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2013春季大二下学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和方法

1、主要教学内容: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

2、“新世纪文学”作为选讲内容,介绍几部新世纪以来重要的长篇小说。

教学内容安排和方法

1以文学史作为线索,重点介绍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2作家作品的选择基于两个角度:文学史的价值和文学价值。

3从授课时间来看,作品与文学史各占一半,要求随课程进度,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其他教学活动安排

正常的教学之外,安排如下活动:

1、完成一篇课程论文,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

2、课堂讨论一次,讨论的形式、选题、时间待定。

考试与考核

期末闭卷考试,100分的试卷,占总成绩的70%。

平时成绩: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30%.

第一章80年代文学概况

一、历史的转折与文学的新时期

1、文革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

2.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时代主题发生变化,中国史进入一个新的

时代,文学也进入“新时期”,这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3.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取消了“两个凡是”、阶级斗争路线,确定全国的

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4.新时期以来,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进而提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这明

文学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角色和身份并没有根本变化,只是有所调整。

5.80年代之后,“政治”的内涵变了,以前强调阶级斗争、继续革命,而80年代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治,“四个现代化”是核心。

二、80年代初期的文学体制、规范的重建

1.文学期刊(纯文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2.文学批评的方式变化,对一些越界的观点、创作的批评和惩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再借此搞政运

动,人身攻击。

3.通过文学评奖,实现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和引导。

4.日渐形成的商业化市场化的语境,改变文学身份和地位。

三、80年代作家的构成

1.归来作家群,80年代初期。艾青,汪曾祺,郑敏,牛汉,王蒙、张贤亮,昌耀,陆文夫,邓友梅等。

2.知青作家群,80年底初期、中期。梁晓声、王安忆,阿城、北岛、舒婷等。

3.新生代作家,出现于80年代中期以降,莫言、刘索拉、马原、苏童、格非、刘震云、余华、翟永明、

于坚、柏桦、王家新等。

四、文学翻译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

1.20世纪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介绍外来文化、文学的潮流,都出现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

五四时期、20年代末——30年代左翼时期、80年代新时期。

2.80年代的翻译介绍的主要对象,主要集中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思潮和现

代派文学。

3.原因:80年代的中国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共识:建立以西方现代发达国家为模式的现代

化国家。因此,在现代化背景中产生的西方现代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实现文学自身的现

代化的目标和楷模。

4.意义:极大地启发和开拓了80年代作家现代文学观念的觉醒、更新,促进了80年代中后期先锋实验性

质文学的出现。

五、80年代文学创作概况

1.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和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

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80年代初,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

深切思考。

3. 85年之后,小说转向自身叙事形式的现代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80年代

末,出现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小说由形式的实验又转向重视内容。“怎么写”转变为“写什

么”。

六、重写文学史

1.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文学观念、方法、话语形式必然发生变化、更新,并对以往的文学发展做出重

新的评价、记录,“重写文学史”成为必然。

2.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的价值标准和理论依据是以启蒙主义、现代主义取代、否定阶级论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艺观。

第二章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80年代初主要有三类诗人群的创作:

1、复出诗人的诗歌创作,又称为归来者的诗;

2、《今天》诗人群,又称朦胧诗人群。

3、80年代中后期出现新生代诗人群,韩东、于坚、伊沙等。

一、归来诗人的创作

1980年,艾青出版了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诗歌《归来》和《归来

的时刻》,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这一期间老诗人复出的现象,而且成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

出作家也被成为归来诗人。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1938年初

艾青:《年轻的城》

我到过的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

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乡村╱却有许多工厂……

“归来”后的第一首诗歌《红旗》

火是红的╱石榴花是红的╱初升的太阳是红的……最美的是╱在前进中迎风飘扬的红旗……————艾青的《红旗》1978年

艾青的诗歌《鱼化石》

1.1978年到1982年艾青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2.《鱼化石》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978年。

3.诗歌通过对一条鱼化石的生命蜕变过程的联想,呈现了生命被毁灭的悲怆,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祭奠

之情。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穆旦晚年的诗歌

1.1976年1月,身处逆境的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因腿伤致残。据他的家人回忆,穆旦每天都强忍着伤痛,伏案修改旧译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第二年初全部完成。不久,诗人与世长辞。一支摇曳的风中之烛,终于熄灭了。

2.这两组诗歌《秋》《冬》创作于诗人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秋》穿作于1976年秋天。

穆旦的诗歌《秋》之一

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

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

大街还一样喧嚣,人来人往,

但被秋凉笼罩着一层肃静。

一整个夏季,树木多么紊乱!

现在却坠入沉思,像在总结

它过去的狂想,激愤,扩张,

于是宣讲哲理,飘一地黄叶。

田野的秩序变得井井有条,

土地把债务都已还清,

谷子进仓了,泥土休憩了,

自然舒一口气,吹来了爽风。

死亡的阴影还没有降临,

一切安宁,色彩明媚而丰富;

流过的白云在与河水谈心,

它也要稍许享受生的幸福。

欣赏这首诗歌的两个关注点:

1、对于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的诗人而言,他感受到秋天是静穆、平和的,成熟的,岁月的磨难滤去了

诗人早年诗歌中的分裂的、骚动的、对抗的生命感受。这首诗歌给人明净、深邃的感觉。

---自然界狂热、紊乱的夏天过去了,迎来沉思的秋天。诗人感受到的秋天,不仅是“天空呈现着深邃

的蔚蓝”,还意味着“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显然,这不是那种用眼睛死死盯着事物的结果,而

是心灵的感受。

2、诗人仍然保持着以往的语言特点,即在具象抒情的句式中,融入“非诗意的现代术语”,表现出一

种智性的思辨。同时,非诗意的语言还带来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获得“第一次”的惊奇感和新鲜感。

这样的语言能够充分表达现代人的经验。

---紊乱、沉思,秩序,债务,总结,宣讲,这些抽象的词语,让读者好像第一次看到、感到树木在夏

秋的不同变化,有一种新鲜感。穆旦语言的陌生化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的趣味,体现思辨性。抽闲的词

语更能表达现代人的经验。《冬》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与诗人早年机智、冷隽的风格相比,这首诗歌的诗句里明显增添了某种冬天里温暖的色调。这首诗歌创

作于1976年12月,是诗人的绝笔之作。这是穆旦写给死亡的颂歌,他的笔下死亡如冬日一般温暖。这正是这首诗歌感人至深之处。

2.采用循环的序曲的形式,“我爱”开头,“严酷的冬天”结尾,像是在向老朋友诉说心曲,又仿佛是作者

喃喃自语,娓娓道来,亲切、温暖。

3.一个历经忧患,而且进入晚境的老人才会有的对痛苦(一切)的宽恕,人生这时已变得宽阔、豁达,

但是,在最深处,悲伤却隐约可见。昌耀的诗歌

1.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

2.1950年参军,曾到过朝鲜战场。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自愿去青海参加大西北的开发。历任青

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

3.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昌耀的诗》等。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峰彷徨许久的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

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予的快

慰.

