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world经济展望

2012world经济展望

2012world经济展望
2012world经济展望

2012

摘 要

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前景

世界经济处于另一次大衰退的边缘

世界经济在另一次大衰退的边缘摇摆。总产出的增长在2011年已经大幅减慢,预计2012年和2013年增长乏力。

威胁全球经济的问题是多重且错综复杂的。最迫切的挑战在于应对持续不断的就业危机和放缓的经济增长前景,尤其在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接近8.6%,收入增长停滞,总需求不足,经济复苏搁浅。越来越多的工人,尤其是年轻的工人,在较长的时期内没有工作,对工人技术和经验产生不利影响,中期增长的前景因此暗淡。

迅速冷却的经济既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其他地区财政问题的原因,也是它们的后果。一些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在2011年继续恶化,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虽然欧元区政府为希腊的债务问题采取了大胆的举措,提出了有序的解决方案,但是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人们对于欧元区的几个大国,特别是意大利的债务违约问题依然非常担忧。为应对这些问题采取的财政紧缩措施进一步弱化了增长和就业的前景,给财政调节和修复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带来更大的挑战。美国经济同样面临持续高失业的境况,消费者和商业部门的信心动摇,加剧了金融部门的脆弱性。美国和欧盟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出现的问题很容易互相影响,导致全球经济的另一次衰退。发展中国家虽从2009年的全球衰退中强劲反弹,但会通过贸易与金融渠道受到冲击。

增长放缓,二次探底风险加剧

在一系列相对乐观假定的前提下,包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仅局限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小型经济体内,并且债务问题可以通过基本有效的方式得到解决,在基准展望方案中,世界总产出的增长在2012年预计为2.6%,2013年为3.2%。 然而,如果政策制定者,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在解决就业问题,阻止主权债务危机和改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方面失败,将把全球经济带入另一次衰退。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增长会在2012年减速到0.5%,这意味着世界人均收入会下降。相反,如果能够在国际范围内采取比当前的政策立场更加强有力的统一行动,全球范围的就业和可持续增长的前景会更好。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和2013年全球的产出增长会被推到4%的水平。但是考虑到现有的政策方法和立场,如此乐观的预计与现实相差较远。

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是全球经济的主要阻碍

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是全球经济放缓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发达国家正遭受着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的不利影响。2011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显著放缓。2012年,

GDP增长会进一步走弱。即使在以上的基准假设下,在某些季度轻度衰退也是有可能的。美国在2011年8月由于政治僵局,处于债务违约的边缘。不确定的前景正在加剧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导致它们对商业部门和消费者的借贷依然疲弱无力。从2011年初开始,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已经大幅放慢,大量先行指标和经济调查都表明人们的信心大幅下滑,未来的经济增长会继续放缓,停滞可能会延续到2011年年底和2012年早期。日本在2011年上半年陷入了另一次衰退。这次衰退主要由三月的地震而引起,尽管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虽然预计震后重建会使未来两年GDP的增长超过潜在GDP的增长水平,大约增长2%,但是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发展中国家依然易受发达国家经济下滑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依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2012-2013年与2010年、2011年相比,它们的增长速度会大大降低。虽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有所加强,但是这些经济体依然易受发达国家经济局势的影响。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开始显著放缓。在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依然预计中国与印度的增长保持稳健。2012-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放慢至9%以下,而印度的增长在7.7%与7.9%之间。巴西与墨西哥预计会遭受更加明显的经济放缓。低收入国家也将经历经济减速,虽然下降得比较温和。就人均收入而言,增长率已经由2010的3.8%下降至2011年的3.5%。虽然全球经济已经减速,较贫穷的国家可能会在2012年和2013年经历略高于上述数字的经济增长。联合国定义下的最不发达国家也基本上面临同样的趋势。这些国家中的绝大多数的经济增长率仍然低于潜在产出增长率。

全球就业危机

高失业率是经济复苏的主要绊脚石

持续的高失业率依然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阿基里斯之踵。在2011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失业率为8.6%,依然远高于2007年危机前5.8%的水平。在许多发达国家,失业的实际情况要比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更为严重。比如,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自危机开始以来一直在下降。越来越多在较长时间没有工作的工人停止寻找工作,他们不再被统计为失业人口。美国大约有29%的工人已经失业超过一年,这一比例比2007年上涨了10%。如此长时间的失业对于失去工作的个人和整个经济来说具有显著、持续的恶劣影响。失业工人技能的恶化与失业的持续时间呈正比,这会导致他们的收入水平下降,即使他们在未来找到了工作。从宏观经济上看,陷于长时间失业的工人的比例越高,对于长期劳动生产率的不利影响越大。

发展中国家就业恢复非常强劲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恢复要比发达国家强劲。比如,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失业率已经恢复到或低于危机前的水平,拉美国家的就业也有所恢复。然而,发展中国

家依然面临高比例的工人的工作待遇带来的挑战,例如被部分雇佣、薪水很低、不良的工作条件和缺乏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与此同时,公开的失业率依然较高,在城市地区远超过10%,这一情况在许多非洲和西亚国家尤为严重。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失业率也有所增长。

高企的青年失业率引起全球性担忧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青年(15-24岁)失业率在正常时期要比其他群体的失业率高,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和伴随其后的全球衰退扩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根据有限的统计数据,全球青年失业率从2007年的13%(估算)增长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18%。这一情况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尤为严重。青年失业率在西班牙达到了令人吃惊的40%,西亚与北非达到25%以上,转型经济体为20%。在其他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率也比其他年龄群体的失业率增长得更快。尤其是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青年失业率虽然在2011年上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自2008年以来已经显著提高。在南亚、东亚和非洲,青年工人面临不良工作条件的概率很高。

全球有6400万的工作缺口需要填补

为了恢复危机前的就业水平,吸收新的劳动力,2011年估计有6400万的就业缺口。根据我们的基准模型对于经济放缓和全球劳动力增长的预计,这个差额会进一步扩大,工作的短缺会达到7100万,其中有1700万来源于发达国家。如果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像基准模型预测的那样疲弱无力,就业率直到2015年或更远才会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通货膨胀展望

