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1]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1]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1]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1]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作者:未知来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添加日期:07年08月28日

本章对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子系统和关键要素作了具体描述,是运用城市竞争力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的基础。本章描述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构成和要素关系,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指出该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5个一级指标系统、23个二级指标系统和140个要素指标构成,是基于关联性、可度量性、可比性、导向性和层次性的基本原则建立的,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包括的五个层面(即一级指标系统)为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这就是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

城市实力系统主要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力的全面评价,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基础功能和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等,揭示出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基础。

城市能力系统反映了城市集聚、辐射、流通、增长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揭示出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程度、竞争产生对抗效果的水平、作用强度和获得竞胜的概率。IUD指出,从市场角度看,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生产力,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权利的大小。

城市活力系统反映了城市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活跃度、资本市场成熟度、市场开放度、创新环境、城市治理结构等方面,揭示了城市各要素和资源的活跃性、开放性以及相关约束的合理性,并综合体现为城市运行和发展的效率。

城市潜力系统反映了城市在未来或潜在竞争中能够夺取、控制制高点所需的要素支持的完备程度,揭示了城市实现生存平台的跨越和生存模式的革新,获得城市再生和更高层次新生的后发优势。

城市魅力系统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IUD指出,城市魅力的功能在于对外界施加强烈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充满迷人的亲和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城市魅力系统五个层面构成,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这三级两类五个方面的指标构成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关联性。本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每个指标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近似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某一方面的某些基本特征,或者说,每个指标只能从某一特定角度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程度。

第二,可度量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能够实际取得数据。有些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缺乏数据来源,或虽能取得数据,但可信程度较低,这样的指标宁可暂缺,以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代替客观度量。数据主要来自各类不同的统计指标,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调查数据,个别情况辅之以专家评估。

第三,可比性。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行选择指标尽可能突出城市转型时期的特点,使指标设置既符合城市间的可代表性和通用性,又要体现城市竞争力是一个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指标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

第四,导向性。所选择指标既要从城市的现实出发,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要从城市的发展趋势出发,考虑指标的先进性,力求使每个设置指标都能够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取向。

第五,层次性。由于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体。因此,指标的设置必须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不断细分。

城市实力系统

城市实力系统反映一个城市特定时期所拥有的整体实力,是对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力的全面评价。本指标体系使用了以下五个层面的指标来衡量城市实力。

1.经济规模。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首先体现在它的经济总量或经济规模上。经济总量主要突出体现一个城市的实际产出及发展状况,是城市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城市体现价值活动的基础。如果缺乏总量支撑,即使能力再强,其综合竞争力也将受到阻碍。从一般经验看,经济总量越大,反映出城市实力越强,在一定情况下反映出较强的城市竞争力程度。在这里,我们选用了GDP、人均GDP、GDP密度、地方财政收入、上缴中央财政五个指标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或经济总量,当然,这些指标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消除偶发因素导致的年度异常波动,我们使用3年移动平均值代替当年值,即2000年为1998~2000年的平均值。

2.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反映着城市未来经济取向,是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的重要支撑。一个城市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科学并且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城市战略模式及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新

城市经济模式。在这里,我们选用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两个指标,反映这一模式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后工业化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未来城市的价值取向,也与这个城市的价值流量正相关。这里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伴随工业化发展而展开的补充性服务业,即现代金融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等,也包括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即信息服务业、展会业、物流业、教育产业和国际商务业等。

3.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城市竞争力的物质支撑。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活动。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在这里,我们使用了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燃气普及率、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通讯光纤长度、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等11个指标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在发挥城市功能方面的作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基础设施与一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世界竞争力报告》的分析表明,基础设施与人均GDP之间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一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必须建立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基础之上。

4.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指数是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竞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也直接地反映了城市竞争力程度的大小。在这里,我们选用了城市化指数、信息化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安全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知识发展指数、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等8

个指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比如,城市化指数反映城市的成长性;信息化指数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基尼系数反映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异状况和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状况。国际上常用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状况的指标,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恩格尔系数则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恩格尔系数的一般规律为,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就越大;收入越高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用恩格尔系数制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为: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20-30%之间。1999年前,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一直在40%以上,2000年下降为39.2%,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总体上开始步入小康水平。

5.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确保城市居民达到或维持一个适宜的、不下降的福利水平而不危害城市周边地区居民的福利”。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的和谐与均衡,强调不断增强城市实力基础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资源和能源耗速率的零增长以及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在这里,我们选用了人口自然增长率、资源和能源的耗速率、生态环境退化速率3个指标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3.2.1 集聚能力。

比较城市竞争力究竟比什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研究比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主要是比较由城市实力为基础的城市核心能力。从市场微观角度看,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占有资源和要素,并且占有更多的优势要素和资源,因此城市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与占有、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能力呈正相关。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竞争力弱,市场化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权利就小;竞争力强,市场化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权利就大。同样,市场化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权利大,也反映出城市竞争力的优势。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权利是由城市实力为基础的城市集聚能力、辐射能力、流通能力和增长能力产生的。本指标体系使用了4个指标反映城市能力系统。

1.集聚能力。

波特认为,集聚是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机关机构,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在某一地域集中,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波特认为集聚状况可更经济地获得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可更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和公共产品,可增强企业间的互补性,以及可提供更有效的激励。对于城市来讲,集聚在于以城市的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资源和要素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达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使城市成为资源转换中心、价值增值中心、物流中心、资金配置中心、信息交换处理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进而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在这里,我们选用了人口密度、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万人吸引的外地人口数、每万人吸引的常驻外籍人口数、资本密度、人均储蓄额、人均贷款额、人均吸引外资额、企业密度、支柱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以及支柱性产业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等11个指标,反映城市集聚能力的水平。每个指标的数值与城市集聚能力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

2.辐射能力。

城市的集聚是为了进行扩散和辐射。如果仅仅为集聚而集聚,没有扩散和辐射,这种集聚是无法持续的。而且从城市价值活动的过程分析,集聚是手段,扩散和辐射是目的,集聚是为了扩散和辐射,而扩散和辐射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辐射就是通过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把巨大的辐射网络联系起来,从而扩张城市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资源和要素权利的作用范围,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扩散城市的优势能力,确立城市对周边的主导地位,更大程度增加开放度,提高外向依存度、全球化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区位国际衔接性指数、生产外向依存度、经济外向依存度、资本外向依存度、国际交往能力指数5个指标,反映城市辐射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

