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科学中级考试教材

神经内科学中级考试教材

神经内科学中级考试教材
神经内科学中级考试教材

第十篇神经内科学

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论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预后、护理、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而神经科疾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和骨骼肌损害为主的疾病。神经病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部分。临床医师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症状进行分析,推断其发病部位,称为定位诊断;在此基础上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一过程称为定性诊断。定位诊断需要确定疾病的解剖部位是否在肌肉、神经肌肉接头、周围神经、脊髓、脑干、小脑、脑皮质下结构或大脑皮质。定性诊断指病理性质的诊断或病理病因的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是先定位诊断,而后定性诊断。诊断中首先应当重视病史的采集,病史是神经病学评价最重要的部分,神经系统体检可非常精确地定位神经系统的损害。辅助检查是重要诊断工具,包括: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遗传、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放射、超声医学、核医学等手段。

疾病的治疗分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同时要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一般首先考虑可治疗疾病,而后考虑不可治疗疾病,防止耽误治疗。临床神经科医生最大的一个职责,是区别可治疗性疾病和不可治疗性疾病。应当强调重大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注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诊断和处理所存在的精神和心理异常。

第一节大脑和小脑

一、大脑半球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由胼胝体、前连合、后连合相连接。每侧大脑半球由表面向中心依次为皮质、白质和基底神经节等结构。中线部位有脑室系统,包括两个侧脑室和第三脑室,侧脑室经室间孔连通第三脑室。大量纤维集成大脑白质,两个半球之间,同侧半球各脑回及各叶之间与脑干、脊髓之间都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最晚、最新和最完善的部分,是人体所有功能活动的最高调节中枢。大脑皮质是覆盖于大脑两半球表面的灰质层,大脑皮质按主要的脑沟和脑裂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和边缘叶。新皮层有6个基本分层,从外向里依次为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细胞层、节细胞层、梭形或多形细胞层。

大脑半球对于右利的人来讲为左半球,该侧半球负责语言、语言描述、数学、序列、分析和文字语言记忆。右半球几乎都是非语言的功能,包括音乐、几何、空间理解、时间综合和非文字语言记忆。根据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Brodmann(1909)将大脑皮质划分为47个区。皮质运动中枢位于额叶中央前回,额下回后部是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中回后部是书写中枢和侧视中枢,皮质感觉中枢位于顶叶的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角回和阅读有关。嗅区位于27区。视觉皮质区位于枕叶的17区。听觉皮质区位于颞叶的41区,颞上回后部(42区)是感觉性语言中枢。

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此外,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位于半球内侧面的由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

脑等构成的边缘系统。

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不完全对称,按功能分优势半球和非优势半球。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只有一小部分右利手和约半数左利手者可能在右侧。非优势半球多为右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占优势。不同部位的损害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

(一)额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额叶占大脑半球表面的前1/3,位于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是大脑半球主要功能区之一。前端为额极,外侧面以中央沟与顶叶分界,底面以外侧裂与颞叶分界,内侧面以扣带沟与扣带回分界。中央沟前有与之略平行的中央前沟,两沟之间为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前方从上向下有额上沟及额下沟,将额叶外侧面的其余部分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其主要功能区包括: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体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头部在下,最接近外侧裂;足最高,位于额叶内侧面。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⑤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Jac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强握反射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2.内侧面以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多见。后部的旁中央小叶病变可使对侧膝以下瘫痪,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而使其产生瘫痪,伴有尿便障碍,临床上可凭膝关节以下瘫痪严重而膝关节以上无瘫痪与脊髓病变相鉴别。

3.底面以额叶底面的挫裂伤、嗅沟脑膜瘤和蝶骨嵴脑膜瘤较为多见。病损主要位于额叶眶面,表现为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症状。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Foster-Kennedy syndrome)。

(二)顶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顶叶位于中央沟后、顶枕沟前和外侧裂延线的上方。前面以中央沟与额叶分界,后面以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与枕叶分界,下面以外侧裂与颞叶分界。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为大脑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后面有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由围绕外侧裂末端的缘上回和围绕颞上沟终点的角回组成。

顶叶主要有以下功能分区:①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为深浅感觉的皮质中枢,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各部位代表区的排列也呈“倒人状”,头部在下而足在顶端。顶上小叶为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中枢。②运用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③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位于角回,靠近视觉中枢,为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的皮质中枢。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

1.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

2.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

(1)体象障碍:顶叶病变可产生体象障碍,体象障碍的分类及特点详见第三章。

(2)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失用症:优势侧缘上回是运用功能的皮质代表区,发出的纤维至同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再经胼胝体到达右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因此优势侧缘上回病变时可产生双侧失用症。

(三)颞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颞叶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前方。以外侧裂与额、顶叶分界,后面与枕叶相邻。颞叶前端为颞极,外侧面有与外侧裂平行的颞上沟以及底面的颞下沟,两沟界限了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颞上回的一部分掩入外侧裂中,为颞横凹。

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包括:①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②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③嗅觉中枢:位于钩回和海马回前部,接受双侧嗅觉纤维的传入。④颞叶前部:与记忆、联想和比较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⑤颞叶内侧面:此区域属边缘系统,海马是其中的重要结构,与记忆、精神、行为和内脏功能有关。‘【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障碍。

1.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

2.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如对钥匙,只能说出它是“开门用的”,但说不出“钥匙”名称。如果告诉他这叫“钥匙”,患者能复述,但很快又忘掉,称之为命名性失语。

3.颞叶钩回损害可出现幻嗅和幻味,做舔舌、咀嚼动作,称为钩回发作。

4.海马损害可发生癫痫,出现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感、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和抽搐,还可以导致严重的近记忆障碍。

5.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可出现精神症状,多为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

6.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可出现视野改变,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四)枕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枕叶位于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其后端为枕极,内侧面以距状裂分成楔回和舌回。围绕距状裂的皮质为视中枢,亦称纹状区,接受外侧膝状体传来的视网膜视觉冲动。距状裂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传来的冲动,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下部视网膜传来的冲动。枕叶主要与视觉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1.视觉中枢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出现闪光、暗影、色彩等幻视现象,破坏性病变可出现视野缺损。视野缺损的类型取决于视皮质损害范围的大小:①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皮质盲,表现为全盲,视物不见,但对光反射存在。②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③距状裂以下舌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距状裂以上楔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患者并非失明,但对图形、面容或颜色等都失去辨别能力,有时需借助于触觉方可辨认。如给患者看钥匙不能认识,放在手上触摸一下即能辨认,称之为视觉失认。

3.顶枕颞交界区病变可出现视物变形。患者对所看物体发生变大、变小、形状歪斜及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症状有时是癫痫的先兆。

(五)岛叶

岛叶又称脑岛,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裂深面,被额、顶、颞叶所覆盖。岛叶的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刺激人的岛叶可以引起内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和饱胀感等。该叶损害多引起内脏运动和感觉的障碍。

(六)边缘叶

边缘叶由半球内侧面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圆弧形结构构成,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和钩回。边缘叶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中脑被盖、岛叶前部、额叶眶面等结构共同组成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与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有广泛联系,参与高级神经、精神(情绪和记忆等)和内脏的活动。边缘系统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二、内囊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型,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

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上行纤维是丘脑内侧核至额叶皮质的纤维(丘脑前辐射),下行纤维是额叶脑桥束(额桥束);内囊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连处,皮质延髓束于此通过;内囊后肢位于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依前后顺序分别为皮质脊髓束(支配上肢者靠前,支配下肢者靠后)、丘脑至中央后回的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其后为听辐射、颞桥束、丘脑后辐射和视辐射等。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完全性内囊损害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

个或更多症状。

三、基底神经节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基底神经节亦称基底节,位于大脑白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图10-1-1),另外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也参与基底节系统的组成。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两部分。尾状核和壳核种系发生较晚,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杏仁核是基底神经节中发生最古老的部分,称为古纹状体。基底节是锥体外系统的中继站,各核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其经丘脑将信息上传至大脑皮质,又经丘脑将冲动下传至苍白球,再通过红核、黑质、网状结构等影响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图10-1-1 基底节构成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基底节病变主要产生运动异常(动作增多或减少)和肌张力改变(增高或降低)。

1.新纹状体病变可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主要产生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和偏身投掷运动等。壳核病变可出现舞蹈样动作,表现为不重复、无规律和无目的急骤运动;尾状核病变可出现手足徐动症,表现为手指、足趾的缓慢如蚯蚓蠕动样动作;丘脑底核病变可出现偏侧投掷运动,表现为一侧肢体大幅度、有力的活动。此类综合征可见于风湿性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详见第三章。

2.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此多见于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

四、间脑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间脑前方以室间孔与视交叉上缘的连线为界,下方与中脑相连,两侧为内囊。左右间脑之间的矢状窄隙为第三脑室,其侧壁为左右间脑的内侧面。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

间脑病变多无明显定位体征,此区占位病变与脑室内肿瘤相似,临床上常称为中线肿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定位较为困难,需要全面分析。

(一)丘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其下方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丘脑被薄层Y形白质纤维(内髓板)分隔为若干核群,主要有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丘脑是各种感觉(嗅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

1.前核群位于丘脑内髓板分叉部的前上方,为边缘系统的中继站,与下丘脑、乳头体

及扣带回联系,与内脏活动有关。

2.内侧核群位于内髓板内侧,包括背内侧核和腹内侧核。背内侧核与丘脑其他核团、额叶皮质、海马和纹状体等均有联系;腹内侧核与海马和海马回有联系。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位于内髓板外侧,分为背侧核群和腹侧核群两部分,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①腹前核: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等的传入,与额叶运动皮质联系,调节躯体运动。

②腹外侧核:接受经结合臂的小脑丘脑束或红核丘脑束的纤维,并与大脑皮质运动前区联系,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③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由此发出纤维形成丘脑皮质束的大部,终止于大脑中央后回皮质感觉中枢,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④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的一部分,终止于中央后回下部,传导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另外,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特异性投射核团,可以看做是腹侧核群向后方的延续。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下丘臂的传导听觉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的听觉中枢,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与视觉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丘脑病变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为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丘脑受损主要产生如下症状:

1.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具有如下特点:①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②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③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④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⑤感觉异常;⑥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疼痛的性质多难以描述;疼痛可因各种情绪刺激而加剧;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增高或血糖增高。

2.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3.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

