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研究综述

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研究综述

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研究综述
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研究综述

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合作医疗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论。本文首先对传统合作医疗的成就、制度及其衰弱原因进行了综述。其次,对新型合作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包括其制度缺陷及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之策。最后是作者的简要评价。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合作医疗;综述

引言

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在着力推行和建设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之所以引起如此的关注,一方面是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本身的重要性决定的,即它是在应对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失衡、社会分化而设置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合作医疗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对于缓解社会不公和实现社会和谐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传统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和衰落引致的后果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促使人们去思考构建更加有效的合作医疗制度。另外,现有新型合作医疗在制度和运作层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因而需要通过理论检讨进而对制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合作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拟对合作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作铺垫。本文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第一部分介绍学术界对传统合作医疗的研究和争论,包括传统合作医疗的成就评价、制度评价以及对传统合作医疗衰落原因的讨论。第二部分介绍学术界对新型合作医疗的研究成果,包括新型合作医疗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最后简要介绍笔者对目前合作医疗研究现状的一些认识,包括研究的内容和不足。

一、对传统合作医疗的研究和评论

(一)传统合作医疗的成就

众多研究者和一些国际组织对传统合作医疗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研究者认为,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医疗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更与此有着直接的关联(蔡江南,2006;陈佳贵,2001等)。另外,传统合作医疗以低廉的医疗成本和广阔的覆盖面在抑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世界合作医疗研习会议,

1983①)。世界银行②(1993,210—211)和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合作医疗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唯一范例”,是成功的“卫生革命”。Sen等人③从“能力”增进和社会平等角度论述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贡献。Sen以中国经济改革前的农村卫生制度为例,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令人吃惊的经济增长得益于政府改革前对基本医疗保健以及流行病防治进行的富有远见的投入。这些投入不仅能够增强全体劳动者的基本能力从而减少贫困,而且还由于人力资源的普遍发展而带来经济增长(Dreze and Sen,1989;Sen,2002)。

(二)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评价

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评价,由于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论述,所以这方面的争论较多、分歧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学者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正面评价,但近年来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缺陷的反思和批评更多。

众所周知,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化解供方诱导需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三大难题;“在农村还要解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问题”(林闽钢,2006)。林闽钢(2006)从计划经济时代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出发,通过分析传统合作医疗的制度治理结构,认为传统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上述难题。相比于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正面评价,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批评的声音更多一些。研究者认为,传统合作医疗由于其制度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而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顾昕等人持这种观点;也有对计划经济时代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和反思的(朱玲,2000;周寿祺,1990)。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缺陷的分析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合作医疗制度对集体经济的严重依赖性。二是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是因为其“嵌入”于特定的社会制度环境,一旦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合作医疗便难以生存(顾昕、方黎明,2004)。三是传统合作医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管理层陷于监管真空(朱玲,2000)。四是传统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区筹资模式,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和资金规模过小的问题,不利于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顾昕、方黎明,2004)。

总的来看,近几年对传统合作医疗的评价较过去更为客观和深入,在对传统合作医疗取得的成就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对该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但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多囿于合作医疗形成发展过程本身,缺乏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研究。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

引自施育晓:《合作医疗:世界发展与中国经验》,香港中文大学,2003

关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传统合作医疗的评价引自罗志先:《走法治化道路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https://www.doczj.com/doc/c97826535.html,/txt/2005-12/07/content_6053819.htm

关于Dreze和Sen的观点引自朱玲:《农村健康服务与公共支持》,具体内容可参见

https://www.doczj.com/doc/c97826535.html,.hk/wk_wzdetails.asp?id=2524

形成和变迁如能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城乡差异比较等方面进行探讨或许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

(三)传统合作医疗衰落原因的讨论

1979年以后,传统合作医疗迅速走向衰落。传统合作医疗衰落带来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等)。对合作医疗衰弱原因的探讨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学者们对合作医疗衰弱成因的探析多从多元角度出发,但也有所侧重。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大方面:政府责任缺失论、经济体制转型引致论、制度内在缺陷论。

“政府责任缺失论”认为政府的支持是传统合作医疗成功的决定因素。政府责任的缺失是合作医疗衰落非常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在政策法规制定缺乏有效性、对合作医疗的管理和实施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没有在财政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顾昕、方黎明,2004;朱玲,2003等)。

“经济体制转型引致论”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转型和市场化改革对合作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使合作医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王红漫、高红、周海沙,2002;李华2005);其次是财政分权化改革使合作医疗失去了财政支持,导致合作医疗资金短缺,筹资面临诸多困难(朱玲,2004;林闽钢,2002);再次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商业化、市场化改革给合作医疗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朱玲,2004等)。

“制度内在缺陷论”认为,合作医疗制度本身不具有内在的“生长机制”。论者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为一种社区筹资模式,其统筹层次太低,农民所能获取的益处较少,因而对农民缺乏吸引力(顾昕、方黎明,2004);二是其财务监管机制存有漏洞,容易导致道德危机和信心危机(杜鹰,2001);三是传统合作医疗大多是在响应“最高指示”下匆忙建立的,本身缺乏“社会资本”的根基(顾昕、方黎明,2004)。

