用废弃自行车零部件、易拉罐等,变废为宝;设施选型上,选用太阳能路灯等节能设备,强化低碳环保。2、海绵技术,解决旱涝矛盾大埝村地处老山山脉,属丘陵地带。在南京地区,平时属相对缺水村庄。但由于村庄内部地形高低起伏,现状市政设施不完备,在强降水的情况下易出现局部内涝。雨季时,部分老山山洪途经本村排往下游。据此特点,规划在村域纵向贯通5条水系,进行合理疏导。在村庄内通过建设生态道路、雨水湿塘、生态湿地、透水停车场、下凹式绿地等多种措施,构建完善的海绵村庄体系,提升雨水调蓄能力,雨季排涝,旱季反哺。在具体设计中,规划对原有破损道路采用透水砖进行改造;对原有过度硬化场地采用生态绿地进行软化,并对植物配置细致遴选,贯彻固土及乡土的“双土”理念。3、产业联动,提升村庄活力以南京青奥会自行车比赛为契机,通过 “律动丁街”,有效构筑产业空间载体。并积极融合自行车体验、销售及主题餐饮等多元业态。与此同时,规划围绕“产业引领,富民强村”的思想,以自行车特色为引擎,吸引城市游客,带动村庄蜜桃产业、苗木产业的发展。空间上,将自行车骑行道与桃林、苗圃进行串联,相互促进;产业上,进一步深化蜜桃产业,形成包括蜜桃售卖、采摘、工艺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链,实现多产业联动发展,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4、特色彰显,探索民居风貌建筑设计中,以“尊重民意,彰显特色”为理念。对于新建建筑,项目组通过与当地村民的多次座谈,充分了解当地生活习俗,设计出更符合村民生活习惯的建筑形态与室内空间,增加村民对居住空间的认同感。对于改造建筑,提取门头、窗檐等特色,于细部进行融合。在建筑用料上,就地取材,采用桃木、毛石等本地材料,彰显传统民居特色。5、延续文化,探寻历史印迹规划着力于挖掘村庄自身及周边的特色资源。项目组共整理出历史遗迹及非物质资源约二十四处。并以资料库的形式进行整理、归档,形成大埝村特色资源名录。为村庄文化延续及古迹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

021

020

河西南部大中运量公交系统优化及鱼嘴地区交通组织设计规划

南京市城市绿线划定

(第一批)项目背景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河西南部最端头的鱼嘴地区规划成为河西新城CBD 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滨江城市的新地标和华东地区最具活力的中央商务核心区之一,该地区预期的开发体量也随之迅速提高。这样,既有规划无法应对新的要求,既有的交通设施配置也无法适应地区开发所产生的巨大交通需求。在此背景下,本项目就此展开。内容简介

