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突理论整理

冲突理论整理

冲突理论整理
冲突理论整理

冲突理论整理

一、冲突理论的起源

(一)马克思

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关注的是阶级冲突,阶级和阶级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剥削其他阶级,但是,被统治阶级发现,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革命方式来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强调由经济而造成的冲突。

(二)韦伯

韦伯的多元分层冲突理论。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不同群体以及个人利益都能够形成人类社会中的冲突关系,而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单一的

冲突。韦伯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多维层面,尤其是阶级、地位和权力组织等维度。在韦伯看来,冲突关系的基础可以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利益类型,包括社会的、物质的和政治的。而其中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最为重要的利益类型,是政治的或者组织的冲突和统治。

韦伯同时强调冲突的缘起与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被统治者撤销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他们更有可能寻求冲突”。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流动机制,主要是缺乏向上流动的机制,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权力、财富和声望,而作为被统治者的绝大部分人则被排除在外,而被统治者拒绝合法性来自于整个社会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于是他们怀疑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一旦他们当中少部分人利用自身的魅力将被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调动起来,冲突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三)齐美尔

齐美尔的有机功能论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既是利益冲突的反映,也是社会行动者本能的反应,冲突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各系统的崩溃和变迁。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保持社会系统整体完整的过程。他的有机功能论是科塞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科塞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著作中形成了他的冲突理论。

齐美尔关注的是不太激烈的冲突,认为冲突不激烈,对社会的整合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冲突激烈,则会对社会的整合发挥消极作用。

二、成熟时期的传统冲突理论

(一)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达伦多夫从自己的社会观出发,认为功能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他指出,功能主义的观点不是从日常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中发展出来的,而是由社会学家主观地想象出来的。它对社会学研究非但无用,甚至会有不良的影响。因而达伦多夫主张从功能主义相反的方面去研究社会和建立社会学理论。

1.社会冲突的根源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别的。这种特定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但是这种阶级结构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的,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他认为,到了20世纪,西方工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阶级划分也有了新的基础,这就是权力的占有与否。

达伦多夫对“权力”和“权威”的解释,基本上沿用了韦伯的定义,即权力是不顾反对而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是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的

权力。他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另一方面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这两个阶级存在于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中。

根据达伦多夫的观点,强制协作联合体中,或者说社会组织中,虽然存在着社会对立,但不是说冲突就一定发生。社会冲突的形成是有条件的。达伦多夫用“准群体”和“显群体”这两个概念阐述了社会冲突的条件。

群体利益有“潜在”与“显在”之别。潜在的利益是由人们所承担的角色决定的客观的利益,但是它处于人的无意识状态。显在的利益则是指为人们所意识到的,并被人们作为目标来追求的利益。然而群体的潜在利益总是要向显在利益转化的。当群体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时,群体中的人们便产生了共同的阶级意识,觉知了共同的利益,并组织起来追求这些利益,这时,准群体也就变成了“显群体”。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企图压制和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节冲突。

2.社会冲突的程度

达伦多夫从冲突的强度与烈度两个方面研究了社会冲突的程度。强度是指冲突各方面的能量消耗以及卷人冲突的程度,人们是否完全投人到一定的冲突中,冲突是大还是小,等等。烈度则是指斗争双方用以追求他们利益的手段。烈度的范围是很大的,从和平谈判到公开的暴力行为等等。

(1)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

①社团的重叠程度。社团的重叠是指,人们在多种强制性联合体中具有相同的角色地位。社团的重叠程度越高,冲突的强度就越大。这是因为社团重叠时,冲突各方具有多种利益的对立,从而将不同场合产生的能量汇合成一体,不顾一切的利益冲突将会发生。

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如果统治阶级成员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各种物质利益,就会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在报酬和获取报酬的途径上扩大了差距和不平等。这样,就会加强两大阶级结构的形象和矛盾,增大冲突强度。

③社会流动性的程度。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和团体中,垂直流动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如果社会和团体不为人们的向上流动提供任何机会,统治与被统治群体的成员构成是刚性状态,冲突的激烈程度就会增加。如果情形相反,阶级冲突就不可能广泛和重要。因为,“如果流动增加,组织的团结就不断为人们之间的竞争所取代,人们投人到阶级冲突的能量就会减少。”

(2)影响冲突烈度的因素

达伦多夫认为,影响冲突烈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①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冲突的烈度取决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经济剥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绝对的剥夺是指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同时也处于社会经挤地位的最低层的现象,相对剥夺是指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其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水平,但同高于他们的人相比时富裕程度和社会经挤保障又较低的现象。

