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带来负面影响。为了使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功能,本文就其在历史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王克松,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县西坪镇中学。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初中历史课堂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符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因此,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桥梁,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如果使用过当,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归结起来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避免变相的“满堂灌”

我们总是在批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使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认为它可以代替一切,从头到尾由计算机唱主角,忽视了教师应有的作用。例如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如果只作为操作者,只管放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不加以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连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却不能说得清,这样,教师的风格就体现不出来,课堂气氛不灵活,于是就变成了机器“满堂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神态、情感对初中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师的言语,神情、姿态等在教学中都有可能和学生形成情感交融而产生心灵感应。加入多媒体后,有时教学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又因为教师的素质各有差异,个性与特长更是不同,如果课堂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将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被埋没。长此以往,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将全面减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功能的同时,更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二、避免学生只成为一个观赏者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记忆率不高。这样的课堂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只求片面而弃全面。

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到这一点,归根到底要看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

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的师生交流、讨论却在光、声、画中流逝,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被动观赏者,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得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红军长征中的大量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不加上适当的提问、讨论,必然使本课变得冷冷清清,学生不能真正领会长征的历史意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历史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种教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避免形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印象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是有的教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没有把真正的实质内容渗入到课件当中,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感觉平淡无奇,缺少一个主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充满更加直观的印象。所以,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四、避免盲目的使用而降低效率

人类历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几本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人类发展的一个脉络。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存在距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历史实物图片、人物画面、脉络图表,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的最显著特点,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可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几倍。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知识信息流量的接受毕竟还是缺乏最真实的体会,仍然会有不真切的感受,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而由于信息容量的增大,有时学生被过量的或者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影响了注意力,反而找不到学习的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因此,盲目使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编入课件,反而使学生不易吸收,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分析、边板书演示,还有的图片,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制做成课件,反而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和挂图更方便、直观。

多媒体手段有其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至今还普遍使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讲授《红军长征》时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附以影视资料,请同学们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总之,只有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课才是真正精彩的好课。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弃之,要使多媒体运用适时、适度、适当,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其作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手段;作用;特点;应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什么是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此,本人就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更好的应用,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

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加之历史具有过去性,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是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

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明显!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

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难点,可以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模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格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四、利于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

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例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狡毒的教育。

又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可播放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和辽宁电子出版社共同发行的《爱我中华》系列片,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五、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

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期限。众所周知,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调换工作,其经验和信息也就随之而去。可有了多媒体程序,就可以让经验和信息得到永久性的保存。优秀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历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由于知识存储期限的延长,使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每一个学生,去参与学校大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教师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转变观念。一是转变不重视多媒体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转变已经把多媒体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

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加大教育投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式的变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挑战。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学习与提高,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动态而不至于落后。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利用多媒体从事教学还无法实现。即便是有条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师,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它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惟有国家或当地政府加大对这方面地教育投入。

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地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目前,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甚至请人代做,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这种做法绝对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诸多作用,而是成为教师装点门面的一种手段,不利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来完成课件制作;也可由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各自制作一定量课件,而后资源共享;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学校可利用电教代办费适当购买一些,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了。对于现成的课件,教师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或者溶进执教者的意图,在充分考虑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与加工,才能达到真正有利于教与学。我们坚信,只要在多媒体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那么,不光是中学历史课,任何学科都将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获得益处。

参考文献: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电化教育》。

3、《课堂教学研究》等。

新课改理念下优化历史作业的设计

姜学松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中体现合作性,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新课改关注历史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优化历史学习环境。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一中;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作业设计

【分类号】:G633.51

【正文快照】:

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学习历史有了更多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显这一理念还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狠下功夫。就历史作业设计而言,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在选择、

设计、完成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探究性、能力提升性、创新性上还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便使历史教学的效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方式初探

(2013-03-20 14:46:11)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方式初探

摘要: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在新课改的影响和减负的大环境下,变革历史学科作业的形式和减少历史作业的呼声此起彼伏。本文针对中学历史学科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的缺陷,试图通过听课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等方法,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应付历史作业到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方式效果

在中学各学科中,作业皆为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基层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这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2、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3、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4、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那么,怎样的历史作业模式才能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并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培养呢?