1962,8. 2初稿1983.7.27删定

欣赏这首诗歌的要点:

1.这是一首男子汉的诗。“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这句诗暗示,登山勇士此时达到的高度并不

是他的理想高度。经历了艰辛的攀登,勇士“此刻”“仅能”达到这个高度了。但是,经过一番休整

以后,“我”可能登上新的高度。

2.接下来生动地描绘了两种意象:一个是诉诸觉的壮丽辉煌的雪山落日景象,一个是诉诸听觉的意象,砾下坠形成的声音。

3.两种意象形成下坠的力量态势,而勇士此时正在试图向上攀登,这就形成的生理上的紧张感。并尝试着克服这种紧张感:手指、脚掌的描写,心理上对雄鹰和雪豹的渴望。

4.最后一个特写镜头,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蜘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出

听见日出的声息蝉鸣般沙沙

作响……

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

响……

这微妙的声息沙沙作响。

静谧的是河流、山林和泉边的

水瓮。

是水瓮里浮着的瓢。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声息。

只听得雄鸡振荡的肉冠。

只听得岩羊初醒的椎角。

垭豁口

有骑驴的农艺师结伴早行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潮红

从东方的渊底沙沙地迫近

赏析要点

1.没有去写气势磅礴的的日出,而是写日出时刻光线微微的震颤、渐渐的强劲过程,极其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2.“听见日出的声息蝉鸣般沙沙作响……”写日出之时的静谧,诗人别出心裁地捕捉到了蝉鸣这个意象,诉诸听觉,通感的手法,但转换得很自然。“水瓮里浮着的瓢”又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意象,仔细体味又

觉得它浑然天成、意趣盎然,带来新奇的审美感觉。

3.接下来的一节,以细腻、幽微的审美感受力写雄鸡肉冠的颤动,初醒的岩羊身体发出的声音——这些声响都非常细微,不是大动作,足见诗人细腻的感受力,这是诗人超越了凝神观照审美对象的结果。依

然是通感手法,但不着痕迹。

4.自然界发出的声响是细微的,一切刚刚被日出唤醒,他们就像微光中的太阳一样,虽然此时微弱、渺

小,但是却孕育着无限生机,一个孕育蓬勃生命的、辉煌的太阳就要升起了!

第二节80年代的朦胧诗

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1.文革刚刚结束,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与当代(十七年、文革)诗歌传统断裂的倾向,他们主要是

城市青年。他们的创作很难得到主流文学界的接受和认可,作品不可能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而这些诗

歌却在城市青年和大学生中间拥有广泛的阅读者,并产生强烈反响。

2.于是,一些年轻诗人自办诗刊,印发诗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

京的青年诗人创办的诗刊《今天》。

3.《今天》创刊于1978年,主编北岛、芒克。共出版9期,曾发表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江

河、杨炼、严力等人的诗歌,1980年停刊。

4.1979年之后,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逐渐得到主流文学的承认,《诗刊》《星星》《诗探索》等先

后发表这群诗人的作品。

5.北岛等被称为朦胧诗人的一群年青诗人正是通过这本民刊,产生社会影响,并最终被

主流文学接受和认可的。三个崛起:有关朦胧诗的争论

1.1980年8月,一位叫章明的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批评这些年青人的诗歌晦涩、

怪癖,朦胧难懂,“朦胧诗”由此得名。

2.1980年5月北京大学谢冕教授发表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对这些年轻诗人的探索给

予肯定、理解,并请诗歌界对这些青年人的探索持宽容的态度。

3.1981年评论家孙绍振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概括并肯定了“朦胧”诗代表着

新的美学原则,发展、更新了当代诗歌艺术。

4.1983年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概括新诗潮的性质是:“现代倾向”和“现代主义

文学”。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食指与朦胧诗人一起出道,并未引起重视。直到90年代才被一些诗人、研究者挖掘出

来。

2.食指诗歌的意义:对当代诗歌语言系统的背离,给他之后的青年诗人巨大的启示性。

一定意义上,他是朦胧诗的先导,是朦胧诗人的老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这首诗歌创作于1968年。

2.文革的高潮刚过,红卫兵再次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到农村去”,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3. 这首诗就描写了北京知青在火车站,在离开北京的瞬间,诗人心理和情感的体验。

赏析要点

1.即将离开北京的时刻,诗人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2.“剧烈地抖动”,视觉印象——心理感受——迷茫、困惑、惊恐

3.“……妈妈缝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描写内心的阵痛。接着,由“线”展开联想,“线绳绷得太紧,就要扯断了”暗示送行的亲人不舍之情。

赏析要点

1.这首诗歌的魅力在于对真情和细节的精心提炼上。通过具体、细微的语言,富有想象

力的比喻、夸张等修辞,细腻、真实地呈现了当年离开北京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氛围,激

发读者的想象。在语言上,对当是的诗歌规范的偏离。

2.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历史的瞬间,、一代青年人的情感和体验,有痛苦、有期待,有迷

茫……,将历史的瞬间定格,并留在了读者心灵的视野中。

《相信未来》

1.这首诗歌创作于1968年。

2.60年代末,文革的高潮已经接近尾声,一些年轻人(主要是知青)当中的先觉者,开

始对狂热的红卫兵运动、文革产生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思考和讨论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

致的观点。他们是一群“红旗下的蛋”,却孵化出一些异类的思想,对自己曾经狂热追

求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3.食指就是这些年轻人中间的先觉者之一。这首诗歌就表现了弥漫在当时一部分青年心中的怀疑主义和理性主义扭结在一起的精神现象。面对苦难和黑暗,诗歌的主旋律仍然是理想主义的,“相信未来”的信念激励、更新了一代人的情感,包括后来的白洋淀诗群、今天诗群。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歌赏析

1.第1-3节,诗歌呈现的两种对立、分裂的精神境遇:面对苦难、黑暗与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对未来的信念、希望。

2.“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深秋的露水”“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

这些意象是荒芜、艰难、迷茫的一代青年的精神处境的写照。

3.充满尊严感的、执着的声音回答: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4.第四---六节:诗人“相信未来”的信念,是建立在对一代人的觉醒、自由、尊严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并表达了对一代人的命运的清醒认识和思考。

5. “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

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独立思考者的形象。

6.具有智慧、思考能力的人,才是有尊严的,真正的人。诗人“相信未来”的信念正是寄托于这一思考者的形象中。

7. “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困境,勾勒出一代人所经历

的曲折、迷茫;“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是一代

人可能在历史中遭遇的命运。

8.不管怎样评价,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

暗示一代人执着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使人相信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9.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歌赏析要点

