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成果奖

国家成果奖

国家成果奖
国家成果奖

附件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一、基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特等奖(2项)

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2 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十一学校

一等奖(48项)

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窦桂梅、胡兰、刘建伟、王玲湘、王艳、焦玫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2 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马芯兰、孙其军、吴正宪、陈立华、高萍、石雷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教科院、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3 高中综合文科课程研究与实践鄂文艳、陈国才、李荔萍、王宏伟、李军、高筱元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4 创建生物情景教室促进生物教学改革江建敏、李晋军、韩宏杰、侯巧娣、叶文、叶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5 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五年探索吴正宪、张铁道、李兰瑛、武维民、张

秋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开放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小学长阳分校、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6 “翱翔计划”: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北京模式罗洁、方中雄、李奕、张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7 中学数学建模“双课堂”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张思明、冯海君、檀晋轩、凌艺国、辛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十九中学、北京第十五中学

8 以人为本,多元开放——人大附中综合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9 突出汉字、汉语特点的小学语文整体改革与理论构建田本娜、任辉、高恒利天津师范大学

10 在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长期探

索与实践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1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东北师大附小国际

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熊梅、刘新生、修丽波、尹丽影、赵欣欣、李莉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2 培智学校拼音教学“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张联弛、刘涛、刘百搏、杜雪巍、孟瑶、刘一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燎原学校

13 成功教育探索——薄弱初中成功路径刘京海、陈婷、沈敏惠、谢元、周秀茹、王广胜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

14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上海市

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15 中学物理教学的革新,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研发与应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风华中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风华中学

16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王浩、丁伟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17 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一指导中心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一指导中心

18 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9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季浏、汪晓赞、谭华、潘绍伟、董翠香、朱伟强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20 校园原创音乐剧:塑造阳光少年,追逐青春梦想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21 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幼儿园低结构活动探索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

22 聚焦志趣、激发潜能:国际视野下上海中学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践研究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市上海中学

23 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上海

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24 中学创造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向明中学

上海市向明中学

25 为了学生的愉快学习,变革课堂教学——愉快教育实验的深化发展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

属小学

26 普通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上海市育才中学上海市育才中学

27 从这里走向世界——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福山梦”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

28 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洪宗礼、董旭午、李震、刘金玉、丁翌平、王铁源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省赣榆县中学、江苏省泰兴洋思中学、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江苏省泰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29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克中、胡晓军、崔允漷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

30 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鲁洁、高德胜、孙彩平、余维武、方峥嵘、方丽敏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研室

31 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邱学华、苏春景、李永云、王俊、王春梅、顾志平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鲁

东大学、云南省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黑龙江省鸡西市园丁小学、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

32 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探索实践李庾南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33 幼儿园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

与发展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34 小主人教育: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三十年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35 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沈茂德、朱卓君、冯丹沁、邓一波、沈新荣、邓庆民江苏省天一中学

36 “湿地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张昕、蔡明、闻一波、林子杰、单伟峰、赵岚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37 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于永正、刘文琪、刘春、查晓红、张艳、彭苏华" 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文教体局、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38 洋思教学模式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省泰兴市洋思

中学

39 “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基于地理教学观察的行动研究朱雪梅、陈桂珍、陈茜、吴春燕、潘竹娟、陈彩霞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江苏省邗江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40 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郑文、夏恩力、沈雨、汪静艳、王雪梅、毛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省宁波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绍兴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41 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

42 县域幼儿园教育实践整体推进机制研究——基于“安吉游戏”模式探索与实践程学琴、章洁、盛奕、吴伟云、郑爱乐、戴艺浙江省安吉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浙江省安吉县实验幼儿园、浙江省安吉县机关幼儿园、浙江省安吉县教科研中心、浙江省安吉县凤凰山中心幼儿园、浙江省安吉县报福中心幼儿园

43 高中推行学长制的实践探究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省实验

中学

44 基于初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考试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张国华、魏延阁、高洪俊、陈启德、付霆、程新民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昌乐县外国语学校、山东省潍坊新华中学、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

45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郭元祥、沈旎、姚林群、姜平、伍远岳、唐丽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研中心、湖南省长沙市教科院、广西柳州市教科所

46 复式教学实验与研究马安健湖南省株洲炎陵县鲁坑小学

47 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侯莉敏、吴慧源、冯季林、雷湘竹、林丽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48 普通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重庆南开中学为视角宋璞、田祥平、张发光、毛明山、肖力、卫晋丽重庆市南开中学

二等奖(367项)

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张秀华、霍仲英、苏静林、张朝红、李冬青、李红军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校、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2 “以爱育爱”教学实践体系李烈、冯红、芦咏莉、华应龙、马丽英、郑萱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3 个别化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课程的实践研究于文、王红霞、王桂香、曹燕、张瑶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