1 、交通容量的分析方法与支撑要素分析。重新对整个地区的总体交通环

境及交通需求进行了分析,对鱼嘴地区开发体量的合理范围进行测算,为后续

城市设计及交通组织提供基础。

2 、区域高品质多层次公交体系的定位与重塑。依据河西南部新城定位及

建设规模,从轨道交通线网解析入手,全面优化了奥南片区的轨道线网,提出

了推荐方案。

3 、需求引导下的交通系统构建与交通组织。实现鱼嘴城市设计与交通设

计一体化紧密融合,构建适应鱼嘴地区开发强度的完善交通体系。

项目特色

1 、采用全系统、多角度综合分析方法,从客流需求与公交容量平衡、车

流需求与路网容量平衡、动静态交通容量平衡三个方向,研究土地开发与交通

设施供给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鱼嘴地区合适的开发规模范围,具有理论创新和

实际应用价值。

2、以情景分析的手法,阐明河西南部公共交通的发展诉求,重塑地区高水

平大中运量公交系统,实现鱼嘴地区轨道线网零供给向多线服务的转变,支撑

该地区高层次定位、高强度开发。

3、构建以建筑地块为基本单元的精细化网络测试模型,清楚把握客流走廊,

并从客流规模及用户体验度两个方面提出方案测试指标,完成多方案比选。

4、以适应高强度开发模式、融入城市景观的立体化交通系统,打造区域外

部交通与内部网络的有机循环。通过设置空中、地面、地下三层的连续立体步

行体系,以及优化完善公交网络与非机动车网络,塑造与城市功能相适应、与

城市景观相协调内部慢行交通。

5、采用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互动的创新规划设计手法。方案制定过程中面

对河西南部地下空间己建成的综合管廊、宁和城际等受限条件,项目组充分协

调地下管网、河道系统的竖向关系,优化地下空间竖向设计,确保紧张的地下

空间资源得以有效释放。

编制单位: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时间:2014年6月

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编制单位: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合作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复【2013】147号批复时间:2013年6月规划范围绿线划定的范围为南京市全域,总面积6582平方千米。划定对象本次工作划定的城市绿线,是指南京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的控制线以及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郊野绿地的控制线,包括已建成绿地的控制线和规划预留绿地的控制线。总体要求落实相关法规要求, 深化相关规划成果,协调绿线与红线、蓝线、橙线、黑线、紫线等其它几线的关系。 划定思路尽可能保留现状绿地、保障规划绿地总面积、保持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划定总量本次绿线划定工作共划定市域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约1662平方千米,规划绿地的服务半径基本覆盖建成区范围。项目特色1、绿地系统规划与绿线划定工作同步进行两个项目组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分工不分家”,相互校核,保证了标准、内容等方面上的统一,实现了绿地系统规划意图在绿线划定层面的有效落实,指导了南京城市绿化工作的有效开展。2、多学科融合,运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项目依托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多学科融合的平台,借助GIS 技术,开发研制了绿线系统建设及绿线辅助编制软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加强了工作的指导性,并为成果未来的入库提供了基础。3、园林规划共同参与,多方协调共同完成本次绿线划定工作创新性地采用2012年《南京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和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两个用地分类标准对绿线进行分类,即每一块绿地同时对应两个分类标准中的类别,以便于在不同用地分类环境下的统计。4、有效地指导了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南京市城市绿线划定(第一批)是南京第一个得到市政府批复的绿线。在第一批城市绿线的基础上,2015年南京从中筛选出23处绿地,确定为南京市第一批永久性绿地,对加强我市公园绿地的保护、景观环境的塑造起到了更加积极的意义。南京市域规划绿地分布图大中运量公交系统优化

A-06城市规划A-07城市规划

023

022

南京滨江地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区位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是长三角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滨江地区作

为南京面向长江的门户,区域自然环境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具有得天独厚

的发展潜力,是彰显城市特色、展现大江风貌的重要区域。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区段(二桥、三桥),两岸两洲;沿江北岸长约26

千米,南岸约30千米;规划面积总计约105平方千米。

规划定位

充分利用现状资源,极力凸显南京滨江地区“景观多样、宽度多变、文

化多元、岸线多折”的总体特点和片区的各自特色,以形成“整体中丰富多元,

大气中灵秀多变”的滨江风貌,使南京滨江成为生态环境优越、历史底蕴深厚、

空间形态优美、公共活力丰富的最精彩的形象展示窗口;最重要的市民休闲

区域;最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

项目特色1、设计层面强调“整”——整合系统、建构宏观理想框架。通过多部门统一的建设目标,建构由九大要素构成的多要素系统控制框架,并搭建多片区的整体管理平台。大尺度滨水地区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错综复杂。 “九大要素”模式通过对各因素的清晰归类,将一个复杂任务切分为多个简单任务,为规划师进行类似项目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同时,九大要素的提出,使得多个建设部门能够以同一口径进行建设管理,保证各项目之间的良好对接,有利于整体效果的实现。而九大要素具体导控要求的表格化设计,简洁明晰,也便于管理者使用。2、落实层面强调“分”——分解落实、兼顾片区现实需求。根据行政及项目管理界线,规划将滨江南北两岸从空间上划分为八大片区。在满足系统控制框架的前提下,结合各片区实际情况,经多轮讨论,确定了各片区的特色定位、控导要求和各项调整措施,并针对各个片区制定明确的片区导则,片区导则一区一册,独立装订,便于使用。规划对大尺度城市设计的规划成果如何落实进行了探索。首先,片区导则切分尽量与行政或项目管理界线一致,责任到具体部门。其次,片区导则刚弹结合,以绩效性要求为主,规定性要求为辅。在满足系统刚性要求的前提下,为片区具体设计留出一定的弹性。在有关量、位置等要素的控导上,依据系统要求,给出明确的区间和范围。另外,充分注重近期建设方案的现实操作性。最后,控导要求法规化、条文化、表格化,并辅以关键图纸,既便于操作,也便于片区之间的相互对接。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完成时间:2014年5月

