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

第十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心理

一、学习的定义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日常概念。自古至今,凭借经验和直觉,人们似乎很容易懂得学习的涵义并举出学习的典型例证,比如看书、听课、做作业等,而这些在心理学家看来只是狭义的学习,而且只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不但人类需要学习,动物也需要学习,马戏团的猴子会骑自行车,狮子会滚绣球,狗熊会表演投篮等,都是由于学习的结果。所以,广义学习也包括人类与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学生的学习。为了认识学习的本质,许多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实验,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强调学习的本质是行为的变化。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要保持一定时期,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强调学习是内在变化。依据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家的两种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对这一定义,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活动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才能做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也就是说,光有练习不一定产生学习。儿童从不会叫妈妈到会叫妈妈是学习,但此后重复叫妈妈就不是学习。此外,这种变化可能是某种动作技能的习得(例如学会打字),也可能是某种认知能力的提高(例如指出酸和碱的不同)或是某种态度的形成(例如喜欢流行音乐)。这种变化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

第二,主体的变化是由于经验引起的,即由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排除那些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因此,婴儿天生的吸吮反应,幼儿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以及动物的一些适应性行为等都不属于学习。

第三,主体的变化必须能保持一定的时期。人们因疲劳、药物的作用以及生理上的适应引起的变化只能保持很短暂的时间,不能归因于学习的结果。例如,运动员赛前服用兴奋剂跑出好成绩,药效一过,成绩立刻消退,这一现象便不属于学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凭借经验产生的的比较持久的行为、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从学习的定义看,学习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学习内容极其广泛,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进行分类。由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论观点各异,所采取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加涅于1970年提出如下学习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指学生学习以语言文字传递的内容,或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能以语言文字表达出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例如,说出鲁迅的生卒年月、代表作品;说出四季的形成等。

2.智慧技能的学习:指学生学习运用符号、概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是理解和运用概念和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加涅又将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一个层级关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例如,指出己、已、巳三个字的区别;在许多平面或立体图形中找出“圆形”;理解圆周率π=C/D;把分数转换成小数;将名词、动词等构成符合句法规则的句子等都属于此类。

3.认知策略的学习:指学生学习对内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的认知技能,包括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即学会如何学习,是一种对内调控的能力。例如,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怎样记得又快又准等属于此类。

4.动作技能的学习:指学习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如体操技能、绘图技能、操作仪器设备技能都属于此类。

5.态度的学习:指学习获得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例如,形成对学习的正确态度,自愿参加公益劳动,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良好品德等都属于此类。

加涅将以上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其中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加涅的分类基本得到世界公认。

(二)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主要针对认知领域中的学习现象。他将学习按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一个维度是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按照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这两个维度彼此独立,互不依赖,每一个维度中还存在着过渡学习。这样,认知领域中的所有学习现象就可以被分别划至以下组合之中,见图10-1。

有意义弄清概念听导师精心科学研究

学习间的关系设计的指导

听讲演学校实验例行的研究或

或看材料室实验智慧的产生

机械记乘法表运用公式尝试与错误

学习迷宫问题解决

接受学习有指导的独立的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

图10-1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据此,在这一分类中,我们不能把接受和机械、发现和意义混为一谈,将这两个维度结合,可以将学习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三)布卢姆的学习分类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依据学习目标,将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认知学习由低到高分为六级:⒈知识。指学习具体的知识,能记住先前学过的知识。⒉领会。指对所学习的内容的最低水平的理解。⒊应用。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应用反映了较高水平的理解。⒋分析。指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区别,并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⒌综合。指能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整体。⒍评价。指对所学的材料能根据内在标准和外部证据作出判断。

(四)国内学者的学习分类

我国学者一般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学习分为:⒈知识的学习;⒉动作技能的学习;

⒊智力技能的学习;⒋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与条件

学习结果是学习过程的产物,只有剖析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的实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过程的描述既有坚实的实验依据,对教育活动又富有指导价值。