4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与研究北京光明小学北京光明小学

5 “演、说、写”作文思维训练刘雪倩、蒋红梅、朱知琴、张颖、靳育红、李冠英北京一六一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6 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研究翟京华、张雅玲、余冬梅、吴秋立、

赵晓川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7 尊重个性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北京二中“分类发展”实验研究报告钮小桦、陈惠文、周传章、李建红北京市第二中学

8 大力推进“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课程方案”让每一名学生都出彩王冬青、陈文明、刘大青、苏劲松、马红国、廖顺华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

9 中学生命伦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李建芝、顾咏梅、卓婧、李磊、况莉、付馨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0 基于学生发展的多学科教师合作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梁威、卢立涛、何光峰、胡进、项启江、岳书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

11 以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为平台探索学区资源共享新机制王欢、陈凤伟、洪伟、范汝梅、陈纲、郭志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12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高中生学习心理研究和干预实践张梅、何苗、王香玲、刘杰、徐可玲北京市西藏中学

13 以UDS合作实践研究共同体促进初中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宫辉力、杨朝晖、王尚志、李延林、孙素英、黄燕宁首都师范大学

14 实验改变课堂——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陶昌宏、秦晓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15 基于科普阅读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实践李兵、李连芝、王东昀、张兴华、杨艳红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16 新时期中学生公民道德素养教育实践研究解海涛、胡迟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汇文中学

17 基于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贾美华、刘玲、黄冬芳、金利、顾瑾玉、王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18 运用教育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语文、英语教学质量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马宁、陈玲、赵可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19 北京市普通高中整体性课程创新实验研究杨德军、黄晓玲、程舟、王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20 培智学校综合课程开发与实践芦燕云、孙颖、程文捷、聂亚利、张旖旎、杨磊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北京联合大学

21 初中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课程体系的校本构建与有效实施杨春林、韩竹、王文彦、吴立东、罗沂、陈祝霞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22 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试验项目——农村高中音乐、美术实验班试验研究于荣学、卢国东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23 农村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刘建友、苏万青、

李俊、闻超、刘万里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24 中学形体艺术修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李有毅、李应淑、刘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25 “快乐教育”的实践研究张忠萍、阎红、狄永杰、韩玉娟、李辉、逄静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26 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胡定荣、李先平、黄晓青、张素元、马国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中学

27 基于工读学生体验成功的学业评价方法肖建国、石蕴茹、徐红伟、刘燕、王卫新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

28 融合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梁松梅、朱振云、梁秋勇、张彩霞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

29 高中学院制、书院制学生发展模式探索——构建跨年级、多元自主的校园生态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30 大规模教育考试评价研究与实践臧铁军、郑启跃、丁秀涛、张青华、刘芙蓉、周欣北京教育考试院

31 构建数字教学资源体系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创新与实践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电化教育馆

32 创造性教学研究与实践(1991-2011二十年的历程)张武升、吴晓红、董凤桂、徐长青、陈立萍、王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天津市河北区教研室、天津市红桥区教科室、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小学、天津市西青区教研室33 小学语文“融合互促”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杜蕴珍天津市

南开区中营小学

34 天津市“空中课堂”项目建设与应用实践天津市电化教育馆天津市电化教育馆

35 高中“义工制”社区服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市南开中学

36 “互动态”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

37 走向实践育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天津市天津中学天津市天津中学

38 基于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增值评价研究与应用张静、赵彤璐、许志勇、钟君、李勇、王同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39 语文双线自主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伊道恩、史尘封、杨志平、赵福楼、刘克强、龙祖胜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0 幼儿园全域性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赵维娟、马丽莉、白燕、张哲、詹文艳、冯丽天津市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1 依靠三结合教育,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

42 高中体育大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张金生、贾立国、李再林、牛志海、董素艳、陈华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五中、天津市滨海新区

开发区一中

43 基础薄弱初中优质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潘怀林、巩艳华、邵丽琴、王艳惠、刘福颖、段红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五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六中学、天津市北辰区东堤头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

44 “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王培德、田玮、杨玉东、于川、梁栋、于永东天津市第四中学、天津市河西区教科室、天津市新华中学、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天津市第二中学

45 视力障碍学生形体训练的实践研究王秀会天津市视力障

碍学校

46 模块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与学模式研究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市第一中学

47 以“双模”促实效的高中必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天津市实验中学天津市实验中学

48 开展数学教学效率课题研究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王光明、梁栋、于川、王新兵、江嘉秋、吴增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天津市新华中学、天津市第四中学、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浙江省仙居县教研室

49 幼儿园多彩发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

50 “人生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

51 关于学生自主健体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程林、苏宝明、董凤清、关树林、李东锐、朱建梅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天津市塘沽一中、天津市塘沽教育中心、天津市塘沽实验小学

