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债权法重要知识点

债权法重要知识点

债权法重要知识点
债权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债的概述

第一节债的概念、特征

一、债的概念

(一)债的概念

1、民法上债的概念不同与民间所谓的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法上的债:

(1)民间所称之债,专指债务,尤指金钱债务。(2)我国固有法上的债,自汉律以来,一直未曾扩大,仅指欠人财物。

2、债的概念

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现代民法上债的概念源自罗马法。罗马法的债(oblitio)既指债权债务,也指债权债务关系,其本义为“连结”,故债又称为“法锁”(juris vinculum)。

英美法上,与债相当的概念为obligation,指联系两个法律人格、赋予每个法律人格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相互权利、义务的约束和纽带。

3、现代民法上债的概念与中国固有法上的债的区别:

(1)近现代民法上的债不仅指债务,而且指债权;(2)不仅指金钱之债,还包括以转移权利、交付财物、提供劳务为标的,甚至以不作为形式存在的债;

(3)不仅指因合同所生之债,还包括因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所生之债。

在现代,债的种类更趋扩大,连缔约上过失、单方允诺等亦都被囊括在内。

亦即现代民法上债的概念,其范围要广泛的多。

至于"欠债还钱"的那个"债",其实只是作为债的一种类型的"合同之债"中的一类,学名叫"借贷合同"。

二、债的特征

1、债为民事法律关系之一种;

2、债为财产性的法律关系;

3、债为特定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4、债为当事人之间的特别结合关系;

5、债为当事人实现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

债的要素是指构成债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包括债的主体、债的内容和债的客体(债的标的)

二、债的主体

债的主体是指参与债的关系的当事人

(一)债权人:在债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为债权人,享有要求债务人为特定的行为或不为特定的行为的权利。

(二)债务人:在债的法律关系中,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为债务人,负有满足债权人要求的义务。在某些债中,债权人仅享有债权而不负担债务,债务人仅负担债务而不享有债权。

而在多数债中,债权人既享有债权也负担债务,债务人亦然。

债权人与债务人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方,债的关系就无法成立和存续。

三、债的内容

(一)债权

1、债权的概念、特征

(1)概念

债权为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2)债权的特征

①债权为请求权(就权利的作用而言)

请求权是指根据权利的内容,权利人得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②债权为相对权

相对权是指权利人只能向特定之人主张的权利,即权利人只能请求特定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③债权为有期限的权利

债权在性质上不允许永久存在,在期限届满时债权消灭。

其期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

A、当事人约定的期限;

B、法律规定的期限;

C、时效期限。

④债权具有相容性

即对同一债务人的数个普通债权,无论成立先后顺序如何,其效力一律平等,无先后优劣之分。

⑤债权具有平等性

相容性是指针对同一标的物可以成立两个以上内容相同的数个债权,此数个债权之间能够互容而非相互排斥。

⑥债权设定多具任意性

债权设定的任意性是指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经当事人自由协商,可任意创设债权。这主要是针对合同债权而言。

2.债权的权能

(1)债权的权能是指债权的表现形态,也即债权人依其享有的债权而得为的行为。

(2

即债的关系成立后,债权人有请求债务人实行给付的权利。此在债的效力上,为债权的请求力。

二是给付受领权。

即债务人依约定或法律规定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予以接受,并保持所得利益。此在债的效力上,为债权的保持力。

三是保护请求权。

即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依此权能请求司法保护。此在债的效力上,为债权的强制执行力。四是处分权能。

从债权实现角度而言,债权人还要有对债权的处分权能,即抵销、免除、债权让与、权利质押等。

债权具备以上四种权能时,就是效力完备的债权,亦叫完全债权;如欠缺某项效力,则沦为不完全债权。二者在受法律保护的强弱上、带给债权人利益的多寡上是不同的。

四者的关系:

债权的这四项权能自债权实现的角度而言,给付请求权和处分权能具有形式上的意义,给付受领权具有最终的实质性意义,而债权的保护请求权则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借助于国家强制力实现债权的法律途径和方式。

3、债权与物权的关系

债权是请求特定人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物权为直接支配物且具有排它性的财产权,包括自物权与他物权。

以下比较均以所有权为根据。

(1)债权与物权的联系:

债法和物权法共同反映着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财产关系,在它们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

一方面,债权大多以物权为基础。

财产交换的基本前提,是交换双方各自用以交换的财产的所有权。缺乏这种前提,交换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债权的实现又大多以债权人取得财产的所有权为结果。

商品的交换也就是所有权的交换。

(2)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债权和物权为两类不同的财产权,它们反映着不同的财产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债权为请求权,而物权为支配权。

第二、除了法定之债外,合同之债的设定采取任意主义,而物权的设定采取法定主义。

另外,债权的发生,可由不法行为引起;而物权的发生,则只能由合法行为或者事实引起。

第三、债权为相对权,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主体(债务人)主张;物权为绝对权,其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一切他人,因此物权得向一切人主张。在此意义上,债权又可称为对人权,物权又可称为对世权。第四,在权利的客体上,债权的客体(标的)为给付,即债务人的特定行为;而物权的客体只能是物。作为债权标的物的物可以是不特定的种类物,也可以是债权成立时尚不存在的物,但法律禁止流通的物不能作为债权的标的物。而作为物权客体的物只能是现实的,特定的物,法律禁止流通的物,也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作为债权标的的给付,多为债务人的积极行为;而在物权关系中,义务主体的行为通常为不作为。

第五,在权利的效力上,债权与物权具有下列区别:

1、物权具有排他性,债权具有相容性。

2、物权与债权同时存在于同一物之上时,物权具有优先效力而普通债权只有在物权人的利益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实现。

3、物权具有追及性,无论物权标的物的占有发生

何种变动,权利人均得追及物之所在,行使权利,请求偿还,或者请求损害赔偿;而债权则无追及性,债的标的物为第三人占有时,无论其占有是合法还是非法,债权人对该第三人均无依其债权请求返还或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第六、债权具有时限性,物权则无。

债权为有期限的权利,不能永久存续,它可因清偿等原因而消灭;而物权尤其是所有权,只要标的物存在权利就存在,法律上没有期限的限制,只有标的物灭失或具有法律规定的特别原因,才会导致所有权的消灭。

第七、债权的转让有一定的限制,而物权的转让则一般没有限制。

债权的标的为债务人的行为,且多具有人身信赖的性质,因而法律对于债权的转让设有一些限制;而物权含有处分权,除法律规定禁止流通或者限制流通的物以外,所有人出卖其所有物,不须征得任何人的同意。

第八、物权保护的目的一般在于恢复权利人对于物的支配,因而以恢复原状为原则,注重于采用物上请求权的方法,除了民法对于物权的保护,其它如刑法、行政法等也对物权给予保护;债权的保护目的在于实现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多采用支付违约金、采取补救措施、强制履行、损害赔偿等裣损失的方法,而且对债权的保护一般限于民法上的保护。

(二)债务

1、概念、特征

(1)概念

债务是指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义务人所负担的应为或不为特定行为义务。

(2)特征

①债务在法律上具有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拘束力

②债务是债务人负担的不利益

③债务的内容也具有特定性

④债务不能永久存在(1)给付义务

①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

所谓主给付义务,是指债之关系所固有的、必备的,并能决定债之关系尤其是合同关系类型的基本义务。

所谓从给付义务,是指主给付义务以外的,债权人可以独立诉请履行,旨在使债权人利益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义务。

②原给付义务和次给付义务

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原给付义务和次给付义务。

原给付义务,又称为第一次给付义务,是指债之关系中原定的履行义务。

次给付义务,又称为第二次给付义务,是指在原给付义务与履行过程中因特殊事由演变而生的义务,主要情形有二:一是因原给付义务给付不能、给付迟延、不完全给付而生之义务,此种损害赔偿义务有替代原给付义务者,亦有与原给付义务并存者;二是契约解除后所生恢复原状义务。

(2)附随义务

附随义务的理论源于德国,后被各国判例及学说所接受,但至今人们仍未对附随义务形成统一定义。

附随义务即指法律无明文规定,当事人亦无明确约定,为保护对方利益和稳定交易秩序,当事人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担的义务。

附随义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为实现债权人给付利益的附随义务,主要体现为通知、照顾、忠实、协助、说明、不为禁止营业的义务。

②为维护相对人人身及财产利益的附随义务,主要表现为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和不为加害给付。

相应地,附随义务也就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①促进主给付义务的实现,使债权人的给付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辅助功能);

②维护他方当事人人身或财产上的利益(保护功能)。

(3)不真正义务

所谓不真正义务是指在合同关系中非违约方的损害减损义务。

不真正义务为一种强度较弱的义务,其主要特征在于相对人通常不得请求履行,而其违反并不发生损害赔偿责任,仅使负担此项义务者遭受权利减损或丧失的不利益而已。

我国《合同法》第119条亦规定了不真正义务:“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3、债务与责任

(1)罗马法:关于债务与责任,罗马法未对其加以区别,债的侧重点是责任、法律约束、法锁,“罗马法将‘法锁’视为债的本质所在”。在罗马法中“债务与责任合而成为债务之观念,责任常随债务而生,二者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2)英美法:在英美法中,责任系债务不履行的当然结果,债务与责任结合而为一个法律关系,权利(right)和责任(duty)是关联名词(correlatives),有权利必有责任,无责任必无权利,债务与责任不加区分,属同义语。这并非因为其债法理论不发达,而在于其认为没有区分的必要。

(3)日尔曼法:德国固有法,即日尔曼法中才将债务(Schuld )与责任(Haftung)区别,债务为“当为”,不含有法的强制在内,债权为无强制债务人给付之权。如果想要强制债务人为给付行为,必须在债务之外另有责任关系存在。责任为替代,为债务人当为给付而未为给付时应服从债权人的强制取得之关系,具有担保债务履行的作用。正是因为此强制取得的责任关系附加于债务关系之上,债务关系才具有拘束力。

将债务与责任相分离是日尔曼法对现代民法的巨大贡献。现代大陆法系民法受日尔曼法的影响,均严格区分债务与责任。

※※债权、债务与责任三者的关系

首先,债权、债务、责任同为债的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债权、债务为债的法律关系的内容,责任是债权、债务实现的法律保障,债权、债务只有与责任相结合,债权才受到责任关系的保护。

其次,责任使债权具有法律上的力。债权为请求权,债权人不能直接支配标的物及义务人,仅能请求义务人履行义务。在债务人不为给付时,债权人须藉法律上的力强制债务人为给付或赔偿损害。正是由于责任的存在,债权才具有此法律上的力。

最后,责任为一种特殊的债,以义务的不履行为停止条件。在此条件成就前,责任关系已经存在,但未生效。当债务人履行给付时,责任关系就不生效;只有当债务人不为给付时,责任关系才发生效力。并且这时的责任往往表现为由国家公权力保障债权的实现,即由法院或仲裁机关作出裁判,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

四、债的标的

(一)给付的概念及要件

1、给付的概念

给付,即债权债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债务人应为的特定行为。我国债法理论上的客体,在德国民法称为内容,在日本民法称为目的。

注意:给付与通常所说的履行、清偿的区别

给付是债的客体,是对债务人的行为的抽象。给付概括了债务人的交付财物、支付金钱、提供服务等履行债务的不同形态,债务人的具体行为如何,在所不问;而履行和清偿则是针对债务人的具体行为而言的,如果债的内容不确定,则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债的关系就不可能因清偿而消灭。

给付是从静态的角度,说明债权债务关系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履行、清偿是从动态的角度,分别描述债的效力和债的消灭的过程;

可以说,给付是就债的标的或客体而言的,履行是就债的效力而言的,清偿是就债的消灭而言的。

2、给付的要件

债的标的可以依法律规定,也可以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自由设定。债的关系由当事人协商确定时,给付须具备以下条件:

(1)适法。给付行为必须合法,或者至少不为法律所禁止。

(2)得为确定。关于给付确定的时间,可以在债成立时确定,也可以在债成立后确定。

(3)适格。即依事务的性质,适合于作为债的标的。

①作为债的标的的给付,须具有法律意义;

②给付还须为私法上的事务。

给付是否具有财产上的价格,对于债的标的并无影响。

(二)给付的形态

在不同的债的关系中,给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即债务人应为的行为,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给付的形态,就是依给付行为的具体方式对给付所作的划分。

划分给付形态的意义:

划分债的标的的各种形态,不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体系需要,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给付形态,对债务人的履行具有不同的要求,在债务违反的构成要件及责任的承担上,也是各有不同。