滨江效果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编制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批复文号:宁政复【2015】60号批复时间:2015年7月项目区位规划区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中北部,距离南京火车站11千米、南京南站13千米;连接长江与秦淮河,是城市发展历史与崛起的转折点,同时位于河西CBD、奥体中心南北发展轴北端,是河西新城发展的重要区域。规划范围规划设计范围:面积330公顷,北至汉中门大街,南至集庆门大街,西至浦江路-燕山路,东至北圩路-湖西街。规划研究范围:面积1338公顷,北至清凉门大街,南至应天门大街,西至扬子江大道,东至内环西路。规划定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公祭场所、城市活力高地。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三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一心: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两轴:城市功能轴、城市礼仪轴。 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协调区。多节点:四个景观节点;四个公共服务节点。用地规划规划建设用地328.47公顷,约占规划总用地的99.4%,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1.9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6%。以形成共同价值为目标。纪念功能用地划定为13.2公顷,比现状增加 3.14 公顷。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核心的外围增加城市绿地空间,以形成公祭活动的区域空间。设计亮点——圈层管控功能管控圈层。核心区(核心功能区)、缓冲区(休闲文化产业拓展区)、协调区(城市功能协调区)。交通管控圈层。以扬子江大道、应天大街、内环西路、清凉门大街为界,划定交通分流圈层、交通管控圈层及核心控制圈层;内圈严格控制、中圈适当管控、外圈合理分流。空间管控圈层。圈层相扣、逐级退台,分为18米控高区、24米控高区、60米控高区、100米控高区、120-200米控高区。风貌管控圈层。通过核心区周边控制纪念特色面,其他区域控制街区基本面。并通过塑造礼仪式街道,塑造城市标志时间轴线。交通管控圈层示意图功能管控圈层示意图A-08城市规划A-09城市规划

核心区(核心功能区)缓冲区(休闲文化产业拓展区)协调区(城市功能协调区)二

025

024

南京市鼓楼区总体规划(2013-2030)项目背景《南京市鼓楼区总体规划(2013-2030)》,是基于南京原鼓楼、原下关区合并以后以行政区为空间对象的总体规划,其目的是帮助合并后的两区尽快实现新鼓楼区“一个目标、一张蓝图、一套策略、一个近期计划”的目标,促进原两区优势互补、整体提升、特色彰显、快速融合发展。内容简介基于现状新鼓楼区地理位置优越、存量特征明显、资源禀赋凸显等特征,规划首先明确了问题导向、改善提升型的存量规划定位,并结合现状问题梳理,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效率、可持续、品质、公平”四大规划理念,进而通过资源整合、产业提升、特色彰显、宜居为本等规划策略,解决两区合并后的发展问题、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功能品质。项目特色针对存量规划特点,更加突出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率提升;打破规划层级限制,更加重视细节规划与技术工具运用;针对老城区规划实施难点,更加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实施效果实践证明,以存量规划定位的面向实施应用的《南京市鼓楼区总体规划(2013-2030)》成果,及时有效的指导了新鼓楼区政府“十三五”规划及相关发展政策文件的制定、指导了下位规划的编制、近期重大项目的选址、以及重点地区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编制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完成时间:2013年12月土地利用规划图南京江宁区谷里街道公塘社区

公塘村庄建设规划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江宁分局编制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复时间:2014年12月项目区位公塘社区地处谷里街道南侧。地形特征为典型的丘陵山区,区内交通便捷,银杏湖大道穿过社区,与宁丹公路、将军路、机场高速、正方大道等相接,通达联络周边城镇和市域交通网络。规划范围公塘村及周边农田,规划面积为35.72公顷。规划定位延伸谷里生态运动旅游内涵,完善目前以高端、私密、高门槛运动的生态旅游产品系列,填补以乡村原朴、开放、趣味为特征的乡村趣味运动体验产品空白,打造具有独特的文化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特色村。创新与特色1、以空间环境改善为载体,乡村内生发展为导向的规划思路创新通过对周边交通、产业空间、项目发展等综合分析,明确公塘村的发展应以填补休闲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由此充分挖掘村内资源的潜在价值,将废弃的小学、工厂、集市街、农田等赋予新的价值和形象,直接对接区域发展需求,走上以内生增长为导向的发展之路。2、盘活乡村“存量”规划发展途径探索突出对乡村既有资源“变废为宝”的系列策划与创意设计,对当前乡村“存量”规划的路径探索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小学:植入“流年往事——集体追忆当年的点点滴滴”为主题。厂房:改造为村民大食堂和服务中心。集市街:恢复集市街上与乡村息息相关的业态。3、乡村建设的“微改造”策略,保护本真原朴的乡村风貌关注对乡村环境系统梳理和细节优化,先做减法,清理废弃场地及构筑物,见缝插针增补便于村民生产生活的设施与场所;保留村庄的地形地貌、水体、植物等既有的资源格局。效果图A-10城市规划A-11村镇规划

