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期末复习

西方哲学期末复习

西方哲学期末复习
西方哲学期末复习

一.希腊哲学的特质和早期自然哲学

1.如何理解古希腊哲学思辨精神的五个特点?p6

2.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p14

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对立和谐的关系

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

对立也是相对的关系

3.巴门尼德是如何区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p19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2)对“是者”的认识,重要的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能够被说的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3)论证了“是者”有如下性质:

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4)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具体: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一件之路”的区分.是巴门尼德哲学的核心.

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支援的中心,而意见的对象却不真实可靠.

巴门尼德用光明很车载斗量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是希腊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两者不仅仅是两种认识能力,即理智和感觉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认识对象的区分.(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目标上,对世界的本原和对世界的本象作出了区分,对事物的认识从表象转至本质.在认识路上强调以理性认识为主,感性认识为辅,这影响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的认识方法.)

4.芝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前三个论证的错误表现在哪里?p21

1.“二分法”

标准错误解释一:认为分割是无法无限进行下去的,最终必然会经过一个阶跃的过程,从而使阿基里斯追上乌龟。此解释一样有多种形式,例如,最后阶段无法克服量子效应,由于两者的原子的边界的模糊,使分割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最后能够追上乌龟。或者最后阶段,两者的分子足够接近,会造成分子间的吸力或斥力,引起乌龟的甲壳先有些凹陷,然后再弹起来。或者索性乌龟摇一摇尾巴。

2.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

标准错误解释二:认为在此处不应采用这种思考方法,而应该将两者速度相减,将其除两者的距离。预言在此时两者将相遇(小学方法)。其改进形式是设置两者相遇的时间,然后解方程(初中方法)。

3.“飞矢不动”

标准错误解释三:“运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地点又不在这个地点;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并且这才是使得运动可能的条件。”——黑格尔。真不知所云。该解释不具有“可检验性”,甚至连理论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是否正确了。

(补充: 1,芝诺的三个论证都是为了论证运动的虚妄及不真实。

并且运用逻辑推理看似成功地得出了“如果承认运动,则必然导致矛盾,从而运动是不真实”的结论。

然而,这一推理只看到了空间的间断性,却否定了时间上的连续性,他割裂了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来分析事物,故而是错误的。

2,芝诺又从运动是不真实的结论继续推断,得出:不运动的存在是真实的。其论证过程如下:一个物体如果运动,则他不真实。所以如果存在是不动的,那么存在是真实的。

这其实是一个蕴涵式推理,否定前件也否定后件。即:P蕴涵Q,如果非P则非Q。而这个形式是谬误的。)

二. 柏拉图哲学

1.何谓智者?他们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什么?p33

2.如何理解“德性就是知识”?p40

(1).命题的含义:认为德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技艺,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

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一个知道什么是善,他就会去实践它。具有

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3.什么是苏格拉底方法?成功运用其方法的前提是什么?p41

苏格拉底方法——对话的方法。不系统传授知识,通过提问与反驳,推翻错误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观念。

方法的前提是“承认自己无知”。其一,保持对真理的真诚探索;其二,使对话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

4.如何理解柏拉图的“分离学说”?p46

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可感领域与可知领域;知识与意见。它是对过去各派哲学的总结和思辨论证,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很大。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

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

主体:自由人

认识形式:低级的知识——数学

理性的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2). 可感领域:意见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

主体:洞穴中的囚徒

认识形式: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5.如何理解理念与个别事物之间的分有与摹仿关系?p53

“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关系:分有与摹仿

“分有”:隶属关系,指个别事物隶属于其理念。

?分有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分有不是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关系。

“分有”作为隶属关系实质是强调个别隶属于一般;理念是一般,个别事物是个别。

“摹仿”:相似关系

一种技艺活动,可分为神圣的(造物主)摹仿与人工的(工匠)摹仿。

神圣的原型与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与摹仿物。

神圣的摹仿物即为人工的原型(可感世界)。

“分有”说和摹仿说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与艺术观,实质上表达了绝对理性对世界万物的派生、宰制的关系。

6.如何理解柏拉图的学习就是灵魂回忆?p62

学习就是回忆。学习的作用在于触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的昭示与灵魂。

天赋的知识曾经是灵魂固有的,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只是由于堕落与身体结合,被身体的干扰、污染所忘记。

学习与训练才能使灵魂回忆起。

灵魂的回忆等同于灵魂的净化,灵魂的最彻底的净化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灵魂的回忆等同于灵魂的净化,意味着智力训练与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三.亚里士多德

1.如何理解事物运动的“四因说”?“四因”又怎样归结为形式与质料的区分?p71

“四因说”。

质料因: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留存于其中的东西。(生命离不开躯体、圆离不开弧等)形式因: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生命不在于躯体,而在于生命,生命的本质在灵魂。)

动力因:指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策划是行动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的原因等)

目的因:即事物要实现的目标。

在这四因中,质料因是形成事物的基础。然而质料因本身是消极被动的,只有在形式因需要的一定的动力下,并根据形式因规定的目的,质料才能变成形式。这样,形式因似乎包含了动力因和目的因。因此亚里士多德又把他的四因说只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这种学说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原因,因而自诩这一学说是他自己最大的功绩。

质料和形式是任何事物不可缺少的两种因素,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譬如,只有一堆砖瓦胡乱摆在一起并不构成一座房屋;反之,只有一张房屋的图纸和原型而没有砖瓦,也造不出现实的房屋来。当质料还没有获得形式的时候,质料只是事物的一种“潜能”,而当质料与形式相结合之后,它才成为现实的事物。质料是潜在的形式,而形式是实现了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质料与形式的关系理论表现出他的自发的辩证思想。

但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质料和形式二者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质料本身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只有在形式的推动下,并以形式为其目的,事物才能由潜能变成现实。形

式才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决定性原因。

2.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的“位移运动观”?p73

第一、运动的类型: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位移运动),包括天体运行和地面事物的直线运动。

第二、天体的圆周运动是连续的、均匀的、永恒的,天体也是不朽的。地上的直线运动是断续的、暂时的,其事物也是可朽的。圆周运动比直线运动更加完善。

第三、自然位置。自然位置是适合一事物自身本性的位置,不是几何空间。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每一事物占据自己的自然位置时,不会发生移动。

第四、位移运动只是在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个事物的位置才发生。否认位移运动为事物自身固有。

