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专题研究第六章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专题研究第六章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专题研究第六章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专题研究第六章

第六章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支持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解放林业生产力,提高林地生产力,保证国家的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如果按照现有的金融、税收、保险、科技、补偿等政策,将使承包职工因为林地经营周期长、支付经营贷款利息和林木保险费用负担过重而难以承受,这就势必影响林业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影响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实现。所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系统的运行

(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系统运行的理论依据

1.政策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一个完整的政策通常包含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对象、政策方法和政策措施等具体内容。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政策有明确的利益倾向,总是为一定时期的一定目标服务,因而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效性,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和目标,因而即使在同一个问题上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策。

2.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

的基础。

政策主体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国家机关、政党、团体或个人。政策主体可分为官方和非官方的两大类。方政策主体是指具有合法的政策制定权或决策权的组织和人员,在我国主要是指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及相关人员,他们直接参与政策制定并组织政策的实施。非官方政策主体是指进行政策研究、参与政策制定或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组织和人员,在我国主要是指利益团体、研究机构及人员、公民等。他们通过发表研究成果,利用各种途径反映呼声,自觉执行自己拥戴的政策和消极对待对自己不利的政策等方式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林业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与林业相关的,尤其是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相关的政策问题,诸如森林经营的产权政策,税收政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林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政策等。林业政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主要是指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相关的团体和个人,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森林经营主体、林产品经营主体等。政策应引导他们从事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活动,而禁止他们随意破坏森林资源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并应注意政策之间的协调,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理等)和社会因素(人口、政治文化、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状况、国际国内环境等)。就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环境而言,主要指国际环境及发展趋势、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国有林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观念及受教育水平、森林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对森林的依赖性等。

(二)政策系统的运行

政策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自己的子系统。政策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终结的全过程,一般由五个子系统交互作用而形成,即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促成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

1.政策系统的子系统

(1)信息系统。信息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原动力,是连接政策系统各环节运动的纽带,也是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终结的依据,没有信息,这些活动就无法展开。信息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专门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具体可由统计部门、情报部门、图书馆、资料室、信息中心及研究人员组成。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政策作为服务于特定时期特定目标的行为准则,必须把信息系统作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并要求信息系统为政策系统提供各种准确适用的信息。

(2)咨询系统。咨询在政策系统中的功能是信息的深加工、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它是政策决策者的参谋、脑库。咨询系统参与政策决

策活动,在政策决策中发挥参谋咨询的重要作用。咨询系统在政策运行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政策问题,预测政策目标及趋势,拟定和论证方案,追踪政策执行,评价政策效果并为修订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案。

(3)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在政策系统运行中居于核心地位。决策是政策的主体部分,咨询系统提供的政策方案再好,如果决策错误,就会导致政策失误。政策决策贯穿于政策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决策系统在政策运行中要进行调查研究,确立政策目标,组织方案设计并优选方案,实施追踪决策并最终决定终止政策。决策系统应充分利用咨询系统,发挥咨询系统的参谋作用。决策系统一方面应保证咨询系统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咨询系统代自己作出决策,在决策时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权衡政策利弊,做出正确决策。

(4)执行系统。执行是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执行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构成。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的中介环节,也是将政策付诸实施以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执行系统在执行政策时要将上级政策进行分解并与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化为可以执行的具体措施、办法和步骤,通过宣传、实验和推广来保证政策实施,跟踪掌握实施情况,分析评价政策效果和问题,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或信息部门。

(5)监控系统。监控是为了监督和控制政策系统的运行,它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防止政策的

变形,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监控系统要监控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否全面准确、决策的依据是否充分、政策是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无政策失误,同时应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情况,以利于决策系统根据新情况进行政策修订、完善或终结。强有力的监控系统是有效制定和执行政策,减少政策失误的重要保障。

2.政策系统的运行环节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以及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政策系统呈现出动态的运行过程。政策系统的运行是政策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环境不断把各种信息传导给政策主体、输入政策系统并且通过政策系统内部的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政策环境又把各种信息反馈到政策系统,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政策系统维持不断地运行。而就具体的一个政策而言,它必将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直至终结这么一个过程。终结往往并不仅仅意味着旧政策的终结,还经常意味着新政策的孕育和诞生,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政策系统运行的第一环节,它是将政策问题纳入决策领域,方案规划并将政策方案合法化的过程。将政策问题纳入决策领域的主要途径有政治领导人、研究人员与专家学者、行政人员、政治组织、代议制、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人民群众、危机或突发事件等。方案规划是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效果预测和

方案抉择五个环节。对政策方案作出抉择之后,必须使之获得合法地位(即经过政策合法化过程),才能使之得到有效的执行。我国在政策制定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从人民利益出发,重视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做法,非常值得政策主体在制定政策中遵循和借鉴。

(2)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运行的中介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的具体途径。政策执行的效果关系到政策的成败,它决定了政策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范围。有效执行政策不仅可以创造性地完成政策任务,实现政策目标,还可以弥补政策制定中的缺陷,完善政策并为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政策执行过程由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监控等环节所构成。政策执行可采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思想诱导等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是值得倡导的手段。

(3)政策评估和监控。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科学的评估,人们可以判断政策的价值,从而决定政策的延续、革新或终结,并为后续政策实践提供依据和经验。政策评估应该是全过程的评估,即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预测性评估,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实施情况评估,在政策执行后进行政策效果评估。政策评估应坚持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和公正标准,对政策的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意外效果、潜在效果等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估。而对失败的政策则应着重探究政策失败的原因以便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政策监控是贯穿政策运行全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是实现政策

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对政策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控,有助于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的贯彻实施及评估,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有力保障。

(4)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逐步消亡的过程,政策也不例外,任何一项政策在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必将终结。如果没有政策终结,政策将失去其严肃性。终结既是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周期的开始。政策终结是终止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它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绩效,避免政策僵化,促进政策优化。但是政策的终结牵涉到方方面面,可能面临种种障碍,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以顺利实现政策终结。

