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中课后问答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中课后问答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中课后问答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中课后问答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问答题及答案

第1课

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

提示:(1)客观条件: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中,人民渴望统一。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主观条件: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使隋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

2、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1)同意。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到今天。(2)不同意。可以从开凿大运河及隋炀帝下江都时所体现的暴政,结合隋的速亡来阐述。

4、科举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谈谈你对读书做官的看法。

提示:一方面结合课文关于科举制的作用谈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指出它便于统治者笼络、控制知识分子,使其成为恭顺的奴仆。还可以谈谈读书做官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当然,读书做官,能造福民众,应该肯定。

5、隋运河经过了今天的哪些省(市)?

提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第2课

1、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

提示:一方面要注意这是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另一方面,从历史的影响来看,应持肯定的态度。李世民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才能,说明他是人心所向的领袖。他后来的政绩以及他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说明李世民为君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2、从唐太宗用人纳谏,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1)是否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判断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2)要能容人,要善于接受批评意见;(3)应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3、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途径,扩大了选才的范围,能达到有效笼络士人的目的。但其毕竟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统治者笼络吸收人才上为了扩大统治基础,维护自己的统治。

4、什么是“贞观之治”?它是怎样出现的?

1、为什么武则天墓前立的是无字碑?

提示:(1)结合武则天一生曲折的经历,说明碑文如何撰写写成了难题,于是只好立无字碑。(2)武则天的是非功过,生前世人争论不休,死后也难以盖棺定论。于是只好立无字碑,任凭后人去评说。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用人有何相同点?

提示: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革新政治。(再结合2、3课相关史实,一一具体说明)

3、材料分析:(题目略)

提示:(1)姚崇为官善于应变,宋璟善于守法。姚宋两人执政都能忠心辅佐玄宗,做到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2)治国安邦就应该选姚崇、宋璟这样的有才之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4、为武则天写碑文。

提示:(1)生平(2)政绩;(3)历史局限性。(碑文实则考察对武则天的评价,应注意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4课

1、唐太宗为什么不杀颉利可汗,而优待他?

提示:根据颉利屡次骚扰侵袭唐朝的行径,完全有杀的理由。但在颉利认罪服罪的前提下,给他以适当的优待,有利于安抚和团结其部属,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事实证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包括露颉利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他们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的领袖地位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可,这正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结果。

2、历史上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

提示:(1)汉初,刘邦脱白登之围后,汉匈和亲,汉族公主入匈奴嫁给单于。(2)西汉后期,昭君出塞更是家喻户晓的史实。

3、材料分析:(题目略)

提示:(1)材料出自729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玄宗的上书,尺带珠丹如此称呼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文成公主与唐玄宗是兄妹关系,尺带珠丹自认是文成公主的后裔,所以自称为外甥。(2)唐蕃“和同为一家”,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友好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5课

1、鉴真为中日友好做出了哪些贡献?从他的事迹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提示:(1)贡献:传播了中华文明。他把中国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艺术传到日本。他在日本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能用鼻嗅的方法鉴别药物,鉴定药物的性能,日本药学界奉他为始祖。传授了佛法,增进了中日友谊。鉴真在日本生活10年,在日本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被日本视为文化大恩人。他死后安葬在唐招提寺,寺内一直供奉着他的塑像。(2)感受:鉴真不仅有高深的学问,而且为弘扬中华文明和佛教文化出生入死,百折不挠,无私无畏,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你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吗?请你谈谈这个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提示: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唐朝高僧玄奘为原型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唐僧取经所经历的许多磨难,也是从玄奘西游历尽千难万险的历史情节中加以文学夸张和神魔渲染而成的。因此,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提示: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②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③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4、比一比,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点?

提示:①都具有出生入死、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②都以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受到人们的尊敬③都对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密切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5、观察《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谈谈唐朝对外交通可以到达哪些国家和地区。

提示: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马来西亚、苏门达腊、阿拉伯海、波斯湾沿岸、中亚、西亚、非洲及欧洲各国。

第6课

1、观察赵州桥图,说一说它有哪些特点。

提示:①低弧长跨,单拱跨河;②拱上加拱,敞肩结构;③美观大方,艺术价值高;④历经千年,异常坚固。

2、印刷术曾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印刷术,我们的学习和文化生活将会有哪些困难?