1、面对苦难、黑暗,诗人依然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执着于理想。因为他坚信未来的人们是自由的、独立思考的、有尊严的人。

---这首诗歌给黑暗中的无数青年带来启示,这启示不只是诗歌艺术上的,也是一种精神

力量,他以一个伟大的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的尊严的礼赞,对真诚的捍卫,开启了

一个诗歌时代。

2、这首诗歌在结构、表达情感的语调,舒缓、平和,没有抑扬顿挫的呐喊和痛哭流涕,在相信未来的反复咏叹中,表现出人的尊严,从容,自信。但是,平稳的语调中,去包

含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精神分裂。

3.1972年,诗人被社会黑暗折磨得精神分裂。在精神病院里他度过了二十多年,经受着

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一直坚持诗歌创作。这位诗人的生命,向我们显示了人的尊严,人的高贵。归宿

由于创作生命的短促

诗人的命运吉凶难卜

为迎接灵感危机的挑战

我不怕有任何更高的代价

付出优雅的举止和贫寒的

窘迫

曾给了我不少难言的痛楚

但终于我的诗行方阵的大军

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峡谷

埋葬弱者灵魂的坟墓

绝对不是我的归宿

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园

坟头仅仅是几丕黄土

这就是我祖祖辈辈的陵园

长年也无人看管守护

活着的时候倍尝艰辛

就连死后也如此凄苦

我激动地热泪夺眶而出

一阵风带来奶奶的叮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孩子,这是你最后的归

宿。”

1991年于第三福利院

北岛的诗歌

1.北岛: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1978年与芒克创办民间是个刊物《今天》,刊登青年诗人的诗歌作品。80年代末移居国外。

2.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

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

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

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

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

睛。

赏析要点

1.第一、二节:揭示现实的悖论,并追问(质问)产生悖论的现实。

2.以警句格言的句式,揭示了卑鄙者和高尚者的错位的现实。

3.“镀金的天空”、“死者”、“飘满”、“弯曲”等意象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现实的荒谬、虚伪、

残酷。

4.第三----五节:抒情主人公“我”以叛逆者的身份,表达对现实的怀疑和挑战。

5.第六、七小节:承接第三小节,叛逆者变成了拯救者,对未来、对民族国家都充满信心。

6.英雄(抒情主人公):质疑、审判世界的荒谬、黑暗——承担、拯救现实的苦难,代表

着特定时代年青人的心声。

1、理性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

2、打破了当代诗歌模式和话语体系,体现当代诗歌观念和诗歌艺术的更新变化。

---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创造意象,表现一代人所具有的理性批判精神,对新时期诗歌语言的变革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示范作用。宣告

——给遇罗克烈士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首诗歌是献给遇罗克的。遇罗克因反对血统论,被定为反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期

间(1970年3月)遇难, 时年仅27岁。上世纪70年代末,遇罗克得到平反。

赏析要点

1. 全诗以烈士的自我内心独白的形式,呈现遇罗克烈士遇害前的特定瞬间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一个是追求真理的勇士,相信未来的预言家。诗人与烈士的精神融为一体。

2. 但是,觉醒者依然选择”天空“,拒绝跪下。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是对人自由、尊严的维护。

3. “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暗示”我”把评价的权力留给了社会和国家。追求真理的执着、自信,面对死亡的大义凛然。

4.“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这一句暗示面对没有觉醒的群众与孤独的英雄所作出的不同的选择。顾城的诗歌

1.顾城(1956-1993),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以一颗童心看世界,被称为“童

话诗人”。顾城的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

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

伤,还是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2.顾城追求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朦胧诗的贡献和价值

1、诗歌写作对“个体”精神的价值的强调。

---他们的诗歌书写的是个人化的体验,又是时代情绪,诗歌中启蒙精神、理性批判精神

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相结合,打上了一代人的精神印记

2、颠覆了当代诗歌空洞、虚伪的陈辞滥调和抒情模式,探索新的风格、语言表达方式,

代表着“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强调表现自我,抒发内心感受,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模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创造新

颖、独特的意象,更新了诗歌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如“墓志铭”“纪念碑”“黑夜”等意象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审美张力。

3、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创造、多元并列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为后来者提供了前行的

动力和经验。

第三节新生代诗歌创作(3)

1.1983年《今天》所形成的诗人群已经不存在了,其影响力逐渐减弱,“朦胧诗”带来

的先锋探索的势头已经衰减。

2.原因:1.出现模仿、复制的作品,缺乏新意

2.诗歌本身对于语言、体验、表现形式不断更新的需求。

3.社会环境的变化。世俗化逐渐取代人们对政治的热情,朦胧诗所表现的宏大的社会关

怀受到冷落。

3.83年前后,一批比朦胧诗人更年轻的作者开始涉足诗坛,他们大多数人大学毕业,他

们的经验与朦胧诗所表达的政治关怀不尽相同,很难认同朦胧诗的语言体系和抒情模

式,他们的创作试图寻找汉语表达的新的可能性。

4.这些年轻的诗人采用一种与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将自己称为“第三种人”,他

们的创作称为“第三代诗”,也被人称为“后朦胧诗”,是继“朦胧诗”之后出现的一

种诗歌创作潮流。

5.新生代诗人主要集中在四川、上海、南京等城市。四川的非非诗派、莽汉诗派,主张

对文化的反叛和超越,代表诗人:周伦佑、杨黎,李亚伟,万夏、马松、蓝马等。

6.南京的“他们”文学社,韩东、于坚、陆忆敏,朱文、丁当等。

7.上海的“海上”诗群,孟浪、王寅、陈东东、张真、张晓波,默默等。

有关大雁塔车过黄河伊沙结结巴巴伊沙中文系

新生代诗歌的特点

1.以戏谑的方式消解意象的文化内涵

2.以日常化的口语,消解语言的诗性

3.反精英、反崇高的价值取向

4.“朦胧诗”以象征、多重的意象,表达个体生命的体验,张扬人性,体现一代人的觉

醒,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5. “新生代”诗歌则一反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生存中来。他们

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回到诗歌本身,认为“诗到语言为止”,被评论家称为“存

心抹煞现象与本质的界限的倾向”,试图表现生活的原生态。

于坚的诗歌

1.于坚,1954年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20岁开始写诗。

2.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民间诗刊《他们》,1986年发

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是80年代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

3.曾经获得《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4.于坚诗歌追求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语言平易通俗,内蕴却深邃。

5.著有长诗《零档案》、《尚义街五号》、《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诗歌作品,及杂文

集《棕皮手记》。

送朱小羊赴新疆于坚

他从人群中走出来

跳上开往大西北的火车

他父亲没有来送行

那个游击队员老了

躲在家里不出声地啜泣

灯也没有打开

我们站在水泥月台和他的独儿子握手

在一起好多年

从来没想起要握手

手和手紧紧地握

好像是握住将来所有的日子

手握过了车还不开

最后几秒真是难耐

(如果你突然不走了

我们就是一群喜剧演员)

此后是天各一方了

傍晚你再也不会来敲门

叫我去逛八点钟的大街

听说新疆人烟稀少

冬天还要发烤为费

在那边倒可以干些破天荒的事情

好好干吧朱小羊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列车载着你跑向天边外

我们这群有家的人

在人海中悄悄走散

赏析要点

1.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在我们的阅读期待视野中,送别场景应该是怎样的?

