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_辛晓歌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_辛晓歌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_辛晓歌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_辛晓歌

0577-6619/2011/69(4)-0682-92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

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辛晓歌1,2 周天军2 李肇新1,3

XIN Xiaoge1,2 ZHOU Tianjun2 LI Zhaoxin1,3

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北京,100081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3.法国科研中心动力气象实验室,巴黎,法国

1.Division of Climate System Modeling,National Climate Center,Beijing100081,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

3.Laboratoire de Météorologie Dynamique,CNRS,Paris,France

2009-06-13收稿,2009-09-18改回.

Xin Xiaoge,Zhou Tianjun,Li Zhaoxin.2011.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n spring by a variable resolutionAGCM.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69(4):682-692

Abstract A variable resolution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MDZ4developed at Laboratoire deMétéorologie Dynamiqu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pring climate in eastern Asia during 1958-2000.The model is forced by theERA-40reanalysis data.The mean climate,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April-May over eastern Chinasimulated by the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The model can realistically simulate the climate distribution of theatmospheric circulation,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The model has a better capability in reproducing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than tha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The model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s the rainfall in the central part of eastern China and North China.The simulated biases of surface climate over easternChina show that it is in the warmer and wetter sid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China and South China,whereas in thecolder and wetter sides in North China.The simulated rainfall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is larger than the observation by a-bout 1.6mm/d.The simulat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by about 1.4℃in North China,and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by over 0.5℃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South China.Such biases are related to the stronger low-level southwest flow in South China and stronger northwest flow in North China.The model well simulate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troposphere,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variables are all above 0.6.The model well reproduce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air temperature in East China.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are all larger than 0.7in North Chi-na,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South China.The analysis about the decadal change of the late spring climate shows that themodel reproduced the interdecadal drou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the interdecadal increas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northeastern China occurred in the late 1970s.The model also reproduced the interdecadal warming in the Huanghuai Basin.Sothe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 over East Asia by this model is not only able to reproduce the mean climate status in spring,butalso has a good capability in simulating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spring climate in eastern China.

Key words Variable resolution model,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Spring,Decadal change

*资助课题: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公益类行业专项(GYHY200706010、GYHY200806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25014、4082109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03A01、2007BAC29B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903)。

作者简介:辛晓歌,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数值模拟研究。E-mail:xinxg@cma.gov.cn

摘 要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4—5月东亚地区气候平均大气环流、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对对流层中、高层环流的模拟比对低层环流的模拟更接近于观测;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候的模拟偏差主要表现为:中国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偏湿,而华北则为偏冷偏湿。中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比观测偏多约1.6mm/d;模拟的地表气温在华北偏低约1.4℃,在中东部和华南均偏高超过0.5℃。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偏差与其模拟的低层南支西南气流和北部西北气流均偏强有关。模式对中国东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各物理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模式也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率,在华北、中东部和华南,观测和模拟值在1958—2000年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模式还能够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中东部干旱和东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也能够再现黄淮流域年代际增温的现象。因此,该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不仅对东亚春季气候平均态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而且对中国东部春季气候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关键词 变网格模式,区域气候模拟,春季,年代际变化

中图法分类号 P435+.2

1 引 言

气候模式是理解气候变率机制、预测和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模拟区域气候特征及变率时,由于水平分辨率低,难以细致地描述区域内复杂地形、陆-气交换等因素对局地气候的强迫和影响,其模拟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赵宗慈等,1998;钱永甫等,1999;Yu,et al,2000;Zhou,et al,2006)。区域气候模式由于水平分辨率较高,是对全球气候模式的一个有力补充(Gao,et al,2006)。近年来,有限区域气候模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Wang,et al,2004;胡娅敏等,2006;刘鸿波等,2006)。在东亚地区应用较多的区域气候模式有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RegCM_NCC(史学丽等,2001;Liu,et al,2002;李巧萍等,2004,2005;刘一鸣等,200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发展的RIEMS(符淙斌等,2004;熊喆,2004a,2004b)、南京大学的区域气候模式(王世玉等,2001,2003;陆艳艳等,2007;姚素香等,2008)和ICTP发展的RegCM3(高学杰等,2003a;张冬峰等,2005,2007)等。这些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事件、气候平均特征和年际变率等方面的模拟能力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还被广泛地应用到东亚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中(周天军等,2008)。与此同时,区域气候模式还可以通过与全球耦合模式的嵌套,来进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和气候敏感性试验等(Gao,et al,2001,2003;高学杰等,2003b,2003c)。

对局地区域气候进行模拟的另外一种有效途径是采用变网格技术,在全球模式中对某一区域加密网格,使该区域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而远离该区域的水平分辨率则相对降低。Déqué等(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和单纯的全球模式相比,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模式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LMDZ模式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动力气象实验室(LMD)发展的一个具有变网格能力的大气环流模式(Le Treut,etal,1994,1998)。Zhou等(2002)利用该模式对东亚地区进行加密,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不过,仅使用传统模拟方法(即使用观测海表温度(SST)强迫大气模式)来运行变网格大气模式,其模拟性能和应用均受到限制。最近,该模式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可以利用再分析资料或全球气候模式环流资料来强迫加密区域之外的环流场,使该模式对加密区域的模拟类似于一个区域气候模式。

目前对东亚地区区域气候模拟的评估大多数是针对夏季,实际上,气候模式能否真实地模拟春季气候也很重要,因为春季正值中国东部地区农作物、经济作物生长期,春季雨量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春季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环流系统较之夏季要简单一些,检验模式对春季降水的模拟能力更有利于发现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模式的发展完善提供依据。

本文将利用LMDZ模式的区域气候模拟功能,对东亚地区1958—2000年春季气候进行模拟,评估模式对东亚4—5月气候态的模拟性能,考察模式对气候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的再现能力,这将为利用该模式进行东亚气候预估和气候变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辛晓歌等: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2 模式介绍和试验设计