(一)加涅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其中加工系统负责对信息的直接加工;执行控制系统负责对整个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和协调;预期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动力系统,对加工过程起定向和动力作用。见图10-2。

图10-2 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1.加工系统

又称操作系统,它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反应器构成。受纳器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至感觉登记器。信息在此处只保存1秒或者只有几分之一秒,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信息未能受到注意,只有一小部分信息被注意选择而进入短时记忆加工阶段。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便被编码和贮存。但短时记忆对信息的贮存时间很短,一般只有30秒左右,而且容量极为有限,只有7±2个信息单位。这个数量又称记忆广度。如果学习者能进行复述,信息就能保持较长时间,即进入下一个加工阶段——长时记忆加工阶段,否则就被遗忘。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对信息保留的时间很长,且贮存容量很大。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要用,必须通过“提取”,提取的信息构成“反应发生器”的基础。对有意识的认识活动而言,信息从长时记忆流向短时记忆,然后到达反应发生器,而对于熟练的自动化反应而言,信息可以直接从长时记忆流向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对反应序列进行组织并指引反应器。反应器指人的所有肌肉和腺体,对于学校学习活动来说,主要是书写用的手臂及发音器官。

2.执行控制系统

在图10-2中,这一系统的箭头不与任何一个操作成分直接相连,意味着它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以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率。比如,通过对感觉系统的调节,可以使之选择适当的信息加以注意;对记忆的编码方式进行调节,可以提高信息的贮存质量等。这种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内在调节控制能力,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中称为“认知策略”。由于执行控制都是有意识的认知活动,所以它的运行也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

3.预期系统

预期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动是受目的指引的。认知目的能影响学习者认知加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学习时努力的程度、注意力集中的水平。采用一定认知方式后导致的认知加工活动的实现和预期目的的达到会带来情感的满足,并由此进一步激励新的认知行为。因此,该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动力系统,不与任何操作过程直接联系,但对加工过程起定向作用。

(二)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

从加涅对学习过程的理论假设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

1.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基础。指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和技能,这是新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在新的学习开始前,我们必须知道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才能“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所以,教新知识前,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

(2)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

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准备,而没有学习的愿望或积极性,新的学习仍然不能发生。这种学习的主动加工倾向,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被描述为执行控制和预期两个系统的活动,前者指加工信息的策略,后者指学习的动机。有了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者可以更加努力和集中注意,并有助于选择更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

2.外部条件

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结果是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外部条件的含义极为广泛,大至社会、学校、家庭,小至班极、课堂。就学校教学而言,主要指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人格特征,教师或外界提供的学习反馈信息等等。

四、学习的策略

“学会学习”可以说是每个学生的梦想。在对有效学习一般条件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学习策略方法问题是个体学习重要的内部基础,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一)学习策略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二)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可考虑应用的方法有: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在进行记忆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3)复习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应用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好复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出报告、作出总结、与人讨论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4)划线。划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划线时,首先要划出一个段落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主题句等等;其次谨慎划线;最后,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划线部分。还可用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如圈出生词、加星号、划问号等。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果一个新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得越多,能回忆出该信息的原貌的途径越多,回忆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记忆效果。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等。

(2)做笔记:在笔记本右边留出1~2寸空白,除了笔记正文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积极思考。

(3)提问: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在阅读和听讲时,提一些“谁”、“什么”、“哪儿”、“如何”的问题,训练自己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说话、自问自答、互问互答。

(4)生成性学习:训练自己对所阅读材料进行积极加工,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深层理解。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通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三)元认知策略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进行控制的过程,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包含两个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主要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顺利完成任务,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视策略: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3.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通风、光线、色彩等;其次设计好学习空间,如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归因,自我奖惩等。

此外,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善于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如教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

第二节教学心理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在内的诸多基本要素,并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在教学之后学生应该能够做什么,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教学目标确立时应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目标时,需要考虑的依据有:

教学目的,学生需求评估,现实中的学习问题,工作分析等。目标形成后,尽量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术语陈述预期学生要获得的学习结果。

(二)进行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只是确定了学习的最后结果(即终点目标),一般是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之后预期学生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变化。这种以预期最后学习结果的目标陈述中,一般未包括达到终点目标之前的先行条件,学生起始状态分析。因此,任务分析这一环节所完成的工作便是两项:首先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方面;其次分析从学生起点到终点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及其层次关系,这些中介的能力或倾向就构成了终点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我们把它叫做使能目标。

(三)组织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的程序结构、教学方法、媒体等方面的选择与设计。教学是有一定的程序结构的,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到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练习法、讨论法、自学法等。从教学设计的观点来看,强调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制约作用。以传授信息为目的,讲授法是较好的选择;以形成技能为目的,适宜的方法是有指导的练习;以转变学生观念为目的,讨论法较为理想。总之,应根据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阶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技术。

一般说来,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⑴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实物、模型、图形、表格、图片等;⑵投影视觉辅助,如投影仪和幻灯机等;⑶听觉辅助,如录音机等;⑷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远距离传播系统等。各媒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经验,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开展教学评价

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并为修正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上述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其他环节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构架上建立起来的。

二、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社会角色

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学校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总的说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当以下一些角色:

1.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承担着系统地、准确地向下一代传递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2.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的,教师在班集体活动中通过培养班集体,建立良好课堂秩序等方式发挥着领导者的职责。

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充当起示范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样。

4.心理保健者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

学生也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挑战,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5.教育科研人员

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依靠现有理论和教师自身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二)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权威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教师权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社会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对教师及其工作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条件等等。其中,教师自身条件对教师权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教师权威的途径有: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4.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三)教师的期待

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之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期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已被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等人的实验所证实。

教师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进一步会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学习成绩以及师生关系上。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地发展所具备的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教师应注意:第一,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建立积极的期待;第二,教师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

(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教师成长的过程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有一个过程,教师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的。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会把大量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或者想方设法控制学生。

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时,便开始把关注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这时,教师更多地考虑和关心诸如班集体的建设、时间压力、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与方式。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育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有: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微型教学、教学决策训练以及反思训练。

三、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是影响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从预防、纠正问题行为和塑造良好行为的角度,我们介绍以下几种模式:

1.权威模式

权威型管理认为,教师负有控制学生行为的责任,教师控制学生行为通常是通过建立和强化课堂规则和有关规定实现,除此以外,还应该提出清楚的指令和要求,对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实施轻度惩罚,并可采取走近控制或实施隔离措施。

2.放任模式

放任型管理强调学生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旨在发展学生的自治,让学生自己作出决定,对其行为自己负责。教师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培养其自然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干预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拥有较多的行为空间和较高自由度。

3.教导模式

教导型管理认为,认真设计和实施教学可以预防和解决大多数课堂行为问题。因此,教师作用在于认真设计教学,使教学适宜于学生的能力与需要。

4.行为矫正模式

行为矫正型管理认为,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正确实施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鼓励发展期望行为和削弱、消退非期望行为。

5.人际关系模式

人际关系型管理认为,有了健康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便会自动产生,也就不会产生问

题行为。而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主要依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同伴关系来建立。

(二)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无论什么课堂,问题行为都是难以避免的。课堂问题行为一经产生,很容易蔓延,处理不当,会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育失策,学生的身心因素及环境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恰当处理,依赖于教师对问题行为的针对性分析,更取决于教师对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

1.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先入为主策略,就是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它主要关注于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设计、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预防不可能完全消除问题行为,对于已有的问题行为,必须给予有效的控制,及时的处理。行为控制策略,关注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指利用多种知识与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问题行为,养成良好行为的过程。课堂问题行为矫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问题行为;消退问题行为;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三)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课堂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受教师、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对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形成发挥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调控:1.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只有师生之间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才能和谐、愉快。为此,教师应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友善,理解并尊重,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亲近感,达到心理相容。