笔者根据自己过去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对实验学校高二年级学生一年来的实验和探索,总结出一套理念较新、具有一定特色的作业模式,现在呈献给大家,以供同行们参考和商榷:

一、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模式

1、注重学习习惯养成的作业布置。布置历史作业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无论教师怎样滔滔不绝,怎样满腹经纶,遇到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怎样讲都是徒劳。所以,在布置作业之前,先要问自己:我是否了解了自己的学生?笔者过去曾经所在的中学地处临潼城东,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在整个临潼地区的高中招生中基本处于第三批次,换句话说,这里的学生成绩都很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历史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要贪多,不要贪图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多少,而是着重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能否收到点滴效果上下功夫。比如:每天记一位历史名人名言或一个历史事件。

2、分组布置历史作业。有的教师只把教学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窃以为不合适;有的教师也重视作业,但是不重视对学生的分组,笔者认为也有不妥。其实,分组作业在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要分组?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用同一种作业方式,势必会造成优等生感觉做起来是浪费时间;中等生认为还行;学困生反而觉得太难而失去信心,敷衍了事。这样一来,作业的效力就大大降低了。所以,分组作业十分必要。

那么怎样分组布置历史作业呢?我的做法是:把班级的学生大体分为三组:

第一组:优秀生;

第二组:普通生;

第三组:学困生。

分好组后,每组根据不同的学生素质布置不同的作业即可。其效果如何呢?笔者一直在用,结果有以下几种:

第一、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认真写作业;

第二、依然有一些学生不交作业,大部分都在第三组;

第三、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大减少;

第四、第一组和第三组成绩明显提升,

第五、第三组学生上课明显认真起来。

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改进,也正在改进中。

3、学科综合的作业布置计划(或称X计划)。在漫长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对学生嘘寒问暖,让学生流出感激的泪水;可以严厉批评,让学生受到某种震慑;可以给学生以勉励,让学生眼前一片光明,等等。但是,在这里笔者要说,教师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能形成一个整套的作业工程,让学生每天每科有序、有计划地学习,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到“用作业掌控学习”。

(1)格式。X计划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教师为学生制定的一个强制性的学习计划,它的格式很简单。一张白纸,正上方标有X计划:时间,接下来,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六科的具体任务。

举一个实例:

X计划:执行时间 2012-6-26

语文:熟读《采薇》写一篇100字的短文

数学:做2道数学大题

英语:背20个单词,10个短语,做一道阅读理解

历史:看一个单元(第二章)关键词写在半张纸上

地理:看一个单元(第三章)关键词写在半张纸上

政治:看一个单元(第四章)关键词写在半张纸上

这就是X计划的内容展示。

(2)可变性。X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学生,单科的计划量有所不同。例如,优秀的学生,计划中单词的每日记忆量可以达到40个;学困生只需要10个就可以了;优秀的学生,每日数学题可以做3道,学困生只需要抄写1道例题即可,等等。只有分类看待每一个学生,才会针对他们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3)时间。学生每天可以利用的时间有以下板块:以夏秋季时间为例:早上6点起床,应该有6点25到7点25分的一个小时;中午除吃饭午休娱乐之外,大可以有13点30分到14点30分的一小时学习时间;下午由于时间短,不安排

学习;下晚自习是8点30,到11点休息,有2小时30分的学习时间。11点休息,6点起床,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睡眠标准。一天之内,大约有4小时30分钟的课外学习时间。X计划中每一科的学习时间大约是45分钟,加起来是270分钟。每天的课外学习时间4小时30分钟,刚好也是270分钟。课外学习时间刚好够执行X计划的时间,而且每天都有自习可以调节。就时间而言,绝对能保证X计划的实施。

(4)检查。这种作业计划最主要的就是班主任及老师的控制性,不能让学生轻易放弃,如果学生能顺利坚持一个星期,那么学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坚持意识,这种学习的生物钟已逐渐形成。如果再继续监督,让学生坚持下去,学生就形成了每天都学习的作业理念,这种学科综合的作业习惯也将养成。

4、“禁止多写字的历史作业”。历史作业的创新不代表完全放弃原有的作业形式,只是做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就拿问答题来说吧,有的教师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多写,”答案越长的作业教师往往评价标准就越高,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效应并不太好。我常对学生们讲,作业一定要符合规范,一定要高标准要求自己。

首先,一定要找准方向。作业是什么?如果论其有效性的话,归根结底是要为高考服务的,所以,无论作业布置的方式多么多样化,学生的答案一定要规范,要以高考这样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慢点不要紧,错了不要紧,但方法一定要正确。