52 “两全”思想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天津市河北区第五幼儿园天津市河北区第五幼儿园

53 中小学“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杨勇、杨今宁、宗树兴、张建华、马连成、杨絮飞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河北省邯郸永和学校、河北省徐水县教研室、河北省北戴河区教研服务中心

54 研究材料与环境,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么丹彦、董黎华河北省唐山市第一幼儿园

55 山西省普通高中“问题导学”新课堂肖增英、薛红霞、李海勇、宁致义、卢文青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山西省新绛中学、山西省太原尖草坪一中

56 高中半天授课制——山西省新绛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

实践山西省新绛中学山西省新绛中学

57 “双平台”环境下的“无界课堂” 薛红霞、肖增英、郝新春、荆建强、王建业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电化教育馆、山西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杭州石开公司

58 基于云平台下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山西省灵石县第二中学山西省灵石县第二中学

59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山西省太谷

县第二中学校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

60 《金桥家校联系册》---家校共育的有效操作模式王金华、冯贵清、刘永梅、郭真、赵彦龙、王晓刚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大营盘小学

61 创新课堂学习方式,探索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十一中学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十一中学

62 幼儿数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践研究邹晓燕、吕方、沈维华、刘阳美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省大连市托幼协会63 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多元化建设模式与应用创新辽宁省电化教育馆辽宁省电化教育馆

64 “课题驱动—多元协同” 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朱宁波、傅维利、闫守轩、周慧芹、佟世军、洛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第十四中学、辽宁省大连第十六中学、辽宁省大连市风景小学

65 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66 以教学改进为目标的“问题-解决”模式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

67 普通高中“目标-模组-层级”式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实施刘丽君、张晓娟、蒋礼、张凤莲、张福彦、张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68 吉林省小学书法教育推进策略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省教育学院

69 普通高中创造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潘永兴、杨晓雷、张翠敏、张卓鸿、杨忠善、曹玉峰吉林省实验中学

70 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金英虎、孙惠欣、靳淑梅、俞永虎、廉哲学、张正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局、延边大学、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科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学院

71 基于自创性实验的物理教学研究王爱生、王亚宏、刘文白、佟岩、张剑秋、齐海珍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中学、吉林省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

72 初中案例教学法的操作体系及运行模式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73 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孟广智、唐宏建、石连琪、郑万峰、高仡、张元花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报刊社

7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探索王林宝、田丽、张学枚、毛会娟、邵春瑾、张晓群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75 黑龙江省朝鲜族小学汉语主体开放式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朴泰秀、朴金姬、金明艳、金明华、金红喜、金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朝鲜族小学、黑龙江省密山市朝鲜族小学、黑龙江省五常市朝鲜族实验小学、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小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小学

76 初中技术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金春兰、孟凡杰、毛会娟、洪如蕙、孙可平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

77 “组织化学习”县域大面积应用研究与实践杜伟明、王志、张振波、魏远鹏、彭砚威、李贵军黑龙江省绥棱县教育体育局、黑龙江省绥棱县教师进修学校、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五中学校、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二中学校、黑龙江省绥棱县长山中学校

78 "分领域优化课程资源供给方式"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79 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从PISA研究到“绿色指标”实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

80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陈东珍、蔡蓓瑛、刘春玲、梁志华、马珍珍、孙爱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电化教育馆、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81 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

践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

82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崔允漷、周文叶、朱伟强、徐淀芳、周文胜、唐江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河南省郑州市教研室、江苏省锡山高中

83 上海市基础教育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84 轻度智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

85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聚的公办小学适应性教育的实践研究上海市虹口区柳营路小学上海市虹口区柳营路小学

86 提升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多领域、阶梯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

87 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

88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建构与实践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89 “多维有序”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90 多目标、多主体、多途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陈玉琨、代蕊华、沈玉顺、刘莉莉、王俭、杨全印华东师范大学

91 自主探索,体验引导——优质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徐向东、李海伟、张林、朱珠、万燕、程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92 “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何晓文、李志聪、施洪

亮、娄维义、蒋建国、周敬山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93 小学创造教育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

94 实验弹性学制创建特需课程—探索学生潜能开发规律深化教学整体改革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

95 结构求变,思维求新---套餐式课程和走班教学的"选择教育"深化研究王丽萍、孟凡岗、郑百易、胡立德、邵荣、陆高原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96 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

97 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的构建与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98 儿童哲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99 区域联动提升小学作业效能的实践探索姚期、邵春安、陈晞、朱正刚、王林琳、季晓军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100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能力建设杨九俊、彭钢、董洪亮、王一军、张晓东、万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101 爱的课堂——斯霞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闫勤、周卫东、贲友林、吴玲、曹海永、赵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02 聋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施江苏省南京聋人高

