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旅回忆第一次收复藏南的完整版第一部分

军旅回忆第一次收复藏南的完整版第一部分

简易版自序;

我的第一篇军营回忆录用“老海盗1969”的网名发表在“百度文库”中简约版九千多字,主要记录我国我军一段尘封鲜为人知的收复藏南的历史事件,完整版约两万多字,......或许说把自己看的太重,一个当年的“丘八”知道什么?但是搜遍网上,无人谈的清楚说得明白,虽“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为知情人我不写出此事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军收复藏南之“12.10”作战行动计划完整版(前面部分)此部分有些未见任何人。任何报章回忆提及。参与执行该作战行动的团一级以上的首长大部分作古。网上说1987年我军差一点夺回藏南。此文的简约版使用的标题是我军“第一次”一。引言;1962年中印战争的简单回顾:

藏南问题的由来与非法的马克马洪线,在电脑百度里可以轻易查到,这里不再赘述。我所记录的是很多是在网上查不到的。1962年印度军队大举进犯,不断的蚕食我国的领土,由于我国人的特性,不主动惹事,不开第一枪以及后发制人的传统,从开始我军是忍让的,也可以说一人忍再忍,到忍无可忍,到最后不能再忍。我国总理周恩来对此多次给尼赫鲁总理写信,私下交涉,面上谈判,但是印度尼赫鲁政府置若罔闻,由于我军开始的以退为进,使他本人和他的智囊团,错估了我军实力,而过高的印军的实力,不断地叫嚣大胆前进。‘赤色中国是不敢反

击的,将他们赶出去,”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最后终于爆发了中印冲突即中印反击战。

1当时.国际国内形势;

众所周知,印度一直有英国人统治,二战后圣雄甘地的国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7年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行了名族独立。开国尼赫鲁总理在建国之初曾说过一句名言,叫做;“印度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不甘做二流名族的角色,所以令人遗憾的是,在独立前一再反英国政策的印度政府,将英国实行的所有内外政策,边境划分全面继承下来,客观的说他上台后,对内改善民生,对外积极团结第三世界鼓吹和实行不结盟政策,从而成为了不结盟和第三世界的领袖。又因为他有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光环,所以说尼赫鲁的内外威信如日中天。

印度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喜马拉雅山麓以南的广大地区叫印度次大陆,简称次大陆,由于印度块头大人口多,自然成了该地区的霸主。而印度这个名族是有领土野心的,其周边的一些小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无不受到印度的影响,要看印度的眼色行事,而印度对一些小国也一直虎视眈眈,在锡金,在不丹驻扎重兵,面子上说要保护其领土安全,在实际上防止中国的染指,受我们的影响,这两个小国以前是我们有缘源的,是我们的藩属国。其民族就是我们的藏族,其信仰也是藏传佛教,到今天服饰还是和清朝的差不多,由于自清末到民国以来,我国力衰微,鞭

长莫及所以英国人,印度人趁虚而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历史话题,就在近年印度公然吞并了锡金,成了印度的一个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甚至包括很多国家,都希望我们减少领土,缩小块头,最好是四分五裂,以减少潜在威胁)开始我们是不承认的,架不住全世界都承认了,最后也只能顺其自然。

1962年,我国遭受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十分困难,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国力微弱。龟缩在台湾的蒋介石,也准备反攻大陆。外部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是矛盾重重,(赫鲁晓夫反对黄祸,支持印度政府收留达赖,撤走专家等一系列的反华组合拳),美国一直联合西方政府对我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上拼凑所谓半月形包围圈,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封锁第一岛链。长期以来甚至到现在,我们不善对外政策公关,缺乏所谓软实力,在国际上是没有话语权的,可以这么说当时我们在国际上空前孤立。远比现在我们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国际环境上还恶劣。我们当时底气不足,根本不想打仗,所以说当年的反击战实属被逼无奈之举。

2.当时边界现状以及中印军队概况;

尽管我们不承认非法的马克马洪线,但当时基本还是按传统边界线来部防的。中印边界是这样临时划分的。中印双方在各自守护的通公路的山头上,设立哨卡,平坦的地方要拉上铁丝网,两侧不宜守护的地方各自悄悄的埋上地雷。没有公路的悬崖峭