高考只有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式问答题(在这就不叫它们“简答题”了,虽然名义上是简答题,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答一答就可以了。)平时出题时如果布置选择题和问答题,答案必须向高考靠拢。

笔者是这样做的:根据推算,高考选择题每道用时大约1分15秒——1分20秒,高考的大题分时比例大约是1.5,那么我就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时间不应超过1分15秒这条线,超过了就算失败;但也不要求过快,像有的学生20

秒一个题,大而化之的做法我是极其反对的,因为无论怎么说,选择题的正确率和速率相比,正确率是远远优先的。

重点是做问答题。我们教师都知道,高考问答题的评分标准是关键词,见词给分成了高考阅卷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规则,既然人家有这样的规则,我们教师就应该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既然高考看的是关键词,那我们就不要求学生写很长的句子。所以我要求学生,严禁为了盲目增加答案而胡编乱造。

我要求学生,问答题中如果给了6分,那就应该是三个关键词,一个2分,共6分,学生只需要写4个词就可以了注意,是词,而不是长句子。本来3个可以,但是学生的水平有限,多写一个备用词是必须的,为什么不要求学生写5

个6个呢?如果强行要求他们多写,他们就会很难下手,继而心情烦躁,导致他们有对做题失去兴趣的危险。

就这样,我的学生每次交上来的本子总是寥寥数笔,但是却是一些深思熟虑过的关键词,效率很高,这比起洋洋洒洒的胡编乱抄好多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因为作业负担的减轻而逐渐爱上了这种题型。我很欣慰——高兴起来做事,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5、日记——一种独特的作业形式。有人说:能坚持写日记的人绝对是不平凡的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于学生来说,日记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形式。

我前面说过,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需要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里就包括恒心、自信心、决心等等。而在恒心这方面,日记真是一个法宝。日记都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日记可以增强对学生恒心的培养。一个好学生必然会有好习惯、好计划,而一个好习惯、好计划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写日记就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恒心,一个能天天坚持写日记的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呢?

第二、日记可以提醒学生每天反省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学生如果能天天写日记,就能天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今天做了哪些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子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好以后的路。

第三、日记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毋庸置疑,经常写日记能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运气好的话字也会变得好起来。在考试中,精彩的句子和漂亮的硬笔书法自然能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能增加印象分也说不定。

6、一部课外影视作业《肖申克的救赎》。有一种新型的历史作业形式,叫影视感悟。影视带给学生的影响更加直观,有着更加强大的震撼力。

在本学期伊始,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之后,给实验学校6个班的高二学生播放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美国影片的确很精彩,但我却没能想到会有那么大的收效。在播出之后,许多同学被片中的安迪所震动,里面的许多话语竟也成了他们的口头语。诸如: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看完电影后,有同学说:身为一个90后,走进了陕鼓中学,前途遥远且未知,参杂着家人压力,出身农村普通家庭,父母的期待几乎都放在自己一人身上,压力让人觉得身心疲累……多谢张老师,看了这部电影,让我重拾了勇气,希望,信念!

从此,我明显发现,在高二六个班的学生里,至少改变了60名差生的心,他们正逐渐走上正轨,走上新生活。可见,一部影片或许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二、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笔者在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探索研究之后,发现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模式通常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类型上的多样化。在布置历史作业的类型上,教师要转变观念,丰富历史作业的题型,以学生为本,并使历史作业增加趣味性。如: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影片观后感、多媒体播放历史人物之后让学生写对人物的评价、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等等。

具体题型如:

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看鸦片战争”;

“《甲午风云》观后感”;

“我心目中的李鸿章”;等等。

2、命题上的趣味化。在新的历史作业中,要结合历史的鲜活性和生动性,去设计一些带有历史场景、同时充满趣味的历史作业。如果学生能带着趣味做完作业,这才证明这次作业是成功的,这样的作业才能事半功倍。

具体题型如:

打开《三国演义》,讲到华容道曹操被关羽拦截时有一句“一声炮响,五百校刀手一字排开……”问学生这个场景的描述是否符合史实?如果不符合,错误在哪里?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在激烈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描述不符合史实:火药应用于军事是唐末的事情,所以三国时期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这样,让学生在愉快探究中获取知识,也使他们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充分得以发掘。学业成绩自然也会大幅度提高。

3、内容上的包容性。要改变传统的规范统一的历史作业,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使作业做到生活化、社会化,甚至可以引进一些尚未定论的历史问题,让学生独立判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具体题型如:

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人,你认为呢?