笔者认为,不管是传统的合作医疗还是当前正在实施的新型合作医疗,在制度上都有难以克服的缺陷。任何一种制度要想长久发挥作用都必须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环境相契合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作相应的改进。况且,制度作为建构的产物很难达到十全十美。因此,宜从综合的、全方位的视角考察合作医疗衰落的原因。事实上,有不少论者也是综合角度论述合作医疗衰落原因的(王红漫等,2002;刘远立等,2001;顾杏元,1998)。

二、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讨论和研究

目前对新型合作医疗的研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一定范围或区域的实地调

查,从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出发研究合作医疗的现状及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制度缺陷的研究;三是从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通过论述合作医疗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新型合作医疗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议或设想。在这些研究文献中,对合作医疗制度缺陷和问题的研究较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新型合作医疗的也不少。

(一)关于新型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

新型合作医疗强调以大病统筹为主,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样的制度设计也引来研究者的讨论甚至批评。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缺陷的研究主要以刘军民和顾昕为代表。

第一,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值得再推敲。表现在,一方面,以大病为主的保障容易诱发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从而可能威胁新型合作医疗筹资的可持续性(刘军民,2006)。同时,现行筹资水平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不能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刘军民,2006;吴明,2006)。此外,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可能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有调查发现(汤胜蓝,2005④),在西部很多试点县,就出现了不少本可以不住院的病人进行了住院接受治疗。

其次,逆向补助问题。较高的自付比例使贫困农民因无力垫付大病的高额医疗费用而放弃求医,这种状况不仅导致这部分人口无法受益,政府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也变成了一种典型的逆向转移支付,造成“穷人补贴富人”(刘军民,2006;顾昕、方黎明,2006)。另外,由于较富裕的县市举办合作医疗相对较容易,这就使得相对富裕的地区先一步和多享受到上级政府的资助,产生明显的补助累退效应(刘军民,2006)。

第三,自愿原则下的逆向选择难题。当合作医疗从强制性向自愿性回归之后,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逆向选择问题(顾昕、方黎明,2004)。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刘军民,2006)。

第四,合作医疗没有很好解决到日愈壮大的流动人口的健康保障问题(刘军民,2006)。

第五,农村合作医疗没有与农村医疗救助有效衔接(刘军民,2006)。

总的来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存在不少问题。顾昕(2004)认为,新政策在游戏规则的制定方面还过于粗糙。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成功,还有待于更多制度上的创新。

(二)实施中的问题

第一,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首先,合作医疗筹资困难、筹资成本高。政府需要对农户做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刘启栋,2005;吴明,2006);即使如此,由于很多农民

引自刘军民:《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

缺乏互济共助意识,受益的农民往往续保情况差(左延莉等,2006)。其次,合作医疗管理成本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管理成本上的约束(刘军民,2006)。合作医疗巨大的管理成本是其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刘启栋,2005)。同时,随着合作医疗的推进,管理资源短缺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吴明,2006)。

第二,新型合作医疗对费用的合理控制仍是一个难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加强对患者的约束的同时缺乏对供方行为的有效制度约束。这种运作模式容易引发医疗供方甚至患者的道德风险,最终很可能导致医疗支出急剧增长(刘军民,2006)。

第三,缺乏公平的卫生竞争环境,公立卫生机构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刘启栋,2005)。一是新型合作医疗被卫生机构作为创收的契机,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重治轻防。二是资金向公办卫生机构转移支付,可能保护落后,带来低效率。三是定点医院选择机制的僵化影响合作医疗的成本的控制、服务的可及性以及服务的质量(刘军民,2006)。

第四,合作医疗面临农村居民信任窘境。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不信任和农民风险态度等主观因素是制约农民参保乃至合作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刘军民,2006)。不过对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的调查结果显示,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参合率不断上升。(吴明,2006)。

第五,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差,医务人员素质不高(左延莉等,2006)。

(三)新型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新型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干预功能,又要求其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同时也应“嵌入”到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

新型合作医疗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支持。虽然近几年政府为新型合作医疗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就目前而言,政府在合作医疗领域存在的主要是干预不足的问题(吴明,2006)。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合作医疗的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加强监管(郭席四等,2006)。此外,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建涉及政府、社区、农民及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如何协调好政府、市场、社区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积极功能也是政府面临的难题(邵德兴,2005)。

新型合作医疗由于实行自愿原则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学者主张实行强制性的缴费和参保制度。理由是,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应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化解逆向选择的唯一办法(林闽钢,2006)。有学者(邓大松、杨红燕,2006)持类似的看法,建议政府采用“适度强制”原则。持反对意见者(顾昕、方黎明,2006)认为,以目前的政策环境,推行以强制性为基础的社会医疗保险不切实际,“新农合”只能在坚持自愿

