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题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1.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要材料构成的,并具有金属特性的工程材料。
2.合金
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材料。
3.钢铁材料
以铁或以它为主而形成的金属材料,称为钢铁材料。
4.非铁金属
除钢铁材料以外的其它金属,都称为非铁金属。
5.钢铁。
钢铁是铁和碳的合金。
6.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是指金属在力作用下所显示的与弹性和非弹性反应相关或涉及应力──应变关系的性能,如弹性、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
7.强度
强度是指金属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8.屈服点
屈服点是指试样在拉伸试验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然能继续伸长(变形)时的应力。屈服点用符号σs表示,单位为N/mm2或MPa。
9.抗拉强度
抗拉强度是指试样拉断前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抗拉强度用符号σb表示,单位为N/mm2或MPa。
10.断后伸长率
试样拉断后的标距伸长与原始标距的百分比称为断后伸长率,用符号δ或δ5表示。
11.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在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12.冲击韧度
AKU或AKV与冲击试样断口处的横截面积S的比值称为冲击韧度,用аKU或аKV表示,单位是J/cm2。
13.硬度
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指标,也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
14.疲劳
零件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后会发生突然断裂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
15.物理性能
物理性能是指金属在重力、电磁场、热力(温度)等物理因素作用下,其所表现出的性能或固有的属性。
15.化学性能
化学性能是指金属在室温或高温时抵抗各种化学介质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等。
17.工艺性能
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制造机械零件或工具的过程中,适应各种冷、热加工的性能,也就是金属材料采用某种加工方法制成成品的难易程度。
18.磁性
金属材料在磁场中被磁化而呈现磁性强弱的性能称为磁性。
19.晶体
晶体是指其组成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
20.晶格
抽象地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形式的空间几何格子,称为晶格。
21.晶胞
组成晶格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22.单晶体
如果一块晶体内部的晶格位向(即原子排列的方向)完全一致,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23.多晶体
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24.晶界
将任何两个晶体学位向不同的晶粒隔开的那个内界面称为晶界。
25.晶粒
多晶体材料内部以

晶界分开的、晶体学位向相同的晶体称为晶粒。
26.结晶
通过凝固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7.变质处理
变质处理就是在浇注前,将少量固体材料加入熔融金属液中,促进金属液形核,以改善其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28.组元
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29.相
相是指在一个合金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
30. 铁素体
铁素体是指α-Fe或其内固溶有一种或数种其他元素所形成的晶体点阵为体心立方的固溶体,用符号F(或α)表示。
31.奥氏体
奥氏体是指γ-Fe内固溶有碳和(或)其它元素所形成的晶体点阵为面心立方的固溶体,常用符号A(或γ)表示。
32.珠光体
珠光体是奥氏体从高温缓慢冷却时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其立体形状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组织。或珠光体是铁素体(软)和渗碳体(硬)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33.莱氏体
莱氏体是指高碳的铁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共晶转变时所形成的奥氏体和碳化物渗碳体所组成的共晶体。
34.铁碳合金相图
合金状态图是表示在极缓慢冷却(或加热)条件下,不同化学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具有的组织状态的一种图形。
35.低温莱氏体
在727℃以下的莱氏体称为低温莱氏体(L′d),或称变态莱氏体。

第二章 钢铁材料热处理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

处理工艺称为渗氮,又称氮化。

第三章 钢铁材料
一、名词解释
1.热脆
金属在高温时出现脆裂的现象,称为“热脆”。
2.冷脆
磷在室温下使钢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产生低温脆性,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3.普通质量非合金钢
普通质量非合金钢是指对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无特殊规定的一般用途的非合金钢。
4.优质非合金钢
优质非合金钢是指除普通质量非合金钢和特殊质量非合金钢以外的非合金钢。
5.特殊质量非合金钢
特殊质量非合金钢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严格控制质量和性能的非合金钢。
6.合金元素
为了改善钢的某些性能或使之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在炼钢时有意加入的元素,称为合金元素。
7.合金钢
含有一种或数种有意添加的合金元素的钢,称为合金钢。
8.耐回火性
淬火钢件在回火时抵抗软化的能力,称为耐回火性(或回火稳定性)。
9.二次硬化
铁碳合金在一次或多次回火后提高其硬度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10.不锈钢
不锈钢是指用来抵抗大气腐蚀或能抵抗酸、碱、盐等化学介质腐蚀的钢。
11.耐热钢
耐热钢是指在高温下不发生氧化,并且有较高热强性的钢。
12.白口铸铁
碳主要以游离碳化铁形式出现的铸铁,断口呈银白色,故称为白口铸铁。
13.可锻铸铁
白口铸铁通过石墨化或氧化脱碳退火处理,改变其金相组织或成分而获得的有较高韧性和塑性的铸铁,称为可锻铸铁。
14.灰铸铁
碳主要以片状石墨形式析出的铸铁,断口呈灰色,故称为灰铸铁。
15.球墨铸铁
铁液经过球化处理而不是在凝固后经过热处理,使石墨大部分或全部呈球状,有时少量为团絮状的铸铁,称为球墨铸铁。
16.蠕墨铸铁
金相组织中石墨形态主要为蠕虫状的铸铁,故称蠕墨铸铁。
17.合金铸铁
常规元素硅、锰高于普通铸铁规定含量或含有其他合金元素,具有较高力学性能或某种特殊性能的铸铁,称为合金铸铁。