2.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

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强硬权威型、仁慈权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等四等类型。不同的领导方式,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课堂气氛的特征。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师生之间友好、和睦,心情愉快。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教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指导,鼓励学生集体的活动,给予学生客观的表扬和批评。

3.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与其学习动机状态密切相关。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单调,那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于课堂学习,经常分心,搞小动作,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情感淡漠、压抑、厌烦,学生就不会动脑筋,思维僵化。因此,要想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

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进行积极愉快地互动。

第三节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一、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一)测量与测验

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事物加以数字确定。所谓“一定的法则”,是指在测量时所采用的规则或方法。法则的好坏,会影响测量效果。所谓“事物”,是指我们所要确定的事物属性或特征,例如:能力、智力、兴趣、需要、性格、态度、价值观等。测量就是要确定这些属性或特征的差异。所谓“数字”可以表示数量,以确定出一个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属性的量。

任何测量都包括三个要素:测量对象、测量工具及测量结果。例如,测量学生语文水平。测量对象(事物属性):学生的语文水平;测量工具(某种法则):用预先编制好的语文试卷,按考试要求进行,包括规定考试时间及考场规则;测量结果(数字):测验分数。

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某些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测验所测量的是人的行为。因此,测验是引起某种行为的工具,是一种测量工具或测量量表。

在日常生活中,测验与测量往往不加区分。学校里常见的测量,较多是以教师自编测验为工具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测定。

(二)评价

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常见的成绩测验,就是测量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工具。利用这个工具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对学生成绩进行客观描述,这就是测量。测量后,对学生所得的成绩(分数),进行价值判断。例如:成绩所属等级、是否达标、是否进步等,即是评价。

测量和评价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依存的过程。测量是手段,评价是目的;测量以评价为结果,评价以测量为手段。

二、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一)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例如:采用性格量表测量学生,如果他们这次测量得到的结果与六个月前、三个月前的结果基本相当,那么我们认为测验的信度较高。

(二)效度

效度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属性的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例如:用体重计称量体重,可能获得较高信度和效度,但用它来测量身高,却不是一个适宜的工具,因为无法获得有用的资料。

(三)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属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的。例如:可用年级或教师评定的等级作标准,看测验的项目是否能把不同年级或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

三、几种常用的测验与评价

测验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从测量的对象来分,有智力测验、学业成绩

测验、人格测验等;从评价的标准来分,有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从测验的编制来分,有专家编制的标准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从试题的形式来分,有建构性(主观)测验和选择性(客观)测验。

(一)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在学校里,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可以用来测量学生相对的等第,也可以用来测量学生不能和能完成哪些作业。前者属常模参照测验,后者属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测验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它着重在个人间的比较,主要用于选拔或编组、编班。因此,要求测验得分范围要广,要拉大差距,充分显示个别差异;要求试题难度适中,具有很强鉴别力。

标准参照测验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及达标的程度如何,而不是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它所关心的是试题在数量、质量上同要测定的内容和范围的一致,而非题目的难易和鉴别力。因此,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用于诊断及个别指导。

(二)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由于测验条件的标准化,测验的结果比较客观一致,适用范围和时限较宽广。

标准化成就测验更为客观,比大部分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2.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标准化成就测验,是用来判断学生与常模相比时所处的水平。

教师自编测验需要遵循一定原则:测验应能测量明确界定的学习结果,忠实反映教学目标;测验应能测量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教材的代表样本;测验应依据所预期的学习结果来选择试题类型;测验要有效、可靠。

教师自编测验必须按照计划步骤进行。首先确定测验目的;其次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第三,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第四,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第五,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三)教师自编测验的题型

编制测验的核心是命题。可选择试题类型有:

1.客观题。评分者很少需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就可以给出分数。评分标准甚至可以告诉计算机,由其进行评分。学生的回答只有对、错之分。具体形式有:

