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魏胜强3

[内容摘要]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由一系列琐碎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可以分为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发现是法律解释活动的逻辑起点,阐明是法律解释活动的核心内容,论证是法律解释活动的说理部分,判断是法律解释活动的最终归宿。这些活动之间既有多方面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法律解释 发现 阐明 论证 判断

学者们在研究法律解释时往往把法律解释当作一个整体来探讨,而忽视了对法律解释活动更进一步的分解。事实上,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活动非常复杂,是有一系列较为琐碎的活动组成的。法律解释之所以能够在司法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这些琐碎的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认识法律解释活动具体详细的内容,以求更为深入地理解法律解释。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从开始到结束,主要围绕着对法律的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等方面展开,因此法律解释活动也可以细分为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四个相对独立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

一、发现———法律解释活动的逻辑起点

(一)发现的含义

法官在法律解释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可以适用于个案的法律,即进行发现活动,发现因而成为法律解释活动的逻辑起点。“法律发现是欧美法学家的常用术语,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制度内用来发现与解决具体问题或在具体问题上确定与案件相关的法律原则、规则

的意义而使用的方法,所以法律发现有时也被人们称为法律方法”。

〔1〕关于法官的发现活动,西方法学不同流派的学者有的予以否认,但更多的学者予以认可。例如在分析法学派看来,法律规则是纯技术性和工具性的东西,与价值无涉,而且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好的法律体系,即具有形式合理性的规则体系,足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法官只要遵循推理规则就可?法学论坛?

3〔1〕 魏胜强,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以很好地审理各种案件。这一观点把法官看成仅仅是机械的法律推理者,

虽然在表面上否

认了法官的法律活动,事实上并没有否认法官在成文法中发现法律。自然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的基本观点为研究法律发现问题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它们中的许多分支派别都曾经论述过法律发现的问题。如果说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在法律发现的问题上有不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仅仅在于法官发现法律的能动性和发现法律的场所。

发现这一概念在我国法学界很少使用。但事实上,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的时候,他的解释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法律发现的过程,而且是在解释他所发现的法律,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发现活动的存在。简单地说,发现就是法官在具体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寻找、选择可以用于个案的法律的活动。发现是法官进行法律解释活动的首要内容,是案件得以审判的前奏。约瑟夫?埃塞尔在谈到法律原则的发现时认为,单纯由被发现的原则不可能就推论出个别的裁判,然而,它可以作为法官形成具体规范的出发点或凭据。〔2〕法官在个案中的解释活动正是由发现开始的。

(二)发现活动存在的原因

法官进行发现活动并不是由法官个人的主观好恶决定的,而是法官解释法律和作出判决所必需的。没有法律发现,法官就无从得到他所要解释的法律,更无法适用于具体案件。

第一,法律的庞杂性要求法官发现法律。一个国家已经制定的法律总数没有人会知道,何况根据自然法学和社会法学的观点,除了国家法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法律渊源,它们对法官的审判活动都会有影响,甚至会在某些案件中取代国家法。这么广博的法律,法官作为个体的人,自然不可能都知道。遇到案件时,他需要在诸多的法律当中去寻找哪些法律可以适用于本案。“即使是法官在制定法中发现了现成的可直接用于个案的法律,这其实也是一种发现。因为制定法并没有规定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应用哪一条法律”。〔3〕第二,法律解释活动的特性要求法官必须发现法律。我们已经认识到,无论法律制定得多么完美,在适用的时候都必须被解释。因为法律是抽象的规定,无论它怎样明确肯定,遇到具体的案件事实时总有模糊之处。特别是有些效力等级相同的法律条文在调整同样的事情时会作出相矛盾的规定,给法官的取舍带来更大的困难。面对法律规定的这种现状,法官必须逐一进行识别,对其含义进行判断,然后认定哪些法律可以适用于个案。法官对法律条文以及法律条文的含义作出识别的过程正是法官发现法律的过程。由此可以认为,“成文法律中没有解决纠纷的现成答案,即使是最简单的典型案件,法官也需要在众多的法律条款中经过审慎思考寻找出解决具体案件的法律依据”。〔4〕

第三,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要求法官发现法律。从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优于人治以来,到19世纪,西方法学家一直极力推崇法的确定性。19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在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思潮的推动下,西方法学流派开始反思法的确定性,强调法的不确定性。霍姆斯法官首先提出“法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的命题,〔5〕一改人们传统上对法的看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总第61期)

〔2〕〔3〕〔4〕〔5〕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

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

法。此后,埃利希又提出“活的法”的概念,认为真正的法不是国家制定的正式的法律规则,而是存在于社会中事实上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各种准则及其实现过程,即“活的法”。因此,法官不仅应该了解成文法,更应该了解活的法。这就意味着,法官可以而且应该在制定法没有覆盖的领域,运用自由判断的方法去发现法律并把它们适用于当前案件。20世纪前期在美国兴起的现实主义法学把法的不确定性推向极端。法官通过自己的发现,找到可以适用于个案的法律的过程,就是克服法律的不确定性使之确定化的过程。

对于法官的法律发现活动,我们应当予以充分的认可和重视,赋予法官更多法律发现的自主权,使法官在依法审判时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我们应当避免陷入现实主义法学理论中,过于迷信法官的发现活动,夸大法律发现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诚如陈金钊教授所言,“我们主张适用法律的发现方法,并不是我们相信,法官能在立法材料中寻找到各种案件的现成答案。实际上,法律发现主要是一种信念,一种对法治的信念”。〔6〕

二、阐明———法律解释活动的核心内容

法官所发现的法律要么是模糊的法律,对案件的某些情形规定不明确,甚至相互矛盾,要么是空缺的法律,对案件的情形没有规定,也就是出现了法律的漏洞。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法官需要把模糊的法律说清楚,把相互矛盾的法律之间的关系理顺,明确他们各自的意思。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法官要对法律的漏洞进行填补,当然这种填补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结合个案具体情况进行的。“如果在一个具体的情形中,法院对于确定法律的意义有疑惑,它必须通过所谓的‘操作解释’(operative inter p retati on)来确定规则的意义和消除疑惑。在许多案件中这种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必要成分,并且与最终判决的内容高度相关”。〔7〕无论是把模糊的法律说清楚,把矛盾的法律理顺,还是对法律的漏洞进行填补,都是对法律意义的阐明,我们把法官的这种活动称为阐明活动。

阐明,指的是法官在法律解释的过程中,出于审理个案的需要,对于发现的法律进行阐释说明,明确其在个案中具体的法律意义,并结合所发现的法律阐明案件事实的法律意义的活动。法律解释,就其本意来说就是要阐明法律的意义,因而阐明活动在法律解释当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法律解释活动的核心内容。法官会发现,个案事实虽处于某些法律条文的覆盖之下,可由法律条文来调整,但法律条文的含义总是不够明确,在适用于个案的时候显得模糊。〔8〕法官正是通过阐明活动来理清法律在个案中的意义,为进一步作出判决做准备。

法官阐明法律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许多学者论述过法律解释的创造性特征,而法律解释的创造性更多地体现在法官阐明法律的过程中。“法律规范是‘死’的,法律适用是‘活’的。法律的适用效果是通过法官的创造性适用实现的,法律解释必须具有创造性,否则无以获取应有的适用效果。这就是‘好的判决胜过好的规则’”。〔9〕法律的适用活动绝不像概念法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机械的、僵化的和简单重复的活动,而法律本身也不

魏胜强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6〕〔7〕〔8〕〔9〕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Zenon Banko wski and NeilMacCor mick ed.,The Judicial App licati on of La w,Kluwer Acade m ic Publisher,1992,p.87.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3、194页。

孔祥俊:《法律解释方法与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是完美无缺的人类理性的体现,不能为人类的交往提供全部的模式,更不会为解决各种纠纷提供现成答案。〔10〕法官必须首先要理解法律和事实,进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在事实与法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为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知识水平、感情好恶、价值取向等因素渗透到法律和事实当中,每个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法官把抽象的法律和具体的案件事实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解释过程,每个法官都是在创造性地阐明法律和事实的法律意义。