级中学江苏省南京聋人高级中学

103 语文本色教学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

104 中小学生成性教学区域推进研究朱志平、李军、李能国、朱洁如、孙福明、朱志刚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105 幼儿园田野课程的架构与实施汪丽、李微玉、陆晓民、邱梅蓉、邹鲁峰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106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陆静、孙小红、李久生、厉兵、吴向军、张静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教育学院、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教研室、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107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沛县封侯虎”(布老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张振华、朱桂金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

108 教有文化的语文,培养有教养的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祝禧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109 中度智障生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高鹏凌、金莉、施凤英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

110 多元化互动体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汪笑梅、杨健、王红兵、杨震云、宋宁、祁海燕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11 学前听障儿童双模块融合教育的十年实践与探索季兰芬、

孟瑾、包葵、傅萸、朱敏明、张卫萍江苏省苏州市盲聋学校、江苏省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

112 金陵中学研究性学习十八年的探索、拓展与创新邹正、岳燕宁、丁强、尤小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113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

114 情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孙双金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115 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许卫兵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116 无痕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李凤、刘昕、李旭东、陈剑峰、董一红、周卫红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小、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117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万国全、鞠九兵、丁非、刘国庆、冒继承、陈兰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118 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薄俊生、黄忠平、洪榴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江苏省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119 研究性课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范云良、李琳、陈芳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实施效果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000字) 成果简介:开展自我评估是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基础。南昌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当中,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理念,立项研究,积极实践,先后开展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点)、专业综合评估(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面)、学校基本教学状态数据监测(体)的自我评估工作,构建了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持续有效地开展校内自我评估,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和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 该体系由教学决策、资源保障和教学执行、监控督导和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见图1),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系统(质量评价与诊断)为核心,在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自我评估,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与诊断,然后通过质量反馈及修正系统进行改进。自我评估坚持每年进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每学期开展),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常态监测,在“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诊断—评估信息反馈—调控与修正” 的闭环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自我诊断、自我调控、持续改进”的功能。

项目实施过程,制定了覆盖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涵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合纵连横的全贯通的评价组织机构,建设了基本状态数据与时点评价数据相结合的结果呈现平台,形成了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持续改进机制,在提高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投入、本科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水平、本科生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图1 南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示意图本成果以问题为导向,旨在破解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难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一九二零年,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立之初就具有工程教育特色和国际化办学传统,以哈雄文、梅季魁、侯幼彬、郭恩章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建筑教育专家奠定了哈工大建筑教育的基石;今天,在新一代学术团队的带领下,实现了新时期的跨越发展。自2005年起,哈工大建筑学专业着力改革和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培养新世纪全球一体化建筑设计市场需要的高质量、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2011 年、2013 年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 一个标准、两个体系、三个平台、四重保障"四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1)"一个标准" ——建立体现创新专业培养理念和目标的专业培养标准通过长期跟踪调查毕业生培养质量,深入剖析建筑学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和国际化趋势下的专业人才需求,提出指向"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着力实现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国际化能力等"三种核心能力" 全面提升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2)"两个体系"——构建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国际化核心课程体系和特色化实践训练体系 整合课程、精炼主干,设计课程以问题为先导,与建筑技术类和历史人文类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轴、技术和历史人文类课程为两条辅线的" 一轴两线、立体交织" 的核心课程体系。与海外高水平学者与机构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合作,建设国际化特色课程群。聘请海外兼职教授、合约教授执教设计课程;国际顶级研究学者或设计大师讲授专题化课程;开展工作坊制的国际联合教学。 在基础能力构建、拓展能力提升、综合能力塑造三个阶段,针对进阶式的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开放教学平台,构建强化工程执业能力培养的"2+2+l" 层级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科学总结 成果名称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李元元、王迎军、邱学青、李正、徐向民成果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1(前言 本世纪头2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工程人才培养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新世纪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提出相应的行动纲领和改革举措,是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 本项目组基于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课题“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广东省教育厅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7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自2004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进行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理论创新

2.1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在全国率先提出现代“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在全国较早地从认识上解决了研究型大学要不要培养工程师和培养怎样的工程师的问题。2004年,学校明确提出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使命。根据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和办学基础,学校把培养现代高素质工程师作为自身的重要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以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工程师;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具有学科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训练,能领导和驾驭科技型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集专业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才能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研 1 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见图1)。 “大工程”研究型大学需求与挑战背景(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型国家战略人才定位人才需求综合性学科结构创新型 经济转型科学实力工程师产业升级师资队伍 办学基础全球一体化挑战理工科工程训练条件优势 研究型科技型 工程师企业家 共性能力 工程实市场管 专业技技术创践能力理能力 术能力新能力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填报事宜的说明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填报事宜的说明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是教学成果奖申请、推荐、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一、封面 1.成果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 2.成果完成者:个人名义申报的,填写成果主持人姓名,并写上所在单位名称;以单位名义申报的,填写成果主持单位名称。 3.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等级:指该成果在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中所获得的奖励等级。 4.推荐单位: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5.推荐时间:指推荐单位决定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时间。 6. 序号: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填写。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c为省级代码(详见下表); def为省级推荐成果的顺序号。 例如:序号“911001”为北京市推荐的、编号为001的成果,其中911为推荐单位北京市的代码,001为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的顺序号。