壁,没有人烟的地方,双方都无法驻军,怎么区分边界呢,以流水的方向即分水岭的方向来划界。比如我在甲山头有哨所,印在乙山头设哨卡也就是说甲山头到乙山头下雨时水流向我这测这就是我的,留水朝向你那一侧是你的,边界不可能划一条直线,也不可能一个兵一个兵的排列。一个哨所挨着一个哨所。地图上你看到基本上是一条直线,但是你到实地看时是弯弯曲曲的。中印两国的边防哨所是犬牙交错的。

印度的蚕食前进政策的后果,是在有些以前没有部署兵力的地段,实际上安营扎寨,有的哨所将我军的哨所孤立起来,实际控制了麦克马洪线,在相接触的边界段,开始是打嘴仗,后来是肢体相抗,后来是木棍刀枪相逼,最后开枪打伤我执勤战士。(和平时期在有些地段印军是这样挑逗衅的,两国军人隔着铁丝网,印军巡逻时发现我方也有人,印度士兵很坏经坏把头神进铁丝网,把脚也伸进来这也叫侵略‘领空’我方去抓他,迅速把头和脚收回去,搞这些无聊的小动作,为的是拱你的火)。

印军为什么这么猖狂,为什么肆无忌惮,这是有原因的。印度当时实行的职业兵制度,有四五十岁的老兵油子。熟悉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尽管有种姓区别,但是就其人种有这么几种,一是矮小的南方人,个头跟我们差不多,第二是伊朗人种,和我们新疆人也一样的。第三英印混血人,由于英国统治印度200多年,混血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好多宝莱坞的演员,世界选美冠军,

不少都有英国血统。)第四就是大多在印度西北方旁遮普邦生活的锡克人,这些人更是人高马大,从小尚武,作风剽悍,就像当年俄国的哥萨克人一样英勇善战,印度军队里锡克人很多,也可以说这些人是印军的骨干。这些人也很容易区分,很高的个子,长脸型,头上永远缠着一圈又一圈的黑布。现在换成了绿布,据说布有十几米长,印度军队也不禁止缠头巾,其他族裔的是带军帽的。所以说从军容风纪来看,印军是做不到整齐划一的,你如果看到印军行军或操练,是很滑稽的,虽然这并不影响战斗力。印度在二战时和英军一起作战的,由于印度人不怕热,在北非战场上他们在英军的指挥下,和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军统帅隆美尔的部队作鏖战,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有几只部队更是大名鼎鼎,一个印第四军,还有一个是印33军(现在看到资料有很多番号,XX旅其实基本上都是隶属这两个军的)当年和我军作战的印度军人不少人都参加过二战,他们经过战争的洗礼,经验丰富,从单兵军事素养来看有的要超过我军。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认识一个天津籍的军官,那年他刚从步兵学校毕业分配到前线,那一天他在前沿阵地挖步兵壕,感觉天快黑了稍微大意了一点,脑袋很低是不敢出来,用手拍拍刚挖的土,手抬高了一点,当时敌我双方相距差不多五六百米的样子,没想到敌方咣一枪,正打在手掌中心上,他和我讲这故事的时候,还伸开手让我看当时留下的枪伤。一个手掌能钻一个眼,如果是人呢,能跑的了吗?所以说印军老兵油子的枪法准着那。这些个子大,胡子长,年岁大的印

度军人,开始是不把咱们中国军人放在眼里的,为什么呢?当时我边防军人以四川籍的为多,大家知道四川人在五六十年代比较矮小,在开始的边界对峙中,如果抗膀子子一对一,咱们还真不是个,因为他身大力不亏吗?所以我们叫他胡子兵,他叫我们娃娃兵。但是印军忽略了一个较少提及的问题就是武器的配备,印军和我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印军的轻武器大部分是一战设计,二战使用的,我军一线部队已经全部配备了56制式武器装备,已经枪族化了。这些武器轻巧而威力大,才开始的面对面对峙中,中印双方相比印军是占上风的,因为印军的枪械尺寸比我军长的多,子弹也大的,他们没有尝到现代武器的厉害,大个子大胡子大枪,大子弹。所面对的是小个子小娃娃小枪,小子弹,虽然对我们是不屑一顾,可是一旦也交上手,印军就很快尝到了我军现代化武器的厉害。