②冲突的调节。冲突的调节,就是冲突的控制方式,它是影响冲突,烈度的最重要因拿之一。冲突的调节与冲突性利益群体形成的政治条件有关。有时,占据统治地位的人往往阻止冲突性利益群体(对抗性的党派、工会等),并认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然而,不管压制冲突的这种努力怎样被证明是合理的,冲突和对抗是不能排除的。这种作法只能使冲突隐藏到表层之下,在那里,冲突酝酿着、积累着,一旦爆发,就常常采用暴力形式。

调节冲突需要具备三项条件:1.冲突双方均承认对方有合法的但又相互对立的利益;2.利益群体有自己的组织,有处理争端的公共机构;3.冲突双方都同意遵守一些正式的冲突规则,如怎样谈判,怎样达成协议,违规制裁及如何变更规则本身,等等。这些条件存在于开放的民主社会中。

3.社会冲突的结果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他概括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变迁:

第一,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

第二,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

第三,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他又称第一种变迁是革命变迁;第二种变迁是改革变迁;第三种变迁是最低层次的变迁。第三种变迁可使统治阶级长久地维持其权威的合法性。

(二)科塞的冲突功能主义

1.冲突概念

《冲突的社会功能》科塞对“冲突”概念作了限制,并不泛指一切社会冲突。他对冲突概念所作的限定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不涉及冲突双方关系的基础,不涉及冲突核心价值的对抗。如在美国,从堕胎到核能、繁多的税收等问题上都存在冲突,但这些问题并不涉及核心价值,因而冲突不会威胁到社会结构。第二,是指社会系统内不同部分(如社会集团、社区、政党)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指社会系统本身的基本矛盾,不是革命的变革。第三,是指制度化了的对抗,也即社会系统可容忍、可加以利用的对抗。科塞认为,社会体系内每一种成份、每一个部门都是彼此相关联的,在社会系统运转时,由于各个部门对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程度不一致,会导致不同部门操作及运行方式和过程不协调,造成社会系统运行出现紧张、失调和利益冲突现象,整个社会体系处于绝对不均衡中,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社会运行中的常态。

2.冲突的原因

3.冲突的作用

冲突对社会具有整合作用,形成社会安全阀机制。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一方面导致了社会不和谐,另一方面又对社会起到了整合作用。群体之

间的冲突有助于群体内的凝聚与整合;群体内部的冲突也有助于群体内部的凝聚和整合;冲突有助于群际关系的整合。当然,冲突的社会维持与整合功能是有条件的。它是通过人们与社会对冲突问题的关注,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其中制度建设和规则的重建是解决冲突问题主要的、带根本性的途径和手段。

“社会安全阀机制”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常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科塞认为:冲突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好比锅炉上的“安全阀”一样,通过它可以使猛烈的蒸汽不断排泄出去,而不会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社会减压,即减轻或缓解冲突双方的敌对情绪;二是社会报警,即向统治阶级或社会管理者显示民情;三是社会整合,即冲突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一体化,形成合力;四是社会创新,即冲突扮演了激发器的角色,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创立。

科塞认为社会冲突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维护社会有机体或社会子系统的重要功能。科塞的社会冲突正功能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冲突对社会以及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二,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

三,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

四,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

五,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三)特纳的综合冲突理论

综合了传统冲突理论的相关观念

1.冲突的过程

三、传统冲突理论的延续

(一)柯林斯:新韦伯主义功能论

柯林斯分析社会最基本的微观单位,是包含两个面对面互动的“际遇”。际遇。即是一个“共享的谈话现实”,并涉及拥有各种资源和互动动机的个体间的谈判。每个人都有资源,如对上次交谈的记忆、特定的知识、语言风洛、广泛沟通的途径、唤起人们支持或强制人们同意的能力、决定集合场所的能力等等。这些资源可定义为“文化资本”。

柯林斯在社会具体分析中,使用社会分层模型试图架通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这一模型认为,在微观层次上,分层表现在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中;在宏观层次上,分层表观在不同的群体或不同类别的人对各种财富的不同支配中。在微观层次上,统治和服从的关系是由依从的仪式来象征的,这些仪式可以推断是下层人与上层人互动时,甚至在没有公开冲突的情况下,作为他们通常行为的一部分而采取的。这种仪式甚至也会表现在日常的际遇之中。

