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五个构成要素:

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市场。

3、金融中介机构。

4、金融工具。

5、国家的管制框架。

金融功能

传统理论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活动。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金融功能框架。

金融功能观认为:为了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应采用的概念框架,其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二是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系统执行各项功能的效率提高。

金融系统(既包括金融机构,又包括金融市场)基本的、核心的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5、提供价格信息。

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

金融功能是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就动态观点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正在向美国模式发展。

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是怎么形成的

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最要的一项就是受到人为政策管制的影响,管制政策大多取决于对某次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反应,而体制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路径依赖---变革体制的成本通常大于维持原有体制的成本。

现代金融体系最早形成于欧洲。

不同的金融体制在形成之初并没有抽象的理论研究,或者是优劣比较,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现代金融理论常常假设金融市场是最好的金融运作形式;金融市场发达的体系,要比主要依靠银行的体系,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不仅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主要是依靠银行体系推进经济增长,而且直至今日,主要依靠银行体系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也还在取得不俗的表现。因此,有关银行优越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也同时存在。

比较优劣的理论分析是多视角的:从风险分担与管理方面比较优劣;从信息处理方面比较优劣;从监管方面比较优劣;从公司治理方面比较优劣……不同角度的论证,几乎都存在不同的见解,而且反复驳辩,头绪越来越多,虽然不同的见解均有见地,但要想根据这样纷繁的议论归纳出是市场重要还是机构重要的定论,纵然不是不可能,恐怕也是极难做到的。

不过,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好像市场与中介并不像理论家所论证的那样,在彼此拼优劣,而是走着相互渗透之路。

第三节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传统银行的衰落”

近些年来盛行的银行必将式微、衰落,甚至消亡的议论。

就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来看,以长期实施分业经营的美国为例,银行比例的下降是明显的。

如果对金融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考察,资本市场与银行的校长约在24点;货币市场与银行的消长约10个点;虽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都属于金融市场,但与银行的关系却大有不同。银行与资本市场好像是你消我长,分野较为明朗,而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关系,则是你种有我、我中有你,不太容易分清。在美国,银行里就有货币市场基金的业务。

但不论怎样,银行份额下降的趋势是明显的,这就引发了对银行为什么存在的思考。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是美国的情况,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并非都是

这样。

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银行存在的根据是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对于这两者,通常归纳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摩擦的存在。其思路是:如果一个人要直接投资并贷出自己的货币资本,那么他要在可能的借款人中选择可靠并有发展前途的对象,要了解贷款所要投入项目的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收益,要设计贷款契约,贷出后要监控其使用,要随时评估贷款可回收的保险系数……简言之,为了贷出,他要付出可观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大多与信息不对称相关。要了解贷款所要投入项目的可行性直至评估贷款可回收的保险系数,都要收集信息。银行具有收集信息的优势,不仅可以节约信息收集成本,而且可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并据以加工处可供选择的决策判断。在这个方面,银行存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假如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不复存在,银行中介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确明显下降。根据逻辑推论,银行中介的作用会相应地越来越不重要,但最能引发思考的是: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明显下降理应带来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比例的增大。这就引出脱开原有框框的思考,如从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角度的剖析、从参与成本角度的剖析。

风险是经济行为主体普遍面对的问题,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越来越成为生死攸关的急迫要求。于是,银行家有了需要在

风险管理方面为之服务的客户群。有的风险可通过风险交易消除或回避,有的风险可通过风险交易分散或转移,有的风险可通过风险交易予以治理。银行具备在这个方面提供明智而有效服务的能力,面对日益增大的需求,这就使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的中心职能。

参与成本的视角也受到重视。

在一个长期存在的完全市场假设中,意味着所有投资者都能无摩擦地参与市场,或者说市场处于充分参与状态,但这样的假设并不存在于生活之中。

投资者要想参与市场,要付出学习成本,要“交学费”---要投入精力,学习市场运作,了解资本收益的变化,见识市场的动态;要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组合,而且要实时地调整组合,如此等等。特别是金融创新的进程越来越快,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操作要求有很高的专业性,参与成本明显有上升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及时是信息充分从而有可能进行资产组合动态管理的投资者,面对过高的参与成本也有可能放弃直接操作;至于信息不充分的投资者,更难以直接参与市场。银行正是通过提供信息、代客理财、创造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提供固定收入等服务,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四节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