给付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付财物

***债务人交付财物,有以下四种形式:(1)现实交付,指将财产的占有现实地转移给债权人,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交付方式。

(2)简易交付,指债权人已占有标的物,依债权人与债务人所达成的让与物的合意,即完成交付。

(3)占有改定,指于交付后,债务人仍然占有让与物,依债权人与债务人所达成的让与物的协议,即为完成交付。

(4)指示交付,指财产为第三人占有时,债务人将物的返还请求权移转于债权人时,即为完成交付。

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与现实交付的法律后果相同,在所有权自交付时起转移的民法理论之下,均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果。

***交付作为给付的形态,与给付本身有着不同:

其一,给付是债的标的,而交付是给付诸多形态中的一种,除交付这种形态外,给付的形态还有支付金钱、提供劳务、转移权利等,不作为不能成立交付。

其二,此外,给付通常具有财产内容,但也不尽如此,不作为的给付就不具有财产内容,而交付财物均具财产利益,可以以金钱计算,并会给债权人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

其三,在许多债的关系到中,给付要持续一定期间,而交付一般在短时间即可完成。

因而不能将给付与交付作为同义使用。

2、支付金钱

金钱仅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3、移转权利

这里的移转权利,仅指不伴随物而单独作为转移对象的权利,即债权、知识产权、他物权、股权等。

4、提供劳务

提供劳务指债务人以自已的劳作、服务供债权人消费。

5、提交成果

提交成果是债务人以自己的劳动、技术、智能等为债权人完成一定的工作,并将成果交与债权人。

提交成果与提供劳务不同,提交成果侧重于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交工作成果,而提供劳务则只要求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单纯的服务或劳作。如果给付形态为提交成果,则即使债务人付出了劳动、但没有工作成果,也构成债务不履行,也应承担债务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6、不作为

不作为指不为特定之行为,包括单纯的不作为与容忍。

(三)给付的分类

1、积极给付与消极给付

积极给付——债务人应以作为的方式而为的给付。

消极给付——债务人应以不作为的方式而为的给付。

2、财产性给付与非财产性给付

财产性给付——具有财产性内容,其给付结果可以金钱价格计算。

非财产性给付——不具有财产性内容,且其给付不能可以金钱价格计算。

3、可分给付与不可分给付

可分给付——一个给付可分为数个给付而不损害其债的目的。

不可分给付——一个给付不能分为数个给付或者分为数个给付将损害其债的目的。

4、继续给付与非继续给付

继续给付——一个给付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

非继续给付——一次行为即可完成的给付,也称一时的给付。

5、单纯给付与合成给付

单纯给付——一个行为所构成的给付。

合成给付——数个行为相融合所构成的给付。第一章债的概述

第三节债的种类

一、法定之债和意定之债

按照债的设定及其内容是否允许当事人自由决定,债可以分为法定之债和意定之债。

(一)意定之债

意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完全由当事人依其自由意思加以决定的债。

合同、单方允诺属于意定之债。

(二)法定之债

法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均由法律加以明确规定的债。

法定之债的法定有两层含义:

一是债的发生由法律直接规定。

二是债的内容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

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缔约上过失均属于法定之债。

二、主债和从债

按照两个并存的具有牵连关系的债相互之间的效力,可以将债划分为主债和从债。

(一)主债

主债是指在两个并存的债中,居于主要地位,能够决定债的命运的债。

(二)从债

从债是指在两个并存的债中,效力居于从属地位的债。

(三)区分主债与从债的意义

主债与从债是两个单独的债,但由于其具有牵连性,从债的效力依附于主债的效力。区分主债与从债有三层含义:

其一,主债是从债发生的根据,或者说主债是从债得以发生的基础关系,没有主债,从债不可能发生。其二,主债的效力决定从债的效力,主债不成立从债也不成立,主债因瑕疵而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时,从债也随之失去效力。

其三,当主债因清偿等原因消灭时,从债也随之消灭。

三、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一)特定之债

特定之债,是指以特定物为标的的债。

特定之债发生在以交付财物为给付形态的债权债务关系中。特定之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特定之债,标的物被商定或指定后,债权人或债务人原则上不得变更;债权人有请求债务人交付特定物的权利,债务人也负有交付此特定物的义务。

第二,在特定之债,当标的物灭失时,发生履行不能。如因不可抗力而灭失,则债务人的给付义务消灭;如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灭失,则债务人交付特定物的义务转化为损害赔偿义务。

第三,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特定之债,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自债的关系成立时起所有权即移转于债权人,这时标的物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也自债成立时起转移于债权人。

(二)种类之债

1、种类之债的概念及特点

种类之债,是指以不特定而可特定的物为标的的债。

种类之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种类之债以种类定给付标的物。

第二,种类之债只有在标的物特定之后才能履行。第三,种类之债的标的物的所有权自交付时转移于债权人,而不能于债的关系成立时即移转于债权人,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特别约定者除外。

第四,种类之债通常不发生全部不能。

2、种类之债的特定

种类之债须加以特定,否则,债将无法履行。种类之债的特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1)依债务人的行为特定

债务人交付物的行为完成时,种类之债的标的物即为特定物。由于债务人交付物的地点有所不同,因而种类物的特定也有不同。

①在债权人的住所地交付标的物时,债务人须将种类物中的特定部分运至债权人住所并提出交付,标的物即为特定。在此之前,标的物尚未特定,因而标的物意外灭失的风险责任,即使发生在运送过程中,也应由债务人负担。在债务人交付而债权人明示拒绝受领或者债务人的履行须债权人协助的情形,债务人将交付的意思通知债权人时,种类之债的标的物即为特定。

②在债务人的住所地交付标的物时,债务人将标的物从种类物中分离出来并通知债权人时,标的物即为特定。标的物的分离时间与债务人通知债权人的时间不必一致,但债务人通知债权人时标的物必须已经分离。当债权人下落不明债务人无法通知时,债务人将标的物分离并置于可识别的状态,亦为特定。

③债的履行地为第三地时,如果依约定应由债务人

将标的物运至第三地的,则在第三地债务人向债权人提出交付时,标的物即为特定;如果依约定债务人并无将标的物运至第三地的义务,而是基于债权人的请求将标的物交给第三人由第三人承运的,则当债务人将物交至承运方时,标的物即为特定。

(2)依当事人的合意特定

种类之债标的物的特定,依当事人的合意特定的有以下情形:

①在债权发生后,当事人又以契约的方式直接指定给付的标的物。但对于给付物的特定,仅有单纯的合意是不够的,还须将标的物事实上与种类物的其他部分相区分才能特定。

②依当事人的约定,将指定权授与当事人一方或第三人时,经指定权人的指定,标的物即为特定。

此外,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债务人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中确定的义务时,债权人有权申请强制执行。如果债权的标的物为不特定物时,以人民法院对不特定物采取强制措施时即为特定。

3、特定的效力

种类之债一经特定,即变更为特定之债,其效力与原发的特定之债相同。

但种类之债的特定与选择之债的选择不同,特定的效力不具有溯及力,自特定之时仅向将来生效,而非溯及于债权发生之时。

在种类之债的标的物特定后,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给付特定的标的物的权利,债务人也负有给付此特定的标的物的义务,债务人原则上不得变更此标的物。当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毁损灭失时,债务人可以免除给付义务,但在标的物特定之前毁损灭失的,通常不能免除给付义务。

(三)区分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的意义

将债区分为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的法律意义:

1、转移财产所有权的特定之债的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债成立时起转移;而通过种类之债取得所有权的,标的物的所有权通常只能自交付时起转移,或由双方特别约定自标的物特定时起转移。

2、特定之债的标的物在债的关系成立时就是确定的,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债的标的物毁损灭失时,发生债的履行不能;而种类之债的标的物是不特定的,当债务人的部分种类物毁损灭失而非全部灭失时,则不发生履行不能的问题。

四、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区分标准:债是否有数个标的,而由当事人于事后在数个给付中确定一个而为履行。

(一)简单之债

简单之债是指债的标的是单一的,当事人只能就该种标的履行的债。由于简单之债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机会,因而又称为不可选择之债。

在简单之债中,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简单,一般不容易发生争议。

(二)选择之债

1、选择之债的概念

选择之债是指债的关系成立时有数个标的,享有选择权的当事人有权从数个标的中选择其一而为给付的债。

凡物或者行为、特定物与不特定物以及债务履行期限、时间、地点、标的物的数量等,在选择之债中均可用于选择。

2、选择之债的性质

关于选择之债的性质,学说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1)选择之债为复数债:又分停止条件说与解除条件说。

(2)选择之债为单数债:又分条件说与特殊之债说。

(3)折衷说:选择权归债权人时为复数债;归债务人时为单数债;归第三人时为附条件的债。

通说认为选择之债为单数债。

3、选择之债的特定

从选择之债的数宗给付中确定一种给付,称为选择之债的特定。

选择之债须经特定后,债务才能得到履行。因而选择之债的特定,对于双方当事人极为重要。

选择之债的特定有三种方法:一是因合意而特定,二是因行使选择权而特定,三是因给付不能而特定。

(1)因合意而特定

即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从数个给付中选择一个给付作为债的标的,这时给付得以明确,选择之债即成为简单之债。

(2)因行使选择权而特定

选择之债中,享有选择权的人行使选择权,从而在数个给付中确定一种给付,使选择之债成为简单之债。这也是选择之债特定的比较常见的方法。

①选择权的性质

选择权为形成权;选择权归属于债的当事人时为非

专属权,但归属于第三人时则原则上为专属权;选择权对于债权具有依附关系,不得与债权脱离而单独让与他人。

②选择权的归属

选择权可以归属于债权人、债务人或第三人。一般国家民法都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选择权属于债务人。即选择之债,依法律的规定而产生者,通常由法律规定其选择权的归属;由当事人约定而产生者,依当事人的约定确定选择权的归属;当法律无明文规定,当事人也无约定时,权衡债务人及债权人的利益及保证债的顺利履行,选择权应属于债务人。

③选择权的行使

债权人或债务人行使选择权时应以意思表示向对方为之,原则上不得附有条件或期限。选择的效力,于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发生效力,无须相对人的承诺。

由第三人行使选择权的,多数国家法律规定第三人须向债权人和债务人为意思表示,但也有的国家法律规定第三人向债权人或债务人中的一人为意思表示即可,如日本。

第三人所为的同一内容的意思表示,同时到达债权人及债务人的,同时发生选择的效力,先后到达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以后一意思表示到达时发生选择的效力;第三人所作的内容相异的两个意思表示,无论同时或先后到达债权人及债务人,均不发生选择的效力。

选择为意思表示,适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选择权人为选择的意思表示时,可以采用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默示的方式。选择的意思表示一经达知当事人即发生选择的效力,非经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同意,不得随意撤回或变更。债权人或债务人行使选择权的,其撤回或变更应征得相对人的同意;第三人行使选择权的,其撤回或变更应同时征得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同意。

④选择权的转移

各国法律均规定选择权应于一定期间内行使,选择权人不在规定期间内行使选择权的,选择权归属于他方当事人。

选择权的行使未定有期限者,清偿期到来时,无选择权的当事人可定相当合理期限催告选择权人行使选择权,选择权人届时仍未选择的,选择权归催告的当事人。

当第三人有选择权时,如果第三人不能或不欲选择时,选择权归债务人。

所谓不能选择是指第三人因疾病、不在及其他障碍,不能为选择;

所谓不欲选择,是指第三人能选择而不想选择。第三人不欲选择时,应将此意思表示于外部,此时无须债权已届清偿期,也无须当事人对第三人限期催告,债务人即享有选择权。

⑤选择的效力

依选择权人的选择,选择之债成为简单之债,但不一定成为特定之债。如果所选定的给付物,系以种类指示,其履行仍然要依种类之债的有关规定,仍需加以特定。

选择的效力不仅向将来发生,并溯及于债的关系发生之时。即债权人有选择权的,如因债务人应负责之事由导致给付不能时,债权人仍有权选择已经不能的给付请求赔偿因给付不能而受到的损失;债务人有选择权时,如因债权人应负责的事由导致给付不能时,债务人仍有权选择已经不能的给付,从而免除其债务。

(3)因给付不能而特定

给付不能对选择之债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如果数个给付中发生一个给付不能,而剩余的给付仍有数个可供选择时,选择之债仍存在于剩余的给付之上;

第二,如果数个给付因给付不能仅存一种给付时,由于选择权已无从行使,该选择之债成为简单之债;

第三,数个给付全部陷于给付不能,这时适用法律关于履行不能的规定处理。

(三)区分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的意义

将债分为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的法律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简单之债的标的是特定的一种,比较简单、