(1)正误判断题。这是最简单的一种题目形式,给出学生一个陈述,要求其判断陈述是对还是错。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易于编写和评分,常被用于对事实信息的测评。单个题目的不可靠性可以通过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题目来抵消。

(2)单项选择题。它包括两部分,即题干和选择项。题干是对问题的陈述,可以是一个完整或不完整的句子,一个问题;选择项一般是4~5个,答案唯一。

(3)选择并判断。这种形式要求学生不仅选出正确答案,并且要说明选择的理由。可据此获悉学生错误的推理、错误的概念和知识存在的断层。

(4)题干复杂的单项选择题。题干部分可能是一个图例、表格或别的复杂信息。这样,就可以测出学生的高级认知技能,如概括出相关信息,找出错误或不一致的地方,使用图表信息,综合分析与评价等。

(5)多项选择题。提供多个答案,但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题目形式,

克服了单项选择题存在的很多问题。

(6)视听情境题。由录像带提供情境,中间插入一些选择题,要求被试回答,然后根据被试回答提供下面的情境。

(7)问题情境题。该形式可用于许多成就、态度和能力测验中。其情境是一个以例证、图表、文章和情景提出的问题,然后提供几个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答案,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选择解决方案。

(8)匹配题。题目包括两列语句,一列是问题选项,一列是反应选项,要求学生进行正确匹配,形式简单,易于计分。

(9)填空题。呈现给学生一句或一段不完整的话,或者直接提问,要求学生简要做答,精心设计,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推理和判断能力。

客观测验可在较短时间里测试较多的内容,取样广泛系统,有助于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评分客观、迅速。其缺点在于编写不易,对于高层次能力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困难与局限。

2.主观题

主观题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在评分时,需要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不同的分值,而不仅仅是满分或零分。具体形式有:

(1)简答题。要求学生对某一问题写出简短的答案。由于它强调用简短的几个字或句子来表达信息,因此,其优点是不用给学生提示答案(如选择项),涵盖的内容广泛;缺点是评分主观。

(2)论文题。论文题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方式阐述相关观点的题目,回答字数不等。一般较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有限制的问答题和开放式论文。有限制的问答题,是指教师对回答的内容和长度都有规定;开放式论文则允许学生在内容上自由选材、自由发挥,而且篇幅较长。论文题可以测验知识的理解或运用水平,也可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类比和评估知识的能力、组织信息或表达、陈述某项意见的能力。缺点是客观性差及测题取样代表性差。针对这一缺点,目前开发出了一种新题型,即“文件类”式的题目。教师可收集多个论文式题目,组成一个“文件夹”。例如要测学生的写作能力,则可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把与写作能力有关的各类信息收集起来,组成一个文件夹,保证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做出正确评价。

(3)问题解决题。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目标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组织、选择和运用等复杂的程序来解决问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测验,即采用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或能力,学生通常必须写出若干步骤或过程,以展现他的思路。评分时,按照步骤计分,如果缺少某些步骤,就不能得分。另一种方式是直接测验。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情况,让学生编制一道测验小学两步应用题的测题。由于它考察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又把这种形式叫做操作评价,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来证明自己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需要采用非纸笔测验,因为情感教学的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一)案卷分析

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案卷主要是指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例如,学生的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对学生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就是案卷分析。

(二)观察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收集到大量信息。为了确保观察的有效性,教师应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然后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

1.行为检查单

教师可以使用行为检查单来记录其在教学中的观察结果。检查单一般包括一系列教师认为重要的目标行为,采用有/无的方式记录,有时也记录下次数。简便易行,对教师非常有用。

2.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描述所观察的事件。与检查单相比,轶事记录可提供比较详细的信息,这些记录一般按照发生的时间排列。要求教师纯粹记载下所观察到的内容,而不要掺杂进个人的意见或观点。

3.等级评价量表

用于记录连续性的行为。判断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以及某种操作或活动的质量,使得观察信息被量化。与检查单相比,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做定性判断,等级评价量表是做定量的判断。