本文使用的是LMDZ模式的4.0版,即LM-DZ4(Hourdin,2006)。该模式使用的对流参数化方案是Emanuel(1993)方案,此方案相对于Tiedtke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哈得来-沃克环流圈、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和降水等方面的模拟更合理(Hourdin,2006)。辐射过程的计算采用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辐射方案,其中,短波采用Fou-quart等(1980)发展的方案,并进行了重新定义,长波的计算采用Morcrette等(1986)的方案。LM-DZ4模式使用了预报云参数化方案,是通过引入一个云水含量的预报方程来实现的(Le Trent,et al,1991),云量及凝结水量的计算都依赖于模式格点内部总含水量的统计分布。土壤湿度和蒸发的计算采用ORCHIDEE地表-植被-大气传输和动态植被模型(de Rosnay,et al,2002;Krinner,et al,2005)中的两层水分方案。蒸散量的计算依赖于植被函数类型,随季节变化的叶面积指数由卫星资料给定(My-neni,et al,2002)。

由于LMDZ网格的可变性,该模式既能进行全球气候模拟(Li,1999),又能用于区域气候的模拟研究(Krinner,et al,1998;Genthon,et al,2002;Zhou,et al,2002)。作为区域气候模式时,利用指数松弛的方法使模拟的大气环流场向再分析资料靠近,在加密区内,松弛过程的时间尺度是10d,而在加密区域以外,松弛过程的时间尺度仅是0.5h。这样,在加密区域内模式几乎是独立运行,而在加密区以外模式几乎完全依赖于强迫场。

本文使用的LMDZ4模式的水平网格点为120×91,垂直方向为19层。模式的加密区域取在东亚,中心点位于(32°N,102°E),加密区域内的网格点几乎是均匀分布的,水平分辨率约为60km。图1给出了模式在全球和东亚区域的网格点分布。加密区域覆盖了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整个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区域

图1 模式在全球(a)和东亚地区(b)的网格点分布(阴影:地形高于2500m)Fig.1 Distributions of the model grids over the globe(a)and East Asia(b)(shaded for the topography higher than 2500m)

模式的强迫环流场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Uppala,et al,2005),强迫变量包括纬向风(u)、经向风(v)、温度(t)和比湿(q),强迫值每6h更新一次。下边界由气候平均SST和海冰进行强迫。为了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区别,本文将进行了上述设置的LMDZ4模式称为LMDZ4-RCM。模式的积分时间步长为180s,积分时间为1958—2000年每年3月1日—5月31日,为了避免模式初值调整过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4—5月的模拟结果进行模式评估。用来检验模拟结果的环流场资料为ERA-40再分析资料,降水和气温使用由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

提供的560个站的地面观测站资料。

3 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系统地检验模式的模拟能力,将分别从气候平均、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3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检验。气候平均是指1958—2000年的均值。为了便于说明,文中将ERA-40再分析资料称为观测资料。

3.1 气候平均场

3.1.1 空间分布

对流层200hPa急流和低层西南气流是东亚大

6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2011,69(4)

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Zhang

,et al,2006;陆艳艳等,2007),其位置直接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分布。模式对200hPa 

4—5月气候平均纬向风的模拟结果如图2a。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急流的基本位置,模拟的急流中心位于32°N附近,最大风速达到40m/s,与观测资料(图2b)非常接近,但其强度比观测弱。由模拟与观测之差(图2c)可见,除了青藏高原东部区域,其他区域均为负偏差,负偏差中心出现在青藏高原南侧至中国南部地

区,最大偏差值为4m/s。这与气温的模拟偏差是一致的(图略),模式模拟的200hPa气温在中国以南海域偏低,而在青藏高原上空以及中国东部偏高,使得青藏高原南侧以及中国南部区域的海陆温度南北梯度偏弱。

由8

50hPa气候平均风场(图3)可见,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对中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南、北支气流。北支西北气流从贝加尔湖南下,流经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南支气流位于中国南部,

由印缅槽槽前

86辛晓歌等: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风交汇而成。与观测资料对比可知,模式模拟的南、北支气流均比观测偏强,南支西南风气流能够北伸至30°N附近。这样的模拟偏差一方面会引起南、北气流冷暖交汇区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南支气流比观测输送更多的水汽至中国东部地区。

图4给出了模拟和观测的4—5月气候平均降水以及二者之差。模式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的南北阶梯分布特征,能够再现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降水中心,但没有合理再现位于华南地区的降水中心。由模拟偏差(图4c)可见,模式在中国中东部、东南沿海以及东北地区模拟的降水偏多,比实际观测偏多1—2mm/d。这样的降水偏差与上述分析的低层风场偏差一致。

为了定量评价各个变量的空间分布在模拟和观测之间的相似程度,进一步计算二者之间的空间相关系数和标准差的比值。除了200hPa纬向风、850hPa风场和降水,还给出了300hPa气温、500hPa位势高度和地表气温。对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200hPa纬向风、300hPa气温和500hPa位势高度),选取的范围为东亚区域(20°—45°N,85°—125°E);对于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和地表变量(850hPa风场、降水和地表气温),为了避免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选取的范围为高原以东区域(20°—45°N,105°—125°E)。

这些变量的计算结果均表示在泰勒图(Taylor,2001)(图5)上,图中半径表示模拟和观测的标准差的比率,与纵坐标轴的角度表示相关系数的反余弦,即离横坐标轴和比率为1的半径越近,则模拟越接近于观测。可见,模拟结果中与观测最接近的是300hPa气温和500hPa位势高度,二者的空间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998,而且,其标准差与观测基本一致。其次是200hPa纬向风,模拟与观测场的空间相关系数为0.98,其标准差比观测略微偏大。850hPa经向风、降水和地表气温的空间相关系数约为0.9,但是,其标准差与观测均具有较大差异。模式模拟的850hPa纬向风的标准差与观测基本一致,而空间分布与观测具有较大差异,与观测场的空间相关系数为0.83。对比这几个变量可知,相对于对流层低层风场和地面要素,模式对对流层中上层环流具有更好的模拟能力。