四川和陕西,哪个是诸葛亮的故乡?

4、评价上的多元化。历史作业的评价也是作业系统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单一的评价方式有严重的弊端。非对即错的传统历史评价方式以及ABCD的冰冷数据,让学生不能接受。所以在评价上,历史教师要做一些改变,具体方法是:

(1)评价切忌绝对化

历史作为人文科学,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不能用讲过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丰富的创造力,这对学生绝对是一种打击;

(2)鼓励学生互评作业

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形成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定。这样学生容易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奋起直追。

(3)抛弃标准答案

由于时代和角度的差别,本不存在确凿的结论和看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不也有“最近,在某地发现了**,从而把发现**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年”吗?所以切忌用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新鲜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学生们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总之,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应该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应该秉承科学发展的原则;应该让学生从喜欢做历史作业到喜欢上历史课;让历史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心理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作用;才能使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如虎添翼,使高中历史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轻松、有趣、高效、深受学生喜爱的基础学科。

参考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教育科学出版社

5.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张丽凤张涛

2012年10月25日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作业布置方式

作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作业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乐于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现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进行历史作业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心目中的中学历史作业

首先,在多数学生眼里,历史是副科、不重要的学科,不能提供实用的技术,今后工作用不上,因此多数学生对历史作业不重视。其次,历史作业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再次,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中学历史作业的设计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堂内外联系,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历史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作业内容科学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不同

层次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2.作业形式多样

传统的历史作业大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考查学生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包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的题型可以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改错题、填图表、简答题等,一般1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课外作业的题型可以有写历史小论文、出历史黑板报、编写历史小故事、写历史电影观后感等,这些作业可以用一两个星期完成。这样安排既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受学生欢迎。

3.作业需要合作完成

传统的历史作业强调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不主张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应把作业划分成两大块:一是课内作业。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课外作业。允许学生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可以上网查询,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合作的能力,也学会了与同学沟通、团结合作。

4.作业评价方式多样

传统教学中,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非对即错,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课内作业可以尝试用语言文字评价和等级符号评价。例如,当学生作业书面整洁,书写端正、美观时可以写“你是个爱美、爱清洁的好孩子”,当学生作业有进步时可以写“看到你有进步,老师非常高兴,请继续努力吧”。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与做对的比例,可以分A、B、C、D等不同等级。对课外作业可以尝试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干部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

这种多元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作业的

有效性。

三、中学历史有效作业的特点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丝毫学习兴趣,而教师或家长强迫他去学习,学生就会丧失再次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一些情景材料题,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出版;按照惯例,在每年的第一期评选出上一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在1978年这个年份,邓小平获选。请问为什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代》周刊把邓小平作为封面人物?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也能提高学习兴趣,这样的作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差异性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布置作业时,教师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的作业,做到因材施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课后设计A、B两组练习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3.发展性

新课程理念十分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

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作业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4.过程性