趋同还是收敛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极为强劲;而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却好像步履蹒跚。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信息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了融资的交

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原来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优势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越来越多地受到直接融资的竞争压力。

2、战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经常发生,利率风险加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浮动汇率制,汇率风险加剧。于是,贸易和金融领域极其需要发展新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这种客观需求刺激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急剧地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3、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的压迫下,不断突破政府的各种管制,创造和使用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各国政府的管制思想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基本趋势是放松管制,为金融创新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但由此增强的银行业的竞争力量,在更为迅猛的资本市场扩充面前依然显得柔弱。

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传统的银行主导型国家中,资本市场都显示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因此,近年来人们关注一个话题:各国金融体系是否会趋同,或者是否应该向美国模式收敛?

中介与市场的渗透发展

实际上,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非常强劲:就西欧大陆全能型银行来说,本来一直从事有关资本市场的经营活动,在典型的分业经营的美国,银行的经营实际也占资本市场业务总量的相当份额。比如在美国利率和外汇衍生工具的市场上,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已成为主要交易商,它们所持有的这类合约占总额的极大比重。银行从事衍生品的交易要冒极大的风险,它们之所以冒风险,是由于传统利息

性收入明显下降的压力。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不会只待在传统的领域而不为自己开拓新的盈利途径的。在美国,由于银行有存款保险,并能从美联储的贴现窗口直接借款,也给许多银行进入高风险行业创造了条件。此外,在证券化由于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而走向“无所不在”的背景下,银行业创造了种种证券化的产品,如抵押贷款中抵押品的证券化,消费信贷的证券化,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甚至不良资产也可进行证券化的操作。这样一来,银行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就交叉在一起。通过资本市场,银行解决了贷款资金长期占用与保持流动性的矛盾;当然,资本市场也相应地扩充了自己的领域。

当银行向金融市场渗透,金融市场的中介机构也不断侵入银行的传统势力范围。

影子银行

2007年以来,人们将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期限和流动性转换的信用中介,或者行使商业银行功能却不受类似商业银行那样严格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称作“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活动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关活动、由未受监管的金融公司开展的信贷活动、由特殊渠道和由长期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等投资工具进行的保险活动以及通过回购市场证券化进行的融资活动。

影子银行体系能够促进信贷向特定部门扩张,也为银行和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管理信贷、流动性和期限风险的工具。但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显示,影子银行给金融部门带来了众多风险。

减少影子银行体系给金融稳定带来的潜在危险已势在必行。首先,需要改善机构层面的信息披露和全系统的统计框架,确保对风险积累进行适当监测。此外,还需要同时对那些反映潜在系统性风险实质和位置的指标进行定期监管。其次,需要识别和解决监管缺口,随时应对金融体系中危险的杠杆率积累以及期限和流动性的错配。考虑到许多对冲基金活动都具有国际性,因此以上工作需要国际层面的协作。

把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要求我们将“金融中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考察银行与市场的关系,实际包括两个层次:(1)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的关系;(2)存款货币银行与其他金融中介的关系。

从金融功能着眼,各种金融机构存在一些具有基本意义的共同点。概括地说,金融中介机构都是金融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

1、所有金融中介都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服务,可以是金融产品买卖双方的单纯的中介,也可以是金融产品的销售者、购买者。

这类服务保障着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丧失流动性,金融资产也就失去了生命了。

2、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有关金融交易所必要的信息服务,包括承担信息的评价和监控的职能。

