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

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名词解释:

1、病因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

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

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

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

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

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

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

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

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

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7、共变法

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

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二、问答题:

1、比较传统因果观与现代因果观的差异。

答:传统因果观主要指决定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

原因必定导致一定的结果,所以有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因果观主要指概率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

只是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

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从而抛弃了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符合概率论因果观的。2、试述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局限性。

答: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牵强的例子导致病

因和疾病成了一回事,失去了因果关系的意义。多

个病因的组合也不能成为充分病因。概率论因果观

抛弃的正是充分病因。所谓的必要病因一定同相应

疾病的分类依据有关,即按某病因进行分类的疾病,该病因就是它的必要病因,而正因为有该病因存在

才被分类为该疾病。因此,必要病因并不是一个实

证问题。

3、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为什么不一定能否定假设?试举例说明。

答: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还不能

简单否定假设。因为经验证据不成立,有三种可能

的结论:①假设不成立;②先行条件不成立③假设

和先行条件均不成立。在第二种可能的结论成立时,

假设并未被否定。

4、如何认识Mill准则的应用?

答:如果病因假设清单没有包括真实的病因,Mill 准则就无法确证病因,而且Mill准则本身并不能对列出包括真实病因在内的清单提供指导。另外,Mill 准则原本是用于实验研究类型,并且假定原因为充分或必要条件,因此对于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须注意控制干扰的条件较差,以及需要做统计学处理。

5、论述病因判定的标准。

答:(1)关联的时间顺序: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前因后果时间关系。前瞻性设计(队列或实验研究)在确定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上最佳,回顾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次之,横断面设计较差。

(2)关联的强度: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越大,是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一般指分类资料的相关。

(3)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看成是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的关联强度。

(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可以看成是针对集团资料的关联强度(生态学相关)。

(5)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的关联能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重复,则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

(6)关联的合理性:客观上同现有的理论知识不矛盾,主观上能为评价者的信念所接受。

(7)终止效应:怀疑病因自然或人为去除(下降),引起疾病发生率下降。终止效应对因果论证的强度较高。

(8)关联的“特异性”: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从病因必要性含义看,特异性优势是多余的。因此,特异性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观点,应当放弃。

一个病因研究本身必须要达到或部分达到第1,2(或3、4)条标准(前因后果、广义关联强度),如果符合第7条标准(终止效应)则更好;第5,6条标准(重复性、合理性)是对该研究的外部评价,如果不吻合则因果关联的可信度降低。

疾病的分布

一、名词解释:

1、发病率

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

指某一观察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患病率

亦称现患率、流行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4、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性质与患病率相同。5、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6、死亡率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平均人口数,计算方法同发病率。常以年为单位。

7、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8、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是将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相加,用百分率表示,用以说明在某一年龄组以前死于某种慢性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

Ii为各年龄组的组距,一般为5。Pi为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以小数表示。二者相乘然后各组乘积相加即得出累积死亡率。

9、存活率(survival rate)

存活率又称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合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10、散发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无明显联系。

11、流行(epidemic)

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2、大流行(pandemic)

是指某些疾病有时在短期内迅速超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跨越国界、洲界而形成世界性流行。

13、爆发

指在一个局部的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14、统计地方性

在某些地区由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一些疾病的发病率长期、显著地高于其它地区的特性。如一些地区由于文化、卫生设施差或具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的流行。

15、自然地方性

由于某些地区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只在该地区存在的特性。有适合某病病原体的存在

或其传播媒介生存的环境,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与自然环境中的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增多有关,如地甲病、氟中毒等

16、自然疫源性

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赖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绵延繁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给人的特性。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17、输入性疾病

现有的疾病是本国不存在的、或曾经有但已经消灭的、而是从国外传入的特性称为输入性。

具有输入性的疾病称为输入性疾病。如爱滋病等。

18、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由于某次疾病的爆发,在它的流行病学监测曲线上短时间内表现有突然的上升和下降的波动现象。19、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或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

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是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型别等同时发生显著性变化。

20、横断面分析(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在某一时刻,对不同出生时间的研究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适于分析潜伏期短或病程短的急性病或急性病。

21、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

是以同一年代的人群组为一个出生队列(birth cohort),对不同的出生队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分析,适于分析慢性病。

22、移民流行病(migrant epidemiology)

是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入地区居民及原居住地区居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它是通过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疾病分布来探索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问答题:

1、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升高的因素:①病程长;②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

降低的因素:①病死率高;②新病例减少;③健康者迁入;④病例迁出。

2、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答:①横断面分析: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②出生队列分析: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3、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答:①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常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4、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②两性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异。③从事危险性大的职业的机会大小不同。④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

5、疾病不同民族分布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答:①遗传因素不同。②社会经济状况不同。③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同。④所处定居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同。⑤医疗卫生质量及水平不同。

6、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1)原因: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④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2)间隔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

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

7、疾病分布出现长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②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抗体免疫状况的改变。③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④登记报告制度是否完善、诊断状况及分类的变化。⑤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8、疾病出现城乡分布差异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答:1)城市:①人口多、密度大、居住狭窄、交通拥挤。青壮年较多、出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口流动性大,故传染病常年发生并形成爆发或流行。

②城市工业集中、环境严重受污染、慢性病患病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高。③空气污染或噪音的职业因素所致病城市多见。④城市饮水卫生水平较高故肠道传染病及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少见。⑤城市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均高于农村。罕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

2)农村:①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不频繁。故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但若有传染源传人会引起爆发。②农村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可流行,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可传人、传出传染源,乡镇企业也出现职业伤害的发生。

描述性研究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

是指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暴露

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用代表群体特征的量度来描述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2、描述性研究

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研究疾病或健康状况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

3、现况调查

是按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搜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亦称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

4、普查

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5、爆发

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多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似的同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6、筛检

是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病人。

二、问答题:

1、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者都是描述性研究,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人群的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不同点:现况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并进行描述,生态学研究则是以群体作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进行描述。

2、普查常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目的是什么?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答:普查必备的条件:①有足够人力、物质、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②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③疾病的检验方法,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

普查的目的:①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②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③了解健康水平。④建立某些生理指标正常值。⑤了解某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优点:①确定调查对象简单,是某人群的全部成员。

②所获数据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及对疾病流行因素有一定启示。

缺点:①调查对象多,期限短,漏查难免。②调查人员多,技术方法熟练程度不一,质量难以控制。

③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宜普查。抽样调查的优点、缺点与普查相反(参照普查)。

3、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

答:目的: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②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逐步建立病因假设。③为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④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特点:①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故称横断面调查;②只能求出患病率,不能区分新、旧病例;③调查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④无需对照组。

4、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有哪些?如何防止?

答:常见偏倚:①选择偏倚,包括: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②信息偏倚,包括: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防止措施:①抽取调查对象时,必须严格随机化原则;②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好一个不漏地接受调查;③选用不宜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④培训调查员,并进行监督复查工作。

5、叙述筛检的原则和条件。

答:1、所筛检的疾病必须是该地区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筛检最初应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病人,以提高治愈率。在这方面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疾病是糖尿病、乳腺癌和宫颈癌等。

2.所筛检疾病的自然史应当已经明确。

3.筛检的地区须有一定的卫生资源,筛检所耗的卫

生资源应比筛检所减少的不利结局而创造的资源的总和低得多。

4.在筛检疾病的患者身上应有可识别的症状、体征或生理、生化、免疫等变化。

5.筛检的疾病应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6.筛检的方法须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无疼痛、无创伤、价廉。

6、有一筛检试验,每周可处理1000人,若早期检出此病的患病率为2%,该试验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0%时,求:一周内可查出多少阳性例数?其中有多少为真阳性?多少为假阳性?

