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另思“大禹治水”的故事

另思“大禹治水”的故事

另思“大禹治水”的故事

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

王建辉马艳华

本案例摘自华师大版历史新教科书初一上册《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大禹治水”。

师:“同学们,大禹带领人们治水十几年,辛苦劳累,‘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经过短暂热烈的讨论,很快有了自己的结论:

生1:“公而忘私、以身作则”;

生2:“舍己为人、先大家后小家”;

生3:“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生4:“以天下为己任”;

……

师:“很对,古往今来,大禹的精神一直被人们所称颂,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讲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有个女同学将手一举,倏地又放下了。于是,我停止讲课:“侯其君同学,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老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确实说明了他具有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但他的家里也有妻子、孩子,可能还有爷爷、奶奶、母亲、兄弟姐妹等人,他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回家看一看,我认为还说明大禹没有亲情和孝道,不懂得尊老爱幼,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一石激起三层浪。

侯其君同学的发言引起了课堂骚动:“是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对,大禹还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大禹原来还是这样一个人呀!”、“真可惜,大禹的功绩被他的冷酷无情掩埋了。”,同学们思维中的智慧火花迸发了出来,议论声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这个问题的提出,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经过瞬间的盘算,我决定采取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策略,把球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解决。于是我没有制止学生的议论,而是走下讲台,一边细心听取他们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和不同观点,一边思索如何给这个问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大约5分钟之后,我临时设计了一个思维拓展问题:“假如你是大禹,你去治水,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在议论中已开阔了思路,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很快有同学回答:

生A:“我会像大禹一样,专心治水,为老百姓解除灾难,水患不除,决不回家”;

生B:“我觉得大禹做得很对,可如果我是大禹,我会很想念家中的亲人,达不到大禹的那种精神境界”。

课堂进一步被激活:“老师,我说,老师,让我说……”

生C:“我很佩服大禹,可是他真的不想家、真的那么冷酷无情吗?历史上的大禹真是这样的吗?是不是书中写错了?”。

生D:“我认为大禹既是一个公而忘私、受人尊敬的人,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公而忘私的精神,批判他冷酷无情的做法。所以我既要治好水患,又要做一个慈父、孝子。”

生E:“假如我是大禹,我会每隔一个月回家一次看望我的妻子和孩子,给老母亲带去我的礼物,以表达我的孝顺和思念之情。”

同学们被她逗笑了。

师总结:“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当一个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尽‘忠’却不能尽‘孝’时,父母妻儿会不会体谅这种不‘孝’的做法呢?”

全体同学:“会”

教学备忘录: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常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不足为怪。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解这些问题,使学生脑中的智慧之火得以成燎原之势。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对大禹的反面认识应该说颇具有代表性。自古以来,人们对大禹的认识仅局限在他的贡献上,称颂他,赞扬他。而像侯其君同学这样敢于打破传统观念,从反面认识大禹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中既重识了大禹,又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升华了自己的思想。无独有偶,这一问题的插入正对应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单纯地说教要理想的多。这个问题的提出有没有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精神,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该极力发扬的。教师应注意运用新的理念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疑”中探索,在“问”中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