7. 编号:由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秘书处填写。 二、成果简介 1. 研究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提出问题、开始研究日期;完成时间指解决问题、形成最终成果的日期。 2. 成果概要:对成果的主要内容做说明,均应直接叙述,请勿采取“见××附件”的表达形式。 3. 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具体指出成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阶段、所采用的方法等,问题要明确,思路、阶段要清晰,方法要有针对性。 4. 成果创新点:对成果在实践中的突破、理论上的创新进行归纳与提炼。应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每个创新点相对独立。 三、成果应用及效果 1. 实践检验起始时间指正式实施(包括正式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正在进行实践检验的截止时间为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时间。 2. 成果应用及效果:对成果的应用情况、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阐述。 3. 实践检验单位指除成果主持人所在单位之外的参与实践的地区或学校。如有,选择不超过3个主要的实践单位填写。没有可不填。 4. 实践效果:指成果解决问题的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由实践检验单位填写并盖章。 四、成果曾获奖励情况 成果曾获奖励情况: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所设立的教育教学奖励。成果曾获有关奖励,需在附件中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 五、成果持有者情况 1. 以个人名义申报的成果,在个人名义申报栏中填写。每项成果持有人不超过6人(含主持人)。主要贡献一栏应如实写明该完成人对本成果做出的贡献并签名。 2.以单位名义申报的成果,在单位名义申报栏中填写。每项成果持有单位不超过3个(含主持单位)。单位是指学校或其它法人单位。主要贡献一栏应如实写明该完成单位对本成果做出的贡献,并在单位名称栏内加盖公章。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附件4: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等填报说明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是教学成果奖申请、推荐、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封面 1.成果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教学成果如为教材,在成果名称后加写(教材)。 2.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按《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填写。集体完成的成果,成果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按照其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 3.推荐等级建议:指成果推荐单位按《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给推荐成果所定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建议。 4.推荐单位: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国家有关部门教育管理机构。 5.推荐时间:应为推荐单位决定推荐国家级奖的时间。 6.成果所属科类:按下条《成果所属科类代码》中的规范要求填写。 7.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

09,医学—10,管理学—11,军事学-12,其他(包括:政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评估、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3。 *科类代码(规范)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的学科代码(规范)一致。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归类。 c:成果完成人为一个人填1,两个人填2,三个人填3,四个人填4,五个人填5,其它填0。 d: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它填0。 e:成果属高职高专教育填1,本科教育填2,研究生教育填3,其它填0。 f:成果内容属教书育人填1,教学改革填2,教学建设填3,教学管理填4,其它填0。 *填写编码时,不得少填、多填或错位填写,若编码中某一项无法填写,请在这一位填W。 8.序号: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c为省(部)代码(详见下表); def为省(部)推荐成果的顺序号。 例如:序号“911001”为北京市推荐的、编号为001的成果,其中911为推荐单位:北京市的代码,001为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的顺序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

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安排

附件2 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评审工作安排 一、评奖条件 (一)成果内容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就,代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新成果,针对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办法,实施效果显著,能够在教育教学领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主要包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培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等方面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二)成果要求 申报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教学成果应符合《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规定的有关条件,一般应获得省级或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及以上奖励。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应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主要贡献。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应为成果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并在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中做出主要贡献。 特等奖教学成果应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经过不少于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一等奖教学成果应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创新,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重大示范作用,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重大成效,在全国或者省(区、市)内产生较大影响,一般经过不少于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二等奖教学成果应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或者实践的某一方面有重大突破,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经过不少于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实践检验的起始时间,应从正式实施(包括正式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成 果 完 成 人 许崇任、张雁云、邵小明、饶广远、刘全儒、 张志翔、谢莉萍、贺新强、张正旺 附件目录 1.成果总结报告 2.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1)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结题验收评议表 (2)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证书 (3)第一申请人获奖证明 (4)2009年至2013年野外实习小论文题目 (5)2009年至2013年野外实习论文发表目录及首页 (6)“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网”介绍 (7)“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章程 (8)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证明 (9)首都高校生物学实习基地结题验收PPT

