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藏动态分析

油藏动态分析

油藏动态分析

1.常规测试的12个步骤

射孔----第一次开井---第一次关井---第二次开井----第二次关井---开井测生产剖面---关井准备酸化作业---酸化作业---开井排酸---关井,下地面直读式压力计---开井24小时,测压降曲线—关井测压力回复曲线

2.试井的分类

稳定试井(产能试井):系统试井,等时试井,修正等时试井

不稳定试井:单井试井,多井试井(脉冲试井,干扰试井)

按压力形态分:压力降落试井,压力恢复试井

按分析方法分:常规试井分析方法,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3.试井在油层动态分析中的作用

确定油气藏的压力和产能状况

确定油气井的井筒特征

确定油气藏的特性参数

确定油气藏的边界状况

评价油气井的措施效果

确定储层的渗透率分布状况

确定储层的饱和度分布状况

4.试井分析的一般过程

试井资料的收集---试井资料的预处理----试井模型的确定---试井解释方法的确定---试井结果的模拟检验

5.稳定流动,不稳定流动,单向流动,平面径向流动流的定义,特点

稳定流动:流动仅为坐标的函数,q、p不随t变而变。

不稳定流动:q或V渗流和P不仅是坐标的函数,而且也是时间的函数

单向流:流线彼此平行,各处渗流面积不变;垂直流线截面的各点压力相同,渗流速度相同,压力和速度都为流动方向上X轴的函数即符合达西定律VX = - K/μ* dP/dX

流线在平面上向中心汇聚,并以井眼轴线为中心的各同心圆上,各点压力相同,速度相同,以井眼轴线为中心的极坐标上,各点压力和速度只与半径R有关,即V = K/U *DP/DR

6.径向流压降公式

7.叠加原理:地层中任何一点处的总压降等于油藏中每一口井因生产或注水在该点产生的压力降的总和。C =△V /△P

8.MDH方法

9.井筒储集系数

井筒储集系数:是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可定义为在井筒条件下单位压力变化时的井筒流体体积变化量:c=

10.表皮系数:用来表征井筒污染情况和完善程度

11.试井流动阶段的划分

1、早期阶段(Early Flow Period)也称井筒储集效应段

它包括纯井筒储集阶段(单位斜率)和过渡阶段;或无限导流垂直裂缝切割井筒的情形(1/2斜率)或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切割井筒的情形(1/4斜率)。

2、无限作用径向流动阶段

3、外边界反映阶段(晚期阶段)

12.井间干扰试井的功能

1 直接检验井间是否连通。若连通,可求解导压系数、流动系数(渗透率)。

2检验井间断层是否密封。

3求取不同方向的渗透率,要求在一口激动井的周围不同方向上进行多口井观测,进而研究

4井组或区块渗透率分布。

5对于裂缝性地层或水力压裂地层,可确定裂缝的走向。

6对于双重孔隙系统地层,可确定两种孔隙介质的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

7评价工艺措施后的效果。

13. 井间干扰试井的的步骤与原理

在同一油、气藏内,改变一口井的工作状况后,在邻近的一口井中也会出现一个不稳定的压力变化阶段。工作状况改变了的井称为“激动井”,后一种井称“反映井”。在反映井中测出压力变化曲线,结合两口井过去的生产记录,可以测定井间的地质状况和水动力学参数。这是一种多井的不稳定试井法,可用以解决较复杂的油藏工程问题。

14.自然电位与微地震方法的原理与应用

微地震应用

(1)储层压裂监测

(2)油藏动态监测:压力前缘(水驱前缘)

(3)对于裂缝为主的储层,微地震事件也可以作为位于储层内部的有效纵波和横波震源,用于速度成像和横波各向异性分析,对裂缝性储层有关的流动各向异性进行成像

15.示踪剂的分类与选择标准

在地层中的背景浓度低;在地层表面吸附量少;与地层矿物不反应;与所指示的流体配伍;易检出,分辨率高,操作简便;化学、生物和热稳定性好;无毒、安全,对测井、生产、环境无影响;来源广,成本相对低。

16.井间示踪剂的目的与基本功能

认识、描述井间、油藏状况(油描)

评价、分析井间、油藏状况(动态)