2011年期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都有所加剧。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不利的供给冲击推高了食品和石油价格,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收入的提高需求强劲上升。主要发达国家的膨胀性货币政策也加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通货膨胀不应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政策着眼点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和欧盟的通货膨胀率在2011年期间逐渐上升,从央行制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下限上升到了上限。这一上涨与这些经济体的政策目标相一致,即中央银行通过采取各种非传统的政策手段向经济中注入大量流动性,以减轻金融危机导致的通货紧缩风险。然而,通货膨胀不应该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主要的政策着眼点。2012-2013年,总需求减弱,面临持续的高失业率,工资上涨的压力减轻,如果没有大的供给冲击,国际商品价格趋向平缓,所以通货膨胀预计会比较温和。

...但是,通货膨胀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担忧的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大大超过了政策目标。作为回应,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当局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包括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对食品和油的补贴、激励国内生产。由于预计全球商品价格会趋向温和,全球增长放缓,我们展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也会在2012-2013年趋向缓和。

国际贸易与商品价格

国际贸易的恢复在减速

国际贸易的恢复在2011年减速,商品贸易的增长从2010年的12.6%下降到2011年的6.6%。在我们的基准展望中,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更慢,2012年预计为4.4%,2013年为5.7%。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增长的疲弱无力,是贸易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对于危机的适应能力更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继续增长。1995至2010年间,它们在世界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28.5%上升到41.2%。在2011年,它们在外部需求的恢复中起了主要作用,与危机前三年对世界出口增长的平均贡献为43%相比,在2011年的贡献是50%。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归因于主要发展中国家迅速增长的工业。1995至2011年间,南-南贸易的年增长率为13.7%,远高于8.7% 的世界平均水平。

大宗商品价格有所提高,但是它们的波动性很大

许多大宗商品价格自2010年6月开始到2011年延续了上涨的趋势。在2011年上半年达到高峰后,价格微弱下降。然而,石油、金属、农业原材料和热带饮料在2011年的平均价格超过了2008年创纪录的平均价格。在展望中,在过去两年获益于贸易条件改善的大宗商品出口国面临价格下降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会被二次探底时出现的金融投机显著放大。2011年,虽然金融投机被包括G20峰会在内的许多国际论坛提上议程,但在国际层面上,更有效监管商品期货市场的决议还没有出台。

服务贸易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在2010年,所有地区和所有组别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又以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为代表,服务贸易重回正增长。由于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相比,对金融危机的敏感性更弱,在2010年与2011年的反弹也没有商品贸易那么显著。发展中国家仍是服务的净进口者,但它们作为服务出口者角色的表现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在运输与旅游部门。

贸易政策的前景并不确定

在多哈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停滞的背景下,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协定(有时是不平等的)正在激增,在WTO磋商中采用的“变通”方法正在获得其成员国的支持。这些发展趋势将四十年代末多边贸易体制开始运行以来的基石,即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置于危险境地。

国际融资促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正在影响发展所需要的融资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正在影响发展所需融资的可得性。全球复苏步伐参差不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欧洲银行间市场越来越严重的流动性紧缩,提高了人们对风险的规避程度,导致了私人资本流动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性。与此同时,官方发展援助(ODA)以及其他形式的官方资本流动也受到更加严重的财政紧缩和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与私人资本流动相同,援助这种形式的资本流动也是顺周期和不稳定的。

管理由资本流动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挑战。超过一个经济体吸收能力的一波波的资本流入在本质上是高度投机的,它们会导致汇率超调、通货膨胀、过度信贷和资产价格泡沫。更重要的是,不稳定的资本流动给金融和经济稳定带来了风险,国际资本为规避风险而突然停止流入甚至撤出的威胁对金融危机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一种自我保险的机制,许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对这些兴衰周期的反应是建立国际储备。在2011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将自己的国际储备增加了1.1万亿美元,储备总额达到7万亿美元。这些储备大多数以美国国债或其他低收益主权债券的形式投资,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失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起到了将金融资源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的作用。在2011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预计会向发达国家净转移8266亿美元的金融资源。进一步地看,建立储备的机会成本在于放弃了将这些资金用于为发展而进行的投资上。

金融改革并不足以抑制系统性风险

国际社会已经采取措施,通过引入新的金融监管,包括国际认可的巴塞尔III框架,来强化国际金融体系与减弱全球风险。美国在国家层面上采取的措施包括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然而,对系统性重要机构管制的讨论仍在继续。由于这些措施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被逐步引入,它们对当前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其中许多举措是否足以抑制风险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

援助性资金少于承诺

关于援助和国际流动性支持是否充足和如何组成等重要问题依然不明朗。全球官方援助的交付要少于G8集团2005年格伦伊格尔斯峰会所承诺的2010年的

支付水平。从积极的一面看,补助金或者优惠性贷款的补助金部分随时间的推移已经有所增长,特别是对于直接面向最不发达经济体的援助。

不确定性和风险

发达国家经受着四个互相加强的不利因素

决策者,尤其是在欧洲和美国,未能解决就业危机和防止主权债务危机,加剧了金融部门的脆弱性,成为全球经济在2012-2013年前景中的最大风险;全球经济再次衰退的可能性已明显存在。

发达国家在四个互相加强的不利因素推动下处在一个螺旋式下降的边缘:主权债务危机、脆弱的银行业、与高失业率相关的需求疲软、 政治僵局和体制缺陷造成政策瘫痪。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存在,任何一个进一步恶化都将可能引发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低迷。并将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严重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可能引发全球信贷紧缩

最近在欧洲计划的新措施,很可能不足以解决该地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从而导致一些国家的混乱和债务违约,将为该地区及以外地区带来严重的经济破坏。2011年11月期间,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努力未能平息金融市场的不安;最新的警示标志是意大利的借贷成本上升至该国加入欧元区后的最高点。大量的欧元区银行已准备遭受重大损失。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到大型经济体,无疑会触发一个类似2008年9月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闭后全球信贷紧缩的情景。这样的金融危机无疑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的崩溃,不仅在有主权债务危机的经济体,而是在所有其他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的强度,可能与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衰退类似。

更剧烈的财政紧缩政策将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美国针对预算的政治角力也可能恶化,如果它导致剧烈并且立即生效的财政紧缩政策,势必会损害经济增长。这会将失业率推至新高点,进一步抑制家庭和企业已经非常摇摇欲坠的信心,并使已处于困境的住房部门更加恶化,导致更多的止赎,这反过来将再次把美国银行业置于危险之中。结果是美国经济可能陷入另一次衰退。美国美联储(Fed)可能会作出反应,采取更强劲的货币措施,例如新一轮量化宽松。但在高度规避风险型的低迷经济背景下,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比前几年所采取的类似措施会小很多。