(二)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系统的运行

1、森林经营政策系统的运行现状

森林经营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服务于一定的森林经营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森林经营法令、措施、方法、计划、条例等的总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同,决定了其政策目标的不同,于是在政策上也各有特点。我国森林经营政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我国森林经营政策演变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并逐步开展了“三北”

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等六大防护林工程建设。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l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白皮书,明确提出了我国21世纪林业发展的各阶段目标,并指出到2050年我国将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十大防护林体系工程。1998年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后,我国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经营的重点转变到以保护为中心上来。本世纪初,国家进行了林业工程的大整合,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三北”及长江中上游等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已被整体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涵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其投资之巨,建设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它标志着我国林业真正开始了由以产业为主向以公益事业为主,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生态效益到有偿使用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党中央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赋予新世纪中国林业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

(2)森林经营政策系统的运行现状

政策制定日趋科学化和民主化,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林业政策,一般是以政府确定的宏观目标为核心,由国家林业局提出设计方

案报国务院批准或由国家林业局直接出台。在政策议程一方案规划一政策合法化这一政策制定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凭其所处地位及所具有的知识、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等能够发现和确认一些政策问题并将之列入政策议程;林业专家学者凭其专业特长,运用科学理论对林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通过各种渠道将之列入政策议程,并对政策制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另外行政人员、政治组织、代议制、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人民群众等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观点和呼声,一旦被采纳,也能列入政策议程。政策问题一旦被决策者采纳,他们就会提出政策目标,并在信息系统、咨询系统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各种政策方案并预测结果,然后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优,抉择出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最后通过一定的程序使之合法化。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国政策制定主体主要是政党、政府和立法机关,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等通过影响制定主体的观念、认识等来达到影响政策制定的目的,因此参与政策制定的范围和幅度都是有限的。

政策执行方法多样化,比较注重政策执行效果政策执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国政策执行采取了广泛宣传,层层分解,先试点后铺开方式。以森林分类经营政策为例,2000年2月,周生贤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了《分类经营,分区突破,为实现林业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的讲话,此后各省市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等方式进行宣传发动,并着手分解本省的林业分类经营任务,下放到各地、市、县。

政策评估和监控已有所开展,但基层评估监控工作有待加强政策评估和监控是为了通过对政策效果的评价和监控政策运行过程,为实现政策目标或决定政策调整等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政策评估工作相对落后,有待改善和加强。在政策监控方面,我国已有人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各种团体、人民群众等参与监控,尤其是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监控工作开展得较好,如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必须经同级人大的审议通过,而且有相应的法规确认和保障监督机构的监督权。但在一些具体政策和基层政策上监控不力甚至疏于监控的现象时有发生。

政策终结环节较薄弱政策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已完成使命或不再适应形势的政策必须及时终结,以减少政策执行偏差和节约政策资源。但政策终结在思想上未引起政策制定主体的高度重视。决策部门和决策者主动终结政策的现象在县市一级还不多见,有些地方性政策在功能结束后未能及时终结。

2、森林经营政策系统运行存在问题

目前,许多森林经营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或难以实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运行系统不完善,在运行各环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森林经营政策的制定环节

在政策制定上,国家政策的制定内容、环节、程序等比较规范,越到基层存在的问题越多。①信息系统、咨询系统不完善,难以为决策系统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信息系统的功能

是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林业信息系统还很不完善,信息收集、处理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信息人员主要由林业主管部门内部人员组成,信息收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再加上行政事务繁杂,调查研究不够充分,导致所收集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变化,信息管理混乱。如森林采伐问题,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商品林的采伐应该是商业性采伐,即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是否采伐、何时采伐以及采伐量、采伐方式等,但我国《森林法》明确要求按森林年采伐限额进行采伐管理。就伊春林区现状看,承包林地中站杆、风倒木、霸王树非常影响经营区域内树木生长和经济效益,而经营者要进行林业综合开发又缺乏合理的林业政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信息系统能提供准确翔实的资料,决策系统或许能采纳并出台相应政策解决此问题。

信息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在政策信息下达和反馈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各级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往往只选择下达或反馈部分信息,影响了政策决策的客观基础,使上层决策者难以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近些年浙江省鼓励商品林经营一体化,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普遍出现了大众化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科技落后,经营粗放,盲目跟随等现象,影响了商品林经营一体化的效益和进程。咨询系统是决策系统的智囊团,省林业主管部门已开始重视咨询系统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组成人员不合理,行政人员比例过黔最林业政策研究专家、学者比例偏低;咨询系统的功能作用未被足够重视,政策咨询

系统在为决策系统提供政策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和论证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②政策制定以贯彻和分解上层政策为主,缺乏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政策的动力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为民多办实事,国家出台了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政府成立办证中心集中办证的政策,但此政策的出台在林业办证问题上却增加了许多麻烦。③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时仍存在短期化倾向政策制定者尤其是决策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有明显的短期化倾向,往往导致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不够。在目前宏观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希望多规划一些生态公益林,以享受政策优惠如国家级公益林有30%的补偿资金可留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用于护林防火等开支。按照生态公益林规划标准,主要将道路两旁、河流两侧、水库上游及库区周围、生态脆弱地区、风景林、自然保护区等划为生态公益林,从理论角度看,这些地区确实属于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然而现实情况是,因为许多林业职工经营得较好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就是在上述区域范围内,严格按照此标准划分,会导致部分林业职工生计困难,甚至出现返贫现象。即使林业职工迫于行政压力无奈地承认将这些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但很难保证这些森林能真正管护好。在林业产业政策方面,仍存在重经济林轻用材林的倾向。大面积连片纯林易引发森林病虫害,降低生物多样性。大面积连片发展经济林也可能会产生这些现象。