在宏观层次上,柯林斯还试图解释庞大复杂的组织和社会制度的社会过程。他并不把自己的冲突理论限制在经济冲突或科层组织内部的冲突上,试图让他的模式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制度性领域,如家庭、宗教组织、科学与知识的共同体,以及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同时,他还试图让他的模型不仅适用于现代工业社会而且也适用于其他社会和以往的历史阶段。①

柯林斯在微观的分层研究中,分析了“互动仪式链”对于秩序与冲突的意义。提出了一个基本假设:社会现实依赖于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主观定义。从这一假设出发,他得出了下述两个观点:

第一,“互动仪式链”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第二,“互动仪式链”是冲突的基础。处在低层被统治地位中的那些人将发展出他们的互动方式,这种方式维护和加强他们的独立自治。

2.冲突根源

(1)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

柯林斯直接吸取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类生活在一个以象征符号互相交往的世界中。这个现实的世界是由通过人际交往而确立的共有的主观定义和期望所构成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们的主观现实经常不断地被重新商定。因此,社会现实本身是脆弱的,不稳固的。在社会生活中,冲突的主要根源是人们想竭力左右或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以便在个人之间的际遇中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优势。

(2)不平等

决定一个人在社会层次体系中的地位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柯林斯采取韦伯的“三因素说”:即认为经济、权力、声望是决定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三

个因素口除了经济地位的变化外,每个人的社会地位还依据他们所享有的声望以及他们的政治权力而发生变化。

(3)强制力量

现代社会中暴力或强制造成的威胁是冲突的潜在因素。支配强制手段的那些人能够通过暴力威胁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头上。同时,每个人通常也试图避免为他人的强制力量所支配的局面.或者至少使支配他们的强制力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归根结底,权威或对于社会及其领袖的情感依恋总会有一定的分布方式,对这种分布在意识形态上所作的辩解依赖于暴力强制手段的不同分布。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理论分为功能论与冲突论。 功能论:从系统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冲突论:冲突是社会普遍现象,是对于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它们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一、关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冲突亦称为抵触、矛盾、争议, 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 是指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 但 不能完全根据自己利益要求自愿达成交易契约的状态。事实上,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都存在着许多摩擦与冲突现象。社会冲突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社会冲突理论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入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后, 美国社会矛盾不断地凸现出来, 社会动荡日益突出。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时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 人们渴求对社会凸现的种种冲突和矛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以达伦多夫、科塞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冲突理论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有益成分, 同时对它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和谐与秩序进行批判, 指出了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利益分歧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合理地解释困扰人们的种种社会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从而树立了它在学界的地位。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所创立的辨证冲突论推进了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程, 在美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反对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只强调均衡、共识而忽视冲突。他认为, 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 往往同时呈现出矛盾的二 重层面: 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 等等。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与情景 (由此结构图可以看出,丽芬家属于主干家庭)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

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管理学原理试卷一

广州体育学院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管理学原理》试卷(一) 课程性质: 限 选 考试年级、专业: 08级休闲体育专业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管理的职能? A .领导 B. 创新 C. 决策 D. 激励 2.某公司总经理在汶川灾区重建募捐活动开幕式上剪彩,体现了哪一类领导者角色? A .决策角色 B. 人际角色 C. 信息角色 D. 企业家角色 3.在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类技能中, 是“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 系抽象化的精神”。 A .人际技能 B. 技术技能 C. 概念技能 D. 决策技能 4.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A .提高工人收入 B .制定工作标准 C .科学培训工人 D .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5.法约尔关于企业经营的六职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创新职能 B. 财务职能 C. 安全职能 D. 技术技能 6.比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求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 A .生理和尊重的需要 B .生理、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 .生理、安全和感情的需要 D .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7.以下关于职责、权限、利益、能力之间关系的句子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 .职责、权限、能力是相等的 B. 能力可以略小于职责 C. 职责、权限、利益是相等的 D. 能力相对职责来说不可过小 8.以下关于效果、效率、效益的句子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 .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 B .高效率意味着高效益,效益与效率在实践中是一致的 C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D .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 9.“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体现了哪一种道德观? A .推已及人道德观 B .社会契约道德观 C .公平公正道德观 D .功利主义道德观 10.管理的经济方法涉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这些经济手段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撤职 B .利润 C .税收 D .工资 11.以下关于头脑风暴法的句子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 .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 B .建议越多越好 C .对别人的建议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D .参加者以5-6人为宜。 系部: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装_ _ _ _ _订_ _ _ _ _线_ _ _(装订线内禁止填写答案)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__ _ ___