明确,当事人不容易发生歧义;而选择之债的标的有数个,只有在有选择权的一方行使选择权后才能特定,相对简单之债而言,选择之债比较复杂,也容易产生纠纷。

第二,简单之债的标的一旦无法履行,即为履行不能,产生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而选择之债的某一标的发生履行不能时,当事人可在其他标的中择一履行,只有在所有的标的均发生履行不能时,才发生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

五、货币之债与利息之债

(一)货币之债

1、概念

货币之债,是指以支付一定金额的货币为给付标的的债。货币作为价格的计算标准,代表一定的购买力,因而货币之债又称为价格之债。

货币按其流通力的不同,有通用货币和外国货币两种。

通用货币是指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通用力的货币,又称为法定货币。在我国,通用货币为人民币。外国货币,严格而言为非通用货币,目前在我国尚不能自由流通,但可作为具有涉外因素的债的关系的标的物或者作为兑换、储蓄合同的标的。

此外还有一类特种货币,即已经失去流通力的货币,如古代货币、纪念币等,一般只作收藏,虽可作为物成为合同的标的,如互易合同、买卖合同的标的,但其已不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不能成立货币之债。

因而在理解货币之债时,应作狭义理解,即仅指以支付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标的的债。

2、特点

货币之债与其他债相比,有如下显著的特点:(1)货币之债不发生履行不能,不适用民法关于履行不能的有关规定;

(2)货币之债不会因不可抗力而免责,不适用法律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3)货币之债的债务人履行迟延时,无论其对于迟延有无过失,均应负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

(二)利息之债

利息之债是指以支付原本债权的收益为标的的债。利息之债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利息之债除金钱作为利息之外还包括物,如以粮食作为利息;狭义的利息之债仅指金钱利息之债。

这里的利息之债限于金钱利息之债。1、利息之债的性质

利息之债具有附从性。利息之债是以原本债权的存在为前提的债,其对于原本债权具有从属性。(1)原本债权最初不成立或因其他事由被撤销时,利息之债也失去其存在基础;

(2)当原本债权移转时,当事人如无特别约定,利息之债也随之转移;

(3)在为原本债权设定担保时,其担保范围及于因主债所生的利息。

(二)利息的类型

依利息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约定利息和法定利息两类。

约定利息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的利息。

依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可以约定利息,但其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即民间借款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限的借款利率的四倍,否则超过的部分无效;如果自然人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法律规定视为不支付利息。

法定利息是依法律强行性规定而产生的利息。如银行贷款利息即属法定利息。

(三)复利

复利是指将利息滚入本金而再生的利息。

以利作本,将会使债权迅速增加,危及公平交易,因而各国法律无一不加以禁止。

我国合同法也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四)利息之债的效力

利息之债虽然与本债之间有附从关系,但其仍为独立的一种债,可单独消灭,当事人双方可以以契约消灭利息之债,并且利息债权也可以单独让与。

当一方当事人迟延清偿时,应向对方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迟延履行利息的利率按照法定贷款利率计算;向银行贷款的,除应还本付息外,还应支付逾期利息。

此外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执行人(债务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即在按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的债务利息上增加一倍利息。

六、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

在民法上,将债的双方当事人均为一人的,称为单一之债;将债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或二人以上的,称为多数人之债。

显然,多数人之债较单一之债复杂:因为在多数人之债中,不仅存在着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多数的债权人之间或多数的债务人之间的关系。

我国《民法通则》只规定了两种多数人之债,即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

区分标准:债的多数主体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

(一)按份之债

1、按份之债的概念

按份之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各自按照一定的份额(等份或不等份)享有债权或承担债务的债。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权人各自就自己的债权份额享有请求权、受领权的,为按份债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务人各自就自己的债务份额承担清偿义务的,为按份债务。

我国《民法通则》第86条规定:“债权人为二人以上的,按照确定的份额分享权利,债务人为二人以上的,按照确定的份额分担义务。”

在多数人之债中,除法律有特别规定或者当事人有特别约定外,都属于按份之债。

2、按份之债的成立要件

按份之债的成立,须具备以下要件:

(1)债的一方当事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

当债权人为多数时,为按份债权,当债务人为多数时,为按份债务。

(2)给付须基于同一原因

即按份之债的发生须基于同一给付原因,但在特殊情况下,因债的移转,也可以发生按份之债。

(3)债的标的为可分

即债的标的为可分给付。不可分的给付,不能成立按份之债。此“不可分”,包括给付性质上不可分以及因当事人约定给付不可分两种情形。

(4)当事人依一定的份额享有债权或负担债务

可在债的关系成立时确定,数个债权人依一定的份额享有债权,数个债务人依一定的份额负担债务。也可在债的关系成立后确定了各自的债权份额或者债务份额。

3、按份之债效力

(1)按份之债的主体在自己的份额内享有权利或负担义务。

(2)就某一债权人或者某一债务人发生的事项,如受领迟延、履行迟延等,对于其他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不产生影响;某一债权人或某一债务人作出的免除债务、提存、抵销、债的关系无效或被撤销、以及某一债务人因不可抗力或时效完成而消灭债务等事项,对其他债的当事人也不发生影响。

(3)在按份债权中,如果一个债权人受领的履行超过自己受领的份额时,除非系代其他债权人受领,则可以构成无因管理,否则就其超过受领份额的部分,构成不当得利,应向对其履行债务的债务人返还不当得利。

在按份债务中,如果一个债务人履行的债务超过了其份额,除非其系代其他债务人履行,则成立第三人清偿,此被代清偿的债务人的债务可因此而消灭,否则就其超额清偿部分,有权要求接受清偿的债权人返还不当得利。

(4)当按份之债基于合同而产生时,合同的解除应当由一方全体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全体为之。就按份之债发生诉讼时,全体债权人及全体债务人均应参加诉讼。

(二)连带之债

1、连带之债的概念

连带之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对外享有连带债权或负有连带债务的债。在连带之债中,多数债权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要求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的权利,这种连带关系称之为连带债权;多数债务人中的任何一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这种连带关系称之为连带债务。《民法通则》第87条规定:“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一方人数为二人以上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享有连带权利的每个债权人,都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负有连带义务的每个债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履行了义务的人,有权要求其他负有连带义务的人偿付他应当承担的份额。”

2、连带之债的发生

(1)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发生

①个人合伙债务(民通35条2款)。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合伙型联营(民通52条)。联营各方仍然保持各方独立的法人资格,各方共同出资另组联营

组织,即合伙组织或者合伙企业,联营企业盈利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进行分配,联营亏损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③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连带责任(民通130条)。民通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④连带保证中的连带责任(担保法18—20条)。连带保证是债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又可以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连带保证人所负的债务为连带债务。

⑤代理关系中的连带责任。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授权不明时本人与代理人的连带责任(民通65条3款);

二是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的连带责任(民通66条3款);

三是恶意第三人与无权代理人的连带责任(民通66条4款);

四是代理关系中因违法行为产生的本人与代理人的连带责任(民通67条);

五是转委托不明时代理人与有过错的转托代理人的连带责任(民通意见81条);

六是共同代理人之间的连带责任(合同法409条)。

⑥其它法律中连带责任。如《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中也规定了许多种连带责任。

(2)因当事人约定而产生

连带之债发生另一个依据,是当事人的约定。在当事人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连带之债。

3、连带之债的成立条件

(1)债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数人;

单一之债无成立连带之债的可能。

(2)债的标的须为同一;

标的不同一不能成立连带之债。

(3)数个债须具有同一目的;

此目的是指连带债务对于债权的确保和满足。依通说,连带之债为数个债的集合,而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的,正是数个债所具有的同一目的。(4)数个债权人或债务人之间须具有连带关系。

所谓连带关系,是指对于数个债权或数个债务人中的一人所发生的非关于个人利益的事项,对于其他债权人或债务人也发生同样的效力。

4、连带之债的效力

(1)连带之债的外部效力

连带之债的外部效力,即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发生的效力。

①在连带债权的情况下,各债权人均有权向债务人请求全部给付,债务人也有权向任何一个债权人主动履行义务,一个债权人受领了债务人的全部给付,其他债权人的债权即归于消灭。

②在连带债务的情况下,每一个债务人均负有向债权人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债权人有权要求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履行债务,被请求的债务人不得以存在其他债务人为由拒绝给付,也不得以债权人所为的请求超过其应分担份额而为抗辩。连带债务因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履行全部给付而消灭,其他债务人对债权人不再承担给付义务。在连带债务全部清偿之前,全部债务人对未履行部分仍负连带义务。

(2)连带之债的内部效力

连带之债的内部效力,是指连带债权人之间或者连带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连带债务,即各连带债务人之间的求偿关系。

在连带债务中,各债务人通常负担确定的债务份额,且份额一般在连带之债成立时即已确定。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清偿了全部债务的,则其它债务人的债务也随之消灭,因此清偿债务人可就其超过他应承担部分的给付,向其他债务人请求偿还,此即连带债务人之间的求偿权。

在连带债权中,连带债权人的内部关系基本上同于连带债务人之间的内部关系。享有连带债权的每个债权人,都有权利要求债务人履行一部或者全部义务,当然债权人也可以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某一债权人受领全部给付或者受领部分给付超过自己应享有份额的部分,应按债权人之间确定的债权比例交还其他债权人,其他债权人也有权利要求受领给付的债权人予以返还。

不真正连带之债

(一)概念

不真正连带之债,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债之发生原因,对于同一个债权人,所承担的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如其中之一债务人完全履行其债务,其他债务人的债务即因为债权人债权之实现而归于消灭的法律关系。

不真正连带之债,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竟合。

所谓广义的请求权竟合,是债权人就同一个法益而享有的对于数个不同债务人的数个请求权的并存。所谓狭义的请求权竟合,是指债权人就同一个法益而享有的对于同一个债务人的数个请求权的并存。(二)构成要件

1.多个债务须是基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发生原因、事实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公同侵权、合同的约定不产生不真正连带债务。

2. 债权人对数个债务人均享有独立的请求权。

正是因为多个债务是基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所以债权人对数个债务人享有的数个请求权是各自独立的。

3. 数个债务人的给付内容为同一。

正是由于给付内容的同一,才发生一债务人履行债务使其他债务人的债务消灭的问题。

4.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再一起。

各债务人只有各自的单一目的,缺乏共同的目的,没有主观上相互联系。数个债务发生联系,给付内容同一,纯属相关的法律关系的偶然巧合。尽管部分债务人的履行可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消灭,但这只是因债权客观上已得到满足,为维护公平及不使债权人获得额外利益才使其他债务同归消灭,而不是各债务具有公同目的所致。

5. 多数情况下有终局责任人。

终局责任人,指最后真正承担债务责任的人。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先向债权人偿付的债务人,有权向终局责任人求偿。但这种求偿并不是基于当事人的协议或者比例,而是基于特别的法律关系(法律的特别规定),因此,这种求偿不同于连带债务中的求偿关系。

(三)与连带之债的区别

1、发生原因

不真正连带之债的各个债务,其发生原因必不相同。

而在连带之债中,各个债务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同一的。

2、债务人间的关系不真正连带之债的各个债务人之间不具有连带关系,他们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发生对债权人为同一给付的义务。

而连带之债中的数个债务人之间通常从一开始就具有连带关系,共同向债权人负担全部给付义务。

3、债务目的

不真正连带之债的各个债务,没有共同的目的,各个债务人基于各自的债之发生原因而分别地、独自地承担债务,只是因为这些债务指向了债权人的同一法益而偶然地、客观地发生了竟合,但债务人之间并没有确保债权人债权实现这一共同目的,并没有主观上的关联,系“貌合神离”的关系,故称之为“不真正连带之债”。

连带之债的各个债务,具有共同的目的,即各个债务人依其意思或者法律的规定,为确保债权人债权之实现而互相结合,其中各个债务均是达此共同目的的手段。因此,连带之债的各个债务人,具有主观上的关联。这主要是由连带之债中的各个债务在多数的情况下具有共同的发生原因所决定的。

4、债务数额分担

在不真正连带债务,原则上各债务人间无分担部分。

而连带债务的各个债务人之间,在其内部,则是按份之债的关系,所以必有确定的债务数额分担的问题。

5、求偿问题

不真正连带债务,一般不发生内部求偿。除非存在终局责任人,而清偿了债务的人又不是终局责任人时才会发生。

而连带债务的各个债务人之间,在某一债务人对于债权人的清偿额超过自己应当承担的份额时,在债务人的内部即发生求偿关系。

(四)法律效力

1、债权人对于债务人中的一人,数人或全体,得同时或先后请求全部或一部分的债务履行。

2、一个债务人发生了客观上满足债权的事项,其效力及于其他债务人,即其它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债务随之消灭。