(2)森林经营政策的执行环节

执行环节作为将森林经营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

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政策执行中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执行手段等都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①森林经营各政策之间不配套,可操作性不强。森林经营政策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问系统内的政策是否协调配合直接影响政策效果。如发展效益林业政策与生态公益林建设政策。一方面要求连片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另一方面又要将适于发展经济林的近村水肥气热优越的低山缓坡(因为往往在水旁路旁)划为生态公益林,使基层政策执行者无所适从,或使这些山林名义上划为生态公益林,实际上仍按商品林的方式经营。《森林法》中已明确规定林地可以流转,但如何流转、如何评估、如何资产化、如何入帐等仍无章可循,现实操作困难。②政策执行手段欠灵活,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政策执行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思想诱导手段。行政干预是执行森林经营政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尚未成熟的条件下,行政手段是解决林业问题的有效办法。但在实践中由于过多运用行政手段而较少运用其他手段,执行方式僵化,干预效果不理想。

(3)森林经营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环节

①森林经营政策的评估尚未引起决策者的充分重视。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是维持、修订或终止政策的基础。没有科学的评估,就难以准确把握政策效果。②森林经营政策的监控无力。政策监控贯穿于政策运行过程的始终,包括对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全过程的监控以及对承担这些职能的机构和个人的监控。由于政策

监控主体与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在许多时候是一致的,这相应地增加了相互监控而引起相互不监控的可能性。即使出台了一些稍有不合理的政策,相关监控者也可能视而不见,甚至因自己可获益而支持之。如有些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办示范基地,结果,许多国家干部也参与到了有政府资金扶持的公司。

(4)森林经营政策的终结环节

政策终结是为了及时终止多余的、无效的或已完成使命的政策,提高政策绩效。但政策终结障碍重重,尤其是会受到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的抵触。因此我国在政策终结方面工作较为欠缺。即使是确已失效的且有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也很少被及时终结,造成政策越来越多,且政策之间矛盾不少,增加了政策执行成本,降低了政策执行效率,不利于政策资源的合理利用。

3、森林经营政策系统的有效运行

森林经营政策系统的有效运行有赖于政策主体、政策容体与政策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信息、咨询、决策、执行和监控系统密切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有效地执行政策,加强政策评估和监控,及时终结完成使命的或不合时宜的政策。

(1)改革政策制定方法。进入21世纪,中国林业已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重大转变。实施分类经营,分区突破,建设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国家林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经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执行经验。但仍然有一些好的政策方案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执行中宣传不到位,分解不合理,准备不充分,执行方法选择不当等相关,应协调政策执行各环节和灵活运用各种执行手段,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2)重视政策评估、监控及终结

政策评估是为了检验政策效果,决定政策继续、修改或终结,促进决策的科学化。首先,政策评估应当制度化,对较重要的森林经营政策均应进行政策评估。其次,政策评估应坚持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和公正标准,分析评估每一政策是否促进了生产力提高,是否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是否在政策对象之间进行了公正合理的成本、效益分配。最后,政策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政策执行的结果和政策失败的原因上,以利于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在以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实现决策科学化,减少政策失误。

加强对政策运行系统的监控,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政策监控主体与制定主体、执行主体是交叉、重叠的,这是导致监控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众素质和尊重社会舆论对政策运行系统的监控。与政策评估相结合,在政策运行中注意所制定的政策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宏观政策要求和增加人民利益,分析政策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偏差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并及时提出调整方案以利于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若发现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或政策本身的原因导致政策已无法运行或已无必要继续运行,则应提出终结建议,

并促成政策终结,提出政策更新建议。

政策有它自身的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一项原本非常有效的政策可能也会过时,若让它继续存在,必然会阻碍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及时终结已过时的、错误的政策相当重要。。目前,在政策终结和更新上已有所重视,但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如新《森林法》已出台多年了,但森林管理条例、林地管理办法等尚未修订,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亟待修改、完善或更新。

总之,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系统的运行应该是一个旧政策不断终结,新政策不断产生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了森林经营政策不断地被制定出来,付诸实施,又不断地走向终结或被更新,从而对森林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林业肩负的保护性资源经营和产业发展的重任对森林展和有效运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应注重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的作用,做到决策科学化,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为建设绿色中国提供环境保障和经济支持。

二、森林经营的科技政策

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国有林区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林业科技政策的影响。为此,这里从林业科技政策角度加以论述。

(一)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1982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即促进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无论是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离不开科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科技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1、科技政策及其经济学内涵

科技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以及根据这些方针、准则制定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法律、法令、措施、条例、办法等组成的体系。公共权力机构通过科技畋策的实施,指导科学技术活动,确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处理科技领域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关系,以推动整个科技的进步,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经济学理论看,科技需求属派生性需求,其大小和性质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中科技成果的价值并不是由政府的偏好或专家意见所决定的,也不会由科研项目投入资金的多少和获得奖项的高低来体现,而是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应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及其相应的支付意愿。

科技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较为明显。从总体上看,科研产品只有在充分而有效地供给情况下,

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为科研产品供给提供必要的经济动力,从而出现市场失灵。所以必须通过政策来进行调节。

2.科技政策的内容

科技政策涉及面很广,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科技政策的内容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和变化,但大体上都包含以下内容:(1)科技发展方针。科技发展方针是发展科技的总体性、全局性的方针。往往针对性的规定科技发展重点在于弥补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上的缺陷。我国于1982年,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1995年召开科技大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教举国作为治国安邦的一项根本战略方针。日本的科技政策明确规定,必须依靠科技来解决自然资源极其缺乏的困难,并维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问题。

(2)科技发展战略、规则和实施计划。科技发展战略是科技政策体系的总纲和核心内容。科技发展战略指导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选择重点领域准则的确定,是制定各项基本科技政策的指导原则。

(3)科学研究政策。科学研究政策是对有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学科结构;三类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合理比例关系;科学研究的评价;产业技术策(技术发展重点和目标、技术结构、技术选择、技术发展途径);其他科技政策(如科技管理政策、科技奖励政策、科技教育政策、技术市场政策、国际科技交流政策等)。

3.科技政策的作用

科技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导向作用、管理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1)科技的导向作用是指政策能引导科技事业的发展方向。即通过科技政策确定科技发展的目标、方向;并通过对确定的目标、方向的解释,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为,达到教育指导、统一认识的作用。