提示:许多人没有书读;要读书就得去抄书;不可能阅读到报纸;不可能出现知识经济时代。其他言之成理的变可。

3、孙思邈的高尚医德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有哪些值得继承和发扬?

提示:(1)医德表现:他反对借医术追求名利的行为,主张医生应有高尚的品德,认为医生治病,应没有贪求财物的观念,对患者要有同情和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都要一视同仁;遇到危险的病症,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顾后;遇到出诊,不管山路怎样险阻,天气怎样冷热,白天还是黑夜,自己是否吃饭,都应立即出发。他把“不为刘回,不为义疚”,作为自己行医的一个重要准则。穷人找他看病,他不但不收钱,还送药给出病人。(2)主张:一是生活要有规律,要依时养生。二是强调运动锻炼以养生。三是强调饮食和卫生保健。四是注重育儿。

4、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提示:①长安布局科学严整,建筑宏伟壮观,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未曾有过的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②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建筑技术当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③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④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对子午线进行实测;⑤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⑥《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

5、赵州桥历经1300多年,至今仍巍然屹立,想一想,它的存在在今天有何价值?

提示:①交通价值:仍可起交通作用;②历史价值:可证明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特别是石拱桥建造技术的高超先进;③艺术价值:桥梁造型和桥上雕刻具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④文物价值: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⑤旅游价值观:可作为资源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

第7课

1、联系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经历千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

提示:莫高窟能保存至今,主要是由于敦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敦煌地处内陆,年降水量公50毫升左右,干旱少雨,再加上风沙的埋没,因此对文物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2、列举隋唐时期主要的文学艺术成就。

提示:①诗歌创作空前繁荣;②书法艺术高度繁荣,异彩纷呈。绘画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③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④音乐中法舞蹈空前繁盛。

第9课

1、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有什么意义?

提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2、辽和西夏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贡献?

提示:分别完成了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边疆地区局部统一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建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第10课

1、从东京保卫战的胜利到“靖康之变”的发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东京保卫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北宋军民是具有力量打败金军的。但北宋最终还是被金灭掉了。通过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对照,说明面对不义战争,统治者只有大胆起用抗战派将领,加强防务,依靠广大军民抗战,才能取得胜利。如果统治者实行屈辱投降政策,压制主战派,破坏军民抗战,就会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最后导致失败,不仅损害人民利益,还会自取灭亡。由此可得到启示:任何国家乃至个人都要自强不息,不畏强暴;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在岳飞墓前的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这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这副对联说明了岳飞抗金符合南宋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愿望,是正义的,理应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桧等人陷害忠良,损害人民的利益,是邪恶的,必然世代为人民所唾骂。岳飞的冤案终于平反,颠倒的历史终于被扭转过来。

3、有同学说:“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岳飞镇压过洞庭湖边的农民起义军。另外,他太忠于皇帝了,郾城大捷后,他不该退兵,应该把金兵打败,再杀掉秦桧。因此,岳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同意吗?为什么?

提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将领,他在抗金斗争中屡立战功,功勋卓著。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烧杀掠夺行为的愿望,因而,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但在当时,岳飞作为一名封建朝廷的将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是必然的;岳飞也不可能不听皇帝的命令,因为在封建社会,忠于朝廷和忠于国家是一致的,忠于国家就必须忠君,岳飞也摆脱不了这种时代局限,他是封建忠君的一个典型,他的背上有他母亲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字,他不敢也不可能违抗皇帝的命令。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第11课

1、宋代的手工业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提示:①景德镇瓷器远销世界各地,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②采煤技术领先世界,③造船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指南针。

2、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是何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给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生产经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④南方的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优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⑤南方各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⑥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辛勤耕耘,共同开发了江南。

3、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提示: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运输,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了贵金属的无形损失;避免了因不法之徒切削或溶解金属货币而带来的流通不畅现象;印刷纸币的成本比制造金属货币的成本低等等。

4、你在仔细观察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免商标后,认为这个商标的设计有何特点?如果请你来设计,你有什么新的构想?