城市流通能力体现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程度。流通能力是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集聚和辐射相互协调,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通规模和质量。在这里,我们选用了物流指数、人力流指数、资本流指数、技术流指数、信息流指数、服务流指数6个指标,反映城市流通能力的大小。应当指出的是,流通能力的大小与要素流动的动力机制和传递机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增强流通能力除外力的人为推动外,主要靠内力的自发推动。这种内力源于位差和势差的产生,受利益驱动。所谓位差,就是指两地之间要素运作成本与收益比较的差别。一般而言,要素总是由净收益低的地区流向净收益高的地区。所谓势差,就是指要素在不同地区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差别。如某一要素或要素组合在乙地竞争优势一般,但到了甲地就会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那么该要素或要素组合就会从乙地流向甲地。对城市而言,吸引要素资源集聚主要通过提高位差,增强要素资源辐射主要依靠增大势差。同时,要素流动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和程序,而这些中间环节和程序不可能由要素所有者一方或交易双方来承担,必须借助于一整套服务体系,这一整套服务体系就构成了要素流动的传递机制。传递机制的发达程度或传递效率的高低直接对要素流动产生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通能力。

4.增长能力。

从总体上说,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是由它的地缘经济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决定的。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快慢,首先决定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经济增长是一系列要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等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体制因素、组织因素、文化因素和政府作用因素等也通过改变要素投入和要素生产率间接地影响经济增长。在这里,我们选择了GDP

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消费增长率、进出口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科技对GDP贡献率、文化对GDP贡献率、教育对GDP贡献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就业率等10个指标反映经济增长能力。必须指出,经济增长过程是有差异的。经济增长能力与每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城市活力系统

城市价值链区分了城市所能创造价值的活动。一个城市要想保持活力,它必须创造比竞争者更多的价值。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机制反过来取决于城市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城市的活力。城市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城市之间的竞争围绕着资源的争夺与利用展开。一个城市的市场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更取决于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前者是城市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它与城市的竞争地位不一定成正比;而后者才是城市保持持久活力的关键。本指标体系中使用了五个层面的指标来衡量城市活力。

1.企业活跃度。企业是城市活力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繁荣与这个城市能培养出多个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企业直接相关。一个大企业对繁荣一个城市起着很大的带动作用。不仅如此,优秀的企业家还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孵化器,他不仅改变一个城市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将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价值取向,并且能够克服传统惯性引导政府建立起新型的适应企业竞争和城市竞争的现代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选用了民营企业占GDP的比重,外资企业占GDP的比重,名牌企业占GDP的比重,超亿元企业占GDP

的比重,外资企业占GDP的比重以及上市公司占GDP的比重五个指标反映一个城市的活力。一般来看,城市活力的强弱与这个城市拥有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名牌企业、超亿元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呈正相关。

2.资本市场成熟度。资本是城市的稀缺性资源,是城市竞争的必要条件。资本市场是集聚和配置资本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对资本的集聚和配置有直接关联。一般来看,资本市场越成熟,资本集聚和配置效率越高,城市活力越强。在这里,我们选用了金融信用指数、金融供给程度、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企业融资难易度、上市公司数量、资本市场违规数量、企业并购指数以及资本意识等8个指标反映城市资本市场的成熟度。

3.市场开放度。市场开放与管制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关键性产业的非垄断程度、行政审批的简化程度、进出口的限制程度和地方保护程度等直接反映着城市竞争力水平。越是竞争力强的城市,市场开放度越高,政府管制程度越低,而政府管制程度高的城市,市场开放度必然低,竞争力必然弱。在这里,我们使用了政府干预程度、关键性产业的非垄断程度、行政审批简化程度、进出口限制程度以及地方保护程度5个指标反映市场开放度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

4.创新环境。在全球资源快速流动过程中,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全面整合,而整合的最佳手段就是在不断创新中重组。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政府必须不断地创造最佳的创新环境,并制定政策刺激创新。创新不仅为城市产业结构带来升级和优化,而且将促进产业扩充和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从而增强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以提升城市价值。在这里,我们使用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R&D 投入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R&D 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风险资本投入占GDP的比重、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每百万人新创企业数、每百万人拥有的企业家数以及每万人拥有的中等收入人数等10个指标反映创新环境对增强城市活力的影响。

5.城市治理结构。管理城市就是管理发展。城市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竞争力建设。管理不同于“管制”。城市管理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如同管理一个企业一样,它需要对管理的目标与过程有明确的了解,并且要有合理科学的治理机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力量和制度方式建立一个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城市治理结构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从权力管理到权威治理,从行政审批到政务公开,一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城市是和一个

负责任的、高效率的政府行政管理联系在一起的。高效、诚实和注重绩效的政府,有合理、清晰的管理政策,法治能得以公正贯彻且有公信力,高素质的市民和媒体在提高政府责任度方面有独立发言权,这样的城市才是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在这里我们使用了政治职能转变指数、政府控制力指数、政府管理绩效指数、政府透明度指数以及政府公信力指数5

个指标反映城市治理结构对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城市潜力系统

城市潜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在未来或潜在竞争中能够夺取、控制制高点所需的要素支持的完备程度,是城市延续与发展的后劲。城市潜力系统利用城市资源在市场空间的有效配置促使城市效率最大化,以实现生存平台的跨越和生存模式的革新,获得城市再生和更高层次的新生。本指标体系使用了5个指标反映城市潜力系统

1.市场空间。市场是拉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市场需求水平与城市潜力呈正相关性。市场需求水平越高,市场空间越大,资源配置的机会越多,城市潜力越容易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使用了市场规模、市场成熟度、细分市场吸引力指数、市场占有率、市场购买力指数以及市场链关系指数等6个指数反映市场需求水平与城市潜力之间的关系。

2.资源效率。资源效率指对城市有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运用,包括对资源潜力和资源开发能力的综合利用以发挥最大的效能。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对城市潜力有直接关系。在这里,我们使用了资源消耗量占GDP的比重、资源转化率、资源存量、可再生资源利用率、资源集约化指数以及资源组合优势度等6个指标反映资源效率与城市潜力的关系。

3.投资吸引。投资吸引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潜力的重要标志。资本是城市竞争力系统中的稀缺性资源,也是资源配置和利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本集聚程度的大小直接与投资吸引力呈正相关。投资吸引力越强,资本集聚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在这里,我们使用了区位优势度、基础设施适应度、综合服务质量、优惠政策、法制环境、国际化水平等6个指标反映投资环境与投资吸引力对城市潜力的影响。