(2)科技政策的管理作用是指政策主体通过制定和施行科技政策,对科技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调节、控制,使人、财、物各项资源得以合理配臵、有序流动、有效利用,从而保证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

(3)科技政策的控制作用是指政策能够对科技活动中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进程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使其符合科技政策目标,并对偏离政策目标的行为、因素和情况及时作出调整、限制和消除。

(二)林业科技政策的内涵、作用和内容

1、林业科技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准则。我国要实现林业现代化,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林业科技政策的研究,及时制定和调整林业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推动、协调和支持林业科技进步的职能,从而推动林业科技发展和林业现代化进程。

正确的林业科技政策导向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由粗放林业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林业

科技有一个大发展,进行一次新的林业科技革命。事实证明,科学技术进步是发展林业生产、推动林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林业现代化离不开林业科技,然而,要实现林业科技创新,把林业科技应用到生产领域,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特别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作为指导。美国科学家D.普赖斯曾指出:“最有意义的发明或研制…。不是包含在雷达或原子弹中的奥秘,而是产生这些成果的管理系统和一套起作用的政策”。

2.林业科技政策的内容

(1)林业科学研究政策是对有关林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科技投入政策、科研方向、科研保障等政策。林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林业装备的“工业化”和林业生产的“科技化”与“信息化”,这就决定必须加强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科研离不开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约为1%,其中,发达国家为2%,发展中国家为0.5%~0.6%,而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加快“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因此,国家应加大林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林业科技投入机制。林业科研方向的定位决定了未来林业发展的前途,因此必须与林业产业政策相一致。采取“抓大转小”的方针,要集中物力、财力对那些有研究能力、有一定规模、有重大科研成果的科研单位给予重点支持。提倡科研单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科研、开发有机结合。完善的林业科技组织机构和研究队伍是林业

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三茅镇中华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我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三茅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村实际情况,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农户1184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755人。 一、任务完成情况 全村完成林改面积308.5亩,至11月底,林改任务全面完成,其主要林改方式为发放林权证,涉及户数1184户,人数3755人,林改档案齐全。 二、林改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认识,成立镇林改工作小组 为有效开展全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村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村召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部署了改革任务,明确了时间要求,为扎实有效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揭开了序幕。 2、科学制定方案 一是准备工作阶段。村成立了林改工作机构,组织宣传发动,参加了镇林改领导小组组织的林改培训等,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确定林改范围;二是组织实施阶段,精心组织,相互协作,各负其责,认真完成林改工作任务,对纳入林改的集体林地,申请上报,建立档案;三是总结经验阶段,对我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全面总结,上报验收。 3、严格操作程序 在林改的操作程序上,坚持依法规范运作,严格操作,保证方案符

合省、市、镇相关文件规定,保证方案符合政策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实可行。二是严格操作程序,认真规范填写林改登记表,召开有关会议,确保林改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运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过程,林改政策性强,我们将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认识、责任、措施三到位,明确责职责,尊重群众意愿,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做细做实,全面保质保量完成林改工作任务。 2010年11月

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发表时间:2010-07-21T11:41:56.733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月下旬供稿作者:金哲根 [导读] 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金哲根(黑龙江省第三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哈尔滨 150000) 摘要: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国有林的一次深层次、根本性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许多新问题会阻碍林权改革的进程。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林改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以促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健康、稳妥、有序推进。 关键词: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188-01 0 引言 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国有林区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水平。而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体制性矛盾,而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木材生产的战略基地,国有森林资源占到全国森林的42.34%。作为产权形态之一的林权,它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对国有林区来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林权制度改革是关键。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国有森工林区的林权制度改革始终是我国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热点,它涉及面广,既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建设和国土安全的大局,又触及林业企业和广大林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既要考虑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的评定,又要具体实施林价制度。多年来,国有林区对林权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国有管护经营承包到营造自费林,由于没有触及林权制度,森林经营成果不能和职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影响了职工对森林的投入性经营,职工缺乏投入的积极性、经营的主动性、对经营成果的关切性,林地的综合生产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进行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客观上是有需要的;国家的政策在这方面的准备也是充分的。 1 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林权制度改革之所以令人瞩目,就在于它突破了产权禁区,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未曾触及、也不敢触及的产权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转制放权、公开公平公正地确权,结束了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于处于虚置状态而严重缺失的局面,真正明晰了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确保了收益权,真正实现了林木、林地经营的产权多元化,真正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把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将给职工,将使国有林业产权主体虚置、林木培育保护缺少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而把职工的利益、职工的积极性和国有林区造林护林等事业完全融为一体。在国有森林资源领域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真正实现了“林定权、权定根、人定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广大职工由原来游离于林业经济之外的“雇工”变成了山林的主人,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林木所有权、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2 提升了森林资源的综合经营利用水平,解决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在于把森林资源流转给林户,实现了由经营林木资源为主向经营林木资源、林地资源和林区资源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变。职工承包经营后,取得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不仅营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确保成活率、追求高质量,将自己的切身利益与林木融为一体,而且,通过立体复合式经营,大力发展林上经济、林下经济和林间经济,从纵深、宽广两个维度全方位地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林区得到了休养生息,却没有从根本上和长远上解决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问题。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补充了“天保工程”的单向外力作用,实现了国家资金的注入与企业内部体制改革的双向互动,从而为国有林区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及繁荣的文化体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改革实行的承包经营50年不变,使“天保工程”的成果得以巩固、扩大、延伸,向着更加长远的治本目标迈进。 3 收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效果 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于它建立了活立木市场,即林户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买卖,无需采伐,就可以把山上的活立木变成资金,实现了由资源不动产向流动资产的转变,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它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价值观念,当代人栽树,当代人受益,大大缩短了林木成长、成材以及林业职工受益的周期;二是突破了只有采伐林木才能实现林地价值的传统观念,通过立木活体流转,既保值又增值,确保的是它的生态效益,增加的是它的经济效益。林业职工成为收益者和投资者,扩大了就业渠道,缓解了下岗再就业的压力。概而言之,改革收到了国家得生态、企业得效益、职工得收益、社会得稳定的理想效果,加快了社会主义和谐林区的建设步伐,收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效果。 4 为森林抚育融资打开了绿色通道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致使森林抚育乏力,已成为阻滞我国国有林区发展的障碍。而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资本运营、资本流转,有效地激活了民间资本,妥善地解决了森林抚育资金匮乏的问题。尤其是改革以后,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投资林区、大力营造“民有林”的积极性,使国有林区国家投入不足部分得到了有益补充,并且,也为今后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森林抚育,打开了绿色通道。 由此可见,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经济大发展的重大举措。