有人形容,信息成本是从无知到达无所不知的代价。交易者很少鞥负担得起完成整个“旅程”的费用,这本身就是所有金融中介存在的一个内在原因。

3、所有金融中介都本着统一的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金融风

险。

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保险业,长期被认为有别于其他金融中

介。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得出的论断却是:所有非保险业的金融中介,

其运作都是基于集合、分担、转移风险的保险原理;或者说,银

行、股市、期市等都是保险的形式。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一)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一) (一)我国“一高七偏”的金融结构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已今非昔比,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明显不合理或扭曲的症状,其主要特征可以“一高七偏”来概括。“一高”即金融相关率大大提高。我国的金融相关率,1978年为95.2%,2000年为225%,22年增长了12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5.9个百分点。尽管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988年)的326%、392%、294%和254%相比还有差距,但与巴西和印度(1988年)的175%和114%相比,已明显居高。 所谓“七偏”,一是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融资结构偏间接融资。我国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值为56%,最高为80.8%(马来西亚),最低为34%(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为78%、41.0%、42.5%和48.1%。 二是金融机构的类型结构偏商业银行机构。从证券市场和银行金融资产结构看,1993年证券资产占总金融资产(证券资产十银行资产)的比例为13.5%,截至2000年6月上升为23.8%,也仍比其他各国(地区)1993年56%的平均水平低32.2个百分点。至于我国购买保险的支出,2000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9%,1999年更仅占1.63%,与英国的13.35%及香港的4.72%比较,明显偏低。这表明,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突出地位。从国际比较看,美国的传统银行业正以不同的方式萎缩,30年前,银行业在美国经济中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0%,目前已经收缩到25%,而且这种萎缩还在继续。 三是银行市场结构偏大银行垄断。到2000年底,我国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2057家城市信用社、39333家农村信用社、239家信托投资公司和69家财务公司。截至2001年12月,国家银行的存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73.4%,贷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6.9%。而且,一段时期以来,还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整体信誉受影响、存款向国有大银行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从国际比较看,经过90年代银行间的并购风潮,美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其前100家大银行在资产方面的份额也才70%。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在世界上是多么独特。 四是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我国3家政策银行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总银行资产的83.4%,在国际上只有印度超过这个比例。如果考虑到其他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国有成份,我国国有银行所占比例实际上还要大得多。据世界银行2001年上半年发表的一个报告,该行对100多个国家的金融业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方(即国有)银行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那些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大约占世界人口40%的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银行资产仍为政府所有。国有银行占银行业资产75%一100%的国家有印度、中国、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叙利亚等。而沙特和大部分海湾国家的国有银行已大幅减少,现仅占10%。突尼斯、摩洛哥和大部分南美国家的国有银行也已减少到了10%~25%,埃及、巴基斯坦、巴西和俄罗斯减少到了50%~70%。 五是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企业生产经营贷款。截至1999年,我国银行业一直偏重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而忽略居民消费贷款,后者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还不到2%。而美国银行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份额在50%以上,日本银行在20%以上。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住房、教育和消费贷款为人民币2347亿元,占其新增贷款的29.7%。 六是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底组织全国15个省市对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7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抽样调查,对非国有经济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对国有经济的贷款占58%。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对非国有经济贷款的

第八章 金融体系及金融基础设施

幻灯片1 第八章 金融体系及基础设施 幻灯片2 目录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 ●第三节再论证存款货币银行 ●第四节中介与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金融基础设施 幻灯片3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功能 (11)3 幻灯片4 一、金融体系 1. 定义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 (11)4 幻灯片5 一、金融体系 2. 构成 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 (11)5 幻灯片6 一、金融体系 3. 类型 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二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11)6 幻灯片7 二、金融功能 哈佛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以 下六大基本功能: 1、清算和支付功能,即提供了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2、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3、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

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11)7 幻灯片8 二、金融功能 (4)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5)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6)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11)8 幻灯片9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 一、中介与市场的对比 二、对不同格局的论证 三、不同格局如何形成 四、格局的演进趋向 五、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11)9 幻灯片10 一、中介与市场的对比 金融中介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 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 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 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是 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储蓄存单等。 (11)10 幻灯片11 二、对不同格局的论证 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中国的金融体系,静态观察,银行占绝对优势;动态观察,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11)11 幻灯片12 三、不同格局如何形成 剖析欧美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出,人为的政策管制,对 一国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管制政策大多取决于对某次危机的反应;而体制一旦形 成,就会出现路径依赖——体制变革的成本通常大于维持原 有体制的成本。 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11)12 幻灯片13