4.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

(二)下丘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丘脑下沟的下方,由第三脑室周围的灰质组成,体积很小,约占全脑重量的0.3%左右,但其纤维联系却广泛而复杂,与脑干、基底节、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之间有密切联系。下丘脑的核团分为4个区:①视前区:视前核所在,位于第三脑室两旁,终板后方。分为视前内侧核和视前外侧核,与体温调节有关。②视上区:内有两个核,视上核在视交叉之上,发出视上垂体束至神经垂体,与水代谢有关;室旁核在第三脑室两旁,前连合后方,与糖代谢有关。③结节区:内有下丘脑内侧核群的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及漏斗核,腹内侧核是位于乳头体之前视上核之后的卵圆形灰质块,与性功能有关;背内侧核居于腹内侧核之上、第三脑室两旁及室旁核腹侧,与脂肪代谢有关。④乳头体区:含有下丘脑后核和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位于第三脑室两旁,与产热保温有关。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既是神经元又是内分泌细胞。下丘脑对体温、摄食、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参与情绪活动。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下丘脑损害可出现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症状和综合征。

1.视上核、室旁核及其纤维束损害可产生中枢性尿崩症。此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表现为多饮烦渴、多尿、尿比重降低(一般低于1.006)、尿渗透压低于290mmol/L,尿中不含糖。

2.下丘脑的散热和产热中枢损害时可产生体温调节障碍。散热中枢在前内侧区,尤其是视前区,对体温的升高敏感。当体温增高时,散热功能被发动,表现为皮肤血管扩张和大量出汗,通过热辐射和汗液的蒸发散失多余的热量,以维持正常的体温。此区病变破坏了散热机制,表现为中枢性高热和不能忍受高温环境。下丘脑的产热中枢在后外侧区,对低温敏感,受到低于体温的温度刺激时,可发动产热机制,表现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竖毛、心率增加和内脏活动增强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减少散热和产生热量,以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此区病变破坏了产热机制,则可表现体温过低。

3.下丘脑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受损可产生摄食异常。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损害,表现为食欲亢进、食量增大,往往导致过度肥胖,称下丘脑性肥胖;摄食中枢(灰结节的外侧区)损害,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消瘦甚至恶病质。

4.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视前区与睡眠有关,此区损害可出现失眠。下丘脑后区属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与觉醒有关,损害时可产生睡眠过度、嗜睡,还可出现“发作性睡病”。

5.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结节区损害可产生生殖与性功能障碍。腹内侧核为性行为抑制中枢,病损时失去抑制,可出现性早熟、智力低下等。下丘脑结节区的腹内侧核是促性腺中枢,损害时促性腺激素释放不足,有时病损波及相近的调节脂肪代谢的神经结构,常同时出现向心性肥胖,性器官发育迟缓,男性睾丸较小,女性原发性闭经等,称为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6.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损害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分别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损害时可出现血压不稳、心率改变、多汗、腺体分泌障碍及胃肠功能失调等,还可出现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有时可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出血。

(三)上丘脑

上丘脑)位于丘脑内侧,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主要结构有:①松果体:位于两上丘之间,长约lcm,呈锥体形,其基底附着于缰连合。②缰连合:位于两上丘中间,松果体前方,由横行的纤维束组成。③后连合:位于松果体下方,亦由横行的纤维束组成。

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由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的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 syndrome),表现为: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②眼球垂直同向运障碍,特别是向上的凝视麻痹(上丘受损);③神经性聋(下丘受损);④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四)底丘脑

底丘脑外邻内囊,位于下丘脑前内侧,是位于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域,红核和黑质的上端也伸入此区。主要结构是丘脑底核,属于锥体外系的一部分,接受苍白球和额叶运动前区的纤维,发出的纤维到苍白球、黑质、红核和中脑被盖。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丘脑底核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舞蹈运动,表现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投掷运动,称偏身投掷。

五、小脑

小脑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成为维持平衡和肌张力的协调中枢,还能使躯体肌肉系统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小脑占据颅后窝。脑干的每一部分都通过一对脚与小脑相连,在中脑水平为小脑上脚,又称结合臂;脑桥水平为小脑中脚或桥臂;延脑水平为小脑下脚或称绳状体。两小脑半球由蚓部相连,蚓部的上端为小舌,其下端邻接脑室,为小结。小结的皮质向两侧延伸成绒球,它位于小脑中、下脚后外侧端,并借第四脑室侧隐窝与它们分开。

小脑分为三个主要部分:①古小脑(绒球小结叶),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由绒球和小结

组成,与前庭系统有关,主要功能是对平衡、姿势反射的调节。②旧小脑由原裂以前的前叶组成,包括小舌、中央小叶、蚓部的山顶、两侧邻近的蚓旁区、下蚓部的锥体和蚓垂、旁绒球和小脑扁桃体,主要接受来自脊髓小脑通路的传入冲动,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强度。③新小脑由蚓部其余的所有部分及位于原裂和后外侧裂之间的小脑半球组成。是小脑最大和种系发生最高的部分。主要功能是协调大脑皮质所发出的随意运动。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的背侧。上方借小脑幕与枕叶隔开,下方为小脑延髓池,腹侧为脑桥和延髓,其间为第四脑室。小脑以小脑下脚(绳状体)、中脚(脑桥臂)、上脚(结合臂)分别与延髓、脑桥及中脑相连。

(一)小脑的结构

小脑的中央为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根据小脑表面的沟和裂,小脑分为三个主叶,即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小脑表面覆以灰质(小脑皮质),由分子层、普肯耶层和颗粒层三层组成。皮质下为白质(小脑髓质)。在两侧小脑半球白质内各有四个小脑核,由内向外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顶核在发生学上最为古老,齿状核是四个核团中最大的一个。

(二)小脑的纤维及联系

小脑系统的纤维联系分传入和传出两组。

1.传入纤维小脑的传入纤维来自大脑皮质、脑干(前庭核、网状结构及下橄榄核等)和脊髓,组成了脊髓小脑束、前庭小脑束、脑桥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等。所有传入小脑的冲动均通过小脑的3个脚而进入小脑,终止于小脑皮质和深部核团:①脊髓小脑束:肌腱、关节的深感觉由脊髓小脑前后束分别经小脑上脚和小脑下脚传至小脑蚓部;②前庭小脑束:将前庭细胞核发出的冲动经小脑下脚传入同侧绒球小结叶及顶核;③脑桥小脑束:大脑皮质额中回、颞中下回或枕叶的冲动传至同侧脑桥核,再组成脑桥小脑束交叉到对侧,经小脑中脚至对侧小脑皮质;④橄榄小脑束:将对侧下橄榄核的冲动经小脑中脚传至小脑皮质。

(三)小脑的功能

小脑主要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小脑的传出纤维在传导过程中有两次交叉,对躯体活动发挥同侧协调作用,并有躯体各部位的代表区,如小脑半球为四肢的代表区,其上半部分代表上肢,下半部分代表下肢,蚓部则是躯干代表区。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

此外,小脑占位性病变压迫脑干可发生阵发性强直性惊厥,或出现去大脑强直状态表现为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称小脑发作。

小脑蚓部和半球损害时可产生不同症状:①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表现为躯干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及闭目难立征阳性。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呈醉酒步态。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这与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不同。但肢体共济失调及眼震很轻或不明显,肌张力常正常,言语障碍常不明显。多见于儿童小脑蚓部的髓母细胞瘤等。②小成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略动作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笨拙,常有水平性也可为旋转性眼球震颤,眼球向病灶侧注视时震颤更加粗大,往往出现小脑性语言。多见于小脑脓肿、肿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小脑慢性弥漫性变性时,蚓部和小脑半球虽同样受损,但临床上多只表现躯干性和言语的共济失调,四肢共济失调不明显,此由于新小脑的代偿作用所致。急性病变则缺少这种代偿作用,故可出现明显的四肢共济失调。

第二节脑干、脑神经、脊髓

一、脑干

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脑干下界为锥体交叉,上界为视束平面。脑桥和延髓结合处有一分界的桥延沟,中脑大脑脚与脑桥上缘也有一分界沟。小脑上脚的多数神经纤维发自小脑的齿状核及其他相应核团,在脑桥和中脑结合处越过中线,主要与对侧红核相连接;小脑中脚含有来自对侧脑桥基底部神经元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这些神经元为连接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二级神经元,它们接受穿过内囊下行的皮质脑桥束的神经冲动;小脑下脚为进入小脑皮质的上行神经纤维。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脑干神经核脑干内的灰质核团。中脑有第Ⅲ、Ⅳ对脑神经的核团;脑桥有Ⅴ、Ⅵ、Ⅶ、Ⅷ对脑神经的核团;延髓有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的核团。除上述脑神经核意外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

2.脑干传导束为脑干内的白质,包括深浅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及内侧纵束等。

3.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中轴内呈弥散分布的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域,称网状结构,其中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为网状核,与大脑皮质、间脑、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及脊髓均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脑干网状结构中有许多神经调节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反射中枢、呼吸中枢及呕吐中枢等,这些中枢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接受各种信息,又传至丘脑,再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继后传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以维持人的意识清醒,因此被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如网状结构受损,可出现意识障碍。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高低可依受损脑神经进行定位,如第Ⅲ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中脑;第Ⅴ、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

1.延髓

(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2)延髓中腹侧损害:可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 syndrome)。主要表现为:①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舌下神经损害);②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锥体束损害);③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可见于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

2.脑桥

(1)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主要表现: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③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

(2)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又称福维尔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主要表现:①

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对侧

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脑桥旁正中

动脉阻塞。

(3)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累及

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小脑中脚、小脑下脚、脊髓丘脑侧束和内侧

丘系,见于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阻塞,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

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损害);③病侧面肌麻

痹(面神经核损害);④双眼患侧注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

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

脑侧束损害);⑥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⑦病侧Horner

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⑧病侧偏身共济失调(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损害)。

(4)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可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

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

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

质脑干束受损),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

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

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性意识障碍区别。

3.中脑

(1)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损伤动眼神经

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表现为:①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

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

束损害)。

(2)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红核综合征(Benedikt syndrome),侵犯动眼神经、红

核、黑质和内侧丘系,而锥体束未受影响。表现为:①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

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损害)或舞蹈、手足徐动及共

济失调(红核损害);③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损害)。

二、脑神经

脑神经为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它们的排列序数是以出入脑的部位前后次序

而定的,其中第Ⅰ、Ⅱ对脑神经属于大脑和间脑的组成部分,在脑内部分是其2和3级神经

元的纤维束,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脑干内有与各脑神经相应的神经核,一般运动

核靠近中线,感觉核在其外侧。其中第Ⅲ、Ⅳ对脑神经核在中脑,第Ⅴ、Ⅵ、Ⅶ、Ⅷ对脑神

经核在脑桥,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核在延髓。只有副神经的一部分从颈髓的上4节前

角发出。

脑神经按功能可分为:①运动性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②感觉性神经(第Ⅰ、

Ⅱ、Ⅷ对);③混合性神经(第Ⅴ、Ⅶ、Ⅸ、Ⅹ对)。有些脑神经(第Ⅲ、Ⅶ、Ⅸ、Ⅹ对)中还

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12对脑神经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外,其余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支配。