2.“莫愁前路无知己……”“执手相看泪眼……”

3.具有戏剧化、唯美的特点,生存被语言美化了、程式化了,情感体验也已经被固化了——也就意味着感觉的贫乏、空洞。

1、这首送别诗歌,将日常化的、普通人的情感意识生动呈现出来,诗人的生存和语言达到了统一,“诗到语言为止”。

–非诗意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不依托意象抒情。

–原生态的感受,别具一格的语言。

?2、真挚、细腻的情感藏在节制、冷静的语言背后,毫无矫揉造作的姿态。

–普通人的的情感,日常化的场景,普通人的表达方式,普通人的语言……真实、真挚,新颖,平实但不简单。翟永明的诗歌

母亲翟永明

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脚在疼痛,母亲,你没有

教会我在贪婪的朝霞中染上古老的哀愁。我的心只像你

你是我的母亲,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

血泊中使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你使我醒来

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

这世界的可怕的双胞胎。

多年来,我已记不得今夜的哭声那使你受孕的光芒,

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之间,

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

在你怀抱之中,我曾露出谜底似的笑容,有谁知道

你让我以童贞方式领悟一切,但我却无动于衷

我把这世界当作处女,难道我对着你发出的

爽朗的笑声没有燃烧起足够的夏季吗?没有?

我被遗弃在世上,只身一人,太阳的光线悲哀地

笼罩着我,当你俯身世界时是否知道你遗落了什么?

岁月把我放在磨子里,让我亲眼看见自己被碾碎

呵,母亲,当我终于变得沉默,你是否为之欣喜

没有人知道我是怎样不着边际地爱你,这秘密

来自你的一部分,我的眼睛像两个伤口痛苦地望着你

活着为了活着,我自取灭亡,以对抗亘古已久的爱

一块石头被抛弃,直到像骨髓一样风干,这世界

有了孤儿,使一切祝福暴露无遗,然而谁最清楚

凡在母亲手上站过的人,终会因诞生而死去

赏析要点

1、女诗人的童年经历,女孩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是理解这首诗歌的一把钥匙。

--诗歌表达了对母亲这一角色及其文化内涵的质疑和颠覆。这一意义上,这首诗歌又具

有反抗男权的意味。

2、表达了对于母亲复杂矛盾的情感。

---或许只有女性(女儿)才能抵达对于母亲挚爱的情感领域。不只是因为血缘关系,更

多是出于同命相怜的相知、理解和同情。

3.对母亲的抱怨、质疑,甚至是指责。

---“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这世界的可怕的双胞胎。”“我被遗弃在世上,

只身一人,太阳的光线悲哀地笼罩着我,当你俯身世界时是否知道你遗落了什么?”凡

在母亲手上诞生……

4.对母亲的抱怨、质问,甚至对于我的存在、起源表示怀疑,不屑。诗人的表达可谓大

胆、惊世骇俗。另一方面,通过对自身命运的感悟,也体验到了母亲的辛酸。

--- “爽朗的笑声没有燃烧起足够的夏季吗?没有?”“你让我一同童贞的方式领悟世

界……”

5.“我”与母亲之间的隔膜,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感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遭到

母亲的忽视、压抑。

---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脚在疼痛,母亲,你没有教会我在贪婪的朝霞中染上古老的哀愁。我的心只像你你是我的母亲,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血泊中使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你使我醒来

6.这里看到了诗人对于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情感是深沉的,痛苦的,诗人从母亲身上看

到了自己的宿命,她的心里也希望象母亲那样强悍、自立,但是“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

了”。

----如果诗人面对自己的真实世界连揭示的勇气都没有,那他还写些什么呢?我们都是普通

的人,因此也有着不为人知,也不为己知的一面,把它揭示出来就是一种胜利里。——翟永明

十四首素歌——致母亲

1.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

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了,年仅25岁。

2.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充满崇敬和关怀。

3.海子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海子与诗人郭路生(即食

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3.《亚洲铜》这首诗创作于1984年。曾经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

特别奖,其中的诗句在当时的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

4.赏析要点:1.这首诗情感质朴而意象诡异的诗歌出现在1984年。2.核心意象“亚洲铜

”,视觉上容易让人联想到北方贫瘠广袤的土地。。

5.艺术特点:1.画面感强,形象鲜明生动。2.联想新颖大胆。3.口语化的语言清新质朴。4.节奏张弛有度,语调和谐,朗朗上口。

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1.以85年为界,可分为前后时期:

2.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3.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思潮成文学主潮。

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

1.配合“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潮,“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文学创潮流。

2.具体内容:揭批文革;对现代化的向往

3.伤痕、反思小说为发端,随后出现知青文学、改革文学。

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思潮

1.随着经济建设、现代化成为时代主题,启蒙主义思潮开始消退,文学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思潮受到关注。文学开始疏远宏大的社会责任,更多表现对于文学自身、人的存在的探索。

2.小说创作变化的具体表现:小说观念、小说创作方法、主题、题材、叙事方式等方面。

3.新的小说形态:寻根小说——先锋实验小说——新写实小说。

伤痕小说《班主任》

1.伤痕文学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发端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11月的《人民文学》。

2.80年代初,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文革是痛苦之源,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当时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伤痕文学便由此而生。

3.还有宗璞《我是谁》,冯骥才《铺花的歧路》,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小说。

4.稍后出现的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表现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以及古华《芙蓉镇》(长篇小说),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长篇小说)等。

《班主任》为什么成为新时期的经典小说?