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优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他的成名著作《财富增长论》中,着重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具有资本请求权的银行家或者资本市场,将社会资本通过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企业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运用效率,用更有效的方式满足或创造了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以繁荣。随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一般都认为金融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跨时间跨空间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金融体系的组织模式,一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一种以货币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前者的代表为日本和德国,而后者的代表为英国和美国。历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两者金融体系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一)从效率和稳健性方面看两种体系的优点 一般认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从运行效率的方面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动员储蓄,集中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比较匮乏的时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将资本投资于关键的行业,迅速拉动经济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来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规避经营风险,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评估

公司的财务风险,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信贷政策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所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可调控性。 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具有如下优点:从运行效率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持更有风险性的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更大的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一般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后续的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看,社会储蓄通过市场投资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司控制权,或者监督公司的权利。 所以,从运行效率和稳健性的方面来看,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各有其优势。前者的明显例子为在1953年至1973年的高速发展日本,而后者的例子为在20世纪崛起的美国。 (二)从泡沫和危机的角度看两种体系的缺点 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股市奔溃,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而后者,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从而引起全球性衰退。 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生的危机来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作用有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发生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一反稳健常态,为房地产投机商和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以追逐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从而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一个特别的方面:政府提供的隐形

第九章 金融机构体系

1、目前对货币供给量的定义中,有两个称为“货币”与“准货币”的概念,这两者之和相当于通常采用的( c)。 A、M0 B、M1 C、M2 D、M3 2、我国目前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是( a )。 A、流动性 B、安全性 C、盈利性 D、风险性 3、相对于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是一个( b ) A、预测值 B、确切值 C、预测区间 D、理想值 4、实际货币供给量是指剔除了( c )影响因素的货币存量。 A、活期存款利率 B、定期存款利率 C、物价水平 D、再贴现率 5、在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作用力度最强的是(d)。 A、公开市场业务 B、再贴现率 C、流动性比率 D、存款准备率 6、可以直接增减流通中现金的货币政策工具是(b)。

A、公开市场业务 B、再贴现率 C、流动性比率 D、存款准备率 7、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放款能力来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d )。 A、公开市场业务 B、再贴现率 C、流动性比率 D、存款准备率 8、个人储蓄存款属于我国现阶段所公布的货币层次的( a ) A、M2 B、M0 C、M1 D、M3 9、在典型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基础货币和(b )两个环节构成的。 A、货币供给量 B、货币乘数 C、再贴现率 D、利率 10、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的现金与( c )。 A、商业银行资本金 B、商业银行借款成本 C、商业银行准备金 D、流通中商业票据 11、按照凯恩斯对货币供给应是个外生变量的设想,那

么该变量的决定因素就是再贴现率和(c)。 A、物价水平 B、储蓄利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贷款利率 12、假设央行从A中购进国债100元,而A将所得存入银行B中,其存款准备金率若为20%,则在简单存款创造机制下,这100元的原始存款最终将变为(d)元。 A、100 B、300 C、400 D、500 13、高能货币是人们对( d )的另一个称谓。 A、金币 B、银币 C、债券 D、基础货币 14、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将会使基础货币呈现( b )的变动情况。 A、减少相应数额 B、增加相应数额 C、保持不变 D、不确定 15、政府为了应对财政赤字所采用的( c )政策,会对基础货币产生间接影响。 A、增加税收 B、减少转移支付 C、发行债券 D、发行货币

《金融》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职能,特别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二本章考核知识点概要 一、金融体系的职能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三、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五、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形式 六、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构成 七、中央银行的产生 八、中央银行的性质和智能 九、我国中央银行 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 十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经营特点 三本章知识框架图 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 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存款银行) 政策性银行 性质 职能 类型 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体系 产生 性质 职能 我国的中央银行 性质 种类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保险公司 各种基金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 投资银行