脑神经的主要解剖及生理功能见表10-1-2。

表10-1-2 脑神经的主要解剖及生理功能

脑神经进出颅部位连接脑部位功能

嗅神经(Ⅰ) 筛孔端脑嗅球司嗅觉

视神经(Ⅱ)视神经孔间脑视交叉司视觉

动眼神经(Ⅲ)眶上裂中脑脚间窝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

直肌、下斜肌及瞳孔括约肌

滑车神经(Ⅳ)眶上裂中脑前髓帆支配上斜肌

三叉神经(Ⅴ) 第一支眶上裂

第二支圆孔

第三支卵圆孔脑桥脑桥臂司面、鼻及口腔皮肤黏膜感觉,支配

咀嚼肌

展神经(Ⅵ)眶上裂脑桥延髓沟中部支配外直肌

面神经(Ⅶ)内耳门-茎乳孔脑桥延髓沟外侧部支配面部表情肌、泪腺、唾液腺,司

舌前2/3味觉及外耳道感觉

前庭蜗神经(Ⅷ)内耳门脑桥延髓沟外侧端司听觉及平衡觉

舌咽神经(Ⅸ)颈静脉孔延髓橄榄后沟上部司舌后1/3味觉、咽部感觉,支配咽

肌和唾液分泌

迷走神经(X) 颈静脉孔延髓橄榄后沟中部支配咽、喉肌和胸腹内脏运动

副神经(Ⅺ)颈静脉孔延髓橄榄后沟下部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舌下神经(Ⅻ)舌下神经管延髓前外侧沟支配舌肌

(一)、嗅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嗅神经为特殊内脏感觉神经,传导气味刺激所产生的嗅觉冲动,起于鼻腔上部(并向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延伸)嗅黏膜内的嗅细胞(1级神经元)。嗅细胞是双极神经元,其中枢突集合成约20条嗅丝(嗅神经),穿过筛板的筛孔和硬脑膜达颅前窝,终止于嗅球(2级神经元)。嗅球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再经嗅束至外侧嗅纹而终止于嗅中枢(颞叶钩回、海马回前部及杏仁核)。一部分纤维经内侧嗅纹及中间嗅纹分别终止于胼胝体下回及前穿质,与嗅觉的反射联络有关。嗅觉传导通路是唯一不在丘脑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到皮质的感觉通路。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嗅中枢病变

嗅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因左右两侧有较多的联络纤维。但嗅中枢的刺激性病受可引起幻嗅发作,患者常发作性地嗅到特殊的气味,如臭鸡蛋、烧胶皮的气味。可见于颞叶癫痫的先兆期或颞叶海马附近的肿瘤。

(二)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

颅前窝颅底骨折累及筛板,可撕脱嗅神经造成嗅觉障碍,可伴脑脊液流入鼻腔;额叶底部肿瘤或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可导致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

(三)鼻腔局部病变

往往产生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与嗅觉传导通路无关,见于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等。(二)、视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视神经为特殊的躯体感觉神经,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聚集而成,主要传导视觉冲动。视网膜内的神经细胞主要分三层:最外层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是视觉感受器,前者位于视网膜周边,与周边视野有关,后者集中于黄斑中央,与中央视野(视敏度)有关;第二层为双级细胞(1级神经元);第三层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2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乳头处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孔进入颅中窝,在蝶鞍上方形成视交叉,来自视网膜

鼻侧的纤维交叉至对侧,而颞侧的纤维不交叉,继续在同侧走行。不交叉的纤维与来自对侧视网膜的交叉纤维合成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3级神经元)。在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放射,而终止于枕叶视皮质中枢(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此区也称纹状区。黄斑的纤维投射于纹状区的中央部,视网膜周围部的纤维投射于纹状区的周边部。

在视觉径路中,尚有光反射纤维,在外侧膝状体的前方离开视束,经上丘臂进入中脑上丘和顶盖前区,与两侧动眼神经副核联系,司瞳孔对光反射。

视神经解剖生理视觉传导路径视觉感受器(视网膜的视杆细胞与锥状细胞)→视网膜双级细胞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②→视神经经视交叉和视束→外侧膝状体③→视放射→枕叶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

视神经从其构造来看,并无周围神经的神经鞘膜结构,因此视神经不属于周围神经。由于其是在胚胎发育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乳头水肿;若视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下腔闭塞(炎症粘连等)则不出现视乳头水肿。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视觉径路在脑内经过的路线是前后贯穿全脑的,视觉径路的不同部位损害,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及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一般在视交叉以前的病变可引起单侧或双侧视神经麻痹,视交叉受损多引起双颞侧偏盲,视束病变多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偏盲(同向性偏盲)。

1.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黑蒙)。常由视神经本身病变、受压迫或高颅压引起。视神经病变的视力障碍重于视网膜病变。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可出现突然失明;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可引起视力障碍及中央部视野缺损(中心暗点),视力障碍经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高颅压所致视乳头水肿多引起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神经压迫性病变,可引起不规则的视野缺损,最终产生视神经萎缩及全盲;癔症和视觉疲劳可引起重度周边视野缺损称管状视野。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硬化压迫视交叉外侧部;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可出现双眼颞侧偏盲,常见于垂体瘤、颅咽管瘤和其他鞍内肿瘤的压迫等;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如垂体瘤卒中。

3.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常见于颞叶肿瘤向内侧压迫时。

4.视辐射损害视辐射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见于病变累及内囊后肢时。部分视辐射受损出现象限盲,如视辐射下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见于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视辐射上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见于顶叶肿瘤或血管病。

5.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枕叶视皮质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有黄斑回避现象;枕叶视中枢刺激性损害,可使对侧视野出现闪光型幻视;枕叶前部受损引起视觉失认。多见于脑梗死、枕叶出血或肿瘤压迫等。

(二)视乳头异常

1.视乳头水肿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客观体征之一,其发生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所致。眼底检查早期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严重时视乳头隆起、边缘完全消失及视乳头周边或视网膜上片状出血。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脓肿或血肿)、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静脉窦血栓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视乳头水肿尚需与其他眼部疾病鉴别,见表10-1-3。

表10-1-3 视乳头水肿与其他眼部疾病的鉴别

症状和体征视乳头水肿视神经乳头炎假性视乳头

水肿

高血压性眼底改变

视力早期常正常,晚期

减退

早期迅速减退正常常不受影响

视野晚期盲点扩大,周

边部视野缺损

向心性视野缩小正常不定

眼底

视乳头隆起>2个屈光度<2个屈光度<2个屈光度可达3~6个屈光度

视网膜血管静脉淤血动脉、静脉充血血管充盈动脉硬化改变明显

出血可见点片状出血出血少见无多见且广泛

2.视神经萎缩表现为视力减退或消失,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视神经萎

缩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表现为视乳头苍白而界限清楚,筛板清晰,常见于视神经受压、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及变性疾病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表现为视乳头苍白,边界不清,不能窥见筛板,常见于视乳头水肿及视神经乳头炎的晚期。外侧膝状体后和视辐射的病变不出现视神经萎缩。

(三)、动眼、滑车和展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动眼、滑车和展神经共同支配眼外肌,管理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其中动眼神经还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一)动眼神经

为支配眼肌的主要运动神经,包括运动纤维和副交感纤维两种成分。动眼神经起自中脑上丘的动眼神经核,此核较大,可分为三部分:①外侧核:为运动核,左右各一,位于中脑四叠体上丘水平的导水管周围腹侧灰质中;发出动眼神经的运动纤维走向腹侧,经过红核组成动眼神经,由中脑脚间窝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向前与后交通动脉伴行,穿过海绵窦之侧壁经眶上裂入眶,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②正中核或称佩利阿核:位于中线上,两侧埃-魏(E-W)核之间,不成对,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到达两眼内直肌,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③E—W核:位于正中核的背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中,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瞳孔缩小及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二)滑车神经

含运动性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核下端、四叠体下丘的导水管周围腹侧灰质中的滑车神经核,其纤维走向背侧顶盖,在顶盖与前髓帆交界处交叉,经下丘下方出中脑,再绕大脑脚至腹侧脚底,穿过海绵窦外侧壁,与动眼神经伴行,经眶上裂入眶后,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走行,支配上斜肌。

三)展神经

含运动性纤维,起自脑桥中部被盖中线两侧的展神经核,其纤维从脑桥延髓沟内侧部出脑后,向前上方走行,越颞骨岩尖及鞍旁海绵窦的外侧壁,在颅底经较长的行程后,由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

眼球运动是一项精细而协调的工作,在眼外肌中只有外直肌和内直肌呈单一水平运动,其他肌肉都有向几个方向运动的功能,既可互相抵消,又可互相协同,以完成眼球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保证影像投射在两侧视网膜的确切位置。如上直肌与下斜肌同时收缩时眼球向上,而其内收与外展的力量及内旋与外旋的力量正好抵消;上斜肌与下斜肌协同外直肌外展时,向下与向上的力量及内旋与外旋的力量正好抵消。眼球运动过程中眼外肌的功能也进行相应的协调。如眼球外旋230时,上直肌变成了纯粹的提肌,下直肌变为纯粹的降肌;眼球极度

内旋时,上斜肌则变为降肌,下斜肌变成了提肌。各眼外肌的主要收缩方向是复视检查的基础。

两眼的共同运动无论是随意性运动还是反射性运动永远都是同时和协调的,这就要求与眼球运动有关的所有神经核团间的相互紧密联系,这一功能是通过内侧纵束来实现的。两侧的内侧纵束,上自中脑背盖,下抵颈髓,紧靠中线,沿脑干下行,与皮质下的视觉中枢及听觉中枢(四叠体上丘及下丘)联系,并连接双侧动眼神经核和对侧展神经核,完成视听刺激引起头及眼向刺激侧不随意的反射性转动。内侧纵束还接受来自颈髓、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以及来自皮质和基底节的神经冲动。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

根据损害部位不同可分为周围性、核性、核间性及核上性四种眼肌麻痹。如眼肌麻痹仅限于眼外肌而瞳孔括约肌功能正常,称眼外肌麻痹;相反瞳孔括约肌麻痹而眼外肌正常,称眼内肌麻痹;眼内肌与眼外肌均麻痹,称全眼肌麻痹。

1.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由于外直肌及上斜肌的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

(2)滑车神经麻痹:单纯滑车神经麻痹少见,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其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

(3)展神经麻痹: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有复视。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脑桥小脑角肿瘤或糖尿病等。因展神经在脑底行程较长,在高颅压时常受压于颞骨岩尖部,或受牵拉而出现双侧麻痹,此时无定位意义。