第五、朝向其自然位置的移动——加速;背离其自然位置的移动——减速。因为前者的力量大于后者。

3. 亚里斯多德是如何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p76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将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用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的理念来作为个别事物的本质、原因的观点,表达了一般和个别相依存的思想。

第一、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柏拉图的理念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体共同本质的目的;

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第二、认为设定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三、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谬。

4. 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的“实体”概念?p79-82

5. 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的幸福观?p88

6. 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的“中道学说”?p91

“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两个极端的行为而言的“中道”。

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不适用“中道”说。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所谓"中道"即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就是善,过与不及就是恶,"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中道德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对于恶与不当的情感和行为,它们的恶性质是绝对的,"不存在中间的过度,永远是罪过".中道的实现是不易的,但是可能的,这需要行为者具有知识,且需用理智去克服欲望.中道德性论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中道德性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亚里士多德关于mesotees(中道)的著名说法,不仅仅是给行为方式提供一个准则,它还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中反应过度成为鲁莽,不及了变做怯懦,只有中间了、适度了才恰到好处,表现为勇敢。对待快乐,如若过度了成为放纵,只有节制才是

快乐方面的中道。伦理德性就是关于痛苦和快乐的德性。德性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只有像勇敢的人和节制的人那样做事,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和节制的人。合乎中间的品质才是可称赞的。德性不同于技术,技术的目的在制作的结果中实现,伦理目的只能在不间断的实现活动中。

中道说在思辨的德性论伦理学里,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智德性的优先论。

四.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

1. 如何理解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p97

(1)从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

就是痛苦。

(2) 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

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

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3)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

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

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

2. 如何理解斯多亚派的按自然生活的幸福观?p102

3. 如何理解斯多亚派关于人与他的命运的关系的观点?p103-104

4. 如何理解奥古斯丁关于基督教与哲学的关系的观点?p124

“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1)基督教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以追求幸福为目的。

(2)哲学家的智慧只能产生意见纷争,远离幸福;基督徒把幸福看作上帝赐予的福分,只

有被上帝拯救的人才会有幸福。

(3)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普遍流行的现世哲学,但对现世哲学必须批判改造,才能吸收利

用。

5. 如何理解奥古斯丁的意志自由说(神正论)?p132

伊壁鸠鲁派提出:恶的存在与上帝的全善、全知、全能相矛盾,上帝至善为什么创造出恶。

奥古斯丁关于恶的起源和性质的解释是对此的

回答,并且是最早的神正论。它意味着正因为有恶的

存在才彰显出上帝的正义。

什么是恶?普罗提诺:恶是“缺乏”,即应当存在而没有存在。

恶被奥古斯丁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

在世界这一存在的等级系统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存在根据。如果一事物放弃自身存在的根据,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这就是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质。

但是,恶不等于非存在(即不存在)。恶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占据着不可否定的位置。

五.早期经院哲学

1. 反辩证法者达米安是如何理解辩证法与神学的关系的?p138

2. 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及其意义。P140

证明:

意义:试图运用人的理性论证上帝的存在,它们构成了从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向经院哲学的理性神学过渡的重要中介。

所以他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3. 试述唯名论与实在论各自的观点及其分歧所在。P146

(一)波菲利问题

“共相”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它最初源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在注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

波菲利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

(1)共相究竟是独立存在的,还是存在于理智之中?

(2)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

其中第1、3个问题争论分歧很大。

在围绕共相问题的讨论之中,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别又分温和派和极端派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派认为,共相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派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实在;

温和实在论则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的一般本质。

六.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1. 什么是拉丁阿维洛伊主义?p153

拉丁阿维洛伊主义:激进派。

主张象阿维洛伊那样忠实于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尤其反对出于维护神学教义的需要而改造、割裂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并从阿维罗伊的一些注释中推导出一些违背正统教义的结论。

2. 简述托马斯对哲学与神学的关系的理解。P156

①、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第一、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

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第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神学使用演绎推理,因此神学是科学。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

第三、“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得更合适、更准确。

②、神学高于哲学,神学需要哲学

(1)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

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神学需要哲学。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

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神学

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3. 简述托马斯关于存在于本质的观点。P161

托马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动词“是”的含义,并把他关于现实和潜在关系的学说运用于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①、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

“存在”的意义来自动词“是”,“是”的纯粹意义是“活动”。存在的本来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也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

②.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任何事物、形式或本质在获得存在之前都只是一种潜在、一种可能性。因此,存在高于、优于、先于本质,本质依赖存在。其实质是强调事物的活动是使事物成为事物的根本原因。

批判把存在当做实体的属性的观点(亚里斯多德)和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柏拉图)。

第一次对“是者”——实体的含义做出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取代柏拉图主义的本质论。

4. 试述托马斯的自然律及其与法的关系的思想。P167

托马斯伦理学的核心是“自然律”。

中世纪所说的“自然律”不是关于自然界的一

般规律,它特指关于人的本性的规律。人的本性

的规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恒律,并铭刻在人的心灵

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

“自然律”的内容为:趋善避恶以保全生命,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在和平的环境里来探索真理,服从法律以保持社会秩序。

“自然律”概念的意义在于将社会道德伦理自然化、永恒化。

5. 简述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经验论证明。

“奥康的剃刀”

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作“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

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八.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精神

1.简述培根的“四假相说”及其意义。

①、“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

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②、“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③、“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

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④、“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2. 简述培根的科学的归纳方法。

培根的归纳法是分步进行的:

①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

②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

③归纳。该步最重要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环节。

3. 简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①、自然状态

在任何国家或公民社会产生之前的人的状态。此时,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且他们也平等地对他们看来是他们生存所必需的的东西拥有权利。

“权利”指一个人“做他想做的事,反对他认为应当反对的人,占有、利用和享受他想要的一切,或者他可以得到的一切”的自由。

由此我们得到的自然状态图景将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无政府状态。

两条自然法则:

尽管人们从根本上是利己主义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对

我们的生存的关心中演绎出一些结论,即自然法的东西。

自然法是“一种准则或一般的法则,是通过理性发现出

来的”它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

自然法则有两条:

第一是每个人都应当“寻求和平、信守和平”;

第二是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条件下,当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卫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他愿意放弃对一切事物之权利,而仅仅满足于他对别人所拥有的自由和他允许别人对他所拥有的自由一样多。”

