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体把握初中地理教材

整体把握初中地理教材

整体把握初中地理教材
整体把握初中地理教材

表2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位置”的学段教学目标(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为

判断经纬度位置的方法、还学会了描述和评价位置特征的方法,学生才真正掌握地理位置学习的根本,体会地理位置的价值。

案例2:某教师在讲中国“沿海地区”时,整整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沿海地区的地形类型、地形区、著名山地、气候类型、气候分布、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河流的特点等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记了很多的名词。

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如果前面的教师能这样将所讲课时的内容按着课标放在单元尺度内进行分析的话,前面的低效情况就不会发生。

3. 课时目标的确定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按着案例3中的整体分析后,就可以轻松无遗漏地确定课时目标。(见案例4)

案例4:《青藏地区》的课时目标

l 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对该区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l 在地形图上识别青藏地区主要地形类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地形特征。

l 依据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青藏地区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归纳气候特征。

l 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l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青藏地区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l 根据资料分析青藏地区的环境问题,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很多教师因为缺少这样的分析,导致在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上内容不全、方法不清、重点不突出。

二、课程标准统整下的教学目标结构化策略(下游策略)

课时目标确定之后,要将课时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行为,即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结合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相应的内容、活动、环境,并不断追问内容、活动和环境与目标的一致性。并将这些内容、活动、环境以话题和问题的形式呈现,因为教学目标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因此课时目标确定之后还有一系列的备课工作需要做(图2)。

目前很多教师备课时只关注和制定每一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而缺少图2中的其他下游环节,导致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盲目增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形式化、教学效果偶然话。教师上课处于一种盲目的、心里没准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材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不仅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

(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建立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教材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更不是教学的逻辑。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时需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内容逻辑转化为学科知识逻辑,学科知识逻辑再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建立起每课时或单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是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教材内容的逻辑当做了教学内容的逻辑,导致难以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难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下面列举两个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整体把握的案例。

第九章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

第三节青藏地区

知识框架:

第九章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

第四节西北地区

深居内陆

非季风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三山、两盆、塔河平原黄河沿岸平原内蒙古高原(东)

降水少、蒸发旺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风力大

50mm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放牧畜牧业

能源矿产丰富

地质构造

沙漠治理草场保护

煤、油、气

知识框架:

(二)以学习心理为基础,挖掘教材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目前,很多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不能把看似不同,实际上有本质联系的内容联系起来,也不能把看似相同却有本质区别的内容区别开来。导致教学中大量知识点的堆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和难度,试图通过增加知识的量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因此,教学陷入了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的窘境之中。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需要我们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角度来挖掘知识间的上、下位联系,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混乱和机械学习。

1.建立知识“上、下位”联系的基本思维方法

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

如果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这时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如果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这时的学习就是上位学习。如果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仅仅是由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的合理组合构成的,因而仅仅能与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的一般背景相联系,而不能与认知结构中某些特定的内容构成下位关系或上位关系,那么,这时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试图帮助学生找出看似不同的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以及看似相同知识间的本质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把本质联系或本质区别作为一个一般认识进行迁移、容纳和概括新知识。

2.挖掘知识“上、下位”联系的典型案例分析

例:初中地理中的《长江》和《黄河》

第三讲: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整体把握初中地理教学内容

(一)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

1. 归纳区域地理特征

(1)什么是归纳法

所谓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跟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打交道,首先获得这些个别事物的知识,然后在这些特殊性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普遍性知识。

(2)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求“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或是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从该地区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二者的综合表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为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人口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认识;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的最突出特征。因为区域的某一特征是区域内相关地理要素组合的体现,所以比较合适使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教师用演绎的方法,先告诉学生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再到地图上验证,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特征,但掌握归纳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独立去认识一个新的区域。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含有一定的探究成分。

[1]

(3)具体操作

在初中阶段应该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区域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案例4-2 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l 请根据上图,归纳出澳大利亚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请做一做

显然,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来的是:南回归线穿过大陆中部;有大面积的沙漠;河流较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湖泊多为咸水湖等。如果我们运

用归纳法,将在图中读到的每个具体的信息放在一起,寻找并概括出它们背后的共性的一般性内容,那我们就可以发现澳大利亚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干旱”。这个结论的获得,既不是教材中文字写出来的,也不是地图中明确画出来的,而是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来的,是生成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新的认识,这样的学习学生才真正的长本事。