性的框架中寻求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关于新型合作医疗的统筹模式,有学者(林闽钢,2006)指出,应该针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

影响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不仅包含经济因素,还包含诸多非经济因素(韩留富,2005)。比如,有学者(吴明、张振忠,2000)认为,应该重视农村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观念文化等非正式约束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此外,社会资本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合作医疗的研究当中。有学者(张里程、汪宏、王禄生、萧庆伦,2004;顾昕、方黎明,2004)认为,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资本在强化农民利益认同、增强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和克服合作困境、节约交易成本等方面能发挥重大作用(邵德兴,2005)。

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离不开其自身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也离不开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配合,包括培育和发挥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三、文献评论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国家实施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对合作医疗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尤以近一两年为盛。目前学术界对合作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合作医疗的研究,包括传统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很多,但大都缺乏深度。二是对合作医疗衰落原因的研究。对合作医疗衰落原因的探讨已经较为深入。三是对新型合作医疗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制度设计缺陷、筹资模式,政府、市场、社会在合作医疗中的责任以及影响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因素的研究。

通过对合作医疗研究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1)多数研究者注重定量研究,即通过局部的或小范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结论或提出政策建议;还有一些学者则单纯从宏观角度研究合作医疗的问题或发展,而忽视了我国区域间的巨大差异性,得出的结论显得泛泛而空洞。(2)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数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等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进行讨论,缺少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的研究。(3)研究的深度不够,形成的共识不多;重事实描述的多,理论探讨的少。

总之,关于合作医疗的历史、重建和发展的全面而深入的学术分析还不多见。着眼于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术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江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何处去, [EB/OL]

https://www.doczj.com/doc/c97826535.html,/GB/49154/49156/5059371.html

[2]陈佳贵著,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Sen,能力、贫困和不平等:我们面临的挑战,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转型[J].转载自社会科学网,2006.

[5]朱玲,农村健康服务与公共支持,[EB/OL]

https://www.doczj.com/doc/c97826535.html,.hk/wk_wzdetails.asp?id=2524

[6]周寿祺,中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综述”[J].中国医院管理,1990年5期.

[7]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发展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概要与重点)

[J].2005.

[9]朱玲,建立传染病社会保险的可行性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7期

[10]王红漫、高红、周海沙,我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政策研究(一)——合作医疗成败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09期

[11]李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5年06期.

[12]朱玲,我国农村卫生工作过渡市场化的政策理念[J].三农问题,2004;

[13]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2(3)

[14]杜鹰,对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J].卫生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5]刘远立、饶克勤、胡善联,“论建立中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之必要性和相关的政策问题”,(研究报告),第7-9页,中国农村基本保障问题国际研讨会,2001年7月9-10日.

[16]顾杏元,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J]. 卫生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17]刘军民,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

[18]吴明,卫生部发布会通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卫生部网站,2006年09月28日

[19]顾昕、方黎明,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6.4

[20]刘启栋,认同尴尬折射制度缺陷——漫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5期.

[21]左延莉、胡善联、傅卫、江芹,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现况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6年5月.

[22]邓大松、杨红燕,政府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学习论坛,2006年2月第2期.

[23]郭席四胡宏伟唐莉,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历史演变、评析及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3月.

[24]邵德兴,政府干预、社会资本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建[J].科学社会主义 2005年第5期.

[25]韩留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根本性障碍[J].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

[26]吴明、张振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0年3期.

[27]张里程、汪宏、王禄生、萧庆伦,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意愿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0月第10期.

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当前我国一个庞大的弱势群。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面临着各种尴尬和困难,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政府的关注,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险是社会公认的亟需解决的三大保障项目(养老、工伤、医疗)之一。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条件都是最脏、最累、最危险的,较为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无法保证甚至损害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其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承担城市中昂贵的医疗费用。这不仅仅不利于农民工的健康,容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不利于工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对它们的观点综述如下。 二、主题部分 从公开发表的已有成果来看,学术界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杜受祜、陈希勇认为家庭健康保障是目前农民工健康保障体系的主要方式,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公平性和可得性差,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健康保障的需求,农民工医疗救助状况令人堪忧。(杜受祜、陈希勇,2008)朱友梅,刘子森从调查中得出农民工的健康防护意识匮乏,习惯于以身扛病,心理健康状况的堪忧,他们不仅外部对其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如企业保险、工伤赔偿,其自身的健康防护意识也极其缺乏。(朱友梅、刘子森,2009)宋静、冷明祥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农民工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工作为流动入口的主体,是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在城市的传播和流行的重要传染源。而农民工