由于“自然法”毕竟只在人们内心上有道德上的约束力,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公共权利的情况下,它在外部环境中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③、社会契约

人们为了避免无政府状态、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便相互约定,把他们的自然权利转让出去,交付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即主权者。

这样多数人的意志变成单一的主权者的意志,既可避免无政府状态,又使主权者的意志和公民的意志具有了同一性。

但是我们避免自然状态均纳入公民社会的契约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协议,它不是主权者和公民之间的契约。

④、国家

“国家”“是一个人格,一大群人通过相互约定使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成为这个人格的一切行动的主人,为的是当他认为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他们大家的力量和工具来谋求他们的和平和公共防御”②。

“虽然有自然界的规律(任何人如果遵守这些规律就可以平安,他就愿意遵守它们,他就会已经遵守了),如果没有树立起权力来,或者权力之大不足以保护我们的安全,那么任何人就会并且可以合法地依仗自己的能力和技术防御别的一切人”①。

霍布斯借用《圣经》中的巨大海兽“利维坦”来比喻威力无比的“国家”,认为只有它才能保护我们,称之为“有死的上帝”或“人间的上帝”。

霍布斯主张主权者的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公民也不能反抗主权者。

因为这种反抗在两方面不合逻辑:一是这种反抗等于反对他自己;而是这种反抗也就是退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

因此,为了确保秩序、和平和法律,主权者的权力必须是绝对的。

霍布斯认为,国家的政体形式可以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其中君主制最为优越。

霍布斯坚决反对分权说,后来霍布斯修改了他的观点。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尽职,那么臣民就可以解除对原统治者的服从义务,以便寻求新的保护。

三笛卡尔的唯理论

(一)方法论的反思

笛卡儿首先要重建形而上学,试图将所有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为整个人类知识大厦重新奠定基础。

笛卡儿发现数学——几何学——与众不同。几何学的特点是:基本的初始原理即公理一旦确定,我们就可以从这一原理出发演绎地和系统地推论出其他一切原理。

发现真理的新方法----“理性演绎法”

笛卡尔设想发现真理的新方法------“理性演绎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和演绎。

“直观”是“理智直观”,它为演绎提供基础和前提。

“演绎”就是从“理智直观”所确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最终形成科学知识的体系。

笛卡儿试图使哲学也运用“理性演绎法”、达到数学所特有的那种确定性和科学性,即寻找一个清楚明白毋庸置疑的第一原理,由之推演出整个哲学体系。

作为哲学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

思考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

其次,“我们关于别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识一

定是完全依靠那些原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

离开依靠于它们的事物,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

是离开那些原理,我们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

们的那些事物”。

笛卡儿称这些基本原理为“天赋观念。

天赋观念的特点是:

首先,它绝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毋庸置疑的。

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天赋观念”是笛卡儿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

怎样实施理智直观来发现那些自明的哲学原理呢?

他为此提出了普遍怀疑的方法: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毋庸置疑的真理,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推演科学体系的基石。

笛卡儿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

正是运用“方法论上的怀疑”,笛卡儿开始了重建形而上学的工作。

(二) 第一哲学的沉思p212

提出形而上学的三条原理:

“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上帝存在、物质世界的存在。

笛卡儿不是以存在或实体,而是以“我思”亦即主体的思维活动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并且由此出发来确立上帝存在和物体存在的原理,标志着西方哲学研究从以物为中心(本体论)向以人为中心(认识论)的一次重大转折。

1.我思故我在p214

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笛卡儿提出了他认为是一切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

由于感性知识是相对的和偶然的,以往我们所确知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幻的。但是,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毋庸置疑的。

“我思故我在”:形而上学的第一条原理

我在怀疑,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可以毫无疑虑地把它当作形而上学的第一条原理。

笛卡儿的“我思”,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因而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

“我思故我在”中“我”是什么?

“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

“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深刻丰富的哲学意义:

首先,通过怀疑寻找毋庸置疑的基点,可能是唯一可行的策略。这相当于通过否定的方式寻求肯定的结论。

其次,“我思故我在”被最终确定为唯一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第一原理,由此确立了理性的地位。

最后,笛卡儿通过怀疑方法确立我思的过程,亦即通过否定性的方式,排除知识内容,最终剩下抽象一般的认识主体的过程,也就是确立主体性的过程。

黑格尔说:“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多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面。”[1]

[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3页。

笛卡儿二元论的困境是怎么实现心灵与物体的一致性。所以仅仅确定了“我思”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证明上帝的存在,再由上帝的存在,证明物理世界的存在。

2.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笛卡儿运用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要从“我思”出发去证明上帝的存在。

首先,我意识到我的心中有一个“上帝”的概念。“上帝”概念不可能来自我自己。因为“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比较完满的东西不可能源自比较不完满的东西。

就上帝这一表征着最完满的存在的观念而论,显然我不可能是它的原因,外部世界的物体也不可能是它的原因。

我们只能说有一个比我更加完满的存在将这个观念放进我的心灵之中,这个完满的存在就是上帝。

“用上帝这个名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驻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假如真有东西存在的话)由之而被创造的实体说的”。

洛克的哲学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

1、感觉与反省

2、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3、两种性质的观念

4、知识

(二)政治哲学

洛克的经验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是最早提出政治自由和分权原则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

(一)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洛克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认识论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心理论”的方式。

我们的感官在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对于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里,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我们的观念的大部分导源于感觉。

反省也被称为“内感觉”,是对心理活动的反省。

3. 性质与观念的区别p249

洛克认为认识物体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是物体中的性质,另一方面是由物体中的性质所引起的心中的观念。

性质与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的质(secondary quail-ties)。

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了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数目等简单观念。

第二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了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简单观念。性质与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4. 知识

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

第一,直观的知识。

第二,证明的知识。

第三,感觉的知识。

“显然,人心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它必然要以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才能知道它们。

因此,我们的知识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和事物的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

不过在这里,我们拿什么作为标准呢?人心既然除了自己的观念以外再不认知别的,那么它怎么能知道它们是和事物本身相符合的呢?