6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2011,69(4)

图5 泰勒图

(数字所在位置代表模式模拟的各物理量场与观测的相似度,半径表示模拟与观测的比率,与纵坐标的角度代表模拟与观测的空间相关

系数的反余弦。所有的物理量均为1958—2000年4—5月平均)

Fig.5 Taylor diag

ram(The position at which each number is located marks theresemblance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The radial distance from the origin indicates the standarddeviation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s,normalized by theobserved value.The angle from the vertical axis representsthe inverse cosine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imulated and observed variable.All the variables arethe mean value of April-May during 

1958-2000)3.1.2 环流的垂直偏差

为了定量分析中国东部的模拟偏差,将中国东部划分为3个子区域(图1b):华北(36°—42°N,110°—120°E)、中东部(30°—36°N,110°—120°E)

和华南(24°—30°N,110°—120°E),分别简称为NC、CC和SC。

这3个区域的区域平均气温、纬向风和经向风在垂直各层的模拟偏差如图6。温度的模拟值在700—300hPa与观测最为接近;

在对流层低层(925—850hPa)模拟偏差在1℃以内,表现为华北地区偏冷,中东部和华南偏暖(图6a);在对流层顶附近,3个区域均出现了较大的暖偏差。纬向风的模拟偏差(图6b)主要表现在对流层上层,3个区域

的西风风速均比观测偏小,在对流层中层700—400hPa

,模拟与观测较为接近;在对流层低层,华北地区的西风偏弱,中东部和华南地区的西风偏强;华南区域的模拟偏差比其他2个区域大。经向风的模拟偏差廓线如图6c,与纬向风类似,模拟偏差值在对流层中上层相对较小。因此,该模式的模拟技巧在对流层中上层明显好于对流层低层。在对地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流层下层(850hPa),模式模拟的华南地区南风偏强,华北和中东部地区的北风偏强,这与之前的分析是一致的。

3.1.3 降水和气温的模拟偏差

由NC、CC和SC区域4—5月气候平均降水和气温的模拟偏差(

图7)可见,模拟的3个区域的

降图6 模式对NC、CC和SC区域4—5月气候平均模拟偏差的垂直分布

(a.气温(℃),b.纬向风(m/s),c.经向风(m/s

))Fig.6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model bias for April-May 

climatological mean temperature(a),zonal wind(b)and meridional wind(c)during 

1958-2000in the regions of NC,CC and SC7

86辛晓歌等: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图7 模式对NC、CC和SC区域4—5月气候平均的模拟偏差

(a.降水(mm/d),b.地表气温(℃)

)Fig.7 Model biases for the April-May 

climatological mean precipitation(a,unit:mm/d)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b,unit:℃)in the reg

ions of NC,CC and SC水均比观测偏多,中东部比观测偏多达1.6mm/d,华南地区的偏差相对较小,为0.4mm/d。在中东部和华南地区气温均偏高,分别为0.8和0.5℃。综合而言,模式对中国中东部和华南的模拟偏暖偏湿,

而对华北地区则为偏冷偏湿。通过上文环流模拟偏差分析可知,南支西南风偏强,这样将向中国东部输送了较多的暖湿空气,使得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由于北支气流也偏强,使得位于南、北气流交汇区的中东部降水出现了较大的模拟偏差。华北地区模拟偏冷可能与该区域降水偏多具有一定的关联,由于降水增多意味着该区域可能存在更多的云量,通过影响辐射传输,使得地表气温偏低。

3.2 年际变率

为了检验模式对气候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这里将模拟的逐年NC、CC和SC区域4—5月环流、

降水和气温演变序列与观测进行比较。垂直各层气温、

经向风和纬向风的模拟值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见图8。700—250hPa,3个区域气温年际变化的模拟均与观测非常一致,相关系数均超过0.8;850hPa以下,3个区域的相关系数随着高度降低逐渐减小,不过也都大于0.4,显著性水平达到1%。对气温年际变率模拟最好的区域是华北,其次是中东部和华南。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年际相关系数分布非常相似,850hPa以上,3个区域的相关系数均在0.9

图8 模拟的NC、CC和SC区域4—5月平均大气环流与ERA-

40再分析资料在1958—2000年相关系数的垂直分布(a.气温,b.纬向风,c.经向风)

Fig.8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ERA-40reanalysisfor the April-May mean temperature(a),zonal wind(b)and meridional wind(c)during 

1958-20008

86 Acta Meteorolog

ica Sinica 气象学报 2011,69(4)

上,而且,这3个区域的廓线分布非常接近。对流层低层925hPa,模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也都在0.6以上。通过对比可知,在东部地区,模式对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率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年际变率与观测最接近的是纬向风,其次是经向风和气温。

从模拟和观测的NC、CC和SC 4—5月区域平均降水序列的逐年变化(图9)看,无论是华北、中东部还是华南地区,模拟的降水年际变率都与观测非常吻合,43a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1、0.78和0.74。值得注意的是,模式在华北和中东部地区模拟的降水自始至终存在系统性偏多的现象。前期研究表明,中东部区域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显著的年代际减少(Xin,et al,2006)。由图9b可见,这种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模拟中也得到体现,表明该模式对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从模式对地表气温年际变化的模拟(图10)可见,NC区域,模拟的地表气温始终低于观测,但与观测的年际变率在位相上很吻合;CC和SC区域

图9 观测(实线)和模拟(虚线)的4—5月平均

降水在1958—2000年的序列分布(单位:mm/d)

Fig.9 Observed(solid line)and simulated

(dashed line)April-May mean precipitations

during 1958-2000averaged over the regions

of NC(a),CC(b)and SC(c)(unit:mm/day

图10 同图9,但为地表气温(单位:K)

Fig.10 As in Fig.9but for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unit:K)

模拟的地表气温均比观测略微偏高,但其随时间的演变与观测非常一致。1958—2000年,NC、CC和SC区域模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和0.83,所以,模式对中国东部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