动眼、滑车及展神经合并麻痹很多见,此时眼肌全部瘫痪,眼球只能直视前方,不能向任何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常见于海绵窦血栓及眶上裂综合征。

2.核性眼肌麻痹是指脑干病变(血管病、炎症、肿瘤)致眼球运动神经核(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损害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核性眼肌麻痹与周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类似,但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双侧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核紧靠中线,病变时常为双侧动眼神经核的部分受累,引起双侧眼球运动障碍;②脑干内邻近结构的损害:展神经核病变常损伤围绕展神经核的面神经纤维,故同时出现同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累及三叉神经和锥体束,出现三叉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③分离性眼肌麻痹:核性眼肌麻痹可表现为个别神经核团选择性损害,如动眼神经核亚核多且分散,病变时可仅累及其中部分核团而引起某一眼肌受累,其他眼肌不受影响,称为分离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核性麻痹需与核下性麻痹相鉴别,见表10-1-4。

表10-1-4 动眼神经核性与核下性麻痹的鉴别

特征动眼神经核性麻痹动眼神经核下性麻痹

损伤范围动眼神经核位于中线,两侧靠近,核性损

伤多双侧动眼神经除起始部外双侧距离较远,损伤多单侧

损伤程度核群呈长柱状且分散,较小损害多呈部分

损伤,呈分离性眼肌麻痹

完全性损害,呈全眼肌麻痹眼轮匝肌动眼神经核有部分纤维至面神经核而支

配眼轮匝肌,核性损害可伴眼轮匝肌麻痹

不伴眼轮匝肌麻痹

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受E-W核副交感纤维支配,核

性损害可不累及E-W核,瞳孔括约肌正常损伤E-W核加入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瞳孔括约肌受累

其他结构多伴脑干邻近结构受累,出现相应症状多伴动眼神经邻近结构受累,出现相应症状

3.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主要损害脑干的内侧纵束,故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内侧纵束是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的重要联络通路,它连接一侧动眼神经的内直肌核与对侧展神经核,同时还与脑桥的侧视中枢相连,而实现眼球的水平同向运动。核间性眼肌麻痹多见于脑干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性硬化。可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辐辏反射正常,支配内聚的核上通路位置平面高些而未受损。由于双侧内侧纵束位置接近,同一病变也可使双侧内侧纵束受损,出现双眼均不能内收。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下行纤维。表现为两眼同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刺激前庭,患侧可出现正常外展动作;辐辏反射正常。

(3)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4. 核上性眼肌麻痹核上性眼肌麻痹亦称中枢性眼肌麻痹,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脑桥侧视中枢及其传导束损害,使双眼出现同向注视运动障碍。临床可表现出以下凝视麻痹:

(1)水平注视麻痹:①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可产生两眼侧视麻痹。破坏性病变(如脑出血)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故表现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变(如癫痫)可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②脑桥侧视中枢受损:位于展神经核附近的副展神经核及旁中线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到达同侧的展神经核和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核,支配双眼向同侧注视,并受对侧皮质侧视中枢控制。此处破坏性病变可造成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

(2)垂直注视麻痹:上丘是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上丘的上半司眼球的向上运动,上丘的下半司眼球的向下运动。上丘病变时可引起眼球垂直运动障碍。上丘上半受损时,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称帕里诺综合征,常见于松果体区肿瘤。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称动眼危象。上丘下半损害时,可引起两眼向下同向注视障碍。

核上性眼肌麻痹临床上有三个特点:①双眼同时受累;②无复视;③反射性运动仍保存,即患者双眼不能随意向一侧运动,但该侧突然出现声响时,双眼可反射性转向该侧,这是由于颞叶有纤维与Ⅲ、Ⅳ和Ⅵ脑神经联系的缘故。

(二)不同眼肌麻痹导致的复视

复视是眼外肌麻痹时经常出现的表现,是指某一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收缩的方向运动不能或受限,并出现视物双影。复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眼肌麻痹时患侧眼轴偏斜,注视物不能投射到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视网膜上不对称的刺激在视中枢引起两个影像的冲动,患者则感到视野中有一实一虚两个映像,即所谓的真像和假像。健眼能使外界物体的影像投射到黄斑区,视物为实像(即真像);有眼肌麻痹的患眼则使外界物体的影像投射到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上,视物为虚像(即假像)。

复视成像的规律是:一侧外直肌麻痹时,眼球偏向内侧,虚像位于实像外侧;一侧内直肌麻痹时,眼球偏向外侧,虚像位于实像内侧;支配眼球向上运动的眼肌麻痹时,眼球向下移位,虚像位于实像之上;支配眼球向下运动的眼肌麻痹时,眼球向上移位,虚像位于实像之下。复视最明显的方位出现在麻痹肌作用力的方向上。临床上可根据复视最明显的方位结合实、虚像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麻痹的眼外肌,如右侧外直肌麻痹,虚像在实像外侧,双眼向右侧转动时复视最明显。

(三)不同部位损害所致的瞳孔改变

1.瞳孔的大小是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共同调节的。当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时出现瞳孔散大,而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时出现瞳孔缩小。在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约3~4mm,一般认为瞳孔直铎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

(1)瞳孔缩小: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交感中枢位于下丘脑(1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至C8~T2侧角的脊髓交感中枢(2级神经元),交换神经元后纤维经胸及颈交感干至颈上交感神经节(3级神经元),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至上睑板肌、眼眶肌、瞳孔开大肌及汗腺和血管。一侧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常见于Horner综合征。如果损害双侧交感神经的中枢径路,则出现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见于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压迫脑干或镇静催眠药中毒等。

(2)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由于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在神经的表面,所以当颞叶钩回疝时,可首先出现瞳孔散大而无眼外肌麻痹。视神经病变失明及阿托品类药物中毒时瞳孔也可散大。

2.瞳孔光反射异常见于光反射通路损害。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受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缩小的反射,分为直接光反射和间接光反射。其传导通路为: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传导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但由于司瞳孔光反射的纤维不进入外侧膝状体,所以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枕叶视觉中枢损害引起的中枢性失明不出现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消失。

3.辐辏及调节反射异常辐辏及调节反射是指注视近物时双眼会聚(辐辏)及瞳孔缩小(调节)的反射,两者也合称集合反射。辐辏及调节反射的传导通路是:

(辐辏反射)两眼内直肌→动眼神经正中核?┐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枕叶纹状区→顶盖前区 (调节反射)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动眼神经E-W核?┘

调节反射丧失见于白喉(损伤睫状神经)及脑炎(损伤中脑)。辐辏反射丧失见于帕金森综合征(由于肌强直)及中脑病变。

4.阿-罗瞳孔表现为两侧瞳孔较小,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是由于顶盖前区的光反射径路受损所致,常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多发性硬化及带状疱疹等。由于顶盖前区内支配瞳孔光反射和调节反射的神经纤维并不相同,所以调节反射仍然存在。

5.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在普通光线下检查,病变瞳孔光反射消失;但在暗处强光持续照射,瞳孔可出现缓慢的收缩,光照停止后瞳孔又缓慢散大。调节反射也同样反应缓慢,以一般方法检查瞳孔不缩小,但让患者较长时间注视一近物后,瞳孔可缓慢缩小,而且比正常侧还小,停止注视后可缓慢恢复。伴有全身腱反射(特别是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若同时伴有节段性无汗及直立性低血压等,称为艾迪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四)、三叉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司面部、口腔及头顶部的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的运动。

(一)感觉神经纤维

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颞骨岩尖三叉神经压迹处,颈内动脉的外侧和海绵窦的后方。三叉神经半月节与脊髓后根神经节相似,含假单极神经细胞,其周围突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个分支,分布于头皮前部和面部的皮肤及眼、

鼻、口腔内黏膜,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及卵圆孔入颅。其中枢突进入脑桥后,深感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触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痛温觉纤维沿三叉神经脊束下降,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是最长的脑神经核,从脑桥至第二颈髓后角,来自面部中央区(口周)的痛温觉纤维止于脊束核的上部;来自面部周围区(耳周)的纤维止于此核的下部。这种节段特点,在临床上有较重要的定位意义。由感觉主核及脊束核的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从丘脑3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肢最后终止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的下1/3区。

1.眼神经(第1支) 接受来自颅顶前部头皮、前额、鼻背、上睑的皮肤以及鼻腔上部、额窦、角膜与结膜等处的黏膜感觉,经眶上裂入颅。眼神经是角膜反射的传入纤维。

2.上颌神经(第2支) 分布于眼与口裂之间的皮肤、上唇、上颌牙齿和齿龈、硬腭和软腭、扁桃体窝前部、鼻腔、上颌窦及鼻咽部黏膜等,经圆孔入颅。

3.下颌神经(第3支) 是混合神经,与三叉神经运动支并行,感觉纤维分布于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下颌部的牙齿及牙龈、舌前2/3、口腔底部黏膜、外耳道和鼓膜,经卵圆孔入颅。

(二)运动神经纤维

三叉神经运动纤维起自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在脑桥的外侧出脑,经卵圆孔出颅,走行于下颌神经内,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鼓膜张肌等。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动。翼内、外肌的功能是将下颌推向前下,故一侧神经麻痹时,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三叉神经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三)角膜反射通路

刺激角膜通过以下通路引起闭眼反应: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角膜反射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当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或面神经损害时,均可出现角膜反射消失。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周围性损害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刺激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多见于颅中窝脑膜瘤、鼻咽癌颅底转移及三叉神经节带状疹病毒感染等。

1.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根的病变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多数合并有第Ⅶ、Ⅷ对脑神经和同侧小脑损伤的症状和体征。

2.三叉神经分支的病变表现为三叉神经各分支分布范围内的痛、温、触觉均减弱或消失。如为眼神经病变可合并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如为下颌神经病变可合并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二)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1. 感觉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表现为同侧面部洋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特点为:

①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②洋葱皮样分布:三叉神经脊束核很长,当三叉神经脊束核上部损害时,出现口鼻周围痛温觉障碍,而下部损害时,则面部周边区及耳廓区域痛温觉障碍,可产生面部洋葱皮样分布的感觉障碍。常见于延髓空洞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及脑干肿瘤等。

2. 运动核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并可伴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常见于脑桥肿瘤。

(五)、面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其主要成分是运动神经,司面部的表情运动;次要成分为中间神经,含有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和躯体感觉纤维,司味觉和腺体(泪腺及唾液腺)的分泌,以及内耳、外耳道等处的皮肤感觉。