科塞社会冲突理论

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1913-2003) 主要思想 什么是冲突?美国社会学家L.A.Coser解释说,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那么,它的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而只会对社会有好处。这就是Coser强调的冲突的正面功能,他提出了冲突的五项正功能:既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的功能;冲突对于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冲突对新社会与群体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科塞认为,弹性比较大,比较灵活的社会结构容易出现冲突,但对社会没有根本性的破坏作用,因为这种冲突可以导致群体与群体间接触面的扩大,也可以导致决策过程中集中与民主的结合及社会控制的增强,它对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相反,僵硬的社会结构采取压制手段,不允许或压抑冲突,冲突一旦积累、爆发,其程度势必会更加严重,将对社会结构产生破坏作用。为此,科塞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阀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发泄积累的敌对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使统治者得到社会信息,体察民情,避免灾难性冲突的爆发,破坏社会整个结构。显然科塞将冲突

看做是促进社会整合与适应性的过程,所强调的社会变迁是改良性的局部的社会调整,而非社会革命,其安全阀机制的探讨也不过是为资产阶级统治者献计献策而已,因此,可以说是科塞与帕森斯最终是殊途同归,都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科塞的冲突理论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科塞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社会冲突的类型 一是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所谓现实性冲突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冲突,因此,冲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例如,工人为了增加工资而参加罢工就是现实性冲突。非现实性冲突是指冲突本身就是目的,冲突高于一切,冲突就是“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再如,一个有恋母情结而憎恨男人的人,为了发泄愤怒而同老

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

第七章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国际战争 郁冰 在这一章,我们转向战争的宏观层次分析,即在社会层次、民族国家层次和全球体系层次上分析。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应该对战争和国际战争的定义、以及哪些因素影响着战争1\的发生、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的发生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以及我们在研究战争时要用到什么样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这些问题,将会在接下来的讲课中一一的为大家讲解。前言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冲突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1、多数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冲突是一种与团体存在相伴生的正常现象。 2、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冲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机能失调的甚至是反常的情况。 3、帕森斯派:更关注于社会秩序,认为冲突时一种会带来破坏并导致机能失调的疾病。 4、大多数的社会学家和美国社会学家:认为冲突可以用来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有时候暴 力冲突甚至被看做是一种解决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争端的有效途径。 5、冲突功能论:冲突不仅可以整合群体,有助于建立群体认同,明确群体界限,有利于增 强群体凝聚力。 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的关系 1、社会冲突理论中的一个最为持久却难以证实的假设,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1)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呈反向变化;(2)国家内部团结与卷入外部战争成正相关关系。 2、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的理论:与上述大概一致。 3、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统治精英之间的权力转移的不确定性会使更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执掌权力,从而更可能爆发战争。 4、克莱德·克拉克洪:战争是一种调整性反应 5、研究原始部落的学者:一旦社会的内部冲突转换为仇外心理以促进社会融合,现代化与和平会导致社会分裂。 6、格奥尔格·西梅尔:对一个备受内部对抗折磨的国家来讲,有时对外战争是战胜内部对抗的最后一次机会,否则这个国家将不断地分裂下去。 7、杰弗里·布莱纳:反对“战争替罪羊理论”,忽视了两个重要的事实。 总之,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互相影响,要想建立一个简单且普遍适用的相关关系并不容易,试图在内部和外部冲突行为之间建立相关关系,一定不能忽略诸如一致程度这样至关重要的变量。在北约因科索沃问题与南斯拉夫发生冲突中可以看出,它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逆向关系理论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过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 原始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启示 我们并不能对原始氏族是否好战做一个单一的概括性结论,因为他们并没有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和交往。而发生战争最充分的理由是领土相邻引起的冲突。原始社会和现代文明有着相似的经历:战争和和平会交替出现。 1、安德鲁·沃伊达:战争作为一个调节因素,发挥着四种不同的作用。 2、托夫勒夫妇:冲突可以与那些周期性改变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并解释了三次浪潮。第 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冲突使得世界权力的中心从奥斯曼帝国转移到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社会。在第三次浪潮中,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三级结构的形成,使得冲突可能加剧。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解决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解决 胡兵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之处。法律的出现总会与道德发生冲突,只要不同利益个体或群体的存在,法律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整个社会的道德冲突。相反的是,它在调整的过程中被这个冲突着的旋涡卷入其中,与道德发生着碰撞。 关键词:道德法律冲突道德法律化多元化 耶林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中的好望角,那些法律航海者只要能够征服其中的危险,就再也无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了。①”因为在那个时代好望角是欧洲通往亚洲的必要航道,又是世界上著名的风暴区。这就是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必须研究而又难度很大的问题。美国著名的社会法学家庞德也曾说:“有三个问题在近一世纪的法学著作中是突出的,便是法律的本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历史的解释。”②正因为如此,法律与道德的问题一直是中西方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并且至今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深入探寻两者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法。 一、道德与法律的含义 ①转引自【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②【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道德的容归根到底来自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来自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这表明道德的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定义为: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和原则的总和。③它是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心意愿和行为,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还研究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④因此,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以权力和义务为容,以确定、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体系。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纵的联系 ③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3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82页。