过程重于结果,作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爱学历史、乐学历史。例如学完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设计一个近代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表格,内容包括战争名称、侵略者、时间、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等。通过这道作业,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动手画表格的能力、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画表格和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共同合作完成作业,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的学习需要。要提高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作业观,避免设计和布置低效的作业。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肯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设计,从而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真正达到最佳的历史学习效果,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他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将对大众传媒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将加速计算机进入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程,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深刻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向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改善了人类信息的交流,缩短了人类传递信息的路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应用的时代特征,也是计算机的又一次革命。 多媒体的定义: 何谓多媒体呢?“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而该词优势由mul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核心词是媒体。媒体(multiple)在计算机领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为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中文译作媒介,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后者。与多媒体对应的一词是单媒体(monomedia),从字面上看,多媒体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人类在信息交流中要使用各种信息载体,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指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但是,这样来理解"媒体",其概念还是比较窄了一点,其实,"媒体"的概念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多媒体"究竟是指什么含义。人们普遍地认为,"多媒体"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从这个意义中可以看到,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最终被归结为是一种"技术"。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实质性进展,才使我们今天拥有了处理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这才使得"多媒体"成为一种现实。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媒体",常常不是指多种媒体本身,而主要是指处理和应用它的一整套技术。因此,"多媒体"实际上就常常被当作"多媒体技术"的同义语。另外还应注意到,现在人们谈论的多媒体技术往往与计算机联系起来,这是由于计算机的数字化及交互式处理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通常可以把多媒体看作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技术或新产品。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MultimediaComputerTechnology)的定义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单地说: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和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渠伟爱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大作用,受到许多教师的关注与青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使多媒体的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呢?笔者使用多年,对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略有所得,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作者单位】:山西省祁县城赵中学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初中历史课堂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符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因此,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桥梁,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如果使用过当,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归结起来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避免变相的“满堂灌” 我们总是在批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使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认为它可以代替一切,从头到尾由计算机唱主角,忽视了教师应有的作用。例如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如果只作为操作者,只管放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不加以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连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却不能说得清,这样,教师的风格就体现不出来,课堂气氛不灵活,于是就变成了机器“满堂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神态、情感对初中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师的言语,神情、姿态等在教学中都有可能和学生形成情感交融而产生心灵感应。加入多媒体后,有时教学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又因为教师的素质各有差异,个性与特长更是不同,如果课堂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将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被埋没。长此以往,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将全面减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功能的同时,更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二、避免学生只成为一个观赏者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记忆率不高。这样的课堂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只求片面而弃全面。

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板块清晰,线索互相穿插;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现代化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营造一个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史料会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课件,能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历史学习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谈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因而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一、合理布局多媒体教学素材 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必不可少辅助教学手段。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结合学生吸收能力、知识水平、个性特点以及创新能力和意识,尽可能地将所要教学历史知识展现出来。首先,在多媒体制作之前,必须全面考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和延拓知识,并把握好整个课堂的重心和中心,梳理出课本中需要通过更加形象的方式来展现的内容,进而进行课件制作。其次,多媒体教学必须围绕学生来开展,因此,历史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进行素材选择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年龄层次、智力水平、心理需求、品味格调、兴趣爱好等等,让多媒体素材不仅可以有效达到教学目的要求,而且还能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更加易于掌握知识内容;再次,就是在多媒体课件内容容量的抉择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切莫过多过滥,必须尽可能地使课件内容更加突出重点、更加详细形象、更加浅显易懂。 