答:已知:患病率=2%,被查人总数=1000人,病人总数=1000×2%=20=a+c

灵敏度=95%,a=20×95%=19,c=20-19=1

特异度=90%,b+d=1000-20=980,d=980×90%

=882,b=980-882=98

一周内可查出的阳性例数:a+b=19+98=117

其中,真阳性数a=19

假阳性数b=98

分析性研究

一、名词解释:

1、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 study)。

2、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

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

3、匹配

匹配可分为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个体匹配指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病例与对照配马对或配对伍,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

4、匹配过头

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是保证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比性。首先,所匹配的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其次,即使是混杂因素也不一定都要匹配,因为一旦某因素做了匹配,不但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能分析,而且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能充分分析。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但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5、累计发病率

当观察人口比较稳定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不考虑观察时间的长短,得到观察期内的累计发病率。

6、发病密度

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人—时的发病或死亡频率。分子为随访期间被研究疾病的发病或死亡数;分母则不是普通的人口数,而是人—时(人—月或人—年数)。

7、标准化死亡比(SMR)

当发病率或死亡率比较低时,不宜直接计算率,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为标准,计算该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即为标化死亡比。

8、相对危险度(RR)

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表示暴露者易患某病的程度。

9、特异危险度

也称为归因危险度(AR),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1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表示暴露者中由暴露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1—I0)占暴露者发病率或死亡率(I1)的百分比。11、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表示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占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它提示在完全控制暴露因素后,人群中某病发病(或死亡)率可能下降的程度。

二、问答题:

1、病例对照研究具有什么特点?答:病例对照研究在探讨、检验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时,应用社会学、统计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推导和分析,使病例对照研究相对于描述性和实验性研究来说具有独特的方法学色彩,因此,在流行病学方法学上分属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在分析暴露与效应的关系时,通过设立专门的比较组,使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获得“反面”的证据。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调查“现在”的病例“过去”的暴露史,即研究方向由果及因,因而具有回顾性的研究性质。正是由于“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则难以避免各种偏倚对研究的影响,因此,它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被限定在“探索并检验病因假设”,而不是“验证病因假设”上。此外,病例对照研究还具有适合于对罕见病的研究和省时省力的优势。

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选择什么样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答: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可以是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但最好是新发病例。因为他们对调查给出的应答信息的可靠程度各不相同。比较而言,新发病例由于发病时间较短,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回忆比较认真而且清楚,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现患病例则不然,可能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的因素在内;死亡病例的信息主要由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可靠性较差。

3、在队列研究中,对照的设计可以采取哪些形式?答:在队列研究中,对照的设计可以是内对照(先选择一个研究人群,将其中未暴露或暴露水平较低者选出作为非暴露组,其余作为暴露组,即在选定的一组对象内部形成对照组,而不是在另外的人群中去选择的一种对照形式。这样的好处是,选对照组比较省事,它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该研究对象的发病率情况)。可以是外对照(有时也称特设对照,研究职业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时,常需在这些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故名为外对照。它的优点是观察随访时可免受暴露组的影响,即暴露组“污染”,缺点是须另外组织一项人群工作)。可以是总人口对照(这也可认为是外对照的一种,但也可看作不设对照。因为它实际上并未与暴露组平行地设立一个对照组,而是利用整个地区的现成资料,如利用全国或某省(区)、市、县的统计资料做比较。它的优点是对比资料容易得到。缺点是资料常常比较粗糙,缺乏比较的项目等)。还可以是多重对照(或叫多重比较,即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同时作对照以减少单用一种对照所带来的偏倚)。

4、什么是相对危险度?它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什么?答: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

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

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5、试述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答:1)选择偏倚:在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由于

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

4)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6、在一项比较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整个人群预期死亡的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死亡数为1107,而人群预期死亡数为531。计算SMR并予以描述。答:SMR=1107/531=208%。对糖尿病来说,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整个人群的208%,或大约是整个人群的2倍(年龄标化后)。

7、请考虑一个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饮用咖啡是否引起膀恍癌。

1)对照应就下述哪些变量与病例进行配比:年龄、性别、饮用咖啡浓度、咖啡加糖和吸烟,请说出你的理由。

2)如果进行调查,要询问近期咖啡应用情况吗? 3)你会对温习每个病例的病理报告感到厌倦吗? 4)如果应用医院病例做对照,应当避免具有何种特殊疾病的病人?

答:1)应当予以配比的变量是年龄和性别,因为这些变量既与膀胱癌危险有关,又与饮用咖啡量有关。另一个可以配比的变量是吸烟,由于饮用咖啡和吸烟经常相互关联,而后者在膀胱癌中可能发挥作用。就咖啡浓度和加糖或糖精进行配比是不适宜和无用的。因为这些变量只有在是否饮用咖啡这一主要调研的因变量确定之后才有可能加以确定,它发生在对照选取后资料收集期间。将这些变量作为附加的有关因素予以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要这样做,在询问咖啡饮用情况时应把它们包括在内。

2)由于人们认为癌症要在暴露于致癌因子若干年后才出现,所以应询问受试对象整个一生或发病前

10-20年间通常咖啡饮用情况。另外,鉴于他们已染疾患,所以病例中新近咖啡饮用可能已经有所减少。

3)检查病理学报告是一项十分值得做的工作,因为这有助于确立该病是否存在。另外应记录其组织类型,原因在于每种类型〈如移行性细胞,鳞状细胞〉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从而分别予以研究。

4)有些病人可能需要予以摒除。例如那些因消化性溃疡而住院治疗的病人。溃疡病患者经常被劝告避免引用咖啡,如果包括这类病人,会使对照组咖啡饮用情况人为地降低。

8、两项关于冠心病的队列研究,一个是在美国麻省的Framingham,另一个是在Puerto Rico进行的。两地采用方法相同,诊断标准相同,研究期间人口变动很小且几乎相等,而冠心病没有能完全治愈的方法。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表 1960-1970年两地60-64岁男性冠心病患病率和

发病率患病率(/105)(1970年)平均发病率(/105)(1960-1

Framingham 37.4 27.0 Puerto Rico 15.5 5.2

根据该资料,对于该年龄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可以做

出如下那种推论?

A. Framingham比Puerto Rico高

B. Framingham比Puerto Rico低

C. Framingham与Puerto Rico同样高

答:1970年Framingham比 Puerto Rico患病率高,

大约是2倍。1970年之前10年间平均发病率

Framingham是Puerto Rico的5倍。因此如果两个

地区死亡率是相同的,可以预料Framingham的患病

率是Puerto Rico的5倍,而表中的数据仅为2.4

倍,所以Framingham的死亡率一定高于Puerto Rico

死亡率。因此A推论是正确的。问题中给的条件已

经说明,移民和治疗对这一差异无影响。

9、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难以避免的一种偏倚,特别

是较大型及较长时间的研究。为了将失访偏倚的影

响减到最低,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对于队列研究中的失访偏倚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设计时选择较为稳定的人群,便于随访;(2)

计算样本量时,在估计的样本量基础上增加10%,以

减少失访造成的影响;(3)实施过程中努力随访所

有的研究对象;(4)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失访

率有无差别;(5)将失访人群的基线资料与完成随

访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如无显著性差

别则可认为失访是随机的,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大;

(6)如有可能,尽量了解失访者的结局,与完成随

访者的结局进行比较,以推测失访的影响。

10、为了探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

李医生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他选择了

病例153人,对照178人,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

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结果

口服避孕药心肌梗塞病人非心肌梗塞病人合计有39

无154

合计

请计算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比值比

(OR), 并解释该比值比(OR)含义。

答:OR=ad/bc=39×154/24×114=2.20

含义:假如有统计学意义,口服避孕药发生心肌梗

塞的危险性是未口服避孕药的2.20倍。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实验

流行病学实验通常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

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所研究的干预措施给予实验组人群后,随防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等,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2、临床实验

临床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病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实验方法,病人包括住院和未住院的病人。常用于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现场环境下对自然人群进行的试验,给予的干预措施包括生物医学治疗或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措施,以及生物或社会环境改变措施等。

4、社区实验

是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实验观察,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

5、类实验

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一个或几个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这种实验就叫类实验。

6、双盲试验(double blind)

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7、三盲试验(triple blind)

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

8、情景效应

是指实验特有的情景因素所产生的效应,将要外推的目标人群可能没有这样的情景因素,也就可能没有这部分效应。情景效应包括实验执行人员特征,受试者知道自己是实验的一部分的程度即霍桑效应,实验的新奇性,以及实验倍受大众媒体的关注等。

9、向均数回归

实验前具有异常高或异常低的极端测量值的受试者,其测量值有自发向均数靠近的倾向。原因主要有:极端值反映自发波动的极端,以后就可能朝反方向改变,表现为向均数回归;极端值可能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再次测量有可能减少测量误差,引起极端倾向减弱,也表现为向均数靠拢。

10、保护比(PE)

也称为保护功效,是指安慰剂组如果接受干预措施如疫苗,则为减少发病或死亡的比例。

二、问答题:

1、流行病学实验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基本特点:①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②流行病学实验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作为处理因素可以是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的疫苗、药物或方法措施等;

③研究对象必须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④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

2、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答: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相同点:①都是前瞻性研究;②都可以用来检验假设,但前者检验效力要高于后者;③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不同点:①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察性研究;②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③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

3、流行病学实验的主要类型及各类实验的起始点有何不同?