3、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的履行请求、免除、混同、消灭时效完成等事项,对其它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对终局责任人的债务免除、混同的效力及与其他债务人,即其他债务人的债务在终局责任人得以免除债务的限度内也归于消灭。

第二章债的效力

第一节债的效力概述

一、债的效力的概念

债的效力是债的关系成立后所表现的法律上的力,属于法律效力的范畴,是法律效力在债的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债的效力有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法律赋予债权人以法律上的力为债的积极效力,即债权的效力;

其二,法律对于债务人的拘束为债的消极效力,即债务的效力。

(一)债权的效力

债权是权利人得对特定的人请求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权的效力指债权在债的关系中所具有的功用。

债权的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债权的请求力

债权的请求力,是指债权人有依其债权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

此处的债权效力,指的是广义上的债权效力。

2、债权的执行力

债权的执行力,是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通过执行程序强制实现其给付的效力。

债权具有执行力也是法律赋予的债的关系的最后保障。

3、债权的保持力

债权的保持力,是指债权人有保持所受给付利益的效力,又称受领保持力。

债权人有权永久保持因履行而取得的利益。

在债权的三效力中,请求力为债权的主要效力,也是债权本质的体现;执行力只有在债权的请求力不足以保障债权时才发生,它是债权的请求力的必要补充;保持力在债的效力中最具实质意义,它体现了债的终极目标。

(二)债务的效力

债务是债务人负担的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义务。债的效力在债务方面,主要表现为:

1、债务人应依约定或法律规定履行全部债务。

2、债的关系成立后,债务人的所有财产成为债的一般担保,债务人以其全部财产作为责任财产,对债务的履行负清偿责任。

3、债务人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时,除应承担债务违反的责任外,还可能被强制执行。

4、债务人虽然履行债务,但其履行有瑕疵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5、依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债务人除应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以及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外,还应履行附随义务,如注意义务、告知义务、照顾义务、说明义务等。

二、债的效力的历史发展及对外扩张

(一)债的效力的历史发展

从宏观上看,各国关于债的效力的规定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债法上的债奴制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法律重视债务人的人身责任:或允许债权人对不履行债务的债务人进行人身奴役、出卖,或规定不履行债务的债务人的人格和财产不受法律保护,带有明显的原始报复色彩。如罗马的《十二表法》中的第三表就特别详细地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古罗马《十二表法》第三表:

(1-4)当债务人承认负债或法庭对此债务已加裁定,30天将是法定宽限期。30天以後,负债者将可被拘捕至法庭。如果负债人不能依裁定之数偿债,或法庭中无人为他辩护,债主可将负债人带走。债主可使用脚镣手铐;镣铐重量随债主之意,不少於15磅或多於15磅。如果负债者自愿,可自理三餐;如不愿意,债主须每日供食粗谷1磅;愿意多给,亦悉随之。

(5)除非债主与负债人达成协议,否则债主可看管负债人60天。这60天中,负债人在一连3个市集日须带到(执政)法庭并宣布其负债额。负债人在第3个市集日将遭处死或送至台伯河彼岸出售。

(6)在第3个市集日,债主可将负债人“瓜分”;所分多於或少於其应得者,皆属无罪。

第二阶段是近代债法时期,各国法律逐渐限制并禁止债权人以私力救济的债奴制,代之以国家的强制,用刑罚手段,对债务人的人身加以强制,作为对其不履行债务的惩罚。

在欧洲一些国家,普遍设立债务监狱,专门关押不履行债务的人。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的2059—2070条曾有对于债务人的人身得予以民

事上拘留的制度,至1867年才为新法所废止;英国于《1869年债务人法》制定后才完全废除因债务引起的监禁;1868年北德国联邦法始废止拘留债务人的制度。

我国早期也实行债奴制,到秦律时予以废除,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中有:“百姓有债务,勿敢强质。擅强质及私受者,皆赀二甲。”在唐宋法上,负债不还,债主得牵掣其财物或奴婢,但须“皆告官司听断”。唐杂律规定,出举之债,官虽不理,但允许拘禁债务人及其户内男口,役身折酬。唐末以后,禁止拘禁,明清律禁止更严。第三阶段为现代债法阶段,随着民事主体人格平等和尊重人格的法律思想的确立,各国均已彻底废止对债务人的人身强制,严禁拘禁债务人。

债的效力不再及于债务人的人身,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债的效力对外扩张的理论、判例和立法。较之传统民法理论,债的效力在范围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二)债的效力的对外扩张

债的效力的对外扩张包括债的效力的内容的扩张和债的效力的范围的扩张。

1、债的效力内容的扩张

在传统民法上,债的内容以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为限,法律未规定或者当事人未约定的事项,不能作为债的内容,对债的当事人不具有拘束力。但随着诚实信用原则在各国的确立,当事人除负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外还负有附随义务。附随义务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当事人也没有约定的在债的履行过程中为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由当事人负担的义务。如交付机器应告知机器的装配、使用及维修方法等。

附随义务理论的适用,使债的效力的内容扩张至双方当事人预先不确定的权利义务范围。

2、债的效力范围的扩张

债的效力在范围上的扩张主要表现在:

第一,各国立法基于需要逐渐承认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在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中,第三人虽非债的当事人,但第三人可依此取得对债务人直接请求履行的权利。

第二,各国的债权保全制度趋于完善。

在罗马法上有债权人撤销之诉,至《法国民法典》中设立了债权人代位权的规定(第1166条),《意大利民法典》第1234条及《日本民法典》第432条都规定了债的一般担保,我国《民法通则》中没有债权保全制度,但合同法第73—75条明确规定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债法中的债权保全制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表明了债权的对外效力。

第三,租赁权的物权化。

罗马法上,有“买卖打破租赁”的原则,这一原则现时普遍为“买卖不破租赁”所代替。这使得租赁权具有了某些物权所具有的特点。

第四,不法侵害债权理论的创立。

在传统民法中,债权为相对权,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严守此理论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1853年,英国法院的Lumley v. Gye一案的判决,提出了第三人不法侵害债权的理论。该理论逐渐被一些国家的立法及判例所接受。该理论确立了“债权之不可侵性”,使债权的效力扩张到一切侵害债权的第三人。

不法侵害债权,指第三人以损害他人债权为目的而妨碍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

故意侵害债权须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第三人主观上为故意,二是第三人有妨碍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三是给债权人造成损害。

第五,债务人依诚实信用原则发生对第三人的义务。

传统民法中,债务人仅对债权人负责,不会对第三人产生义务。但随着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债务人对于与债权人有特殊关系的第三人也应负一定的义务。在此方面,德国的判例和学说上有“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美国统一商法典上有“利益第三人担保责任”;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第2款和第41条也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生产者要求赔偿,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二节履行

一、债的履行原则

履行是债的最主要的效力。

履行,是债务人按照债的本旨实现给付的行为。债的履行应遵循两个原则,即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一)全面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债规定的标的及其质量、数量,由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债务的履行原则。

《合同法》第60条第1款:“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民法通则》第84条第2款:“债权人有权要求债

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

(二)诚实信用原则

所谓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得规避法律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被学者推崇为指导债的履行的“帝王规则”。

诚实信用为债法中的强行性规范,当事人不得以约定排除其适用。因债务履行而在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时,法院得直接援用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处理。《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6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债务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时,发生以下效果:(1)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并不负受领迟延的法律责任;

(2)该履行行为无效,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义务并不消灭,债务人须以合于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债务,如果因此造成履行迟延,债务人应负履行迟延的责任;

(3)因债务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务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4)债务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在某些情形下会造成债权人解除合同。

债权人违反诚实信用时的法律效果大致有:

(1)构成受领迟延;

(2)履行请求不发生法律效力;

(3)契约解除无效;

(4)减轻或解除债务人履行迟延的责任;

(5)在双务合同的对待给付,还可构成履行迟延。案例:

(一)案情

原告:H市某区建筑公司;被告:H市郊县建材公司

原告因建造两栋大楼急需黄沙,遂于1995年9月10日与被告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约定原告购买被告黄沙30车,每吨300元,合同订立1个月以后,由被告送货,货到付款。合同订立后,黄沙价格开始上涨。1个月后,市场价已从300元/吨涨到350元/吨,被告经理李某见价格上涨,不愿如数供货,遂给原告的经办人张某去电话,提出因货源紧张,要求变更货物数量,少供货,遭到原告拒绝。李某遂于次日安排两辆(其中一辆是借用外单位车)130货车,装了两车黄沙(每车装载2吨),送到原告处,并要求以130车为标准计算交货数量。

原告提出被告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尽管合同规定交货数量为30车,但应以东风牌大卡车作为计算标准,每车装4吨。被告已构成故意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被告则提出双方交货数量的计算标准发生重大误解,因此,应当撤销该合同。

(二)对本案的几种不同观点

关于本案中被告是否构成违约,存在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并未构成违约,因为合同规定,被告应交付30车黄沙,但没有说明以什么车型装载,被告以“130”型车为计量标准,也是符合合同规定的,当然原告对此产生了误解,但对这种误解的产生,原告也是有责任的,不能都由被告负责。

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已构成违约,因为尽管合同对计算标准规定不清,但根据当地交易习惯,一般人理解30车黄沙是指用“东风牌”大卡车运载。被告之所以要用“130”型车送货,是因为根本不想按合同供货,所以用该车送货,实际上将交货数量减少。因此被告已经构成违约。

第三种观点认为:尽管合同对交货数量的计算标准规定得不清楚,但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被告不应当以“130”型货车送货,否则,明显有悖于诚信原则,应当承担责任。

(三)作者的观点

本案的主要争议在于:以何种标准计算交货数量。诚然,合同对此规定是不明确的,因为30车黄沙究竟是指什么型号的车,从合同本身来看是不清楚的,而以“130”型的车与“东风牌”卡车运载货物,数量相差一倍。这样,确定计算数量的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对30车的理解:原告、被告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被告关于双方已构成重大误解的观点是否成立?所谓重大误解,是指缔约时当事人由于对合同内容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订立了合同,正是基于错误认识而订立的合同,从而直接影响了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认为,本案不构成重大误解,其原因在于:当事人并未真正发生认识上的错误。毫无疑问,对原告来说,他认为30车就是指以“东风牌”大卡车装载的30车,而对于被告来说,是否也发生了认识上的错误呢?我认为从本案实际情况来看,被告在订约时是应该知道30车不是以“130”型车装载的30车。因为:

首先,被告作为专门生产黄沙并经常给他人送货的企业,应当知道按当地交易习惯,以车为计算标准,一般都是指“东风牌”大卡车,至少不是指“130”型的车,如果要以“130”型车作计算标准,当事人应当有特殊的约定。

其次,被告给他人送货时,主要是用“东风牌”大卡车送货,而在给原告送货,故意以“130”型卡车,甚至从外单位借来一辆送货,而被告却有“东风牌”大卡车闲置不用,显然,被告并没有发生误解,而只是因为想减少供货,而故意使用“130”型车供货。

因此,本案不存在重大误解问题,故不能撤销该合同。

二、履行的内容

(一)给付义务

债务人应依债的内容,在债务履行期限届至时全部完成给付。这是债务人所负的首要义务。

首先,债的当事人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及其品质履行债务。

其次,履行债务的主体应当适当。

一般来说,法定之债应当由法律规定的承担义务的人履行债务;意定之债应当由约定的主体履行义务,但在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也可以由第三人履行债务。

(二)附随义务(狭义)

附随义务是在债的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事先不确定的义务,不可单独诉请履行。

(三)前契约义务和后契约义务

前契约义务,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说明、告知、注意、保密等义务。

后契约义务是指当事人为了维护给付效果或是为了协助相对人终了善后事务所负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

(四)不真正义务

不真正义务,是一种强度较弱的义务,其主要特征是相对人通常不得请求履行,违反不真正义务也不会发生损害赔偿责任,仅使负担此义务者遭受权利减损或者丧失利益而已。

《民法通则》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第三节债务违反(重点)

债务违反,即债务的不履行。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1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11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由于上级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另一方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再由上级机关对它因此所受到的损失负责处理。”

一、履行不能

(一)履行不能的概念

履行不能,又称给付不能,是指债务人由于某种原因,事实上已不可能履行债务。

判断标准:履行是否可能,应依一般社会观念判断,而不能仅凭债务人的观念加以断定。

凡依社会观念认为债务事实上已无法强制执行,即属于履行不能。

即使尚有履行的可能,但如果履行将付出不适当的代价或冒有生命危险,或因此违反更重大的义务,则依诚实信用原则,也应认定为履行不能。

履行不能不包括以下情形(1)履行困难;(2)债务人缺资力;(3)选择之债中尚有可选择的给付;(4)货币之债与利息之债。

(二)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

1、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的履行不能

当履行不能是由于债务人的原因造成时,其法律后果为:

(1)债务人免除履行债务的义务。

如果为全部不能,则债务人可全部免除义务;如果为一部不能,则债务人免除不能部分的债务。如果为永久不能,债务人不再负履行义务;如果为一时不能,则除非以后的履行对债权人已无利益,债务人仍不能免除履行义务。

(2)在合同之债中,债权人可因债务人的履行不能而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

(3)债务人应负因履行不能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在一部不能时,债权人有权请求履行不能部分的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对其他部分,债权人有权要求继续履行;但若因部分不能使得可能部分的履行对债权人已无意义时,债权人有权拒绝接受该部分的履行,从而要求全部不履行的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在全部不能、永久不能时,债权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债务人进行损害赔偿。

2、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的履行不能

在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履行不能时,其法律后果为:

(1)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且不承担债务违反的法律责任。

这时债务人可永久性地免除债务,即使以后债务能够履行,也没有义务再履行债务。在一部不能时,债务人在不能的范围内免除履行义务;在一时不能时,债务人在履行障碍消灭前不负履行迟延的责任。

(2)在双务合同中,债权人免除对待给付的义务;对待给付已经完成的,可依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返还。

(3)债务人应及时向债权人告知履行不能或者需要延期履行或部分履行的理由,并取得有关的证明。

债务人不及时通知使债权人因此受到损失或者使损失扩大的,债务人应负赔偿责任。

3、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的履行不能

如果债务人履行不能是因第三人的原因引起,则产生债权人的代偿请求权。

代偿请求权是指债务人基于引发履行不能的同一原因而取得给付标的的代偿利益时,债权人所享有的请求债务人让与其已取得的代偿利益或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

在双务合同中,因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履行不能时,如果债权人不行使代偿请求权,则债权人同时免除对待给付义务,其已经作出的给付,可依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返还;债权人行使代偿请求权时,其应负对待给付义务,如果行使代偿请求权不能满足原债权全部时,则就其未受清偿部分的价值,按比例减少对待给付。

二、履行迟延

(一)履行迟延的概念

履行迟延,是指债务人对于已届履行期限的债务,能够履行而未履行的现象,又称为债务人迟延、逾期履行。

履行迟延是实践中较常见的债务违反的形态。是否构成履行迟延,系以时间来确定,即是以债的履行期届至时债务人有无履行债务,来判断债务人是否有履行迟延。

履行迟延后可能会转化为其它债务违反形态,如拒绝履行、履行不能等。

(二)履行迟延的构成要件

债务人构成履行迟延,须具备以下要件:

1、须存在有效的财产性债务

非财产性债务不发生履行迟延的问题。

2、须债务已届履行期

债务可分为定有履行期限的债务和不定履行期限的债务。

(1)债务定有履行期限的,债务人届期不履行债务的,即构成履行迟延。

(2)对于未定履行期限的债务,债权人催告成为债务人负迟延责任的必要条件。

《民法通则》第88条规定:“债务人可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3条规定:“未约定偿还期限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应当予以准许。”

3、履行须为可能

如果债务属于履行不能,则自然无从发生履行迟延的问题。

在判断债务能否履行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判断履行可能的时间。履行可能以何时为准,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

(1)有的主张不只在履行期届至时可能,履行期届至后仍为可能的,才为履行可能。

(2)有的主张应以清偿期为标准,在清偿期届至时为可能即可——通说。

4、须有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

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是因不可抗力等无法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造成,则债务人可以免除其迟延履行的责任。

5、债务人无正当理由,未履行其债务

如果债务人有正当理由而未履行债务,如债务人有先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等,均不构成迟延履行。

(三)履行迟延的法律后果

1、全部履行迟延

(1)接受强制履行

债权人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的,债务人于可能的范围内,应当继续履行。继续履行时,债务人还应承担对债权人所造成的其他损害的法律责任。

(2)向债权人支付损害赔偿金或者违约金

在债务人迟延履行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支付违约金或者其他损害赔偿金。

此外,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2条规定,债务人未按已生效的法律文书上规定的履行期限履行义务的,在金钱之债,债务人应当支付双倍利息,其他债务也应支付迟延履行金。

(3)在合同之债,债权人得解除合同

在合同之债,债务人迟延履行时,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但债权人解除合同,原则上要经过催告程序,

即经债权人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4)履行迟延时的加重责任——对迟延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负责。

履行迟延时的加重责任发生在不可抗力和法律特别规定的场合。

①债务人发生履行迟延后,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标的物意外灭失的风险责任,应由债务人负担,但如果债务人能够证明即使没有迟延履行损害也难免发生的除外,这时仍应依风险负担的原则确定债务人是否应承担责任。

②合同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新价格执行,遇价格下降时,按原价格执行。

2、部分履行迟延

(1)债务人部分迟延履行时,债权人可请求迟延部分的履行及因部分迟延所产生的损害赔偿。(2)如果迟延部分的履行对于债权人已无利益,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并请求债务人赔偿损失。(3)如果因部分履行迟延使得债权人对于整个债务的履行已无利益可言,则债权人可拒绝部分履行,返还已受领的部分给付,请求全部不履行的损害赔偿。

履行是否无利益,应依诚实信用原则及具体情事而为决定。

三、不完全履行

(一)不完全履行的概念

不完全履行,又称为不完全给付、不良给付、积极侵害债权,是指债务人虽然履行债务,但其履行不完全符合债务的本旨甚至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的情形。

债务人不完全履行所违反的债的关系上的义务,可以是主给付义务,也可以是从给付义务,还可以是附随义务,但违反附随义务的,债权人不得单独诉请执行。

不完全履行与迟延履行不同。不完全履行,是债务人履行债务不符合债的本旨,而迟延履行是债务人未按照债务履行期限履行债务。

不完全履行与履行不能也不相同,不完全履行是债务人已经履行了债务,但不符合债的要求,而履行不能是债务人已不可能履行债务。

(二)不完全给付的类型

从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损害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不完全履行分为瑕疵给付和加害给付两大类。

1、瑕疵给付

瑕疵给付,是指给付本身不完全,具有瑕疵,以致该给付本身的价值或效用减少或丧失。

瑕疵给付所侵害的是债权人对完全给付所具有的利益,即履行利益。

瑕疵给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多见,最常见的是标的物的质量上的瑕疵或者履行行为上的瑕疵。如承揽完成的工作物质量不合格、房屋修缮人偷工减料使房屋的价值减少等。

另外,债务人不履行附随义务时,也构成瑕疵履行,如出卖人未告知所售机器应特别注意的事项,买受人依通常的方法使用,发生故障或造成损害,这时对附随义务的违反亦构成不完全履行。

2、加害给付

加害给付,是指因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有瑕疵,使债权人的其他利益受到损害。

加害给付所侵害的是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和既有利益。在加害给付中,债权人遭受到损害的利益,可能是财产利益,也可能是人身利益。

例如,债务人交付的家畜患有传染病,致使债权人的其他家畜受传染而死亡;因债务人交付的家电质量不合格,致使使用人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损害等。在加害给付致债权人损害时,债权人究竟以何种根据请求债务人赔偿,学者意见不一:

(1)有的学者认为,因债务人瑕疵履行,使债权人受到原债务范围以外的损害的,仅在债务人有故意或过失的场合,才负赔偿责任,因而债权人只能依侵权行为的规定,请求损害赔偿。

(2)也有学者认为,瑕疵履行行为同时具备侵权行为要件的,债权人除可依债务违反请求损害赔偿外,还有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债权人得选择一种有利的根据请求赔偿。

(3)还有学者认为,瑕疵履行的损害赔偿,是将债权人的侵权行为责任转换为债务违反的责任,此时,债务人的注意义务为“履行债务时应尽交易上的注意义务,以避免加害于债权人”,如果债务人的履行有瑕疵,应认为是基于履行上的过失而负赔偿责任。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在加害给付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受害人选择提起侵权之诉或是违约之诉。

(三)不完全履行的构成要件

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构成不完全履行,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须有履行行为

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是指以履行债务为意思的

行为;与履行债务无关的行为造成债权人损害的,不属于加害给付,属于一般的侵权行为。

2、须债务人的履行不完全合乎债的内容

债务人的履行不完全合乎债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履行的数量上不完全,标的物的品种、规格、型号不合乎规定或标的物有缺陷,加害给付,履行方法上的不完全以及违反附随义务的不完全履行。

3、须可归责于债务人

可归责于债务人,是指债务人对其履行债务所造成的对于债权人的损害,未尽相当的注意。

在瑕疵给付中,无论债务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只要其交付的标的物有瑕疵,债务人即应负责。

在加害给付中,因其系债务人的履行行为造成债权人的其他利益的损失,故应以债务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为要件。

但对于债务人的故意或过失,债权人不负举证责任,债务人须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时,才能免于负责。

此外,还须债务人无免责事由。如果债务人履行不符合债务本旨,是由于不可抗力所致,则债务人并不负不完全履行的责任。此外,如果当事人对不完全履行存有有效的约定的免责条款,也可以不负不完全履行的责任。

(四)不完全履行的法律后果

1、瑕疵履行的法律后果

(1)履行上的瑕疵能够补正

第一,债权人有权拒绝接受有瑕疵的履行,并要求债务人补正。此时,债权人不负受领迟延的责任。第二,因补正标的物导致债务人迟延履行的,债务人应负迟延履行的责任。如果因债务人补正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债务人应负责赔偿。

第三,当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质量或提供的劳务不符合约定时,债权人有权依据情况要求债务人减少价款或者报酬。

第四,标的物虽能补正,但补正对债权人已无利益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

第五,债务人能补正而不补正时,债权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强制债务人补正。但依债务的性质不得强制执行的除外。

(2)履行上的瑕疵不能补正

当债务人履行上的瑕疵不能补正时,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标的物,并可以解除合同,要求损害赔偿。债权人也可以在受领后,要求债务人降低价格或者酬金。

2、加害给付在加害给付时,无论债务人给债权人或是与债权人有特殊关系的第三人造成财产上或是人身上的损害的,债务人均应予以赔偿。

我国《合同法》第122条明确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四、拒绝履行

(一)拒绝履行的概念

拒绝履行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债务而故意不履行债务。

拒绝履行在债务违反的形态中属于比较严重的形态之一。

债务人拒绝履行债务可能发生在债务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债务履行期限到来之时;

其表达方式可以是明示的,如向债权人明确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也可以是以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如将届期应当交付的特定物另卖与他人。

我国《合同法》第108条借鉴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拒绝履行这种债务违反方式与其他债务违反方式有所不同。

(1)其与履行迟延的主要区别在于:迟延履行主要是指债务已届履行期而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并不要求债务人有明确的不履行债务的意思;而拒绝履行则是债务人主观上存在不履行债务的故意,并且以明示的或者行为的方式向对方表明。

(2)拒绝履行与履行不能的主要区别在于:履行不能是客观上债已不可能履行,这种不可能履行的状态与债务人的意思无关;而拒绝履行则是在有可能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故意不履行债务。

(3)拒绝履行与不完全履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完全履行是债务人已履行债务,只是履行不符合债的本旨;而拒绝履行是债务人根本就不存在履行债务的行为。

(二)拒绝履行的构成要件

1、须有合法有效的债务存在

这是拒绝履行的前提条件。

2、须履行仍为可能

只有在可能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拒不履行债务的,才构成拒绝履行。

3、须债务人有拒绝履行债务的表示

债务人的拒绝履行的表示,或者是明示的,或者是以行为的方式为之。

4、须债务人主观上出于故意

即债务人明知存在债务并且能够履行债务而不履行。

5、债务人拒绝履行债务无正当理由

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是因为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或者是因为所附条件未成就,或是因为债务履行期限未到,则为正当行使权利或有正当理由,不构成拒绝履行。

(三)拒绝履行的法律后果

1、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2、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债务人于履行期限届至前明确表示拒绝履行的,不必等到期限届至再主张债务违反的责任。3、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债务。

债权人得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依债务性质不能强制执行的除外)。

4、在双务合同中,债务人表示拒绝履行后,不得以同时履行抗辩权作为抗辩。当债权人有先履行义务时,债权人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

5、在有担保的债务,于债务人明确拒绝履行时,债权人即可请求连带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在有物保时,债权人即可实现担保权。