4.社会成本。成本是制约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对城市潜力也产生重要影响。成本越高,效率越低,潜力作用越小。特别是制度成本、机会成本等隐含性成本对城市潜力的作用更为明显。在这里,我们使用了风险成本指数、机会成本指数、制度成本指数、交易成本指数、营运成本指数等5个指数反映社会成本与城市潜力之间的关系。

5.人力资源。城市是由人组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一个城市的人力规模、人力结构、人力素质、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人力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城市竞争力。一个城市是否有潜力,不是取决于这个城市有多少富人和穷人,而是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是在快速增长还是下降。如果这个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是快速增长的话,那么

这个城市的潜力是很大的。而且,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也直接与这个城市的潜力相关。在这里,我们使用了人力规模指数、人力结构指数、人力素质指数、人力资本指数以及人力供求指数等5个指标反映人力资源与城市潜力之间的关系。

城市魅力系统

城市魅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城市魅力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外界施加强烈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充满迷人的亲和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城市魅力是多种积极因素的综合性组合,这种组合使城市具有潜质,对城市发展具有乘数效应。本指标体系使用了城市品牌认知度、城市形象影响力、城市文化凝聚力和城市游客满意度4个指数来反映城市魅力。

1.城市品牌认知度。城市品牌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城市的真正价值实际上源于城市价值活动的外部,存在于城市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品牌价值体现在它的无形中,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成为城市的潜在消费者并且为城市创造形象、信誉和声望,品牌价值还在于其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和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城市的竞争力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力。在这里,我们使用了城市品牌的知名度指数、美誉度指数、忠诚度指数和联想度指数来反映城市品牌认知度对城市魅力产生的影响。

2.城市形象影响力。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和城市视觉标志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其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理念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识别的核心和原动力,是其他子系统建立的基础和依据,但它的内涵和实质必须通过城市行为和视觉标志体现出来;二是城市行为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的动态识别形式,是组织行为、管理行为和活动行为的有机统一;三是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的静态识别形式,是城市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反映,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富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子系统。在这里,我们使用了城市理念识别指数、城市行为识别指数、城市视觉识别指数3个指标反映城市形象影响力与城市魅力的关系。

3.城市文化凝聚力。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内部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上所形成的某种特定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历史传统或文化观念等,这种意识形态有助于增强城市市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持久力。在这里,我们使用了本土文化独特性、外来文化兼容度、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文化市场消费指数、文化传播指数以及文化生态环境指数等6个指标反映城市文化凝聚力对城市魅力的影响。

4.城市游客满意度。游客满意度是指能够满足游客需求和超越游客期望值的实现程度。游客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地反映着城市的信用程度、秩序程度和文明程度的好坏,与城市魅力

呈正相关。在这里,我们使用了游客期望值指数、城市信用指数、城市秩序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指数以及城市文明程度指数等5个指标反映城市游客满意度与城市魅力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目前,竞争力已被引入区域和城市领域研究中,城市竞争力(urban competitive power)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

其本质是城市为发展而进行资源优化配臵的能力,其战略目标是促进城

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创造最

适宜于人类生活的栖居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力及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仅受到国外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者的日益关注,同

时也受到各级政策决策者的日益关注。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

争力进行了研究,如,Iain Begg,Martin Boddy,Paul Cheshire,Jensen,Butler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研究;D 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内获

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城

市竞争的尺度问题。波特(M E Porter)从产业角度研究竞争,认为生

产因素、市场需求、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机遇、政府是影响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并构建了“钻石模

型”。美国有专门从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机构;英国在20世纪90

年代就城市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白皮书”;OECD针对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新经济”、“新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作了相关的报告。2000年5月,世界银行和世界议会在华盛顿举办了“城市竞争力全球会议”。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IMD)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

和指标体系并逐渐得到认可,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

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

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

略等4个方面展开。总体上来讲,国外城市竞争力评价主要有三套评价

体系:一是借鉴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的“钻石体系”和“价值链”

理论;二是在城市综合评价或者说是在城市竞争资本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其他影响城市竞争的其他因素来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三是结合城市发展新的背景,关注竞争环境(或者竞争过程)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国内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郝寿义(1998)等对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含义及测度进行了研究;宁越敏(2001)结合波特和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廖远涛(2003)等从目标层、表现层(社会就业、经济实力、环境)、影响层(创新与学习能力)以及随机层(政府角色和机遇)这三个层次探讨城市竞争力。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不少学者纷纷对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展开了研究,构建不同的评价模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最多的是省域范围内的城市竞争力,以期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如,吴利华、郑垂勇(2003)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主要城市市区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谢守红(2003)从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对外开放、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作了评价;陆新根,徐斌从城市整体实力、经济发展、资源状况、社会科技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并对国内部分城市进行了评价;王阿妮、葛幼松(2005)从江苏省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出发,选取了发展水平、发展效益、发展潜力、发展外向度、发展调控度5个方面,建立了江苏省地级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地级城市竞争力作为评价;倪鹏飞等根据城市价值收益状况是城市竞争力的表现的假定,分别从不同的维度选取表现城市竞争力的四个关键性指标,即综合长期增长率、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人均收入水平、综合地均GDP,综合构成显示性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构造了“弓弦箭”模型;等等。

综观国内外研究,国际竞争主体的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转到城市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突现。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仇保兴,2002)。

二、湖南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课题组采用多指标组合方法和多指标合成法进行研究,即在对城市复合系统进行多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测度城市竞争力。多指标组合法虽然借助不同的指标来揭示复合系统不同侧面的差异,但是不把多个指标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指标。多指标合成法则要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合成模型把整个指标体系反映的差异综合成一个指标,综合后的指标用以反映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及影响因素。

关于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课题组认为应该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可能最少原则。(1)针对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指标的选取应该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内涵,不仅要着眼于目前湖南省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更要着眼于今后城市发展的动态和后劲。(2)系统性原则。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如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城市发展的各个侧面,既突出重点,又不以偏概全。(3)可比性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用于湖南省不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以便找出不同城市之间竞争力差别及其原因,纵向比较要能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进程。(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易于收集和计算,避免主观臆断的误差,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能让有关部门掌握,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5)可能的最少原则。要避免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指标重复出现,要突出指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保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可能的最少数目。遵循上述原则,在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建立了由5个因素共32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表1)。

表1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

1.城市竞争力分值的测算步骤与计算公式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加法合成原理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单项竞争力分值的定量测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1)建立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矩阵:原始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

(2)原始数据标准化,得标准化数据矩阵。

(3)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各单项竞争力在进行因子分析时,由于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均比较高,故直接采用第一主成分计算得分。综合竞争力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考虑了主成分的权重,依据累计贡献率≥85%的标准确定主成分数及主成分权重。