这里虽然有一层困难,但我相信,有两种观念是与事物相契合的”。

首先,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其次,除了实体观念以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相契合的。

“因为任何观念如果原来就不表象任何事物,而只表象其自身,则它便不会有错误的表象,它亦不会因为与任何事物不相似致我们陷于错误,而不能有真正的了解”

政治哲学p252

自然法的作用洛克也通过自然状态说来解释社会和国家的起源,不过在他看来,人类最初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平等自由的和平状态。有一种人人遵守的自然法在起作用。

“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国家起源虽然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是没有保障的。于是,人们便通过协商,订立契约,建立政府来保护公民的自然权利,国家由此而产生了。“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

人们脱离自然状态而进入公民社会的唯一途径是同其他人订立契约即达成协议,联合成一个共同体,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交由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行使;而被指定的人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其权力。

人民主权人们并不是像霍布斯所说的那样,将全部自然权利都交给专制的政府或君主,他们所放弃的唯一的自然权利只是维护自然法,惩罚犯罪者的执行权。政府的权利仅此而已,根本没有专断的统治权。按照洛克的学说,政府只能是一个以保护公民的自然权利为唯一目的的民主政府。

洛克大力宣扬人民主权的思想. 如果政府推行有害于人民利益的暴政,人民就拥有反抗政府的权利。洛克认为,一个国家绝不能听任统治者凭个人意志实行专制统治,必须制定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统治者也只能根据法律进行统治。

三权分立为了防止君主专制,洛克提出了政权分散、互相制约、三权分立的“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外交权)分由不同的部门掌握,其中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根据立法权的所属,我们可以把政府的形式区分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

作为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分权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洛克主张一种复合的政体形式。

在这种政体形式下,议会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归政府内阁,君主名义上行使外交权,这就是君主立宪制。几百年来,分权制已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种普遍形式。

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p254

巴克莱认为在认识之中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认识的对象即“观念”,一是认识的主体,某种认识或感知观念的东西,即心灵、精神或灵魂。

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觉观念,一类是心灵通过组合与分解感觉观念而形成的观念。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观念完全是一回事”。

“事实上,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这个命题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在巴克莱看来,宇宙中的存在有三种:第一种是只存在于感知者的心中的观念;第二种是可以感知观念的被创造的精神,即我的心灵和其他所有人的心灵;第三种是永恒无限的精神,亦即上帝。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感性质,所以它们能够被我们所感知,至于这些可感性质则并非我们的创造,而是上帝的作品。

科学与宗教p257

巴克莱哲学具有为宗教信仰服务的鲜明特色,他试图通过分析观念产生的原因证明上帝的存在。巴克莱把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心外的某种原因引起的感觉观念,一类是可以由人心任意唤起的记忆或想像观念。

观念的原因乃是一个无形体的、能动的实体或精神,亦即上帝。“我们没有理由说自然史不应该继续研究,各种实验和观察不应该继续研究”。科学的价值“正是在于研究和了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记(或那种语言),而不在于以有形体的原因来解释各种事物”。

当巴克莱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来调和科学与宗教的时候,他不仅需要证明自然科学与宗教是不矛盾的,而且也需要解释宗教之超自然的“神迹”的合理性。巴克莱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企图从感觉经验出发来证明超感觉经验的上帝。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哲学中神秘主义的代表”。

经验论的原则p261

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在记忆和想像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或者说是当理智反省感觉运动时,我们所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不活跃的知觉。就印象与观念的关系而论,“我们的印象和观念除了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之外,

在其他每一方面都是极为类似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其他一种的反映,因此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知觉(不论印象或是观念)还有另一种区别,这就是简单与复合之间的区别。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合观念或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是来自对简单观念的排列和组合。

休谟提出了“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可以称之为“印象在先原则”:“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这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条原则也可以称之为“想像自由原则”:观念虽然由印象而产生,但是”在心中却可以自由地结合,从而产生出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当然,这种“自由”?不能创造观念,观念无论多么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

温和的怀疑论p267

休谟为人类理智划分了界限:

首先,想像力天然是崇高的。其次,正确的判断则与此相反,它必须避免一切高远的探求,使自己限于日常生活中,限于日常实践和经验的题目上。最后,哲学家尽可以继续他的研究,但是一旦超越了经验,我们就没有任何可以判定为正确的知识。

因果观p265

休谟认为,想像组合观念的联想规则有三条: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

“唯一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以外,并把我们看不见、触不到的存在和对象报告于我们的,就是因果关系”.

休谟对因果关系表示存疑:它能否为我们的知识提供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基础?

人类理智的对象可以自然地分为两种,这就是“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

与此相应,知识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关于观念的知识”包括几何、代数、三角等数学知识.。因为这类知识只关系到观念自身的关系而于外部事物无关,所以只要它们与自身相符就是真理,因而是“必然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学)”是“或然的知识”。

“各种事实的反面仍然是可能产生的,因为它并不会包含任何矛盾,而且可以同样轻易明晰地被心灵设想到,正如那符合实际的情况一样”。

人们之所以把物理学等或然的知识看作是普遍必然的科学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因果观念。

首先,因果关系的发现是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的。

经验从过去推断未来、从已知推断未知、从个别推论一般,实际上是一个归纳推理。

它由两个命题组成:一个命题是“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表面上相似的事物经常有这样一个结果跟随着”;

另一个命题是:“我预见到别的表面上相似的事物也会有相似的结果跟随着”。

休谟说:“我承认一个命题可以从另一个命题正确地推断出来,而且我知道事实上它经常是这样推论出来的。

但是,这两个命题之间的联系既不是直观的,也不能由任何推理而得到证明。

首先,它不能由必然的推理来证明,其次,它也不能由或然的推理即归纳推理来证明。

归纳推理如何从全体过渡到结论、从个别过渡到一般,即归纳的合理性问题在逻辑上是得不到证明的。这就是著名的“归纳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被称之为“休谟问题”。

休谟认为因果观念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习惯”是因果观念的基础

结论是:“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 休谟强调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罗素称休谟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思想

一般认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可根据他们的思想特征划分为相对集中的四类:

1、早期的以“自然神论”为特征、对宗教持较温和的批判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2、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书派”。

3、代表来自下层劳动群众的先进意识的、以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对私有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4、作为特例的卢梭。

孟德斯鸠的思想p275

(1)法的精神:

人类在进人社会状态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之中,遵从“自然法”而生活,它根源于我们的生命的本质即自然本能。