医疗保险概述

医疗保险概述 医疗保险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真正的医疗保险并不只是大家所知道的,下面小编为你揭开医疗保险的面纱。 医疗保险是指为被保险人的治疗疾病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这时,医疗费用不仅包括医生的医疗费和手术费用,还包括住院、护理、使用医院设备的费用以及各种检查费用和医院杂费。医疗保险是健康保险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医疗保险中,由于疾病的发生导致被保险人遭受实际的医疗费用损失,这种损失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所以,医疗保险可以具有补偿性,即保险人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补偿被保险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也可以采用定额给付方式,但只在某些特定保障项目中适用,如住院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当医疗保险采用补偿方式时,保险人通常是按照实际医疗费用进行补偿。 医疗保险的费率厘定不仅取决于被保险人的年龄,还到决于被保险人的性别、健康状况、职业与嗜好等因素。例如,性别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相关,某些职业的工作环境及特点与某此疾病的高发率相关。因此,医疗保险的纯保费是依据损失率来计算的。

医疗给付保险的承保条件一般比较严格,对疾病产生的原因需要直当严格的审查。为防止已患病的被保险人投保,长期医疗保单中常规定一年观察期(多为半年),被保险人在观察期内因疾病支出的医疗费,保险人不负责。观察期结束后,保险人才开始承担保险责任。 医疗给付保险一般规定一个最高保险金额,保险人在保险金额限度内支付被保险人所发生的费用,超过此限额时,则保险人停止支付。医疗费用分摊条款是医疗给付保险的又一主要特征。该条款通常要求被保险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用以鼓励被保险人将医疗费用控制至最低,从而有助于保险人将医疗给付保险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医疗费用分摊条款通常采取免赔额和比例分担两种形式。免赔额通常是一个固定额度,如100元或200元。只有当被保险人支付的医疗费用超过一固定额度,保险人才开始支付该保险单下发生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医疗给付保险单中都包括一个年度免赔额。在每一日历年度内,被保险人必须先行支付规定的数额,保险人负责承担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支出。医疗费用分摊的另一种形式为比例分担,即以地超过免赔额以上的医疗费用,采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共同分摊的比例给付方法。如许多医疗给付保险中都包含了20%的比例分担条款。在该条款下,被保险人在支付了免赔额之后仍需支付其余部分医疗费用的20%。这样,既保障了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又促进了被保险人对医疗费用的节约。大多数医疗保险还规定了停止损失条款。停止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文献综述4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 前言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出台的历史背景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意味着那些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需求的人群也随着增加。为了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起初,城镇居民保障重点在住院和门诊大病,其中,提到了:(1)参保范围: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2007年时,中央对中西部的补助标准是20元,成年人个人缴费是70元,其每年每人的筹资标准是220元,学生儿童个人缴费10元,其每年每人筹资标准是100元。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由中央补助25元。成年人中低保,重残,低收入60周岁以上老人中央补助50元,个人不缴费。2013年时中央财政补助是188元,成年人缴费是70元,学生儿童个人缴费30元,由于省市县级补助情况不同,每人每年的缴费也就相应的提高。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全部由政府补助188元。成年人中低保,重残,低收入60周岁以上老人中央补助50元,个人不缴费(详见图表一,图表二)。(4)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一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为100-540元,其报销比例为60%-80%。二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是250-720元,其报销比例为50%-70%。三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是500-980元,其报销比例为40%-60%。(换句话说,住越小的医院,报销的费用也就越多)。当然各地经济情况有所不同,在订立其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也就不同,不过,都是参照以上标准来订立(详见图表三)。(5)基本保额:2007年时,一个自然年度内,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年12000-18000元如果是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门诊透析治疗)、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器官移直抗排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用药治疗),精神病(门诊用药治疗)(简称“门诊大病”)的患者,年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可提高到每人2万元。学生,儿童因患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费用报销可在最高支付限额基础上提高20%。到了2013年,最高支付限额为90000元(详见图表三)。具体报销比例和累计最高报销限额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此外,国务院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就医管理,经办管理和服务,基金管理和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关制度衔接做了相关规定。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农村信用社是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仍然备重视。 1 国外研究 信贷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已历时20多年。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传统认为,向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发放贷款是会有较大风险。自1976年以来近二十年来的孟加Grameen Bank的实践,证明穷人同样是银行可接受的服务对象。所以把穷人不作为贷款对象不是风险防范的内容。随着后期的发展,出现了还贷率低、贷款没有真正流向穷人、信贷资金经常被挪用等现象大量存在。Adams,Graham and和V on Pischeke (1984)提出Ohio学派认为利息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上述缺陷负责。1998年Gulli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在1989年,Suzanne Pinson发表《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认为运用信用风险评估来防范风险过于复杂,且涉及的性质是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序,提出运用评估业务风险模型来表示专家的战略推理提供动态的解决策略。2006年Shinichi Goda 根据破产案例中偶然的发现,提出了在风险管理中如何探索机会。在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都是一些小额信贷,其面对的人群一般都为农民,由于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几乎没有风险,所以学者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主要都是从信用社内部研究。 2 国内研究 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农村贷款制度改革,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以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6年底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继加大推动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和农学小额信贷的力度,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刚引入信贷以来,基本上是直接复制孟加拉格莱珉银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浅谈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摘要:大学生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美、英、德、法、新加坡等5个国家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包括完善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强制实行大学生医疗保险等。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险国际比较 一、文献综述 1.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有关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理论研究较少,可以说目前,大多数研究只是通过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的描述,进而提出初步的建议或措施,还缺少对于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1)对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费医疗不再能满足大学生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公费医疗存在的问题,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也逐年增加。 刘铁明(2006)认为,在突发疾病与意外事故前,目前的大学生公费医疗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公费医疗体制下,对于一旦出现大、重疾病的学生来说,有限的投入成了杯水车薪。易建明,陈阳林(2007)简要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险的问题,他们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全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保障水平低,学生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过重;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学校承担责任不够。余青、戚巍(2007)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有:公费医疗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公费医疗地域限制太大;重大疾病患者难以得到医疗保障等等。安华(2009)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公费医疗社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现行的大学生公费医疗体制中,国家将计划内大学生的医疗经费拨给各高校后,各校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制定报销比例。各地各校的标准都不一样,可以说是各校管各校,社会化程度低,医疗保险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2)对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的筹资制度的研究 李均(2006)针对现状得出应该探索适应大学生筹资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制