提示:①从文字上看,白兔商标具有区别商品生产者的作用;②从图案看,该商标中有一白兔手持一根钢针的拟人化图形,这是目前发现的首例在早期商标中使用了有设计成分的特定图形,它明显具有

独特性和显著性,易于识别;③从用途看,它是一个用来印刷包装钢针纸张的铜模版。将商标印刷在钢针包装纸上,不仅便于消费者认牌购货,还进行广告宣传,真可谓一举两得。

第12课

1、成吉思汗被人赞誉为“一代天骄”,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理由。

提示:综观成吉思汗的一生功过:①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创建和完善了一系列国家制度,结束了蒙古各部之间的长期混战,符合人民的愿望,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为蒙古摆脱金朝的压迫和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创制蒙古文字。对蒙古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加强国家管理起了重要作用;③成吉思汗的对外扩张,尤其是西征,极大地改变了亚欧内陆的政治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蒙古军的残酷屠杀,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浩劫,尤其是对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西征也打破了各小国的封闭状态,客观上促进了中西交通畅通无阻,有利于欧亚人民的共同进步。总之,从成吉思汗的主要事迹来说,他不失为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一代天骄”是恰如其分的。

2、议一议,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割据、战乱频繁的局面,建立了地域空前辽阔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②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大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一体现在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其二体现为中国境内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

3、简述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与表现。

提示: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民族数量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超过了历代王朝,给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与融合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表现:①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民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婚姻,逐渐融合;②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畏兀儿、蒙、汉等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③在元朝统一的疆域内,各民族互相学习、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从而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提示:①我们充分肯定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这是不争的史实。②文天祥率军抗元,对于保护南宋范围内的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积极意义。文天祥舍己为国、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综上所述,我们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从元朝统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分析评价的,而赞扬文天祥抗元主要是从文天祥所从事的斗争对保卫南宋范围内先进的农耕文化及他所表现的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方面来分析评价的,二者的角度不同,并不互相矛盾。

第13课

1、火药的发明在军事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火药在军事领域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火药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大刀、长矛和弓箭作战的局面,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进步。

2、了解一下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本和书籍是用什么方法印刷的?

提示:主要方法是:激光照排—出胶片—胶印机印刷。

3、在现实生活中,火药除了制造武器外,还有什么用途?

提示:现实生活中,火药还可以用于制造焰火和鞭炮。科学家又在火药的基础上研制出炸药。炸药除大量用于武器制造方面外,还广泛应用于开荒、修路、采矿等。

4、假如没有四大发明,我们现代生活会有哪些不便?

提示:没有纸和印刷术,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就会举步维艰,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也就大受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会陷于停顿。火药和指南针可主要从它们的间接影响来谈:没有火药引起的军事上

的革命,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进程就会减缓,历史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指南针也如此,主要从它用于航海所起的巨大作用来谈。

第14课

1、司马光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提示:①聪颖好学;②以“警枕”来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学习,顽强刻苦;③治学严谨等。还可答身为宰相,廉洁奉公等。

2、与《史记》相比,《资治通鉴》有何特点?

提示:①《史记》是司马迁一人所著,《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当时的几位著名史学家参与了编撰;②《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③《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从战国至五代时期1300年的历史;④《资治通鉴》有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目的,这是《史记》所没有的。

3、你能按元杂剧角色的类别,指出他们分别属于哪类角色吗?

提示:按元杂剧角色的类别,窦娥是旦,窦天章是末,张驴儿是净。

第16课

1、比一比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吗?

提示:①明朝废丞相,使相权与皇权合二为一。而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宰相人数,三省长官都是宰相;②明朝时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而唐朝时六部直接属尚书省管辖;③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吏,厂卫由皇帝直接控制,而唐朝没有。

2、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①顾炎武这句话是对明朝八股取士的尖锐批评,是正确的。②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严格限于死板僵化的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坑儒更加恶劣。

3、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选B(①③④⑤)

4、计较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他们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如下表,归纳为文字即可:

唐朝明朝

内容儒家经典、诗赋政

论,内容全面

限于四书五经

观点可发挥个人见解限于程朱力学观点,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文体限于八股文,僵化

呆板

不限文体

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

事业的发展,调动

了人们积极进取

的精神,提高了官

吏的素质,有利于

社会进步,积极影

响为主

束缚了知识分子

的思想,不利于社

会进步,以消极影

响为主

5、明朝前期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中模拟认为哪一条最特别?为什么?