自然法有四条,即和平、寻找食物的意图、相互之间经常存在着自然的爱慕和过社会生活的愿望。

这种从人类自然本性中派生出来的自然法就是人类社会固有的规律。

人为法以自然法为基础

由于人类不可能永远处于自然状态,在其本性中存在着过社会生活的愿望,于是便逐渐从自然状态过渡到了社会状态,也就产生了政府。

政府为了维持社会安定,使人人都能依法办事,以便保证人的自由平等权利,所以就制定了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法律,这些法律就是“人为法”。

人为法以自然法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平等的天赋权利。

“法的精神”

法律制度不仅与国家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而且与各个国家的气候、土壤、面积大小等自然条件有关,与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关系。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法的精神”,只有符合这一精神的社会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孟德斯鸠研究了历史上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以期寻找和建立一种符合“法的精神”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2)政体的性质和动力原则

按照盂德斯鸠的观点,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从政体的性质和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决定着国家的各种制度。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三种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三种政体的区别p276

共和政体的性质是人民拥有最高权力,它的原则是“品德”;

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拥有最高权力,不过他依据法律来行使权力,它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性质是个人依据意志和爱好来治理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和君主制都是合理的政体,专制政体则是不合理的政体。

在专制国家中,法律等于零,君主的意志统治着一切,这样的国家总是按照恐怖的原则实行残暴统治。

共和政体虽然好但却并不现实,因为它只有在“古人的英雄美德”占优势的地方才能存在,要求现代人具有这样的品德显然是不可能的。

推崇君主制

君主制区别于专制制度的标志是它遵循固定的根本法进行治理,而这种根本法是不容许专横任性的。当然,但并不是要恢复古典意义上的君主制。他认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

自由是人的天性,但是在专制政体下无自由可言,有的只是恐怖。共和制度的国家实质上也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政治自由只在宽和的政府中存在,也只有靠法律来保障。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任意胡为。自由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3)权力分立与政治自由

从政治自由和政治体制相关联的角度讲,要实现政治自由,首先就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

孟德斯鸠提出了权力分立、相互制衡的思想。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立法权具体体现为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法律、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

行政权体现为对外宣战或请和、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

司法权表现为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诉讼。

这三种权力必须分开,使它们相互独立,分掌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机关手中,使它们相互制约,保持平衡,这样才能建立起政治自由的国家。

孟德斯鸠反复强调,以上三种权力必须分开,国家才有政治自由可言,否则君主政体就会蜕变为专制政体。首先,立法权和行政权必须分开。其次,司法权必须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如果这三种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那将是一个十足的专制政体。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比洛克的有关思想更周详,更合理,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后来为许多不同政体的西方国家所采用。

(4)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历史上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体制,因此一般的社会规律或法则必须在具体的不同环境下发挥作用,只有体现了法的精神才是合理的法律。一个国家的政体、气候、土壤、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宗教这些因素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作“法的精神”或民族精神。治理国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认识“法的精神”,按照它来制定政治法律制度。

孟德斯鸠在这些诸多综合因素中尤其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地理环境诸因素中,孟德斯鸠特别重视气候的影响作用。。“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排除了神意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

将人的自然本性看作是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原因,毕竟是错误的。地理环境虽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物质条件之一,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卢梭的思想p280

卢梭开始了启蒙运动的自我反思和批判。

(1)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像18世纪的思想家们一样,卢梭的社会政治学说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不过他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问题,首先必须回溯到人类的“自然状态”,以展示人的本性,由此才能说明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所在。

卢梭使用抽象的分析方法,把“人所形成的人”即社会人与自然人加以比较,将剔除人的社会性之后所剩下的东西看作是人的自然本性,由此来研究决定人的本性的自然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的起源。

在自然人的心灵中有两个最原始的原则:自我保存和怜悯。

自然法的一切准则都是从这两个原则产生出来的。人类在不知道社会、私有制和家庭,因而没有“你的”和“我的”的观念的状态下度过了许多世纪。

人类后来之所以从平等的“自然状态”进人了不平等的“社会状态”,是因为人有一种独特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即自然人具有理性、文明、语言、社会生活、道德和进步的潜在能力。

私有制是人类“自我完善化”能力的必然结果。

引起这一变革的则是冶金术和农业。土地的耕种势必引起土地的分配,首先是劳动使人拥有了土地产品的权利,然后就拥有了土地本身。私有观念并不是突然之间在人类思想中凭空产生的,一定要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许多技能和知识,才能最后到这一自然状态的终点。正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人类从此便由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陷入了没有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痛苦之中。

(2)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不平等即生理上的不平等,一种是社会不平等即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富人对穷人的统治和奴役

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原来微不足道的自然差异在劳动中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些人富了,有些人则难以维持生活。土地很快被瓜分完毕,大多数人成了没有土地的穷人。

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建立国家政权

富人觉得这场战争对自己不利,终于想出了一个最深远虑的计划,欺骗穷人订立契约建立了国家政权。

人们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公共权力和法律制度,目的是保障社会安定。但是,由于法律巩固了所有权,使巧取豪夺变成了合法的权利,结果是富人获得了新的统治力量。因此富人对穷人的统治被合法地确立起来,他们的财产受到了政治法律制度的保障,这就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

不平等发展的第三阶段:国家权力的异化

随着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权力逐渐被固定下来,人们开始将公共权力托付给私人,这就为个人将国家占为己有创造了条件。

政府腐化败坏的结果是合法权力变成了专制权力,统治者把自己看作是主人,而将臣民看作是奴隶,这就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三阶段。

(3)社会契约论

自由和平等是卢梭社会政治哲学的最高目的。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探讨了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所关注的则是如何实现社会平等的问题。

卢梭认为,构成一切权利的基础的社会秩序并非源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自然与暴力都不能成为合法权利的基础,契约才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社会契约是合法权利和正常的政治制度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激烈地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状态,而在《社会契约论》

中则试图寻找一种在进入社会状态的时候不致丧失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就是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因此,卢梭成了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思想导师。

百科全书派哲学概要p294

1、唯物主义自然观

(1)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的坚持和阐发;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2)对物质概念的新规定,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痕迹。

(3)关于物质自己运动的思想,仍然是机械运动。

(4)对普遍联系的新见解,但有形而上学的观点。

2、唯物主义认识论

(1)关于认识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意识和思维人脑的属性,主体和对象是同一的物质性的存在。

(2)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3)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

(4)对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进一步阐发,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但是,他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非辩证地观察认识问题,有局限性。