(工作总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XX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2010年对于我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来说,既是决战年、又是攻坚年、也是成功年。一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直是各级党政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期盼的焦点、加强农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和林业发展新的起点。这一年里,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领导下,全区上下严格按照“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林改工作机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林业部门的精心指导和热情服务,全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明晰产权及确权发证”的核心基础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区、乡林业工作机构、编制、经费全面落实。 一、我区林改工作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集体林地43.32万亩,林改涉及2个乡3个涉农街道、28个村、292个组 2009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组织实施了全市林地的稳权发证工作,全区以“均股均利”为产要经营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完成1109宗、9.32万亩林地的登记确权和发证工作,高处纠纷8起,外业勘界率、纠纷调处率、林权发证率平均达到100%。总之,经过2年的努力,我区林改工作取得较好成

绩,对促进我区的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通过确权发证,明晰了产权,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加快了林地的流转速度,加速了造林绿化进程。 全市已有100%的林地核发了林权证,这些地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确权发证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表现在造林上,许多农民,特别是个体承包大户在自己拥有林权的山上开展人工造林。二是表现在管理上,群众自觉上山防火、防盗、防虫、去杂、施肥,真正做到了“把山当田种,把树当粮管”。三是表现在林地流转上,稳权发证以来,社会上不少人以租赁、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到林业生产经营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大合唱。 2、林地流转加大了社会力量对林业的投入。 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和稳权发证后,林地经营权的流转明显提速,今年来,全区集体林地流转比例达到26%。林地流转后,经营主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林业生产。 3、项目建设增加了林农收入,进一步巩固了林改成果,实现了林改目标。 2005年以来,我区实施了退耕还林项目,项目的实施给林农带来了极大的收益,进一步调动了林农加大林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4、配套改革的完成,建立了林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区政

《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同志们: 今天,省林业厅――带领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组一行深入我县进行林改检查验收。首先,让我们用掌声对验收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三个方面 内容: 一、――县林改工作基本情况 ――县地处福建东北部,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xx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试点建设预验收。全县辖7乡2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户8.8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6.7万亩,有林地面积50.8万亩,森林覆盖率62.3,活立木总蓄积量48.8万立方米。xx年全县实现林业经济总产值16911万元,其中林业第一产业产值5679万元,比增38.6%。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县根据县界勘定结果,及时调整了林地区划范围(其中石洋乡1799亩集体林地被划入邻市辖区),并考虑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需要,将村、镇周围的25997亩商品林先后界定为县级生态公益林。经重新核对统计,全县林业用地实有面积66.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4.6万亩(省重点生态公益

林面积22.0万亩)、占37;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8.4万亩、占57.7;暂不列入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5万亩、占5.3;全县林权应登记发证面积63.0万亩,占94.7%;商品林面积1000亩以下的行政村20个,有改革任务的行政村96个。截至xx年11月30日,全县共完成集体商品林产权明晰面积36.3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4.6%;完成林权区划申请登记面积62.9万亩,占林权应登记发(换)证面积的99.9%;完成电脑录入面积62.8万亩,占符合条件申请登记面积的100;已发放林权证25本,面积2.4万亩。经县林改检查验收组的严格检查验收,96个有林改任务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个,基本合格村51个,合格率为100%;9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林改受益农户xx1户,受益面达90.5%,乡镇的综合满意率在96.3-100%之间,全县的综合满意率为97.5%。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三年来,切实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力,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切实从组织上强化领导、从队伍上加强建设、从检查上深化监督、从工作上注重协调、从物质上做好保障,确保了林改工作稳步有序有效推进。一是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组建了村级林改监审小组,并根据各级领导班子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从组织领导上确保林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组建了村级林改工作队。按照“县直接领导、乡镇负责组织、部门搞好服务、村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抽调了301名熟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黔东南素有“宜林山国”、“杉木之乡”称誉,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州内群峰叠嶂,林木葱茏,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翡翠”,是贵州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12月,黔东南州县作为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林权改革,2007年11月,县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顺利通过验收。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丰富的经验,为全州林改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稳步推进。我们县集体林权改革虽已通过验收,但在现有的改

革上,我们不断发现不足,试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中做出新的尝试,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改善百姓生活问题中切实发挥作用。下面是我们对于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作用中的调研报告。一、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容、目标和重要意义集体林权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主要有四条:一是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二是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及时对权属明晰的林木、林地发换全国统一的林权证书,用法律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三是规范林权流转,完善流转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林权流转制度,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四是实施配套改革,不断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林权改革,就是要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产权归属清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我市推行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林业产权已基本落实到户。如何把林农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提高林农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县××镇××村积极探索新路,谋求新的发展理念,在林改后探索林区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县××镇××村辖区面积5.3万亩,本地村民自留山、责任山面积4.6万余亩,全村216户736人,有9个村民小组,人平山林面积80亩。××群生林场座落于××镇××村,是在该村村民通过反租毛竹林场山林,实行整体流转后由××籍客商投资购买组建的。目前,该村除9户农户山林面积约3000亩未流转外,其它的山林约4.3万亩已全部实行整体流转,并交由××群生林场运作。××群生林场的经营模式群众普遍反映良好,据调查了解,未参与流转的9户农户及××村周边的部分群众都在陆续加入该林场。 一、基本情况 1、经营理念。按照山下办工厂、山上建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现工业反哺林业,村民整体搬迁至县城,到县城就业成为城镇居民。着力整合林区资源,实现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林改后林区发展新路。××群生林场本着林地分类经营、用材林定向培育、天然林进行保护的经营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现在已经编制了林场五年经营方案,今明两年准备营造速生林8000亩,毛竹林改造2万亩,申报省级生态公益林1.5万亩。