提示:任选一种即可。①废丞相最特别: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始皇起设丞相,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隋唐时,采用三省六部制,唐贞观年间增加了宰相人数,以防止宰相专权。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了在中国沿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合二为一,大大加强了皇权,所以最特别。②厂卫制度最特别: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统治者加强皇权一般是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分散相权,二是分散地方权力,三是加强思想控制。但明朝统治者除此之外,还设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特务机构,以便监视官吏,镇压人民。厂卫由皇帝直接控制,使皇权空前加强,所以最特别。③八股取士最特别:隋唐以来,虽然采用科举考试选拨官吏,但是内容、形式、答案等相对全面、自由、活跃。明朝将科举考试发展到八股取士,对考试内容、文体形式、观点等进行严格限制,牢牢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式做官的士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所以最特别。

第17课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用于航海;④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⑤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等。

2、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提示:戚家军抗倭是正义的事业;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不扰民;荡平了倭寇,保卫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明抗倭名将有哪些?抗倭斗争的胜利有何意义?

提示:戚继光、俞大猷等。意义: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而抗倭斗争的胜利,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因而抗倭功绩永载史册。

4、郑和下西洋一般都选择秋冬出发,夏季返回。你认为郑和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提示:主要是为了有效利用季风和洋流。秋冬之时,亚洲大陆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郑和船队可顺风顺水而去;而夏季时,亚洲大陆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他们又可借助风势顺流而回。

5、你能说出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不同吗?

提示:①目的: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解决匈奴问题,加强与西域的联系;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②经过:张骞从陆路西行,两次出使西域;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航西洋。③到达地区:张骞到达今新疆和中亚一些地方;而郑和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进行的活动:张骞第一次出使在河西走廊一带被匈奴扣留10年之久,后到达大月氏,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未达到。第二次出使访问了许多西域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臣回访;郑和下西洋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等,换回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象牙、宝石等奢侈品,同时,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华。⑤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对中央政府开始管理西域具有于奠基作用,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同时也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第18课

1、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吗?

提示:(1)偶然的,主要原因是吴三桂为了自身利益而投降,清兵才得以入关。(2)必然的,原因如下:①明朝统治已腐朽至极,在家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双重打击下,必然灭亡,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②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贪图安逸,迅速腐化;③满州贵族的清政权正处于上升阶段,锐意进取,充满生机,势力不断发展。上述必然因素,使表面上看起来的偶然因素吴三桂引兵入关,也成为一种必然。

2、清朝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在职权上有何不同?

提示:秦朝的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拥有一定的权力,清朝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只有跪受笔录,不能独立行使权力。

3、军机处设立于何时?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提示: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设在皇宫内廷的乾清门西,便于皇帝及时宣召。开始,军机大臣每天清晨在军机处候旨,再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成文,经皇帝审阅后,送有关部门执行。后来,军机处的权力不断扩大,成为清朝中央核心决策机构。但军机处处于皇帝的严密控制之下,军机大臣只能遵照执行皇帝的旨意,不能独立行使权力。皇帝示交办的事,军机大臣无权过问,它完全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它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4、清朝文字狱和秦朝焚书坑儒有何异同?

提示: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专制皇权,②影响相同: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③手段不同: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大兴文字狱。

5、列表比较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朝代行政机构

的变化

设置特

务机构

控制思

想文化

明朝废丞相,

设三司

建立厂

卫制度

实行八

股取士

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第19课

1、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尼布楚条约》是什么性质的条约?