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设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成 果 完 成 人 许崇任、张雁云、邵小明、饶广远、刘全儒、 张志翔、谢莉萍、贺新强、张正旺 一、成果主要内容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动植物、了解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探究的兴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基本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能够胜任宏观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师资、教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从2005年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就在野外生物学实习教师中开展了教学交流,搭建了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在学生中开展跨校的研究型课题交流和评选活动,着手共同编写野外生物学实习教材。 经过几年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广泛合作,在完善了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顶层设计的基础上,2008年生物学野外实习优势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五所理科生物学基地点高校在北京百花山、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烟台海滨共建了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成功实现了多校联合共建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并成功实行了跨校联盟教学培养的新型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在2008年至2013年的野外实习教学中,不仅实现了生物学野外实习优势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有效地保障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我国培养优秀生物学创新型人才搭建一个共享实践平台,同时为其他院校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申报表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等级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 推荐时间年月日 序号□□□□□□ 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成果持有者承诺书 在申报成果奖过程中,本人自愿做出如下承诺: 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 成果持有者签字: 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 年月日

一、成果类别 (一)在下列所属基础教育阶段、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1—学前教育 □2—小学教育 □3—初中教育 □4—高中阶段教育 □5—特殊教育 □6—其他,如成果内容涉及上述两个及以上阶段或领域,或涉及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的衔接等 (二)在下列所属改革和实践探索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01—幼儿园保育教育 □02—幼儿园环境创设和资源利用 □03—幼儿园教育评价 □04—幼儿园教学研究和指导 □05—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06—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07—中小学课程开发和实施 □08—中小学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改革 □09—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 □10—中小学教育技术教学使用和资源建设 □11—中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 □12—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13—特殊教育改革研究 □14—其它 (三)在下列所属学科或具体的实践探索领域中打“√”(限选一项)□01—幼儿发展观察分析和指导 □02—幼儿学习和发展领域研究和实践 □03—幼儿园教育活动适宜性和有效性研究 □04—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和指导 □05—幼儿游戏研究和实践 □06—幼儿园保育教育综合改革 □07—活动区玩具教具材料和幼儿发展的适宜性 □08—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09—幼儿发展评价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 成果名称:激发学术志趣培养领跑人才:“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推荐序号:11025 附件目录: 1.教学成果报告(不超过5000字,报告名称、格式自定) 2.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仅限1份)

附件1 教学成果报告 成果名称激发学术志趣培养领跑人才:“学堂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袁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 智/郑泉水/张文雪/苏芃 成果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2018年4月

根据党和国家的人才总体战略以及清华大学的发展定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2010年,清华大学被批准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在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清华大学认真研究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以“学堂计划”为载体,分别建立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以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作为专用教学场所,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领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在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每年动态选拔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创立了“领跑者”理念,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学堂计划”提出了“领跑者”理念,“领跑者”理念即让优秀学生作为“领跑者”,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领跑者”理念是“学堂计划”的核心理念。学校把进入“学堂计划”的学生定位为“领跑者”,希望他们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既要在“跑”中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追求,又要在“领”中表现出厚德载物的使命和责任;并告诫他们“领跑者”的五个“不是”五个“是”:不是光环,是使命;不是荣誉,是责任;不是娇宠,是磨练;不是圈养,是放飞;不是孤傲,是引领。让优秀的学生领跑,让所有的学生优秀——这是“领跑者”理念的根本和终极的追求。这一理念已被大家广泛认可,也成为国家“拔尖计划”的基本理念。 2、开展了综合教学改革,推动计划顺利实施 1)建立了科学的学生遴选机制 探索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89年2项 1、统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杨家栋优秀奖 2、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潘昌宏优秀奖 97年1项 1、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教材)莫惠栋等一等奖 江苏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2001年19项(其中一等5项、二等14项) 1、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范明等一等 2、群类论(教材)郭文彬一等 3、物理教学中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张锡娟等一等 4、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夏叶玲等一等 5、当代中学计算机教育之研究张晓如等一等 6、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蒯建敏等二等 7、化工原理实验装置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许文林等二等 8、力学课程贯通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陈建康等二等 9、培养农村复合型艺术师资的改革研究与实验许晨有等二等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系列论(文)蓍]秦兴方等二等 11、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杨本红等二等 12、<家畜饲养学>录相教材的研制及其应用(教材)李筱倩等二等 13、<体育保健学>新体系的研究(教材)黄叔怀等二等 14、<历史教材学概论>(教材)朱煜等二等 15、土壤学课程群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汤炎等二等 16、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李庆钧等二等 17、程序设计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胡学龙等二等 18、更新内容、改革方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仇志刚等二等 19、一般性地方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王隆太等二等

