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探究

摘要: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创设游戏情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关键词:创设;游戏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有效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以下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创设游戏情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创设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增强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在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1.1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为使学生理解信息的载体依附性特征,我设计了“copy不走样”的游戏情境。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第一位同学将一张卡片上的文字(通常为四字成语)用某种方法传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再传给第三个同学,以此类推。限定条件:不允许重复使用前面同学用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国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可以了解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虽采用不同的做法,但都体现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占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也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这三者都不重视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产生效益的收效甚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如: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在课堂中不喜欢听讲课,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喜欢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于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率特别低。许多学生学习一学期后,似乎什么都会,又似乎什么都不会。分析问题,归结原因是多方面的:1.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2.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能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对信息技术不再有神秘感,教师若还是按讲、练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3.信息技术教师有的是理工科出生,对教育学心理学钻研不够。不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在课堂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无法采取合适的方式掌控课堂,也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针对问题现象与分析,我们查询了网络上的相关课题。了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已有教师在研究。从目前课题成果看,大部分是对理论的阐述,提出的改进途径,缺乏具体实例指导,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也决定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的课题研究,希望能够在前人已有的成果上有所突破。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我们都知道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使得教师摆脱了以前三个“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从而创设出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一技术给我们教学到底带了多来的收益,我相信在座的老师们在教学中都深有体会 一、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获得模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得知识的平台,从而使学习由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或是图形的教学,都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数量的板书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当堂板书则会占用相当的教学时间。在练习中也会出现大量的书写,如填空、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解答等,都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如果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前预制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密度,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更高的教学效益。(出示几个网址)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传播媒体也从单一的粉笔加黑板向多媒体转化。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原来一些比较难以表达的分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了支持。在数学教学中,有些习题的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传统的媒体就很难实现相向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同时行动的演示,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下载的Flash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了四种车轮的行驶情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概念。在同一课件中,还直观演示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同一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以及直观演示了利用各种工具绘制圆的方法。 三、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传统的纸质教材由于受篇幅、编写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知识的容量和对最新知识的及时更新,所以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相关的信息,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搜索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扩展。例如,在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性。 那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本质特征,主体性教育观要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表现在教学质量观上,应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课堂作业是了解小学生本课堂所学技能掌握状况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地反映教学是否已经达到预定目标和要求。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它的意义与价值,使它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点经验。 一、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我们可以让作业成为学生继续获取知识的延伸性学习,甚至把它看成就是一种学习活动,从而重视作业内容的核心设计。使它能具有扩大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技能的作用,并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作业内容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作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那么必然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于是在作业内容设计上,我力求激发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比如说,本学期第一节课,我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每个同学制作一个《电脑作品集》,六一’节时将展示给全校同学与家长观看,未还将刻录成光盘送给每位成功的同学”。学生听了兴奋不已,个个摩拳擦掌。我趁机问他们:“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动手呀?”“现在!”学生的声音无比的整齐,无比的宏亮。于是我们有了本期的第一个作业内容:封面的设计。 《电脑作品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立刻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而“封面”这个作品的包装,当然就不能马虎。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兴致勃勃,一改再改,力求做到完美。下课时,有些学生还迟迟不愿离开,因为他们想要精益求精。有的学生问我:下节课完成作业后,能不能继续做今天的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河源市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河源市源城区公园西小学梁小青 【摘要】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符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教学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对话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 音乐情境自主情境情感情境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色、声、触觉来思考的。”根据少年儿童乐于接受形象化教育的特点,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象、丰富的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共鸣,接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语文课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手段。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现代化教学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关联的对话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教师可借助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内容、教师进行对话,提高他们感知的效应。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静夜思》时,我会先让学生欣赏《静夜思》课件中的朗诵,充分利用古诗朗诵、古典音乐、视频、图片、动态文字等元素,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多媒体提供的写作背景、字词解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静夜思》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配乐朗诵欣赏或对照古诗内容配乐朗诵。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此一来,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故事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识点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所学的知识上。例如,我在教学声母“d t n l”时,会在电脑上播放情境图:小朋友看,老师把谁给请来了“孙悟空!”、“哪咤!”学生抢着答。“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想听吗”“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我就按下电脑按钮,播放一段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音频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接着我又播放课件带领学生学习儿歌,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注课堂行为提高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摘要]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现状,以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优化地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本质是什么?教学追求是什么?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将课堂教学仅仅看做个体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道德生活,从而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所展开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质上就是要力图唤起教师重建课堂生活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具有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协作性、自主性等等。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何谓有效教学 崔允漷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我们如何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效教学”的概念,我们也必须吃透。到底什么是“有效”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概念的另一种理解是: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它包括三重意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目前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1、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还很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2、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同学们的信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3、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2节)在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4、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问题观念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及问题建议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及问 题意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