单项竞争力得分计量模型:

Y1=0.174X1+0.181X2+0.150X3-0.032X4+0.157X5+0.176X6+0.138X7+0.16 7X8

Y2=0.200X9+0.209X10+0.211X11+0.215X12+0.214X13

Y3=0.248X14+0.184X15+0.284X16+0.189X17+0.244X18+0.278X19

Y4=-0.067X20+0.238X21+0.178X22+0.237X23+0.223X24+0.208X25

Y5=0.279X26+0.335X27-0.281X28+0.252X29+0.285X30+0.042X31+0.115X32

综合竞争力得分计量模型

(4)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加法合成原理计算出来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单项竞争力分值(表2)

表2 湖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单项竞争力分值

2.城市竞争力评价

(1)单项竞争力评价

地区经济实力。从表2可以看出,湖南13个区域中心城市就地区经济实力而言,得分居前的依次为长沙、株洲、岳阳、湘潭、常德、郴州、衡阳,其中长沙为全省经济中心,其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其它城市。株洲、湘潭、岳阳为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衡阳为湘南地区主要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常德和郴州近年来发展较快,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就城市经济所占比重,长沙、株洲、湘潭、常德均在40%以上,郴州达到了26%。得分靠后的依次是娄底、永州、益阳、邵阳、张家界、怀化,这些城市规模较小,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实力较弱。综合分析地区经济实力分值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分值,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主要支撑。

区域经济外向力。区域经济外向力主要表征了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反映了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及参与广泛范围内资源配臵的能力。得分较前的依次是长沙、株洲、湘潭、郴州、衡阳、岳阳,这些城市均位于湖南“一点一线”地区,其中,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组成的“一点”,作为全省的增长极,外商投资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产值、进出口总额

和当年使用外资均居前列,经济外向度较高;郴州和岳阳作为湖南南北两个开放窗口,其中岳阳又是长沙沿岸开放城市和著名的旅游胜地,两个窗口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快;衡阳作为湘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及京广线重要节点,充分利用交通优势,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外向力得分较后的是永州、益阳、邵阳、怀化、娄底、张家界,主要是由于区位条件和投资, 环境较差,对外开放度较低。

基础设施保障力。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承载,交通设施在促进人流、物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设施对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及吸引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力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力得分居前5位的是长沙、岳阳、湘潭、株洲、怀化,这些城市均为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对外交通的带动下,市域范围内的交通设施也比较发达,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均居全省前列,就生活方面设施来看,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在全省各城市中均比较高。随着湘西大开发的全面推进,作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怀化市,近年来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其每万人拥有汽电车数为9.99辆,居第1位。

社会公共服务力。社会公共服务力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态势及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及潜力,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公共服务力得分居前的是长沙、株洲、湘潭、郴州、岳阳、衡阳。长沙作为全省的科教、文化、商业中心,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6%,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03元,是居第2位的株洲(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200元)的2倍,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及社会保障补助也均居首位。

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仅跟人口密度有关,生态建设及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物处理方式往往影响意义更大。生态环境承载力得分居前的是湘潭、长沙、株洲、郴州、岳阳、怀化、常德。反映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绿地面积,湘潭已经达到59%,居第1位,长沙和株洲也不少,分别为29%、33%。此外,就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物处理来看,长沙的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株洲和湘潭也达到70%以上。就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这几个城市均达到80%以上。就生活污水处理率,这几个城市均比较高,而得分靠后的一些城市如娄底、怀化、永州、郴州等均为0。

(2)综合竞争力评价

从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值来看,湖南省13个地级市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表3)。

Ⅰ类:竞争力最强的全省中心城市,即长沙市。省会长沙是全省经济、文化、交通、科教和信息中心,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科技人才汇集,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Ⅱ类: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株洲和湘潭。株洲、湘潭和长沙组成湖南的“金三角”,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全省的创新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先导区。长株潭在“十五”期间就已成为国家重要引导形成的城镇密集区之一,并被世界银行纳入CDS战略。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纵深推进,株洲和湘潭可以获得诸多新的发展机会,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收益,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

Ⅲ类:竞争力居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岳阳、郴州、常德、衡阳、娄底、怀化。综合评价分值在-0.4——0.5之间,竞争力水平居全省中游。岳阳作为湖南的“北大门”,同时又位于长江中游经济区,是湘北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全省的对外贸易口岸。衡阳为湘南地区经济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加强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合作,实行全方位开放,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省的地位不断上升。常德、娄底地理位臵适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在全省居中游水平,其中常德自1996年以来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娄底作为全省钢铁工业基地和湘中重要的中心城市,洛湛铁路开通后同湘黔铁路交汇于此从而成为新兴的铁路枢纽。怀化作为湘西地区的中心城市,是重要铁路枢

纽和湘西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商业贸易发达,随着湘西大开发的逐步推进,该市的竞争力亦不断提高。

Ⅳ类:竞争力较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永州、邵阳、益阳、张家界,综合评价值小于-0.4。永州和张家界地理位臵较偏,原有经济、文化基础较薄弱,接受全省主要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弱。邵阳市主要受交通瓶颈制约,经济发展较慢。益阳,环洞庭湖城市群主要城市之一,石长铁路和长益高速公路开通以后,尽管与长株潭区域的经济社会联系愈来愈密切,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所以竞争力仍然较弱。

表3 湖南城市竞争力分类

四、同省外地区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1.湖南城市整体同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竞争力比较

分别选取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的7个省域城市和湖南省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尽管湖南城市经过大力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城市体系,然而就整体来看,城市竞争力仍较弱,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对外开放度较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甚明显。就城市设施来看,湖南城市设施水平较为落后(表4)。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交通的发展,区位对城市的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区位条件仍是一个影响城市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湖南作为我国内陆省份之一,又属“中部塌陷”地区,湖南的城市发展当然离不开这个背景。区位对湖南城市竞争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表4 全国部分地区城市发展设施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2.省会长沙同全国其他地区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的竞争力比较

本课题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长沙进行比较。就主要的竞争力指标来看(表5),长沙均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的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沈阳市等。以人均GDP为例,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沈阳市的人均GDP分别为长沙的2.96倍、3.00倍、11.16倍、1.47倍。在中部地区范围内,长沙同武汉相比较,差距较大,以人均GDP为例,长沙的为18588元,而武汉的达到了24885元,是长沙的1.34倍,同南昌相比,长沙略高于南昌。综合来看,长沙的城市竞争力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主要是长沙是内陆省会城市,地理位臵和经济区位条件均不理想,经济实力较弱,区域经济外向度较低。