包容性竞争及发展

包容性竞争促进包容性发展 在场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101034班的陈祥乐,很高兴能够以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站在这里讲话,心里有点紧张,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言归正传,昨天收到演讲题目的时候我很是迷惑。首先,包容的字面意思是宽容、容纳。书上说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那和发展有什么联系?于是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关于包容性发展的介绍才知道,原来“包容性发展”是胡锦涛主席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年会开幕式演讲中提到的,并且被选定为2010年年会的主题。该主题的含义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包容性竞争”促进“包容性发展”。我所理解的包容性竞争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前提下,还要顾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经济建设固然重要,它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了经济基础,其他的都是天方夜谭。但是过于激烈、无序、残酷的强调经济发展,势必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动荡、对抗,最终也无多少和谐可言,甚至可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之险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包容性”的态度看待问题。我们不只要做到经济上与发达国家比拼、抗衡,还要拿出一部分经历来投入到我们的生态环境,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上来。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更是体育竞技乃至更高的体育精神上面的竞争。这一点我们国家做的非常出色,2008年奥运会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还有我们的载人航天技术,核武器方面的研究等,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例如科技的发展,医疗事业的发展,计算机的研究与应用等等,然而这些方面的竞争同样的也都体现了竞争的包容性,因此我们也要在这些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争取更全面的发展。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础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我国有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不能满足生活 上和子女的上学需要,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 政治体制,在从传统社会像现代社会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 份转变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在城市从事劳动的农民即农民工。 因此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要介绍的文章是以下几个 方面: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障碍问题研究;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研究;四、国外关于农民工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 邵念、陈爱云指出“这一群体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不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自我医疗措施的比例相当高。同时,他们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在城市中几 乎享受不到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在面临较大疾病风险时,就会陷入‘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境地”①。 王芳在《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基本 没有医疗保险,大多数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单位的医疗保险待遇,而是完全依靠自 己有限的个人积蓄,这种依靠自身的保障是一种十分脆弱的保障,不利于促进社会 公平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②。 针对农民工目前这种无保障的现状,不少城市尤其是外来农民工比较多的经济 发达的地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杨艳、陈立坤、唐荣分析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后指出“这些政策都将农民 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所实施的保障模式大致和城镇职工的 医疗模式相似。但是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不适合这些具有很强地区性 的保障政策③。 ①邵念、陈爱云.浅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J].农民工医保,2010(10). ②王芳、卢祖洵、王红、肖峥山.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9(10). ③杨艳、陈立坤、唐荣.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讨[J].北京市计划经济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惠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概述