四知识点精讲 一、金融体系的职能 一国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首先是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使资金由盈余的单位迅速流向资金短缺的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这一职能的实现要借助于两种方式:一是间接融资方式。二是直接融资方式。 二、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具体实施中,主要是围绕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推进的。 (2005年7月单选6题,2005你那4月简答34题) 三、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经历三个阶段 (1)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 (2)多元混合型金融机构体系; (3)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吸收单位和个人的存款,从事贷款发放、投资等获取利润的企业。其性质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 2、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2008年7月单选6题) 五、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2006年7月单选4题) 2、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和支付代理人。 3、信有创造职能。这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最终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金融理论与实务 第09章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理论与实务 主讲老师:王浩琳 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 1、金融机构的含义 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它通常以一定量的自由资金为运营资本,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各种证券、接受他人的财产委托等形式形成资金来源,而后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运营资金,并且在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取得收益。 2、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及特殊性 共性:金融机构需要具备普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向社会提供特定的商品和服务、必须依法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等。 特殊性: (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的特殊性 (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的特殊性 (3)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的特殊性 (二)金融机构的种类 1、按照业务性质和功能的不同,金融机构可以分为管理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机构 2、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3、按照业务活动的地理范围,金融机构可分为国际性金融机构、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性金融机构 (三)金融机构的功能 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金融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功能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流程设计,为客户之间完成货币收付或清偿因交易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服务。 2、促进资金融通 资金从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的流动与转让就是资金融通,简称融资。融通资金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具有的基本功能。 3、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对资金商品的定价、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和时间的付出、机会成本等。 金融机构利用筹集到的各种期限不同、数量大小不一的资金进行规模经营,可以合理控制利率、费用、时间等成本,使投融资活动能够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投融资需要。 4、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金融机构为各部门的投融资活动提供专业性的辅助与支持性服务,主要表现在对各种企业和居民家庭。 5、改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的现象。 金融机构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其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信息筛选和信息分析优势。 6、转移与管理风险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第三节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第四节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再释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五要素: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是覆盖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融资运作的两大领域。 -金融工具有的是服务于金融市场,有的是服务于金融中介机构,越来越多的则是服务于二者。 -制度和调控机制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金融功能 传统理论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活动。 金融功能观(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function) 近十年来用于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又称功能主义金融观。 金融功能观认为:为了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应采用的概念框架,其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 金融功能观可用来分析金融机构问题并且可以用来剖析金融系统格局的。 金融系统基本的、核心的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5.提供价格信息 6.提供解决“激励”(incentive)问题的方法 现有的金融功能框架是微观分析框架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没有金融体系,就没有货币可用来收付;而没有货币进行支付,上述的金融功能也无从展开。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 金融功能是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必然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接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如图10—1所示,2009年9月, 中国的银行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高达7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000《金融学》复习思考题

11 800 按章分别插入各章的末尾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2.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货币?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又往往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 3.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6.建立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当今世界上的货币制度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7.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应该怎样理解?结合欧洲货币、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理一理你的思路。 8.货币是不是终归要消亡? 第二章 1.你过去对于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怎样理解的?应该怎样界定信用较好? 2.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之为“信用经济”? 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 4.记住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模型。对于它的重要性你有什么认识? 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我国目前为什么大力推广票据的使用? 6.在我国,利用外资包括哪些形式?大量地、长久地利用外国资本是否必然会陷入债务奴隶的境地? 7.为什么把股份公司与信用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于股份公司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给予极高的评价? 8.1997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其意义何在?了解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消费信用的贷款有哪些类型。大学生助学贷款算不算一种消费信用? 第三章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