提示:雅克萨之战是中国的自卫战争,是正义之战。《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方作出让步签订的平等条约,是中俄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

2、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提示:(1)原因: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把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在后来战争的失败打击下,郑成功急需寻找新的抗清基地,此时,台湾殖民军队中当翻译的何廷斌呈送了郑成功一份台湾地图,并报告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兵力部署,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归的迫切心情。这就更加坚定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决心。(2)意义:①代表中华民族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因此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②郑成功为开发台湾做出了贡献。他在台湾设府置县,屯田垦荒,开设学校,向高山族人民传授大陆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3、郑成功和康熙帝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吗?

提示:是。他们都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第20课

1、当年郑成功以台湾做基地进行抗清斗争,后来郑氏政权归顺清朝,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变化?

提示:①清军入关后,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所以郑成功是抗清斗争,具有反抗满州贵族民族压迫的进步意义,是正义的斗争,值得肯定。②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时,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是顺乎潮流、符合民心的明智之举,应予肯定。台湾归入清朝版图后,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以及国家的统一和海防的巩固。

2、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进行了哪些斗争?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1)斗争:①康熙帝派兵攻取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海防的巩固;

②康熙帝平定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藩判乱,加强了对云贵、两广和福建的管辖;③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抗击沙俄侵略者,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④康熙帝率大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分裂势力。乾隆帝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⑤乾隆帝派兵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2)措施:①确立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

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②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③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及内蒙古等盟旗,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3、为什么说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提示:①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有: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加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版画。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直接管辖新疆地区。元朝时,察合台汗国管辖新疆一带。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②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有:唐朝和吐蕃和亲会盟,已“和同为一家”。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的行政区域。清朝确立了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和建立“金瓶掣签制”,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第22课

1、你能举些具体事例来说明康乾盛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吗?

提示:①经济上:耕地面积增加,大力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明显提高,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前代;②政治上:社会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疆域辽阔;③军事上:打败了外国侵略者,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清朝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提示:①政治上:统治集团吏治腐败,人民起义不断;②经济上:财政匮乏,土地集中,赋税繁重;

③军事上:军备废弛;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举出康熙帝的主要活动,谈谈你对他看法。

提示:(1)主要活动:①1685、1686年调派清军反击沙俄侵略军,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②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④三征噶尔丹;⑤册封五世班禅;

⑥在位期间,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出现了盛世局面。

4、唐朝和清朝前期的前期分别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它们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如下表

项目朝代外交政

影响

唐朝对外开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

交流,促进了唐朝的高度

繁荣,造就了肩收并蓄、

全面辉煌的唐文化

清朝

闭关锁

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

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

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

我国人民接触外国先进

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

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

中国的落后

第23课

1、《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体现了李时珍怎样的治学精神?

提示: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而又勇于创新,敢于发现过去权威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严谨求实,潜心

钻研,躬行实践,甚至亲手试种药材;厚积薄发,实事求是,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科学而献身,经过了27年的努力。

2、宋应星讲:“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想想,为什么《开工天物》不受当时读书人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当时文人求取功名主要靠科举制,而当时是八股取士,考试的内容是脱离实践的四书五经,介绍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因此得不到重视。

3、材料分析:(题目略)

提示:(1)当时中国正处在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下。(2)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阻碍了学术文化的进步,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有力推动。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繁华的都市生活。 2.宋词、元曲。 难点: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苏轼。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 【新课探究】 1.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城市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以商业闻名的城市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 (2)北宋开封大相国寺 图片链接: 资料链接: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每逢新年伊始,大相国寺都要举行元宵灯会。每逢金秋十月,随着开封市菊花花会的开幕,大相国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祈祝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万世太平。 (3)北宋市民文化生活 ①瓦子 概念链接:

瓦子: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瓦子的经营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图片链接:体会瓦子的热闹与繁华 史料链接: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材料二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个马夫。” 问题探究:请问宋代哪种地方可能出现材料一的这种景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瓦子;材料二说明了宋朝的繁荣与富庶。 ②杂剧 概念链接: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练习题