1.主题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致。

2.叙事模式与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文学规范自觉认同和适应,现实主义、问题小说,满足了当代读者对于文学的想象。

第二节王蒙80年代的小说创作王蒙其人

1.王蒙,祖籍河北南皮龙堂村。1934年出生于北京。5岁上小学。10岁时跳级考入中学。

2.1948年14岁,参加中共地下党工作,成为中共党员。

3.“少共情结”伴随一生。

4.1950年在北京市团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发表短篇小

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划为右派。

5.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主动要求来新疆,在新疆生活、工作十六年。

6.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7.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90年代的“季节系列”、《青狐》等

8部,中篇小说《蝴蝶》、《布礼》、《杂色》,短篇小说《春之声》、《坚硬的稀粥》等近百篇。

8.自80年代以来,王蒙获得20项全国文学奖。1987年获日本创作学会和平与文化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2004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委员会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

各地传播。

9.王蒙还是一位学者,文学理论研究、翻译、《红楼梦》研究、李商隐研究等方面的实

绩享誉海内外。

10.王蒙还是一位文化使者,多次在剑桥大学、伊朗大学等世界多所名校讲学,并成为十

几所知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11.从1953年开始创作至今,王蒙以丰富的创作和不倦的探索精神,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

作最为丰硕、最具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12.1962--1978王蒙曾经在新疆生活16年,对他的文学创作、价值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13.1983年期前后,创作了以新疆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葡萄的精灵》《虚掩的土屋小院》

《淡灰色的眼珠》等,这些作品称之为“在伊犁”系列小说。

意识流小说

1.20世纪初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的技巧,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意识

流技巧。

2. 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美国的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等,都应用这一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

《杂色》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杂色》创作于1981年。

2.西方的意识流小说呈现的是意识活动的非理性的状态。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中的心理变

化都是在一种理性控制之下。当时有人将他的这种意识流称之为“东方意识流”。

小说《杂色》

1.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方面有什么特点?

----写曹千里骑马进山的一天所经历的:骑上杂色的老马去统计一个数字——路过一条干涸的河——供销社买水果糖、莫合烟,遇到漂亮的维吾尔族女售货员——进山之前遇到一条狗——在山路上骑马的感受——一路上与哈萨克牧民问好——冬牧场的景色——在牧场遇到一场暴雨——淋湿、饥饿、哈萨克毡房中喝马奶,哈萨克老妈妈,弹冬不拉——骑上杂色马腾飞。

2. 小说基本没有故事情节可言,只是一个个的事件的组合。

---这不像小说,是杂文?是相声?幽默小品?……无疑,这在当时,对于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的一种颠覆。这正是王蒙对小说创作的先锋性的探索。

3. 王蒙为什么将小说写成这样?

1.王蒙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作家;

2.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面临着危机。

4. 小说中一个个事件,还有不断唤起的曹千里的回忆、联想,表达什么思想主题?

1.是伤痕、反思的主题吗?

1.此时作家的处境、心态:人生磨难——人生财富

2. 美好的回忆——不美好的过去

3.少共情结:对革命事业有一种从骨子里的认同和好感,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5. 小说最后杂色灰马飞奔起来的场景,这是作者的想象,对于光明的未来憧憬消解了前面所遭受的屈辱、失意、尴尬。

6. 去牧场的半路上遇到暴雨,很快转晴——暗示革命的挫折、前进中的弯路

7. 对杂色老马的态度,获得安全——失去一切……。

“在伊犁”系列小说:

《葡萄的精灵》《虚掩的土屋小院》《淡灰色的眼珠》

第三节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兴起的背景

1.新时期初期“新启蒙”文学思潮飞延续和发展

2.80年代初期中西文化交融的语境中,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的冲动

3.文学自身现代化的要求,追求文学的民族性品格。

4.寻根文学的核心是文化,实质上是借文化的博大,深广的意义内涵拯救文学的危机。7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文化热潮,为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寻根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寻根小说兴起

1.1984年在杭州召开的新时期文学研讨会。

----会议的参加者大都是中青年作家和研究者,有知情经历,如李陀,韩少功,郑万隆,陈思和等。

---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文化,把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意见逐渐统一,并陆续成文,逐渐形成了“文学寻根”的理论。

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

1.提出一个相似的文学命题:“文学有根,根不深,则叶难茂,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文学的根性的东西,文学之根,应该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

2.主要有:郑万隆《我们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寻根小说的创作

1. 季红真认为寻根最早要追溯到1982年《新疆文学》刊发的汪曾祺的《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受戒》和《大淖记事》。

2. 陈思和则认为寻根文学最早起源于王蒙1982-1983年发表的的一组名为《在伊犁》的系列小说。

3. 还将1984年前后出现的具有自觉意识到寻根现实纳入到“相关系数”的范畴。有:李杭育《最后一个鱼佬儿》,张炜《古船》,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扎西达娃《系在皮绳上的的魂》等。

4. 还包括1983年之后出版的林斤澜《矮板凳桥传奇》,莫言“红高粱家族”,王安忆《小鲍庄》,铁凝《麦秸垛》等寻根文学的优秀之作。

寻根文学定义:80年代中期,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新启蒙文学创作退潮,一些青年作家和批评家受到西方文学创作和理论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以现代意识重新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小说内容和形式出现某些新的变化,称之为寻根小说(文学)。代表作家: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寻根小说内容和艺术的特点:

1. 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实践并不像其理论主张那么统一,其文化价值立场大致分为两类:传统文化的守成;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2. 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重视民情风俗的描绘。

3. 寓言行叙事兴起,“写真”衰微。

4. 大胆运用了某些现代派小说的技法,例如夸张,变形,象征,魔幻现实主义等。

寻根小说分析

1.汪曾祺《大淖记事》《受戒》

2.阿城《棋王》

3.韩少功《爸爸爸》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1.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是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6汪曾祺已经发表不少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2.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辑。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编剧。

3.80年代初,在停止小说创作将近40年之后,他再次以散文笔调写小说,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在80年代初的获奖小说。作品编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4.80年代的小说写出了家乡的风物人情,习俗民风,赋予地方特色。小说疏放灵动,内涵隽永,让文坛耳目一新,给小说创作带来一种新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

《受戒》《大淖记事》分析

1.这两篇小说出现在1981年前后的文坛上,显然格外另类。

(1)没有关注现实问题,把水乡泽国作为人性的乌托邦来描绘,发现乡村镇民间生活的和谐,美好,健康人性。

2)小说叙事,结构,语言上的散文化,诗化的特点。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冲突,不注重刻画典型人物,尽量消除戏剧性的设计,叙事就如同日常生活一般,自然,和平。语言简洁,节制,质朴,又具有知识分子的典雅和幽默。汪曾祺叙事的特点:

1.小说描绘乡土风俗,追求宁静淡泊,和谐优美,体现传统古典美学的理想;

2.对超脱的人生境界和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

3.叙述上的诗化和散文化,充满诗情画意;

4.语言简洁质朴,流畅自然,富于节奏感,色彩美。

汪曾祺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意义:

1.汪曾祺的小说是对新中国以来单一化的审美趣味和单一化的小说技巧的一次冲击,对当时小说创作功利化追求的反驳,启发人们对于文学多元化审美趋势的认同和思考。

阿城的小说《棋王》

1.短篇小说《棋王》发表于1984年。

2.描写知青生活,但是于通常的知青生活明显不同。小说摒弃了对于知青生活的高调与悲切的叙事方式,通过王一生这个人物,寄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肯定和认同。