答:流行病学实验的主要类型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三类:通常临床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其干预措施不是一级预防,它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但能防止疾病的后遗症,故起始点多为疾病的临床期;现场试验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社区试验是现场试验的一种扩展,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实验观察,两者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故研究多起始于疾病尚未发生时。

4、列出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答: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如下: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人群,即研究对象;

③选择实验现场;④估计样本含量;⑤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⑥设立可比对照;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盲法干预。

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1、随机误差

指随机抽样所得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在随机抽样中普遍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抽样等使之减小。

2、系统误差

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也称偏倚。

3、偏倚(bias)

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于系统误差造成的。

4、入院率偏倚

也叫伯克森偏倚,是指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临床防治试验、预后判断等研究时,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人院率或就诊机会不同而导致的偏倚称为人院率偏倚。

5、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也叫奈曼(Neyman)偏倚,在病例对照或现况研究中,用于研究的病例一般为现患典型病例,不包括某些不典型病例;另外,某些病人患病以后可能会改变其原来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而在队列研究和实验

流行病学研究所用的多是新病例,由此而产生的偏倚称为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6、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那些因各种原因不回答或不能回答所提出问题的人称为无应答者,任何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都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无应答者,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或暴露方面与应答者有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的比例,将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由此产生的偏倚称为无应答偏倚。

7、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

亦称为揭露伪装偏倚(unmasking 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这种现象称为检出征候偏倚。

8、易感性偏倚

观察对象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同,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概率不同,使得各比较组对所研究疾病的易感性有差异,从而可能夸大或缩小了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导致某因素与某疾病间的虚假联系,由此而产生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

9、信息偏倚

又称观察偏倚(observational bias)或测量偏倚(measurement bias),指在收集资料阶段对各比较组所采用的观察或测量方法不一致,使各组所获得的信息存在系统误差。

10、回忆偏倚(recall bias)

回忆偏倚指在回忆过去的暴露史或既往史时,因研究对象的记忆失真或回忆不完整,使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与真实情况间存在的系统误差。回忆偏倚产生的原因:①由于调查的因素或事件发生的频率低,未给研究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被遗忘;②因调查的事件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研究对象记忆不清或已经遗忘;③因研究对象对所调查的事件或因素关心程度不同,回答问题的多少及准确性有所不同。

11、诊断怀疑偏倚(diagnostic suspicion bias) 研究人员事先已知道研究对象的暴露史,怀疑他们已患有某种疾病,于是对暴露者和未暴露者在诊断疾病过程中采取了不可比的作法,对暴露者使用多种诊断方法进行详细的检查,并设法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使暴露组的诊断率和检出率提高;而对非暴露组则因不怀疑他们患有某种疾病而对诊断和检查不够认真,由此导致研究结果上的偏倚,称为诊断怀疑偏倚。

12、暴露怀疑偏倚(exposure suspicion bias)

如果研究者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患病情况或某种结局,主观上认为某病与某种因素有关联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或使用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调查方法探索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多次认真详细地询问和调查病例组某种因素的暴露史,而漫不经心地调查和询问对照组的暴露情况,从而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由此引起的偏倚称为暴露怀疑偏倚。

13、报告偏倚(reporting bias) 与回忆偏倚不同,报告偏倚是指研究对象因某种原因故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偏倚,因此也称说谎偏倚。

14、检出偏倚(detection bias)

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的仪器和试剂质量不好及操作人员的操作误差造成的偏倚称为检出偏倚。如测量仪器不准确,未经校正,或试剂不准确,批号不统一,实验方法的标准或程序不一致,操作人员的技术不规范等,均可使测量值偏离真实值,产生检出偏倚。

15、诱导偏倚(inducement bias)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询问技术不当,或者为取得阳性结论,诱导调查对象做某一倾向性的回答,从而使调查到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由此产生的偏倚称诱导偏倚。诱导偏倚往往表现为对病例组做诱导而对对照组不诱导或进行负诱导,其结果只能产生虚假的结论。

16、混杂偏倚

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混杂偏倚是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未能对混杂因素加以控制和在资料分析时未能进行正确校正所造成的偏倚。

二、问答题:

1、简述混杂因素的特征

答:混杂因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不找出或不避开,所得的研究结果可能不是研究因素造成的;

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

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

2、试述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偏倚的控制要点

答:限制:针对某一或某些可能的混杂因素,在研究设计时限制研究对象的人选条件,得到同质研究对象,可防止某些混杂偏倚。

匹配:在为指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时,使其针对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与指示研究对象相同或接近,从而消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和非实验研究中均可应用。

随机化:常用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概率分配到各处理组中,从而使潜在的混杂因素也在各组中均匀分配。

统计处理:在资料处理阶段,可通过一定的统计学技术,如分层、多因素分析等对混杂因素予以控制。

3、流行病学研究中如何控制信息偏倚?

答:①对偏倚要有丰富的知识,对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偏倚要充分了解。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③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④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4、试举例说明无应答偏倚及其处理方法?

答:无应答偏倚是指研究对象未按要求回答调查内容,而无应答者的患病咸因素的暴露情况与应答者

又不同,从而造成的偏倚。例如,有学者在瑞士弃展的一项预防冠心病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那些不愿意参加该项研究的人中,各种慢性病的现患率、嗜酒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暴露率均比参加者高。

5、如何对混杂偏倚进行测量?

答:可将含有该因素时的研究因素与疾病的效应估计值(cRR、cOR)与排除该因素时的研究因素与疾病的效应估计值[aRR(f)、aOR(f)]进行比较。混杂偏倚=[cRR—aRR(f)]/aRR(f),若该值=0,则无混杂;若该值为正值,则为正混杂;若该值为负值,则为负混杂。混杂偏倚值的大小表示混杂的程度。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名词解释:

1、传染过程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感染谱

是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有些表现以典型症状为主,而有些则以隐性感染为主。

3、“冰山”现象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这类传染病往往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临床上表现出典型症状及体征

者仅占极少部分,而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更为少见。此种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称之为“冰山”现象(iceberg phenomenon)。此种感染状态之所以被比喻为“冰山”,是因为人们感染后,能够被观察到有明显症状和体

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十分少见,而感染的绝大部分在临床上无法观察到,好比隐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庞大山体,无法窥见。

4、流行过程

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5、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6、病原携带者

是指感染病原体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根据携带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又可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7、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8、医源性传播

指在医疗和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其传播有两种类型:①实施治疗、检查或预防措施时由于器械或仪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②使用药物或生物制品和血液受到污染等。

9、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有: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时引起传播。

10、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指病人排出的小飞沫当与周围空气接触时,水分蒸发,表层干燥变得致密,内部仍有水分,形成

飞沫核。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在飞沫核内仍能存活,此时若被易感者吸入,即可造成飞沫核传播。

11、人群易感性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构成该人群的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比重大小,易感者的比重增大,人群易感性升高。

12、疫源地

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每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是在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

13、潜伏期

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各不相同,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的时间有关;同时也受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其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因素的影响。

14、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这种携

带者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如乙肝、脊髓灰质炎、乙脑、白喉的健康病原携带者等。

二、问答题:

1、试述“三环节”和“两因素”在流行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答:“三环节”是构成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传染病才会在人群中发生和蔓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则流行过程即可中断。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受“两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因素更重要。社会因素不仅促使流行过程的发生,而且可以制止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以至消灭。

2、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答:根据潜伏期:①可推测病人暴露(感染)日期,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留验和医学观察期限;③可确定接触者应急接种时间;

④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3、试述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及其在防疫工作中的意义?