027

026高淳区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设计导则

南京河西新城区整体城市设计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江北新区港口岸线挖入式港池规划研究南京市仙林副城总体规划(2010-2030)城市地区特别引导控制区

1、特色定位

文化旅游及商业休闲区。

2、控制范围

北至镇兴路,西到天河路,东至淳中路、小河

路一线,南至官溪路,包括高淳老街、七家村历史文

化街区,总面积约36公顷。历史文化街区根据上位

规划划分为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及环境协调区三个部

分,同时包括漆桥老街历文化街区。

3、设计目标

营造传统风貌凸显,古韵古香的高淳特色片区。

农村地区特别引导控制区

1、特色定位

国际慢城,以慢行、慢餐、慢节奏为代表的休

闲旅游体验区。

2、控制范围

包括桠溪镇西北部41.3平方千米、漆桥镇东南

部19.11平方千米及东坝镇东北部14.22平方千米。

3、设计目标

营造风格古朴、景观独特、生态宜人的休闲体

验片区。

发展定位以金融商务和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导的、以科技智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风貌相辉映的、绿色生态型新南京标志地区。规划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凑开发、精明增长。城水交融、构筑特色。以人为本、开放共享。目标愿景南京拥江发展的前沿阵地、高品质宜居生活空间载体、城市商业文化休闲新中心、智慧科技创意产业集聚区、滨江现代化形象的展示区、绿色低碳生态综合示范区。规划范围江北新区范围内的沿江岸线及其相应的水陆域,岸线长约90千米,重点研究七坝港区、西坝港区。内容简介规划研究系统梳理了江北新区长江岸线资源。通过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从规模合理性、运营经济性、资源利用科学性等基本原则出发,对江北新区主要港区挖入式港池的规划布置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规划方案可行性角度考虑,对长江南京段的泥沙运动特点、淤积特性进行了模型剖析和淤积计算,并建设性的对挖入式港池的可行性从泥沙淤积、水利防洪、通航安全、陆域规模、经济特性等方面建立了评判标准体系。研究得出了在江北新区长江岸线(尤其是七坝、西坝港区)建设挖入式港池特别是大吨位挖入式港池的可行方案。项目特色1、提出了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建设挖入式港池所需岸线资源的评判原则,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2、研究紧扣挖入式港池规划建设方案,建立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挖入式港池可行性评判体系。3、研究引入泥沙淤积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长江南京段的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提出了泥沙淤积特性。4、深入分析挖入式港池建设特点,从经济性角度提出了江北新区挖入式港池的建设模式,为其它地区挖入式港池建设提供借鉴。本课题以客观全面的掌握2007年以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为目标,围绕“规划实施程度”、“规划实施机制”、“规划实施环境”、“规划实施可持续性”4个层次涵盖14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评估,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指导建议。研究特点如下:1、全方位评估的第四代评估方法本课题形成了“四层次”的评估方法,研究内容还囊括了对建设有直接影响的规划实施机制和实施环境的内容,以及后续可持续发展工作开展的内容和机制建议。2、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技术手段采取数据模型分析方法(人口、经济数据分析)、多元指标评估方法(36个量化目标指标体系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法(各类效益指标分析)、问卷调查分析(人口空间分布)等多种量化评估技术方法,确保评估结论客观、真实、全面。3、有效沟通、多规融合的工作模式采取“市局牵头、部门合作、多规融合、专家把关、市民参与”的组织模式,11区政府、24市政府部门、13城市事业单位参与本次工作;不局限总体规划,还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红线规划等多类专项规划的融合分析;通过市民问卷参与调查,实现了多元视角、有效沟通。4、可持续的后续动态应用机制本课题将解决当前问题的研究结论,转化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指引、总体规划修订指引,具有明确的结论指向性;同时将成果主要内容概括为简明扼要的简本报告,有效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高淳分局

编制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编制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复【2015】59号批复时间:2015年7月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14年12月A-12城市规划