二、科学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历史人物图像、历史地图、历史声音、历史事件、影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声形并茂地形式清晰鲜活地再现场景和历史事件,有效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穿越时空隧道,达到与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和探索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丰富课堂气氛,加强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培育,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更加易于理解、熟记与运用,就必须科学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积极探索多种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历史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比如要经常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入。如上海世博会,每个国家的展馆可以用图片形式给学生们看,并且对各国的历史进行引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信息,有效拓展历史教学空间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教材包含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教学内容很难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晨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纵观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阶段。 1984年,美国Apple公司推出的被认为是代表多媒体技术兴起的Macinto。h计算机引入了位映射概念,实现了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存储和传输。Macintosh计算机使用窗口和图标作为用户界面,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985年,美国Lommodore公司的Amiga计算机问世,并成为多媒体技术先驱产品之一a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激光只读存储器CD-ROM的出现解决了大容量存储的问题,为多媒体元素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1986年3月,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制定了CD I交互式紧凑激光光盘系统标准,使多媒体信息的存储规范化和标准化。 1987年3月.RC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数字视频系统DVI以PC技术为基础,用标准光盘来存储和检索图像、声音及其他数据。同年,美国Apple公司开发出HyperCard(超级卡),该卡安装在苹果计算机里,使其具备了快速、稳定地处理多媒体信息的能力。 1 990年11月,微软公司与飞利浦等10家计算机技术公司联台成立了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市场协会(Multimedia PC Markeiing Council),其主要任务是对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制定 相应的标准和进行规范化管理。该协会制定的MPC标准对计算机增加多媒体功能所需的 软硬件进行了规范,以推动多媒体市场的发展。 1991年,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市场协会提出了MPC1标准。全球计算机业共同遵守该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促进了MPC的标准化,也使多媒体个人计算机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1 992年,微软公司推出PC机上的窗口式操作系统-Windows 3.1,它不仅综合了原 有操作系统的多媒体扩展技术,还增加了多个具有多媒体功能的软件以及一系列支持多娱体技术的驱动程序,使得该操作系统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媒体操作系统。 1993年5月,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市场协会提出T MPC2标准。该标准根据硬件和软件的迅猛发展状况对MPC1标准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尤其对声音、动画和视频的播放做出 新的规定。同年8月,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了首届多媒体国际会议,到会专家就多媒体工具、媒体同步、超媒体、视频处理及应用、压缩与解码、通信协议等问题做了广泛的讨论。 1995年6月,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市场协会提出了MPC3栎准。与以前不同的是,MPC3 标准制定了视频压缩技术MPEG的技术指标,使视频播放技术更加成熟和规范化,并制定了采用全屏幕播放及使用软件进行视频数据解压缩等技术标准。 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将计算机拄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融台在一起,建立更广泛意义上的多媒体平台,实现更深层次的技术支持和应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股潮流,它以强大的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以及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与我们的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件制作的起始阶段,要做到在使用课件上课时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实验证明,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像视频、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为一体,生动形象,扣人心弦,很快使学生进入状态,能有效的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不仅要注意怎样教,更要注意学生怎样学。多媒体教学正是运用了多媒体所拥有的独特效果,通过动画模拟背景,使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内容,如:在讲初三历史中有关埃及的金字塔时,我们用多媒体制作出金字塔的结构装饰和整体设计过程,从而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在沙漠地区,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条件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它的建筑体现了什么?象征着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思考,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设方案和设计,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增加容量,及时反馈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板书设计,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认真规范地完成上述内容,往往会顾此失彼,影响效果,运用多媒体就能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可设计好板书注明教学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将会变得更加紧凑,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从而不断扩充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补充了知识,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视野,使教的知识进行更好的反馈。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电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的产物,现代电教媒体手段灵活多样,应用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使传统教学和电化教学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多媒体的声、光、形、色能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必然会使学生在想象知识,能力开发的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摘要: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学当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优化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资源和教学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初中历史教学环境,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开辟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计算机教学程序中的一种,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内容设计,通过音频、视频、特效等多媒体资源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能力。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运用最多的是PPT软件,统称为多媒体课件,是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这种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相比,其具有以下的几方面的优势: (一)有利于创造高效的课堂气氛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广博无限。初中历史老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去,学生便可以在历史课堂中耳濡目染到