答:人群易感性和群体免疫状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人群易感性低。人群易感性高低与传染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当人群中免疫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可终止传染病流行。

4、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答:疫源地的消灭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状态;

(2)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消

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

(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末出现新病例或未受感染。

5、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经空气传播; 2)经水传播; 3)经食物传播; 4)经接触传播; 5)经节肢动物传播; 6)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

一、名词解释:

1、初级卫生保健

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它能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并通过社区、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

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它是国家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卫生系统的

中心职能和主要环节,是个人、家庭和社区同国家卫生系统保持接触,使卫生保健深入人民生产和生活

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卫生保健工作的第一要素。

2、预防接种

又称为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3、冷链

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渐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部过程都按疫苗保冷并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合理效价不受损害。

4、疾病监测

又称为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5、主动监测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

6、被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

二、问答题:

1、简述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答: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目的是切断各种健康危害因素和病因对人体作用的途径,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治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第三级预防就是临床期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对终末期患者执行临终关怀。

2、简述社区卫生保健的内容答:(1)健康促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及促使环境改变的政策、法规、组织的结合,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疾病预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3)合理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物.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

(4)社区康复对丧失了正常功能或功能上有缺陷的残疾者,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的综合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3、简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答:(1)经常性预防措施: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医院感染

一、问答题:

1、医院内感染

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在时限上规定了感染必须在医院内发生,它不包括在医院外感染处于潜伏期,入院后发病的患者,但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返诊发现或转院后发现的病人。

2、外源性感染

即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的感染。主要包括交叉感染,如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传给病人的接触引起感染;或由人接触物后再通过物传给他人的间接感染,也包括外环境感染。

3、内源性感染

即病原来自病人本身,亦称自身感染。引起自身感染的病原大多数为在人体寄居的正常菌群,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正常防御机能缺损等情况下发生。4、交叉感染

是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及病人与陪护人和探视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途径而引起的感染。

二、问答题:

1、简述医院感染的种类与传播过程的基本环节答:(1)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两类: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以细菌为主,其次为真菌类、病毒类及寄生虫。

(2)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传染来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探视者等;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共同媒介物传播、生物介传播;病人易感性:易感因素包括不合理使用抗菌素、接受各种侵入性诊断或操作、放射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等。

临床流行病学

一、名词解释:

1、临床依从性

是指患者执行医疗措施的程度,也指患者执行医嘱

的程度。

2、敏感度

金标准诊断全部有病病例中,诊断性试验结果为阳

性的病例所占全部有病病例的比例即为敏感度,也

称真阳性率。

3、特异度

金标准诊断全部无病的受试者中,诊断性试验的结

果为阴性的受试者占全部无病受试者的比例即为特

异度,也称真阴性率。

4、准确度

指的是该项诊断性试验的全部真阳性者和真阴性者

占受试对象总和的比例。准确度又称为符合率,反

映了诊断试验结果与金标准试验结果符合或一致的

程度。

5、假阴性率

也称为(漏诊率、第二类错误)即实际有病,但根据该

诊断标准被定为非病者的百分率。

假阴性率(%) =c / (a+c)×100% = 1-灵敏度

6、假阳性率

也称为 (误诊率、第一类错误,α)即实际无病,但根

据该诊断标准被定为有病的百分率。假阳性率

(%)=b/(b+d)×100% =1—特异度

7、阳性预测值

是在诊断试验阳性的受试者中,标准诊断有病的病

例(真阳性)所占的比例。

8、阴性预测值

是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中,标准诊断证实

无病的受试者(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9、似然比

表示一个诊断试验结果出现在有病受试者和出现在

无病受试者的比值大小,代表了一个诊断性试验区

分有病和无病的能力大小。

10、符合率

一个诊断试验判定的结果与规范的标准诊断的结果

相比时,二者相同的百分率叫符合率。符合率还可用

于比较两个医生诊断同一组病人或同一医生两次诊

断同一组病人的结果。

11、正确诊断指数

系指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00%,正确诊断指数

可用于两个诊断方法的比较,理想的正确诊断指数

为100%。

r=1一(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 —1

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ROC曲线是以不同诊断标准的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

纵坐标,假阳性率为横坐标所得出的曲线。ROC曲线

及曲线下面积考虑了不同诊断标准下以上指标的变

化情况,因此可更全面地反映诊断试验的准确性。

二、问答题:

230例心梗患者和130例非心梗患者进行血清肌酸

激酶(CK)测定(≥80IU为+ ,<80IU为-)结果

如下,请计算CK试验诊断的真实性指标(灵敏度、

特异度)。(8分)

CK试验心肌梗塞合计有无

阳性215(a) 26(b) 241 阴性25(c) 114(d) 139 合计240 140 380

答:灵敏度=a/a+c =89.58%

特异度=b/b+d =81.43%

流行病学试题一

三、名词解释

1、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

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

施的科学。

2、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

例。

3、PYLL:潜在减寿年数,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

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

损失。

4、DAL 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

健康寿命年。

5、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

率水平。

6、描述性研究: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

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它既是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

法的基础。

7、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研究特

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

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8、Census: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

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生态学谬误:是生态学研究的最主要的缺点,其是由于

生态学研究是以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

观察和分析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结

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10、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

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11、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

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

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

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2、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outcome ),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13、SMR :标准化死亡比,即用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人数用总人口率算出的期望发病或死亡数字求标化比。 14、观察终点(end-point ):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15、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EF ,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暴露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四、论述题

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图-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2、试述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不同点比较。 发病率 患病率 定义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

之和)所占的比例。 分子 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新旧病例之和 分母 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被观察人数 数值 理论上发病率可以大于1 小于等于1 应用 常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

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

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病程延长;②发病率升高③病例迁入;④健康者迁出;⑤诊断水平提高;⑥报告率提高;⑦未治愈者寿命延长;⑧易感者迁入。

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发病率下降;③病例迁出;④健康者迁入;⑤治愈率提高;⑥病死率提高 4、简述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答:⑴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传染病中不同年龄的人群暴露导致疾病年龄分布差异、免疫水平、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改变某些疾病固有的发病特征。

⑵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①横断面分析: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②出生队列分析: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5、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什么?

答:依据有: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6、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⑴原因: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⑵间隔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④取决于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7、简述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

答:⑴目的:①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②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③确定高危人群;④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⑵特点:①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②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③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④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

8、试述现况研究中产生偏倚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偏倚。 答:⑴产生原因: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④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者;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⑥调查偏倚;⑦测量误差。 ⑵偏倚的控制: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②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④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和认识;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 9、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特点。

答:⑴基本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 )与非暴露组(ē),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⑵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符合时间顺序、能确证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 10、简述RR 与OR 的含义及其各自的流行病学意义。 RR OR

含义 暴露组的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更具有斌饮血意义 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

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

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意义 ①E 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ē的多少倍 ②RR 值↑暴露的效应↑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 ①E 与ē 人群比较,所

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 ②AR 值↑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

五、应用题

1、答:1988年该病的发病率=20‰

1988年6月30日的患病率=88‰ 1988年期间患病率=100‰ 1988年的死亡率=4‰

2、答:该结论不正确;因为没有用率来反映家庭经济状况好差的儿童发生伤害的频率和强度。

3、答:Ie=51.0/10万人年,I 0=5.0/10万人年,It=21.0/10万人年

⑴RR= Ie/ I 0=10.2,表明吸烟组肺癌发病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10.2倍。