97年14项(其中一等1项、二等5项、三等8项) 1、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创立与建设杨诚芳等一等 2、公文写作教学改革研究柳宏二等 3、“质疑法”教学法的运用张毅辉等二等 4、<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课程建设莫惠栋等二等 5、<水泵及泵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严登丰等二等 6、<畜禽传染病学>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刘秀梵等二等 7、<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创建与研究汤锦如等三等 8、信息管理教学实验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包振强等三等 9、<混凝土>教学的系统改革以及CAI、CAD辅助教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刘雁等三等 10、注重基础训练、强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张扬健等三等 11、抓<医学心理>教学,育心理健康人才――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王慧 三等 12、电气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陈虹等三等 13、会计学(电算化方向)专业建设刘景瑞等三等 14、面向中等教育,改革高等师范<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殷新春等三等 93年 10项(其中二等3项、三等7项) 1、高师体育理论教学与研究潘绍伟二等 2、物理化学实验与研究阚锦晴等二等 3、农学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学计划的研究贡复骏等二等 4、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面向未来人才市场,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王宗元三等 5、农业院校力学教学改革与教书育人仇定良等三等 6、专项教学的体育课教学模式陈念祖等三等 7、阶梯式物理实验教学李寿松等三等 8、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吴明生三等 9、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三年制专科)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杨诚芳等三等 10、深入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曹文彬三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总结

国家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项目总结项目总结项目总结 成 果 名 称 构建“大化机”本科教学体系为 石化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成果完成人 谢禹钧, 王茂廷, 王晓华 任建民,张国福 成果完成单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申 请 等 级 申 报 时 间 2009年3月30日 学 校 网 址 https://www.doczj.com/doc/cb8070787.html,/ 辽石油化工大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构建“大化机”本科教学体系为石化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项目总结 一 我校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概况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与新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共同成长与发展,是国内石油化工领域的知名高校。在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长期合作共建中,形成了鲜明的石油化工办学特色,同时也奠定了我校成为石化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历史地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经历炼油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等专业更名过程,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59年来,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石化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这些企业管理、技术部门的中流砥柱。目前该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之一。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学校发展,机械工程学院陆续申办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等专业。1993年成为化工过程机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我校最早的硕士点之一。之后陆续申报了安全技术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和工程力学等硕士点。如何依据我校的办学优势、特色和传统服务领域,规划专业建设,更好地为能源工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本项目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 适应国家和地区石油化工产业的需求改造现有专业群的必要性 石油工业是国家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下游的石油加工工业在该行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其中石油加工的过程装备在该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过程装备的产业链包含:石油加工设备研发设计、制造、检验、管理使用和安全维护等环节。仅石油加工设备的制造一个环节,作为资源加工工业的主体占国家制造业的1/3,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另外,辽宁拥有众多的石油化工企业、石化装备制造业,在地方经济结构、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以及两大基地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辽宁环渤海石油化工基地也正在积极规划和建设中。因此适应国家和地区石油化工产业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改造现有专业群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成果完成人:迟惠生、关海庭、牛大勇、金顶兵、宋鑫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 通选课体系 北京大学迟惠生关海庭牛大勇金顶兵宋鑫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具有文理交叉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在研究教学改革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确立了全新的本科教育理念:把本科教育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把本科教育定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由此确立了本科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讨论、研究和论证,学校明确了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的思路,为在未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理念及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做准备。新的教育理念奠定了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跨学科通选课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的结合使本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得到发展,正确地处理了“博”与“专”的关系,为本科生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教育。 通选课和主干基础课是我校本科课程体系的两条生命线,它们的质量直接涉及到教学改革,关系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制能否深入下去。北京大学从战略规划、理念更新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对通选课体系的建设予以了强有力的推动。