印军的步枪是一次是十发子弹,虽然打的较远也可以当狙击步枪使用,但是和我军的56式就没法比了,印军的一个基数(也就是标准配备)是50发子弹,由于子弹较重,再加上部队在高原地区体质下降,还有,印军军纪松弛,开始很多人只佩戴了十发,也就是枪里的子弹,有的也许是二十发,三十发。五十发的子弹袋净是空的,当过兵的都知道步枪和轻机枪是通用的,轻机枪几个射手,平常行军是一人扛机枪,(18—20斤)另外几个人扛子弹,(子弹是装在箱里的)阵地战轻机枪子弹消耗是很快的,印军的轻机枪的弹夹是30发一个,性急的一搂子弹就打光了,

机枪兵在子弹使用完后就得找步兵补充,,可步兵没有子弹这个仗还怎么打呢?。有资料说印军的装备和作战力,相当于解放战争中,国军中的二流部队。这也不完全对,印军的通信能力,和弹药补充能力要优于我军,印度的直升飞机基本可以说是随叫随到的。而我军是没有直升飞机的,印度的前线有不少机场,可以用飞机进行补充寄养,紧急空投,救治搬运伤员。我军的通信也跟不上,据说中央坐镇前沿的是远在格尔木的中央军委战略组组长刘伯承,他对西藏军区首长讲,你们动员了大批藏族群众去支援保障前方,我不担心后勤物资弹药的供应(有资料说有五六万人,连妇女小孩都参加后勤,(而当时全藏区只有100多万人),我所唯一担心的通信联络保障,刘帅说的是很有道理的,西藏地区号称世界屋脊,山高林密,如果在山沟里使用收音机根本收不到电台广播,军用电台也是一样的。后来证实刘帅的担心是对的。我军也吃了联络不上的亏。

我军的56式步枪是半自动的,弹仓一次也可以压下十发子弹,一个基数是100发子弹,后根据现实要求,又增加到120发,其射程也不逊于印军的长枪。而射速要远超印军。印军使用的冲锋枪也不如我军。印军的冲锋枪是英国四十年代生产的横插梭子的思登式,这种枪很轻巧,枪筒枪把都是圆的,此枪有一个外号叫“水桶”子弹和手枪子弹通用,梭子倒是不小,一个梭子里可以装32发,但是这种枪缺点太多,枪把是铁的,精度很差,容易走火,最远才可以打200米远,而有效射程是在50米以内。印

军一般是班长副班长才配装冲锋枪,但有的排长连长甚至营长也喜欢随身背一只,后面还有提到这冲锋枪,我军56式冲锋枪,四个梭子,每个梭子是30发子弹,相当于印军的轻机枪。56式冲锋枪射速快,它的有效射程是400米,在800米还有杀伤力,我军也是班长副班长配备冲锋枪。而我军的轻机枪的梭子合是100发。印军的小炮也不如我军,我军使用的由60迫击炮,82迫击炮,印军使用的是81.,51迫击炮。口径和距离就有了差距。我军的无后座力炮,轻便易于携带和组装而印军也没有,至于大型火炮更不行,战争第一阶段印军根本没有,后紧急空投了四门75山炮,还摔坏了两门。还有四门106迫击炮,但炮弹很少也就是二三十发。当然后来印军增加了不少,口径是88毫米的,我军的大炮比印军要多的多,我军的三个炮兵团口径是122毫米的,我军当时汽车比印军要少,我军的小炮是人扛马驮的。

当年,我军有两样神器印军是没有的和没法比的,也是最怕的,一是我军的40火箭筒,一般的印军轻重机枪阵地,车辆,装甲车,坦克,简易碉堡,如果是近距在百米之内角度合适而不被敌人发现,一发火箭就够他受的了。虽然印军也有一些美制的20式88.9毫米火箭筒,但是使用率不高。第二就是火焰喷射器,由于印军前沿阵地地堡,暗堡很多,都是厚重的花岗岩和水泥建造,一般的炮弹打不坏炸不开,据说在开战前,我军把大部分喷火连都配属在一线部队。火焰喷射器瞄准从敌方碉堡的机枪射击孔里射进去,瞬时敌方的机枪就烧化了,只听得敌人鬼哭狼嚎,