⑵AR= Ie-I 0=46.0/10万人年,表明由于吸烟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46.0/10万人年。

⑶AR%=(Ie-I 0)/ I 0×100%=90.2%,表明吸烟人群中归因于吸烟的发病占全部病因的90.2% 。

⑷PAR=It-I 0=16.0/10万人年,全人群中由于吸烟而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16.0/10万人年。

⑸PAR%=(It-I 0)/It ×100%=76.2%,表明吸烟对全人群肺癌发病非影响,吸烟引起的发病占全人群中全部发病的比例为

76.2% 。

流行病学试题二

三、名词解释

1、病例对照研究:选定一组欲研究疾病的病例和一组没有该疾病的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与该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或特征的有无、频度或剂量水平,以检验其与疾病的关系。

2、over-matching: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是保证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比性。首先,所匹配的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其次,即使是混杂因素也不一定都要匹配,因为一旦某因素做了匹配,不但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能分析,而且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能充分分析。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但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3、OR: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含义是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

4、分层分析:是把研究人群根据某些特征或因素分为不同层,然后分别分析各层中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用以分层的因素是可能的混杂因素,通过分层可以控制该因素的混杂作用。

5、AF:归因分值,是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反映了人群中随机抽取一个病例,可能因研究的暴露引起的概率。

6、实验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区、工厂、学校等现场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因在研究中施加了认为的干预因素,又称“干预性研究”。

7、Hawthorne effect:霍桑效应,是指正在进行的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常常是有利的影响)。研究对象知晓研究工作的内容,常常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8、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或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9、RCT: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各组的平行对照试验称为随机对照试验。

10、类实验:在一些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所限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11、screening: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2、金标准: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13、灵敏度: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14、特异度: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

15、似然比: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该指标全面反映了筛检试验的诊断价值,非常稳定,计算只涉及灵敏度与特异度,不受患病率的影响。

16、约登指数:即正确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大,其真实性越高。

17、ROC: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用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作图得出的曲线,可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四、论述题

1、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答: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该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有:①观察法;②设立对照:患病与否分组;③观察方向由“果”→“因”,回顾性研究;④不能验证病因。

2、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①特别适用于少见病、罕见病的研究;②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施;③还可用于疫苗免疫学效果考核及暴发调查等;④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⑤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

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②选择偏倚难以避免;

③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信息真实性差;④存在回忆偏倚;⑤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3、试述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各自的相对优点。

答:相对优点如表

以社区为基础以医院为基础

①可以较好地确定源人群

②容易保证病例和对照来自

于同一源人群

③对照的暴露史更可能反映

病例源人群的暴露情况

①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

②研究对象更易合作

③可以平衡兵力和对照的背

景特点

④比较容易从医疗记录和生

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

4、简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选择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则。

答:①对干预措施有效;②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好;③预期结局事件发生率较高;④容易随访的人群;⑤干预措施对其有益或至少无害;⑥依从性好、乐于接受并坚持试验;

5、试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与其局限性。

答: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

①随机分组,能够较好地控制偏倚和混杂。②为前瞻性研究,因果论证强度高。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局限性:

①难以保证有好的依从性。②难获得一个随机的无偏样本。

③容易失访。④费用常较观察性研究高。⑤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6、在病因研究中,一般认为实验流行病学比队列研究论证强度高,为什么?

答: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随机分组,两组之间的可比性较高。

②实验流行病学的暴露因素在研究者的控制下,测量更准确。

7、试述预测值同患病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答:在同一患病率的情况下,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当患病率不变,降低灵敏度时,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阳性预测值将下降,阴性预测值将升高。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8、确定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原则是什么?

答:确定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原则是:

①如疾病的预后差,漏掉病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且目前又有可靠地治疗方法,则临界点向左移,以提高灵敏度,以发现更多的可疑病人,但会使假阳性增多;②如疾病预后不严重,且现有诊疗方法不理想,临界点可右移,以降低灵敏度,提高特异度,尽可能将非患者鉴别出来,但会使假阴性增多;③如果假阳性者作进一步诊断费用太贵,为了节约经费,可将临界点向右移;④如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重要,可将临界点定在非病人的分布曲线与病人的分布曲线的交界处。

五、应用题

1、⑴病例对照研究

⑵选择皮肤癌病人为对照组不合适,因为皮肤癌在户外工作人员中比户内工作人员更为常见,因此对照组不能反映该群体中暴露发生的情况。

⑶工作情况

户外户内

病例51+15 24+3

对照6+8 10+5

OR=2.6

⑷吸烟情况

吸烟不吸烟

户外户内户外户内病例51 24 15 3

对照 6 10 8 5

OR=3.5 OR=3.1

⑸吸烟情况

吸烟不吸烟OR

病例51+24 15+3 3.4

对照6+10 8+5

⑹工作情况

户外户内

吸烟不吸烟吸烟不吸烟病例51 15 24 3

对照 6 8 10 5

OR=4.5 OR=4.0

⑺户外工作吸烟者与户内工作不吸烟者的相对危险度

户外工作吸烟者户内工作不吸烟者OR

病例51 3 14.2

对照 6 5

⑻结果:⑷和⑹标明户外工作和吸烟可以增加唇癌的危险,未分层时,OR有所低估,这是因为吸烟与户外工作有联系。吸烟和户外工作的联合作用似乎比相加作用大些。

如果户外工作增加了皮肤癌的危险,皮肤癌作为对照组则会低估户外工作与唇癌的联系强度。

2、如下表:

盲法设盲对象

受试者观察者结局评估或

数据分析者不盲×××

单盲√××

双盲√√×

三盲√√√

流行病学试题三

三、名词解释

1、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疾病监测:又称为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3、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

4、预防接种:又称为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5、冷链: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渐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部过程都按疫苗保冷并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合理效价不受损害。

6、效度:是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

7、外部真实性:是指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外部真实性又称为普遍性。

8、Bias: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称为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于系统误差造成的。

9、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混杂偏倚是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未能对混杂因素加以控制和在资料分析时未能进行正确校正所造成的偏倚。

10、选择偏倚: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由此造成的偏倚称为选择偏倚。例如研究对象采用志愿者,方便样本,或者研究对象的无应答或失访等。

11、信息偏倚: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由于流行病学的暴露或疾病多为分类测量,所以信息偏倚又可称为错误分类偏倚。

12、入院率偏倚:伯克森偏倚,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差。

13、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病例对照多用现患病例,而这些病例有可能在患病后改变原来的因素的暴露情况。而队列或临床试验多用新病例。

14、检出征候偏倚:因素与疾病无关联,但由于其存在而引起该病症状的出现,使之及早就医而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得出二者有关的错误结论。

15、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16、source of infection:传染源,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7、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

18、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有: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时引起传播。

19、epidemic focus: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20、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1、感染谱:是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

22、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而后者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两种类型。

23、终末消毒: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24、planed immunization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5、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6、传播概率:也称传染概率,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

27、病因: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8、因果关联:是指暴露-疾病有时间先后的无偏关联。

四、论述题

1、请解释疾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概念。

答:⑴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基本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⑵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方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门的防治机构。

⑶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2、简述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原理。

答: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原理如下表:

控制措施控制原理

设计阶段随机化

配比

限制

使混杂因素在两组间

分布一致

分析阶段标准化

分层

多变量

控制混杂的效应,估

计研究变量的真实效

3、简述确定有无选择偏倚的关键及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答:⑴确定有无选择偏倚的关键:把握选取环节或已入选对象,是否存在人为增大或减少研究因素与结局的关联程度。

⑵控制方法:严密掌握对象选取的各个环节,注意选取对象的代表性,增加应答和减少失访等。

4、简述M-H(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方法的步骤。

答:分层分析步骤:①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分层。②判定层间RR或OR是否相等或相近。③得到控制混杂后的调整RR 或OR。④再将调整RR或OR与分层前的粗RR或粗OR(cRR 或cOR)进行比较。

5、简述混杂因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混杂因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③一定不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中间环节。

6、流行病学研究中如何控制信息偏倚?