表5 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竞争力指标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五、增强湖南省城市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1. 从成本竞争向能力竞争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实力

湖南的土地比较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日渐

弱化,资金、技术瓶颈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湖南省城市的竞争方式急需从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向高质量的品牌竞争转化,在经营城市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以低土地成本、廉价劳动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竞争阶段应告一段落,新的竞争方式应以完善的城市功能、规范的企业制度、成熟的产业集群以及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作为竞争元素。要加大产业集聚力度,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流程,将大企业的“实力”和小企业的“灵活”有机结合,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将非正式交流和非政府机构融入产业发展,将外来产业根植于城市固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扩大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资金的增值效应,使外来投资真正有益于城市福利的增加和实力的提升。通过降低成本,激发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节能降耗,逐步将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

2. 推动产、学、研、金合作,构建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条件瞬息变化,城市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具备顽强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评估显示,湖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还相对较低,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点内容。在城市创新体系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金融机构是创新的执行主体,湖南城市必须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衔接、沟通,整合和

配臵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使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力求生产出的知识和人才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臵,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真正形成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的新型科技创新体制。一是大力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型企业建立研发组织,鼓励转制的应用开发型研究机构成为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公共技术提供者。二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快发展民营和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研发或科技中介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三是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四是继续加大科技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五是在城市中营造尊重知识,运用智慧以及鼓励个性、激励创新的氛围,增加教育、科技的投资,强化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的政策措施。

3. 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开放水平

城市经济的主要功能在于集聚和扩散,城市竞争力也集中反映为集聚和扩散能力的强弱,因此,必须打破城市形形色色的封闭性,特别是要打破各种行政性的行业垄断,构建开放型经济。要主动加快城市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开放市场,加强合作与交流。要充分把握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煤电和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鼓励外资、市外优势企业及各城市民营企业参与重点国企的改组改造,尽快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千方百计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实施“南向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资本向湖南转移。组织多层次、宽领域的项目推介会,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落户湖南城市。

4. 促进城市的竞争从对抗型向协作型转换,推动城市合作共进,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格局

城市要在整个城市体系中占据独特的、不易取代的地位,除了在竞争中提升实力,还要善于与其他城市合作,只有根据自身优势,合理分工,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在外部经济危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来看,五区域分享前十,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间差距缩小;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滑,内蒙古吉林竞争力增长连续领先。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第一)、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报告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回溯计算。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分别是防城港、清远、赣州、通化、鄂尔多斯、乐山、廊坊、咸阳、澳门、大连。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发展阶段,这反映出中国城市竞相争先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城市都有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城市。 报告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八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门、杭州、中山、东莞和武汉。 企业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唐山、深圳、北京、广州、武汉、包头、绍兴和南京。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课题。随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正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文较详细阐述了当今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指出尚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银行把城市问题作为1999---2000年度发展报告的主题,2000年新加坡全球经济地理大会也把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议题。国内学术界最近两三年开始重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并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源于竞争力的研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 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 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十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

城市竞争力研究

基于SWOT模型的横琴新区竞争力分析引言 1.1选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1.3研究方法 1.相关城市竞争力理论梳理 1.1竞争力界定及评价模型 1.1.1竞争力的界定 1.1.2竞争力评价模型 1.2城市竞争力界定及评价模型 1.2.1城市竞争力的界定 1.2.2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1.3SWOT模型简述 2.基于SWOT模型的横琴新区竞争力分析 2.1横琴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2.2横琴新区发展优势(S)分析 2.2.1地缘优势 2.2.2经济优势 2.2.3政策优势 2.2.4产业优势 2.2.5资源优势 2.3横琴新区发展劣势(W)分析 2.3.1产业发展不均衡 2.3.2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3.3区域合作较差 2.3.4产业升级滞后 2.4横琴新区发展机会(O)分析 2.4.1国家政策支持 2.4.2国际化分工合作逐渐形成 2.4.3广东省发展规划 2.5横琴新区发展威胁(T)分析 2.5.1人才集聚北京、上海等城市 2.5.2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2.5.3横琴新区发展相对滞后 2.6横琴新区SWOT矩阵分析 3.提升横琴新区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3.1建立低碳经济区域经济 3.1.1推行低碳生活理念 3.1.2建立低碳监督机制 3.1.3推行产业低碳化发展 3.2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横琴新区竞争力提升 3.2.1构建适合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3.2.2升级产业发展硬环境 3.2.3以服务业促进城市服务质量的提升

3.3构建人文横琴新区新特色 3.3.1发挥科技、教育的功能 3.3.2创新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3.3.3树立横琴新区文化新形象 3.4建立横琴新区开放型文化 4.结论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 1997 [3] 王秉安等主编.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0 [4]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黄朗辉主编.新中国城市50年[M]. 新华出版社, 1999 [1] Markku Sotarauta,Reija.Linnamaa.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olicy Networks. Conference Cities at the Millenium . 1998 [2] Halla R Sahely,Christopher A.Kennedy,Barry J. Adams.Developing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systems.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 2005 [3] Markku Sotarauta,Reija.Linnamaa.Urban,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olicy Networks. Conference Cities at the Millenium . 1998 [4] IainDeas,Benito Giordano.Measuring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English Cit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 2001 [5] Baden Wurttemburg.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planning. Progress in Planning . 2002 [1] 沈正平,安宇,顾晓波. 都市圈与经济区整合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边缘性的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03(11) [2] 沈正平,马晓冬,戴先杰,翟仁祥.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02(01) [3] 宁越敏,唐礼智.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 现代城市研究. 2001(03) [4] 郝寿义,成起宏. 上海等城市的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研究[J]. 南开学报. 1999(01) [1] 周德群,樊群,钟卫东. 城市竞争力: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 经济地理. 2005(01) [2] 邹君. 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05) [3] 牟芳华,王红梅,杨冬梅. 我国省际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J]. 价值工程. 2006(07) [4] 李宇加,蒋雯静,韩春春. 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J]. 现代商业. 2010(36) [5] 沈正平,马晓冬,戴先杰,翟仁祥.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02(01) [6] 张婷婷,胡恩生. 基于因子分析的福建省各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11(02) [7] 刘泽琴,刘胜花,霍鹏. 河北省城市人力资本竞争力比较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8(07) [8] 王栋,孟祥华.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18) [9] 郝金连,王国梁,安树伟. 省会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10] 邱旭辉. 浙江省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J]. 现代商业. 2008(35)