6、拒绝履行的表示非经债权人同意,原则上不得撤回。

第四节受领迟延

一、债权人的受领

(一)受领的概念

受领,是指债权人接受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

由于作为债的给付的性质不同,受领也有积极受领和消极受领的不同。

(二)受领的法律性质

受领是债权人的权利还是义务?对此,学说不一:法国:学说与判例多认为受领是债权人的义务

德国:旧学派多倾向于受领义务说,新学派则多倾向于受领权利说

日本:学者多认为受领是债权人的义务

台湾:学者多认为受领是债权人的权利而非义务

中国:立法无规定,学者论述很少。

关于受领的法律性质,我们认为:

(1)通常情形下,受领是债权人的一种权利。此种场合,受领迟延的基础,应属债权人对协助义务的违反。

(2)在特别场合,受领可因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而成为一种义务,即债权人必须受领债务人的履行,违反时将构成债务不履行。

二、受领迟延

(一)受领迟延的概念

受领迟延,又称债权人迟延,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已经提供的给付,应当而且能够受领而未为或不能受领的事实。

(二)受领迟延的构成要件

债权人迟延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须债务人的履行需要债权人的协助

债权人的协助义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债权人应到特定的点提取标的物、领取金钱的。

(2)债权人应当提供原材料的。

(3)债权人就债务人的工作应为具体指示的。

(4)债权人应当受领债务人的履行的。

(5)债权人应当提供场地的。

(6)债权人应与债务人共同办理法定的登记手续的。

(7)依债的性质,债权人应将债的标的送往指定地点的。

(8)选择之债中,债权人享有选择权时,债权人应作出选择,否则债务人将无法履行债务。

(9)债权人应当负有某种不作为的义务。

2、须债务已届履行期

债务已届履行期,为受领迟延的时间标准。3、须债务人已经提出或实行履行

债务人已经提出或实行履行,指已使债权人处于可以受领的状态。

4、须债权人不为或者不能受领

不为受领,包括债权人拒绝受领和需要债权人协助而其不为协助两种情形。

不能受领,指债权人因为自身的原因,客观上无法受领。

(三)受领迟延的法律后果

依受领迟延的法律效果,可将受领迟延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债权人不负受领义务。则受领迟延仅减轻债务人的责任,不须债权人对受领迟延具有过失,仅有

债权法案例分析

债权法案例分析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对比分析 -----基于对公报案例的考察 合同与侵权是债法中两大基础性法律关系,二者在构成要件、诉讼时效、赔偿范围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二者是可以清楚分辨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两者相互排斥,导致竞合的状态。在另一种情形下,两者有逐渐融合和统一的趋势,既“contort”,“合同履行中的侵权”。 传统民法理论下两者的区分: 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构成要件无过错责任一般是过错责任。仅产品责任、危险 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相邻关系中的 责任为无过错责任。 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多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严格 责任原则或者公平责任原则。 举证责任只要证明其有违约行为即可,不需要举 证证明违约方对造成违约有过错。 多数侵权责任中,受害人须对行为人 的过错负责举证;过错推定只适用于 少数情况,即特别侵权行为中, 赔偿范围违约责任的赔偿损失额可以由当事人在 合同中约定,如果无约定,根据《合同 法》的规定,赔偿损失额应当相当于受 害人因违约而受的损失,一般包括直接 损失和间接损失。 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原则上包括直 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侵害人格权 时,还可以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不法 造成他人死亡的,赔偿范围还要扩大 至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 用等。 责任方式主要是财产责任,有强制实际履行、支 付违约金、赔偿损失、价格制裁,仅有 合同解除为非财产责任。 既包括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也包 括非财产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 誉、赔礼道歉。 第三人责任由合同当事人向合同相对人承担责任。 再向第三人追偿。 而在侵权责任中,损害后果只能由行 为人本人负责。

债权法专题研究报告

债权法学调查研究报告论不可分之债的完善 系别:政治法律系 班级:法本102班 学号:2010724224 姓名:刘贺

论不可分之债的完善 【摘要】不可分之债是从债的标的(给付)的角度对债的一种观察,连带之债却是从债的主体关系的角度对债的另一种观察,它们在划分标准、形成原因、功能目的、损害赔偿之债的性质、可继承性、整体履行的原因及方式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我国《民法通则》不当地将不可分之债并入到连带之债,只规定了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与传统大陆法系大多数国家民法典的立法模式相悖,因而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再增加可分之债和不可分之债这一分类,以填补法律的漏洞,从而明确地区别不可分之债和连带之债。 【关键词】不可分之债;连带之债;债的标的;债的主体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如下类似问题,比如说,如果张某和李某二人约定为刘某表演一出双簧,假设张某和李某并未明确约定对刘某连带地负责,张某和李某与刘某之间的债是什么性质呢?如果甲不愿意履行,李某可以一个人继续履行吗?如果刘某只是向张某提出了履行请求,张某是否有权利要求和李某一起履行呢?如果因张某和李某任意一人或双方的原因使原债无法履行,在损害赔偿之债中,张某和李某二人是否要对刘某负连带责任呢?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在这个案例中,只要任意一个债务人不愿意履行,双簧表演就无法进行,也就是说这种债要么“整体履行”,要么就转化为“损害赔偿之债”,不可能“部分履行”,在此我们说其“债的标的”(给付)是不可分的,其实,这就构成了“不可分之债”,但是在我国大陆地区却往往不当

地用“连带之债”的理论来调整之。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国《民法通则》只是以第八十六条和第八十七条分别规定了“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虽然在绝大多数的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民法典中都规定了“不可分之债”,但是在我国大陆的民事立法中并不存在“不可分之债”的概念。我国把不可分之债同连带之债混淆。所以有必要区别一下不可分之债与连带之债。这样有利于我国立法对不可分之债完善。下面我将来阐述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划分标准不同 所谓连带之债,是指“以同一给付为标的,债务人或债权人间具有连带关系之复数主体之债”,至于所谓的连带关系,是指“其债务或债权各具有共同之目的而在债之效力上及消灭上互有牵涉之谓”。而所谓不可分之债是指,“以同一不可分给付为标的之复数主体之债”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连带之债是以“债的主体”来划分的,而不可分之债是以“债的标的”来划分的。 二、形成原因不同 正是由于连带之债与不可分之债的划分标准不同,导致各自的形成原因也不同,这其实只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罢了。“连带性”是一个“人为的”上层结构,这是说它完全是由法律或当事人的意愿决定的,“不可分性”却有一个更为“自然的”性质,它来源于给付的客观性质,即使当此等不可分性是由于当事人约定的情形亦同。因而,

最新债权法期末整理复习资料

债的概念和要素 1债的含义 (1)债”的含义的扩张。 (2)两个特定”特定当事人与特定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2、债的客体一一特定行为(给付:交付财物、支付金钱、转移权利、提供劳务或服务、交付工作成果、不作为)。 3、债权的特征一一与物权相对比 (1 )请求权; (2 )相对权;债的相对性:主体、内容、违约责任;债的相对性例外:买卖不破租赁;合同的保 全、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等。 (3)相容性与平等性; (4 )期限性。 4、债权的三项权能: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保护请求权 5、债务 (1 )给付义务:主给付义务(合同关系固有、必备的基本义务);从给付义务(无独立意义,仅补助主义务的功能,如《合同法》第266条承揽人保密义务、空调的安装义务等) (2 )附随义务(依诚信原则,随合同关系发展而产生);以卖车为例,交车并转移所 有权为主给付义务,提供必要材料(如保险单)为从给付义务,告知该车特殊危险为附随义务。附随义务具有辅助和保护功能,违反之,债权人不能通过诉讼强制执行,也不能解除合同,只能请求损害赔偿。 (3)不真正义务(《合同法》第1佃条、158条的规定); 【参考法条】 第一百一十九条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第一百五十八条当事人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买受人怠于通知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 当事人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两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但对标的物有质量保证期的,适用质量保证期,不适用该两年的规定。 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供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买受人不受前两款规定的通知时间的限制。 (4)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 债的分类 1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意定:合同与单方允诺 2、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1)区分标准:标的物是特定物还是种类物。 (2 )区分意义:替代履行;所有权、风险转移。

债权法名词解释

债权法名词解释 1.债: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得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债权:指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请求特定的债务人依据债的规定为特定的给付的权利。 3.债务:根据债务人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4.债的要素:即债的构成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债的主体、债的内容和债的客体。债的主 体也称债的当事人,是指参与债的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其 中.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债务人。 债的内容,是指债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即债权和债务。债的客 体也称债的标的,是指债务人依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应为或不应为的特定行 为,统称为给付。 5.特定之债:指于债的关系成立时,债的标的物即已特定的债。 6.种类之债:指债成立时以未加特定的种类物为给付标的物,仅以一定的种类和数量确定为 给付标的物的债。 7.单一之债:是指债权主体一方和债务主体一方仅为一人的债。 8.多数人之债:是指债权人或债务人有多人的债。 9.连带之债:指在一个债的关系中,债权人或者债权人有数人时,各个债权人均负有履行全 部债务的义务,且全部债务因一次全部履行而归于消灭的债。 10.按份之债:指在债的关系中债的多数主体各自按照确定的份额分享债权或者分担债务的 债。 11.债的效力:法律为了实现债的内容而赋予债之关系的效果,包括对债权人的效力和债务 人的效力。 12.债的履行:指债务人依照当事人的约定,允诺和法律规定实现其给付的行为。 13.不适当的履行:当事人虽有履行的行为,但履行不符合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 14.不完全履行:又称瑕疵履行、不完全给付,指履行本身不完全,具有瑕疵,一致减少或 丧失了给付本身的价值或意义。 15.加害给付:债务人的履行有瑕疵,而且因瑕疵使债权人受到利益之外的损害。 16.受领迟延: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履行应当受领而不为或不能履行。 17.履行不能:是指债务人因某种原因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履行债务。

最新债权法简答论述题复习范围(附答案)

债权法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范围王冬冬整理一、简答题 1、债的特征; 债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得请求一定给付的法律关系。 1) 债为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2) 债为财产性的法律关系。 3) 债为当事人之间的特别结合关系。 4) 债是有存续期限的法律关系。 2、代位权的特征及成立要件; 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得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属于债务人权利的权利。 特征:①债权人代位权属于实体法上的权利,而非诉讼法上的权利; ②债权人的代位权不是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请求权 ③债权人的代位权不是形成权,需依赖债务人的权利而行使 ④是债权的一种法定权能,是债权人固有的权利,而非约定权利。 成立的要件 1) 须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权利且该权利是非专属于债务人本身的权利 2) 须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 3) 须债务人已陷于迟延。 4) 须有保全债权的必要。 3、撤销权的成立要件; 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因债务人所为行为系无偿行为或有偿行为而不同,在无偿行为场合,只需具备客观要件,在有偿行为情况下,需同时具备客观与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①债务人须于债权成立后实施行为②债务人的行为须为使其财产减少的财产行为③须债务人的行为有害债权主观要件:债务人和第三人主观上为恶意 4、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的区别; 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代为履行的保证方式。连带保证,是指债 务人在债务履行期届至时未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既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的保证方式。 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的区别 (1)抗辩权利:一般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连带责任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 (2)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保证期内,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在连带保证的情况下, 保证期内,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3)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在连带保证的情况下,主债务诉讼时 效的中断,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不中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两者保证债务都中断) 5、债的移转的特征; 债的移转,是指在债的内容与客体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债的主体发生变更。债的移转的特征: 1) 债的移转为债的主体的变更。 2) 债的移转不改变债的内容。 3) 债的移转是以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 4) 债的移转保持债的同一性。 6、债权让与的条件及效力; 债的移转,是指在债的内容与客体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债的主体发生变更。债权人一方变更,债务人一方不变的,为债权移转,又称为债权让与。 债权让与的要件 债权让与通常是,基于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关于转让债权的协议,即债权让与合同而发生,须具备以下条件方能生效: 1) 让与人和受让人须就债权转让意思表示一致。 2) 须有有效债权的存在。 3) 须所让与的债权具有可让与性。 按照《合同法》第79条规定,下列情形下的债权不得让与: a) 依债权性质不得让与的债权 这类债权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债权。其二,以特定债权人为基础的债权。其三,基于当事人 间特别信任关系的债权,原则上不得让与。其四,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不得单独让与。 b) 债的当事人双方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可以约定不得转让债权,但其约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 行性规定。