对比、评价针对性措施及调整适用性

辅助措施参数设计及确定调整方向

17.示踪剂测试的结果形式

?直接解释成果包括:

?平面、纵向、层内高渗条带、大孔道、裂缝的分布情况和参数

?井间断层以及井周围水泥环、隔层封闭情况

?对应井间注采受效情况、程度和能量补充的方向

?注入能量的利用率、波及特征、驱替特征

?指导措施设计和评价措施适用性

?井间流场分布特征,确定水源及方向、速度

?确定平均剩余油(残余油)饱和度【理想情况下】等

?间接解释成果主要包括:

?重建或者修正、完善地质模型、为剩余油分布等地层参数求解提供数据

?检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求解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等

?综合其它油藏工程方法确定开发调整方向和措施完善方向

?为认识和解决平面、层间、层内的非均质矛盾、动态矛盾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18.井间示踪剂测试的基本流程

选井决策----典型水样分析---示踪剂筛选(理论、实验)-----示踪测试设计(用量、层位、取样制度、周期)---投放、监测取样、送样、分析---监测解释(示踪解释、综合解释)---综合对比、分析、结论、评价

19.示踪剂解释方法与各方法解释的局限性

解析方法,数值模拟法,半解析方法,综合解释方法

解析方法局限性

ⅰ无法准确确定高渗通道渗透率参数;

ⅱ实际井网的非均质无法考虑;

ⅲ实际井网与理想井网之间的转化存在误差;

ⅳ无法考虑连通系数不为1的情况;

ⅴ多峰值的问题无法较好的解决;

ⅵ无法整体完成多井或者多示踪剂的解释;

数值方法局限性

ⅰ运移机理难以精确描述

ⅱ工作量大,对操作人员要求高;

ⅲ解法稳定性差,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非物理现象;

ⅳ难以拟合多峰值问题以及多井多示踪剂问题。

综合解释方法

前期井间示踪解释理论体系中,示踪与剩余油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色谱理论之上。随着矿场应用的推广,显示出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问题之一是:现场最为关心的可能是高渗通道以外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情况,而示踪剂只是监测流经通道的参数

20.微量元素示踪剂的优点与检测方法

微量物质示踪剂具有非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的优点,又具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主要包括: 稳定无高温转化(可耐-100℃~1500℃高低温)

克服了放射性可能存在的安全和环境隐患

井口统加或者分层投加、取样方便,无需专业人员参与

用量少,经济上可行

可选数量较多,可以满足同时分层投加和测样要求

测量分辨率更高,可以更为精细的捕捉油藏信息

21.示踪剂用量设计方法

1、本底测试

2、示踪剂筛选和合成

3、用量设计,smith 公式: 735.1265.071044.1L C S h G p w α??=

22.井间示踪剂解释的流程

建立基础地质模型---输入单井射孔、动态及其它测试资料---确定井间动态对应关系-→

与实际见剂情况不符合—返回第一步

与实际见剂情况符合---产出示踪剂曲线拟合---井间通道定量参数---结合地质特征、产出特征综合评价

23.井间示踪剂的结果的应用

三次采油决策及评价

调剖堵水决策及评价

井间特殊渗流通道和油层非均质状况监测

井间水淹情况监测

注水利用状况监测

汽窜、气窜以及边水指进等特征监测

井间连通性和断层密闭性监测等

注剂波及状况和注入流体的分布状况

三次采油(含非混相驱)等采油机理监测

24.注入剖面测试施工方法分类与示意图

注水通常采用笼统注水和分层注水两种方式,不同的注水方式应配以不同的注水管柱,注水施工分正注和反注两种,正注是将水从油管中注入的方式,反注是将水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的方式,注入过程中使示踪剂随注入水进入井内,滤积在注水层的表面,通过测示踪剂的放射性强度确定注入剖面,因此示踪剂测井可分为正施工和反施工两种。

25.注入剖面测试的步骤与原理

示踪注水剖面测井是在注水井正常注水的情况下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注入到井内。随着注入水的流入,示踪剂滤积在注水层的岩石表面上,然后用自然伽马测井仪测取示踪曲线,曲线上显示出的放射性强度的差异显示了注入量的大小,通过对比注入示踪剂前后测得的自然伽马曲线,即可得出各注水层的注水量。