法官阐明法律的活动在填补法律的漏洞方面所呈现出的创造性更为明显,这时候的创造性已经演化为造法性。〔11〕当法律出现了漏洞时,法官唯一的选择就是对法律的漏洞进行填补,并据此作出判决。法官填补法律漏洞的活动,拉伦茨称之为法官的法的续造。他说:“法官的法的续造,有时不仅在填补法律漏洞,毋宁在采纳乃至发展一些———在法律中至多只是隐约提及的———新的法律思想,于此,司法裁判已超越法律原本的计划,而对之作或多或少的修正。”〔12〕法官造法是法官阐明法律的必然内容,这是因为,“与宣告法律的权力相伴,在法律出现空白之际,且在法官义务的限度之内,法官即有制定法律的权力。立法不可能预见到所有的适用细节,需要法官审时度势地进行填补”。〔13〕

法官在阐明法律中的创造性和造法性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正如拉伦茨所言,法律解释与法官的法的续造并非本质截然不同之事,应视其为同一思考过程的不同阶段。他认为,一方面,法院单纯的法律解释已经是一种法的续造,尽管法院没有意识到;另一方面,超越解释界限的法官的法的续造,从广义上说也是采用解释性的方法。在他看来,法律解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狭义的解释界限是可能的字义范围,超越此等界限,而仍在立法者原本的计划、目的范围之内的法的续造,性质上乃是漏洞填补,属于法律内的法的续造;法的续造更超越此等界限,但仍在整体法秩序的基本原则范围内的,则属于超越法律的法的续造。虽然这三个阶段之间不能划出清晰的界限,但仍有区别。此外,不能拒绝裁判的法官有为法解释的义务,如法律有漏洞,亦有填补漏洞的义务,反之,只在有重大事由的情况法官才会决定从事超越法律的法的续造。〔14〕由此看来,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对模糊的或者矛盾的法律的解释,与对法律漏洞的填补,实际上都是阐明法律的表现,它们共同维持着法律解释活动的正常运行。

三、论证———法律解释活动的说理部分

法官发现了法律,并且结合案件事实对法律和事实的法律意义进行了阐明,但是法官所发现和阐明的法律意义是否就是法律的意义呢?这种发现和阐明是否有道理呢?尤其是法律在相互冲突的规范当中选择某些条文而不选择另外一些条文适用于本案,作出这种选择的道理在哪里呢?法官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的时候,由于是法律的空白,可以用多种内容进行填补,但法官为什么要这样填补而不那样填补呢?“受关注的不是法律用语意味着什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总第61期)

〔10〕〔11〕〔12〕〔13〕〔14〕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德]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227页。[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6页。

孔祥俊:《法律解释方法与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6、247页。

而是它们被怎么实施。为了完成其造法的任务,每一个判决必须讲出原因,证明它对法律的适用是有效的”。〔15〕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法官说明理由,法官说理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发现和阐明活动进行论证的过程。所以,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必然包含着论证。

法律的力量在于它讲理,能够以理服人。在现代意义上,凡是存在法律的地方就是能够说理的地方,而法律说理的地方就需要论证。“法律离开论证,也就是说当法律主要不是依靠说理来要求人们服从法律,或者当法律要求人们服从而没有任何道理可言时,法律就会沦为赤裸裸的压迫工具和手段”。〔16〕在法律解释当中,法官的论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论证是对法律适用的正当性、合法性所作的说明。法律适用中的法律并不等于立法机关制定的现成的法律,而是法官解释过的法律。阿列克西说:“立法程序中所创制的法律规范解决不了所有的难题。问题很清楚,它们不能够对司法判决完全加以确定。”〔17〕菲特丽丝甚至断言:“事实上,法官总是无法从一般规则中机械地演绎出裁决。他们必须解释法律规则,并在相互冲突的解释中作出选择。为了使最终裁决能被接受,他们不得不阐明其解释:即必须证立那种关涉到法律规则解释的判决。”〔18〕在简单的个案中,法官会有选择地适用某些现成的法律,而在复杂的个案中,法官还会通过法律解释和漏洞补充来构建针对个案的裁判规范。“法律论证的主要任务就是论证作为法律推理大前提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法律推理能否得出正确判断和结论的保障。法律论证一方面能使论证者清晰法律背后的原则、政策、原理,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现行法中模糊和空缺的部分”。〔19〕否则,判决的大前提就会受到质疑,依据大前提所推导出的结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就会难以立足。不仅如此,法律论证还要解决法律推理大小前提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二者没有对应关系,大前提再具有正确性和合法性,对审判来说也没有意义。法官必须论证大小前提之间具有涵摄或者同质关系,才能作出推理和判决。总的说来,“法律论证是一个建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及其证立大小前提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20〕只有通过法律论证,才能保证法官适用法律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进而带来判决结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其次,论证是防止司法专断而对法官提出的职责要求。由于成文法自身的种种缺陷,法官为了实现社会的正义,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背离”法律条文的规定,通过在个案中的创造性的解释活动把僵化的成文法变成具有生命力的合法合理的裁判规范。“实际上,法官根据规范目的和调整目标对法律条文的修改或对例外漏洞的补充有助于实现司法判决的宪法任务”。〔21〕

但是,法官对法律条文的修改和解释不是随意的,法官应当对自己在审判过程中对法律的选择、修改、解释和创造说明理由,其说明理由的过程就是法律论证。“为使法官在个案选择的法律有更大的说服力,在法治社会里,都要求法官应对这些法律进行论证,说明自己

魏胜强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15〕〔16〕〔17〕〔18〕〔19〕〔20〕〔21〕A lfred Philli p s,La wyers’Language:How and W hy Legal Language Is D ifferent,London:Routledge,2002,p.107.刘治斌:《法律论证释义》,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德]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页。

[荷]菲特丽丝:《法律论证原理》,张其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陈金钊:《法律论证及其意义》,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德]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为什么在众多的法律中选择这几条而不是另外的几条,以及法律条文是否具备合理性、科学性等”。〔22〕“法律论证理论正是迎着后现代法学瓦解法治之风而提出的拯救法治的方法。这一理论既承认法律的应有权威,承认了传统法律教义学的作用,同时又承认了法官判案的创造性,认为法官判案必须说明理由,而这种理由又是能被证立的理由。……法律论证是法律方法对法治的一种拯救,是对司法专横的有效阻扼”。〔23〕通过法律论证把道理讲清楚了,法官对法律的信念和忠诚就表现出来了,其专断和独裁的可能性也因此而得以避免。

最后,论证是使法官判决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在法官的头脑中,充满了对诉讼要求的主张及其理由的法律判断,充满了对法律本身的选择和阐释,充满了对法律与事实结合起来的循环性的思考,充满了对诉讼主张以及不同判决结果背后的社会利益的衡量。因而,法官的每一个判决实际上都是自己在内心进行论证之后作出的。然而,这一切都是法官自己的思考判断过程,其他人只能根据判决结果进行猜测。如果法官把自己在裁判过程中的论证活动明确地表达出来,为自己的判决说明理由,就会收到不同的社会效果。实际上,论证正是司法活动中使法官的判决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活动,是法官向当事人和社会表达自己的法律主张和见解的手段。〔24〕通过论证,许多误解都自动化解了,能够成立的法律主张因此而得到社会的承认,不能成立的主张因为经不起驳斥而站不住脚。不仅法官的判决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法官也因此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树立了司法的权威。