3.3 年代际变化

前期研究表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际末的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在春末(4月下旬—5月中旬)较为显著(Xin,et al,2006;宇如聪等,2008)。将模拟的春末降水年代际变化与观测进行对比(图11),模式基本能够再现观测降水的变化特征,即中东部降水减少、东北地区降水增多。但模拟的中东部干旱区域比观测位置明显偏北,且中心强度偏弱,观测的干旱中心降水减少可达2.1mm/d,而模拟的减少值为0.9mm/d。在东北地区,降水年代际增多的区域与观测基本一致,但强度偏大。

模式对春末地表气温年代际变化的模拟如图12。模式再现了东部气温的偏暖特征,但强度和范围均比观测偏小,中心位置偏北,主要位于黄淮流域。模式在青藏高原存在一个冷区,观测中是否如此,受青藏高原地区资料不足的限制,目前尚无法确认。

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和气温发生在20世

辛晓歌等: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图11 春末降水年代际变化

(a.模拟,b.观测;阴影:通过5%显著性检验,单位:mm/d)

Fig.11 Simulated(a)and observed(b)decadal changes of the late spring precipitation(The shaded region means that it is significant at the confidence level of 95%;unit:mm/d

图12 同图11,但为地表气温(单位:K)

Fig.12 As in Fig.11but for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unit:K)

纪70年代末的主要年代际变化特征,除了依赖于模式使用的环流强迫资料,进一步反映了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也说明该模式在未来气候变化预测、预估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潜能。

4 结 论

本文利用一个可变网格的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气候进行模拟,讨论了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气候平均特征、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4—5月东亚地区主要的大气环流系统,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相对于对流层低层环流和地面气候要素场,模式对东亚对流层中上层的大气环流场具有更好的模拟能力。

(2)在中国东部区域,气温和风场的模拟偏差均在对流层中上层相对较小,而在对流层低层相对较大。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候的模拟偏差主要变现为,中国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偏湿,而华北则为偏冷偏湿。

(3)模式对中国东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各物理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模式也能较为真实地模拟出东部地区降水和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北、中东部和华南,模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7。

(4)模式基本能够再现中国东部春末降水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即中东部年代际干旱、东北降水增多的特征,也模拟出了黄淮流域年代际升温的现象。但年代际干旱区和升温区均比观测偏北,强度偏小。

综上所述,LMDZ4模式对东亚春季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模拟能力,能够较为合理

6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2011,69(4)

地再现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在对流层中上层要高于低层。该模式主要存在问题是模拟的气候态雨带的位置偏北,对应的年代际降水异常的中心亦偏北,这种偏差在表层气温的变化上亦有体现。理解这种偏差的成因并如何加以改进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未来使用该模式进行气候预估时,如何使用统计方法对模式系统误差进行订正亦需要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符淙斌,王淑瑜,熊喆等.2004.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9(2):225-239

高学杰,赵宗慈,丁一汇等.2003a.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I:模式对中国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气象学报,61(1):20-28

高学杰,赵宗慈,丁一汇等.2003b.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II:中国区域气候的可能变化.气象学报,61(1):29-38

高学杰,李栋梁,赵宗慈等.2003c.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高原气象,22(5):458-463

胡娅敏,丁一汇.2006.东亚地区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1(19):956-964

李巧萍,丁一汇.2004.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多年模拟与性能检验.气象学报,62(2):140-153

李巧萍,丁一汇.2005.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风多年平均特征的模拟.应用气象学报,16(1):30-40

刘鸿波,张大林,王斌.2006.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及其应用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11(5):649-668

刘一鸣,丁一汇,李清泉.2005.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10年回报试验及其评估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6(1):41-47

陆艳艳,张耀存.2007.p-σ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数值模拟.高原气象,26(2):213-224

钱永甫,王谦谦,刘华强等.1999.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高原气象,18(3):341-349

史学丽,丁一汇,刘一鸣.2001.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模拟检验.气候与环境研究,6(2):249-254

王世玉钱永甫.2001.p-σ坐标区域气候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高原气象,20(1):28-35

王世玉,钱永甫.2003.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季节与年际变化的模拟.大气科学,27(5):798-810

熊喆.2004a.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气候时空演变特征的模拟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9(2):295-302

熊喆.2004b.区域气候模式RIEMS对东亚气候的模拟.气候与环境研究,9(2):251-260

姚素香,张耀存.2008.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模拟.气象学报,66(2):131-142

宇如聪,周天军,李建等.2008.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三维特征

的研究进展.大气科学,32(4):893-905

张冬峰,欧阳里程,高学杰等.2007.RegCM3对东亚环流和中国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热带气象学报,23(5):444-452

张冬峰,高学杰,白虎志等.2005.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模拟.高原气象,24(5):714-720

赵宗慈,罗勇.1998.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气候模拟研究进展.气象学报,56(2):225-246

周天军,李立娟,李红梅等.2008.气候变化的归因与预估模拟研究.大气科学,32(4):906-922

de Rosnay P,Polcher J,Bruen M,et al.2002.Impact of a physical-ly based soil water flow and soil-plant interaction representationfor modeling large-scale land surface processes.J Geophys Res,107:Doi:10.1029/2001JD000634

DéquéM,Dreveton C,Braun A,et al.1994.The ARPEGE/IFSatmosphere model:A contribution to the french community cli-mate modeling.Clim Dyn,10:249-266

Emanuel K A.1993.A cumulus representation based on the episodicmixing model:The importance of mixing and microphysics inpredicting humidity.AMS Meteor Monogr,24:185-192

Fouquart Y,Bonnel B.1980.Computations of solar heating of theEarth's atmosphere:A new parametrization.Contrib AtmosPhys,53:35-62

Gao X J,Zhao Z C,Ding Y H,et al.2001.Climate change due togreenhouse effects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model.Adv Atmos Sci,18:1224-1230

Gao X J,Lin Y H,Zhao Z C.2003.Modeling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sulfate in climate change by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model.J Trop Meteor,9:173-180