发展中国家可能将遭受重大打击

只发生在欧洲或美国的经济衰退可能不足以引起全球经济衰退,但两个经济体同时衰退,则极有可能如此。在联合国预测的悲观方案中,2012年欧盟经济

将下降0.8%,美国则下降1.5%。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可能会遭受一个重大打击。由于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及金融联系程度不同,不同国家遭受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主要是由于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下降而受损,而在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亚,以及主要转型经济体将因初级商品价格下降而受损。此外,所有新兴经济体将不得不应对大的金融冲击,包括蔓延性的股票市场抛售,所持有的欧洲和美国主权债券价值下降导致的资本流出,会影响到官方储备和私营部门的资产。

全球经济失衡仍然是一个政策的关注点

全球经济在过去十年累积的庞大而持久的外部失衡仍然是决策者的关注点。减少这些失衡已成为2011年二十国集团在“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框架以及有关相互评估过程(MAP)中部长协商的主要焦点。

外部失衡在大萧条期间大幅缩小,2010-2011年期间主要经济体的失衡(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在其危机前高峰期的一半左右。美国仍然是最大的赤字国家,虽然其赤字水平已从2006年的最高峰大幅下降。对应美国的赤字,中国、德国、日本和燃料出口国的外部盈余收窄,只是程度不同。虽然德国的盈余在2011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是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常账户几乎处于平衡状态。西亚一些石油出口国仍然保有大量盈余,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

当前的全球再平衡是以牺牲增长来换取的

一个问题是主要经济体已发生的失衡调整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在美国,对国内储蓄-投资缺口的一些相应调整似乎是结构性的,例如,家庭储蓄率的增加可能是持久的,但是企业投资率的下降和金融危机后的政府赤字激增更有可能是周期性的。在顺差国方面,中国对外盈余的下降也可能部分由结构性转变驱动。中国的汇率政策变得更加灵活,人民币逐渐升值,在过去一年中对美元稳步升值。同时,政府扩大措施以刺激家庭消费,将中国减少外部盈余的目标更多地依赖增加国内需求达到经济结构的平衡。然而,再平衡的过程只能在中长期逐步进行以防止破坏作用。在日本,日元的持续升值已遏制其外部盈余。在德国,仍有政策空间以刺激更多的国内需求,从而进一步缩小其外部盈余。

不可持续的严重失衡固然必须加以解决,但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水平不应成为一个首要关注的问题。但是,全球再平衡议程不应该以损害发展的增长为代价,而是要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G20戛纳首脑会议承诺政策会逐渐向这一方向移动,但大部分在短期内缩小的失衡将来自周期性的因素,包括总需求的较慢增长与缓和商品价格。因此,在基线预测中,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失衡不会显著扩大。如果进入另一次全球性经济衰退,失衡将可能以通货紧缩的方式进一步缩小。

失衡是全球汇率稳定的一个风险

赤字国家继续累积庞大的对外净负债是汇率不稳这一主题的一部分。伴同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美国不断累积的对外负债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自2002年以来下调的主要因素,虽然伴随着波动的趋势。美国负债状况的可持续性很容易随全球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化和财政政策的可信性而转移,因此对美元的信心很容易波动。

考虑到其它地区的事件和政策公信力,美元并没有必然贬值的倾向。在欧元区,缺乏政策的方向以及处理主权债务问题的连贯性对欧元产生了下行压力。虽然略有不同但基本上类似,英国央行一直未能实现其通胀目标而遭受信誉危机。相反,日本的地震,引发了私人资本回流以进行重建工程的投资,产生日元升值的压力。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引起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动荡。

货币升值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带来了因竞争力降低而减少出口的挑战。虽然许多新兴经济体因为收入提高而使国内需求成为了成长更显著的驱动力量,但是因为货币显著而持久的升值而被迫过早脱离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混乱,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人数可能激增。虽然本国货币走强有助于在进口方面降低通货膨胀,但这种优势极可能被失业率升高的社会成本所抵消。

政策挑战

发达国家面临强烈的政策困境

克服上面所述的风险并重启全球经济平衡和可持续的复苏是一项巨大的政策挑战。美国和欧洲面临彼此相互强化困难的风险。最近的经济停滞可能使选民和决策者不愿意作艰难的抉择,政治瘫痪反过来可能通过形成新的金融风暴而使经济更为恶化。在短期内,所谓的零增长或低增长的困境会由于拒绝采取必要紧急措施的方式出现,例如,一些被认为财政上谨慎的欧洲国家反对救助被看作财政上肆意挥霍的国家,这可能会迫使后者启动更多的财政紧缩政策,并诱发低增长和社会反抗。从长远来看,这种困境会存在于拒绝为达到国家金融稳定而采取的提高税收和减少福利开支的政策。

发展中国家发现自己处在不同的困境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困境。一方面,他们需要防止商品价格和外部融资条件波动造成的伤害;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采取更加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加强投资,以维持较高的增长和调整本国经济结构来实现更快的减贫和更加可持续的生产。

目前20国集团的政策意图,只能勉强应对

在戛纳行动计划中,20国集团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些问题,并宣布了一个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战略。该计划着眼于解决短期的不稳定性,同时也要加强经济增长的中期基础。然而,从本质上讲,戛纳行动计划短期内并没有比各国政府在2011年已经启动的政策有更多的承诺,当时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已包含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紧缩政策。基线预测显示,戛纳行动计划将不足以重振世界经济或降低失业率。最后的希望似乎在于加强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基础,但就此而言,戛纳行动计划可能已经不很实用;下行风险的加剧,抵消了行动建议的有效性。

为了使复苏更强大、更平衡和更可持续,更广泛和更好的政策协调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短期刺激、主权债务的决议和创造就业机会这些方面。中期计划的重点应在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发展,加快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

当前需要更多短期财政刺激措施而不是更少

首先,发达国家在复苏依然脆弱、失业率依然高攀时,不要过早地启用财政紧缩政策。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继续高企,许多国家(包括美国)的债务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超过100%的情况下,许多发达国家政府仍然有足够的财政空间留给额外的刺激措施。在高失业率和疲弱的私人需求之下,过早的财政紧缩可能会破坏脆弱的复苏,并导致进一步恶化而非改善财政收支。与目前的政治压力相反,那些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低成本融资的经济体,政府应运行自动稳定功能,并在短期内维持或加强赤字财政的刺激方案。