(一)我国“一高七偏”的金融结构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已今非昔比,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明显不合理或扭曲的症状,其主要特征可以“一高七偏”来概括。“一高”即金融相关率大大提高。我国的金融相关率,1978年为95.2%,2000年为225%,22年增长了12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 5.9个百分点。尽管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988年)的326%、392%、294%和254%相比还有差距,但与巴西和印度(1988年)的175%和114%相比,已明显居高。 所谓“七偏”,一是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融资结构偏间接融资。我国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 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值为56%,最高为80.8%(马来西亚),最低为34%(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为78%、41.0%、 42.5%和48.1%。 二是金融机构的类型结构偏商业银行机构。从证券市场和银行金融资产结构看,1993年证券资产占总金融资产(证券资产十银行资产)的比例为13. 5%,截至2000年6月上升为23.8%,也仍比其他各国(地区)1993年56%的平均水平低32.2个百分点。至于我国购买保险的支出,2000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9%,1999年更仅占1.63%,与英国的13.35%及香港的4.72%比较,明显偏低。这表明,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突出地位。从国际比较看,美国的传统银行业正以不同的方式萎缩,30年前,银行业在美国经济中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0%,目前已经收缩到25%,而且这种萎缩还在继续。 三是银行市场结构偏大银行垄断。到2000年底,我国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2057 家城市信用社、39333家农村信用社、239家信托投资公司和69家财务公司。截至2001年12月,国家银行的存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 73.4%,贷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6.9%。而且,一段时期以来,还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整体信誉受影响、存款向国有大银行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从国际比较看,经过90年代银行间的并购风潮,美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其前100家大银行在资产方面的份额也才70%。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在世界上是多么独特。 四是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我国3家政策银行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总银行资产的83.4%,在国际上只有印度超过这个比例。如果考虑到其他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国有成份,我国国有银行所占比例实际上还要大得多。据世界银行2001年上半年发表的一个报告,该行对100多个国家的金融业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方(即国有)银行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那些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大约占世界人口40%的 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银行资产仍为政府所有。国有银行占银行业资产75%一100%的国家有印度、中国、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叙利亚等。而沙特和大部分海湾国家的国有银行已大幅减少,现仅占10%。突尼斯、摩洛哥和大部分南美国家的国有银行也已减少到了10%~25%,埃及、巴基斯坦、巴西和俄罗斯减少到了50%~70%。 五是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企业生产经营贷款。截至1999年,我国银行业一直偏重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而忽略居民消费贷款,后者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还不到 2%。而美国银行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份额在50%以上,日本银行在20%以上。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住房、教育和消费贷款为人民币2347亿元,占其新增贷款的29.7%。 六是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底组织全国15个省市对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7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抽样调查,对非国有经济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对国有经济的贷款占58%。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对非国有经济贷款的比例上升到48%,较1999年增长了2%。但与非国有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占70%以

最新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九章练习及答案

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一、单项选择题 1.金融机构又被称为()。 A.金融中介 B.金融企业 C.金融单位 D.金融组织 2.不属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是()。 A.商业银行 B.信托公司 C.租赁公司 D.开发银行 3.不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是()。 A.中央银行 B.证券公司 C.政策性银行 D.信用合作社 4.不属于完成融资交易需要经过的环节的是()。 A.调查 B.分析 C.谈判 D.签约 5.不属于“四行二局一阵”中的“四行”的是()。 A.中国银行 B.中央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中国建设银行 6.我国组建的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是()。 A.中国建设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广东发展银行 D.中国民生银行 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于()。 A.1995年 B.1998年 C.2000年 D.2003年 8.我国的中央银行是()。

A.中国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开发银行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是()。A.中国进出口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银行 D.交通银行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是()。 A.渤海银行 B.中信银行 C.深圳发展银行 D.农业开发银行 11.城市商业银行最初被称作()。 A.城市发展银行 B.城市合作银行 C.城市建设银行 D.城市通商银行 12.我国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成立于()。 A.1978年 B.1987年 C.1995年 D.2000年 13.我国第一家股份租赁公司中国租赁公司成立于()。A.1980年7月 B.1981年7月 C.1983年7月 D.1985年7月 14.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 A.1990年1月8日 B.1990年12月1日 C.1991年12月12日 D.1992年12月25日 15.证券公司在各国的称谓不同,被称为商人银行的是()。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金融学国开第九章

单选题(每题6分,共5道) 题目1 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这个时期是“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确立阶段。 选择一项: A. 1953-1978年 B. 1948-1953年 C. 1978-1983年 D. 1983-1993年 反馈 知识点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 正确答案是:1953-1978年 题目2 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专门向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条件较宽的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其宗旨主要是向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无息贷款,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这种贷款具有援助性质。 选择一项: A. 国际金融公司 B. 世界银行 C.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D. 国际开发协会 反馈 知识点提示: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正确答案是:国际开发协会 题目3 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金融机构是()。 选择一项: A. 国际开发协会 B. 国际清算银行 C. 国际金融公司 D. 世界银行 反馈 知识点提示: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正确答案是:国际清算银行 题目4 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是金融机构的传统功能,其对商品交易的顺利实现、货币支付与清算和社会交易成本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一项: A. 支付结算服务 B. 融通资金