Gao X J,Xu Y,Zhao Z C,et al.2006.On the role of resolution andtopography in the simulation of East Asia precipitation.TheorAppl Climatol,86:173-185

Genthon C,Krinner G,Cosme E.2002.Free and laterally nudgedclimate of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Mon WeaRev,130:1601-1616

Hourdin F,Musat I,Bony S,et al.2006.The LMDZ4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Climate performance and sensitivity to paramet-rized physics with emphasis on tropical convection.Clim Dyn,27:787-813

Krinner G,Genthon C.1998.GCM simulations of the last glacialmaximum surface climate of Greenland and Antarctica.ClimDyn,14:741-758

Krinner G,Viovy N,Noblet-Ducoudre N,et al.2005.A dynamicglobal vegetation model for studies of the coupled atmosphere-biosphere system.Global Biogeochem Cycles,19:GB1015.Doi:10.1029/2003GB002199

Li Z X.1999.Ensemble atmospheric GCM simulation of climat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from 1979to 1994.J Climate,12:986-1001

Le Trent H,Li Z X.1991.Sensitivity of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o prescribed SST changes:Feedback effects as-

辛晓歌等: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sociated with the simulation of cloud optical properties.ClimDyn,5:175-187

Le Treut H,Forichon M,Boucher O,et al.1998.Sulfate aerosolindirect effect and CO2greenhouse forcing:Equilibrium re-sponse of the LMD GCM and associated cloud feedbacks.J Cli-mate,11:1673-1684

Le Treut H,Li Z X,Forichon M.1994.Sensitivity study of theLMD GCM to greenhouse forcing associated with two differentcloud water parameterizations.J Climate,7:1827-1841

Liu Y M,Ding Y H.2002.Simulation of heavy rainfall in the sum-mer of 1998over China with regional climate model.Acta Mete-or Sinica,16:348-362

Morcrette J J,Smith L,Fouquart Y.1986.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absorption in longwave radiation parame-trizations.Contrib Atmos Phys,59:455-469

Myneni R B,Hoffman S,Knyazikhin Y,et al.2002.Global prod-ucts of vegetation leaf area and fraction absorbed PAR from yearone of MODIS data.Remote Sens Environ,83:214-231

Taylor K E.2001.Summarizing multiple aspects of model perform-ance in a single diagram.J Geophys Res,106(D7):7183-7192Uppala S M,Kallberg P W,Simmons A J,et al.2005.The ERA-40re-analysis.Quart J Roy Meteor Soc,31:2961-3012

Wang Y Q,Leung L R,Mcgregor J L,et al.2004.Regional cli-mate modeling:Progress,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 MeteorSoc Japan,82:1599-1628

Xin X G,Yu R C,Zhou T J,et al.2006.Drought in late spring ofSouth China in recent decades.J Climate,19:3197-3206

Yu R C,Li W,Zhang X H,et al.2000.Climatic features related toeast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s in the NCAR CCM3.Adv At-mos Sci,17:503-518

Zhang Y C,Kuang X Y,Guo W D,et al.2006.Seasonal evolutionof the upper-tropospheric westerly jet core over East Asia.Geo-phys Res Lett,33:L11708,Doi:10.1029/2006GL026377

Zhou T J,Li Z X.2002.Simul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y using a variable resolution atmospheric GCM.ClimDyn,19:167-180

Zhou T J,Yu R C.2006.Twentieth centur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over China and the globe simulated by coupled climate models.JClimate,19:5843-5858

6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2011,69(4)

四 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四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2.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 B.南亚盛行东北风 C.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读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图,回答5~6题。 5.造成等温线在D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影响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人为活动 6.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可能为( ) ①山峰②高原③湖泊④城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图示区域50°N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N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C.大气环流 D.地势起伏 气压系统分两类,一类始终与三圈环流形成的气压带保持一致,终年存在,称为永久性气压系统;另一类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主要限于低空且具有季节性,称为半永久性气压系统。读北半球某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回答9~10题。

9.图中气压中心气压状况出现的时间和P地的风向分别为( ) A.1月东南风 B.7月西北风C.7月东南风 D.1月西北风 10.图中Ⅰ、Ⅱ、Ⅲ、Ⅳ四个气压中心,属于永久性气压系统的是( ) A.Ⅰ、Ⅲ B.Ⅱ、Ⅳ C.Ⅰ、Ⅳ D.Ⅱ、Ⅲ 读某半岛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甲、乙两地降水的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多于乙地,甲地距海洋近 B.甲地少于乙地,乙地多地形雨 C.甲地多于乙地,甲地受副高控制 D.甲地少于乙地,乙地受西风控制时间长12.该半岛1月和7月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根本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植被差异 D.地球的公转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的左侧用箭头画出风带的风向。 (2)图中反映的是北半球________(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其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图中①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②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在地中海沿岸面积最大,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等。③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④处为________气候; ⑤地在图示季节盛行风向为______________。 (4)澳大利亚大陆降水从北、东、南三面向中西部减少,其中澳大利亚北部________(1、7)月份多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图为某季节沿60°N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四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2.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 B.南亚盛行东北风 C.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读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图,回答5~6题。 2

3 5.造成等温线在D 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影响 B .大气环流 C .太阳辐射 D .人为活动 6.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 处(图中阴影部分)可能为( ) ①山峰 ②高原 ③湖泊 ④城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份可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8.图示区域50°N 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N 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海陆分布 C .大气环流 D .地势起伏 气压系统分两类,一类始终与三圈环流形成的气压带保持一致,终年存在,称为永久性气压系统;另一类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主要限于低空且具有季节性,称为半永久性气压系统。读北半球某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回答9~10题。

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四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2.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B.南亚盛行东北风 C.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读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图,回答5~6题。 5.造成等温线在D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影响 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 D.人为活动 6.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可能为( ) ①山峰②高原③湖泊④城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图示区域50°N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N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C.大气环流 D.地势起伏 1 / 7