答:①对偏倚要有丰富的知识,对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偏倚要充分了解。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③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

④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7、如何认识传染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答: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①根据潜伏期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②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

8、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具有哪些流行特征?

答: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①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②冬春季

节高发;③少年儿童多见;④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

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⑤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

的地区高发。

9、简述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因素:

⑴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

⑵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10、判定疫源地消除的条件是什么?

答:判定条件:

①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

②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③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

11、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针对传染源的有哪些措施?

答:针对传染源:

⑴对病人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⑵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登记、管理、随访。

⑶对接触者的措施:留检、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⑷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

12、试述“三环节”和“两因素”在流行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答:“三环节”是构成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传染病才会在人群中发生和蔓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则流行过程即可中断。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受“两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因素更重要。社会因素不仅促使流行过程的发生,而且可以制止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以至消灭。

13、试述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及其在防疫工作中的意义?

答:人群易感性和群体免疫状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人群易感性低。人群易感性高低与传染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当人群中免疫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可终止传染病流行。

14、简述预防接种有哪几种?

答:预防接种的种类有三种:

⑴人工自动免疫: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⑵人工被动免疫: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其制剂有:①免疫血清;②免疫球蛋白。

⑶被动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15、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为什么不一定能否定假设?试举例说明。

答: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还不能简单否定假设。因为经验证据不成立,有三种可能的结论:①假设不成立;

②先行条件不成立③假设和先行条件均不成立。在第二种可能的结论成立时,假设并未被否定。

16、简述病因判定的标准。(流行病学第四版标准)

答:⑴关联的时间顺序: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前因后果时间关系。前瞻性设计(队列或实验研究)在确定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上最佳,回顾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次之,横断面设计较差。

⑵关联的强度: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越大,是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一般指分类资料的相关。

⑶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看成是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的关联强度。

⑷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可以看成是针对集团资料的关联强度(生态学相关)。

⑸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的关联能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重复,则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

⑹关联的合理性:客观上同现有的理论知识不矛盾,主观上能为评价者的信念所接受。

⑺终止效应:怀疑病因自然或人为去除(下降),引起疾病发生率下降。终止效应对因果论证的强度较高。

⑻关联的“特异性”: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从病因必要性含义看,特异性优势是多余的。因此,特异性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观点,应当放弃。

一个病因研究本身必须要达到或部分达到第1,2(或3、4)条标准(前因后果、广义关联强度),如果符合第7条标准(终止效应)则更好;第5,6条标准(重复性、合理性)是对该研究的外部评价,如果不吻合则因果关联的可信度降低。

流行病学试题四

三、名词解释

1、伤害(injury):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统称为伤害。

2、精神卫生:是研究各类精神病的防治,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一门科学。

3、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疾病暴发:是指在某拒不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多的相同病例。这些病例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对于传染病暴发来讲,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内。

5、分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体特征及其与人类疾病/健康的关系,制定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6、生物标志: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物质特征。

7、外暴露:指体外环境因素暴露,就致病性来说,可以是生物性病原因素暴露或非生物性病原因素暴露。

8、内暴露:指能引起生物结构或功能变化的体内因素暴露。

四、论述题

1、简述伤害所造成的主要伤害。

答:伤害的危害有:①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②威胁劳动力人口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③具有常见、多发、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④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2、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有哪些?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主要有:①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②造成社会多方面影响;③对特殊人群的伤害;④经济的影响;⑤造成心理伤害;⑥造成环境的危害。

3、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以下特征:①时间分布各异;②地点分布各异;③影响各个人群;④造成心灵创伤;⑤影响多个方面;⑥存在后期效应;⑦发生难以预测;⑧具有相对性。

4、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有:①处置病员: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

②公共卫生管理;③稳定群众情绪;④寻求合作和援助;⑤突发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5、如何确认暴发终止?

答:确认暴发终止:

⑴人与人直接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全部治愈,度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没有新病例发生,就可宣告暴发终止。

⑵共同来源的疾病:

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病例不再增多,则认为暴发终止。

⑶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经过昆虫媒介的潜伏期和人类潜伏期总和后,无病例发生,表明暴发终止。

6、图解疾病暴发中暴发调查的步骤。

答:疾病暴发中暴发调查的步骤:

暴发的核实核实诊断

确认暴发

准备和组织人员安排

物资筹备

病例发现

病原体检测隔离救治病人

现场调查个案调查保护易感人群

三间分布调查采取紧急控制措施

环境和物种变化调查

资料整理描述疾病过程

描述三间分布

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完善控制措施

评价干预效果促进病人的康复

证实病因假设

确认暴发终止工作总结

7、简述常见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并举例说明。答: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

①幼年高峰型:

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高,以后↓,如肾母细胞瘤。

②持续升高型:

发病率随年龄↑持续↑,如胃癌、食管癌。

③上升后下降型:

发病率上升至一定年龄后↓,如肺癌。

④双峰型:

发病率分别在两个年龄段出现高峰,如乳腺癌。

8、简述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以及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答:预防策略总体可分为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

①准确鉴定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②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和早期干预。③早期警报与监测。④重点保护恶性肿瘤的易感人群。

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②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③环境保护和职业防护。④控制感染。

9、简述适合筛检的癌症要求,可进行早期筛检的恶性肿瘤有哪些?

答:适合筛检的癌症要求:

①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严重;②具有有效手段发现早期病变;③具有有效的手段根治病变于早期阶段,远期预后明显优于中晚期治疗;④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

可进行早期筛检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

10、试述随着经济发展,心血管疾病预防重点发生的变化。答:⑴经济落后地区预防的重点是肺心病、风心病和脑出血;

⑵经济发展中地区预防的重点是高血压、穿支动脉系统脑梗死。皮层动脉系统脑梗死和冠心病开始上升,而风心病、肺心病和脑出血开始下降;⑶经济发达地区预防的重点是高血压、皮层动脉系统脑梗死和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和脑出血发病率较低

流行病学试题五

三、名词解释

1、metabolic syndrome,MS: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DM)或糖调节异常(IGR) 〕、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醋(TG)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征候群。

2、IDD: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肿)、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亚克汀)。

3、地方病: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具有地方性发病特点的疾病,包括一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狭义上是指其发生与流行同病区中的某种或某些地球化学、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地方病。

4、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是地壳化学结构、水文地质、火山暴发等原因使地表或地下水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多引起的疾病。

5、STD:性传播疾病,表示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疾病,以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

6、窗口期:HIV感染人体后一段时间内,虽然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并具感染性,但血清中尚不能检测到HIV抗体,因此称为窗口期。窗口期大约持续2周到三个月。

7、(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AIDS)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

8、抗原漂移: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这种漂移是不定向的,HA和NA的抗原漂移是独立进行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中、小型的流行。

9、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与前次流行株不同,是抗原的质变。

10、超额死亡率: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即超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是反映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的指标。

四、论述题

1、简述地方病的判断依据。

答:判断依据:⑴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⑵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⑶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⑷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⑸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2、简述碘缺乏病的判断标准。

答:⑴B超法甲状腺肿大判定标准:根据GB16398-1996标准,8岁儿童甲状腺容积>4.5ml,9岁儿童甲状腺容积>5.0ml,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6.0ml。

⑵人群缺碘的判定标准:尿碘中位数<100μg/L,并且其中<50μg/L的样品数>20%。

⑶外环境缺碘的判定标准:饮水中碘含量<10μg/L。

3、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

答:⑴居住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⑵甲状腺明显增大,超过受检者拇指末节。⑶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等其他甲状腺疾病。

4、如何理解流感监测在流感防制中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和内容有哪些?