另类知情:王一生

1.“车站乱的不能再乱”---王一生显得宁静,平淡。

2.“平庸”:对“吃”高度重视。

3.“没有理想”:痴迷于棋道

4.超越平庸:九局连环的对弈,全力拼搏,获得全胜。

5.传统的理想文化人格的核心:儒道互补的文化人格。

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7.王一生这个人物正是理想文化人格的体现。

王一生形象的意义

1. 这个人物是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体现出传统文化人格的生命力,寄托作者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性思考。

2. 这个人物使人联想到文革的荒谬。在精神和物质荒芜,匮乏的时代,更显出传统文化的价值。

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

1. 作者韩少功(1953-)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到湖南省汨罗江边务农。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引起反响。

3. 1988年调到湖南省文联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90年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4. 除了小说创作以外,还有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另有译著两种。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5. 《爸爸爸》发表于1985年,是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品,对新时期小说创作观念和方法的蜕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6. 这篇小说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以及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评。

主人公丙崽

1. 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怪胎:“未老先衰”,“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

2. 寨子里的人对他的态度:鄙视侮辱—顶礼膜拜。

3. 具有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4. 寨子里的老弱病残都被毒死了,唯独他百毒不侵,九死一生。

5. 丙崽和村名象征着传统文化中那种封闭愚昧,亘古不变,无理性的生命性和病态精神。

6. 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中愚昧封闭,保守停滞,冥顽不化的生产方式的批判。

小说艺术形式的特点:

1.小说充满了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时空游移不定,多角度叙事,现实与幻觉交错等艺术手法,怪异的人物和故事,对神话传说的借用,是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增加了象征和寓言的意味。

2.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第五节80年代的先锋小说

80年代现代派文学兴起的语境

1.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2.8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的转型,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日益的松散,政治对文学的“整合”力在消退。

3.中国作家处于影响的焦虑、创新压力之下。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根本特征:

1.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性、理性主义的批判。

2.非理性主义的方式,颠覆和揭露现代的理性精神。表现生存的荒谬感,现代人的荒诞意识,审丑等。

达利的现代主义绘画空间维纳斯1977—1984年

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腐尸

我的爱,你还记得那个夏日清晨

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么?

在小路的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躺在小石铺成的床上。两腿翘得很高,像个卖淫的女人,

热腾腾地分泌着毒汁;

敞开肚皮,状貌放荡无耻,

散发飘荡出阵阵秽气。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

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

闷热,然后将腐熟的养分

强烈地奉还给大自然。

天空注视着这壮丽的尸体,

仿佛一朵奇花在开放;

强烈的臭气,使你在草地之上

好像快要被熏倒一样。

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

1.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思考。

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的进一步发展,相当一批作家和知识分子试图从根本上反思“文革”,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才开始展露头角。

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存在荒谬,浮躁与迷茫心理更多的来自转型期的复杂社会现实,而不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叛逆性。

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青年人,在逐渐展开的商业化、市场化的环境中追求人性、自由、个性,现代派小说就是他们的这以情绪变化的记录。

2.80年代的现代派、实验小说,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的实验、探索。

80年代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其“现代”色彩,表现得更为明显的还是形式上的“现代性”。在创作方法上多运用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手法,以及复杂的象征主义手法等。

80年代初期的“现代派小说”

一、王蒙,高行健

王蒙的意思流小说,高行健的先锋实验话剧

文坛对现代主义所表现的热情

二、刘索拉,徐星的“现代派”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1985),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1985)被认为标志着中国真正的“现代派”横空出世。

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小说实验)

1.先锋小说是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

2.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部分青年人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例如《今天》诗人群的创作——80年代初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高行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等——80年代中期的注重小说叙事形式的小说实验。

3.因此,广义的“先锋文学(小说)”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是同义词。

4.定义:“先锋小说”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特点的小说,注重叙事形式,采用变形、夸张、寓言等手法,颠覆既有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创作。当时批评界称之为“先锋小说”“小说实验”。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苏童,和稍后出现的格非、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等。

“先锋小说”的兴起和衰落

1.1985、 1986年马原的几篇小说引起文坛极大兴趣。

2.继马原之后,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不断涌现。1987年《人民文学》《收获》推出一批先锋的作家作品: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北村的《谐振》,杨争光《土声》,以及格非、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

3.1988年先锋小说创作进入繁盛期。余华、格非、苏童的小说家发表于这一年的作品,无疑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4.1989年-90年代先锋小说走向衰落。叶兆言的秦淮河系列小说,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格非的《敌人》(1990)。这些小说在处理叙事与现实的关系上,有了新的变化。通过讲述一些莫明其妙的历史故事,回避现实,既可以保持语言与叙述的前卫性感觉,又没有任何风险。对于他们来说,小说的形式主义策略是他们回避现实的首要方式,而历史故事则是与大众调和的必要手段。

重要的先锋小说分析

1、马原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3、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

2、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4、格非的小说《迷舟》5、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马原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

1.当代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之一,80年代中期著名的马原“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2.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原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分析

1.《冈底斯的诱惑》发表于1985年。

2.独特的情节结构:几个互不相干的、独立的西藏故事,故事之间互不联系,独立的。

3.独特的叙述方式:几个故事被交叉叙述,故事不完整,留下许多空白,设置悬念,故事的结果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扑朔迷离。叙事者不相同,

---元叙事:元叙事也叫元虚构、元小说,作家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过程,是阅读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接受者明白,小说就是虚构(叙事),而不是真实的现实。虚构在小说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

----这篇小说中不时出现关于小说叙事、结构问题的讨论,结尾一段更是直接与读者讨论小说的结构、人物命运的处理和安排等叙事问题,有意识暴露小说叙事的痕迹,强调小说都的虚构性,解构真实性的心理预期。

马原“叙事圈套”的特点:

1.元叙事的应用,打破了小说真实地反映、再现历史的神话。

2.强调感觉、经验的碎片化、个人化,对整体化的历史叙事的反拨。

3.取消了故事之间的联系,叙述的过程和方法成为终极目标,消解了小说对意义的追问和承载。

格非的小说《迷舟》

1.小说开头交待萧“下落不明”,接下来的叙述七天里发生的事情,揭开这个谜团:

2.萧离开棋山——回小河村侦察敌情、奔丧——遇到昔日情人杏,并有了私情——杏的丈夫三顺知道他们的私情,扬言要杀萧——萧打算回棋山,但是突然又去榆关,被三顺截获,出人意料的是三顺放了萧——萧回到家里,被警卫员枪杀。

精巧的结构和智慧的叙事游戏

1. 空白:马三婶的出现,警卫员的身份,哥哥的军队,如何离家,萧不可理喻的行为

2. 恰到好处的悬念设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增加了阅读的吸引力:回小河村的初衷——遇到杏并有了私情,三顺放过萧,对警卫员的信任、警卫员开枪打死萧。

3.巧合:三顺提前回家;警卫员醉酒没有跟萧去榆关;亲兄弟成了战场上的对手;母亲恰好关门捉鸡;改变回棋山的决定,去榆关

4.暗示:对即将开始的大战的不祥预兆,道士的预言,母亲从萧的眼睛中看到父亲的眼神,父亲的信。为什么暗示?