(一)运动纤维

发自位于脑桥下部被盖腹外侧的面神经核,其纤维行于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再向前下行,于脑桥下缘邻近听神经处出脑。此后与位听神经并行,共同进入内耳孔,在内听道底部,面神经与位听神经分离,再经面神经管下行,在面神经管转弯处横过膝状神经节,沿途分出镫骨肌神经和鼓索神经,最后经茎乳孔出颅,穿过腮腺,支配除了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部诸表情肌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及镫骨肌等。支配上部面肌(额肌、皱眉肌及眼轮匝肌)的神经元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支配下部面肌(颊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元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二)感觉纤维

面神经的感觉纤维为中间神经,分为以下两种:

1.味觉纤维是感觉纤维中最主要的部分。味觉的第1级神经元在膝状神经节,周围突沿面神经下行,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走,形成鼓索神经,参加到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中,终止于舌前2/3味蕾,司舌前2/3味觉;中枢突形成面神经的中间神经,在运动支的外侧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终止于孤束核(第2级神经元)。从孤束核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位于内侧丘系的内侧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再发出纤维终止于中央后回下部。

2.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感觉细胞也位于膝状神经节内,接受来自鼓膜、内耳、外耳及外耳道皮肤之感觉。这些纤维病变时则产生耳痛。

(三)副交感神经纤维

副交感神经纤维司泪腺、舌下腺及颌下腺的分泌。从脑桥上泌涎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经中间神经→鼓索神经→舌神经至颌下神经节,其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及颌下腺的分泌。司泪腺分泌的纤维经中间神经加入岩浅大神经,至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腺。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面神经损伤根据不同部位分中枢性及周围性,各有其特点。

(一)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延髓束。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皱眉、皱额和闭动眼作均无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等。

(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祢为贝尔(Bel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存于颊部与齿龈之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伴发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1.面神经管前损害

(1)面神经核损害: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常伴有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病变在脑桥。常见于脑干肿瘤及血管病。

(2)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鼓索受累),可伴有听觉过敏(镫骨肌神经受累),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2.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还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镫骨肌神经以上。

3.茎乳孔以外病变只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首先要区别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表10-1-5)。如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要区分是脑干内还是脑干外。这种明确的定位对疾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表10-1-5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特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面瘫程度重轻

症状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

丧失

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两侧中枢支配),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

恢复速度缓慢较快

常见病因面神经炎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

(六)、前庭蜗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前庭蜗神经又称位听神经,是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

(一)蜗神经

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蜗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1级神经元),其周围突感受内耳螺旋器(Corti器)毛细胞的冲动,中枢突进入内听道组成蜗神经,终止于脑桥尾端的蜗神经前后核(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部分经斜方体至对侧,一部分在同侧上行,形成外侧丘系,终止于四叠体的下丘(听反射中枢)及内侧膝状体(3级神经元),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形成听辐射,终止于颞横回皮质听觉中枢。蜗神经主要传导听觉。

(二)前庭神经

起自内耳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三个半规管的椭圆囊、球囊和壶腹,感受身体和头部的空间移动。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一起经内耳孔入颅腔,终止于脑桥和延髓的前庭神经核群(内侧核、外侧核、上核和脊髓核)(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小部分经过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的绒球小结叶;由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的纤维构成前庭脊髓束,止于同侧前角细胞,调节躯体平衡;来自其他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加入内侧纵束,与眼球运动神经核和上颈髓联系,调节眼球及颈肌反射性活动。前庭神经的功能为反射性调节机体的平衡,调节机体对各种加速度的反应。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蜗神经

蜗神经损害时主要表现为听力障碍和耳鸣。

(二)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损害时可表现眩晕、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

(七)、舌咽、迷走神经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均为混合性神经,都包括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一般内脏感觉和躯体感觉四种成分,另外,舌咽神经还包含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两者有共同的神经核(疑核和孤束核)、共同的走行和共同的分布特点。疑核发出的纤维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横纹肌,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舌咽神经

1.感觉神经①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味蕾,传导味觉。②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亦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接受咽、扁桃体、舌后1/3、咽鼓管和鼓室等处黏膜,接受黏膜的感觉;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纤维(窦神经)与呼吸、血压和脉搏的调节有关。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中枢突到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耳部皮肤的一般感觉。

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延髓疑核,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茎突咽肌,功能是提高咽穹隆,与迷走神经共同完成吞咽动作。

3.副交感纤维为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自下泌涎核,经鼓室神经、岩浅小神经,终止于耳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分布于腮腺,司腮腺分泌。

(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

1.感觉纤维①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颈静脉神经节)内,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凹面的一部分皮肤(耳支)及硬脑膜。②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结状神经节)内,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喉、食管、气管及胸腹腔内诸脏器。

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疑核,由橄榄体的背侧出延髓,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软腭、咽及喉部的横纹肌。

3.副交感纤维为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自迷走神经背核,其纤维终止于迷走神经丛的副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诸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

舌咽、迷走神经彼此邻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称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临床上也习惯称为球麻痹。一侧损伤时症状较轻,张口时可见瘫痪一侧的软腭弓较低,腭垂偏向健侧,患者发“啊”音时病侧软腭上抬受限,病侧咽部感觉缺失,咽反射消失,见于吉兰-巴雷综合征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舌咽、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一侧损害时不出现球麻痹症状,当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球麻痹,常见于两侧大脑半球的血管病变。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见表10-1-6。

表10-1-6 真性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

特征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病变部位舌咽、迷走神经,(一侧或两侧) 双侧皮质脑于束

下颌反射正常亢进

咽反射消失存在

强哭强笑无有

舌肌萎缩可有无

双锥体束征无常有

(二)舌咽、迷走神经单独受损

舌咽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咽部感觉减退或丧失、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和咽肌轻度瘫痪。迷走神经麻痹时出现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软腭不能提升、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和心动过速等。出现舌咽神经或迷走神经单独受损的症状,而无脑干受损的长束体征,提不脑干外神经根病变。

心血管内科学考试试题答案(供参考)

一、A1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考生须在5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并按考试规定的方式将相应的位置上的字母涂黑。 第1题急性炎的临床特点 A、疼痛不放射 B、随渗液量的增多而加重 C、前俯位时加重 D、深呼吸时减轻 E、前俯位时减轻 正确答案是:E 第2题下列哪项不属于高级心肺复苏的措施 A、人吸 B、气管插管 C、除颤 D、建立静脉通路 E、药物 正确答案是:A 第3题诊断冠心病最有价值的侵入性检查是 A、心腔内心音图检查 B、心腔内电生理检查 C、冠状动脉造影 D、心腔内心电图检查 E、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

正确答案是:C 第4题征(Ewart征)是 A、心尖搏动弱,位于心浊音界左缘的内侧或不能扪及 B、左肩胛骨出现浊音及肺受压所引起的支气管呼吸音 C、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心包叩击音 D、心脏叩诊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E、心音低而遥远 正确答案是:B 第5题冠状主要危险因素错误的是 A、 B、血脂异常 C、年龄 D、吸烟 E、血压 正确答案是:A 第6题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症不包括 A、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狭窄>50% B、有轻度室性伴左主干或3支病变 C、稳定型对内科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影响工作和生活 D、冠状动脉3支病变伴左心室射血分数<50% E、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狭窄≥70% 正确答案是:B

第7题的晚期,可见 A、收缩压升高,脉压正常 B、收缩压和脉压均升高 C、脉压升高,收缩压正常 D、收缩压和脉压均下降 E、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 正确答案是:D 第8题持续性室速无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药物治疗首选 A、西地兰 B、β-受体阻滞剂 C、 D、 E、 正确答案是:D 第9题对诊断有意义的检查是 A 尿17-羟类固醇测定 B 尿中24小时VMA测定 C 肾脏CT扫描 D 血钾测定 E 基础代谢测定 第10题进行直流电除颤的能量是 A、50J

神经内科考试题(附答案)

神经内科考试题(附答案) 1.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 B.脑动脉粥样硬化 C.先天性脑底动脉瘤 D.脑血管畸形 E.血液病。 2.一位胸推结核患者,表现为截瘫,双侧胸5以下感觉障碍,其病变位于:A.第2胸推 B.第3胸推 C.第4脚推 D.第5胸椎 E.第6胸椎 3.癫痫小发作(失神性发作)的首选药物是: A.丙戊酸钠 B.三甲双酮 C.安定 D.硝基安定 E.乙琥胺或苯琥胺

4.病理反射的出现是由于: A.脊髓反射弧的损害 B.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C.基底节受损 D.锥体束损害 E.脑干网状结构损害。 5.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病 B.脑动脉粥样硬化 C.各种脑动脉炎 D.血压偏低 E.红细胞增多症 6.脑出血的内科疗法中,最重要是: A.降低血压 B.控制出血 C.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 D.加强护理,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E.气管切开,吸氧 7.一位脑出血的病人,很快昏迷,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四肢瘫痪,高热,呼吸障碍,出血部位应考虑;

A.内囊内侧和丘脑附近 B.外囊附近 C.桥脑 D.小脑 E.内囊内侧扩延至外囊附近 8.根性坐骨神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 A.椎管内肿瘤 B.风湿或受寒 C.腰椎间盘突出 D.腰既关节炎 E.黄韧带肥厚。 9.脊髓半侧损害的感觉障碍为 A.受损平面以下的同侧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 B.受损节段的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 C.受损平面以下的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D.受损节段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E.受损平面以下对侧深、浅感觉均障碍。 10.左侧偏瘫、右侧外展神经麻痹和右面神经周围性麻痹时,病变部位在A.右内囊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分级与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 6.治疗 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细目三:支气管哮喘

要点: 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四:肺炎 要点: 1.概述 (1)概念 (2)分类 2.肺炎链球菌肺炎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3.肺炎支原体肺炎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 1.病因 2.病理与分类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原则 细目三:急性心力衰竭 要点: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 细目四:心律失常 要点: 1.分类 2.发生机制

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 1.过早搏动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诊断 (4)治疗 2.阵发性心动过速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诊断 (4)治疗 3.心房颤动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诊断 (4)治疗 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要点: 房室传导阻滞

心血管内科学考试试卷及答案11

一、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A3-A4型题)(3小题,共7.0分) (3分)[1] 男,60岁,突起剧烈撕裂样胸痛,继以晕厥,心率110次/分,律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超声波检查见主动脉扩张达45mm。 (1)本例周围血管有以下异常表现,但应除外( ) A、两侧上肢脉搏强弱不 B、水冲脉 C、血管杂音及震颤 D、重脉 E、脉搏短绌 (2)该病例诊断为( ) A、急性心肌梗死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大动脉炎 D、高血压脑出血 E、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 (3)下列情况认为易患本病,但不包括( ) A、左房粘液瘤 B、妊娠 C、高血压 D、主动脉缩窄 E、马方综合征 (2分)[2] 一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未开通,患者烦躁、冷汗,尿少,血压90/70mmHg。 (1)患者血压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心脏破裂 B、心源性休克 C、心力衰竭 D、血容量不足 E、低血压状态 (2)以下处置不得当或者有风险的是( ) A、多巴胺维持血压 B、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 C、静脉注射吗啡5mg镇痛 D、适当补充血容量 E、改善心脏功能 (2分)[3] 女,35岁,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2年,近2周工作劳累,2天来活动时胸闷憋气较前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遂住院治疗。2分钟前突然咯大量鲜血。 (1)咯血的原因是( ) A、肺小动脉扩张后出血 B、肺毛细血管出血 C、肺梗死 D、肺栓塞