血肉横飞,焦臭味烟一片。以致后来印军见了火焰喷射器是谈虎色变,是闻风丧胆的。

还要一提的是我军有爆炸筒,印军也听说有,打到战争中后期,印度尼赫鲁总理哀求美国紧急援助一部分M_16自动步枪,有的已配发部队,有的刚运到机场还没来得及拆包,就被我军缴获了。M-16步枪后来又在越战中被美军广泛使用,事实证明,在生存率,在恶劣的条件下,其性能和保养维护,也远不如我军的56式半自动步枪。由于印军士兵文化程度比较低,已配发部队的M-16自动步枪也使用的不熟练。印军的武器本来是万国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今天印军也改不了老毛病,例如印度建造的军舰上俄罗斯的火控雷达,以色列的远程预警系统,造成了不配套,和电磁干扰的不兼容),这也带来一个弹药补充的困难,有的部队是英式武器却错发了美式弹药。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最后要说的是,印度人心粗,做事胡弄,不认真,在指挥上死板教条,循规蹈矩,这也是印军的致命弱点。

中印战争的结果还印证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名言,即落后就要挨打。这种至理名言放在哪里.哪国也是适用的。

根据英国记者马克斯韦尔(澳大利亚人)写的“1962年的中印战争”的描述,(至今印度羞愧绝少提及,很多62年的中印冲突的文件,并未解密)印军参战部队为25个营,略小于三个师,显然有意识的减少了印军参战人数。实际上要远多于三个师,有材料说印军参战部队有30多万人,也就远大于,我们常说的两

个军的番号印4军和33军。

我军参战的部队也被缩小了,根据现在公开的几个边防团以外,(边防团属二流装备,缺少重炮)计有原18军后改成西藏军区的52师(藏字419部队)53师,54师。新疆地区参战的是兰州军区11师,还有54军长兼政委丁胜将军率领的(丁指)130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五个师是齐装满员的“国防师”这些师都参加过58年到60年的西藏平叛,不少军官还参加过朝鲜战争,以董占林为师长的130师是当年苏联援助(说是援助其实是高价购买的)30个步兵师其中的一个师,这些步兵装备无疑是世界一流的,是最先进的。

没有到过边界的人不了解,由于边界上给养,道路都不适合大部队作战,所谓边防哨所和古人的敌楼,烽火台差不多,就是常说的站岗放哨,古人烧狼烟,现代小打小闹还可以,敌人少了可以对付,一旦敌人多了就得通知大部队。所以说大兵团作战都在纵深地区。

现在说一个问题就是中印战争爆发的最后起因,这个是听说的现在也难以查证,由于我军有不打第一枪的传统,在参战部队做好一切备战准备后,指挥部下达的命令以是枪声为号,敌人枪一响我军即可全线反击,在敌我对峙的同等地断上,因为都是高山,双方都穿的棉衣,将士们趴在冰冷的雪地上等这个枪声,在有的地段敌人在山下,我军在山上穿棉衣,山下就是平原海拔很低,得穿单衣,怎么办呢,参战部队是里面穿单衣外面穿大衣,

等枪声响起来,摔掉大衣直接向山下冲,平时棉衣大衣得一起穿才能抵御严寒,这时只穿单衣加大衣还不能系扣子,虽然将士们心里有一团火恨敌人,但是时间长了人是够受的,据说有的部队等了两三天才等到了枪声(我们应该思索,今后不应该这么干了)。

当印军发现我大军压境以后,不再敢轻举妄动,多少有点后怕了,在前头说了思登式冲锋枪容易走火,那天一小队印度兵在一少校的带领下,沿刚占领的边界线巡逻,也不知这个少校这么倒霉,本来冲锋枪是平端着的,他鬼使神差的把枪向后一背,没想到枪走火了,我方对峙的战士们看的很清楚,印军不是故意挑衅,没有动手还击,稍远一点的哪里看的见,可盼见枪声了,管你走火不走火,对着巡逻小队就开火了,机枪,步枪,冲锋枪哒哒哒,咣咣咣就一起招呼上了,可怜这一小队印军,齐刷刷的被打倒了,一个活的也没留下,到临死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军的全线反击由此开始。