萧不可理喻的行为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1.敌方的将领就是自己的亲哥哥,这样的情势在他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敏感和担心,潜意识里产生了难以抗拒的“通敌”的担心与“犯罪感”。

2.潜意识不断“暗示”自己失败的命运, 所以他不顾军情紧急,一再因为与杏的缠绵而拖延归队的时日,甚至在紧急和危险的时刻还“忘记”了带枪,这都是他按照自己的“无意识指令”一步步滑向深渊的步骤,是他内心逻辑的不经意的体现。

偶然论和不可知论的历史意识

1.小说通过充满错位和悖反的历史,反映了作者怀疑主义的、偶然论和不可知论的历史观,表现出个人无法把握的茫然心理。

2.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

3.个人不但无法掌握历史,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志,萧的故事反映出个人行为往往受到下意识的支配。

4.个人在历史中注定像一只迷舟,有一种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悬浮感与漂泊感。

5.小说的题目“迷舟”的寓意:历史本质上是无法驾驭,人的宿命就在于无法控制自己意志。

6.通过萧的命运的描写,对以往必然论与目的论的历史观,表达了强烈的否定与哲学的反思。

叙事方式和语言的探索

80年代先锋小说的最突出的特点。

1.一消解小说写作的意义模式,关注叙述技巧、形式的探索。

1.把小说的叙述和语言形式探索视其为小说写作的全部,放弃传统小说的意义模式,不再关注明确的社会政治主

题,沉湎于叙事形式的探索。

2.对怎么写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些什么。

2.二在文学观念,颠覆传统小说的写实的观念,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宏大叙事),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

先锋小说的意义和局限

(1)艺术形式上,语言形式和叙事方式的探索拓展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对后来的的小说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先锋小说表现出对于启蒙与理性的怀疑,打破了宏大叙事的模式,叙事的统一性解体了,极端化的个人写作成为可能。开启了90年代个人写作与个人化叙事的趋势。

(2)小说观念上,强调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解构和颠覆了文学反映历史真实、本质的观念,使文学从原先的意识形态负载中脱离出来。

先锋小说的局限:

(1)模仿痕迹太重,缺乏真正的创新。

--- 生吞活剥西方文学观念,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有先锋之名,无先锋之实,伪先锋。

(2)注重形式实验,消解意义的深度模式,放弃精神追求,文本成了叙事游戏。

(3)先锋文学与读者的不合作态度,终将导致失去读者。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

1.《现实一种》发表于1988年初,体现了余华早期小说的特征。

2.小说叙述了残酷血腥的兄弟仇杀故事。

3.使用令人惊异的冷漠与安祥的语调,血腥、暴力的描写极其精细,带有调侃鉴赏意味,刻意呈现杀戮与死亡的血腥场面。

4.这种极端冷漠的叙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伦理文化和人性善的本质的颠覆,揭示了存在的荒谬性、残酷性。

5.余华80年代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冷漠叙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

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1.1990年的小说《妻妾成群》经电影“大腕”张艺谋改编成著名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六节新写实主义小说

新写实小说写作潮流的文化背景

1.社会文化领域中,人文精神逐渐被世俗化价值取向淹没,文学已经边缘化。

2.文学市场化的最初结果,与文学期刊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

3.小说家意识到需要拉进、修复文学与大众关系。

新写实小说的界定

1.80年代末文坛上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仍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又吸收、借鉴了现代主义流派的方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特别注重现实生活的原生形态的描写,放弃对历史本质和典型人物的呈现,更关注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

2.代表作家:方方、池莉,刘震云。

新写实小说“新”在何处,如何评价

新写实小说之新

1.对世俗化的生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放弃以往塑造典型人物,以及表现历史本质的目标,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经验,普通人物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辛、困境,成了小说主要叙述内容。

2.零度叙事,还原“原生态”的现实。

3.叙事方式上,作家采取相对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尽可能的还原生存的原初形态。

评价

1.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再一次动摇了当代文学中的宏大叙事,开拓了一个关注当下生存状态的写作潮流,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

2.新写实小说的缺陷在于,消解生活的诗意的同时,批判精神的缺席,

---新现实小说只写了真实的生活,而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生活。

----新写实小说只有写实,而没有价值的支撑,对所描写的平庸的现实和卑微的生存缺少批判性和超越性。

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1.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来来往往》

2.刘震云的小说《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

1.作者池莉出生于50年代干部家庭,随父母调动而到处迁移。因此,对于故乡没有什么感觉、印象。

2.《烦恼人生》发表于1987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By:●潘赫??? 单选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A.富国强兵B.均贫富、等贵贱C.维新变法D.中体西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 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D.工人运动 4.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C) A.民用工业B.新式学堂C.军用工业D.新式农场 5.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政治制度是(B) A.封建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议会民主制 6.提出“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ldquo;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的主张是nbsp; (B) A.维新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立宪派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中国国民党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五五宪草》C.《中华民国约法》D.《变法通议》 3.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D)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 A.要不要向西方学习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D.要不要社会革命 5.标志着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C) 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创立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 9 1 9—1 9 4 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1919—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A)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 2.1919—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占优势的是(C)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封建经济D.官僚资本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鸿章 B、源 C、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源 C、康有为 D、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3.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14.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15.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1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1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18.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19.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 )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 2.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 )。 A.《爸爸爸》B.《老井》C.《小鲍庄》D.《厚土》 3.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C )。 A.《秦腔》B.《湖光山色》C.《暗算》D.《额尔古纳河右岸》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4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A )。 A.《邪不压正》 B.《小二黑结婚》C.《田寡妇看瓜》D.《李有才板话》 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 B )。 A.《英雄无语》 B.《亮剑》C.《历史的天空》D.《激情燃烧的岁月》 3.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等。 A.《正红旗下》B.《车站》C.《绝对信号》D.《野人》 4.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A)。 A.《今天》B.《星星》C.《诗刊》D.《萌芽》 5.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派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的创作的(D)。 A.浩然 B.汪曾祺 C.李凖 D.刘绍棠 6.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A )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7.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B )。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 8.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 D )。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C.《不谈爱情》D.《一地鸡毛》 9.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 D )。 A.《倚天屠龙记》B.《天龙八部》C.《书剑恩仇录》D.《射雕英雄传》 10.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 A ) A.《游园惊梦》B.《永远的尹雪艳》C.《思旧赋》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 ABD )等。 A.小满儿 B.双眉C.范灵芝 D.妞儿 2.《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 )等。A.沙基惨案B.省港大罢工C.南昌起义D.广州起义 3.《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ABD)。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 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 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