债权法练习题

债权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多数人之债中,依照多数人一方当事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情况,债可分为 〔〕。 A.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B.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C.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D.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2.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应当遵循〔〕,依照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适应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A.协作履行原那么 B.老实信用原那么 C.全面履行原那么 D.经济合理原那么 3. 债权人的代位权是债权人以〔〕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 A.自己 B.债务人 C.第三人 D.代理人 4. 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主观要件是债务人与第三人主观上有〔〕。 A.有意 B.过失 C.过错 D.恶意 5. 保证应当采纳〔〕形式。 A.口头 B.书面 C.推定 D.沉默 6.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 A.撤销权 B.追偿权 C.先诉抗辩权 D.诉权 7. 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住债务人履行期满之日起〔〕。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2年 8. 债的转移是指在债的内容与客体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发生变化。 A.债的主体 B.债的客体 C.债的内容 D.债的标的 9. 债的发生、变更、消灭须有一定的〔〕。 A.法律行为 B.法律事件 C.法律事实 D.法律的规定 10、以下观点是正确的:( ) A、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 B、技术发明是单方法律行为 C、发明埋藏物是单方法律行为 D、拾得遗失物是单方法律行为 11、遗赠扶养协议:( ) A、只能适用继承法,不能适用合同法 B、是身份合同 C、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 D、是债权合同,适用合同法 12. 依照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和分担方式,合同可分为: A.主合同和从合同 B.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 C.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 D.预约合同和本合同 13、合同中未约定标的,那么合同:( ) A、两个意思表示不一致而未成立 B、因违法而无效 C、可撤销 D、可解除 14、甲公司于2月5日以一般信件向乙公司发出要约,要约中表示以2000元一吨的价格卖给乙公司某种型号钢材100吨,甲公司随即又发了一封快件给乙公司,表示原要约中的价格作废,现改为2100元一吨,其他条件不变。一般信件于2月8日到达,快信于2

房屋买卖案例分析

房屋买卖案例分析 一、主题 在房屋买卖过程中“一房二卖”的现象引起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所涉及的不动产的转让、合同的履行、债权关系等进行的分析 二、基本法理 对房屋二重买卖纠纷进行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法理: (一)不动产的特性及一物一权原则 房屋是一种不动产,其位置是固定、不可移动的,而且周围、邻近房屋和环境的状况对房屋的影响很大,因此在不同的土地上建造的房屋会因周边的的环境、交通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同样造价或造型的房屋建在不同城乡、不同地段上,其用途和价格会相差很大。土地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对土地的依附使房屋具有了稀缺性与唯一性,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多个购买者对同一房屋有购买意向,并且在产生纠纷之后会有相互不肯让步的情况发生,甚至有购买者明知房屋已出售却以更高价格与房屋出卖人恶意串通地签订买卖合同,而另一方面,根据一物一权原则,即一物之上绝不得存在两个相抵触的物权,而所有权又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一物之上不能有两个所有权。因此必将有一方会得不到合同的履行,从而引起所有权纠纷。 (二)房屋所有权的取得与合同生效的关系 我国现行法律将合同的生效与房屋所有权的取得作了不同的规定,正因为这种不一致的规定才使得合同的生效与房屋所有权取得之间存在时间差,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到办理过户登记手续通常有一段时间间隔,更易引起二重买卖的现象。 1.房屋买卖的过户登记不同于合同的生效登记 我认为对于二重买卖合同效力的判别标准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进一步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而法律或行政法规并未将房屋买卖过户登记规定

案例分析谈离婚共同债权债务

【广东法迈婚姻家庭律师团队提供】 谈离婚夫妻共同财产共同债务 案件介绍: 甲女士与丈夫乙先生因感情问题在法院诉讼离婚的时候接到一纸诉状。原来,乙先生的朋友丙某因乙先生借款10万未还,将夫妇俩一起告到法院。 丙某称,2004年4月,乙先生向自己借款10万元,两年后又借了5万元。直至去年9月,乙某才向丙某就之前的借款补充出具借条一张,但至今未归还借款。丙某说,借款发生于乙先生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于是,他将乙先生及甲女士告上法庭,请求判令共同偿还15万元。 乙先生表示,借款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开支,应由夫妻共同偿还。对此,甲女士大呼冤枉。她说:乙先生从2004年3月起就在外居住,这15万元借款自己毫不知情,也未用于共同生活开支。 法院认为,虽然本案诉争的借款形成于乙先生、甲女士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但借条上只有乙先生一人的签名,乙先生不能证明妻子知道借款,也不能证明该笔借款用于双方共同生活的开支。因此,法院判决这15万元的借款由乙先生个人偿还。 法律知识链接: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的共同生活需要,以及对共同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而产生的债务。 在承担责任的方式上,夫妻“共同偿还”的责任是连带的清偿责任,不论双方是否已经离婚,均得对共同债务以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所有的财产清偿。债权人有权向夫妻一方或双方要求清偿债务的部份或全部,它不分夫妻应承担的份额,也不分先后顺序,夫妻任何一方应根据债权人的要求全部或部份承担债务,一方财产不足以清偿时,另一方负有清偿责任。 夫妻共同债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财产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为购置这些财产所负的债务; (二)夫妻为家庭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三)夫妻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或者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负的债务; (四)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治病以及为负有法定义务的人治病所负的债务;

债权法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1】某市个体工商户甲与某啤酒厂签订了一份啤酒买卖合同。合同签订后啤酒厂依约将啤酒运到甲的批发点。甲在搬运过程中,一瓶啤酒发生爆炸,啤酒瓶碎片击伤了甲的左眼,经该市人民医院检查确定甲为眼角膜穿孔。啤酒厂只答应退货,但不愿意赔偿甲的医疗费、停业损失费等。双方为此发生争议,甲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啤酒厂赔偿全部损失,包括医疗费、伤残费、误工费、停业损失费等。共计5万元。 问题 1、啤酒厂的违约行为属于哪种形态 2、啤酒厂是否应对甲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3、啤酒厂应该承担的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 本案啤酒厂交付不合格产品导致酒瓶爆炸伤害甲某,既是违约行为又是侵权行为。因此,受害人甲请求权之基础有两个:一是违约损害赔偿,一是侵权损害赔偿,但只能择一行使,道理在于民事责任以填补损害为原则,以惩罚为例外,若同时行使两个请求权,会获得双倍赔偿,所以《合同法》规定在出现责任竞合的时候当事人只能选择一种责任形式追究违约人的责任。本案中甲与某啤酒厂订立啤酒买卖合同,双方应该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各自义务,但是啤酒厂却提供质量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啤酒。由于啤酒厂的行为造成了甲左眼角膜穿孔的人身伤害,治疗该眼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甲或依照《合同法》的规定选择要求啤酒厂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或依照《民法通则》要求啤酒厂承担侵权损害的赔偿责任。当事人遇到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究竟主张哪一种请求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合法权益,这就要视具体案件来进行具体选择。因为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是两种不同的民事责任形式,在程序上和内容上都有区别。这区别主要表现在:(1)构成要件不同。在违约责任中,合同的当事人只要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的义务,且无免责事由的,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在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承担责任的前提,没有损害事实就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2)归责原则不同。违约责任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过错只是个别合同的违约责任构成要件。而侵权责任一般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有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推定过错。(3)责任形式不同。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而侵权责任除财产责任外,还包括非财产责任,即精神损害赔偿。(4)举证责任不同。违约案件的诉讼中,受害人应就对方有违约行为提供证据。如果有损失,应就损害的大小以及违约人的违约行为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除此不需要其它证明。违约人要减轻或者免除自己的责任,就应该提供自己没有违约的证明,或者证明自己的违约是由不可抗力导致。否则,违约人要承担违约责任。侵权案件中,受害人要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该侵害系侵害人行为所致。对于过错责任,侵害人可以通过证明自己没有主观过错来使自己免责。对于无过错责任,行为人可以通过证明自己的行为与对方无关,或者对方是由于他自己的主观过错导致受害。否则,行为人要承担侵权责任。正是因为在诉讼程序和举证责任方面有重大差别,当事人以何种理由提

债权法,合同法期末复习要点提示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债权法,合同法期末复习要点提示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部分 1、按份债权:每个债权人按照各白的份额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的权利。 2、连带债务:债务人为多数,任何一个债务人都负有向债权人为全部给付的义务。 3、债权让与: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债权人将其享有的债权移转于第三人享有。 4、债务承担: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债务人将其负担的债务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负担。 5、代物清偿:以他种给付替代原来给付的清偿。 6、提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清偿人以消灭债为目的,将给付物提交有关机关保存的行为。 7、债权人的代位权: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而危机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有权以白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的权利。 8、要约邀请:又称要约引诱,是指希望他人向白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9、缔约过失责任:是缔约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并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害时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10、先履行抗辩权:又叫后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中,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届期未履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有重大瑕疵的情况下,负有后履行义务的当事人为了保护白己的合同利益,可以拒绝履行白己相应的义务。 11、预期违约:也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 当理由但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其在 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 12、合同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 到危害,而设置的保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 13、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生效要件的规 定,因此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才能生效。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有:1、主体欠缺完全行为能力;2、代理人无权代理(本来无权或者越权代理);3、处分合同的主体

物权法课堂笔记.

物权法课堂笔记 第一章物 第一节物的概述 一.物的概念与特征 (一)物的概念 广义上的物:指一切具有物理意义上的物 狭义上的物(法律研究的对象):仅限于能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具体而言是指人身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控制并具有经济价值的有体物。(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二)物的特征: 1.必须存在于人体之外 2.必须为有体物(占据一定的空间,由人的感官可以感觉到的) 3.必须能够为人力所支配 4.必须独立为一体,且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5.必须是特定物 二.物和物权客体的区别 物权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物权客体范围大于物的客体 第二节物的分类 一.不动产和动产 不动产的概念:⑴是指土地以及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和其他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 ⑵指不能移动,若移动会减少其价值的物体 区分二者的法律意义:①流通的范围和性质不同 ②物权变动的法定条件不同 ③纠纷管辖不同 二.主物和从物 从物:以交易习惯或当事人明确意思表示经常辅助主物而使用的物即为从物。 从物的三个构成要件:①非主物的构成成分②辅助主物使用③主物和从物必须是同一个人

三.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 流通物:指能够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流转产生私法上交易效果的物 限制流通物:指按指令性计划限制购销的物品(炸药,烟草,化肥,黄金白银,公民收藏的文物,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医疗用的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运动枪支, 国营企业闲置的资产,关停并转的资产) 禁止流通物:军用枪支,国家专有物资,土地,矿藏,水油(指所有权) 四.代替物和不代替物 代替物:可以用同品种、数量、质量的物来代替可作为消费的物 不代替物:不可以用同品种、数量、质量的物来代替可作为消费的物(古玩字画) 区别的意义:代替物可以成为消费的物,不可代替物只能作为租赁和租赁的物 五.特定物和不特定物 特定物:指具有独立特征或因权利人的指定而被特别化的物 划定特定物和不特定物的法律价值主要体现在物发生毁损时的后果承担 六.消费物和不消费物 消费物:不能重复使用,一经使用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性质 不消费物:可以重复使用,不改变其形态和性质 区分意义:消费物只可作为消费的对象,不消费物可作为借贷和使用的对象 七.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可分物:依物的性质可以分割,且分割后不影响其价值的物 区别意义:①决定债是可分之债还是不可分之债 ②共同财产是可分的还是不可分的 八.单一物、合成物和聚合物(集合物) 单一物:形态上独立为一体的物(一物一权) 合成物:由数种物结合而成的物 聚合物:由多个独立存在的单一物或者合成物通过聚集而形成的物,每个物 可独立发生作用 区分三者的法律意义:①有利于对所有权存在状态的判断 ②有利于对损害赔偿的判断 九.原物、孳息