金融安全网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进一步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欧洲的临时资金设施(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财政稳定机制(EFSM))的设立,以及更永久的欧洲稳定机制(ESM)和相关措施已提供了一些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法。然而2011年下半年债务危机的持续和传播蔓延到更大的欧洲经济体表明这些措施仍然不够。金融安全网的火力有限,难以应付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问题。如何显著增强ESM的火力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难以实现的。债务重组机制的建立不应只限于欧洲的主权债务。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可能面临第二轮的抵押贷款危机,因为很多抵押贷款已是“资不抵债”。问题可能会因持续的高失业率和住房市场的普遍疲软而再加重。

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短期政策的关注点,将放在防止食物与商品价格上涨和波动以及汇率不稳定上,这些因素会破坏增长,从而导致进入另一个繁荣 - 萧条循环周期。这些国家将需要确保宏观经济政策是透明的反周期框架中的一部分,包括财政稳定基金的使用、加强宏观审慎金融和资本账户监管,以减轻对商品价格波动和资本流入的影响。

财政刺激须要充分的国际协调

第二个(及相关的)挑战是确保那些有足够财政空间国家出台的短期经济刺激是经过国际协调并考虑到良性的全球平衡。在欧洲,与其现行由债务国家通过痛苦的衰退性通货紧缩来调整,不如在欧元区推动通货再膨胀,同时在债务国推行紧缩与结构调整。美国将同样需要考虑这样一个渐进的步骤。应优先刺激需求以减少失业,特别是加大公共投资和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这将有助于家庭去杠杆,通过增加收入促进消费需求。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结构性措施,可以在中期加强出口竞争力,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将经济结构调整至更加依靠国内需求。

良性全球平衡与就业复苏是可行的。使用联合国全球政策模型的模拟分析以下短期刺激措施,包括协调一致的短期刺激计划、有序的主权债务重组,为创造就业机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结构性政策,其结果显示这将对所有的经济体来说都是双赢的,因为与基准相比,可以显著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增长,同时减少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而只需做有限的汇率调整。在2012-2015年间,全球产量的增长将超过每年4%,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将脱离缓慢的成长。与缺乏政策协调的基准情况相比,发展中国家也将达到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最重要的是就业率,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将恢复到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也大致消除了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留下的六千四百万个就业岗位的赤字。

重新设计有助于就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个挑战将是重新设计财政和经济政策,以加强其对就业的影响,并促进政策从纯粹的需求刺激过渡到以促进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集中在收入支持措施,超过一半的刺激是由减税方式提供的。相比之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中国和韩国,基础设施投资往往占刺激较大份额,从而改善了供给面的条件。对各个国家而言, 直接支持需求与强化供给面条件的最佳组合可能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直接支出往往会产生更强的就业效应。

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商品价格和汇率的波动

第四个挑战是找到财政和货币刺激之间更大的协同作用,同时避免由于汇率和短期资本流动不稳定导致国际外溢效应的损害。这将需要在以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为目标的一个更广泛的目标框架内就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速度和时机达到协议。将需要加强双边和多边监督,包括对溢出效应和系统性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此外,这种合作的政策解决方案应包括更深层次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包括那些为解决传统银行系统以外风险的改革。这将需要更深层次地改革全球储备体系,减少对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依赖,也包括建立更好的国际储备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强调需要更强大的国际协调金融安全网。这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源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之间更密切的合作(不仅仅在欧洲,也可以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通过加强使用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国际流动性。

需要更多的发展筹资,以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五个挑战是要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只有有限的财政空间而又面临大量发展的需要。它们, 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需要这些资源,以加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DGs)和可持续增长。除了提供现有已承诺的援助,捐助国应考虑新的机制,使援助流动与经济循环脱钩;以防止在危机时刻,当最需要发展援助的时候发生交付短缺。

0.0

1.0

2.0

3.0

4.0

5.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a 2012b 2013b 来源:联合国/经社部与国际经济模型连结项目注解:基准方案的假定请参见框 I.1, 悲观方案的假定请参见”风险与不确定型”的段落。a 估计值

b

联合国预测

-8.0

-6.0

-4.0

-2.0

0.0

2.0

4.0

6.0

8.0

10.0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a 2012b 2013b 发展中国家继续带动全球经济的成长

63.5

64.064.565.065.566.066.5051015202530美国:长期失业降低工作意愿

参与率

失业周数的中位数二○○六年一月二○○六年七月二○○七年一月二○○七年七月二○○八年一月二○○八年七月二○○九年一月二○○九年七月二○一○年一月二○一○年七月二○一一年一月二○一一年七月来源:联合国/经社部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

500

400300

200

100

-100

-2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2011私人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投资:经济大衰退中不稳定

1,400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继续增持外汇储备以求自保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2011年九月)

-4-20246810

下行风险:发达国家衰退隐约可见

IMF世界经济展望(2011年2月中、英文版)

发布之前,严格保密发布时间 南非(南非时间):2011年1月25日上午10: 00 华盛顿(东部时区):2011年1月25日上午3: 00 全球复苏继续向前推进,但仍不均衡 双速复苏仍在继续。在先进经济体,经济活动放缓幅度小于预期,但增长仍然疲弱,失业率仍居高不下,欧元区边缘国家压力再现正在造成下行风险。在许多新兴经济体,经济活动仍然活跃,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显现,目前还有一些过热迹象,其一部分原因是资本流入十分强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增长也越来越强劲。预计2011年的全球产出将增长4.5%(见表1和图1),相对2010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这反映了2010年下半年的经济活动强于预期以及美国采取的刺激今年经济活动的新政策举措。但是,恢复仍面临较高的下行风险。要实现强劲复苏,最紧迫的任务是采取全面和迅速的行动,克服欧元区的主权和金融困难,以及采取政策措施普遍解决先进经济体的财政失衡,修复和改革它们的金融体系。这些措施还需辅之以主要新兴经济体采取缓解过热压力和促进外部再平衡的政策。 全球经济正在复苏 2010年第三季度,按年率计算,全球经济活 动仅扩张了3.5%。第三季度慢于第二季度5% 的增长率是意料之中的,但由于美国和日本 的消费强于预期,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仍好于 2010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较 好的结果部分地要归因于经济刺激措施,特 别是日本的政策。更普遍地,有越来越多的 迹象表明,在危机期间大幅下滑的主要先进 经济体的私人消费正开始巩固(图2)。在新 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业已稳定的私 人需求、仍旧宽松的政策态势以及重新高涨 的资本流入的推动下,第三季度的增长仍然 强劲。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2018