渠道冲突理论综述

渠道冲突理论及窜货现象对策分析 唐江波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摘要:本文先回顾了渠道冲突的定义,提出了渠道冲突的几种类型,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重点阐述了渠道冲突中的典型冲突—窜货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渠道冲突;窜货现象;应对策略 引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渠道成员内都在打产品战,价格战,促销战,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大厂商正逐步将重点倾向最后一个p,即打渠道战。但在渠道中难免会碰上渠道之间的冲突,渠道冲突不可避免,只能去预防,可见渠道冲突的应对是如此的重要。 1.渠道冲突的定义 Etgar(1979)认为渠道冲突是指:一个渠道成员正在阻挠或者干扰另一个渠道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有效运作;或一个渠道成员正在从事某种会伤害、威胁另一个渠道成员的利益,或者以损害另一个渠道成员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 Mack& Snyder 研究认为“冲突是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其它渠道成员行为阻碍其目标达成的情形”。而Pondy指出:所谓冲突不仅限于行为上发生的抗拒、摩擦,而且包括思想上观念上的抵触,都可谓之冲突。 2.渠道冲突的类型 根据考察的角度不同,渠道冲突往往会有不同的分类,在此按照分销渠道的 不同层次将渠道冲突分为以下三种。 2.1横向渠道冲突 渠道中同一层次的渠道成员发生的冲突,最常见的是渠道之间的窜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级经销商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增加自己的销量,追逐经济利益,往往在满足自己所在区域销售的同时,选择跨区销售。这时候窜货现象就发生了。比如省级经销商与同一厂家的其他升级经销商窜货乱价,争夺下游客户,这样容 易导致渠道价格混乱,破坏厂家所制定的渠道价格政策,导致渠道体系重创。2.2纵向渠道冲突 指经销商与渠道上游的厂商或者下游的客户(二级批发商或者零售商)之间的冲突。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在市场秩序维护和市场推广执行中,双方的责任

《错误管理理论》阅读附答案完整篇.doc

《错误管理理论》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 读及答案- 错误管理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无疑义,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宴,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个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

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相反。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你要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人脸上的斑点,当成是他有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可能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人们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者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选自《2015 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5.下列对“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杯弓蛇影中的错误属于错误肯定。 B.鸿门宴中的错误属于错误否定。

企业文化冲突的案例

企业文化冲突的案例 【篇一:企业文化冲突案例及分析】 四川吉峰农机与长城公司的企业并购文化冲突 一、案例背景介绍 四川吉峰农机始创于1994年,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主要 从事国内外名优农机产品的引进推广、品牌代理、特许经营、农村 机电专业市场开发,已形成传统农业装备、载货汽车、农用中小型 工程机械、通用机电产品等四大骨干业务体系。其销售网络覆盖了 四川、重庆、江苏、辽宁、浙江、吉林、湖南、广东等10多个省、市、区。 被并购的长城公司成立于1993年,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从零部件 的销售,到现在整机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二手机交易、租 赁及再制造等领域。随着我国农村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用小型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农 机的概念吉峰农机进行了这种跨行业的资本运作,在2010年并购了 长城公司。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文化冲突 ; 企业文化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 和变迁的缓慢性。企业要改变原有的文化观念很难,需要一个长期 的过程。在这一个改变过程中,企业原有文化会继续在原有群体中 发挥作用,与重组企业的文化发生摩擦和冲突。 因此,并购企业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一种文化整合模式,是决 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两家公司原来老板的领导风格和企业 规模差异较大,在吉峰农机并购长城企业后,被并购企业存在感知