A-13城市规划A-15城市规划A-16城市规划A-14城市规划内容简介规划在南京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以区域协调为视角、以专题研究为支撑、以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建立副城“反磁力中心”为发展目标 。将仙林副城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南京都市圈东部区域服务中心、南京都市区高品质宜居新城。规划以组团型布局为基础,促进局部功能混合,形成“一核、三轴;一环、五心、六组团”的空间结构。项目特色1、借鉴国际新城建设理念,培育特大城市反磁力中心。基于副城的功能完善进程、与主城交通联系趋势分析,近期以各组团地区中心建设为抓手,逐步减轻对主城的依附性,最终结合副城中心的建设,构筑城市东部区域的反磁力中心。2、贯彻区域协调理念,构筑都市圈东部服务中心。基于区域责任明确副城作为南京都市圈东部区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强与周边片区规划在功能、交通、市政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3、交通引导发展,建立低碳绿色高效的公交都市。架构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交体系。建立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梳理控制大学内部路网,将高校内部贯通性道路远景作为城市支路控制,并与外部城市支路网衔接,为未来社会化开放做好控制。4、保护山城交融格局,塑造优美的城市特色风貌。通过滨江风光带、铁路沿线绿廊、仙林大道风光带的建设、山体修复及保护等措施,构建网络化的生态特色空间。强调山体绿带、水体对整体空间形态的统领作用,显山露水,提高生态空间的活力。串联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独特休闲公共空间,留住历史人文要素,体现城市特色。5、多因子叠加,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和人口容量分配 。选取区位、生态人文、交通、用地性质、改造难易程度以及视线廊道等对区域开发强度有较大影响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地区开发强度分析的指标体系,科学确定地块开发强度指标,合理分配人口容量。编制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时间:2010年12月编制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单位: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完成时间:2015年1月内容简介三等奖

029

028高铁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地区规划项目背景随着高铁时代来临,高铁网络与枢纽的规划建设将在城市整体、枢纽地区等层面给相关城市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南京南站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之一,站场规模达到“3场15台28线”,规划年旅客发送量超过7000万人次,其枢纽核心区规划面积约6平方千米。如何通过规划,整合枢纽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充分利用高铁效应促进城市发展与结构优化,并打造特色彰显的门户空间,是枢纽地区规划的主要挑战。内容简介高铁南站地区从2007年1月启动规划至今,一直采用了多部门协同、多专业合作、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相互协调与整合的开放透明的工作方法,从而保证了规划建设全过程的广泛互动与实效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选址坚持与用地预控,到本世纪2007年至2012年的城市战略调整与地区综合规划,再到近期结束的城市设计与控规,近20年的持续规划与设计坚守,使得南站地区成为城市与枢纽共赢发展的成功典范。项目特色1、优化城市整体结构,提出南部新城与新中心的设想提出以南站为依托,发挥华东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整合雨花软件谷、机场智慧新城等周边城市空间,带动南京主城南部空间的优化与整合,构筑城市的新中心—城南中心的设想。并通过站前商务区的打造形成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创新产业水平,扩大辐射与融合的范围,使得南京成为服务于“泛长三角”的区域中心。这些由高铁开通所导致的城市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城市结构的优化,已经落实到最新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之中。遵循TOD 开发理念,将站前商务区主要布置在800米步行区域内,总面积控制在1平方千米左右;强调空间的集约布局、用地的混合利用,地上地下步行一体化以及换乘的便捷性,从而打造城市新中心。2、构筑高效换乘集散与支撑地区开发并重的综合交通系统与铁道部门多次协商与争取,在南站站房下方设置了地铁、长途客运、公交、小汽车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了“空间集约、立体布局、垂直换乘”的枢纽综合体。基本实现了“无缝衔接、便捷换乘”的目标。构筑衔接区域、城市各片区的枢纽快速道路集散系统,形成了“高进低出、快进快出”的枢纽集疏运系统。化解了南站地区由于铁路、高快速路、现状建筑等造成的空间障碍,通过增加联系通道,保证了基地与周边地区路网的衔接顺畅,提高了地区路网的可靠性。在站前区域采用了密路网、小地块的格局。该路网格局可以有效支撑应对交通枢纽以及城市中心区高强度地块开发所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3、延续文脉,引导人流与视觉,营造高品质的城市门户空间延续城市文脉,提出了“金陵门户、秦淮陆港”的特色定位,构筑一条从雨花台风景区至枢纽站房再至秦淮新河风光带的中央景观轴,并对轴线空间进行了尺度推敲,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景观视觉与活动体验效果。结合轨道交通站点,以南站南广场与中央景观轴的地下空间为主要骨架,设置与周边地块相连通的通道,构筑具有较好连通性、网络化的地下空间体系,引导集散人流向消费者的转化。以视线动态分析为依据,一方面对南站南侧进站落客的高架匝道布局方案进行了优化,从而对进站车流形成了较好的视觉引导效果;另一方面从南京主城南部的整体空间景观来考虑,在轴线交汇处设置了统帅全局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08年1月01 /规划总平面图