2、流转方式。根据客商与村民的协商,××群生林场经营的4.3万亩山林,其中50%的山林面积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租赁价格为25元/亩,同时以目前一尺竹13元市场价格为基数,市场价格每增加一元,竹林地租赁费相应每亩增加一元。即一尺竹市场价格达到14元时,租赁价格按26元/亩计算,依此类推。另50%的山林面积按树山计算,转让经营权30年,实行一次性付款,成交价为300元/亩。据测算,××村民平均80亩山林,其中50%即40亩按树山计算,人平可获得1.2万元,50%即40亩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现在每年人平可获得1000元。今后随着竹子价格的提高,租赁费每年将不断增加,基本解决了村民生活问题。通过××群生林场的运作,××村村民不仅可在林木采伐、竹林改造、造林抚育等务工上获得劳务收入,而且可在群生林场创办的工厂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村山林流转一半卖、一半租的形式,既解决了农民发展急需起步资金的难题,又解决了农民长远的基本生活问题。 3、合作方式。××群生林场是××县最大的私营林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一期总投资800万元,实行股份制合作。总投资折合1000股,每股8000元,其中客商出资408万元,占股份的51%为510股;另外49%的股份490股折合392万元,由村民自愿认购。据调查,××村民参与流转的207户农户中,有44户认购了股份。认购股份最高的为23股,入股18.4万元,认购股份最低的为2股,折合人民币1.6万元。其他42户农户认购的股份为2-23股不等,投资1.6-18.4万元。 4、管理方式。××群生林场为股份制公司,法人代表为董事长创维集团副总杨东文,董事会设有5人,其中投资客商代表3人,××村代表2人。监事会有5名股东组成,全部为××村村民。××群生林场完全按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

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要点

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要点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罗副局长传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10号文件);王守超局长通报了全市林改工作的进展情况;息烽县、修文县、乌当区、小河区等4个区(县)分别作了发言,我认为大家讲得很好,特别是4个区(县)的汇报充分体现出大家对林改工作是重视的,工作进展是有力的。大家都知道,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受产权、经营主体、经营机制、利益分配等四个方面的制约,林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次实行的林改,就是要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

权承包和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林改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等作了明确。这次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落实责任。其核心就是明晰产权、明确林农经营主体地位,激发植树造林积极性;其目的就是让农民得到实惠,生态得以保护。为此,省和我市都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具体抓此项工作。省、市还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从守超局长刚才通报的情况看,全市林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市、县)非常重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的意见 【法规类别】林权 【发文字号】湘发[2007]15号 【发布部门】湖南省政府中共湖南省委 【发布日期】2007.06.14 【实施日期】2007.06.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湘发〔2007〕15号 2007年6月14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以下简称林业“三定”),实施九大林业重点工程,全省林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仍有部分集体山林存在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调动社会投资者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林业搞活、林农增收、林区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有关法律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就深化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经营者的经营主体地位,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掘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物种资源和林产品市场的潜力,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稳定的林业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和有效的林业管理服务体系,全面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三)基本原则。增量、增收、增效和保护生态原则。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林农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权益平等原则。集体林地、林木和森林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每个成员享有平等的权益。林权落实方式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允许多种形式并存,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权益。 尊重农民意愿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办事,确保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做到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严禁暗箱操作,严禁以权谋私。 尊重历史、维护稳定原则。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有利管理,妥善解决。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严禁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防止因林权纠纷处理不当等原因影响林区社会稳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法成效经验材料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法成效经验材料 【内容摘要】 xx年底**县被确定为全省九个林改试点县, 一、主要做法,(一)林改组织“四到位”,(二)宣传发动“四个一”,(三)程序操作“六坚持”,(四)调解纠纷“三遵循”,(五)配套改革“五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成效,一是在乡村林场经营体制管理有新发展,二是在实现生态公益林明晰产权思路上有新动作,三是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成为林区经济的新增长点,五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农村稳定。 xx年底**县被确定为全省九个林改试点县。xx年2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共有175万亩集体林地纳入了改革范围,涉及全县15个乡镇,189个行政村,1432个村民小组, 4、4万户农户。截止目前,林业主体改革工作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17 3、6万亩,占纳入林改面积的9 9、2%;勾绘宗地1 3、4万宗。全县已经和正在发(换)林权证的有153个村,共计宗地数 9、7万宗,面积14