E、支气管静脉破裂 (2)下列哪项处理错误( ) A、平卧位,抬高双下肢,以保证患者的回心血量 B、给予镇静剂 C、给予利尿剂 D、给予镇静剂及利尿剂 E、给予硝酸酯类药物 二、单选题(60小题,共60.0分) (1分)[1] 一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病人,房颤3年,心衰Ⅲ级,地高辛治疗1个月后,出现哪种情况应考虑停用该药( ) A、心率78次/分,律不齐 B、心电图S—T段鱼钩形下移 C、肝界缩小 D、心率60次/分,律整齐 E、体重减轻 (1分)[2] 男,50岁,突起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测其血压为26.4/13.6kPa(198/102mmHg)。应选何药( ) A、异丙肾上腺素 B、硝普钠 C、利血平 D、洛贝林 E、卡托普利 (1分)[3] 以下哪项不具有代偿性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 ) A、水钠潴留 B、心率增快 C、迷走神经兴奋 D、心肌肥厚 E、血管升压素增多 (1分)[4] 一心衰患者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治疗后,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行心电图检查,结果如图所示,可能为( ) A、低血钾 B、心衰加重 C、电解质紊乱 D、洋地黄中毒 E、洋地黄用量不足 (1分)[5] 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主要的区别是( ) A、病史长、反复发作 B、心前区收缩期杂音 C、双肺布满干湿啰音

神经内科一区实习生考试试题

神经内科一区实习生考 试试题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神经内科一区实习生出科试题(一) 姓名分数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被动体位 2、医院内感染 二、单选 1、脑出血病人,出现昏迷加深与瞳孔不等大,提示() A.丘脑出血B.脑疝形成C.脑室出血 D.血流入蛛网膜下腔 E.以上都不是 2、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区别主要在于() A.脑脊液含血多少B.有无昏迷C.有无脑膜刺激征 D.有无偏瘫 E.年龄大小 3、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是() A.癫痫 B.脑栓塞 C.重症肌无力 D.精神分裂症 E.脑出血 4、癫痫发作时护理错误的是() A.让患者就地平卧 B.立即喂抗癫痫药物 C.及时给予吸氧 D.防止舌咬伤 E.专人陪护 5、正常人颅内压值为() A.0.1 6、血型是指() A.ABO血型 B.红细胞血型 C.人体血液各成分的遗传多态性标记 D.白细胞血型 E.血小板血型

7、护理白血病患者最重要的是() A.注意出血 B.高热处理 C.预防感染 D.观察病情变化 E.记录药物反应 8、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 A.急性白血病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贫血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9、巨幼细胞性贫血应选用() A.叶酸、维生素B12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硫酸亚铁 D.雄激素 E.丙酸睾丸酮 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骨髓制造巨核细胞功能低下 B.免疫反应 C.毛细管脆性增加 D.脾脏破坏血小板 E.血小板功能异常 11、下列哪项为少尿期() A.24小时尿量少于200ml B.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C.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D.24小时尿量 少于300mlE.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 12、进行青霉素皮试前重点评估内容是() A.用药史和过敏史 B.意识状态和合作能力 C.目前诊断与病情 D.注射局部有无红肿硬结 E.目前心理状态及家庭经济情况 13、为患者插胃管时,出现呛咳、发绀,护士应() A.嘱患者深呼吸 B.立即拔出胃管、重插 C.嘱患者作吞咽动作 D.稍停片刻,让患者休息一会再插 E.向患者解释,请患者坚持一下 14、预防压疮最关键的措施是() A.改善患者营养 B.皮肤清洁 C.肢体被动运动

303内科学考试大纲

303内科学考试大纲 基础知识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一、常见症状与体征1.发热(1)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过程与特 点、热型、临床意义 (4)诊断方法与步骤:伴随症状与体征、 实验室检查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2.咳嗽与咯痰(1)常见病因 (2)临床表现 (3)伴随症状 了解 掌握 掌握3.咯血(1)概念 (2)病因 (3)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 掌握 4.紫绀(1)概念 (2)发生机制 (3)分类与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 熟悉 5.胸痛(1)常见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步骤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6.呼吸困难(1)常见病因 (2)临床表现与发生机制 (3)诊断步骤 掌握7.水肿(1)常见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8.恶心、呕吐(1)发生机制 (2)常见病因与临床特点 (3)伴随症状和意义 熟悉 掌握 掌握9.腹痛(1)常见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方法、步骤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10.腹泻(1)常见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方法、步骤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

11.呕血(1)常见出血病因及部位 (2)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 表现 (3)伴随症状、体征和临床意义 (4)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 张破裂出血的区别 (5)出血量与活动性判断 掌握 12.便血(1)病因 (2)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 (3)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和意义 掌握 13.黄疸(1)正常胆红素代谢 (2)黄疸分类 (3)黄疸鉴别诊断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肝功能、免疫 学检查、血液学检查、超声、X线、核 素等治疗性试验熟悉掌握掌握掌握 14.腹水(1)常见病因 (2)发生机制 (3)诊断方法、步骤 (4)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掌握熟悉掌握掌握 15.肝肿大(1)概念 (2)常见病因、机制 (3)诊断方法 (4)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掌握 16.淋巴结肿大(1)正常淋巴结 (2)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3)浅表淋巴结的触诊方法与顺序 (4)肿大淋巴结的触诊内容 (5)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熟悉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17.紫癜(1)概念 (2)引起紫癜的常见原因 (3)紫癜的临床特点,与出血性皮疹的 鉴别 (4)紫癜的临床表现 掌握 18.脾肿大(1)正常脾脏的体表投影位置 (2)引起脾肿大的常见原因 (3)体格检查时脾肿大的测量方法及临 床常用脾肿大分度标准熟悉熟悉掌握 19.尿量异常(1)多尿、少尿、无尿的定义及临床意 义 (2)夜尿增多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掌握

2017心血管内科出科考试题及答案

一 . 单选题(共 100题,每题 1分) 1 . 不能用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成功的临床指标为E A . 胸痛缓解 B . 心电图示ST段下降 C . 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 D . CK、MB峰值前移 E . 窦性心动过速 2 .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 B A . P-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到心室 B . 相邻P-R间距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到心室 C . P-R何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到心室 D . P—R问期>秒;P波无受阻 E . P-R间期固定,P波间断受阻不能下传到心室 3 . 一患者于平卧时频发胸痛,且心率达110次/分,血压升高至/(160/96mmHg),并有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宜首选何药治疗 C A . 维拉帕米 B . 美托洛尔 C . 异山梨酯 D . 卡托普利 E . 地高辛 4 .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预防左室重构的药物为 A A . 卡托普利 B . 美托洛尔 C . 维拉帕米

D . 肼苯达嗪 E . 硝酸甘油 5 . 男,42岁。2年前出现左下肢行走10余分钟后胀痛。休息片刻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出现。无吸烟史,发病前半年左足部外伤已治愈。体格检查:左下肢皮色较苍白,左足背动脉未触及。最可能的诊断是 B A .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B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C . 雷诺病 D . 多发性大动脉炎 E .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6 . 风心病患者因心衰而用地高辛,每日2次,共10天,同时并用氢氯噻嗪,出现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血钾31mmol/L,正确处理是E A . 继续服用地高辛 B . 停用地高辛,加用毛花苷丙 C . 停用地高辛,加用利多卡因 D . 停用地高辛,点钾盐,静注利多卡因 E . 停用地高辛,静点钾盐 7 . 下列哪一项是劳力型心绞痛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A A . 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降低,可伴有T波低平或倒置 B . 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上斜型降低 C . 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抬高型升高,伴高尖T波 D . 某导联ST-T呈鱼钩型降低,伴T波倒置 E . 全部导联(除aVR导联外)ST段下移 8 .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剂量是 B A . 40~80mg B . 75~100mg

神经内科出科考试题库及标准答案78795

神经内科出科理论考试题(一) 一、填空(总分20分,每空1分) 1、一般感觉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________侧________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________侧________性_______瘫。 4、脊髓胸7节段对应的椎体为________,胸12节段对应的椎体为________。 5、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神经损害。 6、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________侧________损害。 7、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神经支配。 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________损害引起。 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________侧。 10、剪刀步态见于________病人。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三偏综合征 2、交叉性瘫痪 3、脊髓休克 4、癫痫持续状态 5、放射性疼痛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一般脑脊液化验检查包括哪些内容?写出各项正常值。 2、癫痫发作有哪些类型,治疗大发作及小发作的药物有哪些? 3、分别说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 4、试述坐骨神经痛的最常见病因,主要的症状及体征,以及主要的保守治疗方法。 5、试述左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浅支)闭塞时的临床表现。 6、病员男40岁,因左肋缘疼痛6+月,左下肢无力Ⅰ月入院。查体:左肋缘区痛觉减退,右脐以下痛觉减退,左趾部位觉减退,左下肢肌力Ⅱ°,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抗进,左侧Babinski's征(+)。 请讨论定位诊断及进一步检查的方法。

神经内科考试题7

神经内科考试题7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腰穿脑脊液常规检查哪一项是属于错误的?(1.0) A、压力0.785-1.766kPa(80~180mmH o) B、蛋白质0.15-0.45g/L(15-45mg%) C、糖2.5-4.4mmol/L(50-75mg%) D、氯化物120-130mmol/L(700-750mg%) E、细胞数11~20×10/L(11~20/mm) 2. 女性,26岁,间歇性双颞部搏动性痛5年。每次头痛持续数小时至1天,伴恶心,呕吐。月经前后易发作。有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最可能诊断是(1.0) A、典型偏头痛 B、普通型偏头痛 C、群集性头痛 D、紧张性头痛 E、神经官能症