我军反击后进展神速,印军根本无力招架,迅速将印军赶到马克马洪线以外,很快达到了作战目的,战后有很多叙述此地也不重复了。战后很多人说已经打到了新德里郊区,已经看见铁路线,听见火车汽笛叫是误传,实际上由于联络不上,(也正如战前刘伯承元帅所担心的通信不畅)部队已经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但是有一个连队跑的太快了,已追到藏南达旺地区的提斯普尔附近,(有铁路.)连队回撤后检查装备发现丢了一个帽徽,逐

级上报后有关方面以丢落重要物证为名(所担心是敌方捡到我军帽徽说侵略了它,事实是帽徽也不知掉到哪里,敌方也没看见)要把这个连长撤职查办。没想到,据说消息传到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元帅哪里,林彪非常高兴,批示十个字,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该连长官升一级。

我军130师打到了达旺瓦弄地区的时候看见了清朝立下的中文界碑,和五个中国人修的庙宇这里是六世达赖的出生地,它充分印证了藏南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这里还记录一段在我军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在公开的资料上看不到,网上也没人提及)战争开打以后,印军迅速溃败,印军第四军长考尔中将扔下部队狼狈逃窜,我军捉了几个印军俘虏,问明情况后,用电台命令一个团在前面追击堵截,虽然印军有直升飞机,但是在山高林密的达旺地区,飞机也不是想落在哪里就落在哪里的,那时候没有GPS通讯和定位,飞机只能找一空旷宽敞的地方起降。此地用眼看离着不远,但是要经过没有道路的深山老林,没有想到全团追击了三天,才到达接近地点,这三天没吃一口热饭,也没喝一口热水,饿了吃口生米,渴了喝一口凉水,更别提睡觉了,部队极度疲劳,团长和政委简单商后,决定埋锅造饭,让大家也喝口热水,吃顿热饭,没想到这一顿饭给耽误了,等部队赶到目的地时候,眼见的考尔将军坐直升飞机跑掉了。最近看了印军的战后回忆录,这实属误传,坐直升飞机跑的是第四师长,可能是翻译搞错了。

实际上当考尔将军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脱网之鱼,跑出我军重围的时候,吉普车早没了了汽油,将军命随车警卫找了两头牦牛,拉上吉普车向火车站奔去。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何等的滑稽,当他上了火车还惊魂未定。战前牛皮吹破天,如今丢盔卸甲,一个军剩下几个活人,(他不明情况,他的部队被打散了,有不少是取道不丹回国的),怎样向印度国人,向尼赫鲁总理交差呀。

后来的结局按我军传说是考尔中将当了一段时间的印度东方军区总司令,而印度的东方就是与我们对峙的西面,他由于吃过我军的亏,对我们造成了很大损失。其实也实属误传。还是参考了印军的回忆录,考尔将军在印度国人的战后清算中,开始是辞职被逼退役,而后连退休金也被剥夺了,一印度资金公司看中了考尔的名声,给了还算体面的工资,但是他郁郁寡欢,精神恍惚,工作也不卖力气又被开除,以致最后竟不知所终的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再说那奉命追击堵截的团长和政委,因为没有完成任务,为了一顿饭没逮住所谓考尔中将,双双被撤职查办,再以后被降职使用,就就是战场纪律,个人做出如此大的辛苦,职务不升反降,这就是军人的悲哀与不幸。军人的战场升迁有时候也是碰运气的。

印度的溃败,印度的不堪一击引起了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极大震动,尼赫鲁总理利用不结盟的领袖地位采