C. 风险转移与管理 D. 降低交易成本 反馈 知识点提示: 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正确答案是:支付结算服务 题目5 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选择一项: A. 中国银行 B. 中国农业银行 C. 中国人民银行 D. 交通银行 反馈 知识点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 正确答案是:中国人民银行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多选题(每题8分,共5道) 题目6 正确 获得8.00分中的8.00分

我国金融体系介绍知识讲解

我国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定义及构成 什么是金融体系:指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管理体系。 金融体系的构成:大部分西方国家是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这种金融体系的特点: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我国金融决策体系基本框架中还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 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银行三大类。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等。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目前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协作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监管机构,也是金融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 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的职能,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目前世界上除了少数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铸币由财政部发行外,大都是由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2、银行的银行的职能,(1)集中存款准备金;(2)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清算;(3)充当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是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最后贷款人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提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3、国家的银行的职能,(1)代理国库;(2)充当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3)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4)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第十一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十一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判断题 1、早期的金融机构发展基本是属于需求追随型的。 2、政策性金融机构多数由政府出资组建,同样以营利为目的。 3、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和外部性,单个机构的风险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4、目前,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分业经营。 5、投资者可以在银行营业厅购买基金、证券和保险,因此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制度。 6、我国目前在IMF的投票权比例居于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7、国际清算银行被称为“央行的央行”,也可以办理个人或企业的存贷款业务。 8、国民党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金融机构被称为“四行二局一库”。 9、在“大一统”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央行职能,同时行使商业银行职能。 10、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 二、单选题 1、专门为满足长期建设项目投融资需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金融机构是()。 A.储蓄银行 B.进出口银行 C.开发银行 D.农业银行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称世界银行)属于()。 A. 国际性开发银行 B. 区域性开发银行 C. 地区性开发银行 D. 本国开发银行 3、我国目前实行的银行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是() A.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B. 分业经营、统一监管 C. 混业经营、分业监管 D.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理事会 B.总裁 C.执行董事会 D.股东大会 5、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有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金融公司 C. 国际开发协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专门向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的机构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金融公司 C. 国际开发协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7、以下不属于香港的发钞机构的是()。 A.汇丰银行 B.中国银行 C.花旗银行 D.渣打银行 8、目前,澳门元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 A.港元 B.人民币 C.美元 D.欧元

金融学形考参考答案第9章

第9 章 1.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金融机构是()。 A. 国际开发协会 B. 世界银行 C. 国际清算银行 D. 国际金融公司 知识点提示: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正确答案是:国际清算银行 2.下列()不是银行类金融机构。 A. 政策性银行 B. 商业银行 C. 投资银行 D. 储蓄银行 知识点提示: 银行金融机构的类型。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正确答案是:投资银行 3.()是各国主要用于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其通常在银行出现危机或存在大量不良债权时由政府设立。 A. 证券公司 B.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C. 金融租赁公司 D. 保险公司 知识点提示: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参见教材本章第三节。正确答案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专门向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条件较宽的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其宗旨主要 是向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无息贷款,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这种贷款具有援助性质。 选择一项: A.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B. 国际金融公司 C. 国际开发协会 D. 世界银行 知识点提示: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正确答案是:国际开发协会5.1948年12 月1 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A. 中国农业银行 B. 交通银行

知识点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正确答案是:中 国人民银行 6. 根据保险的基本业务类型,可以划分为()。 A. 再保险公司 B. 商业性保险公司 C. 人寿保险公司 D. 政策性保险公司 E. 财产保险公司 知识点提示:保险公司的类型。参见教材本章第三节。正确答案是:人寿保险公司, 财产保险公司, 再保险公司 7. 证券机构主要包括()等金融机构。 A. 信托投资公司 B. 财务公司 C. 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D. 证券公司 E. 保险公司 知识点提示: 证券机构的类型。参见教材本章第三节。正确答案是:证券公司, 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8. 按照业务性质分类,可将金融机构分为()。 A. 商业性金融机构 B. 政策性金融机构 C. 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 D. 合作制金融机构 E. 公司制金融机构 知识点提示:金融机构的分类。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知识点提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型。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正确答案是:商业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 9. 1994年,适应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需要,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我国相继成立 了()政策性银行。 A. 国家开发银行