四、判断———法律解释活动的最终归宿

(一)判断的含义

判断是一种被权威地授予某个人从两个或者更多的合法选项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司法上的判断,是一种被授予法官从诸多合法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权力。根据这种定义,法官不是机械地行事,而是权衡,反思,获得感想,进行检验和研究。〔25〕拉伦茨指出,“仍然很少人留意到,在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法条的构成要件时,判断者需要作出各种不同种类的断定。即使坚认,将特定案件事实归属某一规范的构成要件,其始终是属于逻辑推论过程的‘涵摄’之人,也必须承认,这种涵摄是以一些单纯的(即:不能再透过推论来求得的)判断(=断定)为前提,这些判断指出,规范构成要件中的某要素存在于此。事实上,法律适用的重心不在最终的涵摄,毋宁在于:就案件事实的个别部分,判断其是否符合构成要件中的各种要素”。〔26〕所谓判断,是指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的时候,根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对其所解释的法律和案件事实的法律意义作出判断,进而对案件的结果作出判断的活动。美国现实主义法学认为,司法活动并不像传统的法学理论所说的由大小前提推出结论,而是相反,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先有结论,为了论证结论的正确性,才到有关法律中寻找理由或者依据。弗兰克说,法官作出判决的过程和普通人对日常事务的判断并无不同,法官的判断不是先从开始而得出结论,而是先形成一个模糊的结论,然后再从这个结论出发,试图找到证实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总第61期)

〔22〕〔23〕〔24〕〔25〕〔26〕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陈金钊:《法律论证及其意义》,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Ahar on Barak,Judicial D iscreti 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p.7.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5页。

魏胜强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结论的前提。如果找不到适当论据,把结论和他认为可以接受的前提连接起来的话,他会放弃这一结论,寻找另一结论。〔27〕现实主义法学的观点或许夸大了法官作出判断的主观性,忽视了法律解释中的客观性因素和逻辑运用,但它的观点突出强调了法官活动的判断性,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判断的作用

司法活动与立法、行政活动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判断性,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最后也要归结到判断上,判断因而在司法活动中具有显著的作用。法官的判断在法律适用中的意义,简单地说有三方面。

第一,判断使法律适用达到了所追求的结果。我们说的判断弥漫于法律适用的全过程,法官不仅要对法律的取舍作出判断,还要对案件的事实作出判断,最终要对案件的结果作出判断。事实上,法官的这些判断是统一的,对发现的法律的取舍作出的判断和对案件事实作出的判断都是为最终的案件判决服务的,对案件的判决是法官在法律解释活动中的根本任务,也是司法权的最终结果,当然这一最终结果同样要依赖于对法律和事实的判断。无论是哪一种判断,都对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使法官能够最终选择某些法律和事实,并在相互矛盾的案件结果中选择最后的结论。法律适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法官的审判活动作出判断,理顺争议中的是非曲直。法官在整个法律解释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最终都是为判断提供各种依据。法官的判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的,达到了最终的结果。

第二,判断使有争议的问题确定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每一个案件可能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其重大权利或者利益发生了分歧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被告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或者利益引起的,案件适用中的各种争论同样是对权利或者利益的重大看法存在分歧而导致的。这些分歧的存在是某种社会关系不确定的表现,它意味着一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一些行为或者活动暂时无法实施,一些权利暂时不能行使,一些义务暂时不能履行,更意味着某种领域的社会秩序暂时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状况如果不能解决,必然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解决个案中的纠纷,不对案件作出最终的判断,许多问题都无从谈起,社会正义更难以维护。法官的判断能够改变这种局面,因为判断是要确定某种不稳定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并在它们二者的结合中赋予它们明确的法律意义。尤其是当法官对案件作出最后的判决时,一切暂时没有确定下来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都有了最后的结果。该惩罚的惩罚了,该保护的保护了,该得到的得到了,该付出的付出了,当事人可以从以前的纠纷当中摆脱出来,重新开始其各种活动。社会的稳定由此得到保障,并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判断使法律价值和法律权威得以体现。一个社会的法律之所以能够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正常的社会关系当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和遵守,并能够在诸多的社会调控机制中树立法律权威,固然和它本身具有良好的价值观有关,固然和它所树立的价值观同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相符有关,但它能够较好地实施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它所蕴涵的所有良好价值观都将无济于事,法律的权威也就无从谈起。法律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但最有权威性、影响性的实施则是法律适用。法官

〔27〕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总第61期)

通过对案件所涉及的各种法律因素作出判断,进而对案件的结果作出公正的判断,可以使法律当中的价值充分地得到贯彻,树立法律在社会中的权威地位,不仅有利于当事人对法律产生信仰,也有利于培养社会大众对法律的信仰。

我们应当认识到法官的判断在法律解释中的地位,但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因为法官的判断从根本上说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在具有争议性的权利和利益之间作出的选择。“对于此种选择,法律方法的讨论只作‘当’与‘不当’的探讨,而不作‘正确’与否的评价”。〔28〕只要法官能够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在尽力朝着实现社会正义的方向努力,判断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五、诸活动之间的关系

我们把法律解释分解为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四种较小的活动,这种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我们并不是说法律解释只能作出这种划分,也不是说组成法律解释的这四种活动是完全独立的。作出这种划分,只是想从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这四个角度对法律解释的内容进行探讨。我们既然做出这种划分,就有必要对这四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作以说明。

(一)

法律解释的诸活动之所以能够作出划分,就在于它们之间在根本属性一致的前提下存在着某些比较细微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从出现顺序、基本任务、具体目标、主从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出现顺序:发现—阐明—论证—判断。法律解释的这四种活动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的。这种顺序并非来自法官的随意决定,它是由审判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颠倒的顺序。

在法律解释活动中,法官最先进行的是发现。这是因为,当法官接触到一个案件的时候,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该案适用法律,而适用法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寻找可以适用于个案的法律。通过发现,法官找到了可以用于个案的法律,然而这些法律即使是非常明确的,一旦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结合起来就会显得非常模糊。面对这些模糊的法律,法官需要做的是结合案件事实把它们说清楚,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法官进行阐明。法官把法律的意义阐释清楚后,会面临一个疑问,即为什么突出法律的这种意义而不是那种意义。如果法官不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他的阐明就会受到质疑,司法的公正性也将无法保证。所以法官需要证明自己阐明活动的正当性。相应地,论证也就不可避免了。法官的发现、阐明和论证活动,最终都是为一个目的服务的,这个目的就是对案件作出判决。而判决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单一的过程,它既包含着法官运用自己发现的法律对案件中每一个琐碎的事实细节的法律意义作出的判断,也包含着对整个案件事实的整体性的判断。司法活动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整个案件事实的判决,而法律解释活动的结果更多的是对每一个琐碎的事实细节的判断。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对整个案件事实的判决,容易忽略对事实细节的判断,这种判断构成了法律解释的最后的终结点。由此看来,判断是法律解释的最后一个活动。

第二,基本任务:发现—阐明—论证—判断。法律解释的这四种活动都可以归结到“解〔28〕刘治斌:《法律发现与法律判断》,载《兰州学刊》2003年第2期。

魏胜强 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解析

释”上,但是它们在基本任务的侧重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点也可以从它们的名称上看出来。发现的基本任务侧重于“发现”,它的主要的活动是寻找。在发现活动中,法官的主要活动就是探寻、搜索、查找,不仅从国家制定的现行有效的一切法律当中寻找,而且从其他非正式法源当中去寻找,只要这些法律渊源可能用于个案的审理,法官都不能忽视它们。阐明的基本任务侧重于“阐明”,是把模糊的法律说清楚。对于那些无法直接适用于个案的法律,法官所能做的就是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界定它们的准确含义,使它们变得清晰、明确,可以直接适用于个案进行法律推理。论证的基本任务侧重于“论证”,把法律解释的理由讲清楚。在法律解释过程中,法官无论是进行发现、阐明还是最后作出判断,都不能不讲理。法官进行论证,就是根据法律对自己的法律解释活动讲道理,为自己在法律解释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决定从法律的立场上进行辩解,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判断的基本任务侧重于“判断”,对法律解释的结果作出结论。法官在法律解释中的每一个活动最终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结论,这个结论的生成过程是依靠判断作出的,只有作出了一个个具体的判断,法律解释活动才有最后的结果,才会带来最终的司法判决。