的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冲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点: (1)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新公司业务的高速发展,需要引进大批新员工,但学历都偏低、年龄太年轻,这不利于新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 (2)公司人员流失率过高。 公司2010年的离职率达到了26%,说明公司整体人员的稳定性较弱,公司吸引人才的政策和力度还不够,员工对新公司的企业文化 认可度较低。 (3)制度流程不清晰。 公司很多的规章仅限于口头约束或大众惯例,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 文化氛围,不能够有效地去规范员工的纪律、言行以及指导员工的 工作。 · (4)员工的技能培训不够。 公司和厂家对员工的培训不够系统,销售精英的经验分享还不到位,导致员工成长缓慢。 (5)企业文化建设较弱。 新公司发展至今,在文化的建设上比较薄弱,也许在员工的潜移默 化中已经表现出文化的一些方面,但没有得到沉淀和梳理。 三、结论 为了避免企业文化冲突,文化的融合工作应该做到企业并购的前面。要在事先对并购企业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调查,对其文化的内容要仔 细确认。在企业并购事前要拿出文化融合方案,对其文化差异从各 个方面进行分析。

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

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就隐藏在你我身边。 13、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象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于刚出校园的学生来说,一般都有一些通病:自命不凡,激情四射,骄傲浮躁,不甘心作配角等。 采用蘑菇管理其实是对毕业生的磨练,我很赞成使用这种方法来对待毕业生。 14、破窗理论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经过观察提出了“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15、雷鲍夫法则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l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l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l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l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l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l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l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l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16、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17、“一分钟”管理法则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包括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具体地说:1、“一分钟目标”,就是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随时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都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不仅便于每个人明确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而且还可以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业绩;2、“一分钟赞美”,就是领导要花费不长的时间,及时对员工的业绩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员工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起到一种激励和鞭策作用,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不断向完美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 理论渊源 《理论取向、核心议题与路径选择:社会冲突理论本土化探讨》石方军. 理论取向、核心议题与路径选择:社会冲突理论本土化探讨[J]. 浙江社会科 学,2012,12:81-86+162. 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冲突理论研究的先驱,他们关于冲突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研究者们。分别受他们的影响,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理论传统:批判冲突论和分析冲突论。[4](社会冲突两大理论传统的具体论述 见 ,,,, , (,,,,,;,,,,,,,, ,,,,(,,,,),第,,, 两种传统的差异表现在对于社会科学的看法,以及是否相信社会冲突能,,,页) 被消除。批判冲突论者认为社会科学家有道德责任来批判社会,自己的理论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力。拒绝把评价与分析分开或者是把价值与事实分开,认为社会分析家不应该把作品与道德承诺分离开来,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建立在作者特定的观点基础之上的。批判冲突论者大部分相信理想社会秩序的可能性,认为一个社会基本上不是以社会冲突为基础,社会将进化到不再有冲突的境界。冲突论重要代表人物赖特?米尔斯、皮埃尔?布迪厄、法兰克福学派及新马克思主义者都属于这一传统。而受马克斯?韦伯思想影响的分析冲突论者把冲突看作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并永远存在的一个方面,反对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分析,极力倡导一种超阶级、超价值判断的、客观的冲突分析。他们反对社会科学的结论必须有价值评价,力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的社会科学。拉尔夫?达伦多夫、刘易斯?科塞和兰德尔?柯林斯等都可以划为这一传统。 《浅析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 王彬彬. 浅析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8:46-47.

余世维管理理论(1)

序言 背景 随着中国门户的开放,世界领先企业纷纷来华瓜分市场。中国起步晚,发展快,在硬件上很快就达到了国际水平,然而,人才,教育,企业文化建设,这些软件依然无法和西方列强抗衡。这样,中国的企业发展就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因为,当我们正在成长的时候,狂风暴雨就来临了。今天,欧美日本,甚至是台湾,他们的企业管理体系都非常成熟,已经远远得走在了我们前面。他们就像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我们,则是成长中的青少年。 台湾的企业已经早早得和世界接轨了。他们最早也是学欧美和日本那一套。今天,台湾有很多的讲师来到大陆做企业管理的演讲。在我们的讲台上做我们的导师。其实台湾人和大陆是一脉相承的,台湾人的文化,传统是从大陆带过去,因此在人的文化,IQ,民族传统上和大陆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台湾企业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台湾能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道理很简单,他们对西方的管理思想的认知比大陆早。欧美大企业把台湾当做零配件的生产基地,把他们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到了台湾。于是台湾开始迅速地学习消化吸收。最终让自己融入了企业现代化的浪潮中。 越早地接受新的思想,就越早地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就越早地改变旧的观念和修正陈规陋习。那么新的实践就开始,新的制度就建立,然后一步一步地完善。最终,当制度完善了,整个企业就在科学的机制下运行,成长,壮大。