提要 全球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消退,政策制定者有更大的空 间来解决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更长期问题 在过去十年里,不时出现各种广泛的经济危机和负面冲击,首先是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随后是2010至2012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2014至2016年的全球商品价格调整。随着这些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持续阻力消退,世界经济有所上扬,为调整政策以解决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步的长期问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估计已达3.0%,与2016年2.4%的增长相比显著加快,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全球增长率。在各类国家中,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指标继续改善,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国家2017年经济增长强于上年。在全球范围内,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长预计稳定在3.0%。 经济活动趋强之势在各国和各区域分布不均 L世界总产值增长最近加快,主要是因为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更稳健,而东亚和南亚仍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区域。随着阿根廷、巴西、尼日利亚和俄罗斯联邦摆脱衰退,这些经济体出现了周期性改善,也约占2016年到2017年全球增长率上涨的三分之一。但近期各国和各区域的经济收益分布仍然不均,世界许多地区尚未恢复健康的增长速度。许多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前景仍然充满挑战,凸显出过度依赖少数自然资源的国家容易出现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而且,世界经济的长期潜力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投资疲软和生产率增长低速时期延长而受到损害。

投资条件有所改善,但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和债务上升, 可能阻碍投资广泛回暖 由于金融波动较小,银行业脆弱性降低,一些商品部门复苏而且全球宏观经济前景更稳固,投资条件普遍改善。融资成本仍然普遍很低,许多新兴市场的息差收窄,反映风险溢价下降。这一情况帮助了向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增加,包括跨界借贷的增加及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信贷增长更旺。 条件的改善帮助一些较大经济体的生产性投资适度复苏。201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大约占全球经济活动加速的60%。这一改善与非常低的起点相关,之前两年投资增长异常疲软,而且全球投资总额长期不振。由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程度升高,主要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调整的影响相当不确定,以及债务增加和长期金融脆弱性积累,支持更强劲的生产率增长和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投资活动的更广泛反弹可能会受阻。 如果保护主义倾向增强,世界贸易的回升可能会遭受挫折2017年全球贸易出现回升。2017年前8个月,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达到危机后时期的最快速度。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东亚的进口需求增强,因为该区域的内需上扬,得到宽松政策措施的支撑。由于企业回应不断改善的投资条件,几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资本货物进口回升。 最近主要贸易关系的调整,如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决定退出欧洲联盟及美利坚合众国决定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重新进行谈判并重新评估其他现有贸易协定的条款,引起对贸易壁垒和争端可能升级的担忧。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这些情况的程度会增大。考虑到贸易、投资和生产率增长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限制越来越多的贸易环境可能会妨碍中期增长前景。在这方面,各项政策应侧重于维护和振兴多边贸易合作,强调服务贸易可能带来的惠益。 可持续发展的进展 人均收入增长乏力,对若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造成挫折 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不平衡,继续令人担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景。由于2016年四大发展中区域平均收入下滑,许多国家最近甚至遭遇挫折。

2014年世界经济展望与分析

2014世界经济展望与分析 1.2014年国际经济展望:复苏之年 2013全球周期拐点确立 根据我们对全球经济周期运行及危机演进节奏的判断,去年底年度报告《2013--拐点之年》中我们预判,2013年将是世界经济的拐点之年,是全球经济从危机时代向后危机时代的过渡之年。 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回升奠定了全球经济景气回升的主基调,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 2013年下半年强势反弹,OECD 综合领先指标从2012年底以来持续攀升,OECD 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亦越过零轴。全球经济周期拐点确立,后危机时代来临。 2014全球经济复苏还将持续 展望2014,我们认为由美国引领的全球经济趋势性回暖还将持续,全球经济将在2013年越过拐点之后进入复苏之年。美国经济在货币政策依旧宽松,财政紧缩有望减弱的情况下,景气循环还将持续;欧洲复苏虽基础仍不牢固,但欧债危机趋势性缓和,全球经济大势回暖,管理机构更趋灵活务实,明年复苏持续概率很大;中国增速下移已经到了新的中高速帄衡区间,短期之内继续明显下滑的概率不大;日本在全球经济大势回暖,财政与货币政策继续不遗余力,内部景气已经回暖的情况下,增速虽比2013略有回落,但仍可保持相对乐观的复苏态势。 新兴经济体逊于发达经济体的格局还将延续 在全球经济持续回暖的2014年,受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度相对有限,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增长帄台向中高速增长帄台切换,以及美国势必退出QE 等因素的影响,新兴经济体景气回升态势逊于发达经济体的格局还将持续。 美元震荡走强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与货币政策转向领先全球,欧洲形势再给国际市场带来新的惊喜概率不大,日本货币政策必然依旧宽松。美元将呈现上半年受QE 退出影响而震荡走强,下半年受欧洲复苏形势确立牵制而震荡回落,全年呈现震荡走强态势。 股票独秀于大类资产 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资本风险偏好不断回升,股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青睐的对象,对具有避险功能的防御性投资品债券和黄金的追逐不断降温,而在经济复苏

2030 年的中国经济展望

《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概要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深刻。GDP 年均增速高达10%,5 亿多人口脱贫。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 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届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这里涉及两个问题。首先,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其次,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 本报告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认识到相关风险。中国有潜力到2030 年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但这并不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2030 年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使中国转向高速增长轨道,他在凝聚共识、推动根本性战略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十二五”规划是一个良好开端,在融汇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直到2030 年的长期战略。重要的是,本报告着重阐述“如何做”而不仅仅是“做什么”。研究引出了如下六条重要结论。 第一,通过下列措施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即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发展民营部门,促进竞争,深化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改革。随着一个经济体技术接近前沿水平,引进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政府职能及政府与市场和民营部门的关系,均需进行深刻调整。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减少的同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诸如制度、规则和政策之类的无形公共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便利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源配置,保护环境,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制以确保金融稳定,为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建立可信的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国需要分阶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者今后能在市场信号引导下流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思并调整企业工资政策;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最后,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保护农民权益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完善农地征用政策以遏制城区的过度扩展,降低地方政府对与土地相关收入的依赖,疏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竞争压力激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中国已经在建立研发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前列。未来的优先任务是提高研发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为此,决策者需要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技能和认知能力;建设一批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知识网络、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学习型组织,并