02 /现场实景图

03 /规划效果图0102A-17城市规划03一

031

030南京河西新城区南部地区(MCe040)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区位河西新城南部地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南,是河西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范围北至江山大街,南至秦淮新河,东临南河,西邻夹江,总面积约1532公顷。规划定位河西新城南部地区未来将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空间结构未来河西新城南部地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为“两轴、两核、两带、五廊、八片”。“两轴”:指沿江东南路及周边腹地形成的商务服务轴,以及沿江山大街的青奥轴。“两核”:指CBD 二期(部分)、三期两个商务办公集聚核。“两带”:指滨夹江、滨秦淮新河文化休闲观光带。“五廊”:指长江与秦淮新河之间五条南北向的生态景观通廊。“八片”:指八片居住社区。用地规划河西南部地区总面积1532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39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1%,其余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37公顷。规划居住用地3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7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3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3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34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创新与特色1、目标体系创新。尝试在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创建实现“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2、规划方法创新。将“三维”城市设计思想运用于传统二维的控规体系中。未来河西南部将成为新城区建设的重点。目前,该地区已经积累了多项城市设计的成果。本次将各片区城市设计成果进行整合、建模,特别关注片区之间的衔接,研究南部地区整体的形态控制和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形象塑造。3、规划操作性创新。在法定的规划框架内寻求技术创新的可操作与可实施。本次规划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将城市设计和生态专项规划的必要内容融入控规,对其中一些通用、基本的要求纳入总则,作为整个南部的发展目标和标准;对一些因街区、地块而不同的具体要求纳入执行细则,作为地块的设计条件。据此建立起“面向管理,架构完整、全面的目标管理体系”和“面向操作,确立务实、可达的指标控制体系”。组织单位: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规划局编制单位: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批复文号:宁政复【2015】67号批复时间:2015年8月01 /规划结构图

02 /高度分区图

03 /土地利用规划图010203A-18城市规划一

033

032

南京市强度分区规划可行性研究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

研究背景强度分区规划作为管控城市总体规模与形态、规范与统一规划编制与管理规则的重要手段,已经受到国内城市的高度重视。南京已初步形成“控规+城市设计”的强度管控方式,但尚未形成科学公正、整体系统、规范统一的强度管控体系。研究目的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适合南京特征与需求的南京强度管控体系的建设;为南京是否要开展强度分区规划、如何开展强度分区规划提供决策参考。研究重点调查并总结各地强度分区规划经验。南京开展强度分区规划必要性判断。南京开展强度分区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对南京开展强度分区规划的相关建议。研究结论1、以鼓楼区为试点,完成了强度分区规划图、强度分区分级特征及基准容积率建议表、以及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地块容积率修正系数建议表。 2、外部机遇和内部时机分析表明,未来五到十年,是南京进一步优化城市总体结构与形态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尽快启动强度分区规划与制度建设非常必要。数据梳理、技术方法推演结果表明,南京开展强度分区规划的条件基本具备。项目特色1、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特征,提高强度分区规划的科学性。2、采用GIS 技术与 Spss 工具,提高强度分区规划的公平性。3、面向规划管理实际需求,提高强度分区规划的可操作性。4、重视相关支撑机制研究,提高强度分区规划的法制性。编制背景为深化落实《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协调发展,在区内八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基础上,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城乡专业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协调技术准则》、《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协调规划》、《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布局协调规划》等三项区域性规划,以及南京跨界7个连片发展地区和6个联系紧密地区发展协调规划。根据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工作的要求,在以上各类规划成果基础上,以城市外部空间规划条件为重点,对所涉及区域协调规划的核心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和整合,形成本规划成果,以此作为指导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和相邻城市规划协调的重要依据。区域概况南京都市圈地处我国东部长三角城市群和中部皖江城市带的接合部,地域覆盖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八市,土地面积约6.2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单元。2012年南京都市圈区域常住人口达到3287.6万人,GDP 达到约19521.9亿元,人均GDP 约为55119元,人口城镇化水平为64.2%。协调目标以促进区域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统筹配置为目标,以厘清城市外部空间规划为导向,以地方利益协调为重点,结合各城市人口、产业、生态和城镇空间布局状况,深化明确都市圈区域空间协调的规划约定,确定生态红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界地区等协调要求。协调原则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多规融合,分类引导;区域治理,有序建设。协调范围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八个市行政辖区。协调期限2013-2030年。规划创新1、创新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工作机制,实现都市圈城乡规划一体化。2、创新都市圈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建立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3、创新都市圈规划行为约束机制,确立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的行动指南。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编制单位: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合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完成时间:2016年6月组织单位: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城乡专业协调委员会编制单位: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发【2015】248号批复时间:2015年12月A-19城市规划A-20城市规划

鼓楼区强度分区分级图各市县总体规划期末用地规划拼合图二

035

034

南京市秦淮区总体规划(2013-2030)