这里我们讨论一个现象:产业革命以来,在欧美诞生的一些企业在今天成了跨国的巨头,他们历经百年而不衰,反而越来越强大。在看看中国的企业,哪个有百年的历史?有也不见得发展地很好。中国的企业常常是抛物线地发展模式,这叫做“盛极而衰”,富不过三代。原因很多,我们在这里没有办法一一讨论。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企业管理。 管理是要优秀的人才加上科学的制度。优秀的人才制定科学的制度,科学的制度又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人要制定出科学的制度,首先就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制度。让所有人都接受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才能让所有人共同认可这个制度,然后很好地去贯彻执行。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西方列强的好的管理思想,去修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 贯穿现代企业管理的主题,便是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的国民素质一定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很重视国民教育。一个强大的企业,他们的员工素质一定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很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因为有了教育,才能灌输一种思想和理念,才能认可一种制度和企业文化。才能在行动当中达成共识。 我们管理的逻辑是这样的: (1)先找问题,中国经理人常犯的13种错误 (2)在找漏洞,管理的弊病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整理 一、冲突理论的起源 (一)马克思 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关注的是阶级冲突,阶级和阶级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剥削其他阶级,但是,被统治阶级发现,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革命方式来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强调由经济而造成的冲突。 (二)韦伯 韦伯的多元分层冲突理论。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不同群体以及个人利益都能够形成人类社会中的冲突关系,而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单一的冲突。韦伯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多维层面,尤其是阶级、地位和权力组织等维度。在韦伯看来,冲突关系的基础可以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利益类型,包括社会的、物质的和政治的。而其中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最为重要的利益类型,是政治的或者组织的冲突和统治。 韦伯同时强调冲突的缘起与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被统治者撤销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他们更有可能寻求冲突”。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流动机制,主要是缺乏向上流动的机制,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权力、财富和声望,而作为被统治者的绝大部分人则被排除在外,而被统治者拒绝合法性来自于整个社会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于是他们怀疑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一旦他们当中少部分人利用自身的魅力将被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调动起来,冲突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三)齐美尔 齐美尔的有机功能论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既是利益冲突的反映,也是社会行动者本能的反应,冲突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各系统的崩溃和变迁。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保持社会系统整体完整的过程。他的有机功能论是科塞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科塞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着作中形成了他的冲突理论。 齐美尔关注的是不太激烈的冲突,认为冲突不激烈,对社会的整合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冲突激烈,则会对社会的整合发挥消极作用。 二、成熟时期的传统冲突理论 (一)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社会热点案例:莫言人格权纠纷案

社会热点案例:莫言人格权纠纷案 法律硕士是应用型硕士,从理论到现实,再从现实回归理论,如此循环往复,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接班人,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到实处。 近几年,特别是17年之后,法硕初试越来越多地结合社会热点案例来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透过真题可见当年社会热点;而在法硕复试中许多高校都会选择社会热点案例来进行选拔,热点案例已然成为法硕考试之重。关注社会热点案例,寻找那份似曾相识,与出题老师在此邂逅! 【凯程法硕案例】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姓名权和肖像权因而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去年12月,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与“莫言”相关的广告代言类视频及图文信息,其中多次提及莫言姓名,插入莫言照片,展示莫言题写的与陶瓷相关的书法作品,并称莫言使用了该企业产品。视频配音称:“莫言老师家里在使用玉瓷科技纯陶瓷养生锅后,给予了玉瓷科技极高的评价,并邀请公司创始人董震雷到家里做客,为其题词,以战友相称,聊文学,聊陶瓷。最后,莫言老师说:用了玉瓷科技养生锅,炒菜味道就是不一样,健康养生,其他的金属致癌锅再用不回去了,希望你们把它卖到全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造福”。 5月30日,经过3个多月的诉讼,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深圳市玉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莫言许可使用其姓名与形象进行商业宣传,制造莫言为这家公司产品进行代言的广告形象,侵犯了莫言的姓名权和肖像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判令深圳玉瓷科技有限公司立即停止对莫言姓名权、肖像权的侵权行为,删除涉案相关侵权信息;在《光明日报》上刊登致歉信,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莫言财产损失200万元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 【问题与思考】 1.简述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与特征;