1.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之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D) A.皇帝必须任用贤臣 B.必须善于纳谏 C.必须轻徭薄赋 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解析:隋朝短命而亡,不重用贤臣、不能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科举制度不完善,都可以作为教训来接受,但是,这些都是具体的表现和举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隋的统治者不能准确定位君民关系因而滥用民力,实施暴政,这才是唐太宗从隋亡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C) A.减少决策失误 B.当一代明君 C.维护统治 D.笼络人才,安定社会秩序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最重要的目的,对比四个选项,A、B、D都是为了C,C才是根本的目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为了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3.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政府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A)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要廉洁奉公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现史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善于纳谏,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①②③符合史实;唐太宗死后继位的是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故本题选择A。 4.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D) A.严惩贪官污吏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D.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中材料的意思是“官吏所治理的地区,田地大量开垦,百姓家有余粮的,官吏可得到提拔”。这说明武则天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5.“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C) A.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B.减少百姓的劳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C.吸取隋亡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D.唐太宗身经隋末农民起义,目睹了隋亡过程,受到极大震撼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四个选项都是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 什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有何意义?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客观条件: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主观条件: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 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初经济繁盛原因及表现: 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原因概况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概况及作用: ③、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④、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⑤、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⑥、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⑦、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⑧、流通七省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⑨、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问答题一 1、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要加强; 为了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的震撼,使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3、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是什么? 答:(1)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聚集了不少人才; (3)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和合并州县,加强中央权力; (4)完善科举制,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5)重视文化教育,大兴学校。 (6)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总之,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4、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少数民族的拥戴? 唐太宗改变了“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为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等,所以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 6、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带去的先进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7、说一说遣唐使是怎么回事? 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8、赵州桥设计巧妙之处在哪里? 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平拱式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又方便人畜通行,还节省了石料;两个敞肩式小拱,增强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观。 9、李白、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李白诗歌雄奇飘逸想象丰富,富了浪漫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10、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南侵有何意义? 辽和西夏的南侵是掠夺性战争,北宋军抗击是正义性的,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到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11、金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 仿宋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

历史七年级上册练习题精选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 知识要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氏族、半坡氏族、大汶口文化、黄帝、禅让制 一、选择题 1、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在远居民中()开始学会用火。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巴比伦 4、()人的生活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氏族。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5、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缅甸 6、世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是() 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缅甸 7、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嫘氏 D、大禹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蚩尤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二、填空题 1、人掌握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2、有此学者认为,在居民使用的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3、在打败蚩尤后,和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海外华人自豪的把自己称为。 4、在古代原始部落,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 5、约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三、简答题 1、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有哪些远古人类? 2、在氏族公社中,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如何? 四、识图题 ①左图中间的人物是谁?

②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③他有什么贡献? ④他曾与谁联合打败蚩尤 ⑤至今海外华人称自己为什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要点: 夏朝的兴衰、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青铜器、奴隶的生活、春秋争霸、战国七雄、铁农具与牛耕、都江堰、商鞅变法、中华文明的勃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基础训练一夏商西周 一、选择题 1、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王盘庚迁都到() A、牧野 B、殷 C、渭水 D、亳 3、曾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的是() A、夏桀 B、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平王 4、在西周不可能出现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5、汤任用的有才干的大臣是() A、伊尹 B、姜子牙 C、周公 D、召公 6、要求大臣要勤于政事,要“有功于民”的是() A、盘庚 B、汤 C、纣 D、启 7、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 A、人殉 B、人祭 C、人牲 D、殉葬 8、奴隶主死了,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 A、人殉 B、人牲 C、斩首 D、祭祀 9、“夏桀把人当坐骑”图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A、夏桀暴虐无道 B、当时还没有马骑 C、这是当时的一种体育活动 D、当时的“人”只是奴隶主的工具 10、将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问答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问答题】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 雕”请你根据毛泽东的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哪几个皇帝? (2)“秦皇”和“汉武”为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用一句话概括“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的主要历史功绩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对 外交往远不如唐朝,且更多地是遭受西方列强入侵,和平 往来转为战争冲突。据此回答: (1)举出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件大事。 (2)明朝时期,对外关系既有和平交往,也有战争冲突。各举一 例。 (3)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 争?各起了什么作用? (4)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 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4分)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4分)