第三,具体目标:找到—明确—说服—结论。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即实现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构建出适用于个案的裁判规范,为个案的判决服务。然而要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就需要首先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发现的具体目标是“找到”。从接触到案件开始,法官的发现就开始了,无论法官寻找法律的视野有多么宽广,只有找到了可以适用于个案的法律,发现的具体目标才算达到。阐明的具体目标是“明确”。无论被发现的法律是什么样的法律,有着怎样的模糊性和矛盾,出现多么大的空缺,法官都必须把法律的意义说得清楚明白。判断法律的明确性的标准就在于,这种被结合了案件事实而阐明的法律应当成为摆脱了纯粹的抽象意义而能够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相匹配的法律,它可以直接适用于个案,而且只能适用于个案。论证的具体目标是“说服”。法官进行论证,就是要对自己的发现、阐明和判断活动讲出道理,以此说服当事人、法律职业共同体和自己,使别人相信也使自己相信,他对个案的法律解释和判决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能够带来正义的结果。判断的具体目标是“结论”。法官进行法律判断,就是要结束自己在法律解释活动中对法律和事实的各种意义的徘徊、选择、权衡的不确定状态,对自己的法律解释活动作出结论,为最终的司法判决做准备。

第四,主从关系:阐明处于主导地位,其他活动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共同支撑着法律解释活动,但它们在法律解释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

在法律解释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阐明。法律解释的主要目的是把不明确的法律说清楚,为法官的判决提供裁判规范,这就决定了它的核心内容是阐明。阐明其实就是解释,因此可以说法律解释基本上就是法律阐明。但我们这里把阐明作为法律解释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是因为法律解释不仅仅包括阐明,单纯的阐明活动需要其他相关活动的配合,比如法官只有在发现法律之后才能阐明,需要对所阐明的法律意义说出理由,需要对法律可能具有的各种意义进行判断取舍等。如果我们把法律解释等同于阐明,仅仅看到阐明而忽视其他三项活动,就会导致这种解释的不完整性。所以说,法律解释应当是阐明与发现、论证和判断的结合,但显而易见,阐明是法律解释的核心内容,是法律解释当中的主导性活动。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总第61期)

发现、论证和判断的存在使法律解释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但它们主要是为阐明服务的。发现活动是为了寻找可以阐明的法律,论证是为了证明法官所阐明的法律的意义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判断一方面是为了从法律的诸多意义当中选择出可以适用于个案的那种意义,另一方面也为最后的司法判决提供判断基础。无论如何,它们都要围绕着阐明而开展,并通过服务于阐明活动而服务于整个法律解释活动。所以,它们在法律解释当中处于从属地位。

(二)诸活动之间的联系

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之间的联系前文已经涉及到了,下面我们简单地从两个方面来作以说明。

第一,法律解释的诸活动是相互贯通的。其一,就发现来说,法官进行发现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其他活动。当法官在众多的法律当中寻找可以用于个案的法律时,已经在进行阐明和判断。因为他必须对法律的意义作出初步的阐明,才能知道哪些法律可以适用于个案,而当他选择此法律而不选择彼法律的时候,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在进行判断。其二,就阐明来说,法官在对法律的意义进行阐明并从法律的诸多意义当中择一而用的时候,其实也在进行着判断。当法官认为正式法源不能适用于个案而最终选择非正式法源时,他不但已经进行了不能适用正式法源的论证活动,而且还要重新发现需要适用的非正式法源。其三,就论证来说,法官在对自己所阐明的法律的意义进行论证时,需要不断地发现能够支撑自己论点的各种法律依据,并从这些法律依据中选择出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意义进行阐明,舍弃不利于自己论点的意义,自然也会行使阐明权和判断权。其四,就判断来说,法官在进行判断时,是在把自己阐明的法律意义适用于个案,如果在适用中认为不妥,他会反过来重新进行阐明并作出论证,甚至会推翻自己所发现的法律而重新发现。总之,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这四种活动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不可能单独存在。

第二,法律解释是诸活动协调运行的整体。法律解释分解为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等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又充满了渗透和贯通,由此可以说,法律解释是诸多活动协调运行而形成的整体。法律解释的这种整体性可以从如下两点看出来。其一,法律解释内部诸活动的进行,既遵循一定的顺序,又不拘泥于一定的顺序。我们说过,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的出现具有先后顺序,但这种逻辑顺序只是它们在出现时候的顺序。当它们依次出现后,在进行过程中,如同前文所言,每一种活动都包含着其他的活动,它们之间是交互作用共同进行的。其二,法律解释内部诸活动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法律解释的进展。不管法律解释内部如何进行,也不管它们呈现出多么繁杂的特征,实际上仅仅是在进行发现、阐明、论证和判断活动,只不过它们不是单个进行的,而是相互协调和配合。这两点充分说明,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克服了法律解释内部诸活动单个进行所可能导致的不足,维护着法律解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责任编辑:未 名)

论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论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论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法律解释的目的是在规则与事实发生冲突时,借助于法律技术,例如类比推理、法律发现以至于立法等手段。来弥补那些在立法过程中没有被立法者所发觉的法律漏洞,从而起到一种调和作用,以期消除规则与事实之间的不同步。与此同时,借助法律解释方法还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填补规则不确定而出现的权力真空。 法律解释方法主要包括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和社会解释等。学者们对于适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的先后顺序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共识,即:文义解释具有严格的优先性,若文义解释的条件得到满足,它就优先于其他解释方法被采用;只有具备足够的理由对文义解释的结果表示怀疑时,才有条件考虑上下文解释和体系解释;而比较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则通常是最后的选择。这一解释间的排序虽然确认了某种解释方法相对于另一种解释方法具 有优先性,却难以回答在何种情况下,后位的解释方法可以取代前位的解释方法。当面对疑难案件时,其判决将是充满未知数的,进而导致司法过程不具有可预期性,不利于司法的稳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借助于法律解释,司法可以巧妙地回应一些深刻的社会麻烦,并有助于缓解传统的司法意识形态对疑难案件的判决所施加的压力。 在进行法律解释的时候,人们往往偏向于从法律文本的范围内去完成解释,因为这只需要考虑较少的解释因素,并可以使解释的结果一目了然。这种逻辑体现的是形式合理性,即追求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然而这种形式合理性的缺陷表现在,它试图把实体性问题作为程序性问题来一并处理;而且疑难案件的判决一般都需要综合权衡法律内外的各种复杂因素。司法中的法律解释并不限于对法律文本的解释,甚至主要不是对法律文本的解释。法官必须兼顾法律规则与个案案情,平衡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法律解释就是要在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下面通过分析里格斯诉帕尔默案来解释在判决疑难案件时如何选择解释方法。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好法官

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指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和代理审判员,是代表国家审判机关审理案件,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的法律工作人员。合格的法官,笔者认为,其必要前提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和代理审判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要求我们的法官通过怎样的工作才能使审判工作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下面,笔者通过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一、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要政治坚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党历经了时代的淘洗,完全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具备时代的先进性。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审判机关,作为审判机关的核心成员——法官,必然也要符合这一规律,具备时代的先进性,所以说,政治坚定是一名合格法官的脊梁,是一名合格法官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在现阶段,政治坚定就是要求我们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精髓,牢固树立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思想,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来武装强化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审判工作开展。政治坚定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抨击假、丑、恶,与一切违犯法律、违背公理的行为对抗到底。政治坚定就是要求我们要具备大局观念,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要求,一切都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做一名合格法官,其时代的鲜明性就体现在将自己的审判工作与人们利益的实现结合起来。我们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们应有的法律法规由人民代表大会制订,处处体现着一切权利都来自人民,我们只是通过做好审判工作,使人民赋予的审判权不滥用,不变质。所以说,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公正司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公平地审理每一起案件,使违法者得到应有的制裁,使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要业务精通 所谓业务精通,就是指能够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准确的运用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这是成为合格法官最基本保障。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出色的业务能力是无法承担法官