3、无神论思想

(1)驳斥了宗教神学的基本信条:灵魂是人脑的属性,原罪说是荒唐的。

(2)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宗教谬误是一切谬误中最有害的谬误。

(3)批驳了“没有宗教就没有道德”的谎言,认为的人的德行与宗教无关。

(4)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是人类的无知。

4、社会历史观和伦理思想

(1)论人和人性:人是一种自然的、物质性的存在,人有趋乐避苦、保存自己的本性。以人性代替神性,有反封建、反宗教的进步作用。

(2)论国家法律的起源:他们依据社会契约论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认为人生来就是独立和平等的,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这些自然权利。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3)论道德行为和道德理论的评价:是否符合人性是对人的行为惊醒道德评价的标准。

德国哲学p296

哲学的对象从来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因而哲学的理论或学说通常总是抽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哲学理论都那样“纯粹”,许多哲学家有经验主义的倾向。

德国哲学就不同了,它最纯粹地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完全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操作。其次,德国哲学的思辨性与它的辩证性是分不开的。哲学家们试图超越近代哲学的“知性思维”,主张以辩证法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德国哲学“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操作便形成了一种概念的辩证法,正是由于这种概念的辩证法使德国哲学表现出了鲜明的思辨性。

最后,德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辩证性为哲学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使得德国哲学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庞大壮观的形而上学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不仅具有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的特征,而且它非常重视对古代哲学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德国哲学的传统。例如,在早期近代哲学中,莱布尼茨就试图以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补充近代哲学的机械自然观。因此,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感比以往的哲学家要开阔得多、深厚得多。

康德:p298

1770年以前,他特别注重研究自然科学问题,具有较多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在认识论上虽有一些怀疑论的因素,但主要方面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界。

《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来源与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形成的问题。

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形式与感性材料结合而成,这构成了他的先验哲学的主要部分,即他的哲学理论。

《实践理性批判》是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原则和自由,即他的伦理学。

在其结论中说,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的心灵中不断地引起景仰和敬畏。

《判断力批判》是研究“美”的问题,说明“美”是什么,“美的艺术”必须要有天然禀赋的人才能创造出来。即他的美学。

康德的三大批判自认为关心的是“人是什么”,它可以分成三个问题: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当做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如何以人为自然立法;《实践理性批判》回答如何以自由为人立法;《判断力批判》说明人的希望表现于艺术创造性,并最后寄托于合目的性。

康德哲学革命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先天综合判断p302

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一方面同意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经验论原则,

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来自纯粹理性,即先天的。

由此,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的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纯理性的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显然,如若我们承认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是存在的,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经验和先天、纯理性这两方面的因素。

然而传统哲学认为后天的经验与先天的纯理性的普遍必然性水火不能相容。

为了克服上述困境,康德提出:我们能否先天地经验对象?

“先天的”意即纯理性,是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在此意义上亦称之为“客观的”。

“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并不一定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获得的天赋观念,而是那些为经验提供必要前提的知识要素。“先天”与天赋并不完全等同。

“经验”不是经验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知识:经验加普遍必然性p310

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

并且是经验的条件,从而赋予了知识以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

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

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理性的亦即普遍必然的。“先天综合判断”是指它的命题是必然的、先天的,同时又是对经验世界做出的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休谟的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分析命题、先天命题,是必然真理;综合命题关联经验事实,是后天的偶然命题。

唯理论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不仅表现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也表现为某些经验事实的命题。康德不赞成休谟的经验论把综合命题归于偶然真理,因为这会否认经验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结果是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康德既接受了唯理论关于某些经验事实的命题也属于先天的必然真理的观点,又批评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说。一是什么是天赋观念具有随意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没有考察天赋观念的基础,关于天赋观念的假定是独断的。康德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经验。“经验”是知识的同义词。

先天综合判断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数学命题;二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三是形而上学的命题。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回答。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先验知性论回答: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先验理性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的问题和部分回答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批判哲学

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康德解释了“批判”的含义:所谓“批判”不是对书本或者理论学说的批评或驳斥,而是对理性之认识能力的“分析”。康德把这项分析考察理性的工作称之为“批判”。亦即根据理性具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例如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之何以可能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实现对理性的一般认识能力进行分析和论证,其目的是最终确定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建立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在康德看来,以往的形而上学错就错在它们通常只是武断地论定,当它们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教条时,没有去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认识能力。与这种“独断论”

不同,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断之前,先来分析我们的认识能力。康德像他的同时代人一样,相信数学和物理学是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

尽管休谟的怀疑论否认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科学知识是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是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证明这一点罢了。康德的意图是通过对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来源的分析确立一种衡量知识是否是科学知识的一般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形而上学,看一看它究竟有没有资格被称之为科学。

康德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

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

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道德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