取哀兵政策,写信告状,我们在前头以说过,在舆论上我们缺少话语权,建国初期也不大明白外交公关,一时我们在外交上十分被动,连越南的志明都不支持我们。当时两大阵营的新闻炒作是我们入侵了印度,就像大人欺负小孩一样。当时我们是有理也说不清,逼的周总理连续给20多个国家领导人写信,去解释边界争议的由来,但是没有人相信我们。怎么办?中央商讨后决定撤兵,毛主席为了高姿态还在边界上主动后撤20公里了(回头看这无疑是不妥的,撤到传统边界即可)还将所缴获的军火物资还给印度,世界绝没有这个先例,打了胜战还主动后撤,世界想不通,当时将士们想不通,就是到了现在我们想不通。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看法,也有很多争论。总体上我们有得有失,在新疆南部,以前我们没有通向西藏的公路,(清朝时期此地还是我们的.后被印度占领),这次打通了,有争议的这一段约二万多公里,我们是在山上,把印度人赶到了山下,我们是站在高处看印度,如果我们想打他一个冲锋就冲过去了。我们的飞机平着飞不高就是印度的中空(我方海拔高度四,五千米)就是说印度的领空就在我军的雷达监视之下。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距我军阿里狮泉河机场,近四百公里,处于我空军的有效打击之下。

中印反击战之后我方主动后撤20公里,将藏南九万平方公里拱手让给印度。那里住着藏族,门巴族等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少数民族。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和印度人根本不是一回事,不是一个种族的,前面提过达旺是六世达赖的出生地,印度人要搞搞清

楚,你说藏南是你的,哪有中国的达赖是在你印度出生的。

我们将缴获的飞机坦克车汽车枪炮等军用物资,还给印度人时,并没有让印度人心存感激满意,反而诬陷我方把军械物资损毁以后还给他的。好像他的这些东西当时都是新的,这些东西要集中运输,而这些地段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在运输过程中难免损毁。再说,当初我们在打扫战场时,也没有准备把东西还给他,有些武器弹药我军也用不上,只是当战利品看待的。这件事开始我们照顾到印度人的颜面,没有大声旗鼓的宣传,印度人也是悄悄的接受的。是他们自己把事闹大,闹公开的。

我们后撤后印军被我们打怕了,开始还不敢跟进驻防,以后慢慢的跟进。胆子也逐渐打起来。大约在二年后,印军全面推进,将我们撤退的二十公里的空档都补上。印度人的逻辑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说当年的后撤是让人扼腕叹息的。当我军发现印军的得寸进尺后,就感觉后悔了,但是世界上哪有卖后悔药的,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我们也不可能在重新发动一场战争。我们在苦苦的等待时机,一旦有可能将收复失地。从1962年撤兵后我们一直煎熬等了了九年,1971年12月份的第三次印巴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关于这场战争网上也有许多描述,这里也只做简单的在介绍。

印度与巴基斯坦原本就是一个国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二战结束时(国家闹独立,民族要解放的风潮)根据“蒙巴顿”方案,将东印度和西印度分成了两个国家,即西印度独立成为了现

在的巴基斯坦的西巴,东印度也就成了今日之印度。因为基本上“蒙巴顿”方案是按信仰划分国家的,巴基斯坦是回教国家,印度基本上是印度教,与印度教混杂居住的少数回教,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组成的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在原东印度的领土上,还多出了半个国家,那就是东巴基斯坦,当然这东巴也是信回教的,东巴成了印度的国中之国,很多人没有提及到的是英国人,在这两个国家独立的时候英国留了一个私心,你们不是想独立吗?给你们留点矛盾,让你们闹去吧,你们解决不了到时候你们还找我,英国人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做分而制之”,尽管这两个国家独立了,还都是所谓英联邦国家,仍承认英国女王。象这种矛盾还不止这一个,到现在还存在着,印控克什米尔,巴控克什米尔问题,这两个克什米尔经常闹得不可开交,今天游行明天示威,动不动还打起来,英国是个曾经日不落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是两个国家的宗主国,当初独立的时候尽管两方有争论,你英国当时说话两个国家还是听的,你要是强行分开还会有这一天吗,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这个东巴从独立那一天起,就和印度矛盾不断,东巴是有出海口的,就是吉大港,飞机呢,东巴的飞机要经过印度的领空。是军机还是客机搞不清楚,国际法对民航客机的航线是有规定的基本上是自由航行,军机就不行了,要提前报备。两个巴基斯坦的军机老是经过印度领空,所以是经常吵架,(后来绕远飞机就不走陆地上空,改走海面上空了),另外,你的国家在我的国家的心脏里,两个国家都觉得别扭。不方便。