2. 综合分析地理特征成因

义务教育阶段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成因认识的要求不是很多,即使有所涉及,也多处于比较浅显的层次。对区域人文地理特征成因的认识,则渗透到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这种综合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该特征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分析过程,将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联系起来勾画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是个综合过程。学生初步掌握这个综合分析过程,就有可能独立去认识某一新区域地理特征形成的原因。[2]

案例4-3 分析澳大利亚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成因

东西扁长的陆地轮廓,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导致大面积位于副热带地区;

东部山地沿海岸延伸,东南信风带来的暖湿空气难以深入中西部地区;

大部分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蒸发旺;

西海岸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着降温减湿的作用;

上面分析的是澳大利亚区域自然特征中主导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抓住干旱这一主导因素,进而再去分析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自然带呈北东南半环状分布、河流流程短、多季节性河、咸水湖较多、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城市、工业等集中的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较落后等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可以进行比较的区域案例很多,如中国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比较;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比较;天山南北的比较;大兴安岭东西的比较;南岭南北的比较;中国与美国农牧业生产与分布的比较;中国与巴西人口、城市、工业分布的比较;北美和亚欧大陆气候的差异比较等。

(二)区域地理学习的学科基本方法

1. 地图的运用

(1)地图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在地图上找寻所需的地理信息,而不是在地图上记忆地理知识。因此地图的运用更强调的是地图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记忆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会在地图上迅速找出需要的事实比要求他们记住若干的地名更重要。因此,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前所未有地更加突出地图的作用。

l 认识区域位置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因为学生永远也不可能同一时间里直接看到该地区的真实位置,而地图则能表现空间的完整性,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从这一点上看,地图远远优于学生的观察和教材上的文字。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要通过地图来确定,最后还要落实到地图上。因此说位置的认识自始至终离不开地图,中间不应该有任何结论的单纯记忆的环节。

l 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具备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而讲解地理空间分布知识,形成学生空间分布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使用地图。地图既是地理分布知识的来源,又是巩固这些知识的工具。因此说,离开地图谈分布是空谈。

l 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认识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空间联系的能力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例如,我们运用地图学习了非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知识后,就可以在脑子中出现一幅心理地图来描述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很大,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中部有个大盆地,东部有东非裂谷带,东北部有条大河——尼罗河,东非高原上有许多野生动物,非洲的周围有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等。这些信息的呈现,不是学生记忆的结果,而是在同一幅图中呈现多种信息的结果。长期这样学习,学生自然会将所学的同一区域的不同内容组合到同一个区域中,并以关联关系的形式出现,进而实现地理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地图将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区内或区际差异。

l 认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

区域环境实际上是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区域的教学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的空间体现。因此认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也离不开地图的运用。比如,分析香港的经济发展特色,就离不开香港的区域位置、区域环境特点分析,而这些只有在地图上来谈,才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该区域的环境特色。(2)课标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中有105条内容标准,其中就有47条内容标准明确说出运用地图来学习。可见,地图是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重要手段。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图、水系图、人口图、交通图、农业和工业图、资源图、旅游图、人口增长曲线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产品数量和产值增长图、普通地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片)和图表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绘制简易地图、图表。

(3)具体运用

如果教师能依据课标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地图和资料,他们就可能独立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概况。否则,学习的内容再多,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区域特征的本事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一次听课有位教师讲“青藏地区”,当讲到青藏地区地形时,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案例4-1 青藏地区的地形

师:请同学们读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有哪些地形类型?

生1:有青藏高原

生2:有昆仑山脉

生3:有柴达木盆地

……

师:还有什么?

生:雅鲁藏布江谷地

师:好,大家要把这些都记下来,下面我们一起说一遍

教师反复指图,学生跟随回答……

师: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这位教师在讲青藏地区地形时始终都在使用着青藏地区的地形图,但用此图的目的是最终让学生把青藏地区的地形背下来。课标中关于对中国区域地形的认识有这样一个要求“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对比这一要求,显然这位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完成课标的基本要求。地形图的运用决不仅仅是读出有什么地形就可以了,而是要认真剖析“识别”一词的内涵。要求学生要会在地图上学会区别高原、盆地、平原、谷地、山地、丘陵等地形的基本方法,能识别出来为什么那儿就叫高原、那儿就叫盆地、那儿就

请做一做

(2)小尺度区域要放在大尺度区域中进行分析l 请选择图4-1中不同的地图,完成《台湾》一节的不同教学任务。

几幅图一起放在这里,教师们就会自然地想到在讲《台湾》的位置、气候时,选择一个较大尺度的地图效果更好,在讲台湾的范围、地形等内容时选择一个较小尺度的地图效果更好。而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只用一个台湾图来讲台湾,虽然教学内容也完成了,但是却缺少了大尺度空间下来认识台湾及其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和比较,这恰是对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视角、地理素养养成的关键途径。

区域地理的学习并没有完整的方法论。但是不管怎样,区域地理的学习不能离开它的根本,那就是,无论学习什么区域,都要必须思考:这个区域在哪?