惠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根据《惠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惠府令第74号,以下称《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居民是指具有本市户籍的城镇和农村户籍居民。职工医保是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灵活就业人员)。 居民医保是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保所是指乡镇(街道)社会保险管理所。?特困群众是指本市户籍人员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对象”(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和经市、县(区)人民政府确认的其他特殊困难居民及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居民。?医保费是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费。?医保基金是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包括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补助基金。?灵活就业人员是指具有本市户籍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未实现就业的居民。 社会申办退休人员是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在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及其下属机构(以下称社保经办机构)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无单位退休人员。?大学生是指在本市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含高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含港、澳、台、华侨学生);中职技校学生是指在我市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含民办)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学生;大学生和中职技校学生以下统称为大中专学生。 困难企业是指经县(区)以上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以下称人社)和财政部门认定为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国有、集体企业。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指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站和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定点机构是指参保人按照长住地就近的原则,选定作为本人或家庭成员门诊首诊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 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部分是指参保人住院治疗时发生的符合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由个人按一定比例支付的部分医疗费用。?参保证明是指由社保经办机构出具的居民参保证明或社会保障卡以及参保职工目前使用的社保IC卡。 第三条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居民参保的宣传发动、政策咨询,并在每年的10至12月份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动员所有居民参加居民医保。一个村原则上由村民委员会统一选定一个缴费档次,并统一为辖区内居民代办参保缴费手续。?社保所应加强对参保人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原始资料应按要求归档,并于每年的3月31日前移交给所属县(区)社保经办机构。?各门诊定点机构均应为登记管理的参保人办理门诊就医登记手续,并上传到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同时应按规定为参保人建立健康档案和进行健康指导。?第四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均应按有关规定到经营地或工商登记地的地税部门及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及缴费登记,并按规定每月到地税部门申报缴纳职工医保费。 符合参加居民医保条件的居民,到户籍登记地社保经办机构或社保所办理参保手续。 大中专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或社保所办理参保手续。?第五条职工医保由所在单位统一办理参保手续。居民医保以家庭为参保单位,同一户口簿内符合参保条件的成员必须按同一缴费档次同时参保。大中专学生由学校组织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参保。? 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学生或未满18周岁的居民,不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医保。?第六条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应按相应的规定按时参保缴费。?(一)用人单位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及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办理参加职工医保时,由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及社会申办退休人员按有关规定到地税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缴费和登记等相关手续。?(二)村民委员会为本辖区内居民办理参保时,应由家庭填写《惠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由村民委员会代收医保费。村民委员会应汇总《惠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报送所在乡镇(街道)社保所或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保时,应向社保经办机构或社保所提供户口簿及复印件,同时填写《惠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三)大中专学校为大中专学生办理参保(参加B档)时,应由学校或班级统一填写《惠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同时提供参保大中专学生的身份证复印件,到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四)特困群众参加居民医保(参加B档)时,应持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发放的有效证件或残疾人联合会发放的残疾证明(只限各类残疾一级和二级人员)随家庭一起参加居民医保。 第七条职工医保费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居民医保费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征收。?退休时办理了逐月缴费的参保职工,如需改为一次性趸缴,其退休后的职工医保缴费年限计算为一次性趸缴的缴费年限。?由村民委员会代办参保缴费的,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后,村民委员会应到社保经办机构指定的收费单位缴纳代收的居民医保费。 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办理参保缴费的,居民应凭社保经办机构或社保所打印的缴费凭证,到社保经办机构指定的收费单位缴纳居民医保费。?由学校组织参保的大中专学生的医保

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中国网络大学 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院系名称:网络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8年11月20日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几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农村金融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为它不仅对农民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基于国外关于农村金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国外的研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梳理,主要阐述了我国有关学者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有关问题的看法。文章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字: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金融正逐步朝着合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农村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因而研究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改观现阶段“三农”资金短缺的现状、稳定农村金融秩序、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相比,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总结了农村金融市

场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退化和不科学的管理制度等。 第一,农村金融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部分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麦金龙,1973) ,同时也放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的正式贷款只能用于田地农业生产用途,并且贷款使用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度基本吻合,所以,其他的非正式贷款大部分应对突发、大额或者现实的非一般消费,如亲人丧葬婚嫁或者在建造家庭新房舍中使用等……因此,非正式贷款总是用于农户各自的目的,并在道义上给了农户信贷人以权威,通常情况下,农户正式贷款只用于农户个人预定的目的,而非正式贷款也不会使农业田地生产中的净流动资金增加。这是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我国农村长时间存在的农户贷款供需结构(张杰,2000)。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资金供给能否切实满足农村微观金融的资金需求,能否培育现代农民(王芳,2005) 。从金融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单一,金融供给与需求总量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张笑尘,2007) 。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的根源在于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体制问题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他们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的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以及相关的制度实施不到位。目前我国农村金

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研究课题 研究生 年级2009级 学科、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村金融与保险 攻读学位农业推广 导师 学院经济学院

论文工作的 起止时间2011 年10月-2012 年10月 2011 年月日 注意:1、上页仅为文献综述封面样本,研究生本人写出文献综述具体容。 2、请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撰写规》的有关要求撰写文献综述。 3、请进入https://www.doczj.com/doc/c97826535.html, (一)点击“培养工作”,在“中期考核”中下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 (二)点击“学位管理”,在“论文评审与答辩”中下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撰写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使得他们大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及体力型行业。超长的劳动时间、高负荷的劳动强度、简陋的生活条件及有限的收入,使得这一群体巫需获得医疗保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制度,所衍生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和固化,农民工长期被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少数地方政府虽然自行制定了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政策,但由于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差异大、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等问题,农民工的参保率普遍偏低。现阶段,基于农民工健康保障问题的重要性和农民工对医疗保险需求的迫切性,就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建设,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推动社会公正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以医疗保险相关理论为指导,阐述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市的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分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进而促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 一、农民医疗保险问题的研究背景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工业化率已超过50%,而城市化水平却只达到36.09%,两者相差近15个百分点,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落后近10个百一分点。由此可以断定,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也必将长期存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25年前中国城市将面对40%至50%城市人口都将是农民工的事实。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将其纳入被称为“社会矛盾减压阀”的社会保险体系,将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警钟”。因此,现阶段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国外研究的主要经验 (l)关于贫困的研究。主要包括: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