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

先验感性论p315

感性的定义:“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

感性产生表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二是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康德认为,刺激感官的对象叫“物自体”;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作出的反应称为直观形式;感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2015.06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 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 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 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 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 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 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 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 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 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 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 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 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三、现代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学家的历史。”(怀特)欧洲大陆是刺猬的国度,而英语世界则是狐狸的国度。 从地理上对两大阵营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和卡尔纳普都是欧洲大陆的“儿子”,但却不是“大陆哲学家”。实用主义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则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 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 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 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更多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1.0分)1.0 分 A、感觉 B、记忆 C、技术 D、智慧 2笛卡尔之所以要证明上帝存在,是因为要证明()。(1.0分)1.0 分 A、物质世界的实在性 B、思想世界的实在性 C、普遍怀疑的合理性 D、普遍怀疑的确定性3霍布斯认为国家是什么?(1.0分)1.0 分 A、制定契约,权力的转让 B、最高的权力 C、共同的权力 D、以上都正确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大地浮在水上”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泰勒斯 B、韦尔南 C、沃勒斯坦 D、雅斯贝尔斯 6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的是?(1.0分)1.0 分 A、罗吉尔·培根 B、弗朗西斯·培根 C、笛卡尔 D、黑格尔 7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谓的感性确定性是什么方式?(1.0分)1.0 分 A、从一般到个别 B、从一般到一般 C、从个别到一般 D、从个别到个别 8笛卡尔以几何学为基础提出了什么观点?(1.0分)1.0 分 A、唯理论 B、理性演绎法 C、感性演绎法 D、逻辑学 9《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 A、康德 B、卢梭 C、洛克 D、柏拉图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哪一天定为哲学日(1.0分)1.0 分 A、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 B、11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C、10月的第三个星期四 D、10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10希腊哲学终结的事件是?(1.0分)1.0 分 A、苏格拉底之死 B、东罗马帝国皇帝皈依基督教 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裂。 D、最后一所希腊学校 11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很强的()色彩。(1.0分)1.0 分 A、政治 B、伦理 C、科学 D、神话 12()强调真理是结果而不是开端。(1.0分)1.0 分 A、谢林 B、莱布尼茨 C、费尔巴哈 D、黑格尔 13整个人类发端以来,所有问题最终归结起来无非是(1.0分)1.0 分 A、温饱问题 B、生死问题 C、精神问题 D、种族问题 14康德把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称为()。(1.0分)1.0 分 A、先验论 B、知性纯概念 C、先验分析论 D、理性概念 15观念之间的关系有()类(1.0分)1.0 分 A、一 B、二 C、三 D、四 16以下不属于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的是?(1.0分)1.0 分 A、超验性 B、内在性 C、自由的问题 D、解放性 17以下哪项不属于哲学产生的条件(1.0分)1.0 分 A、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 B、人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 C、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 D、生产力必须得到发展 18经院哲学十分关注的问题包括下列哪个选项?(1.0分)1.0 分 A、世界的组成方式 B、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缺,06, 1998 现代西方哲学 1、简述罗素逻辑原子论的基本观点 2、嘉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观点 3、试析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4、福科关于“认识型”的结构主义学说 5、尼采关于“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及其意义 1999 现代西方哲学六选五 1、阐述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2、分析海德格尔关于Dasein(此在)的思想 3、克尔凯郭尔所讲的“人生道路三阶段” 4、柏格森的时间思想 5、关于罗素“模状词”理论及后人对它的批评 6、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主要思路 2000年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及其问题。 二、分析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形式”的学说。 三、试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罗蒂对于“基础主义”的批判。 五、萨特关于“意识”的学说。 六、分析柏格森关于“绵延”的思想 2001年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外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 2、唯意志主义 3、詹姆士讲的纯粹经验 4、摹状词 5、加谬的“荒谬” 6、柏格森的两种时间 问题论述 7选4, 20分 1、穆勒关于个人和权利的关系的观点 2、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路与叔本华思想的关系 3、试析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所包含的不同方法论倾向 4、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与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的关系 5、试析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以及它与康德的时间观的关系 6、简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 7、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欧洲文明史大纲中各章思考题

目录 第一章希腊文明 (2) 1、希腊文明有哪些特点 (2) 2、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与弊(P11) (2) 3、希腊文明在哪些方面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4、希腊文明的历史是如何体现其人本主义精神的 (3) 第二章罗马文明 (4) 1、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P23) (4) 2、罗马共和国大规模军事征服取得成功的原因。(P21) (4) 3、罗马共和国是如何向帝制转变的。(P21) (4) 4、在罗马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罗马文明的规则性。(?) (4) 5、罗马文明都有哪些特点。(P24) (4) 第三章中世纪的基督文明 (4) 1、简述政教之争。(P35) (4) 2、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 3、分析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的地位和作用。 (5) 第四章文艺复兴 (5) 1、比较欧洲主要国家的封建制度 (5) 2、分析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体现其人文主义精神的。 (6) 3、分析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条件及意义(P37) (6) 4、分析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6) 第五章启蒙时代 (7) 1、分析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7) 2、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8) 第六章工业文明 (8)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原因。(P48) (8) 2、简述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P45) (8) 3、分析由于德国的崛起给欧洲局势带来的巨大影响。(P45) (8)

第一章希腊文明 1、希腊文明有哪些特点 (一)、城邦制度发达 (二)、工商航海业发达 (三)、民主政治发达 (四)、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和理性的特征 2、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与弊(P11) 3、希腊文明在哪些方面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纵观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不同城邦的公民在自由、民主的空气下, 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努力创造, 由此涌现了无数的天才, 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神话、政治学、建筑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并不断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与吸收, 逐步使古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文明中所倡导的哲学观、历史观、伦理道德观、社会与国家学说, 都对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古希腊宗教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 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 神话是宗教的核心。 首先, 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 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 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 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 二、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 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 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 “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三、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开创性影响 史诗和悲剧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两颗明珠, 光耀夺目。 《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 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 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除了史诗, 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出现公元前5世纪雅典时期的悲剧。当时雅典先后涌现出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是第一位重要的悲剧诗人,有“悲剧之父”之称,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 据说, 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演出时的布景、舞蹈、高底靴和轻飘鲜明的服装, 都是埃斯库罗斯首先采用而流传至今的。 索福克勒斯是三大悲剧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在他的著作里突破了抒情诗式的悲剧形式, 诗歌队退到台外, 减少合唱的作用, 加强了戏剧的作用, 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善。 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 命运实际上已是人物自身的性格, 所以他的悲剧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以此表现发生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的可悲事件。由于这一特点,欧里庇得斯被认为是开创西方家庭问题剧的第一人。 四、自然科学成就是西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方面, 泰勒斯证明了许多几何学命题,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人, 该定理也因此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1) 考试时间:2016-06-01 00:00 至 2016-06-10 23:59 考试状态:已完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会以允诺一个来生来世,去面对生死问题。1.0 分 A、科学 B、哲学 C、宗教

D、心理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以下属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回应的是?1.0 分 A、真正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 B、意志自由 C、经验哲学 D、先验哲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康德把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称为()。1.0 分A、先验论

B、知性纯概念 C、先验分析论 D、理性概念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观念之间的关系有()类1.0 分 A、上帝是否存在 B、上帝如何造人 C、上帝为何不允许亚当、夏娃吃智慧之果 D、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是?1.0 分 A、自我在经验中被认识 B、经验先在 C、主客体统一 D、自我同一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4学科制度化产生于什么时候?1.0 分 A、19世纪下半叶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在康德看来,人要享受幸福的首要前提是?1.0 分 A、拥有判断力 B、拥有实践力 C、实体 D、关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8()分为理论学和政治学。1.0 分 A、社会哲学

B、公民哲学 C、自然哲学 D、伦理学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9“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是谁的言论?1.0 分 A、自然生物 B、自然规律 C、自然生物与人类创造 D、一切自然的大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西方哲学史期末复习材料