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on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 A.《天演论》 B.《穆勒名学》 C.《原富》 D.《法意》 2.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的名义是(D)。 A.“军政” B.“宪政” C.“亲政” D.“训政”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B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4.洋务派认为清王朝的“心腹之害”是(D)。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太平天国和捻军 5.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著作是(C)。 A.《仁学》 B.《劝学篇》 C.《校邠庐抗议》 D.《盛世危言》 6.1924~1926年国民党的性质是( B ). A.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D.官僚资产阶级政党

7.1898年把我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8.近代帝国主义侵华,所谓“国中之国”是指(C)。 A.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 B.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C.租借地 D.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 9.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D)。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10.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1.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为(C)。 A.西京 B.北京 C.天京 D.金陵 12.遵义会议于(A)召开,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A.1935年1月15日 B.1934年8月7日 C.1933年10月26日 D.1927年8月1日 13.1914年7月,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成立于(D) A.旧金山 B.纽约 C.巴黎 D.东京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复习资料0370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2.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改造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他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改革方案。3.它对儒家经典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4.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五四运动官方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山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事业:a.兴办近代企业。江岸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b.建立新式海陆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3

作业3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2.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7.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9.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10.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11.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12.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3.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14.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1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16.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1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1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之一。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20.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B )。 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2.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 C )。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 3.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 A )。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

(完整word版)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四清运动 2、计划生育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4、万隆会议 5、土地改革运动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三反五反”运动 9、“三个代表” 10、南巡讲话 11、“大跃进”运动 12、雷锋精神 二简答题 1、简述“文革”发生的原因。 2、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 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5、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6、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7、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9、概述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格局形成的情况 10、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1、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那几大方面的重大战略思想 2、简述建国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情况并论述科技强军的重要意义。 3、概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

4、试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发展的动机和原因,并就这一运 动进行简单的评价。 答题要求以及答题技巧 1、做名词解释不要只把这个词的意思写出来,要写出其存在的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程都是以史实为根据的。所以解释名词的时候一定要阐述清楚当时的情况以及发生的背景。比如解释三大改造,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就得涉及到三大改造是哪一年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以及三大改造是要对哪方面进行改造以及它的重要性。 2、在做简答题时条理清楚一条一条罗列出来,但是不能只写干条,要充实里面的内容,这样才不容易失分数。比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为什么要用和平赎买的政策,首先我们就得回答和平赎买是在什么背景下由谁提出的,其次,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哪些性质特点,及其后来进步的一面,最后当然要说明实行和评赎买政策有哪些积极的作用。总之简答题要答的全面但是语言要简练。 3、最后就是在答论述题时,与简答题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但要把问题回答的全面还要详细。在做论述题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的含义概念或是历史背景,发展状况等。其次,就是要详细围绕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就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若是遇到可以自由发挥的问题还可以再加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图文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 B.《禾场上》 C.《登记》 D.《耕耘机》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D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艳阳天》 D.《山乡巨变》 4.《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李月辉 5.“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A。 A.《林海雪原》 B.《红旗谱》 C.《皖南事变》 D.《三家巷》 6.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D。 A.《林海雪原》 B.《三家巷》 C.《皖南事变》 D.《红旗谱》 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A 等。 A.《我是太阳》 B.《激情燃烧的岁月》 C.《历史的天空》 D.《亮剑》

8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A.《考验》 B.《关汉卿》 C.《茶馆》 D.《龙须沟》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C 。 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10. 《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B。 A.孟京辉 B.赖声川 C.高行健 D.何冀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 等。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3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 3 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 分) 1. 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 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C)。 A.赵树理B.孙犁C.周立波D.柳青 2. 王蒙12 岁起就“奉为圭臬”的苏联小说是(C)。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B.《在医院中》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3.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作品的主人公“裕泰大茶馆”老板是(A)。A.王利发B.常四爷C.秦仲义D.马五爷 4. 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和在当代诗坛上探索现代意象诗的先行者是 《福建集》的作者(C)。 A.郭小川B.贺敬之C.蔡其矫D.流沙河 5.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 C )。 A.《烟壶》B.《美食家》C.《棋王》D.《黑骏马》 6.《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 C )。 A.方方B.苏童C.刘恒 D .池莉 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 B )。 A.《红粉》B.《妻妾成群》C.《米》D.《罂粟之家》 8.刘震云在2003 年发表长篇小说是( D )。 A.《活着》 B .《废都》C.《风景》D.《手机》 9.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 年发表的( C )。 A.《泰山极顶》B.《雪浪花》C.《香山红叶》D.《荔枝蜜》 10.散文集《游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 A )。 A.周涛 B .余秋雨C.于坚 D .贾平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 1.《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BCD)。 A.梁生宝B.郭世富C.姚士杰D.郭振山 2. 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的表现农业合作化的话剧主要有( BCD ) A. 夏衍的《考验》B.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 C海默的洞箫横吹》D.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3.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CD )等。 A.《在细雨中呼喊》B.《内心之死》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 4.“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D )等。 A.刘心武的《班主任》B.卢新华的《伤痕》C.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D.王亚平的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中国当代文学资料 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 上去很美》。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 150篇作品。 “三个崛起”是谢觅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 起的诗群》。 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舵岁月》。 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弄菜》、《拣麦穗》、《盯梢》等。 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 的《创业史》等。 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 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是指:《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 皮》。 7、(1)北京一九七九年十月,第四次文代会(1979. 10. 30——1L 6)召开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全 面解冻的重要事件。此次会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确立了下来。 (2)新时期文学与Z 前文学相比较: ① 文学功能:单一的政治宣谕一一政治、艺术、娱乐多元并存 ② 文学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一兼顾通俗、精英文学 ③ 文学内容:政治性强的重大题材一一事无巨细 ④ 艺术取向:写实纪实一一荒诞、变形、寓言、象征 (1)新时期诗歌的作家作品 ① 现实主义诗歌 ③新生代诗歌 海子一一《麦地》、《春天,十个海子》 韩东一一《山民》、《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梁小斌一一《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2)新时期诗歌有浪潮,即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兴、朦胧诗的崛起、新生代诗歌的涌现。 ① 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兴,以“归来的诗人”为代表。 ② 新生代诗歌是相对于朦胧诗而言的,包括寻根诗、先锋派诗歌和女性诗歌。其中“先锋派诗歌”与朦胧诗背道艾青一一 期卓__ -《礁石》、《鱼化石》、《光明的赞歌》 《有赠》、《悬岩边的树》 绿原一一 -《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 ②朦胧诗 北岛一一 -《回答》 顾城一— -《一代人》、《远与近》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黑眼睛》 江河一一 -组诗《纪念碑》、《太阳和他的反光》 牛汉一一《半棵树》、《华南虎》 雷抒雁一一《小草在歌唱》 食指一一《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 舒婷一一《致像树》、《神女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 杨炼一一《大雁塔》、《诺日朗》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_(选择题)_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选择题(单、多) 选择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 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