【中国大学排名权威分析】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

【中国大学排名权威分析】2015中国大学 排行榜 2014年12月29日,中国校友会网公布了2015中国大学排名,其中排名 第一的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复旦大学,其中北 京大学是连续8年蝉联这个大学榜首了。以下是2015中国大学排名榜单,供 大家参考。 2015排名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学校所在地 1 北京大学综合北京 2 清华大学理工北京 3 复旦大学综合上海 4 武汉大学综合湖北 5 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北京 6 浙江大学综合浙江 7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上海 8 南京大学综合江苏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工安徽 10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工湖南 11 吉林大学综合吉林

12 北京师范大学师范北京 13 南开大学综合天津 14 中山大学综合广东 15 四川大学综合四川 16 华中科技大学理工湖北 17 西安交通大学综合陕西 18 同济大学理工上海 19 中南大学综合湖南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黑龙江 21 山东大学综合山东 22 厦门大学综合福建 23 东南大学综合江苏 24 天津大学理工天津 25 重庆大学综合重庆 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北京 27 华东师范大学师范上海 28 东北大学理工辽宁

29 北京理工大学理工北京 30 华中师范大学师范湖北 31 大连理工大学理工辽宁 32 西北工业大学理工陕西 33 华南理工大学理工广东 34 湖南大学综合湖南 35 中国农业大学农林北京 36 兰州大学综合甘肃 37 电子科技大学理工四川 38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北京 39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吉林 40 北京科技大学理工北京 41 西北大学综合陕西 42 武汉理工大学理工湖北 43 长安大学理工陕西 44 北京交通大学理工北京 45 中国地质大学理工湖北

世界银行发布2017年《全球经济展望》

2017年《全球经济展望》 在去年经历后金融危机的低点之后,随着制约出口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的障碍消退,与此同时进口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内需保持稳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温和回升至2.7%,世界银行周二发布报告称。 世界银行2017年1月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原文下载,请点击)指出,2017年发达经济体增速预计将小幅回升至1.8%。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财政刺激有望促使国内和全球增速高于预期,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上升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从整体上今年的增速应能从去年的3.4%回升至4.2%。 然而,主要经济体政策方向的不确定性给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漫长的不确定期有可能延长制约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发展的投资增长缓慢期。 “在历经数年令人失望的全球增长之后,我们看到经济前景即将出现好转而深受鼓舞,”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表示,“目前正是利用这一发展势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好时机,这对于加快消除极端贫困所需要的可持续和包容性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报告分析了近来令人担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投资增长放缓趋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GDP的1/3,占世界总人口和世

界贫困人口的3/4左右。2015年投资增长从2010年的平均10%降至3.4%,去年可能又降了半个百分点。 导致投资增长放慢的原因之一是对危机前高增长的修正,但也反映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所面临的增长障碍,包括低油价(对石油出口国而言)和外国直接投资放慢(对大宗商品进口国而言),更广泛地说还有私人债务负担和政治风险。 “我们可以帮助各国政府为私营部门提供更多机会增强投资信心,新增私人资本可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球连通性,”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表示。“没有新的道路,私营部门就没有积极性投资建设新项目。没有与新的生活空间相连通的新的工作空间,数十亿希望投身现代化经济的民众就会丧失通过在职学习投资人力资本的机会。”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逐渐回升以及俄罗斯和巴西在经济衰退后恢复增长,2017年出口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预计将从去年微不足道的0.3%加快至2.3%。 相反,进口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增速应能达到5.6%。中国的经济增速预计将继续有序放缓。不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经济前景受到国际贸易不温不火、投资疲软乏力、生产率增长迟缓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在经历疲弱的2016年之后,随着制造业和投资增长重获拉动力,经济增长预计将加快至2.2%。报告审视了美国拟议中的财政刺激以及其他政策措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何种溢出效应。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政策方向的改变可能会产生全球性的涟漪效应。更具扩展性的美国财政政策可能促使美国及国外在近

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增速放缓,风险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至4.3%,比该组织4月份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2008年后,得益于各国政府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世界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复苏。刺激政策一方面使金融市场领先于实体经济出现“V”形反转;另一方面,各国央行大规模释放流动性,推动大宗商品,尤其是黄金、石油的价格一路攀升,在全球范围造成了事实上的通胀压力,成为世界经济的现实威胁。 2、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再次衰退 彭博社7月24日预计,美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仅增长1.8%,低于一季度的1.9%。而且,美国目前房产销售下滑,消费者信心低落,经济扩张的步伐已经放缓至1年以来的新低。美国经济学者戈德伯格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出台的美债法案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令美国勉强渡过了眼下的债务危机,充其量只是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恶斗告一段落。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3、欧元区经济和日本前景黯淡 欧元地区经济增长已经降至两年来新低。而日本在遭遇大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事故的冲击之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暗淡。 4、新型经济体遭受通胀风险 作为本轮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不断升温的通胀风险。为了抵御通胀,大部分新兴经济体不断加息或采取其他紧缩政策给经济降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经济的强劲复苏。 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外储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我国拥有着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在这些资产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此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一定压力。降级之后,可能会带来投资者对美债的抛售行为,不排除美元贬值的可能,这可能会让中国外汇储备遭遇一定的损失。 2、引发热钱压境之忧 由于此次降级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史上首次”,因此其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震荡不言而喻。这一事件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一股“震荡波”,同时也将加快国际游资冲击新兴市场的步伐。相比于欧美等国,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高增长,利率水平较高,汇率升值空间大,因此中国市场可能会成为部分国际游资的觊觎之地。 3、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会带来美元走势继续疲软,人民币会面临一定升值压力。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美元的贬值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大量原材料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加。 4、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制约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令央行加息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三、中国的对策 连日来,美国国债危机、美股大跌、美国主权信用被降级等连串事件不断发酵,美国经济一片“愁云惨雾”,引来老百姓诸多疑问:这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如何应对?7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广东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值得重点关注。 1.被通胀压力增大,拖累股市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称霸全球,美元是事实的国际货币,美国国债则是全球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交易品种。近日很多分析认为,这次事件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潜在影响不言而喻,很多与老百姓关系还相当“贴身”: ———外汇储备可能缩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逼近3.2万亿美元,当中约有1.16万亿美元是持有美国国债。有分析认为,美国再次提高了债务上限,意味着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势将继续走弱;而主权信用遭降级,投资者减持美债意欲增大,将进一步冲击美元,直接后果是会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 ———“被通胀”压力增大。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砂等进口均价大幅上升。长远看美元将走弱,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暴涨,我国输入性通胀将更为突出。 ———出口增长可能受阻。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增速呈明显回落趋势。有分析认为,一方面,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将增大融资成本,打击投资者信心,美国经济可能“二次探底”;另一方面,美国国债市场大幅波动,将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影响全球经济,进而影响中国出口。 ———股市受拖累。上周美国股市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一次重挫,三大股指跌幅均超5%,中国股市也不能幸免,周五沪指下跌2.15%,深成指下跌1.95%。市场预计,评级下降的影响周一后还会逐步显现,可能继续拖累全球股市。 不过,也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王曦等专家认为,这次更多的是信心问题,实际影响还有待观察。 2.外汇储备的格局,短期难改 目前更受关注的是,如何减少这些外围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AA+评级,现在美国国债信用水平还不如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减少其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对此各界已有共识,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就表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将继续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大增30%,但前5个月却减持了3亿美元美国国债。 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教授郑英隆认为,更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长期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既存在突出的保值增值问题,也造成了外汇占款形成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膨胀。美国国债信用下降,但全球却找不到同样容量和信用的国债市场;美国经济数据不佳,但欧洲债务危机更加严重;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但新兴经济体也存在通胀、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短期改变我国外汇储备格局不容易。