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法官演讲稿.doc

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法官演讲稿 做一名合格党员法官演讲稿 张婉璐 我叫张婉璐,参加工作2年,现在是相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庭一名助理。今天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经历那些小事。 温州乐青,这是我很难忘记一个地方。我清楚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睡得正迷糊,接到孟庭长一个电话,大意是说准备一下,明天要出差,去温州。接到指令后,我也一点不惊讶周末出差这件事情,因为早就听说孟庭长一般送达、出差等只要能周末去绝不占用工作时间,不然我想她也不可能一年平均审结200多个案件。那一天,我发誓我这一辈子都难以忘记。因为临时决定,没买到车票,我们就先坐车去宿州,从宿州转杭州,从杭州又坐大巴前往目地温州乐清。我记不得沿途中赏心悦目景色,只知道那一天马不停蹄转了很多次车,天公不作美,好不容易到了温州乐青,突然下起了大雨,瓢泼大雨。我们走走、跑跑、停停,狼狈不像样子,最终特地找到一个离当事人近小宾馆落脚。然后迅速联系当事人,那是一个离婚案件,她是被告,开庭前,收到了来自她书面意见,表明自己同意离婚,但是不来参加庭审,也没有说明原因,后来了解到,没钱付路费,她是一个外出务工者,家里也是五保户,条件确不允许她请假,花费”不菲”路费回家。为了对案件负责,查明案件真相,了解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孟庭长坚决要面对面给当事人交流。那一晚做完笔录已经10点多了。可你们知道吗,第二天,我们马不停蹄直接坐车去了南京,去为一个案件委托鉴定,然后当天折返,准备周二工作。对于这件事情开始我有委屈、埋怨,但现在回忆起来,我是满满骄傲,我骄傲这份经历,骄傲有这样一个言传身教”老师”. 丁大姐,这是我很难忘记一个人。她是一起共有纠纷当事人。她丈夫因公受伤死亡获赔60多万,她在拿到赔偿款项后,拒绝支付给公公婆婆相应费用,公婆将其诉至法院。老两口都是60多岁农民,自案件转入王鸿法官手里后,老两口是隔三差五就来找王姐,说说就哭,一是儿媳妇拒绝支付本应属于他们费用,二是儿媳拒绝让老两口看望孙子。王姐通过电话了解到儿媳妇主要认为自己和丈夫一起生活已经分家了,而且自己儿子本身身体也不好,丈夫死后留下财产,应该都是自己。这个案件,事实清楚,本应可以作出清晰裁判,王姐说家事纠纷仅靠判决很难解决问题,双方当事人本就是一家人,我们即要讲法,也要将理。那个大夏天,我跟着王姐去儿媳妇家做工作应该不下于3次,我们又联系当地居委会、以及在他们村有权威人共同作工作,讲法讲情又讲理,由开始态度冷淡、排斥到慢慢愿意接受,王姐为此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最终案件以调解结案,签调解协议当天,她对王姐说了谢谢,说要不是王姐,她可能错过了一个好公公婆婆。也可能无法给孩子当一个好榜样。 这样事情在我身边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发生,有人说法官注定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干不完工作,加不完班,操不完心,可是我觉得这话说错了,他们虽然忙碌、虽然疲惫,可他们每天仍然神采奕奕、精神百倍,因为热爱、因为情怀、因为信仰,他们希望这个社会沐浴这风清气正、他们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人民提供一个公平法治环境。她、他、他们,不仅仅是一名法官,也是”妈妈”、”爸爸”、”儿子”、”丈夫”,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无限精力和投入去查清每一个案件事实,让手中权力真正为民所用。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从不把自己说高尚伟大,却用自己必生精力和时间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发光发亮。慢慢我真正喜欢上这份工作,不是喜欢身穿法袍、

法官的权利及解释

为了进行正常的审判活动,法官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条件,这里的工作条件包括审判场所、办公地点、办公用具、法官服装等 为了保障人民法院的法官正确履行职务,公正司法,必须赋予其一定权利。根据本条的规定,人民法院的法官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履行法官职责应当具有的职权和工作条件。这里规定的“法官职责”是指本法第五条规定的职责,即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法官在履行上述职责时,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规定了其应当具有的职权,如参加合议庭审判时,法官有权对当事人进行提问;有权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有权就法定事由出现后决定中止审理;有权对与案件无关的提问进行制止等,这些职权主要是指审判活动中的职权,如果法官不是在执行职务行为时,则不具备法律所规定的审判职权。为了进行正常的审判活动,法官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条件,这里的工作条件包括审判场所、办公地点、办公用具、法官服装等。 (二)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宪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人民法院组织法也规定了这一原则。这一规定主要是指法官审判案件必须依法进行,法官审理案件只服从法律,对于任何依仗权势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非法干涉办案活动的行为,都有权抵制,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这里规定的“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对于哪些情况下法官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同时法官的任命也是经过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人民法院任命的,如果需要对法官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也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这里规定法定被免职的情形主要是指本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即:1.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2.调出本法院的;3.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4.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5.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6.退休的;7.辞职或者被辞退的;8.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法定被降职主要是指不能胜任现职工作或者其他违反有关规定的情况。法定辞退的情形主要是指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情况,即:1.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3.因审判机构调整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4.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5.不履行法官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法定处分的情形主要是指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情况,即:1.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2.贪污受贿;3.徇私枉法;4.刑讯逼供;5.隐瞒证据或者伪造证据;6.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审判工作秘密;7.滥用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8.玩忽职守,造成错案或者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9.拖延办案,贻误工作;10.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11.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12.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13.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四)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劳动权和获得报酬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官作为国家的劳动者,同样有权获得劳动报酬。这里的“报酬”既包括法官的工资收入,也包括合法的其他收入。关于法官的工资和其他报酬,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另外,法官还享受法律规定的保险和福利待遇。 (五)人身、财产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法官担负维护国家法律,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的任务,其在执法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打击报复,因此,法律对法官的人身、财产和住所的安全受保护专门作了规定。 (六)参加培训。法官是法律的执行者,加强培训,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定的内容的关键,法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正确运用法律审判案件。参加培训,不断学习,从而提高业务素质,是法官的一项重要的权利。 (七)提出申诉或者控告。申诉权和控告权是法官对于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或者对处理不服时的

刑法适用中的法律推理机制

刑法理论 刑法适用中的法律推理机制 冯建军 内容提要 刑法适用的推理机制实际上是法官应用法律解决具体刑事案件时的心理确信(价值评价)过程,这个过程法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刑法适用的逻辑规律、刑法解释机制、刑事司 法程序,以及社会的其他因素等。一般而言,除了简单案件外,法官总是受诸于灵感的启发,先有结论, 之后再以三段论求证,最后得出确信的结果。这个过程有时是曲折复杂的。但根本的模式是:结论 求证 确信。 关键词 刑法适用 刑法解释机制 司法程序 法律推理机制 对刑法的适用,判例法国家的判例研究中也许是汗牛充栋了,当然其中也不乏讨论法官适用法律的法律推理问题,探讨如何由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规范判断和一个具体的案件事实判断(事实之 是 )推出另外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判断(当事人之 应当 ),但是其研究总体上是不够的,正如美国刑法学家道格拉斯 N 胡萨克曾经感慨道: 是 与 应当是 之间的这种差别如何跨越呢?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极端重要的问题很少为正统刑法学家所阐释,更不必说对它们加以解决了。 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强调法典化,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自然又较前者更为逊色。国外的情形大体如此,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更为匮乏,即令谈及,通常的做法也不过是套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推理模式,或者再夹杂以刑法的若干解释予以证成。难道我国刑法法律适用推理真有这么简单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我看来,刑法适用的法律推理是一种机制,是法律推理机制在刑事法领域的体现。 一、刑法适用中的法律推理机制概说 如何理解刑法适用的法律推理是一种机制?首先,从 机制 的含义出发。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由此可见,机制的指称核心在于 过程 。机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实际上,正因如此将机制借用于法律推理是再自然不过了, 比如大陆法系法律推理的基本模式,是以认定的案件事实和相关的法律规范为前提,根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合乎逻辑地演绎出法律效果的演绎论证方式, 这是一个演绎推理逻辑过程,涉及到规范和事实因素。而英美法系采取的是以归纳逻辑推理进行法律推理,这个过程牵涉到先例和当前案例的因素。法官通过比较先例和眼前的案件,抽象出一个适用的规则来解决当前的案例,也就是制造出了一个法律。无论是演绎推理还是归纳推理,两种法系的法律推理都是一种推理机制,表现为过程,并且相关因素在相互作用。我国法律的法律推理机制,则类似于大陆法系模式。其次,刑法适用的过程就是刑法解 [美]道格拉斯 N 胡萨克著: 刑法哲学 ,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582页。