错误管理理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理论 李宏郑全全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杭州 310028) 摘要基于统计学上的两类基本错误而提出的错误管理理论,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适应性偏差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作者在阐述这一理论的同时,指出了错误管理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尤其在侵犯等一些应用性的社会心理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错误管理理论,适应性偏差,代价的不对称性。 分类号 B849: C93 1 EMT提出的背景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是处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往往会受到主观、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认知偏差。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认知偏差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的“朴素科学家”到70—80年代末的“认知吝啬者”,再到90年代的“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社会心理学家对认知偏差的解释,从一开始关注于认知主体的完美与理性,转移到了更为实用的立足点,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到了认知主体的目标、动机、需要、环境等对产生认知偏差的影响[1]。? 认知偏差主要存在于两个过程中,一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主要指知觉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作用等),二是个体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主要指归因偏差,如观察者与行为者偏差、防御性归因等)。在20世纪50—7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对已经发现的认知偏差进行检验与证实,为社会心理学对认知偏差的理解提供了大量实证性依据。弗里德曼认为,偏差有两种最基本的范畴:动机作用的和非动机作用的。这两种偏差没有一种可以为任何自我的需要提供帮助,也没有一种能使任何特殊的动机得到满足;相反,这些偏差只能在加工信息资料时制造有系统的错误[2]。弗里德曼的这一观点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对偏差的认识与理解,即任何形式的偏差都是对人类的认知有害无益的。 La Frane和Mayo曾指出,个体在解释非言语线索上存在着种族差异[3]。Abbey在研究中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对他人的友好行为进行归因时,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更倾向于将同性和异性的友好行为看作是一种具有性魅力和性诱惑的行为[4]。Kahneman和Nisbett 指出,人们在对异性的行为和意图进行推测时,往往会出现上述错误,并将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解释为实验设计的局限和缺陷[5]。而Halston和Buss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出现这种对异性行为意图推测方面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头脑中所存在的一种偏差所 收稿日期:2001―06―25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理论的探讨》、《走出乌托邦》、《阶级后的冲突》等。达伦多夫继承了马克思的辩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具有普遍存在性并对社会变迁产生深远影响,并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辩证冲突理论。 辩证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达伦多夫创立辩证冲突理论始于对功能主义的批判。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社会系统的结构稳定、系统整合、功能协调和价值共识,达伦多夫认为,这实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均衡模式研究,与真正的现实社会不相符。事实上,社会具有辩证的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静态的均衡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动态的冲突性;社会结构既有稳定性,又时刻处于变迁之中;社会系统既具有整合功能,但其各子系统又无时不处于相互冲突之中;社会各

部分进行功能协调时,既会发挥正功能又会发挥反功能;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则往往建立在对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的压制基础之上的。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既承认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强调社会冲突,是典型的辩证社会学观点。 社会冲突的源动力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既不能归结为诸如人的侵犯性冲动等心理因素,也不能归结为偶然的历史事件,而要归结为特定的社会结构,即社会权威结构。 达伦多夫继承马克思.韦伯的观点,认为权力就是不顾他人反对而实现自身意志的能力,而权威则是合法化的权力。在社会中,基于权力和权威,人们分化为行使权力、拥有权威的人群,以及服从权力、丧失权威的人群。这种分化存在于各种社会组织或团体之中,拥有权威的人群处于统治地位,可以发布命令;失去权威的人群处于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上级命令,且违反权威命令将受到惩罚。达伦多夫将上述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构,而“强制协作联合体”则指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如企业组织、政党、政府以及工会、教会等

冲突与管理沟通案例

管理沟通案例 一、一个经典的师生沟通案例 第一部分,理论简介。 20世纪50年代,Eric Berne创造了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很快人们发现它也能用于日常交往,TA的目的是帮助更好地理解人们之间是如何交往,以使人们能够开发改进的沟通方式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根据Berne的理论,两人在相互交往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这些自我心态包括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状态,人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 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学校规矩,必须遵守。” 成人式自我心态(Adult ego state)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 儿童式自我心态(Child ego state)反映了由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他人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 第二部分,案例。 经典意味着好与坏的极致表现,不一定是生活中某个具体事件的完整再现,它可能是二个、三个甚至更多个的一种科学的艺术综合。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初三男生。 初三,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是各种矛盾激化的时期,这时候男生做事很冲动。所以无法避免的事情就这样凑巧发生,在错误的时间(4月1日),在错误的地点(S中),发生在这个男生、老师和父亲之间。 男生的成长背景。 他从来没见母亲,听婶婶说她跟人跑了,丢下他和父亲过活。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总被叔、婶欺负,那时家里穷,为一盆碗也会发生战争。爷爷偏爱婶婶他们,帮她安排工作,却不关心父亲。而今,爷爷瘫痪在床,他们不管,全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