2016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完整榜单

2016年1月11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正式公布最新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2016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和2016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等榜单。其中,北京大学雄居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榜首,实现9连冠;清华大学列第二,复旦大学居第三,武汉大学列第四,浙江大学居第五。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和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列2016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前三甲;武昌首义学院、文华学院和山东英才学院居2016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三强。最新2016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荣膺2017中国七星级大学,跻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中国顶尖大学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北京大学雄居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榜首,7省区高校无缘全国百强 自2003年起,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已经连续第14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其中,在最新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中,北京大学连续9年问鼎中国大学排行榜冠军宝座,综合得分为100分,雄居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榜首;清华大学98.50分,位居第2,复旦大学82.79分,名列第3,武汉大学82.43分,位列第4,浙江大学82.38分,比去年上升1名,位居第5;中国人民大学81.98分,名列第6;上海交通大学81.76分,名列第7,南京大学80.43分,位列第8,国防科学技术大学80.31分,上升1名,名列第9;中山大学76.46分,位居第10。 贵州、新疆、内蒙古、海南、青海、宁夏和西藏等省区没有高校跻身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对象为教育部2015年度批准并公布的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和部分军事院校。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等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传媒、警察、外语等中国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一流的专业型大学没有纳入2016中国大学综合评价,仅参加更符合大学评价规律

2025年世界经济展望

The world economy in 2025
Macro-Economic Projections and the Role of Asia
Lionel Fontagné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é Paris 1) and CEPII

The world economy in 2025
Lionel Fontagné
Motivation
? What we don’t know about world trade at the 2025 horizon: ? Detailed composition of exports:
? A given product exported by a given country to a given market ? Large churning of exporters ? Specialisation by product unpredictable
2

The world economy in 2025
Lionel Fontagné
Motivation
? Evidence on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margins of world trade at HS6 level
? Intensive: increase in the value of existing trade flows ? Extensive positive: value of new trade flows ? Extensive negative: value of disappeared trade flows
? 200 countries trading in 5,000 products bilaterally ? Overwhelming proportion of zeros ? Restriction to cases where a country declares exporting a given product to at least one market
3

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且不平衡

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且不平衡 2016年4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 全球经济继续复苏 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复苏步伐一直缓慢且日益脆弱。2016年4月全球经济增长率的基线预测不高,为3.2%,大致与去年相当,比2016年1月的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随着面临压力的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开始逐渐正常化,经济复苏预计将在2017年及以后年份增强,其动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但不确定性已经上升,增长前景减弱的风险正变得日益真实。在这如履薄冰的关头,采取广泛的政策应对措施来提高增长率和管理脆弱性变得更加紧迫。 在金融动荡加剧的形势下,全球复苏已进一步减弱。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在2015年年底时放缓,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压力没有任何减轻的迹象。加剧这些不利因素的是,随着中国在信贷和投资强劲增长十年之后,转向更为均衡的增长路径,人们对中国经济在解除以前种种过剩情况时所产生的全球影响感到担心,并对其他大型新兴市场同时出现的困顿迹象,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迹象予以关切。随着避险情绪上升,对缺乏政策空间的担心与日俱

增,2016年年初高风险资产的价值和石油价格急剧下跌。然而,市场情绪在2月中旬开始改善,到3月底市场价值已经弥补了年初的大部分或全部损失。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依旧乏力 预计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仍将不高,与2015年的增长结果相当。不利的人口趋势、低下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和全球金融危机的遗留影响继续阻碍经济活动,使其无法更加有力地提速。虽然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价格的下跌将支持国内需求,但仍然疲软的外部需求、汇率的进一步升值,尤其是美国的货币升值以及有所收紧的金融条件都将拖累经济复苏。在欧元区,某些国家有大量债务积压,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预期失稳的风险令人担心。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在2015年下半年放缓,资产价格下降和利差扩大使金融条件收紧。这些发展态势如果持续下去,会进一步削弱增长动力,带来长期存在负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过低的经济停滞风险。 新兴市场拉动世界经济 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虽然预测的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大部分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但各国的前景仍然参差不齐,而且普遍不如过去二十年。特别是包括巴西和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大型新兴市场仍然深陷衰退。另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包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世界经济展望202004

2020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序言 自上一期有关全球经济的《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发布以来的三个月时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前的经济政策讨论已经将流行病情景作为一种可能性,但没有谁真正意识到实际情况会怎样,对经济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感染病例呈指数级增长,这意味着短短几天时间,感染病例就从一百人增加到一万人。悲惨的是,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而病毒继续在全球快速传播。医护专业人员和急救人员全力挽救生命,我们对他们满怀感激。 这是一场截然不同的危机。首先,冲击巨大。这次卫生突发事件和相关防控措施造成的产出损失,可能使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相形见绌。其次,如同在战争或政治危机中,冲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一直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第三,在当前情况下,经济政策所起的作用显著不同。在一般的危机中,政策制定者力图尽快通过刺激总需求而鼓励经济活动。这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必要防控措施产生的结果。这使得刺激经济活动的措施变得更具挑战性,并且可能是不可取的,至少是对于受影响最为严重的部门。 本期报告提供的全球经济预测反映了我们对疫情走势以及为放慢病毒传播、保护生命和维持医疗卫生体系运作而采取的公共卫生措施的现有理解。在这方面,我们得益于与COVID-19治疗领域的流行病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和传染病专家的大量讨论。然而,