3. 重症肌无力患者以泼尼松,吡啶斯的明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患者时有腹痛,腹泻,无发热,大便常规(-)。此时最适宜的处理措施为:(1.0) A、停用泼尼松 B、停用吡啶斯的明 C、口服黄连素 D、口服阿托品 E、口服诺氟沙星(氟哌酸) 4. Wilson s病_____ 肝豆状核变性主要病变部位是:(1.0) A、大脑皮质、基底节、脑干、小脑 B、壳核 C、丘脑底核 D、脑干 E、豆状核 5. 某患者急起四肢瘫痪二周,检查:四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退,各深反射减退,大小便能自控,无明显感觉障碍,伴肌压痛。腰穿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6×10/L,蛋白质0.9g/L,糖2.9mmol/L。氯化物125mmol/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1.0) A、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B、重症肌无力 C、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D、脊髓灰质炎 E、周期性麻痹 6. 男性,74岁。半小时前在工作中突感左肢无力,伴头痛,有高血压史,查体:神志清,左侧面,舌瘫,左偏瘫,脑膜刺激征(-)。为帮助诊断,首选的辅助检查是(1.0) A、脑电图 B、脑血管造影 C、头颅CT D、脑脊液检查 E、脑超声波 7. 女性,60岁。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和呕吐8小时,头CT示脑正中裂及右大脑外侧裂,枕大池呈高密度影。正确诊断的是:(1.0) A、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B、颈内动脉系统脑出血 C、小脑出血 D、桥脑出血

神经内科专科考试题库汇总

神经内科专科考试题库 Ⅰ单选题 1、脑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B ) A、1-2周 B、3-4周 C、1周 D、4周以上 2、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员,绝对卧床( B ) A、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3周保持情绪稳定,。 B、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4-6周防止情绪激动注意心理护理。 C、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1周,多加安慰,防止情绪激动。 D、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 6 周以上,做好心理护理,防止情绪激动及躁动使病情加重。 3、颅高压患者呕吐时( A ) A、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并采取头侧位,注意呕吐的形式。 B、呕吐物的量、颜色、性质,取仰卧位。 C、及时清除分泌物后,头偏向一侧,,注意其呕吐的量、性质。 D、清除口腔内的呕吐,并采取仰卧位。 4、静滴甘露醇起脱水降颅压作用,一般250ml应在( B )滴完。 A、10-15分钟 B、20-30分钟 C、30-45分钟 D、60分钟 5、碘伏溶液的消毒浓度为( A ) A、1:4 B、1:7 C、1:8 D、1:10 6、体温39度以上者可酌情给予头部冷敷或用( A )%酒精擦浴(温水亦可),或冰水灌肠。 A、25-35 B、55 C、75 D、95 7、病人体温在( A )℃以上,每日应测4次。 A、37.5 B、38 C、38.5 D、37 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C ) A、动静脉畸形 B、高血压动脉硬化 C、先天性动脉瘤 D、颅内肿瘤 9、正常瞳孔在一般光线下直径为( B )mm。 A、2-3 B、3-4 C、4-5 D、l-2 10、颅高压患者(收缩压<100mmHg者,昏迷及吞咽反射除外)应取( B ) A、头高脚低位 B、抬高床头15-30℃ C、头高脚高位 D、去枕平卧位 11、脑出血急性期应禁食( C ) A、3天 B、2天 C、24小时 D、4天 12、截瘫患者,使用热水袋或热敷时温度( B ) A、不超过60℃ B、不超过50℃ C、100℃用双层布裹的热水袋 D、不超过70℃ 13、诊断癫痫的辅助检查,首选( B ) A、CT B、脑电图 C、MR D、B超 14、病人体温恢复正常( B )天后,改为每日测1~2次。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考试大纲 内科学

内科学 一、呼吸系统疾病 (一)总论熟悉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二)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知识。 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为肺气肿的过程,病理变化特征。 3、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 4、掌握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掌握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缓解期及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的特点、诊断方法; 2、掌握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要点,本病缓解期防治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3、掌握实验室检查。 4、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支气管哮喘 1、熟悉本病的发病原理。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等。 3、掌握根据本病的发病原理,临床的不同类型,采用综合的防治方法来阻断引起哮喘发作的行个环节。 (五)呼吸衰竭 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 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3、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六)肺炎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 2、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特点、诊断治疗。 (七)肺脓肿 1、掌握肺脓肿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2、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发病原理和鉴别诊断。 3、了解外科治疗的适应症。 (八)肺结核 1、掌握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 2、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九)胸膜炎①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②熟悉结核性胸膜炎的防治方法。 (十)支气管肺癌掌握本病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力衰竭 1、掌握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和病理生理特点: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

心血管内科学考试试题

心血管内科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以下哪种情况就是洋地黄适用证 A、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B、风心病,心衰,快速房颤 C、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D、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E、急性心肌梗死 2、最早能反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得酶学检查就是 A、肌酸磷酸激酶(CPK) B、CPK-MM亚型:MM3/MM1比值 C、CPK-MB D、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E、血清肌红蛋白 3、下列哪种诊断技术诊断心包积液既安全又准确 A、心包穿刺术 B、心脏听诊 C、心电图 D、超声心动图 E、胸部X线摄片 4、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其强度得改变,下列哪项正确 A、含硝酸甘油减弱 B、运动时减弱 C、屏气减弱 D、下蹲减弱 E、用心得安增强 5、下列哪种情况常提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A、心房颤动 B、期前收缩 C、心脏扩大 D、新出现病理杂音 E、原有得病理杂音强度增加Ⅱ级以上,或杂音得性质、强度突然改变 6、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得主动脉瘤最常见于

A、冠状动脉开口处 B、肾动脉开口处 C、主动脉弓 D、降主动脉 E、腹主动脉 7、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行人工瓣膜置换得指征就是 A、脾肿大伴左上腹疼痛并闻及摩擦音 B、中度贫血有杵状指 C、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者 D、高热持续不退,白细胞持续升高 E、适当抗生素治疗但血培养持续阳性或反复复发 8、男性,16岁,查体发现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伴开瓣音,心率72次/分,律齐,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瓣口面积1、7cm2,平时活动无受限。应作哪项处理 A、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B、二尖瓣分离术 C、洋地黄治疗 D、利尿剂治疗 E、避免重体力活动,定期随诊 9、某患者服用地高辛0、25mg/d,共2周。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应予停药 A、血钾降低 B、房颤心率由120次/分降为80次/分 C、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增强 D、心率40次/分,心尖区闻大炮音 E、血肌酐升高 10、体循环淤血得最可靠体征为 A、静脉压升高 B、肝脏肿大及压痛 C、胸、腹腔积液

神经内科考试题库及答案

神经内科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关于神经系统临床检查表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包括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以及各种辅助检查 B.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诊断的关键 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辅助检查手段已经可以替代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D.病史采集可对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病因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E.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可能是诊断的唯一线索和依据 2.脑干反射不包括 A.睫脊反射 B.角膜反射 C. 跖反射 D.头眼反射 E.眼前庭反射 3.下列哪项为锥体束损害的体征 A. Kernig征 B. Lasegue征 C. Romberg征 D. Brudzinski征 E. Babinski征 4.膝健反射中枢在 A.T12-L2 B.L1-L3 C: L2-L4 D. L3-L5 E. L5--S2 5.下列眼部检查哪项不正确 A有无眼球运动受限及复视B有无眼震及眼震的幅度C.眼部外观,如上睑下垂、眼裂大小 D.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E.眼压测定 6.关于脑神经检查表述不恰当的是 A.手动法检查视野时患者与检查者相距100cm B.手动法检查视野时患者不应注视检查者的手 C.检查眼底时须先散瞳,可观察清楚 D.检查角膜反射用棉签轻触角膜周边部 E.检查胸锁乳突肌时令患者向对侧转头 7.嗅觉检查时不宜使用下列哪种物品 A.香烟 B.香皂 C.醋酸 D.牙膏 E.香油 8.下列面神经检查哪项表述正确 A.周围性面瘫时同侧所有表情肌瘫痪 B.中枢性面瘫时对侧所有表情肌瘫痪 C.检查面神经包括舌后1/3味觉 D.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感觉缺失 E.周围性面瘫时对侧角膜反射消失 9.下列舌咽、迷走神经检查哪项不正确 A.双侧软愕抬举是否一致,悬雍垂是否偏斜 B.两侧软愕或咽后壁感觉 C.舌前1/3味觉 D.咽反射

(内科学)考试大纲

(内科学)考试大纲 【一】呼吸系统 1.总论 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紧治疗方法:抗感染(常用药物、应用原那么)、氧气治疗、祛痰镇咳、解除支气管痉挛 2.慢性支气管炎 掌握:(1)概念;(2)要紧临床表现、分型和分期;(3)诊断和和鉴别诊断;(4)治疗;(5)预后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掌握:(1)概念;(2)临床症状、分型和体征;(3)常见并发症;〔4〕发病机理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掌握(1)病因;(2)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慢性肺心病的并发症;(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急性加重期的具体治疗措施 5.支气管哮喘 掌握:(1)概念;(2)病因;〔3〕发病机制;〔4〕本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病情分度的诊断标准;〔5〕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病情不同程度的处理措施;〔6〕临床表现、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并发症 6.呼吸衰竭 掌握:〔1〕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2〕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改变〔3〕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那么 7.肺炎 掌握:〔1〕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感染性休克的治疗〕。〔2〕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3〕了解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军团菌、厌氧菌、念珠菌和曲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和治疗特点。 8.肺结核 掌握:(1)感染途径;(2)肺结核病理的差不多病变和播散途径;(3)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进展(即临床分型);(4)临床表现;(5)诊断方法;(6)化疗原那么和常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 9.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掌握:〔1〕早期症状;〔2〕早期诊断和治疗原那么;〔3〕病理特点 10.胸腔积液 掌握:〔1〕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鉴别诊断;(2)结核性胸膜炎的防治方法 【二】循环系统 1.总论 掌握:心血管疾病诊断要求,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心功能诊断(心功能分级)、并发症诊断和治疗原那么 2.心力衰竭 掌握:(1)慢性心力衰竭的差不多病因和诱因;(2)左心衰和右心衰的要紧临床表现;(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那么及治疗措施;(4)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措施 3.心律失常