南京市高淳区村庄布点规划(2014-2030)项目区位

规划区位于南京市中心位置,在主城核心南部。

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区范围为新秦淮区行政辖区范围。北以汉

中路、中山东路、宁杭公路为界,西至凤台路、外秦淮河中

心线,南至宁芜铁路、雨花东路,东南至双麟路,东至外秦

淮河及绕城公路,总面积49.35平方千米。

规划定位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高地。空间结构构建全区“三轴三带五片”的总体结构。三轴:为连接本区的主要交通走廊,分别为纬七路、龙蟠路和绕城公路轴线。三带:沿明城墙风光带,沿外秦淮河、以及沿绕城公路和明外郭形成的生态绿带。五片:规划形成“新街口国际商务商贸街区、夫子庙——老城南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街区、瑞金科技创业创新街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新区以及南部智慧新城核心区”五大功能板块。每一板块均承载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功能和生活居住服务功能。用地规划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935.27公顷,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542.7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92.05%。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面积28.4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0.58%;特殊用地面积78.65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1.59%;规划水域285.3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5.78%。规划区内综合协调布局居住、公共服务、交通、绿地等用地类型,其中居住用地1413.21公顷,占全区城市建设用地31.11%;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176.6公顷,占比为25.9%;绿地与广场面积672.29公顷,占比为14.8%。项目区位规划区位于南京市南部的远郊区—高淳区。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南京市高淳区行政辖区,包括淳溪镇、古柏镇、桠溪镇、东坝镇、固城镇、漆桥镇、阳江镇、砖墙镇8个镇共802平方千米。规划定位江南水乡新风貌的标志区,苏南乡村现代化的示范区,宁南农野慢休闲的样板区。空间结构按“山水城乡,和谐共生”的理念,形成“两廊三片区”的空间结构。河湖生态廊:中心城区西侧,以官溪河连接北部石臼湖与南部固城湖组成; 山林生态廊:中心城区东侧,以荆山、种桃山、游子山与茅山等一系列丘陵山脉连绵而成;都市化城区:淳溪镇、古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宜居生态新水乡地区:以砖墙镇、阳江镇为主体;农野休闲慢乡村地区:以桠溪镇、东坝镇及固城镇部分为主体。布局体系最终全区布点村庄581个,其中现有村庄中布点579个,东坝镇新建1个游子山小镇,桠溪镇新建1个慢城小镇。最终规划为新社区269个,规划人口15.01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8.85平方千米。项目特色1、规划理念与技术框架创新;2、相关概念创新;3、“两步优选”的村庄选点方法;4、提出村庄规划建设引导“五分体系;5、关注农村“三化”-老龄化、机动化和智慧化 。组织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复文号:宁政复【2015】103号

批复时间:2015年11月

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高淳分局 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复【2015】110号批复时间:2015年11月A-21城市规划A-22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