我们的预测、疫情本身、其宏观经济影响,以及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由此受到的压力,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全球经济很可能经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超过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将目前的状态称为“大封锁”,预计它将导致2020年全球经济急剧收缩。预计2021年经济将实现局部复苏,增长率将超过趋势水平,但GDP水平仍将低于病毒爆发前的趋势水平,经济回升力度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糟糕得多的经济增长结果是有可能、甚至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如果疫情和防控措施持续更长时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会受到更严重打击,金融状况持续趋紧,或者如果企业关闭和长期失业造成大面积创伤效应,经济增长结果就会比现在预测的糟糕很多。 处理这场危机需要经历两个阶段:防控和稳定阶段,随后是复苏阶段。在两个阶段,公共卫生政策和经济政策都发挥重要作用。隔离、封锁和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很重要,能够减缓病毒传播,使医疗卫生体系有时间应付卫生服务需求的激增,并为研究人员开发治疗方法和疫苗赢得时间。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经济活动出现更严重、更持久的下滑,并为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增加医疗卫生支出对于确保医疗卫生体系具备充足的能力和资源至关重要。应考虑对处于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给予特殊待遇,例如,为他们的家人提供教育补助,或提供慷慨的遗属福利。

全球经济2012回顾与2013展望

全球经济2012回顾:傲慢与偏见 回顾2012年全球经济,太多的反复见证了主流共识的浅薄,太多的颠覆见证了主流共识的失落,由表及里,“傲慢与偏见”构成了2012年经济精神的核心关键词。傲慢和偏见,均源于对经济理论的教条理解、对所谓共识的盲目笃信、对真实力量的深层不屑、对有形之手的依赖推崇、对透支增长的不变情节、对微观崛起的普遍轻视和对改变发生的内心胆怯。这种傲慢,表现为对经济周期力量的将信将疑、对双重危机影响的明显低估;这种偏见,表现为对趋势理解的路径依赖、对结构变化的认知不足。傲慢和偏见,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应对相对滞后、宏观调控反应迟钝、政策协作普遍匮乏,并最终使得2012年全球经济在普遍失速的下行通道中呈现出以下令人无奈的趋势特征。 其一,实体经济的自由落体超出预期。遗憾的是,2012年全球经济的运行质量明显劣于2012年到来之前市场的主流预期,2011年10月,IMF预测全球经济将于2012年实现4%的增长,并达到73.74万亿美元的规模,通胀率则仅为3.66%;在经历了一年的坎坷与喧嚣之后,2012年10月,IMF将2012年全球GDP增速和规模预估调降至3.28%和71.28万亿美元,通胀预估则调升至4%。增长速度放缓、通胀压力上升,2012年全球经济在“滞涨”的不归路上迈出了令人吃惊又令人失望的一步。在超预期的增质劣化背后,2012年全球经济呈现出自由落体的态势,自由落体一方面意味着增速放缓以加速度的方式趋向恶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全球宏观调控不仅未能有效阻止增速放缓,更带来了风险激生、货币超发的负面影响。 其二,新兴市场的全面补跌出人意料。新兴市场的独立增长不仅是2008-2011年金融危机阶段最亮丽的一道经济风景,还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阴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但这边风景独好的态势在2012年发生了根本性逆转,随着风险全球同化的演进和脱钩增长神话的终结,危机影响的震心正从西向东转移,新兴市场甚至堪称经济下滑的重灾区。根据笔者的测算,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经济增速差额的均值为4.4个百分点,2008-2011年,增速差距分别为6.05、6.21、4.44和4.58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在危机中的前期表现非常强劲,但2012年,增速差距降至3.99个百分点,低于危机前四年和新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新兴市场的相对表现明显疲软。这种相对疲软出乎市场意料,2011年10月,IMF预测新兴市场将在2012年实现6.08%的增长,而2012年10月,预估数据已经下调至5.28%。更令人失望的是,补跌是全局性的,2012年,老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增速预测分别为7.83%、4.86%、1.47%和3.7%,中国创新世纪以来新低,印度创2002年以来新低,巴西和俄罗斯创2009年以来新低。

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内容提要】预计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速,体现在GDP、制造业、全球直接投资、全球贸易在内的各方面。主要经济体工业增速将下降,不仅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包括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在内。在2019年,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是:全球流动性环境收紧;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意大利预算超标重创欧盟工业发展;英国脱欧增添欧盟工业下行风险。为应对2019年世界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应做到:加快构建创新体系;促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工信业国际合作。 【关键词】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目录 一、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3) (一)全球经济增长将减速 (3) (二)主要经济体工业增速将下降 (7)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9) (一)全球流动性环境收紧 (10) (二)全球贸易摩擦加剧 (10) (三)意大利预算超标重创欧盟工业发展 (10) (四)英国脱欧增添欧盟工业下行风险 (11)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2) (一)加快构建创新体系 (12) (二)促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13) (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13)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4) (五)推动工信领域国际合作 (16)

一、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增长将减速 1、GDP增速将放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8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稳定增长面临的挑战》(World Economic Outlook: Challenges to Steady Growth)报告指出,2016年中期以来,世界经济仍在继续稳步扩张,预计2018-2019年的全球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017年的水平。然而,与此同时,经济扩张的均衡性已经下降,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可能已经触顶。2018年至今,全球增长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增长快于预期的可能性已经下降。世界 银行(World Bank)也认为,全球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直保持缓慢复苏,但2019年以后将逐渐减速。综上所述,考虑到虽然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但已经见顶,面 临的风险不断增多,特别是贸易紧张、投资放缓、利率上升等正在拖慢全球经济增长。预计2019年全球GDP增速将放缓。

2013年世界经济回顾及2014年展望

2013年世界经济回顾及2014年展望回顾2013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弱,价格水平回落,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其中,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略有增强,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会继续分化,欧洲和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动力不足;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增速将略有提高,但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一、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世界经济增速回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估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按汇率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1.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4年1月份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下降0.4%,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表1七国集团GDP增长率(%)

表2金砖国家及部分亚洲经济体GDP同比增长率(%) (二)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20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2.7%,比上年放缓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0%,放缓1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长5.9%,放缓0.1个百分点。 (三)世界贸易持续低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估计,包括货物和服务在内,2013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7%,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发达国家进口量增长1.4%,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进口量增长5.3%,放缓0.4个百分点。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回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