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问题及建议: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作业及答案教学文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引论 一、填空题: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去。 3、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 4、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有两个含义:一是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研究自已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5、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获得信息到增长知识的转变。 6、学习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四类。 第二章信息、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一、填空题: 1、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信息、能源和物质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 3、从概念上,信息一般划分为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两种最基本的类型。 4、本体论信息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信息是第二位的。 5、外部世界向认识主体输入的信息称为感知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信息称为再生信息(认识论信息)。 6、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可以扩展为三个层次: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7、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认识论信息分为三个部分:实在信息、实得信息、先验信息。 8、一般而言,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 9、信息资源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智能性、有限性、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二、判断题: 1、信息是可以看得见的客观世界物质的一种。(×) 2、相对而言,语用信息是认识论信息的最低层次。(×) 3、信息的存储就是一种时间传递活动。(√) 4、信息资源是由信息内容、人、符号、载体四种最基本的要素构成。(√) 5、信息科学是一种主要研究记录在书籍中信息的科学。(×) 三、简述题:

情景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

情景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6-15T10:33:37.9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7月作者:李菁[导读]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新课改的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李菁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335400 【摘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新课改的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经历,谈谈对情境创设的看法。【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7-095-01正文:情境创设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设计故事内容,提出任务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因此学生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在教学《图形的翻转与缩放》一课时,创设了小猪采蘑菇的故事情境:一天,妈妈让小猪拎着一个篮子去采蘑菇,但是蘑菇太大不能装进篮子,这时就把孩子们引入了第一个任务:怎样将蘑菇缩小或者将篮子放大(缩放图片)。接着,小猪在回家的路上走错了方向,遇到了难题。这时身入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们会感到要使小猪回到家就必须使它转向正确的方向(图形的翻转)。这样,就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认识并掌握了图形的翻转与缩放。通过故事出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们带入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自然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 2.扮演故事角色,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创设富有情趣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在故事里充当“角色”,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中,这样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兴趣。 如在教学《蜜蜂采蜜忙》(画图)一课时,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春天到了,花园里到处都开满娇艳的鲜花。但是,花园里只有一只小蜜蜂在采花蜜,花朵们想请同学们帮帮忙,愿意帮它们变出更多的蜜蜂来吗?同学们积极回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与老师、同学的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复制、旋转和翻转图画的操作方法,帮花朵解决了难题,最后出现了蜜蜂采蜜忙的景色。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当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续编故事发展,延伸任务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画图软件的教学中,学生在相应的“故事”中完成任务后,老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孩子们利用学习的结果自己续编故事的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同时也延伸了任务,落实了分层教学。 二、创设多样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强调了学习的多样性、灵活性,它力图适应每个学生自我建构学习的需要,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多样性、灵活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不仅适合地域的差异,也适合让学生从有差别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使不同地区、不同经验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发展。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鼠标的使用时,利用电脑中操作系统自带的游戏(扫雷、纸牌、接龙)帮助学生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当学生们听到“游戏”两个字时,无不兴致盎然,跃跃欲试,学生在乐此不疲地玩游戏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了“指向”、“单击”、“双击”、“拖动”这些鼠标的基本操作。 又如键盘输入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漫长而又重要的过程,如果依靠单纯的练习,学生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难以保持兴趣、集中注意力,因此我选择了“键盘奏音乐”“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软件作为辅助练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竞赛活动,这些游戏情境的创设都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创设协作情境,培养合作意识合作学习被新一轮的课改倡导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中就有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合作学习都是被提倡的一种教育观念。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协作情境,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体会到群体中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认识到他人独立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合作意识。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各种途径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参考文献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 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 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 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 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

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 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5、支持协作式学习 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 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 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例谈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例谈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经过几次改版,在形式与界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现有教材在操作实践的设计上平铺直叙、整齐划一,古板生硬、缺少变化,缺少情趣,欠缺人性化的界面,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也不尽贴切新课程理念。为了使作业形式灵活化、类型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小学生的 认知习惯、心理特征与兴趣喜好,努力设计出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可操作性强、有一定弹性并能适合不同学情的题型。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设计有童趣的作业,适合学生的基本需求 例1:找异同。请用椭圆工具画出红色的圆圈,将上图中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标记出来。“找异同”就是一个在儿童书籍中较常见的游戏,也就是低年级学生所喜爱的游戏形式,将它应用在学生初学“画图”软件时,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椭圆工具或其她基本工具的操作,同时用调色板设置红色的前景色,并了解Shift键在画几何图形时的辅助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得到初步锻炼。对于这类练习,教师可以寻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于学生的练习了。