全区村庄布点方案图二

037

036

2016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lection Achiev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anjing, 2016南京城乡规划成果选编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示范村项目背景陡门口村是《美丽乡村江宁中部片区规划》确定的旅游特色示范村,湖熟农业园片区二级游客服务中心。近年来,随着菊花园景区的游客量的日益增长,旅游接待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内容简介1、该项目作为陡门口村第一个规划,系统的梳理了陡门口的特色资源,挖掘了村庄的发展动力。同时通过对陡门口以及周边整体环境的发展研究分析,明确定位及发展方向,以旅游促发展,对陡门口村庄特色的保留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2、在规划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村口和广场的整治,节点和宅旁的绿化、建筑和庭院的美化、道路铺装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设施的提升,有效的改善了陡门口村庄的人居环境,带动陡门口村旅游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3、对村民改造民房、整治门户、装饰庭院进行详细编号及分类,并给出具体整治方法与措施,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确保广大村民理解,保障未来村民自发改造整治的顺利实施。项目特色1、结合策划思路,丰富村庄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方式紧扣“突出水乡特色、营造乡村意境 ”的旅游主题,进行项目策划和产品开发,形成:生态观光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主题娱乐旅游产品、滨水游憩旅游产品等四大旅游产品;通过道路景观梳理、河道驳岸整治,打造陡门口2100米环村自行车道、2700米游村慢道和1400米赏村水上游线,进一步增强陡门口村的旅游体验和核心吸引力。2、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考虑,精心雕琢(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针对村庄过境县道车流量多,安全隐患大的现状,通过对门户院墙的改造,开辟1.5米人行步道,进行人车分流,保障村民、游客的安全,同时美化了村庄沿路的景观界面;(2)在考虑游客游逛体验和村民停车的基础上,于村庄外围设置集中停车场,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既保证村民和游客的停车需求,又兼顾游客的游逛体验,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3)通过改造停车场周边景观环境,安放体育健身器材,布置灯光亮化,策划相关节庆活动,在旅游淡季为村民提供娱乐文化场地,保证了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在菊花展过后的后续使用。3、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尊重村庄乡土景观和自然环境,遵循村庄既有的高密度肌理和街巷式格局,不大拆大建,倡导减法为主、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模式,保留乡土文化载体,逐渐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内容简介江北新区轨道线网规划12条线路,其中7条城市轨道,5条城际轨道,线网总长约为220千米,其中,地下线150千米,地上线70千米,线网密度为0.63千米/平方千米,达到南京中心城区规划线网密度。车站总数为112座,其中主要对外枢纽2处、三线换乘枢纽2处、两线换乘枢纽17处,共计21座换乘枢纽。共规划设置13个车辆基地,停车场8处,车辆段5处。项目特色1、线网方案契合新区自身特性,深入分析江北中心体系布局,结合江南轨道网络整体优化,整合成网。2、针对中心区高强度开发,以多线并行换乘,引领和支撑城市中心集聚。3、深化交通需求预测定量测试,对核心方案、关键问题分析论证。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测试,对关键问题、核心方案进行分析论证。4、注重方案的工程研究,与工程设计单位联合工作,针对工程性方案进行多角度、多方案的比选,确保方案的可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内容简介2030年全区规划总人口115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2.8平方千米,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09平方千米,建设用地规模较上版总规进行缩减。项目特色1、区域一体、提升能级,探索都市近郊卫星城规划思路。规划探索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都市区副城发展模式,发展定位升级为“都市区副城”,全面融入南京主城。2、空间政策。构建全区统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一城、三片、四轴”的全域结构,形成“中心城+城镇+特色功能区”的整体规划,制定差别化的空间管制政策。3、多规融合、提升效率,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实现发展目标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与开发边界、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等多专业空间协调。4、区域协调、无缝衔接,构建跨界地区紧密合作。规划在生态、功能、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区域协调规划。 5、彰显特色、提升品质,实现美丽宜居的新区目标。在全域范围构建了“山、水、文、城”融合的特色风貌区。按照公平原则,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提升城市品质。规划范围北至秦淮新河,东抵宁安城际,西至长江,南至江宁河,总面积约70.93平方千米。规划定位南京市重要的科技创新新区、滨江宜居新城。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两隔、六片区”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一心:板桥新城地区中心;三轴:沿绿洲东路发展轴、沿工农河路发展轴、沿六号路发展轴;两隔:板桥新城与主城、板桥新城与江宁滨江开发区的隔离绿地;七片区:三个产业片区、四个生活片区。项目特色划分生态单元,规划低碳交通系统,构建网络化生态空间,探索低碳生态型的空间结构。运用整体城市设计方法,充分利用板桥新城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优化滨江、滨湖、滨河地区,构建自然、历史、现代特色意图区,建设新城中心区,显山露水,塑造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管理单元,划定六线,落实高度强度等管控要求。构建数理模型,对板桥新城产业进行区位商分析,选择传统软件产业、优势软件产业、新兴软件产业三大集群,并把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智慧产业等在板桥新城的产业空间落实。编制单位: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南京苏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15年6月A-23村镇规划整体空间鸟瞰图编制单位: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15年12月江北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A-24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单位:南京市工业大学批复文号:宁政复【2015】95号批复时间:2015年10月南京市溧水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A-25城市规划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编制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复【2013】141号批复时间:2013年12月南京市板桥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A-26城市规划规划范围东至皂河、南至规划丰乐路、西至规划仕林西路,北至规划民族北路,总面积约475.75公顷。规划定位南京市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六合区西北部中心,以旅游服务和现代农业相关加工业为主体的园林宜居新市镇。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三心、两轴、四片”的空间结构。一核——依托南部新区发展形成的镇区生活服务、商业服务、旅游休闲核心。三心——老镇片区生活服务中心、东部居住片区生活服务中心;以及南部特色工业片区(农产品加工区)产业服务中心。两轴——仕林路、侍郎路城镇发展轴。四片——老镇片区、东部居住片区、南部居住片区和南部特色工业片区(农产品加工区)。用地规划镇区用地总面积为473.56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56.81公顷,非建设用地16.75公顷。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编制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批复文号:宁政复【2012】19号批复时间:2012年1月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新市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A-27城市规划二

2016

规划设计A 三等奖2016规划设计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