1、“逻各斯”(Lo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客观上指世界的本原,可理解为原则和规律;主观上指人所认识的道理,可理解为理性和理由,是符合客观逻各斯的思想和真理。 2、奴斯:是阿那克萨格拉提出的,最初是指感知﹑认识﹑理解事物的东西。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种子构成的﹐种子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可变的,其本身不能运动﹐这就需要一种推动运动的力。但是因为这力必须认为是现存的,因此,他将此力赋予一种特别的、单一的物质,即基本实体,即奴斯,奴斯是一种物质元素:均匀、不生不灭,奴斯以最细微的状态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物质之中。 3、原子(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割,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4、理念:客观存在的、借思维把握的一类事物的共性。它是一类事物的原本、范畴,而个别事物则是理念的阴影和摹本。它的特点有本原性,超感性,不变性、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目的性、完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有序性。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5、实体(亚里士多德):通常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不表述主体;第二,独立自在性;第三,实体的属性是可变的,本身是不变的。他还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指事物的属和种。四因说和潜能现实说也是对实体论的延续。 6、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都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论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以F.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 7、唯理论:主张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个别的、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此基础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唯理论是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 8、哥白尼革命:康德对其哲学认识论改革的自喻。康德受到哥白尼将地球太阳关系颠倒而得出日心说的启发,认为在认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上也可以换个角度,即让对象符合认识,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这样,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核心就是认识主客体关系的颠倒。 9、道德律令:由康德提出,指先天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康德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在于服从和执行心中固有的道德律令,因此道德必须超越经验。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条,普遍的立法形式。即这种行为能成为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共同遵守;第二条,人是目的。行为本身尊崇人是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第三条,意志自律。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10、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被他称为第一哲学。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13至19世纪,形而上学主要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则开始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抽象、孤立、固定的思维方式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看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变化。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 全球最具价值的经典书籍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全球最具价值的经典书籍 影响世界的100本经典好书 1、柏拉图的《理想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方案,哲学大师柏拉图里程碑 式大作,西方哲学的源头。 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剥削阶级政治学体系的发端,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 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 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摩奴法典》,印度古代法律的珍贵文献,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维护 种姓制度。它宣扬种姓起源的神话,论列各种姓的不同地位、权利和义务,规定依违 种姓制度的奖惩,并以“来世”苦乐作为这种奖惩的补充。因此,《摩奴法典》作为维护剥削阶级高等种姓利益的工具,其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是纯粹的法典难以比拟的。 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它对印度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4、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钦定罗马私法教科书,第一、它融会了罗马法的全部 基本原理,是罗马法的精髓;第二、条理清楚,概念明确;第三、文字浅显,易于阅读; 第四、内容翔实,包括了民法的各个方面。 5、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首先摆脱神学的政治学,《君主论》是一本毁誉参 半、不可不读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 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和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 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本书在政界、宗教界、学术 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 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6、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作者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 义者,他以卓越的才力,热情描绘了乌托邦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生活图景, 同英国十六世纪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乌托邦》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史和政治学术

[考试]西方哲学智慧第十六章课后作业及答案

[考试]西方哲学智慧第十六章课后作业及答案 黑格尔哲学(一) 1 黑格尔第一部著作是什么, A、《精神现象学》 B、《逻辑学》 C、《哲学全书》 D、《法哲学原理纲要》 正确答案: A 2有多少研究黑格尔的人就有多少个黑格尔。 正确答案: ? 3黑格尔公开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精神现象学》(1807)。 正确答案: ? 4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对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颠覆。 正确答案: × 5 能被称为“对德国国家哲学作了完整的阐述”的人是, A、康德 B、谢林 C、黑格尔 、叔本华 D 正确答案: C 6叔本华在年轻的时候对德国思想界造成很大影响,黑格尔也在其影响之中。

正确答案: × 7黑格尔写书的特点是,把观点和结论放在最开始的地方,然后进行正推和反推。 正确答案: × 8 下列著作不属于黑格尔的是, A、《精神现象学》 B、《逻辑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法哲学原理》 正确答案: C 9 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真正的诗人的是谁, A、歌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荷尔德林 正确答案: D 10 下列人物中同黑格尔做过室友的是, A、荷尔德林 B、海德格尔 C、叔本华 D、赫尔曼 正确答案: A 11

主要代表作是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哲学全书包括、、 A、逻辑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B、数学、物理学、法学 C、政治学、经济学、神学 D、逻辑学、法学、数学正确答案: A 12 黑格尔每年7年14日不管某时某地都要喝一杯酒,庆祝这一日为的是、、 A、结婚 B、订婚 C、升职 D、法国大革命 正确答案: D 13黑格尔是法国哲学家正确答案: × 14 人类自身像这样被尊重,就是时代最好的、、 A、解放 B、说明 C、标志 D、明天 正确答案: C 15真正的黑格尔著作只有三部,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正确答案: ? 16 黑格尔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是: A、《逻辑学》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重要哲学思想。 1、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社会和哲学起源发展的关系。 2、掌握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内涵。 3、了解古代西方各主要哲学流派和主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 4、准确理解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复习内容: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伊奥尼亚学派 二、南意大利学派 第二节中期希腊哲学 一、智者和原子论先驱 二、原子论 三、理念论的起源和发展 四、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对哲学历史的批判总结

第三节晚期希腊哲学 一、晚期苏格拉底学派 二、晚期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哲学 第四节古代罗马哲学 重点内容: 1、基本概念 1.1 本原或“始基” 1.2 原子 1.3 理念 1.4 数与和谐 1.5 “四因” 1.6 “存在”与“非存在” 1.7 “四根” 1.8 “形而上学” 2、基本命题或基本思想 2.1 “水是万物的始基” 2.2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2.3 “美在和谐” 2.4 “飞矢不动” 2.5 “认识你自己” 2.6 “学习就是回忆” 2.7 “实体是不表述主体并存在于主体之外的”

2.8 “美德即是中道” 2.9 “幸福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 3、综合理解 3.1 哲学本体论的起源,自然哲学的历史价值 3.2 原子论与理念论的对立及其实质 3.3 先验论哲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4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史的批判和总结 3.5 “原子论”的起源和发展 3.6 “伊壁鸠鲁主义”对伦理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基督教和基督教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大致线索,理解经院哲学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实质,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质。 1、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教义。 2、初步理解哲学和宗教的联系和区别。 3、明确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实质,理解人本主义的思想实质。 4、明确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