2 / 7 气压系统分两类,一类始终与三圈环流形成的气压带保持一致,终年存在,称为永久性气压系统;另一类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主要限于低空且具有季节性,称为半永久性气压系统。读北半球某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回答9~10题。 9.图中气压中心气压状况出现的时间和P 地的风向分别为( ) A .1月 东南风 B .7月 西北风C .7月 东南风 D .1月 西北风 10.图中Ⅰ、Ⅱ、Ⅲ、Ⅳ四个气压中心,属于永久性气压系统的是( ) A .Ⅰ、Ⅲ B .Ⅱ、ⅣC .Ⅰ、Ⅳ D .Ⅱ、Ⅲ 读某半岛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甲、乙两地降水的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多于乙地,甲地距海洋近 B .甲地少于乙地,乙地多地形雨 C .甲地多于乙地,甲地受副高控制 D .甲地少于乙地,乙地受西风控制时间长 12.该半岛1月和7月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根本原因是( ) A .地形差异 B .海陆位置差异 C .植被差异 D .地球的公转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的左侧用箭头画出风带的风向。 (2)图中反映的是北半球________(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其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图中①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②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在地中海沿岸面积最大,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等。③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④处为________气候;⑤地在图示季节盛行风向为______________。 (4)澳大利亚大陆降水从北、东、南三面向中西部减少,其中澳大利亚北部________(1、7)月份多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图为某季节沿60°N 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山东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四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二讲大气环流与气候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全球性大气环流在示意图中,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 并说明其分布特点;结合气压带、风带 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 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运用相关示意图,结合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 作用 考查形式: 选择题、综合题均会出现 考查内容: 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气温、降水)、全球气 候变化都是常考内容 考查频率: 考查频率较高,往往会与人类活动结合考查 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素养: 侧重考查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 本部分知识是大气环境内容,是自 然地理部分的核心知识,无论是在 知识体系中还是在高考命题中,都 占有重要地位,是学好地理的关 键。在备考过程中,要重视“六风 七带”“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 及各个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同时 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释常见 的自然现象 气候结合实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结合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 知识1全球性大气环流 下图为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该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C 2.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答案 B 知识2气候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答案 B 2.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C.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D.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此季节,好望角的气候特征及伦敦盛行风分别是 A.温和多雨a→b B.温和多雨b→c C.炎热干燥c→d D.炎热干燥b→a 3.当b气压带被大陆上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大陆上等温线向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或北凸出 B.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C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均向高纬或北凸出 D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4~6小题 4.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5.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B.刚果河 C.湄公河 D.莱茵河 6.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 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7~8题。

7.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 .50°N 、(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B .90°N 、赤道低压带 C . 30°S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D .60°S 、赤道低压带 8.由气压值推断此时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 B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 .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右图为极地俯视图,据此回答9~10题。 9.甲处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北 B .东南 C .西南 D .东北 10.图示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开普敦与北京同为少雨季节 C .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面积缩小 D .北极地区的极夜范围在扩大 下面是冬至日某经线的气温、气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 11-13题。 11、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 A 、气温、正午太阳高度、气压 B 、气压、气温、正午太阳高度 C 、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 D 、气温、气压、正午太阳高度 12、该经线可能是: A 、30oE B 、120oE C 、100oW D 、60oW 13、关于图中①、②、③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①在M 处达最小值的原因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B 、这一天曲线②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超高值越小 C 、曲线③在N 处达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 D 、曲线③的最高值在季节相反的另一半球相应纬度也存在 右图箭头表示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据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哪条虚线为高压脊线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气压风带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 全球性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①低纬环流:赤道上升气流→高空高压→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0°N上空成西风→积聚下沉→近地面高压(副高)→水平流向赤道(东北信风)→在赤道与南半球水平气流辐合上升。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30°N上空下沉→近地面副高→向北流偏转成西风→60°N与极地东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向南偏转成西风→30°N上空下沉→中纬环流 极地上空下沉→极地冷高压→水平偏转成极地东风→60°N与中纬西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水平向北运动偏转成西风→极地上空下沉→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风带风向气压带属性 (影响气 候) 北半球南半球成因特征气流 极地高气压带(2个)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 极地东风带(2个)东北风东南风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 中纬西风带(2个)西南风西北风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 低纬信风带(2个)东北风东南风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 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纬度位置7月偏北,1月偏南。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气候状况。 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

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东亚由于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所以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而南亚由于冬季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因此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我国由于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成为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 项目成因 冬季风夏季风 源地风向性质源地风向性质 东亚季 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 西伯利 亚、蒙古 西北 风 寒冷 干燥 副热带太 平洋 东南 风 温暖湿 润 南亚季 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 亚、蒙古 东北 风 低温 干燥 赤道附近 印度洋 西南 风 温暖湿 润 (2012四川卷)36. (36分)图10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11为东南海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当图10中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时,请画出此季节图示半岛的主导风向(用带箭头线划,画在答题卡的方框内)。(2分) 气候成因与特征 气候 因子 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及表现影响气温的因素及表现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了解空气的流向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的规律。 理解单个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特征。通过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单一的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征。【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特征。【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收集资料、设置导学案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所学的三圈环流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三圈环流的形成。 赤道:赤道附近是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其气温 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极地: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30°附近:受重力的影响高空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60°附近:两只气流相互挤压上升,形成低气压。 下面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各风带的空气流向。 (信风带——高纬向低纬,中纬西风带——低纬向高纬,极 地东风带——高纬向低纬)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我们先回忆一下气候的要素。 气温 降水 气候风向 风速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气候的降水与气温。 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带起环流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完成导学案。 (一)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讨论:大气运动的垂直方向有哪些,分别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 大气运动的水平方向有哪些,分别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提示:维度变化方向) 1、气流方向对气候的影响 (1)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变化 气流上升:湿润,降水多 气流下沉:干燥,降水少 (2)水平方向上的气流变化