(三)情感评价

许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为了获得这类信息,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开放式问题、试卷等。而在对结果评价时,教师需要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形式类似于观察报告。

【参考文献】

1.皮亚杰: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中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心理学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 [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 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 与康复的重要机制。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2] ,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 [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 [4] ,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 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 [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6] (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2007年03月17日星期六 22:07 荣格将心理治疗分为几个阶段,精神宣泄,解释,教育,个性化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心理治疗的流派有不同的侧重,最初布罗伊尔使用了宣泄 的方 法,而老弗则发展了解释的方法,阿德勒的疗法里有很多教育的成分(个人感觉, 阿德勒的疗法蛮有认知味道的),荣格则吸纳了这些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 荣格对这写些疗法有这样的思考: "我们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特殊的终极性的东西.当我们经历了饿充 分倾 诉的宣泄时,一切都说了,一切都明了了,现在事情终将按照它们应该的那样发 展了.解释工作后,我们知道自己的神经症是如何产生的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教育阶段,弯曲的树只有经过园丁的支撑才能获得正常的适应.而有些人则因为太正常而得 上神 经症",就比如说,一个到荣格那求助的女士,她具有圣徒的素质,意识中却是没 有神话的人,荣格在梦中跪着递雨伞给她.明白这一点后,她的神经症症状便消失了. 而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造成偏激和固执,认为只要这一个方法便可以了. 荣格并不认为个体化便是最终的真理 "我们不是我们手中真理的创造者,而只是它们的表述者" 在荣格之后,心理治疗又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融合,认知 治疗等等,心理治疗的工具越来越多了 我在开篇想说的是:“理解这一治疗并不是容易的。即使你觉得已经读懂了, 因为

那可能仅是概念的读懂而非实际的把握。” 荣格心理学治疗目标是个性的成熟发展——自我实现或个性化,人生充实感的获得。 所以荣格心理学治疗对于接近中年以上或者反省意识较强的对象是适合的,而且治 疗对象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占有较多比例。但对于儿童、青少年、贫民阶层 的治疗则存在一定局限,虽然在一些方面荣格心理学治疗一些治疗技术在儿童领域也很有成效,如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自我实现的治疗目标更适合中年以下的人, 而个性化目标的完整发展则更适合中年以上的人。 同时荣格心理学治疗一般是中长程的治疗,这需要患者有经济保证。但荣格心理学治疗存在的人情味是很丰富多彩的,治疗师可能使用多种治疗方式来适应患者个体的发展,他们更多的把患者看成是一个寻求发展的个体的人,而不是 简单的把患者看成一个统一诊断标准下的病人。 荣格心理学治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化、分析、教育、个性化。和经典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学派治疗时间类似,这些阶段的发展时间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治疗,有的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是轻率进行的。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的四个阶段则有许多具体的技术,这包括危机干预、释梦、移情技术、积极联想、沙盘技术、绘画技术、文学和诗歌阅读、艺术品的制作技术、 舞蹈技术、空椅技术、象征放大技术等。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 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 (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 (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注意力缺陷多 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 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强化消退示范等等 行为强化要点: ?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 ?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 出现的刺激——正 ?随行为出现 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 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 ?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 ?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 例如: 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