1、7万亩,发证率为80、9%。同时,配套改革也在有序推进,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 一、主要做法(一)林改组织“四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乡、村三级相继成了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抽调专人办公。 二是指导培训到位。全县组成15个县级林改工作指导。组,分别深入乡、村、组指导林改工作,县、乡、村三级政策培训达760场次25346人;县、乡两级技术培训达34次270多人。 三是经费投入到位。林改期间投入工作经费430余万元,其中省、州下拨57万元,拍卖国有林场4000立方米木材采伐收入160万元,县、乡、村三级筹集213万元。 四是督查考核到位。成立由县级领导带队的四个林改督查工作,定期对乡镇林改工作进行督查。实行林改工作“一票否决制”,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乡镇主要领导的年终考核挂钩,强化乡镇主要领导责任。 (二)宣传发动“四个一”。 一是开好一个动员会。县、乡(镇)、村三级分别召开动员会,积极动员和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自上而下抓林改、全民参与搞林改的工作氛围。 二是印发一封公开信。以县长名义起草《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发到每一农户手中,争取群众对林改政策的支持配合。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解读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解读 2008-07-18 09:19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今日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答:《意见》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深刻论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理解,《意见》论述的重大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深刻内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30年前,中央作出了实行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战略决策,把耕地承包到户,实现了“田有其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0年后的今天,中央又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把林地承包到户,实现“山有其主”,即: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使农民真正拥有了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及处置权和收益权,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这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必将极大地调动亿万农民耕山致富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聚集在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山区。山区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彻底解放山区的劳动力和林地生产力,极大地调动山区农民开发多年沉睡的山林,促进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以及林产品经营加工等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产出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必将对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生态承载力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协调。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不仅可以充分释放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生态承载力,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问:《意见》第二部分,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对五大原则应该如何理解? 答:这五大原则,是对30年农村改革的系统总结,是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内涵十分丰富,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01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建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建议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政策改革,不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只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兴林富民、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还必须继续深化配套改革,创新林业运行机制,完善林业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是林改的两大目标,舞阳的县情林情决定了林改不可能短期内实现“一改就富、一改就绿”,还必须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推动来实现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下步相关配套政策建设和完善工作中,我们建议:要强化一个体制建设、提高“三费”补助标准,完善五项配套政策。 强化化一个体制建设。就是要强化林业管理体制,这次改革,不仅是对林地林权的改革,也是对政府管理职能自身的改革。针对改革后产权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森林资源资本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新情况,政府部门应强化政策指导、行政执法、科技支撑、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能。按照“规范、高效、便利、快捷”的原则,加强县、乡林业部门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林业部门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建议设立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林权交易中心,为广大林农和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二要科学设置乡镇林业工作站。林改之后,林业管理和服务的任务相当繁重,并且大量基础工作要靠乡镇林业工作站

来承担。目前,我县乡镇林业管理站人员少、力量弱、装备差,与新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必须充实力量,强化职能。建议以乡镇林地面积核定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要完善林业保障机制。作为林业大县,森林资源的保护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议建立县森林防火专业队,扩充森林公安队伍,坚持依法治林、依法护林、依法兴林,引导林农和各类经营主体自觉承担管林护林责任,坚决制止和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征林地等违法行为,守住不破坏生态的底线;四要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搞好技术推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农民经营林业、创业致富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高“三费”补助标准。一是要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国家现行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补助标准是每亩150-180元。现在我县造林密度为每亩60株,一般使用速生杨苗木,市场价在每棵3元左右,购置苗木需要180元左右,当年的浇水、施肥、中耕、除草、防虫治病及其人力等费用在200以上,仅此费用已经达到380元;如果搞树种多样化栽植,例如使用椿树、楝树、泡桐、榆树、槐树等乡土树种,每亩苗木费用应在500元左右,总计费用在880元左右,如果使用绿化苗木造价会更高;同时如果搞规模造林,就必须进行土地流转,每亩流转金在600元以上,规模经营者当年造林每亩投资在980-1480元之间。与农作物投入相比,除去国家粮食直补外,当年造林每亩投入多出700元,因此我们认为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造林补助标准要按照“国家补助一点、集体扶持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办法,上级补助标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最新版】

【仅供参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部门: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7 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示精神,按照《山西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夏店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情 况 全村现有总户数169户,总人口730人。(其中:独生子女和双女结扎户数38户。 (二)资源情 况 林业用地总面积600亩。村集体经营600亩,其中: 有林地600亩,灌木林地200亩,宜林地500 亩。其它租赁、流转、拍卖、转让亩,其中:有林地亩,未成林造林地亩。 (三)改革范 围 本次改革的范围主要是集体经营的林业用地。参与林改面积1300亩,人均各类林地1.7亩。不参与林改面积亩。(要注明不参与林改的类型和原因。) 第 2 页共 7 页