关于包容性发展课堂教学方案实践研究

关于“包容性发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展望亚洲发展的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指出“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随后各国政要开始频繁使用“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但是,真正使“包容性增长”为国人所熟知的则是胡锦涛主席在各种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例如,在2009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倡导“包容性增长”;此后,在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再次使用“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内涵丰富,包括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包容性增长倡导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性。 核心词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思考: 1公平合理分享成果:机会均等,公平参与,关注需求,成果分享,各得其所。 2 幸福而有尊严地生存:享受学习,激发兴趣,满足需求,个性发展。 3 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产生愿景,渴望提高。 一什么是“包容性发展课堂教学”? 包容性: 本研究涉及的是学生,面对来自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与基础、性格差异与适应能力不同、有各种不同需求以及发展目标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积极评价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个人生活背景对他人的影响,吸纳一切先进文化元素,尊重差异,鼓励竞争,“和而不同”,体现出首都教育的公平、公允的容纳特点。 主要特点应表现为:接纳、认同、完善、提高、发展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 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三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 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三农”经济在我 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三农”被忽视的问 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意在扶持“三农”融资,但是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三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并已经有学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其次从内在与外在两面着手,分析“三农”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最后对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给出建议。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 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经济主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学界在讨论“三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时,通常以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作为研究的起点。因此,多年来学者们持续、广泛的关注着农村金融的供求问题。汴静(2010)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总量、信贷用调结构、信贷额度机构和信贷期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供求处于失衡状态,另外他还指出失衡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为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学者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王玉靓(2013)认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含量和资金回收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独具特点;在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对农村信贷产品给予特别规定,以及 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出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并未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使得融资手续过于复杂不符合农”经济的实际融资需求。 “三农”融资困境 (一)内在原因 1.农业的天然弱质性

包容性发展理论

包容性发展理论 “包容性”已成为我国新阶段中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关键词。包容性发展要求机会供给、竞争参与及收益分享的有效协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会停滞不前。但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30年前,我们感叹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过低,还不到0.3,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30年后,我们又进入到了另一种不正常状态,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一跃而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锐变对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体是极其不利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并不稳定。 理论上看,一个国家内部最为稳定的结构被认为是椭圆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资源性的收入能够很好地补偿低收入群体。而现在来看,巨大的基尼系数使我们相信中国的社会结构似乎和金字塔模式更为接近。在金字塔模式下,国家所能获取的资源并不能很好地维系金字塔底部庞大人群的更好的需求,也难以创造足够的机会使金字塔底部人群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推进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金字塔底部的人群在不受制度限制的情况下,进入到椭圆形的中部去,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要课题。 如果单纯依靠政策的补给,显然是力不从心和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自然生存法则的、能让每一个自由人都有机会受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原先的发展模式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中国未来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11月,胡总书记出席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增长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强调了“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2010年 9月,胡总书记出席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再次强调

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近年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网点收缩、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民贷款难等现象普遍存在,表明农村金融支持在不断地弱化,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现象的产生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亟待我们去解决。我国在改革的道路上一直在探索,以求找出真正促进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关于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这一问题,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也做出了很多研究。 1 国外关于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的研究 Levine和Zervos(1998)在研究中证实了银行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认为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Hellmann和Murdock、Stiglitz(1997)等人又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深化具有极大的社会福利效应,因此,应鼓励银行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市场。但由于竞争性习惯和高昂的交易成本会使银行体系产生内在的不稳定性,且银行在开拓新市场方面的相关信息具有公共品性质,不仅银行自身没有动力,而且自由竞争也达不到社会最优的结果。因此,他们提出: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自身优势,为银行创造条件,从而促进金融深化,实现经济增长。 Ghate(1992)利用亚洲国家的实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正 规金融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非正规金融部门会随着正规金融部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一个较大的非正式金融部门的存在有利于货币的有效配置并实现稳定目标的信贷政策;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正规金融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去除存款利率的限制达到金融自由化的目的。 Adams和V ogel(1986)认为,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应该实行更灵活的利率政策、获取较少的贷款对象,并且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 R. Mchinno和E.S. Shaw(1973)分别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根据他们的观点,金融制度与政策同经济发展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激励或相互抑制的关系:健全有效的金融制度及其政策能够充分地动员一个经济体系的资金运用并实现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或增长;同时,有效的经济发展或增长,也会通过一个经济体系的国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运行方式的文献综述