咨询心理学_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一)咨询态度贯穿在咨询始终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心理学)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 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19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妻子Inn Berg Kim以及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的工作小组成员,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Milwaukee)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共同发展起来的[1]。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中,SFBT已逐步发展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家庭服务、心理康复、公众社会服务、儿童福利、监狱、社区治疗中心、学校和医院等领域[2],并得到积极的肯定。 SFBT产生背景 SFBT的产生,深受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特别是后现代建构主义(Postmodern constructiv-ism)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存在于语言、意义和文化,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并不是通过精细的求知技术而发掘出来的[3]。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流派的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一个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作为观察者的人的精神产品;个人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深受其所处的语言系统影响,人们透过语言的过程建构个人的真实,个人的知识会驱使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去建构、创造、支配及赋予意义。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强调个人正向能力的思考和学习,扬弃病理模式的分析;强调系统模式的影响力,不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不设定个案对真实诠释的主观性及公平性,不将“真理”和“客观性”强加在个案的身上;鼓励个案从叙事(narrative)的过程发现自我的存在,审视所述故事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个案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并赋予个案力量重新述说有正向意义的故事。SFBT认为个案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与个案的交谈,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SFBT还受到催眠心理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H. Erickson)和心智研究社(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MRI)系统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相信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寻求协助时,往往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因此要善用个案已有的潜能,并且加以发挥。另一方面,他们把治疗的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如系统中有“黑”(问题发生的互动)、有“白”(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MRI传统的作法是从黑的部份修改,但SFBT的作法却是从白的部分扩展,由于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就减少一些;白的部分一点点增加,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了。SFBT的产生也同心理咨询与治疗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首先是来自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依附的迷思。其次,是来自对咨询与治疗效果的迷思。SFBT则是面对这些困境,试图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单一依赖,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实际需要的心理咨 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SFBT基本理念 SFBT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原因;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具体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心理学二十四种技术模板

第二十节阻抗解决技术 训练要点: 一、阻抗的来源与克服 (一)阻抗的含义: 心理咨询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这里说的阻抗是广义上的阻抗概念。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 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都作过描述和分析。 这些理论均表明: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 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 或处理不当, 则心理咨询的 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这四类表现形式能够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 也能够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 它们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因此, 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 多情况下, 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图片的开端。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 个: 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械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二、阻抗解决技术的含义 主要探讨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阻抗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沉默局面 1、沉默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 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 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沉默技术: 是指咨询过程中, 因为某些因素, 当事人无法继续所谈的内容而沉默了下来。咨询员因为知道某些重要的信息正在当事人的内心运转, 而允许当事人沉默, 让谈话暂时停顿, 而且在当事人沉默之后, 询问当事人沉默时发生的事。在沉默时刻, 虽然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外在互动暂时停下, 可是就心理层面而言, 咨询的进行并未中断。只是在沉默中进行。咨询员此时正仔细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而且等待当事人开口表白。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 或许正思索着是否将令人难堪的经验坦诚说出, 或是正抽丝剥茧地查阅细细琐琐的经验, 埋头苦思地想要理出头绪。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及情境测验是心理学中齐名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技术虽然被普遍使用,但在西方早就遭到批评:“系统歪曲假设”的观点认为它得到的结果是行为的语义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好恶度倾向”观点认为在问卷测验中被试往往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和真实情况回答。问卷测验无法解决“装好”、“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问题,它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是个问题。投射技术因对心理诊断相对不重视而衰退。情境测验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着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

心理学实验范式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

八大心理调节技术

八大心理调节技术 情绪与人的心理状态、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生命质量等密切相关。调适积极、乐观、平稳的情绪是自学的准备状态,愤怒、悲哀、紧张情绪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怎样调适,现将情绪的九大心理调节技术简述如 1.制怒术: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情境时,先在口腔里绕舌头十圈,并行三思: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我正要发怒,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制怒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 2、愉悦术: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二是多立小目标或将大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一小目标的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习辩证思维,万事都有两面,好事可变坏事,坏事可变好事,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破财消灾”、“失恋比婚后离婚好”等,辩证思维可以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因而可避免有害消极情绪。 3.幽默术:常笑多幽默。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不是因为悲伤而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另外,笑还有较好的生理作用,如吸氧量增加,按摩心脏,松弛肌肉,降低基础代谢等。幽默是不良情绪的消毒剂和润滑剂,学会幽默可以减少不良情绪。 4、助人术:学雷锋做善事,做他人的快乐之源,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反之常做坏事之人,则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腹而提心吊胆,心理紧张,不得安宁。 5.宣泄术:当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快哭一场,哭就哭出眼泪,眼泪不要往肚里咽,有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爱哭的人不易患溃疡病。