北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简介

北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简介 北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简介: 为了进一步提高首都基础教育的质量,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教育局决定编写适合北京市中小学使用的九年义务教材,其中也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北京版教材”)。这套教材从1995年秋季起在北京市16个区县的所有初级中学进行试用。 一、北京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北京版教材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体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精神,力求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北京版教材注意克服当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力求从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和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体现教材的改革性。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注意突出现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围绕主线讲述我国与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重视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懂得协

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在教材体系和体例方面,教材注意博采众家之长,根据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材,设计栏目。 北京版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的内容体系,而是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来重新安排教材体系,设置“地理图像知识”,进一步加强以地图及其他地理图像为中心的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教材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趋于协调统一。 北京版教材从北京市的教师与学生实际出发,以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学校为主要对象,兼顾重点中学和偏远农村中学,力求教材适应北京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和北京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体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材特别重视加强学法指导,注意提出明晰的教学线索,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利于教师领会教材的编排思路,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北京版教材的实用性。 二、北京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安排 北京版教材的内容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组成。 文字系统分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正式课文;小字包括“读图”、“地理图像知识”和“阅读”课文,它们起着补充正式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指导学习地理图像的方法和技能等作用。 图像系统包括课本图像(不另编地图册)、练习册图像、音像教材图像三部分,它们同文字系统密切配合,起着丰富感性知识,建立正确地理概念,明确地理原理和规律的作用。作业系统由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二节人文环境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东南亚 第三节印度 第四节俄罗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 第二节欧洲西部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四节澳大利亚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第二节巴西 第十章极地地区 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5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动物、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森林遭殃、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地理学负有更大的重任。 刘老师说:“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除了其他多种技能的构成要素均对其有影响外,本身还受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引导、鼓励纠正和总结评述等几个要素的直接影响。作为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相互协调、排列顺序及作用的程度将关系到组织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出要求。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应扼要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时间和纪律。,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2、说明程序。在提出要求以后,教师还需要详细说明活动程序,以使学生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活动,在

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3、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和引导。指导是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动作方式的肯定与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怎样行动;引导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和活动的连续。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方面“记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首都。越南、缅甸、老挝三国与中国接壤,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又如:《七大洲》的教学,在黑板上挂出《东西半球图》,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并读出各大洲的名称。找出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东半球?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西半球?在东半球找到哪几个大洲?找出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指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位于南半球的大洲?4、及时鼓励和纠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的期望心理予以回应,鼓励和纠正的时机非常重要。。5、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以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例如,过程节奏化的教学案例。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反应,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定合理的教学节奏。而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根据课题内容分布的特点和课堂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生理规律等情况调配时间、合理驾驭。从课题内容上看,每堂课的地理教材都有若干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如何分析中学地理教材

如何分析中学地理教材 一、为什么要分析地理教材 教材的核心与基础。地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地理教材则是指教师理解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与教育功能的过程。这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行的基础工作,能否认真分析教材是直接关系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分析教材对教学可起到以下的作用。 (一)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地理教材必须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和条件。不过这些内容和条件大多包涵于地理知识之中,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才能理解它们、把握它们。例如,在中国分区地理教材中,只有分析并且揭示出各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才能了解并把握住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水平方面的教育功能。可见,教材分析能够使教师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成为全面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措施。 (二)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 任何地理教材都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各知识之间联系的形式。不过在教材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很复杂的,它们除具有科学体系的联系之外,还有理解体系与表述体系的联系(见表 1)。换言之,即一套地理教材是由三种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结构。教材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着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师只有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才能准确使用地理教材。但同时,正因为地理教材结构的复杂性,只通过一般性阅读和分析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经过认真的剖析才能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有利于准确地使用教材。 表 1 组成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 1 (三)便于教师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人教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课文知识点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本初 子 午线 ( 北 纬 ) (南 纬 )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两大转变 1、观念的转变: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由“学科本位”、“知识中心”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情境。 二、教材内容 1、始终围绕人地和谐这条主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发展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协调与和谐发展是地理课程的迫切任务。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2、从知识体系看: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地理到社会环境 教材内容分五大板块: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述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既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3、从现代教学体系看: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教材可读性强 4、从教材结构看: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 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是教材的意义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三、教学建议 1、用活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教材在编写上正文内容少,图片、活动多。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究,主动学习。但这样的教材使老师操作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洋思课改模式上课,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刚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 1、“与同学们谈地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调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3、地球的运动 主要内容是自转——时差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 4、地图 学习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5、大洲和大洋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动眼读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 6、海陆的变迁 重点内容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 7、天气与气候 重点内容一是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二是初识天气预报 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学生不仅要会读气温曲线图,还要会根据数据画气温曲线图。并且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通过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主要是通过降水量分布图来反映。 10、世界的气候 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11、人口和人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影音资料,讲一些有关宗教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1)比较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3、发展与合作 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1、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实践或自做简单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有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 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