民事法律适用中的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由于民事法律关系本身的复杂性,民法体系的不完备性以及当事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的广泛性,使得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常会遇到权利冲突问题。面对复杂的具体案件,法官不能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审判案件,而是要设法去补上漏洞和空缺,解决纷争。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法律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分析、说明和阐释。通过对法律概念和法律文本语言的解释,可以使其涵义更确切,使抽象、概括的成文法条具体化,并消弥法律条文或法律文本彼此间龃龉和抵触,对审判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权起到规范、制约作用,对成文法的局限性之克服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核心,是法律的生命之所在。法律解释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过程,法律适用意味着在具体个案中实现法定的价值判断。有了法律解释才能克服法律本身的机械性和僵化性,才能在共性的法律和个性案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在变革的社会与稳定的法律之间建立起协调和谐的关系。没有对法律的理解、分析和说明,就不可能适用法律,法律便没有任何价值。 法律推理是指在有关法律问题的争议中,运用法律理由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普遍性的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的桥梁,为行为规范或人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安全提供正当理由。法律推理既包括根据现行、明确、正式的法律渊源对有关争议、违法的解决;也包括在一定框架内对解决有关争议、违法的法律根据的寻找和确定。现行法律是法律推理的前提和制约法律推理的条件,法律的正式渊源或非正式渊源都可以成为法律推理中的“理由”,成为行为的正当性根据。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推理的前提。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法律原则、政策、法理和习惯都会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法官应从法律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出发,努力弄清楚法律规范的意旨,发现隐藏在成文法中的法律真意,甚至越过本法律而从更上位的法律以及从现有法律体系中得出适用于案件的具体法律依据,得出法律判决的结论。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所要完成的任务和针对对象不同,法律解释是对法律规定的涵义进行说明,而法律推理则是在法律论辩中通过运用法律理由,以理服人。前者针对的是法律规定,通过研究法律文本,阐发其意旨,它以理解为前提,受法律文本的限制;后者则不仅针对法律规定,还包括案件事实,通过演绎、归纳和辩证推理等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法律结论。联系在于二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分割的。在进行法律解释时,离不开推理方法的运用,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然后运用于具体案件事实,特别是法律规定不明确或涵义有争议的情况下,法律解释更是法律推理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很强的操作性,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法律规定不详细、或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等造成司法操作中的困惑,有助于保障法律的正确、公正实施。法官要以法律精神为指导,运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审判案件,能动地、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使法律的适用与法律的功能发挥相吻合,保证裁判公正,实现司法公正。

法律解释中的真理与方法――加达默尔诠释学与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中的真理与方法――加达默尔诠释学与法律解释法律解释[1]是国外法律理论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系统的方法[2],这些方法都体现了对法律解释问题的一些洞见,揭示了部分真理,也都受到部分法官和学者的主张与支持,从而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对于这些方法在法律解释中的地位、在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如何加以取舍和协调等问题,则一直聚讼纷纭。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研究中心的著名教授埃斯克里奇(Eskridge)长期以来一直研究立法和法律解释问题,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居于美国学界的领先地位。[3]他认为,法律解释是人类所有解释活动的一个分支,要深入理解有关法律解释问题的争论,必须回到对解释活动本身性质的探究上。而针对解释活动的特性在法学之外已经有了大量的讨论,因此法学研究者应当对这些文献加以系统考察以深化对法律解释性质的认识。他于199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加达默尔与法律解释》[4]的论文,企图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加达默尔所创建的哲学诠释学引入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5]他根据加达默尔诠释学提出的动态(dynamic)法律解释理论[6]在美国法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7]虽然加达默尔式的法律解释理论以及埃斯克里奇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动态法律解释理论也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困境,但其中确实也蕴涵了很多真知卓见,而且在转型中国的法律解释中强调法律解释的动态性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对该篇论文的主要内容作一介绍,意图推进国内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水平。

加达默尔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无论哪一种解释方法,都不具有排他的适用力,不应过度地指导和约束解释者。无论解释者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解释永远是通过历史传统为中介,寻求在文本与解释者之间对真理的共同理解。论文的第一部分就是考察加达默尔的论点以及对其论点的哲学批判。 论文第二部分考察加达默尔诠释学对法律解释的意义。诠释学认为,将我们的视野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本、立法者的预期或者当前的政策,都无法帮助获得法律含义之真理。这些视角应当协同努力,并互为补充。加达默尔的诠释学将法律解释看作是解释者的当下视角和文本以及立法者的历史视角之间所进行的对话(conversation)。法律解释的辩证法既非考古学或文本主义的观点对解释者的强加,也非解释者用自己的观点取代法律文本的观点,而是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在元理论的层次上,加达默尔的诠释学为动态法律解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有助于建立一个法律解释的一般理论,并且为思考法律解释中的一些特别的问题,如解释的戒条、立法史的运用以及法律先例的角色等问题提供帮助。 论文第三部分考察我们能否从那些反对加达默尔式法律解释的主要观点中获得一些有关法律解释的真知灼见。以对加达默尔理论的哲学上的反对意见为基础,对于加达默尔式动态性法律解释理论存在三种反对意见。第一种涉及被广泛提出的“反多数民主的困境”,这种反对意见认为动态性法律解释无视议会作为首要的甚至排他的立法主体的宪法地位。这种反对意见的问题在于,诠释学已经说明对于久已通

法官自我鉴定例文合集

法官自我鉴定例文合集 法官自我鉴定范文合集九篇 一、素养 这次培训好几节课都围绕关于法官职业道德、司法核心价值观、司法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老师的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法官这一个职业所需要的操守。“在西方如果一个人是法官就根本不用考虑这个人的道德法官和道德高尚的人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而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恐怕不能所以我们具备更多的或许不是我们单纯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而是一个高出于常人所应该具有的素养(宽容、仁厚、博爱、正直等等)这些也是其他技能的基石”。 正所谓”;正人用邪法其法也正邪人用正法其法也邪”!法官需要有厚德载物的品质! 二、责任 法官需要承担的主持社会公平正义责任每当我们说到西方正义女神的形象时候我们都内心澎湃但是有很多同事将来所拥有的就是生杀予夺的权利为什么我们崇尚法治的同时自己不敢去追求不追求也就算了!但为啥还有那么的同事还要去亵渎法律的尊严和法官职业的威信呢?在这几节课中同学们最不愿意上的课就是这些纯粹法学理念而不是实际操作的课程然而却让我感觉有些不解的是虽然这些同学都希望自己在行业里面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却经常在别人面前诋毁法官这一行业的公众形象经过这次培训