(1)隋朝。(2分)门第的高低。(2分)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回答2条即可,共4分) (3)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2分);科牵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2分) 4、【2013黑龙江省】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内“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面对西方殖民者日益猖獗的侵扰活动,从国家安全出发,关闭国门。 请回答: (l)材料一中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2分) 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1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某班4个学习小组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第1小组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第2小组认为限制了正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3小组认为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请你参加第4小组的讨论,总结出该政策对中国社会有什么严重危害?(1分) (3)结合明清不同的对外政策,联系今天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请谈谈你的感想。(2分) .(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 评价: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1分) (2)危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人教版: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1分) (3)感想: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2分) 5、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⑶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下图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上京临潢府遗址,这里曾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A.元昊 B.阿保机 C.寇准 D.安禄山 2.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赤德祖赞 3.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剧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辽太宗 B.宋真宗 C.宋太宗 D.宋太祖 4.绘制历史简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历史简图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时的情况() A B C D 5.《天龙八部》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金庸创作该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A.汉与匈奴的和战 B.魏、蜀、吴三国鼎立 C.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D.南宋与金的对峙 6.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宋夏和议④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7.许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写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族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元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建立政权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包括 ()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创制西夏文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观察下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据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概况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 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三)元杂剧和节日

1.(多媒体出示问题,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兴起 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 答案提示:杂剧。宋代和元代。 2.图片展示 3.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答案提示:春节(古代叫元旦)。 4.(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宋词 (一)宋词 1.音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空)提读教 教师指出: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 目标导学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学生抢答元曲的代表人物 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课堂总结 工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主要证据是( ) A历史书籍 .B.历史传说 C.化石 D.科学实验 2.证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的证据包括( ) (1)多个头盖骨化石(2)近十万件石器(3)大量动物化石(4)灰烬、烧石、烧骨 A.(1) B.(1)(2) C.(1)(2)(3) D. (1)(2)(3)(4) 3.“他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持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4.“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食物也可以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约( ) A.1000年 B. 1万年 C .10万年 D. 100万年 5.符合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等家畜 B.有陶埙等少量乐器 C.种植粟等农作物 D.住干栏式建筑房屋 6.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与河姆渡原始居民有些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体质进化程度 C.种族 D.生产力发展水平 7.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烧骨和朴树子籽,这说明北京人( ) A已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 B.已会使用弓箭 C.已会制造陶器 D.已过群居生活 8.为考古学家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的是考古发现的( ) A元谋人遗址 .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导案

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赵州桥、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等知识 2.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使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唐朝科技文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法学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知识链接】 & 多媒体展示民歌—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关于赵州桥的这段民歌,人人皆知。赵州桥像民歌所说的是鲁班修建的吗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真的曾经骑驴在桥上走过吗史书上对此无记载,这已成为历史之谜。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一千年之谜做一点解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33页-34页,第一标题“高超的建筑水平”回 答问题 1、赵州桥建造时间:____朝。 2、设计建造者:_________ 3、历史价值:是____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_________桥。 4、长安城建筑特点: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___的城市。 5、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城北的_________。 (二)阅读教材34页-35页,第二标题“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回答问题 \ 1、_____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唐朝印制的《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_________的、标 有____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杰出医学家_______,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写成《_________》,这部书在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尊称_________为“_________”。他故乡的一座山也被称为“_________”。 (三)阅读教材35页-36页,第三标题“光耀千古的诗坛”回答问题: 1、_________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1、有人说印章是雕版印刷的先驱,也有人说石头书是雕版印刷的先驱,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 2、你能否本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综合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 .陕西蓝田 B .北京周口店 C .云南兀谋 D .浙江河姆渡 2 . 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①③④ D .②③④ 3.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 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能享用米饭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C.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4.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 .伏羲——制造船只 B .仓颉——创造文字 C .嫘祖——养蚕缫丝 D .伶伦——制作音律 5?“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6.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 A .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楷书 7. 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 . 春秋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8. 右面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 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的发展 B . 战争的需要 C. 运输的需求 D . 社会的安定 9. 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 . 迁都洛阳 B .确立县制 C. 奖励军功 D .严明法度 10.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 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 . 春秋时期的秦国 B .春秋时期的楚国 C. 战国时期的秦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讲授新课 (一)崛起与并立 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 (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