26.注入剖面解释结果的应用

注水井的吸水剖面资料反映了地层的吸水能力,通过吸水剖面资料可了解注入水的纵向分布,也可预测和控制水线推进,监视油层的吸水,进行剩余油分布分析

27.注蒸汽井井筒温度计算原理

28.产出剖面测试的主要参数

涡轮流量:测量井筒中流体流速随深度的变化

含水率:测量井筒中流体含水率随深度的变化

流体密度: 测量井筒中流体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井温:测量井筒温度随深度的变化

压力:测量井筒流动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磁定位:测量井筒中套管(油管)接箍位置

自然伽马:测量自然伽马随深度的变化

29.不同流态下的测井曲线数值与变化形态

测井曲线数值及形态变化:

泡状流:

1、流密曲线:接近水的密度,非产层位置曲线值稳定、变化小;

2、电容含水率曲线:为一条直线,曲线值近似为纯水值;

3、流量计曲线:产层位置突变,非产层位置曲线值稳定、变化小;

4、温度曲线:产层位置变化与产层流体性质相关,非产层曲线变化符合流温变化规律。

5、压力曲线:符合流压变化规律

段塞流:

1、流密曲线:曲线数值变化剧烈(在水与油的密度值之间);

2、电容含水率曲线:曲线数值变化剧烈(在水与油的测井响应值之间);

3、流量计曲线:产层位置突变,非产层位置曲线值变化剧烈;

4、温度曲线:产层位置变化与产层流体性质相关,非产层曲线变化符合流温变化规律;

5、压力曲线:符合流压变化规律

雾流:

1、流密曲线:接近气的密度,非产层位置曲线值稳定、变化小;

2、电容含水率曲线:为一条直线,曲线值近似为纯气值;

3、流量计曲线:产层位置突变,非产层位置曲线值较稳定、变化小;

4、温度曲线:产层位置变化与产层流体性质相关,非产层曲线变化符合流温变化规律。

5、压力曲线:符合流压变化规律

30产出剖面解释结果的应用

确定目的层产状

识别注入水突进层

分析确定潜力层

31.水驱特征曲线的分类与应用

32.甲乙丙丁水驱特征曲线的表达形式,水驱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

33.水驱特征曲线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实际应用中要总结具体开发油藏的方法适用性。要综合考虑油藏类型、流度特性、开发阶段等,还要分析计算出的采收率、储采比等技术参数是否符合规律认识,是否合理。

2、有研究者提出根据原油粘度选择水驱曲线的规则。

3、无重大调整措施时用水驱特征曲线计算可采储量要注意3点原则。即稳定水驱,选取直线段,直线段含水要高于出现直线段以后的初始含水率才能使用。

4、有重大调整措施时用水驱特征曲线计算可采储量时,选取措施完成后恢复到稳定水驱条件下的时间段。

5、高含水后,因关井或停注造成含水下降会严重影响曲线的斜率,曲线斜率变缓,计算的可采储量会增加,但实际上可采储量不会增加,因此,这是不能选取这一段的数据段,而是要用稳定水驱时的数据段。

6、原则上选择直线段的数据覆盖时间段要在2年以上。

7、水驱特征曲线只适用于注水开发油田的某个特定阶段

8、计算对象为注水开发油藏,把非注水单元混杂在一起计算,结果会有很大的偏差,特别是复杂断块油田如果把注水单元和不注水单元放在一起计算,结果偏差会很大。

9、一般情况下,驱替特征曲线可应用到大小不同的单元,但是单元小则受到临时性因素的影响大。单元越大,曲线一般比较光滑,可靠性大,但计算结果比较笼统,同时大单元中高含水部分和低含水部分产量比例的大幅度调整也会使斜率发生变化,形成开发状况变好或变差的假象。因此在标定某一个油田时,要把独立单元标定结果和油田标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34.分流量方程的推导与计算

35.董宪章公式形式与应用分析

36.无因次注入曲线与无因次采出曲线的定义,以及水驱可采储量的求取方法

无因次注入曲线指累积注水量与累积采出油量之比(重量比,可简称累积注采比)和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

无因次采出曲线指累积采出水量与累积采油量之比(重量比,可简称累积采出比)和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