第四章 非铁金属及其合金
一、名词解释
1.时效
淬火后合金的性能随时间而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时效。
2.黄铜
黄铜是指以铜为基体金属,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
3.白铜
白铜是指以镍为主加元素的铜合金。
4.青铜
青铜是指除黄铜和白铜以外的铜合金。
5.滑动轴承合金
滑动轴承合金是用于制造滑动轴承轴瓦及其内衬的铸造合金。
6.普通黄铜
普通黄铜是由铜锌组成的铜合金。
7.特殊黄铜
在铜锌合金中再加入其它元素所形成的铜合金,称为特殊黄铜。
8.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是指由作为主要组元的一种或几种难熔金属碳化物和金属粘结剂相组成的烧结材料。

第五章 铸造成形

1.铸造

铸造是指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中,待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金属零件或毛坯的成形方法。
2.砂型铸造
在砂型中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称为砂型铸造。
3.造型
用型砂及模样等工艺装备制造砂型的方法和过程,称为造型。
4.造芯
制造型芯的过程称为造芯。
5.浇注系统
为了填充型腔和冒口而开设在铸型中的一系列通道,称为浇注系统。
6.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熔融金属的流动能力。
7.收缩性
金属在液态凝固和冷却至室温过程中,产生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
8.特种铸造
与砂型铸造不同的其它铸造方法称为特种铸造。
9.压力铸造
压力铸造是将熔融金属在高压下高速充填金属型腔,并在压力下凝固的铸造方法。

第六章 锻压成形
1.冷变形强化
随着金属冷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的所有强度指标和硬度都有所提高,但塑性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冷变形强化。
2.再结晶
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塑性变形后的晶粒及被拉长了的晶粒会重新生核,转变为均匀的等轴晶粒,并且金属的锻造性能得到恢复,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3.热加工
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热加工。
4.可锻性
可锻性是指金属材料在锻压加工过程中经受塑性变形而不开裂的能力。
5.锻造流线
塑性杂质随着金属变形沿主要伸长方向呈带状分布,且在再结晶过程中不会消除,这样热锻后的金属组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将这种组织称为锻造流线。
6.锻造比
金属变形前后的截面比、长度比或高度比称为锻造比。

第七章 焊接成形
1.焊接
焊接是指通过加热或加压或同时加热加压,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达到结合的一种工艺方法。
2.熔焊
熔焊是将待焊处的母材金属熔化以形成焊缝的焊接方法。
3.压焊
压焊是焊接过程中必须对焊件施加压力(加热或不加热)以完成焊接的焊接方法。
4.钎焊
钎焊是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化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相互扩散实现连接焊件的的工艺方法。
5.焊接性
焊接性是金属材料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
6.焊条电弧焊
焊条电弧焊是用手工操纵焊条进行焊接的电弧焊方法。
7.气焊
气焊是利用气体火焰作为热源来熔化母材和填充金属,实现金属焊接的一种方法。
8.气体保护焊
气体保护电弧焊是利用外加气体作为电弧介质并保护电弧和焊接区的电弧焊,简称气

体保护焊。
9.等离子弧焊
等离子弧焊接是借助水冷喷嘴对电弧的拘束作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弧进行焊接的方法。
10.电阻焊
电阻焊是工件组合后通过电极施加压力,利用电流流过接头的接触面及邻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的方法。

第八章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
1.切削运动
在切削过程中,切削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就是切削运动。
2.进给量
进给量是指主运动的一个循环内(一转或一次往复行程)刀具在进给方向上相对工件的位移量。
3.积屑瘤
在一定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塑性材料时,在切削刀具刀尖附近的前面上牢牢地粘附一小块很硬的金属,就是积屑瘤。
4.总切削力
切削刀具总切削力是切削刀具上所有参予切削的各切削部分所产生的切削力的合力。
5.切削刀具的耐用度
切削刀具两次刃磨中间的实际切削时间称为切削刀具的耐用度,单位为min。
6.车削加工
车削加工是利用工件的旋转和刀具相对于工件的移动来加工工件的一种切削加工方法。

第九章 切削加工工艺过程制订
1.生产过程
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件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2.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是指利用生产设备、工具及一定的方法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能等,使其变为成品件的过程。
3.切削加工工艺过程
采用切削加工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之成为符合技术要求的零件,此过程称为切削加工工艺过程。
4.工序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同一设备),对同一个或同时几个工件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5.工步
工步是指在加工表面(或装配时的连接表面)和加工(或装配)工具不变的情况,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
6.定位
定位是在加工前使工件在机床上(或在夹具中)处于某一正确的位置。
7.工位
工位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部分,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单元)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于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个位置。
8.安装
工件(或装配单元)经一次定位与装夹后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为安装。
9.走刀
在同一工步中,由于加工余量大等原因,需要用同一刀具,在相同的转速和进给量条件下,对同一加工面进行多次切削,每一次切削就是一次走刀。
10.大量生产
大量生产是指产品的数量很大,工作点经常重复地进行某个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
11.基准
基准是指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第十章 机械装配基础知识
1.机械装配

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个零件接合成部件或将若干个零件和部件组合成产品的过程称为机械装配。
2.部件
部件是一个或若干组件和零件组合成的。
3.组件
组件是由若干个零件组成的。
4.一级分组件
直接进入组件装配的部件称为一级分组件。

第十一章 钳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