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和气候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 ????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 ①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圈 ③高纬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 ? A 为赤道低气压带 ? ??? ? 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 ?B 为低纬信风带D 为中纬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 ??? ? 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低纬环流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 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这样在30°N 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这样在60°N 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专题-8页word资料

“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专题 一、考纲解读(表1)二、考点层析考点1:常见天气系统特征及其对区域天气的影响【图释考点】 1. 锋面系统(表2)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以北半球为例)(图1) 【疑难突破】 1.判断冷、暖锋的方法 ①看锋面符号:锋线上的“黑三角”、“黑半圆”分别表示冷锋和暖锋,且“黑三角”、“黑半圆”的指向表明锋面的移动方向;②看冷气团运动方向:如果冷气团箭头大致和暖气团移动方向箭头相对,说明冷气团势力强,为冷锋;如果冷气团的指向箭头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或有一个小环流),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③看锋面坡度: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因此在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移动,暖气团迅速抬升,冷锋坡度大;而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缓慢移动,故暖锋坡度小;④看雨区位置:冷锋雨区窄,主要在锋后;暖锋雨区宽,主要在锋前;⑤根据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判断,如表3所示。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表4) 3.判断气旋、反气旋不同方位近地面的风向 如图2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判断其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如虚线所示,再向右偏转30°左右,实线即为风向,东侧:东南风;西侧:西北风;南侧:西南风;北侧:东北风。 考点2: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

【图释考点】(图3) 【疑难突破】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决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低压、风从低纬吹向高纬、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三个因素影响下多雨;高压、风从高纬吹向低纬、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则会使得气候干燥)。 (3)下垫面状况(包括比热容、地形、反射率、洋流等)。 ①比热容:影响气温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大陆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形成大陆性气候;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形成海洋性气候。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中纬度大陆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③地形因素: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高原、高山气候的形成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山脉走向影响气流运动状况,从而影响降水分布,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④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途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⑤地面反射率: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 2.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年平均气温的高低;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2)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降水和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原因。 教学目标: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和特殊性。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的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方法: 图示法、图解法、相关联系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北京和罗马的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找出二者的不同。然后给出北京和罗马所在的地理纬度。结果同学们会发现,两地的地理纬度均相同,但是自然景观却大不相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地处在相同的纬度却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 [板书]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北京是什么气候类型啊? [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提问]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展示北京和罗马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们观察,罗马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回答]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设问]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出现这种气候特征呢? 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带领同学们共同回忆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干湿情况的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地中海地区和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同一张图对比展示,并且标出罗马的位置) [提问]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是固定不变的吗? [回答]随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展示动画,让同学们观察,地中海地区冬、夏季分别由什么气压带、风带控制。学生找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接下来展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给出此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分析归纳其气候特征。然后给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亚马孙平原的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得出,迟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试题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 一、单选题 1.(2018·江苏)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图1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 印度河上游谷地 B. 帕米尔高原 C. 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 1月~5月 B. 5月~9月 C. 9月~12月 D. 11月~次年3月 2.(2018·江苏)图4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 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 台风预警 B. 森林火灾预警 C. 寒潮预警 D. 滑坡、泥石流预警 (2)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 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 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 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 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3.(2018·卷Ⅲ)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 A. ①地附近 B. ②地附近 C. ③地附近 D. ④地附近 (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 收集雨水 B. 方便通信 C. 增加采光 D. 通风换气 (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 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2018·北京)图4为北年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 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小题。 (1)据图推断( ) A. 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 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第二部分 专题三大气环流与气候

专题三大气环流与气候 [考纲原文呈现]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全国卷近5年4考) [核心知识必备] 1.图解大气受热原理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 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5)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3.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气温的分布规律

(3)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高分能力培养] 新题尝试 1.(2018·湖北省第四次联考)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过程得到的净能量,大致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 A.日照时数 B.气温年较差 C.气温日较差 D.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冬季,对西藏和黑龙江地表净辐射差异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昼长 C.海拔 D.地表植被 (3)湖南省5、6月份地表净辐射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弱 B.阴雨天气多 C.地面辐射强 D.白昼较短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地表净辐射受到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状况的共同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多少决定了地面温度的高低,地面温度的高低决定了地面辐射的强弱,地面辐射的强弱决定了气温的高低,因此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相似,从示意图看出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西藏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小,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气温年较差大,西藏的气温年较差小,因此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气温年较差,B对;题干中强调的是“季节变化”,与气温日较差关系不大,C错;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季风关系密切,和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不大,D错。选B。第(2)题,西藏和黑龙江的纬度差异较大,冬季两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相差较大,造成地表净辐射差别大;西藏海拔比黑龙江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冬季获得的地表净辐射大于黑龙江;冬季,西藏和黑龙江气温均较低,地表植被均枯萎,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较小。选D。第(3)题,依据地表净辐射的含义判断其较小的原因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弱或是地面辐射强,再结合时间“5、6月份”判断湖南省在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弱,地表净辐射较小。选B。 答案(1)B(2)D(3)B 2.(2018·长沙二模)读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2)题。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环流与气候(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一、选择题 下图所示区域中奥里诺科河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满布岛洲和沼泽,定期出现洪水泛滥,整个流域内降水量的时空差异大。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地区按年降水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③地区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湿润的东北信风遇山地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大量地形雨,因此③地降水量最大;②地区离赤道较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结合1 0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以判断,②地区年降水量大于1 000 mm,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 000 mm。因此三地区年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故A项正确。 2、1月份,①地降水特点及其成因分别是( )

A.降水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降水少受东南信风控制 C.降水多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多 D.降水少信风缺少地形抬升 答案 D 解析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①地受东北信风影响,A、B两项错误;①地地形以平原为主,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缺少地形抬升,降水少,C项错误,D项正确。 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该气压带( ) A.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 B.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三个月 C.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 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A项正确;滞留北半球时间大于6个月,B项错误;图中纬线间隔是4°,徘徊的纬度范围大于20°,C项错误;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明显不一致,D项错误。 4、推测该气压带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活动范围跨南北两半球,应是赤道低气压带,B项正确。 5、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少雨 B.冬季寒冷干燥 C.全年高温多雨 D.有明显的干湿季 答案 C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C项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大气环流和气候