37.存水率的计算方法与 应用方法

地下存水率是指地下存水量(累计注入量减累积采水量)与累积注入量之比。

1m f Lg R R f

=-+-

(一)、地下存水率统计法

(二)、相同注入倍数下采收率对比法

38.注水利用率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油田实际生产资料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实际曲线与童氏图版对比

评价油藏排水量大小

评价油藏存水率大小

39.水驱可采储量的获取方法与各方法的特点

40.注水波及提及大小的评价方法

注入水波及体积系数可采用矿场资料统计法和实验室资料统计法。

41.井网适应性的评价方法

(一)、从水驱控制储量、动用储量的大小分析井网的适应性

(二)、从产能大小和油田采油速度的高低分析油水井利用状况

42.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

1、水驱控制储量的统计

有效厚度连通百分数

注水井砂层厚度与油井有效厚度连通百分数

2、动用储量的统计

(1)油井分层测试资料的统计

(2)注水井吸水剖面资料的统计

(3)丙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43.层系组合与层系划分的原理

44.合理注采井数比的确定方法

流度比法和采注指数比法。

45.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的确定方法

在不同的地层压力下,以地层压力为横坐标,地下体积为纵坐标,即可作出注采体积平衡交汇图,从图中即可找到注采平衡的交点。交点对应的地层压力即为注采平衡时的地层压力。

46.措施增油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受益油井产量、液量、含水变化关系,分析每口受益油井的见效情况,计算净增油量和控递减增油量。

净增油量为油井见效后,每个月的月产量减去见效前月产量之和。如果油井在计算时间段实施了油井措施,则要先扣除油井增产量。

控递减增油量的计算,先要确定注水井实施措施前,油井产量的递减规律。增油量的计算为油井见效后,每个月的月产量减去根据见效前递减规律计算的月产量之和。如果油井在计算时间段实施了油井措施,则要先扣除油井增产量。

如果受益油井同时为多口实施措施注水井的受益井,增油量的计算还要考虑该井的注水受益方向系数,一口井的注水受益方向系数之和为1。

47.产量递减分析

48.物质平衡方法与天然能力的利用情况

(一) 弹性能量开采

(二) 溶解气能量开采

(三) 气顶能量开采

(四) 水压驱动能量开采

49.注采对应率与注采连通率的定义

注采对应率:指现有井网条件下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生产有效厚度与井组内采油井射开生产总有效厚度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注采连通程度:指现有井网条件下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钻遇有效厚度与井组内采油井钻遇总有效厚度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注采对应率

注采对应率=与注水井连通层(厚度)/总生产一类油层(厚度)×100%

注采连通程度

注采连通程度=全部一类油层与水井连通层(厚度)/钻遇一类油层(厚度)×100%

50.受效井的定义与统计方法

51.动态分析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一是收集信息,去伪存真

信息——地质、测井、录井、测试、化验、生产数据等手段——收集、整理、分辨、分析、判断、统计等

二是动静结合,加深认识

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认识油藏构造及油层的性质、特点等的静态信息,用动态资料来补充然后用动态资料加深认识,进行修正。

重要任务是认识油水运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分析主要矛盾。三是确定措施,指导调整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根据问题和矛盾,提出调整或改造措施。

四是预测趋势,辅助决策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前瞻性分析,提出油田的开发调整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部署

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进行季(月)度生产动态、年度油藏动态和阶段油田开发分析,编制分析报告,并结合分析结果和油田生产要求,编制开发调整方案和开发规划等方案。

52.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统计分析—反映油藏和生产特征

?渗流力学-单相渗流为主的试井理论,适用于油田开发早期

?数值模拟-考虑因素最全,但需要的参数也最多

?物质平衡-O维模型,计算油藏的平均指标

?经验公式-计算油藏平均指标,精度依赖于回归的数据点

产量递减分析

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53.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含水与采出程度

?水驱特征曲线

?无因次注入与采出

?存水率和耗水率

?水驱采收率

?水驱波及体积

?水驱油效率

?井网完善程度

?统计指标

54.润湿性,界面张力,毛管力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关系

55.达西与非达西,牛顿与非牛顿的定义

达西渗流Darcy flow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服从达西定律,流速与压力梯度成直线关系的渗流.

非达西渗流non-Darcy flow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不服从达西定律,流速与压力梯度偏离直线关系的其它渗流方式均称为非达西渗流.