财经管理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1期104一一 作者简介:许靖敏(1994-),女,山东威海人,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保个人账户;薛镭(1960-) ,男,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创新二医疗健康机构管理二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独立董事等(通 讯作者)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运行 方式的文献综述 许靖敏一薛一镭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55 )摘一要:在整体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背景下,结合国外经验,我国从1993年开始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个人账户.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各地区在中央相关文件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均对个人账户的运行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地区间在个人账户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个人账户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学术界对于个人账户的保留与否也存在着争议,不同学者从数据分析二建立模型二理论探讨等方式入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也为日后个人账户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 23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21.053一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能够满足参保人 员的基本门诊医疗需求,减轻住院个人自付费用负担,具有强制自我保障和资金积累功能.但是由于各省相关政策差异大二支付范围较小等原因,造成费用控制二资金积累和个人约束等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资金滥用 现象时常发生.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颁布的? 健 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和稳健运行,不仅关系到参保人的利益,同时对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关于个人账户的保留与否及如何管理使用存在诸多争论,尚无统一观点和经过论证的可行方案.因此,如何对个人账户进行改革是一个具有较强实际意义的问题. 1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发展 1.1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与运行 在借鉴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和新加坡储蓄账户模式的基础上,我国于1993年颁布? 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建立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 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 职工医 保 ).个人账户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激活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使供方之间进行市场竞争二供需双方进行博弈,从而达到医疗服务市场的供需平衡二控制医疗服务费用的过快增长. 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参保人 个人缴费(一般为工资收入的2%)二参保人单位缴费的 部分划拨(一般为30%左右, 同时考虑年龄因素)以及补充性医保费构成.个人账户的资金可用于医疗支出,在起付线以下的支付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服务,资金结余可结转留在以后使用.按照?国务院关于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结合各地区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各省在账户的统筹运行和使用范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理北京二江苏二四川二贵州四省个人账户设置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个人账户主要支付模式比较如表1所示. 表1一代表性省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设置情况对比 省份 运行机制 使用范围 北京个人缴费及企业缴费中按一定比例划入的部分,构成个人账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按月拨付. 可用于支付门二急诊医疗费用;到定点药店购药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金以下的医疗费用以及起付标准金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按比例应由个人负担 的医疗费用. 江苏由参保单位和个人按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 11%共同缴纳, 分别为9%和2%,个人医疗账户按规定由医保中心年初一次性划入. 个人账户分设一级账户和二级账户.一级账户用于支付医疗费用,上年有结余的可 冲抵医保目录部分药品个人先付部分和诊疗项目费用个人先付部分.二级账户为上年度个人账户累计超过3000元以上部分, 可冲抵起付段二起付线以上的个人支付二参加规定的医疗补充保险的个人支付以及为家人缴纳保费二参加健康维护套餐等. 四川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的一般按统筹地区所有用人单位 缴费总额的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 可用于支付职工本人及其配偶二夫妻双方父母二子女在统筹地区内等需个人负担的医疗服务费用;在省内定点零售药店购买与疾病治疗和医疗康复相关的药品二医疗器械二医用耗材二辅助器具等费用以及在统筹地区内支付由政府开展的医疗保障相关的社会保险个人需要缴纳的费用等. 贵州 在职职工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原则上从单位缴费总额中划入在职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实行按比例划账的办法,可按年龄段每10年一档确定划账比例,年龄越大,比例相对越高. 可用于支付自费医药费用二健康体检费用;目录外的国药准字号药品二健字号保健品二消字号消毒制剂和中药饮片以及家用的医疗器械费用;项目外的预防接种疫苗费用;大额医疗救助个人缴费费用;购买本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费用;长期照护保险费用;直系亲属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用. 一一资料来源: 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方网站等

多元文化文献综述定稿

多元文化文献综述 【引言】 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自诞生起一直广为国内外学者关注,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人们对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也不同。多元文化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人们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承载体,一种特定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因此,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对于多元文化的研究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开始注意此问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直到今天,多元文化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国知网上已载的论文数量看,自90年代初至今天,关于多元文化的研究论文整体上呈现一种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在我国融入全球化浪潮的2000年以来,更是达到了研究多元文化的高峰。从搜集到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将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状态的专著及研究较少,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多元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多元文化的应用研究。 (一)关于多元文化概念的研究: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学者对多元文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来分析的。在宏观上,大多学者把多元文化理解为一种不同于以往单一文化而是多向发展,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的总体形态。例如,郑荣双(1999)认为,“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 并且在系统结构中存在着一定相互联系的几种文化,即它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文化。”在微观上,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①也有学者通过对多元与文化两个词的解释来分析,例如,陈平(2004)认为,“元”,“始也”,“端也”。②即每个元,都是一个开始和起端。从字面上看,多元文化,是指具有不同起始端点的文化。③多元文化早已成热门话题,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多元文化既包括文化形式上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内容上的多样融合,但其准确内涵究竟是什么,迄今并无定论。 (二)关于多元文化的比较研究: 多元文化起源于西方,虽然我国对其研究起步晚,但研究者在利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对多元文化作了充分的探讨,尤其注重对“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比较研究。例如,刘曙辉(2008)认为“文化多元主义是一种针对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情境为克服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等偏见和歧视而强调不同文化独特性的事实描述或政策”④;王希(2000)提出,“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⑤;韩家炳(2006)认为,“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以及“多元 ①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中华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02页。 ③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④刘曙辉:《文化多元主义的宽容困境》,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卷第3期。 ⑤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0 年第2 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