初中地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第三节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地形图的判读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3.板块的运动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我们 2.气温的变化 3.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与我们 2.降水的季节变化 3.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2.世界人口的分布 3.人口问题 4.不同的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乡村和城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国际合作 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

七年级下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1.世界第一大洲 2.地形和河流 3.复杂的气候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多样的地域文化 3.经济发展差异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 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2.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3.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第二节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4.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第三节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水旱灾害频繁 3.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4.发展中的工业 第四节俄罗斯 1.国土辽阔 2.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3.发达的交通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 1.长期的热点地区 2.三洲五海之地 3.丰富的石油资源 4.匮乏的水资源 5.文化差异 第二节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3.传统的畜牧业 4.繁荣的旅游业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 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3.人口、粮食与环境 第四节澳大利亚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1.移民国家 2.农业地区专业化 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资源消耗大国 第二节巴西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3.热带雨林的危机 4.城市化问题 第十章极地地区 1.冰雪覆盖的地区 2.科学考察的宝地 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最新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名师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 下册教材分析 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 1、“正文”部分: “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其分布如表一。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

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 章次章名地图幅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19 12 7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56 32 24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42 19 23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31 6 25 第十章极地地区 9 5 4 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学生阅读后既丰富和补充了地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表二《七年级地理下册》阅读材料统计 章次章名阅读材料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3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8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5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6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怎样看地图地球的形状经纬线与经纬度地球的运动七大洲与四大洋五种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两大火山地震带世界人口的特征及人口问题世界三大人种及分布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聚落的形态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合作 教学难点: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经纬线与经纬度的识别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新识别方法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特征聚落的演化过程三种降水类型气候资料的分析方法如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地理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中学地理教学教法 一、填充题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具有(教育学)的内容,因此,他的学科层次是介于(地理学)和(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初中地理教材以(地理科学)知识为主,学习的内容是三大部分,即(人文地理)、(社会实践)、(德育)。 3、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4、地名具有空间性,反映在地图上往往有(点)、(线)、(面)三种表现形式。 5、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方面的基本任务。 6、地理教育可归纳为三大类,它们是(基础地理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地理教育)。 7、智育的侧重点应从(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和发展智力)为主上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8、由于(地理事物及其认识方法的多样性)是地理知识的根本特性,能以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就成为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 9、地理教材包括(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个有机系统。 10、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具有“二重性”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又有(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 11、地理教学中有(直观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系列。 12、发现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一种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13、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学过程实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解决地理这个学科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14、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是培养(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和(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其中以(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最为重要。 15、地理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引导方法也叫(启发)方法,主要有(问答式引导)法(研讨式引导)法,(辅导式引导)法,(读讲练式引导法),(例证式引导法)。 16、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 17、逻辑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比较法)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 18、地理智能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 19、地理比较法的类型有7种它们是(同类同型事物的比较),(同类异型事物的比较),(异类共性事物的比较),(横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综合比较法)。 20、课堂教学设计的三要素是(设计内容)(设计学生)和(设计言辞)。 21、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地理(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外选修课)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2、地理数据可归纳为三大类,它们是(空间位置)(属性特征)(时态特征)。 23、地理感性知识可分为地理演变、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名称和地理数据等。 24、(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又是(能力)的核心,(智力)的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25、地理统计图表主要有折线、曲线、柱状、圆形或扇状等各种形式。 26、准备教学主要是指(准备教学目标、准备学生情况、准备教学材料、准备教学心理、准备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就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 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 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就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与学习 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在编写本册教科 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就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就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就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与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她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就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瞧,首先就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 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就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除标准规 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就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 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 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 政区划,既就是行政区,又就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作为 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就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就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章节内容课程标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南北方生产与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高寒的青藏地区 以牧业为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 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 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1.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 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