心理学实验软件PsychoPy方法

心理学实验软件- PsychoPy 作者 : 孙雨生 花一个下午加晚上重新鼓捣了下PsychoPy这款心理学实验软件,之前刚接触Python的时候也试着学过,只是当时还年轻,看了半天没弄懂就弃之不用了。如今要毕设了,总不能一个简单的行为实验都要一行一行代码往上砌,于是就想找一个像VB那样可以拖拖拽拽的傻瓜软件来用用,“业界”流传的心理学实验软件大概也就Presentation、E-Prime,当然牛逼点用C/C++/C++++、Matlab、Java甚至汇编、二进制码来写也可以,不过为了写个小实验程序还要去学一门语言隐隐会让人有点DT的感觉。用PsychoPy当然不只是因为“Life is short, use Python”,既然是用Python写的软件,open-source、跨平台就足够吸引人,从官网看版本到v1.7,似乎维护得不错,挺值得推广。 言归正传,大概啃了一下Documentation,稍加总结,想用的人就没必要再去啃一遍了。 1.安装 windows下面应该是.exe一路回车; mac也是.dmg直接拖进应用文件夹; 甚至linux(大便系)都可以 apt-get install psychopy. 2. Builder模式 PsychoPy编写实验程序有Builder View跟Coder View两种,Builder就是“拖拖拽拽”,手痒了想写代码可以用Coder模式,当然有更高级的API可以为这个开源项目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另议。 最简单的Builder模式界面如下:

界面下方是实验的流程图;界面主要部分由三个标签页组成,标签页代表实验的几个阶段(如指导语、trials、感谢语等)分别与流程图对应;右侧为程序的components,如图片、文字、对应的按键、影片、声音以及鼠标等。 上图是软件中自带的stroop效应的demo,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实验,只要点击工具栏上绿色的小人儿就可以运行实验,可以说比照这个demo,然后用鼠标点点试试,很快就可以完成一个一般模式的行为实验程序了。 这个简单的stroop效应实验的主体在于一个循环体trails上: 通过设定trails循环中的conditionFile来绑定实验条件,这里的conditionFile可以是.xlsx(Excel2007)文件也可以是纯文本的.csv文件,至于如何设定,看一下demo里面的例子就很清楚了。 3. 实验环境设定 为了让PsychoPy看起来更简单所以把这一步放到最后。 PsychoPy会检测显示器设备然后自动完成下面的Monitor Center,一般也不需要更改;

心理治疗方案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9.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 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10. 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 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1. 系统脱敏法的创立者是南非的精神 病学家沃尔普,主要利用交互抑制或反条件作用的原理来矫正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系统脱敏法包含三个步骤:一是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二是建立焦虑层次(从最轻微的焦虑到引起最强烈的恐惧依次安排);三是 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这样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先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12.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 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

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 总称。认知治疗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 和方法。认识过程是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 介,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适应不良的 认知有关。 13. 来访者中心治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创立的,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主要 代表。来访者中心疗法具有同其他疗法不同 的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中公教育 202 充分相信人的潜力,认为来访者有能力找出 更好的应付现实生活的方法,而无需治疗者 来干涉;(2)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员不是指 导者,也不是权威或专家,而是一个有专业 知识的伙伴或朋友;(3)强调咨询员与来访 者之间应建立融洽的关系;(4)在整个治疗 过程中咨询者不给予指导,这也是来访者中 心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最根本的区别;(5) 关于咨询的内容,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 过去,不一定要追究来访者的病史,而是直 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尤其是当前的情

实用的心理学技术

实用的心理学技术 一、登门坎效应/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登门坎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们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在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实验者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实验的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这个实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登门槛效应”的存在。 登门坎效应的实验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拓改变成为持久的。 不言而喻,前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超过半数,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后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不足 20%,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没有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换句话说,前一组的家庭主妇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组的家庭主妇,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登门坎效应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