心血管内科学考试试卷及答案1汇总

一、单选题(61小题,共61.0分) (1分)[1] 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最有价值的是( ) A、血清磷酸肌酶增高程度 B、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程度 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程度 D、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的程度 E、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增高的程度 (1分)[2] 下列哪项不是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或体征( ) A、劳力性呼吸困难 B、食欲不振,上腹部胀满或疼痛 C、乏力,运动耐量下降 D、脉压增大 E、心包叩击音 (1分)[3] 男,70岁。突然晕厥,查体神志淡漠,血压90/60mmHg,心率38次/分,四肢湿冷,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首选治疗为( ) A、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B、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C、阿托品静脉滴注 D、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分)[4] 一旦确定为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 ) A、胸外按压 B、人工呼吸 C、电复律 D、利多卡因静注 E、捶击复律 (1分)[5] 急性心肌梗死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有时呈二联律,此时应做以下哪项处理( ) A、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利多卡因 B、安装临时起搏器 C、溶栓治疗 D、同步直流电复律 E、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1分)[6] 男,46岁,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体检时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行心电图检查如图,从图中可以诊断为( ) A、心房扑动 B、心房颤动 C、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D、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E、以上均不正确 (1分)[7] 急性肺水肿的首选药物是( ) A、西地兰静脉注射 B、硝普钠静脉注射 C、硝酸甘油静脉注射 D、吗啡皮下注射 E、美托洛尔静脉注射 (1分)[8] 心绞痛发作时可有( ) A、血沉增快 B、低血压性休克 C、血清心肌酶增高 D、乳头肌断裂 E、房性或室性早搏 (1分)[9] 心肌损伤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是( ) A、T波倒置 B、ST段抬高 C、ST段下斜型压低0.1mV D、病理性Q波 E、ST鱼钩样降低 (1分)[10] 克山病特点中错误的是( ) A、属于地方性心肌病 B、急性型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 C、发病与环境因素硒有关 D、预后较差 E、急性型治疗应用大剂量维生素 (1分)[11] 男,30岁,心悸气促10年,3小时前心悸加重,不能平卧。检查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00次/分,心律不齐,脉率78次/分,心尖区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中晚期杂音,颈静脉怒张,肝于肋下5cm触及,有触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下列药物中应首选( ) A、普萘洛尔(心得安)静脉注射 B、西地兰静脉注射 C、地高辛口服 D、间羟胺静脉滴注 E、吗啡皮下注射 (1分)[12] 严重二尖瓣狭窄时,易发生哪种并发症( ) A、脑供血不足 B、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C、脑血栓形成 D、心房颤动

神经内科出科考试题

神经内二科出科考试题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 (每小题 2分 共 30分)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 、是否口角歪斜 B 、是否鼻唇沟变浅 C 、能否皱额、闭目 D 、能否 鼓腮 E 、能否吹口哨 2、 瘫痪是指: A 、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B 、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 C 、不自主运动肌力 减弱或消失 D 、肌肉运动能力消失 E 、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 3、 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最可能是: A 、蛛网膜下腔出血 B 、基底节出血 C 、小脑出血 D 、额叶出血 E 桥脑出血 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A 、闪电样疼痛 B 、下颌反射减弱 C 、面部感觉消失 D 、角膜反射消 失 E 、张口下颌偏斜 5、 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依据是: A 、疼痛的性质 B 、疼痛的区域 C 、有无其它神经系统体征 D 、有无 “触发点(扳机点)” E 、是否为反复发作 6、 能提示诊断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脑脊液检验结果是 A 、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 B 、蛋白正常,细胞数增高 C 、蛋白降低,血压 增高 D 、葡萄糖降低,细胞数剧增 E 、葡萄糖正常,氯化物升高 7、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何时最明显? A 、起病后即有 B 、起病后三天内 C 、起病后一周 D 、起病后第三周 E 、起病后一个月 14、脑出血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和血管是 8、 脊髓休克现象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出现 A 、腱反射亢进 B 、病理征阴性 C 伤平面以下感觉缺失 9、 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是 A 、脑出血 B 、蛛网膜下腔出血 C “小中风” 10、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 A 、颅内肿瘤 B 、巨细胞动脉炎 C E 、脑动脉粥样硬化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 、截瘫 D 、大小便障碍 E 、损 、脑栓塞 D 、脑血栓形成 E 、 、先天性血管畸形 D 、脑动脉炎 A 、 24小时 B 、 2小时 C 、 90分钟 D 、 60分钟 E 、 30分钟 12、脑出血最常见病因 A 、脑血管畸形 B 、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 天性颅内动脉瘤 E 、脑动脉炎 13、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机制是: C 、淀粉样血管病 D 、先 A 、脑内动脉管壁较薄 B 、脑内静脉循环障碍 C 、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形成微 小动脉瘤 D 、合并脑内动、静脉畸形 E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化为溃疡

神经内科专科考试试题库

神经内科专科考试题库单选题Ⅰ1、脑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B ) A、1-2周 B、3-4周 C、1周 D、4周以上 2、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员,绝对卧床(B ) A、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3周保持情绪稳定,。 B、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4-6周防止情绪激动注意心理护理。 C、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1周,多加安慰,防止情绪激动。 D、出血停止后,仍应卧床6 周以上,做好心理护理,防止情绪激动及躁动使病情加重。 3、颅高压患者呕吐时(A ) A、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并采取头侧位,注意呕吐的形式。 B、呕吐物的量、颜色、性质,取仰卧位。 C、及时清除分泌物后,头偏向一侧,,注意其呕吐的量、性质。 D、清除口腔内的呕吐,并采取仰卧位。 4、静滴甘露醇起脱水降颅压作用,一般250应在(B )滴完。 A、10-15分钟 B、20-30分钟 C、30-45分钟 D、60分钟 5、碘伏溶液的消毒浓度为(A ) A、1:4 B、1:7 C、1:8 D、1:10 6、体温39度以上者可酌情给予头部冷敷或用(A )%酒精擦浴(温

水亦可),或冰水灌肠。 A、25-35 B、55 C、75 D、95 7、病人体温在(A )℃以上,每日应测4次。 A、37.5 B、38 C、38.5 D、37 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C ) A、动静脉畸形 B、高血压动脉硬化 C、先天性动脉瘤 D、颅内肿瘤 9、正常瞳孔在一般光线下直径为( B )。 A、2-3 B、3-4 C、4-5 D、2 10、颅高压患者(收缩压<100者,昏迷及吞咽反射除外)应取(B ) A、头高脚低位 B、抬高床头15-30℃ C、头高脚高位 D、去枕平卧位 11、脑出血急性期应禁食(C ) A、3天 B、2天 C、24小时 D、4天 12、截瘫患者,使用热水袋或热敷时温度(B ) A、不超过60℃ B、不超过50℃ C、100℃用双层布裹的热水袋 D、不超过70℃ 13、诊断癫痫的辅助检查,首选(B ) A、B、脑电图C、D、B超 14、病人体温恢复正常(B )天后,改为每日测1~2次。 A、2 B、3 C、4 D、1天

内科学考试大纲--专业英语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 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xxx] 考试科目名称:专业英语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可自带词典,电子词典除外)、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包括试题册和答题卡。考生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4)题型结构: 试卷为3000-4000词左右的一个或几个英语文献段落。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Ⅰ.考试内容: 英译汉。要求考生阅读、理解长度为3000-4000词左右的一个或几个英语文献段落,并将其全部译成汉语。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共100分。 Ⅱ.考查内容: 考查考生理解所给英语语言材料并将其译成汉语、阅读和理解英语文献资料的能力,考查考生医学文献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 Ⅲ.考生应掌握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语言知识 1.语法知识 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其中包括:

(1)名词、代词的数和格的构成及其用法; (2)动词的时态、语态的构成及其用法; (3)形容词与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及其用法; (4)常用连词的词义及其用法; (5)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的构成及其用法; (6)虚拟语气的构成及其用法 (7)各类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及强调句型的结构及其用法;(8)倒装句、插入语的结构及其用法。 2.词汇 考生应能较熟练地掌握5500个左右常用英语词汇以及相关常用词组,并了解原文的前提下,借助词典工具书,考虑到医学本身的特点,使用正确的词语进行翻译和读懂文章。 (二)语言技能 考生应根据具体语境、句子结构或上下文读懂不同文体的医学文献,含科普宣传材料、病历记录、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文献,根据所读材料,考生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3.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4.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5.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6.理解文中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7.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8.区分论点和论据。 三、参考文献来源:SCI期刊数据库

心血管内科学考试试卷及答案9

一、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A3-A4型题)(3小题,共11.0分) (4分)[1] 男,24岁,反复胸闷气短4年,近1周加重,端坐时即感胸闷,伴咳嗽、下肢水肿,肝脏肿大。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扩大,室壁变薄,EF值20%,二尖瓣、三尖瓣中度反流。胸片如图所示。 (1)可能的诊断是( ) A、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B、先天性心脏病 C、肺心病 D、心肌炎 E、扩张型心肌病 (2)患者心功能( ) A、NYHA心功能Ⅰ级 B、NYHA心功能Ⅱ级 C、NYHA心功能Ⅲ级 D、NYHA心功能Ⅳ级 E、Killlip分级Ⅱ级 (3)若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稳定,需小剂量开始加用( ) A、倍他乐克(美托洛尔) B、卡托普利 C、双氢克尿塞 D、地高辛 E、消心痛(异山梨酯) (4)若经治疗,患者病情未能好转,除下列哪项外,需要进行( ) A、查电解质,纠正电解质紊乱 B、加用速尿大量利尿 C、短期联合应用多巴胺与硝普钠 D、血常规查是否贫血 E、查看所用药物剂量剂型是否合适 (4分)[2] 男,52岁,近4个月出现心悸、胸痛,间断出现黑矇,体格检查心界不大,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异常。 (1)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 A、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B、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C、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D、扩张型心肌病 E、先天性心脏病 (2)除下列哪项外均可能使该杂音增强( ) A、静滴异丙肾上腺素 B、吸入硝酸甘油 C、站立时 D、下蹲位 E、体力活动

(3)下列哪种药物能使该杂音减弱( ) A、地高辛 B、β受体阻滞剂 C、多巴胺 D、多巴酚丁胺 E、米力农 (4)为了鉴别诊断,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 A、胸部X线检查 B、心肌核素显像 C、胸部CT D、超声心动图 E、心电图 (3分)[3] 女,41岁,心悸、气短,伴双下肢水肿4个月,体格检查发现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可闻及3/6级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全心普大,以左房和左室扩张为主,左室壁变薄,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 (1)最可能的诊断是( ) A、缺血性心肌病 B、扩张型心肌病 C、病毒性心肌炎 D、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E、克山病 (2)下列哪项不符合该病的临床表现( ) A、晕厥 B、栓塞 C、猝死 D、心功能不全 E、心律失常 (3)下列哪项治疗措施不是该病的适应证( ) A、强心剂 B、钙拮抗剂 C、利尿剂 D、β受体阻滞剂 E、阿司匹林 二、病例分析(1小题,共15.0分) (15分)[1] 男,56岁。反复胸闷、气短、心悸5年,再发并夜间不能平卧3天。PE:BP 135/80mmHg,P 100 次/分,双肺底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界向两侧明显扩大,HR 125次/分,律不齐,S 强弱不等,P60%。 问:(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为明确诊断需做什么检查?(3)应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三、单选题(47小题,共47.0分) (1分)[1]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三度A VB,伴血压下降,经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后无好转,可试用下列哪种药物(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