我也从中理解公众为什么对我们这一行业的偏见和不解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说成这样的形象能怪谁?“如果你自己都不维护你自己的尊严没有人会帮你维护”。这些话从他们口中说法院这里没有了公平正义有些时候我真的感觉很可怕如果是从老百姓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还能理解但这话从自己人口中说出来我却怎么都不敢憧憬法治的未来。 三、价值 法官需要有自己的一个价值判断这个判断首先就需要的是法律更多的时候不仅仅是体现在你对法律还有对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整体判断。仅仅追求一个法律效果那种机械的裁断案件的法官只是一个法律的工具。是不懂法律艺术的法官。以前我也一直理解法律要独立那天起我终于理解为啥法院的裁判不能脱离政治脱离社会脱离民众的法感。 ”;法律本来就是政治的一个衍生物怎么可能脱离政治呢?法律就是为执政者所服务的”。法律更多时候是需要维护一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最后受害的也是芸芸众生。一个判决下去会导致多少人为此付出代价社会会因此产生怎样的价值导向。 这是我们法官需要考虑的不单单是法律效果更加要考虑的是政治效果。戴海老师说的没错:法官不仅仅是法学家更应该是一个政治家。 四、智慧

浅谈法官管理制度

浅谈法官管理制度 法官被看作是独立司法权的象征,履行着实现法律制度和社会公正的重大使命。法官阶层的产生,就有了对法官的管理,并形成了法官的管理制度。法官管理制度是指依法规定法官的资格、任免程序、明确法官的职责、法官的地位和法官的等级、对法官的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保障法官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并规定法官的考核、晋升等制度。完备的法官管理制度是法院实现公正与效率的重要保证。因历史传统及政治体制等原因,目前我国法官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应在紧密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我国法官制度的设计理念,改革法官选任资格、选任方式和保障制度,重构我国现代法官制度。 一、我国现行法官管理制度的弊端 (一)立法上没有明确法官独立审判 所谓法官独立审判制度是指法官享有全权审理和裁判案件的权利。同时,对自己的不正确或错误裁判承担完全责任的审判工作制度。在德国,法官根据德国基本法行使审判权,基本法保证法官行使完全独立的审判权法官,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指示或命令的约束,不受除联邦宪法法院之外的任何法院判决的约束,也不受上级法院判决的约束,对比自

己高级的法官的命令没有服从的义务,法官只服从《德国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日本国《宪法》规定,全体法官都依照良心独立行使职权,只受宪法及法律的约束。这一规定确立了法官独立的原则。所谓独立,是指法官审判时,不依照其他任何指示来活动。同时,宪法还为保证法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身分、提名权、议院调查权的限制等制度保障。 在我国,法官是否独立行使审判权,既缺乏规定,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否定法官独立者认为,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的外部独立;肯定法官独立者认为,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它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法律;外部独立,指人民法院在依法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内部独立,指在法院内部,法院应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我们认为,法官独立享有审判权应是法院内部的一种体现。它一方面要求法官通过独任和合议制形式审理案件,只服从法律,另一方面要求下级法院的法官应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上级法院的干涉。但我国的司法实践却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法官不享有独立的审判权,一方面,影响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公正职能的实现,另一方面,法官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会向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上交矛盾、推卸责任,其工作缺乏积极性,

综合课-法理学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法律关系、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法治(二)

综合课-法理学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法律关系、法律责任与法 律制裁、法治(二)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_。 A.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B.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义务则是法律规定的 C.权利对于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义务则因人而异 D.权利应当享有,义务可以放弃 权利、义务的区别在许多方面,其中关键点就是权利可以行使也可放弃,义务则必须履行。 2.下列选项中,属于绝对法律关系的是______。 A.婚姻关系 B.所有权关系√ C.债权关系 D.诉讼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的法律关系,主要是物权和人身权关系,所有权是物权之一种。 3.以“一个人对其他一切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关系有______。 A.物权关系√ B.债权关系 C.相邻关系 D.继承关系 以一个人对其他一切人的形式表现出的法律关系就是绝对法律关系,物权关系是典型的这种关系,判断是绝对法律关系还是相对法律关系关键看义务主体是否特定。 4.引起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事实属于______。 A.行为 B.事件√ C.积极行为 D.消极行为 引起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事实是被继承人死亡,这是典型的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 5.在根据运输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中,托运方和承运方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______。 A.被托运的货物 B.运输方式 C.运输费用 D.运输行为√ 运输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中,其客体是运输行为而非运输物,判断是行为还是物的关键看双方的利益之焦点在何处。 6.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是否特定化,可以将法律关系划分为______。 A.基本法律关系与普通法律关系 B.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C.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D.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是否完全特定化,可以将法律关系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指的是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存在于特定的权利主体和特定的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7.下列关于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______。

我国法官的个案法律解释权研究

我国法官的个案法律解释权研究 摘要 法律解释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即是制度又是方法,还是实践,法官个案的法律解释是法律解释存在的主要形式。对此认识的不同形成了法典主义的大陆法系和法官主义的判例法系,但法律解释问题是无论哪一法系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把法官个案法律解释作为一种制度,旨在承认法官在司法审判过程中的能动性,但并不证明任其自由的存在与发展。法律解释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法律解释约束的发展,来自于法典、解释方法与解释制度上的限制均体现人类对法律安全性、一致性、可预期性的追求。本文在承认法官个案法律解释存在基础之上,对其存在的现状、必要性、法官个案法律解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治化社会建设有所助益。 关键词:个案法律解释;法律适用;合法合理;公正判案 一、当前中国法官个案法律解释的现状 对于中国法官能否在个案中进行法律解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最近几年,法理学界及法官要求给予法官法律解释权的呼声越来越高。曾有中国权威法官在国际研讨会上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审判改革方面,应注意解决法官怎样在审判中解释法律的问题。不仅最高法院应有法律解释权,地方法院的法官也应有此权力。1然而目前较主流的观点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 (一)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不支持法官在判案中进行个案法律解释。原因如下:1.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制要求。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就是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原则反映到司法领域就是法律对法官在判案过程中应有明显的拘束力,法官应忠实于法律,依法判案。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强调法律条文的神圣性,强调对成文法形式上、字面上的崇拜。这种观点认为依法判案所依之法,是由立法机关用成文法律形式加以表述的,是明确的、公开的行为规范。2.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明确的权力分工。立法机关专事法律的创立,立法工作只能由全国人大和常委会进行;法院是专门的司法机关,法官应是法律的适用者,没有法律解释权,其职责仅限于运用逻辑的方法适用法律。3.司法腐败严重。法官的审判是维系社会安定、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法官能否依法办事至关重要。当前,司法

论法律解释中的价值衡量

论法律解释中的价值衡 量 张力婷2010049007法学101 2011/6/20

论法律解释中的价值衡量 价值衡量又称作利益衡量,利益衡量”作为法学方法,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于日本。它冲破了概念法学的樊笼,主张在进行法的解释时,应当僭越概念法学奉为圭臬的形式三段论,在法义不明存在多种解释之际,须针对从属于具体事实的利益作价值的衡量和判断。利益衡量论的生成源于对概念法学的批判。一般认为,利益衡量论在日本的最终生成,是德意志的自由法学运动和美利坚的现实主义法学双重作用的结果。 价值是法学一直不变的主题,利益在法律中的重要程度,对于每一个学习法律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律所追求的也正是实现利益的平等,或者可以说是最大化的争取利益,正是因为如此,法律中利益价值的均衡分配与否成为法学家所追捧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说,法官即使在判例案件时价值也会影响法官所作出的法律解释,利益衡量在法官的裁断过程中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的行为,是难以避免的,法官在了解个案事实后总是习惯先入为主。可以说,利益衡量论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业已存在的这种思维方式。正如加藤一郎指出的:“法学乃是以控制人的行为、预先规范人的生活的法为根据的,裁判中加入实质的判断,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避免的自然之理”。这就更显示出了法律解释中的价值衡量的重要性。 一、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价值衡量 1 法律解释的释义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文本的意思的理解和说明。其中用词的基本含义为,法律,主要指制定法;“法律文本”指“法律条文”;“意思”也即通常所说的“含义”、“意义”,包括内涵和外延,或者说“涵义”和“指称”;“理解”指解释者对法律文本意思的内心把握;“说明”指对理解结果的外在展示。简言之,法律解释就是解释者将自己对法律文本意思的理解通过某种方式展示出来。 2 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价值衡量的界定