答:通过流感监测摸清流感的流行现状,流行规律和毒株变异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流感的预防及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手段。

⑴流感监测目的:

①了解、掌握我国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②掌握我国流感每年的流行株及其构成;③分析我国流感代表株与WHO年度推荐的疫苗株的抗原相关性;④及时发现人禽流感疫情;

⑵监测内容:

①疫情监测;②病原学监测;

5、简述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及各项生物学标志的流行病学意义。

答: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包括HbsAg和抗-HBs、HbcAg和抗-HBc及HbeAg和抗Hbe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各项生物学标志的流行病学标志如下:

⑴HbsAg: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之一,是HBV感染的基本标志。HBsAg阳性见于:①乙肝的潜伏期、急性期;②慢性乙肝;③病毒携带;④与HBV感染有关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HBsAg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

⑵抗-HBs:特异性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可见于:①乙型肝炎恢复期,在HBsAg消失后间隔一定时间抗-HBs出现隐性感染的健康人,自身产生了免疫力;②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后,产生的主动或被动免疫。

⑶HbcAg:是HBV感染的标志,不能从血清中直接检出。

⑷抗-HBc:非中和抗体、分IgM和IgG,主要见于慢性感染和既往感染。抗-HBc IgM通常在出现症状时即可检出,一般持续约6个月,提示HBV复制,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也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重要标志。抗-HBc IgG在抗-HBc IgM下降及消失后出现,可伴随感染者终生存在。

⑸HbeAg:与HBsAg平行出现,较HBsAg消失早。是体内HBV复制、传染性强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判断预后的指标。若HBeAg转阴,表示HBV复制减少或终止,预后好;若HBeAg持续阳性,则预后不良,易转为慢性

⑹抗-Hbe:HBeAg消失后出现,一般存在于无症状HBV携带者及非活动期慢性肝炎患者中,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

6、综合描述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答:⑴1型和2型糖尿病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各有特征。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IA)Ⅱ类基因(DQ和DR位点)有关,与胰岛素受体基因、白介素-Ⅰ型受体基因等也有相关性。而一些单基因突变可能引起家庭显性遗传的2型糖尿病。中国人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性。

⑵环境因素:1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牛乳喂养、化学品及药物有关。而2型糖尿病主要与生活方式,如肥胖、体力活动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等有关。

⑶其他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而2型糖尿病与糖耐量受损(IGT)胰岛素抵抗、妊娠等有关。

7、简述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内容。

答:简述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内容:

⑴一级预防: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治疗对高血糖等生化异常的控制,进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

⑶三级预防: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致残、早亡和提高生命质量。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名词解释: 1、病因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 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 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 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7、共变法 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温医题库)

1.强制性思维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的思维;无强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假性痴呆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部分短暂、可逆的智能障碍,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常表现为刚塞氏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 3.反射性幻听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见于精神分裂症。 4.原发性妄想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有非源于其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点;常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等。 5.恶性综合征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表现为意识障碍、持续高热、肌肉强直、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6.#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7.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8.#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9.#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 10.#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副作用):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迟发性运动障碍。 11.#物质依赖(依赖)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了耐受性的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传统上将其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12.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表现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13.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的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4.#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s syndrome),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15.#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于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回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疾病轻重和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16.#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见于癔症等患者。 17.童样痴呆:假性痴呆的一种,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18.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中毒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19.痴呆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人格的全面受损,通常发生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8岁以后),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症状及精神症状,根据病变的性质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20.#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 21.#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2.恶劣心境障碍(dysthymic disorder)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发作。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无精神病性症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 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具有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 行为,同时,暴露一定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因素,是与特定的研究目的密切相关的。 3.结局outcome: 是指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 事件。结局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是终极的结果,也可是中间结局; 即可是负面的,也可是正面的。 4.危险因素risk factor: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发生,或使其发 生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5.三间分布: 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发生频率,或称为疾病的 人群现象。 6.发病率incidence rate: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 频率。 7.罹患率attack rate: 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其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 同,但观察时间较短,可以以日、周、月为单位,使用较灵活。 8.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些传染病在最短潜伏期 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9.患病率prevalence: 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 比例。 10.散发sporadic: 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 联系。 11.暴发outbreak: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 同的病人。 12.流行epidemic: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为流行。 13.大流行pandemic: 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甚至 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称大流行。 14.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一般是指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暴 发。 15.季节性seasonality: 疾病每年在一定的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也称季节性波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季节性升高两种表现形式。

《流行病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前,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A.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C. 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D.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 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2.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二、多项选择题 1. 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A. 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临床医学一个体为研究对象

B. 流行病学研究以描述疾病和健康的分布为起点并分析决定分布的因素,而临床医学从个体的症状、体征和各种理化检查入手以作出临床诊断 C. 流行病学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目的,而流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D. 从学科特征上讲,流行病学具有宏观性,而临床医学属于微观范畴 E.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特征,而临床医学的重心在非传染病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四、简答题 1. 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 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 发病率 B. 发病专率 C. 罹患率 D. 时点患病率 E. 期间患病率

2. 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那些指标最合适? A. 死亡率 B. 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罹患率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那些疾病常用病死率 A. 关节炎 B. 消化道溃疡 C. 流行性出血热 D. 结核病 E. 心肌梗死 三、名词解释 1. PYLL 2. 爆发 四、简答题 1. 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那些因素?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自己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假性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思维的连贯性障碍,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在意识障碍背景下出现的言语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状态。 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表现为不能理解,无法用既往经历、当前处境及其他心理活动解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但片面而偏激,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虚构confabulation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为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 错构paramnesia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的错误回忆。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edation指先天或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只能发育所造成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状态 痴呆dementia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力所造成的智力减退状态。 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开玩笑的感觉。注意attention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 定向力orientation 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情感affection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情绪emotion 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心境mood 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是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焦虑anxiety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 情感倒错parathymia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明显不相协调。 木僵stupor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患者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增高。 意志volition是人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的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自身状态感知的清晰程度及认识的反应能力。 自知力insight 又称领悟力或自省力,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disorders 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谵妄delirium 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 遗忘综合征amnestic syndrome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痴呆dementia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 自动症epileptic automatisms指发作时或发作刚结束时出现的意识浑浊状态 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指具有成瘾性并在社会上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 依赖dependence 是一组认识、行为和生理症候群 滥用abuse 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耐受性tolerance 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 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后所出现的心理生理症候群 脱毒detoxification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 瓦解症候群disorganization symptoms包含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29397

1、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疾病病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类实验(半试验、准实验):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4个基本特点,既设立对照、随机分配、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则成为类实验 3、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公式: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4、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5、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公式: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6、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死亡率(motality rat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8、散发(sporadic):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用于描述较大范围(如区、县以上)。 9、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0、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1、大流行(pandemic):某病蔓延迅速,波及面广,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 12、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指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应用上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和较大范围内。 13、地方性(endemic):由于地方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仅在某一人群中发生,不需自外地输入。 14、输入性(imported):又称外来疾病,指本病在本国内未曾有过,或者之前有,确定已被消灭,目前病例是从国外传入的。 15、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是全面的详细的记录客观存在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条理性整理,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形成一定的假设(因观点不一定确),称为描述性研究。 16、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又称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进行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17、普查(census):于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调查或检查。 18、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19、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0、信息偏倚: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或分类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精神病学试题汇总