二、组织机构 村林改领导小组(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组长:范苗锋 副组长:李剑 成员:范春云范生宏范树文 三、改革遵循的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平等收益权。 2.坚持尊重历史,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 3.坚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4.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根据客观实际确定改革形式。 四、改革形式 1、非集体林地的处理办法 (1)对于合同完善,群众没有异议的,依法经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或授权的村林改领导小组确认后直接确权发证。 (2)对于合同不完善,群众意见不大的,合同的主要条款不变,可以通过调整承包费缴纳比例的办法对合同进行完善。 (3)对暗箱操作,未经法定程序签订的合同,群众意见较大的,由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依法进行纠正。 (4)对承包的宜林地没有按要求完成绿化任务的,一是限期绿化,二是作为合同违约处理,按照程序收回,归村集体所有,列入这次改革范围。 2、集体林地的改革办法 第 3 页共 7 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涉及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涉及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7-12-18T16:21:06.123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第13期作者:黄彩虹 [导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体林权产权制度也不断完善。 广西省钦州市钦北区林业局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体林权产权制度也不断完善。该文针对农村集体林权改革过程中有关法律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史中,重新界定初始产权是历次集体林权改革都高度关注的核心主题。重点剖析了我国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缺少林权改革的相关具体立法及法律规范,林权纠纷问题多;经营者在林业生产受自然灾害损失时,得不到相应补偿。研究提出要秉持公开、公信、生态效益优先等原则,从林权、林权流转和森林保险等方面构建法律制度以完善林权改革。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引言 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中,重新界定初始产权是历次集体林权改革都避不开的核心主题。究竟是“统”还是“分”一直未有定论,如此反复,不仅未能构建符合集体林业内在要求的制度体系,反而阻碍了林业产业发展。因此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则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延长林业产业链,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林业。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涉及的问题 1.1“均山到户”政策未得到贯彻落实 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均山到户是指每家每户只要符合条件就能够分到相应数量的山,农民的任务就是将山有效经营,实现经济效益。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多数农民注重山林的转让,而不是自主经营,最后的结果就是山林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农民只保留了自留山。至此,均山到户政策的效果适得其反,没能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集约经营的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这将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1.2配套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由于重点工作都放在确权发证上,造成工作不平衡,配套改革进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林权管理中心完备步伐缓慢,林权抵押贷款数量较少,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力度不够等。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主要为两个方面:首先,缺乏更专业的专门机构。林地的转让价格不合理,没有设置特殊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所以,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导致大量的集体无形资产的损失。第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尚未建立,自我保护服务机构依旧是一片空白,导致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 1.3山林管理矛盾重重 这方面的矛盾主要来自农民之间的山林经营管理权之争。农民在进行山林转化时,没有经过正规的手续和程序,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完善的机制管理合同的签订与押金收放,最后往往导致出现山林经营权。管理权方面的法律纠纷,破坏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某些地方的林改工作组没有认真执行政府政策,划界时经常产生界限不明、名实不符的现象,这些都为今后发生法律纠纷埋下了隐患。 1.4林权档案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第一,各县、旗区林权档案收集整理不完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急需补充。第二,林权档案的下步移交保管工作难度大,各地综合档案馆都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经费困难、场所有限等问题。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涉及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认真贯彻执行“均山到户”政策 林业部门及其相关工作组织应当对当地山林进行实地调查,先了解山林的具体位置、数量、资源的寡薄,再结合当地的农户资料,合理分配林业资源,鼓励农民自主经营林业经济,制定相关奖励机制,调动农民的林业生产积极性,对于想要转让山林的农民,林改小组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实施和规范转让手续,加强法规规章制度的建设,并加以宣传,让农民意识到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2.2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变革,还需要完备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的促进林改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推进全面目标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对林业科技的实验和成果示范,拓展多样化的服务,重视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服务内容,提供林业科技综合服务,鼓励利用森林新技术,继续完备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林改后,人们很关心如何砍“树”,这是实施“处置权”的关键。精简审批程序和步骤,为林农提供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 2.3积极探索公益林新型补偿和管理机制 为从根源上减少乱砍滥伐的现象,激发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在商品林上提供补偿费,被认为是简单可行的办法。除此之外,在合理范围内,应当重点考虑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在实施林改时,对公益林的补偿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有助于林农对林改的理解与支持,使林改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 2.4加强林业金融保险制度 建设森林保险有助于农民减小林业投资风险的可能,作为一个重要机制来抵御林业风险。第一,开展森林保险有关知识的讲座及其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让森林保险家喻户晓。第二,创设完备的林业保险补偿机制,保证合理的保险费及时到户。第三,林业部门要增加便利的服务和技术支撑力度,简化森林保险的办理和索赔程序,减少森林保险的维护费用。 2.5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制度 为了尽量避免出现山林产权、经营管理权的法律纠纷,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利益分配制度。首先,本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利益原则,在集体林权改革中注重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对于那些在林改中没有得到实际利益的农民给予适当安抚。在合同到期或者山林转让时,着重考虑分给无山、少山的农民,积极推动农村山林合作股份制的实行,农民以山林入股,分享红利,可以解决产权分散、集约程度不高的问题。利益分配的均衡化,既能够消除农民因利益受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减少农民盗伐、滥伐的行为,又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农

202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202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各村、镇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就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绿色草庙,不断创新林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地林木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调动广大群众和各种社会经营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稳定并重,确保积极改革稳妥推进;坚持多种模式并重,确保改革符合当地实际;坚持三大效益并重,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三、总体目标 计划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政策,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确、责权划分具体、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融资渠道通畅、监管服

务到位的集体林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目标。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1、基本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和林木。 2、改革重点:将我镇集体林业用地全部改制到位,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和林木,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将初始产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已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明确经营管护主体的,维持原经营主体不变,完善相关流转手续。 3、利益分配。一是承包金一次性缴纳并使用仍有节余的,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承包金为分期支付的,均股落实初始产权,从下一次支付承包款的时间起,集体经济组织每次均要将承包收益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二是对本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收益分成的,在收益分配时,不低于净收益的70%进行股权分配,其他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三是对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林木、林地的收益可将提取20%公积金后的剩余收益不低于70%进行股权分配,其他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条件较好、林地面积较小且农民对林地、林木依赖性不大(由村自行确定)的村,依法通过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由村民会议授权的2/3以上村民代表(或户代表)同意,可以将林木、林地的股权统一交本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全部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和林改工作总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和林改工作总结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林改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以及在全体林改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林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1、筹备工作情况 自09年始,我市就开始筹备林改工作。一是组织有关人员到福建、江西和省内试点市县澄迈、屯昌学习考察、汲取经验;二是积极组织各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省组织的林改培训学习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三是制定本市林改实施方案,并报市政府审批;四是编制林改工作预算经费,并报市政府审批;五是招聘106名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培训后充实到林改队伍,加强林改队伍建设。 2、动员部署,成立机构。 自4月30日召开全市林改动员大会后,全市各镇积极响应,按照林改工作的流程,制定本镇林改实施方案,成立林改领导机构,并召开全镇林改动员大会,传达市林改动员大会精神以及安排部署本镇林改工作。接着,各镇陆陆续续召开村级林改动员大会,传达市和镇的林改会议精神,成立村级林改机构。至目前为止,各镇基本已完成村级林改动员大会的召开和林改机构的设立。 3、林改宣传情况

市林改办宣传组和各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标语、横额、发宣单、**调声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林改宣传活动。并派出工作队深入林区、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和走村串户进行面对面讲解林改的政策精神,林改的好处,把林改政策精神灌输到群众的头脑,使老百姓接受林改,自觉主动地配合工作队开展林改工作。在林改宣传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全市林改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我市南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欢迎林改,盼望林改工作尽快开展。 4、培训情况 (1)、政策培训 我市林改政策培训工作采取三级培训方式。一是邀请省林改办专家到市里讲课,把各镇的分管领导和骨干人员以及市林改办各职能组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在市里加强政策培训;二是市林改办派出林改专家,以镇为单位,召集本镇林改办工作人员及村委会、村民小组林改组长集中培训;三是村一级林改队伍的培训,由镇林改办负责讲课培训。通过层层培训后,使林改工作人员真正了解、掌握、吃透、贯彻、落实林改政策精神,使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2)、内业培训 主要是制图软件的操作和表格填写制作等技术培训,至目前为止,已培训了70名工作人员,并按照集体林地面积分派到各镇林改办,负责本镇的内业工作。 (3)、外业培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