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头顶国徽,身穿法袍,手拿法槌,心怀天平,这就是法官的形象,法官是正义的使者,是公平的象征,是法律的守护神,他用法律这柄正义之剑,与一切非正义的力量作斗争,维护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法官给人的印象就是铁面无私的判官形象,然而,如何做一名法官才是社会需要的法官,才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守护神,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法官仔细思量。我们在报考法院的时候,招考简章明确规定了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我认为,作为一名法官,德才兼备是必须的,只有德才兼备了,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法官。所以,作为一名法官,除了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外,有才还要有德,否则,有才无德或者有德而无才都不是合格的法官。另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也是一名合格法官必须做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具备一定的才能是我们作为法官的基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法官必须是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本法施行前的审判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法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由上述规定可知,要想成为一名法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以及相应文凭,法官不是相当就可以当的。另外,除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办案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辩证的能力等。作为法官需要博学,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熟悉和掌握其他的知识,需要勤于学习,需要善于学习,需要广泛学习,只有博人之长,才能补己之短,更需要了解时事和政治,了解更多的国家方针、政策。当代法官需要审问,古语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使人进步,骄傲则使人落后,不懂装懂那是极不明智之举,遇到自己不懂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诚实面对,虚心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古语还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作为法官需要慎思,法官的忠旨是为人民服务,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信念,忠诚、公正、为民、廉洁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的赋予,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是我们的使命,只有心系于民,才能掌握好手中的权,用好手中的权,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法官需要明辨,定纷止争是我们的工作,化解纠纷时我们的义务,消除矛盾是我们的心愿,构建社会和谐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明辨是非,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轻舌摇动是非立断,朱笔一落生死攸关,人民法官是理性的代表者,也是良心的捍卫者,问心无愧才是我们的底线。法官需要笃行,我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法官是公平的化身,正义的使者,法官这一职业在当今法治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中国法制进程的加快,对中国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肩负的责任是越来越大,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是每个从事法官职业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法官职业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必须要具备以下要件: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忠诚”为“魂”。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以及上级法院的司法为民政策、制度和措施等,自觉把履行法官职责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统一起来。为此,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深怀忧民之心,爱民之情,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司法为民的宗旨融入到日常的审判工作之中,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不断强化为民、便民、利民意识,充分体察当事人文化水准和法律意识,做好释法明理诉讼指导工作,让当事人明明白白打官司,还要努力增强司法亲和力,充分考虑办案效果,讲究客观公正,使司法公正、社会和谐与司法和谐有机统一。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以“公正”为“基”。公正是司法的第一属性,是我们法官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失去了公正,法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公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平,二是正义。公平,要求法院在司法活动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保证诉讼各方平等地行使权利。正义,要求司法活动追求科学和真理,摒除邪恶与反动,实现文明。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基本标准是:不仅要实现诉讼结果的公正,即事实认定正确,法律适用准确,实体处理得当,还要实现诉讼过程的公正,即审判公开,依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作为法官应懂得,一次不公正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了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裁判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我们一定要树立公正意识,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使公平正义以人们看得见、感受到的方式实现,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人心服口服。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以“素质”为“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思维能力、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框架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

法律推理讲义

首先有必要区分推理与法律推理。 推理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推理是形式逻辑。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其作用是从已知的知识得到未知的知识,特别是可以得到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掌握的未知知识。 而事实上,法律推理有着不同的涵义。 定义1:“推理通常是指人们逻辑思维的一种活动,即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得出另一个未知的判断(结论)。这种思维活动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就泛称法律推理”。“法律推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法律推理,就没有法律适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第339页。 定义2:“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法律事实或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016页 定义3:“法律推理是一个标记导致作出法律决定的一系列思维过程的集合符号。”它涉及情境识别、解释和事实评价,还包括法律(条文)查找、可适用规则的选择和辩论。“这个过程还包括对可能决定的不断评价以及制定活动。由于法律理由的形成和选择被运用于作出最佳决定的辩论过程中,因此,法律推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一个法律推理过程还可以是非常综合性和拟定的。……例如,后者是立法起草过程的情况。” P.沃尔格伦(Wahlgren):Automation of Legal Reasoning: A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Computer Law Series 11.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Deventer Boston.p.149. 定义4:“法律推理可以被分析为不是自然或社会过程的一个阶段,但作为过程本身,它是论证(argument或辩论)过程。一般而言,论证(辩论)所描述的是形成理由、得出结论以及将它们应用于一种正在思考的情况的活动或过程。……在诉讼活动中,律师公开一种主张,提出预防性的忠告,申述理由、得出结论、适用法律是劝告的中心内容。而法官也从事着论证(辩论)活动。在寻找最好的规则或判决以及在以一种观点表达和保护规则的过程中,法官为自己所采取的立场进行论证(辩论)。” Kent Sinclair,“Legal Reasoning:in Search of an Adequate Theory of Argument”, California Law Review,59, pp.821-58. (1971)。 定义5:“法律推理可视为实践理性的一个分支,后者是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决定在需要作出选择的情况下怎样合理地行为。……应用规则是法律活动的核

论法律解释的思维方法

论法律解释的思维方法 法律解释是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基本方法,也是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司法正义的必由之路。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法律解释是实现立法目的、解决现实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标签:法律解释;司法裁判;思维方法 1 法律解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法律解释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法律适用的前提,又是保障法律活力和促进法律发展的重要方法。法律解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法律是抽象概括的,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对法律做出理解和解释,才能将法律适用到具体案件当中; (2)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有对法律进行解释,才能使法律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3)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决定了任何制定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有通过解释,法律才能趋于完善。 总之,法律非解释不能适用。这种结论不仅得到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证明,而且在法学界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法学家德沃金认为:“法律是一种阐释性概念”;政治家汉密尔顿等人认为:“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明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就是一纸空文”;哲学家伽德尔认为:“法律不是摆在这儿供历史性的理解,而是要通过被解释变得具体有效”;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认为:“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的理解来解释。”事实上,法律解释活动是法官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作为法官应该掌握的一门基本方法和技巧。法律解释不仅直接决定了被告人的命运,还直接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因此,无论是对于诉讼活动中的当事人,还是公诉人,法律解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使法律解释体现公平、公正与正义,其运用的解释方法就非常重要。 2 法律解释的思维方法 关于法律解释的方法,在理论上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分类方法。比较常见的有,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两大类,其中又可细分若干小类,例如文义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等十几种方法。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提出法律解释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语法要素、逻辑要素、历史要素和体系化要素。萨维尼认为:“不能根据自己品位和喜好来选择四种不同的类型的解释;必须将这些不同的行为统一起来,解释才能奏效。不过,有时是这种解释的地位突出,有时则是另一种解释,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这个方向不能

做合格法官心得体会

做合格法官心得体会 做合格法官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们要有坚定的政治理念。没有很好的政治素质是做不好法官的,是做不好审判工作的。审判权利是 党和人民赋予的,所以法官一定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 人民、忠诚于宪法和法律。法官一定要有正义感,要热爱老百姓, 对弱势群体要有同情心。肖扬同志在大法官会议上讲到“法律只有 掌握富有正义感的法官手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才能清晰可见,公平正义才能人人共享。”我们每位法官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 方向,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 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处理好每一个 案件,公正公平的处理好每一个案件,做到刚正不阿,公正文明司法。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们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没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没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就很难胜任审判 工作。首先要对法律的精通与知新方面尽量做到完美。其次还必须 掌握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努力做到成为一部汇集百科的科学词典。最后还要有很强的审判执行能力,很高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技巧,做 好息诉服判工作,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再次,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们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左传上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论是一代廉 吏狄仁杰、包拯、海瑞,还是时代先锋任长霞、宋鱼水、金桂兰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执法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职 业素质,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地位观,做到常思为政之德、常怀忧民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坚持自警、自励、自省。在执法活 动中要刚正不阿,不受利诱,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做到司法裁判“公正如水”、司法作风“清廉似水”。对每一件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