精神病学试题汇总 04精神病学 二.名解:1.感知综合障碍 2.意志减退3.心境稳定剂4.震颤谵妄5. 三.问答: 1.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 2.精神分裂症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 3.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04精神学补考大题 名词解释5*5 原发性妄想 语词新作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错构 精神活性物质 简答题10 +10 + 15 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临床表现 癔症性痉挛发作与癫痫大发作鉴别诊断要点 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 05精神病学 名词解释5'*5 反射性幻觉,病理性赘述,错构,情感高涨,梦样状态 问答题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依据 10'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14' 如何鉴别抑郁症和恶劣心境障碍 11' 05护理 1、精神分裂症各型的临床表现 2、安全护理的内容 3、自杀的征兆和预防措施 05精神补考 名词解释: 内感性不适,强迫观念,戒断状态,原发性妄想,紧张综合症 大题: 神经症及其临床特点,精神分裂与心境障碍鉴别,恶性综合症处理原则,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04八年精神病学 名解 1、心因性遗忘 2、钟情妄想 3、被洞悉感 4、精神分裂症 5、自知力insight 问答 1、抑郁发作的临表 2、躯体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依据 3、精神发育迟滞的预防 选择题部分 A型题: 1.精神疾病的概念是: A.受精神创伤后的情绪悲观 B.未达到个人目的的内心矛盾 C.以精神活动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D.精神疾病实际上是思想病 E.以上都不对 2.意识模糊综合征最主要特征是: A意识清晰度降低 B.动作紊乱 C.兴奋激动 D.呓语 E.思维不连贯 3.精神分裂症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 A.情感障碍 B.感知障碍 C.思维障碍 D.意志活动障碍 E.缺乏自知力 4.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意志薄弱、富于依赖性 B.情感变幻莫测 C.学习能力差 D.智力水平较同龄的人低 E.整日忙碌不停、伤人毁物 5.电休克治疗最适宜的疾病是: A.燥狂症 B.精神分裂症 C.抑郁症 D.癔症 E.强迫症 6.每次上街不能控制地数电线杆,自感痛苦,要求治疗,应属: A.恐怖症 B.强迫症 C.精神衰弱 D.抑郁症 E.癔症 7.症状性精神病治疗的根本方法是: A.病因治疗 B.中药治疗 C.小剂量镇静剂 D.促脑细胞代谢药物 E.支持疗法 8.抑郁症具有严重自伤倾向时,最好慎重应用: A.静脉注射氯丙嗪 B.肌肉注射氟啶醇 C.电抽搐 D.强刺人中,足三里 E.胰岛素昏迷 9.慢性器质性精神病早期记忆障碍主要为: A.错构或虚构 B.顺行性遗忘 C.逆行性遗忘 D.近事遗忘 E.远事遗忘 10.精神活动主要指: A.饮食、起居、待人接物 B.工作、生活、娱乐 C.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 D.思维、理想、情操 E.以上都不是 11.患者感到地球上各种客体都比原来小,是属于: A.幻觉 B.幻想 C.妄想 D.错觉 E.知觉综合障碍 12.反应性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主要鉴别在于前者: A.精神因素明显 B.有焦虑症状 C.情绪抑郁 D.妄想不泛化 E.常急性起病 13.精神治疗为首选的疾病是;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罹患率(attack rate):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指群体中个体在某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是群体中个体在给定期间内任一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率。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 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存活率(survival rate) 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流行(epidemic): 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爆发(outbreak): 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seasonality / 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 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疾病的周期性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揭示出来,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在一定的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普查(census):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理解其它抽样方法的基础。随机数字表是比较简单、可靠的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是按一定比例或一定间隔抽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优点:简便易行,如果样本的观察单位在总体中分布均匀,则抽样误差比单纯随机抽样法小。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抽样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所组成的集体,如村、车间、班级、连队、居民小组等。这些群体是从相同类型的群体中随机抽出的,被抽到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研究对象。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将调查的总体按照不同的特征,例如性别、年龄、居住条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 )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 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患病群体的疾病自然史( n 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准确的测量,对临床的诊断方法、治 疗效果及其预后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门学科。 Clinical Epidemi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 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 no stic, prog 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 dividual patie nts. The populati 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 nt because these in dividual patie 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 "A basic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 析和评价方法,—将相关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存活率Survival rate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 经过几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绝对效应(.absolute_effect_丄是指暴露(处理)组与对照组所测量的频率 之差,又称差值测量( differe nce measure )。 6、相对效应_Relative_Effect ____ 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频率测量之比,又称比值测量,也称率比( ratio measure , rate ratio )。比值〉1表示危险效应(因素),比值v 1表示保护效应(因素)。 7、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 ion 是指绝对效应与暴露(处理)组人群 或人群频率之比,该值反映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分布改变的预期效应比例。归 因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1,通常表达为百分比,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 AR% 8、临床依从性_clinical __ complia nce_是指患者对于医疗和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定遵守、执行的程度。 9、临床一致性(clinical agreement )同一医生连续多次检查或几位医生同时检查一例病人,能获得基本一致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即称作临床一致性。 10、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 )指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位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即称作临床不一致 性。 11、霍桑效应_ Hawthorne_effect ___ 是指临床病人(研究对象)成了研究中特别被感兴趣或被关注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自身的行为,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 医师,使医师感到其治疗活动是成功的,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治疗效果将会产生正向效应(positive effect )。当然,有时会因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生而产生 一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有向均数接近的现象。例如,血压水平处于高限的5%的人,即使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血压,也可能会降低一些(其他像血糖,血脂等指标)。 13、双盲double blind 是指研究对象和观察检查者均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 不知道两组接受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试验设计, 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 控制全部试验,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两者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这是此法的优点。缺点是方法复杂,实行困难,一旦出现问题较难及时处理。 14、偏倚_bias_是指在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解释的各个阶段由于 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是由于许多其他的原因,使研究的结果与事物的真实结果 之间产生差异,出现的系统误差,甚至歪曲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导致暴露疾病之间的联系做出错误的结论。 15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亦称前瞻性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与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或不同暴露水平的几个亚人群,追踪观察其将 来两组人群某病的结局(发病、死亡)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6、研究的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发病概率增加的暴露因素,亦称危险因素 (risk factor )或致病因素(pathoge nic age nt ),而把导致疾病发病概率降低的暴露称为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 ),所以暴露既可以是致病因素也可是保 护因素。 17、实验流行病学_是按正规随机化原则,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某种因素或措施,对照组不予以处理或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观察一定的时间, 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比较两组人群某病的频率变化、某药的疗效或某医疗 措施的效果。 18、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是指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 表面上健康的人群中查出某病可疑者的试验方法。 A scree ning test is a procedure that i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specific disease. The in dividual or group of in dividuals (as in mass scree nin gs) does not prese nt any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19、诊断试验_ Diag nostic _ Test_是指应用各种实验检查、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对疾病做出诊断的试验。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学科。 发病率incidenc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罹患率attack rate: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发病专率: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发病率,称。。。 患病率prevalence: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分时点和期间两类。死亡率mortality rate: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死亡率(如年龄、性别、职业等)。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潜在减寿年数PYLL: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数。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 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散发sporadic: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爆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epidemic: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3~10倍)。 大流行pandemic: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主要分析同一年代(断面)或不同年代(断面)的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的不同或变化。 年龄期间队列分析age period cohort analysis:是分析年龄、所处时代及队列暴露经历三者对疾病频率变化所起作用及其大小的方法。 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s:又称时点流行,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含义与暴发相近,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s: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周期性cyclic change: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地方性疾病endemic diseases: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移入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现况研究: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 普查census: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行啊的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单纯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系统抽样:即机械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整群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多阶段抽样: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各种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 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内脏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脏器的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等。常与疑病妄想等伴随出现。 功能性幻觉: 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反射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但涉及两个不同的感觉器官。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周围事物的距离、空间位置等感知错误。 非真实感/现实解体: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变得不真实,犹如隔了一层窗纱。可见于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等。 思维迟缓: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语声低和反应迟缓。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变慢、思考问题困难。多见于抑郁发作。思维贫乏:联想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感到脑子空洞无物。表现为寡言少语,谈话时言语内容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问题简单。严重的患者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 思维散漫:思维的连贯性障碍,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患者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话题转换缺乏必要的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患者要阐述的主题思想。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交流困难。 思维破裂:思维的连贯性障碍,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义互不相关,变成了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句子结构不完整,成了语词杂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中断:指思维联想过程突然发生中断。表现为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时,言语突然停顿,片刻后又重新开始,但所谈主题已经转换。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插入: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属于自己,不受自己的意识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制性思维:是思维联想的自主性障碍。表现为患者感到脑内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是被外力强加的。这些联想常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内容多变。 病理性赘述:思维联想活动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患者对某种事物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描述,言语啰嗦。如要求患者简明扼要,患者无法做到。 思维扩散/思维化声:同时包含思维障碍和感知觉障碍。患者在思考时,同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在脑子里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语词新作: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奇特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