例2:填颜色。请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前景色,并用油漆桶将不同的颜色填充到上边地图中不同省份的范围中。最后,试着说出地图中各个省份的名称。这 就是一个与地理知识整合的游戏题,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调色板设置出不 同的颜色,并区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不同性质。 反思: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认知习惯与兴趣喜好,从学生爱听、爱瞧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戏、故事等形式,灵活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 课堂作业,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与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有弹性的作业,适合各类学生的需求 例1:文字的修饰。展示一篇优美的短文,请学生按要求修改。您能把我变大 一些不?帮我换一种字体吧!可以把我变成红色的不?您能把我变的粗壮一些 不?谁能把我恢复本来的样式?文字的修饰就是Word学习中一项基本的操作,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摘要】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发展非常快,许多知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被淘汰。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出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否应用得上所学内容?老师是教会学生目前现有的的各种“先进”的软件的用法呢,还是教给他们掌握新软件的本领?是仅仅要求他们熟练地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通过初三加试,还是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答案不言自明。但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非常习惯于教师对知识定论式的讲授,缺乏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 一个好的情境,是我们所要提出任务的前提、学习内容的综合反映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完成任务的动力。情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堂教学过程及成功与否,所以我非常慎重的选择情境。对情境的设计我遵循以下原则:①据学生兴趣创设情境;②根据学生需求创设情境;③根据社会热点创设情境;④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创设情境;⑤根据名人典故创设情境等。比如说,在讲用《FLASH》制作动画时,可先展示“我”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在动画中看到老师的兴趣爱好、人生经历、座右铭等,真实的人物照片和简介,美丽的画面和动画效果,再加上背景音乐,无一不引起同学的赞美,同学们都想为自己的家也做一个动画片。创设这个完全真实、高复杂度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目标,还触发了学生探索:“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里面的照片是怎么放进去的?”;“里面的音乐怎么放的?”……等问题。 2.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十分精确,但若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则显得灵活性差,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差。其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处理好“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关系。本来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解决问题”这一根本环节反而被忽视了。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来说,如果陷入了这一误区,我们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在堪忧。能不能换一种思考方式呢?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反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种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种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它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大课容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先板书后讲解的低效程序。除此之外,适时利用信息技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教师应学习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熟练,就越能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则有可能因人为操作不当,或不能及时排除意外的非操作性故障,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进行多次的实验,同时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总结,不断创新。 二、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用在什么地方,想达到什么目的。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选取得当,信息量也不能过大,否则会淡化重点、难点,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制作课件时,必须以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托,

重、难点要突出,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选取的资料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疑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并且学有所获。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教师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也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充实的教学内容和完善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目的。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重视如何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在课件设计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多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点,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以便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正确地调整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上的优势。 三、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都具有益智增趣的功能。板书能充分协调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启迪保持一致,能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一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丢弃了粉笔和黑板,使精美的文字板书被机械的屏幕画面替代,且板书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无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中必须的,其中既有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固定的部分,又有上课过程中针对即时问题、即时情况进行解决的情况。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演示课件的板书内容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模式,一般都是一行一行的出现,思维上的跳跃较大。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而且很好地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确实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后,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这种讲解常常会使学生乏味。信息技术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收到极好的效果。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应多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学得有趣,学生有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是有效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努力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每学完理论后,都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上机操练练习,来检验掌握的水准。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一般过程。 1、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可能的精炼,把最基本的方法将清楚,把操作步骤讲明确。比如完成一个文件的复制,需要四个步骤,选择被复制的文件──执行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确定目标文件夹──执行编辑菜单下的粘贴命令,这样就完成了文件的复制。有的教师,它可能一股脑的把其他的拖动法,快捷菜单法统统的给学生讲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练了。这样的话,很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很混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就连最基本的复制、粘贴命令都搞不清楚前后关系。 2、然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小型的任务,即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当然给学生留的作业,要紧扣本节课的内容,难易适中。过难,步骤过多,学生容易丧失信心,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的话,起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巩固文件、文件夹的复制和移动这个节时,让学生先在桌面上建立一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再用课堂所讲的方法实现它们的复制和移动。 3、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发挥创造性思维,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这样在探索过程中,既有快乐,又学到了知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挥其导师的作业了,巡查学生练习的情况,有问题的地方即时的给以指出,并准确的引导。提前完成任务,就会有种成就感,从而对我们的信息课会产生更浓烈的兴趣。 4、练习的差不多时,让学生实行演示某一个内容。当然,我们最好让学生自己主动要求,不要随便的命令某个学生来做。如果,老师强求学生来练,他反而会更加的紧张,以至于不能完成任务。学生主动的话,它的积极性高,精力集中,效果会非常的好。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5、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实行即时的点评,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给以纠正,把较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方法告诉学生,做得较好的给以表扬和鼓励。最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出其中的重点、难点。 总来说之,衡量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摸索,持续提升自己的水平。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函数等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谈点学习心得。 一、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

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数学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数学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数学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数学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三、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数学史料,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