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原因.pdf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1997年到2010年各大权威机构的评价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在参评国家中总是位于第30名左右,而且城市国际竞争力排名不高,且有下降之势。与传统经济环境相比,网络经济环境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的出现对城市的发展成本、资源享赋、企业集聚、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也赋予了城市国际竞争力新的含义和内容。同时,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下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含义也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目前,尽管城市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和标准的定义,但是通过阅读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如下: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个城市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其本质是城市发展成本最小化,其目标是实现城市国际价值。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同时要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城市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改变了城市面临的竞争环境,导致城市走向更加不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不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七大特征:系统性、开放性、差异性、动态性、相对性、可操作性与综合性。 三、传统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如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开始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有关城市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位因素、创新研发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和政府作用。研究最多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区位因素。从区位的角度探讨城市国际竞争力问题,普遍认为能够提供优势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享赋的“差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位因素也较好地解答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有些城市能够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生机勃勃,迅速发展,而有些城市却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在国外其他城市,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也极大证明了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苏州的跨越与毗邻上海的区位有关,深圳的崛起与毗邻香港的区位也不无关系。网络经济下,全球通讯技术发展和信息扩散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传统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在不断下降。此种情况下,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就是培养或利用好的区位优势,产生吸引力,进而引发集聚,加快已有优势产业或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过程。 四、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下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城市面临着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政府宏观调控更加科学,信息不对称逐渐减弱等的发展环境,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有了一定变化。我认为基于网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创新研发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1.对外开放程度。在当今网络经济下,生产要素采购、资源优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各国及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城市开放程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个闭塞的城市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城市的开放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其他外部区域的吸引作用以及该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体现了城市在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招商引资能力,这些都是网络经济下现代化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2.创新研发水平。从大量文献可以看出,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传播不断加快,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更显得重要,它是城市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3.信息化水平。与传统经济不同,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化水平在城市国际竞争力评价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成为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现代城市在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宏观调控、企业集聚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是提高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传统的区位因素不同,网络经济环境下,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逐渐减弱,城市竞争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竞争,因此,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则成为了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一大主要影响因素。

XXXX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城市排名2010---内含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及湖北各城市经济分析 2010年09月17日星期五22:01 中国网北京4月26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指出,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报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东南沿海相对下降,北部中部快速提升;五区域分享前十名,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建差距缩小;省区城市竞争力逆转,中西部省份增长迅速。 倪鹏飞表示,去年是四区域分享前十名,今年是五区域分享前十名。再细分一下,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已经有一个城市大连,沿海城市竞争力北进南退。 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

和香港发布。 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70名 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沪) 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京) 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广东1) 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广东2) 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津) 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江苏1) 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渝) 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浙江1) 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 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 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广东3) 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湖北1) 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周海燕来源:红网添加日期:10年05月18日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十五”期间,各地政府均致力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新经济和全球化使城市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广泛,为应对新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挑战和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共识。客观地测度城市竞争力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明确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优势和劣势,可为科学地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明方向。省城市化进程较慢,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本专题研究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构建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评价型,对全省地级市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若干增强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一、国外城市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目前,竞争力已被引入区域和城市领域研究中,城市竞争力(urban competitive power)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主要表 现为城市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其本质是城市为发展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其战略目标是促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创造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栖居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力及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仅受到国外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者的日益关注,同时也受到各级政策决策者的日益关注。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Iain Begg,Martin Boddy,Paul Cheshire,Jensen,Butler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研究;D 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波特(M E Porter)从产业角度研究竞争,认为生产因素、市场需求、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机遇、政府是影响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并构建了“钻石模型”。美国有专门从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机构;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城市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白皮书”;OECD针对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新经济”、“新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作了相关的报告。2000年5月,世界银行和世界议会在华盛顿举办了“城市竞争力全球会议”。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IMD)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逐渐得到认可,其公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然后建立评价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进行筛选,根据指标对淮海经济区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引入经济联系度的概念,着重对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出的问题和不足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法;经济联系度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也来到了辉煌发展的时代,个人与企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国家也逐渐重视区域一体的发展前景,相比较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淮海经济区稍显薄弱,为了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首先阐述了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及经济发展,其次建立评价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再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建立数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着重研究了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影响与作用,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与结论,给出

建议。 二、研究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可以粗略地从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科教文卫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政府信任竞争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与比较。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进行筛选: 利用上述的权重结果,去除掉权重较小的指标,得到最终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三、淮海经济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年鉴》和《徐州统计年鉴》的数据,结合上章介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未来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排名。如表2所示。 对2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对比,作出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偏低。首先,临沂、徐州、连云港处于淮海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前三位的城市,排在第一的临沂市是0.88,排在末位的是宿州市得分为0.59,两个城市的差距还是很大;其次,相对来看,淮海经济区前三位城市之间得分差距很小,可见目前为止淮海经济区还没有中心城市,而较发达城市对区域的影响能力有限,排名靠后的城市之间得分相差并不是很大,可见落后城市并不是很少,这也就造成了淮海经济区一种既没有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cssn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主编倪鹏飞 执笔:倪鹏飞徐海东① 世界银行发布的多次评估报告指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更多报酬更高的工作机会,而这有赖于该经济体拥有良好的宜商环境,而良好的宜商环境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需求,并且能把这一需求输送出去的能力。 一、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的四个特征事实 1.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引领总体宜商竞争力 从2018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可以看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前5,第6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较为接近,竞争激烈。 表1 城市宜商竞争力前十分布 ①倪鹏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海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房地产金融。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全国宜商竞争力集聚现象显著 全国288个城市的总体宜商竞争力指数总体偏低,分化较为严重,集聚现象明显。具体将宜商竞争力按照0.2等分区间来看,有63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低于0.2,有147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2到0.4之间,占样本城市的51.04%,有60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4到0.6之间,仅有18个城市宜商竞争力大于0.6。 表2 城市宜商竞争力区间分布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3.层级越高、宜商竞争力越高、分化越低 具体一线城市(包含香港和澳门)的宜商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状态;二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状态,且内部差异最小,总体比较接近;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最低,分化也相对较为严重。 表3 各层级城市宜商竞争力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014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一、2014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城市整合自身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与文化资源参与区域资源分配竞争及国际资源分配竞争的能力。 《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大系统,由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商业贸易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社会体制竞争力、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人力资本教育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形象竞争力等在内的10项一级指标、50项二级指标、217 项三级指标构成。

二、2014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 城市成长竞争力就是城市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城市的社会组织体制,展示其创新活力并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能力。 《GN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实力指数、潜力指数、活力指数、能力指数四大指标综合而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67项三级指标。