大量的历史教学资料,复原历史现象的原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学习模式变得生动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最大限度的吸收历史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偶尔附加某些简单的挂图就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部。形式单一,不具有吸引力。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打破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搜索相关的信息,针对自己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解决。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创新思维能力,并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地对史料进行有效的判断、论证和推理。这种能力的培养仅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多媒体历史教学则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充满求知欲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更好的吸收学习历史知识。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

多媒体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多媒体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1 姓名黄举文学号201005042013004 一.摘要: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 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在 下面主要论述:多媒体的发展历史及四个方向视频会议系统,虚 拟现实,超文本和家庭视听。多媒体的图形图像,音频及视频(动 画)处理,并了解性概括数据压缩和编码技术标准及多媒体计算 机教学软件系统。最后通过自己对多媒体的了解及别人的独到见 解及看法来论述多媒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A. Abstract: multimedia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and video technology, it is actually the two media; sound and image, or in today's terms: sound and television. In the following paper: multimedia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 four direction video conference system, virtual reality, hypertext and home video. Multimedia image, audio and video animatronics pro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data compression and coding standards and multimedia computer teaching software system. Finally, through their own multimedia understanding and others of insights and views to describe multimedia development trend. 二.目录: 一.摘要 (2) 二.目录 (3)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摘要】多媒体技术仍然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认识和应用的过程中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的确可以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学。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样它才可 以真正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各个领域。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会 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现今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多大变革,至于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现象更少,其实这是对计算机教学的功效认识不够,还没有引起 高度的重视,一旦有了足够的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历史教学就会以 新的面出现。 1.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对新的教学方法还不够了解,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 1.1部分教师还没有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目前,尽管大多数学校都已开设历史课程, 然而却是为了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根本没它当作重点课来开设。 1.2教学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上历史课仍然采取单一的传授教学模式或套用其他课程的 教学模式,导致“满堂灌”。这种纯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尽管费 时费力,却出力不讨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理解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这给 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老师如果再采取陈旧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就更难满足 学生的要求和求知的欲望了。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的影响,导致大数中学生学起历史来感到头绪繁多,这也需要记,那也需 要掌握,因而对学习历史失去信心和兴趣,历史成绩难以提高。 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有声语言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是图文、声和活动集为一体的,又能实现现实性和交流性,因而可以提供最理想 的教学环境,这使得它迅速进入到教学领域,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也波及到 了历史课教学,给历史课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1拓宽章节背景、扩大课堂容量。 在讲每一章的内容前或中间放一段文字图象,让学生去欣赏,去理解。这段文字或图象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欣赏时,让学生把这一段有声文字产生 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种背景可以包括作品简介,作品产生年代,作者的生平及与作品有 关的历史事件,但都是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有关联。但由于课堂容量限制,老师的介绍是非 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样老师在课外多收集一些较为重要的与课堂有关的 历史文化资料,并将他们制作成媒体课件,上课时直接播放,这样就有效的浓缩了时间个空 间范围,不仅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所学的内 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大大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优化了课堂结构和教学过程。 2.2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文体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它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了兴趣,学生 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兴趣更是步入历史天堂的敲门砖,只凭传统的模式不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摘要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新信息技术。它改善了人机交互界面,集声,文,图,像处理一体化。更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并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伴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低成本高速处理芯片的应用,数字信息的数量在今后几时年中将急剧增加,质量也将大大地改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并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发展信息化应用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urse Abstract: A stro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a practical technology, is the most dynamic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today,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high-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improved human-machine interface, collection, text, map, like dealing with integration. More convenient wa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t is increasingly widely used,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disciplines and in all aspec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ver-changing human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Along with the pace of social in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w cost high speed processing chips, digital information will rapidly increase in the next year when the number of quality would greatly improve.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t is increasingly widely used,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disciplines and in all aspec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ver-changing human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 初中历史教学与多媒体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与多媒体 摘要如何采取更好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初中历史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巨大的变化,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手段;历史教学;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 多媒体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渠道得到极大的拓宽,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 1.1 科学性强、实效好 初中历史教材侧重趣味性,以历史人物事件过程性知识为主,理论分析要求不高,它的编写符合初中学生重直观感、逻辑分析能力不足的生理、心理特点。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潜移默化,影响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 1.2 直观、形象、生动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3 丰富有趣 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否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传统的单一死板的接受性学习,容易使学生厌倦,丧失对原本兴味盎然的历史学科的兴趣。而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可将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图片绘画、新闻报道、知识竞赛、游艺活动、影视的收听收看等融入历史课堂,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察感悟历史,进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幽索隐、深化知识、发现规律。在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4 创设教学情境 精心创设的历史情境,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使学生跨越时空、地域的鸿沟,拨动学生的情感,从内心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观感。过去单靠

[浅谈初中历史中多媒体的应用]浅谈智慧课堂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历史中多媒体的应用]浅谈智慧课堂在初中历史 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组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其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等多感官作用于一体,既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使其学习变得更赋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多媒体技术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剪辑而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利用投影提供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其印象,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记忆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达到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浅析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竹中学 王建 文章摘要: 影视资源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并且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能进行有效的利用,就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今天的课改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影视资源 历史教学 前 言 随着课改在全国的展开,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理念,要实现课改目标,就必须认真学习史学理论和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学引入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适度运用影视作品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是至关重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①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因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能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二是消极方面,一些所谓的历史

剧,传播错误的历史事实,并且向观众宣扬消极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宣扬皇权崇拜、人治思想、奴才意识等,严重毒害社会文化,受其危害,求知欲旺盛而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首当其冲。这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历史教育者不是选择逃避,而应该积极对待,扬长避短,让影视资源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将从影视资源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影视资源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③ ?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我们常常感叹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缺乏对历史的基本认识,缺乏对祖国的认同感。但是,我们历史课,究竟又讲了多少深入学生心灵的历史人物及其不朽精呢?那千篇一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知识到底有多少是孩子感兴趣的呢,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说不出来。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希望孩子们对历史感兴趣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历史,关注历史。而运用题材影视作品,比较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培养最佳时期,恰当地利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触发学生兴趣指向的?兴奋点?,一定会赢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我在给同学们介绍《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时候,就选取了电影《英雄》片段里面秦国进攻时军队的宏大场面,让同学充分的感受到秦军的强大。而这与教材里介绍的秦国变法前的弱小成鲜明对比。这样很快就把同学们思绪引入课堂:是什么使秦国变得如此强大的? 二、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