56.底水锥进,指进,滑脱效应的定义

底水锥进bottom water coning

以水压驱动方式开采底水油藏时,油井投产后,井底附近的油水接触面呈锥形上升的过程,称为底水锥进.

粘性指进viscous fingering

两相不混溶流体驱替过程中,由于两相粘度的差异造成前沿驱替相呈分散液束形式(即象"手指"一样)向前推进,这种现象称为粘性指进.

57.储层非均质性的评价方法

(1)图示法(宏观):地层横剖面图、栅状图、储层综合图、等值图等,它直观地反映了储层的连续性及物性的非均质性。

(2)、非均质参数(宏观)

(3)、数理统计法(宏观、微观)

58.常用的井网形式与适用条件

正四点法

正七点法

五点法

反九点法

59.剩余油的形成机理

?岩石润湿性控制剩余油

亲水储层:存在孔道中间,驱替速度较大时主要存在小孔道中,驱替速度较小时主要存在大孔道中

亲油储层:存在小的油流渠道内和岩石颗粒表面

中性储层:存在孔壁油膜型式和小孔道中间

?毛管力控制剩余油

亲水毛细管:驱油效果好,剩余可动油的储量相对较小

亲油毛细管:较大毛细管阻力小,首先被水洗,剩余油存在小的毛细管内

?孔喉连通程度控制剩余油

孔喉连通程度越高、孔喉的均匀程度越高,原油越容易被采出,剩余油富集程度低

?孔喉的均匀程度控制剩余油

?孔喉形态对控制剩余油

?沉积条件控制剩余油

?储集体非均质性控制剩余油

?断层控制剩余油

?注采井网控制剩余油

?开发层系组合与划分控制剩余油

60.润湿性,相对渗透率曲线,毛管力曲线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1.常用的增产措施方法与原理

油气井增产措施(压裂、酸化)

提高或恢复地层渗透率

保持压力增加地层能量

降低井底回压

降低原油粘度

防砂

分注

调剖(驱)

三次采油

封堵、封窜、封井

62.分注措施后的必要性

63.调剖堵水的概念与适用范围

★常规调剖:半径在5米以下,单井剂量几方-几十方-上百方,解决的是注水井近井地带纵向和平面的非均质问题,适合于注水油田开发的中期;

★深部调剖:半径在5米以上,单井剂量上百方-1000方,一般使用无机凝胶、无机水化材料(粉煤灰、水泥、粘土)、无机沉淀以及流动性较差的聚合物强凝胶,解决的是油层深部非均质问题;

★深部调驱:半径和剂量均较大1000--6000方甚至更大,且对调剖剂有一定要求,使用的多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有机聚合物凝胶,可充分封堵水流优势通道,实现注入水在油层深部的转向,最大限度地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挖掘剩余油。

64.常用的三次采油方法

1)加密井网

2)改变驱动方式-人工注水

3)水动力学方法-周期注水、增加排液量、换层、卡堵水

65.如何确定来水方向

66.储层的敏感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水敏:粘土矿物中蒙脱石遇水后膨胀,使渗透率下降。(随温度增加蒙脱转变为伊利石呈针状晶体,使孔隙半径变小、孔隙结构复杂)

酸敏:绿泥岩遇酸后形成铁质沉淀,使渗透率下降。

速敏:高岭石是页状晶体,液体流速大易被冲碎,对低渗油藏,堵塞孔道,降低渗透率。对高渗透油藏,碎片随液体采出,增加渗透率。若绿泥石、伊利石以分散状充填于粒间孔隙或粘附在颗粒表面,在一定流速的流体冲击下,易造成微粒的迁移,堵塞喉道。

盐敏:盐敏与粘土矿物无关,主要与注入水、地层束缚水化学成分有关。

影响:高渗透储层渗透率变的更高

加剧非均质

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变的更低

67.压力敏感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低渗油藏,原油从储层渗流到井底,渗流过程压力损耗大,造成井底流压低,生产差大。高渗油藏,初期生产压差大,产量高,生产过程具有低渗油藏特点,产量下降快。当地层压力下降后,受围岩压力作用,孔隙压缩,渗透率变小,而且不可逆,造成油井产能下降,注水压力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