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高起点构建精品通选课课程体系 以全新的本科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充分研讨和论证的基础上,北京大学于2000年9月正式推出了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以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花了很大精力建设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文理学生必须互选4学分的课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通选课是从原来全校公共选修课发展而来,但无论是意义和作用、所占的地位,还是课程结构和内容,它都比公选课走的更高、更远。它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求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教育领域获取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掌握不同领域的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可以说,通选课从设立之初就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即强调精品意识,力求成为我校代表教学改革方向的精品课。它的设置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课程设置制度的变化,而是一种对人才培养的观念的转变:即让每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它不再是简单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是作为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被纳入到必修课体系中,强调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实施和在全校推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对本科生进行招生和培养,通选课已经成为学校本科教改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校的通选课暂分为五个基本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C哲学与心理学;D历史与文化;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要求2000年以后入学的本科生都要在以上5个领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类型分析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类型分析 2个特等奖: 1、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复旦大学等上海5个高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 50个一等奖: 1、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清华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经济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南开大学等6所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因材施教,机制创新,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4、创建“即时共享协同融合学训一体”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5、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 6、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卓越人才培养工程) 7、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建体医结合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9、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培养高水平俄语人才的改革与成效(黑龙江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0、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南京大学)(本科专业人才特质培养) 11、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江苏师范大学)(本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成果名称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互动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成果完成人刘伦姜尔岚庞跃辉任海涛白凯王戎吴成国陆志荣成果完成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推荐等级建议一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推荐时间2009年3月23 日成果科类其他(政治思想教育) 代码 序号 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本成果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以《半月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特等奖获得者刘伦教授为负责人的项目组,依托4项教育部重大(重点)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7项省级项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紧、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坚持实践创新推动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创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机制、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成果主要内容 (一)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为先导,开展大学生党建研究,构建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项目组针对实践中如何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等重要问题,依托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研究提出了“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对于带动广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理念,构建了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六大机制:学习教育机制、管理机制、联系群众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社会实践教育机制、保障机制。 实践中,将党员先进性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时开展专题课堂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学校、学生社区“两级党校”的培训授课;把反腐倡廉教育前移,强化学生党员特别是毕业生党员的“廉洁教育”;实施学生党员挂牌接待制、“理论学习学分制”、帮扶联系制、志愿服务制;不断拓展学生党员接待室功能,开展学生党员接待室进乡镇农村、街道社区、工厂企业的三进活动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成果名称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互动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成果完成人刘伦姜尔岚庞跃辉任海涛白凯王戎吴成国陆志荣 成果完成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推荐等级建议一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推荐时间2009 年 3 月23 日 成果科类其他(政治思想教育) 代码 序号 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本成果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以《半月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特等奖获得者刘伦教授为负责人的项目组,依托4项教育部重大(重点)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7项省级项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紧、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坚持实践创新推动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创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机制、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成果主要内容 (一)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为先导,开展大学生党建研究,构建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项目组针对实践中如何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等重要问题,依托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研究提出了“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对于带动广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理念,构建了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六大机制:学习教育机制、管理机制、联系群众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社会实践教育机制、保障机制。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立足能源电力,引领专业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推荐序号:1 3 0 3 9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立足能源电力,引领专业发展, 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华北电力大学实力最强、最具特色的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开始设立创新实验班,全面开启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十年来,本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以创新育人为服务宗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中紧扣时代脉搏,从新能源发电到能源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中国制造2025”,始终立足行业前沿,引领专业发展,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始终抓住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1+1”理念,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践行科教融合,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群;构建了“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自主创新、校企联合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了创新人才素质拓展机制。 一、立足前沿,特色发展,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国家战略,立足行业前沿,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育人的过程中,构建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创新班、实践班、国际班,并与中广核开展了“3+1”订单式联合培养,给学生更多的个性选择。多元化培养模式将“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引入其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形成了“精菜荟萃、菜单定制、营养分组、互补搭配”的特色育人道路。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本专业2007年设立了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2010年10月,我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卓

1993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

附件: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获奖项目表 特等奖:共4项 序号项目名称主管部门学校 获奖者 (集体主要成员) 上海市(1项) 001幼师高专数学教学实上海市上海幼儿师范高邹兆芳 践与研究等专科学校山东省(1项) 002实行教学、科研、生山东省山东农业大学杨景林冷寿慈邢金亮 产三结合建立适应宿令李晴祺 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 体制 北京市(1项) 003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国家教育委员会清华大学黄克智张维杜庆华 设与高水平博士生规戴福隆郑兆昌 模培养 甘肃省(1项) 004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国家教育委员会兰州大学等十所周效贤宗汉兴马经德 系统改革的研究与实院校①孙尔康刘万祺刘同保 践 一等奖:共51项 北京市(7项) 005全面革新建设具有国家教育委员会北京大学吴思城王祖铨吕思骅 世界先进水平的《近赵汝光黄飞虎 代物理实验》课程 006提高教学质量迈步国家教育委员会清华大学赵炳时高亦兰栗德祥 走向世界郑

光中李晋奎 007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卫生部北京医科大学卜庆芊沃唯礼侯卉 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郭述贤 次人才—临床医学研 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 008面向21世纪数学建国家教育委员会北京大学李忠应隆安邓东皋 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丁石孙 队伍 009面向社会发扬优势国家教育委员会清华大学吕森黄安邦郑树楠 积极开展继续教育 010《中国现代文学史》国家教育委员会北京大学严家炎孙玉石钱理群 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唐沅温儒敏 011音乐美学教学成果文化部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王次■何乾三 蔡仲德张前 天津市(2项) 012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天津市天津中医学院石学敏周继曾孙外主 养针灸新人才武连仲韩景献 013更新内容结合实际国家教育委员会南开大学魏埙杨玉川夏长森 培育能力—经济学系王述英温海池 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改 革与提高 河北省(1项) 014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河北省河北农业大学郗荣庭彭士琪张建光 优化教学结构培养袁小乱皇甫中泗 合格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