印巴独立以后一共进行过两次战争,有关那两次的起因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前两次主站场在克什米尔地区)我们这次要比较详尽的说一说第三次印巴战争。前面谈过印度一直想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前两次未成,这次时机到了,首先,两个巴基斯坦历来矛盾重重;东巴和西巴虽然都是回教,但是两个地区相距2000多公里。由于路途遥远两个地区的人民没有什么联系,也就是没有什么感情,还有东巴和西巴也不是一个种族,东巴是孟加拉族,其名族起源和西巴也不一样。由于首都在西巴,在经济政策,军事指挥人员资源配置等等各方面一直是西巴优先,大权控制在西巴的有钱地主资产阶级手里,东巴人无钱无权,感觉备受歧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巴的资产阶级的扩大,对西巴的统治日益不满,从1966年开始,东巴出现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拉赫曼”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学习当年的印度圣雄甘地)1971年拉赫曼打出了“孟加拉国旗”其人民民主阵綫组成了所谓孟加拉国解放军,发动了军事政变,意图推翻西巴人的统治。巴基斯坦当局马上派军队镇压,由于“孟加拉国解放军”实属乌合之众缺枪少炮,更没有什么更多的军事训练,在其领导人拉赫曼被抓以后,成鸟兽状的纷纷逃亡邻国印度,一部分信印度教的老百姓也跟着一块跑了。东巴一乱印度人感觉复仇的机会来了。印度当时的总理叫英迪拉,甘地夫人,她是前尼赫鲁总理的女儿,一个有心计有魄力的女强人,东巴的动乱给印度带来了天赐难逢的机会,在开始动乱之初印度人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经

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并且巧妙的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八月与前苏联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实际上受到了苏联“核保护伞”的庇护,也稳住束缚了美国人,甘地夫人使用了大量的时间到各国进行“友好访问”实际上拉关系去摸底,当然事先对中国也进行了评估,当时我国正进行文革动,国内大乱。据他们的一般判断,如果和巴国打起来,中国人最多给巴基斯坦点援助,到时候喊几声,抗议抗议,道义上支持一下就完了。实际上印度政府和1962年一样,又判断失误。中国搞文革不错但边防军队是没有乱的,是有战斗力的,1971年9月30号我在西藏军区礼堂召开的驻拉萨,陆军空军部队的军人联合大会上就亲耳提前听到了国庆“两报一刊的社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题目是什么现在忘记了,就其内容的中心意思主要是,“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西藏军区政委任荣宣讲社论,司令员陈明义结合实际作报告,其内容除了加强政治学习,很大一部分就是边界现状,积极备战和加强军事训练的。

我在网上看到边防部队混乱,连司令员都受到批判是与事实不符的,乱的是地方,是由“文革引起的,”1971年发生(9.13林彪事件)因为当时不知道林彪是死死活,中央担心林彪联合苏联搞我们,全军加强了戒备,已取消军人休假,军事上称(一级战备。)我们感到从未有的紧张气氛,由于林彪事件的影响,牵连了原“四野”的一批老将领,用那时的术语叫揪出林彪的

死党。西藏军区原司令员曾雍亚,遭到整肃还有我们的上级机关成都军区司令员,(朝鲜战争名将,原38军军长)梁兴初被撤换,但是由于我军是党领导的,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权威,毛主席一句话,你就得乖乖的靠边站,所以说撤掉一两个高级首长,是不会影响战斗力的。何况接他们班的仍然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名将,例如当时接西藏军区司令的陈明义,是老西藏原18军参谋长,人称(陈五号)比换掉的曾司令还了解部队和边界现状。(曾是从沈阳军区来的)军队外面的人是不了解的,对曾司令的批判是在他调走以后,小规模的没用大字报,是在内部使用小字报的形式,因为军队要备战和训练,(除了‘天天读’)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批判一个历史名将,一个调走的老领导,还美其民曰肃清流毒,消除影响。其实很多都是走过场的。

后部分接简约版。关于第一次收复藏南失败原因的探讨在第三部分,公开发表需等待历史时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