三、2014中国城市资产质量排行榜 城市资产质量的特点是:城市发展动力强、经济运行良好、财政风险可控、负债率较低、投资环境较好、城市发展具备可持续性。 《GN中国城市资产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包括城市实力指数、城市资源指数、城市财政管理与无形资产指数、城市发展动力指数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80项三级指标构成。

四、2014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排行榜 风云首脑主要特征是:具国际国内影响力,领导、决策、学习、创新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性格魅力独特,对突发事件有很强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GN中国城市首脑经营管理素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由包括个人能力、城市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环境影响力等4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构成。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作者:未知来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添加日期:07年08月28日 本章对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子系统和关键要素作了具体描述,是运用城市 竞争力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的基础。本章描述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构成和要素关系,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指 出该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5个一级指标系统、23个二级指标系统和140个要素指标构成,是基于关联性、可度量性、可比性、导向性和层次性的基本原则建立的,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包括的五个层面(即一级指标系统为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这就是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 城市实力系统主要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力的全面评价,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基础功能和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等,揭示出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基础。 城市能力系统反映了城市集聚、辐射、流通、增长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揭示出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程度、竞争产生对抗效果的水平、作用强度和获得竞胜的概率。IUD 指出,从市场角度看,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生产力,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市场化占有、 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权利的大小。 城市活力系统反映了城市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活跃度、资本市场成熟度、市场开放度、创新环境、城市治理结构等方面,揭示了城市各要素和资源的活跃性、开放性以及相关约束的合理性,并综合体现为城市运行和发展的效率。

城市潜力系统反映了城市在未来或潜在竞争中能够夺取、控制制高点所需的要 素支持的完备程度,揭示了城市实现生存平台的跨越和生存模式的革新,获得城市再 生和更高层次新生的后发优势。 城市魅力系统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IUD指出,城市魅力的功能在于对外界施加强烈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充满迷人的亲和力,激 发丰富的想象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城市魅力系统五个层面构成,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这三级两类五个方面的指标构成了城市竞 争力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关联性。本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每个指标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近似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某一方面的某些基本特征,或者说,每个指标只能从某一 特定角度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程度。 第二,可度量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能够实际取得数据。有些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缺乏数据来源,或虽能取得数据,但可信程度较低,这样的指标 宁可暂缺,以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代替客观度量。数据主要来自各类不同的统计指标, 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调查数据,个别情况辅之以专家评估。 第三,可比性。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行选择指标尽可能突出城市转型 时期的特点,使指标设置既符合城市间的可代表性和通用性,又要体现城市竞争力是 一个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指标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 使用范围。 第四,导向性。所选择指标既要从城市的现实出发,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 要从城市的发展趋势出发,考虑指标的先进性,力求使每个设置指标都能够反映城市 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取向。

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1月6日发布 本排名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两岸社会科学合作课题成果之一,本排名系统分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2011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20强,所参考的数据截止2010年10月13日。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是以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基础,并结合生态环境竞争力后计算得出。 城市经济竞争力涵盖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和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 城市文化竞争力涵盖教育实力,科技创新水平,文化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影响力,文化氛围,公民总体素质和公民意识,城市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城市社会竞争力涵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治安状况,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国际化程度和社会包容性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涵盖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盖率,生态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 1北京2上海3香港4深圳5广州 6台北7南京8大连9苏州10青岛 11无锡12佛山13重庆14宁波15杭州 16成都17武汉18澳门19天津20沈阳 21厦门22泉州23珠海24东莞25唐山 26福州27长沙28大庆29常州30西安 31烟台32潍坊33徐州34中山35济南 36鄂尔多斯37哈尔滨38长春39包头40呼和浩特 41绍兴42江门43惠州44新竹45温州 46高雄47湛江48淄博49秦皇岛50昆明 51南通52扬州53洛阳54郑州55乌鲁木齐 56威海57金华58芜湖59南宁60鞍山 61嘉兴62东营63漳州64株洲65营口 66台州67泰州68台南69镇江70马鞍山 71南昌72日照73湘潭74吉林75德阳 76太原77绵阳78兰州79宜昌80沧州 81襄阳82邯郸83延安84合肥85榆林 86桂林87淮安88柳州89岳阳90克拉玛依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历时两年时间完成的《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6月22日、25日在韩国首尔和中国南京发布。 本次报告的主题为“创新:城市竞争力不竭之源”。本报告从产出的角度,使用绿色GDP规模、人均绿色GDP、地均绿色GDP、经济增长、专利申请数、跨国公司指数等6项指标数据,编制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GUCI),从多侧面比较和分析500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及其具体构成指标数据,全面了解全球城市的发展和竞争的格局,通过研究发现: 世界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首先,美欧等顶尖城市依然占据着城市竞争体系的高峰,显示无可匹敌的强劲竞争力,同时,其要素环境也表现优越,表明其未来依然有着持续引领的潜力。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其次,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心区及大都市区表现突出,增长迅速,同时,其要素环境排名普遍靠前,彰显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预示其将快速赶超顶尖城市,进入较高水平梯队。如,上海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50,排名37,提升最多达9位。且北京,上海要素排名分列全球第8和全球第15名。再次,新兴工业化国家整体城市体现大幅度提升态势,在要素环境排名中表现尤为突出,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总之,一方面,顶尖城市实力依然抢眼,另一方面,新兴城市追赶态势凶猛激烈,这种态势将刺激迅速变化的世界城市竞争力格局继续进行,而且愈演愈烈。 综合竞争力:纽约与伦敦雄踞,圣何塞与上海提升最快。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新加坡、首尔和香港。 前50强中美国占20个;欧盟占16个;中国占3个。前100名美国占38席,欧盟占33席,中国占3席。前200名美国占64席,欧盟占66席,中国占13席。中间100名亚洲有52个城市,后200名是亚洲和其他各洲的聚集地。 经济规模:中国城市演绎提升奇迹,欧美城市平庸稳中稍降。排前10位城市是:东京、巴黎、纽约、伦敦、洛杉矶、首尔、香港、大阪、墨西哥城和悉尼。 发展水平: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蝉联三甲,亚洲城市潜力巨大。排前10位城市是: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华盛顿、利兹、休斯敦、洛杉矶、日内瓦、波士顿、纽约。 经济聚集:欧洲城市独占鳌头,收入呈高度集聚化。排前10位城市是:日内瓦、纽约、芝加哥、巴塞罗那、都柏林、旧金山、澳门、首尔、圣安娜、名古屋。 经济增长:中国城市持续领先,亚洲经济迅猛增长。排前10位城市是:鄂尔多斯、包头、烟台、呼和浩特、巴库、东莞、中山、日照、惠州和威海,中国独占9席。 专利申请: 人均财富助力科技创新,中国科技创新弱势明显。排前10位城市是:辛辛那提、威尔明顿、波特兰、温莎、西雅图、帕罗奥多、魁北克、明尼阿波利斯、斯图加特和普利茅斯。美国占6个,加拿大占2个。 国际影响力: 亚洲城市迅速提升,中低收入城市国际化趋势增强。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香港、北京、巴黎、上海、莫斯科和首尔。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一、引言 城市竞争力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及其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计划和调控,城市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式所制定的计划;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城市竞争力不再由政府计划或工矿企业发展所左右,而是被看不见、更加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代替。所以,研究城市竞争力以及决定因素在以城市为代表区域集团化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发展及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供思路。 (1)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比国内早,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egg,Boddy,Cheshire,Jensen-Butler 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D·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