金融体系的构成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目前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协作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监管机构,也是金融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 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的职能,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目前世界上除了少数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铸币由财政部发行外,大都是由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2、银行的银行的职能,(1)集中存款准备金;(2)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清算;(3)充当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是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最后贷款人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提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3、国家的银行的职能,(1)代理国库;(2)充当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3)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4)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向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项目提供长期融资,以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进出口银行: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出口信用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以及推动国内优质企业对外发展。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向境内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定义:以经营工商企业存款贷款、个人储蓄和消费信贷为主要业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银行。商业银行的作用体现在:(金融中介的作用)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在其业务活动中,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虽然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后来被取消了,但其在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即权益资本,包括: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外来资金包括:被动负债,存款;主动负债,,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借款、货币市场拆借、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商业银行的业务:通过银行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是银行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包括: 现金资产:1.库存现金:指银行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在中央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被称为银行准备金。同业存款:托收过程中的资金。这些项目称为“一级准备”,即它们构成银行安全性的第一道防线。2.短期证券:主要有国库券、政府机构短期证券、市政短期证券、高品质的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些项目称为“二级准备”,即它们构成银行安全的第二道防线。3.贴现、贷款等资产:贷款是商业银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按贷款的方式分:信用贷款、担保贷

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的讨论

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的讨论/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经济论文金融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的讨论 (一)我国“一高七偏”的金融结构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已今非昔比,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明显不合理或扭曲的症状,其主要特征可以“一高七偏”来概括。“一高”即金融相关率大大提高。我国的金融相关率,1978年为95.2%,2000年为225%,22年增长了12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 5.9个百分点。尽管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988年)的326%、392%、294%和254%相比还有差距,但与巴西和印度(1988年)的175%和114%相比,已明显居高。所谓“七偏”,一是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融资结构偏间接融资。我国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 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值为56%,最高为80.8%(马来西亚),最低为34%(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为78%、41.0%、42.5%和48.1%。二是金融机构的类型结构偏商业银行机构。从证券市场和银行金融资产结构看,1993年证券资产占总金融资产(证券资产十银行资产)的比例为13. 5%,截至2000年6月上升为23.8%,也仍比其他各国(地区)1993年56%的平均水平低32.2个百分点。至于我国购买保险的支出,2000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9%,1999年更仅占1.63%,与英国的13.35%及香港的4.72%比较,明显偏低。这表明,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突出地位。从国际比较看,美国的传统银行业正以不同的方式萎缩,30年前,银行业在美国经济中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0%,目前已经收缩到25%,而且这种萎缩还在继续。三是银行市场结构偏大银行垄断。到2000年底,我国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2057 家城市信用社、39333家农村信用社、239家信托投资公司和69

第9章 金融机构体系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金融机构的基本含义与分类,了解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历程,了解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理解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之间的共性与特殊性。 掌握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 1.金融机构的含义 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及特殊性 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表现在: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基本要素相同。如有一定的自由资本、向社会提供特定的商品(金融工具)和服务、必须依法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等。 金融机构相比较于一般经济组织而言其特殊性表现在: (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的特殊性 一般经济组织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普通劳务,经营内容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经营内容主要是货币的收付、借贷及各种与货币资金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 (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的特殊性 一般经济组织与客户之间是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关系,其经营活动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主要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融资的信用关系,在经营中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 (3)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的特殊性 一般经济组织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商品生产与流通过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这种风险所带来的至多是因商品滞销、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而金融机构因其业务大多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信用业务,故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这一系列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局限于对金融机构自身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二、金融机构的种类 1.按照业务性质和功能的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管理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管理性金融机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主要有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 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追求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例如商业银行。 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指贯彻落实政府的经济政策的金融机构。如农业发展银行。 2.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指可以发行存款凭证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