2020年新编法学院级本科生债权法试题与参考答案(葛云松)名师精品资料

北京大学法学院2005级本科生债权法期末考试 (开卷考试) 任课教师:葛云松 一、判断正误 请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并对错误命题(包括表述不准确的命题)说明其错误原因。可以不必援引所需适用的法条(援引更好)。本题共16分,每题2分。 1.合同是债的一种形式。 2.甲走路时发现不相识的乙昏倒路边,于是好心将其送往路边电线杆上所贴广告上所载的“老军医”处诊治,乙因被误诊而死亡。甲的行为不构成无因管理。 3.甲在某超市购买了两个玻璃杯,在结帐后拎着刚刚离开超市大门,就因为超市提供的塑料袋有破损而导致杯子漏出并摔碎在地。甲无权要求超市赔偿损失。 4.甲房地产开发公司在预售商品房时发布的广告称:本小区的绿化率将达到50%,但是注明“本广告为要约邀请,以将来的实际状态为准”。乙在看到广告后与甲公司订立预售合同(其中未约定绿化率问题),可是房屋实际交付时发现绿化率仅为30%,因此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乙的主张有法律依据。 5.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有权就次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财产优先受偿。 6.甲公司因开发房地产,将建设工程发包给乙公司。乙公司虽然不具备承建此类建筑物的法定资质,但是工程最终完成并经验收合格。由于合同无效,乙公司无权要求甲公司支付约定的工程价款。 7.甲与乙以及其他人一起进行足球比赛时,乙的一个铲球动作被裁判判为犯规,并导致甲的腿部骨折。甲有权要求乙赔偿损失。 8.过春节时,甲、乙、丙三人一起轮流燃放炮竹取乐,其中甲所燃放的一个“二踢脚”平飞出去并导致行人丁的一只眼睛被炸瞎。丁有权要求甲、乙、丙连带承担赔偿责任。 二、合同设计 本题14分。 注意:(1)回答本题时不必考虑《公司法》上关于股权转让、一人公司等的特别规定,假定双方的股权买卖合同本身完全有效即可,仅仅需要以民法总论中所了解的法人制度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来回答。(2)股权买卖的价款与公司净资产的数额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为股权买卖是在公司人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新、旧股东达成的交易,股权买卖的价款由新股东支付给旧股东,而非公司。当然,净资产数额可能作为双方谈判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3)不必具体援引法律条文和依据,只需要说明大体的思路即可。 甲公司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有A、B、C三人。现A、B、C拟将自己的股权一并出卖给D。 经过查阅公司帐簿,D认可甲公司现有的总资产为200万元,对外负债为50万元。D 认为,公司帐面上的净资产虽然有150万元(总资产200万元减去负债50万元),但是,自己不能确定公司是否还有其他没有记载在帐簿上的债务。 因此,D所希望的交易价格是:以公司净资产150万元为估价基础,自己向A、B、C支

债权总论

一、债的概念和特征 (一)债的概念 所谓“债”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依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所发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可以请求为特定给付的财产性的民事法律关系。 简言之:债就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债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为特定的行为;债务人负有满足债权人的请求而为特定行为的义务。 债权人享有的权利即叫“债权”;债务人负有的义务即为“债务”。注意债的基本含义: 1、债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不具有法律属性的社会关系,不属于债。如所谓的“人情债”。 2、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债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债是特定当事人间的关系,因而债为相对的法律关系。 3、债是特定当事人间得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债以当事人得请求为特定行为为内容。此“特定行为”系债的客体,这种特定行为是一种会给当事人带来财产利益的行为,又称为“给付”,因而债属于财产法律关系。可见,法律上的债不仅仅指给付金钱,其他诸如当事人间得请求提供劳务、交付货物、移转权利等的法律关系也为债。 4、债是按照合同或者法律规定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二)债的法律特征 债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财产关系的结果,物权法律关系也是民法调整财产关系的结果,作为不同的法律概念,债的特征为: 1、债反映财产流转关系 2、债的主体双方只能是特定

[案例解析]债的主体的特定性 甲将一幅名画出售给乙,并约定一个月后交付。丙知道甲出售名画后,愿意比乙更高的价格购买。甲便将该画卖给丙,并当场交付该画与丙,但丙未付款。在此情况下,下列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 A. 乙有权要求丙将该画交付给自己,因为其与甲的买卖合同成立在先 B. 乙有权要求甲交付该画,甲应当向丙请求返还该画,而丙亦应当返还 C. 乙无权要求丙交付该画 D. 乙有权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答案]CD [解析]债的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债权的具有相对性,仅在当事人间有效,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主张权利。 3、债以债务人应为的特定行为为客体 债的客体是给付,亦即债务人应为的特定行为,而给付又是与物、智力成果以及劳务等相联系的。也就是说,物、智力成果以及劳务等是给付的标的或客体。债的客体的这一特征与物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相区分。 4、债须通过债务人的特定行为才能实现其目的 5、债的发生具有任意性、多样性 6、债具有平等性和相容性 物权具有优先性和不相容性,在同一物上不能成立内容不相容的数个关系,同一物上有数个物权关系时,其效力有先后之分。 [案例解析]债具有平等性和相容性 甲分别有债权人乙丙丁。丁为了使自己的债务得到清偿,许诺甲将其全部财产抵押给丁后,为其办理出国手续。甲便与丁签订了抵押合同,并办理了相关手续。因乙丙的债权得不到清偿引起纠纷。

大学债权法复习重点.doc

债权法知识点 一、词义辨析 [1]种类之债与选择之债 种类之债 定义:给付以其种类中的一定数量指示的债。 特定方法:1、债务人交付其物之必要行为完结 2、基于当事人约定,经当事人或者第三人的指定 选择之债 定义:是指债的客体或者其构成因素为两项以上,当事人可以选择其-?进行履行的债。 特定方法:1.选择,即债务人选择 2 .给付不能 【2】债权人的代位权与撤销权 代位权 定义: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之权的权利。成立要件:1、债务人享有对于第三人的权利 2、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 3、债务人已陷于迟延 4、有保全债权的必要 撤销权 定义: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成立要件:1、客观要件 (1)须有债务人的行为 (2)债务人的行为必须以财产为标的 (3)债务人的行为有害债权 2、主观要件 (1)债务人的恶意 (2)受益人的恶意 (3)转得人的恶意 【3】定金与违约金 定金 定义:定金是在合同订立或在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或替代物作为担保的担保方式。

违约金 定义:当事人完全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债务时,必须按约定给付对方的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金钱以外的其他财产。 二者的区别: 1、定金是合同的担保,其目的在于确保合同债权的实现。 违约金是违约责任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填补损害。 2、定金表现为从合同内容。 违约金属于主合同内容。 3、定金预先给付。 违约金在确认违约责任后给付。 4、定金依据双方的约定。 违约金可约定,也可法定。 5、定金不能超过合同总价值的20%。 违约金视损失情况定,但可以预先确定。 [4]单方允诺与单务合同 单方允诺 定义:指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使相对人取得某种权利的意思表示。 单务合同 定义:指一方当事人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只负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合同。 二者区别: 1、单方允诺为单方法律行为,表意人单方作出意思表示行为就成立。 单务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2、单方允诺之债在表意人作出意思表示之时就对表意人有一定的约束力,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单方允诺之债的成立没有任何法律意义。 单务合同在性质上是合同关系,要有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才能成立,仅有一方的意思表示单务合同是不可能发生的。 3、单方允诺是大陆法系的说法。 单务合同是英美法系的说法。 [5]连带保证与连带共同保证 连带保证 定义: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 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民商法学专业民法总论、债权法、破产法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民商法学专业民法总论、债权法、破产法方向考博真 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501 法学系(19) 030105 民商法学 (3) 02民法总论、债 权法、破产法邹海林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4德 语选一②2032民法学③3049商法 学、经济法学 注:跨学科考生初试时,须加试法学综合考试。 二、导师介绍 邹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所商法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金融专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涉外仲裁员等。学术研究领域是破产法、保险法、担保法以及物权法和债权法,发表诸多论文和著作。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债权法练习题

债权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情形中,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同法律关系的是()。 A.甲拾得乙遗失的一块手表B.甲捐赠给乙图书馆一百本书C.甲因踢球打碎乙家的玻璃D.甲鱼塘之鱼跳人乙鱼塘 2.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应当遵循(),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A.协作履行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 C.全面履行原则 D.经济合理原则 3.债权人的代位权是债权人以()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 A.自己 B.债务人 C.第三人 D.代理人 4.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主观要件是债务人与第三人主观上有()。 A.故意 B.过失 C.过错 D.恶意 5. 甲市外贸局下属的外贸进出口服务公司与甲市乙企业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该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了纠纷。此时,外贸进出口服务公司一分为二,分立为甲市外贸商品商行和甲市进出口服务公司(均为独立法人),公司分立时,对上述买卖合同如何处理未作安排。现乙企业到法院就该合同纠纷提起诉讼,本诉讼的被告应当是( ) A.甲市外贸进出口服务公司B.甲市外贸局 C.甲市外贸商品商行或甲市进出口服务公司 D.甲市外贸商品商行和甲市进出口服务公司 6.根据债的主体双方人数划分,债可分为( )。 A.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B.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C.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D.主债和从债 7.连带债务的债权人( ) A.只能向债务人中的一个人或数人同时或先后请求其履行全部债务。 B.只能向全体债务人请求其履行全部债务。 C.只能向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同时或数人请求其履行部分债务。 D、可以向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同时或先后请求其履行全部或部分债务。 8、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上看,债的主体()。 A.双方都是不特定的 B.债权人是特定的,债务人是不特定的 C.债权人是不特定的,债务人是特定的 D.双方都是特定的 9.连带债务中一个债务人履行完全部债务之后,( )。 A.连带债务消失,也不会产生新债 B.债权人还可以向其他连带债务人请求履行 C.连带之债消灭,该债务人对其他债务人有追偿权 D.以上都不对 10.甲向同村的乙买木材,当初没有说明价格,后来到了交货和付款时木材价格上涨,甲和乙对价格有异议相持不下,这时,价格应当按照() A.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确定B.订立合同时订立地的市场价格确定 C.履行合同时订立地的市场价格确定D.履行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确定 11.债的标的为( ). A.特定行为B.特定行为、物 C.特定行为、物、智力成果 D.特定行为、物、智力成果、其他利益 12.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

(三)债权法案例分析

(三)债权法案例分析 一.合同规定甲公司应当在8月30日向乙公司交付一批货物。8月中旬,甲公司把货物运送到乙公司。问:此时乙公司有权如何处理? 二.甲欠乙20万元到期无力偿还,其父病故后遗有价值15万元的住房一套,甲为唯一继承人。乙得知后与甲联系,希望以房抵债。甲便对好友丙说:“反正这房子我继承了也要拿去抵债,不如送给你算了。”二人遂订立赠与协议。 回答:本案中乙享有哪些权利? 三.1992年7月5日河北某毛纺厂与山东某制衣厂签订了购销洗净改良羊毛合同的意向书,其中规定:“制衣厂向毛纺厂购买60支洗净改良羊毛95吨,由制衣厂到毛纺厂验货并带款提货,提货时有关价格问题面议”。该意向书签订以后,毛纺厂多次去电催告制衣厂提货,制衣厂一直以资金短缺为由未提货。1992年12月底,毛纺厂将95吨羊毛派车送往山东,制衣厂收到货后提出原先签订的协议只是一份意向性的合同,且该货物质量存在问题,因此拒绝收货。后制衣厂同意将该货暂时存放在制衣厂的仓库,10天后毛纺厂来检查货物时发现该货已短缺10吨,制衣厂承认其因急需原料已用了10吨,另外85吨拒绝接受。毛纺厂认为制衣厂已经构成违约,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制衣厂支付全部的95吨羊毛的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本案例引自王利明主编:《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总则)》,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问:请从理解合同定义的角度,结合《合同法》相关规定分析本案中意向书的性质? 四.案情:郑某于11月1日在报上刊登广告出售某件古画,价金70万元。魏某于11月3日致函于郑某,表示原意以50万元的价格购买。郑某于11月6日函复愿降价5万元,但应于一周内答复,魏某未为任何表示。到11月26日,郑某再致函于魏某,愿以60万元出售。魏某不知郑某之来信,于11月27日致函于郑某,愿意以60万元购买。郑某之信于11月28日上午到达,魏某之信于11月29日下午到达。郑某于发信后,获知有人愿意以高价购买,即于11月27日下午以特快专递发出撤回之通知,因邮差误投,于11月30日下午才到达魏某手中。魏某即发迟到之通知,并请求交付该件古画,并移转其所有权。12月5日在郑某、魏某二人履约完毕后,魏某请专家鉴定,该古画为赝品,仅值1万元,而且郑某刊登广告时即明知其是赝品。 (1)郑某于11月1日在报上刊登广告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为什么? (2)魏某于11月3日致函于郑某的行为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为什么? (3)如何认定郑某于11月6日函复行为的性质?为什么? (4)到11月26日,郑某再致函于魏某的行为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5)郑某于11月26日再致函于魏某的行为何时生效? (6)郑某发出撤回的通知是否生效?为什么? (7)魏某不知郑某之来信,于11月27日致函于郑某的行为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8)郑某与魏某关于买卖古画的合同何时成立? (9)该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10)如果该合同无效,郑某应当负何种责任?为什么? 五.案情:甲企业(本题下称“甲”)向乙企业(本题下称“乙”)发出传真订货,该传真列明了货物的种类、数量、质量、供货时间、交货方式等,并要求乙在10日内报价。乙接受甲发出传真列明的条件并按期报价,亦要求甲在10日内回复;甲按期复电同意其价格,并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乙在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按甲提出的条件发货,甲收货后未提出异议,亦未付货款。后因市场发生变化,该货物价格下降。甲遂向乙提出,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买卖关系不能成立,故乙应尽快取回货物。乙不同意甲的意见,要求其偿付货款。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