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全球竞争、美国和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又加强了城市竞争力研究。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教授从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90年代初已是国际上研究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他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存在体(区域和城市);而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斯教授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法国的经济空间管理机构也都针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的探讨不如前两个地区深入。 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

2014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4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广州深圳8-2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4年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以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国294个城市,深圳排名第二,广州排名第五。在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宜居城市竞争力和商业环境竞争力这10个指标中,广州有8个指标落后于深圳。在文化竞争力和知识竞争力方面,广州超过了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朱明宏认为,几个指标的排名滞后,这是广州的“警钟”。“我们不能依靠“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排名,它只反映了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就许多指标而言,我们落后于深圳和我们后面的其他城市。” 广州紧随深圳,紧随北京 蓝皮书中,2013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与2012年相似。只有佛山从第八位跃升至第七位。深圳排名第二,而广州继续排名第五,领先于北京,仅次于台北。 在兄弟城市深圳面前,广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十项主要竞争力指数的综合比较显示,深圳有八项领先于广州。八个指标分别是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城市竞争力,商业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生态竞争力,全球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广州仅具有文化竞争力和知识竞争力,两项指标均超过深圳。 专家称深圳被迫创新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朱明洪表示,其中一些指标滞后,这对广州来说是一个警钟。广州的科技竞争力比深圳差,这也是广州的劣势。自主创新投入少,科技成果转化率差。“大学的研究仅专注于研究,

而企业仅从事制造。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高校安排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而成就却被保存在档案中。这不好。”他认为,应尽快建立成果转移的平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广州在文化和知识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历史和客观的优势。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深圳远远领先于广州。丁力评估说,深圳的创新是强制性创新-土地空间越来越狭窄,只能通过创新来开发。当然,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企业已经聚集了许多高质量的资源。他们具有冒险精神,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并完成企业内部创新的转型。同时,在广州,“仍然有土地融资的空间,没有外力发掘和突破。” 声明 广州的竞争力在哪里? 广州的真正竞争力是什么?“作为副省级城市,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电力分配资源空间最小,因此其市场空间很大。”他说,政府很有可能会启动市场,并依靠市场来促进城市的发展。“许多人低估了市场的力量。他们总是认为政府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快速而重大的事情上。但是经济发展的奇迹取决于市场,这意味着有些人必须放弃既得利益。”。 评论 广州与深圳的竞争 1990年初,深圳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随后,广州也积极争取建立证券交易所,但最终未能成功。当时,广州有人建议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深圳连续3年位居内地榜首 与去年一样,广东今年依旧2个城市进入前十:深圳排名第二,广州位居第六。这是深圳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二,居内地城市榜首。广州则从2006年起,一直徘徊在第5名和第6名。 广东其他城市中,佛山排名15位,比去年下降1名。东莞排名19位,下降4位。中山排名28位,下降5位。珠海排名29位,江门和惠州分别为61位和62位。阳江垫底,排名203名。 在中国51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中,深圳的结构、文化、开放竞争力3项分项竞争力也分摘全国第二、内地榜首的好名次。但广州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广州环境竞争力排名第38位,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41位,在广东所有入选城市中,这两项竞争力都排最后一名。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也对此有明显疑问,“广州怎么说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如果说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都这么失败,还能算前沿吗?” 河源清远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 让人惊喜的是,城市竞争力分别排名131和134位的河源和清远,在综合增长竞争力方面并列排名全国第一,这也是广东首次有城市摘得该名次。 -焦点问答 1、深圳为何连续三年内地第一? 问:深圳GDP排名全国第四,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为何其竞争力排名能连续三年位居内地第一? 章武(蓝皮书主编助理):从经济总量看,深圳确实不如这些城市,但城市竞争力考察是全面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发展成本、产业层次、生活质量等方面。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深圳的经济增长均高于上海、北京,经济效率高于上海但发展成本反而比它低,综合评比下来,深圳的分数确实是内地第一的。 2、深圳竞争力能否赶超香港? 问:深圳竞争力已经连续3年处于全国第二,内地城市第一,有无可能赶超香港,成为第一? 倪鹏飞:短期内都不太可能。两个城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中,香港有10项高于深圳,深圳只在文化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两项指标上略高于香港,可以说,香港在人才、资本、结构、综合区位、制度、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无论在局部还是整体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广州为何常年落后于深圳? 问:作为深圳的“大哥”,广州的经济总量一直比深圳大,但竞争力排名一直落后于深圳,这是为何?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月21号,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根据蓝皮书统计排名,北京城市竞争力居内地城市首位。跟往年排名对比,北京综合竞争力首次超过上海。 数说报告 北京竞争力排名第3 蓝皮书指出,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北京位居香港、台北之后。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城市竞争力PK中,北京首次超越上海,紧随台北之后,位居第3。上海退居第4位,青岛取代大连的位置跻身前10。 东部沿海城市占七成 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位格局中,东部沿海占据七成,三成多为地级城市。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的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 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城市人口10年增2亿多 2011年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中,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较高,多集中在前100强,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本次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第10次,报告发现,过去10年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速异常迅猛。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2010年增加到了6.6557亿人,10年城市人口总量增加2亿多。此外,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速更为迅猛,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急剧变化。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10年城市化的模式不可持续。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但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二是土地过度的城市化,10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建成区面积相应增加了接近1倍;三是城市体系的偏颇,大量人口向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聚集,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比较分散。 ■报告背景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包含城市综合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指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变动,直接反映着城市各个方面的状况以及变化。 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据介绍,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用大半年时间参与了报告的调研和撰写。 ■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文化教育竞争力前三名:南京、上海和杭州 ◇医疗卫生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