大气环流、气候和天气系统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2006年2月4日,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华北地区受强降温和暴雪的影响造成部分列车晚点或停止运行。该天气现象可能是() A.由甲天气系统造成 B.由乙天气系统造成 C.由丙天气系统造成 D.由丁天气系统造成 2.若图中甲为低气压中心且位于北纬30°附近时,则() A.南极科考最佳时间 B.东北平原上农民正在播种小麦 C.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受到锋面气旋控制多雨 D.华北平原的耕地返盐 3.若丁为高压中心,则() A.它的强弱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害的发生 B.它的强弱决定了我国台风频率的大小 C.在它的一部分(脊)的控制下天气多雨炎热 D.它强大时我国东部地区吹偏北风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6.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跟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图4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8.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长江流域时() ①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②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③东北平原进入雨季④华北出现春旱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据此完成9~11题。 9.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10.右图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图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 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A.常绿阔叶林带 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荒漠带 12.某地房屋墙壁很厚,门窗多达二至三层,该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 14.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高三复习课)高考分析:历年高考中,大气运动(气候)相关考查分值较高,其中直接或者间接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等出现的频率较频繁,比如今年新课标Ⅰ第37题,做该题必须知道其受什么大气环流影响,盛行风是什么,结合地形给当地气候带来什么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地理环境。 学情分析:学生对全球气候分布有一定的认知,关于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也有所认知,但所掌握的知识有点散乱,没有形成系统化、规律化的认识。 学习目标:1、全球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三圈环流影响的范围,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原因 一、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包含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1、三圈环流: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储备:(前面课堂中需掌握的知识点) (1)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以及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风带的干湿冷暖性质。 2、季风环流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储备:(前面课堂中需掌握的知识点) (1)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2)不同地区季风的风向(为什么?) (3)不同季风的干湿冷暖性质 二、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环流主要影响大陆的东岸。最典型地区为亚洲东部。 以亚洲为例,自主探讨: 1、季风气候有几种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参照什么因素作为划分的依据? 2、季风气候特征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 查看全球气候分布图(地图册),自主探讨: 1、大陆东岸地区一定受季风影响吗?举例说明? 2、除了亚洲,其他有季风气候的大洲只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 例题1、读世界两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1).①、②两地在气候上的共同点是 A.冬季盛行风向相同B.夏季有梅雨和伏旱 C.气温年较差都较大D.冬季降水量都较多 (2).影响①、②两地气候共同点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高低和洋流性质 B.盛行风向和下垫面状况 C.距海远近和纬度高低 D.海陆热力差异和风带移动

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2.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 B.南亚盛行东北风 C.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 答案:1.B 2.B解析:第1题,根据①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东北信风带,受两者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气压带⑤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当其被切断时说明陆地上为高压,北半球处于冬季,此时南亚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3~4

题。 3.上述“某月”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4.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答案:3.C 4.A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各气压带明显向北移动了,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第4题,甲地位于南半球,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此时盛行东南风。 读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图,回答5~6题。 5.造成等温线在D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影响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D.人为活动 6.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可能为()

①山峰②高原③湖泊④城市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5.B 6.D解析:第5题,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气温接近0 ℃,0℃等温线通过海拔1 500米左右的地区,所以,该季节应该是冬季。我国东部冬季盛行偏北风,D处在山谷口处,受冬季风的影响,等温线向低纬度(南)凸出。选B项。第6题,F处(图中阴影部分)位于等温线0℃~1℃之间,F外围等高线的数值是1℃,按照“高高低低”的原则,F处气温应该高于1℃,所以,可能是地势较低,也可能是下垫面为水域(热容量的差异),还有可能是城市热岛效应所致。选D项。 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份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8.图示区域50°N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N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D.地势起伏

大气环流及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及对气候的影响课后练习 热带辐合带是指从南北两半球来的气流在赤道附近辐合而成的多雨带。下图为某月非洲盛行风向和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月为() A.1月B.4月 C.7月D.10月 2.图中虚线框范围内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的可能原因是() A.沿岸寒流降温 B.地势高气压低 C.南北气流辐合 D.阳坡受热增温 解析:第1题,图中的热带辐合带就是赤道低气压带,图示其位置整体偏南,则应是南半球的夏季,即1月。第2题,位置偏北,说明该处较东侧同纬度地区气压低;依据右图显示有地形因素,同时东侧有东非高原分布,所以东侧地势要高于此处的平原和低矮高原,故可能是因为阳坡的缘故。 答案:1.A2.D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4.下列关于图中M、N两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与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M表示3月份、春季 B.N表示7月份、夏季 C.M表示12月份、夏季 D.N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第3题,先根据纬度判断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再根据盛行风的偏转方向判断该气压带位于北半球。第4题,图中M气压带反映了北半球冬季的气压带分布情况,N气压带反映了北半球夏季的气压带分布情况。 答案:3.B4.B 下图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判断其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最可能是() A.某一天气系统B.某一板块范围 C.季风区地理分布D.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区 6.与图中甲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海陆位置B.洋流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1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A.18℃B.22℃C.28℃D.32℃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差异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 3.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 4.图中西南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断裂下陷B.火山作用C.流水作用D.冰川作用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甲区域气候 A.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多雨B.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少雨C.南北差异显著,热量差异明显D.东西差异显著,降水差异明显 6.乙区域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1 / 12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7.甲、乙两区域均 A.位于中纬度B.临印度洋C.位于东半球D.位于南半球 下表为50゜N附近欧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8.乙地 A.位于南美洲沿海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气温的年较差大D.以热带种植园业为主 9.夏季,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小B.乙地白昼时间长 C.甲地沿岸有寒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 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0.该气候类型()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B.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 C.成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1.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A.洋流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形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下图为智利I至Ⅻ各地区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